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茶叶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44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投资;茶叶出口;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现状分析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作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从古至今,我国一直与国外许多国家在茶叶出口上保持着贸易往来,茶叶出口总值曾经一度占到中国出口总值的80%~90%。但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的动荡导致中国茶业经济走向衰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茶叶经济迅速发展,出口数量从8.69万吨增加到20.21万吨,年均增长率7.3%。进入20世纪90年代,外贸体制进行改革,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开始形成新的竞争状态,茶叶出口企业民营化、公司化,这增进了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活力,加快了茶叶出口的发展。自2000年以后,茶叶出口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08年,中国出口茶叶数量达到29.7万吨,金额为6.8亿美元,平均单价2298.1美元/吨,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全球很多行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受到了严重制约,而我国的茶叶行业出口量却逐年增加,这足以显现茶叶出口行业的优势和其市场生存能力,因此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国茶叶出口行业前景分析

(一)定量指标分析

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47万吨,增长了117.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30亿元,是世界茶叶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自2005年开始,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图1为2003~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始,我国的茶叶出口产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并分别于2012年突破出口总额10亿美元大关。面对茶叶出口行业如此良好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将5000万美元的投资用于发展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收回投资成本、加大我国茶叶出口的规模,也有利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的茶叶主要分为五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及花茶。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稳中有增,具体数据如下:绿茶出口量为24.87万吨,出口金额为7.56亿美元,同比上升6.98%。红茶出口3.58万吨,出口金额1.19亿美元,同比9.30%;乌龙茶出口1.74万吨,同比下降3.2%,出口金额7.99万美元,同比上升7.74%;普洱茶出口4288吨,出口金额3622万美元,同比上升22.60%;花茶出口7322吨,同比下降0.25%,出口金额5155万美元,同比上升11.30%。表1为2003~2012年间我国所有茶叶出口的贸易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2003~2011年,虽然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形状并不一样,出口数量虽是逐年上升,说明这段时间我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偏低。自2003年开始,我国茶叶出口金额快速增加,说明我国茶叶出口行业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能够迅速调整和适应,通过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保证茶叶产品的安全、提供相关的茶艺服务等手段来改善这种不利的贸易环境,为我国茶叶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2012年虽受国际环境影响,在出口量下降的情况下,出口金额总量仍保持上升。

根据表1中的数据,用一元回归预测技术中的平均值法来预测2013年的茶叶出口总量,首先设回归方程为:

y^=a^+b^x+ε

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a和b都是待定参数,ε是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因此求出位置参数a^,b^的估计值a,b则就可以估计因变量的值。

y=a+bx

现通过观察n组数据,(xi,yi)i=1,2xi表示出口金额,yi表示出口总量),将数据分为1、2两组,2003年到2007年为一组,2008年到2012年为一组。把数据分别代入回归方程中,再把组内的数据进行相加,得到一个一元一次的联立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得和的值。具体解法如下所示。

前五组数据:26.0=a+3.7b28.0=a+4.4b28.7=a+4.8b28.7=a+5.5b28.9=a+6.1b,相加求和得:140.3=5a+24.5b(1)

后五组数据:29.70=a+6.80b30.30=a+7.05b30.24=a+7.84b32.26=a+9.65b31.3=a+10.42b,相加求和得:153.8=5a+41.76b(2)

将(1)式和(2)式相加可得:

140.3=5a+24.5b153.8=5a+41.76b

从而解得:

则有回归方程为:y=24.24+0.78x

有上面可知2012年的茶叶出口总金额预计为11.08亿美元,则有y=33.46,即全部出口总数量为32.88万吨。

(二)风险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外国安全意识增强和保护本国利益等外部原因及生产技术落后、品质低下、标准体系落后和缺乏品牌等内部原因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2.缺乏自有品牌。我国90%以上茶叶企业欠缺自主研发产品能力,贸易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合作,产品不能根据市场不同偏好生产适销对路商品,新品种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企业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

3.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成本高。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沦为外商的生产车间,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4.无统一的标准、技术指标来衡量茶产品质量,对企业无资质管理,有产品即可进入国际市场,经营秩序较乱。

三、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投资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可行性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茶叶出口正在日益增长,且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在国际茶叶出口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虽然,目前世界茶叶贸易主打产品是红茶,占茶叶贸易量的85%左右。但是,近10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绿茶需求量明显增长。我国绿茶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80%以上,弥补了我国红茶市场份额的不足。据茶叶商会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绿茶出口总量25.74万吨,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80%左右,出口金额7.06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73%左右,同比分别上升9.93%和24.62%。下表列出了2000~2007年全球四大产茶国茶叶出口金额市场占有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至2007年这几年中国的茶叶出口金额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并且在2007年已经位居第二仅次于肯尼亚。目前,我国的茶叶出口金额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肯尼亚,位于世界第一。这种茶叶出口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此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其经济价值也不言而喻隐藏其中。

(二)技术可行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抑制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对茶叶的生产成本、出口等均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针对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我们在技术已经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品质、提高茶叶的安全系数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对wto的相关进出口规则也能应对自如,在茶叶出口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我国在茶叶出口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技术可行性。

(1)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品质。在这方面,我国的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开发茶叶新品种,改善茶叶种植方式等方面也都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在茶叶食品的安全方面,对残余农药的处理方面都能做到很好的控制。

(2)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茶叶出口预警机制来应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茶叶出口所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这些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进口国的各类标准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工作,从而达到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并且对已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所限而不能出口的茶叶,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3)我国已经建立了茶叶科技创新体系。在全国提倡产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茶叶科研也得到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茶叶研究开发体系领域齐全,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茶叶育种、茶叶栽培、茶叶加工等方面都已经实现了科学化生产管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并能够快速发展。因此,将5000万元用于茶叶出口行业的投资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中国的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在行业的投资不仅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能够很快收回成本并能够获得很大的利润。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现状的分析,对茶叶出口行业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运用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技术对茶叶出口行业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初步估算出我国未来茶叶出口行业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现在的出口贸易状况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最后分别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得出整个投资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伟英.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对策[J].茶叶通讯,2006(01).

[2]李玲娣.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

[3]管曦.世界主要产茶国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中国茶叶,2011(04).

[4]霍丽玥.世界茶叶市场状况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J].世界市场透视,2000(06).

[5]邱海蓉.基于需求视角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2

作为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近年来安徽省茶叶产量和出口均呈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但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的挑战下,如何持续提升安徽省茶产业、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安徽茶叶产业及重点龙头企业出口现状及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持续增强安徽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茶叶;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8102

安徽省作为中国产茶大省之一,茶叶是其主要出口农产品,茶产业的发展及出口竞争力强弱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民生问题。近几年,茶叶出口面临日趋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欧债危机、西非、北非等出口市场政局动荡、绿色贸易壁垒严苛、人民币汇率升值、银行利率上涨、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都影响着安徽省茶叶出口的发展。面临日益复杂的出口环境,正确分析和评估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实现安徽省茶叶出口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安徽省茶叶出口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1安徽省茶叶出口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快速,出口成效显著,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2010年安徽茶叶出口5727万美元,增长15.53%。2011年,在外部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茶叶出口量突破2.91万吨,位居全国茶叶出口省份第三位,出口额达7956万美元,增长38.92%。茶叶出口的品种主要有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等,其中绿茶为安徽茶叶出口的拳头产品。2011年,安徽省绿茶出口2.56万吨,出口金额7140万美元,分别增长24.62%和37.76%,占总出口的87.97%和89.74%;红茶出口0.35万吨,出口金额818万美元,分别增长44.75%和50.30%。茶叶出口市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非洲最大,欧盟、中亚次之,美加、中东出口较小。

但在茶叶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出口以大宗散装茶叶为主,茶叶深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茶叶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及茶叶农药残留率高等。

1.2安徽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安徽省茶叶系统共有1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11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由上年的3家增加至5家。5家企业出口总额5537万美元,增长43.30%,占比69.58%。其中,成立于1952年,自营于20世纪80年代,改制于2001年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承担着安徽茶叶出口的主要任务。该公司茶叶年经营量1.8万吨左右,占安徽省茶叶出口总量的70%,年茶叶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为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但总体来说,省内茶叶出口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还需继续振兴及壮大。

茶叶品牌效益开始显现。2011年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吉祥鸟”、“迎客松”等自主品牌茶叶出口6099吨,出口金额1097万美元,分别增长6.16%和25.63%。但仍然存在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没有能发挥全球影响力的茶产品品牌的问题。

2安徽茶叶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1外部影响因素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近些年不断提高,成为茶叶出口到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茶叶市场而言,欧盟、日本市场购买力强、市场前景广阔,但这些国家通过对茶叶设置苛刻的检验标准,从而提高茶叶进口的门槛,而茶叶检验中的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为主要表现形式。

近些年,欧盟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仍不断提高,“零容忍”涉及的项目越来越多,2007年以来,欧盟大幅度增加进口茶叶农药检验的项目,同时提高了标准的严格度,在数量上由1999年的6种增加到2007年的216种,其中93.6%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1mg/kg,为检测仪器的最低检测限,大大影响了对欧盟的茶叶出口。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又将对中国输欧茶叶采取新的进境检验措施,包括所有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必须通过欧盟指定口岸进入;所有货物必须有

[HJ1.8mm]

常规入境文件才会被允许进入指定口岸;欧盟将对10%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法规同样适用于没有重量限制的样品等;进口商承担所有相关检测和入境文件准备的费用。为满足检测标准,这次新的壁垒势必会增加茶叶出口欧盟的成本。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汇率是不同货币间的折算比率,是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人民币汇率是指其他货币与人民币的比率。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断提升,从汇改时的8.11,到2007年10月首次涨到7.5,2008年金融危机下,一路升到6.83,目前仍在小额波动,维持在6.29。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其他货币与人民币的比值下降,从而造成茶叶对外出口价格的提升,对于靠价格优势来获取市场的低价茶叶而言,势必将削弱国际竞争力。另外,由于外贸合同执行期长,人民币升值的不确定性会给茶叶出口企业的应收外汇账款带来风险,容易造成汇兑损失。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汇率波动仍存在较大波动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将对茶叶出口价格和出口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2.2内部影响因素

(1)茶叶出口刚性成本的上升。

在通胀预期下,茶叶出口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势必将增加。首先,由于国内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增加,进货价格必将呈现上涨趋势,出口企业为保持原有利润水平,相应要提高茶叶出口价格,从而会影响国际竞争力。其次,通胀预期下,工厂产品报价必将一天一价,变动频繁,使得出口企业报价困难,影响订单的成交。再次,近年来国际海运费价格频繁上涨,有可能吞噬掉已成交合同的利润,甚至产生亏损;另外,也给远期报价带来了风险。此外,欧盟口岸检验新规的实施,茶叶出口企业将增加相应的检验费用。同时为了满足进口国要求,茶叶出口企业有必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基地建设、出资认证、推行清洁化生产等的费用。通胀预期下刚性成本的上升,必将给茶叶出口企业带来更高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从而影响茶叶的出口。

(2)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由于安徽省茶叶以小农生产为主,规模小,农户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农药使用不规范,导致茶叶生产和加工卫生、安全不够重视,即使在企业的标准生产基地,由于内销的检测要求远低于外销,茶农抱着出口不行可转内销的思想,从而在源头上无法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另外,国内茶叶质量和安全体系不健全,虽然茶叶的检测标准种类繁多,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引导。而且,现行的茶叶卫生标准比起发达国家来说低很多,关于茶叶农药残留和污染项目检测远低于欧盟、日本的检测要求。同时,国内检测技术不能同步跟进,导致很多进口国要求的检测项目用国内的技术无法检测的。此外,省内茶叶生产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机械自动化水平不高,茶叶加工环节标准化作业程度低,都影响着茶叶生产的过程,使得茶叶出口产品品质无法保证稳定。

(3)茶叶出口龙头企业规模亟须壮大,缺乏国际知名茶叶品牌。

安徽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虽在不断壮大,但真正部级龙头企业只有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一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实力不强,导致对茶叶出口带动作用有限。由于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茶叶企业资金投入少、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且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出口商品来源于分散的茶农,从而使出口企业无法对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出口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导致出口产品质量不稳定。另外,安徽省出口茶叶无国际知名品牌,仅有省茶叶公司“吉祥鸟”、“迎客松”等自主品牌,品牌国际影响力小,对于开拓欧盟等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高的高端市场时增加了强度。

3增强安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茶叶作为安徽省十大主导农产品之一,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对于振兴安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继续推动安徽茶叶出口,需要政府、茶叶行业协会、茶叶出口龙头企业三方协同联动。

3.1推动茶产业发展,提高茶叶检测品质

产品品质是一个行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石。首先,政府应联动行业协会,参照当前发达国家对进口茶叶的质量检测标准,尽快出台一个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卫生和质量标准,并将这一标准在茶叶生产、加工的各环节进行宣传推广,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的水平。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茶叶研发方面的项目资金支持,鼓励科研机构进行茶叶检测、优良品种、清洁生产、生物农药方面的研发。再次,政府应积极推动将标准化茶叶生产模式在茶区进行推广。如安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茶叶整个生产过程产品品质的把握。

3.2建立外汇风险控制机制

由于人民币升值迫使茶叶出口价格上升,同时易产生汇兑损失等交易风险。因此出口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外汇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有效地应对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首先,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研究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及西方主要货币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趋势,能够对未来汇率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其次,通过谈判,争取使用有利于我方的硬币作为计价货币,并可考虑采用人民币代替美元等其他币种作为结算货币,进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再次,可利用远期结售汇、掉期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外汇风险。最后,也可利用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方式转移外汇交易风险。

3.3打造大型茶叶出口龙头企业,并培育国际知名茶叶品牌

龙头企业对于行业、地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大对那些已形成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政府部门积极为大型茶叶企业争取上市指标、推

动条件成熟大型茶企成为上市公司,解决企业融资难、上市

难的问题。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推介省内茶叶自主品牌,帮助企业扩大产品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3.4开拓高端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目前,我省茶叶出口产品多为大宗低价、原料型茶叶,附加值低,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此市场利润空间较小,对于安徽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有限。而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购买力强、市场潜力广阔,政府及企业应在提高茶叶品质及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可以大力开拓上述高端市场。首先,茶叶出口企业要下大力提高产品卫生和品质,使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检测标准。其次,茶叶出口企业应通过研究国际市场需求,联合科研机构和茶叶加工企业根据进口国消费者茶叶消费形式,研发功能化、方便化的茶叶饮品,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和创新工艺。通过开拓高端市场,可以使出口产品和市场多元化,降低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念华.香飘四海·迎客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

福建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大省,茶叶是福建省传统大宗出口商品,茶叶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福建省茶叶的发展。近年来,面对欧盟、日本等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福建省茶叶的出口大大受阻,越来越高的门槛使得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随着出口环境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在认清现今出口严峻环境的基础上,展开对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1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现状

1.1福建茶叶出口的贸易环境

目前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十分盛行的贸易保护方式,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科技水平较高的优势,制订十分严格和强制性的环保标准和苛刻的卫生检疫制度,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该国市场。自2001年12月起,中国正式加入wto,大量关于中国茶叶高农药残留量的报道对国际市场的茶叶交易造成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在欧盟和日本市场,它们对进口茶叶实行新的农残标准,造成中国茶叶出口的门槛越来越高[1]。从2002年起,欧盟就开始对中国出口茶叶实行新的农残检测标准,农残检测种类由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到2006年1月1日,欧盟实行更加严格的食品及饲料安全新规定,进入欧盟的食品从初始阶段就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否则欧盟委员会将有权取消其出口资格。此外,作为福建茶叶最大的出口国日本,对茶叶农残的限量要求是更加严格。日本现行的《食品卫生法》仅对81种农药残留量规定了标准值,而于2006年5月29日刚刚启动的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中,对茶叶农残的限量要求大大提高,对茶叶的规定大大严于原标准[2]。这些都使得福建茶叶出口受阻,并正逐步失去欧盟、日本这些传统市场。

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对手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以及新兴产茶国越南的兴起,都给福建茶叶的出口造成强有力的竞争。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加,目前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国也在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且价格低廉,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和高新技术来进行生产以及加工,毫无疑问将凭借价格和质量的优势对福建茶叶出口造成巨大冲击[3]。同时,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和茶叶出口配额管理的取消,将有大批内贸生产、流通企业参与茶叶出口,出口竞争更加激烈,福建省部分茶叶品种的出口价格已出现下滑势头。

1.2福建茶叶出口所占市场份额

茶叶是福建省重要的传统出口农产品之一,远销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福建省茶叶出口值为3663万美元,1996年出口值达到5000万美元,2001年出口值达到7500万美元,之后几年的出口值都有所下降,出口值都在5000万美元左右,截止到2008年,出口值为5280万美元。福建主要出口茶类有乌龙茶、花茶,其次是绿茶、红茶和白茶,还有少量保健茶。

乌龙茶是福建出口数量最多的茶类,约占全国乌龙茶出口量的70%至80%。乌龙茶出口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增加幅度巨大,90年代中期开始出口增长平稳,而且80%以上的出口量集中在日本市场;出口欧盟国家的乌龙茶于2001年恢复出口,但数量有限;其它出口地区和国家还有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花茶是福建茶叶出口国别最多的茶类,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40多个。日本是福建花茶出口最多的国家;欧盟在福建花茶出口量中居第二位,年出口量约400吨。其他花茶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还有香港、东南亚、美国等。绿茶主要出口非洲、日本、欧美等国。出口日本主要是蒸青绿茶,约占对日出口绿茶的90%。红茶主要出口英国,由于成本偏高和农药残留的困扰,红茶出口逐年下降。白茶出口数量很少,主销港澳和德国,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新工艺白茶[4]。

1.3福建茶叶出口的价格

世界市场各国商品价格不仅受到世界市场供求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世界市场价格和竞争对手的价格左右。从表1可以看出,茶叶国际市场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福建茶叶价格也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的幅度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下降得较大。欧洲、日本、美国、俄罗斯等,以食品安全为名对进口茶叶实施近乎苛刻的“绿色壁垒”,致使目前福建茶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急骤下降,平均茶价低于印度茶价40%,低于斯里兰卡茶价60%[5]。

2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

2.1福建茶叶产品质量竞争力分析

中国加入wto后,非关税壁垒仍然继续存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十分关注茶叶的卫生质量。近几年来,主要茶叶进口国,尤其是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扩大而且更严。茶叶的农残量、重金属、有害细菌、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等项目是否符合各国安全卫生限量指标,已成为能否进入世界茶叶市场的首要条件[6]。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已转变为质量壁垒。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冲破各种贸易壁垒。福建茶叶多产于山区,生态条件优越,符合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生产条件。福建茶叶的质量特征除一般的外形好、香气高、滋味浓等给人以美的感受。但是,福建茶叶种植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科学使用农药,卫生质量控制难度大,难以适应国外日益严格的茶叶卫生要求。另外,福建茶园基础条件薄弱,茶园水土流失严重,施肥不足,造成茶叶香低味淡,影响了茶叶质量的提高。福建茶叶已经注意到了茶叶的质量问题,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目前,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茶叶的农残问题,制定安全用药规章制度,加强对农药、农资的规范管理,建立病虫害植保网络,大力扶持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茶叶基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茶叶质量源头管理和农残监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福建茶叶产业还应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尽量施用有机肥,严格执行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的无公害操作规程,有效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品位。

2.2福建茶叶价格竞争力分析

国家规定,茶叶生产企业除了要缴纳特产税外还缴纳增值税,总税费高达35%~40%,大大提高了茶叶成本。茶叶是中国一个高税赋的农副产品,比印尼、斯里兰卡等低税赋国家高出数十倍。目前福建茶叶税赋高达32.7%,即特产税23.5%、增值税6%、地方所得税3.2%,再加上其他收费大约达35%。按每50千克干茶平均价670元计算,每50千克茶叶应缴税费234.5元。税赋重影响了茶叶价格的上升和加工企业的经营,大大增加了出口茶叶的成本,使福建省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竞争对手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促进本国茶叶的出口,如印度在2001年~2002年财政预算中宣布,如果茶场将利润用于茶园改造或机械更新,可免收税收;斯里兰卡为扩大出口,免去一切生产和销售环节税收,只在出口时加收茶叶税2.5卢布/千克。越南茶农发展生产可获得低息或无息贷款,新发展的企业6~9年内免交各种赋税[7]。

为了使出口茶叶符合欧盟标准,福建的生产出口企业纷纷增加对茶叶的检测和论证,致使企业成本增加、风险加大、时间延长、出口下降,挫伤了茶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部分茶叶品种的出口价格已出现下滑势头。

在国家放宽外贸经营权后,茶叶出口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福建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茶叶企业约有10多家,各类出口企业之间为了挤占市场,抢夺客户展开恶性竞争、低价竞销,出口价格因竞争而下降,茶叶出口已属微利甚至到了亏损边缘。从1997年开始,中国茶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开始下降为1823.6美元/吨,在随后的6年中价格继续下跌到每吨1800美元以下,2002年又跌到每吨1364.6美元,而印度茶叶当年的出口平均价在每吨1798.4美元,斯里兰卡出口平均价在每吨2240.8美元。

福建茶园的机械化程度较低,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此外,近几年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茶叶出口成本高涨,严重影响了福建茶叶出口价格上的竞争力。另外,福建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偏低,相对发达国家农业补贴较高的情况,福建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农业基础投入和茶园建造资金的缺乏,与日本和斯里兰卡等国相比,福建茶叶的生产资本显得十分薄弱。

2.3福建茶叶出口营销水平分析

茶叶营销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现实或潜在的需要,其中心是达成交易,而达成交易的手段则是开展综合性的营销活动。茶叶营销观念是要求我们确立这样一种信念:企业的一切计划与策略应以顾客为中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是企业的责任;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实现长期的合理的利润。茶叶营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

目前福建茶叶营销者较多考虑到为抢占市场而恶性竞争,而较少考虑到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以顾客为中心,这样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福建茶叶的出口。福建的茶叶营销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强调的是价格竞争为主的传统营销方式。这点可以从福建茶叶出口的形式和单价中看出,福建茶叶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出口到日本的茶叶以散装为主,出口平均价格在3美元左右。营销技术创新不够就影响到福建茶叶出口到欧美等高端市场。茶叶营销者,只有提高茶叶品质,以诚信为本,以顾客为中心,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另外,福建茶叶出口的市场比较单一,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就乌龙茶而言,出口量85%以上都集中在日本市场,过分依赖日本市场,未开拓其他市场,一旦日本国内乌龙茶销售量下降,势必对福建乌龙茶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困难。

2.4福建茶叶品牌建设分析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名牌已成为国家乃至产业领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国际市场上,出口产品在生产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只占30%,而70%的增加值来自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品牌的增加值效应更加明显。福建现在是居于“名茶优势,名牌弱势”的境地,福建茶叶是在“做大”(在数量上),而还未“做强”(在经济效益上)。“有名品无名牌”的局面告诉我们,福建茶叶的发展缺少的是品牌。品牌对于提升福建茶叶出口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福建茶叶产业存在着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大型茶叶生产企业较少,茶叶开发投入不足,仍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此外,茶叶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茶叶企业规模小、投入少,缺乏品牌意识,出口茶叶只能以原料茶为主,这就造成了创造的经济效益较低,赢利较少,使得国际竞争力也随之下降。因此不难发现,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对福建茶叶的出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今商品日益趋于同质化,品牌成了竞争致胜的法宝,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刻不容缓。

3提高福建茶叶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3.1提高福建茶叶质量水平,保证福建茶叶的基本竞争力

要加大财政投入,在茶叶主要产区建立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推动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达到降低农残、提高品质、扩大出口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重塑福建茶优质、放心的形象。有机茶是市场需求趋势,如今世界市场正以需求量20%速度递增。在政策上,对于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生产的,经产品检测认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补助;对通过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认证的,经核实,前者可补贴50%的认证费用,后者给予全额补助。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规定,对新型农业投入品,应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登记管理。要通过执法监督等措施,确保在各茶叶产区不经营、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同时,要结合出口要求,使用符合最终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农药品种,科学调整和合理改善农药品种结构,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同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科学用肥的意识[8]。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引导茶园进行合理流转和茶农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推行茶叶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推行“公司+基地”的模式,进一步增强行业和生产者的自律意识,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对农户种植的茶园,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建立示范片带动散户,逐步转变成半紧密型的生产基地[9]。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一片甚至整个行业;同时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和生产者的自律意识,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

3.2科学制定茶叶出口价格,提高茶叶出口的有效竞争力

茶叶在中国是一种高税赋的农副产品。福建现行的茶业税赋包括农业特产税、增值税和工商管理费等,总税费在35%左右。由于税赋沉重,茶叶成本提高,严重制约茶叶生产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和茶叶品质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为保护茶叶行业的生产积极性,降低茶叶税赋、减轻负担已势在必行。建议国家降低茶叶税赋,一是免征茶叶特产税;二是减征茶叶增值税,建议减少至5%~8%,从而起到降低茶叶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三是对出口茶实行全额退税政策,鼓励茶叶出口。此外,我们还应就国外茶叶竞争对手的价格,制定出我省茶叶出口的合理价格,以提高我省茶叶出口的竞争力。

3.3加强福建茶叶品牌管理,提高茶叶出口的品牌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茶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茶企业素质得以提高,产业化开始起步。中国加入wto后,茶企业正逐步加强品牌意识。但是,迄今为止,福建茶叶出口仍以散装茶为主,茶叶的出口仅仅是为了创汇,自主品牌很少;竞争仍局限于以价格为主的低层次水平上。因此,福建茶业界必须改变茶叶出口创汇的旧观念,树立茶叶出口创品牌的新观念。因为,打造出了像英国立顿茶那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茶,出口创汇也就在其中了。

名优茶即名茶和优质茶的总称。福建是全国的产茶大省,品种资源丰富,地利条件优越,名茶种类繁多。加快福建名优茶品牌建设有利于提升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名优茶是福建茶叶品牌建设的关键点,名优茶尤其是历史名茶有着良好的社会效应,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大红袍几乎是无人不晓。经过市场经济的熏陶,福建许多茶叶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所注册的商标数不胜数,但是大部分名优茶企业经营规模小,品牌功能弱,知识产权方面投入不足,能影响全国的品牌很少。面对这样的情况,福建茶叶企业应该抓住名茶效应这一关键点,在名茶的基础上整合品牌,维护和发展品牌,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另外,福建茶叶企业还要抓住全球茶叶消费转变时机,利用名优茶形状美、品质好、风味显、文化性强等特点,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名优茶效应好、效益高的优势,名优茶必将成为福建茶叶国际化经营的新卖点,使福建率先走出中国茶叶出口的困境。

4结论

福建茶叶出口在总量上虽然占国际市场的很大部分,但是出口市场不规范,茶叶经济附加值低,还在走粗放生产和经营的老路。国内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和茶叶出口配额管理的取消,以及欧盟、日本等国相继实行的新的农残检验标准等等,这些都是福建茶叶需要面对的巨大门槛和障碍。所以,如何改善出口环境、提高自身水平,无疑就是福建茶叶经济要解决的难题。面对国际市场越来越苛刻的竞争条件以及阻碍自身发展的一些因素,福建茶叶在战略调整上就必须走出原有的生产出口模式,提高福建茶叶出口的有效竞争力。福建近几年来也陆续采取一些提高茶叶出口的竞争力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仍须继续努力来提高茶叶的出口竞争力,为振兴福建农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洪德,张育松,陈奋.wto与福建茶叶[J].茶叶科学技术,2002,(1):6-9.

[2]佚名.业内人士呼吁茶叶国标应尽快与国际对接[eB/oL].

省略/news/alibaba/info.asp?id=720070&zt=zx,2006-4-21/2007-5-15.

[3]佚名.中国茶何时成为国际舞台主角[eB/oL].

省略/newList.asp?ClassiD=19,2007-3-9/2007-5-15.

[4]陈洪德,潘东明,刘宜渠.福建茶产业五十年发展历程和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37-42.

[5]王梅英,陈慧斌,庞杰.福建茶叶的市场与标准[J].茶叶科学技术,2004,(2):22-23.

[6]佚名.福建主要出口农产品面临的技术贸易壁垒分析[eB/oL].shec.省略/sjzx/content.jsp?n_info_id=544496,2006-9-3/2007-5-15.

[7]孙威江.福建茶叶外销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2002,(4):10-13.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茶产业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维度策略

作为茶叶发祥地的中国,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是一个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出口的超级大国,而且也是茶叶消费的大国。在茶叶国际市场上具有引领茶业发展的世界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中国茶产业更需要走集团化发展的模式,在经营的模式与知识的转移当中入手。完成茶叶产业的升级。通过这些年政府与当地的茶叶的生产商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安溪铁观音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产业升级。茶叶产业的升级取得的成效是大家有目共睹也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

到2008年为止,已经有5批总共55家企业获得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权利,被授权的企业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由于企业数量的不断扩大,地理标志的管理幅度和难度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茶叶质量问题、市场销售和品牌推广问题、产业发展问题也将产生,这必然对茶产业的品牌推进与产业升级提出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获得地理标志使用资格的企业和生产商的品牌意识不强,没有能够真正意识到地理标志的重要性和其代表的品牌价值,错误的认为其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和经营许可而已,这样的认识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顺利升级,茶叶无法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加之地理标志具有的公共性,也必然会引发地理标志品牌的株连现象。

第二,产业的维度改革没有进行彻底,因此无法在根本上完成产业的升级,只能一直并且长期处于产业升级中的阶段。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给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成为中国茶产业在品牌推进和产业升级中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品牌和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根据文献的阅读与相关资料的查看分析,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得出中国茶产业升级方法。又通过对其驱动力的研究得出了产业升级是提升全球价值链的唯一有效途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茶叶产业升级的国内研究目前尚属于空白。因此本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系统的讨论,分析了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的起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波特(1986)提出公司价值链理论,他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同时期的学者寇伽特(1987)从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能力相结合角度分析,认为在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他强调了价值链环节在空间上的配置。20世纪90年代Gereffi(1995)和一些学者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C,GlobalCommodityChain)的分析框架,将价值链的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直接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了全球商品链。到2000年时,Gereffi和该领域的其他研究者同意使用全球价值链1(GVC,GlobalValueChain)代替全球商品链这一术语。英国Susse大学的发展研究所(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是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较广泛研究的机构,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聚集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散布于全球各地。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

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2:一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二是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三是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包括进入障碍,经济租产生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租金的分配等。价值链研究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治理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价值链中的升级和租金的分配。

二、茶叶产业链

茶叶产业包括茶叶的种植,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相关产业组成。在宏观上讲是农业,工业,销售业等一,二,三产业所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型产业。对其产业链的理解可以从其结构属性、价值属性、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战略联盟四个角度来认识。

从茶业链的结构属性看,茶产业是指与茶产品生产经营相关的企业和生产者个体的统一体,是一个纵横交错、主体纵向关联的企业群结构,由不同生产环节组成。然而,为了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系列茶叶产品,从鲜叶提供、到生产加工直至市场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无论发生在什么环节,什么企业,都必须是前后顺序关联、横向延伸的有序集合。可见,茶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茶业链中的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构成茶叶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如果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这些活动,则可称之为茶业价值链。

茶叶产业的价值链就是通过茶叶产业链所产生的或是整个产业链中所蕴藏的价值组织以及其结构形式。能够反映出茶叶产业链的内在价值。是改变茶叶产业链的经验战略的重要依据。

茶业价值链的形成有效地实现整个茶业链的价值,反映价值的转移和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茶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

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茶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战略联盟的角度看,茶业链是指在一定的茶产业群聚区内,由在茶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三、中国茶叶产业升级的途径

a.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销售模式。介于此种的销售经营模式。当下应该选择的升级模式是用产品升级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首先通过以往销售的情况,充分调查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加大科研力量,增加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产业深加工的投入。产出新产品来占领市场。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品牌的建设。如果当前没有深加工的实力可以由以往的低级产品直接销售转化为与茶叶深加工企业联合为其提供低级产品且销售其生产出的高级茶产品。由以往的茶农,二道贩子,销售模式转变为茶农,二道贩子,企业,销售的模式。

B.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企业模式。此种模式的经营方式会因为茶农之间的联合,茶农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而变得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其升级模式应该遵循着由以往的茶农,二道贩子,企业的模式向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企业的模式转变。自己进行承包种茶,将茶农雇佣,这样一方面茶农的经济收入与劳动量成正比促进了茶农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不用担心应为茶农与二道贩子之间的一体化造成的原料来源少,价格高等缺点。如果有雄厚的实力,有茶叶生产方面的经验则可以向茶农,二道贩子企业一体化发展。发展自己的产茶工艺。将收到的原料自行生产然后销售高级茶叶产品。由二道贩子转变为茶叶生产企业。

C.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销售的经营模式。厂商直接走销售的路子导致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产品方面的创新,市场认同率偏低。因为不能很好的与市场互动。缺少必要的市场指导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产品的更新与产品的结构上脱离市场。进一步研发新的茶叶产品和找到一条由产到销售的经营管理链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D.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企业的经营模式。目前比较适合当前市场的经营模式。为了完成产业升级和进一步发展。其升级的模式是累计资金,投资自己的茶叶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完成成本的压缩。在完成茶农二道贩子企业一体化的同时要注意新产品的种植与开发,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份额。达到新品占领市场,新品推动市场等经营理念。尽快提高市场的认同率。另外在高度一体化的前提下,各个环节的协调将达到高速化,效率化,灵活化。能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市场要求。

四、中国茶产业链治理升级的实证研究

1.柳州市一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公司简介

柳州市一品香茶业有限公司下设:三江县一品香茶场(基地管理部):三江县一品香茶叶贸易服务部(营销事业部)柳州市三江县一品香茶场是有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本茶场成立于200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产销一体化服务。茶场地处于湘、滇、桂三省交界的大塘天湖水库附近。这里海拔在600-800米之间,高山终年云雾缭绕,蜂蝶成群,四季如春,景色秀丽,土质深厚肥沃,盛产茶叶。目前茶树品种有“福云6号”、“福鼎大毫”、“浙农117”、“乌牛早”、“龙井43号”“白茶龙井”等优良良种。本茶场采用科学的培植方法、统一采集,精致加工,有效保证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柳州市三江县一品香茶场主要生产:乌牛早龙井、龙井茶、碧螺春等产品。目前推广中的自主品牌“三江龙井”绿茶,是高山茶中之级品。本厂坚持“诚信经营,互利互惠”共赢的原则,长期为新老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优质茶叶。

2.公司经营模式

柳州市一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有效的联合了茶农,拥有自己的茶场而形成了严格的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的茶叶生产模式。并且将产出的鲜茶直接供应给各大茶产品生产厂商进行深加工。并不直接销售入市场。这样的模式使得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能够及时的了解市场信息,调整茶叶种植的结构。并且少了一层利益分配。获得利益最大化。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有了稳定的原料源,又因为少了一层的利润分配,相对的降低了茶叶的原料的价格。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3.升级模式

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企业的经营模式。目前比较适合当前市场的经营模式。为了完成产业升级和进一步发展。其升级的模式是累计资金,投资自己的茶叶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完成成本的压缩。在完成茶农二道贩子企业一体化的同时要注意新产品的种植与开发,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份额。达到新品占领市场,新品推动市场等经营理念。尽快提高市场的认同率。另外在高度一体化的前提下,各个环节的协调将达到高速化,效率化,灵活化。能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市场要求。

五、研究结论

在中国的茶叶产业升级过程中,模式的一体化,产业的集团化,知识的共享化是必经之路。通过以上论述得出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将产业集群与产业高度一体化引入到茶叶产业的产业升级当中去。提出了茶叶产业升级的必经途径:产业一体化与集团化。也就是说以产业产地或是茶场为依托,以茶叶种植为基准点,共同建造中间商,茶叶再生产,茶叶深加工,茶叶零售等商业活动。将茶叶的生产链向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式结构。其次,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不同模式的茶叶产业生产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茶叶的产业化不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笼统应用。要因地适宜,量力而行。

六、中国茶叶产业升级对策

1.技术创新

茶叶技术创新是指在茶树品种选育栽培、肥培管理、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学习、引进、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和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二是推动优良品种的繁育和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应用。三是依靠科技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四是推广茶叶机械化加工和茶叶综合利用技术。

2.提高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生产管理技术

要想使茶农生产出质量好,安全水平高的茶叶,首先应该使他们认识到茶叶的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如果质量和安全水平不过关,就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政府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对茶农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建立示范茶园,让茶农亲眼目睹因为质量安全的区别所带来的收益的区别。

3.实行茶叶无公害生产

在种植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灌水、喷药、施肥等技术和方法,使中国的茶叶农药残留、携带病虫害等情况能够符合国际要求。茶树种植要以施用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的使用。

4.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做好质量体系认证

及时对中国当前的相关标准体系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加大对国外新提出的茶叶安全卫生指标与分析方法的实验验证,最终提高自身检测能力。中国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获取国内外各类质量认证。

5.加强茶叶市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茶叶市场营销,首先要加强对区域市场、目标消费群的调研分析,深入分析消费者层次、茶叶消费程度、成长潜力、消费传统或倾向,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中国茶叶产业要增强品牌意识,树立自主品牌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名牌营销网络,坚持发展名牌专营商。积极参加全国或国际上大型茶叶博览会,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培育一批优势茶叶品牌。

6.优化茶叶产品结构

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关于饮绿茶更有益于健康的研究成果,引导和促进绿茶消费,开拓绿茶消费新市场,重点是欧美市场。中国还可以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茶叶品种乌龙茶、花茶和黑茶的生产。其次,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扩大茶叶在饮料、食品、保健、医药、化工、化妆品中的应用,加快开发速溶茶、保健茶、药用茶、食品添加剂、绿茶粉等茶叶纵深产品。

7.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

茶叶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茶场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将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联接起来。完善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制度,提升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中国农业是以小农户经营为主,茶叶产业更是如此。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自己的产销一体化组织,只能独自分别进入市场,增加了很多诸如运费等成本。因为市场信息来源的限制,分散农户比较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不利于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普及和应用。规模经营不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而且也可以克服远距离运输的不利条件。根据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特点,适度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

8.政府支持

政府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是在土地使用方面,政府应该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茶园,理顺产权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千家万户的零散茶园,集中到有资金和技术的人手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模化经营;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在财政扶持方面,加大对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树良种的繁育和推广、茶农的技术培训、检测检验仪器的配备、病虫害测报网络建设、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四,是在宣传方面,加强对茶叶经济效益、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的宣传,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环境的宣传。

七、结束语

本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探讨了茶叶产业全球升级的对策将目前国内存在的茶叶产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了四个大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基于维度角度分析茶叶产业全球升级的途径,并进行中国茶产业链治理升级的实证研究,从而确定了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升级的措施。根据分析很显然的得出研究结论“茶农,二道贩子,企业,经销商等角色的一体化程度越高说明产业的等级越高。因此中国茶叶产业的升级的主导方向是企业集团化,一体化的发展。其次,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不同模式的茶叶产业生产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茶叶的产业化不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笼统应用。要因地适宜,量力而行。并且讨论了企业层面,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上中国茶叶产业升级对策。

注释:

1.见林思达,王立军,严新根.中国台湾地区"科技导向"的产业升级政策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5)

2.见杨东进,刘人怀.自主GVC模式: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可靠路径[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2)

参考文献:

[1]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2]徐敏:产品内国际分工、产业升级与产业增长――基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6)

[3]胡美林: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升级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6)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茶叶;包装;绿色设计

一、研究的意义

我国茶叶在种类上品种比较齐全,同时我国也是全世界茶叶的主要生产国以及茶叶出口国,茶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比较大,随着我国生态茶园以及无公害茶园的建设,使得我国茶叶的绿色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就当前我国茶叶的包装发展来说,还没有真正跟上绿色化的步伐,这样无疑会使得茶叶绿色化的进程有所放缓,在国际竞争中也就没有多少优势,所以说,对茶叶包装进行绿色化设计是当前时展的要求,也是我国茶叶市场真正走向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

包装设计与老百姓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百姓消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在选购物品的时候依据产品的包装设计做决定,这也能够体现出包装设计在整个茶叶品牌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包装设计能够体现出品牌的文化以及体现出品牌自身的重要价值。

由于茶叶中主要含有一些抗坏血酸等成分,这样的成分是比较容易被氧化的,继而容易在质量上出现问题,所以说,茶叶的包装设计就应当有较高的要求,相关的设计师在对包装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对茶叶自身的特性进行分析,保护茶叶自身的品质以及功能是茶叶包装设计时应当考虑的说要问题,另外企业在进行茶叶绿色包装的时候应当在包装设计、生产线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继而使得企业自身的环保以及绿色形象树立起来,因此,茶叶包装和绿色设计在整个产品形象的塑造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对其外包装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分析,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以及我国当前的茶叶市场的发展境况可见,对我国茶叶包装与绿色设计进行分析十分有必要。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

张文莲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提到,茶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更包含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前茶叶在我国具有典型的文化形象以及文化意义,从茶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茶叶包装以及绿色设计进行研究,能够使得茶叶自身的价值以及附加值有所提升,继而使得茶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与弘扬。

罗娇在其学术论文《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提出,茶叶有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形象,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的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茶叶包装应当想着品牌化以及国际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应当将文化作为核心和灵魂,将品牌包装作为策略,使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以及品牌展现,这样不仅符合时展的审美观点,同时也有助于茶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丁勇在其文章《茶叶包装的基本特性及应用趋势》中提出,当前的包装概念不仅要求选用能够保障茶叶品质的包装材质,顺应当前消费者自身的消费能力,另外还应当在包装的外观设计上要有设计感,体现出茶叶自身的品牌特征,对于茶叶的包装设计来说,其特征具有经济性、装饰性、规范性、品牌性以及科学性,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茶叶包装设计也开始出现绿色化的转向也应用趋势,要体现出环保的理念和要求。

高圆在文章《茶叶包装的种类及其评析》中,就当前我国市场上所出现的比较具有竞争力的五种包装设计进行了分类以及介绍,这五种有纸包装、铁罐包装、纸盒包装、塑料包装以及竹编包装等。

美国学者费谢尔和戈登所编著的《小手册大创意――包装设计案例分析》中就茶叶包装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强调茶叶的标示设计能够产生深远的意义,能对拓展产品营销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绿色设计的应用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受到资源危机以及污染智力的压力,继而出现了绿色革命的相应运动,德国首先出现了环境标志,之后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等地也就开始在包装设计上采用环境标志。

其中在美国的企业界以及产品包装界曾实施了相关标准面对包装进行了相应的寿命周期的评定,对相应的包装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

当前在一些欧美比较发达的国家,包装材料进行回收以及再次进行利用已经成为常态,美国的一些政府也开始采用相关的法律等强制性的措施来将包装的废弃物回收;在德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就应当待到百分之八十;瑞典,有近一半的人愿意为购买具有环保性质的产品而多花费百分之二十的价钱;在日本,很多产品生产商都是在对商品进行包装的时候,都尽量不使用对环境带来污染的原料;法国相关部门也在此方面有明文规定,需要在产品的包装上标有循环利用的字样。

在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包装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我国的环保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此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在产品的包装上有所体现,但是和国外的绿色包装工业相比,我国的绿色包装发展还不够,尤其是对废弃包装方面进行的处理,都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境地,使得我国很多资源都得到浪费,使得环境污染状况也有所加重,对整个包装工业的有序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和影响。

三、总结及展望

在中国茶叶由来已久,随着茶文化的出现,茶叶包装以及绿色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绿色包装依旧存有诸多问题,首先,在我国针对绿色包装还没有确切的已经明晰的概念,尤其是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依旧没有确切的概念,继而也就很难在全国加以推行,其次,我国茶叶绿色包装的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现状,我国各地在此方面的法规等要求也不尽相同,继而就会对我国绿色茶叶的整体发展状况带来严重的阻碍;再次,我国对茶叶绿色包装方面进行的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因此在整个市场中所占据的优势不足,和国外的相关技术相比,这样的一种劣势无疑会使得我国茶叶绿色包装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最后,我国当前茶叶绿色包装的消费趋势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当前我国的绿色消费概念还没有形成,消费者很难接受这样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此在茶叶的绿色包装方面还没有足够的市场。

对于将来我国茶叶包装的发展趋势来说,绿色包装设计是我国茶叶包装的基本走势。对于茶叶的包装来说,合理的造型以及结构上的设计是我国茶叶包装在设计过程中所应当考虑的前提以及重要基础,这对于茶叶的周期以及品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茶叶的包装在造型上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定,其包装造型往往是依据茶叶自身的定位以及运输的方式等。

在对茶叶包装进行造型的时候,应当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当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消费者自身所具有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差,茶叶的生产和制造商也没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会使得茶叶在包装设计上很难遵循绿色设计的理念,容易出现过度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当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要尽量避免包装设计对茶叶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还应当注意茶叶的包转设计应当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主要是为了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保障茶叶自身的品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主要考虑商品的结构设计,它要求茶叶产品的包装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包装结构简单化,并且对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茶叶绿色包装的造型设计取决于产品定位、运输方式和材料选择等因素,包装的造型与结构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而不同的包装造型对应的材料利用率也是不同的,得体的包装造型可有效减少材料的使用。

在对茶叶进行装潢设计的时候,通过梳理发现未来主要的趋势就是要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尤其是在对外包装进行装潢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相关的标准,在设计的时候还应当做到规范化,注意突出包装的回收标志以及材料的成分。

四、结语

包装的绿色设计是国家生态战略的一个微小节点,但通过对茶叶包装与绿色设计文献综述的探讨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激发产品设计师的环保理念,形成设计师对茶产品设计的绿色环保共识,还对茶叶产品业界对包装风格的形成提供借鉴,我们在品茶知味的同时更应该倡导推广绿色环保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和推广,使这一绿色设计的理念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让人们品茶的同时,又能让消费者感受、感悟到绿色、永续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舒祖菊.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07(15)

[2]张亚伟.谈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09(01)

[3]尹杰.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J].艺术教育,2007(15)

[4]华再欣.绿色包装与茶叶包装[J].上海包装,2009(01)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6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011年7~8月,在湖北省赤壁市4个青砖茶生产茶场采用机采方式在田间采集茶树鲜叶样品(青砖茶原料),另外取在加工过程中各个工序中的青砖茶茶坯样品、毛茶样品、成品砖茶样品,各取样茶场基本情况见表1。采集的样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送回湖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鲜叶样品与各工序中的茶坯样品经微波固样后,80℃烘干,粉碎后备用;而青砖毛茶及成品砖茶样品直接粉碎后备用。

1.2鲜叶组成分析

随机取机采鲜叶样品,倒入篾盘内,铺成薄层,用对角线取样法,称取500.0g鲜叶,在所称样品中按单片、2叶、3叶、4叶、5叶、6叶、7叶、8叶及以上叶片分类拣出后,分别放置并称重,计算各类芽叶在样品中所占的数量比例。

1.3氟含量分析

对鲜叶样品(分类的叶片)、青砖茶在加工过程中各个工序中的茶坯样品、青砖毛茶样品、成品砖茶样品按照文献的方法实施氟含量的检测。

1.4数据分析

将有关试验数据在microsftofficeexcel2000软件里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青砖茶原料鲜叶机械采摘的叶片分类组成及氟含量分析

赤壁市4个青砖茶生产茶场的青砖茶鲜叶采摘均采用机采方式,其优点是效率高,1台双人采茶机的工作效率可达到1000kg鲜叶/h,而缺点是匀度差;机采时益阳桥茶场的茶园新梢生长期(距上一次采摘后的时间)为58d,十二连茶场的茶园新梢生长期为60d,十五连茶场的茶园新梢生长期为45d,方山庵茶场的茶园新梢生长期为80d。各茶场青砖毛茶鲜叶机采叶片分类组成及含氟量等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4个茶场机采的鲜叶分类组成从单片叶到8叶甚至9叶、10叶不等,且组成比例也不尽相同,说明青砖茶原料鲜叶的分类组成复杂。4个茶场中,十二连、十五连2个茶场机采鲜叶的组成类型相对集中,其2叶、3叶、4叶、5叶之和所占的比例较大,都超过了60%;而在益阳桥、方山庵2个茶场的机采鲜叶中,8叶及以上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都超过了22%。青砖茶鲜叶原料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单片叶,其中十二连茶场的单片叶所占的比例接近20%,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机采过程中,采茶机将一些较硬的老叶片带断、带碎而产生的。

氟主要累积于茶树的叶片中,并随着叶片的成熟其含量也逐渐升高。试验结果显示,赤壁市4个青砖毛茶生产茶场之间的氟含量差别明显,以青砖茶标准原料5叶为例,其氟含量益阳桥茶场为268.0mg/kg(对应的生长期为58d)、十二连茶场为288.8mg/kg(对应的生长期为60d)、十五连茶场为204.4mg/kg(对应的生长期为45d)、方山庵茶场为378.4mg/kg(对应的生长期为80d),以方山庵茶场茶树叶片的氟含量最高,十五连茶场的氟含量最低;其他类型的鲜叶氟含量亦如此,其中益阳桥、十二连2个茶场的鲜叶氟含量介于十五连、方山庵2个茶场之间。在品种、土壤条件、鲜叶规格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生长期长短的鲜叶其氟含量差异如此之大,说明氟含量的高低与新梢的生长期长短有关,从试验结果来看,新梢生长期长的氟含量高,反之则低。

对上述4个茶场鲜叶原料不同类型组成的氟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由图1可见,4个茶场都表现为单片叶的氟含量最高,究其原因,可能与单片叶主要是粗老叶和粗老叶碎片有关;而2片叶的氟含量最低,2片叶以上的类型随着叶片数量的递增,氟含量逐渐升高,说明鲜叶氟含量与鲜叶嫩度的程度表现为反比关系,这与前人研究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2.2青砖茶加工过程中氟含量变化情况

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后制成毛茶,毛茶经过压制形成青砖茶。4个茶场在青砖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样品的氟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从表3分析可见,在同一茶场中,与鲜叶原料相比,各工序的茶样氟含量变化均不大,尤其是成品砖茶与鲜叶原料的氟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常规的传统加工过程并不影响青砖茶氟含量的增减;青砖茶氟含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鲜叶原料在母株上的基本氟含量。

3小结与讨论

试验对青砖茶加工过程中氟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青砖茶氟含量高低主要取决于鲜叶氟含量的高低,与其加工过程基本没有关系。而鲜叶原料氟含量的高低在排除品种、土壤等因素外,主要取决于新梢生长期的长短和鲜叶的老嫩程度,表现为与鲜叶嫩度呈反比关系,与新梢生长期长短呈正比关系。因此,若要降低传统产区青砖茶的氟含量,一是应科学确定鲜叶原料生长期,在赤壁市宜以50~55d为一个采摘批次;二是需适当提高原料的嫩度,宜以1芽5叶为采摘标准,1芽6叶及以上鲜叶不宜制作青砖茶;三是要提高机采技术操作水平,尽量避免带进硬质单片、老熟叶。

参考文献:

阮建云,杨亚军,马立锋.茶叶氟研究进展:累积特性、含量及安全性评价.茶叶科学,2007,27(1):1-7.

马立锋,阮建云,石元值,等.茶树氟累积特性研究.浙江农业学报,2004,16(2):96-98.

曹进,赵燕,刘箭卫,等.四川藏区饮粗老砖茶氟中毒的研究.中国茶叶,1995(3):35-37.

曹进,赵燕,刘箭卫,等.中国藏、蒙、裕固、哈萨克族儿童的砖茶型氟中毒.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21(6):520-524.

CaoJ,ZHaoY,LiUJw.Brickteaconsumptionasthecauseofdentalfluorosisamongchildrenfrommongol,KazakandYugupopulationsinChina.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1997(35):827-833.

卫生部饮砖茶型氟中毒专家调查组.四川阿坝与内蒙古陈旗砖茶中氟含量的调查.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0,19(2):107-109.

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GB/t21728-2008,砖茶含氟量的检测方法.

杨秀芳,徐建峰,翁昆,等.茶树成熟新梢不同部位元素含量研究.中国茶叶加工,2008(3):18-20.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恩施州;茶叶产业调查;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586-04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生态环境优美、温湿度条件适宜,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性气候,很适合茶树的栽培与生产,恩施玉露作为贡茶在历史上为广大茶客推崇、推广,远近闻名。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茶叶成为本区域内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为恩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了解恩施州茶叶产业现状,为恩施州茶叶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施行提供基础资料,对恩施州5个茶叶主产县(市)恩施市、宣恩县、鹤峰县、咸丰县和利川市进行了调查。调查的5个县(市)茶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在茶叶发展思路、茶叶产业结构组成、茶叶技术力量上存在较大区别,能够反映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统计分析和SpSS相关性研究找出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恩施州5县(市)茶叶产业规模

1.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支持下,恩施州茶叶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从图1可知,2010~2012年样本区内茶园面积持续增加,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至2012年末,5县(市)茶园总面积达到6.12万hm2,其中开采面积4.33万hm2、良种面积3.90万hm2、有机茶园面积0.23万hm2,分别占总面积的70.75%、63.73%、3.76%。其中茶叶良种率高于全国水平,但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有机茶园面积所占比例较低,不到4%,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产量和产值稳步提升

样本区域内茶业产量和产值统计结果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2012年样本区内茶叶(干茶)产量和产值分别为5.37万t、25.53亿元,相较于2010年分别增长27.25%、68.85%,总体呈现逐渐提升的趋势,其中产值的增幅明显高于产量,这一方面可能源于茶叶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可能是恩施茶叶发展质量有所提升的体现。

1.3单产持续增加

比较了2010年以来样本区域内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的变化情况。从图3可知,样本区域内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较小,2010年为1172kg/hm2,2012年为1241kg/hm2,增长了5.89%,年均增长2.95%;而在单位面积产值方面增幅较大,2010年为4.20万元/hm2,2012年达到5.89万元/hm2,增长40.24%,年均增长20.12%。

2恩施州5县(市)茶叶茶类组成分析

通过对恩施州5县(市)2010~2012年的各茶类产量数据进行分析(图4),结果表明,恩施茶区总体呈现“绿茶占主导、红茶比例大、其他茶类有所发展”的生产格局,近年来,茶类组成呈现多样化趋势,黑茶从无到有,且所占比例持续增加,乌龙茶总体保持稳定,绿茶、红茶比例有所起伏,2012年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68.59%、23.98%、0.93%、6.51%。茶类的多样化有利于拓展茶叶产业链条、实现茶叶发展的多态性,有所增加的黑茶产量是近年来黑茶热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恩施茶区对国内外茶叶市场的敏锐反应,同时黑茶产量提升有利于茶园产能的释放,减少茶园可用产物的浪费。以绿茶、红茶为主导,其他茶类适当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利于产业的稳定发展。

3恩施州5县(市)茶叶产业组织结构

茶叶产业组织是连接茶园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产业组织的组成、规模反映了茶叶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后劲。对样本区域内不同形式的产业组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从表1可知,茶叶企业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明显,其中工商注册企业数持续增长,根据调查,样本区域内有大量没有注册的茶叶加工车间、小作坊,2012年工商注册企业仅占14.82%。

2010~2012年QS认证企业数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增长率为21.88%,但只占注册企业数的1/3左右。专业合作社数增长28.04%,深加工企业数实现零的突破,茶叶批发市场数没有变化。规模企业数量有所增长,其中年销售额在1千万元至1.5亿元之间的企业数量增长较多,年均增长38.89%,年销售额在500万元至1千万元之间的企业数量有所起伏,至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数(年销售额大于500万元)占工商注册企业数的35.05%。就龙头企业数而言,样本区域内变化较小,且没有部级龙头企业,至2012年,省(州)级龙头企业为27家,仅占工商注册企业数的12.62%。

4恩施州5县(市)茶叶效益因素分析

利用SpSSV19.0软件对各县(市)相关调查项目做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2中列出了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对应项。从表2可以看出,良种率与单位产值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而单位产值与单位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这就表明产量并不是保证产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茶叶产业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茶叶品质的提升。

相对于茶叶农业总产值而言,QS认证企业数、单位产值、龙头企业数和开采面积对其有显著影响,且相关度由高到低分别为:茶园开采面积、QS认证企业数、单位产值、龙头企业数,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区域内茶叶农业总产值,在保证茶园面积的基础上,可大力扶持企业进行QS认证,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相对于注册企业数而言,规模企业数、龙头企业数、QS认证企业数与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可能与产业发展资源的集中以及分散有关,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QS认证企业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引导投资的作用,即市场中的“马太效应”[1],市场总体资源在一定范围内较为稳定,因此优势企业越多,其他注册企业就越少,再者优势企业与茶叶农业产值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有利于提高区域茶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从而提高产业规模。相对于QS认证企业而言,规模企业数、龙头企业数和开采面积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即进行QS认证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规模和有利于打造龙头企业,QS认证作为市场准入标准,在企业发展、市场扩张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同时,由表2可以看出,进行QS认证和龙头企业扶持有利于企业的扩张和规模企业的培育。

5恩施州5县(市)茶叶产业发展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恩施州茶叶产业规模不断增大,表现为茶园面积扩张迅速,茶叶产量、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质量有一定的提高,表现在茶园良种化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值有所增加、茶类进一步丰富。但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些制约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的问题。

5.1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良种化进程不平衡,茶园产能发挥不完全。新茶区和老茶区良种化率相差很大,老茶区良种化率偏低,制约了当地茶叶产业产值的持续增长;茶园标准化建设滞后,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园相千差万别,茶园产值偏低且呈现两极分化,部分茶园单产过低甚至绝收;无公害化茶园建设滞后,样本区内有机茶园占比不到4%,有较大提升空间;夏秋茶的利用率低,每年都有大量优质鲜叶遗弃茶园。

近几年来,恩施州各茶区茶园面积快速增长,茶叶产量也逐年增加,在国内外消费增势疲软、面积产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茶叶产量供大于求、劳动力缺口进一步加大的态势已然呈现,恩施州已有的大量茶园产能释放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转变产业扶持方式刻不容缓。

2)茶叶产业主体发展滞后。样本区内存在大量的小加工车间、小作坊,2012年工商注册企业仅占14.82%,其中QS企业仅占4.68%,规模企业仅占4.50%,龙头企业仅占1.62%,产业发展过于分散、集中度不够,导致产业资源浪费,同时也给茶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带来隐患;没有辐射力强的茶叶交易市场,小组织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茶叶产品的流通和商品化[2],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壮大产业组织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茶叶产业链狭窄。根据调查,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以传统茶叶产品加工销售为主,诸如附加值高的茶文化产业、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几乎处于空白,全境范围内仅有一家茶叶深加工企业,且该企业也仅生产附加值较低的茶叶提取物产品,只是作为茶饮料、茶食品加工的初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因此丰富茶叶发展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成为恩施茶业产业快速壮大可选择的有效途径[3]。

5.2产业发展建议

1)控制茶园面积,发挥现有产能。各茶区应放弃现有注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格局,控制茶园面积的增加,改变政府扶持方式,将扶持重点由茶园面积扩张向茶叶加工、市场培育环节转变;结合精简化栽培加大老旧茶园的良种化、标准化改造,加快良种化进程;对现有茶园进行标准化、无公害化建设,种好、管理好现有茶园,总体提高区域内茶园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单位产值,充分发挥已有茶园的产能。

2)丰富产业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因此要大力扶持新兴业态的发展。通过展会、茶文化节等“走出去、引进来”,引导恩施州茶饮氛围,同时政策支持本区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4,5];加大投入研究、引进茶叶创新产品及技术[6],支持建立茶叶新产品成果转化与示范,大力进行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打造有魄力、有能力的人才队伍。

3)培育市场主体,保证产能转化。建立严格的茶叶企业准入制度,支持龙头、规模企业发展,依法取缔不符合茶叶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加工厂等,通过融资、合并等市场手段整合有效资源;通过培育中介组织、完善契约模式、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引导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法不断提高恩施州茶叶产业组织化程度[7];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对国内外茶叶市场保持敏感,建立完善的茶类产销转换机制,稳定市场规模,提高产业组织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8];结合恩施州茶叶产地资源优势,以有一定知名度和实力的茶叶名牌为基础,整合资源,全力打造一两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得响、推得开、能赢利的茶叶品牌[9]。

参考文献:

[1]沈庆.市场中“马太效应”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4.

[2]蔡伦红,吴全,汤,等.基于渠道权力理论的茶叶流通效率提升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61-65.

[3]刘仲华.中国茶叶深加工的技术与产品创新[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1-11.

[4]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的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18-21.

[5]李杰.茶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以“西部茶都”重庆永川为例[J].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2):62-65.

[6]陈宗懋,孙晓玲,金珊.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茶叶科学,2011,31(5):463-472.

[7]陈富桥,姜爱芹.我国茶叶产业组织整合:理论、现状与方向[a].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届茶产业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63-72.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融资租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茶叶行业

近些年,茶叶行业不断地得到发展,涌现了许多中小型的茶叶公司,这些公司几乎都是新组建的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信用建立还不成熟,面临更大的资金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中小企业会采取多种办法,其中融资租赁是目前茶叶企业常用的办法之一。融资租赁也成为设备租赁,是目前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租赁方式,本质是将资产全部或部分进行租赁,对于承租企业的资质和资信的担保要求较低,非常合适我国中小企业。

1中小茶叶企业融资租赁对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优势分析

1.1利用融资租赁,增加企业资金的流行性

租赁公司和银行在所有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租赁公司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和银行不同的是,银行非常重视企业的财务能力和经营状况,对于企业的担保状况非常重视。而租赁公司更加重视租金能够收回,如果承租的茶叶企业不能按时支付租金,租赁公司可以随时收回设备。另外和银行相比,融资租赁公司的相关手续也较为简单,不需要提供任何的担保资料,虽然许多租赁公司要求的年租金率会在贷款利率上高2%-4%,但是和银行相比,租赁公司少了许多补偿性余额等条件的限制,这样核算下来,许多租赁公司的贷款实际比银行的年利率低,这样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较大的帮助。

1.2利用融资租赁,促进企业改革创新

我国茶叶中小企业均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茶叶企业的项目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同时资金的短缺是制约着我国茶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茶叶中小企业如果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对于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对新产品研发进度推进,新的技术创新有较大帮助,从而使得茶叶企业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茶叶企业新品上市,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份额有较大帮助。茶叶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根本目的是能够实现企业的资本快速积累,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最大程度地让资金在新产品上发挥作用。随着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茶叶技术和茶叶品质已经成为消费者最为重视的环节,大量资金运用到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可以保证茶叶企业的设备更新,也可以避免设备出现“精神磨损”而出现的风险。

2茶叶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面临的困难分析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民间融资出现的时间较为,融资租赁相对而言也较为落后,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也不够完善。

2.1茶叶中小企业对融资租赁业务理解存在偏差许多茶叶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困难等问题。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法,融资租赁在茶叶企业中的宣传力度较小,许多茶叶企业认为融资租赁不安全,甚至被误认为是高利贷的一种形式,并且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起步也相对较晚,并且也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体系,因此,融资租赁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没有体现,特别是对于茶叶中小企业而言,有些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认为民间融资属于一种“不合法”的方式,导致了融资租赁很少被金融界重视。融资租赁实际上是涉及到金融、贸易、法律等一系列知识的一项金融业务,对于我国大部分的茶叶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精通这项业务的人才较少,更谈不上了解融资租赁的优势。因此,茶叶在面临着资金困难需要融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采用筹资集体购买,融资租赁在茶叶中小企业的推广也将面临着雪上加霜的困境。

2.2政府对融资机构的权益划分较为模糊

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发展非常晚,同时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措施。我国的《合同法》对于融资租金的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更是缺少实质性违约和非实质性违约的界限,因此,中小茶叶企业在面临融资过程中,很少选择融资租赁,这是因为其本身这种租赁方式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一旦出现经济纠纷,对于出租人的经济利益将会面临较大的损失,如果在融资租赁中出现了租金拖欠等问题,将极大地损害出租人的经济利益。

2.3融资租赁产品较为简单,缺乏行业内管理规范

从目前一些茶叶中小企业的融资效果来看,主要存在融资租赁的产品较为单一,我国茶叶企业选择融资租赁,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行购买设备,随后将设备给予承租人进行使用,当然,这种方式属于融资租赁中最为简单的方式。从我国融资租赁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依然缺乏行业内的管理,甚至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其行业内组织结构较为混乱,组织较为松散。缺乏一个较为强大的全国性自律组织来对行业进行管理,风险管理较为薄弱。

3利用融资租赁解决茶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茶叶中小企业为了扩大规模需要融资,这是茶叶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发展茶叶中小企业的租赁融资机构需要企业、租赁机构以及国家三个不同层面共同努力,从而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加大融资租赁在茶叶中小企业中的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融资租赁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也缺乏相应的宣传,导致了融资租赁在许多茶叶中小企业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而我国茶叶中小企业更多采用购买设备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这样会导致企业生产消耗大量成本。因此,只有加大宣传力度,茶叶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融资租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意识到该融资方法的优势。对于融资租赁行业而言,也需要对目前市场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对于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系统地制定出符合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3.2政府给予行业扶持,给予企业优惠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茶叶中小企业是茶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给予中小企业在融资信用和保险方面政策。茶叶中小企业只有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才会去了解融资租赁所带来的优惠,进而推动该行业的发展。政府在这当中要做好服务工作,例如一旦出现承租人无法交付租金,此时可以由政府担保的保险公司承担部分的租金赔偿,这样可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债务风险。

3.3建立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融资租赁法规体系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标准,而保证市场有效配置的核心因素就是法律,没有完善的法律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为了促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茶叶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亟需出台一项专门的法律,从而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对于当事人双方必须履行的义务进行确定。相关的制定部门应当尽快建立相应的融资租赁法律体系,而不仅仅是《合同法》中银行贷款中法律的一项“附加条款”。此外,相关法律的制定需要顶层设计,融资租赁本身是整个金融市场上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完善相关法律还需要从整体金融环境出发,如果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最终会使融资租赁的市场更为扭曲。

3.4发展多种租赁方式多元化的租赁方式

可以有效降低在融资租赁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制定融资租赁市场的入门门槛,对业务操作规范和制度进行制定,融资租赁由相关的金融机构统一进行管理。为了促进融资租赁的业务发展,可以尝试采用多种租赁方式,由目前的直接租赁发展为回租租赁和转租赁等综合租赁方式,茶叶中小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选择符合自身的租赁方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茶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状进行分析,对市场上新兴融资方式———融资租赁的优点进行了介绍,针对茶叶企业对融资租赁认识不足以及市场监管、法律不完善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只有政府牵头,加大宣传,企业和融资租赁机构合作,优化市场环境、制定相关法律严格监管,才能够促进融资租赁行业朝着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思雨.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进行融资的优势及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5,(06):123+128.

[2]王瑞瑶.基于融资租赁制度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路径突破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4,(67):48-55.

[3]陈梅.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探析———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J].财会研究,2014,(10):50-53.

[4]赵李曼.解决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新视角———融资租赁[J].中国商贸,2014,(18):138-140.

[5]廖艳,黄洁伟,陈锐.融资租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可行性与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132.

[6]丁文茵,张智星.小微企业利用融资租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安徽化工,2012,(06):74-76.

[7]张博.融资租赁业务在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优势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9-11.

[8]林红,杜光文.融资租赁与银行信贷———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比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06):8-12.

[9]谢新东,黄卫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9):9-10.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云南省;茶产业;营销方案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13-02

1云南茶产业的概况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因素,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产茶大省,茶叶生产在云南省农业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云南省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天然基因库,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产茶大省,发展茶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得天独厚。

全省16个地州市129个县市区中,有15个地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2012年全省茶产业面积达580万亩,产量达27.3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223.29亿元,较200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增加22.39亿元,创历史新高。

据云南省农业厅茶叶处统计,茶叶综合产值中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2.20亿元,同比增加22.91亿元,增长28.89%;农业产值71.09亿元,同比增加15.99亿元,增长29.02%;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纯收入924元,较上年人均增加235元,增长34.11%。

2从营销组合角度分析云南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简单地说,从营销理论角度分析,目前云南省茶产业的问题集中在产品、价格、渠道三个方面。

2.1产品方面

茶产品质量比较低、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一是在茶叶种植和生产上的不规范,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不能与国外同步,产品种类开发意识也比较薄弱;站在国际市场的角度上看,目前云南省茶叶的现状是在品质方面几乎无法与国外的茶产品相抗衡,在出口方面,很难完全打开国外市场,在国外市场的份额很少。这不单单是由于贸易摩擦和绿色壁垒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茶品的品质方面的缺陷造成的。一直以来,我们的茶产品很难达到国外的品质标准,我们再怎么样使劲宣传的“纯天然、纯生态、纯绿色”等美好词汇,在西方人和行业协会看来,也是幌子。他们只注重事实、数据和标准。我们的产品经他们的标准检测,往往是不达标,要么是有什么农药残留过多、要么是缺陷等。或许是西方的标准过于严格,但是,我们既然想打开他们的市场,肯定得按照他们的标准。为什么很多国外产品已进入到中国市场,就受到青睐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严谨,产品品质好。而我们自己却经常发生由于产品质量导致的不良事件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2.2价格方面

价格方面来讲,目前市场上茶叶的价格是比较混乱的,这样就给消费者造成了迷惑,进一步损害了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形象。可以说,这反映了我们的茶行业的不规范的问题。混乱的价格不但没有使茶的价值和意义被开发出来,还损害了商家的利益,最重要的是损害了种植户的利益,最终打击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从长远来说,这是不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不利于市场的发展。目前云南省有很多茶叶种植户宁肯把茶园荒芜,也不愿意再种植和经营打理茶园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据调查得知,这些茶农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因为从茶叶中获得的利益甚微,倒不如从其他谋生中得到的利益,这与混乱的价格体系是密切相关的。

2.3渠道方面

从销售渠道方面来说,也就是云南省茶叶产业产供销供应链存在严重的脱节。第一点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云南省茶叶生产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比重较大,生产与市场需求结合较差,产业链的延伸从意识到实施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即使是传统的绿茶、红茶生产也在科技含量和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第二点就是商流不畅。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乃至引导市场产生需求,而云南省普遍未能变传统的坐商为行商,建立畅通的营销网络,没有应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市场开拓和客户关系管理,甚至缺乏可行的商务模式。商流的不畅必然制约茶产业的发展。第三点就是物流不畅。茶叶从原料—加工—分销—消费者的转移过程就是物流。尽管近十年来云南省的交通运输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云南省产茶区多属于边远山区,有规模的茶叶交易市场较少,物流运输成本高,包括滇茶出省、出口也基本是传统方式,缺乏现代物流模式和技术的运用。物流的不畅使得云南省茶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增加了困难。第四点就是信息流不畅。信息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有助于市场预测和市场变化的把握、协调生产与销售系统及其策略、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等,而云南省茶叶信息系统基本上是个空白,这将使云南省茶产业在加盟后的新格局和新的营销模式的变革,落后于外省区而丧失发展的机遇。第五点就是资金流不畅。云南省大型的茶叶企业中国有老企业较多,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加之企业办社会的问题突出,企业普遍社会负担沉重、债务负担重和赋税负担重,又难获得较低成本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资金流的不畅使茶叶企业难于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云南省茶产业营销方案

3.1产品策略

就产品方面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茶品的品质,品质是生命,没有好的品质,任何一个产品或者企业都不会在市场上长久地生存下去。要与国际接轨,打造国际品牌,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必须得严格和与时俱进,茶产品更是如此。只有提高人们的标准意识,才有可能使产品和行业规范化、质量化。

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品质,也就是在种植、养护、采摘、制作、包装等方面严格入手,严格技术标准。加大对种植户的知识培训力度,制定定期技术人员跟踪和指导种植户茶栽培、管理等的制度。在继承优异独特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对工艺的改善和创新;另一方面,要重视对产品线的拓宽,重视产品的深度、长度和宽度。前面我们分析到,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文化意义、观赏意义、社会意义等重要的可开发、可挖掘的价值。

就经济意义而言,我们要加强科研基础,对茶叶进行精加工和深度开发,茶叶可制作成多种多样的茶饮品、茶食品、茶保健品、茶艺术品等,这大大地提高了茶叶的开发价值。就文化意义和观赏意义而言,我们可以以茶产品和茶园为依托,大力发展茶园博览会、茶园观光会等艺术商业活动,强化茶文化挖掘,强化茶旅游挖掘。这样一来,茶叶的附加价值就被开发出来了,而且大大地提升了茶自身的价值。当然,以上这些方法的实施,是以整个行业的质量标准的规范和提高、技术标准和技术实际应用水平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支持为前提和保证的。

3.2价格策略

从产品价格方面而言,必须要规范茶产品价格,而价格的规范,既与其品质和成本相关,也与整个行业相关,与竞争环境相关。品质的提高,成本的减少和控制又与技术工艺、产业规模直接关联。因此整合行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是必然选择。整个行业也要规范,掌握茶产品统一定价权。国家物价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和适当的监督市场上的价格,打击哄抬物价者、投机倒把者、扰乱市场秩序者。对于种植户的利益和积极性要注重保护,如果这些种植户的切身利益没有被保证,就不用谈市场上的价格混乱问题了。所以,应该严格地按照定价法,对产品进行区别定价、档次定价等正确的定价方法,以改变目前市场上混乱不堪的价格体系。只有价格回归到合理的区间,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保证商家和种植户的利益,也才能使茶品企业树立品牌,提高产品在顾客心目当中的形象,促进云南地区茶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旅游经济发展。

3.3渠道策略

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对症下药,一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淘汰市场竞争力小的企业,形成一大批有规模、有技术的茶叶生产企业;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体系,强化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建立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体系,强化茶产品市场营销,强化市场体系,在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和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云南省茶叶专业市场或展示中心,构建布局合理、统一开放的云南省茶叶市场体系;三是要提高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提高广大种植户的计算机使用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和及时的信息体系,包括国家政策信息体系、市场营销信息体系、科技工艺信息体系等,让我们的种植户和茶产品生产企业能够更方便、更及时、更准确地查到有用的信息,以指导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也为大家的技术、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基础的平台;四是要多渠道筹集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资金。可以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当地政府要提供及时的财政支持,金融机构也要对符合资质的种植户和企业提供必要的和及时的资金贷款。可以引进外资。创造良好的云南省茶产业投资环境,大胆引进外资。总之,渠道好比血管,只有渠道的顺畅,才能灵活和正常的运转起来。

总之,云南省在生产茶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然而,目前的茶叶市场状况表明,当地并没有有效地发挥这些优势,所以云南省茶叶产业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只要当地政府、企业、种植户三方团结合作,有着正确的市场定位、先进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完善的渠道支持和政策支持,假以时日,云南省的茶产业会有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小坡.近代安徽茶叶栽培加工技术的改良及其成效[J].中国农史,2011(2).

国外茶叶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茶叶市场营销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90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茶叶行业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茶叶企业对既懂专业又擅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为顺应市场需要,全国各大开设茶学专业的高校都陆续开设《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作为茶学专业的必修课,《茶叶市场营销学》立足于茶叶行业,把市场营销的核心理论运用于茶产业发展,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性质上看,《茶叶市场营销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茶学专业学科面相对较窄,同时受我国茶产业发展起步晚因素的影响,目前各高校的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学内容滞后、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更不能满足现代茶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营销管理人员的需求。本文针对目前《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建议,对于培养茶叶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陈旧,与行业实践脱节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选用的教材有很大关联性。现今众多茶学兄弟院校的教学用书比较单一(安徽农业大学姜含春主编),教材内容理论色彩较浓、茶叶行业经典案例分析少,且因教材版本较旧(最新版本2010年版),与目前市场实际现状有很大脱节。没有一本相对经典和统一的教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启发力以及对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茶叶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设置主要是参考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架构,涉及市场营销的全模块,如营销的基本理论、营销常用策略等,教学内容稍显固化,然而茶叶企业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环境变化而创新的营销策略没有体现在教材中,尤其是在“互联网+茶叶”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客户体验营销、新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茶叶金融、茶叶拍卖交易所等方面的不足尤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企业对高校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已然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1.2教学方法固化,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目前许多高等农林院校的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是茶学、茶文化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高,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尽管已经采用多媒体授课,但教学方法固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只注重教,学生被动学,互动少、实践少,学生感受与教学效果无法顾及,无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状;二是教师授课方法、水平有待提升,不符合互联网时展需要,大多数教师依旧沿用“理论+案例”模式,虽然有些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但这不足于在短期内改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主观学习意愿;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育和引导,采用任务驱动,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只是疲于形式,积极响应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依旧很冷淡;四是最前沿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技巧在茶叶行业的应用难以植入课堂,这是因为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考试等都相对固定;五是任课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内实践经验,这样造成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茶叶企业营销专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难以聘任,这些问题不改善,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2.1建设“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引领实践应用

目前讲授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市场营销实践经验,而对于实际教学,却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从改善师资队伍现状的层面,可以在两方面做出尝试:一是专业教师“造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茶叶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寻找和接受行业基层等单位指导实践,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养活动,如校企联合培训班、短期进修班、标杆企业考察参观等;支持并提供机会、平台为青年教师独自或合作进行茶叶产业创业活动。二是建立实践学习“微”课堂,定期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茶叶行业协会专家、优秀茶叶行业企业家、营销高管等开“堂”讲学,并聘请优秀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并给学生开讲座、做专题报告、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或实践指导会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2.2课内教学,提高实践认知

2.2.1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时刻关注国内外学科学术与茶叶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把全新的学科观点与茶叶行业“突出”事件引入课程,并加以深化应用,做到重前沿知识的宣贯与行业实战应用,便于确保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快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另外,不局限在只参考目前的教材,要求教学中不断收集和关注新思维、新观点、新政策,不断关注茶叶行业的发展变化,专业及时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保证理论与实战的强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