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十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十篇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39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1

目前,海西地区金融机构均已设立了循环经济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和企业给予优先评审,简化贷款手续,推出了仓单、提货单质押、搭桥贷款、龙头特色产品贷款等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产品,同时推出了融资顾问、财务顾问、百易安、网上银行、“白领通”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商务贷款业务等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

柴达木金融生态融资模式探讨

(一)建立和完善柴达木金融生态圈的框架结构

柴达木循环经济金融生态圈的建立可以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结构、金融生态链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考虑。本文建立的金融生态模型如图1所示。首先,外部环境能够为金融主体的正常金融活动提供行为规范和各种必要的条件。具体包括:一是稳定的经济环境。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前提。二是完善的法制环境。金融法制建设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造能力,决定了金融生态环境将来的发展空间。完善的法律可以有效保护债权人、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打击金融违法行为,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规范。三是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对债权人履约的制约、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淡薄、金融诈骗和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将极大地威胁银行资金安全。四是协调的市场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五是规范的制度环境。核心内容之一是执法环境,它对金融生态环境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金融主体要能够自觉遵守外部规则和维护良好的外部环境,意味着金融主体与外部环境和谐状态的实现,从而也就意味着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反之,如果金融主体普遍违反有关金融活动的各种规范,就会污染金融外部环境,导致金融生态危机,并最终威胁到金融主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金融生态链层次上看,金融生态系统越完善,金融资产从最初所有者传递到最终使用者必经环节也就越复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构成金融生态链。金融生态链条越长金融产品越丰富,金融市场越发达,融资能力越强,金融价值越高。表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内部业务运行、管理及内控机制的规范,这种规范表现在各个金融机构资产与负债的规模与结构、业务构成、利润来源等都处于协调和谐状态,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信用的不断流动,带动了资金周而复始的变化,从而推动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二是金融系统之间规范、有序和适度的竞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资金、技术、人才流动的纵向关系,是不同规模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之间的一种竞争合作关系,是一种互补共生关系。从金融生态结构上看,不同的类型的金融机构或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分布情况、配合状态要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达成和谐共处的局面。因此,在一个地区金融结构的设计,应做到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二)柴达木金融生态圈的产业链融资模式

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的工业企业地位日益上升,企业自身运营中的融资问题也日益突现,融资体系不健全、渠道狭窄所导致的融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间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紧密配合,协调发展,支持柴达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使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在融资渠道上形成多元化投资。

1.拓宽间接融资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企业的投资需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柴达木循环经济实施区别对待的货币政策,逐步探索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利率政策,严格实行扶优限劣措施。制定地区信贷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的信贷投入。

(1)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作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运作机制使其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关键的融资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的高效率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柴达木地区金融生态圈健康、有效、持续性的发展。基于正确、有效引导银行运作的前提,适当给予其经营独立,从而提高国有银行经营效率,发挥其对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

(2)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间接融资体系。一是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基建和环保设施建设,以及大江大河污染治理的优势,强化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帮助相关市场体制的形成,形成有重点、有层次的总体融资支持。二是组建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银行,弥补政府投融资的不足,解决在城市建设与公共环境方面更多的循环经济目标,尤其是通过特定金融产品解决循环经济企业的初期融资问题。

(3)培育非国有金融机构。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融资排除其客户名单之外,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受到挤压,需要尽快培育和组建地方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后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的空缺。切实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扶持力度,保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的均衡发展,满足柴达木地区民营中小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需求。

2.培育柴达木循环经济企业直接融资。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弥补间接融资的不足。因此,直接融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企业特征、规模、发展前景、融资需求与直接融资模式相结合,选择最适宜的融资路径,在此基础上,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企业软硬实力尽快达到直接融资的标准。

(1)鼓励优势特色产业上市直接融资。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仅有三家上市公司,对循环经济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仍显不足。要实现优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优质企业对循环经济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必须在资本市场上加快上市直接融资速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应根据产业优势、行业特色,如能源、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等一批优势资源产业,创造条件使更多的资源类优质企业上市,上市后运用资本市场融资解决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可以减少其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

(2)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柴达木资源项目大部分是工业项目,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依赖于银行的间接融资,大多数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银行必要的信用评级,被挡在银行的门外,使企业的发展受限。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由政府提供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引入市场融资机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资产转移和信用增级的技术处理,就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融得资金。青海中浩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一、二、三期项目,中信国安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综合开发项目等都是财务状况好、赢利能力较强而适宜私人资本参与投资的竞争性建设项目,是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p#分页标题#e#

(3)鼓励企业发债融资。柴达木资源项目大部分属中小企业,行业特点突出、产业上相互关联,而单一企业发债又面临额度低、成本高、信用不足的瓶颈,可采取降低资本市场门槛和限制,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企业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钾肥、盐碱、宝玉石加工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属于特色产业。因此,在融资渠道上,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进一步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核体系,完善债券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

(4)开发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服务产品直接融资。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方面,金融业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坚守风险底线,针对柴达木循环经济优势行业或特色产业共同构筑健康有效的融资信用体系,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开发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企业产权制度、业务性质和经营特点的“门当户对”型金融服务产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如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等。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金融生态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由于地区资本市场发育很不完善,循环经济区内大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投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来实现。但柴达木循环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在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中需要探索融资的新模式是必然的趋势。从循环经济融资的市场看,循环经济融资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如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基金市场融资和开发性金融支持机制。从财政投入循环经济来看,由于地方财政收支缺口较大,从而导致财政无法安排更多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二)金融机构放贷“短期化”行为明显,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先行,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但银行在支持项目建设上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较为明显,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

(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缺乏对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上缺乏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对能源的综合开采率和回收利用率还略显低下。

(四)金融生态缺乏评判依据、定量标准。金融生态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人民银行与协同部门尚未建立和完善金融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无法准确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不能全面反映本地区金融生态的状况和问题。

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引导循环经济实体改变融资观念以资产为信用的结构性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对大多数企业和相关经济职能部门仍较为陌生,对发行条件和程序等不甚了解。人民银行应会同政府部门联系有关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加强对优质直接融资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知识培训,使企业和经济职能部门意识到直接融资对于企业优化资本债务结构的意义,增强直接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法制环境,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金融法制建设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决定了金融生态环境将来的发展空间,良好的法律环境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必要基础。以《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加强法制支撑金融发展的力度,切实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为金融生态建设构筑坚实的法治基础。

(三)加强金融监管,创建金融安全区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健全监管法规和制度,改进监管手段,实现行政监管向依法监管为主的转变。二是督促各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资金交易、信贷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内控。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大力整顿金融秩序,保证金融的稳定和协调发展。人民银行要发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导作用,建立科学的金融生态环境监控机制,包括有效的经济金融运行分析机制和金融稳定评估报告制度,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2

摘要: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聚体。我国学者首先是针对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特有的融资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然后提出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形式。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探讨,主要侧重于集群企业融资相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融资形式的优势探讨、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融资优势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融资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融资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聚体。如,我国温州柳市镇中小企业低压电器产业集群,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东菀电子产业集群,郑州市的中小企业女裤产业集群……。为了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问题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我国学者首先是针对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特有的融资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聚体。如,我国温州柳市镇中小企业低压电器产业集群,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东菀电子产业集群,郑州市的中小企业女裤产业集群……。为了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问题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我国学者首先是针对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特有的融资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

1对中小企业融资障碍成因研究的综述

1对中小企业融资障碍成因研究的综述

我国理论界认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存在的融资障碍成因主要有: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与银行间等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存在信用缺失,融资交易成本过高等。郭君华(2004)认为,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难以取得国民待遇,这与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有关;刘和平,郑芳君(2005)分析了由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中小企业逆向选择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加大,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借贷;赵亚娟,桂新胜(2006)认为,在目前的社会信用制度环境下,中小企业无论是缺乏还款意愿还是缺乏还款能力都引发信用缺失;王俊凯(2010)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不经济,融资交易成本过高。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高,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相比都具独特的信用优势,故而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

我国理论界认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所存在的融资障碍成因主要有: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与银行间等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存在信用缺失,融资交易成本过高等。郭君华(2004)认为,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难以取得国民待遇,这与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有关;刘和平,郑芳君(2005)分析了由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中小企业逆向选择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加大,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借贷;赵亚娟,桂新胜(2006)认为,在目前的社会信用制度环境下,中小企业无论是缺乏还款意愿还是缺乏还款能力都引发信用缺失;王俊凯(2010)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不经济,融资交易成本过高。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高,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国有大企业相比都具独特的信用优势,故而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

2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研究的综述

2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研究的综述

我国较早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学者当属魏守华,他在“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2002)一文中首先根据其对浙江中小企业的调查,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融资形成资金方面的互助支持和以信任贷款为主的民间钱庄,是浙江产业集群的一大特色,这种内部自筹资金的好处体现在提高了资本利用的效率,降低了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充分调动地区内储蓄转化为投资。

我国较早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学者当属魏守华,他在“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2002)一文中首先根据其对浙江中小企业的调查,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融资形成资金方面的互助支持和以信任贷款为主的民间钱庄,是浙江产业集群的一大特色,这种内部自筹资金的好处体现在提高了资本利用的效率,降低了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充分调动地区内储蓄转化为投资。

随后,赵秀芳,周利军在魏守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中小企业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稳定的经营利润和较高的企业间信任度,使得银行更便于收集和共享企业信息,进一步阐明了中小企业集群在缓解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克服道德风险、降低银行交易成本和促进其银行信贷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杜传文(2004)则从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的角度分析了其主要融资效应是有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他认为集群内较早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由于资本市场带来的巨大资金支持可以给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促使集群内中小企业改善内部财务状况,增强其信用能力。郭席四在“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分析”(2006)以及朱冰心在“论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及对策”(2006)文章中都对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优势和间接融资优势做了与前人观点基本相似的阐述。

随后,赵秀芳,周利军在魏守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中小企业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稳定的经营利润和较高的企业间信任度,使得银行更便于收集和共享企业信息,进一步阐明了中小企业集群在缓解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克服道德风险、降低银行交易成本和促进其银行信贷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杜传文(2004)则从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的角度分析了其主要融资效应是有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他认为集群内较早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由于资本市场带来的巨大资金支持可以给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促使集群内中小企业改善内部财务状况,增强其信用能力。郭席四在“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分析”(2006)以及朱冰心在“论产业集群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及对策”(2006)文章中都对中小企业集群直接融资优势和间接融资优势做了与前人观点基本相似的阐述。

屠竣玉、吴彦颉和杨芥舟(2009)等学者则围绕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他们从中小企业集群的根植性、柔韧性和共生性三个特征分析了其融资优势。他们认为,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地域依附性和相互协作程度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或者说其迁移的机会成本很高,这就大大减少了其机会主义倾向,提高了守信程度。而且,集群内积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企业,不仅使得大量的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利用的状态,而且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得集群内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这使得集群内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从而银行更有意愿贷款给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另外,集群内企业在产业上的相互关联性,其实质是一种深度分工模式、围绕同一产业的一系列企业和机构的共同体,集群内的企业可共享诸多的生产要素,包括人才、市场、技术、信息等。这是集群企业获得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双重效益的根本所在。银行通过对集群内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贷款,不仅企业之间的共生性可以减少贷款的风险,而且还能从规模经济中大大受益。б娴母舅凇R型ü约耗谕徊档南喙仄笠荡睿唤銎笠抵涞墓采钥梢约跎俅畹姆缦眨一鼓艽庸婺>弥写蟠笫芤妗

我国学者后来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进一步深化的研究,表现为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集群式融资上,进一步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模式下的融资优势。黎文华(2009)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是指通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相互制约关系,将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融资,它包括集群整体内部融资和集群整体外部融资两种形式。张文君(2010)则认为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为前提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可充分利用集群优势融资的共生融资模式;银行可以对相同特征的中小企业进行集聚式贷款,参照小额信贷的模式,当单个企业不还贷影响到金融机构对组织内企业的后续贷款,从而将企业被动接受监督变成了主动相互监督,形成贷款的动态激励机制。陈小梅(2011)认为,虽然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但现实经济中这些集群融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应培育集群的中小企业合作文化,充分运用集群融资信贷技术及构建多层次的集群区域金融市场结构,以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我国学者后来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进一步深化的研究,表现为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集群式融资上,进一步探讨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模式下的融资优势。黎文华(2009)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式融资是指通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相互制约关系,将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融资,它包括集群整体内部融资和集群整体外部融资两种形式。张文君(2010)则认为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为前提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可充分利用集群优势融资的共生融资模式;银行可以对相同特征的中小企业进行集聚式贷款,参照小额信贷的模式,当单个企业不还贷影响到金融机构对组织内企业的后续贷款,从而将企业被动接受监督变成了主动相互监督,形成贷款的动态激励机制。陈小梅(2011)认为,虽然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但现实经济中这些集群融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应培育集群的中小企业合作文化,充分运用集群融资信贷技术及构建多层次的集群区域金融市场结构,以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3结束语

3结束语

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的内容。从上述综述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界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从最初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出发点的理论探讨发展到目前以基于不同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阐述。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有利于敦促实务工作者采用更好的融资模式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的内容。从上述综述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界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从最初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出发点的理论探讨发展到目前以基于不同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阐述。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研究,有利于敦促实务工作者采用更好的融资模式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郭君华.产业集群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师,2004(10):160.

[1]郭君华.产业集群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师,2004(10):160.

[2]赵亚娟,桂新胜.从产业集群视角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18-119.

[2]赵亚娟,桂新胜.从产业集群视角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18-119.

[3]屠竣玉,吴彦颉,杨芥舟.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9(06):118-120.

[3]屠竣玉,吴彦颉,杨芥舟.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9(06):118-120.

[4]张文君.集群融资:破解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兼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融资问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70-72.

[4]张文君.集群融资:破解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兼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融资问题[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70-72.

[5]陈小梅.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8-42.

[5]陈小梅.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8-4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曹洪香(1963-),女,山东栖霞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管理和财务运作。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3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我国目前的金融改?quot;出发点必须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后与混乱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体系是为实现这一战略服务的,由于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资本极为稀缺,因此,如果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本,资本价格就会非常高昂。而重工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这样,在市场机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落空。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只好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以便降低资本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这种计划体制可以保证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工业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但是却牺牲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稀缺的资本没有配制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控制逐渐放松。即遵循所谓"放权让利式"改革。随着资源配置、的计划控制减弱,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由非政府部门掌握的剩余也多了起来,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也在一步步走向深入,自主权扩大,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国家为了重建金融体系,开始改变资本分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先后重建了四家专业银行,90年代初又恢复了证券市场,外汇管理也逐渐放宽。人民币大幅贬值。但是,在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以前,金融市场化会导致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幅大升。国有企业因为有政策性负担,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完全市场化必然使大部分国有企业无力负担资本成本而无法生存。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国家并没有让金融体系市场化,而是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四大专业银行80%以上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其它融资渠道如有企业无缘。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是中国量。但是,非国有经济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进入正式的金融体系杨本很高。甚至不可能,极大地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除了银行以外,国家也陆续开始恢复或新建成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市场,这些非银行金融部门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国有企业仍然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国家也仍然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负一定责任,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不能在产品市场上开展公平的竞争。这在金融市场上则表现为金融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各健全的法制,金融市场十分混乱,非市场因素太多,不能有效动作,没有起到为技术创新呼经济增长积累、配置资历本的作用。

三、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如前所述,技术变迁对维持长期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而技术变迁又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正是经济发展对资本积累和配置的需要才产生了金融市场,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只能是为经济发展高效率地筹集和分配资本。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金融市场发展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另一类是间接融资,两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债券等,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实现直接交易。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资金供给着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把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实现社会剩余的动员和资本化。在直接融资中,由于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资金供给者,特别是小额资金供给者,很难控制资金需求者的资金运用,面对的投资风险很大。作为反面,由于不受或很少受到资金供给者的监督,直接融资的资金需求着可以较为自由地使用筹集到的资金,一旦经营失败,也不必负偿还责任,因此筹资风险小而且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发行股票或债券时进行炒作,以获得溢价发行的好处。但是,间接融资的情况恰恰相反,资金供给者只要将钱存到银行即可,由于商业银行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有存款的再保险机制,投资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因此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微不足道。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或其他资"金需求者却必须面对银行的严格监督,从贷款申请到使用、还款,都受到专业水准很高的银行监督,在相当大的长度上保证了贷放资金的安全。在间接融资中,投资者的资金回报比较稳定可靠,银行承担了投资风险,并负责资金经营,所以要分离一部分投资收益,资金所有者得到的回报比较直接投资少。但是直接投资者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一旦投资失败,连本带利一概亏蚀。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了说服资金供给着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或债券人需要做许多工作,而且需要付给投资者的报酬也较高,因此直接融资成本高昂。但是,如果通过间接融资,因为资金的直接供给者只是一家或数家银行、交易成本低廉、因而其融资成本就会大大下降。

从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各有利弊,在现实经济中,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合,最有效的金融结构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以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和产业为主,其融资渠道以从大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务为主。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则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以中小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为主。

上述金融体制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决定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不多,而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因此,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想用间接融资,也因为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更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中小企业一般不依赖间接融资。大银行天生喜欢为大企业服务,因为无论银行贷款的数额大小,一笔交易的信息费用和其它成本相关无几,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发放一笔大额贷款所需花费的平均成本比小额贷款低许多。中小银行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的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主到e务对象。而且,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因而中小银行也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

四、我国的产业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

有一种错误信念在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广为流传,以为在开放时代,中国应该重点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尖端的大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实力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否则民族工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北。这实际上是过去长期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变种。实际上,一国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成本越低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利用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又是由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在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因此,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必然需要继续人为压低资本价格,井采取种种行政措施保护资本密集型企业免受市场竞争挤压,结果必然是保护落后,资本密集型企业既没有竞争力,也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增强竞争力。这样,金融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市场化。

相反,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因为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不需要政府保护和扭曲资源价格。由于这种产业竞争力强,因而盈利能力强,经济对稀缺转变为相对富裕,劳动力反而日益显得稀缺起来。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变化,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越来越带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特征,中国逐渐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赶超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表面上似乎一下子将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到与发达国家相近的水平,实际则无异于拔苗助长,因为这种脱离要素赋的产业结构是无效率的,产业结构升级背后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没有要素禀赋的升级,人为拔高产业结构,结果必然以失败而告终。遵循比较优势战略表面上似乎没有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大,实际则是""小步快走",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现阶段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与我国要素禀赋相一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保证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根据前面的分析,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合适的融资方式是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但是大银行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的,所以发展市场化的中J、银行即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90年代以后,我国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改造各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但是目前业务量还不大,而且实际运作很不成熟、规范。地方性的中小银行一定要实现商业化,不能由政府行政控制,以致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依附于地方政府,甚至成为地方政府背离当地实际和比较优势,进行盲目投资的工具。如果那样,中小银行就不但会与四大专业银行一样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方便渠道,而且必然产生严重的银行金融风险,另外,发展中小银行需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中小银行并不是越大越好,需要有一定规模,以具备必要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小银行虽然是地方性银行,也要注意引进银行间的竞争机制,防止人为垄断生产低效率。

五、结束语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间接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4.008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体,与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相匹配,通常在经济上能够创造较多剩余,因而能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推动经济增长[1]。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补充,而且与众多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网络或供应链,其发展状况与产业集群网络的高效运转息息相关。有的产业集群的主体则全部由中小企业组成,中小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命运。

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中小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这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由于直接融资方式成本高昂,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通常无法承受。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但我国银行业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出于多种原因,其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到极大制约。从我国总体贷款状况看,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资源不到20%[2]。对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而言,是否也同一般中小企业一样面临融资难问题?作为产业集群中的一部分,这些中小企业又将如何突破融资难“瓶颈”?这些都是本文要着重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和中小金融机构的缺乏

中小企业一般信息透明度较低,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例如,中小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类似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第三方监督,因而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信度。

一些中小企业有意隐瞒不利信息以取得融资,事后又违反融资条款,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损毁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公信度[3]。此外,我国银行业受到管制严格和高度集中的制约,其主要由大银行构成。我国的大银行倾向于服务大企业,因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加缺乏信息优势。相反,长期互动假说[4]认为,作为主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对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具有针对性,在长期的合作中彼此更为了解,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却存在供给的缺位。

(二)供求双方的内部约束

一方面,作为间接融资供给方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业务主要针对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信任感的缺失,这种缺失即来自于经验,也来自于刻板印象。而按照现行贷款模式,商业银行如果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相比大企业客户而言,则要支付更高的经营成本。此外,商业银行贷款权的上收以及现行管理要求和操作方式的约束,导致资金供求难以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作为间接融资需求方的中小企业,面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缺乏状况,不得已必须向大型商业银行贷款,但其严格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却成为广大中小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5]。而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又普遍存在信息透明度低的状况,一些中小企业更是出现贷款不还或无法偿还的情况,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此外,众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人才,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而“羊群效应”的影响使得一部分新兴中小企业主观上回避向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的尝试,这在客观上加剧了融资难的问题。

(三)供求双方的外部约束

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一直采取抑制其发展的政策,对待出现的问题多采用关停的办法,而不是采取严加监管,其结果是金融秩序一直不能好转[5]。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其中存在着偏见,即认为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产生有可能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而伴随中小金融机构由于缺乏监督而发生的诸多问题,反过来又似乎应验了这一疑虑[1]。

二、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促进效用

(一)产业集群的信号作用

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中信息分布的基本结构是不对称的,企业通常比需求者拥有更多的产品信息,其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积累使企业成为“私人信息”的拥有者,占有信息优势。信息成本的存在使得需求者无法确切地了解产品的具体信息,这就需要一种方便判断产品内在质量的标识或信号,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和购买风险,避免逆向选择的出现。此时,产业集群便成为避免逆向选择的一种信号。具体而言,在间接融资活动中,由于银行难以对单个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进行详细而真实的测评,所以银行必须借助于一个更为行之有效的标的物。而需要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产业集群这一平台,向银行展示自身的优势,增强自身在银行心目中的好感。同时,银行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高效信息场多渠道地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以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项实证研究发现,相比非产业集群地区,产业集群地区的中小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资金,并且融资的质量更好[6]。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5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6

关键词:产业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

一、引言

在全球金融危机余热犹存、通胀凸显的大背景下,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欠发达地区进行了新一轮的承接产业资源争夺。云南作为西部12省之一也自然加入了资源争夺的行列。云南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且“桥头堡”建设的稳步推进也为产业转移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云南也为承接产业转移做了不少努力:截至2010年,云南已规划建设了119个工业园区;“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打造10个部级产业基地,建设50个省级重点产业基地,以及其他州、市等特色产业基地,并着重发展20类特色优势产业。然而,云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弱势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原因在于产业转移必然伴随着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金融服务层次提升、金融体系的完善等一系列新的金融需求,金融作为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着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其他省份相比,云南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是滞后的,如何加大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力度,不仅决定着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而且决定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最终成功与否。

二、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1.云南承接产业主要以吸收直接投资为主

尽管云南劳动力优势突出,但省外直接到云南办企业的较少,产业承接以直接投资为主。2010年云南省共引进5390个合同项目,到位资金1387.3亿元,较2009年项目个数持平,资金较同期增长26.5%。合同项目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大项目合同数目可观。5390个项目中,资金超过5000万元的就有2143个。(2)优势及支柱产业引资突出。5390个合作项目中,电力、矿冶、旅游文化、生物资源开发、化工等我省优势及支柱产业项目分别为458个、973个、521个、383个和190个,这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省经济的发展。(3)资金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2010年,由东部地区出资建设的项目达1720个,东部地区实际到位资金额为720亿元,占全省项目总数和省外到位资金总额的比重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9和0.8个百分点。此外,从各省区投资情况看,东部地区主要以北京、浙江、广东为主,中部以湖北、湖南为主,西部主要是四川和重庆(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及云南各州、市年鉴,下同)。

2.承接产业地区分布差异明显

云南承接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集中度较强的滇中、滇东地区,以及旅游特色较多的丽江等地,其他地、州市则分布较少,如表2。2011年昆明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80.5亿元,占全省总金额的26.8%,吸纳投资是怒江的20倍左右。迪庆、文山、西双版纳、怒江引进资金总量只相当于曲靖引进的资金量。究其原因主要与昆明金融营业网点多、交通便利、信息化程度高等因素有关。

3.资金产业分布不均

资金主要投向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2010年,一产项目409个,省外到位资金24.6亿元;二产项目3025个,省外到位资金968.8亿元;三产项目1956个,省外到位资金393.9亿元。省外到位资金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比例为1.8:69.8:28.4;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0.2及3个百分点,二产上升3.2个百分点。从产业具体细分看,一产以农业、林业为主;二产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他建筑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为主;三产以批发业、住宿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商务服务业、零售业等为主。

4.投资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从资金来源地的企业看,除大型水电项目以国有企业为主外,其他类型的投资均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以浙江企业为例,到云南进行投资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私营公司、私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和集体企业占不到1.2%。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多、效益好、有活力,对活跃云南市场、促进云南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金融支持云南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产品单一,融资规模小

尽管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但其金融服务意识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服务主要以传统的信贷方式为主,而企业生产活动必需的结算、担保、汇兑、信托等形式的金融服务较少。截止2009年末,据相关统计,云南省共有122个乡镇基础性金融服务缺失,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3%,涉及18个民族130万群众。二是金融机构对承接产业支持依然坚持一贯的“抓大放小”政策,即对于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给予足够的信贷支持,而对于市场规模小、担保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则无人问津。而云南承接的产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技术含量低、市场潜力小等特点,往往是最需要金融支持的对象。据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省36.6%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其中有5.2%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根本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基本能得到银行贷款,但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为57.9%,只有5.5%的中小企业能基本满足资金需求。[1]三是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差。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由于云南金融机构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行业所处的竞争力较弱,加上本省金融人才严重稀缺,从而导致行业产品创新意识差,远远不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所需金融服务产品需求。

2.金融资源分布不均

从贷款地区分布看,昆明、玉溪、版纳、德宏四个地区金融资源相对富裕,而昭通、普洱、临沧、文山等地区金融资源较匮乏,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货币资金是经济体系运行的血液,经济发展的地域性与金融活动的区域化运行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可见由于部分地、洲、市得到所需的金融资源相对较少,承接产业的数量自然就少,这就出现了产业转移地区差异化现象。例如,2009年全省贷款年末余额为8779.63亿元,仅昆明市就占了5450.79亿元,占全省比重的62.08%,排名第二的曲靖也只有526.3亿元,可见金融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从贷款行业投向看,2009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几乎不能获得新增贷款部分。从贷款企业规模看,据2009年云南省工信委调查,我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只有37.4%的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但贷款金额普遍不高。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13.0%,其中,300万元以上的占3.5%;贷款金额在50-100万元的企业占15.3%;贷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71.7%,其中10-50万元的占38.2%,5-10万元的占20.6%,5万元以下的占12.9%。[2]

3.配套服务滞后

由于缺乏针对产业承接必要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劳动力资源政策以及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导致金融机构相应的配套服务跟不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针对产业转移的窗口指导、差别化信贷服务制度,这势必会影响产业转移的信心。二是工作园区还没有配套金融营业网点。金融营业网点大多建在繁华的闹市区,工业园区由于人口密度小、流动人口少、远离市中心,几乎没有金融营业网点,这将为承接产业带来诸多不便。三是信贷管理体制滞后,难以便捷地为企业提供资金供给。由于承接地金融机构缺乏对承接产业信息的全面、深入的了解,造成信贷审批难,再加上本地金融机构不仅缺乏与省外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而且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获得贷款的速度和额度。

4.区域金融合作缺乏

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产业承接成功实行不仅需要承接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转出地金融机构的支持。由于受地理位置、信息化程度低、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云南与东、中部地区金融往来不够密切,这一方面不利于建立区域银行网络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最大化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不利于承接地金融机构信贷质量的提高,由于企业与承接地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隔离,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缺乏对企业信用的了解,势必会加大信贷审批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

四、政策建议

1.扩大服务范围、改善服务质量

一是优先支持承接企业上市融资、增发新股和配股,核准其发行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鼓励和支持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筹集资金,通过股权转让、并购重组等方式迅速做大做强。二是鼓励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企业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托、融资租赁服务,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加快村镇银行的试点进程,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组织等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资金。四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筹集建设资金,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应用推广提供风险投资。五是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2.有选择地加大金融支持产业转移力度

一是要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和项目,同时要限制“两高一资”产业的授信额度。二是加大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主导和优势产业如烟草、旅游、电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

发挥政府中介职能,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并争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

一是政府是产业承接转移间接的受益者,应发挥其中介职能,更好地为承接产业转移服务。首先,政府必须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承接产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要给予金融机构税收方面的一定优惠,鼓励其对承接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中介职能,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沟通的纽带,使金融机构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要把一些好项目推介给金融机构、定期向金融机构通报经济信息和产业发展信息,更好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二是要加强银企合作。切实发挥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创新符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中间业务产品,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在企业兼并和重组及改制上市、人员培训、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三是极力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做好与政策性银行的衔接与协调工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的方式,争取国家政策性对产业基地内重大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等的贷款支持。

4.加快昆明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一方面能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为承接产业打造一揽子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昆明设立分支机构,进而会带动更多的企业来昆明投资。此外,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能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更好的交流和服务平台。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探讨区域金融合作的领域和项目;二是建立工作协调制度,加强相互之间的工作联系与沟通协调;三是建立业务处室联动制度,推进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四是建立金融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促进金融信息沟通和良性互动;五是合力构筑区域间金融合作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双边、多边的金融工作交流活动。

5.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企业和银行达到“双赢”的基本保证。一方面要不断宣传信用意识,增强公民的信用;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推进金融安全稳定地运行。此外,政府应尽快构建一个高效的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失信惩罚的信用体系,从而降低融资风险、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信贷投入的环境,使银行可以放心放贷,企业可以方便地获得贷款。(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涛.云南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刘尔思.承接与转移的再思考——云南桥头堡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11(2)

[3]赵强.关于金融支持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3)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7

关键词:结构变迁非均衡性金融创新

在中国金融市场扩张规模令人欢欣鼓舞的同时,市场发展中的结构非均衡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尽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初期,金融市场数量扩张先于结构优化,但当数量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结构优化就成为市场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此,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不能继续依赖数量扩张和加快速度的路径,必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结构优化为重点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非均衡性: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变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大大加快了中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的步伐。然而由于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变迁过程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从融资结构变迁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呈现“三主导型”特征,既银行主导型、政府信用主导型和长期主导型。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实际上由企业的融资结构决定。如果企业主要采用债权融资,那么金融市场必然以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贷款市场为主导,而如果企业更多地选择股权资本,则金融市场就会以股票市场为主。

首先,从近几年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变迁来看(见表1),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融资比重高达80%以上且在逐年上升(2004年金融宏观调控略有下降)。

合理的?笔者认为,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应该表现在金融功能的日益完善与金融效率的日趋提高。因此,金融功能的完善程度与金融效率的高低程度可以作为评估金融市场结构合理性的一个定性标准。具体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判断:

一、从经济增长的结构来看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金融市场发展不仅体现在金融市场规模的增长,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与之相适应,经济发展也不是一般的经济增长,更是结构的优化。这种结构优化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金融市场机制的传导来实现的。金融市场机制在联系资金的供求,联系储蓄与投资的同时,也沟通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笔者认为从经济增长的结构是否优化可以作为判断金融市场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和投资的长期失衡,主要表现在投资率持续走高,消费率不断下降。从1994年以来投资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2004年高达52%。中国为什么出现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呢?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融资结构“三主导型”特征所造成的。因为“三主导型”金融市场的资金大量流向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和国债,而长期贷款和国债资金主要是支持投资项目的,这就导致了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和投资的长期失衡。另一方面是资金的流向结构不利于增加就业,导致失业率进一步上升。据统计,2000至2004年以来全国新增信贷中的2/3贷给了国有企业。而自1995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一直是负值。特别是在本轮的经济增长中,我国所有的资源包括银行系统、中央和地方财政系统的资源还不断集中向国有企业注资,即大量的资金流向了一个总体上没有就业增长的部门,而大量吸收就业的民营中小企业却面临融资困境。

二、从金融稳定性来看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首先,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较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一般水平为4:6,而我国2004年为1.7:8.3,而且间接融资具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以短期资金为主,会蕴藏着潜在的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外援融资比例较高,并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会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会由银行和政府承担,造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大量增加和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孕育着非常大的金融风险。同时,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不仅因资本重组率过低难以支撑信贷的超量扩张,而且大量中长期贷款实际变相成为企业资本金,增大了银行系统的贷款风险。其次,衡量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另外一个常用指标是m2/GDp。一般而言,当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m2/GDp比率就会下降,直接融资的比率会相对上升,而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2004年底我国的m2/GDp比率为1.85,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从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看,这一指标过高,往往蕴藏着较为严重的金融不稳定因素。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同时,因为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使得现有的间接融资中,大中型企业和中长期基建项目贷款比重高,贷款集中度高容易形成不良资产,不利于金融风险防范。最后,在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债券市值不足股票市值的30%,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债券比重高,企业债券比重低,市政建设债券几乎空白。企业债券在行政审批制度下又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中型企业难以发债筹资,于是体制外融资方式层出不穷,非法集资问题严重,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

三、从资金的配置效率来看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在银行主导型、政府信用主导型和长期主导型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金融资源的垄断性不仅会导致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过深也会使得市场的运作机制弱化。突出表现:一是缺乏合理的投融资渠道,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这就造成一方面是目前我国超过13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缺乏直接投资渠道,投资者无法根据不同风险偏好自由选择投资对象;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根据市场资金与产品供求变化,选择有利融资策略降低融资成本,并及时调整生产规模与结构。二是当前资金向国有企业集中的现象,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近年来,大量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债转股、技改贴息以及上市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流向经济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而高科技、高效率的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却严重供给不足,最终导致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三是资金在金融市场上不能自由流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是三个分割的市场,资金不畅通、价格不统一。

由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并不优化,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缺陷,

三、金融创新: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的路径选择

结构性缺陷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由于缺乏一个审慎的规划,多年来“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加剧了金融市场发展的非均衡性。经济学中的“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效应必须下工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笔者认为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削长边补短边”。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金融制度创新优化市场结构。按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发展规律,市场是制度安排的基础和孵化器,有什么样的市场构造和市场文化,需要什么样的制度设计、监管布局和制度安排,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遵循市场结构和状况来配置制度资源,因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与市场预期带有很强的正相关联,从而制度资源也能够对市场预期产生激励共容效益,市场内生的责任约束机制、市场与社会的纠错预警和识别机制、市场基础建设和服务机制及资信、信用的规范、配置机制,都能够有效地规避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风险。因此,制度创新的最基本任务是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公允的环境,在尊重市场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孵化并培育市场向更高阶层发展,而不是制度设计一个高层次的制度环境,让市场跟着这一体系运转。因为市场需要一个吸收的时间和机会,制度搭建的平台,最终需要市场的配套体系的完善和润色,而这脱离不了市场的认知的时间过程,因而制度移植需要支付市场的跨越成本。

(二)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市场结构。一方面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发展场外交易。鉴于中国目前金融创新经验不足,我国衍生市场的发展首先要从运用金融工程的系统分析方法创新金融工具,发展场外交易开始。另一方面,适时推出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场内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衍生产品所需要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同时具备和成熟。因此,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应科学地安排顺序,时机成熟的先行推出。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远期、期货、互换、期权五种最基础的交易中,应当先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另外,我国近年商品期货市场经过规范正日趋成熟,期货交易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加之衍生金融交易的试点都采用了期货交易,因此可以把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作为先期发展的重点。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国债规模的扩大,应尽快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我国当前股市波动甚烈,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有关,有关方面正在研究推出股指期货的可行性。发展股指期货可以让投资者运用对冲手段,以降低股市风险,刺激股票交易。何时推出国债和股指期货,应该根据基础市场发育和宏观监管水平来决定,尤其应该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

(三)通过金融主体创新优化市场结构。首先,优先培育包括存贷款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定期存单转让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内容的货币市场;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优化结构,在稳步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尤需大力培育债券市场;积极发展外汇交易市场;在上述原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发展利率、汇率和股指等金融衍生市场。在发展场内交易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其次,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银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真正建立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机制;再次,大力支持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稳步推进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最后,积极发展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证券公司兼并和资产重组,形成中国的投资银行业。

参考文献

1、Levine,Ross,andSaraZervos,1998,“Stockmarkets,Banks,andeconomic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88(3,June)

2、Harris,RichardD·F·,1997,“StockmarketsandDevelopment:aRe-assessment”,europeaneconomicReview,41(1,January)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8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央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98129.48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00.72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23110.84亿元”、“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要求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各地按照国务院要求,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注入优质资产、改制重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与2010年相比,2012年省市县融资平台公司平均每家资产增加13.13亿元、利润总额增加479.98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4.90个百分点”、“从举借主体看,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分别举借40755.54亿元、30913.38亿元、17761.87亿元”。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地方政府举债筹资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其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也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念及特点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文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征包括:一是地方政府主导或绝对控制;二是借助政府优质资源和信用为政府投资进行融资;三是筹措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实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四是地方财政兜底,直接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或担保责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分为:一是单一融资平台,负责公益性和基础性项目融资、资金拨付及还本付息,不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二是公益性投融资平台,负责公益性项目融资、建设、运营及还本付息;三是经营性投融资平台,负责基础性项目融资、建设、运营及还本付息,并可能进行其它经营性项目投资和金融投资;四是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兼具公益性和经营性平台的特点。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形成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直接负债,包括中央地方债、上级财政借款、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和其他借款;二是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公司间接负债,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形式借款。其中投融资平台公司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体,其规模占比65%左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其债务的形成有着复杂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一)现行财税体制下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高度不匹配

中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非对称型财政分权模式,财权与事权匹配度较低,财政收益权更多在中央政府手中。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体制在财权和事权的分配上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财权方面,对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作了较大调整,将税源普及全国且流动性大的税种以及调节功能大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税源比较固定税基比较狭窄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二是事权方面,由于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并未重新调整,仍然大致维持原有的中央、地方支出划分局面;三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现行的法律法规也限制了地方政府直接发债的合法性渠道。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缺口转向体制外的渠道,通过设立地方融资平台等方式大规模举债解决,以匹配其承担的事权。

(二)政府行为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实际控制了大量的优质资产资源,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国有企业资产以及自然资源、要素资源等。特别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土地出让金抵押贷款,已经成为融资平台中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方式。地方政府具有的大量可支配资源让地方政府按照市场化经营运作的模式,整合资产资源,搭建平台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举债成为可能。同时,当前中国的官员绩效评价体系仍然是“唯GDp论英雄”。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式。这一考核机制促使官员为了GDp的增长以及自身的政绩,加剧了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冲动和需求,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投资冲动是导致地方债务增长的直接原因。

(三)刺激性经济政策导致其过快发展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为保增速、稳增长,中央政府出台了以4万亿元投资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从而拉动内需。在此期间,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和债务快速增长创造了良机。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财政贴息、完善信贷奖补机制、设立合规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策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更是被看作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从2008年底以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当前全国有4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到2013年底,则迅速上升到16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这一阶段刺激性经济政策创造的宽松环境是政府融资平台过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债务风险分析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当前政策体制、法律法规等制度性安排未能及时配套落实到位,产生了地方债务规模过大、债务增长过快、平台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规模日益庞大,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加剧

由于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多样化,因此融资所形成的债务也是繁杂多样。既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直接形成的债务,也有因地方政府为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还有比如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造成的费用。2013年底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经超过16万亿元,其中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有些地方债务余额甚至超过了可用财力,在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仍然举债发展,这将大大加剧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二)地方融资平台设立与运作不规范,偿债能力不足

首先,平台公司的是由政府牵头设立的,是为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所服务,具有较强的行政指令性,而且平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多由地方政府官员兼任或委派,导致“政企不分”的局面,其经营运作等主要事务受制于地方政府,导致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地过多干预,缺乏独立性;其次,平台公司举债过程不够规范,其受资产质量和项目运作效益影响,自身偿债能力明显不足,尽管部分地方政府将可能有一定现金流和收益的优质资产和资源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偿债能力。但是大部分平台公司资产都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既无法产生收益,又无法变现,严重制约了自身偿债能力,潜在风险很大。此外大多数平台公司还承担了大量地方政府公益性项目,因此从平台公司的投资项目来看,由于缺乏稳定现金流和投资收益,很难满足偿债要求。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债务风险难以防控

绝大多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质上都是由政府掌控,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根据行政指令来确定可融资规模,忽视了其实际承受能力,一些地方政府给下设的平台公司分配过重的年度投融资任务并配套以严格的绩效考核督促其限期完成。导致平台公司只能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想法设法扩大融资规模,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资产和经营结构,以满足金融机构要求从而获得融资。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债务风险防范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的主观判断,导致债务风险难以防控。

四、对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其经营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能引起的区域性债务风险、财政金融风险成为未来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国发[2010]19号、财预[2010]412号、等系列政策文件,旨在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加强和深化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相匹配的投融资体制和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税分级结构,扩大地方财政收入,使地方具有稳定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增强地方政府防范和应对债务风险的能力。第二,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将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等指标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决策。第三,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机制,中央对地方政府因发展地方经济融资举债的合理诉求应予以科学引导,调整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直接举债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同时也需明确界定地方政府举债的审批流程和管理权限,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结构及投向。这样的举措有利于实现地方债务透明化、规范化、市场化管理。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9

【摘要】受自身条件的约束,融资难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济危机不断加重的形势下,尽快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寒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鉴于此,我国不仅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还应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更好地推进优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融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毋庸置疑,中小企业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一半左右。中小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中小企业中相当部分为非公经济,往往由于企业自身信用度不高,偿债能力不强等原因,使得企业资金来源较少且融资规模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妥善解决。随着国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更加捉襟见肘,运营举步维艰。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停关数量多于新增数

据调查,广东省2008年1-10月关闭的企业约有1.5万家,同期新增仅有3200家。吉林省1-11月关停中小企业2.3万家,占全部中小企业的8%,同期新增中小企业1.7万家。海南省50家重点企业中有2家停产。

(二)微利经营,限产情况普遍;海外订单减少,经营困难

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用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大量在产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不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采取减产、停产和裁员、减薪等办法来应对生存危机。吉林省有30%的中小企业开工不足,江西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有70%约4000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产措施,有11%左右的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额同比上年增长了1.5倍。海南省的50户重点企业中有6家出现减产。

(三)资金困难未见明显缓和

企业融资需求较大,融资困难现象依然普遍。多数企业缺乏资金,无法扩展市场、转型或创新,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闭。虽然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资金紧缺问题,但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可抵押的不动产,融资仍然很困难。有些地方组建了一些担保公司,但由于缺少担保金,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数量是有限的。

二、中小企业运转难的主要瓶颈问题

(一)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

1.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等价格不同幅度上涨,企业生产成本随之上涨,部分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只是微利经营,且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无法灵活运转资金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近7%-8%的小企业停产倒闭。2.部分外销型企业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内销不畅,产品积压,最终导致企业停产关闭。外贸企业原本利润水平就较低,受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的影响,大部分采用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利润下降,已经无利可图。3.税负加重。企业所得税从15%调整至25%,有些行业出口退税率下降,使得企业利润下降。新的《劳动合同法》规范了企业员工工资和社保医保标准,我国中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成本的提高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二)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或直接融资难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大障碍是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和信用。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较大比重,技术水平不高,利润较低,偿债能力不强,企业信用度不高。一旦出现产品销路不畅,资金回笼慢,就会难以运转。有限的资产难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大幅提高技术水平;在面对较大的经济困难时,往往“中变小,小变无”,银行贷款风险较大,难以积累良好的信用度。

三、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一)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应当逐步建立包括政府、中小企业法人、自然人等在内的股份制信用担保基金,扩张基金规模,用股份制运作理念在公司内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区域性核心担保机构,积极组建各地中小企业担保组织,指导信用担保机构盘活担保存量,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担保能力。

(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要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小、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自主性强、运行成本低,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风险状况,可以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更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另外,中小企业规模不同,对待风险的态度及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也不相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创新融资品种,以应对不同层次企业的需求。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创新出一些新的融资品种:1.随借随还循环贷款。针对有适合抵押或担保,现金回笼较快的企业,推出手续简便的可循环贷款,方便了中小企业的申请、办理。2.配对组合联保贷款。这种贷款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借款人缴纳一定保证金,组成互助的联合担保小组,相互提供贷款保证担保,更多地依靠企业之间的互相监督和约束。3.动产抵押盘活资金。是指缺乏普通抵押资源、有短期融资需求的小企业可以将自有或第三人所有的商品、原材料及设备等动产向银行抵押,也可用国债、存单等进行质押,以从银行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贷款带有典当的性质,但贷款利率远低于典当利率。

(三)其他融资方式

1.推动中小企业转换融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一方面,可以面向居民个人推出措施,增强中小企业对社会资本的直接吸纳能力,拓宽中小企业资本、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小企业间相互投资持股,提高中小企业资本率,使中小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形成新的资本运营机制。

2.大力发展民间融资,并逐步进行规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取得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民间融资与银行信贷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相互竞争或替代的关系,而是由于各自优势的存在,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

当前民间融资的现状:(1)民间借贷方式多样化。民间借贷形式主要有“企业间融资”、“企业向个人融资”、“工商户之间融资”等。(2)民间借贷注重社会关系的传统价值观。民间借贷的借贷双方多数通过“亲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媒介实现资金融通,形成了以信用保证替代正规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的现象。(3)民间借贷特有的优势。民间借贷能满足中小企业“短、快、灵”的要求。无需抵押或是繁杂的手续,当出现资金紧急缺口时,民间借贷就会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融资需求的优先选择。(4)民间借贷的利率。目前,民间融资利率大多数高于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借贷利率,这也正体现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

尽管融资户利用民间融资比较及时、方便,但由于缺乏金融法律法规的保护,尚存在诸多风险。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做到:首先,从法律上明确界定融资和非法融资的界限,正式承认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化。2008年以来,我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很多小额贷款公司,而合法的利率的出台有利于打击高利贷等非法融资行为。其次,适度提高民间资金注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比重。还应加强管理,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走上契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不断优化民间金融的生态环境,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担保服务等。

3.创新融资方式。网络信用已经在融资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成功地为中小企业融资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阿里巴巴是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并不是金融机构。从1999年开始,阿里巴巴率先建立了电子商务诚信体系。2000多万中小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络贸易平台上创建的网络交易信用和阿里巴巴自身建立的贯穿贷款过程前、中、后的一套风险控制体系,使银行看到了业务发展的契机。到2009年,有超过8家银行参与阿里巴巴的中小企业融资计划,中小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平台获得的融资金额预计将超过60亿元,贷款省份将扩大到广东、江苏、山东以及上海等地。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企业各自确定债券发行额度,采用集合债券的形式,使用统一的债券名称,形成一个总发行额度而向投资人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企业债券形式。其相比一般企业债券的优势为:(1)发行主体是多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构成的集合体。(2)对单个企业的信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要求较低。(3)发行费用相对较低。相比银行贷款的优势为:(1)投资者较为广泛。(2)融资成本较低。(3)融资期限相对较长。(4)融资规模相对较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可以促进优质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企业的知名度,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如今,典当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典当动机不再是生活所迫,而是换取所需资金。典当行业融资的特点是“短、小、快、灵”,一般情况放贷多则3-5天,少则1-2天。作为银行的有益补充,典当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又一资金来源。

四、优化发展优质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诚信度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诚信度是获得银行贷款、解决融资困难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水平、缓解融资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在融资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收益与成本,选择正确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的优选顺序应为:内部积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合理的融资结构的内容包括:确定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合理比例、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的合理比例。

(三)还应考虑地区、行业特点、宏观调整等发展因素

以河北省为例,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成本增大,部分企业面临关停的严峻局面。产业结构中资源型重工业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低,初、粗加工产品多,企业研发能力弱,产值比重较低。面对这些情况,应当有选择地帮扶优质中小企业,积极利用资金、人才和技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茂盛,乔志芳.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优缺点篇10

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与融资难题

一直以来,广大中小企业都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更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遭遇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毕业大学生初次就业,绝大部分需要靠广大的中小企业吸纳;而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也需要靠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来解决,这也都需要倚重地方区域内广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来贡献力量。因此,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和年度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含持照个体工商户)约3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9%;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4.9万家,实现总产值49.8万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50.1%和240%;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GDp、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此外,全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虽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政府也在一直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依然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而“融资难”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金融系统一直着眼于服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绝对主体的现代金融体系。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一直占据了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半壁江山,其存贷款市场份额更是占据了整个银行业存贷款总量的一半以上。根据银监会2011年10月2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105.71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境内总资产为50.50万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内总资产为16.64万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境内总资产为8.95万亿元,其他类金融机构境内总资产为29.61万亿元。

这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过低的融资格局。在当前的融资格局下,一方面,由于广大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可供抵押的合适资产、经营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度较低等原因,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大型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另一方面,尽管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能够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但由于其资金需求量普遍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并且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能够被审计部门认可的规范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信用评级过低,而在缺乏合适的信用增进措施和风险缓释工具的情况下,能够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就不进行融资。相反,在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心脏”的今天,广大中小企业由于其高成长性、经营灵活性,更加需要资金和资本的支持。但是由于在当前金融市场格局下,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系统获取资金,众多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甚至高利贷行业等非正规金融市场进行及时的资金融通。尽管这些民间融资行为能够部分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但这些资金的利率通常很高,在经济、市场运行平稳的时期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顺利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一旦遇到经济、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或者企业遇到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中小企业资金链突然紧张的时候,这些高息借贷会加速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使之迅速走向覆灭。

因此,在当前资本市场的融资格局下,广大中小企业不仅面临着融资难,还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风险,这十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更进一步地,这也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的快速和稳定增长,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区域集优”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服务方案”正是着眼于解决当前资本市场融资格局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正是要切实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由之推出的“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实践和基础之上的再创新。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指2个以上(含2个)、10个以下(含10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共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于2009年11月由交易商协会正式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缺乏规模效益、信用风险高、信用评级低等相关障碍,使更多中小企业有序进入全国范围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成为了可能,并且也大大降低了这些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对资本有效配置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精神,2011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交易商协会与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参与主体密切沟通,经充分研究论证,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整体规则框架下,创新推出了“区域集优”融资模式。

“区域集优”融资模式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非金融企业,通过政府专项风险缓释措施的支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债务融资方式。在具体操作上,首先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偿债基金,以一定的杠杆率为本地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项目提供担保;然后,再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共同遴选符合条件的地方企业,由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联合银行、地方担保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为企业设计切实可行的债务融资服务方案,并为之提供全产品线的金融增值服务。

“区域集优”融资模式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创造性地将地方政府引入了参与主体,并使其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充分集中了市场和政府对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配置的双重优势。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不论是就业、税收,还是对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的拉动,广大中小企业往往是居功至伟,因此,地方政府乐见,并且也有意愿、有动力帮助本区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而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最有能力协调各方主体和调配各种资源,如果有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地方政府也最有能力切实帮助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区域集优”融资模式正是创造了这样的途径,使最有意愿和最有能力帮助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政府有了具体可操作的方式,来帮助本地合适的中小企业进入全国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进而,中小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拉动了地方的就业、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成人达己,成己为人”,这就形成了一种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区域集优”有望开创中小企业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新格局

“区域集优”的债务融资模式创造性地将中小企业引入了全国性的正规资本市场,极大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将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直接进入债务资本市场融资的创新通道正式启动,借助这一金融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由来已久的融资难问题将有望得到实质性改观。同时,“区域集优”的债务融资模式也有助于防范和消除民间非正规金融带来的金融风险,更为深远的是,“区域集优”的债务融资模式也将促使我国资本市场金融资源的分配走向更趋合理、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新格局。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前全球都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广大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主要依靠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等非正规金融方式解决,但是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高成本,不仅会严重挤压很多中小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更有可能使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危机,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有效打通了中小企业有序进入正规金融市场的通道,不仅扩大了中小企业可获取的金融资源,大大降低了其融资成本,也实现了稀缺的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的适度倾斜,这不仅将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使我国金融资源的分配进一步优化。伴随着未来“区域集优”融资模式的逐渐成熟和试点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正规金融市场“嫌贫爱富”、融资资本过度集中于国企和大型民企的局面将会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此外,将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引入正规金融市场,也有利于扩展金融监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防范类似温州民间高利贷融资崩盘等恶性金融事件爆发造成的金融风险,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毫无疑问,伴随着未来“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逐渐成长与成熟,这种“区域集优”融资模式不仅将有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将对中小企业发展、区域经济乃至我国整体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区域集优”的债务融资模式将促进中小企业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将增强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把中小企业推向了全国范围的资本市场,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有利于其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并且,票据本身的发行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相关中小企业在注册、发行及后续管理过程中,能够极大地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论主动还是被动都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使企业经营不断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更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将有力促进其长远的发展壮大。此外,商业银行在承销票据业务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小企业的了解,有利于其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互信关系,进而发展贷款、贴现、贸易结算等其他业务,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其次,“区域集优”的债务融资模式有助于培育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我国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发展都面临一个重大障碍,就是缺乏一个完善的信用环境。“区域集优”的债务融资模式将使地方中小企业在发债和争取发债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市场诚信意识和信用体系,随着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影响力的扩展,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有效塑造。伴随着未来“区域集优”融资模式向全国范围的推进,从而可以使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此外,政府职能转变也是我国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区域集优”的融资模式中,地方政府在帮助本地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加强服务地方企业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增强其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进而促进我国整体性的政府职能转变。

第三,“区域集优”的债务融资模式有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区域集优”的融资模式中,中小企业是融资的主角,但地方政府需要对本地企业进行遴选,是绝对的主导力量。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遴选过程,也是体现和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过程,这使政府在财政、税收政策之外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产业结构调整工具,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会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加速其发展壮大;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将愈加艰难,加速其淘汰,释放被其占有的发展资源,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