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直接融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7:16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1

关键词:直接融资模式比较研究借鉴

一、前言

企业的直接融资主要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作为资金直接提供方介入的一种资金融通的方式,企业在直接融资的模式下,在一定的时期内,资金盈余方以直接交流沟通的方式与资金需求企业达成协议,或是通过资金盈余方在金融市场购买资金需求企业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再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企业使用的一种方式。

二、我国企业发展直接融资的意义

直接融资作为一种媒介储蓄与投资,促进资本形成的有效机制,企业发展直接融资对深化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我国企业发展直接融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缩减企业投资成本、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

(一)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和扩大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将会对证券市场的完善起到推进作用。

(二)缩减企业投资成本

我国的企业长期以来大多采用间接融资的模式,当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低谷时,往往因间接融资带来的还本利息等债务而产生极大的负债压力。而采用股权直接融资的方式,企业一般只需支付红利与股息即可,由于不用还本,也有效缩减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并降低企业资产的负债率。

(三)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融资仅仅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风险集中。贷款市场由于限制因素比较多,尤其是在信贷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畅,严重时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直接融资模式可以逐步摆脱短、中期融资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局面,提高融资灵活性,增强企业融资的稳定性。

三、企业直接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

企业直接融资模式作为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一种资金融通的方式。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企业以债券、股票、证券等作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根据我国的政策及融资方式的不同,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较容易在资本市场中获取直接融资。

(一)以股权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股票ipo的上市已经成为了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从国内现状来看,大型企业大多已经上市或正在上市,因此采用股权融资已经成为此类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新股的发行可为企业创立一个可持续的融资平台,当企业上市之后,只要ipo资金的使用情况与盈利能力符合相关要求,便可以配股、采取增发等方式来筹集股本。例如,对需要通过资本扩张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资产重组的上市企业而言,其可通过定向增发收购母公司、同类企业、关联企业的优质资产而实现直接融资。企业采用以股权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时,必须要根据资本市场的融资要求来严格履行相应义务,对制度完善、信息披露、收益复利增长等加以重视,并全力维护股东的利益,保护良好的信誉,促进可持续的融资能力。

(二)以债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大多通过发行债券(含债务融资工具)的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如上市企业可通过证监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或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国有企业也可通过发改委发行企业债。

上市企业或国有企业的企业债、公司债融资主要是用来补充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需要对项目适用产业政策等进行严格审核,期限多在5年以上。中期票据可用于生产经营、归还贷款、项目建设等方面,期限一般在3―5年之间。短期融资券大多用于归还短期贷款或生产经营,使用期限大多在1年之内。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在注册通过后在两年有效期限内循环发行,信用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还可分别计算净资产40%的注册额度。

以债券(含债务融资工具)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债券发行利率与发行企业的行业发展状况及主体信用评级相关,评级aa+级以上的企业往往能够拿到央行基准利率下浮10-30%左右的优惠利率,而银行贷款的利率较高,融资额度小,因此企业采用以债券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性。

(三)以资产证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将企业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在货币与资本市场发行证券进行筹资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将自身优质资产进行处理,以向市场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直接融资的目的。如企业的应收账款、销售收入、抵押债券、商业票据等具有稳定现金流性质的资产均可作为发行证券。

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一种产物,通过对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合理使用,有利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还可增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采用以资产证券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时,相关的监管部门需严格控制和防范金融系统风险,保障其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稳定。

四、企业直接融资模式的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发展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近年来才开始发展以股权、债券、证券等为主的直接融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直接融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模式具有长期性、集中性、直接性、流动性等特点。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以股权、债券、证券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均可为国内其他企业的融资结构、融资模式提供理论性依据与借鉴。

基于我国未采用与发展直接融资模式的企业,一般是还未上市或将要上市的企业,以及一些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大型企业相比,由于主体地位尚不稳定、融资环境不宽松、融资渠道较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融资的理论与经验还不能够完全应用于其企业的融资体制与改革实践当中。因此,以上企业在借鉴大型企业直接融资模式的同时,也要对照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选择出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在对直接融资模式合理选择的基础上,也需调整本企业的的融资结构、完善融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以利于直接融资模式的有效发展。

(一)调整融资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资金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在对大型企业直接融资模式成功发展的借鉴当中,也应根据这些企业的融资结构对本企业融资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

(二)完善融资机制

针对我国现状,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严重弱化,内部融资匮乏,这与我国的融资机制和经济体制的不完整有关系。为能更好地发展直接融资模式,应通过规范企业融资行为、确立法人财产权、规范内部资金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完善企业内部融资机制,为企业能够顺利取得外部融资打好基础。⑶发展资本市场。为缓解企业的资金困境,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对资本市场机制的充分利用,促进社会闲置资金向资本性资金的转变。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采取直接融资模式也代表了国内企业融资的趋势与走向。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外部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变化,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直接融资模式,并通过对融资模式的合理应用,促进企业的长效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钢.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2012,71(71):43-45

[2]姜宁,唐品.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金融依赖省际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80-84

[3]陈双,王庆国.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基于对不同融资业务的成本比较[n].湘潭大学学报,2012,36(2):93-97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2

第十七条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依法设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

这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小企业促进法》里在企业融资方面的规定。《中小企业促进法》将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力图以法律的形式,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这部法律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法律应有的刚性约束,更像政策性的法规,并没有提供更多实质性措施。不过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狄娜也表示,在颁布后到实施前,还要对法律条文进行细化,要配套出台《中小企业标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与管理办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

针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对直接融资的作用,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传统的融资模式和思维方式不太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要以创造性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思维方式考虑解决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中国产权市场的发展由此可能会有所突破。20年来的曲折发展,中国的产权交易所目前已经达到200家。完全可以渐进式地把产权市场改造为柜台市场或三板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一个渠道。现在《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为此清除了法律障碍。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退出平台,而柜台市场的一大作用就是搭建退出平台,另外柜台市场还能起到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输送成长性、成熟性企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融资循环。

二板市场的话题也因《中小企业促进法》再次喧嚣。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指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尤其迫切。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这一难题,有必要下大力气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适时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新市场。

张育军还表示,中小企业规模小,不能按大企业的要求来处理,需要逐步理顺相关机制。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适当降低新市场中企业发行上市门槛,简化程序,便捷服务,提高效率并尽可能减少筹资成本。同时,为了控制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他建议,首先需要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约束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透明度;其次是在相关的制度安排上考虑周全,注意发行上市的行业结构,设计合理的交易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再次是强化市场监管,坚决打击违规和欺诈行为;四是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最后是借鉴海外“资格投资者”制度,研究建立对投资者的分类制度。

外商步入进出口领域门槛降低

据报道,从现在起,外商进入我国进出口领域的门槛从过去的1亿元人民币降到了500万美元。外经贸部最新“通知”要求,从7月20日起,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可经营的业务包括国际流通物流业务等4个方面,“外商投资设立的物流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美元”。另外,外商可以设立合资公司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地区也由原来的“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增加至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江、浙、粤三省和深圳经济特区。

科技部启动重大科技专项

科技部日前宣布,将全面启动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以集中科技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3年到5年内使我国在若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据悉,科技部在去年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并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同意,确定了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奶业发展、节水农业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

电信上半年业务收入增长不到4%

截至2002年6月30日,中国电信业的业务收入达到1845亿元人民币,其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到49.2%,本地网业务收入占到31.3%。据信息产业部提供的数据,2001年整个中国电信业业务总量是4400亿元人民币,业务收入则是4043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1845亿元的业务收入相比较去年同期1780亿的数字而言,增长幅度只有不到4%。

全球10大半导体供应商重排座次

据日前公布的2002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供应商的前10位排名。亿恒科技、三星电子和台积电公司成为新崛起的明星。从销售额统计,英特尔在全球前10位半导体供应商中继续保持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上半年,英特尔公司销售1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台积电首次进入排名前10名,从第15名一跃升至第9名,上半年销售23.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

华宝信托与法国兴业拟组基金管理公司

宝钢集团控股子公司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法国兴业银行全资子公司法国兴业资产管理公司,7月23日在上海签署了《发起人协议暨合资经营合同》和《公司章程(草案)》,决定向中国证监会申报,共同发起,合资组建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

中兴通讯境外计划上市

深圳中兴通讯日前公告称,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H股发行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一是用于公司战略领域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优势产品的改进和完善;二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所需的新增投资和运营资金,及建立生产物流所需资金等等;三是用于战略性并购项目,获取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吸收关键技术人才,加速进入海外市场。

联想5亿巨资打造北京研发基地

联想集团宣布将累计持续投入5亿元人民币巨资全力打造北京研发基地。据介绍,联想集团北京研发基地以大型研发实验室为主要功能,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米,为2002年北京60个重大项目之一。

预计大楼将在明年10月建成,联想研究院、软件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部门将成为联想集团北京研发基地的首批主人。

通用金融服务将拆分四家专业公司

通用电气公司日前宣布,将其金融服务公司拆分为四个专项操作公司:通用商业资金公司,通用保险公司,通用消费金融公司和通用资产管理公司。据悉,拆分后的通用资金公司资产总计4600亿美元,如果最终实行独立核算经营,该公司将成为美国排名第四的银行。

赛门铁克3.55亿收购三家公司

安全软件商赛门铁克公司近日公布其2002年第二财政年度收入,同时也宣布了三桩令人瞩目的收购活动――该公司将以共计3.55亿美元的现金方式收购SecurityFocus有限公司、Riptech有限公司和Recourse科技有限公司,这些收购活动预计将于8月中旬全部结束。通过这些收购,赛门铁克公司将进入其他一些新市场领域,并可能在这些领域内占据主导角色。

微软at&t开始无线合作

日前,微软宣布与at&t无线合作,合作包括三个大领域:将微软的软件用于新设备;简化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共享数据;提供有关定位服务。这有望拓展.net服务并将windows操作系统带入新的市场。因为at&t无线还计划利用微软的.net技术开发定位设备,它将有效地利用GSm和GpRS网络的定位功能。

惠普推进供应链重组进程

惠普中国区信息产品集团近日宣布,正按计划推进实现世界领先水准成本结构的过程。计划主要通过在亚太区的供应链重组来实现。包括规模优势、物流体系重组以及制造体系的合并。惠普希望通过此次重组,在2003年下半年实现大幅度降低供应链成本的目标,通过供应链重组,在全亚洲地区获得可观的成本节省。

数据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2103亿

截至2002年6月30日,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2103.5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454.47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1.6%。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88.5亿元,回收现金124.2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1.98%。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760.44亿元,回收现金65.69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8.64%。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319.62亿元,回收现金74.12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3.19%。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635亿元,回收现金190.4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9.98%。

上海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200亿美元

据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最新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市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200亿美元,占全国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一半,其中贷款总额96亿美元,负债总额187亿美元中存款余额为37亿美元。在200亿美元的资产总额中,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产总额已达340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90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314亿元中的人民币存款余额110亿元。

明年将有近3万“印度版”软件人才出炉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研究院(niit)与中国90家软件培训机构联合推出“万人软件英才”培训工程。niit号称,该工程将在明年向业内输送1万名软件人才。近年,另一家印度软件培训巨头阿普泰克,已在中国38个城市设立了76个培训中心,招收学员数达18000人。按照这个进度,明年将有接近3万名“印度培训工厂”出品的软件人才入市。

1/3的Cio自认未受到Ceo的重视

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尽管美国一些大型企业都将首席信息官(Cio)列为公司管理高层的一分子并赋予他们参与公司战略决策的权限,但是,在接受调查的200名Cio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在决定有关信息技术的问题时并非首先向他们寻求意见或建议。上述调查显示,57%的Cio认为他们的Ceo在了解信息技术时更愿意倾听其他Ceo的意见,不到25%的Cio认为他们是Ceo最主要的信息技术来源。

调查显示,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将成为下一轮并购的首选目标。相比集体所有制企业、国营企业而言,私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清晰、资产质量较好。随着上市数量的与日俱增,私营企业正在引起投资机构强烈的兴趣,但是,私营企业仍需一个过程来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以便外国投资者的并购。该报告调查了145家公司和87家投资机构,它们主要都在香港。

离开,永远的?暂时的?

王选离任方正控股主席

日前,方正控股宣布高层进行换班,张旋龙已于今年7月26日获委任为该公司主席;而王选亦于同日离任该公司董事及主席职务,但保留首席科技顾问一职。今年2月25日,王选已辞去方正数码(0618-HK)的名誉联及非执行董事。

业界认为,王选退出方正控股管理层,显示他基本上淡出了公司的管理。王选曾引用比尔・盖茨的话――“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是不可设想的”,并以此来暗示自己退出的决心。不过方正员工普遍认为:“王选老师辞去了董事局主席职务,但他还担任集团公司的董事,还是我们的‘精神领袖’。”

俞敏洪辞去新东方总裁

日前,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决定辞去总裁职务,只保留新东方董事长和名誉校长职务。接替俞敏洪职位的原新东方副总裁胡敏说,目前新东方要在管理方面实现的四个目标是:职业化、规范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我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加速实现新东方四个化的目标。他同时表示:“俞敏洪在这些方面过去是、今后依然是新东方的灵魂和精神领袖。”俞敏洪的决定是希望脱离日常管理琐事,在新东方的未来上市、战略发展和新东方精神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

知名品牌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积累,但留给国产手机企业的时间却极为有限,必须"跳跃前进,强行起飞",否则就会贻误战机,被竞争对手扼杀在跑道上。

--科健总裁郝建学

根据过去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我认为中国的eRp风潮将持续5年,或者更长到8年。

--用友公司总裁何经华

中国经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高速发展,为什么不能产生中国的美林、野村呢?完全有可能。谁也不能说像国内的申万、国泰君安、银河、中银、中金等,没有这样的机会。

--南方证券总裁阚治东

制度建设是对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基本权利,首先是财产权利的法律保证,这是我国在投资环境、经营环境还没有解决的一个最基本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中国目前尚没有建立起基础的制度框架、文化框架,一味批评"一股独大",一下子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没有大股东,股权分散,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

为了加强征税,一要进一步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征收办法,为公民纳税提供良好、便捷的税务服务;二要增加逃税的风险与成本。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3

(一)危机国为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将会加大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此次金融危机起源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波及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抵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都推出了数额巨大的投资计划,创造需求,以刺激经济的恢复,这将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很大的机会。

(二)危机国利率降低,货币贬值,降低直接投资的成本

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部分国家都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利率、货币贬值,以刺激经济的恢复。理论上分析,东道国低利率的政策会降低直接投资的成本,促进直接投资的流入。胡建绩教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证明了东道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正面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货币对人民币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这降低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

(三)贸易保护加强,贸易摩擦增多。客观上要求对外直接投资

金融危机下,各国国内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大幅增加,危机国国内政治压力加大,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从而加大了货物贸易的难度,客观上要求更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避开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传统国际投资理论述评

传统国际投资理论以海默、巴克利、卡尔森、邓宁为代表,主要强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以拥有特定的优势为前提,认为在外部市场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只有拥有了足以弥补其海外经营所产生的额外成本的优势时才能开始对外直接投资。邓宁进一步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划分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Dunning,1980),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到国外经营,是因为企业拥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而企业之所以愿意到东道国经营,是因为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比利用其本国要素更有利:企业之所以采用直接投资方式,是因为企业使自身优势内部化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并且强调只有当企业同时拥有上述三种优势时才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按照“优势论”的观点,一国企业在没有建立起足够弥补国际化运营成本的优势前,不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优势论”对于中国大型企业向相对后进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有一定的解释力,相对于后进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型企业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拥有了某种程度上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但“优势论”观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解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

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大量直接投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活动蓬勃兴起,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跨国并购取代新建投资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等,传统国际投资理论受到了挑战,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产生有时并不需要同时具有传统国际投资理论所强调的三种优势,某种情况下具备一定的局部优势也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学习国外的技术与市场运作,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提高竞争力。

美国哈佛大学威尔斯(L.t.wellsl教授认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最为重要的动机,其他投资动机还包括谋求低成本、分散资产、母国市场的局限和获取先进技术等。吴先明(2008)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逐步形成低成本制造等局部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重构自身资源和能力基础,通过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去寻求和获得重要的创造性资产,如创新技术、商业信息、全球化的管理技能等。通过主动从事国际化经营寻求创造性资产,不仅可以避免被锁定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环节,而且还可以“以小搏大”,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优势。复旦大学与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的联合调查显示:开拓新市场、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见下表)。

另外,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动机:寻求自然资源。由于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本国的自然资源无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客观上要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取国外的自然资源以支撑同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尤为必要。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实证分析

2009年9月8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规模较上年放大1倍:收购、兼并金额占当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2。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有了大幅度增加,投资选择的动机主要有寻求创造性资产、寻求自然资源、货物贸易成本增加客观要求对外直接投资。

(一)寻求创造性资产

创造性资产主要是指如研发能力与研发产品、设计能力和品牌等特殊资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通过承接国外大量的加工贸易,已经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并未出现大量的世界级制造业企业,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大多数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从事的都是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未能形成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著名的产品品牌。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中的诸多泡沫被挤破,全球消费需求急剧萎缩,这对于近年来进行大规模扩张经营的诸多跨国公司是雪上加霜,产能过剩导致其资金链断裂,处于破产的边缘。面临此种困境,大多数企业实施瘦身计划,出售企业资产(包括部分核心资产),收缩企业生产经营战线。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收购跨国公司所出售的创造性资产,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清科集团的《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中国跨国并购保持相对活跃、尤其是中国企业发起的跨国并购比重增加,占跨国并购总数的53.8%。比如,四川民企腾中重工集团收购了通用汽车旗下公司的悍马品牌,获取了企业所需的重要创造性资产:吉利集团准备收购沃尔沃汽车集团,以获取沃尔沃的品牌和技术,有利于吉利集团品牌价值、技术研发实力的提升。

(二)寻求自然资源

近年来,我国能源、矿产资源需求急剧上升,能源、矿产资源的价格成本在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型企业的生存空间。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1,高达1.95万亿美元,这为我国大型国有垄断资源型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企业所控制的部分自然资源不得不对外出售,一些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急需大量资金稳定本国的金融市场,这为我国企业获取急需的能源、矿产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09年6月,中国五矿以13.86亿美元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2009年7月,中石油购得伊朗南阿扎德甘油田70%股权,该油田原油总储量高达420亿桶。2009年8月,中国石化集团宣布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这是中国石油企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交易。

(三)货物贸易成本增加客观要求对外直接投资

金融危机下,危机国国内经济危机重重,消费需求大幅减少,失业率大幅提高,为了缓解国内的政治压力,危机国必然会重拾贸易保护主义,加大我国货物出口的成本:危机国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人民币被迫升值,使得产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美国参议院不顾国际媒体“贸易保护”的指责,于2009年2月初以口头投票方式通过了“购买美国货’’修正案作为美国经济复苏计划的重要部分:印度也于2009年年初无理由地宣布半年内禁止中国玩具进口;2009年9月,美国对中国出口轮胎加征35%的关税。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的被迫升值是对我国出口货物贸易的双重打击,但是,人民币的相对升值却会降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减少商品的直接输出,转而对出口国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失为一条解决当前困境的路径。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4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并求得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到资金。从企业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企业成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内部资金积累和外部资金投入。内部资金是指企业留利和折旧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留利水平低,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需要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其中短期资本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本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按照资金是否在供求双方调剂,可以把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划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协商进行的资金融通。通过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进行的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是由企业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筹资,它的基本形式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零散储户或其他委托人那里收集来的资本以贷款、购买企业股票或其他形式向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优劣如何,长期以来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的信贷范围比较广泛,使得融资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而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与运转,开发多种金融商品与融资渠道,使融资成本相对降低、金融风险减小。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掌握融资的主动权,能对企业构成信贷约束,有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向与配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融资具有相对优势。而有的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对企业的低息贷款往往以银行亏损为代价,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淡薄,企业对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上升,银行呆帐、坏帐大量增加,由此来看间接融资的成本从总体上并不比直接融资低。其次,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发达国家里是“硬约束”,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信贷计划,使银行信贷约束趋于“软化”,容易产生拖欠贷款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有效运转,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由此他们认为,间接金融优势论只适用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直接融资方式则具有相对优势。

从实践中看,各国在融资方式安排上都是二者并举的。不过,不同国家往往由于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和英国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接近完全竞争,往往形成以资本体系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模式。而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受政府指导性计划干预,金融与产业间建立起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银行在企业参股,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银企之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链条式传递关系。这样其融资模式只能是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很少有机会利用资本市场来筹资,只能转向通过商业银行这种信用中介。因此,直到本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通过企业债券和股权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55.60%,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占40--—50%,而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相反,日本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0—95%,直接融资只占15—20%。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缓慢的反向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比重,日本企业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

改革至今,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代表政府直接注资主导国民经济运行,并通过各种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牢牢控制着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流向,金融的市场化性质被否定,完全成了计划经济的附庸工具,这时,根本谈不上企业自主地选择市场化融资方式。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的流程和运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财政参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从1978年的30.9%下降到1997年11.5%,从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转变为举债和吃饭型财政,而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财政配置资源的能力下降。(见表1)(2)在金融与企业的关系中,金融由原先作为财政的“出纳”转向逐渐独立,并担当企业融资中介,通过“居民储蓄存款ü银行贷款给企业ü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这样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社会投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则从过去的对信贷规模和利率的严格控制转到现在的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调节社会资金配置。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固定资本投资来源结构来看,银行贷款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1985年“拨改贷”全面推开后,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依靠信贷资金。(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信贷资金占企业固定投资来源的比重始终在23%以上,而自筹资金中也有一部分事实上来源于信贷资金。这样,在经济运行中便形成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而成为一种以社会资金为支撑、国家银行集中借贷、国家办企业的“借贷型经济”,表现出货币计划经济的特征。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

19801985199019951996政府2927231110企业6782829居民6566696161摘自“199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表2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1981年1985年1990年1994年1995年1996年投资总额100100100100100100国家预算收入38.623.9813.204.935.004.62国内贷款13.623.0423.6225.4623.6623.65利用外资5.45.279.117.117.896.73自筹资金及其他42.447.7154.0662.5163.45665.00摘自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随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产生出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目前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0%,流动资金负债率已达到平均80%,从总体上看将变成风险极高的全负债运行企业,甚至是资不抵债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融资几乎只有通过银行,其资产的资本金部分没有资金来源和注资渠道而无法注入;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体系并非建立在如发达国家一样的理性约束的基础上,与融资体制相配套的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十几年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有企业吃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的不良倾向,造成国有企业大量举债经营,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资金负债结构的失衡,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其二,由于体制原因,银行必须保证国有企业重点资金的需要,而国有企业借款不负经济责任,甚至只借不还、负盈不负亏,使银行的信贷约束逐渐软化,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经营引起的严重的亏损,不可避免的要引起银行的呆帐坏帐。据测算,目前不良贷款占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余额的25—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帐、坏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将消耗殆尽。同时,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经济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货币银行体系中积累了愈来愈多的不良资产,形成日益巨大的通胀压力,银行货币体系内长期、潜在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使用的低效率和宏观经济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现在,我们实际靠政权威信、政府信誉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吸纳能力,如果某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看,实质是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由计划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货币资金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

在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各有长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平衡。要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和银行面临的问题,最佳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国有企业的资本化筹资活动彻底推向市场。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直接融资

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负债结构的优化、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实行都有利于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影响改革大局的严重问题。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有企业资本金比率低于10%,有些企业甚至是全负债经营。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愈来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5

关键词:信贷市场;直接融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比重逐年提高。“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仅有助于增强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更加有效的资金支持;而且有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稳增长”与“防通胀”双重调控目标的的协调平衡;同时,还有助于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避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在全国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陕西企业直接融资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但是与发达省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陕西正处于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机遇期,合理的资金需求相对旺盛,直接融资将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一、陕西省直接融资现状

(一)融资结构不断改善。近十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加快发展以及陕西省企业多元化融资意识的增强,陕西省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融资额快速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大幅提高。

(二)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截至2012年6月末,陕西省共有上市公司39家,其中沪市主板18家,深市主板11家,中小板4家,创业板6家。总股本248.99亿股,流通股总数170.92亿股;总市值2223.74亿元,流通市值1539.99亿元。2001年至2011年,陕西省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累计融资共478.1亿元。2012年上半年,企业融资额60.97亿元,其中西部证券和隆基股份上市发行融资33.15亿元,陕国投和St炼石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融资27.82亿元。陕煤股份、天和防务和秦宝牧业3家上市发行审核获得通过,有望在2012年内发行上市。

(三)债券融资显著增长。截至2012年6月末,陕西省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累计募集资金1287.21亿元。其中,14家企业发行17支企业债,累计募集资金201.5亿元、29家企业发行76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募集资金1076.21亿元(其中包括:短期融资券653.9亿元,中期票据332亿元,非公开定向发行工具86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4.31亿元)、1家企业发行1支公司债募集资金10亿元。

二、陕西省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目前,陕西省上市公司无论从数量和规模来看,均相对较低。以2011年末为例:陕西共38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29.5亿元、总资产1578.48亿元、净资产792.9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62%、0.16%、0.57%和0.64%,居于全国第15位、20位、24位和21位;平均股本6.04亿股、平均资产41.54亿元、平均净资产20.87亿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9.2%、9.82%和34.6%,居于全国第20位、28位和25位。另一方面,上市企业中缺少陕西省经济发展支柱和优势行业企业,如石油、煤炭等行业代表性公司均未在上市公司之列。

(二)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弱。虽然近年来陕西省在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和资产处置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从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来看,其整体盈利能力仍然偏弱,核心竞争力较低。以2011年三季度为例:陕西省上市公司实现收入522.23亿元,居全国第26位。而同期新疆37家公司营业收入951.27亿元,甘肃23家公司营业收入779.94亿元。陕西省上市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13.7亿元,仅为全国水平的19.73%,居第29位。在净利润方面,陕西省为28.44亿元,而同期新疆实现净利润74.52亿元,青海9家公司实现净利润49.5亿元。陕西省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0.75亿元,仅相当于全国的27.96%,平均每股收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全国排名也比较落后。

(三)直接融资地区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发债企业均集中于西安市,各地市资本市场发展差异显著。目前,陕西省共39家上市公司,30家集中在西安市,宝鸡市5家,咸阳市2家,铜川、汉中各1家,渭南、商洛、安康、延安、榆林、杨凌6市区空白。从发债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发行企业债的14家企业中,西安市5家,咸阳2家,宝鸡2家,杨凌1家,渭南、汉中、延安、榆林各1家,铜川、安康2市空白;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29家企业中,西安市23家,宝鸡市3家,杨凌区2家,从发行规模上看,西安市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占全省的99.5%,1076.21亿的发行规模中只有5.81亿为非西安市企业发行;发行公司债的陕西省天然气公司,也是西安市辖区企业。

(四)债券融资企业多为大型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企业多为省内规模位居前列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未广泛参与债券市场。14家发行企业债的企业中共有7家为城司,其余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陕西高速集团等均为陕西省大型企业。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29家企业中,除11家中小企业发行了3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外,大多为陕西延长石油、陕西天然气公司等大型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责任不明晰,同时管理者高度控权,财务制度不健全,不符合企业上市以及发债的信息披露要求的有关规定,难以达到经营效益,离上市、发债对企业的要求还有距离。

(五)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中介服务能力有限。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均需要有专业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包括,承销商、审计机构、法律机构、担保机构等。目前陕西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相对较少。担保机构由于注册资本金总体相对较少,很难达到债券发行的担保或反担保条件。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和产品推介,增强企业认知程度。各监管部门应全面梳理直接融资市场各项法规和融资产品业务指引,通过产品推介会、银企对接会、直接融资培训班、直接融资论坛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不断加大直接融资方式、融资工具的宣传、推介力度。各金融机构应利用网点多的优势,通过张贴宣传画、印制宣传手册等方式,全方位、多形式宣传普及企业直接融资基本知识,加深企业对直接融资条件、程序、优点的认知程度,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育发债主体,扩大直接融资的广度和深度。各监管部门应对全省企业进行全面摸底,筛选基本符合直接融资条件的企业,建立直接融资企业后备资源库。并通过企业申报、地(市)各主管部门推荐等方式,及时充实后备资源库。各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基本条件、融资需求和融资目的,“一户一策”量体裁衣制订辅导计划。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推动其发行股票上市。对于经营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满足生产中的流动资金需求和中长期资金需求;对于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开发区管委会牵头,按照“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的方式,组织几家企业申请发行集合债券或集合票据。

(三)健全中介体系,满足直接融资的各类服务需求。陕西省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积极申请券承销资格。积极引进国内、外经验丰富、管理规范的承销机构及熟悉直接融资运作的高级人才,辅导拟上市、拟发债企业,为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上市、发债方案。大力发展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强化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机构的社会责任。督促其勤勉尽责,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执业水平。完善担保机制,实现企业债券信用增级。整合省内担保机构资源,对省内政策性担保机构注资,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引进国内大型担保机构,为企业发债融资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政策扶持,营造企业直接融资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引导培育、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辖内直接融资工作,营造企业直接融资良好环境。省内各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直接融资搭建“绿色通道”,在省内力所能及地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便利。将企业直接融资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并建立相应考核评价制度;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我省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陕政办发〔2009〕31号)的奖励政策,对成功上市、发行债券的企业,根据融资额度对企业及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奖励。

(五)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满足企业直接融资条件。企业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会计要求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重视企业信用形象,牢固树立信用意识,切实加强信用管理。改善银企、政企合作关系,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郭家新,许大龙.企业直接融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佛山案例[J].南方金融,2010,(10):30-33。

[2]彭江等.西北地区债务融资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分析[J].西部金融,2010,(3):91-93。

[3]王爱东,瞿菊香.关于促进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探讨[J].财会月刊,2010,(5):23-25。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6

【关键词】直接融资;资本市场;资本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应该要采取多渠道融资。面对此类问题浙江商业银行温州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守强说道“温州要想占金融高地,必须要抓住直接融资的新机遇。一旦你开启直接融资这扇门,你会发现世界更宽广。”现在虽然间接融资仍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已经走下滑路线。然而直接融资则快速成长,而且得到了广大企业和投资者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而且发展的潜力也相当大的。

我国的直接融资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产生的。从1978年到1992年处于萌芽期,此时正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之时。然后到了1993年至1998年,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初步发展时期。从1999年进入正轨。从进入正轨以来,伴随着股票市场快速的发展和债券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使得直接融资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也有利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隐患,进一步发挥直接融资在金融市场中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直接融资开始是以股票市场为发展工具的,在市场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股票市场这十几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与之同步发展的债券市场在2008年以前发展的并不那么顺利。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2002年到2007年鉴,企业债券累计融资为7937亿元,但是,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金额达到了8068亿元。分年度观察,除了2005、2006年两年以外,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对企业债券的比重都大于1,平均为1.54。据相关调查显示,截止2012年7月末,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余额达到3.59万亿元,占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60%;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达到6.2万亿元,占我国债券市场整体份额的258%。这么好的结果,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市场创新与产品创新。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如企业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从而填补了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空白。银行同时还定向推出发行方式,形成了定向发行和公开发行双轨并行的债务融资工具等。

从推出新的发行方式以及多种融资方式,在2008年到2011年之间的相关数据分析,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达16837亿元,而企业债券累计融资达42611亿元,后者是前者的2.53倍。分年度观察得知,企业债券与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比例都大于1.5,平均为2.6。其中,相差最大的是2009年的数据,企业债券是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比例的3.69倍。总而言之,随着债市的迅猛发展,直接融资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也进一步说明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水平。截止2012年6月底,沪深两个股市的上市公司达到了2444家,同比2002年的上市公司总数多了一倍之多。沪深两个股市的总市值同比2002年总市值又多了近5倍之多。截止2011年底,a股融资规模为7941.90亿元,同比2002年的增长了将近10倍。如此成就,很大的功劳是资本市场的。同时,资本市场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发展。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引领了企业管理模式和治理水平的改善。与此同时,也完善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有企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股份制改革也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的。因此,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是推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

随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规模比重也稳步提升。相关数据显示,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2年的92%下降到了2011年的58%,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长期依赖银行融资方式的格局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在降低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同时,使得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相关调查人表示,“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未来人民币占比有可能更低。”

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的直接融资规模增长了17.1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提高了9.1%。还有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合计融资为1.8万亿元,合计总额占到了社会融资总额的14.0%。其中,2011年,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13658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5倍;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77亿元,这十年间增长了将近5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十年来我国的直接融资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本文一直坚持直接融资的发展趋势,原因一,直接融资有较强的吸收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原因二,吸收风险意味着直接融资能够支持实体经济中的一些创新活动,因为创新活动本身带有风险。因此,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非常有必要。从目前的局势,可以看出直接融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从股市和债市两个方面入手。股市方面,一系列的制度性建设可以为良好的股市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确保股市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直接融资渠道。债市方面,公司信用类债券协调机制也在去年相应的成立了。随着信用类债券协调机制的产生,也就意味着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或许将进入统一的互联时代。这样使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投资以及融资需要更好的发展。在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好的去解决和防范,使得直接融资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金融研究人才库第八课题组,林琳.发展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纵横,2013,(01):20-26

[2]刘友芝.我国文化企业的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25-133

[3]马可.地方政府担保机制下的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3,(07):62-65

[4]林志伟.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福建金融,2013,(03):34-38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7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并求得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到资金。从企业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企业成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内部资金积累和外部资金投入。内部资金是指企业留利和折旧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留利水平低,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需要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其中短期资本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本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按照资金是否在供求双方调剂,可以把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划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协商进行的资金融通。通过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进行的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是由企业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筹资,它的基本形式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零散储户或其他委托人那里收集来的资本以贷款、购买企业股票或其他形式向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优劣如何,长期以来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的信贷范围比较广泛,使得融资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而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与运转,开发多种金融商品与融资渠道,使融资成本相对降低、金融风险减小。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掌握融资的主动权,能对企业构成信贷约束,有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向与配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融资具有相对优势。而有的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对企业的低息贷款往往以银行亏损为代价,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淡薄,企业对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上升,银行呆帐、坏帐大量增加,由此来看间接融资的成本从总体上并不比直接融资低。其次,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发达国家里是“硬约束”,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信贷计划,使银行信贷约束趋于“软化”,容易产生拖欠贷款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有效运转,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由此他们认为,间接金融优势论只适用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直接融资方式则具有相对优势。

   从实践中看,各国在融资方式安排上都是二者并举的。不过,不同国家往往由于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和英国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接近完全竞争,往往形成以资本体系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模式。而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受政府指导性计划干预,金融与产业间建立起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银行在企业参股,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银企之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链条式传递关系。这样其融资模式只能是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很少有机会利用资本市场来筹资,只能转向通过商业银行这种信用中介。因此,直到本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通过企业债券和股权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55.60%,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占40--—50%,而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相反,日本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0—95%,直接融资只占15—20%。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缓慢的反向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比重,日本企业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

   改革至今,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代表政府直接注资主导国民经济运行,并通过各种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牢牢控制着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流向,金融的市场化性质被否定,完全成了计划经济的附庸工具,这时,根本谈不上企业自主地选择市场化融资方式。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的流程和运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财政参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从1978年的30.9%下降到1997年11.5%,从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转变为举债和吃饭型财政,而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财政配置资源的能力下降。(见表1)(2)在金融与企业的关系中,金融由原先作为财政的“出纳”转向逐渐独立,并担当企业融资中介,通过“居民储蓄存款ü银行贷款给企业ü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这样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社会投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则从过去的对信贷规模和利率的严格控制转到现在的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调节社会资金配置。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固定资本投资来源结构来看,银行贷款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1985年“拨改贷”全面推开后,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依靠信贷资金。(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信贷资金占企业固定投资来源的比重始终在23%以上,而自筹资金中也有一部分事实上来源于信贷资金。这样,在经济运行中便形成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而成为一种以社会资金为支撑、国家银行集中借贷、国家办企业的“借贷型经济”,表现出货币计划经济的特征。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

   19801985199019951996

   政府2927231110

   企业6782829

   居民6566696161

   摘自“199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表2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1981年1985年1990年1994年1995年1996年

   投资总额100100100100100100

   国家预算收入38.623.9813.204.935.004.62

   国内贷款13.623.0423.6225.4623.6623.65

   利用外资5.45.279.117.117.896.73

   自筹资金及其他42.447.7154.0662.5163.45665.00

   摘自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随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产生出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目前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0%,流动资金负债率已达到平均80%,从总体上看将变成风险极高的全负债运行企业,甚至是资不抵债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融资几乎只有通过银行,其资产的资本金部分没有资金来源和注资渠道而无法注入;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体系并非建立在如发达国家一样的理性约束的基础上,与融资体制相配套的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十几年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有企业吃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的不良倾向,造成国有企业大量举债经营,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资金负债结构的失衡,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其二,由于体制原因,银行必须保证国有企业重点资金的需要,而国有企业借款不负经济责任,甚至只借不还、负盈不负亏,使银行的信贷约束逐渐软化,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经营引起的严重的亏损,不可避免的要引起银行的呆帐坏帐。据测算,目前不良贷款占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余额的25—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帐、坏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将消耗殆尽。同时,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经济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货币银行体系中积累了愈来愈多的不良资产,形成日益巨大的通胀压力,银行货币体系内长期、潜在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使用的低效率和宏观经济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现在,我们实际靠政权威信、政府信誉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吸纳能力,如果某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看,实质是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由计划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货币资金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

   在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各有长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平衡。要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和银行面临的问题,最佳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国有企业的资本化筹资活动彻底推向市场。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直接融资

   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负债结构的优化、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实行都有利于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影响改革大局的严重问题。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有企业资本金比率低于10%,有些企业甚至是全负债经营。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愈来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国有企业的增资减债、兼并破产、抓大放小等政策措施,但由于国有企业资本金缺口太大,这些措施都一时难以奏效。而可用于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的社会资金来源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具体来说:一是随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居民的收入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化趋势,居民个人已日益成为储蓄和投资的主体,(见表3)到1998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包括外币)已超过50000亿元;二是国际资本市场资金充足,而中国广大的市场对国际资本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由于投资方式单一,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的约85%都形成了银行存款,通过银行又贷给企业形成企业债务,这也是企业高负债、低资本的历史原因。同时,国有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也受到发展条件和高融资成本的限制。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才能更有效地把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和国际资本转化为企业的资本金。

   表3国内储蓄结构(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储蓄存款年增加额

   19946315.3

   21518.88126.1

   19958858.5

   29662.39479.4

   19965306.9

   38520.8  

   1997  

   48000.2  

   1998  

   53407.1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实质性改善要求扩大直接融资

   从金融体制改革的方面看,深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构造合理的融资结构,是分散银行风险、改善银企关系,从而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如本文前面所述,由于国有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银行,使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引起的严重亏损,不可避免的转嫁给银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增加直接融资,减少企业资金中信贷资金的比重,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是改善银企关系的根本出路。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间接融成本,因此目前应以深化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为重点来推动金融改革,不应过分强调直接金融的筹资作用,对此我们应认识到,国有银行的改革关系到全国无数高负债国有企业的生存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可以使社会资金分流,减轻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压力,国有银行面临的系统风险也会随之降低。一般来说,直接融资中的社会成本是个别金融风险,而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政企银企关系尚无根本转变时,银行间接融资难以摆脱的更大的是系统风险,二者相比,风险成本大小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以说,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体系风险出现的温床,改善我国金融结构,拓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与资本流动,就必须发展直接融资,这不仅关系企业自身存亡,也直接影响到金融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当然,我们应当注意,一方面在强调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尚处于起飞阶段,间接融资方式仍需在融资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如果一味强调直接融资,忽视银行应有的间接融资作用,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发展直接融资是同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应当认清深化资本市场不仅是为了改变我国企业资本的注入方式,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资本来源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逐步消除金融体系累积性风险形成的体制根源,所以不能仅仅把到证券市场“圈钱”等同于发展直接融资,而要配合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不断发掘资本市场的深层次功能,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总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断改进间接融资,以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新型融资体制,我们就会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下降,资本金将会得到充实;风险社会化会使社会投资者关注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效率,并逐步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化解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避免金融风险,最终实现从“货币计划经济”向“资本运营经济”的战略性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资本市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并且随着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提高,融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资本市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要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首先要选择好对象,中小企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群体、有潜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群体、对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长远利益的企业群体是应该优先解决的对象。按照这个原则,有三类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尤其需要关注,分别是传统制造类、服务业类和高科技类中小企业。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发展空间很大,对于就业压力巨大的我国尤其重要。所以服务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要特别关注,高科技中小企业是创新的载体,它们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甚至影响一国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因此解决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各国十分关注,我国也不例外。

二、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符合世界融资向直接化发展的大方向。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企业通过银行获得间接融资的比例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解决其资金问题,也称作融资的证券化趋势。我国由于相关条件的限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总量在融资总规模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分偏重间接融资渠道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企业没有直接融资的愿望,而是缺乏进行直接融资的条件。二板市场的不完善、三板市场的缺乏和民间直接融资市场的法律限制,使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道路困难重重,导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充分。

我国金融市场的大环境为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导致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不断被刷新。存款余额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收入增长引起的自发增长以外,相当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目前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老百姓只能把资金全部存入银行以获取较低的收益和高安全性,实际上对老百姓而言是一种无奈之举。近几年的房地产热,也是这种剩余资金寻找投资出路的一种反应。如果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筹资的资本市场,鼓励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既为吸收老百姓的剩余资金提供了一条投资渠道,又可以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资金来源。可以说我国目前的高储蓄率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资金来源上的保证。

三、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指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要考虑中小企业整体,不能仅仅考虑某一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分散,规模各异,所有制性质不尽相同,企业制度差异很大,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别对应不同的解决之道,才能整体性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2、创新性原则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现在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安排,否则盲目模仿国外成功的经验,实际效果不会突出甚至损害市场本身。

3、系统性原则

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需从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方面着手,做出系统性的安排,不能只强调或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涉及融资的环境、平台的搭建、资本市场配套机制措施的跟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各个方面同时着手,才能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功能,更好的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

4、衔接与发展的原则

在考虑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既要考虑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现有条件,又要考虑中小企业现在、未来的融资要求,在现有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去完善改进。在制定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规则等政策措施时,既要考虑同现有资本市场条件的衔接,又要有前瞻性,考虑中小企业未来的融资需求,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

5、广义性原则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是指除银行间接融资以外的广义资本市场,还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产权市场、民间资本市场等。

四、总结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通过资本市场系统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必须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做好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工作,融资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制约目前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雪上加霜。其次,要建立各级层次的适合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可供可能性。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很不完善,适合中小企业融资资本市场平台有限,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最后要建立、落实和跟进各项资本市场的制度和措施,保证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效率,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小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2]朱金香,冯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3]张崇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难点、措施保证及路径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2;2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它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不过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融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开始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存在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 2003 年 8 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 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 1.3%。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

2.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银行放款也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表现是:一是抵押难;二是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

3.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而长期负债则占很少的部分。主要由于银行一般只会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会提供长期贷款。

4.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中小企业之间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融资困难。刚刚成立的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很长的经营时间,参与的交易活动相对也比较少,在此基础上,财务历史也不会很长,并且在刚成立的时候,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能够作为信用记录的资料并不是很多,这些资料不能使投资方有更多的信任,较难获得外部融资,一般采用内部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但内部融资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必然要寻求外部融资。但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产品的品种和供销渠道变化较大,增加了银行的审查成本,所以银行往往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另外,中小企业在申请担保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固定资产较少,无形资产在其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较大,导致银行维护债权的难度较大;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存在缺陷,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导致信息披露可能存在部分虚假,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

2.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商业银行为避免呆账、坏账,将信贷管理权限上收。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不仅对中小企业接受基层商业银行放贷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它的主动权也会有所减弱,从而造成基层商业银行逐渐降低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能力。与此同时,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金融机构都针对信贷员第一责任制、终身责任制进行全面推行,在对信贷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的同时,使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强。若是发放的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对信贷员的收入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影响,这样的话,信贷员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谨慎。这些情况都使金融机构出现了“惜贷”、“慎贷”的状况。

3.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资本市场是进行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行融资通常都会有一个最低发行量,而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与这个最低发行量是不相符的;就算是在市场上进行公开发行,因为没有太大的发行量,所需的发行费用也会使资金的单位交易成本过高,直接融资本身的成本优势根本体现不出来,最终造成规模不经济。

三、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模式分析

1.内源融资模式。内源融资是指经济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自身内部进行的资金融通,如企业通过自身的利润留成和折旧进行的融资。内源融资是中小企业初期启动时最主要的融资模式。在中小企业的持续经营中,内源融资虽然比例逐渐减少,但是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财务理论上看,内源融资由于减少了企业的对外融资费用,也不用对外支付利息、股利等,所以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出,缓减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对中小企业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内源融资方式也有其缺陷性,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数量受限制,中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点,必须从外部进行融资,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2.外源融资模式。外源融资同时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经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用直接面对资产供应者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的供求双方借助于融资手段直接实现资金的转移,无须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它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①股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在我国,发行股票和债券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发行额度和上市公司要受到企业规模限制,如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 1000 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 5000 万元等要求。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这个要求,所以股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不可能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来源。

②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模式是当企业需要筹措资金、添置设备时,不是以直接购买的方式投资,而是以付租金的形式向租赁公司借用设备。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说负担不大,较为可取。但是也存在融资方向太单一的问题,企业只能融入机器设施一类的固定资产,而企业想筹措用于科研开发、市场拓展的资金就有些无能为力了。

③其它渠道融资。其它渠道融资包括租赁市场和典当市场以及民间借贷等,这些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可能长期、稳定、大量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许多原因很难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所以这种方式很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倚重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朱.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成本收益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7).

[2]胡莹,仲伟周.基于价值分析视角的关系型融资研究述评[J].中国流通经济,2009(11).

企业的直接融资篇10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融资结构;比例失调

资本形成是储蓄―投资转化的核心问题,其转化机制可分为直接转化机制和间接转化机制。从资金盈余方与资金短缺方的关系来考察,前者是投资者通过股票、债券等证券形式完成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与资金需求方直接发生关系;后者只是储蓄主体将资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以借贷等形式来间接实现储蓄到投资的转化。从财政金融体制的角度看,上述两种转化机制就可以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关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哪种方式更好,在我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中一直存在着争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有利弊,不能片面地选择一种而放弃另一种;两者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都是非常巨大,应该解决的是两者配合的比例问题。谈所有的金融问题,其基础最终要落到企业头上。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两类,一类是股权类资金,一类是债务类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同时发展,并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是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较

1.融资效率的比较。直接融资没有经过银行,是通过筹资者向储蓄者出售初始证券实现。按融资工具的不同,它又可分为股份融资、债券融资、消费融资、民间直接融资等。间接融资是筹资者通过金融机构实现的资金的融资,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可分为银行融资,非金融机构融资,民间间接融资等。融资效率,是指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筹集,转化,运用,增值和回偿,这可以作为评判一种融资方式效率高低的一个标准。

(1)在资金的筹集上。对于直接融资而言,股票债券的发行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设计、上级的审批、评级部门的评级等。在此过程中,就必然产生相应的成本:设计的费用、评级的费用以及发行的费用等。对于间接融资而言,筹资者面临的是信息成本和合约成本,即寻找信息和签订合约的成本。这种融资方式的成本表现为项目的建立、论证、报批以及金融机构对筹资者的资信、经营能力、行业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审查的费用。信息、交易、监督和执行的成本在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中,具有了外部化的特征,导致了交易成本的提高。

(2)在资金的转化上。筹资者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发行有价证券,可以直接一次性获得投资者的全部资金并立即把它转化成自有资本,然后将其存入到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在这种融资方式下,储蓄―投资转化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对较短的。由于债券的投资者不能在债券到期之前向企业索取本金,股票投资者不能退股,这种融资方式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多为活期存款,吸收的活期存款又要缴存存款准备金和留足自存准备,贷放能力有限。筹资者为了获得所需的全部资金,就必然会提高分批贷款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不足。对间接融资来说,由于的层级多,成本高,道德风险与你想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大。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大,企业可操纵风险的余地越大,间接融资成本就越高,利率越高,来借钱的人就不可靠。银行的专业化与抵押或担保就是用来减少这些风险的方式,直接融资则可减少债券融资的成本,投资者则要分享其收益,这自然会减弱企业经理努力经营的激励。债券融资又是明确的期限,但股权融资除非有合适退出机制,否则要遭受流动性损失。最为重要的事,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中,债券融资的定价是固定,投资者判断其价格信息要求低。对股权融资则不然,投资者可能观察到企业偿还贷款只能力,企业的内在价值是远比这种观察要困难得多。

二、扩大直接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1.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主板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主体,也是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依法查处证券机构违法违规经营,惩治金融欺诈、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才能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显示出良好的示范效应后,才能真正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激活直接金融市场。

2.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创业板市场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个平台,能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一个渠道,能为场外交易市场提供一个价格发现的场所。设置创业板能分流储蓄,能化解企业之忧、银行之急,能促进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是现实而有效的路径选择。

3.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全球统计,一般债券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我国目前还不到30%。我国企业债工具利用的不充分,不仅使资本市场发生结构性失衡,也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政府也应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从政策导向上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