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27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设计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质量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行业特色。北京印刷学院紧密围绕印刷出版等传媒领域,精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

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分层次、分阶段,由初级训练到高级工程综合训练,课内外结合地构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北京印刷学院经过几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了主要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时(周数),注重学生实际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及军事技能训练等环节;工科学生不少于40周,文、管科学生不少于38周。集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工科占25%以上,文、管科占19%以上。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外实践及综合实践等环节,以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个层次培养为内容,构成了“以培养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提高专业能力为主线,以形成专业综合能力为宗旨”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在时间安排上,保证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学生从入学开始通过基础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调查)等环节进行基本技能教育,直到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不间断地贯穿于整个四年教育期间。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符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执行情况好。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设置的基本框架见图1。

第一个层次为基本技能培养。通过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调查)、各类课内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基础学科竞赛等,训练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为应用打下基础。

第二个层次为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各类课程设计/学年(学期)论文、生产与岗位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不断强化专业训练,提高专业素养。

第三个层次为综合能力形成。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工程或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各学科专业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与实际结合,优化实践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多年来物理实验课程一直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每个工科学生以实验内容“6选1”的方式,必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学分,并通过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学生提供预做或复习的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3年物理实验教学人员撰写的有关实验教学改革论文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论文一等奖。

印刷工程专业对传统的实习教学进行改革,模拟实际印刷生产工艺过程,在校内实习基地中,按工艺流程建立了8个模块的实习内容,学生经过全部模块基本训练后,再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件印刷品的全过程制作。通过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的实习,使学生了解整个印刷流程及每个工序的关键环节;通过亲手完成一件印刷品制作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为后续校外岗位实习奠定了高起点的基础。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针对企业实习中学生拆装设备等动手机会少的难题,对印刷机结构岗位实习进行改革,将以往全部安排在企业现场实习的计划改为一半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另一半在校外企业进行,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习效果。在校内实习基地中,购置和自制了印刷机典型零部件及传动装置等教学用具,在实习中通过在印刷机上实际拆装、分步演示动作,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将印刷机结构实习与机械工程实习完美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印刷机结构原理及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待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再进一步强化对各类国内外印刷机结构及工作机理的掌握。近三年来,通过这种实习教学改革,提高了实习效果。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还对传统的金工实习进行改革,将金工实习分为两大部分:在一年级进行金工实习基础上,在学习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后,增加了金工实习的创新实习项目。从图纸设计、制造加工、装配调试机械设备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

工业设计专业以学生自我创意、制造一项产品造型为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编辑出版学专业通过学生策划、制作模拟书刊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部分学生在实习中自己出书,被出版社选用,为出版社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管理系各专业通过在校内课程教学开设仿真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企业管理模型;通过校外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北京印刷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有效机制,让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3.1设立创新学分

课外教育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其完成情况是学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激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院规定参加省市级及以上学科或科技竞赛获奖者、在正式刊物上者、有一定创造发明者、取得科学研究特殊成绩和贡献者,经主管部门认定,教务处批准,可以给予创新学分,在成绩档案中每项按3个学分记载,其创新学分可以替代与其相关的任意一门选修课程学分。

3.2参加校外机构主办的各类竞赛

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的各学科专业竞赛。参赛学生涵盖全校各个专业,如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大学物理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艺术设计大赛、广告设计大赛、出版编辑大赛等。近三年来,学院学生共获得校外各级别奖励350多人次,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获得了国际“莫必斯”大赛奖,充分展示了我国艺术高等教育的成就。通过各种大型赛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定期举办校内科技活动

学院每年由科研与产业处、团委、教务处等单位共同组织一次学生科技节活动,其内容覆盖全校各专业,如:软件设计大赛、科技制作比赛、招贴大赛、各类学科竞赛、征文比赛等,既活跃了学生课外生活,又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除科技节等活动外,学生还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活动等专项活动。

3.4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

2005-2006年学院专门设立10万元学生科研基金,通过评审立项,确定每年资助学生科技或学术活动项目。除此之外,我院部分校友每年也提供一部分资金,专门资助学生科研活动,使大学生参与科研的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2

一、引言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特色和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大学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初步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的改变、远行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在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改革和优化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一定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顶层设计”方法设计,最顶层为目标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将创新教育思想融入和渗透到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三)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使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相互贯通,在内容上达到层次化、综合化;在形式上达到多元化;在时间上达到全程化(从大一贯穿到大四)。形成以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科研等环节构成的横向体系,并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与科研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发展要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课程,并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互相渗透。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系统

(一)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被固化到教学计划中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蓝图。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两者在教学计划中相互穿插,与有关课程相互匹配、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实践教学体系四个不同层次与理论教学的相关性、协调性,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期使二者达到最大限度的有机融合。

以往的教学计划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而且将这一目标分解到实践教学各环节,近而固化到教学计划中,如教学计划中第五模块专为实践教学而设,足以体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进一步的新的教学计划里为进一步从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总目标的实现,可实行两大两小学期,利用小学期集中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参加科研活动,更加方便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特别是实验室管理体制应由原先单一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向校、院两级管理转变,学校侧重于目标管理,各学院侧重于过程管理,这样可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学校从宏观层面加强对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建立健全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对学院实践教学的监控、检查、指导、协调。由此可使各学院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能够顺利实施。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大学应该把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重点、分层次的改革,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面取得实效。如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改造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整合相对分散的实习内容,形成综合实习。与此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应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新编或修改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书,使每一实践教学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

四、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相应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高认识

加强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把实践教学工作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更加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现有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以院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而且要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全校学生全方位免费开放,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全院学生免费开放,学科专业实验室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对学生开放。对校外的一些实习环节,实行双向管理方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的实习环节,在实习单位给学生同样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3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效应;创新人才培养四要素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06-02

一、引言

“十一五”规划建设中,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和机器人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在分析总结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了培养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提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素:创新意识、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并分析了这四个要素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协同效应。

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启示

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的高校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自动化专业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优势资源,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大力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构建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是我校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而建立的公共服务体系实验室。实验室每年面向全校二千六百余人,承担控制系列和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实验四十门次。多年来,在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该实验室紧密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模式到实验教学体系、实验管理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并以实验教学改革的思想为指导、需求为牵引,谋划和加强实验室建设,使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从实验教学水平到实验条件环境,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准,已成为我校培养、提高本科生特别是机电控制类专业本科生应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基地。

1.根据系列课程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地位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自动化专业在制定2009人才培养方案时,强化了控制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地位,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并依托“211”工程一期建设和“十五”“十一五”建设成果已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相当水准的公共教学服务体系实验室。

2.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重的基础上,该实验室进一步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加强实验教学,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所谓立体化是指实践教学贯穿在控制系列和硬件系列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创新实践相结合,基础教学实验、工程训练实践和创新设计实践活动相补充。所谓多层次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逐次递进,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从原理和功能认知性为主的基础实验内容开始,递进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再递进到研究探索性或综合应用性实验内容,从而形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由基础性实验到提高性实验、再到研究创新性实验等多个不同层次的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实验室已逐步形成了与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配套的,以设计性、综合应用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为主、原理和功能验证性实验为辅,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创新实践结合的控制系列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3.以科研促进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的建设

依托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部级重点一级学科的科研优势,及时将科研成果以自研自制或自研定制的方式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直接用于支持本科教学条件的建设和实验设备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造。以智能机器人系统和数字化、信息化武器装备研制的成果为基础,自行设计开发制造了与实验改革思路相配套的无人作战机器人和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平台;从导弹、火炮的自动瞄准系统的基本原理出发,自行研制生产了小功率随动系统实验装置;从磁悬浮列车技术的研制过程着手,自行研制生产了磁悬浮球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组合机器人装置也是通过自研定制的方式开发研制。

4.发挥实验室条件建设成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我校利用这些集成实验平台,将实验内容整合,分模块开设实验;并从实验时间、空间、题目内容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完成从实际的控制部件特性测试到系统模型分析、控制系统设计调试的各种实验,使学生从原理认知性为主的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过渡,达到全面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并建设了机器人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现已成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实验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我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学科竞赛,做一些研究探索性实验或开展其他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对那些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的一种深度培养,也是对其他同学创新精神的一次教育,提高了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对于指导教师检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竞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在经过本实验室设计实践训练的学员中,有264人次相继获得学校、湖南省和全国各类大学生竞赛的一、二等奖。

5.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推动实验室全面开放

多年来,参照国外名校先进理念,结合本单位实际,改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理念,构建的实验室组织管理模式和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确保了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根本保证。坚持实行了一种新的实验组织管理模式:以学术造诣深的知名教授领头,负责顶层谋划、设计实验改革方案和实验室建设思路;以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主讲教师作为实施实验改革方案和组织实验室建设的骨干;以专职实验教员作为实验过程指导和日常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运行管理的主力;运用新的实验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虚拟实验准备、网上实验预约、现场实际动手、设备自动管理、过程自动监控,大大缓解了实验室服务面广、人多、量大和综合性、设计性、自主性实验改革对实验资源要求更高、更开放之间的矛盾。保证了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协同论指导下的四要素构建与应用

1.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四要素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哈肯教授在1971年提出的,其主要阐述了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其中的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而言,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协同效应说明了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观点。笔者在实践探索中,意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从创新意识启蒙开始、通过在创新平台上实施、逐步形成一种创新文化的过程。由此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要素:创新意识、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包容的。创新意识发端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实践体会、典型学生的示范效应以及学生获得的某些资讯;学生有了创新意识,还需要搭建一个不断完善的创新平台供学生实践、学习和思考,这个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种整合的文化,这就是创新文化。由意识或理念的传播,通过制度上的约定,强调教学改革的意志,形成教学组织相对持久的结构和过程,产生新的价值观和信念,这样才会形成一种传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文化。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发生在核心任务和结构的重组上。因此,从创新理念上升为创新文化,是教学各子系统产生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协同作用最终通过创新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实践和理论教学的新的稳定结构,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将成为一个创新能力小组,协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

2.创新人才培养四要素协同效应

亚太机器人大赛就是应用上述四要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典型案例。我校机器人代表队参加了近十届比赛,最好成绩为国内选拔赛亚军,被称为“国内传统强队”。通过竞赛,培养了一批控制学科和机械学科的优秀人才。首先,按比赛规则设计机器人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不断完善的比赛用机器人则是一个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作和调试比赛用机器人过程中表现出来,机器人队每个小组成员、小组以及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种影响整个竞赛过程的创新文化。四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竞赛指导教师的引导,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全面促进了教学建设,完善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探索。笔者下一步准备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素,结合控制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和本科机器人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加实施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改革的教学和实验内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践性创新平台,培育教学团队和学生群体的创新文化。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更是部队专业建设的客观需要。本文所提出分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要素”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为科技强军培养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湘平,徐晓红.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与质量评价的新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

[2]徐晓红,李杰.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与思考[a].2007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徐晓红,李治斌.建设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01).

[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张玉平,吴益峰.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9).

[6]沈显庆.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7).

[7]欧阳玉祝,李佑稷.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8]郭伟锋.实验室环境下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9]韩明荣,邓能运.专业基础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9).

[10]潘开灵.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4

关键词:钱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现状分析

随着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风起云涌,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日趋普遍。为了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钱江学院组成了课题小组,对在校大学生,杭州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成员,以及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者和创新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等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20份。调研内容涉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满意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影响因素、创新创业教育要素评价等。

(一)调查统计数据。

1.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出发点与起源。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62.4%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发点为实现自我价值,20.3%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财富,17.3%的大学生是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在回答“大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的起源”时,37.3%的被调查者起源于创新创业人物的影响,20.0%起源于专家论坛,还有12.0%起源创新创业竞赛。可见大学生十分重视理想信念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中有38.4%是自己摸索的,38.3%来自学校的教育;54.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必要,34.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必要。可见,大学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面还不够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影响。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开设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分别是创业模拟培训、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名师讲坛;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技术开发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排在并列第一,其次分别是管理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受挫能力和其他。结果表明,现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创新创业活动失败的原因。

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有创新创业的激情、优秀的创意和自己的团队是不够的。由于欠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正确面对失败的心态,以及足够的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课题组认为应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与意识,为他们自主创新创业作好准备。同时调查问卷还显示出了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众多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积极组建创新创业中心或协会,开展创新创业比赛。还有一些中介组织介入创新创业培训行业,部分培训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都开出有关创新创业课程,如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培训、塑造创新创业素质的野外拓展、识别创新创业机会的培训、激发创新创业思维的培训等。经过10年左右的摸索和实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创新、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创新等。

当然,我国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师资上,师范类中还没有培养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而创新创业型人才也大多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因此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有待提升;在理论上,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框架,无法从理论的高度解释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探索创新创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或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新创业经验;在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张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脱节;在范围上,大部分学校关注的仍然是少数人的“创新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效果上,还没有形成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趋势,甚至成功的个案都少之又少。目前我国以下面三种创新创业教育为主。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而且颇具规模,美国硅谷奇迹的出现,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靡世界。相比较,我国的文化极为提倡自立,鼓励人们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功,鼓励创造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非常有利于个人创新创业的。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起步较晚,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必须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注重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通过渗透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其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创新创业文化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之源。《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被充分激发起来,将一直以来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新创业时,大学生就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且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创新创业者,逐步实现由被动就业转为自主创新创业。

(二)提升实践能力。

当代大学生要在今后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仅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和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是一项综合技能的展示,需要一个人具有很强的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涉及的知识更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一系列的知识,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技能,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探讨和处理创新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议题,达到知行合一。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创新创业能力,将自己的操作能力和现有的资源有效的整合,认清自己能做什么,怎样取得最大收益,并且有能力对机会和挑战作出快速正确的反应,而且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资源、市场需求来进行调整和修整创新创业思路,从而为今后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探索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思路,以便能在社会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最终将一个“点子”创建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

(三)促进就业工作。

为了满足人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但是由其带来的就业问题逐步凸显。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5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30万,是2001年的5.5倍。大学本科招生人数在连年增长,毕业生待业人数也在连年增长,据统计,仅2007年应届未就业的学生就达到了100万,是当年毕业大学生的20%。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因高校扩招、政府部门人员大量下岗分流、国有大中型企业因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改制而不断裁员,每年就业人口大量增加,国家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据国际劳工组织1998年的《就业报告》预测,世界范围内有50%的毕业生不可能取得工资就业的岗位,需要自己创新创业。所以高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心的全面素质和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确保学生有较广的就业面和广阔而自由的发展空间,为将来就业、择业、创新创业和立世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三、钱江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一)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为了在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上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践机会,钱江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实施了1.5+1.5+1的模式:前一年半学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后一年半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一年完成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环节。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基础,凸显专业特色,强化能力培养。

2.细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知识、多种实验原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钱江学院在最后一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环节中增设了专业综合实训。通过专业综合实训整合专业单项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各个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时间,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

(二)规范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1.积极培养职业规划教学的教师。

创新创业是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它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得创新创业者一开始就要注重学习,掌握市场规律、组织协调、整合资源、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要能身兼多职,有具体的经营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中,钱江学院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指定优秀的专业导师和邀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专业导师以专业素质提升为重点,提高学生专业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创新创业的成长和发展。企业家给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经验、市场现状、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创新创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平台。在为学生配备双导师指导的同时,学院还对专职辅导员,承担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形成一批专门从事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辅导员担任思想和形势政策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的教育。

2.成立职业规划教学教研室。

当然,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不能停留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教育上。钱江学院于2005年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课明确列入教学计划,成立了职业规划教研室。教研室根据国家大纲,将创新创业规划教育重点单列,与专业知识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

3.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课程。

钱江学院早期为了配合大学生就业,开设了就业与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感受。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通过对创新创业过程的研究得出一定的创新创业规律,并整理为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和方法,开设固定课时的创新创业规划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意识。这门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通过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四个步骤,周而复始教导学生,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组成不同的创新创业小组,引导学生从“纸上谈兵”走向“实战练兵”,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具体运作方式,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前或创新创业中能借鉴前人的经验,少走弯路,从而更贴近自己的创新创业目标,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三)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钱江学院形成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强化专业社团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模拟实践锻炼―扶持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创办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全面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目标,实现人才、就业、创新创业的统一。在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过程中突出课堂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大学期间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学科建设、“两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园区评审等各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群体,让学生时刻触摸到时展的脉搏,适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自我分析,寻找进入社会的切入点。

2.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落实。

第一,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在校园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对于培养现代社会的创新创业人才十分重要。钱江学院利用广播、院报、橱窗等工具,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精神的宣传;积极树立勇于创新创业的榜样、典型,把校园创新创业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组织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报告、论坛。这种文化氛围,唤醒了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了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激励师生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素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钱江学院形成了鼓励师生去创新创业、支持师生创成业、帮助师生创好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第二,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载体。创办“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班+SYB培训精英班”,建立创新创业过程模式培训。钱江学院首先依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孕育“大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同时,学院建立大学生SYB创新创业培训中心,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加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更为深化的创新创业精神体验。以案例式教学法为主,激励学生从专业切入,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将市场化运作的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对外拓展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新创业的实践载体。组建“虚拟公司”,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体验真正的创新创业型公司的运作全过程,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配备,强调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依托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通过导师传、帮、带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科研指导。根据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特长和需求,每个团队都可自己聘请专业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同时学校将帮助团队联系和推荐合适的校内外导师,并对每位导师进行聘任。学校对于优秀的导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四,以专业社团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钱江学院已经建立了专业性学生社团和多个专业学习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钱江学院每年举办“启航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荐优秀队伍参加学校“赢在师大”创新创业比赛和省市创新创业比赛项目。通过比赛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展示创新创业成果,评价创新创业能力,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发现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将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团队推向市场,完成学生创新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第六,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俱乐部的成员包括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友、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家和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等。增加互动环节,请校友、企业家和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指导在校学生;举办沙龙、论坛等活动,通过邀请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培训、评审等活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寓教于乐,对大学生们的团队意识、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

第七,创办大学科技开发与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中心是一种更靠近技术创新主体、更容易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新支持的孵化器。中心是充分利用大学的师资、技术、试验设备等知识资源,以大学为主创办的机构,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配套设施与活动的高级形式。

(四)创新创业促就业模式的实践成效。

钱江学院经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学院重视、教师关心、学生踊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成立专项教研室,编写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组建了创新创业孵化班、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大学创新创业科技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团队获得了全国高校首届“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二等奖和优秀创意奖、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二等奖、浙江省第六届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等一系列专业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奖项,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创业团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创新创业团队中的注册成功的学生创新创业达到了35家,还有7家正在申请当中。2007年和2008年有两家学生公司分别获得了10万元和5万元的杭州市高校毕业生无偿创新创业资助资金,以及杭州西湖区“寻找下一个马云”的无偿资助资金10万元,无息贷款30万元。从2006年开始至今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了“同龄人招聘同龄人”的活动,这样的创新创业促就业活动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陈劲,贺丹,邱嘉铭.背景差异对学生创新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影响[J].中国青年科技,2007,(3):48-59.

[2]姚晓柏.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05-107.

[3]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1-44.

[4]万细梅,朱光喜.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探析[J].青年探索,2007,(1):21-22.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19-03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十分注重创新技能和精神的培养,一方面继承了英国大学重教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德国大学重研究的传统,同时又超越了英德的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提出以大学为“研究中心”的新理念,强调大学的研究功能,认为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积累和传播文化的机构;大学作为研究中心,就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通过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在高新技术成果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在企业价值创造领域的具体化,我们说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并且能够将创新运用于企业价值创造实践中的人才。而最能体现这一风格的典型模式就是原斯坦福大学教授、堪称“硅谷之父”的特曼所主张并成功实践的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操作能力的拓展,这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借助实践,要培养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力;具有开创性、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跳出书本求知,从被动适应到真正学以致用,进而通过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上升为理论知识,进行创新设计、创业发展。为此,研究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创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高等教育的全新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伴随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推开:自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创新竞赛的成功举办在中国的高等学府掀起了创新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现行运行的情况,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归纳开三种形式:一是侧重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人素质教育中。二是侧重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要是以商业化的运作方式,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教授创新创业,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提资金和咨询。其主要代表是北航。三是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类型主要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精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只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及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精髓

第二课堂是一个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概念。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实验室;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社会等。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模式就是把第二课堂的教育纳人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来,逐步建设,加强管理,设定必要的教学大纲,规范第二课堂设置的随意性。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良好状态,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课外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通过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保障、有落实、有监督地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使其优势互补,整合成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围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实现了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培养。在第二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实践保障措施、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保障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等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精髓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习应该与社会各类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这其中主要包括开放图书资料室、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立健全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健全网络模拟实验室;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或是与专业实践基地统筹建设,资源共享等,扩大学生实践机会,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指导老师加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应急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和社会经验,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具体来说,就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原有以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把教学过程中孤立的、单一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面向课程的设计过程提升为以面向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为目标的工程项目实训过程;研究产学研、课内外、校内外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关系,构建多渠道、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并把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整合现有各种资源,解决大众化培养状态下大多数学生需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

如此以后,经过2―3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可以把以“培养创新意识”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和以

“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有机结合的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成独特的可持续创新机制,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形成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并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能力的形成,形成学生主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挑战未来的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管理精

系统过程管理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较重要的环节。将iS09000的管理模式导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管理,使其在管理中明确分工,职责清晰,要求明确;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奖惩分明,有章可循;在实践过程管理中强化实践监控和管理节点:强调过程教学效果,为评价体系提供过程记录;质量监控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控、监测和分析,及时反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

1 系统融合大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优势,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 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素质中的基础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由浅人深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培养,使学生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打好扎实的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

3 在第二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实践保障措施、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保障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会解决工程实际、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4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研究产学研、课内外、校内外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关系,发挥三方面结合的优势,构建多渠道、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体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形成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动态管理,能够真正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5 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研究,进行体系的设计思路、实施的方法、制度保障、过程的监控、系统的完善等研究,进行理论创新。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和制度保障,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广意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目标

实践创新活动多样化。将科技竞赛、科研助手、创新实践专题训练、科技服务、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创办公司、创业训练、新产品开发、企业合作研究、撰写科技论文、自拟课题训练、创造发明、课程竞赛、科技作品制作等纳入实践创新培养计划,形成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实践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经过规定程序的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学分”,可免修相关的课程,相关的教学环节或课程可记为优良。提供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电子设计协会、数学建模协会、机械设计协会、航模设计协会、计算机软件开发社团、外语能力训练协会、演讲口才协会、文学社团。利用学校现有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对学生常年开放相关的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聘请专业教师常年担任科技竞赛指导教师,面向学生开设相应的竞赛训练班。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课程竞赛、科技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环境,学校常年组织学生参加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以竞赛为抓手带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系统考虑大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评价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体系。为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可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包括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产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外创新创业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外指导教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并加以系统的研究、理论的探究、制度的保障,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与联系,把创新创业思想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发展的社团,自由、能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业的意识,鼓励新异与卓越,鼓励独立思考与独立探索,注重潜能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个性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晚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杜,2008:88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6

物流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比如仓储业、信息业、运输业等等。物流管理专业更加具有操作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的本科专业,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包括校外实训、校内物流实验等。但是对于我国高等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却是十分混乱,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实验室规模过于小,很多高校也没有建立起专用实验室。校内物流实验主要是操作物流软件模拟,同时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

二、规范和管理物流专业

高等教育委员会,需要根据我国各大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规范和管理物流专业,并且形成指导性的文件,明确规定好物流专业的办学条件以及专业教学实践体系,这样我国各大高等本科院校才会积极完善本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上所存在不足的地方,改革和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认真研究和探索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

三、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物流虚拟实验室

我们所谓的虚拟现实,也就是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生成触觉一体化、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也可充分借助设备能够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积极互动,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如同置身于真实物理环境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构出各类设备三维场景与物流设施,最后实现物流系统的直观互动漫游,这样可以设计虚拟仿真的供应链的各项环节内容。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中,展现出物流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不单单需要为学生提供出一个与实际环境相符合的虚拟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感性的认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对物流系统展开规划设计和管理。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和建立科研项目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

课程教学需要与专业实践环节相互结合,即使已经结束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需要阶段性的安排好相应的软件模拟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且巩固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如果耽搁时间过于长,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需要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建设,使产学密切结合。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现状,社会需要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好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2.课外科研项目的建立

在设计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能够早期介入到科学研究中,展开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各项计划,并且分组形成各个研究团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自选研究题目或者与导师研究课题相结合,在答辩合格之后,才能获取到相应的学分,这样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主动性,即能展示知识的运用又能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搭建与物流企业及物流专家相互交流和相互接触的平台,并且研究和分析企业中真实案例情况,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调整物流课程教学计划与建设师资队伍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计划

对于应用型人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物流工程意识以及物流系统的管理观念培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为将来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及时地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合的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实践与专业课程结合。建议能够在完成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之后,能够及时地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专业知识搁置时间过长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降低的问题。

2.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

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分批以及分期的委派物流专业教师到当地各个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到社会上所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以及具有怎样的实践能力,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着名的物流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到学校做讲座,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好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情况。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145-03

abstract:Comparativeanalysisofthecurrentproblemsexistinginthepracticeteachingsystem,putforwardinaccordancewiththe"modular,multi-levelandprogressive"ideastobuildpracticalteachingsystem,fromthe"gettingstartedguide,thebasictraining,integrateddesign,researchandinnovation"thefourlevelsofstep-by-stepimplementation.Diversifiedmethodofpracticingteachingevaluationiscreated,inordertopromotestudents'innovativeentrepreneurialabilitytrainingprovideapowerfulguarantee.

Keywords:practiceteaching;innovationcapability;teachingstaff;checkandevaluation;talentcultivation

实验教学是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工程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工程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校加快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我校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于2007年被确定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1]。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实践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实验中心已经在教育观念认识、人员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完善、资源配置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2]。

1)实验与理论不能完全实现分离。目前,实验教学在很多高校仍然作为理论课的辅教学手段,即课内实验。在教学安排上往往受到理论教学的约束,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与技术发展不同步,与用人单位急需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协调。

2)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实践教学主要是根据理论课教学进度穿插于课程教学之间,时间上比较零散,前后实验内容关联度不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培养体系。学生做完实验后仍然不清楚具体应用,对实践教学逐渐丧失兴趣,严重制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实验室缺乏浓厚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氛围。目前实验中心大多数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在本科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不仅仅因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有限,同时缺少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利。

4)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大多数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采取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环节无具体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一个量化评价。因此,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知程度,无法就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提出改进意见。

2“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自主研学为抓手,进而构建“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3-5]。针对我校电气信息类实践教学反映的客观问题,从顶层设计入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由单元到系统,体现“模块化”。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对实践教学体系按功能进行划分,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客观规律性。通过具体的组织和实施,形成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由基础到综合,体现“层次化”。为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从“入门引导―基础训练―综合设计―研究创新”贯通课内外、循序渐进,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因材施教。在课程内容上,从实验知识方法应用、电路设计到课外研学分层次递进,深化科研和工程背景;在教学进程中,逐步提升项目的广度、深度、综合性、研究性、探索性,渐次提升实践技能和创新要求;在教学要求下,学生通过项目实践需经历“项目需求分析、知识学习补充、理论推导计算、实现方法选择、电路设计仿真、实验步骤设计、参数测试方案、实验总结分析”的过程,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拓宽视野、自主创新。

3)由课内到课外,体现“递进式”。在课内外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实验,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运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团队合作、探索创新的基本能力与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做中学习、学会研究分析、学会设计创新。通过课内学习,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创新设计、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在课外研学中依托创新训练项目、拔尖人才计划、实验创新基金、科研团队等项目,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等工作,同时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在“做中学”,渐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3“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措施

3.1建设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支撑的仪器设备配置先进,管理制度规范,教学体系完备,学生受益面广,运行安全高效、教学资源共享、充满活力、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丰富的创新实践基地是构建“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6]。

2010年我校设立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基地以来,每年都吸引全校各年级学生200余人常驻基地进行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大学生ti杯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校级“开拓杯”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为继续扩大受益面,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以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子设计竞赛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公共平台。

3.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实验中心应着重培养创新型教师,坚持外引进和内培养相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技能的高低体现在日常教学科研中,专业教师往往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而实验教师动手能力较强、工程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打造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师交流的平台,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吸收新进博士到实验中心锻炼,培养即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3精心设置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而应该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以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为驱动,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理解和使用实验方法。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任务和要求,认识当前自身知识、方法、能力的缺陷,必须在拓宽知识、探索方法、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任务,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工程素养,锻炼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7]。

在内容选择上,侧重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促进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科交叉,使实践活动不受学科知识结构限制;在项目设计中,尽可能选择具有多种实现方法,或实验结论易受外部条件影响而改变的内容,来展示科学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在课程的项目配置上,分层渐次递进,从知识方法学习、综合设计到自主研究,升华实验项目要求的层次性和强调项目的工程应用背景。最终形成“从点到面”、“从单元到系统”、“从基础训练到综合设计”、“研究创新探索发现”的实验课程体系。图2为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实验项目设置结构图。

3.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演示为主,学生往往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自我改进的过程。无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

为克服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现有实践教学模式采取“以项目驱动”为导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任务要求、研究方法和考核激励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确定任务要求,自主设计方案进程,自主构建实验平台,自我展示实践成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渐形成自主实践模式,养成研究探索习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5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多年来,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实践教学考核一直沿用简单的“实做+报告”的考核方式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标准。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这一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9]。但是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

不断深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已经严重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等方面应以定性考核为主,而在实验报告完成质量、实验操作环节应以定量考核为主。通过设置目标、操作、答辩、提问、报告、作品展示等考察点,根据具体的实践环节自由组合,灵活设置,这样既能满足基础实践环节的需要,又能达到研究创新环节的考核目标。将实践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单独考核,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学生查摆问题和自我改进。

4结论

实践教学经过多年改革,尽管在实验教学理念、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建立一套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通过在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验项目设置、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制定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必将促进我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雷万忠,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332-335.

[2]袁银男,许桢英,刘会霞,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92-94.

[3]张洪田.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8):73-76.

[4]于猛,单亦先,王绍兰,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26-128.

[5]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67-170.

[6]曲伟,邱成军,刘明亮,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216-218.

[7]黄大乾,张少,陈建军.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79-182.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8

1.1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2.2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为积极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办法.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学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硕、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个别优秀学生因学科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学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一定程序的学术评价,两级学位委员会通过评审也可以准许其毕业并授予学位,使学位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评价标准上具有科学性,评价结论上具有权威性.

2.3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建立并完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5].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视野,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倡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归研究团队共享.为鼓励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团队协作攻关,南方医科大学规定凡共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视影响因子可以使几个人同时获得学位.

2.4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严把“出口关”,一是为避免论文完成后出现统计方法错误或统计分析错误,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先过统计审核关,才能提交评审、答辩.二是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在职申请学位及全日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率达100%,并规定研究生只有通过论文盲审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3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3.1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培养单位(科室)、导师五个层面,院士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四助岗位”助学金和科研奖金四大类别.优秀奖学金奖助级别分部级、省级、校级奖励三个等级,奖助标准为10万至5000元不等;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导师、培养单位、学校共同分担制;“四助岗位”助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设立“助管、助教、助研、助医”岗位;科研奖金主要为学校科研部门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的科研奖励.新的奖助体系实施以来,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励作用.一是实现全覆盖,即确保每名没有生活来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类院校的生活补贴;二是保证重点,即重点向基础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倾斜,较大比例提高奖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创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创新项目,重奖创新成果.

3.2健全学校、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管理体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移交培养单位管理,由培养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党团组织建设;科室、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科室集体管理,对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发挥研究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6],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紧抓“两个重点”,重点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个阵地”,一是研究生党建工作阵地,二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网络舆论阵地;发挥“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控制作用;二是导师育人关键作用;三是研究生辅导员促进作用;四是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

4结语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9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实验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38-02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意义

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从观念、体制的创新,到创新环境与创新教学模式都是必要的。独特性与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因而我们要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基地等方面进行综合地改革。本文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建设,着重从创新实践能力教学管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及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等建设环节的一些思路与具体措施进行探讨。创新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独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人际联络能力、综合活动实践能力、科技信息获取能力、野外观测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学术交流能力等。因此需根据大学各自学科、各自专业的特点和实际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大学生个性的实际能力差异,构建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采取有特色及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下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介绍创新实践教学的一些探索。

二、应用气象学专业重视创新实践教学

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也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在办学体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升华。应用气象学把产学研模式、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社会活动素质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针对准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套数较少,参与本科生及研究生人数不多,国家、省级与校级创新实践项目、创新成果专利不多等问题,应用气象学院及相关专业学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努力构建学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活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拔尖人才,应用气象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分团委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与训练实践中心,指导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实习等项目的规划和组织。应用气象学院还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新生导师制及高年级导师制,即由课堂教学效果优良、学术水平较强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生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育活动的导师。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科研训练、业务训练、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五个子系统组成,通过校内外多样途径的培养,学院创新实践教学工作及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创建多级别实践平台。应用气象学院专业利用已有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先后在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泰州市兴化气象局、浙江杭州气象局、浙江慈溪气象局、安徽宿州气象局、安徽寿县气候观象台、海南省气候中心、新疆沙漠气象研究所等开展教学、科研、培新合作教育,保证校内外生产实践实习的创新。学院在2009年建立了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甘肃省干旱联合科学试验基地,在2012年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气候中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试验研究基地”,装备了国内领先的设施——农业和水分控制试验场,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可靠的实验资料,保证教学与创新计划的可操作性。

2.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应用气象学专业设置了四年连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教学大纲齐全,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利用现代化设备,落实实践教学到位,制定了严谨的质量考核制度,每隔两年修订一次,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部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项目设计、文献查找、写作与总结能力。

3.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提供的或相关的子课题,也有学生单独申请或自选设计的学校、省级及部级创新课题。教师创造性的指导,不仅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影响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完成科技攻关项目,促使他们独立地去完成一批课题项目或发明专利,树立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

四、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方案

1.树立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工程提升理念。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方面。做好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基本技能的培养,建设实用性、创新型的教学队伍,建立充满活力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实践教学气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空间,修订合理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应用气象学的实践教学水平。

2.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气象学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做到硬件有保障,时间有保证,实践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和体系符合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气象信息处理能力、田间观测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见图1)。

3.长望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用气象学专业自2010年开始参与学校长望实验班教学和部分学生导师制管理。学校从理工科本一各专业当年招收的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编入长望实验班。学校安排工作态度认真、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实验班任课教师。实验班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项校级及以上相关学科竞赛(包括数学、物理、英语、数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参加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挑战杯、创新杯等),并力争获奖。优秀的理论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及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钻研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元书,申双和.高校应用气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C]//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编: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3.

[2]景元书,申双和,刘寿东.以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气象专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271-272.

[3]杨沈斌,赵小艳,景元书,申双和,杨再强.《产业工程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115-116.

[4]韩凌,刘云,杨平,孟利.开展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促进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28-232.

[5]袁晓丽,张明远,万新.冶金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1(6):51-53.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篇10

1.现代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发展要适应社会需求,优良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往往由教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于依赖教材,过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是学生“考前突击”的情况十分严重,这种教学模式既没有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础知识,也缺乏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掌握了期望、方差的计算方法,会做各种估计,却不能理解数理统计分析结果的现实意义,不懂得如何应用各种统计信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性质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统计学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爆炸,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价值挖掘和辅助决策都依赖统计学原理来解决。现代统计学向着应用性更强和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掌握统计思想与数据处理方法需要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练习。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开设的应用型统计学专业都缺少实践操作教学环节,或者是实践内容偏少且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统计应用流程实践操作训练,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技术能力不强。

二、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1.教学方式创新

要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针对基础理论知识课,要采取教师精讲配合学生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并积极应用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实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领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统计模拟分析和社会调查实践,利用案例将数理统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高度整合,便于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掌握统计学知识方法来分析实际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关注实际生活,多多查阅图书、报纸、杂志,多看新闻,扩大知识面,形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技能,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实训教学创新

实训课内教学内容主要有统计调查方案、问卷设计、统计数据分析等,课外教学可以由学生组成合作社会调查小组,将课堂知识和课外调查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从而系统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统计学建模、统计调查大赛,学校可编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统一开展有关从业认证资格证书的学习与培训,例如,统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在岗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