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十篇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十篇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42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1

关键词:有机化学学习方法思维障碍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要实现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学习、打破常规。有关常规认知和现代信息理论研究证明知识信息渗透力越强,学生的理解力就随之增强,进而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据此可以系统归纳一般的学习程序:首先,学生要做到全面认知学习材料,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信息,全面掌握材料内容。其次,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并熟知材料中各个部分的意思及其深层联系。再次,根据之前所学,系统记忆,把材料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所有知识信息融会贯通,提炼知识要点,列出大致知识提纲,结合之前所学,消化理解转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所用。最后,反复消化学习,定时复习强化记忆。

1.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归纳好的相关化学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绘制好的表格和图形上可以清楚简明地分析相关知识信息,便于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不同的有机物结构、特性和相关用途的归纳整理,有利于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学习法。

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全面精简,进而系统化、精华化,形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所掌握的分散、独立的化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网,全面认知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可以系统地将化学知识间的深层联系绘制出特殊的知识网,有利于加强记忆。

(3)规律学习法。

有机化学内容中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复杂多样,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不同有机物间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学习。比如及时总结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规律、同系物间的规律等。

(4)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就是比较有机化学知识中的相似相同和不同之处,即在不同有机化学物间找出相似及相同的地方,或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有机物间找出不同。通过比较,更加及时准确地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误区。如通过比较碳水化合物及酸碱醇等,区别出所含基团的不同和特的不同,促进有效学习,避免陷入误区。

(5)结构学习法。

将所学的整体化学知识信息按照某种联系,如相似、相关或相反等关系,与零散的部分知识系统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醇类的羟基特性及其用途等结构分析。

2.无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联想想象学习法。

一般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无意义有机化学知识。无意义化学物知识相对孤立零散,可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及无意义有机化学物间的相似和不同设定关系,进而加强记忆。比方说苯、四氯化碳分别与水混合后,有机物漂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这就联系到各物质间的密度大小问题。据此可以作类似深想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苯”和“笨”,两个字的结构近似进而形象记忆,竹在上木字在下,木头浮在水上,可以简单地记住苯在水的上层。也可以发挥想象,只要便于个人记忆理解就行。

(2)借助操作增强学习法。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在个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相关化学知识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深刻记忆。

(3)学生之间争论学习法。

教师教学可以设置不同的知识误区,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正确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知识的组织策略是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

(1)列出经典实例,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属性。

什么是概念呢?就是用符号所代表的拥有相同属性的一类事物。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基本的化学概念一般分为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实例和概念属性等方面。所以对于中学有机化学概念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定义和专属化学名称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思维过程系统认知化学概念。细而言之,通过教学中的实例分系,系统地对化学概念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化学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化学概念学习的一般程序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经典的化学实例和科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教学中实例不足,会导致学生仅仅是单纯地记忆了化学概念的定义和名称,对其属性不能够正确理解,不利于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不同的化学实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全面理解。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和科学总结让学生做到创新思维,在比较分析和思考中举一反三,正确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明确学习化学概念的基本特性及功能用途,等等。举例说明,如化学中同系物的基本概念,材料定义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学习此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该化学概念,先说明同系物概念的基本属性,强调“结构相似”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两个关键。之后列举经典实例,进而引导学生对实例认真比较分析、归纳。如甲、乙、丙、丁等烷类化学物都有相邻烷烃,正因为它们结构上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所以它们互称为同系物。与此类似,学习烯烃时,可以让学生依据同系物概念的属性判断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烃,它们也属于同系物。

(2)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许多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概念时,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要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从基本到特性认知,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全面理解化学概念的深层次内涵,把握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深入掌握了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才能做到概念意义上的扩延,思维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摸索,善于总结和思考,才能打破有机化学的思维障碍。

参考文献:

[1]廖运章.数学应用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调查与认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2

[关键词]面向主题 web信息融合 模型 技术

[分类号]G354

1、引言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企业运作日益向inter-net扩展,企业web信息的容量和多样性呈爆炸式增长,web信息日益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web信息具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特征,web信息的急剧增长在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传统搜索引擎的性能已达到极限,其基于关键词匹配排序来检索web信息的工作原理存在检索结果信息冗余和不精准的问题,无法满足用户基于主题查询的需求,更无法适应企业决策的需要。信息融合借鉴人脑的工作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具有相似或不同特征的多源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视图和可综合利用的信息。信息融合技术已在生物、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融合技术为web信息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其研究成果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

现有web信息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源web信息检索融合和多web文档的知识融合两方面,对应于传统信息融合中的数据级融合和特征级融合,不支持信息的多维度和多粒度查询与综合分析,远远不能满足用户从web有效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需要。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信息检索融合

信息检索融合将多个搜索组件的文档结果集视为多源证据,综合利用和声效应、撇取效应和/或黑马效应,基于综合评分或排序对多源结果集中的文档进行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搜索结果。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2.1.1 基于统计的方法 分为评分融合和排序融合两类。评分融合算法根据各源(即搜索组件)的性能赋予其权重,用线性组合计算出现在多源结果集的文档的综合评分,将综合评分最高的n个文档返回给用户,如webFusion算法。基于排序的融合算法对多源结果集按相关度排序后采用轮循的方式从结果集抽取文档返回给用户,如SR融合算法。

2.1.2 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 主要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档聚类与模式识别。如文献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算法对web网页进行聚类,识别各类主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搜索结果的聚合。

2.1.3 基于统计和人工智能的混合方法 基于统计的方法中文档评分函数的形式,文档的内容、链接和结构三方面各自的权重,以及各搜索组件的权重对融合结果有很大影响,通常结合人工智能的方法确定,如文献采用模式识别和启发式学习调整搜索源权重。

2.2 基于多文本的知识融合

基于多文本的知识融合将搜索结果集中的多个文档视为多源证据,主要利用语义本体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多个文档,利用基于逻辑的规则、基于本体的映射与合并消除其中的知识冗余、知识不完整性和知识冲突,为用户提供具有一致性的知识。根据处理对象的结构化程度可分为半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和非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

2.2.1 半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 主要对XmL格式的信息进行融合。如文献采用语义本体技术构建了面向半结构化信息(XmL格式)的知识融合模型,文献提出了一种将融合规则与知识库相结合的对半结构化信息进行融合的方法。

2.2.2 非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 主要对HtmL格式和其他文本格式的信息进行融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web的本体学习,从网页学习本体概念及概念间关系、获取概念属性和填充本体实例;二是多文档的自动摘要系统,核心问题是摘要旬的抽取与融合。

2.3 面向决策的信息融合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中国科学院YuL等人提出面向web挖掘的信息融合工具――web仓库,设计了web仓库体系结构和eFmL处理模型,在信息的融合上采用中介模型。但作者的讨论仅限于web仓库的概念模型与工作机制,没有深入讨论具体的信息融合模型与方法。

2.4 研究现状总结

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web信息检索融合的研究成果相对成熟。由于半结构化文本实现模式(Sche-ma)映射相对容易,结合融合规则和知识推理可以获得较好的半结构化文本知识融合效果。较困难的是非结构化文本的知识融合,原因在于机器理解自然语言仍有难度,目前的自动摘要系统会产生较大的信息损失。基于文本的语义标注进行知识融合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现有web信息融合算法基本上都是面向web查询设计的,不支持多粒度与多维度查询,无法满足决策支持的需要。面向主题的web信息融合模型与技术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面向主题的web信息融合模型设计

面向决策的信息融合必须支持信息的多粒度与多维度查询和分析,其关键基础是多维信息模型的构建,并通过维度的分类关系(即对维度继续细分得到新的子维度)反映信息的多粒度特征。由于web信息融合的对象,即web信息,具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特征,无法直接用于决策支持,其关键是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根据决策主题对相关web信息进行融合且融合的结果能按多维信息模型进行组织,同时在多维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信息的多粒度、多维度融合,以满足决策支持的需要。基于上述原理设计的面向主题的web信息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3.1 web仓库模型

包括web文档本体模型、web仓库信息结构模型、基于代数的操作语言三个方面,具体原理如下:

3.1.1 web文档本体模型建立web文档本体元模型,设计包括web文档本体元模型、web文档概念层、web文档属性层(包括概要属性、链接与结构属性、内容属性和信任属性)、web文档实例的四层结构框架模型,为非结构化信息向结构化信息的转换提供语义范式,并利用该本体的元模型机制实现面向不同主题的扩充。

3.1.2 web仓库信息结构模型 采用多维信息模型组织信息,以本体概念为中心,将本体的属性映射为维度,将本体概念的继承与包含关系映射为维度的分类关系,设计web模式,构建事实表和多个维表的星型结构。利用语义模型到多维信息模型的映射关系将web文档本体实例装载入web仓库。

3.1.3 基于代数的操作语言 利用语义模型到代数系统的映射将基于语义的查询转换为面向关系模型的查询,设计基于代数的操作语言和映射算法将基于语义的查询等操作映射到代数系统的集合操作;设计基

于一阶谓词逻辑的概念和属性约束,用一阶谓词逻辑的子句归结方法判定组合约束的真假实现选择运算。

3.2 web信息融合功能模型

该模型为具有反馈优化机制的“信息检索融合――属性级融合――概念级融合――决策级融合”的四级融合功能模型,基于web仓库实现web信息的多粒度与多维度融合。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首先利用面向主题的信息检索融合技术检索web网页,利用本体学习技术从web网页生成本体实例,并装载入web仓库;然后根据用户的查询分析需求,在web仓库已有多维度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本体概念的多粒度关系和本体实例的合并消重算法,在属性层级、概念层级或综合概念与属性层级实现信息的钻取、切片、切块和旋转等操作,实现web信息在属性级、概念级、综合概念与属性的决策级进行多粒度、多维度融合,以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融合结果。

3.2.1 功能模型 具有自我优化机制的闭环结构信息融合功能模型,定义各级功能实现的输入输出及各级功能的依赖关系,具有基于评估反馈的自我优化机制,能够分析评估反馈结果与各级融合参数和融合规则的关系,并能根据评估反馈结果实现融合参数和融合规则的自动或半自动调整。

3.2.2 主要算法 主要包括与功能模型相对应的各级融合算法以及本体实例填充算法。①与功能模型相对应的各级融合算法:在已有信息检索融合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信任评价机制,综合信息源信任度、文本相似度和搜索组件权重三个方面的信息检索融合算法;基于多文档的相同概念相同属性的属性值归并融合算法;基于本体概念上下位关系的属性级多粒度融合算法;基于本体属性合并的概念级多粒度融合算法;基于图理论、本体概念合并、本体属性合并和本体实例消重的决策级融合算法。②本体实例填充算法:把每个文档视为本体实例,重点解决本体实例概念和属性的学习问题,其中概要属性如所在站点、创建时间等概要信息通过URL和Http响应信息获取;链接与结构属性通过文本分析器分析获取;信任属性由人工赋初值后基于反馈机制调整;设计基于Som和层次凝聚的聚类算法获取实例概念及概念间关系,设计基于文档模板匹配和句法模式分析的算法获取内容属性。

3.3 人机交互接口

负责用户与融合功能模型层之间基于语义进行交互,其实现形式是语义浏览器。语义浏览器以图形化的方式显示本体,用户通过对本体进行操作来表明面向主题的查询与分析需求,用户请求被封装成基于语义的形式后提交给融合功能模型层,融合功能模型层返回查询分析结果给用户并且可以让用户追踪到融合的相关原始web信息。

4、原型系统实现

面向服装行业企业主题,满足服装行业按企业和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决策的需要,构建web信息融合原型系统。该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数据中心、融合功能、系统管理、应用开发接口和用户接口五个部分,信息源为web文档。整个系统基于tomcat+mySQL+Jena实现。web文档模型本体和服装本体采用protege工具构建并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通过Jena的aRQ查询引擎采用SpaRQL查询语言进行查询;融合规则的前项和后项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web仓库则采用mySQL数据仓库引擎infoBright实现。web仓库模式依据服装本体的“概念――属性”关系建立,目前根据“企业”和“产品”概念建立了两个事实表,并分别根据“企业”概念和“产品”概念的属性建立了以事实表为中心的维表,实现了本体实例填充算法和基于概念上下位关系的多粒度融合算法,用户能够根据不同概念和属性粒度实现融合结果的查询。按产品分级(服装产品――男装――休闲衬衫)检索的融合结果如图3所示: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3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 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www.133229.com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 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1

1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4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03-02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从上世纪末的以书信和固定电话为主转变为蜂窝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学习和掌握现代通信系统和技术也成为信息社会每一位成员,尤其是未来的通信工作者的迫切需求。作为现代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通信原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通信人才的理论基础甚至未来整个通信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因此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拟从多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做出创新与改革。

一、改革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随机过程及信道、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pCm终端技术、最佳接收的概念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和研究通信系统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实验实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和仿真较大规模通信系统,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原理性较强,抽象概念多,除了用到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并且前后概念与内容相互交错,知识体系繁杂,对于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繁琐的理论推导简单化,尽量进行理解性、简单化讲解,总体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而不是陷入繁琐的数学推导中却把握不住方向。考虑到近年来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要侧重于数字通信基础理论方面的讲解,并且要联系当前热门的3G和4G等移动通信系统。同时理论的讲解要结合必要的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的例题,理论是抽象的,而例题是接近实际问题的,因此例题的讲解能够更好地强化学习的效果。此外,在选择和设计例题时,要多联系前后知识点,既能够回顾过去的知识点,解释当天课程内容的应用方法,又能够引出后面章节的知识内容。最后给同学们一定的练习题并适时的进行习题讲解说明,通过多个方面的结合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改革实验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通信原理》课程通常会有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的相关技术等,建立通信系统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在分析和理解通信系统方面建立统一的理论和感性认识。实验往往是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来进行,一般包括pCm编译码、ami/HDB3编译码、FSK调制解调过程以及帧结构及其传输等实验内容,来了解通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接收的整个流程。比如通过模拟电话的抽样、量化和编码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接收的时候再进行模拟信号的还原,并可通过示波器来观测传输过程中各部分信号的变化,能够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基本通信系统的整个流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实验箱上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而且过于基本,学生仍然不能够了解每个部分内部的实现方法,也不能够了解目前通信系统实现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因此可以添加matlab或者Simulink等方面的实验内容,着重对一些常用的数字基带调制解调方式,如QpSK和Qam等进行编程仿真,绘制误比特率曲线,更进一步可以将实现过程定点化,使学生更能够学习到实际实现时的种种细节,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数学公式较多的学科,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会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在教学方法上面注重与现实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结合现代通信发展的现状,穿插讲授各种基础技术理论的发展演变和现实当中的应用,做到让学生学得有目的、有感受,而不是孤立的学习理论知识。比如说目前与我们生活密切结合的wiFi技术和蜂窝通信系统,在每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上都可以跟这些系统的某些部分联系起来,并辅以matlab或者Simulink的仿真演示,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带来的优势,解决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等,从而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考核质量

考核是对学习的结果做出评估,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手段。而课程开设能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考核方式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特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采用试卷笔试和实验编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出题的时候要注意将概念性的知识应用化,不单纯考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情况,而是考核学生对概念是否理解,能否在实际当中应用的能力。实验编程可以根据平时实验课上的学习内容稍加变动,考核同学们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综合两个方面可以全面地对学生做出考核,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从考试前突击进行死记硬背的思维中走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如何能够将通信中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的深入浅出;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气氛的调动能力;如何提高基础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兼顾吸收较快的同学有新的学习点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加强与同行交流学习,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青,于秀兰.通信原理(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5

关键词:生物学知识复习系统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40-01

二轮复习是高中学习水平的分水岭,赢得这个阶段的胜利,对于提高高考成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相对较少、教学课时少,且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衔接不上等原因,高中学生普遍对生物课学习不重视,在高三备考时更是不知如何下手。另一方面,与其他民办高中一样,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中学生基础较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备考效率,对高三生物复习尤为重要。备考虽没有“捷径”,但如果复习方法科学、策略优化、思路清晰,则效率会倍增,成绩也会提升。结合近年来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好二轮生物复习。

一、立足课本整合知识

概念是学科的基石。根据2014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很多答案就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因此,掌握课本知识尤为重要。高中生物概念多而杂,只有把教材中的概念进行整合后集中复习,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1.要认真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辨析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对所有概念进行归类、总结,最后上升到重要概念可以多种形式呈现,并能够自如地对其进行各种形式间的转化。这样方能达到概念源自教材又超越教材的高度。对不同的概念可采用不同的整合方法,对于从属概念可层层延伸,逐步展开构建概念逻辑图,如与新陈代谢相关的概念图;易混概念通过对比从而明确两者的异同点,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对一些内涵较为复杂的概念,可以通过建立简易信息流程图进行相关概念的整合,如有氧呼吸、细胞周期等。

2.汇总图表形成体系。图表是教材内容的形象化和直观化,但教材中的图表比较分散,如果把它们集中起来进行复习,就能形成体系,更好地把图表题的解题技巧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这不仅能培养同学们的识图、绘图、析表、制表能力,还能消除单独看书的疲惫。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图表进行有效复习:一是看图说话:对照教材中的插图,说出各部分的结构,并进行联想,挖掘隐含条件,二是以图解文,对一些叙述较多,不易记住的文字内容,可用图表帮助记忆。三是图图组合,对一些图进行改造或重组,如将三大物质循环图组合,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图组合等。

3.构建网络提升能力。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知识的各个“点”(知识点)。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将这些分散的“点”连成“线”(知识线索)以及进一步形成“网”(知识网络),提升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要学会以重点、热点知识为中心用联想的方法有意识地建立大小不一的专题,构建知识网。比如复习遗传变异的内容时,可以中心法则为主线,从Dna(基因)―Rna―蛋白质(性状),联系Dna的结构与复制、染色体与基因、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遗传与变异、进化等有关知识,经过思考、分析、归纳,最后形成有关图解。

4.注重实验拓展迁移。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生物试题的一大特点。复习时应对考纲中17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及相关的操作技能逐一复习,重点掌握;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以不变应万变”。

二、着力突破两大热考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1.实验题。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实验题分值比例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对实验的探究训练,熟悉掌握有关知识。首先要吃透教材实验,理解记忆其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的依据等。同时,掌握解答实验题的技巧,先区分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然后弄清实验原理,找出各种变量(特别是实验自变量和应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取手段,选取实验材料,梳理实验步骤。在结果预测上,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假设既定,那么结果的预测应是与实验的假设相一致;如果是探究性实验,那么就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而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都必须作出预测和分析。

2.信息题。信息题又叫新情景题,是高考生物的主要题型之一,常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学生提供资料信息,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这类题,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提取信息,从材料中的文字叙述或所提供的图、表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然后回归教材,定位知识;最后构建解题思路,发挥联想,对发现的关键信息和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搭桥,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或运用学科语言组织好答案。

三、研究易错题突破得分瓶颈

纠错是提升解题能力的又一捷径,关键是要做好整理易错题型和强化抗错性训练。整理易错题。首先,要认真收集错题,通过错题本法、双色笔标记法、裁剪法等建立错题集。错题集将实际教学、阅卷、备考中学生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原理,记不住、记不清、记不牢或没有理解、理解不透的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归类整理,同时进行了讲解,帮助学生彻底摆脱解答此部分试题的思维定势,走出解题误区。然后,要深入研究错题,经常翻阅和揣摸易错题,反复看,分析错点,找准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改正。同时要强化变式训练。易错题的变式是考生容易再错的陷阱,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二轮复习阶段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6

策略;生活;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

11―0111―01

概念教学主要在课堂,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如何将概念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区分相似概念,能归纳相关概念,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高中生物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石。所以,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教学,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对概念教学的认识。

一、概念教学的几种常用方法

1.归纳法。从某些个别或特殊生物现象出发,可以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生物学原理或规律,这种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方式叫做归纳法。运用归纳法进行生物概念教学的通常做法是举出一定数量的有效概念例证,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例证式教学。

2.演绎法。从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生物学原理或生命活动规律出发,推理解释某些个别的或特殊的生物现象,这种推理方式叫做演绎法。运用演绎法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比较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关概念的比较,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的类似点、不同点或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生物概念教学特别是复习课上应用比较广泛。

二、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现过程。一句简短的定律、结论、概念,其发现、产生的过程是科学家长期坚持,不断否定自我,挑战权威的过程。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领略科学家的精神,进行情感教育,还能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去解决各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能力、获得知识。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是为了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所以知识的应用自然就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对于一个概念来说,展示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更有利于学生知其本源,知其来源,知其背景,从而留有更深刻的印象。

2.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增强实物直观。根据实际情况的安排,对于生物学科,能进行实习性学习的要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能进行实验室学习的要自己动手实验。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同时还应注意不能生吞活剥地学习,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线粒体的学习,若选用一般授课方式,首先展示其模式图,逐一学习它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特点,一些酶的分布等等,还要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实际形态。只有这些还不足够,还应让学生明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片与模式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等。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7

[关键词]生物中考复习策略积极准备知识串联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15

初中生物复习阶段,是中考备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复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获得学科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初中生物中考的总复习时间短,且与其他学科的期末考时间较为接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初中阶段四本生物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是初中生物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积极准备,摆正心态

就福建区域而言,生物中考时间往往安排在初二下学期期末进行,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面临的第一次中考,学生对于这次不同于往常的考试的应试心理五花八门。一直以来,初中生物学科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不像语数英那样“根深蒂固”,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所以教师在第一堂复习课上应先从思想上指引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避免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情绪。在中考复习中,部分学生会认为我的语数英学习成绩都很棒,生物期末考平时我不怎么努力也可以考到好成绩,生物中考应该很简单,我等最后时间翻翻课本也能过,还是要把时间放在初二期末的市质检上。这部分学生对生物中考不够重视。而部分学生认为反正我其他科成绩也不好,生物学习效率也不高,初一的知识早都忘记了,复习时间这么短,产生畏惧中考的消极心态。面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充足的自信心,端正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

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通过实验观察、列表等方式对Dna和Rna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共同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皆为核酸;列出两者在分布、结构、化学组成、生物功能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区分Dna、Rna这两个概念。

4.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理解生物学概念

例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通过对照实验,突出酶的三个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总结出“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这一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事实的真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促进学生前概念的正迁移。

5.利用模型和概念,强化前概念的正迁移

“模型”不仅是事物的原型的体现与表征,还是对事物原型的概括和抽象,它不一定要具有原型的全部特征,但却能体现和展示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三种。概念模型是一种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比较的记忆方法,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进行独立、主动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概念图是概念模型的一种。概念图是用符号、连接词将概念等知识点组织起来的工具,是对知识的系统化表征,也是思维的可视化。在教学时,合理运用概念图,能帮助学生系统化地理解生物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绘制概念图,必先搜集和整理教材资料、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点,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最后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此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绘制概念图,将建模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强化学生前概念的正迁移。

总之,当前我国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仍是一有待深入探究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知识迁移原理中的正迁移理论,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前概念的正迁移,实现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秦亚平.生物学科概念名称的解读及其教学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2(7):79.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8

一、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明确高考方向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依据课程标准完成知识教学后进入高考复习阶段的关键时刻,教师教学依据必须从课程标准转向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

高考考试说明中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要求有三点:一是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三是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各部分知识指的是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考试说明知道了解的含义为: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者直接使用。这么精简的描述相信大部分老师很难深刻领会,更何况学生。如果老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考试说明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就不能达到“我们也许不知考什么,但我们能够知道不考什么”的有效复习目的。如何深刻领会考试说明呢?这就要揣摩历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高考真题,从中领悟高考真题是如何体现考试说明的,同时可从中知道对氧化还原反应考查的背景与视角,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考查的趋向。这就为我们复习设计、练习组织训练提供了依据。下面我就仅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为例简单说明如下:t23.1.2考查判断能不能反应(辨认)、t23.2.2考查是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本质的直接使用)、t24.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本质的直接使用)、t24.2配平(本质的直接使用)、t24.3电子得失守恒的计算(本质的直接使用)、t25.1产物的判断(本质的直接使用)、t25.3.2方程式的书写(本质的直接使用)。从这一年高考中可以看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主要是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常见氧化还原反应断物质能否反应、产物的判断及计算。再多研究几年的高考真题,那么考查方式及趋势就很明白。

二、实施

正如吴星教授所说的:“高考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高考中存在的困难。”基于此及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点,根据考查趋势及学生高考中存在的困难分别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现根据不同考点分述如下:

1.概念的考查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很多概念,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这些概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间相互联系的,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群,使学生通过这些概念间的关系掌握这些概念。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考查

几年来氧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至少有三个,分值9分,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如何通过复习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建立模式化解决。下面我就以保险粉(naSo)与过量的Ho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硫酸盐等物质的离子方程式为例加以说明。

(1)找主体物质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来说,化学反应的主体物质主要是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判断主体物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根据题给信息进行判断(强调信息为大);从题给信息可知还原剂是So,氧化产物是So,氧化剂Ho;二是根据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对应的产物判断(强调总结识记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对应的产物);据此可判断还原产物为Ho;三是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根据以上判断可以得到如下式子:So+Ho=So+Ho

(2)配平

在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过程中,要遵循守恒规律,配平就是对这些守恒的体现。配平具体步骤如下:一是根据得失守恒(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配主体物质的计量数;据此可以得到如下式子:So+3Ho=2So+2Ho。二是根据介质性质或电荷守恒或重要原子(常见的是氧原子)守恒确定配其他物质并配平。上例中我们可根据电荷守恒及氢原子守恒在右边补上2H,就可以得出如下正确答案:So+3Ho=2So+2Ho+2H。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9

[关键词]概念产品功能技术矩阵创新设计方法

为了更好地规划公司发展战略,更早地预判市场需求趋势,使设计更具超前性、更具竞争力,概念设计应运而生。“概念设计”最早于1984年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提出,他们认为:在确定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一部分的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1]。概念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类似于生物的基因,从质的层面决定产品的品质[2]。各大知名厂商诸如伊莱克斯、飞利浦、苹果、宝马等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领域的概念设计实验,并定期推出概念产品展示活动,以求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需求与动向,在产品竞争中立于引领地位,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对概念产品设计理论研究的主体为高校,主要有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主要的理论基础有tRiZ、aD、QFD(质量功能配置理论)理论,国家863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资助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课题。

浙江大学的冯培恩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陈泳基于仿生学对概念产品设计方法学进行了探索,为建立基于遗传和重组的技术产品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的新理论和方法做了探索性工作。

河北工业大学的檀润华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王永山基于QFD及tRiZ理论对概念产品设计进行了研究,将QFD与tRiZ有机的结合,应用QFD解决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what),应用tRiZ解决设计中如何做的问题(How),提升产品创新性。

以上对概念设计开发设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了成效和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未来概念仅仅从技术进化规律层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元、动态变化的,对未来需求的预测需要从文化、能源、环境等综合大环境角度进行研究;tRiZ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很有效,但对建立丰富的、多元化的概念路线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此外现代产品的需求分析分为显性需求分析和隐性需求分析两个层面,苹果公司、微软公司、谷歌公司所创造的极富想象力的新产品显现出对隐性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而上述研究都没有涉及如何在概念产品研发中进行隐性需求分析。

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并在需求分析阶段引入tRiZ预测技术与未来预测理论相结合,针对隐性需求分析进行相应研究。

功能技术矩阵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格,它将产品所有分功能及其对应的所有可能实现途径罗列其中,设计者可以借助于功能技术矩阵进行各种组合,从中形成实现产品总功能的原理方案。功能技术矩阵为丰富产品开发方案、开拓设计思路、进行方案评价提供了有效解决模式。

tRiZ起源于前苏联,是俄语“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前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奇舒勒所领导的研究机构为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分析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的原理和法则,形成了一套tRiZ理论体系(见图1)[3]。此外,阿奇舒勒发现,技术从结构上可以进行进化,并总结出进化的趋势,该进化趋势概括出:技术系统是按照刚体单铰链多铰链柔性体液体/气体场的趋势进化,我们可以据此总结现在的产品技术处于技术进化中的何种阶段,并预测出该技术进化的趋势,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例如,海尔集团等就在积极研发替代机械洗衣的利用水电解与超声波震荡相结合的新型洗衣机,这种新型洗衣机符合tRiZ技术进化趋势,能够实现省水、省电、省洗衣剂的要求。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GB-K-11-05)。

tRiZ有三种工具:①39个通用过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②物质—场模型和76个标准解;③效应原理解[4]。

图1tRiZ理论体系关系

2基于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

在概念产品设计过程中,对未来需求的准确预测是成功的起点,准确的设计定位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单纯利用现有的科技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了,苹果、Google等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产品研发必需具有超前意识,产品开发的模式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此同时,如何将未来的需求用最低的成本、最令消费者满意的形式进行展现也是概念产品开发取得成功的另一关键。

隐性需求是与显性需求相对的,隐性需求可以通过一定的转化过程而表现为显性需求从而被企业和用户认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几大企业甚至提出引导消费者生活习惯的设计口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挖掘隐性需求成为设计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本课题在研究概念产品开发的需求分析过程中,引入需求预测概念——即通过tRiZ预测理论及未来环境预测、归纳,发掘用户的隐性需求,以提升产品开发的创新性。

tRiZ技术进化理论中包含10条定律(或模式)与多条进化路线。这里的10条定律是指技术进化的10个方向。技术进化路线指出了某种技术进化的状态序列,实质是技术如何从一种状态移动到另一种新的状态,新旧状态所完成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性能极限提高,或成本降低,即产品沿进化路线进化的过程是新旧技术更替的过程。基于当前的产品技术所处的状态,按照进化路线,通过设计,可使其移动到新的状态。基于tRiZ中技术进化理论的预测结果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新产品开发战略机遇。

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通过分析推导得出预期的环境变化、用户使用变化、审美、价值观变化等。这要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咨询、了解相关专家的科研预测成果,并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调研,在后续的概念产品方案评价阶段对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于新产品中的提案进行中立环境下分析。在确定了用户的需求之后,如何将需求转换为结构随之成为概念产品开发的关键,此过程也称为求解过程,并且解的数量不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对解进行评价、取舍。在系统论设计方法的指导下,本研究综合产品开发中的单项技术、理论,并融入相关的预测技术,将功能技术矩阵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理论相结合,以得到新型创新设计解决模式,对概念创新设计提出新思路、指导一般性概念产品设计。

应用于具体的概念产品开发过程中,本理论的操作流程为:获取需求信息需求转换为功能功能转换为结构方案评价。在此过程中,主要基于功能技术矩阵模型进行产品开发,运用tRiZ理论进行开发定位技术性预测、方案具体求解、方案评价。

2.1需求设计

获取需求信息:为获得最充分、最全面的需求信息,产品研发团队应对消费者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进行必要的访谈与产品使用观察实验;同时,设计师进行产品试用、专家访谈,以寻求产品缺陷及消费者潜在的需求。

获取隐性需求:隐性需求是指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客观存在的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是设计师本人通过敏锐的感觉能力、训练有素并且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头脑产生出的需求信息。

隐性需求是概念产品赢得未来市场的基础,是概念产品研发的重中之重。获取隐性需求的关键是进行未来预测,这要求我们要洞悉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习惯、科技的动向、人们的审美等等,tRiZ中的技术进化理论为我们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未来预测的可能。

2.2需求转换为功能功能转换为结构

按功能论设计方法进行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整理、形成功能技术矩阵。与传统建立功能技术矩阵的方式不同,本研究模式融合了tRiZ创新理论原理(见图2),可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提出尽可能多的、有效的设计方案,正确反映设计提案的成本与设计品质,为设计师及企业决策者提供清晰的选择提案,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设计方案的商业成功率、提升产品品质。

图2tRiZ创新原理

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建立功能技术矩阵过程中,先将前期的需求设计结果表述为具体的总体功能和分功能(与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不同,本研发模式为先确定理想的结果,不考虑具体的实现技术),运用tRiZ创新理论原理生成框架式的广义上的解,再把设计知识、制造知识、商业运作知识等诸多方面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更广度范围内的创新设计方案,建立反映成本、设计品质、实现途径技术先进性等选项的概念产品设计方案多维矩阵模型(见图3),然后按照设定的权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分(公式参照式(1)),评分最高的选定为设计方案,进行产品量产、推广。

Si=ΣkjCii(i=1,2,…n;j=1,2,…m)式(1)

其中:

Si——第i项方案的综合评分;

j——表示产品研发评价特性的指标个数;

kj——评价指标为j时所对应的权重值;

i——产品分功能项;

i——可以实现产品分功能i项的技术途径项;

Cii——多维矩阵模型中可以实现产品分功能i项的技术途径项i的分值。

图3概念产品设计方案多维矩阵模型

在利用“基于tRiZ、功能技术矩阵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过程中,进行功能转换时,会遇到各种技术矛盾或物理矛盾,tRiZ技术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融合本多维矩阵模型的方案评价体系,按如下步骤进行:

(1)进行问题分析;

(2)确定理想状态产品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总功能及各个分功能;

(3)查找效应库,解决各功能需求;

(4)对所得出的各个方案选取成本、技术先进性、品质、美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前文提到的方案权重综合评价公式进行评分,优选分值最高的方案。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总结篇10

关键词:初中学生物理成绩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的物理成绩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极少数学生确属厌学以外,还有物理学科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原因。下面通过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方法和思维上常出现的几个误区,试提出学生学好物理,提高物理成绩的几种策略,供广大同仁参考。

1忽视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

大部分学生把一章学完了,一本书学完了,但不会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物理学属于系统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应要求学生对每一章,每一节内容及时概括总结,把所学知识形成灵活多变的知识链,以提高解题效率。

2不注重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

相当多的学生看不懂某些试题的文字叙述,当然也就列不出正确的方程进行解题;另外学生对简答题的回答常出现没有物理知识作为依据、语无伦次、因果颠倒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忽视基本概念的复习,盲目搞“题海战术”

在总复习中,很多学生不把重点放在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做题、做难题、甚至做偏题上,认为题目做多了,在考试时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而实际上,题型是千变万化的,而当他们碰到陌生题型时,就由于基本概念的模糊、基本规律的不清楚而常常做出了错误的结论。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设置部分概念习题,对他们作强化训练,迫使他们熟练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4错误的先有概念干扰学生物理概念正确构建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先有概念,影响了对物理概念的正确构建,这往往也是学生物理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勇于暴露思想,进行热烈争论,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认识,打破其思维惯性,彻底抛弃原有的错误认识,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

5忽视物理过程的构建过程,盲目乱套公式

学生往往只强记物理公式而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养成乱套公式的习惯,从而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运用物理公式并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在教学中应加强对类似公式的归类总结,并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分析和推理为前提的学科,由于学生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重视概念建构和正确理解使之网络化,其次通过课堂教学,设置情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全面提高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段麦英.物理教学中研究理想模型的重要性[J].现代物理知识,1994,(S1)

[2]潘洪媚.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

[3]马守田.在物理教学中不该忽视绪论的教学[J].技术物理教学,1996,(03)

[4]曾晓红.理想模型与物理实验[J].现代物理知识,2000,(S1)

[5]袁钢.物理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6]傅晓东.物理教学质量评价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1)

[7]温秀华.物理教学与能力培养[J].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8]杨子林.谈物理教学中课件的制作与使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