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治疗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52

甲亢治疗方案篇1

患者,女,63岁。糖尿病史2年余,口服二甲双胍,0.25g,3次/日,血糖控制尚可,空腹血糖5.0—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6.3%。高血压病史2年,口服厄贝沙坦150mg,1次/日,血压控制为(120—130)/(75~85)mmHg,心率为73次/分。患者于2010年8月因心慌查出患有甲亢,当时无多汗及大便次数增多,心率升至107次/分,血压(160—170)/90mmHg。血糖升高,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9.6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超声检查示甲状腺有3枚小结节。

实验室检查Ft3为9.72pg/ml.Ft4为3.97ng/dl,tSH为0.03μU/ml,tSH受体抗体(tRab)阳性,为2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316.40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526.80iU/ml。

诊断此患者Ft3、Ft4较正常升高2倍,tSH明显降低,可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思考由病例资料可知,该患者为初发单纯甲亢,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应如何制定甲亢治疗方案?对此例伴甲亢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甲亢的同时,降糖药物的选择是否将会受到影响?初发单纯甲亢,应力求做到根治

考虑到患者为初发甲亢,Graves病的可能性大,又因tRab为23,属于轻度升高,临床观察认为tRab>90的患者采用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根治的可能性不大。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又考虑到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少量结节,核医学治疗有一定顾虑;同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均升高,有慢性甲状腺炎的潜在可能,而且Ft3、Ft4升高幅度相对有限,所以,暂不选择核医学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经综合考虑,对患者实施药物根治甲亢的治疗方案,由于患者为老年人,药物剂量过大存在潜在风险,所以将药物减量,具体为口服甲巯咪唑(他巴唑)10mg,2次/日(他巴唑正常剂量应为30mg/日)。此后根据具体病情,调整他巴唑的剂量,治疗1个月后,减为15mg/日,3个月后减为10mg/日,半年后减为5mg/日。2011年春节期间患者病情有所反复,调整他巴唑剂量为10mg/日,后好转。患者从初次发病至今,已经有大约1.5年的时间,一直维持药物治疗,目前为隔日口服他巴唑2.5mg,同时合用左甲状腺素12.5μg,并根据具体病情逐渐调整用药剂量及服药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没有完全停药,主要是为了防止春季或秋季时的病情反复。

药物治疗甲亢时,根据病情选用降糖及其他药物

患者在治疗甲亢过程中,血糖水平轻度升高,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6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由于患者病程较短,且血糖升高幅度不大(糖化血红蛋白未超过7.0%),所以并没有调整其原有的治疗方案,仍然继续应用二甲双胍。在本例患者的治疗中,我们没有选择进一步增加降糖药的品种和剂量。甲亢是经过0.5—1年就能控制的状态,况且老年甲亢的病情一般不是很严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以根治为主。如患者的血糖在原有基础上小幅度升高,仅需要在原有的药物品种和剂量上进行调整,就能使其血糖控制在稳定状态。

本例患者的甲亢符合老年甲亢的特点,用药初始剂量是正常剂量的2/3,且减量较快,但药物维持时间较长。患者心功能尚可,初发甲亢时在应用抗甲亢药物的同时加用了B受体阻滞剂,用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及稳定交感神经。由于患者心率升高到107次/分,血压升至(160~170)/90mmHg,所以初次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的剂量比一般糖尿病患者高,为50mg,2次/日(一般用药为25mg,2次/日),后根据心率、血压情况逐渐减量至25mg,后来减至12.5mg。当然,在降压治疗方面,嘱患者继续服用厄贝沙坦,甚至有一段时间曾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但是患者自述即使甲状腺功能得到控制,若停用倍他乐克就会出现阵发性心慌。单纯应用B受体阻滞剂,有些观点认为对糖尿病并没有更多的益处,但用倍他乐克对老年患者降低心室率和防治心衰有重要意义,而后者的治疗意义针对此例老年患者显然更为重要。

给基层医师的两点提示

提示1:甲亢患者可有一定的胰岛素抵抗在治疗甲亢(不管是同位素治疗、手术治疗还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状态,根据病情需要可以口服降糖药也可以应用胰岛素。需要强调的是,甲亢患者也存在一定的胰岛素抵抗,即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量是增加的。所以,如果患者不是极度消瘦,不存在明显的禁忌,可以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当然,甲亢患者的胰岛素需求量也较正常人多。所以,在进行胰岛素增敏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者胰岛素治疗也是可以的。希望患者的甲亢症状能在发现1年或更短时间内即获得完全控制,对于血糖控制等其他治疗可以有阶段性的要求,在甲亢获得控制后应该及时将降糖药物调整为稳定状态。

提示2:甲亢时会有低血钾的趋势甲亢患者血钾有降低的趋势,这并不是说一定会低至正常下限以下,只是甲亢使其身体的能量有过度调用表现。具体地说,甲亢患者的能量消耗较正常人大,而人体的能量消耗增大实际上表现在对糖的消耗量增大方面,人体在利用糖时需要将钾从细胞外转移至细胞内,所以甲亢患者的血钾有降低趋势。同时,甲亢患者需要高糖、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这明显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存在一定矛盾,同时糖尿病患者要限制水果的摄入(人体摄入钾的主要渠道),这样就对甲亢患者低血钾的趋势存在不利影响,此时就需要坚持从患者的重要脏器和现状、能量及电解质平衡出发,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则对其能量限制就不能太低,如果限制太低就会加重心衰;如在甲亢基础代谢率增高、能量需要量增加时,应将能量控制在能够满足甲亢高代谢状态的能量要求,常规1600—1800keal的能量显然不足;如患者暂时无脏器损害的威胁,血糖也很高,就可以限制其能量摄入,但最好在满足其基本能量需求情况下进行。

甲亢治疗方案篇2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亢进;特点;同步治疗;效果

myastheniaGraviswithHyperthyroidismpatientsClinicalobservation

ZHenGYan-xue

(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eople'sHospitalofChongzhouCity,Chengdu61123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myastheniagravismergerhyperthyroidismpatients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treatmentpaths.methodsSelectioninaugust2013toSeptember2014departmentofneurologywereanalyzedduringtheperiodof52patientswithmyastheniagravishyperthyroidismmergerasaclinicalresearchobject,combiningwiththe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synchronousgivestwodevelopmentschemes,patientswithclinicalsymptomswasobserved.Results52patientswithclinicalorientationaftertreatment,patientswiththyroidfunction,clinicalsymptomsofmyastheniagraviswerebenignimproved,theoveralltreatmenteffectisremarkable.ConclusionFormyastheniagravispatientswithhyperthyroidismclinicaltreatment,bygivingtwodevelopmentscheme,whichcaneffectivelyimprovethepatients,improve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life,

Keywords:myastheniagravis;Hyperthyroidism;Characteristic;Synchronoustreatment;effect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类累积神经肌肉接头处突出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其它多类疾病共同出现,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胸腺疾病、周期性瘫痪等症状,其中尤以甲状腺机能亢进病症最为常见,亟待临床给予合理治疗优化[1]。为定向分析mG合并甲亢患者临床特点,掌握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最佳方案,本研究定向纳入了52例mG合并甲亢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定向实施了同步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4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所收治的52例重症肌无力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纳入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24~73岁,平均年龄(43.2±10.7)岁。患者病程32d~14年,平均病程(6.52±4.11)年,其中初诊为重症肌无力患者24例、初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10例,两病同时出现患者18例。

1.2临床诊断52例患者重症肌无力病症分型:眼肌型(i型)22例、轻度全身型(iia型)21例、中度全身型(iib型)11例,所有病患均经疲劳试验、新斯的明实验阳性,存在晨轻暮重的显著特点,肌电图显示均吻合重症肌无力表现。甲亢症状临床主诉表现为多汗、怕热、多饥、多食、头昏、消瘦、乏力、易激动、手抖等高代谢征群症状。其中22例患者存在突眼表现、30例患者存在甲状腺i°~ii°肿大。伴发其它疾病患者11例,其中胸腺肿瘤7例,甲状腺肿瘤5例。

1.3方法52例患者经临床确诊后,即刻实施两病同治方案,i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初步治疗阶段给予较大剂量强的松激素药物60~80mg/d,待患者病情连续好转后予以酌情减至小剂量维持治疗。ii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每日给予甲基强的松龙500mg作静脉注射,保持3~5d,其后逐步降低药量至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同时给予60mg吡啶斯的明(胆碱酯酶抑制剂)口服,3次/d。其中针对5例不能耐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患者,给予环磷酰胺200mg,1次/2d,静脉注射治疗,直至达到30g给药总量。对于7例合并胸腺肿瘤患者,经激素治疗病情持续好转2个月以后实施胸腺切除术,给予围术期规范处理措施[2]。甲亢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给予他巴唑药物30~60mg/d,或给予丙基硫氧嘧啶药物300~600mg/d,分3次服用。突眼患者加服甲状腺素片30~60mg/d,连续治疗6~12w待患者病情缓解后逐步予以减量。针对5例合并甲状腺肿瘤者,均予以甲状腺次切除术。

1.4疗效评价本研究所纳入52例患者,疗效评价标准,共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有效,无效五级标准。痊愈:临床相对计分≥95%;显效:80%~95%,好转:50~80%;有效:25%~80%;无效:≤25%。甲亢疗效评价:治疗后,甲亢症状好转或消失,甲状腺指标Ft3、Ft4水平均明显下降、tSH水平明显升高即为有效;甲亢症状无明显好转,甲状腺指标Ft3、Ft4水平,无明显下降、tSH无升高则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以SpSS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x±s)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经临床治疗后,52例患者中,mG痊愈患者11例(21.15%)、显效患者17例(32.69%)、好转患者12例(23.09%)、有效患者8例(15.38%)、无效患者4例(7.69%),其中45例患者复查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转阴,p/n

3讨论

本研究所纳入52例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及实验室数据显示,均符合两病并存诊断标准。两类病症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从现代临床实践来讲,mG患者伴发甲亢较为常见,甲亢伴发mG患者相对较少。业界众多学者推测认为:此两类病症并发的诱因可能同免疫泛化有关,当患者体内抗体量达到靶组织破坏至一定程度时即可诱发症状的产生[3]。同时现代临床大量免疫学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mG同甲亢均是同遗传因素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4],本组研究中52例患者免疫学检查显示,均具有着较高阳性率,即为表证。

笔者认为针对mG合并甲亢患者,应当两病同治方可奏效。本研究中有12例患者再入院治疗前,曾有7例患者常规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mG症状有所改善,但甲亢症状未消除;5例患者常规服用甲状腺药物伴小剂量甲状腺素片,虽然甲亢症状有所减轻及控制,但mG症状未见缓解且有所加重。12例患者最终均因病情严重遂入院接受治疗,由此也可看出针对mG合并甲亢患者实施两病同治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合并甲亢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能够选择性忽略其中任何一病症,因为二者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并互相加重的内机,当两病合并发生时,必须坚持同治原则,以此达到整体治疗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段志.7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3,(1).

[2]李大军.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与单纯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

甲亢治疗方案篇3

【关键词】Graves病;择期怀孕;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

Graves病(GD)属于内分泌常见疾病,约占甲亢患者的85%左右[1]。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1:46,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成年女性多见,大部分集中在20~40岁[2],有妊娠需求的女性较多,因此如何处理好GD合并妊娠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妊娠甲亢首选药物治疗,一般目前建议服药疗程2年左右。停药后仅有1/3左右的患者会长期缓解,有相当一部分人甲亢可能会复发[3],如果选择停药后怀孕,有些患者可能错过最佳怀孕时机。本组病人对于那些急于怀孕的患者选择“计划怀孕”,甲亢治疗初始阶段做好避孕措施,在甲亢控制稳定并且所用药量比较少的时候改用丙基硫氧嘧啶(ptU),以最小维持量控制甲亢,若病情稳定准备怀孕。此种方案不用连续服药两年,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现将本组病人资料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选择本院内分泌门诊诊断GD、近期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患者;同意并能坚持口服药抗甲亢;对抗甲亢药无过敏,肝功及白细胞正常。共观察57例患者。年龄18~33岁,平均(25.92±2.72)岁,病程2月~2年,平均(10.8±5.4)个月。

甲亢治疗方案篇4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250—03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

的主要并发症之一,ill主要原因是手术时甲状旁腺被

误切、挫伤或血液供应受损,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该并发症并不少见.但因只须保留1枚功能良好的甲

状旁腺就可保持正常的甲状旁腺功能,故临床上出现

严重手足抽搐者并不多见.医疗因素致手术后立即出

现手足抽搐且持续存在的病例更是少见.笔者曾遇到

1例,现报告如下。

诊疗情况

某女.26岁。因“发现颈部肿物伴乏力、气短半

年”,于1997年i1月413人某市医院外科。患者半年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肿大,伴怕热、多汗、乏力、气

短、消瘦、易激动。曾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曾诊断为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口服他巴唑、心得安等药物

治疗半年.症状有所缓解。为求手术治疗入院。入院查

体:体温:37.2℃.脉搏:96次/分.血压l5/9kpa.双

眼球略突出.颈部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可扪及甲状腺

左叶约6em×4em大小.右叶约5em×4em大小.质

略韧,未扪及结节,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活动,上下

极均可闻及低调连续性血管杂音。辅助检查:b超示甲

2.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刑侦支队20__35)

状腺弥漫性肿大。甲状腺核医学影像示:(1)双叶血流

灌注明显增强;(2)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甲功系

列:t6.77nmol/l.t4376nmol/l.tsh1nmol/l,tga4.

tma38%。入院诊断: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1997年

11月2013在颈丛麻醉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中见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结扎切断右甲状腺中

静脉,显露右甲状腺上动静脉,近端双重结扎。断甲状

腺悬韧带.游离甲状腺下极.断甲状腺峡部.游离右侧

甲状腺绝大部.于甲状腺基底部上一排小止血钳.多

留被膜.多切腺体,楔型切除右侧甲状腺.甲状腺残端

留有拇指头大小,左侧甲状腺切除同右侧。甲状腺共

切除约50g,输血400ml。术后病理学诊断:结节性甲

状腺肿。

术后3小时,病人出现胸闷、口角及双手麻木、

右侧鼻唇沟变浅、双手“助产士手”改变.查血钙降

低,钙剂治疗后缓解。此后患者反复出现口角及双

手麻木、抽搐.化验示血钙降低、血磷升高.血钙最

低1.04mmol/l.钙剂治疗后缓解。1998年1月913

出院。

此后患者反复出现胸闷、气短、四肢无力.间断出

现手足抽搐.并出现晕厥一次。20__年3月1413血钙

结果:1.43mmol/l.20__年7月2313血磷结果:2.40

mmol/l。20__年3月2213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

第一医院.化验结果示:pth<0.1pmol/l,ca+1.30

【作者简介】李永良(1976一),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医学学士、法学学士,主检法医师。研究方向:医疗纠纷鉴定、法医临床学。tel:+86—

10-85250338;e-mail-www.1ee@126.tom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mmofl,p2.49mmofl,m0。67mmofl,诊断为:“甲

状旁腺功能减退症”。20__年2月23日患者以医疗损

害赔偿为由将该医院诉至人民法院。

鉴定

法院受理此案后。诉讼双方主要对患者甲状旁腺

在手术中是否被全部切除以及目前“抽搐”病症与手

术有无因果关系存在争议。后委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

鉴定中心进行鉴定,鉴定结论为:(1)依据现有材料,

难以认定甲状腺在手术中被全部切除;(2)该医院医

疗行为与被鉴定人现在的甲状腺功能低下一低钙状

态有直接因果关系。

案件处理结果

20__年2月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

成协议:某市医院赔偿患者经济及今后治疗费用人民

币20万元。某市医院不再承担患者今后的所有费用

案件受理费、鉴定费等相关诉讼费用由某市医院承

担。

讨论

本案是以医疗损害赔偿为案由提起的损害赔偿

诉讼,法庭依照民法的侵权赔偿的有关规定来审理此

案。只要行为人有过错,并给他人造成损害。且该过错

行为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承担民事赔

偿责任。因此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就涉及医疗机构的医

疗行为有无过失或不当以及医疗机构的行为与患者

的损害后果有无因果关系的判定问题。由于这两个方

面涉及专业的医疗学术问题.法院常委托相关鉴定机

构进行鉴定。故本次鉴定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委托目

的,即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

因果关系开展鉴定

、医院的医疗行为与患者现存状态之间的因果

关系分析

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医疗

行为侵权损害赔偿的基础。本案是医疗赔偿纠纷,应

适用一般民事责任构成的4要件来确定责任。在分析

因果关系时。近因原则是判断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的

因果关系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近因是指引起损害结

果的直接的、最有效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直接导

致损害结果的发生。是促使损害结果发生的最有效的

或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因。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它不

一定是最近损失结果的原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是甲

亢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有报道甲亢手术后手足

抽搐可高达74%,但此文献较早,近阶段的文献显示

发生率较低。黄文楼报道220例甲亢手术后发生手足

抽搐约为4.5%,【2]李振洪等报道180例的发生率约为

·251·

5%,f3]陈兴超报道226例的发生率约为2%。l4]沈美萍

等报道388例的发生率约为1.8%.f5]而劳国权甲状腺

功能亢进外科治疗405例报告及陈金辉甲状腺功能

亢进外科治疗800例报告均未见此并发症的相关报

道。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治疗后并发甲状旁

腺机能减退引发手足抽搐的关系。黄颖斌等f8]分析了

l0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原因。其中9例为

甲状腺手术误切或损伤甲状旁腺引起。gunn报道在

l6例甲亢手术中。术后发生手足抽搐的6例,均没

有误切甲状旁腺而需钙剂治疗。f9]霍保忠报告一组甲

癌术后无l例手足抽搐而同期甲亢术后发生率为

6.3%,此低钙抽搐可能与甲亢疾病本身有关。甲亢时

全身骨组织处于“负钙平衡”状态.一旦甲状腺功能恢

复,骨组织对钙的吸收突然增加而造成低钙血症。因

此甲亢手术后出现的手足抽搐一方面与甲亢疾病本

身有关系,另一方面与手术误切或损伤甲状旁腺有

关。区分二者的关键是。由前者引起的手足抽搐多在

术后1—2周出现,经对症治疗后短期缓解。而后者在

术后1周左右出现,需长期替代疗法。罔

根据提供的现有资料.被鉴定人1997年11月4

日在某市医院做“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前无抽

搐的病史,术后3小时即出现手足抽搐,至20__年1

月仍有手足抽搐症状。应用钙剂治疗可缓解症状。因

此可以认定为术后“长久性低钙”.分析认为患者术后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原因可能有两个:(1)手术切除

了甲状旁腺;(2)由于手术中血管结扎。腺体剥离而影

响了甲状旁腺血液供应导致功能低下根据现有的资

料.难以证明被鉴定人属于以上两种原因中的哪一

种。但是与手术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造成甲状旁腺

功能低下的关系是可以明确的。

鉴定中医院提出患者存在异位甲状旁腺.手术本

身不可避免的会损伤甲状旁腺的答辩。经分析医院对

此主张的举证材料.认为医院对患者手术记录中未记

载异位甲状旁腺的具体部位;医院对患者切除的甲状

腺病理标本中。无甲状旁腺异位在甲状腺组织内的病

理报告;并且患者术后3小时即出现“抽搐”症状。此

时医院应及时重查切除之病理标本.但医院未予重

查。因此,依据现有证据材料认定医院主张患者存在

异位甲状旁腺的证据不足。

二、医院的医疗行为存在的主要过错认定

1.甲亢手术的应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完善

各项术前检查,手术前检查血钙、血磷是甲状腺切

除手术前的基本医疗常规.但医院对患者术前无血

钙、血磷的化验指标。存在未遵循基本医疗常规的

·252·

过错。

2.患者术后3小时即出现“抽搐”症状,此时医院

应及时重查切除之病理标本,但医院未予重查,未尽

适时地采取医疗防范措施以防止损害后果扩大的危

险回避义务,如此时发现,应立即移植于胸锁乳突肌

中.相关报道对于术后即行肌肉埋植的,术后均未出

现症状或者预后良好。

3.医院对患者术前告知存在不足。根据提供的资

料.医院手术协议书中未有提及甲状旁腺损伤的后

果.违反了危险结果的预见义务及告知义务。

本案的争议焦点就是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

的因果关系,医院主张患者存在异位甲状旁腺,因此

属于不可预见的范畴,应免除责任。但是本案鉴定中

医院虽然有此主张,但由于举证不力,无法提供支持

其答辩的材料,因此认定此主张不能成立。医院在诉

讼主张和答辩中应当对原始的证据材料进行详实、

具体的准备,这样才能有目的、有准备的应对医疗诉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讼。

参考文献

【l】陈孝平.外科学【m】.第l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418~421

【2】黄文楼.22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手术的并发症分析.九江医学,

1994,9(3):163

【3】李振洪,邓晓军,李立志,等.甲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j].医师进修

杂志,20__,24(10):33

【4】陈兴超.甲状腺功能亢进226例外科治疗【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999,17(4):371~373

【5】沈美萍,武正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手术后并发症分析(附388例报

告)[j].江苏医药,1994,20(3):137

【6】劳国权.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405例[j].临床分析,1999,17

(2):164~165

【7】陈金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800例手术评估【j].湖南医学,20__,18

(3):214~215

【8】黄颖斌,陈亮,杨华章,等.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l0例临床分析

【j].实用医学杂志,20__,180):961~962

甲亢治疗方案篇5

【关键词】甲疏咪唑;甲亢;长期治疗

作者单位:276700山东省临沭县人民医院内一科甲亢是指由于甲状腺本身功能失调或外源刺激引起的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甲状腺毒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突眼和高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临床治疗甲亢对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mmi是最为常用对抗甲状腺药物之一。本院对部分甲亢患者使用mmi长期口服治疗,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甲亢患者68例,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23~49岁,平均(36.7±6.7)岁。病程:6个月至2年,平均(1.3±0.4)年。病情:轻度11例,中度41例,重度16例。诊断标准[2]:根据2007年中华内科杂志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排除标准: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异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伴有甲亢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明显甲亢并发症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身体素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口服mmi片(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773)进行治疗。其中,轻度甲亢患者10mg/次,2次/d;中度甲亢患者10mg/次,3次/d;重度甲亢患者15mg/次,3次/d,连续用药30d为1疗程,每疗程结束对患者病情做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继续用药,直至患者甲亢症状得到控制,停药,复发后再行病情评估和用药。观察组:起始用药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在患者甲亢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不停药,给予患者维持剂量mmi(5mg/次,2次/d),以维持甲状腺功能。各组患者均完成3年观察期随访。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痊愈,患者甲状腺肿、突眼等甲亢临床症状消失,脉率回复正常,体重增加,甲状腺素水平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甲亢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脉率基本恢复正常,体重增加,甲状腺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甲亢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脉率减慢,体重无降低或稍有增加,甲状腺素水平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甲状腺素水平等未发生变化。②观察期内复发率。③甲状腺功能指标:患者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thyron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的水平变化。④甲状腺免疫指标:患者血清中tSH受体抗体(tRab)的水平变化。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2.1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1.2%,显著高于对照组70.6%(p

2.2甲状腺功能比较观察组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免疫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2.3不良反应比较3年观察期内,观察组有5例粒细胞减少,1例药物性皮疹,对照组相应比例为3例、2例,均可在停止用药后3周内自行缓解,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3.1甲亢的发病趋势和治疗现状甲亢(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由内源或外源因素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属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以Graves病(Gravesdisease,GD)最为常见,可达所有甲亢的85%。患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突眼、以及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据统计,近年来甲亢发病率呈日益增高趋势,我国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3],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0~45岁之间。

一般认为甲亢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遗传为其最主要对发病基础,又可受感染或精神刺激等影响。一旦起病,临床治疗上很难痊愈,往往反复发作,对精神、神经、心血管、造血、生殖、消化、肌肉骨骼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可累发甲亢性高血压、甲亢性糖尿病、甲亢性精神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及甲状腺危象危及生命。

目前,甲亢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甲状腺药物[4]、131i[5]、手术治疗[6]、中药治疗以及多种药物结合治疗。其中,131i和手术治疗风险较大,且存在甲减的可能性;而中药治疗疗程长,缓解率低;因此,抗甲状腺药物是临床治疗甲亢的一线药物,而mmi是一般甲亢的首选[7]。

3.2Ft3、Ft4、tSH与tRab在甲亢的诊断价值Ft3和Ft4是循环血中甲状腺激素(thyroidhormone,tH)的活性部分,其含量稳定,不受血中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和含碘杂质的影响,能准确地反应甲状腺功能状态,在甲亢对诊断方面具有极高对特异性[8]。tSH对甲状腺组织的生长、分化及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和释放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含量水平与tH水平直接相关,是甲亢诊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一般甲亢患者对临床诊断应包括Ft3、Ft4和tSH,又称甲功三项。tSH是一种分泌型结合蛋白,通过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活性,tRab可竞争性抑制tSH与其受体结合,阻断tSH持续分泌,在甲亢的诊断中也有较高对特异性。

本研究表明,mmi长期口服治疗甲亢,有效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免疫状态,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安全可靠,具有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李爱玲.用甲巯咪唑联用比索洛尔治疗甲亢临床效果的研究.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9:506-507.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亢.中华内科杂志,2007,47(10):876-882.

[3]李卉.甲亢病证结合诊疗方法及疗效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4]汤锦萍.甲亢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56-157.

[5]徐志勇,周嘉强.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进展.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2):170-172,175.

[6]李义星.甲亢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117-118.

甲亢治疗方案篇6

[关键词]甲亢;131i治疗;atD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051-02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gravesdisease,GD)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131i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131i已被认为是治疗成人GD伴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的首选方法[1]。不过有些甲状腺肿大的甲亢患者,经131i治疗后甲状腺大小恢复正常,但仍有甲亢未中毒症状,对这部分患者是再次采用131i治疗还是改予atD治疗尚有争议。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效果,我们比较了甲亢131i治疗后甲状腺大小恢复正常者但仍有中毒症状者再次予131i治疗和改予atD治疗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3年3~4月来甲亢专科门诊就诊的136例GD甲亢患者,其中,男31例,女105例。年龄21~63岁,平均37.5岁。均为初发,甲状腺弥漫性肿大Ⅱ度以上,经131i治疗,半年后复查,甲亢未愈但甲状腺大小恢复正常。甲亢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Ft3、Ft4高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值,甲状腺摄131i率升高,甲状腺的重量依据彩超、甲状腺核素131i扫描及扪诊确定。

1.2治疗方法

136例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68例为再次131i治疗组:131i治疗剂量按每克甲状腺实际摄取131i活度(2.96~4.44mBq)乘以甲状腺重量(g)再除以甲状腺第24小时摄131i率。如有效半衰期短则相应调节剂量,服131i起至第6个月为疗程结束。治疗后第3,6,12,18,24及30个月分别查Ft3、Ft4和tSH以评价疗效。另一组68例为改予atD组:按照控制期、减量期和维持量期三阶段规范用药,治疗1.5年后停药,停药后每隔半年查t3、t4及tSH以评价疗效。

1.3疗效判断

131i治愈:患者的甲亢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血清t3、t4及tSH恢复到正常水平。好转:患者的甲亢症状减轻,体征未完全消失,血清t3、t4及tSH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或降到正常范围又上升超过正常值。无效:患者的甲亢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反而加重,血清t3、t4一直高于正常水平。甲减:患者出现甲减症状,血清t3、t4水平低于正常,tSH高于正常。复发:甲亢症状和体征重新出现,血清t3、t4升高及tSH降低。

2结果

改予atD组中5例因药物过敏、粒细胞减少等原因不能坚持atD治疗而改用131i治疗,该5例不计入再次131i治疗组。再次131i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观察2年;改予atD治疗组治疗1年半,结束疗程停药后观察2年,对两组病例在治愈率、复发率及甲减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种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别(χ2=1.54,p>0.05);两种方法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98,p

3讨论

甲亢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抗甲状腺药物,131i治疗,外科手术。因131i治疗甲亢具有疗效确切、疗程短、根治率高、复发率低且简单、经济、方便等优点而成为目前成人甲亢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主要的副作用是甲状腺功能低下(以下简称甲低)。甲低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种。早发甲低的原因与131i剂量和甲状腺对辐射的敏感性有关,国内统计资料表明,早发甲低的发生率为10%且多可恢复[1];晚发甲低则可能是:①与甲状腺细胞转换速度和甲状腺的增殖能力有关;②与自身免疫过程有关;③与甲亢的自然病史有关[2],国内统计资料表明,晚发甲低的发生率为59.8%,且逐年增加,年增加率在5%左右。虽然现在检测手段先进,能早期发现甲低且用替代疗法很容易纠正甲低,因而认为甲低不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尽管如此,但出现永久甲低后需终生服药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使甲低特别是早发甲低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是大多数医生所孜孜以求的。

内科抗甲状腺药物(atD)不会造成永久性甲低,但疗程长、根治率低、复发率高达60%~70%,很多人不能接受,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较适合于甲状腺轻度肿大以下的患者[3]。

在用131i治疗成年GD伴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的病例时,常会有甲状腺大小恢复正常但甲亢未愈的病例。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是改用atD还是再予131i重复治疗,目前还有争议。根据我们所做的对比研究结果来看,两种方法在治愈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从治愈后2年内的复发率比较来看,atD组虽然明显高于131i重复治疗组,但与单纯atD治疗的60%~70%的复发率相比,则大大降低。改予atD组的永久性甲低显著低于再次131i治疗组,出现上述结果的可能解释是,甲状腺细胞经第一次131i治疗遭受辐射损伤但未死亡,尚能进行有丝分裂,随着时间推移,当细胞的有丝分裂达极限时,细胞将死亡。这类细胞在经重复131i治疗时极易被杀灭,这也造成重复用131i治疗时剂量不易掌握的因素之一;而atD的作用原理是干扰t3、t4的合成环节而不是杀死甲状腺细胞,故对于这类病例,给予atD治疗,目的是在控制甲亢症状的同时等待这类细胞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状腺功能将恢复正常,实现甲亢治愈而不会出现甲低的目的。对于复发的病例,再考虑用131i治疗不迟。

总之,对于经131i治疗后甲状腺大小已恢复正常而甲亢未愈的患者,采取atD治疗为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78.

[2]尹伯年.临床核素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4-105.

[3]朱锦玲,管昌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55-156.

甲亢治疗方案篇7

【关键词】甲亢性心脏病;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19-02

甲亢性心脏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过量甲状腺激素加重患者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或者心脏性猝死等都能够引发该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次研究特就常规护理与整体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50例于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甲亢性心脏病治疗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27例,男性患者占23例,患者年龄范围居于31至79周岁,年龄平均值为(53.6±2.3)岁。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病程持续时间为0.2至13年,12例心力衰竭患者,36例心律失常患者,37例心脏扩大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两组患者病程、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此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1.2.1急救护理:为了使患者心脏的前负荷得到有效的减轻,患者需双腿下垂,并取端坐位,建立2条经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并对患者进行高流量吸氧治疗,同时采用镇静、扩张血管以及强心等药物治疗方式。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进行全面观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1]。

1.2.2心理护理:患者对自身病情缺乏全面的了解,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为了及时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认真观察患者表情,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患者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着较为全面的理解并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及早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护理人员还应该多以成功案例激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进程造成不良影响。

1.2.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并进行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咖啡、浓茶,不饮酒,不抽烟,少食海苔、紫菜、海带等富含高碘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钠盐和脂肪的摄入量,尽量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高热量的食物[2]。

1.2.4输液护理:对患者进行输液时如果液量太大或者流速过快,可能会加重患者心脏负荷而引发心力衰竭,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反应,严格做好液量和液速控制。

1.2.5用药护理:同时对患者的甲亢病症、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调进行对症治疗,保证给药时间的合理性,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若患者出现快速房颤现象,需要口服倍他乐克或者心得安降低心率。患者进行甲亢药物的服用时,护理人员需随时观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采用吗啡治疗时,需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3]。

2结果

观察组15例患者痊愈,占60%,9例患者治疗有效,占36%,1例患者治疗无效,占4%,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6例患者痊愈,占24%,14例患者治疗有效,占56%,5例患者治疗无效,占20%,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甲亢患者大量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新陈代谢加速,并引发精神系统、造血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对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沈敏.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2,17(30):174-175.

甲亢治疗方案篇8

究竟什么是甲状腺?甲状腺是干什么的?我们该如何早期发现甲状腺疾病?大家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下面就一些常见的问题,我们请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疑问:什么是甲状腺?

答案:甲状腺是人体中中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形如“H”型,由左右两叶和中间的峡部组成。

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甲状腺究竟位于人身体的何处,但“大脖子病”对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其实,“大脖子病”就是甲状腺肿大了。再具体些讲,以男性为例:我们平常所说的“喉结”,自己都能对着镜子看到,用手也能触到。甲状腺就位于“喉结”下方约2-3厘米处。甲状腺有个特点是随着吞咽而上下活动,这可以使我们区分甲状腺和颈部其他组织。

疑问:甲状腺到底是干什么的?

答案:甲状腺就像一个工厂,它的任务是生产甲状腺激素。在显微镜下,这个工厂有许多车间(甲状腺滤泡),在每个车间里都有很多的车床(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甲状腺激素就是在这些车床里生产的。

甲状腺激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体温恒定的重要保证,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氧化速度,使产热增多,这种作用称之为甲状腺激素的产热效应,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体温的恒定。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骨骼和神经系统。胎儿在母体内如果缺乏甲状腺激素,出生后会出现智力迟钝、生长停滞,即所谓的“呆小病”。甲状腺激素还可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当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会出现神经过敏、多言多虑、思想不集中、性情急躁、失眠、双手平伸时出现细微震颤等。当甲状腺激素水平过低(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出现记忆力低下、表情淡漠、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嗜睡等。

疑问:甲状腺疾病都有哪些?

答案:甲状腺疾病主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低或甲减)、甲状腺炎(包括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等)、甲状腺结节等。

疑问:导致甲状腺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甲状腺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目前在临床上很难明确某种甲状腺疾病的具体致病原因。遗传因素(先天体质差异、代谢因素、遗传易感),饮食因素(含碘食物的过度摄入),环境因素(外环境: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内环境:机体代谢异常、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社会环境:工作压力大、精神负荷过重等),情志因素(暴怒、抑郁)等,都可能参与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疑问:如何早期发现甲状腺疾病?

答案:最近几年,人们对甲状腺疾病越来越重视,已把甲状腺健康的检查列入体检范围内。

1.验血检测甲状腺素(即t3、t4、tSH)水平,看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

2.B超检查,看甲状腺大小、形态、血运是否异常,是否有结节等情况。

3.对于可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建议做一个细针穿刺检查。通过B超和细针穿刺检查,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

疑问:为什么备孕的“妈妈们”也需查甲状腺呢?

答案:对于准备要孩子的“妈妈们”,一定要查查甲状腺。因为对于孕妇来说,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致命”――它会增加流产、早产风险。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骨骼、肌肉、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必需的激素之一。12周内的胎儿发育所需的甲状腺激素基本来自母体,所以,如果母亲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那么胎儿自然也无法获得足量的甲状腺激素,就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如果孕妇患有甲减,那么胎儿流产、早产的风险都会增大。同时,甲减也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导致宝宝智力低下、发育缓慢,甚至引发呆小症等。而患有甲亢的孕妇,由于代谢亢进,可能会导致胎儿营养素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如果是中度或者重度甲亢,则发生早产、围生儿死亡的风险都会相应增加。

疑问: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答案:甲状腺疾病主要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大类。内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俗称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俗称甲减)和甲状腺炎症(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甲状腺炎症)。外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肿瘤。

疑问: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案:先天原因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而后天我们的确可以做些工作:尽量做到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和作息方式;尽可能避免有害的生理及心理刺激,有适合的疏解压力和情绪的方式;杜绝酗酒、吸烟、发怒等不良生活方式。

甲亢治疗方案篇9

一、及时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甲亢的典型表现有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怕热、多汗、易怒、心悸、善饥、多食、消瘦,以及甲状腺肿大和突眼等症状。但并非每个甲亢患者都具备这些特征,因为甲状腺肿大可能由炎症、肿瘤、甲减等多种病因引起。因此治疗前必须到正规医院作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诊断。

二、治疗方法,因人因地而宜。治疗甲亢有药物、手术和放射性同位素3种方法。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有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等,主要是通过抑制或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来达到治疗目的。药物治疗可分为症状控制期、减药期、维持治疗期3个阶段。患者在选择具体治疗方案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病程、医疗条件进行确定。

三、定期复诊检查,是稳定病情治愈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研究认为,甲亢是与自身免疫有关的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t3、t4、tSH等,以调整药物剂量,避免因过量导致药物性甲减,因量小病情得不到控制等情况。此外,应定期检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肝肾功能等,以防止药物的副作用。

甲亢治疗方案篇1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8例t2Dm与甲亢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血糖难以控制,两者兼顾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结论:临床中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与甲亢并存的认识和诊断,以免误诊、漏诊,而且二者要兼顾治疗。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174-02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年龄的增长。2型糖尿病(t2Dm)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发病率明显增多。该两种疾病多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再加上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同属于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二者同时存在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两者可以先后发病,也可以同时发病[1]。现对本科2004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28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21例,年龄28~66岁。甲亢先发者10例,2型糖尿病先发者11例,两者同时发病者7例,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甲亢。

1.2方法

全部患者确诊二病合并后,均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同时给予抗甲状腺药物及胰岛素治疗。治疗前28例患者空腹血糖(FBG)在8.1~14.0mmol/L内,餐后2h血糖(2HBG)8.4~30.6mmol/L,Ft34.69~66.8pmol/L,Ft429.3~124pmol/L,tSH<0.01~0.82uiU/L。11例患者先患有糖尿病,后合并甲亢,为了控制血糖,使其稳定,临床上加大了降糖药物用量。甲亢得到控制后,降糖药物用量明显减少了。10例患者先患有甲亢,而后发现合并有糖尿病,与无糖尿病时抗甲状腺药物用量增加。7例糖尿病和甲亢同时发现并得到确诊者,控制二者病情药物用量明显高于单病种的正常用量,并且药物维持时间长,症状难以控制。

2结果

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FBG≤7.0mmol/L,2HBG≤10.0mmol/L,Ft3、Ft4基本正常,tSH恢复或接近正常,甲亢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血糖亦得到明显改善。

3讨论

由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2]。目前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常见表现有多食、多饮、多尿、易饥、大便不规律、消瘦、疲乏无力等症状。当发生低血糖反应时,会出现多汗、心悸、手颤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多系统的综合征,其多食、易饥、消瘦、大便次数增多、疲乏无力、心悸、手颤等高代谢症状与糖尿病的某些症状相同。近年来,国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人群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多,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甲亢合并糖尿病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甲亢和糖尿病发病机制可能与家族性遗传有一定关系,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发生这两种疾病,很可能有一定的遗传性。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出现糖尿病与甲亢的基因缺陷,故可能会连锁在一起引起遗传。可促进肠道吸收糖分的甲状腺激素,加速肝糖原分解。但由于氧化利用加强,一般隐性者转化为显性者通常为空腹血糖正常,仅有餐后血糖增高,糖耐量异常,使糖尿病加重。这种情况能够减轻或恢复但要在甲亢控制后。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甲状腺激素,甲亢时超生理量的甲状腺激素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更强,引起高血糖,导致继发性糖尿病。而甲亢容易并发可造成胰岛细胞变性,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高血糖的低钾血症。临床上确有甲亢合并糖尿病者,这也并非偶然,因糖尿病在正常人群中本来发病率就高,甲亢至少说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甲亢可引起机体内糖代谢紊乱,可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造成食后血糖增高和糖耐量减退,表现为尿糖阳性和餐后血糖值升高。

在临床表现上,二者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乏力、消瘦,可同时发病,也可相继发病。由于糖尿病患者葡萄糖利用减少,机体产生能量障碍,使甲亢的消耗症状更趋明显。一般认为甲亢并不引起糖尿病,但可加重糖尿病病情,能诱发酮症酸中毒。甲亢究竟能否引起糖尿病,目前尚无定论。甲亢还可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导致心电稳定性下降,加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引起心肌顺应性下降,故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心律失常更易发生[3]。在诊断方面,当t2Dm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复查甲状腺功能:①血糖控制不好,胰岛素用量大;②糖尿病病情控制良好时仍有进行性消瘦,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糖尿病患者有不明原因心率持续增快或顽固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纤颤。③凡甲亢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甲亢控制后患者仍明显消瘦,或经正规治疗症状未能控制者,应考虑并存糖尿病的可能。老年人淡漠型甲亢,症状常不典型,不要忽视甲状腺功检查以免漏诊。

糖尿病合并甲亢时,应两者同时治疗。在甲亢尚未控制时,因为甲亢是一种能量消耗性疾病,体内能量需求增多,所以要适当增加饮食以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首先应适当放宽饮食,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主食应比单纯患糖尿病者多。其次,运动量要比单纯患糖尿病者相应减少,运动要适量,防止过多能量消耗,加重甲亢。其次,糖尿病的治疗应视病情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降糖药物用量一般较单纯患糖尿病者要大。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甲状腺激素,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要随着甲亢症状缓解及时减少,避免患者会出现低血糖反应。甲亢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抗甲状腺药物、手术或碘131治疗。对成人症状较重,甲状腺肿大明显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甲亢比较安全、有效,缺点是疗程长、易复发、患者顺应性差;碘131治疗甲亢,症状缓解比较迅速,一般3~4个月甲状腺功能即可恢复正常,但是远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较高。抗甲状腺药物剂量、维持时间要比单纯性甲亢患者高1~2倍[4]。对血糖的控制一般胰岛素剂量开始时要比单纯性糖尿病患者大一些。临床过程中应严密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甲状腺功能,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及抗甲状腺药物剂量。

[参考文献]

[1]吴浩明,贾海燕.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9):651-562.

[2]张宏,放佩毕,郑凝等.住院t2Dm患者甲状腺功能状态的分析[J].国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7(2):139-141.

[3]穆亚东.甲亢继发合并糖尿病甲状腺激素、血糖水平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