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十篇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十篇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01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1

1明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本专业临床技能,能独立地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因此,我们在长期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从培养方案、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多方面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搭建立体交叉平台。

2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强化临床能力和实践操作训练

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注重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合理压缩理论课程时间,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保持临床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基础课,增设与公共卫生、人文、法律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以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满堂灌式教学,重视引导启发性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应用型实践环节教学的应用[2];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员课堂传授式教学,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例研讨会、研究生论坛、国内外知名临床专家专题报告、讲座等,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临床思维能力[3]。培养环节以临床训练为重点。充分的、高质量的临床实践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的培养方案严格规定学生第二学期起跟随导师组及上级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在二级学科内,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细化临床培养要求,建立出科考核制,确保培养质量。注重过程管理,建立多重考核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中固化程序,对研究生临床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具体规定各专业学生应轮转的临床科室、时间和应掌握的病种及相关技能,并在每个专业轮训结束后进行轮转考试。考核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轮转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更能看出其科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现行的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对学位论文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的特点。在选题上,既不搞纯粹的学术研究,也不降格为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而是更注重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在完成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优秀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

3主客观考核相辅佐、平时考查与毕业前考核相结合的多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临床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核心,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和办法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5]。我院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建立题库,制定平时临床轮转出科考试与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相结合的临床能力评价体系,采用更为客观的人机对话答题和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考核,并在考核中充分引入临床病例,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公正、严格实施。

4建立临床医院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相结合的临床培训基地,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山东大学具有5所综合型附属医院和3所专科实习医院,开放床位7000余张,建有3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标准化病人(Sp)教学队伍。此外,还和多所省内外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20余个临床实践基地,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硬件保证。我校现有610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时,各医院的832位临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次,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

5完善管理体系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2

1998年,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国家开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类型由单一学术学位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之后,国家、军队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先后采取一系列举措,调整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权,增加专业学位学科类别设置,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占临床医学招生总数的50%以上,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11年,国家批准上海市5所高校,率先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工作,探索“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并于2015年向全国推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步人新的阶段。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变革,本校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进行大胆实践探索。1998年来共招生该类型研究生7540人,占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人数65.89%,为国家军队培养出大批临床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质量较高,但对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以下5个方面问题。

1.1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而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而是进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发表高分值SCi论文也成为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金标准”,“学术化”培养倾向比较突出。

1.2 组织管理相对弱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难以安排固定的带教和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培训,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需要学习的病种和例数要求、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不清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轮转目的不明确。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相对固定在某一亚学科,没有进行亚学科或组间轮转及门急诊统一学习,“用重于教”的现象比较突出。

1.3 各项制度执行不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导师对于在其他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定期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等制度;科室领导对于在本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较好的开展专业课授课、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和教学制度;“散养现象”比较明显。

1.4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经典理论授课外,专业课等教学缺少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诊治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可视,以及模拟化教学,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及时地体现和运用到临床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滞后。

1.5 培训考核不够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把关不够严格,考核过程欠规范,“走过场”、“统一过”现象比较明显,研究生对于培训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评价考核过程。

2.对策

为积极探索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选取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做为示范单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已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经验。

2.1 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遵循“教、医、研”原则,真正把教学工作当成附属医院的中心工作。所有临床工作的疑难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进展都可做为临床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既是教授和导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临床科室每个带教老师应该树立的全程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在教学。

2.2 组织管理严密规范 严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研究生指定带教老师,明确带教老师职责,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病种病例和基本临床技能,实行亚学科和组间轮转以及门急诊实习带教。按照住院医师要求进行“教用一致”培养。为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严格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固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2.3 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立足“医教协同的指导思想,结合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制定落实一系列教学培养制度。

本科室研究生管理制度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召集本科室研究生学习最新文献知识;定期布置文献阅读、病历讨论等任务,让本科室研究生带着问题任务轮转,轮转期间继续保持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课学习,每周四上午讲授“三基”知识技能以及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轮转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大交班”制度,除常规夜班交班外,还需讨论当日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分析;手术患者特殊交班要求住院医师用幻灯片形式汇报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术后表现以及手术录像剪辑并进行现场答疑;规范教学查房,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病例开展床旁教学;定期开展病历讨论,每周四晚上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病史并讨论近期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和下周要手术的病例。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传承经典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面向所有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每月开展一次DSa手术直播视频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可在外场向手术医师提问,由术者或其他教授现场进行解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新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运用。

2.5 考评体系注重成效 严格把关临床实践出科、年度考核内容和标准,探索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指标的考评机制,并以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检验临床教学效果。

3.启示  

只有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严密规范、规章制度上落实严格、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考评体系上注重实效,才能切实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3.1 医疔与教学协同 根据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合格的临床医师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其中院校教育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着重训练临床实践能力。2015年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目标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执业医师。据此,所有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尽快调整思路,转变原有“集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日常临床实践中去,形成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内容和方式。

3.2 规范与特色并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本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33个月规范化培训计划,拟通过系统临床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实训与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医学研究生尽快向临床医师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科室的实践经验,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本科室学科特色和诊疗水平,适当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开展专科业务学习,帮助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部分专科疾病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技能,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生临床思维,并为学校下一步探索毕业后教育第二阶段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3.3 传承与创新并重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需要不断传承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研究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程中,跟随导师的言传声教,逐步形成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医患双向有效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是本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训和模拟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床边教学,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益补充。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学从过去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当前的“知识探索型、能力发展型”过渡,有助于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3.4 示范和带动结合 不同培养单位由于在带教师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诊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甚至对于统一培养标准的执行力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而质量差异必将影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效果。示范带动是解决质量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现状,示范单位要积极推广实践经验,带动欠规范科室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着“互为优先、相互促进”原则,通过教学演示、示范观摩、研讨学习等方式,将本科室已经建立的培养规范,提供其他培养单位参考借鉴,切实解决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的难点问题。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3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中医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卓越医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21-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了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卓越医师,并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一是长学制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二是“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三是面向基层的实用型全科医师。其中,“5+3”模式将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这一模式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势必会对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影响。

按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医研究生需要大约2年的时间用于临床各科室的实习轮转,大多数中医医院的中医病房多数是中西医并用的诊疗模式,导致诸多中医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甚至不能独立处理临床疾病,与卓越临床中医师相差更多。因此,我校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从中医学本身的规律入手,构建突出中医特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临床、考核和科研”四大关键维度为主体,从临床教学、临床实践、传统文化、名师指导、学术氛围、教育资源等几个方面开展中医医师培养体系的完善及与“规陪”衔接,优化中医临床医师培养模式衔接“规陪”过程中的培养体系,从四个临床能力(临床思辨诊疗能力、临床操作实践能力、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临床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来优化中医医师培养模式。

二、培养思路

根据“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对比以往及其他院校中医医师培养模式,通过对临床中医师培养阶段的科室设置、师资配备、临床学习、临床考核、专业指导、中医经典传承、科研能力等方面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度衔接,以此来不断完善临床中的医师培养体系,不断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

三、实施方案

(一)从理念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四大强化+两大落实

遵循“四大强化+两大落实”的原则开展:强化中医师的临床教学培养质量、强化中医思辨能力(包括中医经典研读和名医医案教学)、强化临床操作能力(遵循“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模式)、落实师承教育(至少每周半天跟师门诊)和落实临床考核(日常考核、出科考核、阶段考核、结业综合考核)

(二)从培养项目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中医医师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面向临床的复合型中医高级人才,通过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度衔接,培养方案更加全面立体标准,使得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标准,更加具有导向性。

1.培训教师的选取。依据中医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严格遴选符合教育法规、中医医师的培训条件以及拥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的教学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的选取必须符合相关条件的临床教师,由科室主任牵头,教学秘书统一进行管理。

2.培训项目的设置。通过带教医师考核、通科医师考核和专科医师考核对带教教师的质量进行了严格把关。

3.主要能力的培训。

(1)临床综合能力――以强化临床能力为主,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辨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均属此范畴,在独立的病床管理、教学查房等相关事宜上严格遵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对科室小讲课内容选取上,着重于本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思路及目前研究的前缘之处,需配备至少副高职称的医师教师做现场点评;多开设本科室疑难病症的讨论,探讨中医对此类病的辨证论治思路及其优势所在。

(2)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的中医中药应用思路,掌握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常用方药,注重古籍经典在临床中的运用;融会贯通西医知识,中西理论,双管齐下,加深认知。

(3)教学交流能力――“能沟通、会沟通”是一门艺术,学会沟通是一门必修课。在临床培训过程中,带教教师需加强在交流沟通解释方面的训练。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升华为教传相授,在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同门共勉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此能力的培养在阶段处可见。

(4)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方法课程或讲座、参与科研工作等方式对中医师进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使中医师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规划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在职学习的意志力等都需要培养。营造学习氛围,举办以终身学习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开设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专门课程等,提倡医学专业知识教学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和技能的教育,以提高临床中医师的终身学习能力。

(6)专业专科能力――通过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培训等不断加强专业专科能力,最终具备丰富的专科临床思维,独立的专科工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专业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病例有一定的掌握和自己的看法,实现“一专多能”。

(三)从培养时间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第一阶段为通科轮转临床实践,时间12~24个月。在中医各专科轮转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现代医学基本技能和了解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其中应包括每周至少半天跟师学习以及4~6周的中药房实习。第二阶段为专科实习,时间12~24个月。

(四)从考核模式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临床培训考核――出科考核、阶段考核、结业综合考核等,其中出科考核应包括日常过程考核和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包含中期阶段考、学年阶段考。考核的内容以临床操作技能为基础、中医专业特色为导向而设置。分阶段制定出考试时间、考试形式,完善考核机制,将中医医师培养中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学生的考核信息,以考试促进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6):429.

[2]黄学宽.中医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对策探析[J].教学研究论坛,2012,25(7):32.

[3]穆荣军.基于weB的远程协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2):44-46.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5

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必须面向农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提出了新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战略目标,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承诺。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12亿人口80%以上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尽快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等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据调查,1985年九江地区乡级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仅占医师总数的15%,全市每万农民仅有医师1.09名。由于医学本科教育培养周期长,毕业以后学生难以"下得去",下去以后也很难"留得住"。而医学专科教育具有培养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岗位针对性强等特点,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应当成为面向城乡基层、有别于本科医学教育、具有一定特色、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层次。

面对广大农村对医师的迫切需求,学校党委全面分析本省本校实际情况,坚定了为农村基层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办学方向,决心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医专教育新模式做贡献。这一意愿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赞赏和支持,1986年12月卫生部正式确定我校为全国医专联系点。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1988年1月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我校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并强调指出办好医学专科教育对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人力问题都将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破除"本科压缩版",探索医专教育新模式

在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传统医学专科教育的弊端主要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为"本科压缩版";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专科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改革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它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10余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医学专科教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推出和完善以"两加强一优化"为特色的医专教改模式

1.明确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制定了人才规格四点要求和业务具体培养要求40条。

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医药专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医药专科人才。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担负着为农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师,以及为各级医院培养高级卫生辅助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培养面向城乡基层医生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制定其培养目标时,我们考虑到:①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以农村为重点是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②迄今为止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③为县乡两级培养医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可能单靠本科教育来满足,应成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任务。而农村要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迫切需要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这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实施早期接触临床

一年级新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采取早期见习、病案讨论、讲授医学入门和临床医学导论(iCm)等形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增强学生从医的兴趣。

(2)进行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现场教学(基地教学)

学生学完内基、外总后,深入到彭泽、都昌、武宁、修水四个县医院,边上课、边讨论、边实践,进行为期6~12周的临床现场教学。

(3)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1991年3月,我校借鉴美国医学院校职业技能实验室的经验,考虑到基层医院的设备条件,在国内率先创建服务于培养目标、门类齐全、设备较先进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它包含模拟诊察室、急救医学技能室、手术技能室、妇产科技能室、眼耳鼻喉科技能室、检体诊断技能室、护理技能室、临床检验诊断室、放射诊断室、心电诊断室、超声诊断室、手术闭路电视电化教室等12个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条件。

(4)引进标准化病人(Sp)技术,强化诊断学基本技能训练

Sp技术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医学院校广泛使用于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的先进方法。从1991年起,我们开始学习和引进Sp技术,用于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与评估,Sp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正常问诊与查体Sp,重点问诊与查体Sp,多站考试Sp。经过8年的初步实践,我校已在六届学生中使用Sp教学,九届学生中使用Sp评估。

1992年,我校将《诊断学》正式改为《临床诊断学》,学时增至216学时。改革后的临床诊断学涵盖了内、外、妇产、儿、神经、五官等临床各科的诊断学内容,将原来分散于诸学科的诊断学内容集中和系统化。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与本科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规范化。

1995年,我校在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率先开展了临床技能毕业综合多站考试。五年的成功实践表明了这种临床技能评估方法的先进性,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全方位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1)设置《预防医学》课程,包括卫生统计、保护和促进健康、疾病预防、医疗卫生服务的策略和措施。

(2)新生入学时进行预防战略教育,其目的在于要求学一入校就明确自己是为促进人民健康而学习,明白自己将成为实施"三级预防"的主体。

(3)提高全校教师的预防战略思想,把预防战略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观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全方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4)在毕业实习时,安排学生在县卫生防疫站实习预防医学三周。

(5)毕业理论考试改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综合考试。

4.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相应编写了教材

在课程结构上实行"三·一"制,即一年基础课,一年临床课,一年临床实习。优化课程结构的主要途径是:

(1)精减

普通基础课(生物、物理、化学),与医学相关内容以讲座形式组织教学。

(2)融合

医学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融合成为《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基础》融合为《人体功能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融合为《病原生物学》,加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

(3)重组

为加强基础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纵向联系,组织若干课题的联组教学。达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压缩教学时数,又加强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

(4)增设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设《急救医学》、《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5.更新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我们坚持以精减与高中阶段重复以及繁琐的内容,突出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内容,兼顾与医学进展相关的内容为指导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将《卫生学》改革为《预防医学》,《诊断学》改革为《临床诊断学》。

(二)深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1994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我校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分流30名学生,率先举办全科医学教改试点班,继续探索医专教育改革。全科医疗是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属于初级保健医生,他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所有健康问题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医疗保健服务。我们在全科医学教改中采取如下措施:

1.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精神医学》、《康复医学》等,把以诊疗疾病为主要内容的旧学科改为面向社区强调预防保健的课程,如《社区内科学》、《社区外科学》、《社区妇幼保健》等。

2.改革教学方法入学后每隔一周安排一次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将基础学科的机能实验课改为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小组讨论;选择和设计病案,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式教学。

3.建立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参观社区卫生机构,进行社区人群健康检查和疾病筛选,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等活动。

4.选建全科医学实习基地,安排一个月全科医学实习和三个月选修。

(三)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教育改革

根据国内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改革现状和我校10年教改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在基础课和临床前期课(如内基、外总)改革的基础上,深化专科生的临床教育改革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两加强一优化"成果的基础上,我校于1996年秋实施了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新方案(简称'96教改新方案)。该方案的特点如下:

1.在校三年学习分为两个一年半,分别在学校和医院进行

在校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前期课程;在医院学习阶段,主要完成临床各主干学科课程和毕业生产实习。

2.在医学基础课教学期间,增加100学时的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跨学科的综合讨论和机能学科的联组实验

这种教学在基础各学科的教学中期和后期进行,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促使他们将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以及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

3.在医院学习阶段,实行临床各种轮转

上午参加查房、病案讨论、见习手术、心电图、化验、放射检查等临床活动,模拟住院医师,并组织开展一些临床常见问题的小讲课。下午进行临床各学科的系统理论教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病案为基础的临床学科教学。

4.在毕业临床实习阶段,安排两个月时间由学生选修各临床学科实习

该项改革首届试点班临床教学基地为附属医院,学生今年已毕业。第二届试点班将临床教学基地定为修水县医院,使教学活动与农村基层社区卫生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改革招生制度和分配办法,逐步推行和完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制度

1986年我校为适应边远山区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采取招收老区班的形式,适当降低分数线,毕业后回到所在乡卫生院工作。1987年开始,对九江市所属县(区)考生全部采取定向招生,毕业后除少数分配到部队、厂矿基层医院外,绝大多数回到所在县乡工作。据调查,九江市所属10个县临床医学专业1987-1992年六届招生共641人,毕业生仍在当地县乡医院工作的407人,占63.49%,其中乡级317人,占在县乡工作人数的77.8%。不少已担任县乡医院领导职务,如首届教改班毕业生张景明,毕业后安心在农村工作,不到三年就担任乡中心卫生院院长。经过10年的努力九江地区1998年每个乡中心卫生院平均拥有医师9.4人(1985年为3.2人),乡卫生院平均拥有医师4.2人(1985年仅0.6人),基本上能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农村急需专业人才

由于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地区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宽窄并存。我校1958年创办时只有临床医学专业,1986年以来,我校主动适应卫生人力需求先后开设了骨创伤、儿科、血防、检验、麻醉、影像、护理、药学等专业。近年来又根据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后期进行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专业分流培训,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三、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前途广阔

处在世纪之交,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仍然具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这是因为尽管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将逐步过渡到要求医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是专科层次人才仍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承担为农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生和为各级医院培养辅助卫生人才的双重使命

就前者来说,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尤其老少边穷地区对专科毕业生还是迫切需要的。全国农村现有2067个县医院,51 277个区乡卫生院,10.2万个厂矿企业医疗机构,100余万所大中小学医务室以及部队团营卫生所都需要专科层次的医生。尤其是卫生部明确提出逐步停办中专医士类专业,因此,以培养医生为目标的医学专科教育临床医学类专业仍有较大量的社会需求。假如以本科医学教育取而代之,一是短时期内从培养能力和规模上无法满足需求,二是本科生在农村基层工作还存在着不适应、留不住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急需护理、药剂、检验、放射等高级辅助卫生人才

这些岗位主要被中专生和无医科学历人员所占据。随着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大量应用,中专生的知识和技能已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急需培养和补充高级辅助卫生人员。我国的医学专科教育应顺应趋势,主动承担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培养高级辅助卫生人才,并且在专业设置和人才类型上办出特色。这正是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生命力之所在。高等护理专科教育10余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已有50余所高校举办护理专科教育。但从全国来看,现有护理队伍116.26万人(1996),90%以上为中专学历,医护比仅为1∶0.60。在今后一个时期,培养大专护理人才应成为医学专科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相当大量的是中专学历甚至无医学专业学历,因此成人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的任务比较繁重

据卫生部1992年抽样调查,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医科学历者占33.76%,师级人员不具备专科以上学历者,高达73.06%。1996年全国仅西医士就有37.54万人,他们迫切需要提高到大专学历。另据江西省卫生厅1996年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省现有卫技人员191878人,其中本科学历占9.7%,专科学历14.18%,中专学历41.90%,无学历34.22%。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医学检验专业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2],属于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实验诊断性和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以后能够独立工作的基础途径。临床实习要求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然而,医学检验专业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3-4],例如实习时间相对短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及学生临床知识相对欠缺等。面对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期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要求[5-6],结合目前实习教学中的问题,直面挑战,积极探索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新模式,为培养新时期的医学检验人才提供有效可行的实习途径。

1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教学现状

第一,教材方面,目前传统课堂讲授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另外首都医科大学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以检验专业内容为主,临床医学的内容过少,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临床知识内容明显不足,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第二,师资力量方面,作为教学医院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日常工作量大,带教教师都是兼职带教,既要兼顾临床一线工作又要进行实习带教,造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局面。第三,学生方面,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实习的中后期大多数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和面试,因此影响了实习质量。

2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大量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临床检验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检测体系的建立、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过程的分析和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解释目前是目前检验科工作的重中之重[7-8]。这就要求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因此实习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侧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7]。

3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的教学目标

第一,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实习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上升为实践经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能够融会贯通分析和处理临床工作常见问题。第二,增强学生临床思维,提高与临床沟通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实验室与临床的积极沟通有助于实验室检验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临床诊疗技术的提升,有助于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更有助于新时期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

4医学检验专业新型临床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随着现代化大型自动化设备流水线的使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内容也应与时俱进。由于大型自动化设备本身的重复性很高,使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的差错占检验错误的百分率逐年提高[9]。首先临床教师在带教实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关注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强调检验前、中、后各过程之间的关联性,并注意检验前和检验后过程知识的系统讲解,从而与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相适应[10]。其次,在引导学生建立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基础上带教教师应注意讲解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校准程序(计量学溯源)、生物参考区间和可报告区间等,这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室临床解释,掌握变异的潜在来源,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实习教学内容应加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引入实际病例,拓宽临床疾病知识,使学生将医学检验的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更好的衔接,提高与临床沟通的能力[11]。

4.2带教教师导师制教研室选拔各专业组具

有高级职称且丰富知识经验的教师作为实习带教导师,通过面试谈话和学生双向交流,学生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自己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选择心仪的学生,每个导师负责指导1~3名学生。同时导师选择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行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例如课题选择和设计、科研方法的应用、文献检索以及论文写作等。通过导师制使每个学生对实习阶段所学更能有所侧重,更有利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为医学检验专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发挥检验医师作用,教学中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由于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迅速,临床与实验室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与临床沟通交流已成为检验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2],尤其是检验科的日常检测指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与临床相结合的意识,提升检验工作者的咨询服务质量[13]。检验医师是检验科内既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又深悉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他们主要负责与临床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检验医师的优势,教授学生个体化实验诊断和实验室与临床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如检验所需的样品类型、样本采集注意事项、临床指征、检验程序的局限性和提供检验结果解释等[14-15];尤其是通过实际病例讨论教学使学生增强新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加强临床沟通能力,适应现代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需求。

4.4教学形式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首先进行科室岗前培训,在学生了解了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生物

安全制度等相关知识后,根据临床实习计划,把实习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专业组进行轮转实习,参与每天的日常检测工作,并通过专题讲座、临床实际案例分析讨论和微信平台信息交流等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效果。4.4.1专题讲座每个专业组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分为基础专题和提高专题两部分。基础专题讲解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仪器工作原理和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注意事项等。提高专题讲解包括结果判读、全面质量控制和检验医学最新方向进展等。例如在进行检验结果判读时可针对一份检验报告指出哪些结果异常,可能与哪些疾病有关,针对某一项目异常与哪些疾病相关,哪些检验因素对这些检验结果有影响等,如与临床不符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交流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临床检验知识的运用,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4.4.2临床实际案例分析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每个专业组都配有至少两名检验医师,这些检验医师每周到所属科室参与主任查房、定期参加全院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实习学生跟随检验医师下临床直接接触患者、接触实际案例是培养他们临床思维最直接的方法。典型案例实验诊断分析是最具实战性价值的学习方式。他们可使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对检验结果在疾病发展、治疗和转归中的作用形成更加具体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启发学生对检验结果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不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16-17]。我们要求各专业组实习学生每周跟随检验医师下临床,对典型实际案例进行实验诊断分析,并在检验医师带领下积极分析讨论,同时各带教教师选取自身临床工作中的典型实例定期组织同学讨论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实验诊断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将实验数据和临床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具有解释病因和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以利于临床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4.4.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微信平台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近年来兴起的微信平台可以集合声音、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并使“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成为可能,成为我们实习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平台。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建立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交流群,首先通过微信群上传图片、视频等,这些图片视频包括仪器检测分析原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项目如流式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质谱分析等难理解抽象的检测实验,也包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讲解视频,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其次,现代网络技术发达,通过微信平台还可通过分享的方式最前沿的医学检验专业信息。再次,加强实习学生之间对新知识的见解的沟通与交流。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实习生常常会碰到诸多困惑,会有一些经验与收获,每个实习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这些收获,同时,对学生的诸多困惑微信平台还可实现带教教师进行实时答疑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最后,教学效果好坏需要良好的总结反馈和教学效果考核。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定期与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教研室定期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实习教学模式。总之,在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结合实习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形式,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积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岳娟娟,刘卫东.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9-20,22.

[2]许晓风,周宇,鲁辛辛.临床专业七年制实验诊断学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2):3075-3076.

[3]蔡利军,吕宾,孟立娜,等.医学生实习阶段临床带教师资队伍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034-1036.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我校自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探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性

1.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专科临床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方案》又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这从政策上指明了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根据《方案》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确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度的医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较强的临床诊疗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事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毕业以后能适应基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置更为科学,针对性较强,我们邀请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展开分析、讨论,尽可能准确地定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最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培养方案。删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无法开展的诊断技术和单病种治疗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充实部分专业重点课程中的实用技术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综合培训课程之间的比例;重新规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支撑与衔接等。

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0000m2,包括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常用诊疗技术实训室、多媒体心肺复苏实训室、物诊操作技能实训室、心电图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模拟手术室、外科实训室、妇产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五官科实训室等44个实训室。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6台,实训基地为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充分利用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和64所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把医院变成课堂。为学生早临床、早实践、多接触、多动手创造了条件,使培养的学生见识广,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同时也为我系教师实践锻炼及开展医学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3院系一体化管理,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的比例。“校院一体,医教结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临床医学系则坚持走“院系一体、医教结合、共育英才”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三级综合医院)院长兼任临床医学系主任,医院各科室主任分别兼任各教研室主任。学校要求医院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应该承担一定量的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带教、实训带教或实习指导任务,期间享受专兼职教师待遇;要求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每5年中至少参加1年带薪带贴的临床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把它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同时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专职教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无课时间到医院坐诊,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校鼓励临床课教师与临床科室的执业医师职称的相互转评。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渐增加,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实训及实习带教全部由“双师型”教师完成。

4改变临床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式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以往都是在期末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现在我们把临床课考试改为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考试,考试方式为把每一门临床课的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衔接起来,设计为一个统一的考试,考试课成绩理论占80%,实验占20%,考查课成绩理论占60%,实验占40%,这样有利于对各门临床课实践技能部分和理论知识部分全面、系统的考查。另外增加了实习前的实训考试和实习后的技能考核。

5改革临床实习的考核评价方式

以前对实习的评价是由毕业考试、实习鉴定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改革后按照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方法进行,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范围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实践技能考试实行三站式考试方法。整个考试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毕业后的考证能力。

由于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双师队伍建设加强,临床课程及临床实习的考试内容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毕业生不但知识结构合理,更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符合基层一线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培养目标;有效路径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患者在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药师面临着为患者、医师、大众提供更高药学服务的挑战。问题的实际是,需要药师在药品合理使用、药费控制、疑难病例讨论、医疗纠纷处理等与用药有关的各个方面起到药师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医疗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融合多个学科与专业的知识,因此医疗质量的提高需要医、药、技、护多学科人才的共同努力。由于医疗工作中各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医院药学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目前临床用药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发展临床药学,培养临床药师,利用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药学专业知识协助临床医师实现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是当务之急已成为共识。临床药学是药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临床药学是国内、外医院药学工作的一个普遍趋势。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进展缓慢。多年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与要求,导致当今的药师几乎无人能胜任这一新的任务。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已成为医院药学工作向深度发展的一个方向,加强临床药师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开辟培养途径,加强人才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卫生部已于2006年启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并将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另据了解,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通过的“pharm·D·专业教育实施程序认证标准指南”;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全面实施pharm·D·临床药学教育。多年来,美国的pharm·D·教育已为临床输送无数名合格的临床药师。国外的经验说明,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造就称职临床药师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设立临床药学专业,山东大学已于4年前增加了七年制临床药学班。2007年,山东大学又设立了独立的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这一工作的开展将大大促进临床药师的培养。但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明确培养目标,探明培养方法,规范培养路径,确立考核标准,是保证在3年时间内完成培养目标,使培养的研究生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临床药学的实践技能的关键所在。1加强对临床药学专业的认识,明确培养目标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的工作是要“面向临床”;,用掌握的药学知识为患者服务,解决临床药物治疗中存在的与药物相关的问题。其工作内容应包括:参与查房、会诊、病历讨论;与医师一起参与治疗方案设计;与医师、护士及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行安全用药教育、合理用药指导、有效药物咨询,解决药物治疗相关问题。临床药师关注的重点是药物的治疗效果。笔者多年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特别是自承担起临床药师培训带教工作以来,通过与临床专家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思想与专业知识交流,深刻体会到临床医师对临床药师的期望,绝不是仅仅要求为其提供简单的基本药物信息服务,而更重要的是当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遇到与药品有关的疑难问题时,希望临床药师能从药学专业的角度给出有效的建议,并且最好能给出其建议的依据,以便使建议更容易被采纳。因此,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开始就要高标准,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其发现临床用药问题的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临床药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能为临床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实验依据、药学知识与药学思维。然后,在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不断探讨培养方法与途径,探讨如何保证培养出来的临床药师的未来与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方法探讨

2·1优化生源由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除了要培养其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之外,还要求其必须拥有相当的临床用药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技能。但从2007年参加硕士研究生面试的学生来看,这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在3年内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发表文章之外,是否能把目前临床常用药物的品种分布情况及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全部掌握,有一定难度。如果报考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具有2年以上的药房工作经验,对药品相应信息及临床用药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与了解,则会较易达到培养目标,经过3年培养后会更具有临床药师特色,具有更高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另外,在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中,曾有人提出医师出身的人员培养起来是否会更有优势,值得探讨。因为国际上的主流是培养药师为临床药师。再说药学是一门专业,应该严谨,这样才能在细节上、关键问题上对药物治疗真正起作用。

2·2细化专业国外临床药学的成功开展已经证明临床药学是一门独立学科,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临床医学一样是一个大的综合性学科概念,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与内容,要想把工作做得深入,必须细分专业。国外的临床药师培养也均具有专业性,如抗感染临床药师、抗肿瘤临床药师、糖尿病临床药师、哮喘病临床药师等。另外,随着临床医学专业的不断细化,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并随之锻炼出了一批专科化的临床专家。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学科专业人才。所谓专业人才,就是必须在所从事的专业方面,说出的话有深度,有说服力。临床药师一样,只有在专业方面有所作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才会得到比临床药学发展早得多、成熟得多的临床医学专家认可。我国已经启动的临床药师培训,也正是按专业来进行临床药师培训的。而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造就高级临床药师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从这个项目一开始,就应细化专业,进行目标性培养,否则,这么大的一个专业,包括临床这么多专业药物治疗的相关内容,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怎会取得成效?几届过后,是否会像医院药学一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广而不专?是不是还是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关键时刻还是拿不出意见?这样的人才又如何开展工作?因此,临床药学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需细化专业,否则将同过去的30年一样,进展缓慢。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开始就应分专业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培养出称职的、能够与临床医师进行有效沟通、对话,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药学服务的临床药师。

2·3制定培养方案临床药学特有的工作性质与任务,要求临床药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药学知识,具备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与临床思维,同时还要具有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能力,以解决临床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如同临床专家一样,除了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临床诊疗能力外,还应掌握专业学科的研究进展,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在本专业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有独特的见解。而时间与其他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样,仅有3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有临床药学特色的硕士研究生来,这对学生本身就是一大挑战,对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挑战更大。因为就目前情况看,临床药学的硕士研究生要走向临床充满了各种困难,特别是应届硕士研究生困难更大。且不说临床医学知识的缺乏,就是临床常用药品分布及特征的掌握就需要提前下很大功夫。如果提前再不拟定专业,要在短时间内补充全科医学知识、全科药学药品知识几乎难以实现。时间飞逝,3年的时间转眼就会过去。如何合理安排、利用3年的培养时间非常关键。除了1年的理论学习外,要求硕士研究生参与临床的时间与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各是多少?各个过程应如何带教与考核?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目标,保证既具科研能力,又具专业特色———临床实践能力,必须在细化专业的情况下,进行周密的培养安排,按专业的不同制定出详尽的培养方案,否则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的。

2·4培养科研能力科研是指对遇到的理论上或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同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样,是要打造高级专业人才。临床药师是否也需考核其科研能力,这取决于临床药师培养所追求的目标。临床药学作为一门学科,要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持。学生科研能力是所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共同的目标与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同样是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锻炼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对其将来开展和胜任临床药学工作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2·5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与打造特色专业临床药师的工作将是直接面对患者、医师与护士,与医护人员一道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所撑握的药学知识,发挥药师应有的作用。在提供药学服务的过程中,临床药师除了要面对患者与医护人员以外,还要面对患者家属和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这一工作性质要求临床药师要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与自信心,要有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临床系统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面对临床患者的锻炼,即使掌握了相应的临床药学知识,当面对医师与患者时仍然会感到束手无策。再说,有些知识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掌握。学生在参与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了解临床的相关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可加强对药品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品相互作用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对自已所掌握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6建立毕业考核标准学科人才的打造,除了要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周详外,明确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制度是其重要措施之一。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科研硬指标的考核不需多提,如同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一样。而临床能力的考核以什么为指标?如何进行考核?有待进一步探讨。现行的临床药师培训,以书写药历、病例分析及答辩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否适合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考核?考核方式的可行性怎样,有待进一步探讨。

3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我国临床药学的未来

3·1临床药学要有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是必由之路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学科专有人才。我国已启动的临床药师培训,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无疑都会加速我国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同时,必须广泛开展临床药学继续教育活动,以适应临床药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也会直接影响我国临床药学专业的未来[1]。

3·2政策支持与临床药学可持续发展临床药学工作是否会得到快速、可持续发展,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否能坚持下去,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制度的建立。我国是否会顺利确立临床药师的执业资格,建立临床药师制,能否像西方部分国家一样,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赋予临床药师具体的工作环节、工作内容与权限,这将直接影响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试想,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未来的定位迟迟不明,这项工作又怎能持续下去?总之,快速发展临床药学是大家的共识,多渠道加强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是深入开展临床药学的必由之路[2]。在需求的呼吁下,通过政府与药学人员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已有了较快的发展。而进一步建立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国际接轨,按专业培养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临床药学专业队伍,是保证我国临床药学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方案,建立考核标准,获取政策支持,确保临床药师未来前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9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的“环节培养量化”方案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泄泻45例的临床实践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与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实践与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分析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探索与实践动力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中西医结合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研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试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文献综述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现状调查及分析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实践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透视研究生的信息能力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1998-02-04.

[4]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2008-03-2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eB/oL].http:///banshi/2005-08/01/content_18970.htm.2005-08-01.

[7]高继明,吴海呜,赖雁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方案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育杂志,2012,32(1):125-128.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篇10

1998年2月,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对于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内涵式学术性职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原有培养模式未能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严格区分,存在明显专业学位学术化培养的倾向。

1.1课程设置缺乏特异性

2015年之前,由于国家缺乏统一标准的培养方案,各院校基本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自行设定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9月,本校并未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单独设课,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课程体系,仅在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方面有所区分。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方案也仅是对课程设置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根据培养目标,将“提高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缺少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研究生课程的特异性和应用性显现度不够。

1.2导师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本校相当数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式思维影响,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导师资格评审、职称晋升等受科研论文和申请课题的影响较大,迫于自身科研压力的考虑,部分导师为了增加科研产出,而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学术学位类型进行培养。

1.3学位授予标准急需改革

仍有部分专家沿用学术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衡量专业学位论文水平,认为不发表高分值文章就达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要求。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培养过程的“混淆”,造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在实验室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训练时间较少,临床思维没掌握,临床诊疗不熟悉,临床操作不过关,无法开展有效医患沟通等局面。

2改革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出现“医教协同”的发展趋势。2010年,上海市率先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项目》(简称“临-住”项目)。2013年,本校获批“临-住”项目招生计划,开始尝试在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试点“四证合一”的职业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截至2014年9月共招生83名该项目硕士研究生。经过2年的实践工作,本校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相衔接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并总结了一定经验。“临-住”项目较之传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明显存在几方面优势。一是临床训练方面,“临-住”项目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内容,均强调临床医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学位授予时要求达到《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临床工作水平。二是专业素质培养,“临-住”项目更加重视二级学科内各三级学科之间的发展和相互关联,增加三级学科轮转科室,丰富研究生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临床教学方面,“临-住”项目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通过学习网络课程和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科研、教学、职业素质、工作协调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然而,“临-住”项目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诸多培养、管理环节仍然有待完善。首先,单导师制面临困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与专业导师接触较少,部分导师会产生“听之任之、不管不问”的心理,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轮转科室教师自身临床工作繁重,无暇指导研究生开展专业学习,使得研究生学习收获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其次,临床考核不够严格。临床实践和考核是培养训练临床综合能力最为根本和有效的途径。临床考核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较强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然而,部分科室出科考核内容简单,程序简化,考核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夯实和检验,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不合格,最终未能完成规范化培训。

3深化策略

2014年,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建立医学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基于前期改革试点工作,本校参与研究的5校合作教育课题“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进一步论证构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技术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医风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的可行性,为其他地区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据此,本校拟于2015年始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学习、临床训练、科研训练和保障机制几方面统筹谋划,建立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突出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兼顾提升临床科研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3.1设置课程学习

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突出医学人文、生物安全和医学前沿。课程设置包括,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临床科研中的统计方法、临床医学发展前沿等几个方面;课程教学采取课堂授课、mooC(massiveopenoh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时间集中在周末和晚上;课程考核采取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

3.2临床能力训练

硕士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33个月,博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有机衔接。以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轮转,参加主要二级学科相关科室临床诊疗工作。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学习临床医学新进展、新知识,在接受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严格临床考核规范,制定标准化考核流程,落实考核效果,将当年考核结果与次年招生指标挂钩。

3.3科研能力培养

以提升临床科研能力为目标,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科研方法,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工作并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对临床工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分类型制定学位授予标准,适当降低对于专业学位论文的科研要求,侧重考核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切实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4制度机制建设

完善学校配套政策,制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及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修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等管理办法。

3.5基地规划建设

本校第一、二附属医院为上海市2010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定的首批培训医院,2014年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已按照部级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整合现有分散设置的多个临床技能训练场所,建成6800平方米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拟将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给予经费、设施和人员支持,满足研究生培训考核需要。

3.6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