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的建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30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1

关键词:学生会;系统化;运作机制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进行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加大。学生会组织作为青年学生的自组织,如何发挥好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职能,担当好高校党政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角色,是高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在新形势下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转发的通知》(办公厅中青办联发[2014]3号)文件精神,进而探求一种能适应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发展与高校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学生会,使校院两级学生会如何做到目标明确、步调一致,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规章流程,从而充分、正确发挥自组织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2013年我校更名后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梳理和规范了我校学生会的组织和章程,掀起了我校学生会改革进取的新篇章。今年是学代会召开后的第一年,本课题研究,旨在落实学代会精神,巩固和扩大第一次学代会成果,进一步优化我校学生会组织体系,健全校院两级学生会工作联动机制,不断促进学生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全面提升学生会的工作水平和实效,提高学生会对学校发展的整体贡献力,增强学生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目前,在全校范围内深入推进校院两级学生会系统化运作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1、学生会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学生会定义:全称:学生委员会(StudentCommittee)。一般指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在各院校的分支机构。它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团结和引导同学成为热爱祖国、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发挥作为党和学校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倡导和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努力为同学服务。

2)学生会组织的性质、主旨、工作任务和属性

①性质:学生会,是现在学校中的组织结构之一,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②主旨:服务学生

③工作任务和属性:团结和引导同学成为热爱祖国、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政治属性”、发挥作为党和学校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的“代表属性”、倡导和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努力为同学服务的“服务属性”。

3)学生会的常设部门(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2、校院两级学生会当前运作情况调查研究

2.1调查方法

为了探究校院两级学生会当前运作机制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科学的系统

化运作机制,我们采取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过调查派网站(http:///survey939789)在线链接针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各个二级学院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样本也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定了样本的数量,具有绝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从上述两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校院学生会运作机制存在很多诸如:学生会部分干部围绕着老师转,没有自己的想法,缺乏一定的水平,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校园两级学生会缺少沟通、缺少密切配合,存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等症结和弊端。

3、校院两级学生会系统化运作机制的有效途径研究(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会章程》中明确指出:“院学生会是校学生会分会”,“受所在学院党组织的领导和所在学院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并接受校学生会的领导”。为统一各院学生会工作步调,规范各院学生会换届程序,同时加强校院两级学生会学生干部之间的相互了解,校学生会的换届选举一般在各学院学生会的换届选举之后。各学院学生会换届选举,校学生会主席须到场列席。院学生会换届选举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设立相应职能部门,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各职能部门的部长人选应报校学生会备案。

3.2完善联动机制,畅通交流渠道

畅通校院学生会工作交流渠道,坚持并逐步完善校院主席团联席会议制度,并以此为平台定期组织校院两级学生会就学生会工作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会整体工作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在每学期初,校学生会向院学生会下发学期工作要点及整体工作计划,院学生会结合校学生会的工作安排及本学院自身情况,制定院学生会的学期工作计划,并上交校学生会备案。对于“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校园文化交流季”、“校园十大歌手”等校院两级学生会共同举办和承办的常规或特色活动、筹备并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等专项工作,校学生会要组织协调好各学生分会,各分会充分动员各学院学生积极参与,进而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3双向考评反馈,深化工作实效

院学生会需于每学期末撰写本学期工作总结并上交校学生会存档,校学生会需于每学期末撰写本学期工作总结并下发至各学院学生会。校院两级学生会采取双向考核机制,以校院两级学生会年初制定的工作项目完成质量为依据,由校学生会主席团对各院学生会的工作表现进行打分,院学生会主席团对校学生会各部门一年来的工作表现进行打分,校院两级学生会代表将对分数进行统计并公示。校学生会组织各院学生会主席进行工作述职答辩,最终将答辩成绩与考核分数进行加权汇总,并将分数作为各学院学生会年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表现优异的学院将给予奖励。

3.4整合系统资源,拓宽锻炼平台

优化学生会系统资源配置,校学生会整合多方力量为院学生会提供政策资源、外联资源、信息平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帮助院学生会更好地发展。例如:1)联系中国电信、招商银行对各分会承办“2014校园文化交流季”进行赞助;2)为各分会申请校园“媒体机”;3)鼓励院学生会干部到校学生会任职锻炼,并以此为桥梁增进校院两级学生会干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5坚持会议制度,夯实群众基础

校学生会要继续完善学生代表大会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委会。在闭会期间,学生委员会有权对校学生会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并选举新一任校学生会主席团;各院学生委员会有权对学院学生会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并选举新一任院学生会主席团。校学生会积极开展“走进学院”活动,了解各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并改进工作。院学生会积极开展“走进班级”活动,深系各班级,不断夯实学生会的群众基础。

4、结论

通过贯彻落实《关于转发的通知》(办公厅中青办联发[2014]3号)文件精神,在实践中探索校院两级学生会系统化运作机制的有效途径,发挥好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职能,担当好高校党政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角色,进一步优化我校学生会组织体系,健全校院两级学生会工作联动机制,不断促进学生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全面提升学生会的工作水平和实效,提高学生会对学校发展的整体贡献力,增强学生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参考文献]

[1]袁爱军,李萍.新时期高校学生会建设的新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

[2]李慧.对现代管理理论“委员会制”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孙凯.基于项目化管理创新高校学生会运作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

[4]付冠男.对加强高校学生会制度建设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7)

[5]唐东升.新时期高校学生会文化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6]张余慧.关于学生会自律问题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02).

[7]周贤群,王位.从执行力到公信力――提升学生会工作水平的五大要素[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8]许崇泰,万洁.对新时期高校学生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9]石国亮,万磊.对高校学生会及其工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新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10]徐锐.浅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设计[J].高教探索,2005,(02).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2

关键词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ofBilingualmulti-dimensionalteachingmaterial

of"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ofmicrocomputer"

LiUwei,CHenZhiping,ZHanGJuyong

(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

abstractBasedontheurgencyandnecessityofcurrentegneeringmajors'bilingualmulti-dimensionalteaching"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ofmicrocomputer",analyzedthepurposeandmeaningofbilingualthree-dimensionaltextbooksconstruction,raisesthedesignideasandconstructionsystemfrommanyaspects,andcombiningwiththeteachingtothe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introducesitsresearchmethodindetail.

Keywords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microcomputer;bilingualcourse;three-dimensional

0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和运算能力的提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切都和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微机是一个代表机型的个人计算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微机更是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作为高等院校的理工科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的接收和学习的程度与教材的选取、应用案例的选取、讲解的过程联系紧密。《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以intel公司的16位机8088/8086为例进行内容的整编和讲解的。计算机的最初发展和此十六位机的设计均起源的英文体系的国家,所以其内部结构名称、软件编程和接口命令等应用均采用英文名称或者缩写,而在我国采用英语作为除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对此课程进行立体化教材的编订,能够更好的对这门课程进行诠释,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对于推动此课程的发展和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双语课程的推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技能得到全面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发展的需要。

1双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现状和建设目的

目前,在我国对于“双语教学”的界定一般是:将学生的英语,通过教学和环境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所以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首要条件取决于学生的外语基础。目前本科生的英语主要注重写和读的能力训练,听和说的能力不足。所以主教材的编写在采用规范英语进行编写的同时,专业词汇和重点内容要适当加以汉语注释,使学生建立起此专业的英语表述习惯和能力,教辅资源的编写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立体化教材建设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主教材的双语建设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在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上所存在的困惑。由于原版教材和影印版教材成本较高,并且在编写上相对国情教学存在差别,不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不是最佳选择方案,所以面对我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就业发展需求,确立有特色的双语教材发展思路。

图1立体化教材建设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关系示意图

其次,双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要主动开发综合课程资源优势,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意识。主教材包括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强调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教师参考书与主教材配套,书中应含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体现个性化教学。学习指导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体现本门课程的要求、难点和重点以及学习方法。试题库或习题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与评价的。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

最后,在为教学服务方面,通过教学服务专用网站在网络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场所和交流环境,可以为教学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和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在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在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建设双语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教材形式的单一,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双语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教学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项目,将为我校开设双语课程提供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示范和具有国外先进教学观念的主体参考教材,同时促进我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2《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体系建设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优化和教学反思很重要,也是在教材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一方面要吸取目前普通教学中的优势,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双语教学在目前国内实施中的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求此教材的设计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和解决问题,使《微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建设成为一门切实可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1《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

目前,《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和学习指导书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研究。以经典机型为理论基础,以应用案例为主线,并且逐渐引入目前主要应用的微机类型;(2)电子教案和Cai课件的主要内容编排。围绕主教材,在理论内容和应用案例力求具体形象的表达形式,由浅入深的讲解方法;(3)双语网站建设与利用网络的在线辅导。切实吸纳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4)应用案例、试题库和资料库的编写与利用。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回顾和反思微机的教学历程。

在主教材的内容建设上,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并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既体现国外优秀教材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又能保留国内教材的原有知识理论体系,确保专业教学大纲得到全面执行。其次,结合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特点,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此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2.2《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体系建设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遵循上述的设计思路,其体系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主教材内容。在主教材的选取上通过多方面收集教材资源,在构建起本课程教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应用案例实现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主教材的建设仍然采用经典微机类型intel8086/8088。虽然微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经典机型是基础,此微机的内部结构、接口和命令都比较简单,便于初学者入门学习,对于初次接触微型计算机的学生起到入门、培养兴趣和循序渐进学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在主教材的后几个章节可以引出目前主要用来控制的微机类型,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描述其技术参数和应用上的优缺点。

(2)确立辅助教材体系和内容。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Cai),电子教案(ppt),视听教材,结合教学网站与习题库,营造一个多渠道,多媒体,全方位互动式的教学环境。

(3)教材服务体系建设。基于优秀教材与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等硬件基础,设计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安排。结合案例库,使得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能够得到实践理论的机会。同时引入试题库,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检测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不断锤炼对理论的理解。

在经过立体化教材系统的教学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出坚实的综合应用与开发能力。

图2《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体系图

3《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规范英文编写主教材。主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教学用书的专业特征,根据专业的不同,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其次是编写电子教案、大纲、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和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其中,进行授课课件和习题答案幻灯片的制作,其中集合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大量动画、视频模拟,寓教于乐。采用JSp开发双语课程网站,设计多个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的功能,网络教学的优点之一在于能整合多种媒体,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有效的知识表达和信息传输,如在线作业、在线辅导、在线测试和在线试验等。

本文针对机电自动化专业的《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进行了编写和建设,在突出以intel8086/8088芯片为例的微机主要结构原理和软件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在接口实现功能部分充分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以讲解机电一体化的电路控制设计为实例,对微机应用部分的内容进行整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本专业的(下转第78页)(上接第39页)专业课内容,即有助于理解微机设计的基本要领又对专业课的设计内容加深了理解。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部分课程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专业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小结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上的问题,并且为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全面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体系,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授和学习的需要。双语教学和立体化教学的结合充分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全面培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双语教材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作用。

注: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级高等教育立项课题项目(编号:YB1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柯津云.双语与双语教育:国内外发展概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8.

[2]章雁.管理会计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J].财会月刊,2009.5.

[3]宋云娴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4.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3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思路;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工作思路

1.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做大:形成有生产力的工作体系

大学文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着眼于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和长远规划,构筑大文化建设格局。大学管理者要由建文化转向管文化,理顺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让科学的管理产生文化生产力。

2.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做细:形成有操作性的施工图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高校也在积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缺乏通向现实的路径,很多高校的文化发展规划最终的实施效果欠佳。要想将蓝图变为实现,还需要把各项任务做得更加精细,让有任务更有明确性,政策有可持续性,措施有可操作性。

二、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1.意识层面:树立文化自觉

目前大学的各个部门,都在自发地开展具有文化属性的各项工作,但是大都是零敲碎打,缺乏整合,造成了Y源的浪费。同时,也缺乏对大学文化自身的审思、觉醒与扬弃,使得文化建设工作处于低水平的重复,难以真正提升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大学文化重要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2.机制层面:建立工作体系

(1)建立职责体系。大学要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学文化建设格局。

(2)建立策划机制。大学要在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工作的同时,充分吸纳社会专业人才,以专家咨询委员会或专题策划组的形式建设专业的咨询队伍,吸纳智力资源,帮助我们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出谋划策。

(3)建立投资机制。就笔者的调研来看,国内高校的文化建设经费投资随机性强,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应尝试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建设经费筹措机制,除了学校把文化建设纳入财务预算,还可以通过与政府和社会资源结合、民间赞助、社会(校友)捐赠、社会投资冠名等多种途径为学校文化建设筹措经费。

(4)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文化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反馈,一方面,通过科学设计评价体系,能够发现大学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使建设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同各部门的其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一同考核,能够有效调动各部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实践层面:建设大学文化精品

(1)文化提炼工程:文化提炼主要是指通过对学校发展历史文化的梳理,着重对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优秀传统等内容进行系统建设,树立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并明晰其表述。

(2)文化彰显工程:文化彰显主要指大学文化的外在表征建设,形成大学育人的和谐氛围和良好环境,这体现了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3)文化提升工程:文化提升主要是完善文化的体制机制,强化文化载体建设,提升大学文化管理和建设的水平。该项工程主要可包括大学文化管理和传播、交流机制的建设、媒体平台的融合搭建、大学文化理论研究等内容。

4.目标层面:形成文化认同

大学文化建设效果评判有多个维度。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改革,各群体的利益都有所调整,师生难免出现思想上的动荡、交锋和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用高尚的、科学的、富有吸引力的大学文化来凝心聚力。因此,笔者认为师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是在现阶段关于大学文化建设最主要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和重大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机关党组织是党的组织系统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是提高机关党建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创新举措、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促进党建工作创新的有力保障,也是全面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珠海市机关党建信息化起步较早,有较好的软、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已全面联通到全市各机关单位,大部分机关单位都建立了独立的局域网,基本实现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一台联网计算机,无线网络移动终端也全面普及。据粗略统计,我市现有市直党政机关单位54个,其中建设了网站的有45个,占83.3%。绝大部分机关党组织都开设了党建网站,提供了党建动态、党务公开、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及党建论坛等内容,党员可以观看视频、阅读文章、下载资料、发表意见和建议等。自以来,我市陆续开通了机关党建之窗、市委网站、干部教育培训网、党员远程教育网、电子政务短信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公文协同处理系统等一系列平台,呈现出机关党建信息化的雏形,具备深入推进党建信息化的良好基础。但是,我市机关党建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纵深推进:一是部分机关党组织负责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党建信息化的支持还不够;二是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和网站平台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是信息化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和应用方式有待完善和提高;四是相关责任、保障、考评、激励及成果转化等机制缺失,推进工作后继乏力。

针对我市机关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紧紧围绕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笔者认为要发挥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我市机关党建信息化。

一、提高认识,统筹规划,构建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举措。各级机关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整合发展,努力构建推进党建信息化的良好格局。一要提高思想认识。要深刻认识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尽快转变观念,抢占信息化网络阵地,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要认识到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二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把机关党建信息化当成机关党建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摆上机关党组织议事日程,抓紧落实;要建立健全党委(党组)书记抓机关党建信息化的责任制,明确地方党委书记、部门党委(党组)书记、支部书记的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要明确目标长远规划。机关党建信息化是加强机关党建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高瞻远瞩,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逐步把机关党建信息化阵地建设成为机关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网络教育、管理、监督、联系和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四要整合信息化建设资源。加强机关与电信企业的联系,对网络硬件、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构筑相对完善的机关党建信息化共享平台,提供常用的数据库、信息化系统、干部教育平台、网络组织生活平台、党代表工作平台等应用。五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力度,构建机关党组织之间畅通的信息互通渠道和共享机制,形成全面、准确、动态的信息源,为信息化平台的顺利运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机关党建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建设,扩充信息功能

信息化应用平台是机关党建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应用平台是否健全、信息功能是否完善,关系着党建信息化的成败。一要建立基层组织信息和资料库。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信息化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党员干部信息数据库、政策法规文件库、人才信息数据库等,根据信息保密要求建立数据查阅、信息挖掘、更新完善的权限体系,保持信息资料的动态更新。二要设立党代表工作平台。要进一步落实党代表常任制,及时公开党代表个人信息,方便广大党员反映情况、提出要求,紧密党代表与普通党员的联系;及时公开党代表提案、提议、质询等履职情况,接受普通党员监督;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党代表提案、提议、质询等进行自动催办、督办、接转,及时公开办理情况。三要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依托现有干部培训教育网,结合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学院和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共享,提供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说服力强的党性教育课件,建设新时期网络学习的大课堂;充分利用“移动网+互联网”综合信息化新手段,凭借手机彩信和wap等媒介技术,实现“随身、随时、随地”移动信息化学习新方式。四要建设网络党群互动平台。依托现有手机短信综合平台,增设手机留言、手机投票、手机发帖等互动功能,让普通党员的心声直达党委(党组),密切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联系;通过qq、msn等实时通讯软件,实时互通信息、共享资料、发起讨论、交流业务和心得体会;在党建网站提供“党建论坛”、“建言献策”等党群互动栏目和网络组织生活平台,使机关党员能通过网络交流思想近况,过网络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促进工作创新。五要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快实现机关党委(党组)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提高党建工作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党员干部节能环保意识;推进党委和政府部门之间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包括党的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与政府部门协同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六要建立机关党建信息化应用网站。整合相关系统、数据库应用、交互平台等,规范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及党务工作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平台一体化,提升工作绩效。要把应用网站建设成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阵地,以及党组织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办事高效、运转协调和业务规范的重要渠道,

三、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党建信息化良性发展

有保障,才有动力。只有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全面保障,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价及其激励制度,才能保证机关党建信息化平台的顺利运作。一要保证机关党建信息化的资金来源。市委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机关党建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各级机关党组织要以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及其他形式确保工作经费,充分保障信息化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维护及管理,计算机网络的顺畅运作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研发、维护和信息内容的更新等。二要设立常态化机构进行维护管理。市委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党建信息化的指导、监督和协调,特别要注意党务信息的安全保密;要组建一支网络维护技术人员队伍,对计算机网络环境、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网络畅通;要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信息员队伍,对机关党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发,并对信息化平台党员的意见建议进行反馈。三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机关党建的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或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平台的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信息采编发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密管理制度、评估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及应急机制等,确保信息化平台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要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分类管理,强化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四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落实机关党建信息化工作责任制,把机关党建信息化作为机关党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明确考核目标,合理设置考核指标、优化量化考核内容。要定期深入机关党组织检查党建信息化建设情况,掌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要在信息化平台公开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引入党员群众参与评议,并对考核全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监督。五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机关党建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创新的党组织,应该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并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在全市各级机关单位中营造你追我赶推进机关党建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5

                  ××区建设环保行政执法局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齐昂办发[2005]13号文件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落实市委提出的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要求,动员和组织区建设系统积极投身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区委九届三次全会和××办发[2005]13号文件精神,以建设特色农业区、民营经济区、文化旅游区、生态园林区为目标,通过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建立学习型机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培育适应时展要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遵循原则   1、共同目标原则。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目标和使命,激发干部群众的热情,创业意识和创造精神。要紧密联系实际,设计和明确单位、个人等不同层次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推进。   2、行政推动原则。局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宣传者、组织者,又是实践者。要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指导、舆论引导和示范带动,促进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习。   3、与时俱进原则。各单位应在坚持业已形成的学习制度、组织形式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不断充实新的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效果。4、全民参与原则。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机关需要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建立健全促进干部群众学习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自身学习力的不断提升,进而提高城市整体综合素质。  三、工作目标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为先导,以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构筑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牵动,建立科学人才培养机制,从2005年到2008年,逐步构建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步的比较完备的学习型城市体系。具体要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使学习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和运行准则,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和生活的第一需要。二是健全系统的学习体系,建立社会化的学习型组织,形成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开放的、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全区人民提供充足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场所。三是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广阔的途径。四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育才、引才、荐才、需才、用才的良好机制与环境,建设好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   四、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从实际出发,把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家庭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必由之路。、  (一)学习型机关。各级党政机关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骨干力量,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业务素质学习教育,健全和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学习培训和考核工作,建设政治坚定、务实高效、勤政廉洁、人民满意的党政机关。各系统要通过建立机关和基层相结合的学习机制,组织适合系统特点的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二)学习型企业。各类企(事)业单位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点,要以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努力造就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外向型经贸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三)学习型社区。社区是城市的基层组织,要以全面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市民综合素质和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建立社区学习网络,努力建设文明程度高、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通过建设和完善社区市民学校、社区图书室、书报刊销售网点等社区学习教育阵地,组织开展各类适合社区和各类人群休闲娱乐特点的教育文化活动,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四)学习型村镇。村镇是农村的基层组织,要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为目标,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通过举办农村科技文化超市,开展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技术培训教育,组织致富带头人与普通农户结对共建,以及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学习型村镇建设。  (五)学习型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以加强子女教育、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家庭中树立“知识立家、知识睦家、知识兴家、知识富家”的学习理念,遵循家庭全员学习、家庭与社会互动学习的原则,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家庭文明程度。五、抓好学习教育载体建设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载体工作建设:   (一)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建立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精神,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改进中心组学习,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机关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学习。  (二)建立“学习日”制度。确定每双月第一个星期的星期六为全区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日”。在“学习日”,全区各级团体、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应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五类学习型组织的牵头单位应联系实际,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区各公共教育和文化活动场所应对社会开放,并精心组织好各类学习讲座、报告会及其它文化教育活动;全区广大市民应在“学习日”自觉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举办全区领导干部“学习论坛”活动,定期组织全区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学习。  (三)广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积极搞好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的读书小组、读书会建设,推进全区群众性读书活动。  (四)面向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发挥职能部门、相关行业系统和驻区单位的作用,扎实开展科教、文体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农村要广泛建立农村科技文化大集,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宣传、农村应用科技图书销售等活动。相关部门组织经常性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利用重大节庆日和寒暑假,开展家庭学习竞赛活动,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五)组织高层论坛。围绕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每年举办若干次高层论坛。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我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交流,为加快我区改革发展出谋划策,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  (六)建立教育培训网络。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充分体现“学者有其校”的原则,积极整合现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组织群众性读书学习活动的重要阵地。以市电子政务信息网为基础,建立学习型城市网络平台。加快远程教育平台建设,逐步构建起资源丰富、服务良好的远程教育体系。广泛普及信息网络知识与技能,提高上网人数比例。  (七)积极实施文化推进工程。文化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载体和动力,必须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鹤文化、××文化,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品味,增厚城市文化底蕴。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高标准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加强广场、博物馆等文化载体建设,美化城市景观;大力发展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坚持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为支撑,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做到寓学习教育于各种文化活动之中。六、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机构。成立区开展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部署、指导、督促和协调全区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具体承担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加强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根据部门职能进行分工:由区直机关工委牵头,与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区人事局共同负责学习型机关的建设;由区总工会牵头,与区经济计划局、区科协、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共同负责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由区民政局牵头,与区文明办、区教科局及街道办事处共同负责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由区农业局牵头,与区文明办、区建设局、区教科局及乡政府共同负责学习型村镇的建设;由区妇联牵头,与区文明办、团区委及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学习型家庭的建设。由区教科局负责制定并实施全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由各牵头单位负责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建立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领导责任制。各党委、区直各部门要建立相应机构及工作制度,明确具体工作部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进、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与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考核评比。  (三)制定和完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有关政策。由组织、人事等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在干部选拔、人才使用等方面充分体现量才录用、择优选拔的原则。  (四)强化对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意义和国内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动态趋势,宣传建设学习型城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学习、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6

关键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学习型党组织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并发挥好自身的文化优势,努力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健全和完善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引领先进文化、推动知识创新和建设先进党组织的目标。

一、建立科学的创先争优管理机制

高校党委要坚持从师生思想特点和学校工作实际出发,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建立一套科学的创先争优管理机制,以促进和保障创先争优活动势头强劲、活力不减、成效显著的积极作用。

1.确定争创目标,确保活动规范有序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科学确定争创目标,包括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和具体标准等。近期目标要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的阶段性任务和业务工作实际来制定,远期目标要与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相结合。要依据争创先进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共性标准来分别制定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具体标准,并进行细化、量化,使之便于记忆、便于操作、便于考核和评价,切实把党组织履职和党员岗位职责任务落实到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行动中。

2.建立责任机制,履行领导职责

高校党委要认真履行对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指导职责,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各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的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工作格局;把创先争优活动列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内容,细化到各项工作中,使创先争优活动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3.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

激励与约束并重是保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力的关键。高校党委要研究制定与党组织职能和党员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奖励办法,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工作绩效考核、干部任用、评优评先等与党员干部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方面建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先争优热情,使创先争优成为每个党员乃至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4.建立查报机制,全程跟踪督察

高校党委要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督察,及时发现、协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依据督察、抽查或明察暗访,形成月评价、季通报、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结果的情况通报。要跟踪问效,对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以及存在偏差需要改进的,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失职的领导要进行诫勉谈话,并对整改后的情况进行复验,以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不搞形式,不走过场。

5.建立示范点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典型引路

高校党委要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培育,高质量创建,分类给力,整体推进”的思路,树立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根据示范点单位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总结和推广示范点的好做法、好经验,引导示范点发挥“以点带面、激励先进、带动中间、鞭策后进、整体推进”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对示范点进行动态管理,一年一验收,验收合格的继续作为示范点,验收不合格的取消示范点称号,对于发展较快、经过验收达到示范点标准的授予示范点称号。

二、建立健全规范运行的规章制度体系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程序严密、执行顺畅、运行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制度是取得实效的保障,更是确保长效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建设是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的核心。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构建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形成制度化的落实方案,让公开承诺、履职践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都能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通过建立和落实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来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行。

1.建立公开承诺制度

建立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制度,明确党组织、部门主要领导和党员的承诺内容、履诺措施等。要重点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承诺,围绕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出承诺,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2.建立联系点制度

高校党委领导干部每人都要联系若干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暨创先争优活动的联系点,适时深系点了解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和检查。建立联系点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制度,帮助解决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指导联系点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求突破,在加快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上求创新,在工作业绩上争创一流,下大力气把联系点培育成党建暨创先争优活动的示范点。

3.建立分级点评制度

建立并认真落实领导分级点评制度,通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点评会、集中汇报会等方式,对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情况进行点评。点评会可与落实党建工作专项述职评议相结合,原则上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创先争优活动进展情况适时进行不定期点评,以点评促进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4.建立群众评议制度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形成定期征求意见的机制,采取述职测评、进行网络评议、召开群众评议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评议;通过广播、网络、校报等途径向师生公布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情况;认真梳理汇总评议情况,提出整改措施,以整改的实际成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5.建立活动台账制度

创先争优活动台账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真实记载,是履诺践诺的执行手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书面见证,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备的档案资料。各单位都应及时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承诺践诺情况台账、点评情况台账、创先争优续改问题台账、办实事办好事台账、典型选树台账等。

三、建立完善量化的考评监督机制

高校党委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现代大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科学求实、简便实用、分类考评、公开公正、群众满意”的考评原则,在实践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监督,促进考核成果转化,形成和完善激励党员和师生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

1.成立常设考评机构,确保考评科学公正

高校党委要常设创先争优活动考核评价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认真履行考核工作职责,落实考核工作责任。要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考一级。要建立考核评价档案,将考评结果录入考核档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将领导分级点评、日常抽查、年终考核以及群众满意度测评等结果录入考核档案备用。

2.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考核成果转化

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将其纳入党建工作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考核分值权重。要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方式和程序,强化成果运用及考核监督。对评定为优秀等次的进行表彰,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竞争上岗的重要参考;对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的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评先评优的资格,并对党组织第一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

3.强化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创先争优公开透明

做好党内民主监督,重点围绕党员民利、党务公开、党员廉政行为、履诺践诺情况进行党内评议。做好党外群众监督,通过群众满意度调查、督察通报等监督评价方式,把创先争优活动的履诺践诺情况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引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推动创先争优践诺监督的公开透明,通过校报、校园网等公开党组织履诺践诺情况,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通过典型宣传和辐射作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使创先争优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四、把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把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高校发挥先进文化优势、形成自身特色、建立健全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的关键。

1.高校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结合起来

高校党委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校创先争优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样才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的先进党组织。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相互融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模范作用

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模范作用,强化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党支部学习的主阵地作用。要带头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头转变观念,坚定学习信心,带动全体党员学习,营造党内学习的良好环境,形成一种更加良性互动、不断自我更新的氛围。要强化党员个人自学的基础作用,引导全体党员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3.抓党风、带师风、促学风,党员师生齐心协力创先争优

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提倡“三立足”(立足实际求发展、立足基层促和谐、立足党员强作用)、“二指导”(深入基层实际指导、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和“一转变”(以创先争优活动促进校风转变)。要在改进师德师风、校风学风上发挥榜样和典范作用,形成“抓党风、带师风、促学风,党员师生齐心协力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要发现、宣传具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先进教师党员典型以及品学兼优的先进学生党员典型,为师生树立真实可敬、平凡可学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顾秉林,胡和平.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求是,2011,(10).

[3]肖力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J].党的生活,2003,(10).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7

当前,学习型机关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活动的开展都有强大的外部推动力,都是在上一级领导机关的号召和任务安排下自上而下进行的,加之各级机关组织属性的相似性和我国压力型政治体制的现实性,形成了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单向度动力机制,并在目标设定、方式方法、评价标准、应用范围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趋同性,这有悖于“改革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首创精神”的根本原则。因此,有必要依据组织行为理论,从各级机关自身实际出发,尊重并整合个体差异,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形式采用、评价标准设立与应用等方面,探讨学习型机关建设多元化路径。

一、理论借鉴与多元化路径的前提条件

国家机关组织是指通过直接掌握和行使国家公共权力,负责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它本质上是由职能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运行程序、法制规范和人员等要素构成的公共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是当代公共组织为了应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挑战、提升绩效、巩固生存与发展前提,向学习型组织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探讨学习型机关建设多元化路径,需要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依据,并运用这一观念找出符合机关组织属性、体现机关组织特点的学习型组织构建路径。

美国管理大师彼德・圣吉则提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一是要建立系统思维;二是要培养组织成员自我超越的精神;三是要改变传统的心智模式;四是要建立共同愿景;五是要形成团队学习。因此,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本身就是机关作为公共组织的修炼过程。

首先,它要求各级机关运用系统思维进行自身定位,即任何一级机关在自成系统的同时,又成为社会大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又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集合,所以机关组织愿景、团队目标、职能职责都是在适应这一复杂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次,它要求机关组织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即充分尊重个体和组织差异性,一方面机关成员不同的个人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家庭背景、知识结构,导致个体在组织认同、职业态度、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方面出现较大差异,组织对这些差异的包容性决定着学习型机关建设路径的开阔程度,进而决定其效果。再次,它要求各级机关在组织变革与管理机制方面更富有弹性。具有相同组织性质和相似组织权责体系的各级机关,在具体职能和所处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自上而下单向度路径不仅容易造成学习型机关建设的趋同化,还可能助长机关形式主义风气,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求上级机关以机关组织变革与管理机制创新为载体,提高体制机制的弹性,建立容错机制,赋予高度灵活的创新权力,鼓励下级机关找到真正符合自身实际需要、体现本级机关特点而且简单易行、灵活多样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路径。

因此,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观念及其对组织修炼的要求,可以发现学习型机关建设多元化路径的前提条件,即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机关置于社会大环境,并且各级机关在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在组织变革与管理机制方面要更富有弹性。唯有以此为前提和基础,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推进才有意义,才更有可能。

二、学习型机关建设多元化路径的构成

(一)共同愿景下的层次化目标定位。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与人的集合,组织学习也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组织间的学习四个层次,机关作为一种公共组织,也是由个体为一定目标形成的集合体,其内部由各类分工协作的不同群体组成,因此,学习型机关建设需要共同愿景下的层次化目标定位,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机关共同愿景为前提。共同愿景是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之奉献的愿望和远景,它是要建立一个高远的目标,激发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培养组织和个人承担风险、开拓创新、大胆试验的精神,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没有学习型组织。所以,学习型机关建设必须提出组织共同愿景,这是机关进行科学合理目标定位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层次化目标定位。公共组织目标是公共组织存在的基础,横向来看,作为公共组织的国家各级各类机关,虽然都以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作为共同价值取向,但由于不同机关在职能划分、管理权限、权责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各级机关的目标定位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各级机关在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本级机关所处层级、职能职责,科学合理定位本级机关的发展目标。纵向来看,具体到机关组织内部,则可以从时间维度将目标细化为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从要素维度将目标细化为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从分工维度将目标细化为领导行为目标和员工工作业务目标等等,不同维度使学习型机关目标定位多层次化,这种立体多维的目标定位使机关学习的目标更为清晰、更具有操作性。尽管如此,不同维度之间的层次化目标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交叉和影响的。

(二)多样化需求导向下的参与机制。多层次化目标必须依赖成员的参与来实现,这就需要明确谁是学习型机关建设中的主体,从机关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来看,机关中的个体、分工协作所形成的各类职能部门以及机关组织本身是学习型机关建设的主体。而机关成员在成长经历、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决定了每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也由于分工不同,对学习的关注程度的侧重点不同,因此,面对个体和群体的差异性,学习型机关组织需要建立多样化需求导向下的全员参与机制。

第一,开展学习需求调查。围绕机关设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目标,展开学习需求调查。1.进行组织内部调查,对象分别包括普通员工、管理层和所有职能部门,首先进行不同层面个体需求调查,掌握和了解不同层面对学习内容、深度、范围的需求情况;其次是进行个体及部门对本机关管理现状、变革与发展等情况的意见调查,掌握个体对机关的期望。2.进行组织外部调查,对象包括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本级机关的服务群体以及相关部门,进而掌握机关职能职责发挥、体制机制运行等情况。这两方面的调查不仅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打下了基础,还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进而成为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领导带动下的全员参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其执行者既不是人事部门,也不是教育部门,而是组织当中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可见,离开机关主要领导的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就将成为空谈。在学习型机关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努力成为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并发动机关全体职工积极参与配合,使机关每一位成员都能认识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清学习型机关建设对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深远影响,使学习型组织建设融入到机关领导干部履行各自岗位职责、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全过程当中,形成全员参与机制。

(三)多视角下的机关能力建设。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因此,学习型机关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机关能力建设。

第一,要不断提升个体和机关的学习力。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等要素。在学习型机关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和培养个体潜力,通过建立健全多种学习体系,为员工知识更新和实践搭建平台,真正提升员工的学习力,坚决避免将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历提高等同于学习力,避免学习型机关建设过于形式化。同时,各级机关在组织清晰目标的引导下,不断提高组织开放程度,扩大组织交流与沟通,营造团队思想交流与知识共享的氛围,持续提升组织学习力。

第二,要不断提高机关创新能力。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学习型机关要将学习转化持续的创造力,在不断革新自我的同时,扩大机关顺应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能量。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避免为了学习而学习,要重视培育机关成员的创造能力,并将创造力与学习力和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结合起来,同时,要注重对机关系统内外部各种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推动机关管理变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要积极培育良好的机关文化。公共组织文化是公共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同和支持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它对组织成员行为具有指导、规范、约束以及凝聚、激励功能,对组织形象塑造和推动组织发展有重要作用。学习型机关建设需要注重培育良好的组织文化,尤其要改善科层制组织结构以及我国压力型体制对机关文化的影响,努力树立机关工作平等、民主、服务的价值观体系,营造宽松、和谐、感恩、快乐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思维活力和工作热情。

(四)全方位的保障机制。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学习型机关建设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前提,否则,学习型机关建设将变为一句口号。如果将资源整合利用机制视为学习型机关建设的“硬件”,那么科学完善的激励评价标准就成为其“软件”。

第一,建立健全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学习型机关建设需要各种资源作为支撑,包括学习设备的引进更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训专家的聘请等等,尤其机关自身所具备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资源整合利用机制,比如在一定区域内,以机关职能职责为基础,建立专项业务实训团队,在各个机关之间巡回授课,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高学习针对性。学习型机关建设不仅要通过职能划分和权责体系的优化,不断提高本机关内部各种要素使用效率,还需要通过机关之间的相互合作、沟通与交流,整合组织间的各种资源,从而打造知识、信息、思想的共享平台。所以,资源整合利用机制能极大地推动机关组织间的合作交流,对打破机关之间相对封闭的体制现状有一定意义。

第二,科学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激励评价实际上是对学习型机关建设效果的利用,它不仅能起到引导、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还关系到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可持续性。首先要结合本级机关实际,依据本级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目标、方案及进度等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规范干部职工的个体行为;其次要结合本级机关的定位以及机关成员素质,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尤其是不同成员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承受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习型机关建设的评价标准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要更多地进行个体自身变化的纵向对比,而不是盲目地横向比较,切忌以统一僵化的标准衡量所有人的学习状态,另外,评价标准也应当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第三,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在评价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要将群体评价、服务对象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将机关内部评价与部门间互评结合起来,进而全方位提升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效果;第四,要广泛运用评价结果,使机关在找到自身差距、看到进步的同时,将评价结果广泛而又客观公正地运用到机关成员的个人发展当中去,使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参与学习型机关建设所带来的变化,更好地引导和规范个体行为,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进程。

三、探讨学习型机关建设多元化路径的重要意义

(一)多元化路径是学习型机关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习型机关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观念和目标的更新、组织管理变革的创新,不断提高机关效能,提升机关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适应能力,进而实现机关更大发展。换言之,学习型机关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机关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开展的学习型机关建设更多地遵循了自上而下的单向度路径,是在外部压力之下被动进行了,很容易使学习型机关建设流于形式、“虎头蛇尾”,而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就在于探寻学习型机关组织建设多元化路径。包括共同愿景下的层次化目标定位、多样化需求导向下的参与机制、多视角的能力建设以及全方位的保障机制等在内的多元化路径,能够使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思路更为开阔、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最为重要的是将学习型机关建设的“被动推进”行为,转变为在科学预测基础上“主动适应”的自觉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多样化的目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人性化的测评手段相互融合,不但使学习型机关建设立体化、生动化,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针对性的适应性,进而实现机关组织自我修正、自我更新的目的。

(二)多元化路径能有效改善机关组织生态。机关的公共组织属性,决定了它是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学习型机关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可能仅停留在某一级机关或某一个组织内部,它在提高机关适应能力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机关组织生态。首先是增强机关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多元化路径从不同视角推进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它必然要求机关打破原有的相对封闭状态,扩大开放,主动学习和掌握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进而消化和吸收这些信息,使自身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公众。其次,多元化路径要求各级各类机关突破既有组织职能边界,在学习型机关建设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不仅增强了机关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还使学习型机关建设的资源得到了整合,各种要素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因此,学习型机关建设多元化路径使机关组织更好地融入社会大系统,在提高组织效能的同时,强化了机关服务职能,而机关在此过程中的所表现出的开放性、包容性,营造出的和谐、民主氛围,则对改善机关组织生态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省略,2010-2-8.

[2][美]R.m.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5.

[3]张健东,陆江兵.公共组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1.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8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集团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集团这一载体下,充分调动集团的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办学路径,推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各个集团成员学校和企业在发展集团的过程中也希望发展自己,集团带动这些学校和企业在管理、建设和人才资源培养等方面再上一个层次是集团发展的内在需求。职教集团作为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非法人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平台,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推动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打造湖南省专业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航母,促进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2009年3月27日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组建成立了“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共同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的发展。本文以“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就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深化校企合作进行相关探讨。

一、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情况

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轨道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质量、层次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为了紧跟国家和区域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步伐,适应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要求,推动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促进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亟须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2009年3月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组建成立了“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现有45家成员单位,全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最具实力的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电力机车研究所、南车电机为理事长单位,按届主持职教集团工作。集团企业包括研发企业——电力机车研究所;总成企业——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南车电机;运营服务企业——广州地铁等各铁路局,覆盖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设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二、职教集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尚未形成系统的顶层设计。轨道交通装备职教集团作为一个新的组织形态,是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和参与社会分工的结果。它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将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并动态地加以组合,形成了单个成员的“小”与“专”和整个集团的“大”与“全”的综合优势,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功能整合。但随着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刻领会时代赋予校企合作的新内涵,真正树立学校为企业办学、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职教集团还没有对接产业链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即如何根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六个关键环节——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物流,信息,最广泛地建立起自身的校企合作网络,整合集团内优势力量,有效服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将校企合作的支点构建到企业生产一线,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校企共赢。

2.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校企共同体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创新,虽然形成了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良性运行机制,但由于集团内成员类型多样,参与集团的动机各不相同。如有些成员把与集团的合作当作扩大自身人力资源开发、贮备、利用的途径;有些成员把与集团的合作当作一种社会责任,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公益性帮助。不同观念的驱使,导致不同成员参与集团工作的动力及投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有些政府机构参与集团活动的表层化、少数行业组织参与集团工作的被动性、部分企业成员、院校成员参加集团建设的滞后性,因为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找到多方共赢点,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长期发展,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并努力扩大示范效应。

3.校企资源未能实现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学校和企业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资源,组建职教集团能够有效实现教育与企业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优势互补。但目前,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尚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和问题。集团范围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校企深度融合、院校紧密合作、校政互动发展尚待全面有效实现。如何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组合效应,是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校企合作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当前我省鼓励职教集团发展的有关政策部分已经出台,但可操作性有待完善。职教集团的建设与发展整体上尚处于自为阶段,集团工作虽已被纳入我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管理的范围,但管理的力度、措施与职教集团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更进一步相适应。职教集团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好的政策环境。

三、建设的基本思路

1.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共同体的管理体制机制。依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规模企业,全方位合作、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保障激励机制、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文化融合的交流沟通机制,建立多个各具特色的利益实体。建立职教集团以“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共同体管理办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促进集团成员共同发展。探索多种校企合作形式。通过职教集团的校友会,搭建区域校企合作工作站;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培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机构等多种校企合作组织,完善新型产教联盟。将参与集团活动作为实质性获益的实践方式,从而在根本上完善集团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推动更多的企业参与集团活动。

2.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优势资源共建共享。职教集团成员特别是牵头学校树立“大职教”理念,打破部门、区域界限,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在整合中创新创优,发挥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实现强强联合、以强带弱,走集团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信息的共享、人力资源的共享、教育资源的共享、实训资源的共享、文化理念的共享、管理技术与手段的共享、标准共享。

3.探索联合培养,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新形式,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第一个层面,遴选中职学校加入职教集团,积极探索高、中职院校联合培养,准确定位高职与中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职教集团内高、中等职业教育分工合作、分段培养、有机衔接,集团内中职学校对毕业生中学有余力、有发展潜质的学生推荐升学,为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条件。第二个层面,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集团内各个高职院校的优势,通过学生交流、教师交流、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实现多个院校联合培养学生。第三个层面,大力鼓励校企联合培养。在职教集团内进一步扩大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零距离。

4.扩大社会服务,全力提升集团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培训体制改革,将培训走向市场,更好地为集团内企业服务。探索成立集团内规模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培训股份制公司,共同开发品牌培训项目及培训标准,为职教集团提供“培训套餐”。集团内校企共同搭建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建立专门研发机构、组建开发团队,吸引企业成员单位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攻关,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全力提升集团服务能力。

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建设已取得的初步成效

1.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已初步形成。(1)建立了有序的集团运行机制。职教集团吸收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职业院校等广泛参与,设立集团理事会、专门委员会、日常办事等组织机构,制定了集团章程,基本确定了理事会及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三个专门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制定了集团运行管理、动态调整、人才培养、项目合作、队伍建设等制度8个。(2)建立了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不定期举办人才供需见面会、集团论坛,推动了成员企业和职业院校间的需求对接与信息互通。建成了职教集团网站,作为集团信息沟通的平台和形象展示窗口。(3)以互利共赢和自愿合作为原则,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互利共赢和自愿合作为原则,建立了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中心。与企业联合成立了“318自动化研究所”等三个应用技术研究所;是中国南车集团的“三高”人才培训基地,是南车株机公司的培训中心,是田心社区的文化服务中心,每年为行业和社会培训高技能人才6000人次。

2.深化校企合作,已具备众多优势的共享资源。(1)搭建了集团信息化交流平台。创建了集团网站,企业通过集团网便可以轻松获取学院毕业生的相关信息等,集团网站与各成员单位的门户网站建立链接,集团内所有单位可以相互访问网站,获得信息与资源。创办了《职教集团通讯》,与中国南车共建的知识管理平台拥有海量的资源,为集团各单位提供了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的平台。(2)实现了集团内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培训等资源,同时校企积极合作共建、企业捐建实训室,进一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条件,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3)实现了集团内教师的互培互聘。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参加培训获得双学历证书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学院有80多名教师到集团内企业挂职锻炼。建立了集团内部人才交流制度,聘任成员企业120名专家、技术能手担任院校兼职教师。

3.集团内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集团内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动态的调整专业设置。学院与集团15家成员单位开办订单班18个。政、校、行、企共出标准,共同开发了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3大类职业人才的10个标准,如《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等。建立了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职业能力评价与职业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了就业质量。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9

关键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创新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86-01

一、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指管理体制过程中规范的整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就是对培养计划、开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并在研究教学管理方面逐步形成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体制,建立和健全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

在教学管理中,坚持对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和管理,保障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学年度工作计划,到组织和引导各院系各专业教研室进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等都要有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制度、院系领导听课制度、教师相互之间观摩听课制度、特聘督导专家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与反馈制度、期末考试管理制度、毕业实习与管理制度等。通过强化教学制度管理,对教学状态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保证高校教学高质量稳定运行。

二、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考核”管理机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加强对教学状态的全面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全面的教学过程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只有将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结果和教师奖励、考核、评聘、晋升职称挂钩,奖优罚劣,才能使教学管理工作、组织管理更合理、更完善。高校只有在管理体制形式、组织结构和分配关系上,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既是激励和约束体制互补,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建立健全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制,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环节、课程考试等质量标准,为严格监控和正确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建立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应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应包括授课质量管理制度、领导听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评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讲课大赛制度、教学质量诊断制度,毕业生座谈会制度等等。

如对全校的课堂教学状态质量进行评价,是运用听、评、考、查等形式和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动态监控。按照执行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状态和教学成果四项内容进行考评;将领导、同行专家、督导专家和学生对教师上课效果评价打分综合确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建立党政领导听课制度、同行专家听课制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采用随堂听课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风、教材使用情况、学生课堂纪律、学风情况、教师批改作业、答疑等教与学状态进行检查。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教师实行“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制度,由学生填写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则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秩序、课后辅导、能力培养7个方面。课程总体成功度评价反映的是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印象。

积极推进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体现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拉开收入差距,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加大学校的人事改革步伐,强化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教师岗位聘任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签约管理”的原则,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是以管理者为主体,从管理基本职能出发,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变化和重组,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并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的活动总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是研究和探讨教学组织及组织内部资源有效配置,强调的是对师生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中,着重强调的是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它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以改革创新激活教学管理,激发起师生中教与学的热忱。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教学艺术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教师在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后,安排有进修和科学研究的时间。同时,确立教学是一门学问的观念,克服只重专业科学研究成果,忽视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偏见,鼓励教师认真总结有规律的教学经验,并使之理论化,从制度和政策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学术研究。

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大力倡导“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学风,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充实最新成果和代表当今社会发展前沿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从教学管理队伍出发,提高教学管理的艺术和能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既懂得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懂得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熟练地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具备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技能,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管理,建立网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涉及教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培养计划、开课计划、教学任务书、学生成绩、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师资管理、排课、选课等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持。使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有序、高效地运作;建立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考试、任课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占用情况等;建立教师的教学管理业务档案,包括教师的基本资料,如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参加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情况,获得的教学奖、科研奖、教学效果等方面。

高校管理创新既是管理方式、方法应用中的创新,更是对传统管理的革新与扬弃。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会有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因而具有更大的难度,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就是破除旧制度、建设新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的过程,没有制度的建设和创新,难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的建立篇10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资源优化;措施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教育政策不断改革,将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所以要充分地利用化学资源,从而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化学实验为重点,教师可以组织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增加学习化学的热情,增强探究化学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化学实验资源是有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优化教学资源是教师研究工作的重点。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资源优化,笔者浅谈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并完善实验室的网络管理系统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等网络工具实现学校化学试验室的网络化管理,建立系统的网络管理平台和网络管理制度,对化学实验的教师、资源、财务管理人员与教务管理人员都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对化学试验室、化学资源、化学资源的仪器设备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的实施首先可以使化学实验管理进入信息时代,享受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其次可以实现校内化学资源共享,通过不断地更新,让最新的化学资源能够有效地被师生共享;再次也可以让学校的管理机构与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地了解到实验室的信息,方便化学资源优化;最后提高了化学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让化学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基地。

2.建立化学基础实验室

学校建立化学基础实验室,使学校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在实验室里体验化学实验过程,通过实验的手段,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化学知识素养。

建立化学基础实验室对化学实验教学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中学化学教材中基础实验的机会,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停留在少分组、多演示、观察现象和总结模式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体验机会减少,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得不到强化。化学基础实验室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自主探究的一种学习平台,让学生形成一种在探究中体验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且提高了化学仪器的使用率,也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学生的感官体验有利于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3.积极推广DiS数字化实验信息系统

DiS就是数字化信息系统,由计算机、传感器和数字采集器组成,通过传感器将多种物理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数字采集器再将采集到的电信号经过处理传到计算机中,最后计算机再通过相应的处理以多种形式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使中学化学实验更加的科学化、信息化。以往的教学实验是处于理论和定性的阶段,小部分定量试验的准确性也不高,实验的直观性和科学性不强。DiS系统可以将原来只能通过现象模拟解释的实验转变为了科学数据,让化学教学的科学性和直观性得到提高,也完成了学生从接受式学习模式向体验探究的学习模式转化的任务。但是因为DiS系统的成本比较高,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但它是未来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4.建立化学资源室

建立化学资源室有利于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资源优化,为优化教学视频和化学的教学资源建立了一个共享平台,也能够加强对化学实验设施等资源的管理。但是现在资源室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便利,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资源室的建立。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师演示或者分组实验的化学教学模式,建立化学试验室网络管理系统,组建化学基础实验室,推广DiS数字化的试验信息系统,建立化学资源实验室,增加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让化学试验室和化学资源能够更充分的利用,有助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了化学实验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长胜.中学化学实验资源的优化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