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24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1

关键词:能力素质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5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不光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现代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护理作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外科护理学》专职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1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

护士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指护士应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事业心、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应始终强化护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如在绪论教学中,以南丁格尔、王绣瑛、林菊英等护理专家的先进事迹鼓舞大家;在外科护理实训操作中,要求学生操作规范严谨、做到人文关怀、遵循护理职业礼仪等;在案例教学中,增加职业道德内容的设计;在情景模拟教学中,要求学生体现高尚的职业道德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2健康体魄的培养

护士工作强度大,特别是手术室,需要更大的体力和精力做保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鼓励大家加强身体锻炼,加大体育课目体能考核的力度。在外科护理实训操作中,要求学生站立学习与实训;在教学中,应用外科事例提醒学生等,都是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强身体的锻炼。

3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强度的工作、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发生、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严重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良好护理心理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之一。在外科护理教学实训中,针对以上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应加强护生对良好心理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如何应对。另外,鼓励护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掌握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优良心理品质。加强其自我修养、自我磨练、自我体验也是培养护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4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护理是服务于社会人群的专业,协调和处理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外科护理的教学实训中有很多方法都有利于加强护士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如理论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不仅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护士在身临其境中锻炼交流沟通的能力。再如在实训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正确使用操作解释语言;实训考试中,增加交流沟通分等方法,以强化训练交流沟通能力。另外,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增加护理人际交往的课程教学或专题讲座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5敏锐观察能力的培养

护士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心理反应的变化等都需要护士及时发现,为早日确诊、及早治疗、正确处理、及时抢救、预防并发症及制定护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敏锐观察能力的前提是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训中首先必须夯实护生的基本功。敏锐观察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临床实践,在学习阶段,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予以加强,在实习阶段,则需要院校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护士观察力的培养。另外,敏锐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护士建立评判性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在发展观、整体观的指导下,强化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良好协作能力的培养

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尤其是在工伤、交通事故或特发事件发生时更是如此,此时需要所有医护人员团结协作,才能保证有效、及时地参与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大力挖掘培养护士协作能力的素材,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良好协作能力的培养。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从病案的选择、情景的模拟、分析与讨论等环节强化护士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再如在实训考试中,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培养护士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总之,护士能力素质的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多样,需要进一步提升与优化。护士能力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需要坚持不懈的进行。护士能力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需要各位同仁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2

关键词:环境执法;人文素质;重要性;提高措施

abstract:inthecontextof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thequalityof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lawenforcementofficersareincreasingly,thecurrentstatusofenvironmentallawenforcementisstillnotoptimistic,humanisticqualityofthepartlawenforcementpersonnelisstilllow,pendingfurtherstrengthenandenhance.Humanqualityofenvironmentallawenforcementofficersandthepsychologicalqualityofculture,business,qualityandhealthmustbeimproved.Keywords:environmentallawenforcement;humanisticquality;importan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素质日益备受关注,针对当前环境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部分执法人员的人文素质还偏低,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环境执法队伍作为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环境的重要主体,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础工程。提高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提高人文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适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环境执法人员的人文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显区别于其生理或身体素质、以及人的科学素质。

一、环境执法人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履行着联系人与环境保护法的“桥梁”作用。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借助环境保护执法者而实施;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执法者又通过公正的环境保护执法来宣示法律的权威,使人们建立起对环境保护法治的信仰。环境保护执法者要发挥这种桥梁作用,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健全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执法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我国政府通过实施各种措施,努力推进环境执法,不断的完善和深化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着力建设立足发展,营造环境,创新进取,勤政为民、廉洁高效、公正透明、依法诚信、积极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由于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涉及的内容是以人为核心的,体现了人的环境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等内容,因而,唯有执法者做到以人为本,。所以,环境执法工作要求训练执法者的方式方法,以便他们具备应有的知识素质、道德水平,以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这就是提高执法者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执法改善迫切需要环境执法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

2009年04月28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当前环境违法行为仍然相当普遍,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我国一些重要的环境保护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在日常执法中,往往是环保部门执法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环境执法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环境执法监督的实际需要。要加强环境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与任务匹配的环境执法监督队伍;实行科学管理,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可见国家环保部对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素质极为重视。我国当前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行为粗暴、态度蛮横、形象欠佳,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缺乏人文素质的现象并不鲜见。简单粗暴、缺乏人文关怀的野蛮执法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上的毒瘤,也不利于以人为本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各界对城管行政执法人员的野蛮执法行为纷纷表示谴责,也对城管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淡漠感到心寒。为了能恰当的运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环境执法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只懂法律”的法律工匠,而应该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环境执法人员。 三、切实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人文素质

(一)、环境执法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文化和业务素质

为了能恰当的运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环境执法者应该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具体来说,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去提高自身的文化和业务素质:一是要加强对本国环境保护工作和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学习。学习历史、和世界,进而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本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机构对其周围的历史条件的依赖关系,了解和理解可能对环境保护法律产生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必须把忠诚首先奉献给自己为之服务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而不是个人或群体,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政府和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执法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法律的看法;三是要加强经济学方面的学习,从而能够认识在许多法律领域中都存在的环境保护法律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的紧密关系。除了以上几方面外,还要加强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向实践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执法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二)、环境执法人员应具备必要的职业心理素质

环境执法人员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排污企业进行现场监理和行政处罚,面对当事人的责难、谩骂、围攻,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或执法不规范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讲叫“刺激―――反应规律”。虽然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因发生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就使我们的形象受到不良影响,而且影响面极大,甚至会造成冲突。因此,环境行政管理执法要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要审时度势,不以情绪执法。要做到这一点,环境执法人员就得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良好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这种环境执法实践并不是盲目、自发的实践,而是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和本身的修养才能够形成。环境执法人员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大致需要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自我修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除了外因条件,主要靠自己长期的修炼,也就是有意识地通过学习陶冶情操,通过环境执法实践增长阅历和知识。第二组织培养。单纯靠个人修养和在实践中锻炼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必要进行系统知识的专门训练和培养,实行实践中培养和专门的培训相结合,要摒弃过去那种对干部只管使用,不管培养的干部管理方法。第三在职教育。主要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法律、职业道德、形势、政策、工作技巧等方面的教育,环境执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目前环境执法队员心理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存在心理问题,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环境执法人员存在挫折感强烈、职业枯竭、情绪易失控、社会角色冲突等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提高队伍素质、改善外部执法环境等方式来解决。

(三)、加强环境执法人员人文素质的制度建设

高素质环境执法人员不仅应具备一流的业务技能,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努力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遵循行政处罚程序。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有关程序的规定,该告知的告知,该回避的回避,决不能无视程序的完善。只有程序上的完备,才有行政处罚实体上的公正;加强案件指导,重视经验推广。由于执法实践中的个案具有具体性、复杂性和可借鉴性等特点,其中的典型案例对提高办案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环境监察大队要定期组织案卷评比活动,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加以推广,一方面可相互借鉴执法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可集中集体智慧探讨执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建立学法制度,强化学习意识。应针对执法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结合本局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学习制度,明确只有学习才能提高,只有提高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促进工作的思路。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依法实施现场监察和收缴排污费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竞争机制,坚持执法奖惩考核制度。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并抓好落实,对严格执法、收缴排污费、案件办理能力强的执法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不适应执法工作的执法人员应坚决调离执法岗位。将执法人员培训考试成绩、是否出现错案和行政诉讼、败诉案等情况列为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激励、竞争促使行政执法人员自找差距,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②

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牢固树立法制工作服务行政执法的理念,将法制监督工作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严格对环境执法人员的奖惩,对行政执法工作有功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大力表彰;对不求上进,对法律法规不求甚解、运用不当,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通报批评;对乱执法、乱罚款的行为,严格按“两错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通过制度规范,让每一个行政执法人员都要有压力感和紧迫感,以严肃法纪为手段,强化学习的自觉性和严格依法行政意识,努力锻造一支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社会支持、群众赞誉的高素质的环境执法队伍,切实履行好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掌握环境保护法律的理论与方法并得以正确运用,离不开较高的人文素质。毕竟环境保护法律只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环境保护法律工作者只掌握环境保护法律专业知识,而不掌握人文科学,就不能从社会生活的整体上把握环境保护法律,也就不可能高超的运用好环境保护法律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9版。

2、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3

柔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犹如技术和战术的关系一样,好的身体素质能给运动员更强大的信心和训练动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决断力、好胜心和自制力,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推动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运动员只有具备了来那个号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并且配上灵活多变的战术,才能在竞技对抗中占据优势,才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因此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应该和身体素质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应该是构成整个运动员系统训练的一部分之一,综上所述,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不可或缺。

2、柔道运动员存在的不良心理

2.1、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运动员的不良心理之一,柔道运动员也不例外。但是对于柔道这个高强度的对抗竞技比赛来说,运动员的恐惧往往是来自自身的,是担心自己的对手过于强势或者担心自己水平过低,从而不能赢得胜利,这是对强大对手的恐惧和对自身不足的恐惧,这样心理会直接导致运动员缺乏信心,发挥失常,在柔道比赛中患得患失,甚至不战先败,影响运动目标的达成和成绩的取得。

2.2、急于求成

很多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旦取得优势就会产生快速解决战斗的想法,乘胜追击,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当运动员出现这种心理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不能冷静地分析,对自我行为的掌控力就会下降,变得迟钝、短见,从而会露出不该有的破绽,被对手抓住机会反打一套,导致优势的丧失。

2.3、消极懈怠

消极懈怠是运动员的大忌,当运动员出现消极懈怠心理的时候,就会在日常训练中减少训练强度,没有给训练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停止训练等。在进行比赛的时候校际比赛会产生临阵退缩、不战先败的想法。这种心理较多地出现在战败或伤病刚恢复的运动员身上,不理想的身体素质带来了诸多心理疾病,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素质的恢复。

3、柔道运动员积极心理训练方法

3.1、意念训练法

意念训练法是指柔道运动员通过想象来进行训练,能够强化战术训练。例如,在训练之前,运动员对战术要领进行想象,从而激活大脑皮层中的战术痕迹,运动员训练中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训练动作。运动员的自我暗示也是意念训练的一种方法。运动员比赛前,通过意念训练,既可以加深动作要领,还能够自我鼓励,树立信心。

3.2、诱导训练法

诱导训练法是指运动员训练中,通过有效刺激物来引导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从而较好的完成训练和比赛,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3、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运动员根据未来比赛的条件来设置训练内容。通过模拟训练法来对柔道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战术技能训练,实现战术与心理的共同进步。而模拟未来比赛情况的训练方式,能够帮助柔道运动员在类似于比赛的训练中锻炼,在未来比赛中更快、更好的适应比赛条件,更好地掌控比赛情绪。

4、提高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

4.1、重视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选材

正如前文谈到的,柔道运动员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选拔柔道运动员的时候不仅要选身体素质过硬的人员,更要注重选拔上来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且在身体素质相近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心理素质,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柔道运动员就会在比赛中冷静表现,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4.2、积极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训练动机

运动员的动机往往是他完成训练和致胜比赛的关键因素,因此注重引到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有效方式。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有针对性地激发运动员参赛的训练冬季,譬如为国争光、证明自己、参与竞争等精神,要帮助运动员建立起自己的使命感、荣耀感和责任感,要让运动员了解柔道运动的本质,消除对于比赛的畏惧心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柔道训练和比赛中,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心理素质,启发诱导热爱柔道项目,立志献身柔道事业的决心、信心和勇气,牢固树立起高层次训练动机,才能训练出高级体育人才。

4.3、在比赛前的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久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练把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训练当中,日积月累,才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譬如平时经常举行模拟比赛,严格按照正式比赛制度进行预热等,都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正式比赛的环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教练员设置柔道运动员基础训练时,要根据运动员的体能、形态以及战术的特点等设计训练,形成独特的训练风格。而独特的风格能够发掘运动员的长处和潜能,成为比赛制胜的武器。

4.4、结合实战进行心理训练

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经验和不同素质的运动员相互对抗的时候,对心理训练的侧重点不应该一成不变,而是应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变,譬如在面对气场较强的对手的时候,很多选手都会不自觉地被对方的气势所摄,使自己的水平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这时就应该深呼吸,默念放松来使自己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4.5、加强运动员比赛后的训练

比赛对柔道运动员心理的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很多柔道运动员都会在赛后产生消极的情绪,这时赛后的心理训练任务就是消除那种不公平的比赛心理状态,化消极为积极,教练员需要针对不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进行不同的恢复方案,譬如观察运动员的训练表现,通过聊天谈心等方式摸清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运动员提高对自我的认识,放平心态,回到训练当中。

4.6、培养冷静应对各种突变情况的能力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健康成长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对教师特别是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人格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幼儿教师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心理基础[2]。本文针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缺陷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对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以及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1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幼儿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幼儿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由于幼儿天然的“向师性”,使教师的内在品质在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人格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幼儿健康成长及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

1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1.1具有事业心与爱心

幼儿教师如果没有爱心,缺乏相应的职业情操,是无法完成好教育这一神圣使命的。热爱幼儿,富有爱心是对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有事业心的教师,对工作有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教师有事业心和爱心,孩子们才会感到老师的亲切和温暖,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1.2浓厚的求知兴趣

幼儿园教育改革日趋深人,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要求幼教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得到提高,使自己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思维观念的话,才能不会被社会淘汰。

1.3丰富的情感和稳定的情绪

教师的情感要丰富,但情绪要保持稳定。一方面,幼儿教师的情感是否丰富,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气氛,以及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幼儿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能将不良的情绪带到教育活动中,以免对幼儿的情绪也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1.4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时期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过渡性、可塑性和模仿性,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要想让孩子们变得活泼开朗,首先教师自身就要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才能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

1.5顽强的毅力

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其他教育工作无法比拟的繁琐性、单调性和差异性。幼儿教师每日不仅要关注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还要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事无巨细,样样需要操心。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是很难坚持到底、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

2目前教师心理素质缺陷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偏移。面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部分教师从注重精神追求转向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观的偏移对幼儿心灵的污染是不言而喻的。

(二)性格品质有待完善。有些幼儿教师在工作态度上常表现出被动、消极的精神;在人际关系上对人冷漠,不喜欢也不善于与人交往,过分强调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宽容与理解,很难与别人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情绪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有待增强。不能有效地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无法抑制情绪的冲动。

(四)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强。有些幼儿教师面对挫折时要么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要么采取消极逃避、冷漠、攻击、报复甚至其它不合理的方式来求得自身心理的平衡。如有的教师在遭遇挫折后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方法来发泄心中的怒火怨气。

(五)教育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幼儿教师不能主动更新知识,用新知识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不会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幼儿学习、游戏的内在积极性。

3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3.1要不断提高对幼教事业重要性的认识

幼儿时期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过渡性、可塑性和模仿性,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建设者,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产生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

3.2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其他教育工作无法比拟的繁琐性、单调性和差异性。幼儿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其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教育、感染幼儿,以高昂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对待幼小的幼儿,幼儿教师不能强求划一和硬性规定,需要耐心地对待和处理不同类型,不同个体的幼儿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有耐心、不怕麻烦,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3.3要加强自我修养

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通过训练形成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加强自我修养才能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教师心理训练是指用心理学的专门方法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教师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作为幼儿教师,应自觉学习当代心理学知识,自觉运用心理训练这些特殊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作为教师,应积极通过理智、代偿、升华、合理化等心理训练,来减轻压力对自身的冲击和伤害。

3.4创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

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其中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教师心理素质就必须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幼儿园的环境设置尽量做到美观并富有教育意义。幼儿园的管理者应为广大幼儿教师营造一种民主、轻松和活泼的工作环境,使幼儿园园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职工与幼儿之间要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团结一致,形成一种自由、温暖、宽容、平等合作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3.5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与保障体系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首先在师范教育方面,应重视对高校师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鉴定,从源头上把握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用管理方面,应加强对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的测试工作,心理素质不合格者不能聘为教师。在进行教师资格认定时,有关部门应增加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测评内容。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79-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的特点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使人文关怀、护生礼仪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良好的护理礼仪有助于缓解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也是护生素质、道德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医学生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尤其是护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掌握伦理学、心理学、美学、人际沟通与礼仪等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和医院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护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努力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这是未来护生培养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1.学校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气质和修养方面的内化,同时包括文化素质,即语言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护生教育中,普遍重视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把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造成了学生精神生活空虚,有的学生对未来产生疑惑,学习缺乏动力,上课玩手机,平时沉迷于网络,流连在虚幻世界中,缺乏社会责任感。

2.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生源质量下滑

高校持续扩招,使得在校护生整体素质严重下降,很多学生的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非常狭窄,文化素质较差,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学论文、护理病志、一般日常应用文的书写能力也较差。

3.护生专业思想普遍不牢固

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护理专业是家长的意志,学生大多不认同,没有多少兴趣。由于现在的护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怕脏,很难领会护理职业的精髓,缺乏爱心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

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教师要从现代教育观、人才观的实际出发,把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并努力实践探索,力争做出特色、抓出成效。只有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

2.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首先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然后,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在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等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开设人文科学必修课、选修课,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加强管理。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灵,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全面引入优质护理理念,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融入优质护理理念及行为规范,开发了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引入“优质护理”理念中的护理行为法制观,以临床工作中的医疗官司、法律纠纷事件为载体,开发了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患者和自我保护等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在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社区护理、老年护理课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优质护理精髓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整体护理能力。

在专业技能培训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将关爱和尊重融入操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注重文明用语、礼貌服务,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来开展工作,启发护生换位思考,真正做到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

引入优质护理精神,开展礼仪表演、授帽仪式、演讲比赛、技能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优质护理教育,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

加强人文素质考核,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核,同时必须把态度目标和行为表现作为考核目标进行考核,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将人文素质养成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通过聘请医院劳动模范、操作能手等与校内专职教师合作,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人文讲座、医学知识讲座、“护理工作中常见法律问题”的专题讲座、社区服务活动以及护士礼仪比赛、专业知识比赛、专业操作技能比赛、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新生军事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和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守法意识等。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加强社会融合度。践行养成教育,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教育性指导活动方式见下表)

根据专业特点,通过组建护理业余专业文工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天使爱心协会、美术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瑜伽协会、古筝葫芦丝乐坊、演讲与口才协会、读书协会、太极拳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学院合唱团、心理健康协会、武术协会、清风棋社、新闻写作中心等一系列的社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踊跃报名参加各种社团,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大家热情高涨,素质与才能尽显。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操作技能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校园内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歌手、优秀演讲者、优秀书画作者、技术操作能手等,“感恩之星”“奉献之星”“学习之星”“活动积极之星”“优秀干部之星”照亮校园,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四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

以“医院文化”为主题,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强素质”的原则,学校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了“三下乡”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乡村和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宣传,对村民和社区居民进行义务诊疗护理等实践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要求学生在暑假、寒假必须到各级医院开展见习活动,带着学习任务进入临床见习,能促进护生早日进入护士角色,感受医院文化,接受救死扶伤精神的熏陶。这些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扩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在活动中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国情、民情和社情,找准了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的社会价值定位,激发了同学们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综合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6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既强调全面发展,又强调个性发展;既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又重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综合素质,成为促进理工科专业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综合表现出来的气质素养。明晰人文素质促进就业意义和功能,对于激发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进而提升人文素质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有利于提升理科生在职场上自我“推销”的能力

许多理工科大学生过于注重对专业学习的精力投入,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提高。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他们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说对于他人的一些问题,他们缺乏应有的敏感和关心。殊不知,人文素质的缺乏将直接降低理工科大学生在职场上自我推销的能力。其表现经常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时就缺乏话题以及对一些与文化和社会相关话题的评论深度。

(二)人文素质有利于培养理科生的创新能力

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音乐、美术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利于各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对大学生的心智训练更有相得益彰之效,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加强理工科学生科研攻关精神,培养学生敢于面对传统挑战,大胆突破传统的认识与观念,解放思想,依靠科学方法与思维探求客观世界,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素质。而创新精神对于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业务能力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三)人文素质有利于理工科学生在今后从业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

现代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素质的培养仍然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学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爱惜生命,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产生实现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而这种毅力和精神正是可贵的心理品质。因此,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提升心理适应能力,调适碰到的孤独、郁闷等心理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理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改进人文素质教学,完善就业竞争力的素质结构

1.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保证将一定数量、质量的人文素质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学时,规定学分,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2.整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理工科专业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考虑到其特殊的学科背景,整合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特别是要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专业教学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对科学技术的执著追求和合理运用,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探索,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

3.改进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手段。针对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的问题,要注意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与人性化。教师要运用适合理工科学生特点和心理的教育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努力创设具有人文氛围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充满人文氛围的课堂中学习和探索;要克服以往“满堂灌”的单向教育,采用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平台,就一些重要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见解,使学生们的观点和见解在交流中凝练成思想,在师生的相互砥砺中日臻成熟。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提升竞争力的人文氛围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浓厚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能弥补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其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1.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院校要建立一批反映文、史、哲、艺术成就的主题雕塑,建立人文博物馆、校史展览馆等,树立名人名言标志牌、校训牌,建设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办好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运用这些人文景观和设施向全校师生传递人文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7

关键词:商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abstract:Strengthening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isahighquantitytalentedpersondevelopmentofimportanceconstitutethepart,mustthewholeprocessthat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piercesthroughtoeducateintheuniversity.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shouldbecomethecompanythecorpusofthesectioncolleg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mustestablish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toeducatethefoundationpositionintheworkatuniversityandcollege.Settinguptheallneweducationprinciple,turntoeducatethereformineducationdeeply,strengthentheuniversitystudent'steachersandtheteachingmaterialconstructionofthecultural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

Keywords:commerceandsciencecollege;culturaldiathesis;education

一、我国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传统的单学科教育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通识教育;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文化素质教育。我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发展的自主性重视不够的问题。

二、国际视野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世界各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不仅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而且在课外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一)确立新的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当代的通才教育结合当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既重视对学生进行文、理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二)调整课程体系。世界各国都对既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加强普通教育,促进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在美国,高等学校基本上都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有关人文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

(三)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教师的讲授以重点、难点为主,讲清学科主要脉络以及前沿问题,目的在于指导自学、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世界各国还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弘扬个性风采、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机会。

三、新形势下商科院校人才素质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品质

商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培养大学生在新形势下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时代精神。

(二)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商科学生必须掌握一定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成熟的思想,要求他们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能以较宽的视野研究专业性问题。

转贴于

(三)心理素质

经济社会竞争激烈、互相依存,要求商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具备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进取心,有敬业精神、创造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要有自信、乐观、公正、相容等心理品质。

(四)能力素质

商业人才除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一些基本能力之外,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组织能力。商科院校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化程度,注重应用技能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商科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商科院校对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素质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基础的方面,而大学时期是个体文化素质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商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主题,我们必须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商科院校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切实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育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以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需要、是否符合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各项素质要求为教育评价标准,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根据社会需要发展和完善其各项素质。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用涵盖文、史、哲、经、法、艺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成多学科交叉的高校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文化底蕴的支持。

(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和教材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保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科学整合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互相促进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结构体系,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出版符合学生实际,富有学校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专用教材和系列丛书,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建设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五)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拓展综合素质、塑造自我具有重要的意义。商科院校应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电影晚会、演讲辩论比赛体育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如组织、策划、团队协作、口才,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54-156.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其主要措施就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培养文科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自然科普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学校在这方面缺少顶层设计和相应的制度文件,没有将此内容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去,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二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思考不够准确,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近些年,部分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水平仍不容乐观。

2.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差

独立学院学生从生源的情况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入学分数较低,学习意识不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对学校组织的人文相关选修课或讲座等不够重视;二是学生自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三是文化基础薄弱,很多学生缺乏对民族历史、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四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五是没有目标和追求,缺乏职业规划,集体荣誉感欠缺。

3.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影响人文素质提升

大学生应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要提高科学素质,也要提升文化素质。而目前独立学院将办学层次和目标定位在应用技术型上,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过程中一味强化专业教育,片面追求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4.独立学院人文积淀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一般建校时间短,而且正处于集中迁址办学的过程中,任务重,工作量大,各项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学院的教学条件,而用于学校人文环境方面的投入不足,加上新校区较多,人文积淀较少,致使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起不到第二课堂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独立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二是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三是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四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教育的整合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亲身实践和环境熏陶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母本上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立德树人仍是根本任务。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需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这是因为,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不仅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看重其诚信、责任、忠诚、团队精神等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状况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客观需要

独立学院一般是在本科第三批次录取,招收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人文素质缺失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多、抗挫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道德诚信缺失;自律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自信心不强,比较盲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依赖性强,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膨胀,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为此,独立学院更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三、独立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更加给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特殊的方向。

1.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办学指导思想,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发展要立足当今,着眼未来,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一是要构建合理的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以学校院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落到实处;二是出台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明确目标、要求以及师资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合理完善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及时帮助独立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文化品质、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目前,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相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应开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限定修读学分,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整个过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包含五个方面:文化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人生、科技与社会、应用与技能。同时,结合不同专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基础与生活阅历在不同年级开设相应数量的选修课程。重点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将“大学语文”等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中,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人文素养。

3.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负有育人的责任。教师(含学生管理人员)本身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一种榜样示范作用,故独立学院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一方面独立学院需重视师德建设,要求教师积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强调全方位育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潜心学习,努力拓展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同时,教师要加强创新,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如翻转式教学、探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合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诚信的态度,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教师要时刻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努力实践、刻苦钻研、完善人格,明白做人的道理。

4.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形成不能单靠人文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课堂之外的人文环境,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即所谓环境育人。

人文环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有硬件方面的,比如体现科学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图书馆、人文类书籍,更主要的是软件方面,比如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独立学院应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o,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道德品质、审美情趣。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关于人何以为人、怎样为人的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把自己培养成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崇高理想和信仰,满怀人类良知和责任,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人,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当然,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靠上几门人文学科的课程就可以完成的,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思考,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绝非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凤素.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4).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9

一、提高民警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及现实意义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教育训练和思想作风整顿,特别是随着《人民警察训练条令》的颁布实施,尤其是大练兵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和“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有序、有效地开展,公安机关绝大多数民警能够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勤奋工作、恪守职责,民警素质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公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有一部分民警没有经过规范化训练,素质较差,纪律松懈,作风涣散,缺乏革命理想和人民警察意识,难以肩负公安工作的重任;一部分民警文化程度较低,社会知识面狭窄,法治理念淡薄,缺乏调查研究和做群众工作能力,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需要;一部分民警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大潮中经受不住考验,因此道德败坏、思想堕落、弄权渎职、以权谋私、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严重破坏了公安机关的声誉,损害了人民警察形象。根据以上分析,只有全面提高民警素质,才能正确地、充分地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和作用,才能始终保持公安机关的性质,才能保持公安队伍的纯洁性;只有提高民警素质,才能正确而充分地运用法律武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公正,杜绝以权压法、以权代法、违法乱纪行为;只有提高民警素质,才能增强对一切腐朽思想的免疫力,才能在社会大调整、大变革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党性,为保一方平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人民警察的素质构成

素质,实际上是一个外延和内涵很广、很深的概念,一般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实践中逐渐发展已经具备各种品质的泛称。大力提倡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作为肩负神圣职责和使命的人民警察,更应该自觉加强素质养成,做合格的人民卫士。人民警察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人民警察应具有的政治、觉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革命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是人民警察首要的政治品质。除此之外,为了做好公安工作,还必须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把握精神实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观念;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于事实、严格执法、廉洁奉公、遵守纪律;顾全大局、先人后己、团结同志、爱护集体。

(二)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完成各项任务的实际本领。人民警察除必须牢固掌握本职工作所涉及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同时,还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1.岗位专业能力。必须熟悉和掌握做好本岗位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胜任本职工作。

2.分析综合能力。必须具备复杂情况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胆略,并善于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利用有利条件处理问题,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或少受损害。

3.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开展综合治理。

4.写作表达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宣传国家的法律和党的政策,能写一般常用的公安应用文章。

(三)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是人民警察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所应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执法技能的综合体现。公安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执法机关,人民警察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保证公安执法活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才能使国家的法律得到准确有效的执行。

(四)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不仅指人民警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提高民警的文化层次和修养程度有利于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队伍整体作战能力,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窗口”单位的形象,有利于提高公安队伍文明执法水平。

(五)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民警在特定职务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公安民警应当具有良好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具有稳定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具有宽广的胸怀、合作的气度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简言之,公安民警应具有勇敢、坚定、大胆、果断、顽强、乐于奉献等心理素质特点。

(六)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即公安民警的体质,包括体力、运动速度、耐力、灵活性、敏捷性等,是公安民警各种才能得以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物理基础。

三、提高民警素质的途径及对策

怎样提高民警整体素质,达到应具有的素质要求,历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且还存在几种不良趋向:一种呼声认为要提高大学,特别是公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但是有人认为,加强大学教育来提高民警素质,从时效上来看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甚至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如从部队里,引进转业军人,而且还有“好、快、省”的效果,“好”是基本素质好、陕”是能立即“上岗上线”、“省”是节省一笔教育培训经费;一种呼声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三个必训”制度,切实提高民警素质。但是有人认为,这完全是“雷声大、雨点小”,在提高民警素质上也仅仅是“下点毛毛雨”,基本上是“骑驴看唱本”、“走马观花”;一种呼声是提高在职教育培训力度。但是有人认为,在职教育培训是耗时、费力,还与日常工作相冲突,还不如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而且效果更好。现针对以上几种倾向,并结合工作实际,在如何提高民警素质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一)切实提高大学、特别是公安警察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提高民警素质打下基础

近年来仅公安警察院校,每年要为公安机关输送1.6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公安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我地区公安机关民警学历结构来看,应、往届毕业生直接进入公安队伍的比例是94.7%,其中公安警察院校毕业学生占83.8%。在队伍建设中,应、往届毕业生所占的比重特别大,与其花大精力进行在职、任职培训和教育,不如利用大学的有利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其努力提高民警素质,不如先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因此,提高大学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是提高民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

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必须从教学手段上开拓创新,仅依靠简单呆板的灌输和说教,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既要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开发学生智力,不能出现教科书般的教师教出教条式的学生的现象,因为这样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宣布教育的失败。

提高大学生素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全面、协调发展并重。大学是知识的摇篮、文化的圣地。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是本职工作,特别是公安院校毕业生必须学好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为将来参加公安工作打下业务基础。但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所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竞争,知识急速更新的社会,因此必须学好其他文化知识,加强自我文化修养,促进自己全面、协调发展。

提高大学生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中央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近年来,一些公安院校先后发生了学生参与非法宗教活动、学生自杀、在校或刚毕业就出现违法犯罪等问题,这既反映出当前公安院校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宗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也暴露出部分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二)健全考录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严把入口关,全面提高民警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河水来”、“治污、先治源”……这些都是强调源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要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就必须从“源头”做起,提高“门槛”,把好入口关。否则,你年年在喊提高民警素质,虽然民警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你每年在人员引进方面出现纰漏,整个队伍的素质仍然是参差不齐。这好比在10位民警中,有9位民警素质过硬,但有1位民警素质有待提高,难道10名民警是体现公安形象,1名同志就不能反映公安形象吗?

但是,作为一个单位的负责人,要切实、有效地把好入口关,确实是一件难事,加之中国的亲情、友情气氛比较浓厚,还有其他错综复杂的关系链交织在一起,有时候还真的会出现“一叶障目”、“一情废制”等现象。既然人是感情动物,那么就用制度去规范、去管理,把好入口关,来提高民警素质。既然方向已明确,那么我们就要搞好建章立制,加强制度建设。我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就如2005年我区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西藏公安机关“凡进必考”工作制度的意见》,该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区公安厅和区人事厅统一考录民警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招录民警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同时还出台了《西藏公安机关《三个必备实施意见》,对每年从非公安机关调入或经统一考试录用人员进行了严格规范,对警衔晋升和晋职晋升提出了明确要求。上述出台的规章制度,以及一些具体实施意见,我想对促进我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提高民警整体素质是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三)切实加强在职教育和培训,提高民警素质

加强在职教育和培iJii既是提高民警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方法。队伍的现状、民警素质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你不可能进行重组和再次选择!怎样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来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潜力,促进公安工作,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民警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加强在职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民警的素质。可以说,这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以来的经验总结,各个单位都有自己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此我仅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从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思想影响并决定自己的行动。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信念和一致看法:加强在职教育和培训对促进公安队伍建设和提高民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当前是最有效、切实可行的一种工作方法。从公安领导的角度来讲,不能存在抓业务工作容易出成绩,抓教育培训,是劳民伤财,短期看不出效果这样的观点,要站在公安工作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立足公安队伍长远建设,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培训观念,切实搞好民警培训教育工作。从民警个人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能满足于现实和自己已掌握的应知应会的业务工作能力。其次是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教育中进步、在培训中提高的深刻认识和与新时期公安工作同步的业务能力。不能停滞在原始观点和过时思想上,不能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

二是搞好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要使培训教育出效果、见成效,要使整个教育培iJll~:作具有连续性,就必须搞好机制建设,为此,中央还出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等文件,这充分说明搞好培训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1.建立健全干部培训班的申报审批制度;2.加强干部培训经费管理;3.认真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4.保障干部接受教育培ijii权利;5.严格学员管理制度;6.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使用制度。

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篇10

摘要投篮命中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篮球比赛的胜负。本文从心理因素、身体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合理运用规则方面进行综述,归类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教学训练方法,对提高投篮教学训练的可控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投篮命中率因素方法与手段

一、引言

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方法与手段在过去的研究中,从事篮球教学训练工作的教师、教练员和研究人员从训练内容、身体素质、思想作风、技术因素、持球手法、持球位置、投篮方法、人篮形式、瞄篮方法、出手角度、抛物线、入篮角、球的旋转、身体移动形式等因素进行了论述。其原理和方法也有详细说明,本文对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因素进行总结,整理出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方法。从身体、技术、心理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合理运用规则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篮球课的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查阅了有关投篮命中率研究方面的文献,对其进行不同研究角度的整理。

三、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方法与手段

(一)游戏性训练方法的应用

游戏除了在篮球教学训练课中运用外,也可以用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内容与方式必须根据训练的目标、内容、任务以及场地、器材的条件恰当地选用[1]。带有游戏性的训练方法的采用,活跃了训练的气氛,运动员易于接受,培养了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思维能力。

(二)心理训练

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就是指篮球运动员为完成比赛所需要的心理因素得到稳定地加强和提高,并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以便在比赛中确保篮球技术和战术水平的稳定和超常的发挥。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不仅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水平,而且还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2]。

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nBa比赛,可以看出,运动员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投篮技术和战术的发挥水平,体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运动员参加比赛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不足等,便不能使队员的潜在实力得以充分发挥。

表象训练。表象训练是一种以意念为先导的主动心理过程,人脑通过提取记忆中最佳的感觉,主动地用意念反复演练已热习的、最满意的动作过程使以前建立的神经反射通路得以强化,完成心理―生理的耦联[3]。

克服心理干扰,形成良好情绪状态的心理训练方法。基于“努力逆转法则”存在于篮球比赛中[4]。越是想努力打好比赛,越是发挥失常;越想努力集中注意力,越是集中不起来;越想努力控制紧张,就越是紧张;克服这类现象,心理学认为发挥失常会引起同学情绪的波动。

(三)手感训练。

通过手感训练,使运动员投篮时动作具有连贯性,逐渐加大压腕、拨球力量,使压力最高点接近球、手分离点,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投篮命中率[5]。

投篮手感训练可以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投篮手感。使运动员知道在哪个角度发力最好,哪个角度球手分离感觉最好,可以有意识地提高球出手的弧度。一般来说球出手弧度大,手对球的作用力也大,作用力大可加强手感。手感训练可增加投篮抗干扰能力,可增加手腕的压腕力量,同时也能充分拨球,提高出手弧度。手感强,抗干扰加强。当干扰因素强于手感时会导致投篮动作失去控制,破坏动力定型,使球命中率降低。

(四)身体素质训练

要提高投篮命中率,一定要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特别是专项素质的训练。要把投篮练习同身体素质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抓技术训练的同时,加强对运动员速度、弹跳、力晕、柔韧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好,身体对抗性强,在球出手的瞬问,身体和手是相对稳定的。素质训练要常年保持,贯穿于每次训练的始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基础,确保各项技术的衔接运用,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基本保障。

(五)创造良好的投篮时机

良好的投篮时机,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关键,一次好的得分机会是靠个人和全队配合来创造的,要善于捕捉投篮的时机。在比赛中,创造良好的投篮时机可以利用时间空间因素获得。

(六)技术训练

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及所有战术配合,最终都是为投篮服务的,篮球比赛的实质就是投篮比赛。因此如何提高投篮命中率,历来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所重视。而要提高投篮命中率,如果在平时训练中不强调投篮技术的规范化,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

四、总结

影响队员在篮球比赛中投篮命中率的因素有身体素质、投篮时机、心理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合理运用规则方面等。在投篮教学和训练中应用表象训练法、心理训练法等训练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提高投篮的肌肉运动感觉,促进投篮技术的动力定型从而有效地提高的投篮命中率。

投篮是篮球运动中的进攻技术之一,是得分的唯一手段,是篮球竞赛中攻守对抗的焦点。投篮技术是由许多因素和环节组成。因此,要改变或提高投篮技术这个系统的状态和功能,就必须进行系统训练。因此,在比赛中要想保持和提高投篮的命中率,除了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外,教练员必须抓好投篮技术的规范化训练,同时还要把篮球技术的训练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在比赛中的投篮命中率的稳定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雷霆,邵君兰.篮球训练类型运动员心理状态浅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3:44-45.

[2]王志平.浅析篮球比赛中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心理因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158-160.

[3]甘许方.篮球投篮心理稳定性的训练方法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