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46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1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1-0028-04

theideaforestablishinganurbancommunitysports,medicalandhealthservicesysteminChina

wanGXiao-dong1,XUJie2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2.GraduateSchool,BeijingSports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Viaanalysisanddemonstration,theauthorsputforwardtheideaforbuildingacommunitysports,medicalandhealthservicesystem,andprobedintothenecessityofconstructinganurbancommunitysports,medicalandhealthsysteminChina,whichcontainssuchlinksastheestablishmentofbeforefitnessexercisinghealthfile,establishmentandimplementationoffitnessexercisingfiles,processmonitoring,andafterfitnessexercisingphysicalstaminarecovery.theauthoralsopointedoutthattheestablishmentofsuchasystemshouldbedevelopedinthedirectionsofprofessionalizedservice,individualizedserviceandhigh-techservice.

Keywords:sportssociology;socialsport;urbancommunity;sportsmedicine;healthservice

开展城市社区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社区居民体质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同时对于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过程中的作用,实现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中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最终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完善等具有重要意义。

1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

1.1社区体育和社区卫生事业有机结合的平台

体育与健康的天然联系决定了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中必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运动不足,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针对此种情况,大多数社区公共卫生部门都采取了相应的体育干预措施,体育促进已逐渐成为社区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正如《中国慢性非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报告》中指出的:“针对行为危险因素,在大多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控烟、合理膳食、运动防治……凡是健康促进工作突出的社区一定开展着健身小组活动、健康操、体能测试。”[1]

反观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虽然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落后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旧是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杨勇等[2]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支持两个方面,如能在社区健康促进中实现社区体育与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将会为矛盾的解决提供契机。这对于充分发挥体育健康功效、提高社区健康水平以及社区体育和社区公共卫生事业自身健康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技术和知识对运动训练和健身进行监督与指导,防治运动伤病,并研究医疗和预防性体育运动,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参与者的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运动医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医疗体育。”[3]其中医疗体育是“研究应用体育运动防治疾病的适应证、作用原理和方式方法,在医院、门诊部、疗养院、康复中心和广大群众中推广防治慢性疾病的体育运动。”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医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产生及其在社区科学健身指导中的应用,为社区体育事业和社区卫生事业的相互合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运动医学在社区体育中的应用促进了体育与卫生事业的结合,增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科学性、系统性,两者专业力量的互补,有利于提高社区体育指导水平以及促进“运动处方”的普遍运用。

1.2运动医学在运动健身科学化中的系统应用

科学的运动健身,才能事半功倍,尤其是患病人群的运动健身更需要科学的指导,才能提高运动健身获益的比例,减少运动带来的风险。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社区健身运动科学指导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健身参与者的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的制订、健身过程中运动性伤病及其它意外的安全防护与急救、健身过程中身体机能状态的监控、健身运动后疲劳的综合恢复和调整、健身效果的评定、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肥胖症等)运动康复疗效的评价等。

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指导中的应用首要目标是为不同健身参与者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方案(即运动处方),在运动健身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可提供健身运动的科技保障,为健身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以参与者的运动健身方案的实施为基本路线,可建立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化中的系统应用模式(图1)。

社区健身的运动医学健康服务是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化中的应用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因此这一模式的建立为构建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思路。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是由健身前健康档案建立与运动健身方案的制定、健身方案的实施与过程监控、健身后体能恢复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刘启国等[4]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政策、健身市场需求现状和国内外同业比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健身俱乐部“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系统”的构想。这一系统应用计算机控制,将客户健康管理、运动医学专家服务、运动健身、客户休闲放松娱乐服务等连成一体。刘启国等[4]指出:这一体系的运行需经过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实施方案、健身训练、训练后体能恢复服务、健身过程评价和信息反馈等几个过程。

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包括身体测评状况,如形态、机能、素质、疾病情况等,客户可以了解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健身的变化过程,可作出自我评价,明确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进程和还需改进之处,以便于配合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和教练的训练计划,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锻炼。

制定科学健身指导方案。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和工作时间特点制定不同的健康实施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特殊化的健康方案。包括身心机能状况评价、运动处方和各种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运动健身方案。按照所制定的方案,进行各种训练。由专业的医学顾问、医疗安全保障人员及专业化的健身教练、专业化的各种其他服务人员负责。

进行健身后体能恢复服务。这一环节主要为客户实施身心疲劳恢复、提供娱乐休闲服务、提供饮食服务,按运动医学服务部的建议为客户提供运动营养品,请运动医学中心和运动健身中心指定的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专业运动、健康讲座和咨询。

健身过程的评价和信息反馈。客户完成上述各个步骤之后,返回客户健康管理中心或运动医学中心,反馈本次训练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变化,如心率、疲劳程度、放松程度,训练方案的强度、时间、运动量是否适宜,力量训练的方案是否适宜,各种恢复方案的实施是否有效等。客户可以提出对以后训练计划的要求。由专门人员记录客户的反馈信息,储存备案,作为以后训练计划的原始依据。

2建立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大众生活对体育新的需求,以及体育产业和举办奥运会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使人们将大量的热情投入到健身休闲中去。我国健身市场的内外环境已经具备我们构想的“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在我国城市社区实施推广的条件。现有的健身娱乐中心,往往在身体测评、运动处方、运动训练和指导、医务监督、营养及恢复等专业服务等项目上发展不足,造成了重娱乐、轻健康,重数量、轻质量等后果。有时因健身方式的不合理,不但没有增进健康,反而埋下隐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科学方法,对机体进行分析评定,了解机体的健康水平、运动能力等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种有目的、有严格控制的运动方案进行科学运动来达到安全有效的强体健身目的。同时在社区内,还必须将科学运动概念融入到居住和日常生活环境中,渗透到现代化的家庭、工作、休闲等方方面面。

据有关人士对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22个省市区进行的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为:健与美、休闲、适应能力和康复,而且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当今我国大众对体育的需求已经不是单纯的健身,而是将体育作为追求健康和美的手段,作为休闲、放松、增进机能的手段。但这些需求往往并非单靠运动手段就可以实现。因此,当今的健身爱好者多有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健身的需求和愿望,如健美、减肥、身心疲劳消除等。注重科学健身、注重健身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今健康社区和健身群体的新的需求。“康在”作为一种最新生活方式,必然要求这种综合性专业服务,以满足人类健身生活的要求[5]。张素珍、陈文鹤等[6]对上海市城市社区康复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由体育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师生或社区医院康复科医师、社区负责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干部和社区大型企业单位组成的三结合队伍,共同负责社区居民体育康复健身活动的宣传、组织、咨询等工作,保障社区居民健身活动有序、科学地进行。

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科学化健身水平和健身效果,并能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非社区的健身俱乐部、旅游区休闲健康促进中心等以进行系统的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健身运动前进行科学的体质与健康评估,以此制定相应的健身运动方案;在健身运动过程中依靠实际测试指标和定量数据,有针对性地从事科学健身,提高健身效果;健身运动后综合应用各种恢复手段进行机能恢复。在全国大力宣传和推广“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之际,城市社区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无论是为进一步深化大众对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的意识,还是为完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社区健康促进方式以及指导社区体育规划等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其他国家或地区社区体育中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现状及启示

3.1美国、韩国、香港的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概况

在美国,公共健身设施和场所非常多,如健身房、活动中心、街心公园等,人们可以随时进行锻炼。目前,美国拥有相当多的各类俱乐部,其中,综合性俱乐部占23.7%,身体锻炼俱乐部占20.1%,公园和医院中的健身中心以及运动医学活动中心占17.5%,其他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分别约占5%~10%。并且,许多美国健身俱乐部中有专门的心血管康复中心和运动医学活动中心(俱乐部),将体育和运动医学紧密结合,从而能够为各种健身者提供专业化和科学安全的运动保健服务。

韩国蔚山大学校中央医院的金明和、金基洛和闵荣日共同提出在韩国进行“综合健康增进中心模型”的开发计划。该模型将医学和体育结合,具有综合检验和增进健康的功能,客户既可以接受医学服务,也可以进行运动或接受营养指导,还包括运动员、成人疾病和残疾人体育等特殊运营项目。该中心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医务、体检、运动、营养以及恢复等多方位的服务。仅仅其检查和诊断一项服务,就包括客户的生活习惯、病史、家族史、饮食习惯、营养状况、膳食分析、体成分测定、医学专业检查、运动负荷实验和体力检查等项目。所有项目均由专业化的运动医学人士进行测定并制定处方。

在我国香港特区,社区体育的发展也较具规模,其中,以保健和娱乐为目的的社区体育活动在香港大众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种社区不仅每年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而且,香港大众体育十分注意运动的科学性,香港体育学院制定了一份“行政人员top-Fit计划”,内容包括:体检和生理指标的测试、制定运动处方等。

3.2对我国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发展的启示

有需求才有服务,社区服务就是因社区居民有健康和科学健身的需求才应运而生的。体育服务是社区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有了广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才有了体育科技服务的繁荣兴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应建立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社区体育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和运作模式,不断适应城市社区居民的健康和健身科学化的紧迫需求。总体而言,借鉴境外社区体育中运动医学健康服务运行模式,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应该沿着服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服务高科技趋势的方向进行。

服务的专业化即这一体系的运行过程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运营的主体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各个组成部门的工作都分别由专业人士或者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承担。其中的核心成员来自运动医学界的运动医学专家、中医骨伤或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营养师、运动伤害防护师、中医保健医师等。这一体系能提供给社区居民一整套的专业服务,包括体质测评、运动处方制定、运动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和指导、运动后机能反馈、运动后营养补充、中医推拿保健恢复及健康教育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同时还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健康疗法及康体组合方案,使社区居民能安全、有效地达到康体、休闲的消费目的。

服务的个性化即根据健身参与者的个体特征(包括身体机能水平、运动素质、患病史特点等)或者特殊需求提供适合其自身科学健身的指导方案。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的主要项目是为社区中健身参与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健身运动方案以及运动过程中保障系统服务,具有服务个性化的特点。社区居民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其它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专业化高技术含量服务,如机能测试评定、运动处方、综合消除机体疲劳的物理及生物手段、营养辅助手段、中医理论与方法的介入、心理放松等。

服务的高科技要求即在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中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并逐步在这一服务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中渗透。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当前的健身器材市场,研发和推广智能化、信息化的健身器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人们需要的是智能化的健身服务,是一种能自动进行机能测量、评价、制定运动处方,运动时能进行自动监控和信息反馈、存储和自动调整的健身系统。因此,必须开发具有高度自动化水平的健身软件操作系统,才能适应新的健身需求。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建立运动健身的自动化运行流程,充分利用健身器材的智能化特点,使系统运行更流畅、更规范。系统的专业化也就决定了其高效率、低运营成本和规范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社区示范点专家指导组.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报告(二)――评估结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77-79.

[2]杨勇.社区健康促进中体育促进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3]曲绵域.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刘启国.健身俱乐部“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系统”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2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

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

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4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对大众健康的积极指导和促进作用,1995年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把大众体育健身锻炼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体育服务体系”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要把指导大众体育锻炼作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是推出了《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文件来推动社会体育工作的发展,可以预见,全社会的体育人口会随着社会体育的普及推广大幅度增加。为此,从基础教育改革上入手加快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育工程。其中已经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体育指导制度》从细节上规范了社会体育指导从业人士的职业素养和准则,也迫切要求各体育院校加快社会体育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体育引导大众健身的现实需要。在人们主动参与健身运动、“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社会体育无论从政府政策还是大众观念上都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然而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就业环境,所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率低,究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定位不明晰,课程理论模仿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的痕迹明显,造成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晰、就业前景也不明朗。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一览表看出,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这一知识的领域还局限在以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3

【关键词】健康窗口;医体结合;运动养生

1当前国民身体状况和健康意识

2013年6月,中国健康管理及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提出了健康资源是中国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健康理念要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

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未来体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走康体结合之路,发挥体育锻炼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2015年1月,国民健康风险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扩展到80后人群;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健康风险意识和健康生活意识最差。伴随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呈上升趋势,国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中医理论应用于国民健康意识培养与运动实践

中医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东方文化的根脉是周易的阴阳学说,阴阳文化阐述了宇宙的根本规律。中医诊治以平衡阴阳为根本,以五行生克为依据,为构建人体科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既是中医防病养生理论的元典,也是天文学、历算学、地理学、人类学、气象学、心理学、管理学,乃至体育等领域进行研究的宝典。黄帝内经二十五种人体质理论在运动训练早期选材、领导者智能结构、个体犯罪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上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医人体科学核心思想对人类健康的认识:天人相应生命整体思想:气为生命之源,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主要依据内经中“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的观点。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气血、情志、经络、发病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自然之气对人体之气有影响,二气作用对人体起到温熙、固摄、防御、气化等作用,完成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中医整体观还包括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如果医生治病不了解五运六气的变化,不了解社会从众心理需求和社会主流意识走向,就很难知道病情产生的真正原因。

阴阳五行对立平衡思想:中医的“中”就是求中、求和、求平衡之意。西医用药以抑制病菌扩散为目的,中医则以调和人体阴阳环境为根本,即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人体环境平衡了,病邪也就没有了滋生的环境,所以人体不同症状的疾病要选用寒热温凉平不同属性的中药。中医还有对五脏六腑互为表里的认识,腑为阳、脏为阴,五脏本身又分阴阳,脏腑之间,五脏之间相互制约,保持阴阳的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理论是中医诊病的关键。

体质差异辩证施养思想:体质差异辩证施养理论的应用是一流中医必须要具备的诊病技术,故有“不识五运六气,读遍方书何济”一说。“五运”即辨别个体差异,“六气”即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对人的影响,中医有“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一说。中医的体质和现代人理解的人体质量不同,中医体质是指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的五行特征。体质后天影响因素有精神、饮食、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环境等。中医体质分类比较复杂,既要考虑先天形态差异,又要考虑后天环境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在生活起居运动饮食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每种体质均有短板,违反了个体规律则易患相关的疾病。因违反规律形成的阴虚、阳虚、气虚等体质通过中药调节可以改善,但先天体质的短板永远是存在的,需要个体在睡眠饮食等多方面时时注意。根据中医理论,东海气候温和其民易形成腠理疏松的体质;南方气候炎热地势低下其民易形成腠理致密的体质……;条件好者易形成虚弱腠理疏松体质;条件苦者易形成腠理紧密体质……;热性体质的人生活在北方较好,寒性体质的人生活在南方为佳。

未病预防健康窗口前移思想:中医认为从健康到患病分成未病阶段,欲病阶段和已病阶段。中医强调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未病先防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三方面。法于自然之道是指生活中在起居、运动、睡眠等方面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如春天要减酸增甘,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阳气初生而不固避免受寒;秋天要减辛增酸,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阴液初动而不定避免过热。在调理精神情志上,春天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秋天使情志安定下来。保持阴平阳密是指阳气固密于外,阴液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损耗,不能固密,阴液就要亏耗而衰竭,所以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才能达到阴平阳秘。

治养结合内外兼修思想:治养结合与现在医体结合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讲“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内动外静,外动内静;动则静之,静则动之”。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治养包括治疗和保养两个方面,也叫疗养。保养应注意饮食、睡眠、情绪、运动等方面,分内调外动两方面。中医之理都体现在一个“气”上,养生治病都离不开“气”。气功有动功、静功、动静结合三类功法,是最好的内调外动的运动养生方法。气功健身强调三调:调形(姿)、调气(息)、调心(神)。内调就是用气功导引方法疏通五脏经络之气,强调精气神的培植。体育活动要求一定的运动量,不侧重三调,所以体育运动和医疗气功结合进行健身,可以达到治养结合内外兼修的目的。

中医理论培养科学运动健身新理念:正确理解生命在于运动与常年坚持运动:中医认为生命体是以“升降出入”的形式进行运动的,运动过程包括恒动不息、动静结合、运动适度三个部分。内经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的理论,升降和出入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医理解运动是把“运”和“动”分开的。“动”强调受精神意识支配的活动,如动手、动脚,动全身;“运”不受意识控制,如便秘、不消化,人是控制不了的,但可以顺应人体规律科学活动以加强人体的正常运化。概括说,“动”是人主观意识的反映,“运”是人遵循客观规律的理,二者合理结合才是真正的运动。比如,饭后马上剧烈暴走活动肠胃就难以消化食物。夏天要多动,冬天要少动是因为夏天自然界新陈代谢旺盛,冬天自然界阳气收藏。夏天注意外动,冬天注意内练。冬天不能出汗多泄阳气,而夏天应尽量多排汗排毒。运动量的多少要考虑年龄。一天分四季旦昼夕夜;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一生分四季少青壮老。少年时期阳气充足而不固,运动强度不要过大;青年人是夏天,新陈代谢旺盛,是一生阴阳最平衡的时期,根据需要可以做大运动量活动;中年人阳气开始衰减,运动量不能太大;老年避免过激行为。

体质差异与运动需求问题的讨论:人先天五行平衡度是相对的,元气充盈基础是不同的吗,有的人六十岁不黑发,有的人四十岁天癸竭,这些与先天遗传有一定关系,说明前者先天肾精肝血充盈。肾精肝血充盈不代表心脾肺也好,后天调理至关重要。往往先天不足之人更注意保护自己的元气而长寿,而先天五行较好天天熬夜也会早衰。人在年轻时就要知道自身短板,科学运动、合理膳食、不喜怒无常、保持充足睡眠,这样才能达到健康长寿。中医有少思虑养心气、寡养肾气、少言语养肺气、戒嗔怒养肝气、薄滋味养胃气一说,不动不足以生阳,不静不足以养阴。养生是大智慧,内涵众多哲学原理,齿虽硬易缺损,舌虽软却长存。平时人体出现的各种表现往往是机体自我保护的反映。从寒战、打喷嚏、咳嗽、厌食、乏力、发热、过敏、发炎、溃疡,最后到局部病变需要十多个症状反应过程,这些都是对人的一种提示。人到老年身体机能衰减,健康保护系统提示不敏感,所以更要注意运动养生培补阳气。人运动量的安排还要考虑个体体质差异和工作性质。阳性体质和体力劳动者要注意内动,如气功的打坐;阴性体质及脑力劳动者尽量注意外动,如气功的站桩功法,配合其他器械球类等体育活动。

有的人认为打球跑步才是最好的体育运动。打球和跑步属于中医“动以养形”范围,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静以养神”是保持心情的宁静、专一,使脏腑气机协调,真气充沛,即中医强调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讲“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老年人膝、髋、踝、腰等关节软组织出现退行性变化,关节液分泌减少,一旦运动过量有损坏身体的可能,不适合打球跑步等运动。气功是古今最好的健身方法,是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健身运动,是医体结合进行运动养生的最好形式,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气功培补元气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延年益寿。华佗的五禽戏和孙思邈的六字诀就是气功导引的一种方式,现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功法。

中医理论在指导国民科学防病与科学养生实践:关于饮食睡眠与健康:民以食为天。中医讲五味入五脏五药入五经。中医养生主张要吃当地最盛产的食品,即一方水木养一方人。同样的水果南方产的就偏寒凉,适合南方人食用,北方相反。咸入肾同时肾也承受咸给肾带来的负担。北方缺少新鲜蔬菜,咸菜等钠超标,居民肾脏易受累,患高血压病的人多。南方潮湿闷热地区吃辛辣食品有助于除湿排汗,辛辣食品对当地人伤害不大;北方人不分体质差异而都吃麻辣食品易伤肺气。肺气虚就需要辛味调肺气,越调肺气越虚,形成依赖性恶循环,特别是,体质偏热者危害较大,北方年轻人患面部痤疮者越来越多,多半因此原因。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很多人经常把菜当成了主食,多吃菜少吃饭,时间久了气血双亏。还有的人不知自身体质类型,寒性体质吃西瓜喝牛奶不控制,结果必然泻肚。谷、菜、肉、果、茶都有寒温热属性,如果不分体质而盲目食用,必伤身体。刀鱼之所以煎炸后食用是为了去除深海鱼之寒性,烤鸭炖鸡皆因此理。睡眠方面也与体质有关,寒性体质的人睡眠时间比热性体质的人要长;女性睡眠时间比男性要长;老人气血衰阳气不足,每次睡眠时间短而次数增加;年轻人阳气足睡眠时间相对要少;人在冬天睡眠时间比夏天要长……。

中医与西医治病疗效问题的讨论: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实践过程不分早晚,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形成的时间要早于西方医学。中西医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现代人缺少正确认识。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病人是最好的医生,人有自愈本能,医生只是帮助病人更好地发挥本能”,这种观点与中医治病先治人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医有“有病不治可得中医”,是说自身机制可以达到中等治疗效果,要比遇到下医误诊治坏的结果要好。流行性感冒吃抗生素治疗对人体的影响要比感冒病毒对人的影响更大。西方人现在已经慎用抗生素而选用中医自然疗法治病,对中医强调的“求中、求和、求平衡”的思想非常肯定,气功已经走进国外体育大学的课堂;而东方人却首选抗生素治疗,明显看到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健康理念的差距。同时,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避免千年万变药方不变的弊端;西方医学也要弥补治病不辩证,辩证不辨人的弊端。中医理论目前还有很多难以用现代科学解释的事实,如经络的形态结构、脏腑的表里关系等,都有待于科技发展对其破解。

慢性病是否终身服药问题的讨论:多数人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只重视症状的缓解。中医认为百病之源皆在五脏,五脏之病皆因气血,气血足百病除。心肌缺血支架可以缓解一时症状,但改变不了血液环境,二次以上支架者有之,其他慢性病也是一样。另一方面,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定毒性,长期服用会伤及五脏。中医治病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但这都是相对的,只有不依赖吃药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治其本。中医的“本”包括固本培元两个方面,即外固其本内培其元。医体结合内外兼修可以达到固本培元预防疾病的根本目的。中国微生态学奠基人魏西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微生态世纪,微生态学可以解开中医药未解之谜,也是未来人类不吃药少吃药而得健康的根本方法。人出生后体内有充足的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分泌各种人体酶,每种酶对疾病有不同的防御作用。益生菌随着人的衰老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及时补充就易患病。经常补充益生菌、合理饮食补充气血、科学运动养生是最好的固本培元的方法,也是摆脱终身服药的根本方法。

3中医理论指导国民医体结合运动养生可行性结果分析

中医哲学以自然之理阐述了人体科学的基本规律。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和因人施养辩证观是中医人体科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必须遵循的法则。气为生命之源,养生治病都离不开“气”,升降出入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五运六气是中医辩证施养的依据。阴阳五行对立平衡思想阐明了中医对健康的理解,也是中医界定健康的标准。中医以调节人体环境为根本,中医的“中”强调了人体阴阳求中、求和、平衡的本质。国民了解人体科学相关知识,对认识生命运动形式、防治疾病和科学运动养生有重要意义。

4结论与建议

传统中医理论目前在现代社会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医理论和现代运动实践相结合,强化体育本质功能,树立健康窗口前移和未病先防的医体结合思想是国民科学运动与养生的发展方向。中医整体思想是指导医体结合运动养生的依据;阴阳五行对立平衡思想为治养结合内外兼修科学运动养生理念的形成和运动实践的参与奠定了基础。中医辩证思想对指导国民认识自身体质类型和生命短板,有效防御疾病和正确选择运动方式,辩证施养,科学参与日常养生实践。

建议加强国民对体育本质功能的理解;提高国民对不同时期发展体育运动目的性的认识和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国民懂得参与体育运是每个国民应有的权利。普及中医国学知识应从国民基础教育开始,使国民了解中医核心思想及人体科学知识,真正实现发展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核心的国民体育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医学保健研究

医学的目标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所以,可以说医学和体育在促进健康上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体育为健康,医学为健康,医学和体育共同担负着维护健康、增强体质的任务。人类需要健康,健康不仅需要医学,同时也需要体育,体育与医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医学院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改革进行了简要探讨。

1.“体医结合”体育康复保健的医疗保健思想

我国的保健体育历史悠久,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体育康复保健的医疗保健思想,千百年来,随着医学与体育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的保健体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近些年,我国的保健体育不仅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容,保健体育的方法也不断增多,如我国传统能够的保健体操五禽戏、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现已成为人们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有效手段,祖国医学防病健身、延缓衰老的一份宝贵财产。如:“八段锦”,有病时可选择相应的术式进行锻炼,依据中医辩证治疗康复,无病时可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缓衰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中华医学的医学康复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康复保健观念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医学将从历史的临床治疗学拓展至更多的专业学科,如“康复医学”、“健康医学”、“预防医学”等,体育健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高,逐步发展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增强体质,健身防病,祖国医学已经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医疗康复手段,运用在康复治疗上,随着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健康医学的不断发展,体育康复保健的医疗保健思想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目前,针对医学体检、体质检测的体检报告,指导个体有针对性地锻炼,已经在我国悄然兴起。有关专家因人而异开出体医结合的运动处方,将体育运动与康复保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据《中国体育报》报道,随着医体结合健身中心的相继开业,前去测试和咨询的人群络绎不绝。这种体医结合的健身中心,不仅说明了我国的医学发展领域的不断拓展,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于健康保健越来越重视。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患“文明病”、“富贵病”的人们越来越多,许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其实就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个特殊阶段,如临床医学上的更年期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疲劳综合症、神经衰弱等等属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如果到医院体检,各项指标结果尚属正常,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纠正,在日程生活中忽视这些症状则会导致健康状况每日愈下,直至引起疾病甚至死亡。目前,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已经有许多,亚健康疾病不容忽视。实践证明,通过保健医生、心理医生的健康指导,再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就能有效的控制亚健康疾病,并能够使患者早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通过体育锻炼有效干预人们的生活,不仅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延缓亚健康的发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康复保健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寻求健康生活。

2.医学院校“体医结合”,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改革思路

医学院校大力推进医体结合,是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改革,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以医为本,体医结合,医学和体育相互融合、渗透,使体育更好地为医学健康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因此,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医学院校应建立一个由体育专家和医学专家组成的教改小组,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大力推进体育康复保健课程。另外,要想加大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改革力度,需要明确体医结合培养目标。体育和医学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那就是都是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体育和医学目标也应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医学院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应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体医结合、医体渗透必需的运动技能,掌握面向医学、服务健康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体育医疗保健方面成为高素质复合性人才。因此,医学院校应在体育康复保健课程中,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卫生保健、保健体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教育,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医体渗透、医体结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而懂得体育锻炼、开展保健体育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科学地指导,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能够帮助他人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传统,扬弃竞技体育的一些常规,在体育康复课程教学模式要有突破。体育康复课程体医结合的课时,应保持在体育课总课时的百分之六十。体育康复保健课程课内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体医结合意识,课外应注重健全人格的教育以及互教互学的能力。另外,周末、节假日可以在校内或社区组织学生开展保健体育培训,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测试者健身,这种早期接触社会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还能够巩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医学院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使学生克服重医学轻视体育锻炼的倾向。医学专业人才除了专业技术精湛、专业知识精深以外,还应学会怎样指导别人通过体育锻炼去健身,在实际工作中,既能够开药物处方,也能够开出运动处方。另外,在安排医学院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教学内容时,既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人爱好,也要照顾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安排大众健身操、体育舞蹈太极拳、太极剑、练功十八法等必修内容。对课程比较多的医学院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教学要统一安排课程,制定一定的健康合格标准,保证学生喜欢体育,了解体育运动康复方面的知识,努力促进自身体育康复保健整体水平的提高。

医学院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程改革,是医学院校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医体渗透,体医结合,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医学界除了要懂得手术、药物治疗疾病,还要学会采用医疗体育,体育康复保健方法使病人早日康复,医学院校的学生如果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将所学的体育康复保健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身体力行地帮助患者通过体育康复保健恢复身体健康,这对于健康医学的发展,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月兰,张建雄,张建明,薛玉彪,吴炎军.关于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践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02-104.

[2]谢荣华,麦粤徽,陈海燕.体育保健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5,02:98-100.

[3]石大玲,杨黎明.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分析与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4,01:58-59.

[4]马波.“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1,01:86+88.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5

我国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战略加以贯彻实施。创新型国家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科技资源支撑。而对于医疗卫生事业来讲,智慧医疗显然已经成为前景光明的发展方向,人口与健康平台在这种氛围下应运而生。平台于2002年立项,2003年启动,2010年通过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的平台认定,面向社会开放。十年磨剑,聚沙成塔,平台现在已经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部级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健康资源的集成者

平台由卫生部刘谦副部长任首任理事长,刘德培院士任首任管理中心主任,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

平台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药学和人口与生殖健康六个科学数据中心。分别依托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总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和国家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参建人员达到1100多人,目前从事运行服务人员共563人。

平台整合了全国人口健康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人口与生殖健康和地方医学七大类数据资源。数据来源以科技计划课题产生的科学数据为主,包括973、863和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数据内容包括基础研究、疾病诊疗、传染病预防、慢性病控制、中医、药学、人口普查、人群调查、营养和生殖健康等数据资源。

平台根据用户需求,通过数据加工和数据产品制作打造精品数据库。如中国人生理常数数据库、肝肿瘤数据库、眼病数据库、传染病监测数据库、中药化学成份数据库、药品不良反应、药物靶点和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库等。

平台已整合数据资源总量为2137.76GB,包括265个共享数据集(库),通过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对外。

2011年,平台访问量达154万,注册用户达到31万,下载次数430万。数据平台访问量在高峰点达每小时上万人次。

健康服务的提供者

人口健康平台遵循开放共享原则面向社会开放,为政府决策、医疗卫生、科研教学、健康产业和百姓健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并根据数据资源类型和密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保证科学数据共享的有序性。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医学教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17-03

21世纪的发展呈现一个高度信息化的趋势,各国面临一个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的新环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自动化机械的使用和监控、键盘类工作比例的加大,使工作人员的全身活动减少,工作性质简单而单调,日益便利的交通,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对21世纪的人才教育培养都非常重视,许多国家都对教育改革做出了相应的重大决策,以面对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体育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为了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作为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好坏是医学教育改革能够顺利、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运动医学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与医学教育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应引起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1培养医学意识与体育意识

俗语曰,“生命在于运动”,可见,体育与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高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自觉、持久地进行体育锻炼,引导他们认识到健康的体魄不仅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也是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保障。故此,应加强对体育院校学生运动医学的理论教育,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伤病后的训练及常见病的体育康复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措施和伤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医学院校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比较全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用医学知识来解决体育问题,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也能够引导学生从医学角度去了解体育的真谛和价值。此外,结合阳光体育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的实施,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在校园营造一种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体育环境和风气,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和体育运动观,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2体育与医学中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体育和医学不仅是简单的教学或比赛和肤浅的生理指标,它们更是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医学在体育中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及卫生学、保健学和有关临床医学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与医务监督和指导;而医学院校的学生有着丰富的专业医学理论知识,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体育运动中的很多理论知识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快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课教学中将康复体育作为重点,使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不仅能为病人药物治疗,而且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治疗。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对某些医学上难以治愈的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由此可见,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将来的医务工作是很重要的。

3终身体育的培养理念

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将有效引领我们驶入积极向上的生命轨迹,而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我们勇往充前、顽强奋斗的精神,这将点燃我们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向以学生可以终身锻炼的教学方向发展,对于铅球、标枪、艺术体操、骑马、跑步等平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运动或者大家都会的本能运动在理论课中做以简单的讲解,有着基本的了解即可。而对与有着广泛的群众热爱基础,又有可实现运动场地的运动或者实用性运动,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太极拳等在技能课中培养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毕业后既懂得规则又有一定运动技巧且有运动场地的技能可以锻炼身体。

4现代体育的健康观培养

重视体育保健学教育,使学生能对健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和健康问题,为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展至涵盖人的所有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7大类:(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健康的发育状态;(4)个人的生活方式;(5)个人的能力和支持;(6)人类生物学和遗传;(7)卫生服务。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体育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同步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以人类健康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

5结合医学与体育知识进行医疗体育教学以适应未来需要

医疗体育,又称康复体育,它在2l世纪越来越受到重视,是运动医学的一部分,是指病患者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运动方法治疗创伤和疾病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战争创伤、生产事故、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生活中意外事故等引起的运动器官伤残都需要进行运动器官的体疗康复,以及骨关节病、身体发育畸形、偏瘫、截瘫、外周神经损伤等运动器官功能障碍的康复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有关体育医疗保健知识的学习。如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导引养生功、健身气功等,一般采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为提高康复效果、缩短疗程而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按运动处方进行定量锻炼。医疗体育不仅治疗疾病,同时还能促进各种脏器机能的恢复,既对全身有积极影响,又对局部器官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医学界把用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为体育疗法。这些内容是学生在医学专业课上学不到的,为适应未来医学工作的需要,必须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学习。

6因学施教。采用不同授课形式

对一年级新生仍以教学班的形式授课,这主要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各中学开展体育教学的情况不同,造成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采用这种授课形式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为以后选修课打基础。

高年级上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选择上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选择一至二种体育项目,为将来锻炼打下基础。

7结论

体育学院加强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是保证学校体育能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保证体育运动参加者,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教会学生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保护伤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损伤、防止伤口感染、减轻痛苦、预防并发症,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条件。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7

2012年又是奥运年,想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金牌数第一的激动人心时刻,让我想起一个幕后英雄——于雅婷。2006年,她对备战奥运会的营养科研人员进行了中医营养调控培训;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重队科研攻关期间,大胆创新,组织完成全营养辨证施膳理论及技术常规研究,开创了中医食疗现代化技术服务的先河,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举重队使用的中医食疗技术,成为具有时代特点、传承中医文化特色、可检测监控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

于雅婷系全营养辨证施膳项目负责人、国家举重队中医调控专家。她还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理事、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国特效医术首席专家。

在2008年北京奥运科研攻关期间,她组织完成全营养辨证施膳理论及技术常规研究,与科研组长赵鹏共同编著《中医日常饮食养生法》、《竞技运动全营养辨证施膳技术研究》;主编《全营养辨证施膳学》和《中医临床辨证施膳》等,荣获“2008~2009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等称号。

2006年,于雅婷参加了培训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营养科研人员中医营养调控的工作。在培训工作期间,大胆提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进行运动员营养调控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国家举重队科研负责人赵鹏博士的认可。由此,于雅婷成为国家举重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成员。

转贴于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雅婷在赵鹏博士和众多名中医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比运动员和志愿者的经络导电性与生理生化数据,从营养学、诊断学、经络学、系统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多角度,进行运动员营养与疲劳恢复研究,找到了关系到人体营养与食物原料调配关联的规律,自主创新了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辅以人体经络导电数据进行辨证分析的现代中医食疗理论、技术、研究方法及应用系统。依照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的建议,将这一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及应用系统命名为“全营养辨证施膳(qbs)”。

qbs使中医食疗首次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使中医食疗拥有了现论和学术系统,拥有了临床应用规范,拥有了现代研究方法和研究系统,成为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

2009年,于雅婷参加的课题“备战2008年奥运会国家男女举重队训练监控和营养恢复体系的研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一等奖”。

健康的生命体征需要多种营养物质的支撑。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愈加重视科学膳食与营养,如何获得均衡的营养始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qbs因其平衡营养及可进行数字监控的特点而备受青睐:2009年获“2008~2009年具有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2010年获“亚健康事业开拓单位”,2011年获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8

关键词: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优化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富贵病、老年病及其他伤病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和康复备受关注。为顺应社会发展和需要,1989年教育部首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1998年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1年,体育康复治疗类专业开始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此后,全国各大体育院校陆续开始设立体育康复类专业课程。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目录外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现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暂时不具备条件,因此2012年新设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参与,从该专修班开设以来,至今仅三年时间,各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课程内容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适合学生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保健推拿与康复技能,能够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医疗卫生保健单位、教育系统等的需求;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相关保健知识、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本知识,了解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发展简史,掌握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推拿与康复;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大学生应掌握基本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主,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必须达到中级以上保健师技术等级标准,结业时取得中级以上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该培养目标范围相对较窄,专业技能着重掌握保健推拿相关知识,对运动如何促进健康、运动如何对运动损伤及慢性病等进行康复的要求仍不严格。目前开设保健推拿康复专业的体育院校其培养目标大部分侧重于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和促进健康,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损伤治疗和按摩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对运动损伤进行及时处理,指导提前预防和康复治疗的相关人员。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体育教师,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出的大学生擅长体育运动技能,并掌握了运动解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内容,所以应鼓励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培养通过运动促进健康、促进运动损伤及慢性病康复的技能,培养目标的方向除了中级按摩师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和要求往体育保健师、私人教练、健康管理师等方向延伸。由于康复治疗师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到医疗机构就业受授予的学位限制,专修班大学生并不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共有课时288个,内容以推拿为主,有180个课时;医学类、功能锻炼内容太少,只有32课时;物理疗法和营养学等其他内容34课时;实践课共42课时。因此,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全面、深入的健康、康复知识,在专修课程安排上,应适当增加运动与健康、运动康复等知识,适当降低推拿相关内容课时的比例。虽然专修课时有限,但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多一个方向就多一个选择,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各中小学体育教师接近饱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市场尚未成熟,我们尽可能地发挥“体育”的优势,尽可能向“运动”“健康”相关职业发展,拓宽就业面,真正做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体育科学系不另外安排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去其他场所的实习。为了大学生专修技能的提高,应增加实践课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利用课外和暑假的时间,到专业的推拿医院、康复医院进行见习和实践,增加临床经验。现已开设了保健推拿实践基地,专修大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安排班表轮流值班,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系部大学生做保健和康复推拿,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今后的实习重点可往健康检查、健康评估和通过运动疗法获得健康发展。

三、课程考试及学位授予

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的考试分为期末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运用水平考试,并要求大学生参加娄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中级保健按摩师技能等级考试,取得中级以上的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方可完成结业。专修班大学生还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公共营养师的考试,目前课程内容增加了营养学课时比重,但营养学并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特别擅长的领域。在学位授予方面,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都授予教育学学位。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才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因此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不太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四、小结

体育康复相关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我校保健推拿与康复开设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培养目标较单一,着重培养中级按摩师,没有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忽略了运动对健康、康复的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门路较窄等问题;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推拿理论课时比重太高,康复医学相关内容比重太少;教材选取单一等,建议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可以根据大学生意愿和特长,往成为健康管理师、体育保健师和私人教练等方向延伸。课程内容上加大运动康复和运动损伤治疗的相关教学课程比例,相应降低保健推拿知识的教学课时,增加大学生课外实践的时间,在推拿医院、康复医院和健身房等场所见习和实践,算入期末总评成绩,严格考勤。除专修专职教师外,可常聘请专业康复医生、推拿师、公共营养师和私人教练等专家为专修大学生开设讲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已就业的该专修毕业生与在读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指导,根据就业市场和自身特长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就业率,为社会体育和康复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邹秋英周知华王国基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

参考文献:

[1]刘春雨,朱波涌,韩小燕.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及本校面临的挑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

[2]李靖.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中医学课程设置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

[3]陈建,徐国栋,杨翼等.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

[4]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9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执业中医师代金刚认为,中医导引法是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其实,早在攻读硕士期间,他就开始了对中医内科和导引法的研究,并深刻体会到健康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性。当时,有两位几乎同时患有脑梗塞的70岁左右男性患者,脑梗塞面积相当,主治医师为其制定了治疗方案。作为实习医生,代金刚辅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除了康复室一些常规的肌肉、平衡训练,他还指导患者练习《诸病源候论》有关中风偏枯的一些方法,两位患者一位很被动,另一位很主动,仅仅一个月时间就显现出了巨大反差,积极进行锻炼的患者,能够自如地下地走动,并完成一些简单动作,而另一患者肌力恢复缓慢,情绪欠佳。

有几年临床经验之后,代金刚又攻读了中医基础理论方向的博士,师从于曹洪欣教授。为了深入挖掘中医导引法在养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他深入研究了《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并不断在临床上探索综合运用中药和传统导引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倡导引辅助药物,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他说,导引是一个专门学科,中医学也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但二者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如果能同时对这两个学科有深入理解并能将其串联、糅合在一起,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制定出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导引运动,将会对中医学发展、人民健康起到一定作用。

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也并非心血来潮,代金刚在就读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期间,就有幸跟随张明亮老师学习,并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培训。他首先通过锻炼体会导引引起的各种感觉,对中医理论认识更深入之后,再将这些感觉与针灸的得气、形神理论等结合起来,并逐渐认识到导引法和中医的密切联系,如八段锦两手托天可以调理三焦,单臂上举可以强健脾胃,两手攀足可以固护腰肾;再如六字诀嘘字诀可以疏肝、呵字诀可以养心等等。

在实践过程中,代金刚曾参与过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通过中医导引的手段干预亚健康,该研究的文章发表在2011年《中国基础医学杂志》。另外,他还发现,中医导引法对帕金森症、高血压、腰腿疼、肝肾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均有一定疗效。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篇10

目前体育保健学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群众体育活动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参加各种项目体育锻炼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保健学将成为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在体育保健学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但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交通发达、生产高度自动化、办公现代化,使体力活动的机会日益减少,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代谢病和退行性病变等运动不足性疾患(又称“文明病”)增多;儿童也因营养过剩、忽视体育锻炼,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出现不少肥胖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许多省市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到下个世纪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维持老年人的健康并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必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样,由于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农业生产及家庭生活中事故增多,疾病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上伤病残人口相应增加,迫切要求社会和运动医学家解决他们的保健、治疗、职业训练和社会福利等问题,向运动康复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奥林匹克精神鼓舞着人们朝“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攀登,不断向生理极限冲击,对体育保健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严峻挑战体育保健谨记5条: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