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55

预防医学心得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1-0073-03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然而,长期形成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严重分离,导致一些临床医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1-3],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的医学观念,重治轻防倾向严重[4]。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对人才要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有预防整体概念的复合型人才[5],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理念和相关实践能力[6],以适应新医改大环境未来发展的需要。

1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

1.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临床医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有调查表明,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相当比例的人认为预防医学对其没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兴趣[7]。尤其在专科医学生中,重治轻防的倾向更为严重。有调查表明,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33.8%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8]。医学界自古以来就倡导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就当今而言,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李立明[9]指出预防为主是最符合国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让人民群众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提高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摆正“防”与“治”的关系,才有利于培养为广大人群服务防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的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学生难以建立人群及群体防控的思维。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10]。李立明[9]在谈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区别时强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体,重点在公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而医疗服务的对象则是个体的病人,要解决问题是疾病的治疗和减轻病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最佳结合点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如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等。从作者本校情况看,我们培养正是同时承担着人群防治和个体疾病治疗的工作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和农村广大地区,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还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和传染病有效预防,都可以在基层医疗及预防保健机构进行。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国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医学界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警示,如果基层医生没有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极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误诊、漏诊,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因此,个体的救治也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是实现防治结合,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杨晓蕾[12]等分析了目前临床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学校虽然设置《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等课程,但多为讲授式教学,而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不算重点学科,而学生热情不高。与临床课程相比,临床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如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等,不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练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缺少实践的预防医学教学,学生没有深刻感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讨论、参与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对SaRS的大流行的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并组织点评和总结,锻炼其预防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赵申武[13]灵活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得学习热情。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模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讨论法即是以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模拟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学生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与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相联系,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实验法以营养与膳食的评价为内容,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运用所学营养学,结合临床专业课,开展自身膳食评价,为临床病人的膳食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开展社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宋丽萍[14]等将桂林医学院两个年级四个班级临床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社区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经实践证明,采取社区实践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如:现场调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合作、人际沟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证明社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报道了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该学院本专科医学生7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的调查技能,证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报道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环境保护日、红十字日开展有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的热情,增加学生实践能力。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应避免一味讲授理论课,要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事件和我们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饮食饮水卫生以及雾霾等现实问题开展教学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群防治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学到临床知识,还够用预防医学的宏观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2.3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广西右江民族医的邓树嵩[17]等报道该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又结合当地位于广西西部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百色的实际情况,如艾滋病高发、结核病疫情严重等情况,强调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学生将可能来面对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参与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等。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实验)方案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实验)、整理与分析调查(实验)数据、撰写论文。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作用和内涵,逐步建立起疫情的群防群控观念,培养能为今后当地服务的实用性人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疾控中心,在重要的职能科室安排专家讲解和现场演示,如结核病防制科,艾滋病慢性病防制科,环境、职业与放射卫生科,食品与学校卫生科,健康教育促进科,疾病控制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向萍[18]等组织重庆大学临床学生到当地疾控中心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到疾控中心的业务科室实习,通过“听”、“看”、“走”、“论”四个过程,———听介绍预防控制体系、法律法规介绍,看资料,了解实际案例处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走到社区了解参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流调及环境卫生检测等工作,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直接与预防医学机构的联合,可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以人群为中心防治观念,建立群防群治的预防医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立亚,杨渊,胡昌军.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203-205.

[2]曹莹.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吉林医学,2010,31(17):2763-2764.

[3]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医学下旬刊10(6):93-94.

[4]向萍,李革,杨德海,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47-948.

[5]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2):82-86.

[6]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卷2月上旬刊:184-185.

[7]汤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学理论论坛,2014,21:188.

[8]章志红,上官致洋,林少龙,等.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97.

[9]网址

[10]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11]瓮学清,刘静,唐玉平,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61.

[12]杨晓蕾,钱学艳,万思源,等.以培养临床学生“预防观念”为目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28.

[13]赵申武.医学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93-294.

[14]宋丽萍,耿文奎,李胜联,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2):233-236.

[15]周勇,刘庆武,吴伟贞,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3):75-78.

[16]凌艺辉,雷毅雄,宾晓农,等.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65-566.

[17]邓树嵩,郭蕊.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78-80.

预防医学心得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求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从过去的有病求医,到现在的提前预防疾病,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和由此引申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当前,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1.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

2.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2.1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2.2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2.3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3.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3.1道德认识的提高

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3.2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

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3.3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

预防医学心得篇3

1强化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以及人们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产生的误区,使得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在没有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中,由于培养的学生将来多数是从事临床等工作,导致了各级管理者、决策者对预防医学教育的忽视,在诸多院校预防医学并非是主修课程,其教学、科研等条件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教学时间不足,教学设施不全,甚或教学人员也不能保证。与此同时,医学生也存在着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不足,甚至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着偏见,认为预防医学与其自身专业相差太大,与今后的工作联系不大,对预防医学的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预防医学教育之所以不能引起重视,究其根源主要是医学教育者和医学生们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淡薄,没能认识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1世纪医务工作者的任务,已不能仅停留于治疗个体患者上,而应扩展到参加人群的预防保健工作和研究各种促进健康的方法。要具有预防为主的观念,具有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和开展预防保健的实际工作能力[2]。因此,要加强预防医学教育,首先要强化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

2加强预防医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出具有预防战略思想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设施和一支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和具有预防战略意识的教师队伍[3]。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总体上来说发展不平衡。有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多没有成立独立的预防医学教研室,因而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没有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有的虽设有预防医学教研室,但师资力量薄弱,仅有3~5名教师,高职教师少,师资水平不高,甚至有的院校根本就没有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师或归为其他科室或是兼职,较不正规。由此可见,在师资方面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约束作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具体做法可试用如下途径:(1)院外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有发展潜力又安心于本职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到著名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研室进修学习,为他们在本专业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让教师参加院外教育理论培训班学习,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成为既懂专业,又懂教育的全能教师。(2)院内培养:制定完善的师资培训条例及实施细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并建立责任制。让青年教师跟随老教师备课、听课和从事科研活动;严格把好教案书写关,并对青年教师追踪听课,动态了解每位教师的授课水平。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打造”出一支现代化的预防医学教师队伍。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

绝大部分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均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年的某一学期进行,形成了预防医学教学在时间上的局限性,为改变这一状况,可把预防医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蒙教育阶段,在新生中开展预防医学的系列讲座,使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掌握的必要性和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二是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以课堂讲授、电教、现场教学、讨论等手段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三是生产实习阶段,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集中4~6周时间到实习基地实习和观察,以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大多是通过卫生学或预防医学教学来实现,现有的教材及大纲多未能真正结合医学院校各专业的特点、性质和服务对象,可以说仍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的压缩和“拼盘”,具体的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二是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显得“大”而“空”,没有针对性,缺乏侧重点。三是实践性教学内容少,一些院校因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少甚至不开实验课。笔者认为,预防医学教师授课时在紧紧围绕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可以把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划为卫生学、卫生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营养学、社会医学等几个部分,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也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科上,同时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践证明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4贯穿预防医学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单靠预防医学教师的有限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将预防战略思想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医学各学科的教师都应具备预防意识,参与到预防教育之中。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课程大都安排在基础课结束和临床课开始的阶段,前期的基础课程多从生物学角度强调基础理论,而后期的专业课程又往往以纯躯体医学的观点来强调专业技能与实践,预防医学教师无论怎样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学生都可能体会不深,如果基础与专业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观点上都能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全面重新审势教学内容,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就可以改变学生对预防观念不全面的看法。

5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预防医学心得篇4

[关键词]预防医学人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部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

[3]赵福生.从包头市卫生防疫队伍现状看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任务.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7,13(4):251-254.

预防医学心得篇5

摘要:论述21世纪预防医学发展趋势,指出了预防医学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分别从卫生方针、全民素质、高科技战争、社会进步、医学发展等5个方面,探讨了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走向,说明了预防医学战略地位正在被全民所重视,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预防医学;战略地位

预防医学是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医学科学。

预防医学在公元前就有了萌芽,我国《易经》中提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这是“预防”一词在古籍中的最先应用。尤其在近一二百年来,预防医学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的未来属于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涵

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我军卫生工作既要坚定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外,还应结合军队建设实际,确定军队卫生工作方针。1995年中央军委提出的我军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是,“面向部队,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军参与,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这就更加明确了我军卫生工作方向和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

所谓的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它依据敌对双方军事、政治、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1.1面向部队,积极搞好预防,体现了预防医学战略地位的长远性军队卫生机构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和满足部队全体官兵的卫生需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凝聚力而服务的。我们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卫生工作为部队服务的方向,认真做好“三级预防”,使之达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抵御疾病、提高部队健康水平的目的。尤其是在狠抓综合预防服务上下功夫,变“亡羊补牢”的高消费为防微杜渐的低投入,打好预防主动仗,使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保障有力”真正落到实处。

1.2预防工作战略地位的关键性,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卫生部门是一个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高科技部门。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它将不断给预防医学发展以巨大的动力,使人类对预防医学战略地位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中新式武器、新技术的复杂化,改变着战争的形态和致伤因素,战争恐怖症、功能性致伤残,以及新的生物武器致使新的疾病的流行等等问题的解决,对预防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生物高科技的研究,依靠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未来战争的伤病预防防治能力。

1.3预防医学战略地位的全局性,在于动员全军参与,使预防工作深入军心普及健康教育,加强自我保健,不仅可以减轻医疗需求矛盾和医疗任务重、预防保健、防病健身卫生压力,更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水平;人人都关心预防事业,参与卫生保健,为实现人人健康的社会目标而共同奋斗,使预防工作真正深入军心、民心。

2对预防医学战略地位的认识是全民预防保健素质提高的要求

重视预防医学,做好卫生保健,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越是发达国家或地区,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日本的百岁老人就数目众多,而我国现在的人均寿命也比旧中国有所增长。解放前人口出生率约35%,死亡率约25%,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不足35岁。国家统计局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平均期望寿命男性达67.3岁,女性达70.7岁,男女平均达69岁。儿童发病死亡急剧减少是我国人均寿命大大提高的重要原因,其中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免疫预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民预防保健素质的提高,使人们自愿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993年12月5日和次年1月5日,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为约8000万4岁以下儿童接种了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人类公共卫生史之最,有力地促进了其它国家开展强化免疫预防活动。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常规预防免疫,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脊灰实验室网络,锻炼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免疫预防工作队伍,也推动了整个预防工作的发展。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国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全国9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强化“大卫生”观念,以除害治病为中心,开展以全民健康教育为手段,以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的,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防治措施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数年来,发生多次灾害都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工作目标。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飞说,目前的医学保健模式是以疾病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以医院为基础。而下个世纪将转变为以健康为主导,以家庭、群体以至全体人群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未来发展对医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治病,首要的选择不生病,那预防教育是关键。

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冠心病下降了1/3,脑血管病下降1/2,吸烟率每年下降1.1%.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预防保健意识的提高与疾病的发生成反比。例如坚持晨跑、练太极拳、冬泳、做体操等锻炼活动。从饮食上注意低脂高蛋白的摄入量,工作上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驰地合理安排,这是人们对疾病的预防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本质变化,充分体现了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显示了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之重要性。转贴于

3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是打嬴高科技战争的需要

未来战争是使用各种新式武器和新技术的现代化战争。未来战争将是地面、空中、地下、正面、侧面、后方同时交错的,全纵深、全方位的立体战争;战争突然性、机动性、速决性、歼灭性大为提高。未来战争的这些基本特点,给军队有生力量自下而上带来十分严重的威胁。所以卫生保障是相当重要的,这是现代化战争给预防医学带来的重大复杂课题,也显示了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未来战争的战场环境十分复杂,寒区、热区、高原、沙漠、丛林、沼泽、高空、海洋等等,这些不同环境因素对部队人员健康将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冻伤、中暑等。而且,不同的作战环境有不同的卫生学、流行病学和环境医学问题,不一而足。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之一是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并且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前后方。战争中对方打击的目标范围广、精确度高。新高技术武器的应用使武器的杀伤性能由过去的单因素致伤,向今天的多因素复合创伤发展。现代武器杀伤威力大,致伤机理新,损伤严重,伤情复杂,损伤呈缺损或毁损性,难以修复和重建,爆炸性损伤征候群显著,除局部严重创伤外,常合并多器官、多系统的挫伤综合征,全身反应剧烈,休克发生率高。因此,必须开展高技术武器杀伤性能、致伤特点和机理的研究,提出新的预防措施,提高战伤救治和医学预防能力;以及如何提高部队人员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并进行积极预防,使之做到防患于未然是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之一。

军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对军队健康和战斗力的影响也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些武器装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进行卫生防护,都进一步突出了预防的重要性和其战略地位。

4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曾在北京召开的“中国21世纪医学教育研讨会”上,确认“医学教育必须同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到21世纪我国的卫生事业将属于卫生保健型体制,突出预防为主和群众性的自我保健。当今社会,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的周期大大缩短,世界经济一体化。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死因已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等居我国疾病死亡谱的前列。这些疾病多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行为职业和环境因素有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靠医疗单位,而需要进行积极地预防,这就需要依靠社会文化素养水准的提高和文明、进步、安定、团结。只有这样的大好局面,人们才能真正获得wHo于1977年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5预防医学战略地位的树立是医学科学及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21世纪的到来,使医学不断社会化,医学已不再是一门纯自然科学和技术服务,它已成为一种社会事业,需要国家、社会和群众承担更多的卫生保健责任。要提高群众健康状况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实施医学的社会化措施,必须以新医学模式作指导。新的医学模式的产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预防医学心得篇6

现代中医名家邓铁涛先生曾呼吁“上工必须治未病”,他在一次题为《中医与未来医学》的演讲中提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未来医学是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相结合得更加完善的医学,提出“仁心仁术”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医学模式将向中医学的“人天观”发展。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医学将以“保健园”的形式,逐步取代医院的地位。

中医“治未病”虽言是“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中医“治未病”从其含义上看,更多的是一种防病理念,一种医学思想,作为理念或思想,其主体又是什么呢?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就是“摄生”。“摄生”又称摄养、养生。隋代医家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将“治未病”相关内容整理归纳,列于卷首,称为“摄生”。元代医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一节,明确提出明“摄生”以治“未病”。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意思是有了病痛再救治,不如在没有患病之前进行养生,要重视预防,未病先治。

“摄生”作为落实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主要载体,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中医“摄生”以治“未病”与西方预防医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西方的防病之说,往往从微观看问题,较为消极,强调病原体的作用,主张生硬的外部防御,讲究卫生,如绝对的无菌、消毒等。而中医“摄生”之道,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而且注意“未病”状态的体质辨识,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措施更为积极。

“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未病”和“已病”又有什么区分呢?从一般意义上说,“未病”相对于“已病”而言,就是不生病的状态,即健康人。《黄帝内经》讲到“未病”是“病虽未发”,又提到“上工救其萌芽”。清代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注释为:救其萌芽为病之“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认为“未病”是病之萌芽、始发状态。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又出现了“欲病”的说法。明代医家张介宾指出:“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主张“未病”是“未形”。清代医家陆懋修则认为:“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指出《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的“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强调“未病”是疾病初期“疾”的阶段。有人认为“未病”与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有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不管对“未病”下何种定义,“未病”与“已病”应该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人的一生中“未病”与“已病”始终相伴存在。所以,人体保持健康无疾或者不致发展“已病”的过程,就是“治未病”的过程,“摄生”保健贯穿着生命的全部过程。

朱震亨说:“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病,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得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从这段话中,笔者体会有二层意思:一是“治未病”是一个防微杜渐的过程,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理念;二是“摄生”以治“未病”须从起居、精神、饮食等多方面着手,时时保养,刻刻调理,要把“摄生”贯穿于一年四季之中。

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还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城乡社区,贴近百姓,通过各种方式,使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教育群众做好“摄生”保健事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很多改变,其中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在控制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之后,约80%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40%的肿瘤可以预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摒弃不良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我国应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倡全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说:“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每个人都要建立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最好不要有病,有了病早期诊断,早期阻断,小病不要变成大病。”

预防医学心得篇7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保健服务体系;社区健康管理

1基本情况

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以贯穿全境的长宁路命名,被誉为“上海西大门”,地处沪杭、沪宁发展轴的“Y”型交汇点,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所在地、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重要区域。全区面积37.19平方公里,区域辖有9街1镇,下设185个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59.24万,常住人口69.86万,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57万,占全区户籍人口29.7%。区属医疗卫生机构21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

2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上海市部署,对接wHo健康促进的目标要求,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2011年长宁区开展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经过5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以“1-2-10-40-X”的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综合公立机构、私人服务机构、社会、个人等多方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的长宁特色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见图1)

2.1建立区域全方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体系

项目建设之初,长宁区将辖区内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将中医预防保健统一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服务网络架构,逐步建成了“1-2-10-40-X”的服务体系,即建立1家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管理机构,发挥2家二三级中医医疗机构技术优势,扶持以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础网底、鼓励X家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2.1.1建立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机构

长宁区“治未病”工作办公室是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常设业务管理机构,由区财政全额保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挂靠在区属中医医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对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管理和综合协调,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质量控制,促进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2.1.2建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机构

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在2家区属中医医院内开设组织机构和功能定位相对独立的中医预防保健科(“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学术理论、服务模式、学科建设等专题研究,并做好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

⑵根据《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改扩建中医“防治一体化门诊”(又称“治未病”分中心),规范开展集中医预防保健、中医诊疗、非药物中医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⑶在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开展中医“防治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建设,依托网点面广、贴近群众特点,为周边社区居民、商务楼宇内职业人群提供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全程健康管理。

2.1.3吸纳社会养生保健机构参与区域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为社会养生保健机构服务人员提供交流学习平台,提升服务人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级,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围绕国家健康服务业发展要求,合作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转化及产品研发,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2.2探索区域中西融合的预防保健服务新模式

2.2.1整合人力资源,建成多层次的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队伍

对社区中医医师、临床医师、公卫医师、护士以及社区志愿者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与指导,逐步搭建了“区中心-社区-服务站(服务团队)-家庭医生-社区志愿者”金字塔式的服务团队,引导居民接受中西医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

2.2.2整合技术服务,扩展服务对象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长宁区围绕“生命全程管理、健康全程指导”的理念,在辖区内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服务方案和核心服务内容,把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中医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干预,丰富健康管理手段,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全覆盖。

2.2.3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开发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医医生、家庭医生、社区居民通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平台、家庭医生工作站平台、“医健通”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统计、查询交互共享。

2.2.4落实考核服务监管体系

在增加服务、改善流程的同时,长宁区“治未病”中心提出了“规范服务、量化考核”的评估办法,为今后全面推广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服务手段、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工作同布置、同考核、同监管,考核评估的结果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的拨付相挂钩,提高工作实绩。

2.3完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支撑平台

以落实责任为根本,固化政府保障机制。依托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政府平台,成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区长作为主要召集人,区发改委、区财政、区市场监管局、区爱卫办、各街道(镇)等部门共同参与,推进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序开展。区政府把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建设健康城市规划、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提供支持性政策环境,对65岁以上老年人、0-36岁儿童等重点人群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并按照每年5万元/万常住人口标准,保障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

3特色与亮点

3.1以文化传播为引领,提升居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体系建设以来,长宁区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营造中医文化氛围,扩大中医预防保健在区域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3.1.1打造“治未病”品牌

在项目实施初期即完成“治未病”宣传Logo的设计,并在辖区各级医疗机构中统一使用。与此同时,长宁区先后开发了一系列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如中药香囊、中药茶饮、、保健锤等,所有的产品均有长宁品牌的统一Logo,进一步提高各类服务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的辨识度,打造长宁中医特色人文环境。

3.1.2营造社区中医氛围

长宁区围绕“其实你可以更健康”、让中医文化深入社区、中医社区宣传志愿者培训等主题,开展宣传活动,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宣传、体验等,指导社区居民运用中医健康理念与技术参与自我的健康管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体平台,以《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素材,拍摄成轻松活泼的微电影,在社区居民中广泛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居民养成自主运用中医的理念、技能和方法来维护与增进健康的行为,扩大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3.2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营造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支持性环境

以区域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从软件、硬件上打造支持性环境,开展“中医科普市民行动”并予以推进实施。

3.2.1因地制宜地在公共休闲场所建设中融入中医健康元素

在“周浦斜阳”健康步道上,用人造鹅卵石铺设步道,运用足底穴位中医养生理论,普及足底按摩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在华山绿地、虹康绿地,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融入公园的文化宣传。

3.2.2开发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中医养生保健产品

针对社区老年居民喜爱刮痧、按压等中医传统方法进行慢病干预的特点,在区域内广泛发放健康大礼包,包括一个穴位按摩器、一块刮痧板和一本应知应会手册。帮助社区居民了解人体重要穴位按摩保健方法,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的生活技能。在商务楼宇、机关办公场所中发放中药保健香囊、养生保健锤、中药养生茶饮等健康小产品,吸引健康、亚健康人群尝试体验中医健康产品、中医适宜技术,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

3.2.3中医宣讲进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对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中医知识宣传普及,全区462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中,定期组织开展以社区家庭医生为师资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培训,在社区居民中运用与推广,促进健康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以点带面,由小组成员担任讲师给其他小组成员分享自己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组织中医养生保健操展演,在商务楼宇职业人群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医健康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3.2.4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操、中医素养知识竞赛,巩固提升健康技能

区卫计委、区爱卫办、区体育局等联席会议部门搭建平台,开展中医素养知识竞赛,八段锦、太极拳、关节养生操、棍棒操等中医养生操技能比武,把社区居民的中医健康理念转化为中医健康行为,巩固与提升健康技能。

3.3以部门联动为抓手,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协同创新发展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不仅局限于医疗卫生系统内的专业领域,更是要逐步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对内要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个人技能的提升,对外要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全面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协同创新发展。

3.3.1成立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专家委员会

组建由市级、区级医院中医专家、中医高等院校教授、公共卫生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服务进行决策与咨询、评估与论证、培训与指导,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

3.3.2把社会民生事业部门纳入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联席会议平台

加强与教育、文化、体育、民政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及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机制、服务模式建设,在中小学校、养老机构、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等资源平台上,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干预,传播中医健康科普文化,搭建协同服务创新平台。

3.3.3针对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策略

由专家委员会针对青少年学生近视高发的问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技术的评估与论证,筛选出中医穴位按摩、中医耳穴敷贴、中医健康食疗等安全、有效的方法与技术,并与教育部门协同在学校内实施,积极探索在学生近视防治中的有效服务策略。对肺癌术后患者开展中医耳穴刺激、五行音乐、邵氏保肺功等中医非药物技术干预,增加肿瘤患者随访服务内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4工作成效

4.1基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巩固与提升

通过区域“1-2-10-40-X”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积极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技术方法、信息数据、考核监管等卫生资源,并优化服务流程,显著提升基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4.1.1硬件建设完善

长宁区的区属中医医院设立中医“治未病”中心,是集管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保健、健康教育、中医体检等多项功能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在医院内有独立的服务区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天山中医医院连续两年承担了部级“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长宁区所有的社区均建成了分区明确、功能划分合理,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多功能一体的“治未病”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防治一体化门诊”由改造前1462.6o扩增至2453.54o,规范配备中医诊疗设施设备。

4.1.2一支高水平服务队伍建成

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何东仪获得上海市医学“银蛇奖”提名和中国医师奖,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肖涟波、天山中医医院崔晓获长宁区“领军人才”称号。基层中医医师队伍进一步充实,现有96人中,中高级职称67人,占69.8%(见图2);中医全科57人,占59.38%(见图3)。20人分别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杏林新星”,长宁区“登顶计划”、“明日之星”等人才培养计划。

4.1.3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质量提高

在技术服务提供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饮片、针刺、艾灸、推拿、火罐、刮痧等中医专项适宜技术6项以上,服务人次由2012年134815人次,增至2015年245350人次,增长率达81.99%(见表1)。积极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儿童两个中医药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的起草编制,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个“治未病”标准的制修订。天山中医医院成为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医“治未病”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质控组组长单位。

4.2社区居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得到满足

通过在辖区内积极营造知晓、理解、接受、参与中医氛围,在不同场所,让不同人群感受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着力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4.2.1提高居民对“治未病”的认知度

复旦大学组织对区域部分人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服务知晓率由调查前69.8%提升至调查后98.24%(见图4),居民满意率达87.43%,中西医并重,中医参与全程健康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4.2.2拓展服务范围进行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传播

拓展服务范围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长宁区不仅仅在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服务场所,逐步扩展至居住社区、功能社区(楼宇、机关、学校、养老机构等),实现对疾病人群向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的拓展延伸,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健康传播效果。

4.2.3实现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管理从健康知识普及到健康技能学习的转化

采取健康大讲堂、养生保健素养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中医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普及,辅以“三伏灸”、“冬令进补”等中医适宜技术现场体验,养生保健操比赛,教授养生保健锤、按摩器使用方法,加强居民养生技能的学习掌握,整体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与能力。

4.3建设健康城市(区)政府行动策略得到普及推广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已经纳入政府工作范畴,政府出台符合居民健康实际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促进政策,各部门、各层级协同有效开展,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强化,更有利于各项健康促进行动策略的普及与推广。

4.3.1自发创造、推广中医健康养生技能

新华街道梅安居委自管小组的“手指操”,江苏街道北汪居委自管小组的“经络操”,新泾镇绿一居委自管小组的“拍打操”,都是居民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中医健康产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自发创造的中医健康养生技能,并在社区居民中推广与应用。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国家及上海市专家、领导先后参与体验。

4.3.2研发中医健康产品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中医健康产品在社区居民中的广泛运用,也有利于更多的中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通过转化服务平台进行成果转化,与社会第三方合作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与产品的联合研发,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4.3.3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促进模式

长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中,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呈现辐射功能、定位清晰的中医药健康促进创新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也为探索中医特色、防治一体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促进社区卫生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

4.4医改基本公共卫生与中医药服务协同发展

通过中医预防保健参与人群健康管理,有利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逐步均等化,发挥了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特色优势。10家社区的中医药服务量占门诊总量比重,由2012年17.12%,上升至2015年22.41%,同比增加30.89%(见图5);中医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量的比重,由2012年20.38%,上升至2015年36.94%,同比增加81.26%(见图6)。

2015年,社区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量指标得到稳步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率达41.22%,0-36个月儿童达60.6%,三个观察性指标,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和孕产妇的中医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0.59%、71.67%、27.79%,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到90.48%、84.58%(见表2)。

由复旦大学对区域部分人群接受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前后的中医体质辨识结果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体质类型以平和质为主(45.50%),但是较干预前体质辨识结果中平和质比重(37.43%)有适当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对社区现场体验、网络终端体验和app客户端体验,三种途径接受中医体质辨识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84.43%、50.24%和67.28%的被调查人群认为,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与实际健康相符合,分别有80.41%、45.02%、46.21%的被调查人群认为中医健康处方有用(见图8)。

4.5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

长宁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城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称号。2014年,全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4.13岁,其中男性81.80岁,女性86.56岁,健康保障水平在中心城区中居领先地位。

预防医学心得篇8

【关键词】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27-01

预防医学以成为现代医学观的主导思想,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实现“人人健康”成为现代医学的最高目标,疾病预防与控制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任务。

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在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基础上。以正确的防治对策为指导,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以及保护、增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是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也是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关心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措施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三级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疾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是第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三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医学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在第一级预防中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接种,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中老年保健等。所以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先导,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

1.1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通过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中的今天,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进入20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霍乱、鼠疫发病率的下降,人类天花消失,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急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疯牛病、甲型H1n1等)的预防知识得到了普及。

1.2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人们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人们自觉地、主动地追求健康,增加健康投资,提高生活质量,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在全民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创建健康社区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内容及措施

2.1全民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以最基本的、普通的健康教育为内容。如:个人卫生、日常生活方式、环境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进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

2.1.1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传染病的发生在20世纪里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的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但是由于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改善、新的群体状况的产生,使人群对于新的病原体的免疫力下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可能造成新的传染病流行或旧的传染病重新扩散蔓延,人类面临新旧两类传染病的双重威胁。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人们的思想予以高度重视,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在突发传染病时,全民积极参与、积极配合消除恐惧,稳定情绪。

2.1.2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近年来随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急性病和危重疾病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首要任务。

2.1.3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问题多种多样,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心理健康涉及人们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等方面。通过心理卫生问题的产生与控制方法的教育使人们通过健康心理的促进和维护,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乐观生活、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结交知己,与人为善;挫折磨砺、自强不息。

2.1.4健康相关行为知识:[1]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合理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定期检查、避免有害环境、戒除不良嗜好、预防事故发生和发生后正确处理的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保持乐观向上情绪等。另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过度、偏食、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进食过热过快)、不良疾病行为(瞒病行为,对疾病自暴自弃,对疾病恐惧行为,疑病或拖延行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2全民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2.1组织措施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2]。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基层卫生机构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为了疾病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健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功能,注重健康教育,为社区人群健康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②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各级医疗单位、专职健康教育机构、经常进行全民健康教育。③保证政府经济和政策的支持。

2.2.2经常性措施①对基本卫生问题要常讲常抓。如:个人日常卫生习惯、生活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和食品卫生、生活垃圾的处理等。②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疾病流行和发病的季节进行讲解。如:冬春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③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等文化载体,进行健康教育的传播。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的传播。预防疾病。

总之,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全民预防、保健知识水平、增强参与能力,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心得篇9

【摘要】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已经是目前医院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医院的职责所在就是以医疗为中心,扩大预防,面向社会大力开展预防保健和卫生服务工作[1]。使医院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四位一体的综合保健型发展,以更有效的方式保障人民的健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传统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对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工作的影响以及完善医院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医学模式预防保健社区服务管理

1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人类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医学活动的总的指导原则。

1.1传统医学模式

传统医学模式是以治疗为主,预防为辅,着重点多放在疾病的治疗上,而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用生物措施去消除发病的原因或切断传染途径[2]。我国是一个社会功福利功能齐全,医疗保障体系却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1977年wHo在30th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00年,所有国家全体人民都应该具有能使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富有成效的那种健康水平”。提高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仅有利于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保证初级医疗保健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实施,更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人口结构、疾病谱变化的要求,充分保护、恢复和提高社会劳动力的需要。

1.2医学模式转变

大卫生和三级预防体系的确立,赋予了当代医院新的任务和作用,医学模式也由传统型的生物——卫生模式向以生物—心理—社会为主的新的医学模式转变[3],这就要求医院的任务从医疗型逐步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型转变,并在三级预防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指导并帮助人们积极地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来进行疾病的防治与保健,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爱护身体,祛除疾病,保障身心健康,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1.3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

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不但在医学卫生的理论上是一次大的飞跃,而且对临床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扩大了预防为主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对院内人群的预防保健和感染控制等工作,而且已经扩大到以社区为单位的院外的健康人群。

目前我国医院预防保健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有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疾病筛检、医疗咨询、计划生育指导、慢性病防治、家庭病床、老年保健、预防接种、妇幼保健、指导基层等工作。如何做好医院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医院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

2医院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方向

医院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是医院开展三级预防的重要组织保证,开展医院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按照中国人口密集、乡村多于城市、人群分布分散等特点,我们国家在各地区尝试建立了镇乡村三级的预防保健与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医疗服务站、所和社区预防保健与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等适合中国国情的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这些工作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才能保证有效运营,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补偿机制,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完善管理机制

医院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全方位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性社会事业。现在经费来主要来源是政府支付。根据调查,目前60%的城市政府对医院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了巨大的经费投入,70%的城市政府投入启动经费,50%城市的政府投入社区健康教育资金,支持社区开展预防保健和卫生健康教育活动。为了扩大服务项目,增强服务功能,减轻医院压力,需要继续拓宽筹资渠道,可以采取职工医疗保险的方式,这样既发挥了卫生服务作用,又得到了可靠的保险补偿。同时理顺卫生服务的价格,对一些服务项目进行有偿服务来筹集资金。并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获得新的经济补偿途径,才能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地发展下去。

2.2建立规范的转诊制度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减轻大医院的压力,充分利用基层综合医院的优势,引导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重病再转诊,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同时做好一些慢性病的转诊和后续治疗工作,从而节约卫生资源,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实现社区的基层服务功能。

2.3提高人员素质

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职业声望作为一种比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无形资产,对病人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4],因此要加强医院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与业务培训工作,大力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全科医疗队伍,为切实做好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造一支高时效、高技能、高水平的卫生人员队伍。

3结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医院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卫生事业新的发展模式,任重而道远。所以为适应新时展的医学模式,应积极探讨稳定的筹资机制和完善的补偿政策,挖掘潜力,培养具有德勤能技的医疗卫生人员,加强对医院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管理,保证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是当前一个时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心得篇10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展望

theexpectationforestablishmentofpreventionandHealthcareoftradtionalchinesemedcinesystemHULing-juan,CHenZhan-lu,ZHaoHui-qing,wUFeng,LiRui-feng.administration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Byasummaryofthreeyearsimplementation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project,thearticleforecaststhefuturetrendofpreventionandhealthcareoftradtionalchinesemedcinesystem.itnotonlyformstheCombinationtraditionalandwestrenmedicinepreventionandhealthcaresystem,butalsocansavehealthcosts,promotedevelopingthenewtechnologiesandnewmethodsofpreventionandhealthcareoftradtionalchinesemedcine,causetheChinesemedicinepreventionandthetreatmentobtainingthebalanceddevelopment,raisethepeoplephysicalandmoralintegritylevel,turnthepreventionandhealthcareoftradtionalchinesemedcineintothesecondwindowoftheprocessofforeignexchangeandpublicizingaftertradtionalchinesemedcine.

【Keywords】preventionandHealthcareoftradtionalchinesemedcine;System;expectation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球有48亿人虽然没有被诊断出患有任何疾病,但却忍受着几十种亚健康症状所带来的烦恼与痛苦。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符合wHo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其余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1]。这样一个庞大的“亚健康”群体将是未来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同时也是我国卫生支出的一个沉重负担。数据显示,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已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健康问题。当机体处于疾病状态再寻求治疗时,其产生的效果是非常微小的。

因此,各国都在寻求其他的途径解决卫生费用支出居高不下的局面,改变生活方式和注重预防。我国也在积极地探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对个人健康、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医药在多年的实践积累中已经完善了该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的经验,这是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有着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优势。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工程在经过前期30个省(直辖市)103家试点单位三年的实践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初步形成了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体系;组建了中医特色明显、能独立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体现个性化、系统化、全程化及中医特色明显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体系。对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进行一个大体的勾勒。

1建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我国的医学预防体系是建立在西医学基础之上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在预防疾病,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个预防控制体系里却缺少中医药预防保健这重要的一块。

1.1中医预防保健的特点众所周知,西医对于亚健康、亚疾病状态,检测不到明确的指标,因而缺乏有效的对策。中医注重临床症状,即使对于亚健康、亚疾病状态,也具有相应的理论和辨证治疗手段。对于很多重大疾病的康复,西医缺少有效手段,中医的调理就能显出很多优势,能加速康复。中医药在体现干预、进行预防,切断疾病发展演变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具有很大的优势。

1.2中西医结合建立预防保健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是还原论,即把人体分解成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中医学与西方医学不同,中医理论强调系统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中医临床上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对人体进行辩证施治的。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者在尊重和继承中医国粹基础上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在解决人民群众疾苦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着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药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研究在理论与方法学上的创新性,要加以坚持并发扬光大。陈可冀先生就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学,就是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发出的一个和谐音符”,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3]。随着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也将渗透到该领域,并将逐步形成以中医“治未病”为主线,中西医有机结合,立体的、全方位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1.3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体系的优势实践充分证明,中西医结合建立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有其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和创新性,现有西医为主的预防服务体系成熟,网络健全,重视群体性预防;而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丰富多样,人群不同,更注重四时养生保健和因人而异的保健方法,但是体系尚未建立。因此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体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应朝多学科、多层次、高水平、综合性方向发展,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的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继承发扬老一辈的优秀中医学术思想,努力做到中西医学取长补短,交叉渗透,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防治研究[4]。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中医特色,中医预防保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不同于西医学的概念,在评价和利用中医预防保健手段、方法时要坚持其自身的特色,同时不要排斥西医学的知识,在评价体系、群防群治等方面加以借鉴,建立中西医并重的预防保健体系。

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西方医学有很大的进步,但有些疾病也无法解决,中医学恰恰在很多方面可以补充,有独特的优势;但中医也不是“包治百病”,也要超越自我。中医药学是更强调宏观和整体的;西医则是强调局部的和微观的,中西医两种医学互相取长补短,重视整合互补,可以更加全面。21世纪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世纪,也是全人类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世纪。

2形成中医治疗与预防保健均衡发展的态势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这一有机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然而数千年来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重治轻防”不仅是西医发展的现状,也是中医临床服务的概括。尽管不断强调防治结合,二者地位同等,都要重视,但现实中却一直缺少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一席之地。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建立,将从理论和临床应用为“治未病”科学思想体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形成“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立体的防治结合、均衡发展的态势,防止临床实践中重治轻防,或重防轻治等各种不正确的极端做法。

西医学预防保健体系发展非常成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却刚刚起步,因此许多地方可以借鉴西医的方法,将人体的辨证施治与防护、整体群防群治相结合,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形成均衡发展的预防保健体系。

3节约医疗费用,提高防治效果

随着经济生活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公众健康状况已经从以患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变到患代谢性疾病为主,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率逐年上升。这类疾病主要是个体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作用下,体内生物指标逐步发生改变的结果。因其发展过程缓慢,所以在早期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可诊断的症状出现。这使得疾病在不知情和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和加重。最终引起突如其来的临床发作,使得患者面临精神上、身体上的巨大痛苦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卫生领域内的经费投入,却仍然无法有效缓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九五”攻关研究表明,把1元钱花在预防上,可以节省8.59元药费,还能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费、误工损失、陪护费等。如果能及早确认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保健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不但可以延缓疾病的到来,甚至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随着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当前的诸如老百姓看病难,医院压力大,国家在卫生领域内经费投入不足等多重矛盾将极大缓解。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减少居民医疗费用开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水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4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成为继中医治疗之外的第二个对外交流窗口

中医药国际化是有效应用全球科技人文资源,加速中医药科学发展,培养中医药尖端人才和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中医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随着人类疾病谱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医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的广泛重视和民众的逐渐接纳。有资料显示,继“非典”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在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逐步加大了资金的支持力度。世界各国的医学研究机构在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也不断增多,与我国的合作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这是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最好时期,同时,这也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重视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涉外服务人员的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国外在中医药领域的动态研究,广泛收集信息。以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的宣传。拓宽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关于中医预防保健的交流和合作的渠道,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继中医治疗之后,成为第二个中医药对外交流的窗口。

5促进继承、整理和挖掘一批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新技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中医药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科学,其理论均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早在《黄帝内经》上就有关于中医预防保健理论的记载,关于临床实践的知识在历代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同时,在民间一定还存在着大量的关于预防保健的知识和技术。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方法非常丰富,有些已经被广泛开发使用,如天灸的冬病夏治,灸“足三里”养生保健等,但还有许多未被开发利用。这就需要集中力量加以尽快开发,其中也包括许多民族医、民间单方验方的推广使用。借助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有力的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

目前,中医预防保健的临床实践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要紧紧依托这一实践平台,在有效继承前人丰富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整理和挖掘民间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创造性地开展中医预防预防保健研究与临床应用,培养一大批中医药基本理论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并不断丰富我国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宝库。

通过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可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使人们达到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的目的,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可以减轻全民的医疗卫生负担,降低国家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可以进一步凸显中医药特色,扩展中医药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和服务层次。

参考文献

[1]朱民,袁长津.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优势探讨.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2008.

[2]孙晓生,邢岩.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构想.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5(2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