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23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1

(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当今世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科学研究已从过去的靠个人力量和作坊式操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团队合作攻关科学研究。因此,建设具有更高效益和可以取得更高成绩的科学研究团队,是提高各个高校外语院系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对院系而言是内涵发展的需要,是改变院系科研现状的需要,是促进院系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但是,我国的院系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建设创新型的科研团队。

关键词:外语院系;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团队合作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6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33—02

基金项目:此论文获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外语院系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研究》资助(课题批准文号:wY2014086-C),此文为该课题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范婷婷(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文学。

周巍巍(1985—),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学。

科研团队以科学研究项目为主,其内容重点则放在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研究上,由不同数量的可以共同承担科研责任的科研组员形成一个科研团队,这个团队拥有共同的科研课题、共同的研究目标。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传统的研究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发达的社会,新的科研模式依赖于科研团队,在高校的各大院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各个院系要更好地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研发能力,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的科研团队水平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外语院系科研团队的特征

科研团队是以相同的研究目标和运用相同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由为数不多的科学研究成员共同组建的团体,与此同时,成员相互之间愿意共同承担科研工作任务和责任。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为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教师科研群体组织。作为高校科研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有共同的科研目标

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的重要原因,成员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期望。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同时,因为团队成员专注于共同的科研目标,能减少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避免内耗。因此,当前高校中为申请某一个项目临时组建的团队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

(二)有合理的组成成员

外语院系科研团队的成员组成要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成员间能形成协作和互补。组建团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要发挥团队优势,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互补可以集思广益,更好、更快地解决科研难题。另外,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所承担的工作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团队成员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的科研任务的失败。所以,每个团队成员都必须要有能保质保量完成自身科研任务的能力,从而为其他成员的工作做好保证。因此,一些由教师带领自己学生组建的团队也不符合科研团队的要求。

(三)以科研项目为依托

当今社会,科研经费是各个高校科研团队的基本经济保障,我国各院系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科研项目。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高校、企业,一般都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资助高校科研团队。因此,高校院系的科研团队应该是依托科研项目建立起来的。

二、外语院系建设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对策

(一)明确科研团队的研究对象和方向

要建立新型的科研团队,明确科研团队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外语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外语院系的特点之一。因此,外语院系的科研项目要与实际外语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外语院系是具有自身的特点的,因此,有不同于其他院系的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和听说的能力,要将这个确定为科研的目的,这样的科研研究才更加具有意义。没有目标的科学研究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科研团队是松散的。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案

各个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案和制度,并给予相应的援助。

1.管理应以以人为本为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把行政工作和科研工作区分开来。首先,以人为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自身的科研能力。其次,术业有专攻,要把行政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区分开来,行政管理人员应该主攻管理工作,科研团队人员则主要负责科学研究,两者应该做到自己的任务自己负责,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2.采取有效的奖励制度,鼓励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合理地安排、分配科研任务,把工作任务分配给有能力、有精力、有时间、教学任务较少的科研成员,并给予其相应的经济奖励。

3.实行精神和经济相结合的鼓励政策,建立公平的评价制度。科研团队人员需要在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中得到相应的、有效的团队评价,这会激励科研队员的科研能力,使其更高效地完成科研任务。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经济奖赏也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二者要有效、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三)团队要协作、团结地开展工作

首先,加强团队的战略规划,设定相同的研究方法。在确定科研团队的研究对象的同时,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团队战略规划,了解各个阶段的科研工作进程。科研团队成员要明确什么是个人责任、什么是共同责任,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此外,更要明确设定共同的科研目标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发挥团队领军人物的领导作用,实现对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各个高校的学术领军人物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是具有相应的优势和力度的,他们学术精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正确地把握学术的研究方向,在管理方面也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使其管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科领军人物是高校科研团队发展所应该采取的积极措施和方法,这些学科领军人物会带动一大批科研人员,为其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氛围,从而大大提高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

(四)建设一个鼓励文化开放性的科研团队

创新是科研团队的灵魂,因此,要努力建设一个鼓励创新、不怕失败、鼓励文化开放性的科研团队,并注重集体精神的培养和团队的共同进步,同时,注重培养个体的发展力,灌输和谐的观念,保证团队和个体的和谐共存。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设外语院系科研创新型团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非简单化的学科建设任务,需要在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科研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施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具有实效性的管理机制和奖励制度,解决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制约元素,解决科研团队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科研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素质,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春华,杨晓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赵海信.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

[3]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2

[关键词]优化评价核心能力动态奖惩科研平台高职科研团队

[作者简介]罗金凤(1971-),女,瑶族,广西宜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科研管理。(广西南宁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X2014516)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32-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加强科研工作。高职院校科研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也仍然存在制约高职科研发展的系列瓶颈问题,特别是科研人才集聚不足,科研团队建设步伐缓慢甚至停滞等,严重阻碍了高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将在当前高职科研进入新的发展背景下,分析高职科研团队发展的新机遇,探讨高职科研团队建设遭遇的瓶颈问题,力图找出适合当前高职科研团队建设的新途径,以促进高职科研工作的继续发展。

一、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的机遇

自国家实施高职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以来,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等途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断巩固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高职科研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呈现出新气象新特点,为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领导重视,教职工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各高职院校领导普遍重视科研工作,在决策时给予科研工作大力支持,在人、才、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支持。据调查,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普遍逐年增长,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更是翻倍增长,如建设一批研究中心和创新工作室,购置必要的研究设备和原料,保证师生教学需要的同时提供最佳研究平台;对各二级学院(系、部)引进带科研项目的高级人才绿灯放行,并提供专门的研究经费;给予科研奖励和获奖科研成果再奖励,激励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学校科研政策环境良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教职工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二)认清现实与自我,科研目标方向明确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科研已经跳出过去的模糊定位,从自身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实际出发,在开展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探讨研究的同时开展侧重于小项目、专业特色项目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项目的职业技术研究,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也为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

(三)努力创造条件,科研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在国家和地方实施高职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进程中,有关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在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为师生建立起开展产学研教融于一体的校内外各种实习实训科研基地。随着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职教育示范实训基地的建立,一批可提供开展科研工作的先进仪器设备、场所应运而生。高职师生开展科研的硬件得以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注意到软环境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师生开展科研工作。

(四)敢于挑战,科研能力不断进步

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办学的不断推进,校企互融,校政互动,企业进班级、班级进企业的办学形式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改造越来越多,他们勇于挑战,敢于承担,积极投身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在做中学,学中做,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行业对高职研究实力的偏见。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参与南宁广开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箱式变电站等配电产品的电器设计工作,教师作为第一发明人将申请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一种户外落地式端子箱”“一种挂式计量表箱”投入生产,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建设创新面临的挑战

高职科研发生的可喜变化为科研团队建设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高职科研团队建设创新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严重阻碍了高职科研的创新发展。

(一)科研团队意识不强,特色团队更是缺乏

尽管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科研积极性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绝大多数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墨守成规,科研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大部分教师是为了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需要而开展科研,其科研形式多是以个人为终极目标,即便是集体开展课题研究,形式上是一组或一群人组建临时团队,但具体研究工作的开展也是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居多,很多成员并未实质参加。这种个人科研的成果与科研团队的集体智慧差别很大,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质量,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本质上看来,高职还没有形成科研团队意识和团队观念。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科研群体与科研团队混为一谈,简单地认为开展课题研究临时组建起来的研究群体就是科研团队,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团队更是几乎没有。

(二)科研团队建设政策支持不足,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从国家到地方以及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和出台有关支持高职科研团队的专项政策文件。就教学团队建设政策来说,各级重视并出台政策并专项评选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组织评选部级教学团队,教育厅组织评选省(自治区)级教学团队,高职院校组织评选校级教学团队,并对获得相应荣誉的高职教学团队进行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相比之下,高职科研团队建设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能力和水平评比,更谈不上资金支持和应有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可以说,缺乏政策支持下的高职科研团队建设相比较教学团队建设一直是短腿,跛足前行。

(三)科研团队组建向心力不足,核心能力缺乏

科研团队组建向心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才,即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是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关键,他不仅要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还要勇于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具有比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及百折不挠的精神。显然,高职院校的教授、专家尚未满足这样的条件。第二个是经费。高职科研经费相对较少,难以满足职业技术创新性研发和企业产品的升级改造需要,囿于此,高职科研大多停留在教育教学研究上。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高职想要通过横向兼并吸纳理想的资源或能力,并将拥有这种资源或能力的单位或个人直接纳入本学校从而提升科研团队核心能力显然不可能。

(四)科研团队建设缺少有效管理,团队成员协作无序散漫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没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管理体制,更有甚者,简单地将教学团队当作科研团队来管理,将教学团队的教学成果当作科研成果来管理。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满足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取得的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或优质专业建设上,忽略了引导、启发、协调、服务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更缺乏组织科研团队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和服务于社会创新发展研究;另一方面,教学团队负责人缺少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不懂如何调动团队成员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不懂如何协调引导教师解决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合理安排教学和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协调分配成员间的科研工作任务,导致团队成员科研自由散漫,合作不足,交流沟通不畅,无法高效地利用场地和设备协作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更谈不上共同为企业开发新产品。

(五)科研团队建设缺乏有效监督与评价,赏罚不足

高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监督与评价机制,更缺少清晰明了的团队责权制度和团队成员的约束和激励办法,通常简单地将课题中期检查和终期结题评审当作对团队的科研监督与评价,将立项资助及配套资助经费和年终个人科研成果奖励当作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的科研工作最终奖励,没有对科研团队及其领军人物进行特别奖励。由于缺乏激励,导致科研团队研发干劲不足,带头人带队动力不足。此外,高职院校也尚未建立起对科研团队科研工作的责罚措施,高职科研经常出现课题立项后迟迟未能结项的情况,影响了高职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的路径探讨

要提升高职科研竞争力,彰显高职科研的社会服务水平,需要高职院校在近几年通过示范和骨干院校建设形成的专业优势和实训设备与条件优势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专业优势人才,创新建设科研团队,促使其发挥最大功能。

(一)提高科研团队建设创新意识,创建特色科研团队

观念是先导,只有自上而下建立起“1+1>2”的团队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当前科研工作单打独斗的格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团队理念,即首先从高层抓起,学校领导要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在决策上对科研团队的建设给予人、才、物的支持;其次,科研管理部门要有科研团队建设引导意识,为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搭建平台,为人才的集聚牵线搭桥,加强团队培育和宣传教育,努力消除教师科研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最后,教师要有“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意识,自觉要求建立科研团队,融入科研团队,为科研团队的共同科研愿望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所具有的专业特色,从学校特色科研立项着手,逐步向外扩张,承接校外行业企业科研项目,在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会集聚社会人才加入科研团队,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科研团队。

(二)加强平台政策支持力度,建设科研团队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决定科研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只有强有力的核心能力才能积聚人才,搞好管理,推动团队的发展。因此,需要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对高职科研团队核心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需要搭建平台,为高职科研团队建设铺平道路。在政策制定上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加强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锻炼,通过上级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普通高校吸收高职科研人才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立项项目研究,通过实实在在地参与科研来提高高职领军人才的科研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二是政策倾斜鼓励高职横向联合行业企业创建创新工作室,并依托创新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三是出台政策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开展科研团队建设,特别鼓励高职院校以压担子方式内部培养科研团队核心人才,同时支持高职院校以柔性人才引进的方式兼并融合科研院所、普通高校科技人才来加强高职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建设。通过系列政策倾斜,多形式、多途径狠抓核心能力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较强的科研核心向心力,必将促进高职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提高高职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团队疏导,优化组合科研团队

要改变高职科研团队的无序和散漫状态,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对科研团队的建设疏导,变无意识的课题集结人员自由组合团队为有意识地优化培育和建设科研团队。有意识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出台专门文件组织申报建设高职科研创新团队,给科研团队一个正式的“名分”;二是注意学术梯队的建设,明文规定科研团队必须老中青结合并以老带新,而所谓的“老”是指学术资格而非年龄;三是建立科研团队之初就让各团队明确目标、方向和任务,引导团队成员将个人的学术目标与团队的集体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以创造最大效益,取得最大的成效;四是做好团队建设的引导、协调、沟通、服务等工作。

(四)深化科研团队评价与监督,引导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建设科研团队的目的就是发挥其最大效益,而科研团队效益的取得,需要通过绩效来体现,团队的绩效如何,更需要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对高职科研团队的绩效考评,需要全方位进行,既要检查、考核、评价团队成员个人绩效,也要检查、考核、评价整个团队绩效;既要有软指标,也要有硬指标。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所属该研究和服务的领域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指标。要将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可以将同行认可作为重要指标之一纳入考评体系。考评力求科学、公平、公正、有效。

(五)建立健全团队科研奖惩制度,促进高职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

奖惩制度建立与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动态奖惩,在组织申报建立科研团队之初就明确奖惩办法,并给予立项启动经费支持,中期检查合格的给予持续经费支持,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再不合格的予以取消,并追回资助经费;二是奖惩对象分团队、成员个人和团队带头人三类,每年对照各自指标检查,对考评指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进行通报表彰奖励,同时给予课题优先立项和现金物质奖励;三是对业绩突出科研团队、成员个人和团队带头人进行典型宣传,通过学校网页、各种新闻媒介加以宣传,授予他们应得的荣誉,同时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团队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华林,李权.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2]杜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9(3).

[3]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4]孙继英.基于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J].经济师,2010(1).

[5]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1(2).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环境;高校;科研团队

科技是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科研事业的开展主要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在这种影响力下,科研团队得以出现,其借助于团队的力量,有助于推动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将高校作为科研团队的建设平台是当前社会科研事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当前国内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网络环境为视角,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现状

1.专业分化影响显著

就当前各类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来看,学科的分化更为细致,全新的科学分支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高校面临着诸多科学分支的全新发展模式,此种不同的科学分支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也不尽相同。为此,与其相对应的科研团队建设也势必需要重新做出调整。基于各项科学分支所涉及的专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高校教师相互之间的工作协调势必会面临更多的阻碍,这是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2.缺乏明确的科研目标

就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状况来看,高校科研团队缺少系统的规划指导,导致科研方向存在一定的分化性。同时,科研团队中成员所负责的研究领域却相对固定,在团队统一发展的约束下,各成员针对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深入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高校科研团队在科研中难以获取到有效成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科研团队若不能尽快明确目标,将会导致科研事业进展缓慢。

二、网络信息环境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影响

1.有助于推动凝聚机制的构建

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也更为便捷,这为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借助于互联网,高校科研团队能够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更为高效的获取到各类信息;同时,高效科研团队内部成员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递,有助于促进各领域之间科研人才进行交流。另外,互联网能够带动高效科研团队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借助于互联网的虚拟性特点,科研事业的远程协作也成了可能,这有效推动了科研凝聚机制的构建,以及科研信息的协作与共享。

2.有助于提升科研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科研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基础环节。面对当前高校科研事业发展多领域、多渠道科研计划项目的差异化需求,传统科研计划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了出来。而互联网环境在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奖等阶段能够有效提升科研规划管理公正、公平、公开的力度,在整个科研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给予可靠的指导、检查和评估,同时能够获取并提供所有需求信息,以便掌握各种信息与科研开展情况,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三、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1.构建信息化平台强化科研凝聚机制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高校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为高校发挥人才优势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科研项目实现的原动力是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为此,科研创新需要凝聚不同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在此需求下,高校可基于互网平台形成全新的人才应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由此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创新队伍。

2.以网络为基础明确科研团队目标

明确目标是开展科研的首要任务。就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来讲,统一的科研目标一方面是经由多年研究形成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传统方向;另一个方面是以重要目标为核心、协同自身原有优势开拓出的全新方向。高校科研团队要正确认识以上两个方面,更为有效地明确自身优势和特点,以便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团队建设的可靠性能够影响到高校科研项目的开展效果。就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可借助互联网优势,创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及科研团队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海燕.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环境与绩效的协调性水平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5):99-103.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4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部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5

关键词:地质调查;创新团队建设;若干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地质调查创新团队的概念

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地质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地质调查科研骨干为主体,地质学科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的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二、地质调查创新团队的创建原则

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要遵循“竞争择优、重点扶持、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创新机制、营造环境”的原则,通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引领、以各局属单位为主的持续建设,加强优势集成与交叉融合,巩固已有强势学科,使其迅速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培育新兴地质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

1、竞争择优、重点扶持。以地质调查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其他研究方向的力量,突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加大发展力度,使其迅速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先的地位。

2、统筹协调、分类推进。统筹协调地质调查人才、资金、科研平台条件等,重点加强优势集成,促进交叉融合,达到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分类推进各专业力量,在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地学建成一批具有实力和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3、创新机制、营造环境。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研究确定有效的团队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和谐积极的工作氛围和健康向上人才成长环境。

三、地质调查优秀创新团队的构建

1、地质调查创新团队类型

1)项目任务式团队。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因具体的科研项目任务而组合在一起的,它因项目的开始而产生,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具有临时性。

2)学科建设式团队。这种类型的团队是围绕某一地质学科领域,集合不同研究方向人员,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团队建设重点就应该是这种类型的团队,目的是通过团队的集成优势,争取国家乃至世界重大地质科技项目,解决重大地质科技问题,产生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同时带动地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地质调查创新团队特征和基本要素

1)有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带头人。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必然要有一个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带头人或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除了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思想,并已取得优秀业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外,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方能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

2)有明确稳定的研究目标。团队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质调查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地质调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优势领域,开展国际地学领域前沿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3)有较为深厚的学术积累。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已经或能够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学术成就。

4)有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甚至包括个性结构,能够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

5)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和谐的文化氛围,能促进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个体具有的积极探索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淡泊名利的协作精神,良好的合作能力等,是良好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6)有良好的科研条件支撑。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平台,有完备的仪器设备条件,有以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为创新平台的支撑条件。

3、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

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中国地质调查局现实、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项目、人才、条件保障等各方的资源。

1)要大力宣传《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各级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要充分认识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上高度重视。

2)要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协调。

3)研究制定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在地调局学科布局、人才队伍、科技资源和平台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提出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同时制定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措施要切合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

4)以地质调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地质调查项目为纽带,合理配置项目、人才、资金、平台条件等资源,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地质科技创新团队。

5)制定目标任务。团队目标任务应包括学科发展规划、承担任务要求、学术成果目标、团队成员的职责任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计划等。

6)制定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各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应建立适合团队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利于团队的协作、交流与沟通,利于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利于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

7)在各局属单位重点建设的基础上,局将遴选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积极策划、精心培育重大成果,逐步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

四、地质调查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引领学科发展的领衔式人物少。一个好的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地质科技成就。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人才队伍中,应该拥有不少这样的领军人物,但整体来看,数量仍然偏少,急需加大力度培养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将帅级科学家。

2、研究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对团队建设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项目组从事着比较类似的重复性研究工作,各立山头,相互间的交流不多,更谈不上团队合作。

3、学术梯队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后继乏人。受20世纪90年代地质低估的影响,地质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一些老专家退出一线研究工作后,后继乏人,缺乏新的有能力的带头人,成员之间难于团结在一起,从而丧失了已有的学科优势,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形成。

4、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稳定性跨学科团队少。地质调查团队稳定性差,短期行为较重,难以获得重大创新性成果。

五、地质调查创新团队建设具体措施

1、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各局属单位要有相当比例项目经费用于支持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并通过多渠道争取经费,加大对创新团队的经费支持力度。

2、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以项目促成果。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通过竞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国家和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鼓励开展横向联合和协同攻关,通过各类地质科技项目的实施,培育和积极申报重大科技成果。

3、营造环境,建实研究平台。统筹各类资金,加强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台站等的建设,在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野外装备等方面,为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广阔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国外先进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团队成员到国外知名大学、地质科研机构等从事研修活动,在高层次平台条件下,努力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

4、统筹协调,广纳贤才,搭建梯队。积极培养和引进团队领军型人才,鼓励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支持引进国内外具有领衔水平的人才担任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或具有创新才能的科研骨干;打破部门、单位界限,支持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和聘任团队成员;各单位对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及骨干人员在专家推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辅助人员配备、研究生培养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

5、积极争取政策,创新机制。团队首席科学家可根据学科发展和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需要,在局人才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领导下,公开招聘骨干人才、调整人员组成;根据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团队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6、营造氛围,科学评价,加强激励。积极营造鼓励人才事业成长氛围,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劳动、等的人文环境。注重发挥个人和团队整体效能,建立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要素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以团队的整体效能发挥为考核主体,以团队成员履行岗位职责为考核依据,促进团结协作;进一步完善地质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激发团队积极创新。

7、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依托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检查监督;局机关各部门,要在局党组和局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本部门职责分工,主动配合、积极支持、统筹协调、热情服务,共同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实施;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要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单位的建设,并做好组织推荐、重点扶持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局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职责任,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具体落实。

总之,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该项工程的建设,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必将造就一批地质科技领军人才、地质调查战略科学家、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地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努力使中国地质调查局跻身世界一流地调局,实现我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我国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6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00-01

创新型教学团队是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组建的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学团队,它的价值在于汇聚创新队伍、凝练教改方向、创造标志性成果和构筑教学科研学术综合基地。

创新型教学团队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建设中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新生力量,其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就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教学团队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院校教学实践与管理经验,谈几点思考。

一、坚持团队建设与教学建设相结合

创新型教学团队是以承担教学工作为主的团队。教学工作是围绕教学基本建设展开的,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因此,团队建设应紧密结合院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来展开,在当前,要抓住一些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围绕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实现实质性突破,特别是要创建性地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影响教学工作成效的诸多问题。如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改革、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团队攻关,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在调查分析、系统学习、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教学制度、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创新实践。创新型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力量,要在教学改革创新中做出积极的贡献,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阵地。鼓励跨学科、跨系(部)、甚至跨院校组建优秀教学团队,由于其成员之间知识的互异性、互补性,因而激发了较强的创造性,对教学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相渗透

提升科研水平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活力源泉,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教学团队才是合格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如何将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是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教学质量不会高。另一方面,科研不以教学做目的,就是一种没有教育性的研究,失去了高校科研的本质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在院校,科研是培养科学后备人才的天然途径。因此,院校一要鼓励以教学团队形式申报科研课题和科研合作项目,评审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二要鼓励团队以科研项目、学术研究内容为载体,共同研究开展实践教学的路径方法,实现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三要鼓励团队建立学术研究平台,定期向全院(校)师生做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介绍本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四要在建设教学和科研团队时,尽量实现教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角色重叠,将课程教学和科研方向结合,使每位教员的科研和教学有机交融,互相推动。

三、坚持考核评估与实现团队建设目标相结合

一是完善考核标准。以科学的评审标准和合理的考核标准为引导,促进团队不断探索出更多教学改革成果,促进团队的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考核标准应坚持差别化原则,即教学团队的基础不同、目标不同,采取的考核标准要有区分;坚持政策性引导原则,即关注团队开展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对学科、专业建设的贡献,强调教学研究成果奖、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教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学术成果、科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的教学改革示范功能。

二是完善评估机制。围绕团队的战略目标,通过科学、公正、严明的绩效评估和淘汰制度,适时调整人员结构,补充有生力量,始终保持团队的生机与活力,使其能够主动适应教学改革、科技发展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在评估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对教学团队的整体考核;坚持自主性原则,以教学团队为主进行考核;坚持发展性原则,注重教学团队的发展性与成长性考核。在具体策略方面,要由重视个人业绩的绩效考核向更加重视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考评转变,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任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支持团队合作,致力于团队目标的实现。

四、坚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度分离

目前,院校内部的权利配置模式是一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等级管理模式,权力的重心偏上,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较弱,各种学术组织基本上听命于行政机构,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统一指挥和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需要完善院校内部的权利配置模式,确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行政性事务与学术性事务适当分离的原则,在制度上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赋予教学团队必要的学术自,实现教学领域的学术权力回归;同时赋予团队更多的自,如完成工作的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进度安排、成员权力、内部考核权力和淘汰不合格成员的权利等,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同时,院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者,也要实现角色转变,从原来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服务者和支持者。

五、坚持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相统一

构建创新型教学团队,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是团队建设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需要注意的是,规范管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院校可以通过创建教学团队,形成新的工作机制,即:首先要明确工作思路,对团队的制度管理做到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因势利导、科学安排;其次,院(校)、系(部)和团队负责人则要在建设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上下足功夫,按照政策激励、适当授权、智力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选好建设平台,完善管理、运行、激励与评估机制等措施,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方面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建等.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径探索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与领导核心,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这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党组织的主要任务,要求各党组织能够切实发挥出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在推动高校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使命也就是创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于社会。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任务,中共十将其定位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层面[1]。对此,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必须以此为核心,立足宏观视角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展规律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切实发挥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深化创新力度

近些年来,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中共十明确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由此,科技创新被重新定位在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层面,成为“国家全局的核心”[2]。由此可见,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明晰,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创新均需要以此作为指导。高等教育的定位,即在于对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打造,这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在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新时期,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的创新已成为必要举措,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应运而生,随着其优势的扩大,数量已开始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类型也越发丰富。

基层党建工作实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政治保证。对于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来说,有必要借助基层党组织所提供的政治方向开展工作,从而为科学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对于现代高校来说,科技创新实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层党建工作也要融入科技创新驱动,体现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发展都应该将建设方案和建设思考付诸实践。首先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就是团队合作完成的顶层设计,需要整体团队把握好工作中心环节,坚持开拓创新,制订合理方案。其次,需要基层的党组织团队团结一致,共同投入顶层的整体设计和建设当中,以此来保障和维护既定目标,保障整体团队的建设和发展[3]。再次,在顶层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宏观监管,明_战略建设发展路线和目标。最后,应该科学利用和规划使用现有资源,完善团队人员队伍建设。这就需要高校党委领导宣传开发创新机制,在高校范围内构建科技创新开发试验单位,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二、创设团队文化

对于团队来说,要想实现核心力量的有效提升,就需要以共同的目标作为牵引,达成团队力量的整合;而要想使团队目标一致,则必须在内部共建统一的价值观。对此,党组织建设便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作用,凭借思想政治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团队所有成员均能够形成归属感和责任感,以促进团队目标的达成,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组织建设实践,有必要顺应党组织建设的切实要求通过文化创设确保党组织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实效性。首先,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高校的基层单元之一,成员之间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重点做好精神引领,使团队成员能够朝向统一目标前进,借团队协作力度的深化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党组织建设应当加大对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力度,确保党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有机会不断更新,并以此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应该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中的基层党组织团队肩负着党政方针宣传引导、国家政策法规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需要对整体的高校党政组织文化精神建设予以重视,营造良好的团结发展氛围和环境,突破传统建设发展理念的束缚,运用新的党政建设思想和理论来引导和维护创新科研团队的发展。

三、提高服务质量

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供正确的引领、协调和保障。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提供者,能够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这种引领作用同时包括思想、决策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高校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在于切实通过民主化实践确保各主体的利益冲突有效化解,以构建和谐平等与统一的整体化关系,确保学术开放、凝聚人心。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应该通过设立其党员工作组来提升党员干部的工作团结性,还应该关注青年的创业和未来进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为团队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机遇,为青年创业和未来发展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让青年人才在未来的科研教学教育工作中实现自身发展价值的最大化,使其更加快速地融入党员团队当中;在党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下,为科研组织和科技产业化进步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基础党员干部组织团队应该关注和重视人文精神信念的团结,带领大家树立起团结发展意识,不断为推进高校的产业与科学研究进步创造良好条件;还应该增加中外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中外之间的宣传与合作来展示团队建设成果,提升整体团队建设展示效果,开发团队的创新发展实力,积极协调和维护团队的进步,为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构建联合科研合作的平台,共同提升各组织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水平。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径分析与对策制订的研究,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创新发展力度,为团队的整体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带动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和进步,促进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峥嵘,谢石生.高校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标准化研究――以肇庆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179-181.

[2]秦东方,张志娟,王云海.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137-140.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提升路径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强大动力。当代经济竞争,其核心在于“创新”。当代科技竞争,本质上是“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半资源,是服务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除了具备有专业优势以外,高职院校还兼具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高职院校两年的在校学习加一年的社会实践经历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培养一个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黄金阶段,我们要有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萌芽的敏锐眼睛,鼓励他们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1.1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响应并贯彻了国家“双创”政策随着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高校作为推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镇,肩负了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重任。组织建设学生科创团队响应贯彻了国家的战略政策。1.2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高职院校的学生科创团队以其活跃的创新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有别于教师科研团队具有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学生科创团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发明的能力,将所学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也有利于创业与就业。1.3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有利于强化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的建设,以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创新为内容载体,促进了学生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对接,加速了成果转化,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强化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美誉度。

2学生科创团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管理相对比较成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经费配套等激励制度和保障体系,但是在学生创新研发方面的相应政策制度却依然空白。随着我国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逐步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法规条例,院校层面的体制构建却相对滞后。如不少院校还存在着学生无法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成果、专利等。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管理、经费支持等方面亟待完善。2.2学生科创团队多是“自下而上”,缺乏主动性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通常隶属于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部或者团委,或者是由某课题组专家牵头成立,围绕课题、项目的开展、调研等工作提供劳动力。这种“自上而下”的学生科创团队虽然目的明确,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但由于师生之间的科研水平的差距,学生服务院校的科研项目难免侧重进行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学生本身“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2.3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缺乏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学制周期较短,两年制的校内课程学习,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科创团队通常至少三人及以上,以项目负责人为首进行项目策划———项目研发———项目结题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学生团队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运行、人员分工上存在缺陷,导致很多好的点子项目“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造成资源浪费。其次,不少教师由于本职工作束缚,且在管理学生团队上缺乏工作经验,未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科创团队建立长效发展。

3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探究

3.1激发学生投入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至关重要。科技创新实践的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措施的力度。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在文化渲染、组织宣传、师资建设、教学服务、制度完善等方面通过具体的科技发明竞赛和创新园、挑战杯项目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建立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自主创新。3.2搭建服务学生科技创新的优良平台发展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院校应该为学生创新创造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首先须加强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政策的建设,规范学生团队的项目研发、管理、发表的一系列流程,出台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扶持。其次为学生科创团队开展相关培训。如同教师申报课题项目时会有困惑,同样学生也需要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科研指导。开展相关培训可以促进学生规范化、科学化对待创新研究,培养学生采集、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有效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3.3学生科创团队走产教融合之路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式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与行业企业接触。学生科创团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研发成果,发现企业目前的发展需求和现实困境,不仅对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为学生研发成果的转化提供新思路。通过建立校企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开拓创新视野,迅速捕捉市场的需求,为研发实用型的发明、专利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优秀的企业技能人员也能为辅导学生提供智力支撑。建设高职学生科技团队,培养学生创新研发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只有通过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打造创新创造的优良环境,提升创新与适应市场能力,把握机遇和挑战,不断地在探索和实践中提升、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卫锋.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与对策———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7):74~76.

[2]陈莉敏.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J].中国商论,2016(18):187~189.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9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因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质量存在下降趋势。许多高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趋势,纷纷打造自己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美好愿望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能力不足、团队目标不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是广大专家学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巴赫认为,团队是指由一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即团队是群体的子集,团队包含于群体之中,同时也强调了只有正式的群体才有可能成为团队。①

根据上述团队定义,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定义归纳为: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具有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校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的正式群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学术等活动的基础力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具有强大的内在潜力和活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共同的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成员要清楚了解本学术团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目标所包含的现实意义,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在于激励每位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融合到群体目标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互补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素质要有互补性,达到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的目的。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良好的沟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使团队稳定发展、有效完成科研学术任务的重要保证。

3.对打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思考

3.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3.1.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力量。随着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不免受到影响。现在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条件下,导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深入指导。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学术研究上,出现严重的学术工作敷衍、学习风气浮躁的现象。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高、学术功底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唯导师的命令是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陈旧、呆板,学术视野不开阔,创新活力不足,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成果,等等。这些都给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3.1.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目标价值不清

洛克(e.a.Kcke)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对组织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目标不仅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而且能提供挑战性②。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管理过程中,团队的目标犹如路标,为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团队,就像在大海中远航的轮船失去了灯塔,在无边的沙漠中跋涉的行人失去了罗盘,无疑会使他们迷失方向。可以说,没有目标的团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也就没有存在价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的基础力量是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他们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对学术研究的动机及兴趣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产生影响。但是就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组建来看,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拿到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他们为争取有限的资源,陷入了极端的功利主义当中。这就导致这些团队的目标模糊不清,方向混乱。这样的团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因为它有自身的死穴――功利主义和目标不明确性。

3.1.3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团队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团队在组建过程中缺乏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或者有些高校有学校层面的支持,但学术管理制度和办法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制度方面的长效机制,不利于团队建设。他们可能在有关团队领导、团队结构与规模、团队成员、启动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组建后,相应的团队支撑体系跟不上,学术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明确,尤其是团队负责人个人角色不明确,不知道哪些是作为团队负责人应该做的工作。而哪些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做的工作。其次,团队负责人学术能力不强,管理能力有限,不能在团队发展与创新过程中起到领袖作用。再次,团队负责人分工不够明确,造成团中各成员不能积极有效完成学术科研任务。最后,团队负责人不能很好地分配团队资源,不能使团队成员各尽所能,这些无疑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战斗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3.2对策建议

3.2.1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

创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大批量扩招的今天来说,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重要。现在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多是导师负责制,而导师的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导师能够恪守学者的道德操守、淡泊名利、专心科研,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另外,导师能够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沟通,并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开阔思路、探索科研创新、寻求学术上的心灵碰撞。当然,高校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摇篮,要时刻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能力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是举办各类科研学术活动还是各类学术竞赛,都要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研究生院、导师及所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都积极朝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努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快速提高。

3.2.2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目标不清无异于失去灯塔的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是一个组织,因此它也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如果其目标价值不清,那么团队成员像会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仅谈不上创新,就连最基本的学术科研活动也很难保证。因此,一个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将整个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把一个个子目标分配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做到对每个成员子目标进行定期考核与审查,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目标的成员,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约束,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团队成员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是团队明确目标并使团队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方法。另外,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地评价各成员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维护团队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团队的总目标。

3.2.3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不例外。因此,创建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制度环境,能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培养制度要求学校管理层提供各种学术科研资源,包括设备、设施、科研经费和优秀的导师团队等。其次,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等特点,建立专门培养多学科合作的机制。管理者要广开思路,注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激励制度的建设。最后,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利益合理分配等,要有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明确学术团队的目标价值、完善科研团队的制度环境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为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锻造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活力的创造型学术团队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注释:

①李博.基于“木桶原理”的高校教师的团队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9:1+4.

②魏玉梅,豆永杰.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问题、成因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0.

参考文献:

[1]孟凡生.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2]程勉中.论高等学校的创新团队建设[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6).

[3]邬小撑.关于构建学术团队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2).

[4]欧金荣,沈继斌,李仁刚,唐峻.试论高校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篇10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根据情况构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2/3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863计划由高校承担,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60%出于高校[1],高等学校科研创新水平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性化、跨学科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科学研究已从过去靠个人力量和作坊式操作进入到了靠大兵团合作攻关解决科学研究任务的阶段。科研团队是“大科学”时代攻克科技难题、获得创新成果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模式。高校的科研创新大部分都是由科研团队做出来的。

2002年,我国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和造就团结协作和高效精干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群体,成为科研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为落实上述精神,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启动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等学校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

二、高校科研团队的界定

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众多,但有对科研团队的认知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的人认为只要由几个人一起共同研究的就算是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为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而组建的群体,由数量不多的科研人员组成,成员有着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并愿意互相承担责任。[2]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为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教师科研群体组织。[3]作为高校科研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有共同的科研目标

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的重要原因,成员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期望。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同时,团队成员因为专注于共同的科研目标,能减少团队内部成员间个人冲突,避免内耗。因此,当前高校中为申请某一个项目临时组建一个的团队,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

2.成员组成合理

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组成要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成员间能形成协作和互补。组建团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要发挥团队优势,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互补可以集思广益,更好、更快的解决科研难题。另外,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所承担的工作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团队成员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的科研任务的失败。所以,每个团队成员都必须要有能按质按量完成自身科研任务的能力,从而为其他成员的工作做好保证。因此,一些由老师带领自己学生组建起的团队,也不符合科研团队的要求。

3.以科研项目为依托

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团队能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是科研项目。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高校、企业,一般都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资助高校科研团队。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应该是依托科研项目建立起来的。

三、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因素研究

团队管理、团队规模、团队组织建构以及团队的稳定性都对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1.团队管理

科研团队的管理对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好的管理可以弥补科研团队的研究资源不足[4]。良好的科研团队管理,可以帮助团队设置结构性目标,能增进成员间的信任,从而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领导者在团队科研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领导能力不仅影响团队绩效,也影响着团队的创新创造活动。团队领导的不同管理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团队绩效表现。所以,有学者指出创新能力的管理比学术团队的组建和成员构成更为重要,并指出人本化的领导方式、成员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团队创新的组织氛围、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团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5]

2.科研团队规模

关于科研团队规模的研究目前并没有一致意见。有学者认为团队规模并不必然影响科学家的个人产出,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任何年龄或年龄段对团队来说是最适合的。[6]也有学者认为6-12名成员是一个团队最优的规模,这时团队的产出效率最高。也有学者认为大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团体在购买研究设备、稳定性、经验累积以及信息流动和经验交流上都比小的群体有优势,从而大规模的研究团体更容易获得产出。[7]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规模应根据科研项目的需求确定,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过大。

3.团队组织建构

团队组织因素会影响团队的创新能力,研究的自由度、任务的挑战性、团队资源、优秀的领导风格、成员间的合作风格、合理的奖励和认可方式、宽容的团队气氛和机制有利于团队创新。[8]科研团队良好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该团队科研目标清晰而重要、成员间沟通良好以及充分的管理支持,而团队管理者的过多干预和目标不清晰往往是导致团队失败的原因。另外,一个有着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团队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

4.关于团队稳定性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稳定的团队对科研产出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属于固定团队的科学家个人的科研产出量比属于不固定团队的科学家要多,进一步研究他们指出,稳定的团队有助于团队成员间建立协作和联系,这都有利于他们在科研上的成长和科研产出的增加。团队的稳定性和团队成员间的平等有助于形成利于提高科学家产出的社会环境。

作为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作用的重要形式,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尚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目前也落后于国外,借鉴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经验和科研团队建设理论,根据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组建、运营和管理的方案,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智宏.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由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引发的若干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5-206

[2]陈春华,杨晓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

[3]赵海信.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8):157-158

[4]a.Chawla,J.p.Singh.organizationonResearchGroups[J].Sciemometric,1998,43(3):79-92

[5]杨连生.关于学术团体创新能力及其管理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6-79

[6]J.e.Cohen.Size,ageandproductivityofScientificandtechnicalResearchGroup[J].Scientometrics,1991,1(3):395-416

[7]Henryetzkowitz.ResearchGroupsas“Quasi-Firms”:theinventionofthe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J].Researchpolicy,2003(32):109-121

[8]杜海莲、陈启峰.大学科研创新与科研团体创新能力初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87-88

作者简介:

江瑶(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