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好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32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1

误区1:只要补充足够的钙,就不会发生骨质疏松

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关键物质,但并非唯一物质。防治骨质疏松的原则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质的分解,促进其合成,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骨质疏松好转。只有胶原蛋白与钙同时补充,才能起到补充钙的作用。

误区2:骨质疏松是由于衰老造成的,无需治疗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等与增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并非不需要治疗或没有办法治疗。骨质疏松既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等科学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而减轻病人的疼痛,预防骨折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

误区3:没有外伤史,就不会发生骨折

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轻微动作常常不被感知(也没有明显的外伤史)时即可引起骨折,如咳嗽、打喷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等等。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椎骨、肋骨、桡骨、股骨上端等,这些轻微的骨折可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应注意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误区4:治疗骨质疏松等于补钙

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其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适当的体育锻炼、纠正不良嗜好、防止跌倒等)、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2

1.患者的求治意识淡薄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自然老化的结果,没办法治疗。其实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所以它是疾病,不是自然生理现象,而且这部分人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例如,68岁的吴大妈驼背,两年前已经两次腰椎骨折。一次是感冒咳嗽导致腰椎骨折,腰痛得直不起来;另一次是在打开家里的窗门时发生腰椎骨折。每次骨折吴大妈都痛得卧床3个多月,吓得连家门都不敢出,害怕开关家里沉重的铁门也会引起骨折。经过骨密度检查,吴大妈被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近两年吴大妈坚持在补钙的基础上加用骨吸收抑制剂治疗,骨密度明显升高,活动自如,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感冒咳嗽时再也不会腰痛和骨折了。

2.医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不同专业的医师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深浅并不一样,对病人的解释和处理也不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骨质疏松认识的不足。此外,除了内分泌科、妇科和老年科等与该疾病密切相关的专科外,大多数医生对骨质疏松都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一些因严重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患者,医生、患者家属除了要重视骨折的处理外,还要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否则就会遭受再次骨折的厄运。

3.不科学的宣传多

提起骨质疏松的预防,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补钙,这多是钙剂生产厂家片面强化宣传的结果。诚然,钙和维生素D是增加和保持骨量不可或缺的基本营养成分,但骨质疏松的防治绝不仅仅是补充钙剂这么简单。

4.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因为绝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在骨折前无任何表现,因此由政府倡导建立骨质疏松的常规体检制度非常重要,惠及大众的检查费用降低和药费降低也是当务之急。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3

骨质疏松是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人到四五十岁以后,特别是妇女在更年期以后,常会感到腰酸背痛,全身关节痛,甚至出现驼背、身高缩短、易于骨折和牙齿松脱等现象,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据有关专家统计,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女性高于男性。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雌性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钙缺乏及运动少等诸多因素有关。骨质疏松症重在预防(最好从青少年开始),对老年人和绝经期后的妇女要经常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骨质的密集度,这可在早期确定骨质是否疏松,以便及时治疗。关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不可单纯补钙,再好的钙制剂,进入人体后其吸收率也超不过40%。对原来基础钙摄入量较低的人来讲,即使再大量增加钙的摄人量,也阻止不了其骨矿的丢失。那么,预防骨质疏松应采取什么办法最好呢?

一、加强运动最重要

医学专家认为,在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因素中,非机械性因素(如激素、维生素D等)并不是主要原因,而神经、肌肉等机械性因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国外曾对绝经一年以上的妇女做过一项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运动组与非运动组妇女中,运动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骨折率明显低于非运动组,而骨密度则明显高于非运动组,从而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减少骨矿的丢失。国内对北京某高校平均年龄为68岁的男教授所做的骨质疏松症发病调查也表明,他们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达9%,远高于对照组体力劳动者2.3%。研究表明,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维生素D的形成和对钙的吸收,经常运动还可使关节更加灵活,改善肌肉的协调能力,刺激成骨细胞的发育,减少钙丢失,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有重要意义。

二、合理膳食早预防

人的肌体所需要的营养都是通过饮食获取的,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国外对瘫痪病人所做的实验表明,即使服用再多的钙制剂,也无法使其骨密度增加,而大量服用还会增加患结石病的几率,食物中的钙则没有这种危险,因此应首先从饮食中摄取更多的钙。

1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是一个渐进过程,故从婴儿期开始,就要多食能够增加骨质的食物,重视补充含钙、磷及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如牛奶及奶制品,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蛋类、鱼类、虾、芝麻酱、蘑菇、新鲜蔬菜(花椰菜、苋菜、辣椒、甘蓝等)与水果。其中鸡蛋、蘑菇、鲑鱼等含有较多的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

2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少女,切莫盲目减肥,因为其后果是使骨密度峰值达不到最高点。年轻时为了苗条,过于控制饮食,可能会换来年老时的弯腰驼背和承受骨折的痛苦。

3经常饮茶(但不宜太浓)的老人,有利于增加骨质密度,防止骨质增生,减少骨折(特别是髂骨骨折)发生。饮茶时加牛奶(奶茶)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更有帮助,但不宜过多饮用咖啡和可可类饮料。蒙、藏等少数民族的老人患骨质疏松症者较少,便与此有关。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4

近年来,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使“缺钙”这个时髦的名词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受广告影响,采用吃钙片的办法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病,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是一个主要因素。骨骼对钙元素的利用障碍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缺钙。所以,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补钙。为了帮助老年患者减缓骨骼的衰老、防治骨质疏松,必须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即要走出有关补钙的种种误区。

误区一:单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许多老年患者误以为骨质疏松就是缺钙,轻信广告,选购所谓最佳的钙制品,或是干脆就在测试骨密度的商店,听信测试者的话买钙制品。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医学研究已表明,骨质疏松时,维生素d3的缺乏比钙的不足更为重要。钙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上部,且需要活性维生素d3来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使钙沉积于骨骼之中。骨质疏松症中不少是由于雌激素明显减少,使钙易从骨组织中释放出来。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找专科医生作检查,对症用药和补钙,才能有效。

误区二:喝骨头汤,吃菠菜烧豆腐能补钙。一些人认为骨头里含钙量最高,常喝骨头汤以补钙。还有人认为豆腐含钙多,吃豆腐烧菠菜补钙。这两种传统的补钙法都欠科学。因为,骨头汤里含钙量并不高,特别是汤里脂肪含量高,而脂肪与钙结合成皂化物,又会妨碍钙的吸收与利用。如果能在烧骨头汤时放些醋,再去掉过多的脂肪,这样可以增加钙的吸收与利用率。而菠菜、茭白、竹笋、洋葱、苋菜和韭菜都含有较多的草酸,非常容易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的钙盐,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含钙高的食物不宜与这些蔬菜一起烧制菜肴或汤羹。

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许多老人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的也越多,形成的骨骼也越多,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了解钙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有其他条件。例如长期吸烟、长期饮用咖啡或茶或过量饮酒,会影响钙的吸收与利用;长期服用可的松类激素,会妨碍钙的吸收与利用;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也会使钙的吸收减少。目前医学研究认为:日常生活中补充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及骨折的理论是不全面的,高钙摄入对人体尤其是老年人有害。研究发现,高剂量钙补充可能导致肾结石、异位钙化、动脉粥样硬化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而补钙,也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监测地进行补给,切忌滥补。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5

骨质疏松症是一门新学科,而且目前我国部分医院欠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设备和治疗手段,但这种局面正在好转。我国目前的大中城市中。有一部分医院是全国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基地或者设有骨质疏松专科门诊,这些医院一般都具备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条件,有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专业医生及相关的检查和治疗手段。但大多数骨质疏松专科门诊不是独立的,而是隶属于某些科室,就诊时可通过门诊咨询获得相关信息。骨质疏松症的专科医生一般是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骨科、老年科、妇产科等科室,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到以上相关科室就诊,避免走弯路。

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能同时存在吗

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均是中老人的常见病,但骨质增生并非由骨质疏松所致,而是由于人体的骨与关节特别是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髋和脊柱等部位,经过长年累月的磨损,关节软骨失去了正常的结构而变得粗糙,同时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肌腱也因劳损而受损。人体对这种慢性磨损要进行修复,从而导致骨刺的产生,日子久了,受累的关节腔因异常增生变窄,影响关节的功能。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故可以同时存在。

血钙正常就不患骨质疏松吗

很多患者认为,我的血钙正常,就不会得骨质疏松症了。其实,血钙正常并不代表体内就不缺钙,也不代表骨质不疏松。骨质疏松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常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退化性骨质疏松,而后者可能是由内分泌疾病、肿瘤、药物等其他因素所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血钙大都在正常范围内,有时骨质疏松严重,骨流失太快时,还可能出现血钙偏高。查血有助于及时发现血液中的异常,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如果发现血中的总钙下降,应积极排查引起骨质疏松的其他疾病。而骨密度检测才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佳指标。

血钙正常就不缺钙吗

血钙正常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人体内真实的钙量,人体的绝大部分钙都储存在骨骼和牙齿中,但人体为了维持血钙在正常范围内,经常在缺钙的情况下会主动动员骨骼中的钙释放进入血液中,以保持血钙的稳定,故血钙正常也可能缺钙,但这种缺钙常表现在骨骼中的钙下降。

骨头汤能补钙吗

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微乎其微,也没有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据检测,一碗猪骨汤中所含钙量仅有几毫克,一般的骨头即使经过长时间熬煮,溶出的钙质仍非常有限。在炖排骨汤时加一些醋,虽可增加骨钙的溶出,但往往同时会把原先沉积在骨头中的铅也一起溶解出来。另外,骨头汤里脂肪含量高,而脂肪与钙结合易形成皂化物,妨碍钙的吸收与利甩同时过高的脂肪摄入会增加高脂血症的风险。

何谓元素钙如何了解不同钙剂的钙含量

元素钙即钙剂中所含的钙,人体每日所需要的补钙量也是以元素钙来计算的。目前国内市场上补钙产品很多,但钙的种类只有十余种,常见的有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羟基磷酸钙以及各种氨基酸螯合钙等都是钙源的名称。不同的钙源所含元素钙的量不同,其中碳酸钙中元素钙的含量最高为40%,柠檬酸钙为21%、乳酸钙为13%、葡萄糖酸钙为9%。由于人体需要的钙为元素钙,而不少钙剂说明书中,只提全药重量,不标明元素钙量,是不确切的。例如每片500毫克的葡萄糖酸钙中仅含元素钙36毫克,如每天补充1000毫克元素钙,需30片才能达到。

老年人补钙越多越好吗

许多老年朋友误认为,补钙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也越多,越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约1000毫克的元素钙,其中还包括所吃食物中的钙质。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还可导致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即出现高钙血症,易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危害老人健康。故补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进行。

普通人每日应摄入多少钙

补钙并非越多越好,应根据人体的需要合理补充,我国对不同人群推荐元素钙的每日供给量为:婴儿前6个月400毫克,6个月~2岁600毫克,3~9岁800毫克,10~12岁1000毫克,13~15岁1200毫克,成人800毫克,孕妇1000~1500毫克,哺乳期妇女2000毫克,绝经期妇女1200~1500毫克。以上钙的供给量还包括饮食中的钙含量。故真正需要补充的钙剂应除去正常饮食摄入部分。

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吗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就会变得发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这种观点带有片面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由于骨破坏大于骨形成,从而使骨流失加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前面提到它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原因,比如绝经导致的雌激素减少就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最主要原因。单纯补钙是不能治疗骨质疏松的,它只是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需要通过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将钙重新沉积到骨骼中,并不是简单的补钙就能达到疗效。

补钙与肾结石有关系吗

很多钙剂的说明书中都写着肾结石患者禁用,也有些医生告诉肾结石患者限制服用钙剂。认为钙是结石的一种主要成分,补充钙剂容易形成肾结石。但据最新研究报道指出,饮食别是蔬菜中含有大量草酸盐,在肠道内与钙结合成草酸钙随粪便排出,如缺钙则会使多余的草酸盐吸收入血液,经肾脏排泄时与尿钙结合,形成大小不等的草酸钙结石,因此,减少肾结石危险的方法之一恰恰是合理增加钙元素的摄入量。适当补钙并不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什么时候应该补钙

人生各个阶段都应该根据人体的需求适当补充钙剂,只是补充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最健康的方法是所谓的“食补”,即通过有意识地食用含钙高的食品达到补钙的目的,如不够,可通过服用钙剂的办法补充。

人的一生中,如果能够早期合理补充钙剂,可终身受益。如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补充钙有助于身体发育和建立较高骨量峰值,为身体储备骨量:孕妇、哺乳期妇女因特殊生理要求,对钙需要量明显增加,必须增加钙的摄入:35~40岁以后增加钙的摄入可以延缓骨丢失速度;女性更年期、绝经期及老年男性增加钙摄入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从而强身健骨,延缓衰老。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6

误区一: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只要补充足够的钙,就不会发生骨质疏松。其实,骨质疏松不仅仅是缺钙,骨质疏松的原因或诱因很多,如:体质量过低;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过度饮咖啡和碳酸饮料;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等;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老年人群,女性65岁,男性70岁。其中,缺钙只是诸多原因之一,当然单纯补钙也不足于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一般需要几个方面同时进行:1.富含钙的均衡饮食,纠正不良嗜好;2.多晒太阳和适当的体育锻炼;3.防止跌倒;4.药物治疗。目前防治该症的药物主要为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阿仑磷酸钠、雌激素、降钙素等,同时还建议补充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

误区二:治疗骨质疏松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补钙。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关键物质,但并非唯一物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骨骼最新定义为:“骨骼是由胶原蛋白和磷酸钙组成的活性物质”。可见胶原蛋白针对骨骼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防治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补充钙质,还要补充足量的胶原蛋白。要在医生指导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剂量,以弥补丢失的钙,但绝不是补得越多越好。另外,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钙停留在骨骼内,只有在补钙的同时补充胶原蛋白才能把钙黏附在骨骼上,使其发挥作用,进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误区三:补钙就是吃钙片。补钙应尽可能通过膳食来达到,含钙比较丰富的食物有奶类、鱼类、肉类、豆类及一些海产品等。卫生部发表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指出:全国城乡平均每天钙摄入量为391mg,相当于推荐剂量的41%。因此,每天需要补钙600mg左右,膳食中摄入钙的不足部分则由钙剂补充。

误区四:多喝骨头汤有益于防止骨质疏松。中国有句老话:“吃什么补什么。”很多骨质疏松患者认为补钙首选骨头汤,其实它补钙的作用是有限的。1kg排骨加1kg水,用高压锅烧1h,骨头汤里其实只有10mg钙,其余大部分为脂肪;而1ml牛奶中就含有1mg钙,含钙量远远高于骨头汤。动物骨头里虽然含有钙的成分,但它很难溶于水,因此,食用骨头汤并不能解决骨质疏松患者补钙的需要。加之在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对老年人而言,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误区五:维生素D就是钙片。此结论是错误的。不过,维生素D与钙片之间的确具有密切的联系,钙的吸收一定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1.维生素D是钙的忠实伴侣,可以促进肠道钙吸收;2.“活性”维生素D是维生素D的活化形式。维生素D本身无活性,需经过肝脏、肾脏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后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3.阿法骨化醇与骨化三醇即是“活性”维生素D。不过,前者需经肾脏进一步转化后才起作用,后者可直接发挥作用。

误区六:骨质疏松无需做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测定不但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也可用于随访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和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已经明确患有骨质疏松的病人可以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以了解骨质疏松的病情变化与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来说,可以每年检查一次骨密度。

误区七:血钙正常,就是不缺钙,即使患骨质疏松,也不需补钙。血钙正常不等于骨骼中的钙正常。血液中的钙含量通过多种激素的调节使其维持在狭小的正常范围内,这些激素是: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机体缺钙时,会通过激素调节破骨细胞重吸收骨质而使骨骼这一巨大的钙储备库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于正常范围内,此时骨中的钙发生流失;当膳食中钙摄入增加时,则通过成骨细胞重新形成骨质而重建钙的储备,上述平衡如被打破即会引发骨质疏松。需要强调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因此补钙不能简单地只根据血钙水平而定。

误区八: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自然衰老造成的,骨质疏松无法逆转,到老年时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错误的。骨质疏松是因为老年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加快,骨形成延缓,导致骨量不断丢失所致。根据临床观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合理治疗一年后,复查显示骨密度上升,说明治疗并非只是延缓骨质的流失,而是使骨质流失停止,同时可以改善骨骼质量。只要接受正规的治疗,积极补充骨骼的营养成分,无论何时均可显效,当然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7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认知度;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第七位[1]。随着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我国成为了骨质疏松患病大国[2]。骨质疏松症给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治疗中老年患者腿部骨折的费用已高达104亿人民币[3]。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对入组人群进行多元化干预后,钙的摄入量及活动量方面有了明显的增加[4],较小的成本就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大幅度提高骨质疏松治疗率[5]。本研究观察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症认知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到复兴医院体检中心骨密度检察室体检的40岁以上人群,入组标准: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DXa)骨量减少或者骨质疏松症患者(t<-1者),根据体检顺序采用整群抽样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0人。

1.2干预方法:

入组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运动情况,补钙情况,遵医嘱用药情况,定期复查情况以及跌倒预防措施采纳等。之后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以由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行撰写的《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健康手册》为基础,包括三种形式:1.体检当时由专职护士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2.发放由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行撰写的《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健康手册》,手册内容包括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诊断、并发症、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生活中常见误区等,3.与单位合作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等活动,进行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对照组不干预,一年后再次体检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同前。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及干预前

调查干预前干预组、对照组各发放并回收问卷500份;干预后干预组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69份。干预组平均年龄45±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6±5.4岁,性别、学历、经济状况等其他基本情况比较。

2.2干预后效果分析

2.2.1干预组1年后,骨质疏松症健康行为采纳情况均有显著提高,遵医嘱服药、接受op教育、定期复查、防治跌倒的采纳率均达到80%以上,较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

2.2.21年规范化管理后,干预组、对照组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健康行为采纳率比较。

3讨论

骨质疏松症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而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命健康,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6]。我国一项多中心的调查研究显示[7],我国骨质疏松防治事业在设备配置、医生知晓率和参与程度上均存在不足。卫生服务机构做好骨质疏松症的管理工作,无疑会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起到关键性作用。一项对北京市城镇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居民对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了解不足,经规范化管理后认知水平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规范化管理切实有效[8]。管理的目标应从知识认知度的提高逐渐演变为行为的改变,即健康行为的采纳。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干预组骨质疏松症健康行为采纳情况均有显著提高,较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因此,笔者认为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居民骨质疏松健康行为采纳率,这对防治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并且健康教育是一种非常容易实施的干预方法,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体检机构还是社区都可以实施。然而,我们也发现本研究中,在干预前两组在接受op教育和防治跌倒两项上就存在差异,我们分析与抽样有关。由于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参加体检的部分单位可能开展过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教育,因此可能出现抽样人群的差异。并且,我们也看到干预后居民对骨质疏松知识的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采纳情况均达到80%以上,这说明了健康教育的有效、到位。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慢性病防治的一大问题,应用《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健康手册》,开展健康教育,使骨质疏松症防治知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将惠及更多地区和更多百姓。

参考文献:

[2]徐苓.骨质疏松症的筛查与诊断[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20):15.

[3]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8-156.

[6]吴非同,胡传来,方炎福等.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5):1540.

[7]漆璇,王鸥,付勤,等.中国临床医生骨质疏松管理工作现状[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6,(02),110-116.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8

骨质疏松症常被忽视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由此导致的老年人骨折之中,有l/3属于髋部骨折,而其中约有20%髋部骨折的老年病人,最后因各种并发症导致死亡,约有30%的病人终生致残。

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它的危害常被很多老年人忽视。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腰酸背痛、弯腰驼背很正常。有的病人在发生骨折或诊治其他疾病之时,才被明确告之患上了骨质疏松症,此时往往已延误了早期治疗骨质疏松的最佳时机。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为很低外力作用之下发生的骨折,如在日常生活中滑倒、抱小孩、弯腰拾物之时,甚至是由于咳嗽而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二是在发生一次骨折之后,如不加以有效治疗,会再次发生或者造成多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可早期发现

那么老年人应该如何及早发现患有这一疾病呢?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自己的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办法。对于处于围绝经期的老年妇女,或者60岁左右的男性,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如有背痛等症状,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骨密度等检查,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

远离危险因素

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症,首先要远离如下危险因素:长期低钙饮食、挑食、节食、营养不均衡、不喝牛奶等;运动过少,甚至从不进行体育运动;日照不足,如平时很少出门,不晒太阳;不良生活习惯,如嗜烟酒,过量饮用咖啡、浓茶,以可乐等饮料替代水,以及好吃高蛋白、高盐食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甲状腺激素等;患有肝肾疾病、慢性腹泻等。

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必须调整生活方式,专家建议老年人:

1.多食用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强调以饮食中的钙摄入为主,每天保证有800-1000毫克的元素钙摄入。

2.老年人要加强户外活动,最好能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1小时,老年人可以在小区内散步、慢跑等,不宜做动作过大的活动,那样比较容易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常看到老年人喜欢做压腿动作,一旦自己摔倒,很容易发生骨折。户外晒太阳,不失为老年人一种补钙的好方法。上午9点,阳光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为主,是一天晒太阳的黄金时段。上午10时和下午4时,阳光中紫外线a光束增多,是储备体内维生素D的大好时间。

3.老年人一定要避免嗜烟酒,慎用影响骨骼代谢的药物。

4.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在户外活动时,特别是雨天或地面结冰的时候,老年人宜穿防滑鞋,如使用拐杖将大大提高自己外出的安全系数。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9

人老为什么容易驼背

老年性驼背,在医学上称为“脊柱后凸畸形”。老年人为何容易发生驼背呢?这还要从骨骼的解剖结构说起:人体脊柱从侧面看呈“s”型,有四个正常生理性弯曲(颈、胸、瞍、骶)。脊柱主要是由椎体和椎间盘构成,而椎体则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当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时,全身骨量明显减少,蜂窝状的松质骨最先发生骨质疏松,骨小梁逐渐变细、变薄,从而骨的强度明显降低。国外有人统计,老年人骨小梁数目的减少可达30%,骨强度的下降,松质骨内发生微小骨折,椎体出现楔形变导致椎体高度变矮,而椎体前方部分,短缩的更多,此时长方形的椎体就成为楔形,呈前矮后高的形态。如果多个椎体发生骨折,脊柱的胸腰段就会明显向后凸,出现驼背。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不断进展,更多的椎体被压缩,压缩的程度越厉害,驼背就会越严重。这种骨折多在没有明显外伤史和剧烈疼痛的情况下发生,所以许多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个子变矮了。其原因正是骨质疏松症所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楔形变以及脊椎生理曲度的变化。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的椎间盘逐渐退变老化、变性而发生组织脱水严重,致使椎间盘体积缩小,厚度变薄,从而整体脊柱的长度变短,身高便相应降低。椎体之间宛如“弹簧”般起着缓冲作用的椎间盘的功能也明显减低,其前缘往往会萎缩,所以相邻椎体的骨面可以互相连接在一起,也会导致驼背的发生。一般说米,80岁以上的人身高会比年轻时下降10厘米左右。据日本人统计,以男性60岁为基础,65岁和75岁,身高分别下降1.5厘米和3.5厘米左右。

驼背跟骨质疏松的关系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驼背与骨质疏松症有直接的关系。“驼背”既是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结果。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内骨矿含量及骨基质减少,使骨质变得疏松,其结果使骨骼的抗压能力下降。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大部分的体重都要作用在脊柱上。若构成脊柱的各节椎骨出现骨质疏松,在外伤、跌倒、猛力弯腰或重体力劳动时,椎体出现楔形变甚至压缩性骨折,使脊柱会发生渐进性后凸,就产生了“驼背”的现象。

“驼背”出现的早晚,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与年龄、性别、职业、营养及运动状况等因素有关。通常来说,女性出现“驼背”现象早于男性,这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不管何种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可具有的共同临床表现主要是脊柱或是髋部的疼痛,其次是身高降低出现驼背,椎体及四肢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的驼背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除了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行走不便外,由于胸廓的变形,压迫心脏和肺部,使老年人出现胸闷、气短、肺活量减小,容易出现肺部的感染。

如何预防驼背

主要通过提高骨量,改善骨的质量,增加骨的强度,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从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基础措施有以下几种:

合理饮食

骨质疏松症预防的关键是合理饮食。更年期的女性要多食用一些含钙、磷、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海带、乳制品(牛奶、奶酪等)、豆制品、虾皮、鱼、虾类、鸡蛋、豆类、芝麻、绿叶蔬菜等,以弥补体内与骨代谢有关物质的不足。同时,尽量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类饮料(可乐等),少吃糖及食盐。应戒除烟、酒嗜好,因酒精引起的器官损害可抑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还会抑制维生素D的活化。吸烟会加速骨质的吸收,女性吸烟者的停经年龄较早,常易发生厌食和肺功能受损。

适当运动

中老年人要有意识的增加户外活动,这是防止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运动,骨的生长可能得到调节,减少骨量丢失,并能改善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从而可以减少跌倒的机会及其不良后果。同时可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强度和密度。

每天保证1~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运动在强化骨骼同时增加了日照时间,使维生素D的来源充足。但应避免从事过于激烈、负重太大的运动。比较有效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或慢跑、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锻炼背部的特殊运动(站军姿是很好的锻炼方式),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锻炼强度及时间应循序渐进。日常保持正确坐姿和走姿,最好睡硬板床,不要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以免加重骨骼负担。

研究发现,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全身代谢状态,改善骨骼血液循环状况,增加骨质量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骨密度高,并且他们不容易跌倒,这就有效地预防了脊柱及髋部骨折的发生。

防止跌倒

骨质疏松症病人易骨折,应避免老人在雨、雪天外出,浴室地面要有防滑措施,室内要有足够的照明,上下台阶应小心,避免乘坐无扶手的汽车。下蹲时腰背要挺直,避免抬、举重物,并注意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多晒太阳

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刺激机体多制造维生素D,加速人体吸收及保存钙质的效率。因此,阳光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当然不可在阳光最强的时候暴晒,以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3点以后为佳。阳光照射使自身产生维生素D是最安全的办法,因为过量服用维生素D也是有害的,会导致蓄积性中毒。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D会引起低热、烦躁不安、厌食、体重下降、肝肿大及肾脏损害等。

中药保健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生髓主骨”。老年以后肾气渐衰,故骨无所养,致骨质疏松。经实验研究表明,骨碎补、菟丝子、五加皮、枸杞、肉苁蓉、杜仲等许多中药可促进及调节骨的生长。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多从补肾着手,此外肝、脾与骨质疏松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可选用一些具有补肾、益肝、健脾的中药,配合日常食物做成药膳经常食用。

药物治疗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因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质吸收增加,而与此相关的骨形成不能充分进行所引起。所以临床治疗用于治疗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如钙剂、雌激素、降钙素以及异黄酮等。另一类是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3、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氟化物、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素等。

但是,由于许多药物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而药物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长期服用容易给患者带来许多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严格医嘱下服用。

慎用某些药物

老年人应慎用一些药物,如利尿剂、抗血凝素、四环素、异炯肼、抗癌药、抗癫痫药、类固醇激素等均可影响骨质的代谢。因为,这些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加快钙的排泄,妨碍钙在骨内沉淀。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必须严格禁止使用上述药物。如因别的疾病需要使用,也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骨质疏松的好办法篇10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质疏松;生存质量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老年人中多发,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病人在临床上主要出现为骨量降低,存在异常骨组织等情况,因骨质疏松病人的骨质脆性提高,病人更容易出现骨折的危险[1]。目前我国人群不断向老龄化发展,人群中患有骨质疏松病的比率也随之增加,该病开始变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因其需要较长时间治疗,效果显现迟缓,不但使病人的生理遭受到痛苦,病人也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本院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3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56-85岁,平均年龄(66.1±10.8)岁;对照组3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5.9±11.3)岁。所有病人均排除存在恶性肿瘤及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史。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钙质和缓解疼痛两个方面,补钙主要为补充碳酸钙,疼痛缓解采取中药内服外用、按摩、理疗等方式进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系统的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对病人进行骨质疏松症健康知识宣讲,为病人耐心解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疾病发展、治疗重点等方面,发放相应的疾病知识宣传册,举办疾病相关专题知识讲座,着重提出饮食、运动、药物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发展的重要性。

1.2.2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在护理方案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大多数年龄较大的人群,其病程漫长,生活上也不太方便,病人容易发生焦虑、忧郁、意志消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2],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人本身的因素,进行换位思考,能够耐心倾听病人的想法,表现出尊重、理解,护理时应多与患者交流,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起来,同时在精神上支持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协助病人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缓解其心理压力,塑造病人乐观稳定的机体内环境。

1.2.3运动干预选取合适的体育锻炼及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结构,避免骨量丢失。按照病人自身的不同情况制定运动方案,选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进行负重锻炼,运动负荷的选择按照病人身体能够耐受的程度作为标准[3]。通常,运动量应选择由少到多,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内为宜,尽量不选择剧烈运动,避免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而造成骨折,每周运动次数控制在3-5次。叮嘱病人锻炼的环境应选取有充足阳光、空气流通的地方来进行,因日光照射能够显著增强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磷吸收。

1.2.4饮食护理叮嘱病人应粗细搭配进行饮食,尽可能多食用杂粮,以及一些能够对骨代谢进行改善的食物(例如洋葱、绿叶菜等),平时在生活中应禁烟禁酒,饮食清淡,可以多进食一些坚果的食品。

1.2.5积极的止痛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能够对病人疼痛的严重程度、可能承受的程度、以及疼痛加重的原因进行评估。常规的疼痛可机械能按摩、中药烫疗、理疗等方式缓解;中度疼痛应当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选取一些合适的止痛药,例如非甾体药物,同时留意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副反应,并积极采取措施;疼痛发生较为严重的病人,在采取药物进行镇痛的基础上,可协助病人适当休息患肢,鼓励其采用手杖、腋杖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日常活动,同时协助病人进行合理程度的锻炼来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1.2.6预防跌倒骨质疏松病人平时易发生跌倒,而造成骨折。如果病人同时存在高血压、心脏病、视力障碍等疾病,也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情况,护理人员应当能够结合病人自身情况对其进行相关风险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3疗效评价标准无效:腰背痛、四肢痛未产生明显变化,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存在障碍;有效:腰背痛、四肢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显效:腰背痛、四肢痛消失,日常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生存质量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wHoQoL-100),选取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首次调查,干预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调查。调查由专业人员协同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在调查员的协助下,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人员复核、检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人群寿命的不断延长,骨质疏松症为老年病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成为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4]。骨质疏松症其发病原因与病人年龄密切相关,疼痛是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且其具有漫长的病程,易给病人及其家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研究和改善老年人健康情况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及护理意义重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表现患者全身性骨密度下降并存在异常骨结构,骨骼脆性升高,十分容易发生骨折,且大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长期存在较轻疼痛,而因病人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畏惧心理使得其减少日常运动量,进一步造成骨质流失,引发疼痛加剧[5]。疼痛、骨折和驼背是该病患者的主要表现,对病人产生生理、心理、经济多方面的危险,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变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但应关注医治疾病本身,同时也应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足够重视。饮食干预、心理干预及运动干预以及健康知识宣讲等内容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病情程度,促进病人的康复。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观察组患者的相应生存质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赵清平,张艳艳,唐莉萍,等.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南京地区老干部骨质疏松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8(3):2633-2635.

[2]张辛,席冠华,王云霞.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2(4):1035-1036.

[3]赵月仙.社区护理干预对减轻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疼痛的作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13(6):12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