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38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1

【关键词】台州中小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一、当前台州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台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放贷力度,台州市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等几家股份制民营银行更是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从而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台州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甚至有观点认为,台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已基本解决,其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实现了金融业的有序竞争。然而,近期随着宏观经济从紧政策的实施,银行的放贷额度不断收紧。台州市发改委的一项专题调研中,60%的企业认为当前向银行、信用社借款的难度有所增大,而在调查的中小企业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75%。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除了继续进行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外,另一方面,也急需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各种形式的直接融资。这就对台州市当前存在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形式单一、过程欠规范等诸多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台州中小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选择

1、股市融资。截至2007年6月底,台州共有上市公司11家,累计募集资金约40亿元。同时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并计划到2010年新增上市公司20家。然而,其中已上市的如钱江摩托、海正药业、腾达建设、华海药业等都属于大型企业,另外如伟星、中捷、苏泊尔等7家企业虽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但其企业规模也都远非普通的民营中小企业可比。可以想见,近几年内即将筹划上市的也大多具备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对于台州更多的资产为几百万至几千万元,从业人员不超过1000人的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短时期内还远远达不到在主板,甚至是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发展小股市,即区域性证券市场。在台州路桥、黄岩、温岭、玉环等地,民营企业很发达。如果允许在台州设立一个小股市,挑选一些效益好、市场稳定、老板口碑也很不错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本地上市,主要由本地老百姓投资,这样对企业来讲,就能部分地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对广大老百姓而言,由于大家对本地企业知根知底,甚至根本不用看财务报表,只要每天到企业走一趟,看看产品卖得怎么样就能决定是否入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投资风险。此外,也可以考虑通过产权交易来达到融资目的。椒江、路桥等地已设有产权交易所,也已开通台州产权交易网,本地中小企业可在此交易股权、资产等。

2、债券融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由于年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2007年年末,深圳20家企业捆绑发行的企业债券,以及中关村4家企业联合发行的“07中关村债”分别成功推向市场。这种集合债券的发行给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开了一条新路。浙江当前已经在筹划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台州的一些优质中小企业也完全可以捆绑起来,争取地方政府及各担保机构的大力支持,通过集合发债达到融资目的。另外,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牵头推动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已于日前正式启动,参与试点的中小企业共约40家,平均每家发行规模为7000-8000万元。这无疑又是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一种新的尝试,也给台州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

3、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风险资本追求的是高回报,它以高风险为代价,这一点和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正好吻合。近年来,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发展迅速,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不断把目标瞄准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些中小企业,如浙江温州、宁波、台州等地的中小紧固件企业就倍受青睐。当前,台州本地已有台州鼎丰投资有限公司、台州市金杰投资有限公司等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但其资金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还需进一步发展壮大风险投资市场,除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成立各种商业性的风险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外,还应尝试取得政府支持,建立政策性的风险投资基金和政策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促进风险投资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4、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5月8日,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此后,浙江省被作为首个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省份,并于7月25日出台《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规定,试点期间,原则上在县(市、区)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杭州、温州、嘉兴、台州可增加5家试点名额,义乌市可增加1个试点名额。当前,民间资本充裕的台州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台州市黄岩区联合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县三变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等正在筹划成立。这无疑给台州中小企业带来了一个好的机会,当他们在各商业银行难以及时获得贷款,而高达4至6分利的民间借贷成本又过高时,小额贷款公司通常为18%-20%的利率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融资难题。

5、产业集群融资。产业集群是指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主机厂、配套厂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服务企业,高密度地集中在一个不太大的区域内而形成的一个产业群。这种产业集群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有突出贡献,浙江大概有60%的工业产出是以这种方式产出的,而台州就更为明显。作为浙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在台州整个区域已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家用电器、服装机械等独具特色的九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利于商业信用的发展,比如业主之间以“赊账”或延缓支付的方式来计付加工费等。此外,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也便于中小企业获得政府的金融支持。实际上,由于产业集群中不同企业及其上游产品供应商、下游产品分销商和最终用户形成了一条联系紧密的产业“价值链”,这样,某一环节的融资效应还会在整个“价值链”得以放大,从而产生了积极的乘数效应。然而,在经济紧缩时期,个别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畅也极有可能引发大范围的经营风险,这是值得企业高度关注的。

三、相关配套措施

1、从法律制度上提供保障。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有差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尤其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十分欠缺。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急需修订和完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理》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并考虑制定《风险投资法》等,从而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法律法规,并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等各个环节做出具体规定,使其有法可依,以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2、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提升其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改善融资条件,促进其健康发展。首先,可以以人民银行已经建立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主,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和发展商业化征信公司并以其与行业协会信息咨询为辅,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资信调查体系;其次,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应该建立一套适合其特点并符合国际惯例的信用评级及确定企业信用类别的方法,形成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估条件。

3、促进担保行业发展壮大。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有效手段。台州当前有各类担保公司40余家,以台州市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为龙头,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超过50亿元,较为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当前台州大部分担保公司的资金规模偏小,不能充分承担起为企业提供担保的重任,急需政府的注资及政策性支持。此外,还应考虑建立由地市、省、国家三级机构分层次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尤其在采用“统一冠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模式操作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上更需如此,分散的担保风险、连带的担保责任有助于这种创新的债券融资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南开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现状与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黄小花: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7).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资本量小,制度和信息不规范,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希望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所需资金。因此,民营企业要想在股票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是非常困难的。据统计,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总数有1048家,股市市价总额达3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上市的数目占70%以上,市值达90%左右;而民营企业的上市数目却不到30%,市值仅占10%,并且大多数不是通过正常途径直线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价买一家已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曲线上市。由于我国的直接融资方式从一开始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促进其机制的转换,要求股票市场优先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而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且市场进入“门槛”高。严格的上市条件和审核程序也使民营企业“望股兴叹”。而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规模都较小,产业层次低,与国家规定的企业上市规模和优先产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客观上加大了民营企业上市的难度。尽管民营企业在近几年上市增长的速度较快,但多数是采用买壳上市的方式进入的。即使有少数民营企业通过“买壳”、“借壳”上市的方法投身于股票市场,但由于其运行通道太窄,不仅给股票市场带来了许多不应有的问题,还严重地束缚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民营企业直接上市的难度较大。并且买壳上市,也加重了民营企业股权融资的成本。

另外,由于债券融资的门槛高,同时还要求有实力雄厚且信誉很好的单位作担保,民营企业目前还很难进入债券市场进行融资。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的导向忽略债券的作用,以及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不顺利。加上1993年社会上乱集资造成对国债冲击的影响,政府对其管制束缚较多,促进发展的政策较少。目前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而民营企业,即便是大型民营企业也对债券难以问津。

2.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运作程度的提高,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为规避风险,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的形式。抵押贷款方式虽然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但是办理资产抵押手续繁琐且费用较高,更多的民营企业根本无充足的资产可抵押,导致抵押无法落实。而担保贷款,由于民营企业自身资信较差,贷款保障机制不健全,致使民营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保证人为其担保,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些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经过撤并后,只剩下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少数几家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重点的单一化和自身存在的不足,削弱了对民营企业的追加投入。一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重点支持“三农”,按现行政策规定,原则上70%以上的贷款用于农户贷款,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要在通盘考虑“三农”后另行安排。二是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不足而引发的信贷监督劣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由于农村信用社在结算手段上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较大,因此,近乎100%的民营企业对外交易的结算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来实现,信用社在结算上的劣势,不仅使其失去了一些低成本存款,也失去了必要的信贷监督手段。三是前期乡镇企业破产倒闭严重,造成农村信用社资金损失。因此,农村信用社对民营企业支持谨小慎微。

金融服务功能滞后,弱化了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畅。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推行集约化经营,信贷审批权限全部上收,基层行基本上无贷款审批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效信贷的投入。如工商银行规定,所有项目贷款、新增流动资金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以及50万元以上的个人按揭贷款均需报请省分行审批。面对贷款数额小、风险和成本高,而收益较低的民营企业,基层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在当前间接融资体系中,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因而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没有多大可能,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不少信贷员对民营企业的规律和特点知之甚少,而现行信贷管理办法大多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制定的,许多条款和条件不适应民营企业的状况和特点。因此,对其申贷往往生搬硬套国有企业的操作方法、标准和程序。这些做法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不相适应,从而造成各金融机构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办法可依,无程序可循,贷款数额很有限。与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相比,中小型银行的数量和资金力量远远不够,不能提供足够的融资服务。与早已高度市场化了的民营企业相比,在政府保护和支配下成长起来的现有金融机构是很难提供与民营企业特点和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解决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难的对策

目前,要为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打通渠道,首先应进行制度性创新。政府对国有企业和股票市场的隐性担保,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难的制度性原因。要解除这个契约,政府就需要改变依靠国有企业发展民族经济的战略意图,把国有经济和政府职能定位于弥补市场缺陷。政府逐步淡化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进行保护的角色,不再通过各种“救市”政策向国有上市公司注资,切断国有上市公司将直接融资成本转嫁至国家信用的途径。目前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改革,改变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局面,使国有上市公司面临被“恶意收购”的可能性,迫使其将直接融资成本内部消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争取上市机会,有利于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

我国股票市场功能长期被锁定在为国有企业“筹资”上,股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抑制。不应再强调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而应将资源有效配置作为股票市场的首要功能。为此,应以制度创新为契机,把企业素质、业绩和潜在发展能力作为公司能否上市的第一标准,让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基础。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具备真正的退出功能。许多国有上市公司即使因效益下滑而缺少投资价值,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无法退出市场。这要求管理层摒弃所有制标准,尽快建立健全并启动强制性的市场退出程序。同时,还需要探索国际上更加流行的退出途径,即由绩优上市公司廉价收购业绩差上市公司的“退出”途径。

扩大股票市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消除政府对股票市场的不恰当干预。应赋予证监会以较大权限,独立行使市场监管职能,通过制定交易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市场效率。从长远来看,监管部门的独立性要求政府逐步从竞争性的资产经营和管理中退出,专门从事社会经济管理职能。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目前,在沈阳、鞍山、大连、天津、青岛、济南、武汉、珠海等城市已经自发形成了将企业股权公开挂牌交易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我国应将现有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合法化,同时适当降低公司上市条件,形成一个新的证券市场层次,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积极开展各类票据市场业务和企业债券市场业务。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直接融资能力,培育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票据业务和债券业务。推进和加快民营企业票据性融资及债务融资步伐,也是未来民营企业融资的必然趋势。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丰富直接融资市场的交易品种。而利率市场化已有一个初步的日程表,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的外部条件正趋于成熟。

对于企业信用问题,则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筑一个有效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并建立起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第一,大力发展银行贷款以外的其它金融授信业务,如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信用证、保函以及商业汇票等。这样有三个好处:一是满足了民营企业短期资金需求;二是活跃了票据市场;三是减少了企业利息支出。第二,鼓励、扶持、平等地让民营企业进入货币市场,通过各类票据的交易运营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第三,对技术型、长线型、出口替代型以及大型基础设施、涉及对社会重大利益贡献的民营企业发行自己的债券,应允许流通转让。

2.解决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重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支持民营企业贷款的规章制度和政策。银行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应提倡公平贷款,尤其是对于经营状况良好、极具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以及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银行更应该重点帮助他们创业和发展,努力开发出符合民营企业需要的金融品种,为民营企业提供配套的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对重点客户的优惠政策包括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办理临时性信用贷款,提供经济、金融信息和其他金融服务等。

国有商业银行需在内部管理体制上营造一个有利于开拓民营企业贷款市场的良好环境。包括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贷款管理办法;解除信贷政策上的某些束缚与限制,明确支持民营企业的具体信贷政策措施;尽快完善授权授信制度,主动适应民营企业对金融信贷需求量大、速度快的客观要求,解决信贷业务操作中重复环节过多的问题;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金融支持实施“抓大选小”的策略;妥善解决当前贷款约束和贷款激励的不对称问题;加强与地方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打破空间上的限制,拓宽服务区域,方便解决民营企业在地方金融机构无法办理诸如承兑、贴现、国际结算等业务的困难;合理配置贷款权限,县级分支机构要树立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观念。完善金融服务,进行业务创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仅仅是资金,在结算、信息、财务等方面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对民营企业支持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防范,要坚持贷前评估、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制度。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应多渠道了解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通过走访民企的销售网点、协作企业、竞争对手来了解他们的经营动态,以利于及早发现并防范金融风险。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进一步健全银行体系的需要,是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比较有效的方法。首先,中小金融机构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提供服务;第二,中小金融机构大多也属于民营企业的范畴,为民营企业服务不存在所有制歧视的问题;第三,中小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民营企业服务,对地方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者信誉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这就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四,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能有效地降低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中小金融机构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为中小金融机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首先,中小金融机构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根据自己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针对目标市场进行业务创新,为其“量身定做”融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其次,中小金融机构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与创新,建立组织激励考核制度和不同层次员工的人事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等等。在改革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国家的政策措施需要进行配套改革。如国家要放松利率管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国家目前只允许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做一定的浮动,但与民间市场利率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放宽利率管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尽快由目前的放宽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限制,过渡到最终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允许对其所提供的便利服务收取合理的费用,以此来促进商业银行按效益与风险原则,不断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与优化。

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担保人对商业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我国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很不完善,为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有三种担保机构:(1)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其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注入资金和向社会发行债券,同时也可吸收民营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资,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2)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由地方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做出承诺保证责任并推荐民营企业,由担保公司办理具体的担保手续,这类机构主要是为当地的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它兼有商业担保和信用担保的双重特点。(3)由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会员制的担保机构,资金共同承担,自担风险,自我服务,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此类机构的运作采取担保基金的形式,实行封闭运作。

参考文献:

[1]王玮: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商业经济,2005(5)

[2]朱金燕:探讨中小企业融资出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思考,国际金融,2005(8)

[3]许金峰:中小企业新型融资工具探析,财会通讯,2005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3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和成立时间较短的中小型企业,除了利用内源融资方式外,很难得到银行等提供的外源性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解决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企业的融资环境大为改善。但到目前为止,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我国企业贷款、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中,银行贷款比例仍高达八成。然而长期以来,银行贷款都受“重大轻小”、“重国轻民”经营观念支配,银行贷款主要供给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在现行体系下,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等中介机构中筹措到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世行研究表明,中国私人公司的发展资金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银行贷款仅占1/5左右。有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企业认为“没有中长期贷款。”据全国工商联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2400家私营企业中,有约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规模仍然普遍较小,经营也有待规范,因此,在规模以及规范经营方面,多数民营企业无法达到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的最低要求。目前在沪深两市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融资难”已成为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和严重现实障碍。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4

【关键词】内生性融资;民间金融;民营中小企业

民营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仍然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融资难已严重阻碍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与办法,想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金融支持,但实践证明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把“闲置”或“游离”于民间资本市场的内生性资金运用市场化的方法投入到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去,构建以“民资、民用、民管”内生性融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营中小企业内生性民间金融融资支持的动因

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资金,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却对民营企业“惜贷”、“恐贷”,加上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作用,民营企业强烈的资金需求就不断地内生出新的金融制度安排。由民营经济逐渐地在广泛交易中内生出了专业化的金融中介及相应的金融市场,从而衍生出民间金融制度。显然,这种“内生性”民间金融与我国体制内的“外生性”正规金融是相对应的。内生于民营经济的民间金融,具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

(一)民营中小企业正规融资渠道的供需矛盾

民营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间接融资,向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但是由于存在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和融资担保等原因,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量受到限制。二是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但是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发达,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现在已有“二级板”和“创业板”,但是上市融资门槛较高,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同样难以上市融资,每年能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民营中小企业的数量绝对数较少,所占总量的比例偏低。

(二)民间资本的供需矛盾

根据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中期主要靠内源融资和外源直接融资,只有达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才导入外源直接融资。而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初期、中期发展阶段。因此,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在于内生性融资制度的存在与发展。而在我国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中发现,一方面是民间资本供给充分,估计民间资本在十几万亿元以上,但大多数资金处于“闲置”或“游离”状态,数额庞大的民间资本无法转化为有效投资;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欲望强烈,但由于资金匮乏而陷入融资困境。这种民营经济内生性资金需求和供给是决定民营中小企业内生性融资的两个基本力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在市场的调节下达到均衡。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需要通过拓展民营经济的内源融资,内生性直接债务融资、民间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等方式来构建民营中小企业内生性融资机制。

二、民营中小企业内生性民间金融融资支持的优势

内生于民营经济的民间金融在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信息资源优势

由于地域、职业和血缘等原因,民间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保持相对频繁的接触,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信、收入状况、还款能力等相对比较了解,信息比较对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利率优势

因我国正规金融在贷款行为上很大程度会受到行政干预,其贷款利率或许并不能完全代表资金的稀缺程度,而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宏观调控意愿的表现。与此不同的是,内生性民间金融利率灵活多样,真正实现市场化,充分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从而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三)运营成本优势

内生性民间金融操作简单,运行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以较小的交易成本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正规金融难以避免的寻租成本等隐性成本。

(四)运营方式优势

与正规金融相比,内生性民间金融运营方式灵活,交易手续简便快捷,贷款期限灵活多样,资金到位快,融资效率高,比较适合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

三、构建与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内生性融资机制的途径

民间资本供给充分,民营中小企业对其需求强烈,但大部分企业却处于融资困境中,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现象,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构建适合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性融资机制。

(一)建立社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

这种金融机构在根本上不同于国有或国家控股的金融机构。它是由自然人、民营企业自由参加、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市场运作的金融服务组织。从发展路径看,可以采取“新设”和“改造”两种路径。就“新设”而言,是在适当降低民营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和逐步放宽业务领域的基础上,创设更多的民营银行、民营保险公司、民营证券公司。就“改造”而言,可以将部分国有金融机构实行产权多元化,支持民间资本入股进入国有商业银行,引导其真正成为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组织。

(二)提高内源融资所占的份额

内源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部进行资金的融通,这是企业长期融资的重要来源,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一般来说主要由折旧和留存盈利构成)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包括业主借款、股东借款、亲友借款、内部职工借款和企业自我积累。内源融资在企业初创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阶段。

(三)建立信用互助社

这是一类由民间资金发起成立的互质的信用合作组织,资金来源和服务对象都局限于合作组织内部。但可以通过信托存款和委托贷款等方式,发生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的交流,以保持互助组织具有适度的活力。通过这种互的金融组织,可以加强民营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与风险共担的能力,提高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质量。

(四)选择符合内生性融资机制的融资方式

根据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社区民间资本的供求状况、民间金融的特征,选择融资方式、设计创新民营企业的融资产品。(1)内源直接融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初期采用内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不涉及任何中介,交易成本低,融资的阻力和摩擦小,融资效率相对较高。(2)内源间接融资。当民营中小企业经过初期发展阶段后,投资需求大,外部资金进入困难,民营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内源间接融资方式。通过社区金融组织发行内部债券、信托存款、民间拆借、天使融资等金融产品在社区金融市场导入企业内民间资本。这种方式具有资产负债边界清晰、债权债务分明、收益稳定可靠、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等特点,能发挥民间资本的私人相互信息、自选机制等优点,便于吸引分散的民间资本。(3)外源直接和间接融资。当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融资需求增大,就需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或通过金融市场募集资金。

(五)加强民间金融立法和监管,正确引导民间资本

国家通过立法让民间资本合法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使之成为政府可监控的对象。国家要给予民营中小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创造适合民营企业经济内生性融资体制构建的外部环境,合理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向,降低融资的门槛,实行开放式行业准入规则,加强清偿能力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营中小企业打通融资渠道,摆脱资金供求的矛盾,从而使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富有.民间资本供求及其自组织系统研究[J].经济学家,2002(6):9-15.

[2]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3-10.

[3]李富有.民间资本供求与民营企业融资:对陕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1):52-57.

[4]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100-106.

[5]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10):40-46.

[6]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从民间借贷到民营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J].金融研究,2002(10):101-108.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拓展策略

我国目前的融资困境已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暴露出种种弊端,国内关于企业融资以及民营企业融资的理论和实务研究较多,所出的论文和编著的书也较多,但是关于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实证分析的案例分析方面较少,特别是针对一个省进行广泛调查和分析的尚不多见。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困难很多,虽然少数上了规模,有业绩的民营企业已上市或正在准备上市,但就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不论从规模上、资本实力上、业绩上、管理上,甚至争取上市指标上,都存在问题。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性,不仅因为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对就业的贡献,而且因为民营企业在产业链条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还因为民营企业自身的规模、实力和潜在的发展能力。本文对国内外融资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形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研究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和问题,给出了我国民营企业优化融资结构的目标及路径选择,并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寻求最优融资结构必须要考虑因素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认为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需要政府、金融机构、民营企业三方共同努力。

一、民营企业融资概述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定义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策略与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既包括不同资金持有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也包括某一经济主体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体内进行的资金融通,即企业自我组织与自我调剂资金的活动。

民营企业融资是指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进行的资金筹集行为。

(二)民营企业现有的融资方式

1、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

(1)统融资方式。传统融资方式以注重企业财务状况为特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供民营企业融资选择的方式有以下分类: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又可称为内部融资,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从其内部融通资金,以扩大再生产,主要包括折旧和留存收益,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企业内部集资的现象。内源融资的实质就是企业所有者向企业追加投资。外源融资指按照是否经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进行融资,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相对于大企业来讲,民营企业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取得发展所需资金,尽管股票融资对民营企业长期发展、资本结构合理化和降低市场风险更有好处,但民营企业从公开股票市场上的融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

间接融资。由于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少、知名度不高,所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发行债券、股票融资比较困难,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比大企业更加依赖间接融资。

(3)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可以分为吸收直接投资和股票融资两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来源,分成若干小的类型。债权融资可以分为银行借款、债券融资和租赁融资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的类型。

(4)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从筹集资金使用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方式。长期融资方式指所筹集资金使用期限超过一年或可以永久使用,它包括权益融资、银行长期贷款、长期债券等。短期融资方式指所筹集资金一般只能在一年内使用,如银行贷款、短期债券、商业信用和其他负债等。相对于长期融资而言,短期融资具有成本低、限制少、灵活性较大的优点。对民营企业来讲,一般很难获取长期融资。

(5)政策性融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的投资行为,能有效疏通所支持的行业或部门的“发展阻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这些行业或部门的投资回报水平,真正增强民间资本对行业及行业内的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银行信贷。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资本市场的融资,同银行融资渠道相比,具有期限长和不偿还本金的特点,但是要求比较高的投资回报和充分的资产流动性。

2、创新的融资方式

与传统的融资方式不同的是,创新的融资方式更加看重的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而是企业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产品结构、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1)私募基金融资。“私募”(privateplacement或privateoffering)作为一种资本募集方式,是与“公募”(publicoffering)相对应的概念。私募基金可以分为私募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产业投资基金以风险资本投资为代表,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以对冲基金为代表。

(2)商品与贸易融资。商品与贸易融资作为一种“融资快餐”,已开始成为企业获取流动资金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渠道。商品与贸易融资注重的是企业从事的商品交易本身的细则以及交易项下的担保,所以不论企业大小均可以通过商品与贸易融资方式融通资金。这无疑给贷款无门的民营企业开拓了一条新的融资思路。

(3)战略联盟式融资。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间或者特定的事业部、职能部门之间,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联合体。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可以节约资本的投入,并能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从这一角度看,战略联盟正式体现了扩大资源利用范围这一现代管理思想。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民营企业融资理论虽然是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当中,同时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理论在很多领域没有达成统一,而且各类实证检验的结果也会经常完全不同。

(1)关于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问题研究。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小、银企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存在信息成本和监管成本过大的问题。林毅夫认为“民营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比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

(2)金融体制。在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不光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制度障碍以及转轨时期的制度创新,特别是金融体制上的障碍。因此在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时,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的障碍。

(3)关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发展天使投资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等方法来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汤敏认为拓宽股权融资渠道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出路;李富友、刘奕等认为应发展民间金融,提出必须构建以“民资、民用、民管”为原则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张建华,卓凯提出改善民营企业融资与金融体制的改革,要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和正面效应;钟加坤、钱艳英认为,融资障碍是中国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认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应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等。林毅夫,孙希芳认为政府或者银行建立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贷款。吕薇、曹凤歧强调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2、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从研究方式来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体系。一是以杜兰特为主的早期企业融资理论学派。二是以mm理论为中心的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学派,三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的角度,诸多学者开始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新代序理论、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等等。

mm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奠基石,其精髓在于它揭示了企业筹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及行为和投资者的目标及行为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一致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本结构理论。新的研究表明,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至少会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影响企业的收入和市场价值:一是影响企业经营者的工作努力程度和行为选择;二是作为外部投资者判断企业市场价值的重要信息影响其对企业市场价值的预期;三是影响企业控制权的分配。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相联系,分析资本结构是如何通过影响企业治理结构来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的。

布兰德和刘易斯(BranderandLewis,1986)、迪特曼(titman,1984)等共同创立以产品和要素投入市场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资本结构理论。它主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对企业产品策略的影响;二是企业资本结构对企业客户和供货商的影响。尽管该理论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它已触及了资本结构与产品策略和产品特性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财务、营销和生产的一体化。

三、河北省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从理论上讲,现代社会中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很多,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发展势头。一般而言,主要有三种:外部负债(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和企业内部积累。但由于制度和政策及企业内部等原因,河北省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了众多限制,突出表现在:

(一)税收负担制度过重

虽然《宪法》经过了修改,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私有产权的保护并没有写入宪法,进入国家保护体系。比如国有企业受《刑法》的保护,而民营企业受《民法》的保护,如果贪污罪发生了,公安机关可以逮捕犯罪嫌疑人,但如果有人贪污了民营企业的资产,则属民事纠纷,只能法院介入。严重威胁民企的内部积累资金。同时河北省民营企业无法享受营业所得税“三减三免”的优惠政策,使得民营企业税负过重,降低了自我内部积累水平。

(二)民企向银行贷款困难重重

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对民企贷款金额小、期限短,向银行贷款困难重重。从贷款总额度上讲,远远还不能满足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求,另外贷款期限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向民营企业开放建设贷款项目,因而民企经济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还有,民生银行作为中国首家主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入股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民企,但是其贷款规模太小。

(三)以获得外部担保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个城市建立了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以较完善的上海市为例,目前河北有民营个体企业34万多家,而近年来,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技校交易所、创业投资公司以及区县各类担保基金总共是为3200多家企业(含国企、股份所有制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到2011年,河北省通过各种担保途径获得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5%左右,其中,小企业所占比重仅为30%,小企业通过担保途径获得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1.5%,全国担保机构仅能为民营企业提供500亿元的担保支持。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从业人员为7058.6万人,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31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236.3亿美元。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融资问题。

一、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少数民营企业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而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创业后的成长期,有待于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向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在上市方面,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植方面更具有优势。另外,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股票上市方面很难满足上市资格的要求,因此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难通过股票上市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发行企业债券方面,由于涉及到金融风险问题,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难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另外,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信用存在顾虑,民营企业难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取得资金。在银行贷款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在信贷计划中很少考虑民营企业的需求,贷款的条件也往往高于国有企业。同时,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不高,经营风险大,缺乏不动产抵押,甚至有些民营企业欠息严重。因此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是很困难的。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和大规模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和其他单位借款,以及经营过程中的债务款,这部分资金远远超过银行和政府部门提供的资金。

二、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1)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此外,由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因而其资信等级不高。银行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不愿冒险向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2)民营企业信用不佳、信息不透明。现行的体制下,外部难以得到民营企业的信息,并且,很多民营企业确实存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账务混乱的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得民营企业信用可得性相对低下,这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逃废银行债务以及由此引起的信用危机问题。截至2000年末,在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逃废债的企业中,民营中小企业占逃废债改制企业的30.6%,逃废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578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2%。因此,贷款偿还的高违约率也是银行不愿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

(1)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的特点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我国现行金融体系基本以服务国有经济的国有银行为主,缺乏与中小企业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当我国的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态势时,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在融资中应占据不同的位置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国当初建立股票市场的目的是配合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因此民营企业几乎是被排除在股票融资体系之外的,至今情况仍未改善。目前主板市场深、沪两个交易所都设置了十分严格的准入程序和限制条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被拒之门外,而中小企业板市场仍然难以解决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风险投资是一种职业金融家向新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或产业投入权益资本的行为,其运作过程是“融资-投资-退出”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大多由于管理不规范,因而很难吸引到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主要选择上市作为出口,但是我国目前股票政策上市的规定很严格,导致创业资本退出存在较大困难,从而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的积极性。

(2)国家宏观政策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不足。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重点主要是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与《公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在债券市场方面,目前发行的债券多用于进行大规模工业技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不仅留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空间较小,而且当前债券的利率水平也难以为中小企业所接受。除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以外,可利用的资金就是民间资本。但是,这一渠道除了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规模扩张需求外,还因其多少有“非法”嫌疑而遭受压制。民营企业业主由于向银行贷款,手续繁琐,难度较大,他们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民间融资方式。而民间融资的问题在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环境差,司法制度不完善,一旦出了问题,没有合适的途径解决,因此民间资本仍不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1、加强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建设

(1)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及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中小民营企业家。广招各类优秀的经营、财务管理人才,以提高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让企业更快的做大做强;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尝试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大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财务透明度。民营中小企业应该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财务信息,并主动配合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调查工作,让银行尽可能的掌握企业的充分信息,以便减少信息搜寻成本。中小民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诚信的形象,提高信用水平。要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意识,转变经营理念,逐步建立其个人信用。中小民营企业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路,才能保证资金的顺利借贷流转。

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1)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提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国民待遇”,逐步淡化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进行保护的角色,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一是启动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为中小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提供制度保证。二是培育和发展债券融资市场。为了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能覆盖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要求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建立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中小民营企业对融资的要求。(2)拓宽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难以节制,就有可能侵犯所有者的权利。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管理与控制相分离及岗位分工的制衡机制,使得股权投资者有保障享有同等的股东权利,从而起到了保护投资利益的作用。当然,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迅速转向直接融资也是有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其股票难以满足一般的股票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为此,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场所”,促使民营企业股票上市交易。对于我国民营企业,可选择的股权融资方式有以下几种:直接上市;买壳上市;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海外上市。

(3)建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由于创业资本的缺乏,我国民营企业创立与发展比较缓慢。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可以降低中小企业投资人投资风险,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证。创业基金注重企业的长远效益,投资期限较长,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3、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1)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应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机制。一是探索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特色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根据民营企业特点和“急、频、快、小”的贷款要求,积极改善贷款方式。二是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设计合理的业绩考评办法,使责权利相统一,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三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以更大的利率浮动权,调动其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大力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应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对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贴息和低息贷款。商业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或联社改制而来,主要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发展融资租赁业。融资租赁融资的优点在于:第一、限制条件少,能迅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与发行股票、债券或通过银行借款等方式相比,受到体制、企业规模、信用等级、负债比率、担保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较少。第二、融资风险小,民营企业有权选择自己最需要的设备,掌握设备及时更新的主动权。第三、保持中小企业财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一方面,避免了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过多占用,增强了民营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与股权融资相比,融资租赁融资可避免对股权的稀释。

【参考文献】

[1]曾碧辉: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探讨[J].时代金融,2007(3).

[2]王满四、邵国良:基于金融体系自身缺陷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分析[J].经济经纬,2007(1).

[3]张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探索[J].资本运营,2007(1).

[4]郑均安:利用民间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

[5]刘廷华: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

[6]孔庆侃、陆筱叶: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出路研究[J].经济论坛,2007(4).

[7]周芬、许纪校: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分析[J].特区经济,2008(1).

[8]黄孟复、胡德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6-2006)[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7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但是民营科技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以及资金运转比较困难等原因,使得自身在融资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继续向前发展。

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科技企业在近些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民营科技企业等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这些措施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以及解决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当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直接融资的渠道被严重的阻塞

直接融资渠道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直接融资渠道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相应的制度方面还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因此,民营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被严重的阻碍了。民营科技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需要一些小资本的市场模式来进行自身的融资。但是我国的小资本融资体系还不够健全,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阻塞。总之,我国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才会导致民营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被严重的阻塞。民营科技企业要想真正的意义上解决融资当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那么国家相关部门就一定要根据我国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体制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二)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民营科技企业由于在资金方面表现出不足的现象,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以及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那么民营科技企业一定要通过向银行贷款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但是,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银行向民营科技企业所发放的贷款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民营科技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属于非国有企业,而大部分银行都属于国有企业,这就在企业的性质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最终导致民营科技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我国大部分银行在向民营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当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申请不够重视,对民营科技企业有一定的歧视性,经常将民营科技企业放在贷款的队伍之外。虽然我国的相关部门为了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已经制定了许多政策,但是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我国的相关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我国的政策是好的,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贷款的过程当中还是感觉的比较困难,感觉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我国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如果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因为融资方面的问题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被阻碍。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除了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之外,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让银行提供给民营科技企业充分的资金来进行自身的发展。总之,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数量不足是导致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民营科技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相对来说比较的小,那么民营科技企业在融资当中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硬件以及软件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足够的贷款抵押担保。银行在向民营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当中,为了降低银行的损失,民营科技企业是必须向银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物质来作为抵押物品的。但是,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规模非常的小,没有足够的资产来进行抵押担保,因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信任度。第二,民营科技企业经营风险比较高。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风险如果发生,那么将会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损害特别严重的话,民营科技企业将会破产。总之,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自身融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我们对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认识与了解民营科技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注重采用多种筹资渠道来完善融资体系

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的运转非常的紧张,必须通过向外界筹集资金来对自身进行发展。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当中,所采用的资金筹集途径主要是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由于银行对民营企业信任程度不够高,而导致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比较的困难。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以及更好的使得民营科技企业能够长期的稳定发展下去,民营科技企业一定来不断的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并且还要对融资的体系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拓展自身资金筹集渠道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第一,民营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的方法来进行资金的筹集。现阶段,我国对企业上市的限制比较的严格,因此上市的一些公司都是一些国有企业或者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而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还非常的少。上市是民营科技企业进行资金筹资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因此,国家应该放宽企业上市的限制条件,让越来越多的民营科技企业来通过上市来进行资金的筹集。第二,除了通过上市筹集资金之外,民营科技企业还可以向政府申请财政补助以及政府投资等途径来进行资金的筹集。近些年来,我国为了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制定了多种政策来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并且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资金资助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总之,民营科技企业拓展自身的资金筹集渠道是解决融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

民营科技企业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是解决融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民营科技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还是向银行来申请贷款。因此,为了使得民营科技企业能够从银行当中获得充足的资金,我国的银行应该对民营科技企业发放贷款的体质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国有银行在对相关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当中,要注重于民营科技企业资金筹集体系的结合。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大力的发展股份制银行,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满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股份制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比较小,其中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这些性质的银行将会把主要经营范围放在民营科技企业上面。民营科技企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国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地方金融机构来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总之,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民营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民营科技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问题一直阻碍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进一步的解决。因此,社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国家政府部门一定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去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凯,汪晓凡.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7(3).

[2]何建华,王建强.天水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10(23).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8

摘要现阶段,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对经济和社会贡献巨大。但其获得的金融支持与之贡献明显不对等,融资困境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遇到巨大困难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融资瓶径制约更加严重。本文分析了民营经济的融资现状及制约因素,在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融资解困主流观点后,指出只有内生于民营经济内部的金融制度安排才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民营经济融资困境内生性金融制度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就业,以及税收的贡献具有突出影响。民营企业由于其机动灵活的特点,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附和我国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但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多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隐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急需解决。

一、中国民营经济融资现状

(一)以内源性融资为主

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格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渠道狭窄,且主要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为主。从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结构来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顺序一般为: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其他融资。在企业的初创阶段,内源性融资能够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其无法实现由内源性融资向外源性融资的转变,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二)融资状况差异性显著

1.不同规模存在差异:大型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已得到缓解,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仍十分艰难。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小、起步时间不长、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的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一般很难在金融市场得到银行贷款和股权投资,为了寻求发展所需资金,往往只能借助于内源融资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此类企业是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是存在融资困难的主要民营经济主体。

2.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比较密集,资金供给较为充裕,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而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匮乏,资金供给不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进而又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3.不同行业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从事农业、采掘业和商贸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融资结构大多数采取内源性融资,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效益相对低下,且多具有季节性和充分竞争性,贷款风险较大。而从事建筑、房地产开发和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有大量的可抵押资产,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大多数来自外源性资金。

4.不同期限资金需求的满足存在差异: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扶持,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的获得难度有所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金的获得仍十分困难。对于大多数高科技或处于二次创业期的民营企业,最需要的却是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但在目前,这类资本的供给与民营企业的巨大需求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一些民营企业为了满足其长期资金的需求,不得不采用“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可这又增加了融资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制约因素

源于现行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可主要简单分为间接融资渠道不畅和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而民营企业外源融资主要渠道为间接融资。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1)我国现有的银行体系主体内生于国有经济,以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与目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单一,行政色彩浓厚,价格体系还未完全市场化,无法对较高风险的贷款提高利率或者收取较高的费用,这也就自然降低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2)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参与者规模小、实力弱、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很难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信用合作社、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但他们的资产总量在规模上依旧无法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相比,无法动摇具有规模优势和信用优势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现行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都并不面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新兴的创业板市场也只是刚刚起步。

(1)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较为单一,限制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设立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发展服务的,其制度设计是面向国有企业的,并没有将民营企业考虑在内。即使创业板市场已经推出,但其融资规模与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

(2)与股票融资相比,我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且债券发行人以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主,公司债券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审批门槛较高。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由大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发债未有先例。

3.其他融资渠道不畅

其他融资渠道中,对民营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有民间金融和风险投资。

(1)民间金融是相对正规金融而言的,指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资金融通活动的组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正规金融无法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它在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缓解农村金融资源匮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因为其发展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发展受到抑制。

(2)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主动承担高风险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是一种更适合于传统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刚刚起步,规模偏小,且投资主体单一,组织形式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退出机制不健全。使其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二)内部因素

由于民营企业的自身特点,如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资产质量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等。使得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资产或有效的担保。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也无法吸引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使得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既与其自身的一些弱点有关,也与现行的金融体制有关。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两者不匹配。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并不是满足民营企业资金瓶颈的有效路径。

三、解除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主流观点

随着民营经济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巨大作用的日益显现,为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可归纳为:从内部对现有金融制度进行重新安排,变更现有的信贷格局,以适应民营经济的融资需要;由政府出面创立专门的外生性金融制度安排或者在国有商业银行内设立专门的民营企业信贷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民营企业放款;允许国有银行在向民营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率,诱使银行向民营企业更多地授信;大力发展以服务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为宗旨的创业板市场。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的作用,其在当前的必要性和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不能否定。但是它们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并非治本之道。

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全新的市场化改革,需要从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经营管理、利率决定、市场准入等体制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而任何一种机制的创新都是漫长且曲折的,而且这要求政府全面退出经营性金融体系。这一点在目前情况下恐怕以立即做到。

创业板市场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取消了所有制歧视,但市场容量的狭小决定了民营企业不可能通过该市场聚集足够的金融资源。而且,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例如有些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资本与技术构成较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小,因而不符合创业板市场的准入条件而被拒之门外。

(二)培养内生性金融制度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战略选择和根本途径

1.内生于民营经济的民间金融,具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

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应是内生于经济的,经济的发展决定着金融的发展。由于内生性金融是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其能够与经济中各要素很好的契合,具有市场化运行特征和自发激励、资金互助等比较优势。在民营经济内部成长起来的内生性融资机制,不会损害现有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基础及产权结构,也不会导致像国有企业那样的刚性依赖,又因其包含有民间金融的自选择机制、创新功能、私人相互信息和所有制歧视而能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所以,内生性金融体制的培养才是解决其融资问题的根本途径。

金融成长的内生性理论表明,金融成长的真正动力与基点在于构建适合其成长的内生性机制。所以,为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应为内生性金融制度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基本思路应是,打破金融市场的进入障碍,鼓励民营经济实体自己出资组建金融中介机构,或构建专门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从而通过民营经济内部相互之间的资金流组合,来解决其资金供求矛盾。

2.培育内生性金融制度

在现有金融体系之外构建一种新型的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安排,应该是解决当前民营经济融资困境最直接的方式。但若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信用基础,如公平竞争环境、监控体系、法治结构以及“信用文化”等,即便推出了新的民营金融机构,也只不过是又给企业增添一个资金供应园地而己,必然还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融资悖论。因此,从制度结构变迁的进程来看,民间金融制度安排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定的微观基础和市场制度。如对现行国有金融体制进行“内涵式”改革而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金介入;建立与民营金融体系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主动引导“地下钱庄”等“灰色金融”向规范化金融的转变,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与典当行的经营行为等。

四、结论

现阶段民营经济所遭遇的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面向国有经济的,从最初就将民营经济排斥在外。因此,面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解决其融资问题。而只有自发产生于民营经济的内生金融才是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困境根本途径。因此,政府引导培育内生金融的产生,为其产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长期必然的战略选择。但内生金融的产生是循序渐进的,漫长的。因此,在此期间,向现有体系中国有银行寻求金融支持、借助政府财政的支持、利用创业板和海外上市融资、向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借贷、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这些途径缓解金融支持困境也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樊晋峰.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山西财税.2005(12).

[2]姜阳.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因及解决途径.经济视角.2006(10).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民营经济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民营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在创造和丰富社会产品及服务、增加和稳定就业、增进政府税收和居民收入、培育中国企业竞争力及创造能力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目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我国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既存在竞争优势和机遇,也面临一些困难。其中,融资困难是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大量实际例证和数据显示,目前制约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及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资金需求较大,但面临着融资门槛高、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高、融资能力弱等问题,对企业进一步发展产生明显制约。优化环境、降低门槛、增加渠道,改善和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各方面协同努力。

一、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较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公司治理水平低,企业经营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披露水平低,财务数据质量差,企业自身担保能力弱

我国民营经济形成一定规模实际上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是在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一起走过来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环境也需要持续不断完善。诸多制约因素导致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中,除了极少数能培育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能够建立并完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外,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仍然存在着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依靠业主自身、家庭成员或创业团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所经营产业较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或属于市场充分竞争行业。在发展初期,投资方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可以支撑,但是待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时,对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往往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企业实际由个人或家族控制、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决策执行机制效率低下、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缺乏等问题,导致经营方针失误,投资风险加大,加上缺乏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企业短期化行为严重。这些往往影响企业的正常可持续发展,影响企业的营收及盈利能力,从而导致融资条件不足。

财务信息披露水平低,财务数据质量差,也是影响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障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融资市场中很普遍,但在目前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中更是较多存在。我国民营经济是在比较不利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中发展过来的,民营企业在法律层面上真正得到认可和支持,也是在最近十几年。这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很多方面存在不透明,企业实际经营信息对外披露少。其次,由于公司形式多样性以及治理水平差异,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正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生产经营开支与生活消费开支未有效分开,在现金、应收款及存货等方面管理标准低,随意性强。再次,出于避税逃税、方便融资、逃避正规监管等目的,民营企业经常会避开正规的会计系统和财务管理要求,针对不同需求制作多套账簿,会计账目造假,财务数据质量差,导致资金提供方难以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水平。

企业融资需要提供担保。中小型民营企业实际担保能力较弱,也是导致其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实物资产来做抵押。在实践中,企业主较多可以用来抵押或担保的财产是房产或其他家庭财产,或者是熟人信用担保,但这些担保往往融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相关抵押担保程序繁琐,评估费用高,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一些政策限制,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和难度。

(二)间接融资渠道仍然较少、门槛高,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我国银行业在经过减少政府干预、剥离不良资产、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后,银行业融资和贷款能力进一步提升。但相对而言,目前我国银行业在数量上仍然较少,难以有效满足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贷款需求。在行业结构方面,虽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较以往出现很多,但工农中建交等几家大型国有银行仍然处于垄断控制地位。我国目前的各大国有银行,实际上仍然处于垄断地位,导致自身盈利激励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之防范信用风险减少坏账是日常经营的重点工作,这使得银行往往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兴趣不大。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由政府主导进行的,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亦是如此。在此背景下的金融发展政策,突出表现就是政府对金融资源进行控制,用来支持其发展战略和服务产业政策。这就会导致金融产品价格非市场化、金融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

目前的政府干预银行贷款情况,经过改革,相比以前已经大为改善。但由于历史惯性以及改革不彻底等原因,现在依然存在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明确或不明确的担保,或者其他方式来鼓励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假若不能偿还贷款,银行会预期政府理所当然为其买单。相对而言民营企业不可能获得同样的担保或支持。政府服务各类市场主体,需要平等对待。消除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贷款方面的歧视性制度和政策,相关监管机构及地方政府还需进一步拿出实际行动。

(三)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较晚,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从市场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

我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筹资,有着严格的准入门槛和监管要求。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采取的是家族式、经验式管理,即使经过改制,其形式也往往不够规范,这与上市公司必须是规范化的股份制公司的要求不相符。另外,不少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报表不规范、不愿意公布真实、财务状况等问题,也不符合企业上市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则更加缓慢。企业通过直接向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准入门槛更高,在审批及监管方面也存在做多问题。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通过这些途径就更难从证券市场直接获得融资。

二、解决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建议

(一)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持续规范经营行为,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培育市场竞争力,提升整体素质

企业健康发展需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多元化股权结构,保证企业产权清晰及适当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民营企业应该规范自身经营,依法合规开展业务,重视并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立并维护自身信用。同时应逐步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实现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来吸引更多投资者注意。

另外,民营企业应强化信息披露意识,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信息披露质量。一方面,企业要充分了解资本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和要求,逐步提高对信息披露重要性的认识,满足投资者对企业基本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信息披露要保证真实、准确、完整。

(二)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在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政策力度

一方面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需要各级政府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型金融机构支持力度等方面出台更多有效政策和措施。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方面提供政府担保,为许多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比如,东莞市横沥镇政府,为扶持当地模具产业发展,直接由政府为部分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最大一笔融资额度达到五千万。在北京市,当地工商联与相关银行合作,依靠当地工商联在资源、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优势,为当地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三)银行业监管机构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银行业更多发展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

在目前我国银行业相对于贷款需求方仍处于垄断地位的情况下,银行业监管机构及相关部门需要在发展规划、考核指标等方面对银行业进行引导,鼓励银行业更多发展小微企业贷款。银行业自身也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配合政府政策,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为自身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直接投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也快速增长,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促进各国开放经济实现国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了这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规模比重占主体,从原来的弱不禁风到如今在海外市场争夺贸易利益的力量强大,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挖掘自身体制优势,已经逐步变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也悄然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渐渐形成了既有国有经济和也有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我国的民营企业也随着在国内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加快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并且海外投资收益成效显著,而且在民营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促进下,今天的我国已经不仅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接收国,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民营企业也渐渐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具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潜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凭借产权清晰、经营灵活等优势,在国内竞争中通过对外的直接投资实现“走出去”战略,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了国际的市场竞争合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集中为以合资企业为主,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已经逐步涉及了收购兼并等国际投资方式。但是,一般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受我国企民营业资本资源与防御风险能力及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相对西方企业来说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较弱,我国民营企业更愿意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销售与管理逐步实现本土化,同时进入经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愈来愈受到国外市场和地区的关注。

2.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并逐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力军,究其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几个特点:首先,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特点明显,但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因为产权清晰,而且完全实行自主经营,并且自担风险,就促使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较强,自负盈亏让企业的激励机制较完善,生命力极强,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在许多产业上有较为充分的技术积累,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优势。许多产品都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具有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特性,体现了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获得比国有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不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还是在生产资源配置方面等,都具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从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就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的通过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小融资难

在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由于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企业规模相比较小,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偏小,自然也就很难在海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更无法与世界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进行竞争。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因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头子的东道国并不熟悉,同时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制约等因素使其没有足够资金金融能力通过信贷,给予民营企业在国际海外市场进行融资更多的资金援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民营企业又因为自身资信等原因,很难找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在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海外市场投资中面对风险较大,投入的资本金明显不足,导致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规模难以扩大。

2.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不但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连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民营企业现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行业中,我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商品的加工制造业环节上,而许多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端产品核心部件,我们的生产依然依赖从国外进口才能生产。加上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很难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赢利空间大幅缩减。

3.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已经遍布世界近160多个国家与地区,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不够合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大多数都是集中在港澳台与亚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也不够合理,体现在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过分集中在对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几乎没有,还有投资偏重在对消费品的投资上,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割,不连续,加大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结构也不合理,在我国近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中,几乎都是属于新建的企业,并且投资方式集中为合资方式,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如跨国收购和兼并方式等,利用得非常少。

4.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

我国民营企业要想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国际上多数海外投资企业,都是从自己企业中选派的优秀管理人员,但因为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因此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表现为缺乏国际经贸知识,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的能力,成为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处在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5.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

首先,政府对整个产业的外投资宏观管理薄弱滞后,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规划指导,政府的引导缺失,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政府对外投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而且现行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适应我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投资的国际竞争需求。再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政府实施的各项相关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优化投资结构,实行对外投资的多元一体化

民营企业要及时调整海外投资产业结构,积极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民营企业需要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基础上,继续加大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在海外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先导的投资市场体系。加强高新技术的制造产业投资,通过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实现获得发达国家优秀企业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目的,从而带动我国国内产业的进步;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继续加强我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的投资比重,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还可以为我国的制造业在海外市场投资提供优厚的资金支撑。

2.调整技术战略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

如今的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主要是研发海外子公司,因此我国的民在海外大量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在子公司的经营,将母公司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在海外的研发机构研究开发,更好地向外、向国内辐射扩散,实现技术开发成果在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的有效共享。同时通过海外子公司将海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转化为规模经济的利益。因为任何技术创新都依赖于相对大规模的市场,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要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技术战略。此外,要注重对企业技术的控制性,倾向推荐于采取独资方式。

3.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多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一直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及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地区,的确积累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相对扎实的投资基础。因此,未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除了要继续保持在亚洲地区原有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优势以外,还要积极努力扩大对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投资规模,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更多的产业提升机会。同时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步伐。尤其是选择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合理适当的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并且通过投资的合作开发方式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压力。通过寻找产业内外的差异,尝试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学习收获到世界领先的产品技术,有利于加速我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建立政府对民营企业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体系

通过有利的资金支持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瓶颈的难题,尽量运用政策扶持方法来降低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加强对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时加强国内民营企业面向海外投资的人才培训,尽快培养我国的民营企业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继续引导推进本土化战略,逐步推进我国民营企业成功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学会本土化的经营方式,融入到东道国的经济当中,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经营方式,实现与东道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政府要不断加强与民营企业主要投资目标国的沟通与往来,不断积极地推进与各国政府的资源和投资合作机制的完善,并逐步实现在原有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与其他相关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外汇金融管制及贸易补贴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形成整体的合力,促使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规模,提高海外市场收益。

5.完善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求享受到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给民营企业发展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出台实施相关政策,并逐步放松对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不必要的体制束缚,减少或取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干预,适当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和对外投资成本过高的压力。继续完善有关民营企业经营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享受的同时,获得法律的有利保障。从法律上规范和指导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有序,促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化,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政府还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的服务系统,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息提供服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跨国企业的发展先进经验,逐步建立针对民营企业实施海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管理服务系统,对民营企业投资与合作项目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动态分析,并配合调整相应的国家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更多了解相关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法规,为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创造机会。

四、结束语

不容置疑,民营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日益增强,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必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空间扩展。即使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只要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同时政府也能继续在政策上对其积极引导,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并逐步解除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约束,那么未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必然是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必然会成为我国国际市场竞争中最骨干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玉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投资,2009(7).

[2]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10(9).

[3]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