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计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15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1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公共选修课;教学实践;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一种能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和职教理论当前极为普及的课程组织与表现方案。它是以科研生产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际科研生产项目进行开发、制作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由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显著的教学成果正在被我国许多职业学校专业学科教学所借鉴。目前,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正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本人担任武术公共选修课的情况,对武术公共选修课的项目化教学与大家进行探讨研究。

一、对项目化教学的理解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宰者,不再把现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知识的获得不再是被动,而是主动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各种能力。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学校的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关系

在武术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中的分组教学法,培养他们合作精神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学习,使其掌握武术运动的一般套路动作,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独立从事锻炼身体以及进行武术指导和组织比赛的能力,并能为休闲和健身目的自觉运用,提高工作能力和增进健康,以适应单位、企业的保卫部门保安武术指导员、工会体育组织人员、居委会、街道办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岗位需求。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武术选修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它是产学研一体化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任务驱动”,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制作,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与项目开发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三、项目教学法在武术选修课中的实际应用

武术公共选修课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武术的基本功、一般套路技术和组织与教学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提高动作技术,又能培养组织与教学能力。武术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把就业岗位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起来,提高武术的技术技能和个人组织与试教能力。

1、岗位设置与课程目标设计

服务岗位:单位、企业保卫部门、工会部门工作人员等其他岗位;

专业晋升岗位:保卫干事,工会干部;

专业迁移岗位:居委会、街道办、社区体育指导员、武术教练。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套路动作技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等得到提高。

(2)能懂得基本的健身保健知识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掌握一定防身自卫的方法和能力。

(3)能掌握武术比赛活动及一般体育活动的方法和组织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探究学习能力与及与人协调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得到提高。

知识目标:

(1)了解武术人文社会知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体育知识,掌握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技术技能和方法等。

(2)在知识的掌握上,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准备活动、放松运动、健身防身自卫的基本知识以及开展一般体育活动比赛的方法。

(3)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武术运动技术内容,使同学们更加喜爱武术运动,为进一步学习武术运动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相互学习,平和相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果断、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精神。

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武术公共选修课的特点,项目设计为:a线项目:

(1)武术表演与试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武术基本功、太极拳、初级长拳的动作技术进行表演和试教,并贯穿理论讲解学习。

a、进行小组表演比赛,

b、进行个人表演比赛,

c、一对一和个人对小组进行试教,对讲解、示范、纠正动作等组织和指导方法学习。

(2)武术比赛裁判工作

贯穿武术比赛裁判知识的理论学习,对比赛要求、考核方法、评分等级标准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B线项目:体育活动、教学比赛:

a、集体(小组)进行集队、排队、做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方法与技能练习,

b、个人轮流组织进行集队、排队、做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的方法与技能练习,

c、进行教学比赛过程,对个人、小组比赛的组织方法练习。

3、教师和学生的准备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整个教学的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表、学生自评表、学生互评表、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该项目教学进程图等工作。第一次课教师将项目的目标、任务、要求提供给每个学生或小组,根据项目的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每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确定各自的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工作计划,项目实施步骤和程序等),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相关项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探索项目任务的解决要点,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4、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采取学习态度、项目质量、考勤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由教师评分70%、小组评分20%、考勤评分(10%)构成。学习态度包括项目化中的表现与平时作业。

5、分组讨论和计划实施

把全班36人分成4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组长,负责该组的管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学习,组织小组成员每节课轮流带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相互督促,按时按质完成项目训练作业和组织项目演示与考核评分,并及时向老师反馈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把讨论结果归纳成加工方案,并制定小组实施项目计划,并说明技术如何并行交叉学习的过程。

计划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个阶段中,各小组必须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小组每位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各小组按照小组计划实施项目,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带领小组成员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对小组活动的组织认识得到理性上的升华。还有,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地对照自己拟定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检查工作进度,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做到及时反馈。

四、效果与反思

在尝试项目教学法近半年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武术套路演练能力,又提高了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的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一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

但是,在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期,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1、在传统教学背景下成长的学生,长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一开始很不适应。比如在开始的几节课里,老师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带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不少学生就连叫口令都叫不好,组织小组成员练习不够大胆等。

2、项目的提出也颇费周折,其它专业课的项目一般来源于生产一线,但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设置的项目局限于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只能是培养与企业需求岗位相联系的人才。所以最后提出的项目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和所开设的课程,对于选修武术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一些防身健身的方法,因此项目只能针对于与体育活动、武术方面有相关联系的保卫部门、工会部门、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岗位来设计。

3、项目化教学是从德国借鉴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有它的文化背景,搞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难在观念上发生改变。比如我们的文化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这就和项目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很不相符。

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发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提高职业学校武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的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

[2]王增辉.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山西大学体育学

院,2007.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06.8.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2

全民健身周活动方案一一、活动主题

运动让生活更美好

二、长跑活动:每周每天下午四点半开始,工作之余自愿参加。线路:起点(校园操场跑四圈)中段(梅林公园跑一圈)终点(校园操场跑四圈)。这个时段也可以参加校内其他运动,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

启动仪式:十一月一日(深圳市第34届市民长跑日)上午第二课开始,时间约半小时左右,绕梅林一村一周,自愿报名参加(想参加的如有课请调好课);学校田径队和足球队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加。

三、教职工校内趣味体育娱乐项目比赛,以年级组为单位,要求全员重在参与,分设一、二、三等奖,给与奖励。十一月中旬进行。

四、羽毛球比赛:十一月下旬开始,以年级组为单位,对认真组织参加的年级组给于奖励,具体赛程规则及奖励办法另行公布。

五、男教工篮球赛:十一月中、下旬进行。邀请帮扶学校南开小学男教工篮球队来我校进行交流活动,与该校教职工进行蓝球友谊赛。

六、配合第十四届校田径运动会,在开幕式上进行学生广场舞展示,并进行教师30米迎面接力赛(以年级组为单位,2男8女,奖励年级组)。

七、组织教职工参加区教育工会组织的活动:

1、六十米迎面接力赛,男女各5人;

2、第五届乒乓球比赛,男女共12人。

八、十二月上旬,学校工会将根据教职工在全民健身月活动的情况评选全民健身月活动积极分子(每组评选3名报学校工会),并给与表彰奖励。

全民健身周活动方案二一、活动背景

游泳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参与游泳健身的人群越来越多,开展游泳健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7.16是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纪念日,也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国游泳运动独特的文化遗产。每年7.16这一天,全国各地广大游泳爱好者都会不约而同参与各类游泳活动,到大江大河中流击水,形成蔚为壮观的全民健身热潮。7.16已然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大众游泳日,为民间所定义、为社会所认可。

为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弘扬7.16精神和游泳文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会游泳、参与游泳健身,中国游泳协会决定将每年7月16日这一周确定为全民游泳健身周。倡导各级游泳协会、各级体育社团组织、游泳场馆、广大游泳爱好者和热爱游泳运动的各界朋友积极组织和参与全民游泳健身周各类活动。

二、活动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xx-20xx》精神,坚持政府引导、体育组织主办、社会各界支持、游泳爱好

者广泛参与的方针,动员和引导各级游泳协会、各级体育社团组织、游泳场馆、广大游泳爱好者和热爱游泳运动的各界朋友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注重实效、方便参与、利民惠民的游泳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游泳健身意识,扩大群众游泳健身参与规模,推动群众游泳大发展。

三、活动名称

20xx年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

四、活动时间

今年全民游泳健身周时间为:7月13-18日

五、活动原则

创新、俭朴、务实、惠民。

六、活动主题、宣传口号

以全民游泳健身,共享幸福生活为主题,倡导安全游泳、快乐游泳理念,宣传口号为我游泳、我快乐、我健康等。各地区可以结合实际,提出特色鲜明、具有广泛感召力的其他宣传口号。

七、活动主要内容

(一)中国游泳协会举办主题活动

7月16日,中国游泳协会将联合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武汉举办中国武汉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暨万人横渡畅游活动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将分为竞技抢渡项目和群众横渡畅游活动,通过新闻宣传体现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以及每年全民游泳健身周主题活动。

(二)各地、各单位要围绕以下内容组织举办好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

1.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全民游泳健身,共享幸福生活主题,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游泳比赛、《游泳锻炼等级标准》达标活动。尤其要充分发挥各地江、河、湖、海资源,在符合当地环保和民族政策条件下,举办公开水域游泳竞赛、畅游活动,结合当地文化、民族特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游泳健身活动,营造全民游泳健身的热烈氛围,与中国游泳协会举办的主题活动形成联动和呼应。

2.大力开展公益惠民游泳健身服务活动。各游泳场所免费或优惠向广大群众开放,并将开放措施提前在媒体进行公示,为群众游泳健身提供条件,吸引更多人群参加游泳健身活动。

3.深入开展全民游泳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引入志愿服务机制,广泛动员和引导游泳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教员)和救生员开展义务辅导,利用丰富的游泳、救生专业技术知识,向广大群众讲解游泳、救生知识,推广游泳健身方法,普及科学游泳、安全游泳的理念,为全民游泳健身活动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4.深入开展全民游泳健身周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传媒方式,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各地组织开展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情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民游泳健身活动,形成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八、相关要求

(一)要把组织开展好全民游泳健身周活动作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xx-20xx)》、《全国游泳锻炼等级标准实施办法》和全年游泳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游泳协会确定的全民游泳健身,共享幸福生活主题和宣传口号及活动内容,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制定活动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收集和汇总本地区、本单位开展活动情况。

(二)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企业、学校、非企业社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及行业体协、人群体协、各类游泳场所等社会组织、群众体育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各类新闻媒体和热心全民游泳健身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组织开展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全民游泳健身科普宣传、咨询辅导、推广、交流展示。

(三)要突出活动的参与性,举办相关活动中崇尚简朴、厉行节约、务实求效,力戒形式主义,奢华浪费。

(四)要切实加强对举办活动的风险控制和安全防范工作。

根据活动规模、参与人群特点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预案,落实安全责任人以及相关保险,并对活动场地、设施等迸行事故安全隐患排查,确保活动安全顺利举行。

全民健身周活动方案三20xx年是实施xx发展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xx-20xx)》启动之年,是第三个全国全民健身日,为了更好地表达燕赵儿女庆祝全民健身日的热情,展示我省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武术健身的场景,进一步吸引和鼓励广大市民参与武术健身,让武术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倡导全民习练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根据中国武术协会统一部署,我省计划在8月8日组织开展武术项目全民健身日武术健身活动。

(一)活动时间:定为20xx年8月8日上午

(二)活动主题定为:武术改变生活、健身创造明天

宣传口号为:推动全民健身、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武术国粹、强健民族体魄

(三)活动方式与内容:我省在8月8日上午将由石家庄市、邯郸市、保定市、沧州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邢台市、承德市、张家口市、廊坊市、衡水市11个市级体育局、市武术协会,沧州、永年、峰峰矿区、大名、文安、南宫、深州7个武术之乡在各个城市广场、体育场馆等有关场所组织举办大规模的各种武术健身活动展示、太极拳展演、武术各项目交流赛等大型活动,形成上下一盘棋,全省大联动的局面,使全民健身日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

(四)活动地点:河北省主会场设在沧州市,分会场:邯郸市、保定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唐山市、邢台、承德市、衡水、张家口、廊坊市,子会场设在各武术之乡及其他各市、县辖区广场、礼堂、社区等地。

河北省武术协会初定7月23日召开全省全民健身活动日联络协调会议,届时,将广泛听取各地筹备工作汇报,统筹安排部署,具体落实要求。

全民健身周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全民健身活动实施方案(最新)

2.20xx年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方案

3.20xx年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总结

4.20xx全民健身日活动策划方案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公司“两会”精神为指导,充分利用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练兵、技术比武等有效载体,针对职工队伍的实际和生产所需,以提高职工的岗位操作技能为重点,通过开展培练比活动,锻炼造就一支适应示范型“双高”矿井建设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二、奋斗目标

(一)搞好全员培训,在岗职工培训率达100,使95以上职工达到应知应会的标准;(二)主要技术工种要普遍培训一遍,其中要有60以上的职工达到本工种高一级的技术水平;(三)年内争取培养出各工种技术尖子100名,并在上一级技术比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活动内容

(一)强化培训,打好职工素质达标的理论基础

搞好职工素质达标活动,抓好培训是基础。职工培训分两级,既公司和区科。

1、区科成立业校,实现全员培训。区科业校由区科工会主席主抓,负责制定培训计划,聘请培训教师,组织培训活动,抓好培训考核。培训内容主要根据本单位现有岗位工种情况,以及职工素质的高低,因人施教。要求各区科要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年度教学计划,有规范的教案、学习签到、培训记录、考试试卷、成绩登统、奖罚记录等,真正使培训正规化、规范化。实现对本单位职工的全员培训。

2、充分利用五大培训基地,实现对公司特殊、关键岗位工种的培训。今年公司工会要进一步加强对综采、掘进、开拓等五大基地的管理力度,做到组织机构、教学计划、兼职教师、教材教案、教学时间、奖罚制度六落实,并健全各项基础档案。

(二)强化技术练兵,实现规范操作

只有将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达到提高职工素质的目的。要充分发挥实物教学培训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现场操作示范,达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在练中提高的目的。

(三)强化技术比武,培养选拔技术尖子

在技术培训、技术练兵的基础上,开展好两个层次的练兵比武,一是各单位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练兵比武活动。比武工种不少于本单位工种的60,职工参赛面不低于98,使练兵比武更具有群众性、广泛性、经常性、实效性。3-5月份,通过区科练兵比武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选手,推荐参加公司比武。二是公司级技术比武活动,将在6-7月份进行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比赛。最后公司将从中选拔一批技术尖子参加集团公司和煤业公司的比武。通过开展两个层次的技术比武活动,使职工的技术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并选拔一批技术尖子。

四、几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活动机制

为保证这项工作的扎实运作,从公司到区科要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公司工会成立由工会主席任组长,分管副主席任副组长,主管部委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公司培训、练兵、比武总体部署安排。各基地及各区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并根据已制定的工作安排,狠抓落实。各区科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一是考核评估机制。各区科要给每名员工建立考核档案,由车间和班组根据活动要求进行打分评定,做好记录。二是奖惩机制。要将活动的考评结果做为评先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公司届时还将组织开展评选“先进单位”、“优秀教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岗位明星”和“优秀学员”等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除给予表彰外,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职工学技术、学业务、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多种形式,搞好宣传发动

各单位工会组织要充分认识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职工发动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向职工讲意义、讲目的,提高职工对活动的认识。要为职工接受教育和练兵比武创造条件。

(三)抓好落实,搞好三个结合

1、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与选拔和培养岗位带头人工作相结合。在广泛开展培、练、比活动,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同时,对那些思想进步、技术过硬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职工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导师带徒弟、脱产培训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使他们尽快地成为生产中的骨干、创新中的能手、岗位上的明星。全年共评选出100名岗位明星,为公司两年一次的评选岗位带头人选好典型。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4

关键词:武术专业;套路;教学计划修订;拳种课程化;武术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40-05

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1]。毫无疑问,宏观的教学计划是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准绳,特别是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而言,其意义显的更加重大,因为这直接关乎者整个学科的存亡,因此,我们在2007年教学计划修订时,必须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以往的教学计划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期完善新的教学计划,本研究选取民族传统体育中设立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套路专业方向为主体,旨在对整个武术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计划制订起到一定参考意义。

1200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执行中问题凸显

1.1培养目标所指职业与就业现实之间的脱离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与现实对比,我们看到巨大的反差,一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很难进入各级运动队从事教训研等工作;二是社会上还没有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定的固定岗位,我们培养的人也不可能进入这样岗位工作;三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大中小校,主要从事公共体育课的工作,以武术套路专项

学生为例(其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目前在各级院校的开展更是了如星辰),一般院校所设教学项目主要是初级拳术、简化太极拳等而已,而作为武术套路专项的学生在入校前就有3到6年,甚至10多年的训练经历,大部分是二级以上运动员水平,在校期间他们又学习了少则十余种的传统拳械,所学与使用之间反差巨大;四是目前已经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公安系统从事安保工作,但是,培养目标丝毫没有体现。

因此,就目前培养目标所设定毕业后去向与实际社会就业需求明显脱节。

1.2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毕业达到要求之间的落差从03教学计划中明确人才规格为“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以及对“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限定,虽然我们对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也先不考虑我们招收的本科生基础条件能否在4年的学习中达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仅从一般意义上对“高级专门人才”的理解和目前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内容、时数,特别是现实学生实际所达到的水平看三方面思考,是否能达到“高级”呢?以科研方面为例,目前在必修课中只有32学时的“科研方法概论”课程,再有就是在“专项理论和教学实践课”中几个学时的专项科研讲授,试想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培养出所谓“科研”、“高级专门人才”,事实证明,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虽然学生已经接受了有关科研课程的训练,而事实上多数学生其科研素质几乎是空白,连最为基本的科研程序、论文设计、撰文规范等也不清楚,问及学生不是学习过科研课程了吗?回答常常是“没有听懂”、“早忘了”,以至于遇到学科检查毕业论文时,返工率几乎100%,当然,我们不否认科研能力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仅仅依靠一两门课所能解决的,但是,我们必需思考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还是相应的课程体系不配套,或者是招收的生源基础差造成的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相对科研方面,教学、训练方面的能力较好,但是同样存在现有课程体系难以支持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人才规格要求。

1.3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的缺乏突出专业特色是任何一门学科和其专业必须做到的,否则,将失去该学科和专业存在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更应该是如此,其自身独特的技术体系、文化内涵、民族特性等无疑为本专业的特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然而,03计划中武术专业在所列12门专业必修课程中,真正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课程大概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3门课(中国文化概论也不具备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占所有专业必修开设课程的25%,更难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是所谓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2门课程其实就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以套路专业方向为例(散打等其他方向是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就是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体的训练,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仅目前的所谓专项训练类课程本身就很难反映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而且,即使现有的专项课程设置其理论与技术所安排学时比例也极其不平衡,专项训练为576学时,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仅仅为96学时,理论与技术课程学时比例是100:0.16,事实上,专项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最缺的是后者,而我们恰恰忽视了有关这方面的教学,然而,大量的专项训练时间,主体是竞技项目的训练,多数学生入学前就是以竞技项目考入大学,入学后还从事大量该类训练,以套路专项为例,一方面,随着新规则要求大量跳跃难度动作的出现,一些学生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现有教学训练方法与入学前相比难分高低层次,加上学生年龄渐大,训练时数、场地等条件还不如以训练为主的一些武术馆校、体校、运动队,不少同学产生厌练专项的情况,以至于出现在通级赛中竞技水平不如入校前的现象,难怪一些新入校的大学生抱着在大学期间要好好提高竞技水平理想时,他们的学长的忠告是“别退步就不错了”,顺便提一句,长期以来把运动项目当学科和专业方向的混淆概念,这就是一个显例。如果说真正要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就应该出本专业出发,站在学科的角度,构建起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而不是过分地移植共性的体育基础学科,丧失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特色,借鉴体育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必然也是必需,但是,决不是完全的照搬,民族传统体育学自身学科建设非常薄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思想上认识的欠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从专业必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比例和专项训练内容安排、技术与理论课程比例等方面充分反映了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缺乏作为独立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

1.4专项训练课内容和限制选修课中有关内容选择和安排的无序目前执行的03教学计划在专项训练课中安排了主项和副项,在以竞技武术为主的专项训练达到了一级标准后(只是本校认定的相当一级标准,我校目前没有一级运动员等级审批权,因此并没有证书等证明)即可转入副项训练,以套路专项为例,目前开设的副项训练有八卦、形意、查拳、伤科推拿,而在03计划的限制选修课中其实已经开设了这些课程,每种拳术大致16学时8次课,副项是96学时,结果是任课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了相应拳种16学时学习的学生进入副项训练时,一是所教内容设置重复,二是似乎所学过的同类课程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不是遗忘就是不规范(不排除教师个人认识差异),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效果无效的问题。此外,由于没有明确限制选修课的专项限制,缺少充分考虑不同专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拳的选课时,出现了混乱,如散打专项在选择了该类课程时难以完成课程任务,还有针对散打专项学生所设置的长拳、南拳、刀术等限制选修课程是否合理也值得深究。

摆在我们目前的问题是专项训练课程的内容安排、限制选修课程设置其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些课程内容,这些内容能否搭建其本专业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所选的这些拳种对完成培养目标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2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中会出现这些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体育学下相对的二级学科究竟有没有自身的特色?如果是有,那又是什么呢?如何制订切实可行,即符合体育学一般规律,又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呢?

2.1缺失从学科角度深刻把握本学科的内在特点“构建一个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方案,必须对学科的定义、内在规律、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总结多年来学科教学规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教育学原理出发,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精心设计。”[1]

具体的教学计划涉及到教学目标的确定,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亦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美国泰勒认为:确定目标要有三方面的资料(图1)。

依据教育学的一般原理,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时,缺乏从学科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常常从一个运动竞赛项目为基点构建课程,忽视了项目与学科的不同,特别是没有深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个性,在各种教学计划改革中被动地适从大的改革指导纲要,迷失了自己,波及到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中,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受“淡化专业”的影响提出了“淡化套路”的要求,以至于出现“淡出”套路的现象,极大地抹杀了武术套路特有的文化、教育、健身等功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时,把极具民族传统特性的传统武术拳械课程也“小型”化,不仅课时大大缩水,一个内涵丰富,技术性极强的拳种只设置6~8次课,连“点到为止”的作用都难以做到,试想这样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吗?设立的意义何在?首先,我们肯定一点,作为国家宏观的一些指导性纲要没有问题,我们在制订本专业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但是,也决不能不深入具体地研究本学科特点,一味地随波逐流,丧失学科特点;其次,我们必须对本学科的定义、内在规律、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否则将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作为学科知识结构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些传统拳种课程不能列为“选修课”,必须作为“专业必修课”,不能“小型”,必须“大型”,非此难以建立学生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不能体现民族、专业特色,这也是体现“厚基础”、“技术精、专”等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从专业实际出发的具体反映。

2.2缺乏从国内外社会需要视角及时创建性的修订教学计划现有的教学计划所设定的人才就业去向与实际毕业流向已经出现了脱节,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需求。如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向公安系统,据2002年对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毕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公安、公司、小学、机关、高校、体委、武警、。其中,公安部门占毕业生就业比例首位”,“进入公安系统占总的就业率50.9%,是整个就业率的一半”[2]。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以及各种大型国际活动的不断增多,高级安保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巨大空间,可是,我们的计划中还没有明确这一培养方向和人才去向,相应的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也还没有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方面,因为民族传统性而受到世界范围人们喜爱的武术、传统养生等具有很大的国际市场,而面对这一世界性健身市场需要,具有巨大潜在发展空间的人才培养方向,我们还没有前瞻性地有计划成规模地培养这种国际性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方面,面对各种大型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的表演增多,动作影视的日益国际化,各种和武术表演有关的活动日益频繁,都预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新兴方向,可是,在不断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始终没有反映出较前沿的社会需求,近年来计划修订缺少创建性,大多是跟随大流和原有计划的一种“路径依赖”性修订,这不能不说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修订的一种缺失!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需要具体的艰苦的奋斗才能把计划完全变成现实。

2.3缺少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确立计划和配套课程体系如果说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那么,从学科角度认识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应该是一种必然。尽管按照有关学科理论和标准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不够成熟、系统、完善、独立,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以此观点构建学科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武术已经具备了相对较为完整的体系,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我们不妨先从武术的学科角度思考教学计划制订和课程体系,这需要从宏观层面对武术的学科有个认识,所谓学科,从窄义来讲“是指作为代表真理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即围绕着科学而展开的揭示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的分支,也可以作为有组织的科学的探究领域,旨在探索和解释多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与联系。”[3]学科的第一层涵义就是指学术的分类,第二层涵义就是指教学科目,又称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对应的学科。

基于这样认识,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应该排除竞技比赛项目的干扰,把武术作为一种以身体操作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来看待,即要反映武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来确立计划,设置课程体系,目前的计划和课程设置缺少了这样的认识,如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以竞技武术比赛内容为主体,所选择和设立的拳种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各拳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整个武术宏大体系中的内在逻辑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武术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整合、优化、提高,也就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修订的设想

3.1制订和修订计划的基本依据和方法牢牢把握住制订计划的基本原理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理论提示,一般地说,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构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上而下的方法。2)扩展方法。3)混合方法。

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在构建(修订)教学计划时,主要采用混合方法。在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时,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按单个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之间表现出先后顺序的关系;课程内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组织,体现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而在构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结构体系时,主要采用扩展的方法,根据研究方向确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所以说,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专业知识结构树、能力培养途径和课堂教学环节几个部分构成。[1]

3.2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具体内容

3.2.1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修订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养目标中:“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的符合,使专业教学过程能够完成学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达到学生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首先,面对国家提出“弘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要求,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她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杨民族精神的责任,因此,传承民族体育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专业的首要目标。其次,本专业在原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增加在“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从事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

关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从学制角度分析,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应该区别于中专、大专的教育培养定位,因此,称做“高级”不为过,当然,就目前的培养体系是否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级”,“高级”的标准问题还值得商榷,但是“高级”定位有它的合理性,即使不贯以这样的称谓,至少也应该突出这样一种理念,但是,针对目前实际生源情况和课程设置难度,对“科研”方面的“高级”要求适当回避更具有可行性。增加“复合”的限定是适应社会对新世纪人才要求的趋势,所以,我们建议增加“复合”的规格,同时,还存在“复合”的界定,是跨学科的大复合还是本学科不同专业的小复合呢?从学科的特性角度看,“专门”的特色绝对不可丢,否则将失去办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其各专业的必要,所以我们主张首先是本学科的复合,然后才是跨学科的复合,因此,这里的复合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内不同专业方向复合为基础,在学有所能的前提下,放宽复合范围。

综上所述,计划修订后的基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精神的,能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中从事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等(原“科研”方面建议在研究生中体现,本科教育现状似乎还不足以现实)以及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3.2.2对课程结构体系修订的设想根据宏观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指导,1)在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整合课程门类,突出专业特点,“保持和加强运动技术的专、精”特色,优化课程结构的要求下,对现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本学课课程种类扩充,增加主干课程的学时夯实基础。2)在压缩和精简理论教学课时,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避免相互脱节和机械的重复的弊端,对专业必修课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公共课程如运动解剖、生理等进行合并精简为人体科学概论课程。3)课程设置是一个科学构建学科的过程,应该杜绝和防止因制订人员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喜好而设课,也需要避免过分强调本校传统拳种特色而设立课程,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系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充分深入研究本学科的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了整合优化,从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出发,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期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办出学科特点,民族特色。基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下,武术专业方向的相对成熟,以武术套路专业方向为例。

从知识角度审视,武术就本质而言是以攻防知识为本体的由身体操做和思维认知的两类知识,表现为技术和理论两大部分,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专门机构,不妨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从武术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体系,仅就攻防知识而言,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相应的内容,或者说都有自己的“武术”(技击),但是,中国武术以众多拳种为特征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说武术知识体系是由丰富多彩的拳种知识构成,从拳种产生过程、技法特点、锻炼功效、认知规律出发各拳种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由此,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武术知识体系(见图1)。按照“注意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教学计划改革制导思想,突出拳种课程化,课程分层体系化,最终完成武术的学科化是我们的基本思想。

从身体操作的技术层面试图做个尝试,按照:1)功架类,如查拳、华拳等拳种择其一、二重点练习基本功架、基本功、基本技法、全面打好身体素质,这一类拳种适合对初学武术入门知识的掌握;2)长击类,如劈挂、通臂、戳脚等,这类拳种突出在功架基础上的放长击远技法练习,作为入门以后的提高,突出了上肢臂背掌和下肢腿脚的技击技法,重点进一步开发人体“先求开展”的素质,特别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功效;3)短打类,如番子、八极、南拳、形意等,这类拳术在开展基础上“后求紧凑”,突出上肢拳法、肘法等技法,作为长击技法的补充使的武术技术全面发展,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4)象形类,如螳螂、鹰爪等,这类拳术增加学习情趣,突出特殊技法如螳螂拳对勾法的应用,鹰爪对爪的使用等;作为全面身体素质提高的有益补充;5)圆柔类,如太极拳、八卦等,这类拳术更加注重内在文化思想的表达,内与外的统一,对思维、文化修养以及内脏功能的改善价值突出,体现出一种哲理高度的技击方法,使的中国武术技术从掌、拳、勾、爪、肩、肘、胯、膝、腿、足的部位使用与锻炼到打、拿、顶、撞、靠、踢、跌等技法的丰富与全面,从外在招势变化到内里劲意的贯通,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内外兼修兼用的全面整体性,也由此从技术层面,内在逻辑地搭起一个技术学科体系(表1),这本身就是贯彻教育教学“全面发展、整体优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里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某一拳种课程化时,同一拳种之间的差异如何处理,怎样取舍?比如形意拳课程,同为形意拳山西、河南、北京等地域流派风格各异,甚至是明显不同,这就需要从学科角度对各个流派的形意拳进行共性提纯,搭建最为基本的知识基础,同时,考虑其原真性、普及性、科学性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对难以纳入课程主干内容的技术,通过选修课、课外训练等方式进行补充。其中课外训练是指本科期间,根据教师特长以及学生爱好和传统武术的特性,采取类似论文指导的导师负责制,一名导师不超出10名学生,“师徒传承”方式坚持2-3年的全面指导,不占用学校安排的正常课时,利用早操、假期、课余时间系统地专深地学习某一传统项目,但是,同样作为一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和评价体系等,其连续性、专门性,精深度超出课堂程度,以更大限度地向“专、精”方向发展专业技能,这是更加自主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技艺的要求和特色。

从学科角度,我们还有一个设想,即从众多拳种中高度提取和抽象出最具共性的技术内容,自下而上建立起一门公共基础技术课,作为技术体系的基础课程,称为基功课,具体方法是从传统武术各拳种的腰、腿、臂、桩功入手,归纳总结形成一个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这样更加完整地形成一个学科技术体系,当然,这个大体系的具体拳种可以置换,根据各地特色和具体情况,但是,由此形成的武术学科技术体系构架相对固定,以保证学科体系的相对完整。

作为理论体系,首先,要与相应技术体系相配套,既在技术课程同时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具体内容包括拳种产生演变历史、健身修身理论、技击技法理论、教学训练理论等,其次,从下自上通过对各个拳种的抽象和归纳,提出共性的理论内容形成武术理论概论课程,这样与技术体系,共同构成武术学科的基本和主体知识体现,由此在横纵向衍生不断扩大和完善本学科体系。

3.2.3对课程设置修订的具体建议1)在武术专业必修课中加大真正意义上的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本学科特色的课程,理论课程如民族传统体育史、武术拳种史、传统武术典籍导览、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教学、训练概论、传统体育养生概论等,同时,浓缩现有人体科学和人文社会学课程并且尽可能站在本专业角度讲授。技术课程将原有的“专项训练”(改为专业训练课更为体现学科特点)按照本学科的技术体系安排相应课程,具体武术套路专业方向,按武术学科的技术体系设立拳种课程,如按表1所列内容设立一系列课程,其中,原专项也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其中,同时,根据不同拳种体系内容和难易程度安排必要的课时,总体上加大专业课时,至少保证每天1次专业技术课,“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增加与技术课程相配套的理论内容,其课时比例与技术课大致为2:1。2)限制选修课中与专项训练重复内容部分合并到专业必修课,限制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必要补充,开设非专业课中的其他拳种课程,特别是开设濒临失传的拳种技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武技项目以承担传承民族文化和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中国的两翼通背、日本的武道、法国式拳击等。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本学科内不同专业方向之间专业课程互选的课时,以体现“复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跨大专业的复合。

教学计划的修订意义重大,从大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到本学科具体特点,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到学生基本素质,从计划制订和落实实施等都要做考虑,显然,我们的考虑肯定不够全面和成熟,但是,突破项目对我们学科的束缚,深刻思考本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的发展,探求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弘杨,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应该努力的方向,衷心祝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孝,潘洪军.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5):44.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5

【关键词】民办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abstract】independentcollegeswilltransformintoaapplieduniversities,mustinevitablyleadtomajorreformofitsteaching.inthispaper,wuChangShouYiUniversityasanexample,analysisthecurrentproblemsinaccountingteaching,and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andopinionsofteachingreforminaccountingafterthetransformationofcollege.

【Keywords】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Financialaccounting;Reformin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5-0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1]中明确指出,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而武昌首义学院作为一支刚专设成功的民办高校,按照规划要求,势必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而此次的教学改革,其专业教学的改革无疑将是重中之重。以下笔者将以连续10年蝉联中国一流独立学院(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榜首的武昌首义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为例,来探讨独立学院转型后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意见。

1.独立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院校办学初期大多都是依托名校办学,其办学风格与教学模式必然与之接近,而在如今全新的科学定位下,原先的办学风格与教学模式必然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以武昌首义学院为例,笔者仅个人之见谈谈目前独立学院的财会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具体教学中未能很好把握高级应用技术型教育方向

高级应用技术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工商、金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审计等实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在我们具体的教学中,把握应用技术型教育方向并不很准确,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但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

1.2教材没有突出其应用技术方向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材的应用方面的改革还远远不够。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无参考文献,教材中能将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更是少之又少。

1.3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的教学实践更多停留在基础会计核算,例如建帐套、生成凭证、帐、报表等等。财务会计、审计、税法、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等,作为核心课程,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过大,而对应的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较少,难度不够,而且各学科之间未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与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

1.4结业考试形式单一

作为课程结业的普遍形式,武昌首义学院一直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外。笔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的考察,而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如何得以体现,仅仅通过笔试是无法展现的,如何进行结业考试改革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思考。

2.独立院校转型后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教学必须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作为应用技术型的大学,其教学改革必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作为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的会计专业,又该如何进行改革呢?以下仅代表笔者的看法来谈谈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几点策略与建议。

2.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中要认真探讨和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重点要放在“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上,不断加强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提高实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深度,加强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习者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

2.2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2]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校和学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为出发点而推出的。通过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2.3突出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技能的培养

目前90%的企业基本上已采用财务软件进行帐务处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技能,实现会计核算职能。而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基本都已掌握了这一技能,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够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的财务人员,这就对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深入研究eRp软件的基础上,如果能培养出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自有资源实现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高度整合和充分利用的人才,必将大受欢迎。

2.4加强会计专业实习

会计专业实习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窗口,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通过学生实习,总结相关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带动理论教学创新。目前的会计专业实习一般在1个月左右,对于全面深入的掌握相关会计技能有点捉襟见肘,建议适当延长。

2.5加强教师的会计实际业务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虽然独立学院或二级学院的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但是其应用能力却并未得到太多的加强。以武昌首义学院会计教研室为例,其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基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自身应努力加强自身的应用能力基础的提高,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形成科研团队,在搞好会计理论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以期对会计的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智力支持。

2.6课程结业形式多样化

目前,多数院校的会计考试还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题型比较固定,缺乏开放性,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真正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应用技术型的定位,显然应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重点。考虑到会计课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课程可采用不同的结业方式,这样,多样化的结业形式可从最终的考核手段上对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把关,也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6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

俞正声:加速打造“武汉城市经济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他任职的3年中大胆实施了“湖北新政”:从“削费减税”到“机构瘦身”,从“国退民进”到“简政放权”,十几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体制“瓶颈”次第减缓。

俞正声说,湖北是老工业基地,最近几年,通过下大力气进行国企改革攻坚,存量正在变成经济增量。与此同时,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的钢铁、汽车、烟草等优势产业经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原有的优势得到了加强,效益与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落户湖北,以it业和制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为加快湖北发展,实现率先在中部崛起的目标,俞正声说,湖北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村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以及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

李宪生:武汉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一直关注中部经济区域应如何发展这一问题。早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就曾提交了一份题为“遏止‘中部塌陷’武汉应该有所作为”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了“政策边缘化地区论”,而这个论点直接指向“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他看来,武汉的命运其实正是中部地区命运的一个缩影,而这个政策性的宿命,是导致了中部塌陷的最根本原因。

今年,他又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了温总理对中部发展的未来描绘,欣喜万分。他对记者说,中部崛起恰逢其时,湖北的崛起也是恰逢其时,武汉应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支点作用。

他讲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多个增长极,特别要求有撬动区域发展全局的战略支点。这种战略支点作用,往往是通过中心城市特有的功能予以体现。其功能反映在六个方面:交通枢纽功能、产业牵引功能、要素集散功能、服务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和创新中心功能。从战略支点所必须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来看,武汉地理位置居中,承东起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具有传导和中继作用,可以担当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角色。

为此,武汉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坚持“两业并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两通优势”(交通、流通),开拓“两个市场”(国际、国内),实施“两大计划”(社区建设“883”计划、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建设“三区、四网”(武汉新区、武汉化工新区、王家墩商务区,综合交通网、信息网、市政设施网、绿色生态网),充分发挥战略支点作用。

讲到具体实施,他说,1、着眼于增强产业牵引功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武汉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即加快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按照“退二进二”、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改善环境、扩大就业的思路,推进都市工业园建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延长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食品、石油化工和环保等十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2、着眼于巩固交通枢纽地位,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筑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过江隧道。在对外交通上,在已有4条高速出口公路和已完工的绕城公路的基础上,新建7条高速出口公路,形成与周边城市连接、与京珠和沪蓉等国道主干线互通的快速通道。同时,加大铁路、水路、航空大通道建设。3、着眼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和要素集散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加快发展金融、会计、法律、信息咨询等生产业,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生产功能。通过推进结构升级和发展商业新业态,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水平。4、着眼于增强区域创新中心功能,不断提升科教优势,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部市共建高校工作,增强科教实力,巩固科教优势,努力将科教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5、着眼于增强经济活力和提升对外开放窗口功能,为区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搭建基础平台,加快形成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开放格局。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武汉区域优势明显、劳动力素质较高、水资源相对丰富、商务运作成本低等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在进一步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注重吸引服务业转移。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

刘善璧:应在武汉建立中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基地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在评价新崛起的城市竞争力中,这一指标至关重要。武汉在这方面具有中部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璧提出在武汉建立中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基地。

他说,武汉具有四大有利因素。

首先,武汉是我国智力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具有明显的科教优势。拥有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59所,在校大学生63万多人,每万人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在全国居第一位,每年有10多万毕业生走向全国各地;武汉有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省部属科研院所56个、国家重点学科65个、两院院士49人,各类专业科技人员50多万人,每年产生辐射全国的科研成果1000多项;武汉市是全国第一家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共有各类孵化器36个,孵化面积5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余家,这些企业的产品80%从大院大所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

其次,武汉市的科技创新对中部各省市具有带动作用,对全国具有辐射作用。目前,武汉市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70%以上、研究生的90%都在武汉市以外的地区就业与服务;为利用武汉市的科技资源,深圳的华为、中兴大型企业都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研发机构;“武汉・中国光谷”内一些企业也走出去,已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设立了研究机构,企业的研发与生产已向这些地区延伸,如凯迪公司在山西、人福公司在新疆、楚天激光公司在苏州等,都设立了研发机构。

第三,依托东湖高新区建设的“武汉・中国光谷”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聚集各类企业7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693家。2004年,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0亿元、工业总产值460亿元、利税总额58亿元。东湖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在中部地区高新区中居第一位,处于全国高新区的前列。“武汉・中国光谷”大力发展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光纤光缆、光电器件、激光等产业的规模和市场销售居全国首位,光纤光缆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三位,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0%,光电器件为40%,激光设备为60%,地理信息软件为60%;东湖高新区在通讯与设备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环保与节能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实力居全国首位;高性能网络数控系统的研发与生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能源环保领域,在清洁燃烧、烟气脱硫、粉体除尘、水处理的工程集成开发上在全国居龙头地位。

综上所述,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有可能充分利用科教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成为中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的中心和发展知识经济的试验田。

全国人大代表

杨云彦:建立“6+1”联席会

今年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阐述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到的:“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杨云彦认为,总理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制造产业,并予以资金、政策和重大项目方面的支持,这些是中部地区期盼已久的。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把中部崛起由地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杨云彦代表从充分发挥武汉区位和资源优势,促进中部崛起的角度出发,提出四点建议:

1、尽快建立中部地区的协调机构。由中南六省加武汉市组成“6+1”联席会,加强区域内的协作与联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2、建设武汉城市地铁,树立公交优先的发展理念,并提升武汉航空港的等级和地位。

3、支持湖北核电项目尽快立项建设。

4、积极培育自主增长能力。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强化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培育民间经济主体。

相关链接

湖北省经济概况

湖北省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4%,现辖10个省辖市、1个地区、1个自治州、4个直管市和1个林区,有43个县和20个县级市和11个县级区,1913个乡镇,32804个行政村。1994年底,全省总人口56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19万人。

2004年,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可达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以上。

2004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69万亩,比上年扩大210万亩。预计粮食总产2100万吨,增长9%以上。

2004年,预计全省工业增加值2575亿元,增长14%以上,超计划3个百分点。

2004年,1月~11月,全省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597亿元,增长33.9%。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2004年,1月~11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47亿元,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约33亿美元,增长25%左右,超计划目标13%。

两会花絮

十部委现场办“中部崛起”提案

3月6日下午3点,一个由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委参加的“提案现场办理会”在全国政协机关会议楼的第九会议室举行。现场过堂的是今年政协会上一个“重量级”提案――《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案》。

此会由全国政协提案委牵头组织并主持。政协提案委的一位负责人称,两会期间,围绕一个提案,由国家有关部委现场办理,这在全国两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7

为进一步规范供电所的教育培训管理,培养和锻炼一支强有力、高素质的技术队伍,不断增加班组的综合实力,确保我所培训计划的完成的落实。结合我所实际特制定我所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我所的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培养和造就一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推动学习型班组工作的开展。其中职工培训的重点是:业务技能培训和基础知识。

二、培训员是所内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

1、认真贯彻和执行各级有关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方针和规定,并负责制定职工培训教育管理制度。

2、制定所内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组织和实施。

3、负责组织协同所内的各种竞赛和比武。

4、负责参加上级竞赛、比武人员的赛前培训工作。

5、负责管理支公司的各种培训。

三、应建立的培训台帐:

1、班组教育培训计划;

2、月度培训情况登记;

3、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台帐;

4、周培训台帐:包括学习日记录、技术问答(每周一次)、理论讲解等(学习、讲课及专题分析);

5、各类考试成绩登记台帐;

6、教育培训活动纪事。

四、岗位培训:

1、应按时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完毕所支公司安培股备案,并填定《岗位培训技术档案》;

2、邀请各专业人员对我所人员进行培训。

五、积极开展各类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

结合实际情况,每年应进行最少2次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学习的积极性,选拔竞赛能手。

六、培训管理

1、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有步骤地开展班组现场培训工作;

2、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岗位技能调考、抽考和各种竞赛活动,凡抽到人员不得以任何再由无故不参加,凡成绩优秀者,按照所内考核办法进行奖励,不及格者,按照所内考核办法进行处罚;

3、充分利用早课时间,按照“每日一题”自选课题进行讲解和作好笔记,以了解全面的专业知识;

4、凡涉及到培训的各类报表及临时布置的培训任务,应在每月底及时报至安培股;

5、对支公司下达的年度培训计划,要按时完成,并按照培训计划安排的时间进行培训;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能力;武汉大学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目前,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与大学生总数上的快速增长有关,而且也反映出人才培养结构上的失衡。因此,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从教育部门到各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在社会关注的同时,高等学校也在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逐渐积累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经验。随着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变换逐渐增多,大家也认识到,职业发展能力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最需加强的方面之一。

就此,武汉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实施“三创”(即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施“三创”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应该包括三个阶段:顺利就业、适应职业、开创事业。顺利就业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依赖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或专业成绩;适应职业则需要不断适应和学习,提高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职业发展需要;开创事业则是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和工作,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武汉大学继承百年办学传统,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创造是“原创性”,创新是“推陈出新”,创业则是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三创”教育主要就是强调培养学生“三创”的学识、意识、胆识和见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武汉大学大力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高水准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校通过立项管理的方式,每门投入经费1-5万元、总经费近千万元,建设了403门通识课程,形成了一批横跨各科学文化领域,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有机会领略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及思维方法,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视角,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知识基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

武汉大学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尽量为不同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学校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设置跨学科专业、推行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创办跨学科试验班等措施,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学校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有志于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高起点、高层次开辟教学特区;学校依托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高端应用人才的成长提供支持;学校开展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建设,开办多个国际班,推进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培养,提高大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

2、面向社会需求,开办新兴专业

武汉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学科前沿发展,根据学生选择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造,力图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齐飞,基础性学科专业与应用型学科专业交相辉映的格局。

近几年,学校在新专业设置上优先支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和优势交叉学科专业,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积极参与地方和区域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如针对“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创办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针对广电人才的需要,推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根据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需求,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为满足国家国防建设需要,开办了“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专业;此外还设置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软件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仿真科学与技术”等一批新兴交叉专业。

为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在一些应用型专业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长江电力等企业合作,实施“订单+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人才培养要求的情况下,将企业的要求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为企业“量身定做”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企业需求、受到企业欢迎。2012年学校又增设了“数字出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和全球健康学”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专业特色和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能很好地满足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

3、开展教学评估,推进课程改革

武汉大学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2010版培养方案为例,学校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同一级学科按大类设置平台课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的原则,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

学校积极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帮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适应职业需求、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学校积极构建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校园”,将实习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集学生专业课学习、实习、毕业论文、招聘、就业、岗前培训为一体,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实现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共赢。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达331个,分布于全国14个省市。学校每年还派出数百个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们积极奔赴祖国的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去接触社会、调整知识结构、寻找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选择,实行动态的招生计划调整办法,每年根据学校的教学评估情况及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专业综合排名、生师比等指标,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指标。这就要求各专业一方面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

4、强化就业指导,导航学生成长

武汉大学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立了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导航的课程模块,开设了《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场展望——就业创业导航》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这些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灵活互动的情景模拟和具体实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好评,每学年有数千人次选修并获得学分。其中《职场展望》课聘请11位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校授课。他们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行业或单位特点,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和选人用人机制,以及创业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尽早建立职业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科学制订大学学习规划,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这门课程一经推出,就被学生“抢选”一空,出现一座难求的火爆场景,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

武汉大学还积极开展就业和职业规划指导活动。一是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辅导,关注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在专门办公地点接待学生有关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目标与实施计划,顺利实现就业。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超市”为平台,定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招聘和面试辅导、公务员招录辅导等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器”,帮助大学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孵化。通过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渗透到大学生科研和创业的各个环节,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第五届“挑战杯”金奖得主吴斌同学创办了武汉锐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成为东湖高新区大学生创业龙头企业,公司员工规模达到100余人,解决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曾于2009年获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称号的2006级本科毕业生曹祺,大二开始创业,现已拥有2000万身价,其创办的武汉橄榄无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面积已达600多平方米,一年的全部流水接近千万,公司已经历了三轮融资,投资后估值接近一亿,为大学毕业生提供40多个就业岗位。四是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抓创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创业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努力使大学生素质培养与创新创业要求同步并轨。五是走访学校毕业生就业重点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收集重要的第一手信息,促进毕业生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接轨。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9

文体广旅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0年,区文体广旅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固树立文化、体育、广电、旅游“一盘棋”的观念,凝心聚力、积极进取,各项工作推进有序,为建好“五个生态”,打造“一区一城”,实施“六提工程”,奋力推动“强富美高”新武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广泛开展惠民工程。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馆内馆外相补充等多种形式,为市民群众提供惠民服务。区图书馆开通“书服到家”网上选书,开展线上微课堂50次,青春领读志愿活动16期,举办线上阅读分享会5次,推广线上资源33次,线上展览6次,抗疫专题有奖答题及征集活动2次,阅读推广活动65次。区文化馆专门邀请各艺术门类资深教师录制精品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供群众免费在线学习,已录制各类课程超50课时,观看群众超3500人。区博物馆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微课堂——你好,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抖音”平台直播介绍馆藏精品文物,继续打造武进博物馆特色品牌活动,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活动9场次,点击、收看超1万人次。

2、稳步加强阵地建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印发了《武进区文体广旅系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武进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要求,确定了以“文化和美你我共享”为志愿服务品牌,组建文化体育志愿服务支队,引导和动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支队下设文化志愿服务大队和体育志愿服务大队,制定了各类文化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并逐项推进。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对公共区域内对外开放的健身器材进行分阶段更换,计划分3年全部更新完,今年对其中150套室外健身器材进行更新,目前该项工作招标程序已结束,进入施工程序,预计将在11月底完成。

3、大力加强服务供给。积极开展抗疫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创编了抗疫主题的歌曲、朗诵、快板、锡剧、锡歌共计10个,并通过局微信号、微武进、风雅常州等微信号进行宣传,创作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十余件,在局微信号举办了“众志成城同心抗疫”武进区文体广旅系统文艺工作者作品微信展,被“学习强国”录用3篇。武进文化馆创作的歌曲《萤火虫的独白》被武进移动公司制作成视频彩铃宣传推广,武进书画院张振创作的中国画《抗疫进行中》、武进文化馆张锐创作的油画《黄石的记忆•送别》入选江苏省抗疫主题美术书法精品展。组织歌曲《老街坊》、小品《五星好评》、小戏《城里城外》参加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比赛。图书馆进馆人次约7万,外借图书册次约9万册,流动图书车下乡服务26次。凤凰艺术团克服疫情影响,完成了10场实地惠民演出,并录制了5场在线惠民演出节目。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7万人,举办临时展览6个。

二、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1、积极落实疫情纾困政策。疫情发生以来,积极征集区内各文旅企业受此次疫情影响存在的困难,以及企业对文旅部门投融资政策的意见建议,上报省、市相关处室;省、市各级纾困政策出台后,积极做好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协助减免6个2019年省旅游发展产业基金在贷项目2020年1-6月利息共163.13万元,为企业争取贷款展期及其他扶持政策,配合做好市级“文旅贷”等工作。做好小微企业减免租金政策的落实工作,做好租赁户蓝色港湾租金减免对接、协调工作。按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要求,上报我区体育产业复工复产情况和先进典型案例,为企业争取扶持政策。

2、筹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筹备编制2个中长期规划,武进旅游发展总规和武进区“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一方面拟写编制说明,积极争取编制预算;另一方面多方寻找省内较为出色的规划编制单位,为规划编制做好准备。收集“十三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发展相关情况和资料,为完成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终期评估做好准备。此外,参与与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专项规划的研究论证,按市局要求收集、上报我区主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研究文献及各旅游板块相关规划等材料。

3、推进文体旅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文体旅项目招商,加强招商信息的沟通交流,继续丰富、更新文体旅招商项目库。及时与各乡镇、板块、旅游企业招商负责人就最新重大项目招引情况做好沟通,认真做好各类招商情况表格的月度报送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做好市文旅休闲明星城我区建设项目计划(2020-2023)的摸排、上报和细化确认等工作,征集并上报我区十四五期间乃至2035年间文旅条线专项领域有空间设想和用地需求的项目,摸排上报我区十四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体育产业项目。促进文体旅重点项目建设,截至5月底,8个区重点文旅项目共完成投资11120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0%,基本完成序时进度;其中6个市级重点文旅项目共完成投资8515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37.68%,滞后序时进度4个百分点。

4、做好各项赛事备战工作。武进籍运动员陈大祥获得了东京奥运会拳击比赛入场券。备战二十届省运会工作有序推进,由于疫情省注册运动员骨龄拍摄工作推迟,做好注册运动员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并组织各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完成反兴奋剂平台学习任务。市队校办曲棍球和赛艇队在鸣凰中学复训后,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协调聘请医生住校值班事宜。协调市队区办男子手球队(湖塘桥初中和刘海粟小学)试训、入学等工作。曲棍球队根据特殊时期的实际情况,特举办“疫”对抗赛,对抗队伍为在基地冬训的吉林女曲,与吉林进行12场比赛,比赛结果为8胜2平2负。

三、不断加强市场行政监管

1、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工作。为进一步营造专项整治良好氛围,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根据《武进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宣传方案》(武安专治办〔2020〕3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制定了《武进区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有重点地对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加强安全生产示范引领和警示教育,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分批组织全区景区景点、星级乡村旅游点、旅行社、星级酒店共55家旅游企业召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工作会议,解读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布置开展火灾防控专项整治自查工作、签订2020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并观看了2019年全区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片。制作《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宣传折页1000余份发放至文化旅游企业负责人及安全工作负责人。局系统组织机关中层、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及安全生产部门负责人、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负责人、星级酒店负责人开展文体广旅行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春风行动”集中宣教活动,通过宣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参训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了抓好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面对新冠疫情,根据上级紧急通知要求,在除夕立即通知区内所有景区、乡村旅游点闭园,不得对外开放,并对部分景区进行现场暗访,检查是否执行到位。指导景区有序开园,根据《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有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区内a级景区及乡村旅游点进行有序开放工作指导,并赴春秋乐园、野生动物园、嬉戏谷、孝道园及嬉乐湾现场检查开园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五一期间景区有序开放工作。根据国家文旅部《五一假期旅游景区防控与有序开放提示要点》通知要求,对全区4a级以上景区进行检查,要求严格执行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30%的规定,控制入园人数。入园游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坚持亮码、测温,佩戴口罩检查内容。提交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及五一假期景区运营实施方案。轮流到景区值守督查。积极响应和全面落实医护人员免费入园政策,对全国医护工作者和常州援驰湖北医疗队队员实行免票入园,并每月统计人次上报。

四、继续做好文物遗产保护

1、文物保护卓有成效。做好全区25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巡查工作。开展了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和文博单位安全检查工作,编制下发了《武进区文物火灾隐患整治行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工作责任的意见》,签发了消防安全承诺书,发放了“防火防控,保护历史财富——致居民书”,承诺书和致居民书的发放工作达到了全覆盖。完成配合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蛮塘庙移建工程和市保单位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修缮工程的文物保护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完成省保单位礼嘉戏楼和市保单位港桥修缮设计方案的审核、论证等相关审批工作。对接处理了钱一本墓园被盗、观庄赵氏宗祠被拆等20多起文物突发事件。完成局属文保单位李公朴故居、恽南田纪念馆、隋墓、恽南田陵园的日常开放管理工作。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篇10

关键词: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方法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简介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从而真正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因此,我国应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经验,通过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制定良好的营销策略,将我国优良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以提升中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发展及趋势、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项目创意设计、可行性分析、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研究热点、案例分析,等等。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研究热点和案例分析等,其中又以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为难点。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从上面《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是主业必修课程,对学生综合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有很大的作用,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使用。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实际的旅游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该课程总共有三个学分,而其他的课程基本上只有1.5或2个学分。这些充分说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是旅游专业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认真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掌握相关知识,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旅游规划的研究热点,熟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内容体系,并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分析及自身的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旅游规划实践任务。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旅游规划的思想与程序、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等内容。

2.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

3.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综合评价及进行野外调查;掌握市场调研与分析的程序、方法和内容;掌握旅游营销对策、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等。

4.熟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项保障体系。

5.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进行旅游资源的野外调查,完成简单的旅游规划设计与操作。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教学方法

要达到《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果。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用到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实践要点、步骤、方法、技巧等内容。例如,在讲到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时,教材上有相应的评价步骤、模型树及评级因子权重表等,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这种评价方法,就必须用案例进行评价,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旅游资源评价的作业进行实践评价,这样学的知识就能得以巩固。又例如,在讲到项目创意设计原则的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让他们认为这不只是“喊口号”,必须用案例进行说明。另外,还有很多教学内容,例如旅游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主体定位、功能分区、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都应该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看来,案例教学法贯穿该门课程的始终,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研究型教学法

大学教师一定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这样才算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这就要用到研究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拓展和提升,从而发现研究课题的教学方法。因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旅游专业课程中理论深度、实践要求都很高的一门课程,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挖掘和进一步研究的。例如,在讲到专项旅游资源技术性评价时,教材上只列举了美国的海滨旅游资源及滑雪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估标准。还有很多专项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没有制定出来,因此我就展开了对温泉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结合武汉城市圈的温泉资源开发现状,成功申报了湖北省教育厅课题。又如,在讲授旅游形象设计这一内容时,我就结合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旅游形象设计开展研究工作,确实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只有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者才能互为动力,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使两者共同提高。

(三)零距离教学法

高等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加强旅游资源实践环节在整个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就是一门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的课程,因此必须加强零距离教学方法的运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零距离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地的城镇规划与环境的协调;旅游地的人文、经济、环境、民风民俗等社会资源的考察;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旅行社的经营与发展状况;导游人员的情况、旅游地的市场定位与促销、旅游地的形象,等等。通过零距离教学,学生既增加了旅游的经历,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际的旅游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数字技术和仪器设备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高。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我认为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的课程很适合,有的课程部分内容适合。《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部分内容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进行主体定位、功能分区、营销策划、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等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地区对这些内容的成功设计。

(五)课堂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