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十篇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十篇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29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1

星期二下午,学校的阳春厅内暖意浓浓,四年级的家长们汇聚在一起,认真地聆听区家长学校校长、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李映本老师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注意孩子的创新启蒙》,家长们无不觉得受益匪浅,仿佛收获到一本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秘籍".

创新,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李老师说:"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能力,是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成才、成功必不可少的才能。创新精神,惟有从小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李老师生动详细地讲述了三点:

讲座3.jpg

1、启迪孩子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各种才华

3、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1

启迪孩子的创新意识

父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要素,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以家长自身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孩子,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应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去寻求答案。李老师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家长们应该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呵护好孩子的童心,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观察、多动手,鼓励孩子的创新意识。

讲座9.jpg

记下来回家再消化

讲座10.jpg

讲得有道理,赶紧做好笔记

2

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

李老师针对孩子的各种特点,将孩子分成7种智能型,即:语言智能型;数学逻辑智能型;音乐智能型;空间思维智能型;肢体动作智能型;交际智能型;自理智能型。这就要求身为家长的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的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父母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讲座11.jpg

会场专心听讲的家长们

—2015—

12.15

3

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李老师说:"家长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同时,他也将联想能力归为四类,即:归类联想;快速联想;多义联想;类别联想。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推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丰富的联想,可以提高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身为家长的我们,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一题多解的方法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孩子,则是父母生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让身为父母的我们一起,唤起创造的力量,心怀关爱、赏识、尊重、耐心,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吧!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2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理解能力认识事物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而培养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就要从幼儿开始。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是独立性。思维力强,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二是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力强,对事情的判断解决总是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三是逻辑性。思维力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四是全面性。思维力强,看问题不片面,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五是创造性。思维力强,对问题能提出创造性见解,别人没想到的,他能够想到。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力呢?

一、在“玩”中锻炼、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具更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从儿童大脑发展的需要来看,“玩”为大脑健康生长发育提供物质环境,鲜艳的色彩和惹人喜爱的造型刺激儿童的感官,帮助儿童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刺激小指肌肉生长:同时,声、光、等应用不但丰富了儿童的知识,也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当儿童未能广泛接触现实生活时,他们就是通过玩具来认识世界的。我们应当因势利导,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主动去培养他们爱学习、爱科学和养成乐于动脑筋、想办法、勤于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经验

应尽量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使其能充分感知和观察外界事物,不断丰富孩子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性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对待年龄越小的孩子,最好采用一些直观法,如参观、游览,直接接触各种实物,以促进孩子尽可能通过亲身的感受与体验去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孩子积累的感性知识越多、越正确,就越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发展思维能力。

三、善于给孩子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

孩子自己想得到的,做得到的,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人的脑子越用越聪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就是要使孩子更加聪明,会动脑筋,会适应新情况,会解决新问题。可以给孩子提出任务,并精心设计、创造条件,使他们不依赖成人,而是靠自己动脑筋思考,运用已有的感性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为了使孩子思考问题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四、要重视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3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以现有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以此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从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推动创新与进行创新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推动创新型教育的开展,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营造自由学习氛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制约创新意识的因素

我国知识教育是相当成熟全面的,但在有些教育上还有待加强,如常识教育、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等还需提高时效性。目前许多因素制约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创新意识提升。

(一)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部分家长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以优越的成绩换取日后竞争的优势,然而他们忽视对孩子能力的锻炼,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孩子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如今,这些家长制约孩子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一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本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占用孩子过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第二,部分家长抑制孩子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常以“命令”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孩子提出疑问时,部分家长没有能够进行积极引导,不在自己知识范围内的问题更是匆匆而过,没有培养孩子通过阅读自我解惑的能力,使孩子不敢进行有趣的尝试。第三,有些家长过于宠爱孩子或工作繁忙,经常将孩子放在家中,隔绝孩子对外界的接触,不利于对孩子灵感的激发,等等。

(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办学理念、师资水平、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过分注重升学率提高,从而强化应试教育,导致在有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如今,这些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有效开展的创新教育较少,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不仅指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讲座,而是将“创新教育”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寓创新于教学,寓教学于创新;其次在课堂方面,一些学校有严格规范的课堂秩序,课堂体制“窄、严、僵”,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在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上教学,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笔记,做错题集,然而学生往往不能兼顾“写”与“听”两个方面,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以“你听我讲”为主,忽略“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三)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制约的因素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一些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思想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一些学生过于相信权威,过度依赖教师和教材,经常按部就班,很少提出质疑。其二,“谦逊”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一些学生没有正确领悟“谦逊”二字,他们对老师过于谦逊,以至于对老师唯唯诺诺,对老师的一些错误观点也不敢大声反驳。其三,部分学生耻于下问,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问问题的习惯。

三、如何推动创新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目的上重传承、重选拔、重理性;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重理论、重刚性、重基础;在教育方法上重讲授、重课堂、重纪律。在这些重视度上缺乏对创新意识的重视,下面具体阐述如何推动创新教育。

(一)推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只有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将自由、学习和纪律结合起来。赫尔巴特曾把兴趣分为经验兴趣、思辨兴趣、审美兴趣、同情兴趣、社会兴趣和宗教兴趣,他认为注意、期望、探究和行动是构成兴趣的四个阶段。杜威提出的“教学过程中的五个阶段”涉及有关兴趣的培养[2]。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兴趣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要借鉴以上两位教育家的思想,同时注重以下几点:1.尊重孩子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孩子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孩子们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并给以肯定。5.给孩子的实践学习提供鼓励。

(二)推动“问题意识”的培养

近代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他们提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多开展一些讨论型活动,适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爱好。还强调教师不要只抓成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运用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在“讲授式”教学方法中融入发现教学,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教师应结合这些教学模式,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适时进行教学激励;2.懂得课堂“留白”;3.进行示范引导;4.学会思维开拓;5.懂得认知冲突;6.运用发现教学。

(三)推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禄贝尔在教育基本原则中强调创造的原则,即对儿童要及早给以外部工作,在活动训练中,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4

[关键词]国际数棋;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国际数棋是吕玉桂教授于1993年发明的一种结合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并可有效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新型教学学习用具,1994年获国家专利,1998年通过教育部审查鉴定.我校于2009年引入数棋这一新型数学学习工具,多次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为此,学校也将“数棋”教学作为我校的一个特色来抓.本文是在立项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C/2011/09/146)的基础上,单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角度来阐述数棋的功用,以求教于大方.

数棋的特点迎合了学生“爱动”的天性

数棋的特点是手脑结合、寓教于乐,是一种能够把少儿玩的天性自然转化为学习数学、训练口算心记、掌握数学运算技巧、直接开发智力的教学用具和体育用品,对弈中往往需要完成大量“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数学题型,所以下国际数棋大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它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思维,拓宽知识视野,融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于一体.经过全国上万所小学的试用,现已确认该棋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方面效果显著,能够使少年儿童从小练就一身独立思维的本领、勇敢决策的本领、灵活机智的本领和统领全局的本领.学习数棋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识和习惯.开展国际数棋比赛活动,对培养孩子们毅力、耐挫力、竞争力、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以及集体观念、合作观念、团体意识等都有好处.

数棋活动增强学生的“逆反思维”

逆反思维又称逆向思维、反向思维,这是相对正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正向思维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思维方式,而逆向思维常有悖于情理,甚至离经叛道.它强调从与常规习惯的思维方向相反或对立的方面去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国际数棋中的逆反思维比较典型地出现在“单跨”这一走棋形式中,“单跨”指的是一棋子可一步跨过和它在同一直线上的几枚棋子,但必须是这几枚棋子的号码数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计算出该棋子的号码数.这个棋子的号码数实际上就是算式的答案,学生已知了答案,再通过现有的数字思考计算过程,就形成了思维的一个逆反过程.当然,逆反思维在“连跨”中也能得到训练.当学生猜测出几段数字的同一得数后,就要考虑这几段数字分别怎样计算才能得到那个猜测的共同得数.学生在一次次的“告诉答案思考计算过程”的训练中,逆反思维能力能得到发展.

其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应用逆反思维进行思考,通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思考相对的对象有什么特征.

(2)思考相反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

(3)思考相反的作用过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4)思考相反的方向会有什么结果.

逆反思维的应用,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努力克服常规的思维定式,只有经常有意识地训练才可做到得心应手.

数棋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棋类教育本身对开发智力,特别是培养非智力因素有非常大的作用,国际数棋对小学生的意义更大.首先,它要求小学生必须应用刚刚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巧妙设计棋路、设防、堵截、进攻等方式;其次要求小学生下棋要快速行跳;最后,则要求有较高的得分.这样就能从小培养孩子们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开展国际数棋比赛活动对培养孩子们的毅力、耐挫力、竞争力、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以及集体观念、合作观念、团体意识等都有好处,如我们班成立的数棋竞赛委员会.

案例筹建班内国际数棋学习竞赛组委会

1.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班委会成员或通过选举或推荐,组成第一届组委会.组委会可由5~7人组成,包括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若干.

2.为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设置竞赛工作职能机构,包括“竞赛组”“宣传报道组”“后勤组”“安保纪检组”等,各组的组成及职能分解如下.

(1)竞赛组:包括组长、副组长和组员若干,具体策划、组织竞赛活动.其主要工作职能有:设计与编排竞赛方案,并报组委会通过后组织实施;编印秩序册、成绩册、统分表等;分工组织裁判工作;做好成绩统计工作.

(2)宣传报道组:包括组长、副组长和组员若干.具体进行文稿的撰写与活动的宣传报道.职能有:组织学习国际数棋知识及竞赛活动的相关知识;宣传活动的形式及活动的意义;撰写相应宣传报道文稿;与学校相关部门,如宣传部、学生会、学生科、报社、广播台、校七彩电视台等部门协调,以海报、报纸、广播、电视播放等形式开展宣传报道工作;组织新闻会,以新闻会的形式说明活动的内容、意义及活动动态情况;做好采访与专题跟踪报道工作.

(3)后勤组:包括组长、副组长、会计员、出纳员、器材保管员等.具体职能有:做好组委会的财务工作,包括组委会自有活动经费的管理、财务账目管理、经费的来源、活动的预算与支出等;做好活动赞助工作,策划赞助方案并严格执行;根据活动方案的需要安排场地、设施及相应的器材道具;做好相应的供应工作.

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团体协作意识,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5

广义的学习习惯: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习惯都是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

狭义的学习习惯:专指在校学习或与在校学习相关的习惯。

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涵盖一切学习活动。听讲、读书、写作业、提问、答问、质疑、预习、复习、应试,每个环节都有个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良学习习惯则会给学习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习惯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家长和教师就容易产生一种很主观的教育思路:学习习惯如此重要,教育者要搞清哪些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把它们拎出来,然后着力加以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学习自然就能上去了。这种思路太一厢情愿了,太粗陋了,学习不是这样简单的事情,学习习惯也不是。

事实上,学习习惯是没有办法统一的,因为学习是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简单的习惯比较好统一,比如洗手的动作,比如走路右行,这些习惯比较好统一,也比较好培养。越是高层次的行为,越不适合这么训练。很多教师发明了什么“三步学习法”“四步复习法”,硬性以此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愚以为这是很外行很蛮横的做法。你可以把此种方法推荐给学生,但绝不能逼迫学生形成此种统一的学习习惯,习惯最好个性化。有的孩子听讲习惯从头到尾专心致志,有的孩子就只注意听最重要的部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听讲,而喜欢自己看课本,你很难说哪种习惯好,哪种不好。课前预习,对有些孩子(慢热型)是有利的,对另一些孩子就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处。而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所谓“培养学习习惯”,指的往往就是一刀切的习惯。他们没有培养个性化习惯的能力,甚至毫无此种意识。这样,他们的培养习惯实际上就成了“按我说的做,就能形成好习惯”,这是很独断的,不科学的,多半是不成功的。另外,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学习习惯多指外部可以监控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是否注意听讲了,作业是否完成了,等等。其实更重要的习惯是内部的思维习惯,这个东西比行为习惯更重要,但家长和教师往往不注意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能力加以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学习习惯如果停留在外部行为习惯的浅层次,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保证学生能有个令人满意的学习“姿态”而已,真正的学习质量是没有办法保证的。比如,如果没有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就会造就书呆子。

我并不是反对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正相反,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者的基本功。问题是家长和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时候,最好采用“超市”式的推介方法。就是说,把各种各样确实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哪种更适合自己。如果孩子缺乏选择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适当指点,但要采取“建议”的方式,不下命令,最重要的是让实践证明该习惯是否适合他本人。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学习习惯,当然可以指出,但同时必须给他推荐替代的办法,不能光批评,一般也不可以硬性改变其习惯。任何学习习惯(无论好坏)的养成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有专家说至少需要100天),在培养和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必须耐心。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不但难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促使孩子形成和你对着干的习惯。

不同类型的习惯,养成方法也不同。

有老师和我讨论习惯的养成。

小熊老师问:

我最近在读林格的书,其中谈到一点:习惯培养是有阶段性的,小学生、幼儿园主要培养动作性习惯,即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等;中学生主要培养智慧型习惯,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心理反应倾向等,比如做事有计划、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质疑等。

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您能不能根据您的经验,从实践方面简单谈一谈习惯培养的阶段性。

泥潭老师跟帖说:

王老师认为人走路与说话的习惯更多出自本能,后天只不过是发展了先天的本能,的确是这样。但人的很多别的习惯就和本能离得太远了。比如写字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甚至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些更多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基本以先天的本能发展出习惯和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习惯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它们遵循的规律可能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后一个恐怕就不那么自然了。

小熊老师和泥潭老师的发言提醒我们:必须给习惯分类;笼统谈习惯,研究无法深入,操作起来,也很难成功,因为不同类型的习惯有不同的“养成”方法。我到网上查了查,没什么收获,倒是见到一些“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之类的忽悠。没办法,只好自己来。

我试着把学生的习惯分成这样几类:

1.生活习惯

2.人际交往习惯

3.课业学习习惯(狭义的学习习惯)

4.思维习惯

5.心理习惯(比如情感习惯、自我认知习惯等等)

我把1、2两种习惯看成“硬”习惯、外显的习惯,4、5两种习惯看成“软”习惯、内藏的习惯,而把第3种,看成中间类型的习惯。

这五种习惯都是可以训练的,但是:

第一,越是后面的习惯,对训练主持者的素质要求越高,前两种习惯谁都能“培养”别人,从第3种开始,就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了。

第二,越是后面的习惯,培养时,越应减少强制因素,否则就会失败。

我知道这几种习惯并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它们有交叉的部分,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可是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分法了。欢迎读者批评。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6

把握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

科学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这样。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复其语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家长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去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注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并作为第一信号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只是一种输入信号,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人们在“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刺激、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而“说”是人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输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思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孩子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具体表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音形外壳与其本身的语义结合起来,否则“鹦鹉学舌”似的训练,不但无法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时间久了还会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往往出于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不闻不问。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时要比较慢,口齿清楚,语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语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或者在他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父母要多讲、多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7

一、游戏状态说

西方“游戏说”虽然始于康德,但是它真正的提出者则是席勒。席勒认为真正的游戏即审美游戏,他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在审美游戏中艺术才产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它是游戏冲动的产物。

“游”的精神却在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分。孔子说“游于艺”,孔子的“游”已经包含了自由的思想。然而,孔子的“游”侧重在对“技”掌握。“所谓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觉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自由审美感”。由此可见,孔子的“游”虽有游戏之意,却是一种附属的行为,“游”的目的不在“游”而是一种实践中的“学习”。

真正开创了“游”的先河的是庄子,“游心于无穷”“游乎天地一气”“游无何有之乡”“游刃有余”等。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之“游”与席勒的游戏说非常相近。《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现代儿童画创作状态分析

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使得许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技法、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现代儿童画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儿童画强调自己直观感受,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海德格尔认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现代儿童画更注重对于孩子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画画应该是不受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画画与其他游戏一样,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他们不从物体的外貌上追求形体的透视、比例,尽情夸张,却收到意外的效果。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天真稚拙的、热烈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风格,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著名美术家、社会活动家蔡若虹曾指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同时还需要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现代儿童画是在宽松、自主的创意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尽情地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式创造性地表现美。这种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下发展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方式,都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无一定答案,不墨守成规,也拘泥于传统方式,可以奇思异想,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材料也具有充分的自由性:纸巾筒、纸盒、一次性筷子、冷饮棒都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在从现实生活到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思,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工材料五花八门,方法也多种多样,一块布、一张纸、一个盒子……都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随意创作,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会观察、思考以及动手能力。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画家,但创意思维对孩子的终生都有益的。

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作表象等各方面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在欢欢乐乐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联想和想象力。

三、游戏状态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

1.每一个课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以便更好的完成学科任务。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游戏状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掌握好游戏状态的度。这种“游戏”是有着目的性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的到启发,而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玩”,虚度时光,这中间同时需要学生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游戏状态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配合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儿童绘画本身并无好坏,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手段。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启发联想、鼓励独创。教师要摆脱习惯性的教学程式,尽量少做或不做示范,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

小结:现代儿童画不拘常规,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对于美术创作而言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美术的教学本来就以其灵动活波而引人入胜,相对来说它比别的专业更加具有趣味性,富于想象和启发。长期的紧张压抑,导致了放松的艰难和游戏感丧失。况且联想与创造虽是人性的本能,可是后天的有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回到生命的原初,以轻松的心态,在游戏之中,不断发现,不断繁衍,获得摆布形态控制画面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把握这种游戏状态的度,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相结合,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实现创意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明哲.形态繁衍——图形创造能力训练.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8

1倾注教师的才智,激发创新的热情

教师的教学才智: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是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主要条件。创新型教师的本质特征就是独特新颖,让幼儿每天感受到一个新老师。教师的独特新颖会使幼儿感到好奇、兴奋,从而诱发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因此,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每一次美术活动,让幼儿每天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新、巧、奇、趣、活,从而激发幼儿美术创新的热情。过去,美术教学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就是临摹法,教师出示范画,幼儿跟随教师一笔一笔临摹范画,这样全班几十位孩子的绘画作品如出一辙,没有创新和自己的想象。可见,一味要求幼儿临摹教师的画是不合适的,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在技能上给予适当指导。如中班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另外,即使临摹也不一定要临摹教师的画,可以启发幼儿来演示,让幼儿相互临摹,取长补短。

2营造和谐的氛围,享受创造的乐趣

美术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创新氛围,努力激发幼儿创新的内在动因。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及创新教育观,尊重幼儿的个性,相信幼儿的潜力,相互尊重,互相沟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有较大的自由度,允许幼儿超越常规;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创意、表现、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和特长。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把孩子从"被动填鸭"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观察――探索――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幼儿向自己挑战。但这一挑战性的目标要建立在对幼儿绘画规律性的认识和对本班孩子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如美术活动《幻想之旅――米罗作品赏析》,在大班孩子已初步把握事物整体结构、表现简单动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以另一种方法让孩子做画:通过线条和色块让孩子在随意组合和想象中表现事物夸张的主体和动态。一开始在活动的时候,许多孩子感到有些陌生和难,对这种方法不太适应,但随着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及孩子们学习交流,教师对孩子创造性表现的鼓励,孩子们很快适应新方法,越画越流畅,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由此,让我们看到,幼儿在挑战面前经历了由焦虑,困惑到顿悟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它满足了幼儿探求新的发现的心理需求。可见,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使他们产生大胆表现的安全感,愉快自如地投入活动,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会创造美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绘画的愿望。

3陶冶于生活的点滴,启发想象的源泉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有关资料证明,创造性与个体的扩散思维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应在绘画中进行培养。任何绘画的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孩子的画无不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知。孩子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可注意以下两点:

3.1多观察。即让孩子见多识广。成人可特意带孩子看那些孩子感兴趣的、富于感染力的景物,并有意识地利用周围的一切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其积累丰富的表象(用手绘画中创作的素材)。如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儿童或参加节日盛会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动物植物的不同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或节日盛会的场景布置、人们的服饰、表情等。另外,成人要多带孩子走出户外,从大自然的绚丽景色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这样,既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表达能力。

3.2多接触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平时成人应有意识指导孩子多听、多看文艺作品(儿歌、故事、影视片等),帮孩子扩大知识面,积累想象与创造的材料,也可让孩子根据故事的内容画出某一情节。教师在指导孩子绘画时,要特别注意激发绘画中的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孩子艺术创造的翅膀,翅膀越有力,创造越升华,教师可在教学中帮孩子设计出富于想象的主题,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作,如“未来星球大战”、“飞向太空”“二十一世纪的家园”等主题,不受时空限制,没有条件障碍,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发挥,自由想象,进行创造型绘画活动。

4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扩散思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的是创新。因此,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扩散思维。在美术活动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孩子的画面,方不方,圆不圆,“非常乱”,既和老师的不一样,也和小朋友的不一样,对这样的作品,许多老师会一味否定孩子,认为孩子画的什么也不象。这种现象从表面看是成人要求孩子学习范画,遵守常规,其实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把孩子一些独到的见解和想象否定于萌芽时期。把“苹果画成方的”、“把人画成三头六臂”,显然,孩子的标新立异往往会脱离实际,而不断犯错,但孩子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正错误,完善不足。我们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相信孩子的绘画潜能,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正确对待他们的标新立异,多为其提供创造尝试的机会和条件,使孩子成为勇于尝试、勤于探索、不怕挫折的开拓型人才。

5引导学习创新,培养合作精神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9

一、参观考察活动的组织

为孩子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要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这项参观考察活动的宗旨是什么?要求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认识目的?要思考哪些问题?怎样思考?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在活动设计中明确下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一部分可以向孩子言说,有一部分可以让孩子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感悟,但无论怎样都要有个事前的设定,纳入活动的组织方案中。

2.明确参观考察的内容和线路。这是关于认识对象的确定问题。参观考察内容是支撑活动的担负物,线路是实现认识目的的路径。参观考察内容要尽可能精简,这既可节省时间,又可避免与目的无关的信号的干扰,扰乱或分散参观考察者的思维。精心设计参观线路,也是精简参观内容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果。

3.提供一些认识参观内容的手段和方法。孩子的生活学习经验少,在组织他们开展参观活动时,教师事前要为孩子提供一些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如记笔记、拍照、录音等。此外,有秩序、有礼貌地询问和请教等问题,也可事前预设,事中关注。根据参观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有些参观活动还可进行样本采集和现场操作。总的来说,认识手段,应根据不同的参观对象和类型确定,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4.要规范秩序和落实安全措施。小学生毕竟年纪小,自立、自律、自护能力较弱,在为孩子组织参观考察活动时,教师要规范秩序和落实安全措施,包括有关生活管理的措施,如食品的卫生、保健箱的配套等;要耐心细致地向孩子讲述遵守和维护有关秩序的必要性,强调同伴间相互关照的重大意义。

5.围绕本次参观考察活动设计和布置相应的学习作业。作业的设计要富有情趣,要有特色,要以活跃思维,提高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加深对参观内容的认识为目的。所设计和布置的相关作业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点评。参观活动的作业设计要尽可能与相关的教科书内容相联系,与预期的孩子参观感受相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孩子在参观中得到的认识。作业的文体形式或作业载体应多样化,最好是由孩子自选自创,比如绘制一张参观对象的平面图或设计某部分内容的立体模型。

6.活动的组织者要进行活动总结,并对参观考察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建档。教师要充分认识写出相应的活动总结评价书面报告,和与此次参观活动相关的资料归档的重大意义,重视和做好参观活动的建档工作。

以上六个方面都应反映到参观考察活动方案的设计中。过去各个学校都为孩子组织过不少的参观考察活动,但认真进行活动设计,特别是从教育科学的视角进行活动设计的并不多,致使参观考察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反思。

二、实习和设计活动的组织

无论是围绕教材开展的实习活动,还是各种类型的设计活动,从整体上来看,都可称为“大作业”,都能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全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都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组织和指导孩子开展各种实习和各类设计活动,要明确该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在评价中反映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维的广度、深度、品位。有相当一部分实习和设计活动项目,可以作为学习成果、劳动成果或发明成果评奖,以资鼓励。设计活动是最能体现孩子思维品位,最能实际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教师除了要有计划地设计选题之外,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设计选题,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并使之在孩子中间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创先争优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学习氛围。

三、辩论和演讲活动的组织

辩论会是最能体现孩子思维敏锐性和逻辑性的平台,也是最能综合地反映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精心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专题辩论会,对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以及孩子一生的学习和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辩论会的形式,有个人与个人的辩论,有组对组的辩论;有专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的辩论,有自选问题相互发难的辩论,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要安排裁评,制定活动规则,寓学于乐。在辩论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既要围绕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培养思维、检测思维的宗旨,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孩子的阶段学习任务、知识基础,充分发挥辩论的作用。教师在辩论点评上,要着眼于思维方式运用上的正确性,概念运用和命题表达上的艺术性,答辩应对上的敏锐性,这样才会使孩子记忆深刻,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演讲会,也是最能培养和体现孩子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平台。虽然演讲时有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不一定能检测思维的敏锐性,但是演讲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语调、姿态,以及讲稿的内容和文体结构,能较全面地体现演讲者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演讲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不可替代的教学项目。20世纪60年代前的小学,在高年级中组织演讲比赛,是很经常的事,但现在在小学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却比较少了,这令人遗憾。演讲会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专题演讲,也可以自由选题演讲。但无论是一般性的演讲会还是演讲比赛,教师都应安排裁评,这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评鉴形式。没有点评和裁判,就没有学习的参照系,就起不到培养学习能力的作用。要点评和裁判,就得打分,就得全面制定评分标准,这是演讲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一项前期工作。对优秀的可资榜样和奖励的演讲,可以公开点评。对表现不是很好的演讲,教师可个别交谈点评,充分挖掘其中的亮点并加以鼓励,存在的问题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孩子阐明,既要让孩子明白问题的所在和改进方向,又要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无论是组织同年级的辩论会、演讲会,还是分班、组开展辩论和演讲活动,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用心组织,全面点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但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教学活动。为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广大教师要不辞劳苦,精心设计和组织这项教学活动,尽力多开展这类活动,并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问题;策略

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是较简易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抽象程度也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尽管教材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科学规律,但是现今的孩子们数学思维能力仍然较差,需要数学教师和家长给予更多的指导。

通过对许多小学生的调查和对许多数学教师的采访调查,我们发现,当今的小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存在思维能力的欠缺。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欠缺的方面

1.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许多的孩子在做某一道具体的题时,经过老师的讲解可以明白它的做法,但是等到有相似的题型出现时,没有老师的指点就不能完整地做完那一道题,这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明显。如解答小学四年级经典应用题“某工厂原计划生产100件衣服,已经生产了10件,剩下的如果按2天生产40件的速度,剩下的衣服还需要生产几天?”,这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能够根据题干列出复杂算式的能力,与单独的比较复杂算式值的大小异曲同工,但是孩子们普遍会认为应用题更难、无从动笔。

2.知识的转化能力还有待提高

与知识的迁移能力相似,许多孩子的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平常学会的运算不能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如在学完整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后,孩子们在超市购物需要用到计算时却需要思考很久,如在比较“30元一瓶的洗衣液,与28元的洗衣粉相比哪个价格更便宜?便宜多少?”孩子们往往很难想到运用学到的减法知识解答问题。

3.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归纳能力,知识学习分散

由于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有限,如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学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习效率也会较低,不利于今后长期的数学学习。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数学教师和家长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慢慢提高。

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策略

1.让学生明白知识点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原理性很强的学科,只要让学生掌握了其中的原理就能很好地读懂题目,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率。如,在教授学生带括号的运算时,可以先教会学生基本的运算方法,即“先算小括号中的内容,再算中括号中的内容,最后算括号外的内容;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就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随后,再给出几道相关的题目,让学生一起观察,并猜一猜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班级达成了全部的共识后再进行最后结果的计算。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2.加强对相似题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规律意识

数学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巩固训练,长期的训练也可以让孩子们明白题型中规律,明白了规律便能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便于指导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如在讲解两位数的除法时,有许多的规律和简便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观察总结,如“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算法中,当除数是被除数前两位的2倍r,商为5;当除数与被除数前两位的最高位数字相同,且被除数前两位数比除数小时,商为9”。在向学生介绍了一种规律的简便方法后,就让学生实际操作并练习3~5道题,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类规律的清晰认识,学生再次遇到相似的题型时也会不假思索地进行运算,从而提高运算效率。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寻找多样的解答方法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仅靠老师的指引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动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施教时更多地注意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在这里,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解答方法多样的题型,先不公布解题方法,而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多样的解答方法,再和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对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给予现场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只要我们找出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家长的辅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三方面的努力,就一定能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一个水平,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晓文.用心创造精彩的教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