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法律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11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6302

1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产权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法律类的课程无疑占了较大的比例;并且,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体系中,知识产权本身也被分在了法学项下。然而,现实中知识产权专业却与法学专业有着一定的不同:通常知识产权专业招生的对象为理科生,就业方向偏重于专利人等方向,学生除了法学知识以外,还要开始一些非法学课程,如管理学、机械制图等;而就法学课程的开设本身而言,知识产权专业因其专业特性,通常要突出“知识产权”的学科属性,因而会增加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比重,对于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往往单独开设课程。这种情况会使得知识产权专业法学课程的比重相对降低,有些专业的法律核心课程不再开设:如《宪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中国法制史》,有些法律课程会某种程度上“缩水”,如《经济法》仅开设《竞争法》等等。开设课程与课时量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在法律知识学习方面不如其他法律专业学生那么系统化。但就现实需求而言,社会作为需求方,需要的仍然是受过系统法律训练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并不会考虑知识产权专业开课时课时量的有限性。这就对于知识产权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受到更为专业、系统而有效的法律专业培训?

结合笔者多年来作为学生参与法律课程学习,作为编辑参与法律教材编辑、参与法律教材编写,以及作为教师进行法律专业课程讲授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更为有效地传达法律知识,需要对现有的法学教育体系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剖析,提炼其更为有效的部分,删除或者简略讲述一些冗余部分,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法学教材的编写,多着眼于一种学科的整体叙事,例如,一个学科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等等,有哪些整体叙事所需要的原则,有哪些基础概念,哪些基础规则,等等。事实上,各学科的教材之间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勾连,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这种基础概念,在法理、民法课上讲授,但不一定能贯穿到行政法等课程中去。同一套教材中,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同分册基于不同的学科立场,出现编排知识的重叠、冲突,以及一些知识的遗漏等等。而现在高校的教学又往往是某一学科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一个教师通常不会去深入了解其他学科的课堂给学生讲授了些什么,不同的学科之间呈现各自为战的情况。如果每个教师仅着眼于本课程的教材对学生进行讲授,则两种情况难以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缺乏配合与衔接,知识出现重叠或冲突;各学科基于本学科立场的知识过多,加大了教学负担。

2现代法学教材中的三种知识

基于这种现实,笔者以为,需要对于各学科的法律知识进行一种整体上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法学知识进行通盘的考虑,以培育学生准入法律共同体以及掌握相关法律实务技巧为目标,重新考量不同课程中哪些知识需要向学生讲授、不同的知识如何向学生讲授,以及不同的课程如何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法学知识体系。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以为首先要区分法学教材里的三种不同的知识:法律知识、法史知识与比较法知识、法哲学知识。上述三种不同的法学知识往往被参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法学教材的内容,但这三种知识其实是不同的知识,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有着不同的意义。

法哲学方面的知识主要是一种对于法律整体性理解的知识,如法律到底是什么?法律在本土维度如何界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法律?法律现象要体认哪些价值完成哪些社会功能?等等,上述知识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法理学中,其他部门法多少也会有些涉及,如民法如何自我定位,等等。这类知识严格意义上都属于法哲学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对于学生整体上认知法律现象会有一定的帮助,但需注意:这些知识往往存在着很多分歧,如关于法律的概念,不同的法理学派认知差异很大;对于什么是知识产权,学界其实也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通说。因此,法哲学知识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法哲学知识本身与法律实务之间的关系不大,因而陈卫东等教授甚至曾经建议在司法考试中取消法理学的部分。而对于普通的本科生教学而言,法哲学的知识产权对于进行法律研究意义非常重大,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意义有限,因而在教学体系中,教师应该有所区分,对于多数学生,可以缩减法哲学的授课内容,并且保证法哲学方面的授课保证在相关知识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当然,对于培养学生最基础的法律认知、法律方法等方面的法哲学知识,依然需要重点向学生讲授,当然这种讲授不是帮助学生提升对法现象更为深刻的认知,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其他部门法知识做有益的铺垫。目前有的高校法理学被划分为法学导论、法理学两门课程,事实上法学导论课程就担负着上述铺垫的功能。

法史以及比较法方面的知识通常出现在各部门法的教材中。一般的部门法学科都会对自己的学科史进行一个回顾,建构本学科的一个延续的叙事。同时会将其与该部门法相关他国家的对应法律制度纳入进来。法学教材的这种书写方式其实是为了建构独立的部门法叙事,使一个部门法形成内在的特有的知识谱系。但是,需注意,法史的知识以及比较法知识,都不是现行有效的国家实定法,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从部门法叙事中区分出这两种知识,误以为这两种知识本身是有效的本国实定法知识,反而无助于学生实务能力的培育,甚至会潜在地削弱法治所必须的法律人尊重本国现行实定法的伦理要求。因此,首先需明确,法史知识与比较法知识对于法学学科建设有意义,但对于法律实践意义不大,并且在中国现实语境中,这些知识都只是描述性的,而不具备法律上的规范性;因而可缩减这类知识的讲授比例;同时,在讲授时,需要教师着重提醒学生这类知识并不是我国生效的实定法知识,本身不能作为生效的法律规则而援引,以免给学生不必要的误导。

相比上述法哲学知识、法史与比较法知识,真正的法律知识应是基于国家实定法的一天阐释体系。这种知识是面向实践的,是学生应该重点学习的。下文将对这类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剖析。

3对于法律知识的类型化

如笔者上文所言,相对于法哲学知识、法史与比较法知识而言,法律知识的传授才是我们本科法学教学的重点。而如果跨过学科的藩篱对于法律知识进行具体剖析,则可以发现事实上存在三种不同层面的法律知识。

第一个层面是经验描述层面。这个层面的法律知识是最基础的,包括实定法文本知识,以及法教义学所提炼的概念、规则、原则等法律三要素,同时还包括由规则组成的制度。这些知识是法科学生学习法律的基础。对于这种知识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学生的记忆。而教师则需要从实践运用的需要出发,对众多的实定法文本知识进行鉴别分类。对于最基础最重要在实践中最常用的知识,应该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对于一些在实践中有可能用到,但运用频率相对较低的知识,则需要学生熟悉、了解,避免可能的错误理解即可;而对于那些在实践中运用频率较少的知识,则需要学生大致了解一下知识的基本脉络,例如什么样的法律文本在做相应的规定,碰到类似问题应该到按照什么样的方向检索知识,即可。而不必一味地强求学生记忆所有的实定法文本。

第二个层面的知识是实践运用层面的知识。单一的经验描述层面的知识,还不足以使一个学生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实践运用层面的知识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具备了这种知识,学生才能够说真正具备了法律实务方面的“技能”。在具体而言,在法律的实践运作中,三种技能非常重要。其一是事实认定方面的技能,具体而言又包括两种技能:阅读事实材料,从中发现相关的法律意义;寻找相关的证据,为自己的法律主张辩护。只有具备了上述两种技能,一个法务工作人员才能有效地将生活事实与法律规范勾连起来,从而使法律适用于相关事实。其二是以法解释学为基础的法律方法。法律文本通常本身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规范意义,尤其是对个案的规范意义,这就需要解释技巧、推理技巧,从客观的文本中去发现有关于个案的意义,从分散的条文中去总结完整的法律规整。因此,几种主要的解释技巧以及基础的逻辑推理方式的培训,对于法科学生同样不可或缺。其三是查找法律的方法。如上所述,法科学生无法也没必要机械记忆所有的条文知识,在这种情况下,遇到具体个案时,去查找检索法律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只要学生能够有效运用各种工具查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即便他不能准确记忆这些条文,他仍旧能够较好地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处理问题。

第三个层面的知识是思辨层面的。这种知识往往伴随着一些法律学科的主流的价值观念。这种知识虽不直接面向实践,但却往往作为法律共同体理解法律条文的共同前见而在场,因而学生也有必要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另外,思辨层面的知识对于培育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养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等作为大学生乃至作为研究者非常重要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素质上的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2

在推动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中,我们不仅仅只关注那些少数的精英人物,更应该关注中国民主法治的基础,那些非法律专业的大众的法律意识。而《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在针对非专业的人士传播法律知识,开启民主法治意识方面,自然功莫大焉。我们在面对《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有的困境时,应该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探索出来一条可行的教学路子,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落脚所在。

现行《法律基础》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许多学校在没有专业的法学教师的情况下,让政治老师代教,或者干脆让一个压根没学过法律的老师教学;二是在教学重点上。因为《法律基础》的教材包罗万象,也就是三四百页的一本小薄书内,涵盖了法学的一切重要内容,都是法学的重点,课本还没讲到一半,这门课程的学时却早已用光了,便走马观花地讲一遍,不知道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

面对以上问题。有的教师说因为课程本身的内容太多,应该压缩这门课程的内容。事实上,现有的绝大多数的《法律基础》教材都已经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它们也已经是浩若烟海的法律知识的高度浓缩版了。有的教师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应该多运用案例法教学。有的教师认为,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就是个失败。深也深不了,浅了没意义,意见不一而足。

我认为,这些提法都没有抓住现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困境的核心――对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上的迷失。正是因为我们教学人员中的许多人,对于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上的迷失,过多地关注于法律的“专业”和纯粹,过分地注重向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灌输专业的法律知识,才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教学人员、教学重点和教学效果上的困境。《法律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我们既然不是培养未来的法官、律师和检察官,那为什么还要给这些非专业的人士,进行一些法律上的训练呢?因为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是不单依赖于少数的专业人士可以完成的。依法治国是一个事关全民的系统工程,它成败的关键更依赖于广大非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意识的提高。

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基点在于法律意识,而非法律的专业知识。正如我们看电视,必须学会开、关电视和调换频道,但我们绝无必要学会修理电视和制造电视。也就是说,我们在教授《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时候,目的不是要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够处理法律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法律现象,使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对于当前有关法治的热点问题,有比一般大众更深刻正确的认识和法律意识,从而能自觉地融入到现有中国法治化的历史洪流中去。为了提高广大非法律学生法律意识的工具之一。这样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才是适当可行的。只有围绕这个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才会摆脱现有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错误地把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基点放在法律的专业知识,而非法律意识的做法,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3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知识体系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制度,还使之内化为一种素质、意识,从而指导他们的实践行为。因此,完善法律知识体系是做好医学专业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在对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现状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完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医学专业;法律知识体系;构建现状;完善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法制中国建设成为了重头戏。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医疗卫生作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相关法制建设也推上了新的日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核心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专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批遵纪守法的公民。新时期,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知识体系教育成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1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现状

知识教育在整个法律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法律知识教育体系应法治社会建设需求,传导了一系列引导性思想信息,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特性。但是,在现实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当中存在不少问题,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具体而言,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缺乏更新。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法制建设逐步涉及到各个领域。然而,当前医学院校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设了基础课,却未开设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等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医疗卫生领域法律知识的需求。此外,观念引导、能力培养等教育目标未能很好地体现到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当中。法律知识体系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制,同时还注重学生公民素质培养,以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制度。因此,重新规划布局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2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完善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宪法知识教育体系

宪法作为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与基础,是我国治国的根本大法。因此,宪法应作为基础性法律知识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基本的公民素质。在此过程中,医学院校应该普及宪法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教导他们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还应该注重意识教育,积极传播宪法精神,包括改革开发、国家统一、人人平等以及民族团结等,弘扬时代主旋律,保证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医学院校还需着重强调宪法意识培养,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讲解,形成学生对宪法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内化为一种行为本能,使之自发遵守,并成为社会监督的有力“武器”。对于一名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首先作为自然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主义制度下,其一言一行都将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监督,只有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未来才可能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

2.2医学知识教育体系

常规上讲,医疗卫生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卫生法理论基础及卫生法律制度两个部分。其中,卫生法理论基础又包括卫生法概念、特征、对象以及原则等。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相关教师应该在基本法律知识讲解与渗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相关法律制度对医务工作者义务与责任设定的原因,以培养其良好的卫生法制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生命健康是每一位公民最为宝贵的权利,同时也是医学服务的初衷和归宿。因此,医学专业学生应该深刻意识到未来从事职业的崇高性,并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本职工作,进而督促自己严格遵守医疗管理制度,成为人们生命健康权利的有力维护者。此外,医学专业法律知识教育课堂,还应注重学生权利意识培养,既要教会他们正确行使权利,又要引导其自主维护患者权利。在权利与义务的转换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制意识将得到有效提升,最终成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者。

2.3管理知识教育体系

除了上述宪法知识、医学知识体系教育之外,医学专业学生还需掌握一定的卫生行政管理能力,这也是其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简单来讲,卫生行政管理法律知识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在内的法律制度。此类法律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基本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立法目的、原则等,潜移默化中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督导其发扬法制精神、捍卫公民权利。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医学专业学生可能无法从课堂上完善汲取全面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力,为其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如建设图书馆、发展互联网等。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实效,又能教育先进性。

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此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此项事业,从不同角度、层面剖析当前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教育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完善建议或意见,推动我国法制建设的同时,提高医学专业学生法制意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作者:李晨紫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邢瑶,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探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58-59.

[2]黄冠华,闫旭龙,王丛,王增帅,杨晓敏.临床医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03):362-365.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4

入职一年多后,我开始采访行业内的热点事件,也开始写一些报道的文章,那时,陶老师是我搜集材料,参加会议时经常可以看到的名字。

记得第一次和陶老师通话采访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十分担心知名学者不好打交道,硬生生的被拒回来。通话结束后,我还是被“吓”到了,向陶老师做了自我介绍后,陶老师称我“小李老师”,并一直抱歉没有及时回复我的采访邮件,完全打乱了我的预想和准备,紧张的我更是不知说什么是好,把想要采访的问题都忘了……

今年十一假期刚过,陶老师便来京参会,知道陶老师必到,记者便早早就在会场候着,已经约了半年的采访,终于让我“逮到”了。和陶老师聊起家常,提到孙女和外孙女,陶老师的幸福溢于言表,“现在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和她们在一起”,眼神中流露出满满的都是慈爱。进入正题,提到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的采访问题,陶老师恢复了认真的神情。

“江东子弟”加盟大成上海所

大成上海分所建立于2001年,但最先几年内只有一些零星的知识产权诉讼或者非诉业务,当时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2008年,由时任大成上海分所主任的刘逸星律师牵头,汇聚黄夏敏、徐新建、彭文胜、单训平、王越等志同道合的近十位律师,预测并判断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发展大势以及国内外企业日趋增长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需求,发起创立了大成上海分所知识产权部。

随后面向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这支团队开拓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工作,承担了一系列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和非讼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当时刚刚成立的这支团队中,并没有陶鑫良老师,“三军易发,一将难求”,为了取得更好和更大的发展,大成上海分所知识产权部迫切需要领军人物,为此刘逸星主任“三顾茅庐”,几番诚情请出了著名的知识产权教授兼律师的陶鑫良带着由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毕业的优秀研究生组成的“江东子弟兵”律师团队,于2009年夏加入大成上海分所知识产权部。

此后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几年来不但先后有余力、杨宇宙、吴海寅、戴健民等一批资深知识产权专职律师投身旗下,而且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几位教授级的兼职律师也相继加盟。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整个知识产权团队现有三十多位律师(其中包括了五位正副教授的兼职律师在内)以及十多位律师助理;团队的专业领域覆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与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知识产权的全方位;团队的客户范围包括国内外企事业单位与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等各行各业。

近年来该团队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知识产权诉讼与仲裁案件,其中不乏重要案件乃至于重大案件。例如近年来该团队所的诸多案件已相继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十大知识产权诉讼案例、十大创新知识产权诉讼案例和最高人民法检察院十大知识产权诉讼案例以及相关省市高院的十大知识产权诉讼案例。

目前该团队正在参与的例如“百度诉360不正当竞争”相关诉讼案件、“智臻诉小i机器人专利侵权诉讼案”、“嘀嘀打车软件侵犯商标案”、“琼瑶诉于正著作权侵权诉讼案”、“张伟锋诉3m公司职务报酬纠纷案”等一系列重要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也在国内外激起了很大影响。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多年来还踊跃投身知识产权社会普法宣传活动和积极参加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修法工作,该团队成员相继参加了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合同法等立法修法研究工作。该团队成员多年来还一直担任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知识产权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等全国性或者地区性知识产权学术团体或者专业团体的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及执行委员、学术委员,专家委员等。该团队一些成员近年来还相继被评为“2012全国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3全国知识产权影响力人物”、“钱伯斯2015知识产权诉讼领军人物(业界贤达)”、“aLB2015中国15佳诉讼律师”、“2015LegalBand中国律界俊杰榜30强”等荣誉称号。

在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的近年年度工作计划的卷首就开宗明义:“要做大成律师事务所皇冠上的钻石,决不做大成律师事务所窗台上的花瓶”;“要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鲁班巧匠,不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南郭先生。”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越来越明确的工作目标就是“五化和三力”,即追求“规模化、专业化、团队化、品牌化、国际化”,就是致力于“提升专业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团队凝聚力”。

“群英谱”的速写肖像

在拥有600多人的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内,乃至于拥有近5000人的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系统内,大成(上海)知识产权部乃是最小的专业部门之一,的确无法与本分所内数以百计律师及律师助理的资本市场部、公司与并购部、国际业务部等大专业部门的规模与人数相提并论。但相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开展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往往只有寥寥无几专业律师的情况相比,一个律师事务所分所的知识产权部门竟然拥有三十多名专业律师再加上十多名律师助理,其规模已不容小觑。

大成(上海)知识产权部的专业阵容不但在于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集结凝聚,也在于拥有一批高专业水准、高敬业精神、高合作素质的知识产权资深律师的奋力拼搏。同时,大成(上海)知识产权部的人才结构有其先天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课堂与法庭相融合的整合资源和杂交优势,因为其组成成员的一部分是长期磨练在实务第一线的知识产权专职律师,另一部分是主要来自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等的知识产权兼职律师,而且无论是诉讼案件,还是非讼项目,往往两者的合作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可以看看这支“特别能战斗的知识产权律师诉讼突击队”中一些主力成员“群英谱”的速写肖像:

团队“领头羊”陶鑫良教授是我国知识产权界“学术与实务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尽管他自嘲“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但其实收获多多和硕果累累。三十年来他始终探寻在“教师的一半是律师,学者的一半是行者”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与法律服务的前进道路上,第一个十年他奉钱伟长校长之命,于1985年牵头创建了“上海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并作为我国第一批专利人之一亲自了数以百计的专利申请案;第二个十年他又奉钱伟长校长之命,于1995年起带头创建了“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并亲历亲为尝试了十来种培养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教学模式,同时指导出了一百多名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第三个十年他先后担纲建设“华诚律师事务所上大知识产权团队”和“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团队”,并且亲身参与了数百件知识产权诉讼与仲裁以及非讼案件。三十年来他还作为近十个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和贸仲域名纠纷专家先后裁决了数以百计的知识产权仲裁案件与域名纠纷案件;同时他也参加了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等一系列立法修法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制定研究工作。他的确可以说是我国的“知识产权过河卒,三十年史见证人”。陶鑫良律师的最大特点是不做非知识产权案件,换言之,他“非知识产权案件不做”,心无旁骛。

高级合伙人余力律师是知识产权部的中流砥柱之一,曾担任知识产权部副主任,现担任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的监委会主任。他的知识产权业务方向主要在于商标与特许经营,曾经过上海“凤凰”自行车商标与企业名称等典型的知识产权案件。余力律师特别是在特许经营及特许品牌推广、注册商标许可等方面研究较深入,并在相关实务方面厚积薄发,轻车熟路。

知识产权部元老之一的傅文园兼职律师,是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副教授。她也是1994年创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开国功臣并此后一直教授知识产权课程至今;她是1985年报考获准的我国第一批专利人。她曾担任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知识产权法系副主任和主管上海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的工作。她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兼职律师工作,迄今曾过数以百计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或者非讼项目。傅文园老师的教学课程和律师业务都主要面向商标法及其实务。

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光源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在大学期间就是空手道黑带的“文武双全”的杨宇宙律师,同样坚持“非知识产权案件不做”已经近十年,现在他是陶鑫良律师团队的主要核心,他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处理能力强。他在前曾过600多件若干著名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丰富的专利经验使得他在处理专利诉讼案件或者项目时驾轻就熟;他近几年成功过数十件专利诉讼案件,其中两件还是在最高人民法院最后胜出。近期他还正在“嘀嘀打车”商标侵权案以及其他一些具重大影响的知识产权案件。

戴健民律师与大成北京总所的邓志松律师,是全大成律师事务所反垄断法团队的牵头人,在反垄断包括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法律服务领域,戴律师及其助手为国内外重要企业包括一些世界500强公司提供了前沿的优质服务,厚积薄发,攻艰克难,冲锋在相关法律服务领域的第一线。

潘娟娟律师在2004年报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时差了1分,从而调剂到上海大学师从陶鑫良教授读研,入学后就一直随陶鑫良进行律师实习,直到2007年拿到硕士学位后就成为陶鑫良律师业务的得力助手,现在是团队的核心成员,首先擅长于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方面,同时在专利侵权诉讼案中她也得心应手,这全靠她自己的勤奋“恶补”和艰苦拼搏,因而法学本科专业出身的她现称自己是自学成才的“半个工科生”。十多年来潘娟娟律师参与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和非讼项目,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很高的专业水准。

本科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韩颖律师,作为2005年入学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理工本科/知识产权法硕士连读”教改项目之“黄埔一期班”的班长,2007年毕业后就一直投身于知识产权律师工作,加盟导师陶鑫良律师团队后成为核心成员。八年来她已了近百件知识产权案件,多在于专利、技术秘密类案件和非讼法律服务。优秀的大局感控力、女性特有的细致力以及对多媒体的极强驾驶力赋予韩颖很强的综合专业素质,将知识产权事业融合为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面并折射出美丽的光彩是她作为一名上海女律师的极致追求。

李伟华律师具有较强的法学思维与研究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加入导师陶鑫良的律师团队于今已有7年。虽在团队里他是相对年轻的核心成员,但已也身经百战,了近百件知识产权诉讼与非诉项目包括一些疑难案件。他善于思考和勤于表达,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十余篇。最近李伟华律师荣登“2015年LegalBand中国律界俊杰榜30强”榜单。

单训平律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加入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她律师执业十余年来为国内外一系列知名企业电脑横机企业德国斯托尔(StoLL)、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Rothschild)、意大利伊古奇尼(iGuzziniLighting)、吉盛伟邦、无锡尚德电力等企业提供品牌/商标管理咨询服务、商标注册策略及方案设计、海关备案服务,商标权属、商标侵权纠纷案。

吴海寅律师的本科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的通信专业和管理专业(知识产权管理方向)。1996年起攻读知识产权法硕士研究生而师从陶鑫良教授。早在2001年起吴海寅就已经同时具有律师执业证、专利人执业证和商标人证书。十多年来他参与办理了大量的专利、著作权、商标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的诉讼案件和非讼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曾涛律师,他曾经在著名跨国公司担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多年,在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多有积累而经验丰富,尤其是在品牌维权等方面轻车熟路,老马识途。他率领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中的合作团队,连续为许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一些名列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提供了系列知识产权配套法律服务,成绩突出,得到客户的好评。

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中人才济济,除了上述已经介绍者外,还有一批术有专攻,屡有建树的知识产权专业律师群。例如曾在知识产权专业强所华诚律师事务所工作多年后加盟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的费俊律师,专业基础扎实,相关业绩显著。又如彭文胜律师,早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刚出台的2009年,就已经编撰出版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及其实施方案》的专门著作。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一浪高一浪,现在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后继有人和后生可畏,例如年青的许乐乐律师、陈哲律师、张莉律师等一批青年才俊和后起之秀都已经开始攀登知识产权专业律师的山峰,而且已经初露锋芒,后生可畏,来日方长。

事业与生活并行

大成律师事务所企业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攀登专业高峰与追求生活情趣并重,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建设就是这方面的有效尝试和成功探索。

一方面,团队在攀登专业高峰上不懈努力。因为在知识产权领域,诸多前沿问题、疑难问题、尖端问题几乎总是先发生在鲜活的典型纠纷中,这些案例被发现后首先“拷问”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行政管理,进而推动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再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立法修法。“法律的真谛首先在于实践,知识产权的精髓尤其在于应用;背靠大成律师事务所国内外的‘互联网’,攀登新时期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制高点”,这是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多年来身体力行、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千锤百炼形成的共同理念,遵循“实务要务实,理论须论理,研究当深入,办案宜仔细”的基本风格,坚持始终,一以贯之。

为此团队先后形成了智慧下午茶制度、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研讨会制度、大成知识产权专业系列讲座制度、大成泛长三角知识产权业务研讨论坛制度、知识产权立法修法研讨制度等系列制度。譬如智慧下午茶制度,主要是本部门同仁进行业务交流学习的常设性活动,通常每月或者每两周举办一次,边吃水果边争论,边喝咖啡边交流,为部门同仁创造一个充分沟通乃至于“头脑风暴”的空间和时间。又如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研讨制度,主要是对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案件中遭遇到的疑难实务问题,或者社会舆论比较关注的知识产权热点案件而举办,根据团队成员主动求援或者团队整合需要不定期举行,既可为部门同仁办案助力解忧,又与时俱进发出大成知识产权人自己的声音。再如大成知识产权专业系列讲座制度,一般每年知识产权部都会在所内外举办十余场知识产权专业讲座,演讲嘉宾既有本团队或者兄弟部门的资深律师,也有国内知识产权领域权威的专家学者。还如大成泛长三角知识产权业务研讨会制度,是打破大成各分所之间的“墙“,整合大成整体资源、推进大成全面发展的平台,团队曾先后发起与举办了多次大成泛长三角知识产权业务研讨会,促进了大成长三角乃至于全国相关分所知识产权同仁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如知识产权立法修法研讨制度,即对于最新的知识产权立法修法动态或者文稿是团队成立以来的老传统,紧跟立法修法形势,结合自身实践体会,为立法修法机关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团队先后对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职务发明条例》制定等,会同上海市商标协会等联合组织了相关研讨会,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修改建议稿提供相关立法修法部门参考,受到了积极的评价。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5

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力军,法律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对知识进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包括课程设置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课程时间安排对课程设置有一定影响。在高校教育中,教师经常是同时教授若干个班级的课程,有可能是高年级与低年级同时进行,也有可能是教授同年级中不同的班,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而且教学较为分散。因此,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任务分配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师整个学期的课程任务,对教师所教的班级、地点、时间有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安排教师教学活动。另外,教师除教学活动之外的教学时间也对课程设置有一定影响。虽然说教学活动是严格的,也不容许教师有丝毫马虎,必须承担起一定量的教学任务的,但是,一些突发性事件是预料之外的,这些突发性的事件需要教师暂时离开教学岗位进行处理,这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想到的,虽然发生的次数不多,但也会破坏掉正常的课程进度。因此,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时候应当积极与学校教务处等负责课程设置的部门进行联系,请求进行协商,保证既能够处理好这些突发性的事件,又能够不对课程进度造成大范围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课程设置有一定影响。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要求也很高。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相对较弱,首先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放慢教学进度以及影响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学校会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安排教学任务和教学课程,如果能力相对弱,安排的课程就会相对简单一些,如果是资深的讲师或教授,则会被学校安排进行较难的课程讲授。

二、教学目标

在进行法律教学时,应当首先考虑的是教学的目标或者说培养目标。目前对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两种分歧。一种认为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本科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一种认为是职业教育。关于法律教学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人文教育为主,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以及学生性格的培养。将法律教育视为素质教育,就如大学中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样,课程学习以本专业的知识为主,辅以相应的政治、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但是,这种课程设置其实是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标的,简单的“专业课程+政治英语”模式只是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对这两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不是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能力还应当包括个人人格、品德、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若干方面的内容,并非本科四年就能完成提升的,而是需要慢慢积累,逐步培养的。因此,将法律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看法影响了大学本科中对于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关于法律是一种职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的目的无疑是为培养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以此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相当高,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处理法律案件的专业程度、分析法律案例的周全度等。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观看法律案例,就案例中的处理方式向学生提问,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相关法律案件,或者进行模拟法庭等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专业法律人才做准备。因此,对于法律是职业教育来说,课程设置中虽然不可避免人文教育的出现,但是还是以法律专业为主,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程度强。

三、教学规律

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这些教学规律是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考虑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顺序。考虑这些课程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没有联系应当怎样处理,有联系应当怎样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排列,这是讲究层次性的体现。此外,还应当考虑在进行完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后,是否应当进行相应的实践,怎样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等。课程安排的顺序。法律是一门循序渐进、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应当按照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掌握知识,对基础知识理解透彻了,也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打乱这种秩序,那么知识体系便会杂乱无章,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也就不再存在,突然由简单的知识点跳跃到复杂知识点,中间没有过度或者联系,学生进行理解的时候便会出现一定障碍。另外,在教学时也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没有一种学科是单独成形的,任何学科之间必然有一定联系,这样学生才能进行知识积累,在分析案件时有广阔的思维。知识的运用。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以此实现知识以及人自身的价值。法律课程设置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校及教师应考虑怎样在课程设置中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应用。未来的社会不需要单纯机械记忆法律知识的人,社会需要的是一种承担公正使命的法律职业人。只有拥有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立足社会,解决复杂的法律案件。因此,课程设置中应强化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对于法律的理解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6

专业化素质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品质、结构、能力等诸多要素综合而成,以整体形式体现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检察工作兼具较强的专业性、政治性,这就要求检察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和检察工作技能。检察队伍专业化是指各类检察人员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检察工作技能等素质,从而在法律素养、实践能力、执法品格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指保证各类检察人员经过系统学习与实践获得与其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意识、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制度、规则、保障及其形成、实践过程。它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检察机关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

检察队伍专业化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保证检察人员在检察工作中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检察宗旨和践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是必不可少的:

1、知识性。“知法懂法”是对其最简单的描述。检察人员作为法律职业者首先应当成为法律的专家,这不仅是检察工作专业化的要求,而且也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知识性要求检察人员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其处理检察事务所必需的其他社会知识和人文素养。专业化的检察人员首先应是被知识武装起来的检察人员,离开了法律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的武装,检察队伍专业化就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无从谈起。因此,知识性是检察队伍专业化的基础特征。

2、理念性。检察人员不仅要“知法懂法”,而且还要“信仰法律”。法治意识、法律理念、法治精神应是检察人员必须时刻恪守的圭臬。检察人员作为法律监督官员,如果自己都不信仰法律,又怎能期望一般民众去信仰法律。因此,检察人员要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仅要做到自己信仰法律,遵守法律,而且要努力影响他人信仰法律,要有行法、护法、捍卫法律、弘扬法治的精神和气概。理念性是检察队伍专业化的本质特征。

3、经验性。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与自然科学以及许多社会科学的其他门类不同的是,法律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归纳提炼人类社会生活经验和行为规则的历史。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的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及对社会问题观察的敏锐性,因而往往无法正确、恰当的适用法律处理案件。正如美国近代著名的法官科克所说:“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西方国家在检察官的选任中强调“年长加经验”原则,实质就是对检察官经验性的最好诠释。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7

执业机构名称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

团队成员人数150人

团队建立时间2009年

主营业务领域

恒都是一家专精于中国高端知识产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作为顶级的知识产权专业律师事务所,旨在为客户提供知识产权诉讼领域最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业务领域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尤其在一些具有全国重大影响力的复杂疑难案件中及专利、商标的行政诉讼程序中取得了卓越成就。

团队介绍

恒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律师团队,现有工作人员150余人,其中律师近70人,且具有专利人资格的律师达20余名,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学府。部分合伙人或律师曾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利复审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任职,部分律师受邀担任人民陪审员,或曾派驻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交流,还有些曾在国内顶级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或顶级知识产权公司执业多年。凭借专业的理论知识、深厚的法律素养、丰富的谈判技巧,恒都已协助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处理了多起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独特的案件创新观点赢得了法院支持且被客户高度赞誉,曾处理的部分典型案件已成为业内关注亮点并具有指导性意义,被评选为“最高法院年度指导案例”、“北京法院年度疑难案件”、“年度十大知识产权经典案例”等。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2015年度荣誉

律所年度杰出交易(ChinaBusinessLawJournal商法)

a+星级律所(中国律所、公司商标行政授权确权诉讼案件竞争力排行榜(2010-2014))

中国地区最佳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律所(Lawyermonthly)

领先律师事务所(LeGaLBanD)

最佳雇主奖、最值得关注律所(aLB亚洲法律事务杂志)

国内优秀律师事务所(mip知识产权管理杂志)

2014年度荣誉

中国杰出知识产权诉讼团队(第五界知识产权新年论坛)

最值得关注律所、中国十佳成长律所(aLB亚洲法律事务杂志)

中国十佳专利事务所(第三界思博知识产权年会)

2013年度荣誉

最佳中国知识产权诉讼律师事务所(第二届中国知识产权聚焦)

中国十佳成长律所(aLB亚洲法律事务杂志)

2009至2012年度,恒都律师事务所连续获得aLB亚洲法律事务杂志等业界知名评奖机构颁发的荣誉及奖项提名

恒都创始/股权/管理合伙人江锋涛律师荣誉

2015业界卓越明星律师(LeGaLBanD)

2015钱伯斯亚太地区行业领导者(Chambersasia-pacificLeadingindividual)

2015中国十五佳诉讼律师(aLB亚洲法律事务杂志)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8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法律思维构建

毫无疑问,即使是最好学的人也无法穷尽所有门类的知识,但身处于当今世界,出身于大学青年,法律思维的建立和培育已经不能被看做是奢侈或不必要的了,因为法律事件已经无限度的环绕在我们每个社会人的每个生活角落了。而且我们的青年学生应当将自己拟制为一个法律人的身份来塑造自己。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更应当建立一个集职业操守、个人心智和对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基本法律常识于一体的知识结构。

一、是外部构建还是依靠大学生自我构建

试图探究构建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个命题,无疑需要深究其如何实现这个命题,仅仅依靠倡导与呐喊都不能带来具有真切意义的实际效果。这样以来,当代大学生们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们————令人期待的综合的多元知识结构的构建不仅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更成为一个如何实现的方法论之争了。

首先,在各种现实的、操作性强且广泛被采纳的知识结构优化或素质提高的措施和途径中,专题培训、主题讲座、目标考核是当下针对大学生知识结构构建尝试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了。这样的结构构建确应由外部建立,辅以定期专题性培训、宣讲等活动,并加以严格的考核的体系,并且将学习过程、结果以及个人利益同学生的学业学分相联系,在应然层面上,时刻将学生与未来法律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外部构建的同时,大学生要充分珍视和发扬担当精神,即主观上构建起学生对或自身、社会等抽象价值的责任意识。很明显,盲目的呼吁和倡导这种责任感仅仅依靠高等院校是乏善可陈的,世间万象总比空洞说教更为繁杂和难料,高校的外部规划也当然的不能穷尽一切问题。一言蔽之,此构建的归宿,必须是一个对法学专业学生定位到一个法律人的角色和高度才能有实际意义,由内部构建为前提,再加之外部构建,才可能有机的整合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为多元化结构提供源动力。

二、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背景分析

在我国,开设法学专业起始于高等院校,即从大学开始,专科或者本科均设置有法律专业。法学专业大抵开设以下主干课程:法学基础理论、宪法、中国法制史、行政法、刑法、民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三大诉讼法、国际法与国际私法以及国际经济法。即使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诸如提供简单的法律咨询、开展社会调查、学校主导下的模拟法庭等活动,也不外乎形式大于内容。很明显,学生学习着多门部门法,但作为未来的法律人所应该具备的诸如医学常识、科学常识、职业操守等知识却微乎其微,更不堪理工科常识了。

众所周知,美国在法律教育中,显著的特点是是将初级学历教育定义为本科教育后的硕士教育,而法律培养的目标是日后的法律职业。如此以来,很明显的区别在于:就法律教育体系而言,诸如现行的我国模式和美国的模式差异,我国对法律教育的地位重视程度十分不乐观,甚至在某种层面上显得对法学学科的认识过于肤浅和急功近利。更为严峻的事情是:大量的法学专科设置普遍存在,这样的结果造就了法律职位失序、过剩的局面,并且将辛苦培育的法学学生无情的推到了就业的风口浪尖。假设当下的培养结构不予变革,单方面的进行法学专业学生高效的进入职业角色就是十分局促功利和一厢情愿的。

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法律界的门槛也对知识结构有所要求。尤其是在在准入体系、法官的遴选等环节,有太多的上升区间。无独有偶,曾经出任首席大法官的肖扬曾多次谈及“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言论。另一个事实是:我国目前的很多法院的司法人员尤其是法官的专业和学历都显得有些尴尬或不恰当。退一步讲,即使专业的学位和司法能力假设没有太多直接关联,在与欧美等法制体系健全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当下的行业准入、法律人应当储备的只是要素等方面,仍旧十分薄弱。

毫无疑问,较低的准入门槛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可以轻易转变为知识储备的局促不足、常识经验替性和逻辑的问题。我们不难否定:一个法官或许在一些个案中对某些极为重要的问题完全生疏,这样的结果就是:“关于证据的知识与技能、关于解释的知识与技能、关于推理的知识与技能,还有关于程序的知识与技能”?3?也都当然而然的出现多米诺效应的局限;不难想象,律师和公诉人的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同样是奔忙于迷茫纠结与纷繁复杂的常识与知识的漩涡中,“倘若法官远离文化、思想等人生、社会多姿多彩的要素,可能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由于忽略法律制度,甚至法条的目的性,只关注在在程序末梢的事宜,审判的结果,很难保证不违反法理的正义、法的合目的性。”

概而括之,以当下的准入制度进行探析,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十分明显,甚至多少有些无视法律的滞后性和世界的复杂性,一厢情愿的认为法条就是全部,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对于潜在法律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知识结构构建的命题,唯有将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进行修正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三、法学专业学生多元知识结构构建的意义

鉴于国情、传统文化等要素的前提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法科学生知识结构的顾虑,连同当今世界一日千里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法律人参与和判断的精确性响应速度等元素的考量构成了对此问题的真正意义。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9

知识产权专业的主要课程知识产权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私法、国际法、著作权法(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专利文献检索、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原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实务等。

知识产权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从事商标、专利等专门知识产权事务,同时也能在公、检、法等部门从事专门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其他法律事务,或者在版权局、商标局、专利局、科技局等部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事务。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法律、专业服务、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法律;

2、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新能源;

5、中介服务;

6、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7、计算机软件;

8、外包服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法务、知识产权、专利等工作,大致如下:

1、法务专员;

2、知识产权顾问;

3、法务经理;

4、专利工程师;

5、知识产权专员;

6、法务主管;

7、法务;

8、专利人。

专业的法律知识篇10

一、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职业教育的缺失

法治文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的完备,更需要优秀的法律职业群体。法律职业群体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这种法律职业群体的职业水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形成离不开法学教育的培养和训练。从现阶段高等法学本科教育的招生人数以及课程设置来看,法学教育层次是大众的通才性教育。现阶段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呈不断的扩大趋势,招收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进入法学专业学习的本、专科生由于刚接触法律,所以在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设置若干法学基础课程,在几年的法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也只是对各个法律部门有所熟悉,而没有达到精通某一专门法学学科的程度,因此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仍然停留在大众教育的层面,尚未达到精英教育或卓越人才的教育。很多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仍然无法撰写法律文书。这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师资力量投入的不足

首先,现阶段高等院校招收的教师虽然都具备较高的学历,但是司法实践的能力不足,因此在课堂法学知识的传授上只能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践性的知识传授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法学专业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缺失;其次,高校职称评定的模式,导致多数老师将大多数的经历投入到了科研当中,而忽视了教学精力的投入,课堂气氛不活跃,无法调动学生对法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没有预期的理想。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缺陷

法学教育应该是理论知识传授和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复合型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的教学方式多是以课堂讲授式为主,重视正规化的理论教育和法律知识的系统教授。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和理论思维能力,但是却忽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实际运用法律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走出校门后,无法胜任法律职业。法律知识是人类法律思想的凝结,是法律思维、法律推理的出发点,因此,传授法律知识仍是未来法学教育的一大功能。但未来的法学教育更要关注学生创造性法律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法律推理技巧,形成独立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和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的品质。近年来,尽管有一些法律院校意识到这一点,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从整体上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高等法学教育完善对策

(一)重视法律职业教育

在现阶段高等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一跃成为精英教育并不现实,因此在保持大学通识性教育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提高学生法学思维能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差距缩短;在法学专业的学制上可以探索更长时间的学制,如6年的学制,前四年为法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后两年为法学知识的应用、实践学习阶段,这样的学制的安排更有利于法律职业教育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