首页范文大全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十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40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18-01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提升对事物的判断力和感知能力,对于正处于性格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历史课堂不仅仅是单向灌输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成为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启发思维的场所。提升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中学课堂非常重要的一项长期教学任务。

1.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出和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特殊思维类型,它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的高度综合。"同时还应考虑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学生也存在着创造性思维等其他思维形式。

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最早是在国外提出的,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因果分析的能力,解释历史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决策提出正确的依据和看法。不过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但史学界很多学者都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一般的思维活动和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能够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毋庸置疑的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对学生学会历史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

2.掌握中学生特点,重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2.1掌握中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历史教学任务。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3-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生的历史教育课堂应该多以形象思维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将生涩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纷繁浩杂的历史人物进行筛检,选择出较为生动,容易理解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初中生掌握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基本历史常识,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由于初中生阶段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立批判能力萌芽的状况,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就成为了很多中学课堂的惯常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一些抽象理论:如宗教思想等尽量以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较少涉及这类晦涩的知识。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着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2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中学历史学科能力方面,历史思维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学历史教学所研究的,是学生的历史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思维能力培养。因此,从历史学科的思维特征入手,同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等具体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把学生从书本死教条的知识中解脱出来,自主学习互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史实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明确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在事实面前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

3.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

3.1教材、丰富历史事实。历史事实中存在着大量可以比较鉴别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尤其发展脉络和规律。掌握大量的历史事实,能够便利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思维就能灵活起来。从教学内容而言,历史事实要尽可能保持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应该是动态的,实时更新,不断使学生引发新问题,新思考,并解决新问题。历史事实的积累为历史思维提供了条件,而历史思维的发展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史实,更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

3.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严密系统的历史思维。在对中学历史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不能仅记住单独的历史知识,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对老师的要求来说,就要很好的处理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明确每个章节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注意历史时间脉络的延续性和前后纵横联系。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4-01

学生能否学好高中历史,思维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思维能力,本篇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需要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历史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中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由此,才能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将概念知识熟练的应用进教学中,并有效准确传达给自己的学生。

通常我们所指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一种抽象表现,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主要就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特点与规律形成相对合理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再就是,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还要重视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课堂中,老师有计划的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知识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为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由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不能独立存在,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二)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深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若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首先需要老师从整体上把我课本教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且能够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逐一做到将历史现象及历史概念的关系弄清楚,这也是提高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

二、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格外重要。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信心、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历史,那么也才能够在学习中发挥一种积极持久的热情,最终提高和培养起自己的思维能力。

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教学重要性,对历史的社会性和实用性有所认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最终活跃他们的思维。历史作为前人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能给现代人以参考,作为古为今用,这也恰是对历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第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所学的历史思维方法,与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并对此站在不同的角度、高度来分析,鼓励学生讨论发言,得出新的不同结论,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就能提高学生们对历史的分析能力。第三,在历史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老师还要善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中穿插趣味性大、带动学生积极性的历史故事。

三、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需从以下几方面:

首先,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主要还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关于阅读历史课本的方法,具体包括做出阅读提纲,找出课本中的阅读重点句和重点词,并且设计出一些能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将课本阅读内容的重点与规律,提前告诉学生,然后在课堂中辅助他们学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其次,保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碰到问题时,要多动脑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就是,如若学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得不到结论时,老师要及时诱导学生,将学生带到自行设计的分为中,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于历史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借助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课堂讨论,对历史材料的充分利用,以及课后练习三个途径。

(一)如何更好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中,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讨论情景,鼓励学生讨论。不过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点拨学生,解决讨论中的问题。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个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按照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历史原始材料,并且对此又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保证学生能够对有效信息的充分利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综合利用其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论证。综上所介绍的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方式,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充分的利用课本资料,以典型的习题作为范例,对问题不断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此,还有一个基本的步骤,首先,历史教育者要读懂历史材料,能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来具体的分析历史事件;其次,具体问题的解决,要与课本的内容相结合;最后,清楚问题的要求,借助历史材料就可以找到答案。此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布置解析题外,还要丰富学生们的课堂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例如投影仪和电视机的使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们的阅历,最终间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练习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要不断反复练习,不仅有助于扎实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不过,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练习中,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训练题。

此外,除了经常复习之外,还要不断的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不断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历史内容的要点,找出规律性,让学生对所学的只是形成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五、结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的根本所在就是培养和提高教育者们的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学生不如社会之后,也将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这也是除了历史教学社会功能外,其他学科所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特别是当前,我们历史教育者更有责任来帮助学生,让他们在获得相应的知识点时,也能提高和发扬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霞.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法研究

[2]高丽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年3期

[3]张耀.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功・教育.2013年3期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98-01

一、历史思维的含义及初中阶段学生历史思维的特点

思维俗称思考,是借助于语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是人们理解知识、科学发现、技术革新和艺术创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习与创造的重要条件。具体到历史学科,思维就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常是指历史的形象思维和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包括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占主要地位,已能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概括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历史思维的特点:由形象思维逐步趋向逻辑思维,且逻辑思维逐渐占主要地位;在运用再生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性思维日益发展,且越来越多地用于学习中。因此,初中阶段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应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美国在新制订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确定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

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总结归纳,深化教材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和板书应力求体现知识结构。问题与问题之间过渡宜自然,并尽可能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教师的总结归纳应使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现出对教材的深化。

2、巧用比较运用比较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显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差异及事物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还可以把新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使比较零散的概念完整化,为深入探讨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更好创造条件。

3、关键处设疑关键处有的是看似无疑处(如唐代乐舞,为何是风格多样?),有疑惑处(洋务派为什么要办民间工业呢?为什么没有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在关键处设疑后,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各种方式找出答案。

4、启发式提问思维的问题性决定思维与问题紧密相联。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提问。如在讲到伟大的诗人屈原时,就应提出为什么千百年来屈原仍然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怀念?讲到拉美独立革命,就要启发学生总结,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现行教材的编写,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每个教学内容都设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思考,适时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启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5、激发兴趣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最旺盛。因此,激发兴趣也是历史课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所完成的活动(如识图、综合、概括、分析、比较等)需要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经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是能够完成的。倘若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成功的希望很小,就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6、创设历史动态情境再现历史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电影、幻灯、电视、录音、投影仪这些电化教具,作为直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来创设动态的历史情境。另外,活动式挂图也可再现动态的历史情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主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初中三年,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总体说来,随着年龄增长,知识水平提高,是逐步提高的。如在初二要求“在听课和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初步综合、归纳所学重要问题的史实,找出因果关系。”到初三则提出“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因此,培养思维能力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教材内容,围绕确定的能力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

2、重视传授思维方法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介绍具体的历史现象,并由历史现象分析本质、内在联系的同时,要把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之举一反三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4

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学生

一、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向

1.初中生在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而辩证思维,则是指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间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遇到相关问题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初中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思维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解决的问题性质,可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生性思维顾名思义,它所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已经解决的。当前,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再生思维。

而创造性思维所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尚未解决的。当然,对于中学生,主要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等等。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对具体的历史现象的比较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找出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给学生以历史规律的认识,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的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向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1.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中学生兴趣的特点,既容易激起又很不稳定,历史教学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和他们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巧设质疑

“思源于疑”,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中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3.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打开思路,学会全面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把握其本质,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或相同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纵横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4.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5.巧设议题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自裨益。通过讨论以至辩论,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不仅能拓宽思路,活跃思维,更能提高能力。

6.比较同异

心理学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其异同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方法很多,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等,都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地掌握。

三、重视传授学生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教会学生思维。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在讲课时要依据教材内容适时点拨。在历史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它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力戒只堆积材料,缺乏观点来驾驭的“就史论史”和以空洞说教和逻辑演绎来代替具体历史过程的“以论代史”,正确的做法应是:寓论于史,史论综合,适时点拨。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分类法等。这些方法一被学生掌握,就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使他们更有效地去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第三,教师在讲课时,既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明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诸上分析,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从而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历史思维的品格,还应切实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吃透大纲,精心设计教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质量。教材大纲和教参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又开发智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呢?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师在课前的创造性劳动一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在吃透大纲的同时,创造性的组织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推敲每一个细节。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尊重主体,创设历史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牢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采取民主作风。不应以真理的化身自居,进行灌输,要以良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以真诚的态度期待、欢迎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提出意见、看法、观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参与、和谐、愉快的良好氛围,达到师生情感同步。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能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形成兴奋中心,以造成学生“心求其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情境,从而达到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3.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应注意每个每类学生的差异性。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知识的结构、思维类型迥然各异,必须分类指导;另外,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因此,教师要循其序,引其循序渐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找一找能够看得到,跑一跑能够追得上,跳一跳,摘到桃,还可使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感。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5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的要求不断变化,使学生理解和获得历史知识及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成了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同时新的课程教学已不在把专业性的历史知识放在了教学的首位,而是开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科书在选材上也浅化了一些概念及理论知识的阐述,而选择了更有时代性、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这些改变均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见,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整体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当前学生的发展特点。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努力,学生的自我分析判断能力逐渐增强,学生已经开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老师的一些见解,敢于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这些方面是我国教育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全面高素质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趋势。

二、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三、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作为已经发生在过去的事实,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及历史性问题时,应和学生一起分析每个历史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这种联系更清楚深刻地了解历史。例如,在讲解“共产党主张和平解西安事变”这一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政局形式,让学生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思考如何看“西安事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共产党是以大局为重,和平结局“西安事变”。将历史事件跟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讲解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

2.引发多角度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源于对知识的理解,但这并不等同于知识创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发多角度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从多角度提出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分析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答案,这样才能让学生用“脑”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问题,根据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不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3.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练结合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一些知识点学生必须经过一些训练才能够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材除讲解重要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掌握历史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解一些选择题时,可以将题拆分成四个知识点,将一些重要知识点转化成简答题或者分析题,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四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思维的深刻性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率性和适应历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终身受用的长远之需,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方面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面对在教学中的困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显的尤为重要。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是最富有个性化的一个领域。但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教学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富有个性的思维培养的方式方法,既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首先历史学科具体性、过去性、广泛性、时光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于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变得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形象思维是典型的再造,是选择和构思的统一,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典型是在多级的选择和构思中形成的。留下有用的,抛弃无用的,勾勒成一幅真实的画卷,以反映历史的过去。当学生能用形象思维去捕捉过往的历史时,想象、直觉、联想等能力就会奔泻而出,这极大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赵恒烈先生认为:“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再造景物、人物以及场面的形象,并且要充分地运用图像材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的素材出发去塑造遥远的过去。”因此形象思维形成,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

一、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才能利用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中生动的史实配之以娴熟的教技,游刃课堂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对“舌耕”为业的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满腹经纶,如果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优美感人的故事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前提。但教师语言表述要求:

(一)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

历史语言不可以有虚构和奇特的夸张,历史语言追求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

(二)注意文采,富有情感性

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

(三)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

三、运用直观教具,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不能取代直观教具。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在历史教学中,可供利用的直观教具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设备。这些直观教具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促进其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动中学,注重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的形象描述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特别要重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发散性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7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15-01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感悟,下面我从历史教学的内容上、教学的方法上和教学的实践上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引言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教学,而应该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更注意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2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和思想认识教育上,教材被等同于教科书。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历史考试的答案,其实也是历史教科书的字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只是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则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生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3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那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呢?

3.1在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并非静止,也不是由一个个片段所组成。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显得过于重视甚至是局限于教科书了,学生往往是照搬教科书上的观点和结论,不能真正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观点。其实,学习历史的教材应该更加广阔,而不应仅仅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包括了教科书、其他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其他用于教学活动的资源(如周围的自然环境、现实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教材还应包括教师本身。

为了更好地培养开放性思维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历史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历史知识的组合能力。学生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清晰明了,并且,教师的开放性教学也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带着知识的整合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出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历史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把学生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甚至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质疑。更新观念,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不仅使教师的授课显得更加生动和易懂,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所提高。在教学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考的能力明显加强,有效减少了人云亦云的局面。

3.2在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在学习上,则存在着情绪化的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和为了成绩只好拼命背书并存的状况。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3.3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对教学实践并不是很重视,因为历史教学所占用的教学时间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要少很多,并且历史课更多的是一门关于思考的课程,似乎与实践离得有点远。但是,要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的实践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在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走向更大的知识的海洋,指导学生如何就自己的问题寻找资料。(2)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功能,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感受历史。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爱,现有实物的感触还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开放性的思维。(3)可以用一些较有争议的话题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找资料和思考。在辩论中,由于场面的激烈,学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才论辩能力。(4)可以开展学史作文和写作小论文的活动,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理解和掌控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8

一、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历史教学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记忆,轻分析归纳”的现象,就是提问学生一些书面的浅显知识。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辩证地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就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运用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通过模块、专题、不同版本教材整合优化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新课改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如隋朝同秦朝对比学习,虽是短暂的,但历史作用是重大的,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统治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两个重要朝代,对今天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2)在新课改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如“宗法制”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就要通过深化基础知识,建立“宗法制与分封制”这个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与学习。

2.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1)有效利用历史图表和阅读文字,它们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2)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史料分析,如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时,材料很多,选择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特点的材料,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分析方法,总结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的。

三、转变教学方式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巧设提问策略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巧设课堂导入问题和课堂提问问题很关键,因为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历史问题也要有一定得历史背景去理解。如看图导入“请你说一说深圳的过去、现在、将来?”,课堂思考:“你是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通过提问激发了他们积极思维,感受祖国现在的强大。

2.情境创设策略

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开展讨论以至辩论,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及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

3.课堂延伸策略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认知结构情境教学

许多历史教育研究者所谈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物异同、概括历史过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解决历史问题时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思维的严密性体现在理解历史问题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等;思维的整体性体现在分析历史问题时的广阔性和综合性等;创造性则是思维素质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将历史问题中的信息、情境、内涵等加以鉴别、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说明、论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就一定能成功地帮助学生由感性过渡到理性,思考、解决问题更加完美透彻。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

历史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强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要求学生从多种角度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有些问题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种角度去发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纵横相联的历史知识之树和学科体系,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进行较为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论证。

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思维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互相联系的内部外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认识不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内在规律,就不可能认清具体的历史现象。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低品位的堆积,而应该寻找联系,在联系中认识历史。

历史教学应使学生懂得:历史原本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的历史现象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又是合理的。要科学的说明复杂的历史现象,必须注意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

二、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热情,拓展思维天地

处理历史问题的实质就是实现新问题向旧问题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经验为中介的,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它和感知有本质的不同,其特点是间接地和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思维,通常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这就是说,思维总是由解决问题引起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性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生疑、好问,自行设计问题和编写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抓住教材的关键,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性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的刺激因素。

情境教学正是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好,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通过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兴表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可匹比的。

三、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生动语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历史教材本身,为历史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课本上的文字,限于篇幅,往往比较抽象,很难直接利用这些材料形成正确的思维。因此,必须尽一切可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包括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课题研究开始前,为了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教师除了以讲座、案例介绍、参观访问等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研究的一般步骤外,更要在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中提供材料,形成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或提供他人的研究经历、经验让学生加以观察模仿。只有在教师的引导、指点、帮助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思路才能不断拓宽,逐步发展。

四、运用拓展练习法,提升思维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改变学习机会,增加过程体验。而且,对学习个体而言,学习目标是在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的,所以针对传统的作业布置,我们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进行拓展练习。拓展练习法,指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巧设一些习题作业,指导学生课后完成,以便于巩固基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作业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探究性,在方法和理论上有借鉴作用,能举一反三。我们可以让学生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培养分析历史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对动脑筋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故事会、历史小剧场、现场抢答赛等,陈述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训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大大拓展传统作业的功能,能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回顾所学知识、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

总之,历史教育的精髓就在于:使学习者在自主地了解过去的事实中,培养他们“史由证来”的“求真”精神,使学习者在自主地思考过去的事实中,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求实”精神,从而真正体现历史教育的科学功能和人文功能。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概念,它的出现,是近年来历史教学改革向深度广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是历史教学培养能力的要求,也是当前高考命题考查能力的要求,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齐健.历史课堂教学魅力.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

[3]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思维能力;培养

分析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至关重要。初中历史分析思维方法,就是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初中新课程改革之后,考试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既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适应初中学业考试的需要。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更新师生观念,是培养分析思维能力的前提

以前闭卷考试时,学生基本形成了一个概念“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现在开卷考试时又认为“历史考试就是抄书”。在他们看来,只有数理化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学习历史是不需要动脑筋的。当前的初中历史学业考试题目非常容易,加上一部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还有“副课”的观念纵容,使学生更加深信了这种偏向,所以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的学习,考试来了就突击几天应付。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将历史课堂视为休息的课堂、听故事的课堂,大大抹杀了历史课能力培养的功能,广大历史老师忧心忡忡而又无可奈何。

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是教师要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老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着重强调历史课的能力功能,特别是要和其他学科作一比较,让学生懂得:“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使学生知道每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能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陋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提问、多讨论、多启发,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重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钥匙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在初中历史教科书当中也包含有一些哲学原理,尤其是九年级更多。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群众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原理。因为历史人物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历史人物,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属性不同,参与的社会活动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同,就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前期和后期表现也不相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都要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如秦始皇,我们既要看到他灭六国、成一统的丰功伟绩,也要看到他焚书坑儒、滥用民力的残暴。

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要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如:在讲洋务运动目的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地主阶级是为了“自强”“求富”,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在讲爆发的原因时,看起来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其根源却是资本主义列强长期对中国的侵略。

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了主观性和片面性。

三、运用历史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常用手段

历史比较法是确定历史现象异同关系,进而发现其本质,探索其规律的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他们各自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区别异同。如:讲郑和下西洋时,可以将它与新航路开辟作一比较。先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再讲其路线之长,规模之宏大,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然后再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为了掠夺东方财富、分析其船队的规模,得出当时的西方还落后于东方。最后让学生找出其异同,航海的目的不同,但其意义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世界贸易。通过对比这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或内容等方面的理解,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还可以找出一些历史规律。如:通过对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朝代灭亡的共性:法律严酷,滥用民力,赋税沉重等。又如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找出规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管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的出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只有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通过比较分析找出规律,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四、充分利用史料和时政热点,是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改革之后,新教材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了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另外上课时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多面体等,使学生见多识广,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