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04

化学工程技术篇1

2.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酸在LDpe薄膜表面接枝聚合的研究(Ⅰ)解鹏,陈冰,王红卫,Xiepeng,ChenBing,wangHongwei

3.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杨青林,李雷光,李志良,YangQinglin,LiLeiguang,LiZhiliang

4.橡胶防老剂4010na合成用催化剂的实验室研究吴结华,袁浩然,周莲凤,王培兰,wuJiehua,YuanHaoran,ZhouLianfeng,wangpeilan

5.微生物防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石勇,姜兰,雷琦,燕永利,ShiYong,JiangLan,LeiQi,YanYongli

6.固定化酶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刘海洲,张媛媛,张广柱,牛佰慧,LiuHaizhou,ZhangYuanyuan,ZhangGuangzhu,niuBaihui

7.己二酸制备方法的绿色评价及绿色合成初探陈大勇,陈平,ChenDayong,Chenping

8.塔板最新研究和展望左美兰,Zuomeilan

9.焦化干气和液态烃脱硫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陈小南,施俊林,ChenXiaonan,ShiJunlin

10.双氧水生产中固定床瓷球下翻原因与对策刘向来,LiuXianglai

11.HSB/a2-o2工艺在苯胺和硝基苯混合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徐益,陈中杰,戚品豹,黄京生,XuYi,ChenZhongjie,Qipinbao,HuangJingsheng

12.延迟焦化装置加工劣质油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余桁,沈海军,YuHeng,ShenHaijun

13.烟道气Co2回收工艺在100kt/a甲醇装置的应用赵如政,吴建国,李海建,ZhaoRuzheng,wuJianguo,LiHaijian

14.联醇工艺中能量利用的探讨凡,崔国星,wangYifan,CuiGuoxing

15.液压系统的故障原因分析唐晓莲,tangXiaolian

16.简讯

17.企业电动机的监测与故障诊断孙明科,Sunmingke

1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间苯二甲酸中的微量杂质钱玉萍,刘燕,钱玲,QianYuping,LiuYan,QianLing

1.界面聚合法制备聚酰胺微胶囊的缓释性能研究张杏梅,韩小龙,ZhangXingmei,HanXiaolong

2.甲基紫溶液超声波降解的实验研究汤立新,tangLixin

3.简讯

4.聚丙烯酰胺/二氧化钛杂化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王国祥,wangGuoxiang

5.Bi,Co离子掺杂改性tio2光催化剂的研究汪东,王志良,王小平,李国平,陈建秋,wangDong,wangZhiliang,wangXiaoping,LiGuoping,ChenJianqiu

6.Ce0.8Cu0.2o2-δ氧化物直接涂载的整体式催化剂的化性能研究宋宇鹏,金祝年,SongYupeng,JinZhunian

7.粉煤灰处理生活废水的研究陈荣平,ChenRongping

8.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水解多元酸酯的研究雷玲,LeiLing

9.固化剂对氨基模塑料成型影响的初步探索梁君,杨小燕,郭莹,伍凯飞,周克来,关琦,LiangJun,YangXiaoyan,GuoYing,wuKaifei,ZhouKelai,GuanQi

10.固体超强酸催化酯化研究进展刘玉婷,晏会新,尹大伟,吕博,LiuYuting,YanHuixin,YinDawei,LuBo

11.水合肼法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制备芳胺的技术进展邢锦娟,刘琳,秦金兰,田静博,XingJinjuan,LiuLin,QinJinlan,tianJingbo

12.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研究进展温丽丹,李金来,wenLidan,Lijinlai

13.活性焦联合脱硫脱硝技术及应用前景李云鹏,王彬,方月兰,林阿彪,LiYunpeng,wangBin,FangYuelan,Linabiao

14.2,6-二甲基萘的技术进展武兆斌,王征,wuZhaobin,wangZheng

15.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重整原料油中的微量砷安全建,曹敏,anQuanjian,Caomin

16.复杂控制系统在Rt培司装置加氢反应釜的应用王晓蕾,wangXiaolei

17.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技术的丙烯精馏塔控制系统张泉,王从庆,ZhangQuan,wangCongqing

18.预中和工艺在环己酮生产上的应用程亚非,ChengYafei

1.超临界水降解聚丙烯的工艺研究葛红光,赵蔡斌,宋凤敏,舒陈华,郭小华,GeHongguang,ZhaoCaibin,SongFengmin,ShuChenhua,GuoXiaohua

2.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ni-ti合金中ni表观活化能的测定程占保,朱维东,苏向东,李娜,ChengZhanbao,Zhuweidong,SuXiangdong,Lina

3.简讯

4.新型蓝光材料aDn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李恒,任天辉,钟庆华,郑飞璠,LiHeng,Rentianhui,ZhongQinghua,ZhenFeifan

5.超声波微混合反应器混合性能的研究樊晶,叶红齐,何显达,FanJing,YeHongqi,HeXianda

6.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对其理化性能的影响宗凤丽,祁德祥,ZongFengli,QiDexiang

7.用aspenplus软件模拟计算HCi回收马海龙,贾小平,项曙光,maHailong,JiaXiaoping,XiangShuguang

8.Salen金属配合物催化氧化环己烷制备环己酮程桂林,蒋成君,曾庆斌,ChengGuilin,JiangChengjun,ZengQingbin

9.强化混凝去除二级生化出水中磷的研究申松梅,宋艳辉,王丽敏,徐礼萍,连小英,ShenSongmei,SongYanhui,wangLimin,XuLiping,LianXiaoying

10.tritonX-100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朱振峰,贺睿华,赵毅,胡峻涛,ZhuZhenfeng,HeRuihua,ZhaoYi,HuJuntao

11.半导体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段建田,魏世强,刘峰,DuanJiantian,weiShiqiang,Liufeng

12.高性能聚乙烯纤维的生产、性能与应用刘明,Liuming

13.对氨基二苯胺合成技术进展薛永震,陈永平,XueYongzhen,ChenYongping

14.聚丙烯酰胺的特性及应用张学佳,纪巍,康志军,孙大勇,单伟,那荣喜,王建,ZhangXuejia,Jiwei,KangZhijun,SunDayong,Shanwei,naRongxi,wangJian

15.气体膜分离的原理及其应用于酸性气体净化的研究进展汪东,wangDong

16.催化臭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毛煜祥,唐兆吉,单玉华,maoYuxiang,tangZhaoji,ShanYuhua

17.t202a型加氢催化剂在焦化干气脱硫装置上的应用桑守余,孟凡武,刘玉珍,SangShouyu,mengFanwu,LiuYuzhen

1.氢溴酸-浓硫酸法合成1-溴代丁烷刘洪刚,向刚伟,金丹,姜恒,LiuHonggang,XiangGangwei,JinDan,JiangHeng

2.简讯hHttp://

3.碱金属对铜系低变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周莲凤,ZhouLianfeng

4.射频等离子体氨合成反应器的研究原金海,仲学军,谭世语,YuanJinhai,ZhongXuejun,tanShiyu

5.掺杂铁离子和铜离子的tio2光催化剂的研究秦金兰,钱建华,杜金萍,刘琳,田静博,周跃男,QinJinlan,QianJianhua,DuJinping,LiuLin,tianJingbo,ZhouYuenan

6.水杨酰胺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许华锋,宋黎明,张凤霞,XuHuafeng,SongLiming,ZhangFengxia

7.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钯炭催化剂硫中毒原因初探陈大伟,周峰,畅延青,ChenDawei,ZhouFeng,ChangYanqing

8.反应温度对聚3-乙基-3-羟甲基环氧丁烷支化度的影响顾艳霞,GUYanxia

9.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对应策略曹志涛,王静江,石洪波,CaoZhitao,wangJingjiang,ShiHongbo

10.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张广柱,刘均洪,ZhangGuangzhu,LiuJunhong

11.机动车主要尾气的光化学反应机理梁翾翾,LiangXuanxuan

12.苯氨基甲酸甲酯合成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的研究进展谢可卫,项曙光,韩方煜,XieKewei,XiangShuguang,HanFangyu

13.精对苯二甲酸的市场及技术进展张惠明,ZhangHuiming

14.聚丙烯工艺中原料丙烯的净化冯续,FengXu

15.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小型自动加料器的改进徐柏福,郭胜军,李龙,梁先耀,XuBaifu,GuoShengjun,LiLong,LiangXianyao

16.提高加热炉热效率途径的探讨王颖,刘香兰,申欣,贺兵,wangYing,LiuXianglan,ShenXin,HeBing

1.nCma法脱碳新技术及应用毛松柏,maoSongbai

2.微波辐射对高炉渣浸取影响的研究陈勤芹,刘代俊,ChenQinqin,LiuDaijun

3.低温氧等离子体引发eS纤维接枝丙烯酸的研究舒情,王红卫,ShuQing,wangHongwei

4.简讯

5.改性累托石/壳聚糖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研究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汤义兰,陈吉春,曾德方,tangYilan,ChenJichun,ZengDefang

6.三相浆态床汽油烯烃加氢及反应动力学杨林林,陈健,张海涛,应卫勇,YangLinlin,ChenJian,ZhangHaitao,Yingweiyong

7.负载型海泡石/tio2光催化剂的敏化及对结晶紫的降解研究徐永花,诰清华,XuYonghua,GaoQinghua

8.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与防治靳卫齐,杨萌,Jinweiqi,Yangmeng

9.脱硫吸附剂与吸附脱硫技术纪容昕,JiRongxin

10.膜分离技术在含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徐荣华,XuRonghua

11.2,6-二甲基萘生产技术进展许杰,XuJie

12.塔设备法兰强度计算的几个问题高玉梅,GaoYumei

13.苯加氢制环己烷工艺及改进王玉清,wangYuqing

14.a110-1H/a110-1型催化剂在卧式氨合成塔上的应用关小彪,何欢,GuanXiaobiao,HeHuan

15.提高丁二烯装置生产能力的探讨黄金勇,HuangJinyong

16.环己烯-己烷萃取精馏塔系统的改进春国成,侯琳,吴济民,HouLin,ChunGuocheng,wuJimin

17.合成氨装置脱碳系统的技改总结岳庭光,冯凯,王君山,张成林,Yuetingguang,FengKai,wangJunshan,ZhangChenglin

1.路易斯酸盐ZnCl2催化合成甘油类缩醛(酮)的研究梁学正,高珊,刘彩华,于心玉,杨建国,LiangXuezheng,GaoShan,LiuCaihua,YuXinyu,YangJianguo

2.新型视黄基席夫碱盐的合成与吸波性能研究丁春霞,范丛斌,章洛汗,罗华云,DingChunxia,FanCongbin,ZhangLuohan,LuoHuayun

3.循环冷却水中杀生剂适宜使用条件的研究张汉杰,ZhangHanjie

4.H2和Co2在甲苯中的二元系相平衡特性研究银建伟,许岩,银建中,YinJianwei,XuYan,YinJianzhong

5.纳米α-Fe2o3的热解法制备及催化性能孙少学,余高奇,赵惠忠,张光德,汪厚植,欧阳俊波,余秋兰,SunShaoxue,YuGaoqi,ZhaoHuizhong,ZhangGuangde,wangHouzhi,ouyangJunbo,YuQiulan

6.氨基磺酸催化合成棕榈酸异辛酯陈红,ChenHong

7.微波加热核桃壳制取活性炭及孔结构表征张利波,刘晓海,彭金辉,涂建华,张世敏,范兴祥,郭胜惠,ZhangLibo,LiuXiaohai,pengJinhui,tuJianhua,ZhangShimin,FanXingxiang,GuoShenghui

8.右旋酮洛芬的生产工艺进展刘均洪,曹雪莲,LiuJunhong,CaoXuelian

9.低温等离子体在聚四氟乙烯改性中的应用陈冰,朱友水,王红卫,ChenBing,ZhuYoushui,wangHongwei

10.纳米油添加剂技术的研究进展何柏,唐晓东,李范书,李晶晶,肖黄飞,HeBai,tangXiaodong,LiFanshu,LiJingjing,XiaoHuangfei

11.加氢催化剂预硫化技术进展及其应用杨春亮,董群,王鉴,YangChunliang,DongQun,wangJian

12.超临界流体在制膜过程中的应用张存炜,黄知坤,夏远景,孟庭宇,刘学武,李志义,ZhangCunwei,HuangZhikun,XiaYuanjing,mengtingyu,LiuXuewu,LiZhiyi

13.topsφeS-200型氨合成塔催化剂选型的探讨李思文,LiSiwen

14.双氧水生产过程中萃取塔的积料问题孟凡会,mengFanhui

15."双甲"工艺在合成氨原料气净化中的优势郭雅红,GuoYahong

16.采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轻柴油碘值的研究周留富,ZhouLiufu

17.采用带示差折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肌醇戴传波,李建桥,胡清,DaiChuanbo,LiJianqiao,HuQing

18.虚拟仪器在电导测定中的应用李学良,韩昌隆,LiXueliang,HanChanglong

1.多元物系传质奇异现象及其阐释朱维军,王维德,赵鹏,Zhuweijun,wangweide,Zhaopeng

2.气体燃爆泄放过程中燃烧速率的评价吴冬辉,王淑兰,wUDonghui,wangShulan

3.带辐照改性聚丙烯填料的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研究孟繁夫,沈文豪,聂大仕,mengFanfu,Shenwenhao,nieDashi

4.负载型氧化铝无机膜的制备研究章德玉,刘有智,谢五喜,ZhangDeyu,LiuYouzhi,Xiewuxi

5.超声波在纳米镍粉制备中的应用刘艳真,张景林,LiuYanzhen,ZhangJinglin

6.含n-甲酰吗啉溶液体系的相平衡模型研究王艳红,朱兆友,高军,wangYanhong,ZhuZhaoyou,GaoJun

7.高选择性低汽气比一氧化碳低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吴结华,周莲凤,wuJiehua,ZhouLianfeng

8.nDn-1型氮氧化物脱除催化剂的评价及应用蔡成伟,魏士新,祁德祥,陈长新,吴学其,张杰,CaiChengwei,weiShixin,QiDexiang,ChenChangxin,wuXueqi,ZhangJie

9.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涤纶纤维亲水性能和抗静电性能的研究刘晓侠,陈健,LiuXiaoxia,ChenJian

10.第三代降烯烃催化剂GoR-Ⅲ的开发和工业应用殷喜平,YinXiping

11.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张强,刘永美,ZhangQiang,LiuYongmei

12.清洁燃料的非加氢脱硫技术进展邹明旭,石洪波,廖克俭,Zoumingxu,ShiHongbo,LiaoKejian

化学工程技术篇2

绿色化工技术是通过改进改良现有的化学技术及方法,对化学原理的应用和使用工程技术来减少甚至消除化工原料、催化剂、溶剂、化学废物或化工产品等能够污染环境的物质,实现废物零排放,减少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建立友好环境。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全新的循环物质流动过程替换掉过去的“资源-废物”方式排放的流动过程。利用先进的绿色化工技术,研究出新型环保产品,及绿色工艺技术的运用实现清洁生产,从而大幅度降低三废排放量【1】。21世纪,绿色化工技术已经被国际发达国家在化学有机合成、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催化等领域列为主要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在我国制定的“九五”发展规划中,绿色化学与技术在酿造、制药、造纸、印染、海水淡化等行业作为应逐渐补充及开发应用的重大研究项目。

2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

2.1原料的选用

绿色化工科技的发展,如果不从化工污染、化学反应的源头着手,那么始终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十分被动的措施。那么化工科技及工艺发展过程中,选择无毒害溶剂、原料、催化剂等化学原料来进行化工生产、制作化工产品可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清洁生产和加工原则,有效防止和控制化学污染的产生。近年较为常见的无害化学原料为:野生植物、农作物等生产物质。将芦苇、树木等天然野生植物纤维,以及稻草、麦秸和蔗渣等农副产品的废弃物作为原料加工糠醛、醇、酮、酸等化工原料。还有利用生物质气化产生氢气等,都是绿色化工技术中原料选择应用的非常好的例子。

2.2无毒害催化剂的选用

在百分之九十的化工生产中催化剂是提高反应速率的必需品。然而在绿色化工科技的开发过程中,无毒害的烷基化固相催化剂是国内外研发工作的重点。南京大学徐国际【2】利用环境友好性绿色化合成过程对烯丙基醇类化合物作为烷基化试剂,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对1,3-二羰基化合物进行直接烷基化反应,反应后处理步骤简单,且催化体系可以循环使用,四次催化循环后收率仍然能大于84%。

3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3.1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是无毒、无害、无污染、无废物排放的绿色化工技术,包括辐射热加工技术,绿色催化技术,临界流体技术等。在冶金工业、印染工业、煤气化、制甲醇、垃圾处理、海水淡化等行业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此外先进的脱硝脱硫技术、垃圾制沼气技术、高效清洁的煤气化技术、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发电技术等等这些都利用了清洁生产技术。例如,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的现状,还利用有效的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水分离,在海水淡化的预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对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也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而且,在海水淡化预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氢氧化镁作为一种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清洁化工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3.2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领域包含细胞、基因、微生物和酶等技术范畴,其主要应用在化学仿生学和生物化工两个方面。生物酶在作为一种在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具有高效、转移性,可以参与到各个生物化工的合成过程中。另外,化学仿生学中的膜化学技术也是这一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在绿色化工技术中采用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再生资源合成化学品。从早期来源于动植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原料,到后来以石油和煤炭作为原料。例如,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制备丙烯酰胺,利用自然界中的酶替代丙烯腈催化合成丙烯酰胺后,大大降低能耗,且没有污染环境副产物产生。由此可见,利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酶当做催化剂,与工业酶及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自然界中的酶具有无污染、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性质优良的特点。

3.3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化学工程技术篇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化学工程技术作为化学生产中重要的一项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在化学生产中所需要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提高化学工程的生产效率。因此,本文通过对化学工程技术的技术概念进行了阐述后,又详细的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传热技术以及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并且分析了现如今的化学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得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化学工程技术;化学生产;应用;分析

在我国,科学技术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生产技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化学生产过程中也开始广泛的采用化工技术。化学工程技术主要是一项研究化学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相关技术,其主要目的是对化学工程产品进行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由于化学工程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升化学生产中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对化学工程技术有了更广泛的关注,并不断的将其拓展到化学生产中的各个领域,使得化学工程技术能够发展的更好,进而不断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

1化学工程技术的技术概念阐述

现如今,化学产品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例如药物、食品和日用品,还有农业药物和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料等等。因此化学工程技术变成为了一项炙手可热的技术,不断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化学工程技术是根据化学理论基础与相关的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应用于化学生产中的技术,利用化学设备,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进行产品的大量生产。在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化学的反应物和设备对于工程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而化学工程技术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满足化学反应的要求,进而提高了化学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化学工程技术还有一项更大的优势就是对废物的处理,这项技术能够尽可能不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正符合我国当前对生产的要求。

2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

2.1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

超临界流体技术主要的内容是,控制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使得需要的流体处于液体与气体中间的状态。这种流体的特点集合了气液的优点,它的粘度低与气体相似,它的密度很高与液体相似,这就导致它的扩散能力很强,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同时它还拥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和压缩能力。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化学生产中,通过控制温度与压力,得到超临界流体,利用其拥有的优势来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现如今,我们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更过多领域,比如,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有机物材料和无机物材料。

2.2传热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

化学工程之中的传热技术主要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微细尺度传热技术,另一方面是强化传热过程。首先微细尺度传热,是以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为主要的内容,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微细进行讨论和研究的一项传热技术。这项技术在微米、纳米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它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强化传热过程,主要的重点是通过调试换热器设备,不断改进生产过程中的传热系数,使其能够有能力不断的对外放热。为了强化传热过程,就要增加冷热流体间的温差,这就必须通过改变换热的面积来提高传热系数,从而来提高传热的效率,使得在化学生产的过程节能减耗。

2.3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

通常化学生产的产品一般对我们生活有一些影响的,因此我们就需要采用绿色化学反应来防止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从源头来解决污染问题的技术方法。绿色化学只得就是通过使用化学的技术与方法,结合相关的知识来解决化学对人们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要求就是,化学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试剂、催化剂、反应原料,和反应完成后的产物与副产物都必须对人类和环境无危害,同时也要保证绿色环保。例如,采用绿色无毒的原料方面,可以将石油原料装换成生物原料。像是在化学产品尼龙的生产过程中,原先采用的是含苯的石油化工原料,我们将可以其原料改换成生物原料,一样也可以制成尼龙,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也保护了人体收到伤害。除此之外,这项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绿色食物是对人体很有益的,在其生产过程中一般禁止使用化学药剂,这样不仅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然而生产绿色食品的代价就是成本高,为了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够有质量,我们可以将化学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发基因技术,提高并促进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现今化学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3.1化学工程技术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现如今,我国的化学工程技术应用的领域非常更广泛,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滴状冷凝在工业上的应用仍然不能有很好的表现,因为在获得滴状冷凝后,冷凝的液滴不能够被长久的保存,所以,我们应该在这问题上有进一步的研究,从而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我国的化学工程技术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人们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3.2化学工程技术的人才匮乏

在化学工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技术人才问题,只有用化学专业技术强的人才,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化学生产的质量。而我国现在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化学领域的工作人员的普遍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当代的大学生理论要点掌握很好,但实际操作方面却严重的匮乏,这就导致技术型人才的缺乏,从而影响了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

4对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提出对策

4.1不断提升化学工程技术

随着我国的科技不断的发展,化学工程技术也会越来越进步,我们应该不断的更新技术,以此来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应该在巩固传统的化学技术的同时不断的添加新型技术,并抛弃不利的部分,从而实现化学工程技术有更好的发展。

4.2培养化学技术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化学技术人才对于化学工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化学工程技术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我们重点培养化学技术人才,化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与相关专业的院校进行合作,让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到生产工厂进行相关的实习操作,从而来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并且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来工作。

5结语

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广泛,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技术和人才的不断涌进,我国的化学工程技术会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桂腾刚单位:云南巨星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一竹,王一龙,麻超等.关于化学工程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探讨[J].大科技,2015,(27):283~283.

[2]侯海霞,柯杨,王胜壁等.解析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14):91.

[3]裘炎,王杲.探析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5,(20):90.

化学工程技术篇4

关键词:工程能力;数控技术;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机构。高职高专学生的鲜明特征就是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技能应用能力,其中机械类学生就表现为工程能力。《数控技术》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学生的重要专业课,同时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一、教学环境分析

目前,《数控技术》教学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①课堂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教师对着书本讲解数控编程的指令,讲解数控机床的运动动作,讲解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没有具体的工程环境,没有相应的设备,不形象不直观。学生只能是“知其然”,无法“知其所以然”。②教学实践设备不足。由于数控机床使用维护成本高,致使部分学校实体设备数量不足。另外数控机床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部分学校不愿大量安排学生实习,并且部分学生不敢动手操作,从而导致教学实践设备使用不足。③任课教师的知识技能不全面。由于数控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践;既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又掌握数控机床的原理与维修。但是这样的知识技能全面的教师为数很少。此外,数控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社会对其需求也在不断深入。因此,《数控技术》课程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强调工程应用,强化工程能力。

二、教学改革措施与内容

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承担着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价值的任务。因此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等四个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靠近行业,充分体现课程工程性质,通过三个环节连贯实施。

(一)实施阶段

我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营造企业氛围,创造企业基础,然后通过三个阶段连贯实施,使学生的工程能力逐步建立、巩固。

第一阶段制造技术的基础训练。本环节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安排、讲解、示范下学习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技能,初步建立工程的概念,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

第二阶段项目化综合性训练。本环节让学生从参与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环节可以采用校内项目化形式教学,也可以采用到企业的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训练。我们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实现的。我们请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标准;让学生到企业里去实践学校里学到的理论技能。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教师是具体的管理者。

首先,学校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制订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并仔细挑选合作伙伴,以确保工学结合的成果——能否提高教学质量,能否使学生素质达到设计要求,能否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其次,企业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和是否能挑选到合适的人才。为此企业必然和学校进行多次磋商,保证学生在工学结合前就具有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使学校的教学文件具有工程化的特色。

再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尽早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熟悉企业,提高适应性,缩短就业后的“缓苗期”。同时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不仅可以全面锻炼自我,又可以有一定的劳动收入,品尝劳动收获的快乐。

最后,教师在工学结合过程要不断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目标和企业的经济目标进行协调。这个过程既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增加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锻炼了师资,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条件。

由此合作各方实现各自目标,收获各自利益,实现多赢状态,保证工学结合良好运行。

第三个阶段工程创新训练。本环节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制造技能之后,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一些开放性项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设计,逐步实施。开始可以先做一些单体零体,如徽章、立体印章、各式小纪念品等。然后再制作螺纹配合、曲面配合等一些配合零件。最后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这样学生就充分实现了由学到用,使得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技能。

(二)实施保证

人的发展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下的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逐步形成自主自发倾向,最后形成自主学习的理智感。因此,要保证三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整个教学环节流畅有序,就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环境的构建,一个方面是人文素养,一个方面是企业氛围。

1.人文素质方面

现在的学生已经是90后了,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但是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在家长的宠爱下,也养成了任性、怯懦、依赖性等不好的性格习惯。为此我们首先给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①人文品质。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将理想、追求、伦理道德、严谨求实、宽容合作的人格品质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使学生获得正确思维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大胆疑问和情感的自律能力,彰显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②宽容品质。理性宽容是每个成功者的不可或缺的品质。唯有理性宽容,才能使研究者彻底避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风,淡泊名利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课题,刻苦钻研技术。③创新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形成创新品质,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再塑造创新人格。创新品质是一种素质,体现人的知识水平、心理水平、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化学工程技术篇5

化学工程技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就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得到十分的重视。分析研究当代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不断提高化学工程的技术水平,从而让化学工程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化学工程技术的产生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的扩展,已经从一些小型化工产品向着研究大型化工设备的方向前进,出现了许多能够生产大量化工产品的大型装置。60年代后,计算机开始应用到化学工程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至此70年代以来各种高新的化学工程技术不断地出现,化工领域的变化也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化学工程技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化学工程的迅速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级工程学科,在新的世纪呈现与相关的学科交叉结合的趋势。

1.化学工程与相关学科的交叉

1.1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交叉。化学工程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交叉的学科工程就是所谓的材料化学工程。这一发展趋势是将工程化学原理应用到材料的制造过程中,把自然资源的粗材料加工成精细的化工材料。这一发展趋势的应用领域十分的广泛,如农业中用的薄膜以及各种新型纤维,汽车器材的制造。1.3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交叉。化学工程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精细化学工程。这一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化肥的生产以及石化企业的石油精细化产品的加工生产。

1.4与环境学的交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不断发展的化学工程技术也要注意到环境的发展,这就是环境化学工程。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以及净化环境技术的研究。

1.5与物理、微电子学的交叉。化学工程技术与各种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各种微电子产品如硅、线路板的生产发展。

2.化学工程与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进一步结合

2.1与数学的结合。当代化学的发展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工具,化学工程中非线性代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化学工程技术与近代数学的进一步结合。

2.2与物理学的结合。化学工程技术与物理学的进一步结合体现在X光衍射、气相色谱程序以及电镜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利用方面。

2.3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进一步结合。化学工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人力学参数的预测和生物环境的治理上,通过与生物化学学技术的深层次结合,是这两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三、促进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对策

1.着眼全局提高化学工程技术水平

化学工程科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地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要进一步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就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与化学工程交叉的各个领域的情况。要统筹考虑各个领域的运用,做好整体的规划,协调各项科学的开发利用。并且统筹现有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各个学科领域相互促进,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2.提高化学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水平

机械设备是提高一项技术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能为更高水平的技术研究硬件支持。但是相对而言,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应该加强研究力度,向世界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的机械水平靠近。有了这些高科技水平的机械设备,在化学工程技术领域赶超世界水平指日可待。

3.做好化学工程技术的教育工作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高水平的人才,所以要促进化学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培养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其相关的学科的教育与培训也要加强。不仅仅培训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

4.积极开拓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市场

当今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但是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寻找新的市场。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动力,有了市场的需求才会带动产品的生产,也就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化学工程技术篇6

关键词:绿色化学工程技术;意义;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工程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使得化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为了很好地改善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最重要的是,很好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探讨绿色化学工程技术应用的具有重要意义[1]。

1应用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意义

1.1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私家车,马路上车的数量越来越多,车辆增加,车尾气的排放量自然增加,空气污染变得严重,进而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还会引发臭氧空洞,造成气候异常,进而使得我国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而近几年来,绿色化学科技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就是将对生态环境没有污染的一些能源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以及地热等。首先,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可以节省现有的能源的消耗,其次,这些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一定的费用,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2]。

1.2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无限的,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倘若一味地开采以及使用自然资源,那么便会出现自然资源匮乏的现象,“物以稀为贵”,自然资源枯竭,资源的价格自然会上涨,导致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随着化工污染的加剧,化工产业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影响,且部分产业的进出口也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国民经济得不到提升,发展受到抑制。

2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探讨

2.1在海水淡化的过程中应用绿色化学工程

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起源,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没有水,人类将很难生存,由此可见,水对于人类的生存的重要性,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污染的加重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呈现严重匮乏的现象,为了得到很多的水资源,我们开始采取淡化海水的措施,而绿色化学工程技术在淡化海水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谓的淡化海水,主要指的就是去除海水中的盐水,得到淡水,传统的环境下,很多人采用通过酸碱换去除盐水,得到淡水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也可以实现海水的淡化,但是同样会带来另一种污染,进而使得环境污染情况加剧[3]。

2.2绿色化学工程技术在涂料生产中的应用

在中国,除了汽车尾气的排放会严重污染空气以外,涂料的制作也会产生很多污染,进而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制作涂料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废料,这些废料流入水中,一样会给水带来污染,且这些水一旦被人们所使用,将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轻者产生健康问题,重者可能直接引发癌症。绿色科技逐渐应用于许多工厂进行开发绿色产品。通过对工艺设备进行改造和优化,降低VoC,优化配置、清洁生产、使得污染最大限度降低。随着无机矿物涂料、固体涂料、乳胶漆等绿色涂料的诞生,涂料生产正向着科技含量高、无毒无污染、产品更优的方向发展[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促进经济的提升,希望在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生产措施的建议下,无论是海水的淡化还是涂料的生产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变,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对于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有效利用,促进我国化学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鉴,柳荣伟,陈侠玲.绿色化学推动分离工程技术的进步——绿色分离工程[J].化工科技,2008,(1):57-60.

[2]赵华成.绿色化学及其绿色系统工程技术与环境友好[J].化学教育,2007,(6):6-10.

[3]朱明乔,谢方友,吴廷华.绿色化学与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2,(4):27-30;51-52.

化学工程技术篇7

从广义上说,分离强化首先是对设备的强化,然后是对生产工艺的强化,综合起来说就是只要能将设备变小、将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是化工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化工分离技术的主要趋势之一.古老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将不同的组分从分离塔里分离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内外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新的分离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在应用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那就是:此项研究对相关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探究比较少,没有在理论上充分说明和指导,对设计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也没有深入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分离技术也不断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信息技术引入到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例如在研究热力学和传递的性质、多相流等方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生功效的主要分离技术,再如分子模拟大大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和传递性质的水平.对分子的设计加速了可以加速分离,因此对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的分离剂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新的分离过程的深入,提高工作效率.

传热过程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1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

微细尺度是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微细的探讨和研究传热学规律,现在在传热学中已经自成一个分支,发展前景广阔.当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尺寸即连续介质时假定依然会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原来的假设的影响因素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流动和传入规律发生着惟妙惟肖的变化.目前,微米、纳米科学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领域都是围绕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研究的.其中高集成度电子设备、微型热管、多空介质流动传热等多项研究都是微热尺度传热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2传热设备研究进展

通过近十年的研究,利用翅片可以达到促进和增强传热的效果

3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

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设备的形式入手,提高传热的效率,并想办法改进设备使其持续对外放热,这种改进包括发明新的传热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将过去的设计进行优化等方法.

4传热理论研究进展

近年来,传热研究者一直都致力于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但至今仍未能很好的实现,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实现滴状冷凝,并且使其冷凝表面寿命延长.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工业上进行传热改造是传播热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沸腾的传热方式不仅在机械、动力和石油化工等传统的工业之中广泛使用,而且在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也广泛的应用着.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对液体发生核态沸腾的原因和具有高换热强度的机理进行着深入的探究.由于沸腾的现象是复杂和多变的,这些都导致了我们不能利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出沸腾所能传输的热量.到现在为止,加热器表面受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的影响,这一问题是最需要得到解决的,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对沸腾传热进行计算大都采用机理模型,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就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所以目前应用的范围较窄,目前没有能较准确计算沸腾传热的计算式,因此我们有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和研究问题,从基本理论出发,提出新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或研究出新的模型,将数学与之相结合计算出沸腾所传出的热量,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5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化学中大量的计算问题和数据采集分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解决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增加了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上的主要贡献,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数值模拟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补充,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计算,有利于将数据直观的表现出来,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费用更加低廉,并且得出结论的周期比较短,对于应对此类问题计算机技术是最好的选择.

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1将化工过程与系统过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性质决定的,其非对称性和不平衡性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使其控制因素增多,结构尺度变多,其中结构是对过程工程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是简化其结构,使复杂的结构变得简单,更具有使用价值;首先研究特殊系统,然后推理出一般性的结论,进而推而广之,这些都为解决结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复杂系统不容易被分析的问题,采用整体法和还原法研究复杂的系统有利于把握系统的主要变换方向,多尺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将过程问题转换成平时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对研究化学工程的复杂结构有好处.化学工程的这一转变趋势预示着化学正在向着应用领域进行扩张,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价值性,而非学科本身理论的研究.这也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明显的改革,从只有实验和理论两个过程的化学转换成有实验、有计算最后才产生结论的过程,这就需要化学与数学物理等相结合,甚至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化学过程的更好研究.

2将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研究相结合

科学的进步使大量新的技术和产品能源不断涌现,并且在先进技术的引导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为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不断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化学工程的发展就此进入老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更多的注重学科的交叉,更多的研究材料其中包括信息和化学、生物与化学、能源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相结合的工程学科,这些都为化学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为化学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3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是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大量信息,并对此进行精细的计算,随着大量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很多重要的规律和结论,这些规律可以用来作为提高效率和生产效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可以预见,将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必将是化学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必将成为引领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化学工程技术篇8

关键词:化学工程;应用;发展方向

近几年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逐步扩散起来,比如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化学工程行业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对在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实时话题。

化学工程技术是一门主要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研究和开发以及过程装置的设计、制造和管理的综合性技术。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于强化化工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对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新技术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1新型反应技术的研究

1.1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超临界液体是指在温度和压力都处于临界点之上时,此时状态处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具有这两种状态的双重性质。这种状态的流体不仅在化学工业、生物化工、食品工业有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应用很广泛,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极具发展前景。近年来,化学界将超临界水氧化法应用到保护环境的领域,但是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不成熟。

1.2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绿色化学简单说就是采取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来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妨碍社区安全的、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原料或溶剂等。绿色化学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消除的工程,因此很彻底,这主要包含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生产出对环境有利的材料,并且回收废物循环利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1.3新的分离技术

从广义上看,分离强化首先是对设备的强化,随后对生产工艺进行强化,整体来说就是只要能将设备变小、将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是化工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化工分离技术的重要技术与主要趋势之一。然而,古老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将不同的组分从分离塔里分离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内外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新的分离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在应用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此项研究对相关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探究比较少,没有在理论上充分说明和指导,对设计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也没有深入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分离技术也随之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信息技术引入到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例如在研究热力学和传递的性质、多相流等方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生功效的主要分离技术,再如分子模拟大大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和传递性质的水平。对分子的设计加速了可以加速分离,因此对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的分离剂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引进对于分离过程的深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2传热过程中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2.1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

微细尺度是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微细的探讨和研究传热学规律,现在传热学中已经自成一个分支,发展前景广阔。当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尺寸即连续介质时假定依然会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原来的假设的影响因素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流动和传入规律发生着变化。目前,微米、纳米科学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领域都是围绕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研究的。其中高集成度电子设备、微型热管、多空介质流动传热等多项研究都是微热尺度传热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2.2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

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设备的形式入手,提高传热的效率,并想办法改进设备使其持续对外放热,这种改进包含发明新的传热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将过去的设计进行优化等方法。

2.3传热理论研究进展

近年来,传热研究者一直都致力于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但至今仍未能很好的实现,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实现滴状冷凝,并且使其冷凝表面寿命延长。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工业上进行传热改造是传播热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沸腾的传热方式不仅在机械、动力和石油化工等传统的工业之中广泛使用,而且在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也广泛的应用着。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对液体发生核态沸腾的主要原因和具有高换热强度的机理进行着深入的探究。由于沸腾的现象是复杂和多变的,这些都导致了我们不能利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出沸腾所能传输的热量。到现在为止,加热器表面受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的影响,这一问题是最需要得到解决的,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对沸腾传热进行计算大都采取机理模型,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就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所以目前应用的范围较窄,目前没有能较准确计算沸腾传热的计算式,因此我们有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和研究问题,从基本理论出发,提出新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或研究出新的模型,将数学与之相结合计算出沸腾所传出的热量,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3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科学的进步使大量新的技术和产品能源不断涌现,并且在先进技术的引导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为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不断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化学工程的发展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更多的注重学科的交叉,更多的研究材料其中包含信息和化学、生物与化学、能源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相结合的工程学科,这些都为化学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为化学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4结束语

电气工程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提升相关设备的有效性,可以实现整个工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效率化,可以使电气工程的数据采集、电网调度更加高效便捷,可以满足目前经济环境下的刚性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陈伟.浅析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科学专论,2013(1).

化学工程技术篇9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越来越普遍,而国家和社会对于计算机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计算机已经发展为当今社会的人们学科。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学科里面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一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内容知识越来越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方便着人们的生活。虽然电工电子技术的内容和技术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但是其教学时间并没有增多,因此,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要想有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熟练地掌握这门课程就会变得较为困难。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又偏理论和推倒,因此更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教会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是我们需要热切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内容偏理论,如果只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是不能让学生在实际中熟练运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地使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培养在新时展过程中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

1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整合起来,确定教学任务

首先我们可以当今社会在电工电子技术相关岗位上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他们需要的人才类型,了解他们对于电工电子技术的要求,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此外,还要了解已经工作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从他们那里得知哪些知识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经常用到的、哪些理论是重要的、对于实践应用有帮助的。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在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重点的教学,对于那些能够在以后工作中有帮助的重要的理论要让学生加深认识,熟练地掌握。只有这样,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此外,对于这门课程来说,仅仅有理论是绝对不够的,如果没有实践,是很难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练地运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的。我们要根据当今社会电工电子技术相关岗位的要求,对于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尽可能地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一致,贴近电工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我们要锻炼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本领,如一些电路设计与实现、万用表的组装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使这门课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根据教学任务决定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是指理论与时间的相结合,在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于理论的认识与掌握。确定好我们的教学任务后,就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够应用到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我们的教学任务可以设计如下:

(1)万用表的组装。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关于万用表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基本元、会读会画电路图,并且对万用表组装的理论知识要有熟练地掌握。学生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对于万用表的组装以及电路的测试。

(2)安装照明电路。

对于电路中涉及到的物理量必须牢记,与照明电路相关的计算方法掌握。在实践中,学生要能够熟练地运相关电路工具,对于电路图要能读懂会画,可以熟练地进行导线的连接,会读会用电路表。

(3)功率放大器的组装和调试。

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要对半导体有了解,掌握其性能。要明白放大器组装的原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能够识别出电子元件,同样地也要能够会读会画电路图,除此之外,还要能够设计和实现功率放大器的组装并完成其调试。

(4)波形产生与转换电路的设计制作。

会识别波形图、掌握波形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波形的产生原理。在实践中,要能够自行设计和制作波形发生器,会读波形图,并从波形图中判断出震荡条件。

3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相对枯燥乏味的课程,如果不改革教学方法,是很难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提起兴趣的,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在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分析教学任务,掌握这门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

(1)在课前,让学生主动准备相关知识,对于不懂的知识提前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找等渠道进行了解,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份课前报告,并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2)在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指定的学习任务逐步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不懂的地方进行统一讲解。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对于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借鉴彼此的学习任务计划,并且对于查阅到的知识进行共享。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可以确定教学任务,由小组共同完成,这样小组之间就会形成竞争关系,由于这种竞争关系的存在,学生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互相讨论,并且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实践任务,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锻炼学生任务分配和团结合作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都可以得到提升。在小组完成任务后,可以进行小组成果的展示,小组之间又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他人的方法。教师根据大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对于完成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完成不理想的小组要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并且进行鼓励。

(3)在课后,要及时让学生进行反馈在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且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从而使教学方法不断进步与提高,更加适应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后要总结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不断巩固才能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总之,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把实践加入到其中,一体化教学改革可以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面对困难才不至于慌乱,才能沉着冷静地面对并解决。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电工电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静飞.“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7(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化学工程技术篇10

基金项目: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资助:面向电动车辆工程方向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项目编号:JX201603-1.

【关键词】并联;静态均流;动态均流;均流电路

【分类号】G643;G254.97-4

为了提高功率器件的载流能力和耐压,可以采用多个器件并联来承担较大的电流和采用

多个器件串联来提高开关器件的耐压,但是器件在串联和并联时,由于其静态和动态特性参数的差异而使得电压和电流分配不均匀,在实际使用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串联和并联的功率器件的电压和电流均匀,这里主要讨论moSFet和iGBt的并联均流技术。

1、全控型器件并联运行特点

1.1moSFet并联运行特点

1)Ron具有正温度系数,具有电流自动均衡的能力,容易并联。

2)注意选用Ron、Ut、Gfs和Ciss尽量相近的器件并联。

3)电路走线和布局应尽量对称。

1.2iGBt并联运行特点

1)在1/2或1/3额定电流以下的区段,通态压降具有负温度系数,在以上的区段则具有正温度系数。

2)并联使用时也具有电流的自动均衡能力,易于并联。

2、全控型器件并联

2.1并联的影响因素

影响全控型器件并联均流特性的因素要从其应用电路来分析,主要是三个因素:moSFet或者iGBt的参数、驱动电路以及换流回路。其影响因素见表1。

2.2均流措施

1)器件的选择

a)选择输出特性和转移特性尽量一致的全控型器件,饱和压降与温度有关,不同结构类型的全控型器件其饱和压降的温度系数是不同的;

b)器件并联使用时即使静态和动态均流措施都做到极致,在实际使用时仍然要降额使用。

2)回路电感的影响

a)并联时,换流主回路的电感尽量均衡,并且使得线路电感保持最小;换流回路电感的大小将影响开关器件的开关速度和栅极驱动特性;

b)并联布线时严格对称布线;

c)驱动回路的电感尽可能小,驱动回路的电感可能引起栅极震荡,并且这种震荡在并联的开关器件之间传播;

3)散热系统

并联的开关器件或者功率单元的散热应该均匀,散热面积和散热方式严格对称,如果iGBt散热出现热量过于集中,iGBt温度差别大,会影响的温度特性。

4)驱动电路

驱动电路参数的影响并联iGBt的门极驱动电压Vge的大小主要影响并联iGBt的静态均流,而门极驱动信号的变化率、门极驱动电阻Rg、驱动线路的布局和感抗等参数则对并联iGBt的动态均流有很大的影响。

3、器件筛选原则

在大功率iGBt并联之前,首先要对iGBt的部分参数进行测试,尽量选择测试参数一致的器件进行并联,主要测试以下参数:

1)iGBt饱和压降:测试精度至少要达到mv级别,最好选择饱和压降偏差在100mv以内的iGBt并联;

2)iGBt内建二极管饱和压降:内建二极管饱和压降不同会导致静态电流时,出现温度升高不一致的情况;

3)iGBt内建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如果内部二极管的速度太慢,那么实际使用时iGBt还需外接一个高速大容量的二极管。

4、并联均流电路

1)开关器件的并联电路

电阻R7和R8的主要功能是在栅极和发射极的回路中起到阻尼作用,其阻值大小在0.5―2Ω范围之内。

2)功率单元的并联电路

功率单元并联时,主回路布线时可以通过调节主回路布线的长度和宽度调节并联单元之间的寄生电感的大小,在保证回路寄生电感尽可能小的前提下,通过线路电感起到调节电流的作用。

连接板主要是对pwm控制信号进行预处理,同时保证连接板输出的控制信号连接到不同功率单元时,线路的寄生电感小,并且布线严格对称。

3)开关器件并联的三相逆变电路

5、结论

针对工程上经常采用全控型器件并联的问题,本文在分析iGBt并联均流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全控型并联设计的建议,所给出的测试方法和应用电路在全控型器件并联系统中可以作为方向性参考。

⒖嘉南祝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邢岩等.电力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