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07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1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17-02

1班集体建设对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现代化班级管理的根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素质为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当前我国大体的经济形势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然而作为接受多年高等教育的群体,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而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根本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周围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人群都会发生一定变化,因为社会与校园环境存在的较大差距,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适应,从而影响到对自己能力和工作的认可,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对此,有效、成熟的班级管理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中经常存在着孤独、怕羞、自私、冷漠、叛逆的情况,且缺乏一种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积极向上等的不良心理。如果让这些不良行为和心理继续发展下去,不但影响到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采取有力的班集体建设活动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也能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下激发其参与班级活动以及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能力,增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素质提高。

2当前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师生关系不平等,班级气氛严肃,学生心理冷漠

现在大多数的班集体中班主任角色高高在上,班级气氛紧张严肃,使得学生出现冷漠不关心班集体的情绪。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时刻给以关心和照顾,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不歧视,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感受到班集体温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并且整体融洽氛围的形成对今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和谐的班级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全班同学沐浴在一种理解和关爱之中,能够相互倾诉,交流思想,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不仅能增加相互之间的友情而且还能使班级的整体氛围得到提升,在这种环境之下学习生活将会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品德行为,相互之间的帮助也同时能提高学习和能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在良好的班风下,全班同学会珍惜共处一个集体的几年短暂时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大学生涯将成为他们一生中非常重要且又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

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生存和关心,即能自主学习,能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生存,能关心周围的人,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在上课学习之时获得能力和知识的提升,还需要在课余的时候充分参与到周围的活动中去,学习一些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不断充实自己。教师以此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对班级事务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建设中,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充分吸引大家参与到班级的各项事务中去,为班级的建设献计献策。而作为学生,一旦兴趣形成便会自觉地参与到各项事务中,在每一次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增强合作精神,随着目标的逐渐实现,整个班级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班集体!

2.2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如今的大学班集体特别是大一新生中存在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在学校里常常出现没有事情可做,整天游戏度日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关键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这样的状态到了大三参加工作面试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不自信或者焦虑情绪的产生。所以在入校阶段,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与全班同学一起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发展需要较高的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在于现在知识的积累,在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后,便可以一起制订具体的措施。

针对每位学生都要面临专业考级达标这个“艰巨”任务,在学期初指导学生制订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及全班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一帮一活动,要求在期末进行学生对目标的实现情况的自我评价,并奖励达到目标的学生。尤其针对计算机考级、英语考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存在过关率低的状况,这样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将来毕业的顺利通过,而通过对班规的修订,加大了考级过关学生的奖励分值,使同学在思想上重视考级,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除了等级考,学校要求各个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有的班级里有学生是“三校生”,相当一部分同学曾在高中学习过相关专业课程,已经获得了相应资格证。对这部分同学应制订更高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报考相应的初级资格考试,对其他同学能发挥极好的带动作用。另一部分同学高中尚未接触从业资格考试,也应明确目标:先拿单科合格证,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资格证,全班同学付出努力,为二年后的就业上岗做准备。通过必要的学习任务下达,使学生能够正视压力、发挥学习潜力、提高就业技能,这是专业素质培养的关键。

2.3自我管理能力不高,班级干部的管理力度不够,学生心理和行为都处在松散状态

现在大学生普遍都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松松垮垮。所以在建立良好的班风时,班主任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群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级干部队伍。如果能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便会产生一种对班级的责任感,从而产生较强的内驱力,激发其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由于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在管理中,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推行人性化管理,与学生交心,将遵守纪律、按章办事的重要性晓以厉害,学生体内的积极因素便会被调动起来,这样便会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构筑起学生自我管理的机制。

进入大一的下半学期,应该进行班干部的换届改选,形成班级核心,明确分工,划定相应的工作职责范围,根据个人能力进行分配,建立起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和项目,明确奖惩制度,重新制订班规。经过全班同意后,开始由各位干部执行操作。整个过程应充分贯彻自我管理、规范化管理、阳光管理的原则,每月计算各位同学的考评分,并进行公布,从而激发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班级荣誉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根据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一种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而班主任在此的作用则是以潜在的引导为主。对学生的管理应该采用给学生足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空间,恰当地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使之逐渐具备自我约束、自我剖析、不断进步的能力。

3如何开展班集体建设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1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学生是具有较强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不知不觉中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要有模范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渴望一位博学多才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比如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那班主任自己也要随时注意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与专业修养,让学生看到班主任也是在不断进步的;要求学生要尽可能多的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那么班主任也要多出现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表率的作用是巨大的,班主任的一次亲身示范比得上多次的耳提面命。

所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先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师德修养,师德修养表现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3.2建立多样化管理制度,发展学生个性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以少数人为管理核心进行的班级管理,大多数学生被排除在班级管理之外,成为单纯的被管理者。建立多样化班级管理制度则是将班级作为全班同学展示个性,发挥个人特长的舞台,每一个人都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将在其中扮演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责任和服务责任的角色,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被管理者被动地参与班级活动。

当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之后,自信心和归属感都会大大增强,不仅个人心理素质得到提升,提升自己能力和帮助他人的欲望也会大大增强,在工作中懂得换位思考,不断发现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宽容、诚实、责任感等不断得到强化,同时也有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增强。

3.3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使班级活动自主化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班级活动,在班级活动中提升组织者的能力,增加大家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对于班级活动,如果只是单纯的靠教师来组织,一方面加重教学负担,一方面在活动上可能不够贴近学生,同时也无法在组织活动上锻炼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活动,是检验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过多干预活动会影响到活动的组织与发展,但如果完全放手不予理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参与到学生组织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自强、自信、创新等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3.4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

一个健康的现代人要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人生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前提,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发展各项事业的基础,而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金钥匙。作为青年学生,虽然相对其他年龄段的人拥有较多的精力,但是也不能因为自己优越的条件便劳累过度挥霍自己的精力,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现在“超支”,将来必须要还上。

所以,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体魄,认识自己的体质,针对自己的体质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休息和饮食习惯,注意锻炼,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劳逸结合,过有规律的生活。同时,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面对困难不消极退缩,不断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碰到问题及时解决,不轻言放弃,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和社会,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所以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利用团队辅导、户外拓展、社会兼职等积极的正面的方式和体验,引导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3.5公平公正,转变认知偏差

班级的心理氛围受班主任的作风影响极大,当班级中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存在一定问题时,班主任若还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就会使整体班级氛围受到影响。公平容易公正难,要避免在评价学生时以偏概全,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在学习上是优秀的,但是学习成绩相对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并非是完全低劣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成绩优秀的优生和风细雨,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正颜厉色,容易使受到偏爱的学生产生骄傲的心理,形成自傲、有恃无恐的不良心态,使得不到老师喜爱的学生产生自卑感,逐渐演变成冷漠和麻木的心理,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班级的建设中,班主任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基本品质培养,不以偏概全,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个人不同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使班级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

3.6奖励与惩罚并行,激发学生积极心理

在管理心理学中,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对学生进行奖励能促进他们行为的塑造和积极心理的不断发展,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角度来说,奖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满足学生爱与尊重的需要。但是,奖励也必须遵循民主公开和适当的原则,恰当合适的奖励对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且有利的,而民主公开不仅可以鼓励被奖励的学生,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同学学习。

在这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纪律和规定的维护必须以惩罚作为约束条件,但过于强调纪律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学生也容易由此产生多疑、敌意和不合群的个性特点,引发种种不良后果,所以,对于惩罚的力度和方式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同的学生所能接受的惩罚不同,要使惩罚有效果而不产生不良的“副作用”,这个值得班主任慎重思考,对症下药。

此外,当学生接受惩罚并改变态度和行为后,还要即使评价并激励学生,不断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培养学生“知耻近乎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健康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贾涛.浅谈素质教育形势下的班级管理[eB/oL].http://.cn/detail.aspn_id=10490.

[2]常小兵.浅谈班主任的工作艺术[eB/oL].http:///.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2

一、强化理论武装,着力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

1、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中心内容,继续抓好《文选》的学习,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加强现代经济、统计和法律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切实抓好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全局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上党课、专题报告会等有效做法,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握社会转型期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体现于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要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学习交流会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明辨道德是非、荣辱界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3、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按照区委加快建设文化大区的决定和要求,以培育“求真务实、高效统计”精神、抓好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廉政文化、规范文明礼仪和活跃群团文体生活为重点,大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

二、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1、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要对党支部委员会换届工作予以指导,要深入开展机关党支部建设“四个好”目标管理活动,进一步规范机关党支部组织生活,建立健全机关党支部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在抓好学习教育、严格组织管理、切实改进作风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认真落实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民主评议的经验,扎实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公示制、发展党员票决制、党内重大事项公开制等,进一步研究探索扩大党内民主和加强党内监督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党员示范”行动,始终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三、推进和谐统计,着力创建文明机关

1、研究实施“建设五型机关、提高六种素质、推进和谐统计”工程。即按照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要求,大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节约型、廉洁型“五型”机关,切实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业务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努力实现“统计文化增强和谐理念,统计工作围绕和谐推进,统计改革谋求和谐发展,统计产品反映和谐成果,统计队伍营造和谐环境”。

2、要充分发挥局党团组织、工会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各类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文化体育生活,活跃气氛,提高局干部职工的工作情趣,为构建和谐机关提供精神动力。

3、在建设“五型”机关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和谐机关建设。要按照“求真、求新、求精”的要求及“和谐统计”理念,进一步提升“求真务实,高效统计”服务品牌的质量,不断完善和推进品牌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的建设,落实创建品牌的各项工作,真正实现由品牌确立到社会群众认可的转变。力争在创建文明机关工作中,取得“和谐统计”的丰硕成果。

四、构建惩防体系,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1.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要认真抓好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区纪委第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继续组织好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今年的重点是围绕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五个方面建设,在工作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3

引言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过程中,需要根据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政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来判断高校思政心理素质的健康教育模式和应用标准。具体分析教育思政模式,找出实际中可能存在的不适应性,提出有效的解决模式。判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结合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促进,不断增进,不断提升,以实效发展,获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发展,明确高校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政治的教育协同性。

一、高校思政心理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协同依据分析

(一)协同依据的理论分析

协同分析中,依照具体的条件要求,分析构造的系统标准。结合各自系统建设的要求,分析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分析共同作用的协同作用。以有效的协调统一进行有序的判断,研究综合的自我结果设计,强调系统部分之间的互动配合,协调,分析整体系统的无序和转化过程,判断新功能、超越新功能的实际情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中,依照思政教育模式的分析过程,判断独立、子系统的分析,调整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关系,调整解决层面上的各类问题。判断层面、教育内容上的重点特征,研究教育目标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依照协同性进行效应系统的优化,从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标准进行针对分析,判断实效应用,获取理论与协调之间的关系[1]。

(二)政策文件的分析

依照《学生教育改革的教育意见》进行分析,判断开展深入化的细致模式,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标的通知》中分析开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的探讨,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判断。依照党建十八报告的相关强调标准水平进行分析,逐步加强思政教育的工作改革内容,注重人文思想心理疏导,积极拓展社会心理思维模式。大学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分析中,需要高度重视政府关注理念,呼吁出台符合该系列的文件建设要求。依照大学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改革思政观念工作的力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出台有效的社会心理模式。依照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模式,出台合理的文件政策分析,落实思政教育与心理素质的结合,紧密落实工作新格局,加强思政文件相关内容的协同性,调整落实相关支撑模式。

(三)显示思想内容的分析

在思政教育分析过程中,需要加强学校思政优良传统模式的构建,面对经济全球化建设,从多元角度、尤其是文化多元化的角度获取信息网络的交织建设,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教育进行提升,分析思政教育的具体模式、方法和手段,尽可能的满足新时期的综合建设发展要求。分析思政教育的真实性,对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迷茫情况进行判断,尽可能的扭转模糊价值思路问题。大学思政教育分析中,需要加强社会综合趋势的判断,对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情况进行调节,尽可能的提升学生就业、人际交往、情感适应不良,及时处理各类困难和挫折问题,以及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思政教育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协同合作分析,明确证实的具体内容,加强协同教育的问题操作[2]。

二、高校思政党建模式和心理教育评价体系分析

以思政党建思维贯彻模式,调整党建工作的相关重点,重视学校制定的党建工作目标,明确责任书标准原则。依照学校党委委托的责任目标,实施有效的考核标准分析,对各党组织关系进行量化考评分析,从思想政治、组织关系、制度标准、校风班风上进行考核,不断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标准原则,从学校心理教育评价体系上进行分析,调整学校党委计划下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标准,落实学生党员的考评思路,重视学生心理品质建设,确定学生发展目标建设计划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培养,构建优秀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品质。按照校党委考核的学生党员评价标准,坚持每季度开展的全校学生党员组织建设,每年都召开民主会议,坚持每学期的学生党课建设。依照作风建设的过程,分析实施学生党员全局化的考核分析,充分带动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的全局化发展,以点带面,重视学生党员建设质量和标准水平分析,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打开局面,充分结合学生良好的心理机制,共同构建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的学生党员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效性的综合发展应用。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原则分析

高校坚持以“人本思想”的原则,是重视民族历史文化建设,落实科学教育的综合关键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引领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思想,可以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因为坚持人本思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重视教育发展,重视教育目标的建设,可以明确教育最基本的意义。而依照高校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的综合标准,以“一切学生”为根本,以“一切学生”为要求,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这些原则的把握都可以加强主体价值的观念思维创新,以健康、自由、平等、幸福的综合发展模式,提升思想教育的综合关怀操作,达到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构建。

(一)思政教育的人文思维导向意识建设

按照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思维导向意识建设,明确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心理实践互动分析,以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建设,构建学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服务心理模式,以高校人文思维价值为导向,调整思政教育的人格分配,目标建设,以及获取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式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心理素质的特性建设。在心理素质教育中,需要以有效的政治教育导向、世界观、人生观为思路,调节大学生个性化心理核心价值的建设范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活动方式和内容,重视心理素质的调节和引导,分析整体心理素质的发展建设[3]。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教育原则的统一。

(二)思政教育对人心理发展水平的激励拓展

按照思政教育模式,激发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水平,可以充分激发教育思维模式创新,为社会建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中,将高校思政教育合理运用,可以从重视思政教育的思路,调节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方向,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这三方面,依照学生整体发展要求,尽可能的满足大学生的整体需求,运用动态化、发展思维模式,开展有效的思维教育引导,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健康的成长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水平,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建设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与思政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确定教育对象的基本结合模式分析

按照大学生目前所处的生活发展变革的时展要求,当下在重视社会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前提下、大学生培养依照综合价值取向分析的多样化、信息化、竞争化、人际发展等特征,对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意识发起挑战。高校在一些安全事件、追求物质利益的思潮案例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与思想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从新形式的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角度出发,分析正面的选择和挑战,来提升学生心理教育素质水平的建设,以有效的教育发展需求模式拓展,成为目前判断有效结合的相关性和建设性需要。

(二)学生心理教育素质和思政教育内容一致性可结合水平的分析

按照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的综合内容一致性,加强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能力发展要求,体会道德心理品质的建设发展。结合高校教育培养有效的、高素质模式的人才模式,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素质和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思想,重视社会责任意识水平,来调节思政教育模式的发展,尽可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升综合人才的目标化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内容的一致性的提升和发展[4]。

五、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素质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一)人才培养质量模式分析

按照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综合政治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满足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心理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建设,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及时预防和化解各类心理危机问题。依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学生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精神实践模式,获取有效的理念、文化、纪律,来提升学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的水平。也可以依照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教育模式,来分析综合素质培养标准。在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一定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协调创新和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对思政教育、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来逐步带动科技文化、创新精神、实践模式能力的提升。通过分析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发展,从整体上来提升人才在思政理念上的综合模式建设。

(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分析

思政教育模式与心理教育模式要综合协同教育,需要在思想、内容、方法、方式上进行创新,提升思政教育政治的模式拓展,提高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理念,重视营造心理教育条件,结合思政教育建设要求,提高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的拓展。在思政教育中,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综合落实,明确正确的价值导向思路,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成就方式。依照思政教育的基础,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拓展,提升思政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上的分析,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模式,判断思政教育的整体方法标准,调整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情绪化调节过程,来分析人际关系、挫折应对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和谐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重视培养人才思路,加强道德、心理、品质的结合,调整环境的影响因素,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出发进行分析,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二者的协同稳定发展。按照二者和谐稳定发展理念,结合二者的环境进行改变,对不同标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谐发展进行分析,明确大环境、小环境的实际状况,依照硬环境、软环境,调整实际环境的关系,将现实与虚拟情况进行分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模式,不断提升协同稳定的应用性,加强综合环境的建设,确定二者有机整合的有效性[5]。

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发展模式分析

(一)协同发展管理模式的标准分析

按照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模式,调节二者协同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依照协同发展管理模式的相关协调性,重视校党委思政党建模式,加强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成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开展专题会议,及时调整、处理解决思政教育活动的各类问题,增强两个方面的工作实效水平分析。制定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规划部署,实施全面的政治教育模式拓展,将二者的教育经费落实到同步经费预算分析中,实施专项专款分析,保证教育经费的协同操作,通过逐步优化,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主动创新模式应用,结合综合协同管理,加强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协同发展环节,调整思政教育协同开展的标准拓展。

(二)课堂教育的协同模式分析

按照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思路分析,明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载体内容。根据《思政教育修养与法律规划基础》模式,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体系结构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加强思政教育政治具体内容和心理素质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获取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对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专业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学生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分析,可以依照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提升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心理品质的长效发展。

(三)社会协同实践的操作分析

学生在社会实践操作活动过程中,以课堂教学延展为目标,通过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实施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建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勤工助学、科技实践、文化卫生等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当然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同实践的应用,可以做好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交融分析,逐步加强有关元素的融合,增强学生社会认知。同样,重视学生思政教育认识的思路分析,通过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认知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自我管控,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建设,提升学生抗挫折的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综合服务意识建设和品质分析。

(四)思政队伍的协同模式分析

在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中,通过辅导员、教师、专职党干部、学生队伍等的综合队伍建设,将调整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中的各类思维模式引到队伍建设中来,明确队伍的各要素协同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按照思政队伍协同发展的模式,帮助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随时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然重视学生思政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建设,这需要加强思政队伍中各成员之间的必要交流,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心得体会,实现综合互助和写作分析。依照思政教育队伍的综合运用模式,提升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应用。

(五)校园文化的协同模式分析

校园综合文化模式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模式文化等。依照现代教育文化模式的思政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因素的分析判断,要加强健康、心理、思政文化的发展,可以从广泛的陶冶人格思路构建上来体现,主要是要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用知识竞争、文化艺术、征文比赛等模式,逐步加强学生综合自我学习水平的提升,重视对学生心理知识讲座分配的普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例如,开展书画、摄影、音乐等活动模式,充分激发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水平,锻炼自身的综合意识和意志品质建设,提升陶冶情操的作用,满足文体活动的建设要求,充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协同性。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4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素质教育的概念最初是来自基础教育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扩展到整个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界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命题,并开展了相关的实践与探索。素质教育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再向终身教育领域推进,这既是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也是素质教育发展和深化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我们对终身教育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体现,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表征和重要依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要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见仁见智的问题。虽然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还存有差异,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大学尽管承担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其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1]。作为一种教育类别或教育形式,远程开放教育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不能没有校园文化,不能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同时兼及自身的特殊规律,努力建设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校园文化,这是远程开放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实践“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过程中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事实上,在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过程中,伴随着实践的推进和思考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质决定了它自身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更为完整、更为彻底的素质教育[2]。中期评估之后,围绕如何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二、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1.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根本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教育教学为主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是内在的,而不是“贴标签”式的、外加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应该通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以系统、全面的实施。

以网络环境为基本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环境。环境就是教育。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从远程开放大学的角度看,首先要发挥网络环境的作用,构建网上文化平台和文化氛围。同时,也应发挥校园环境的作用,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各类活动为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靠校园文化活动来支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增知识、强素质、长才干;通过创建积极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区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以社会实践为有机环节。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针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大多是在职、在岗学习的实际,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要自觉向社会、行业、企业、岗位延伸和覆盖;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吸收行业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以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主体自觉为内在动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文化的熏染和陶冶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最终必须经由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是职业人,独立性、自主性和价值选择能力较之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更为突出,必须着力激发学生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健全和完善人格,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素质得到新的提升。

2.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先进文化作为指导。要坚持以先进文化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广大学生,帮助他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综合素质在能力层面上,主要包括:适应能力,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即在数字化时代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即在工作岗位上的创造性劳动以及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即在现实生活中对文化的选择以及对自我未来发展的设计和规划的能力。跟踪调查表明,我校毕业生的质量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和充分肯定。据对2002、2003、2004年度毕业生的跟踪抽样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达到90.63分。

3.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素质教育。一是加强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确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为他们提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二是在各科教学中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完2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或讲座,并为各教学点提供了素质教育光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四是加强诚信教育,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在网络环境中营造文化氛围。一是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32万册电子图书,加上学校22万册纸质图书,为开展素质教育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建立“素质教育网”,开设了教学改革、大学文化、师德园地、文学欣赏、科技博览等九大栏目、40多个板块;三是建立素质教育影视资源库,收集近4000部(集)影视片供学生观看;四是开设“网络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专题讲座,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查找、筛选、使用信息的能力。五是促进网上师生互动。突出网上导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在各类活动中陶冶高尚情操。一是开设“名家讲坛”系列讲座。邀请名家进校园开设讲座,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形势与政策、健康与生活、职业与创业等;二是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三是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上半年的“文化艺术节”和下半年的“纪念一二·九”活动,分别历时两个月时间,涵盖歌咏、舞蹈、演讲、主持人选拔、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以及各类球类比赛等方面;四是举办全省学生文艺汇演和学生田径运动会,每两年分别举办一次;五是举办网上读书活动。从好书推荐到征文评选到知识竞答,全部在网上进行,数千名开放教育学生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求知氛围,很多学生在征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开放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深刻理解;六是举办书画展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观众在网上打分、评奖,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与向往,展示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多方面的才华,也使社会各界对开放教育学生和开放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5

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和谐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性和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均是高校德育工作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等院校 德育工作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和谐德育”的内在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群体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十分重要的力量。为此,本文试图就和谐社会理念对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进行探讨。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对于发展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十七大报告中,将“促进社会和谐”写入大会的主题;同时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只有真正走向社会和谐,社会才能够进一步发展。自古以来,我们一直渴望这个梦想的实现——政通人和、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尚同一义、博爱互助等,这既是我国古人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西方人向往的理想国;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更是人类迄今最理想的和谐社会。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完全消灭,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带来的不平等与社会冲突不复存在,人性得以完全解放,人们的自由个性获得充分释放。可见,使社会更加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当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得处于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有机会申诉其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和睦相处,使社会趋于和谐,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使社会公正处处开满自由之花。构建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每个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谐精神,为高校的和谐发展添砖加瓦,实现高校德育教学的更加辉煌。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的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加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梁启超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青年中重要群体的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既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支潜在力量,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一支重要的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回应

当代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人们不仅注重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更注重他们的道德水准,他们在工作中的道德修养反映出他们在高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水平。所以,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更应该看到高校德育也为社会倡导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树立具有影响力的道德形象,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成为社会公德的中流砥柱。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推广和实践和谐观念,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塑造大学生的高尚道德人格。

(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和谐度

德育工作者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和关系。只有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的和谐,因为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所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以个体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使其各项素质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等方面获得极大的提高。由此可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各项素质均衡发展,而不能弱化甚至忽略其中任何一项素质的培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个性,而不是压抑甚至扼杀个性,限制人才的发展;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唯师是从的旧观念,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最终提升学生自身的和谐度,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同时在这种平等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学生自身和谐度、教师的和谐度以及师生和谐度均不同程度地提升,促成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并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性和谐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之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善于处理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家庭环境和社会语境的影响、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利益格局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容乐观。在这些大学生身上,高知识的光环与不健康的心理并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工作者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评定量表,举办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试点工作。高校自身也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咨询队伍,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提高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并开设心理健康系列选修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同时搞好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强化心理素质。孔子在《论语》中谈到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现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性格也迥异,这需要我们的因材施教的思路去关注。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为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非智力因索的差异表现在情商方面的差异和兴趣、理想、动机、意志、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此外,大学生个体在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工作必须正视差异的存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

(三)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

高校必须对“两课”教学、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加大投入,优选载体,协调运作。构建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教育体系。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和保证体系两个方面。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应该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重要补充。所以,在德育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必须加强“两课”教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学生工作,把日常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教育主要载体的功能;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延伸,使德育认知和德育实践很好地统一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持续性。领导重视、环境优良、队伍精干是德育教学全面展开、德育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条件,只有建立德育教育保证体系,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使德育教育收到实效。这需要高校完善有效的领导体制,确保“两课”教学的有力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构建和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确保德育教育形成合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确保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效果差强人意,德育工作机制存在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从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来看,和谐的德育机制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德育机制,应该是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关心、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并坚持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德育机制。和谐的德育机制可以表述为:组织——主题——载体——评价。就组织而言,成立一个能够使德育教育的各种载体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指导性组织机构,起到协同、指导、检查的作用。主题应包括永恒主题和阶段主题两类,学风、诚信、健康人格、“三主义”教育应该是我国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阶段主题应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要求进行制定。德育载体包括“两课”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辅导员、党团组织、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众多形式,各种载体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均是品德教育和养成的工具和手段,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任务。任何工作机制都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德育机制的很重要的一个程序。在启动评价机制时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中注重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为主,同时对于评价结论仅作为参考性依据。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的德育过程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除大师、大楼外,主要就是其文化环境,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尊重,能够使置身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科学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质的提高,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环境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活。”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和和谐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和谐宽松的精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要求内化为对学校师生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无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学校的凝聚力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高校必须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唱响和谐主旋律,创造一个适宜师生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关注、思考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自身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应承担的责任。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做外显文化,它是以某种文字符号为载体,将大学精神显现于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之中,如:以标志化的外化形态表达办学理念和精神的校牌、校徽、校服、校歌、校刊校报、橱窗、板报、雕塑、学校建筑、教学科研设备设施等。

2.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它包括与大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校园制度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

3.校园行为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它包括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如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际活动等。

4.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1.有利于用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文化必然会去占领。建设好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可对学生直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和灌输。寓教育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既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又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3.以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为基础进行的,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电化教学、各种知识竞赛活动、科技咨询、学术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沙龙、文化培训以及各种技能训练等来增长大学生们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2.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艰苦的,面临着各种问题,心理压力较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增进身心健康。

3.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参加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生活品位。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全社会的文化建设将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1.高校是全社会重要的文化区,高等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对全社会文化建设将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2.高校的教师是高素质的文化群体,担负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其言行举止对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群体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教师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熏陶过程。

3.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不仅在全社会青年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而且在他们走向社会后,亦必将在全社会起着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他们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深入开展高校校风建设

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优良校风。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努力建设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二)精心组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比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开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四)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精心打造“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使校园的规划、景观、环境呈现一种和谐美。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积极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系处的评比活动,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上等情趣低下的活动,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种独特的正向功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师生员工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思考,使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慨.试论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3-03-04.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7

关键词:职工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职工文化是以职工核心价值为主体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对于凝聚职工力量、保障职工文化权益,提升职工文化知识,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以及西方文化的迅速传播,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如何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职工心理健康,使广大职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1.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首先要倡导和培育价值理念,同时要坚持以职工为本,以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企业和职工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职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要通过推动企业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营造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使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潜移默化地体现和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以及职工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突出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职工群众作为职工文化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是职工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开展职工文化建设是应以职工为主体。应进一步强化职工群众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尊重职工的价值追求,满足职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职工中形成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使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3.完善职工文化建设运行机制。职工文化建设牵涉面广,是企业党政工的共同职责,需要企业每个职工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要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职工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推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把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推进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赢得更多关注、支持和投入。企业工会要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点、符合文化发展规律、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与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运作新机制。

4.拓宽职工文化建设的渠道。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是促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党的十报告要求,“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利。”坚持以职工为本,切实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发挥好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理念融入职工民主管理之中。同时,企业工会要广泛开展“建文明班组、创文明岗位、做文明职工”活动,引导职工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以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书屋”、活动室为载体,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的内涵,推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5.扎实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中国工会十六大提出“把提升职工素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加强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开展新发明、新创造活动,完善职工成长成才机制,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军,努力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按照这一要求,工会组织应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工会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切人点,通过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加强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民主法治素质、健康安全素质和社会文明素质建设,使职工队伍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职业道德建设更加深人,科学知识更加普及、技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职工教育培训机制更加完善,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更加繁荣。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8

摘要:本文从高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关系入手,系统分析了加强高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及具体实施方案,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社会效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繁荣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事业。

一、高职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关系

(一)高职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由英文informationLiteracy翻译而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克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质主要是指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是指人的大脑对信息存在的反映,即对信息的敏锐程度;信息能力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及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信息素质属于人文素质,是人们接受人文社会信息知识、信息意识教育并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素质教育与高职学生的基本现状,可以将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概述为:(1)信息道德教育,主要培养高职学生在信息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信息操行、信息道德和信息纪律,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等;(2)信息意识教育,主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创新意识、信息传播意识等;(3)信息能力教育,主要培养高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以及获取、整理、加工、分析信息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理论分析能力;(4)信息观念教育――主要培养高职学生对信息的态度、观点、看法、兴趣,形成对信息的认知和重要性的把握,等等。

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还要加强其生存、竞争、网络交际等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要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予以高度关注并化为自我的行动,以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成长、创新的环境,其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与高职学生的习惯、兴趣、个性和信息素养等元素紧密相关。校园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校园为空间背景,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信息素养为轴线,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围绕着教学、学习、实践、生活、团体为一体的包含学校精神、师生行为文化和物质生活及物质文化的总称。其中,学校传承的、独有的精神层次文化就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部分,而这一层次的建设离不开信息的传导与交互、反馈,这就要求我们基于提高其内涵建设的角度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三)高职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信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作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并强调:“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对当代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素质已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实现其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的平台。为了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现代化高职人才,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且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将强化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二、加强高职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高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迫切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是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为一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处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这必然要求我们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互动,相应的信息素质教育就成为其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其客观要求。

同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的奔涌,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否则,我们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落败。高职院校必须对此予以充分的认识和把握。

(二)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以师生为本”理念的校园文化的要求。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高度概括了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坚持的思路,它统领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理念。实践证明,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师生为本”、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教育活动的目标与根本。

这一目标的实现及效果的检测就需要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交互及反馈,我们必须科学地面对这些信息,切实从学生、教师的信息中获得客观的结论,就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育。这也将为培养民主、自由的信息交流提供平台。

(三)这是建立“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终身学习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面对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世界潮流,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生存竞争的需要。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高职学生具备正确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四)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能力的现实要求。

坚持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交叉科学、边缘科学不断涌现,高职学生要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要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离不开对信息的掌握和利用,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吸收营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成为能快速、准确把握和有效利用信息的创新人才。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否掌握主动权。面对择业与就业的激烈竞争,高职学生要成功地为社会用人单位所认可,成功地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环境,信息素质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必须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和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三、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围绕这项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服务。结合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的一些做法,我们进行了相关策略的研究。

(一)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关的信息互动团体,为信息素质教育争取坚实阵地。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要结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组建学生信息管理协会、计算机协会等,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培养信息意识、观念和能力,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团的管理,指导它们建立健全社团规章制度,保证信息素质教育有序进行并有效果。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以食品专业为龙头,学生处紧密围绕“食品”二字,积极成立了“食品信息交流协会(计算机协会转变而来的)”,充分发挥食品信息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入学之时就使学生深刻明确“食品安全不容忽视”、“食品事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在食品学院学习将会在食品行业大有作为”等。

(二)主动开展信息技能大赛,依托大赛的平台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赛事带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有关的大赛活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学院以“网站展示大赛”、“网页设计大赛”、“ppt课件制作大赛”、“FLaSH动漫设计大赛”、“tXt电子出版物阅读大赛”、“pHotoSHop文明校园平面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自觉接受信息,利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的处理与实践,掌握信息,并从食品学院的各项大赛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三)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有效地举办信息知识培训讲座。

有趣的、现实的、有效的信息培训讲座是对高职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便利的方式之一。职业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举行有关信息知识方面的学术讲座、交流或举办短期培训班,促使高职学生较快地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为他们增强信息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是双汇集团的人才订单教育培养单位,很多毕业生要到双汇集团就业,学院积极邀请双汇集团的信息管理人员和双汇集团软件开发人员及网站维护人员到学院做信息管理的讲座、相关技能的培训和双汇集团信息成果的展示等,学生非常有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水平。

(四)制作有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宣传专栏,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

要建设和谐的高职校园,必须有本校的核心精神文化。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的核心精神文化就是“化平淡为神奇,铸就高品质的食品事业”。根据这一特色,学院设立了反映这一特色理念的专栏,经过相关信息知识的传播,营造了浓郁的信息素质教育氛围,引导了广大学生自觉形成信息意识,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

(五)根据信息化的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信息社会实践,不断加强有意义的信息素质拓展。

信息化时代的高职学生不仅要善于接受知识,而且要善于应用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并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信息化人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与中国移动漯河分公司、漯河市农业局合作,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城镇信息化建设等社会信息管理与建设的活动。通过这些信息实践活动,学生把抽象的信息理论应用到了具体的实践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实践发现,这种信息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实际操作水平的很好方式,有利于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管理与操作技能等系列知识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影响现代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工程,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加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的信息化人才;加强信息素质教育能够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系统地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内涵。所以,我们“两手”都要抓,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培养有价值的、能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李娜,戎文慧,贾向春.信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2).

[3]沈淑艳.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

[4]唐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信息素质教育[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2).

[5]当代信息素质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z].博士教育网一综合论文,2005-2-6.

[6]张新潮.论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之途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加剧,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已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现代企业更加青睐那些理论丰富、技能过硬、人文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称为“灰领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注重校企深度融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具有大学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又称为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和大学生的能工巧匠,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工作岗位。

2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课程设置紧跟岗位要求,课程设计按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核心来展开,按照“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践训练,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3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工学结合。

4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能够真正突出育人中心,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内容之外的其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吸取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取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精髓,从而志向远大、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从而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促进高尚情操、丰富情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 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漏洞

由于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自然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部分学校除了开设教育部明确规定的“两课”外,很少开设其它与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而是一个“工具人”。缺少人文要素,高职院校就容易转变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所,而无法完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使命。

2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相对较差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不高,人文常识欠缺,有些学生表现为自由、散漫、自制力弱,团队精神不强,审美情趣不高。加上自身又不善于学习,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3 高职院校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

大学之所以称其为大学,不同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中心,必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高职院校由于发展起步较晚,人文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缺少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4 高职学生人文学习状况令人堪忧

高职学生受传统不良学习风气影响,进人大学后,不善于读书,更是很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缺少参加人文素质讲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调查,很多学生从未拜读过中国优秀名著,人文基础常识匮乏。还有部分学生从不关心政治,了解时事,没有追求和目标。同时,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得学生忙于升学、外语过级以及各种技能考试,而很少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

四、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 加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1)调整课程设置。在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以必修、选修和限选的形式开设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全体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限选课《大学生就业指导》,对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掌握求职应聘技巧、提高自身竞争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设置一定比例必修或选修的人文课程,如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哲学等,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2)教书育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爱岗敬业的意识、吃苦耐劳的能力、精益求精的品格,发挥专业课在提高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3)丰富人文素质课程形式,提高教育实效。人文素质课程绝非简单的理论阐述,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实践锻炼,使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体会人生哲理,坚定理想信念。课程形式可以设为理论研讨、参观调研、专题讲座、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要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 加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思想和经营理念的表现,是全校师生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大的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更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每周开设的《人文素质大讲堂》,邀请了国内诸多知名专家为全校师生讲学,效果甚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已经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要注重加强社团建设,发挥社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比如:通过文学社、摄影协会、读书爱好者协会、创业者协会、爱心社、艺术团、心理协会等,通过开展“技能大比武”、“科技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女生节”、“名人进校园”论坛等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

学生的创新成果,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爱心教育”等主题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培养团结和谐、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

3 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文化基础

高职院校在培育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如历代文化名人的塑像、体现人文主题的雕塑建筑等,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同时,学校要着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高职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布设要贴近社会,特别是要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培育人文环境要具有创新性,坚持本土化,使全体师生牢固树立高职教育理念,把人文建设当成创新型高职院校的基础工程来抓。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板报等媒介宣传作用,弘扬人文精神,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在发展的历程中,要鼓励师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来。比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植树、种草,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和特殊命名。这样既能美化校园,又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能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是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4 加强社会实践,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社会实践为人文素质教育搭建着广阔的平台。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参加主题实践活动,能够学会与人相处和协作,学会做人和做事。比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与农民同吃同住,会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体验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通过组织学生“三支一扶”、挂职街道社区等活动,能够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既能增长其阅历,又能积累其经验,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高。

5 加强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教师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一方面要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定期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6 建立人文素质考核标准,完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要构建人文素质考核标准,按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整体规划。要充分酝酿和调研,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大赛、技能比武、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实践活动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特别注重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做人、做事能力的考核。考核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不合格的取消学期度评优资格,并必须进行补修,直至考核达标。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篇10

【论文摘要】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关系着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威信,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具有示范、导向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完善道德立法,健全道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对社会道德的进步具有示范、导向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一个具有自主、自觉追求,在行动上践行道德准则的党政干部,才是真正合格的党政干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他又强调,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些都为我们加强党政干部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一、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政干部必须具有为时代所需的,为当好“人民公仆”所需的基本道德修养,才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www.133229.Com

1.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政干部的人品官德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而且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加强党政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规范党政干部的言行,强化国家法规制度的权威.从而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党政干部的道德规范有很多直接来源于国家的法规制度,他们的从政道德实践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法规制权威的高低,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动来观察和评价党和政府的形象。

2.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对社会道德的建设与进步具示范、导向作用。由于党政领导干部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其言行举止、道德取向,不仅社会各界所瞩目。而且成为社会效仿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各级党政干部道德素质提高了,就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3.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也为党政干部加强道德养,提高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提供了行动指南。党政领干部重品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践行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德品行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加强道德修养,遵守从政准则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

二、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1.加强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为党政干部道德素质高确立前进方向。党政干部道德本质上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而且自律更重要。党政干部要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内心世界人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党政干部要提高道德素质,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其次要注重道德的实践锻炼,在道德实践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检验自己的道德观念,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健全和完善干部道德立法,为党政干部道德素质提高确立法治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党政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我党的治国方略,这在客观上要求道德建设法制化。只有加强道德立法,对党政干部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才能强化道德的权威性。加强道德立法,应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严格规范党政干部的从政行为。党和国家已经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一系列规定,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第三十四条关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又增写了“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这对于从制度上强化党政干部道德修养,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