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十篇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十篇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33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1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思维;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5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创造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散性思维是创新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不可等闲视之。

发散性思维俗称为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能力至少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培养教学。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可从下面几个途径入手。

1.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鼓励多阅读浅显易懂的优秀课外读物,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出少年》等一些经典的书读物,把它们作为课外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地段年级就引导与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课外阅读成为每天都必有的一项作业。由于孩子们刚上小学,识字量小,阅读起来有障碍,很多孩子在阅读中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渐渐地对阅读失去了信心。于是我推行亲子阅读法,多读儿童喜欢的绘本。在家里,要求家长读给孩子听,孩子读给家长听或者与孩子一起读。在学校,每天利用一两节课时间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常常选择简易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后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补描,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对文章细节支出进行引导与拓展等,从而让孩子们喜欢阅读,以阅读为平台,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2.保护好奇心,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好奇。课堂中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常常出人意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好奇心,恰当引导,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如,对学生提出问题不要简单地评价为"对与错";对错误的要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还要从学生思路中找出"闪光点",以保护其好奇心;要允许学生向老师、课本挑战,对那些敢于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及时肯定与鼓励。我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经常采用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表演、实际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分组编排,即兴表演。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大叔、青蛙妈妈登台表演。在表演中各组同学都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可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既让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了文章主旨,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乌鸦喝水》时,让孩子们用课前准备好的瓶子、许多小石头、水,动手操作,往瓶子里陆续放石头,观察水渐渐升高的过程,从而理解"渐渐"一词的含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又让他们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

3.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首条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我们学语文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有意"引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生字以外,我充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收集本,把平时吃过的零食袋,牛奶盒、药盒、家电说明书等等,剪切下来贴在收集本上,利用课辅时间让孩子们交流,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说说这一周你在生活中认识了哪些新字?是怎么认识的?再让同学们跟他一起读上面的所有文字。发现这种方式,既能引导学生关注了生活,又能以生教生,孩子学习起来非常感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开放性思维能力,还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其实,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就重视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对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后续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等,都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力也就会不断地生成下去。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探究与实施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的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2

【关键词】培养做数学题习惯

一个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的学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如不适应考试方式,考试成绩发生很大波动等。这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尤为重要。良好的做题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那么对于数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一)课中善听,仔细看,动脑想,善表达,培养孩子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1.善听。

要求孩子不仅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问题。可以组织以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孩子直接写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孩子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样可以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2.仔细看。

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孩子观察权。凡是孩子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孩子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孩子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3.动脑想。

课堂上要求孩子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锻炼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师要及时评价,对积极思考的孩子给予表扬。

4.善表达。

数学课堂上训练表达,可采用以下做法。

(1)训练孩子大声发言。要求孩子大声回答问题,让其他同学都能听清楚。(2)让孩子习惯于表达“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鼓励孩子以不同方式说出自己的思路,可以个人独自表达、同桌之间表达、小组互相表达,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3)训练孩子使用数学语言。要求孩子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考查孩子理解的程度。孩子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4)给后进生发言权。要使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后进生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后进生有了自信心,表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二)多阅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求并指导孩子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孩子养成课后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孩子多思考,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2)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3)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4)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孩子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注意培养孩子审题的习惯,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

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要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的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审题,掌握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认真书写,做到书写整洁,解题步骤规范。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进行巩固训练。家庭作业要认真设计,题量要少,|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孩子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做题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注意培养孩子认真检查,及时改错,自我评价的习惯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3

【关键词】儿童本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本位,不是将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把孩子看作“孩子”,把知识铺就一条可以任由孩子自由踩踏的美丽通途。这条通途,通往美丽智慧世界和精神高地,这样的教育,才是如叶澜教授所期待的“育生命自觉”的高境界的教育。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儿童视野下的“思维体操”活动。通过各种适合孩童的,甚至伴有童话般、诗意般数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彻底放松,从而放飞自己的思想,让数学思维得到合理的建树。反之,如果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他们的思维只会紧紧地跟随着老师走,创新的火苗一旦燃起就会熄灭,更别提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了。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思维

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通常以完成教学大纲为目的,为了上课而上课,普遍采用简单的临摹或者变相模仿等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真正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在美术课上除了简单的绘画几乎没有任何收获,许多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而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小学生在美术课上真正有所收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喜爱美术课、享受美术课

首先,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对6—12岁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十分掌握,这样才能抓住孩子的心理。让他们喜欢美术课。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自我意识强烈,有非常强的好奇心,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不愿意听从老师的管教,随意性比较强。所以低年级的美术课可以用轻松的形式展开,让孩子们充分喜爱美术课、享受美术课。其次,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有好奇心,才有求知的欲望,他们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行为对他们自身未来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孩子们感受到了美术课堂的乐趣,才能够逐渐地用心去学,老师才有可能去培养他们。老师应该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各个美术作品的最直观、最鲜明的形象,引起孩子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启发、示范等,才能使小学生真正地用心去观察美术、喜欢美术,才能使他们在长大后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规律和深刻内涵。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诱发学生创造新思维和心灵放飞的起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的应在相互尊重、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用标准的“像不像、干净整齐”的准则来评判学生。另外。还要及时的表扬在作品创作中有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让整个班级形成一种浓厚的创新学习的气氛。在作品创作中。充分的发挥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力。面对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老师一定不要批评,应该及时的给予肯定。蓝色的太阳、长满鲜花的树、交通阻塞的情况下飞着去上学的孩子等等。老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们的每一丝创造灵感,给学生创造自由翱翔的海洋。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和成功的希望和机会。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联想

联想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扼制学生的联想,而应当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联想能力,认识自己的创造能力,建立起创新思维的信心与勇气,通过联想慢慢的获得出色的个性化构思。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将“教”学生转变为帮助学生“悟”,这种建立在学生本身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和主动寻找而进行学习的方法,能极好的活化学生思维。

例如,在引导学生创作《春天印象》时,虽然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会积累很多关于春天的影物、人物,但当学生在进行具体创作时,却很难将这些东西应用到创作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如何构思、如何取舍、如何组织画面等方面人手,而不要过多的设计具体构图,这样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思路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人与生俱来就充满着对艺术的热爱,而死板的美术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厌恶,甚至影响其一生。创新思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只不过在未经激发之前以一种隐藏的形式出现。每个孩子的身体内都潜藏着各具特色的创新思维,好奇心潜藏在每个小学生的内心,需要遇到老师的激发才会培养起来。小学的美术课堂要以孩子们为主体,让他们多多练习、多多发表意见,老师则作为辅助者,这样会逐渐建立孩子们对美术的自信心和热情,他们才有心思去听老师的讲课内容。

很多老师习惯于美术教学的“老师+黑板+课本”.片面的认为美术教学就是老师范画,学生临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老师也要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已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在网络、电脑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上好美术课,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展示课件。将一些染纸作品展示给小学生,利用丰富的色彩、灵动的形象吸引学生。学生看完之后就会想着它们是如何做出来的,都有了尝试的欲望。创新思维就会被逐渐建立起来。孩子们的思维被多媒体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吸引。一边进行好奇的思考,一边就会积极动手制作,手、脑并用对于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很有益处,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会在此过程中逐渐有所提升。

五、进一步加强学生们的创作实践

实践,是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了实践就不会有心理和精神的源泉,更不会有能力与智力的源泉。换一句话,智力和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操作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心想、手做、耳听、眼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共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们参加制作黑板报、设计景点、编辑校报、布置教室、设计校徽的活动。还可以将美术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给家人和同学制作节日贺卡或者是生日贺卡,让学生们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尽情的进行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深入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与审美价值。

结束语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针对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小学美术的教学任务与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巧妙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们的创作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基础。让他们热爱美术、热爱创新,这样才能使美术课充满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翔.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5

有一个值得人深思的故事: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擎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有以下两个因素:

1.社会因素。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到会、由画不像到画像。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因素。本本主义,忽略个性表现,缺少真情实感及想象力,一味的模仿或生搬硬套。现在很多教师上美术课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孩子画的很累,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欢乐。

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我认为,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教学,我们每时每日的教学,应是一种创造,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美术课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要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自然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奇妙的点彩画”单元,其中我设计了一节《撕纸画》,利用用多种彩纸让一学生上直接贴画,我根据所要表现的画面边撕、边讲撕纸画的要领和方法,这种方式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知识的要领,他们沉浸在新本领掌握的喜悦中,与此同时,喜悦的心情又激发出了极大地表现欲望,老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属性进行“分化”,而且达到形成新知识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兴趣,从而唤起其强烈创造的动机。

二、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进行添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在教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东西。又如,课文想象画,让学生给学过的课文画插图,这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检验。除了以上几种训练形式,还有很多,如把局部变完整,画诗歌、换背景,等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大脑活动起来,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三、灵活运用课堂,寻找创新思维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年龄、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个性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个性差异在美术学习中尤其显得突出,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要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一刀切”。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人的心情往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到美术课堂来讲,轻松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把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尽可能的挖掘,有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

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与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时,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然后投放出来,能解决学生看不清,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多次重复播放,消除学生畏惧情绪。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上立体纸工课,教师示范剪法,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节课的时间单教会学生都很难。通过多媒体示范,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得很清楚,教师也可以有多时间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的奇妙构思,也可以及时反馈出来。

四、充实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和教师个人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画画通过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独特、流畅与变通能力。因此,每学期我都设计适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例如,中国写意画比赛、各种剪贴比赛、泥塑比赛,材料各异的立体手工制作比赛、爱心卡、贺卡设计比赛。各类美术竞赛是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大擂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难得时机,我都尽力寻找机会积极组织,认真辅导,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美术比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五、课外多画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叫画什么,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不符合学生感知规律,好的作品应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多画日记画,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六、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要重视个性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画出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课程整合寓教于乐一日生活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数学教学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幼儿阶段,儿童主要的思维特征是形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有限。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引导儿童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随着教学课程整合理论的传播和初步实践的开展,“整合”意识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词。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初始阶段,“整合”概念同样应该移植到当前的教学设计中。那么,如何理解课程改革中的“整合”涵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如何科学、高效地体现在课程的整合意识,这是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整合讨论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课程整合理念的梳理

关于课程的理解,我们要突破传统意义上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狭隘理念。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强调一种“大课堂”的宏观意识。对于课程的概念的把握,我们要从三个方面认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以及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接近于我们传统上认识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对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综合课程则是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将课堂的范围扩大。活动课程,则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课堂与生活衔接,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

课程整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宏观意义上来说,课程的整合指的是强化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并且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课程设计的整体脉络。狭义上来说,则是指单一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数学课程计划、教学目标和课本进行连接。“整合”概念的理解建立在目前对于“多元化”强调的基础之上。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按照孩子的自然天性进行教学活动,是课程设计的一个中心理念。强调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发挥孩子的独特个性,引导他们对于问题的多层次理解,发挥他们的特长。

在幼儿教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广义的整合观念,将学科知识与孩子的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同时要做好课堂内的狭义整合。将两种整合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不仅让儿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初步运用自己的知识,最终则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高儿童在这个阶段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将活动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他提出的一个重要教育观点就是以儿童和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

(一)多学科实践性游戏

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我们的课堂多以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幼儿园课程设置背景之一的生活活动,就是进行整合活动的有利平台。

比如在小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行路安全知识融合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幼儿配合安全行路标识进行数字练习和基本运算。我们在操场模拟道路情况,将各种常见的道路标识悬挂于两侧,比如让学生指出前方有学校慢行的标识,然后告诉学生前方5米处有学校,在地上注明3米和2米,引导孩子进行简单运算。

我们也会将生物知识引入到数学学习中。利用学校的花坛,或者是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种植。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孩子观察和计数,观察植物多少天发芽,多久长叶子,等等。或者利用为植物浇水的机会,让儿童体会用什么样的容器可以一次性浇水最多,省时省力。这样的数学学习有实践、有理论,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就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授课质量。

(二)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可以帮助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小中大班孩子的不同情况,设置具体的区域范围和活动内容。比如,在组织大班进行区域游戏时,我们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孩子进行几何图形的辨认,我们的主要游戏区域就是在美工区和积木游戏区。我们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线条或者不同的几何形状装饰盘子,或者是让孩子们用积木搭建城堡或者房子,并且自己说出需要哪些图形。让孩子们形象化地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并且了解不同图形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三、通过一日生活整合数学学习

数学是生活中接触最广泛的一种基本知识。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知识。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中午的用餐环节进行“小兔子餐馆”的活动,让孩子戴上小兔子的头饰,为大家进行餐具的分发,然后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自己面前有几双筷子,几个碗,几支勺子,然后观察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数量。逻辑思维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而是要通过这种由孩子自己参与的活动,建构起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或者利用课前的早谈时间,让孩子回忆昨天几点看了动画片,几点睡觉,今天是谁送自己上学的,几点出门,早餐吃了什么。通过谈话,帮助孩子培养数字意识和时间观念,在简单的谈话中培养孩子的总结能力。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我们在进行幼儿数学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整合”的观念体现在教学的每个步骤中,特别是将课堂知识带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培养孩子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且在观察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家长的参与性,帮助孩子在课外进行知识的巩固,利用生活的实际情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将生活、游戏、课堂都变成孩子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等著.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l,Jr.)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马娥.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其策略[J].河西学院学报,2008(06).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25-02

学前班的幼儿生活范围逐渐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有了提高,思维已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了,但还呈现出刻板性和不可逆性,特别是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在这一时期,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一些推算方法(特别是逆推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想象的丰富性、分析的条理性和概括的全面性,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在幼儿园主题式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曾对该课题做过一些研究与记录,现举一些案例,对幼儿推算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案例一:不经意间的惊喜

学前班的一个早上,孩子们像以往一样齐刷刷地坐在位置上准备吃早餐。我像平时一样检查了一下人数,不经意地问道:“我们班共有41个孩子,今天翔翔和乐乐没来,那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个孩子?”按照成人的思维,这道题应该列式为41-2=39,这是一道退位减法题,属于小学的学习内容。我并不指望有谁能说出正确答案,谁知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声音传来:“来了39个人。”我惊叹之下连忙追问为什么,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因为翔翔没来就有40个,乐乐也没来就有39个。”

原来如此!惊叹之余细想其中奥妙,究其原因,孩子之所以能在今天这个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跳过一般人的常规思维,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算出最后结果,解决了这个在大人看来学前班孩子无法解决的难题,当老师的我功不可没。因为在开展幼儿园主题式课程的各个活动时,我常常喜欢用“推算”的方法,和孩子们一起板着手指来检查人数,集体检查如此,分组检查也不例外。有时候是一个一个地算,有时候是两个两个地算,甚至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算;有时候顺着推,有时候逆着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这种“推算”的本领,再加上学前班的孩子已经学习过多1少1的关系,唱数过100以内的数(包括顺数、倒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和十个十个数),逆向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能推算出一些较大的数量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感慨于孩子的超常想象与敏捷思维的同时,也感谢孩子带给我的惊喜和反思空间。细细品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个案例不就体现了“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吗?它说明了会推算的孩子思维特别敏捷,反应特别快;学前班是对幼儿进行“倒推算”能力培养的最佳年龄;对幼儿进行推算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幼儿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

案例二:“倒计时推算”之轶事

“认识日历”是幼儿园主题式课程大主题“新的一年”中的一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让幼儿认识日历,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个月,12个月中分大月、小月和平月,大月有31天,小月30天,平月(二月)只有28天,知道怎么分大月和小月,二月又为什么只有28天(不讲闰年和闰月),还要让幼儿学会看日历,如今年是哪一年?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明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昨天又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一星期有多少天?看着这一大堆数字,很多教师都会感慨“太乱了”,怎样预防幼儿记忆混乱的情况出现,让他们尽快熟悉和记住这些“数据”呢?我在传统的“说一说”“认一认”“找一找”的方法中,融入了“倒计时推算法”。以推算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六一”儿童节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始时间:节日到来约一周之前

(二)教具准备:大挂历一幅

(三)问题设置:1.6月1日是什么节?2.今天是几月几日?(或今天是星期几?)3.再过几天就是“六一”?

类似的问题坚持了一周后,孩子们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属于自己的节日,对计算日期的“倒计时推算法”也日趋熟悉。甚至在“六一”过后的几天里,有些孩子还余兴未尽地津津乐道“今天是星期几?”“‘六一’已经过去多少天了?”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后遗症”:翻看挂在教室进门处挂历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孩子还在上面画圈圈、做标记,挂历损坏很快,我们不得不定期进行更换;孩子们“惦记”的日子越来越多,整天为了“还差多少天就到教师节”“还差多少天就到中秋节”“还差多少天就到元旦”等问题争论不休;更有甚者还有家长来“告状”说他的孩子把家里的日历都画花了,整天追问什么时候是他的生日,离他的生日还有几天,等等。我想,聪明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喜欢孩子的这些“后遗症”,有些家长甚至还会“乘胜追击”,和孩子一起“惦记”更多有意义的日子,追问更多人的生日(如爸爸妈妈的生日、爷爷奶奶的生日)。另外,在此活动中,我们不但可以用“倒计时推算法”,也可以用“顺计时推算法”。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教育要审时度势,对幼儿推算能力的培养,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教学中,如果寻找到一个幼儿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就能使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案例三:“今天谁上课”的启发

《纲要》中关于科学的内容和要求提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以下这个案例就是该观点的突出体现。

我所在幼儿园每个班的两位教师是分上下午交替带主班的。我们班的孩子对“今天轮到谁上课(也就是谁带主班)”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刚上学前班那会儿,每天早上只要我的身影一出现在教室,就会有孩子问:“梁老师,今天是你上课吗?”如果我回答“是”,他们就会说“那下午就轮到刘老师了”;如果我回答“不是”,他们就会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哦,下午就该你了!”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及时制作了这样一个表格: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8

关键词:培养;想象能力;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92-01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孩子没有了想象力,孩子就失去了孩子的特征,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童话”,孩子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可以创设情境,进行训练

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境,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又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教学中,可以先准备好这些音响资料,然后播放这些音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接着让学生说,听了这些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人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小孩吓得大哭;有的说,小扬科好可怜,打得很重,但是只有狗为他鸣不平。学生在自己已有的表象的基础上,渗入了自己的情感,重新创造出新的、悲惨的小扬科形象。

2.凭借形象材料,启发想象

形象直观的材料,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形象的画面、声音、实物模型等材料,借助想象的翅膀,重新构想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就是把学生大脑存储的表象加以重新组合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程度。这里,选用一些具有新奇特征的内容,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插图,主要是展现红军战士英勇夺桥的过程,是对文中的“他们带着马刀,背着手榴弹……”这一段描写的形象再现。教学时,可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幅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夺桥的战斗场面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看图中红军战士的表情,目光,动作,想象他们此时在想什么,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精神。

3.补充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最好能写出续写故事。

4.利用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5.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运用了省略号。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穷人》一课,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矛盾心情时,运用了许多省略号,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试着把带省略号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自己五个孩子已够丈夫受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要是他回来了,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他会同意吗?不,还没来,我也不想一想后果,为什么把他们抱来呢?如果他不同意,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自作自受,我不怕打,救人要紧,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样一补充,学生就明白了桑娜的忐忑不安,明白了桑娜的心地善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丰富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6.在说话、写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9

一、教师要尽量做到让学生敞开心扉

在小学美术课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敞开心扉的天地。我们老师要让课堂充满爱心、轻松,使学生做到精神愉快、直抒胸襟地提出问题。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精神得到唤醒、内心得到敞开,使学生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上课时,课前我都会布置学生收集一些跟课堂相关的资料。

二、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实际是学生主动看、想、画的过程。观察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主动看,主动想,主动画。例如在写生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等客观属性,是一种以客观性为准的被动观察,其结果往往在观察阶段就束缚了学生的活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先说说他对所要观察的对象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让他们自由选择角度仔细观察。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

三、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力越强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独立的想象时间,让学生在各组内交流想法,学生喜欢这种有人听自己见解,有人与自己争论,有人认可自己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画集体画,学生在相互的讨论、分工观摩、指正、修改和取长补短的过程中真正激发了学习热情并画出了不少立意较高,构思巧妙又富有童趣的作品。学生之间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

四、要为学生创造条件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相互促进、启发、合作,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思考,提出独特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各色各样的信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信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得到启发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疑惑。

现代教育提倡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美术课也不只是单纯的“画画课”。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美术技能的掌握和欣赏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综合发展情况,使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个性表现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获取、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和有创意的想法,使学生相互切磋、讨论,在动手时间中提出绘画的设计,提出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五、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又称直觉思维,是一种求异性的思维,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和鲜明性,是学生进行审美、创美的主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的优点在于思维容易保持同对象的直接联系,不致使思维远离对象、不着边际。同时由于思维面宽,能够较完整地把握对象的局部和瞬间。美术学科是培养、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学科之一,学生绘画的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及其表达的过程,对促进儿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

六、要让学生放飞心灵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新是美术的生命,在教学中要推陈出新,课堂评价中激发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问题是每一门科学的敲门砖,好的课堂教学给予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与激励。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唤起问题意识,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孩子们敞开心灵的大门,开辟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的动力,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信息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积累信息。学生要收集各种信息,并在信息中得到启发,有的信息要整合,有的信息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处理得到启发,并有了自己的主见,就会提出不同的真问题。

孩子画画是表达自己心灵智慧和心情感受的必要心理活动。孩子通过自己亲自参加游戏活动或者亲身表演活动。由于是孩子亲身体验,感受特别深,学生也非常乐意提出问题。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10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水平。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当前我国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来的,这样使得小学美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绘画艺术技巧,不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创作和创新能力。第二,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由于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常常牺牲学生的美术课堂来讲解其他文化课程,占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使得小学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升初中的激烈竞争下,许多学校为了赢得更好的荣誉而取消美术课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动手实践空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进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

2.小学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教学课堂内容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2.2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2.3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