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7:13

思维训练方法篇1

我曾有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在用因果分析法,以“思考”为话题进行片段写作实践时,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仅套用格式、道理讲得不深不透的问题。如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有一次,牛顿在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总是垂直往地上落呢?肯定是什么在吸引它……由此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正是因为思考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见思考多么重要。

画横线部分是这个学生叙例后的说理。显然,这样的说理不够深刻。同时我也注意到这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怎么办?作为因果分析法,要想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必须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学生思考尚达不到这种深度,那么要想让学生把道理写深刻,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指导。

课刚进行到一半,是这节课解决还是等到下节课再解决?在看到两个语文功底扎实的学生的作文后,我灵机一动,决定就此进行一番写作思维的训练。因此我立即用3分钟的时间做了几张幻灯片,与学生共同探讨牛顿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最初学生只能说出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思考了,而其他人没有发现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此时学生得出的原因还是停留在表面。我顺势问道:“那其他人为什么不思考呢?难道他们没有看到过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吗?牛顿思考,他思考了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其他人看到过类似现象,但他们认为很平常,不足为奇,所以没有深思,而牛顿则想苹果成熟就掉落,一贯如此的背后一定有什么在支撑着它。”至此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被揭示出来,学生通过辩证思维训练打开了写作的思路。

在这样的讨论后学生对原作进行了修改,大部分学生的说理都能比较深刻了。如有的学生这样分析道:“苹果掉落过无数次,无数的人也看到过这一现象,可是唯独牛顿因此而著名,因为他比常人多了一份思考,所以他成功了。”能达到这种说理程度的学生占70%左右。有的学生思考更深入,方法更灵活,说理更透彻,把牛顿的一句话放入了分析说理部分。如,“每年苹果成熟都会掉落,无数的人也看到过这一现象,可唯独牛顿由此发现真理,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考所致。’”此时学生的分析就很精彩了。不是最初的以“例”为中心,而是以“理”为中心了。正因为有了师生合乎逻辑的思维推理,才有了辩证的分析说理。通过分析部分的说理使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原因浮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分享到透视事物深层意蕴的愉悦。应该说课上师生进行的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他既直接指导了当堂的写作实践,又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明白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使说理透彻。

由此可见,在运用因果分析法时,可尝试运用挖掘隐藏在事例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办法使说理深刻。有了这样的成功体验,结合教学实际,我发现在分析议理时训练学生把原因具体化同样能达到说理深刻的目的。可让学生以某一话题收集相关事例,在几个学生讲述各自收集的事例后,师生共同对某一事件进行扩充,之后针对事例一同分析事件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再进行写作实践。事实证明效果也不错。

思维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思维训练;创造意境;求同求异;引导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曾说过:“教材的选择排列应适用于学生心理的自然发展。爱猜是小学生心理特点之一。由于知识缺乏、思维不受约束,容易发散,创造欲就会十分强烈。”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我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意境,在创造探索的情况下研究想象,拨响思维的琴弦,激起创造的浪花。

所用思维训练方法如下:

一、求同求异进行思维训练

求同即模仿,跟我学,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掌握如何具体操作,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认识长方形时,将长方形横放、竖放、斜放,变换不同位置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

例如:语文课本《曹冲称象》,第一步,请学生示范,老师一步步做,学生一步步学。第二步是做,相同的要求学生说,做与老师相同的操作。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强化操作技能、技巧。第三步是做不同的,主要是在已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即:要求学生想出与教材不同的方法,这个过程还要请学生通过语言来阐述他们的想法、创意,在创作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

二、利用课本的图画、插图进行思维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主要是通过欣赏、思考、议论、评价、联想、发散迁移的过程,用欣赏图画的方式进行创新思维。在这种情境刺激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感受、感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例如新课程数学低年级教材,在教材起始部分配以各种插图,学生积极思维,拓展思维角度和广度,提出大量不同的教学信息,在此基础上思维得到了不拘一格的训练。

三、变抽象为具体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到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切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各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四、利用电视广告等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我们要求学生用批判性眼光去欣赏分析广告作品,并和家庭成员一起讨论“如果我做这个广告,我应当如何考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走进生活,用孩子自己的眼光对广告进行评论,在批评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五、感知一般与特殊进行思维训练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共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行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者只有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需要,巧妙安排,灵活运用,才能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多极化,频繁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思维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

思维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造思维,训练,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更好培养学生的潜质与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仅对新课程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要围绕“三大原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①实验原理;②装置原理;③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如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①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②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③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2要进行细心观察的训练,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要运用典型实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课标、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4要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进行思维训练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可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①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②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③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5要通过科技活动进行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方法篇4

以下是我根据本县mS-eepo有效教育改革实验实施一年多来的经验,介绍几种在初中数学课中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扩张的方法,与同行们一起切磋.

一、以任意素材扩张学生思维

具体做法是:教师出示任意一个素材,让学生以素材为发散点,经过扩张交互再扩张再交互再次扩张来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思维向度扩张得越多越好.如,以“四边形”为载体,本人通过以下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

1.由“四边形”你想到什么?用微型卡1分钟时间独立写(或画)出来.

2.4人小组交互后补充自己的学习卡.

3.1~3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

4.组建团队(8人),把本团队的成果用喜欢的方式在大卡上表达呈现并展示在恰当的地方.

5.大动,各学生自由浏览其他所有团队的成果并做好记录后补充完善本团队成果.

6.团队发言人呈现讲解本团队的成果,教师点评.

由于充分优化了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梯度形态下的交互,从个人思考直到全班交流,使得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向度从5~11个扩张到了30~37个.

二、在自主命题中扩张学生思维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做法很少,而mS-eepo有效教育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落实,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拓展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自主命题互相检测,不仅能使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不断攀升,不断变换形式、题目,消除强化疲劳,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训练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如,本人在一次研讨活动中讲授《有理数的乘法》一课,在引导学生利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完成多向度平台练习后,再搭建一个倒置性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独立设计3~5道题目写在微型卡上,并在背后写上答案.根据各自思维的不同深度,学生设计出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并进行计算.第二步,同桌互相交换题目做,这时候思维向度少的达到六个,多的达到十个.第三步,组成六人组互相交换学习卡进行交流.小组推进到大组后,思维向度又得到大幅度的递增,这时候有的组向度已多达到三十多个.在其中一组进行成果汇报时,呈现的成果中包含了两数相乘的七种类型,所列举的有理数包含了正负整数、分数、小数,成果比教师想的还要全还要细,那么多的不同向度的题目教师是无法那么完整地提供给学生的.

三、在探究新知中扩张学生思维

一位教师在《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研讨课中,引导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环节时操作得较成功:

1.学生独自在学习卡上写出任意三个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2.四人小组互换学习卡进行交流,选出本组最喜欢的一个式子来画函数图像.

3.各组根据画出来的图像,思考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一一把这些结论写出来.

4.各组浏览邻近三组的成果.

5.选两三个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组有不同发现的最后补充.

6.师精讲点评.

四、用一题多解来扩张学生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中,有不少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以这些发散性题目为素材,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让学生的思维向度得以不断拓宽.

一位教师在一节练习课上成功引导学生利用单元组的力量,通过一题多解来发散他们的思维.他是这么设计的:

1.全班回答.如右图,搭1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木棒?搭2个、3个这样的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木棒?

2.独立思考.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木棒?并把解题方法写在微型卡上.

3.两人组交流讨论有几种方法.

4.快速检测学生各想到几种解法.(大部分学生想到一种方法,少部分一种都想不会)

5.四人组交流讨论有几种方法,并把本组所有方法汇总在小卡上.

6.快速检测学生各得到几种解法.(通过四人组交流后,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解法,多的有三四种)

7.邻近的两个四人组组成一个团队,交流讨论并把本团队所有的解法汇总在中卡上.

8.一团队讲台前汇报本组的所有解法后,有不同解法的团队补充.

思维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简约思维简约思维方法制图教学图样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19-01

有一句广告词说:“简约不简单”。这就是说,通过简约的方法表达最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问题,并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创造的根本目的。当前,简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在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当图书、报刊、图像、信息、设备、声音等过饱和时,如何尽可能地减少环境的干扰和减轻人们的负担,这就需要依赖于简约思维方法来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因此在今天,无论是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作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各个领域的创造者都把追求简约作为目标。制图课程作为大学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目标就是能用最少的最简单的视图最清晰地表达设计对象,因此在制图教学过程中简约思维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简约思维与简约思维方法

1.古代的简约思维

我们知道,汉字的核心是象形文字,它被称为古老智慧的符号,它是古人运用简笔画法,摹写的自然之形和人工创制的器物之形。如“马”的甲骨字形好比一幅微型立马侧视图。仔细看,数不清的马鬃,只画了三根或二根;马尾巴也只画了三根;四条马腿画出了两条。其实,不止是马鬃、马尾,“多”的事物和现象到处存在,如人的头发,满天的繁星,连绵的山峰等等,这都涉及简约表达的问题。古人对“多”的事物和现象常约简用“三”表达,这不能不说是思维的高妙。

2.乔布斯的简约思维方法

关于苹果公司的司徽设计,从三易司徽就充分体现了乔布斯的简约思维方法。第一次设计的司徽是一个人坐在苹果树下,读英国诗人的短诗,苹果树上悬挂着写有appleComputerinc.字样的飘带。作为一个徽标未免太复杂,于是遭到乔布斯的否决。第二个图案是一只半白半黑的苹果,乔布斯也认为不简明,没有创意,所以又被否决了。最后采用的是第三个设计的徽标,它是被咬掉了一口的彩条相间的苹果,既非常靓丽又有创意。这个设计妙就妙在苹果被咬掉了一口,它的创意就表现在:从视觉上引起人们的好奇;你要知道苹果的味道吗?请你咬一口,亲自尝一尝吧!Bite(咬)byte(计算机上的一个字节),富有蕴意,引起对计算机的联想。苹果公司被誉为传奇式的设计,他们推出的每一种产品几乎都是艺术级的设计精品。这一切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贯于使用创造性的简约思维方法。

3.制图标准中的简约思维

见GB/t16675.1-1996简化表示法第1部分:图样表示法,总则中明确提出了简化原则和基本要求。简化原则中强调了两点:第一点,简化必须保证不致引起误解和不会产生理解的多意性。在此前提下,力求制图简便。第二点,便于识读和绘制,注重简化的综合效果。而基本要求包括四点:应避免不必要的视图和剖视图;在不致引起误解时,应避免使用虚线表示不可见的结构;尽可能使用有关标准中规定的符号,表达设计要求;尽可能减少相同结构要素的重复绘制。

二、简约思维方法的特征

顾名思义,简约就是化繁为简,去掉累赘和不必要的内容,指导实现这种变化的思维方法就是简约思维方法。简约思维方法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简单性,表现为简明、简洁、简化等,这是它的核心与灵魂。二是抽象性。实际上,从繁琐到简约就是抽象化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所需要的就是创造性智慧。这就是简约乃智慧的由来。三是实用性,简约之所以成为时尚,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需要,适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人类面临物质越来越匮乏的一种指导思想方法。其实这三个特征无疑强调的就是为什么要简约、怎么去简约、简约后的结果。“怎么去简约”正是制图教学中简约思维方法训练的重点。

三、制图教学中简约思维方法训练

1.曲面立体投影环节

立体投影章节中,在课堂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的三面投影时,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三投影形成和投影规定表示法后,总结归纳投影图形特点:直立圆柱两投影为全等的矩形,直立圆锥两投影为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球的三投影为直径相等的三个圆;圆柱、圆锥、球的投影中都有圆。归纳的目的让学生充分理解投影完全一致,无信息量,属于重复表达,且绘制起来也浪费时间,可考虑将三个投影简化为两个或一个。接着课堂提问:能否用一个矩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的投影分别表达清楚圆柱体、圆锥体、球的结构形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体验采用简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表达方法学习与应用环节

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章节中,课堂重点介绍了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表达方法的适用范围、规定画法与注法。其实就是贯彻国家标准相关的内容。教师应清楚地告知学生,本章节学习的目的就是提升学习者图形表达能力,在打破只采用三视图表达机件结构的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能化繁就简,采用最少的视图最简便、最清晰的表达机件内外形状。学生很快明白了“为什么要简约”以及“简约后的结果”,但“如何去简约”即表达方案的优化比较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为了培养学生的简约思维,首先必须让学生领悟制图标准中的简约思维,使自身产生训练的自觉性;对于教师,课堂讲解不同表达方法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着重强调机件结构分析与方案比较的过程,尽量避免单一地直接摆出应用结果,让学生跟着教师一次次体验“如何去简约”;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课后练习可适当减少指定表达方法的单项练习题,而考虑完成2-3道表达方法综合应用练习题,让学生个体独自全程去分析去体验简约的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也就变活啦。

3.部件测绘环节

部件测绘属于综合实训环节,时间为一周,分组完成。前三天要求学生通过拆装减速器部件,完成装配示意图及全部非标零件的零件草图及尺寸分析。从教师检查情况看,视图多余、图形不简化属于普遍问题,显然学生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简约思维意识淡薄,利用辅导时间教师再次强调与重申制图标准中的简约思维很有必要。我们一贯的做法是:对于零件图上视图多余且不简化尤其是轴类、盘盖类零件绘制有无意义的若干圆的视图,必须删去;对于轴端标准中心孔要求采用规定符号注写,已做局部剖视图一律擦除;对于结构形状基本一致的两端盖要求采用一组视图完成,不必重复绘制图形,尺寸标注采用表格配套完成即可;对于视图布置不当而产生多余标注的一律调整修改。

四、结束语

从历届的毕业设计图纸审核情况看,视图多余、表达方法不简洁、大量采用虚线、相同结构要素重复表达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学生误认为视图画得多,说明他的设计复杂有难度,以此来为自己的毕业设计邀功。其实这一切都在提醒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简约思维的培养,对于制图标准中的简约思维应逐步灌输给学生,并通过教学的各环节不断强化训练,最终让学生在绘制零件视图时能达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境界。简约不是简单,简约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态度。只有简约才能像苹果公司一样创作出艺术级的设计精品。

参考文献:

[1]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产品文件标准汇编.机械制图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05~106

思维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维训练方法篇7

1换词理解,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凭借和依托。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的一个途径。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草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赶”的含义,可以进行换词比较:这个“赶”字在这里用得好不好?“赶”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如果把“赶”字换成“盖”、“追”、“接”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换词比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都积极思考,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比较分析,认识到:“赶”字换成“盖”,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把“赶”字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连天接地的辽阔;把“赶”字换成“接”,草浪也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这里用“赶”字正好表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的理解就准确了,也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

2设疑理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如能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向深层理解词句,既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凡卡》,讲凡卡在圣诞节前夜写信给爷爷,希望爷爷把他带回家过“快乐的日子”,而不再挨打受骂。但他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信封的地址写得不详,有没有贴上邮票,爷爷是不会收到他的信的。教师可在学生的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设疑: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他的愿望能实现吗?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学生思考后明白: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想过“快乐的日子”的愿望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爷爷是在地主家守夜的,也自身难保,哪有能力带回家过“快乐的日子”?像凡卡这样的穷孩子,要过好日子,就必须那吃人的社会制度。这就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中心,思想认识也就深刻了。

3求易理解,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求易,就是对同一问题寻求多种不同的答案。求易理解,既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独特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变通性。《月光曲》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我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丰富含义,激发思维的变通性设计了“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的各种可能原因。学生思考后回答:①贝多芬默认了;②贝多芬谦虚;③贝多芬怕让人知道了,会有很多人来看;④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了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⑥贝多芬遇上了盲姑娘这个知音,他很激动,忘了回答;⑦是课文省略,下文的“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就是回答。学生的这七种不同见解,它们作为单一存在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就使学生的思维从求易中达到了变通,又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既深刻地理解了句子,又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4联想理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练习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可让学生展开联想词句。如教《狐狸和乌鸦》一文的结尾句“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时,我这样激发学生想象:狐狸叼起那片肉又怎样?这一问,学生的想象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狐狸叼起跑进洞里,小狐狸看到肉高兴的笑起来:妈妈真好!妈妈真好!有的说:乌鸦看见窝里的孩子哇哇叫着:我饿!我饿!就哭得很伤心。有个学生则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说:乌鸦也知道狐狸疑心大,它心生一计,哈哈大笑起来说:那片肉有毒。狐狸放下嘴里那片肉正在发呆,乌鸦飞下来把肉叼回来。这个学生的想象集既合情理,又具有创造性。在教材关键处启发想象,让学生联想,这种阅读教学,使学生既能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有关词句段篇的只识,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语文;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基本方法

一、明确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是教师努力改革教学必须明确的方向

(一)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过程,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传统授课方式由于其单一的授课方式有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说,人的思维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其中,后天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思维演变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忽视了思维培养的作用,片面で蠼萄Х椒ǎ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创新思维是一个丰富有趣的过程,它的培养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实际经验,建立全面的参与意识和和创新意识,这种学习才会有效。创新思维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培养方式,教师运用创新的手法,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达成最终学习目标,由此可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多么积极的意义。

(二)主动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形式

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志们必须明白:“创新”二字意味着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在于:创新思维的合理利用可以改变死板的授课方式。三尺讲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够生动灵活,方法死板,不能呈现出新颖、有趣的课堂文化。在几十分钟的课程里,学生对文化不能更好的吸收,教学的效率就难以保证。

(三)创新更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我们知道,创新性思维指的是建立一套既有概括性又有发散性的逻辑体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但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渗透吸收。从语文的各个组成要素来看,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诗词理解都需要一定的创新逻辑思维,为此,教师把握好创新型思维的建立既可以满足学科特点,又能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提供服务。

二、创新思维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组织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

语文创新思维的建设重点在于要弄清课程的知识要点、教学目标。为此,必须体现在编制科学实际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在编写的学生所学内容中,体现在处理成有序的的课堂计划中,使之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优秀的学生得到挑战,中等的学生受到鼓励,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得到启发,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创新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可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互动的环节,主动发动学生把自己所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带动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给予全面的解答。

(三)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方式组建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开展学习。例如,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总结了一定的分组经验,按照全班学生的成绩、性格、能力,个性特征等分成若干小组。在学生合作搭配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类型的客观分配,这样的措施既可以增加各组成员的多样性,又可以发展小组活动的竞争性。注意分工明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学生在个体与集体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创新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

思维训练方法篇9

摘要:本文先简要阐述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关于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应用。

关键词:逆向思维;艺术设计教学;思维训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行业的步伐与效率也在不断加快,各大高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人才,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逆向思维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具有提升艺术设计创作水平的实用价值,在艺术设计的训练与应用上都有重要作用。

1.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

1.1逆向思维的内涵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改变人类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1]。逆向思维表现的事物发展往往与正常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这种思维方式让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反面去深入探索,从而树立新的思维与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形象。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利用了大多数人常规思维方式的缺陷。

1.2逆向思维的基本原则

逆向思维包含四种原则:专业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专业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创新逆向思维方法时一定要积淀一定的专业知识,设计人员只有充分掌握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才能把握好逆向思维的方向与尺度,进而形成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进行逆向思维时一定要明确设计的目的,逆向思维也要有一个具体的指向,不能偏离,这也是设计策划与进行创意设计的重要环节,明确了逆向思维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创作与想象;适用性原则指的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从对象的不同属性出发,进行合理的创作,因此在进行相应的创作前,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剖析设计对象的各种属性,了解产品的使用群体;导向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为了达到创意的个性效果以及视觉效果而摒弃正确的情感或者价值导向。

1.3逆向思维的特点

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在设计过程中的普遍性指的是可以在作品的结构与位置上进行上下或者左右互换,或者进行高低对立位的转换[2]。

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在艺术创作中,当所有人都以赞扬的态度去表现事件时,逆向思维者往往会以批判的心态去看待事件,这是对人们习惯性、常识性以及传统性的批判。

逆向思维具有独特性,常规思维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很多人都能想到的,而逆向思维则能够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

2.艺术设计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2.1创新意识的培养

进行艺术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创造主题,找出对象的不同属性,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在进行设计创作活动中,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并提倡学生进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基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量,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平常上课时应积极鼓励并督促学生多读书,多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2.2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与实践

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以往固化的教学方式,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创作。具体的实践中,鼓励学生将生活引入到创作中,联系实际,将逆向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对比用逆向思维创作出的作品与常规思维创作作品的差异,通过找出常规设计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3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应做好教学环节、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通过搭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逆向思维的训练中。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方法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作业,让学生自动组队,推举组长,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创作,由学生自己宣讲成果,创作互动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

2.4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

逆向思维训练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初步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词汇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对比两种方式的不同,在初步训练有一定的成效后,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进行不断的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在思考问题时也能从正反两方面考虑,这样使学生处理问题是更加全面,也让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出其不意与吸引注意力的功效。

3.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3.1“错觉”逆向思维的案例

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其中“错觉”就是很多艺术家设计时常用的技巧,这种方法就是借助了逆向思维。如图1,是非常著名的鲁宾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杯子,而将背景调换,我们能看到两张相对的脸,这个由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设计的图形被人们广为流传。

3.2“解构重组”中的逆向思维案例

解构重组与事物固有的图形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们可以将非常规的图形重新结合起来,打破图形原有的局限,设计出全新的作品,使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通过逆向思维的创作,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3]。比如在际的课程讲解中,在选择“保护自然动物”为主题的创作中,学生可以用各种贴近主题的事物进行重组在一起,如在实际的设计教学中,有学生就设计了一个画面下放是动物牛与鹰的头像,而画面的上面则是人的手臂以及捕杀动物的工具,该图片表示的意义是提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吸引了其它同学的注意力。

4.结语

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上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作为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组成之一,是学生创造力的的核心体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逆向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oL].科技与企业,2013(17).

思维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习题讲练思维培养中学数学教学

习题讲练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基于课堂的习题讲练针对的是学生共性,基于学生个别问题的解答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其中巩固概念、技巧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训练都是习题讲练的重要内容。在平常讲练中,我们容易忽略思维训练,没有从思维培养的角度去备课、授课和反思,而侧重于技巧方法的掌握,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很高水平。有效开展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活力、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习题讲练中创设、引导、培养。

一、对思维训练要有明确的认识,把握习题讲解中数理逻辑思维的特点。

第一,思维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创设情境中思考、判断、归纳等,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因此,在学生思考的起点到目的地的过程中,应尽量不改变先前创设的情境,充分尊重思考的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自己去想。

第二,学生个体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表现出很大差异,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知识点的发散,有的同学能总结出很多结论,有的则不能,但课后却总能做得很好。其次,同一已知,同一结论,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影响下,也不是所有同学都能阐述已知到结论的逻辑联系。思维训练从教学效果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共性的训练,让更多的人在课堂上得到有价值的训练,对个性差异较大的同学进行适当引导,多给予学法指导,使思维习性与多数同学有更多共同点,同时也应尊重学生思维的个性,往往“出彩”的学生是个性表现突出的学生。

第三,思维训练离不开对事物的客观分析,数理逻辑思维训练更是如此,思维是主观行为,道理是客观的,尊重逻辑的客观联系,分析时就不会有偏差,学生的推理错误大多来自于思考时的主观臆断。

第四,数理逻辑思维训练与经验总结有必然联系。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经过有目的地思考,得出一定的经验总结,再作用于以后的思考,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思考得到好的成效,但这不是思维训练的全部,思维训练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第五,思维训练是实践活动,合理的思维训练会有很好的训练总结,从而指导以后的思维训练,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因此,训练的内容、训练的程度都应因知识点的特点而定,特别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共性,做好情境创设,进行适度引导。

二、合理备课,对思维培养要细化、规范化。

思维培养应在习题讲练备课中有完整体现,习题不是为思维训练准备的,但习题的训练具有思维活动,习题的讲解更是展现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其间思维如何体现,思考量的多少,思考如何与知识点结合,如何反思,等等,都需要在备课时做合理安排,备课一定要备出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习题讲练有课前练课堂讲,或课堂先讲再练,或课堂先讲后练,思维培养贯穿习题讲练的布置、训练、讲解、训后总结评价,因此,在备课时就应做好相应安排,对可变因素作合理预见,在哪一段练什么能力,应收到哪些预期的效果,都应心中有数,备出训练情境创设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三、注重课堂训练和引导,做学生思维的指挥家。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业务素质,对思维培养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知识点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也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交谈要和蔼,表达要流畅。

课堂的思维训练要恰到好处,习题讲练是培养思维的主要途径,思维培养是与方法和技能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还以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来实现。习题讲解时,思维训练要明确,不可含糊不清,只讲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漠不关心,避而不谈,该学生思考时,一定要足量、要适度,因为多了学生会晕,少了又缺乏灵活性。

合理利用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思考的主动性,通过“辩”使逻辑显得清晰,让学生“相互启发”,形成更多的知识经验。

四、注重讲练中思维训练的反馈反思。

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遇到哪些不合理因素和困难,把这些困难和不合理因素与学生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会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磨合,有利于思维培养。思维训练是一种实践活动,要不断反思完善自我,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多和学生交谈,多听学生的体会,客观分析学生的建议,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达到“心领神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习题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舞台,组织好学生训练,固化思维形成经验,创新思维形成突破,使学生在一次次训练中提高能力,促进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经验的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威.数学习题课的主体参与策略.中学数学月刊,2012(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