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行业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25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展望

 1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概念

数字媒体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数字媒体已成为社会各部分沟通的主要信息渠道,被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行业。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也就是为了满足各行业的用户对数字媒体交流互动的需求,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有关的信息技术,以及针对行业的特点来构建数字媒体互动、和存储管理的平台。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将数字媒体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它的适用范围非常的广泛,比如说可应用于高等院校、广电系统、广告展示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行业。

2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行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也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信息传播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最开始数字媒体是由文字、图片来向视音频传输的,随着流量的增加,信息网络的带宽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而解决数字媒体技术的方案也因为数字媒体网路的融合程度、普及程度以及带宽大小表现出了三个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视音频等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应用用与广电领域。在我国的宽带网络中,广电网络的宽带一直都很好。自从我国2003年启动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试点以后,视音频等数字媒体就主要是用广电网络来进行传输,这时的数字媒体大部分都是数字电视节目,这个阶段主要是播出数字媒体,再由地方电视台和广电总局向用户播放制作的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单向的形式传播,数字电视只能被动的接受电视信息,不能搜索和点播电视节目,这个阶段的数字媒体主要是受到家庭的欢迎。第一阶段的数字媒体解决方案主要是满足数字媒体播控与管理的需求。

第二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多行业运用。随着通信ip网络带宽的增加和普及,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在不断的增加需求,政府企事业单位、科技博物馆、高等院校以及广告行业这些广电以外的行业也要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构建交流平台,传播文化、知识和新闻,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这个阶段内的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要结合行业的特点来开发,以解决管理和的问题。

第三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跨行业跨网络阶段。这个阶段实现了三网的融合,打破了网络的传统界限,三网融合使行业应用的空间更加的广阔。应用数字媒体解决方案的用户,可以随意的选择承载网络来运行系统,也可以随意的选择终端来进行沟通交流。交互式数字媒体系统和双向电视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实现了“点对点”的交互时传播。数字媒体的服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一项综合性的服务,集结了广电网、互联网以及电信网这三个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定制节目,实现个性化增值服务、实现了多渠道、多终端的服务模式。目前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

3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前景广阔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带宽在不断的增加,融合了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数字媒体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数字媒体产业都在迅速的成长。在美国,数字媒体产业也发展成支柱产业,美国内容产业所创造的收入占全年GDp的4%。英国的数字媒体产业也发展迅速,每年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占到了GDp的8%。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的数字媒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的数字摄影、影视广告、数字音乐、动漫等一些相关的产业等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数字内容产业结合了人类的创意和高科技,已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2003到2008这几年中,仅仅是上海的数字媒体产业就是大丰收,产值从原来的200亿元增加到了600亿元,平均年增长达到了27.1%。

   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可以有效的调节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国家科技部在北京、上海、长沙和成都都成立了“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并制定了863计划。数字媒体主要是以文化为主,以科技为辅,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数字媒体指的是数字化的视音频和文字,是以文化为承载的核心,而文化产业又是又是我国战略性的产业,仅2009年一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就达到8000亿元人名币,而文化消费市场的规模也占到额GDp的4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本来就发展很好的娱乐、广告、影视等文化产业为数字媒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字艺术和数字文化推动着媒体传播方式的改革,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数字媒体应用、管理以及传播系统的需求在不断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解决方案行业的成长。据调查,2010年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了90.6亿元,它的年增长率达到了26%。数字媒体产业和数字媒体承载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估计2010~2014年我国数字媒体行业的市场增长率将会超过27%,在2014年将会有258.3亿元。

广电系统对数字电视的发展一直都很重视,从2003年开始,我国运用平移的模式对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大力的推进。我国的电视数字行业在经过了试点平移后,现在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平移”的阶段,截至到2009年底,全国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地市有163个,县(市)有451个,启动整体转换工作的地方有102个,县(市)有612个,从整体上看,全国79.6%的地市、37.4%的县(市)启动和完成了整体转换工作。截至到2009年我国有1.75的人在使用有限广播电视网络。使用有线数字电视的人数达到了6321.72。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在召开的常务会议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的三网融合。2010~2012年要对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试点进行重点开展。2013~2015年实现三网的全面融合。将各种融合业进行普及应用,已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网络产业格局。

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会因为nGB战略的推进以及广电数字化改革的深化而具有更稳定的发展空间,2010年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了52.7亿元,估计2011年至2014年这几年,每年的增长速度会超过20%,预计2014年的规模会达到126亿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产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就得到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彦.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及展望.中国新通信,2011(3):23-27.

[2] 严洪.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市场概况.中国新通信,2011(3):76-79.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2

当前,联想已经推出了广电全媒体云平台解决方案,正是跟随该趋势进行的调整。该方案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延展,形成针对电视台、广播电台、传输公司、县乡应急广播等广电系统细分客户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联想以广电行业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将自身全面的云计算服务能力和对广电行业的深入了解相结合,让与会者切身体验到了云计算技术为广电行业带来的大不同。

云计算引领媒体融合

近年来,媒体融合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广播影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而随着“互联网+”计划的提出,广电行业的转型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即将广电行业所擅长的内容创作和互联网平台的用户体验相结合,形成优质内容的多渠道汇集和多渠道展现。

要完成广电系统的“融合”,需要以信息化技术来构建统一的内容平台,当下广电行业的信息系统各自独立,“烟囱式”的结构布局带来了流转环节孤立,资源调配不均等一系列难题,而联想则为广电行业铺开了一条以云计算为根基的“融合之路”,依托全面的云计算咨询、设计、建设和运维能力,融合广电行业的专业应用系统,联想为用户打造了基于云平台的端对端整体解决方案,可在无缝整合旧有系统的基础上完成新系统平台的搭建。

联想的“新it”战略

联想将自身定位于广电行业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基于联想全面的云计算服务能力和对广电行业多年深耕的优势叠加。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3

推出4款创新

工作站解决方案

“明年中国的it需求将复苏,而工作站将在各行业中获得更大的市场。”10月27日,iDC亚太区企业服务器与工作站研究部调研总监Rajnisharora在惠普举办的“创新前沿―工作站解决方案大会”上说,当今工作站厂商的核心竞争优势,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和图形性能,而是要提供一个高度优化的工作站环境,从而帮助用户更灵活地实现创意,提供更广泛的应用软件选择、更强大的易用性,以及更短的系统部署时间。而移动工作站和刀片工作站的出现,以及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将创造出新的工作站细分市场及用户应用。

对此,惠普全球副总裁、信息产品集团亚太及日本地区台式机系统事业部(DSU)总经理麦荣良表示,针对中国用户,将推出4种能够显著提高业务成效的创新解决方案,包括:三维图形虚拟化方案,可以在一台惠普Z800工作站上高效运行多个工作站的任务;惠普SkyRoom,惟一支持多达4人进行实时协作的经济型高清视频会议解决方案;惠普DreamColor显示器,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设计流程,包括提高设计速度、减少原型浪费、缩短设计周期,以及降低设计成本;对adobe、autodesk等其他常用工作站应用软件的测试和认证方案。

“工作站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必须要使用的基础工具,如果这个基础工具的效率不够,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率,甚至是个人生活的标准。考虑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设计产品的初衷。”惠普中国副总裁、信息产品集团工作站业务部总经理桃乐姗表示。

续写

动画教育新篇章

10月28日,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的开幕式上,惠普与中国传媒大学宣布“教育卓越中心(Coe)”二期教室正式投入使用。

惠普与传媒大学领导为“惠普教育卓越中心”二期揭幕。

据了解,这次Coe二期教室启动,距2008年底惠普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Coe一期教室启动仅有短短的10个月。“惠普提供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硬件产品,更多的是惠普的理念和思路。现在是我们的二期合作,以后还会有三期、四期,将动漫实验室做强做大,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希望,也是中国动画教育的希望。”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说。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4

一直以来,it业内人们一提起“系统集成商”,就会把它们与电脑城里那些攒机商联想在一起。的确,在传统集成业务模式下,系统集成商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来自软硬件厂商的产品,按照客户的需求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再提供给用户。

而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传统集成业务模式发生了动摇。有业内评论甚至称,云计算和SaaS的出现将终结系统集成商。

不过,一批集成服务商成功地适应了云计算技术盛行后为市场带来的变化,但绝不是因为它们成功进行了转型,而是因为它们的“未雨绸缪”,比如三盟科技。

集成已“变天”

传统的系统集成业务模式在市场上延续的时间较长,甚至现在还有很多集成商在沿用。仅有的进步或者说创新在于,可被客户选择的解决方案数量更多、实施方式也更加灵活、集成商的整合能力大幅提高等。

对于系统集成商而言,似乎转型是唯一的生路。比如,一些集成商正在向软件服务商转型,也有集成商从关注硬件平台转型为关注软件应用,还有些集成商会围绕特定领域提供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

但转型并不容易,单从销售过程中具体角色的转变来说,很多集成商在转变为“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角色时都明显地感觉不适应,更不用说满足“产品的定制化和服务化”这种云计算用户提出的最新需求了。

然而,三盟科技这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服务商很早前就敏锐地预见了市场的变化。它们提前意识到,未来,只有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集成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与传统集成商相比,三盟科技能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而要实现差异化就必须靠技术创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云计算市场的爆发是迟早的事,所以我们提前进行了相关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市场的布局。”三盟科技董事长、总裁王喜英如是说。

拨云见日

2013年,云计算市场在国内还没有像当下这样火热。三盟科技第一次做云计算研讨会时,只来了8个客户。“在创业之初,我们没有成熟的产品、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客户信息、没有足够的优秀人才。甚至一个非常小的项目,客户交给我们也会很担心。”王喜英说。

当时,三盟科技关注到运营商、金融行业已经在尝试应用云计算技术。而广东省在新技术领域引入方面起步较早,所以广东省被三盟科技确定为主攻市场区域。

此外,云计算技术在当时各个行业还没有很多成功落地的案例,所以如何让客户认为三盟科技围绕云计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为他们带来价值非常重要。虽然很多企业用户对于云计算应用的稳定性和成熟度还保持怀疑,但后来三盟科技在一些合作伙伴的协助下,通过提供优秀的产品和高可用的解决方案,坚定了客户们采用云计算技术的信心。

在市场领域的选择方面,最开始三盟科技也考虑过从金融、商业等领域切入,但结合了自身的优势后,三盟科技最终选择把云计算技术引入教育行业。两年来,三盟科技做了一百多场云计算技术的推介会。如今,在广东省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三盟科技已经全面开花。

云是自己的好

“三盟科技要有自己的产品,只做传统集成业务没有前途。”这是王喜英在创业最初时就已经悟出的道理。

如今,三盟科技的产品已经能够覆盖云计算应用、大数据应用、信息网络建设、新型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信息安全五个领域,并能在融合行业内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为广大用户开发出量身定制、充分满足需求的创新型产品和解决方案。

比如在教育行业,三盟科技能够提供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云桌面解决方案、智慧课室解决方案、云计算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云安全等级保护解决方案、高教校园网解决方案等。

在采访过程中,王喜英特别介绍了智慧课室解决方案。

据了解,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目前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多媒体教室的数量成倍增加,系统设备功能不断拓展,使用频率急剧提高。多媒体课室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工作,将不能继续满足新的需求。

一是教室功能叠加多,智能化不足。当前的多媒体教室更多的是承载着信息化教学的工作,功能相对单一。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录播、考场远程监控、校园安全等对多媒体课室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新的需求,也对整个校园的多媒体教学整体环境,如网络环境、计算环境、信息资源存储环境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是设备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有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有时多达数百间,而且位置分散。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复杂、连线多,各种设备功能不断升级,更新换代快,液晶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同时,多媒体教室使用频繁,基本上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设备操作、维护和保养的难度加大,丢失、非正常损坏设备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是和数字化校园对接不够,自动化程度不高。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信息系统,还涉及和学校许多信息系统的对接,例如师生的签到、资产管理、教务排课等。如果不能够实现这些信息系统的灵活对接,多媒体课室的管理就会存在诸多不便。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新媒体司法公开自律法律互动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关于媒体或旁听人员能否使用手机发送微博的问题,仅在《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有相关规定。而我国法庭规则是20多年前公布的,目前正在进行修订。这些问题都将在法庭规则修改时予以明确。

美国大法官布莱克曾说过,“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是我们文明中两种最为珍贵的东西,实在难以在二者之间取舍”。司法权的性质与职责决定了它与媒体的关系要比立法权、行政权与媒体的关系更为复杂和难以调和。如何理顺、规范司法与媒体的良性关系,需要这两个职业群体共同的“内外兼修”。

一、练好内功、善待宽容是法院应有的态度

公开意味自信,自信提升公信。面对新媒体,法院和法官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稍有闪失,案子被弄到网上“炒”一通,造成的负面影响就难以估计。法院审理的案件经常会成为舆论的焦点,这对法院和法官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法院需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同时练好“内功”和“外功”,更好地应对愈来愈强大的网络舆论监督。

1.练好内功,“釜底抽薪”

法院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诸多挑战,首要的任务是要“釜底抽薪”,把法院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好,真正做到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按照“事事是载体”理论,如果法院能实现以下四句话的要求,其他的工作恐怕就是技术问题了。第一,法庭是最好的宣传场所。法院应当把法庭大门敞开,让社会公众和媒体无障碍地进入法庭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一次活生生的审判比任何宣传活动的作用都大。第二,判决是最好的宣传材料。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强调,要让每一份判决书成为生动的法治教材。当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强力推行裁判文书上网的工作,中国裁判文书网已于2013年上线。第三,法官是最好的宣传讲师。法官除了在裁判文书中展示法律观点,其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很重要的社会影响。第四,公信是最好的检验标准。法院的公信力不是法院对自己的评价,而是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和信心度。当法院工作出现问题反映在公众媒体舆论中时,“扬汤止沸”固然重要,而“釜底抽薪”苦练内功、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实现司法公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①

2.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善待媒体

一是完善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新闻发言人职业水准。欧洲法院普遍设置新闻事务法官和传媒顾问,一般是由大法官或高级别的法官担任。代表全国司法系统的新闻事务法官一般由首法官、最高等级的法官和司法委员会成员担任。二是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沟通,提升与媒体沟通的技能。司法公开是最有力的舆论导向,对的案件应主动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案情,以真实及时的信息引导舆论。三是对已经审结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复杂案件的判决结果,法院要向媒体提供裁判文书、法律依据、简要说明,解释必要的司法程序和司法规范语言,引导媒体在采访报道工作中,尊重司法事实,尊重司法秩序和诉讼规则。四是建立舆情的预警、研判机制,建立突发事件网络首发和日常回复机制。对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核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事实真相,将传言淹没在真实信息的海洋里。

二、加强自律、把握界限是媒体占据主动的法宝

默多克说:“谁控制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传统媒体虽然占据着强大的舆论场、深厚的基础、广泛的资源等诸多优势,但是媒体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准则一直都没有建立起来。近年来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时违背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刑事案件没有审理终结,报纸网络上就赫然登出“某某构成XX罪”“某某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等等。媒体利用这些标题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虽然短时间内吸引了受众广泛关注,但因没有把握好报道的界限,导致一些报道有差错或重大失误,反而影响了媒体行业的公信度。

1.媒体客观报道法院工作的权利

关于媒体客观报道法院工作的权利,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接受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已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三年多来,我们看到人们仍然围绕这些已经在规范层面的权利纠结着。这些权利具体包括:(1)优先旁听庭审。审判场所座席不足的,法院应当优先保证媒体的需要。目前,许多法院在法庭设置了媒体席。(2)为媒体采访提供查阅相关资料的便利。媒体需要相关裁判文书复印件、查阅庭审笔录的,可以向申请法院获取这些资料。(3)有条件进行庭审录音、录像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新闻媒体的申请经批准后提供相关资料。(4)申请获取法院的规范性文件。(5)对法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当然,在实践中经常会有部分法院拒绝媒体旁听的情况,越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旁听越难。这需要司法机关和媒体建立一个共同遵守的职业准则。法院应为媒体提供充分的采访报道权利,建立保障媒体旁听庭审的机制;媒体应客观公正地报道案件真实情况,不做影响公正裁判的“舆论审判”。司法与媒体均应守住各自的职业底线,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才能有效破解当前司法与媒体关系的困境。

2.遵守职业规范和自律

关于媒体如何报道司法案件,如何遵守职业规范和自律的问题,早在20多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徐迅就提出媒体报道案件的10条自律规则:(1)媒体不是法官。案件判决前,媒体不应作出定罪、定性的报道。(2)不应指责诉讼参与人及当事人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3)对案件报道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的权益予以特别的关切。(4)对不公开审理的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案件的案情,不宜详细报道。(5)不针对法庭审判活动进行暗访。(6)平衡报道,不做诉讼一方的代言人。(7)评论一般应当在判决后进行。(8)判决前发表的质疑性、批评性评论应当谨慎限于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9)批评性评论应当抱有善意,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学识。(10)不在自己的媒体上发表自己涉诉的报道和评论。这些自律规则是从法律的精神和新闻业的基本理念中抽象出来的,目的是以具有操作性的规则来规范媒体的相关行为,尽力减少或避免新闻与司法的冲突,使双方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各得其所。很遗憾,这些体现法律精神和新闻理念的自律规范一直没有取得新闻职业人的现实认同,并成为职业群体的执业标准。媒体的行业自律、媒体自律以及媒体工作者的自我约束等自律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一个没有自律准则和自律精神的群体,很容易丧失职业群体自我发展的机会,也会有意无意地损害这个职业群体在公众心中的地位。这也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苦苦追求多年的新闻执业尊严为什么得不到全体公众完全认同的原因之一。

3.司法案件媒体报道的界限

首先,合理限定新闻媒体报道司法活动的阶段性。媒体报道时要注意司法过程的阶段性,不得超越司法程序对案件进行定性,侵犯当事人受公平审判的权利。其次,合理规范新闻媒体报道司法的方式。注意报道的全面性,避免倾向性;注意报道的深度性,避免影响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注意尊重司法的既判力,避免损害司法的权威。第三,建立媒体干预司法的约束制度。当法院发现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法院工作不适当或者违法时,可以向新闻主管部门、有关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组织或者新闻单位等相关部门通报,并提出处理建议。对于媒体报道出现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或者侵犯诉讼参与人的安全和隐私的,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当事人名誉权等行为,应当追究相关媒体及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媒体监督司法,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三、自媒体的表达权应遵守法律底线

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任何一个人在互联网上都能新闻、分析信息,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向公众传播。人人都是自媒体已经成为最普遍的网络媒体形式。自媒体的表达权是公民表达权的延伸,应当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从法律层面上,只有在尊重他人的表达权而又不滥用自身表达权的社会中,表达权的正确行使才能得到保障,这也是保障每个公民个人权利的必要前提。所以,自媒体在自由表达的同时也应该遵守一定的界限,不能触碰法律底线,包括:不得在网络上散布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布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者散布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不得以各种方式利用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不得以在网络上、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上述行为若构成犯罪,可以按照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罪名定罪处罚。言论自由虽是宪法权利,但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会允许有诽谤他人的“言论自由”。通过厘清自媒体表达权的法律边界,公民可以依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那么,自媒体在报道传播司法案件时,是否也应遵守与媒体从业人员同样的职业约束呢?我们认为,自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和传播,虽然无法要求其按照媒体从业人员那样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新闻职业素养,但对刑事案件传播最起码应遵循“无罪推定原则”的最低底线。因为,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应遵守这一底线,这是文明社会最起码的标准。新媒体时代中,公民的媒介素养更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公民良好的媒介素养和自律精神会扩展言论自由的空间,而广阔的言论自由也恰恰为公民的表达权利提供成长的宽松环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个更加自由、更加规范的舆论场。

四、结语

的确,新媒体改变了经济,改变了生活,更重要的是新媒体改变了权力结构,改变了权利界线。相应地,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司法观念,改变了通行的司法行为模式。其实,只有顺应发展变化,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司法公开所面临的挑战出现在中国,也出现在其他国家。它给各国留下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媒体与司法的关系,特别是新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最终受益的将是我国民主与法治的进程,是享受民利、享受法治保障的人民。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6

(一)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最佳切入点媒体关注类案件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霍姆斯也认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经验。”法学教育是实践技能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实践技能成为衡量法学教育质量关键。法制新闻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新闻学专业理论、具备一定法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新闻采、写、编、评能力,从事媒体和法制新闻制作,适应公、检、法、司及基层新闻岗位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学科定位决定了法制新闻专业的法学实践教学较其他法学专业不同,具有综合新闻动态的捕捉把握以及法学的判断分析的特点。较传统案件而言,媒体关注类案件更吸引学生。为适应法制新闻专业法学教学的实践需要,必须牢牢把握媒体关注类案件的动向,及时将最符合法制新闻专业的案件纳入到课程实践环节中来,通过辩论赛、研讨会、新闻采编、法律宣讲、在岗实践等形式促使法学理论教育向实践技能提升转变,带动法学教学实践的深入,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法学实践技能最佳的切入点。

(二)普及法治精神最生动教材法治的精神在于公平、正义,在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媒体关注类案件在普及法治精神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必须始终提醒学生注意,法律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绝不存在于真空之中。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能够被封闭起来或者与人类努力的其他分支学科相分离。”新时期法治传播方式更应紧跟时代,法制新闻专业法学实践教学既要满足法制新闻专业性要求,又要满足法治精神的时代特点。法制新闻专业是法学和新闻传播学在相互融合、渗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该专业既有新闻学的博闻灵动,又有法学专业的严谨周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方法,在工学结合理念指引下,结合新传媒时代的特点,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运用法学思维综合分析判断,使媒体关注类案件成为普及法治精神的最生动教材。

二、当前媒体关注类案件在法学教学中的现状

(一)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因循守旧,不敢大胆运用教师在法学实践教学中不敢大胆运用媒体关注类案件原因多样,既有媒体关注类案件本身因素,如案件性质复杂、敏感,事实和情节披露较少,案件尚未完全定性等原因;也有教师个人因素,如传统教材案例成熟、甚至是经典、定型的案例程序和内容经得起公众检验,教师对其内容烂熟于胸,讲解游刃有余。媒体关注类案件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媒体关注类案件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往往更复杂、更敏感,一些案件甚至涉及争议,尚未形成统一定性;其次是针对部分媒体关注类案件,部分教师担心在权威机关尚未定性前,出现学理解释与有权解释矛盾的尴尬局面;再次是媒体关注类案件如何引入课堂,怎样驾驭课堂,需要探索。由此导致,媒体关注类案件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并不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学生对媒体关注类案件高度关注,疑问得不到满足学生对媒体关注类案件兴趣浓厚充满好奇心。法制新闻专业学生十分关心媒体关注类案件的进展和结果,对整个过程充满好奇,期待真相,乐于探索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契机。“案例教学法其服务的目标是职业的实践法律群体,其优点在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等能力;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掌握职业律师的论辩技巧等。”学生的关注和期待是法学实践教学工学结合的原始动力。如何把学生的关注转化为运用法学思维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如何把学生对媒体关注类案件的期待转化为采、编、评、写的能力;如何把学生对媒体关注类案件的表面问题,转化为对案件背后法律制度设计;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回应学生对媒体关注类案件期待,实现法治新闻专业法学实践教学根本目的。

(三)缺少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实践教学困难重重媒体关注类案件复杂敏感,社会关注度高,需要慎重对待。否则,舆论方向的引导、法律观点的角度、学生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很难恰当把握。不解决上述问题,将媒体关注类案件仓促引入实践教学,可能仅仅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谈资,无法达到实践教学效果。虽然媒体关注类案件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但是并非所有的媒体关注类案件都适用于法制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注意到,学生关注的焦点并非全部集中在法律层面,可能是案件的发生细节、案件的进展、涉及的秘密隐私等。但是,案件从发生到公开、从立案到判决需要一个过程,并非被媒体报道的就是全部的事实;案件的深入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往往很难马上就触及案件实质,因此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三、新形势下媒体关注类案件实践教学的尝试和探索

(一)要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建设好校内与校外两个课堂

1.工学结合、实地感受,推进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建设是法制新闻专业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法院庭审与报道、参加律所涉法案件研讨、在实习基地顶岗试用等形式,使学生时刻保持法制新闻专业的敏感度和职业状态,时刻关注周边正在发生什么,发生案件进展到什么阶段,应当如何评价和分析今后可能会发生什么等具体问题。因此,教学部门应该与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法律和新闻界实务专家担任导师,把课堂搬到校外,构建了学生积极向往的第二课堂。采用校外课堂教学模式,密切与法院、律师事务所、检察院、电视台、报社等工学结合合作单位合作,挖掘校外课堂潜力,提升实践教学效果。2012年,合肥碾压协警案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谈论最热的话题,《合肥晚报》、《安徽商报》、合肥电视台第一时间等媒体轮番报道,学生亦高度关注。就该案件学生们进行了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组织了1个班的同学到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旁听结束后当场采访当事人;与检察院专家导师交流心得;现场撰写法制新闻报道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这种在“‘边看边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中,循序渐进地接受系统的法律实践教学训练,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该案件的校外课堂工学结合效果明显,学生积极性高涨,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和动手能力,达到了校内课堂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2.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活跃校内课堂在新媒体时代,案件来源更广泛、传播途径更多元、表现形式更多样、受众理解更是见仁见智。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关注热点、关心国家和社会生活。这时,利用新媒介把媒体关注案件引入课堂能够使他们畅所欲言、理性思考、理论结合实际,手脑并用,激发他们的热情,推动课堂气氛鲜活生动。法学教学的最好平台不是课堂僵化的概念、名词、法条,不是教师自我陶醉的一家之言,而是新媒体关注的案件、是大众关注的法庭、是畅所欲言的微博。新媒体时代已经对传统法学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网络、微博、微信、QQ、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传统法学实践与教育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法学实践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提高法学实践教育质量,就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利用媒体,将媒体关注类案件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从法律角度分析案件在实践中的应用。

3.认真筹划、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融入法学思维媒体关注类案件具有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法学问题复杂等特征,解决部分教师不敢大胆适用和选择范围不宽等问题是提升法制新闻专业法学实践教学的唯一途径。无论从媒体关注类案件在学生中的影响度,还是从法学实践性教学的本质出发,都要求大胆选用、认真组织、多样教学,内外连动,充分发挥媒体关注类案件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教师应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校外课堂建设和媒体关注类案件引入课堂的实践价值。精心设计,周密组织,认真筹划,把法学专业性与新闻学灵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案件在课堂的适应范围,拓展学生对案件的融入程度,使媒体关注类案件嵌入法制新闻专业法学教学,在案件中融入法学思维,在法学思维中体现案件的新闻性,使两者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二)要强化参与意识和分析能力,快速融入角色

学生期待是实践教学的原始驱动力,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法学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案例选择更贴近现实,同时要求积极回应学生的关注。为此,在法制新闻法学实践教学中应该采取内外连动的实践模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能力,弱化教师的单向讲解。

1.融入角色只有参与才能体验,只有融入才能感知。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活中体验和感知更能加深对法学原理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通过模拟角色、旁听庭审、现场采编、深度报道等形式,使学生快速融入角色。在融入过程中全身心感受法庭氛围、感知证据意识、强化新闻视角,极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效率。

2.深度辨析法理辨析是法律人的思维模式,深度辨析让法制新闻专业学生透过纷繁复杂案件,理性客观分析案情。通过讨论、争论、辩论等明晰法学实践中的证据意识和对抗意识。这个过程是法制新闻专业法学实践教学必须重视的环节,报道不能仅仅是简单肤浅的案情披露,更是法治传播重要渠道。没有深度辨析,不可能触及案件表象掩盖下的本质,无法达到法制新闻的教育和引导功能。

3.交流互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通过与报社、电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合作强化业务交流,让学生体会媒体与司法机关以及律师事务所对同一问题上存在的不同认识,开拓学生视野。案件是变化发展的,要及时关注案件的发展动态,从公众、司法行政机关、媒体等不同的角度分析案情,能更加深刻体会多角度、多维度、多途径处理媒体关注案件的重要性。实践中,学校强化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积极利用两个资源。构建了和谐发展、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良好合作关系,让学生进入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在岗工作和课外交流;同时,合作单位的专家导师走进课堂现身说法、指导示范、进班入队也成为制度。交流互动,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及时解答了同学的疑问,回应了学生的期待。

(三)精心选用成熟案例,发挥教育导向作用

1.慎重甄别,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案例媒体关注类案件涉及面广,容易受到各方关注,进入课堂前应慎重进行甄别和选择。一些案件涉及当事人隐私,应做好保密教育,务必杜绝对当事人的二次侵害;一些案件司法机关尚未判决,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和教育学生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尊重生效的法律判决等法治理念。树立法律人和新闻人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思维,防止人云亦云。在案件选择时尽量选择公开报道、案件事实和证据较为充分的案件,避开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案件。如果必须涉及一定做好防范措施。对人肉搜索、偷拍跟踪证据等涉及非合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要有排除意识,对刑法和诉讼法内容也要考虑在内。通过慎重甄别和合理选择相应的媒体关注类案件,树立法制新闻专业法学实践教学阳光、理性、合法的意识。

2.强化导向,价值导向正确科学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指出,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新闻媒体被称为“第4种权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的依法介入和监督有助于正义、公平、公正地对待媒体关注类案件,引导更多的受众关注法治、关心社会。法学实践教学要高度重视政治方向,要在每一个实践案例中体现政治方向、z法治思维、程序观念和保密意识,全面客观分析每一个媒体关注类案件。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具体细化在对每一个媒体关注类案件的选择、把握和引导上,要周密安排、实现法学和新闻学高度的政治导向性。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7

司法权的运作应遵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公开审判原则,二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我国5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这是我国公开审判制度的宪法基础。我国三大诉讼法更是将案件的公开审判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加以规定并付诸实施。通常理论上认为公开审判主要通过两个途经:其一,允许公民旁听法庭审理和判决之宣告,并且应为公民旁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二,应当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并且通过新闻媒介的途径向社会公开。为此各级人民法院要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法院审判活动的情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公开监督,允许新闻媒体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

二、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

媒体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审判公开的同时,有可能对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则司法独立构成威胁。诚如有学者所言:“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如新闻报纸,无线电与电视等之发达,往往对于法官独立性构成威胁。由于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司法领域之报道,而对司法之影响程度亦日渐上增,因为整个社会舆论,均为大众传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审判,就可能受此等组织之传播系统所控制之舆论所左右,而失却独立审判之立场。”媒体的典型性原则以及及时性原则对司法独立具有天然的侵犯性。

首先,媒体的典型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从社会公众心理考虑,抓住典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舆论热点。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提高收视率的利益驱动下,媒体可能会对某些案件的情节过于渲染或妄加评论,从而对法官判案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

其次,媒体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最好在现场报道,这样才能反映新闻的应有价值。而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程序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合时宜的报道可能对诉讼公正产生消极影响。如审判前对案件事实的大量披露,审判过程中对控辩双方举证和论辩的轻率表态,都可能对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伤害。三、传媒和司法关系的协调

出现传媒与司法的矛盾是正常的,问题在于需要找寻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出于对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双重价值的考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方面尽力避免以强力限制新闻机构对司法活动的报道与评论,竭力促使新闻界产生自律性规则。另一方面,采用延期开庭以冷却媒体报道的影响、改变审判地点以缓解法官压力、对合议庭人员进行舆论隔离等做法来避免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公正,而很少通过藐视法庭罪的方式对影响司法公正的媒体进行惩罚。这对我们认识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无疑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认为,对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关系不应放在对抗模式中认识,而应该从协调社会统治手段的角度加以理解。从媒体的立场上,既要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又要重视建立媒体与司法的积极关系。媒体应加强自律,以善意、宽容的态度对待司法,而不能吹毛求疵,或凌驾于司法之上。

首先,媒体应加强自律,以自律来争取司法的合作。媒体要树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态度,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对案件进行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不能绝对自由和不受拘束地报道案件。媒体业界应制定一个符合法治精神的、便于媒体从业者理解和运用的自律性规范:第一,媒体报道案件,应当以“合法、正当”为原则,应报道双方的主张,不能单边报道,特别是不能对正在审理中的案件作过多的或者倾向性的评述性报道,以免给法官带来不应有的舆论压力,影响司法公正。第二,媒体要强化职业道德要求,杜绝为法院提供各种形式的“有偿新闻”,更不能成为法院自我宣传的“传声筒”。第三,媒体不能采访审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及他们的领导,确保法官始终给人以独立、中立的印象。第四,媒体监督必须讲究方法艺术,批评的方法要讲究,分寸要适当。制定这些规范,有利于减少两界的冲突,同时有效扩大媒体对司法活动采访报道和评论的空间。

其次,媒体应提高整体的法律素养。新闻记者和编辑应加强自身的法律素养多掌握一些法律常识,避免在法律问题上出现明显的纰漏(如把法律问题弄成道德批判,把案件的事实报道弄成道德审判等)。媒体的报道应该多一些事实的报道,少做司法判断,把司法控诉权交给检察官行使,把司法判决权交给法官行使。在这一点上,国外许多成熟媒体所坚持“我报道,你判断”的原则,很有借鉴意义。

从司法角度讲,要改革司法,减少司法公正对法院外部因素的依赖。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毕竟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社会纠纷的基本的,也是最后的救济手段,如果司法不能提供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社会就可能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保障司法权独立,公正的运作,不受任何外力的非法干涉,包括传媒。因为司法机关依法公正办案是其天职,不应依赖外力监督,我们也不应该把实现司法公正的希望寄托在外界新闻监督上,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努力改进司法制度自身和提高法官素质上“司法公正最终还要靠司法机关苦练内功和完善司法制度本身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能保证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健全勇敢之品性和惟服从法律的敬业精神和职务保障制度,法官真正独立于其他权力部门,并于品行良好期间不得随意调动或解职;其二,全面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锻造高于常人的坚强勇敢之品性和惟服从法律的敬业精神。

四、结语

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同时又要尽可能地消除媒体大量覆盖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探索建立合理的媒体监督模式,需要将媒体监督纳入法制的轨道,建立合理的媒体监督模式,重要的是要寻求法律所保护的各种权益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曹三明.传媒与司法:宪法性权力(利)的冲突与界定.http://.

[2]罗昕.司法与传媒关系的理性思考.中国新究中心网,2002-10-12.

[3]朱峰.公开审判与新闻监督.中国新闻研究网,2003-12-6.

[4]夏敏.浅议当前法院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中华传媒网.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8

媒体网关是一个连接不同类型网络的协议处理单元,在不同的网络间提供媒体映射或代码转换功能,将数据从一种网络所需的格式转变成另一种网络所需格式的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媒体网关负责例如pStn之间的转换,ip和atm的数据网络的转换,3G无线接入网和传统pBX之间数据的转换。在下一代网络nGn的应用中,nGn分为业务层、控制层、传送层和接入层,其中媒体网关属于接入层,负责将各种网络作为边缘网络接入到ip骨干网。

媒体网关的主要功能是不同传输之间的转换和译码。媒体流功能例如回波消除、DtmF和语音发送者也位于媒体网关中。媒体网关由一个媒体网关控制器控制,它提供呼叫控制和信令功能。随着协议层越来越复杂,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加对媒体网关的平台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处理单板的设计也越来越复杂,逐步向多核多CpU、多核多DSp的方向演进。如何管理如此复杂的系统,对媒体网关平台的软件设计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文介绍一种面向媒体网关平台处理单板的多核CpU以及多核DSp的平台软件解决方案。

媒体网关平台软件方案的特点

1媒体网关平台软件的定义

媒体网关的处理器由CpU和DSp构成。例如CpU为Freescalep2020,DSp采用titmS320tCi6486。软件上一般分为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协议层)。一般把驱动层和操作系统层统称为平台软件层。平台软件层负责管理硬件资源,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包括资源分配、任务调度、冗错处理、文件系统接口、ip协议栈、驱动封装等。

可以说一切应用层的设计,都是基于平台软件层的架构来实现。一个优秀的、功能丰富的平台软件层,可以使应用层的设计实现变得尤为简单,其高可靠性又可使整个系统变得更为强壮。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平台软件层,对媒体网关性能至关重要。

2目前面临的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对媒体网关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板之上的多核多CpU、多核多DSp系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复杂的多核多处理器系统对平台软件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一个多核CpU和多核DSp的系统,如何管理多核CpU上的资源和任务调度,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DSp阵列,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核乃至跨处理器间的通信,如何对这样的多核CpU和DSp的复合系统进行调试和日志追踪,这一切都对平台软件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庞杂的系统,我们该如何应对?

下文重点介绍enea公司面向媒体网关的平台软件解决方案,相信能为未来媒体网关的软件设计提供帮助。

enea面向媒体网关的平台软件解决方案:

1enea简介

enea源自于1968年,于1989年在瑞典上市,是全球网络和终端软件供应商的领导者,专注于通信领域实时操作系统和平台软件。作为一家走过半个世纪的,服务于全球主要的的网络和终端软件供应商,enea以其先进技术为通信领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2平台软件解决方案

enea的平台软件解决方案由四大部分组成,包括面向多核CpU的oSe操作系统、针对多核DSp的oSeck操作系统、DSp集群管理软件dSpeeD和enea系统级调试工具optima。目标系统上的各个实体由enea的分布式透明传输模块LinX连接起来。整体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enea的平台软件解决方案为多核CpU+多核DSp的目标系统提供了完整的软件架构、丰富的调试监测功能以及简单实用的高可靠通信的ipC工具。

在DSp侧,enea的oSeck操作系统为DSp的软件架构和编程提供了可靠的选择。oSeck是enea专门针对DSp进行优化的精简高效的实时操作系统,也是业内优秀的面向DSp的操作系统。oSeck支持Freescale、ti、LSi、aDi、CeVa等几乎所有的最新DSp处理器,与oSe相同的应用层api接口,为每款DSp专门优化的内核,小至10kBfootprint,丰富的BSp及应用模块例如timeoutserver、针对DSp优化的ip协议栈、CoreDump模块等为程序的设计以及系统的出错追踪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对于媒体网关单板来说,板上的DSp数量较多,用于处理协议流程,作为CpU侧的从处理器来进行管理。如何管理、监控和调试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DSp阵列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enea针对这一需求推出的dSpeeD(DSp阵列的管理工具)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dSpeeD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Dmp)安装在CpU侧的操作系统上,另一部分(Dp)安装在DSp侧的操作系统上。如图2所示。

dSpeeD主要实现下面功能:

(1)CpU侧对DSp执行文件的加载启动和复位。

(2)CpU侧对DSp软件的错误检测和集中错误处理。

(3)CpU侧对DSp应用(包括进程和设备状态)的监控。

(4)CpU侧对DSpcoredump事后分析的管理(包括收集coredump,上传服务器和在线分析)。

(5)提供shell命令。

(6)CpU侧对DSp日志文件的管理(包括采集和上传)。

(7)提供软件记数器,对DSp侧用户自定义事件的统计(例如进程切换次数、某种用户自定义错误的统计等)。

(8)为CpU侧提供访问服务器文件系统的接口(例如把业务板上的日志保存在机架上的pC服务器中,或者从服务器上下载配置文件到业务板的内存中)。

dSpeeD的这些功能专门针对管理DSp的阵列而设计,为有CpU和大量DSp的复合系统的实现,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dSpeeD不但支持oSe5.x,还支持linux,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图1enea平台软件方案框图

图2dSpeeD功能框图

dSpeeD把CpU和DSp的复合系统融合为一个整体,负责各个实体间通信的是enea的分布式透明传输模块LinX。LinX支持几乎所有的物理通信介质包括共享内存、以太网、sRio、pCi等。统一了核间、同构/异构处理器间乃至板间的通信接口,并提供保证链路可靠性的机制,使分布式系统间的通信犹如在同一个核内通信那么简单。LinX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分布式系统的程序设计。

在CpU侧,使用Linux操作系统。LinX模块可以无缝地支持Linux操作系统,负责CpU和DSp操作系统进程之间的通信。

针对整个平台软件的调试,enea的optima系统级调试工具为系统的调试提供了方便。optima工具通过以太网与目标系统相连,只要目标系统中的实体有LinX链路,那么通过pC侧的optima工具就可以看到整个分布式系统的拓扑图。optima可以查看CpU或者DSp上操作系统的进程状态、内存和堆的详细分配情况、CpU使用率、查看系统coredump、进行基于GDB的在线调试、实时查看系统和用户的日志等。

综上,enea的平台软件解决方案包括面向多核CpU的oSe操作系统、针对多核DSp的oSeck操作系统、DSp阵列的管理模块dSpeeD和enea系统级调试工具optima。这些功能满足了新一代基于多核CpU和DSp的媒体网关平台软件的需求,为媒体网关的软件架构设计提供了参考。下面介绍一个应用实例。

3应用实例

硬件架构上使用一片Freescale的p2020和20片ti的tmS320C6678。p2020负责控制平面,C6678负责数据平面(协议栈)处理。

CpU侧运行Linux和dSpeeD的Dmp模块、DSp侧运行oSeck和dSpeeD的Dp模块,CpU和DSp之间使用LinX模块基于以太网和sRio进行通信。通过pC侧的optima工具进行整个系统的监控与调试。

图3系统级调试工具optima图示

图4总体框图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9

关键词传播学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传媒的产业化也不断深化。根据最新的蓝皮书《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中国目前的传播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电影电视,还包括了新媒体以及广告公关等促成社会传播特征变革的传播方式。①这一新的环境为传播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源动力,也使对“传播规律”的研究工作变得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随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进一步科学界定,传播学专业的培养方法也变得值得探讨。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传播学的本科专业,并同已经日渐成熟的新闻学结合形成了新闻与传播学的学院,②这样的发展前景使这个原本不被关注的“泊来”学科变得倍受重视。

一、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目前的传播学本科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教学深度难以把握;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而无用”;教学与学术研究分离导致学科发展缓慢。

首先,教学深度难以把握。一般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把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很难在入学之初就对这个专业有一定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要学什么?”。因为这个学科需要一定的理论与专业基础,所以授课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课程的难度,逐步的深入,必要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做到教学相长。

其次,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而无用”。传统意义的传播学课程是讲授式的理论教学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教学,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面学了很多类似“概念、特点、分类、意义、功能等”这样的内容,考试也是理论考察的方式以记忆为主。然而,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理论教学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根本无法和实际建立联系,更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是“学而无用”。面对这样的困惑,后面的章节会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再次,教学与学术研究分离导致学科发展缓慢。上个问题中已经提到传统的授课方式,那么除了学生缺少实践联想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使学生失去很多思考问题的条件,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很难有所探索。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目前的传播学研究,往往仅陷于少数学者的范围内,而大量的传播学专业学生毫无科研能力。如果能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善加利用学生的科研成果,相信传播学专业会发展的更好。

二、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探索

鉴于目前传播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同时结合几年来传播学本科教学实践的一点思考,笔者认为:传播学本科教学应该坚持“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具体的说,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播学具体实务的联想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尽可能的帮助那些在理论与科研方面有更深层次要求和更高潜质的学生,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设计有效的研究方法,启迪前沿的学术思想。这一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可担当专业教学,可适应大众传媒要求,又可进行科研探索的复合型传播人才,适应全球化信息社会的要求。

为配合上面提出的“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下面介绍一个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渐进循环”教学模型。在“渐进循环”模型中,传播学的教学包括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1、经典理论的解析阶段。2、相应案例的引入阶段。3、传播实务的实践阶段。4、学术前沿的启迪阶段。

01

这四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由课堂的理论教学开始,结合教师经验的案例分析承接,以学生亲身的专业实践配合,最后启迪学生思考并研究学术问题为步骤的逐渐教育过程。而这四部分之间的循环则体现在,经过学生亲身调研、设计实验,论证之后对传统、经典理论的验证、深入、乃至发展之上。这样的“渐进式”教学,可以深入浅出的把学生逐步引入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解与研究过程中,解决以往教学中“学生认为过难”的问题。而由学术研究到理论发展的“循环”又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来自大学生的新鲜血液,能有效的解决前面提到“传播学学科发展缓慢”的问题。下面分别解释每一个教学阶段的含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以讲授“议程设置”功能为例,分步骤的逐一说明每个阶段教学的具体方法。

1.经典理论的解析阶段

理论教学是传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传播学教学的第一阶段,或者说基础阶段,就是对传播学理论体系下的经典理论与模型做深入的解析。这里所说的解析,不仅仅是对教材中关于传播学的理论的讲解说明,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经典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适用范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做细致的归纳总结。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传播学研究者,都编著了很多关于传播学概论性的著作,比如:麦奎尔的《mcQuail’smassCommunicationtheory》(2000);③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1999)。④虽然这些著作的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但是不难看出传播学教学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传播的不同分类、人类传播的过程、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等。其中关于传播过程的研究内容尤其丰富,包括了对传播者的控制研究、对传播内容的符号学思考、对受众角色的分析、对媒介功能的研究和对传播效果的深入论述。

在上述的每个研究领域中,都含盖了大量了概念、经典理论和模型,仅仅以传播效果研究为例,在著名传播学研究学者麦奎威尔的传播学导论中,收录的关键词就有几十个之多。因此,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这个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的?”,在这个领域内“目前用这个理论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无法解决?”。比如教师要讲解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议程设置”功能。首先,应该简述理论的具体内容(这一理论用来衡量一种媒介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公众脑海中的新闻事件、议题、或者人物的相关重要性,受到新闻报道呈现次序或者显著性的影响)。⑤然后要逐一解释其中的关键点:议题和显著性。更重要的是,要重点交代这个理论的研究历史,交论中涉及到的媒介议程(mediaagenda)-公众议程(publicagenda)-政策议程(policyagenda)的关系。⑥

2.相应案例引入阶段

在第一个环节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经典理论的体系与研究历史有了深入了解。因此,根据上面的解析,选取大量典型的传播案例进行形象的分析说明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典型的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案例之间的比较,以此引导学生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些规律。

仍然以讲授“议程设置”功能为例,要引入大量的新闻议程设置案例,同时分不同的媒体类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对当日〈新闻联播〉新闻议程的设置分析当天的重要事件;通过连续几日〈新闻联播〉新闻的议程设置分析最近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的〈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的设置来分析近一段时间媒体新闻议程的变化等等。

3.传播实务的实践阶段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亲自参加到各种传播机构或组织的传播活动之中去,以亲身的实践验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思路。虽说这个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仍然需要做相应的指导。要在学生亲身实践之前拟订详尽的指导书,内容包括:说明实践的意义,列出实践的步骤,建议实践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后做认真的总结,必要时要求学生上交亲身实践的作品进行讲评。

为了更好的了解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电视台或者报社进行一个短期的实践,比如让学生跟踪该媒体一天新闻编排的整个过程,指导学生注意分析电视媒体新闻的编排顺序,每条新闻长度的不同要求;报纸每条新闻所在的版面和字数要求等等。同时让学生对受众进行一个问卷调查,分析一下受众看了当天的电视新闻或者阅读了报纸新闻以后,认为什么是最近的“大事”,从而对照媒体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验证议程设置的功能。

4.学术前沿的启迪阶段

在开篇我们已经谈到过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其中谈到目前传播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的问题,那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前提下,针对目前传播学业的问题进行学术的探索,以发展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事业,同时学生也为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做大量的积累工作。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启迪学生思考目前的传播学学术前沿问题,指导设计研究方法,提供适当的文献支持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往往不具备系统的科研思维,因此教师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研的系统化、逻辑化、科学化、数据化。

以“议程设置”的不同功能相互作用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实际的问题。对于研究政策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可以启发学生研究一些对国家重大的政策、法规、或者决定的媒体宣传作用,比如“论两会报道中央视的重要角色”;对于研究公众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目前网络媒体中“BBS,Blog”等个人媒介的作用,分析“个人媒介议程对大众媒介议程的影响”。

三、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传播学教育

上面已经谈到了传播学教学方面存在着难以把握教学深度;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而无用”;教学科研分离导致发展缓慢等问题,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渐进循环”的教学模型。具体论述了如何从理论入手,引入大量案例,指导专业实践,进而进行科研工作的具体思路。上述的思路对授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专业过硬,要确实接受或从事过传播学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工作;教师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历,能配合教学引入大量案例;教师要有良好的媒体人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也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以启迪学生的思路。

在教学中还应该重点注意下面的问题:第一,要特别注意理论的研究历史,进行丰富的文献回顾,这是奠定学生理论思维基础与框架的必由之路。第二,要做大量的案例介绍、分析、比较与讲解,不能把案例教学做成陪衬的花朵和例行公事的摆设,要做到举例切实有效。第三,要加大研究方法教学与调研设计的力度,必要时专门开设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系统讲解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使用与修正。第四,为了使学生有丰富的学术嗅觉,应该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与学术会议,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与研究活动。

注释

崔保国:《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交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mcQuail,D.,《mcQuail’smassCommunicationtheory》.London:Sage,200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传媒行业解决方案篇10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而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新闻学教学的必要性

20世纪以来,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如今这种理论在新闻学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案例教学法,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新闻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具体运用形式,它涵盖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所有教学思想。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因此,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如今以建构主义理论引领的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新闻学科教学中,对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紧跟新闻界实务动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感

新闻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抽象的新闻知识和理论基础的传授,尽管教学中不乏举例,但依然解决不了学生对于传媒职业理解上的困惑,案例教学法由于其具象性、参与性、模拟情境性等特点,对于学生的整体职业感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进入传媒现实环境,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策划、运作能力。学生在案例情境中,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领会新闻采写、运作和策划编导等实务流程,形成新闻职业的整体观念,为今后的亲身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其次,案例教学法创设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强调启发式教学,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会尽快进入案例的情景中,进而体验到由旁观者到新闻传媒角色改变的独特心理变化,学生通过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案例引领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切入新闻传媒的前沿领域,与传媒现实保持同步,真正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和办学效率。[1]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够高效便捷地拾取新鲜的新闻案例在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中展开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从而保持新闻学教学与实践的最大同步性。

2、在教学互动中传播新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闻学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性,注重学以致用,教学的目的体现为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提高新闻实务操作技能。新闻学教学可以利用的教学实例很多,无论是平面媒体、电子媒体、还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媒体实践中出现的大量的最新的新闻报道案例都会提供教学中分析、借鉴的标本,教学中结合传媒实践的实例,能使教学的理论色彩与新闻实践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真正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透、学扎实。案例教学法对于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体现为教学过程对于二者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就新闻学的教学过程来说,对学生的新闻敏感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案例阐述、案例点评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师生双方针对问题和疑惑展开教学互动,启发引导原则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得到训练,同时养成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一系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提高新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优势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最大优势运用体现为:

1、对于新闻学这样一门重视应用型的学科,它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唱主角,师生双方地位完全平等。学生可以获得主动建构的

转贴于

知识,案例讨论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不再需要死记硬背新闻学理论和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分析掌握新闻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这是一种自我发现、思考和顿悟的主动学习过程。可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模式,从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相比,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过程,它可以把枯燥、抽象的新闻学理论变为生动典型的新闻事例,活跃课堂气氛,把新闻学理论与新闻案例相结合,生动形象、印象深刻。其关键在于将注重“教学”的环境转变为培养“学习”的环境,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转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新闻业务操作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育理念完全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符合业界实践对新闻专业人才的要求。

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能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新闻案例来掌握枯燥的新闻学原理与基本原则。同时通过对新闻案例的具体分析,也培养了学生能像记者、编辑一样对新闻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其在分析案例、进行辩论等方面的技能得到强化与提高。增强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案例教学法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现实的差距,有效地实现了书本理论知识和媒介实践操作的巧妙对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新闻实务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学生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就同一新闻事件相互采访、写作、评论,同时让学生模拟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评论员来进行操作。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路人,则不断地向学生传递高质量的提问、辩论和挑战的技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认识路径,逐渐达到与媒介现实的接轨,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因素的制约

1、我国高校新闻学教育与新闻媒介实践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脱节,多数新闻学科类院校为规范和量化教学过程所强制采用的教学大纲及试卷库双重衡量和制约机制,仍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而案例教学法需要占用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以完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过程,因而知识传授量极小,这使得许多专业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被迫选择放弃。即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法,也往往停留在形式层面。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总是力图掌握课堂讨论的方向,简化讨论、分析的环节,给出学生“正确”的结论,把一些应试的知识和内容硬性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上仍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达到主动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目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2、案例教学法对新闻传播案例质量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案例要贴近媒介现实,案例要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具有以点代面的现实意义等),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新闻案例库资源供应不足。许多新闻学科类院校的专业教师并不具有媒体从业经历,没有鲜活的新闻业务实践和亲身体验,因此很难搜集到切合媒介业务实践操作的新鲜案例。沿用的大多是教材书本上的一些陈旧的新闻案例,这些贫血的案例由于缺乏时代感和现场情境感,因此难以使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再比如有些案例直接采自

转贴于

报纸、杂志或媒介文本中的内容,没有经过系统的加工和整理,缺乏应有的规范和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的开展。此外,我国各新闻类高校院系间还存在着缺乏对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激励机制、案例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案例交流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领域的推广。

3、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制约着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开展。教学的准备既包括教师的施教准备,又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师的施教准备工作是调查和选编案例,教学的案例需贴近新闻实践,最好来源于新闻业界,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案例的调查、遴选和分析。学生的准备工作是阅读新闻案例,如果学生不做充分准备就匆忙上场,常常使得课堂讨论开展不起来或不深透。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长此以往会形成疲劳战术,学生会觉得身心俱疲,无形中学生会对此种教学法产生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缺少准备,事先未设计出一套完善的方案,最终不免导致整个教学环节因缺乏统一指导思想、前后不能相互衔接,从而流于形式。

4、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案例教学法本身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所使用的新闻案例无明确的是非好坏标准、案例讨论时发言机会不是人人平等、教学的成绩记录难以量化和准确客观等等,也给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带来一些问题。

(二)主观因素的制约

教师方面因素:一些新闻学专业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存在偏差。有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举例教学法,其实不然。二者虽然都要引用实例,但却有很大不同。传统的举例法是从理论—案例—理论,从理论出发,再回到理论。而案例教学法却遵循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从案例—理论—案例,最终是需要解决新闻案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不同于传统的举例教学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避免教师走进这种认识误区。

学生因素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意识非常重要,他们要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角色转变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案例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才能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课前的认真准备。在课堂上,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当前一些新闻事件的认识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增进对新闻事件的洞察力。但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照搬知识,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从而使教学流于表面形式。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叙述的情景常常是不连续的,没有什么严密的结构,它的知识点是零碎的,分散的。这样一来,学生所获得的新闻学知识以及业务操作技能,难以汇总进一个整体的框架中。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危险,即缺乏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综合性培养,学生不能够学到系统的知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对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增强新闻学科类院校和新闻媒界之间的互动,新闻学科类院校应该定期派出新闻学的专业教师到媒体实习或从事调研活动,让新闻学专业教师在第一线掌握第一手的新鲜的案例资料,充实教学案例库。另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请媒介从业人士到新闻类院校从事学术交流或讲学活动,加强双方的互动沟通,及时为新闻类院校的专业教学补充新鲜血液,以及达到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图式扩充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