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41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1

关键词:设计;校园环境;教育精神;育人之境;文化建设

游过苏州园林的人都会有种奇妙的感受,这方寸之间的小天地竟有如此魔力,让人感觉很丰富,自然的山水草木与人文的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变化万千,空间在曲折间延伸、放大,天地之美尽收眼前。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已超越了自然的花草树木、山石建筑构成的景色,而是一种境,这个境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获得文化的气息,坐在园林里,你会感到中华文化的分子通过那些蜿蜒的小径、透过那百变的窗、趟过那映日荷塘向你飘来,那静立着的白墙青瓦长廊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的意境,绝对的中国。你会有想要坐下来读书的愿望,有想要探索古老中国悠悠历史长河的愿望,会感叹这里真好,要是每天都能来这里坐坐,浸泡荷香梅韵该多好,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魅力,它所呈现的精神境界是远远超于景物本身的。透过那精美的雕花木椅、花几,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对美的极致的追求,饱满的花纹、圆润的线条体现的是富足、大气,连地面的石子也是那么考究,拼出的图案表达主人祈求吉祥美好的愿望。

我在2004年接受四川大学附属小学西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时,就在想,校园文化建设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写几句诗文、画几幅画、挂几块牌匾,当然更不会是豪华的装饰材料堆砌的造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基础教育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强,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纷纷着手校园文化建设,但怎样搞,都还弄不太清楚,还处于摸索中。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做点雕塑、画点壁画,把校园景色做得像花园一样漂亮,建筑很现代、很洋盘。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充其量是做景色而已。于是我想起了苏州园林。

“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听起来并不新鲜,但做起来却很费思量。校方的理念是通过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环境中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到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家倡导的一种教育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

我曾有过几年当中学教师的经历,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感化,不是像给电脑输入数据那样简单,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生心性的成长尤其重要,所以我就想,校园环境对于教育能起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

首先要明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传授知识、育人思想、陶冶情操、健人体魄,可以用9个字概括:“传知识,炼能力,学做人”。那么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环境又怎样体现教育的实质呢?中国文化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文学都讲究“境”的营造,“境”是一种神,一种精神,而非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论文过校园环境体现教育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不只是景观的设计,而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神理念,把教育的精神贯穿始终,寓教育精神于环境之中,通过环境的设计体现这种精神。环境有引导人的行为的功能、熏陶人的功能、启迪人的功能、感化人的功能,那么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功能怎样产生作用,用什么形式表达。

然后需要理清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教育手段,具有功能性,文化不是点缀,更不是装饰;文化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一种生命行为,不是静态的。而环境是静止的、固定的,但是有了生命的参与,环境就能活起来,草木鱼虫能赋予环境生命的活力,人的参与能使环境具有文化的内涵,拥有精神。所以“参与”就是核心,我把人、动植物、土地、水、空间、建筑作为参与的元素进行组织,让他们动起来。

川大附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曾培育出无数的伟人和名人,学校一直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重视传统文化,但同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校方希望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推行他们的文化理念。我想,对这种教育精神的融化就是设计的突破点。

明确了设计思想后,我开始做设计

。我以主题空间环境为主营造育人之境,每个空间环境之间又互相贯通,彼此产生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进入校园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和一段爬满藤草的木刻铭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川大附小奉行的办学指导精神,所以首先要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移步大厅,厅里原本有几根大柱,于是我因势利用,设计成几组浮雕柱,每根柱一个主题,分别体现该校的校训:求真、从善、尚美、学活。爱因斯坦、达尔文、雨果、老子、孔子、李时珍……,他们都微笑着与你交流,诉说他们的故事。我一改他们高高在上的形式,让孩子们可以抚摸他们的脸庞,揪他们的胡子,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孩子们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们有思想,会思考,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大厅里靠近鱼池的位置设一架钢琴,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或者客人都可以在这里随心弹奏乐曲,让音乐的分子飘荡在校园的空气中,滋养每一个人。钢琴上空是一幅梵高的“星空”,让这位艺术天才的杰作去激励每一位热爱艺术创造的人。这个设计的切入点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具有无意识的引导作用,空旷的大厅中间出现一小片闪烁光彩的蓝色星空,星空的下面是一架古典钢琴静静地立着,让人产生想去弹奏的强烈愿望,就像一个充满诱惑的舞台,等着你去表演,只要指尖一动,顿时就会让这个安静的大厅活起来。

大厅的天棚原本是普通矿棉板,与主题柱不协调,但我又不想拆了做什么复杂的造型,于是我把一部分矿棉板取下,用浮雕板替换。这些浮雕板不是装饰性的图案,我把一些人类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和一些代表文化图形做成浮雕板,按类别进行组合,形成几个不同的主题区域,与柱子相呼应。孩子们可以躺在大厅的地板上,听着美妙的乐曲,仰望过去的历史文化,猜想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世界。大厅边上是鱼池,我把鱼池延伸进大厅里面,铺上玻璃,人就可以站在鱼池上面,可以一览无遗,孩子们可以趴在地上观察小鱼的生活,近距离追踪小鱼、进入它们的世界。室外部分的鱼池上搭了一些木栈道,孩子们可以趴到宽阔的木栈道上逗乌龟,捞蝌蚪、喂小鱼……满足孩子喜欢与自然生物亲密接触的天性,满足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操场边的花园设计为户外情景教室。这里原本是一片开阔的绿地,学校的校长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尽情嬉戏,还可以读书,所以不希望只是一个花园而已。我想起儿时常与小朋友躺在山坡上草丛里捉蛐蛐、斗草根,绕着池塘抓蜻蜓,爬树,掏鸟窝,坐在竹子上看小人书、聊天,快乐得很。我就想是否也可以给小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与自然亲密接触,让生命向自然靠近,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快乐,使他们的心性自然而健康。有起伏草坪缓坡伸入蜿蜒的浅水池塘,池塘边稀稀落落摆放一些圆石,一块菜地等待他们去种植,一片竹林隔离校外街道的喧嚣,几棵大树挺立在后坡上,一条小路进入一蓬曲折的花架廊下,那是一个安静的读书去处。这条花廊的地面用卵石拼了一些数字和公式,让孩子们去猜、去想;几十根廊柱上面是孩子们的艺术创造,那是他们用纯真的心绘出的五彩世界,这足够让他们去憧憬和畅想了。

整个情景教室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严肃的说教,就是一个能让孩子们开心、放松、尽情释放天性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打滚儿,可以把心爱的小兔放在这里玩耍,可以在池塘里养自己的小鱼、小乌龟,他们还可以在这里种上一棵自己的树,每天给它浇水。孩童是在玩耍游戏中成长的,在玩耍过程中自然会获得一些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知识和能力,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仅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了解一些知识,还在玩耍中学会协作、学会互相帮助,学会解决困难,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坚强。

通过川大附小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我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点一滴地融入到设计的每个细节之中,使每一处的设计都巧妙地体现育人的功能,赋予校园环境实质性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说教和养眼。人与景是一体的、互动的,没有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也就是个自然之物,有了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便活了起来,也就有了思想,便成了境。

后来,我在做“金苹果公学”农耕文化博物馆时将这种设计思想更好地得以体现。在一所现代化的双语小学里做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其实这恰好体现了该校的教育理念,应该说是把教育思想放在比较高的层面。中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是立国之本,人类文化的起源也源自农业的兴起,并随着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艺术的发展,医药、建筑、纺织、工业、等都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的。整个设计以农业为根基,以实物、图片、典故、声像等多种形式呈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博物馆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一些过程,参与一些活动,达到能从本质上认知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把这些东西扎根在心里,真正热爱生活、热爱中国的文化。博物

馆里设有陶艺室、茶艺室、厨艺室、生活艺术馆,音乐艺术走廊,学生可以在这里上课、做活动、体验生活、参与劳动,因为这里的整体环境充满艺术性、情趣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学生会觉得在这里做所有的事都很开心、有趣,因此这种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整个设计充分体现这种教育的思想,而不单纯是一种室内环境的设计或者说陈列展示设计,而是通过艺术的设计手法来表现学校的教育思想,通过环境这个载体传达出来,并产生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2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空间环境;教育功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5—0017—04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2XJRt001);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的环境及社会机制研究”(2012Rw015)

作者简介:张华春(1980—),男,湖南溆浦人,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大学校园是教育的重要微观环境,是教育主体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场所,它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更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校园环境设计是指针对校园格调的特色性和环境氛围的文化性,通过校园建筑、景观等具体形式、造型、色彩、质感、线条、符号和图案等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一般的环境设计不同,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在于“通过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以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

一、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塑造教育空间环境

1.教育空间环境的布局

教育空间环境的布局,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对整个校园环境在教育表达上的把握与分配,这里包括整个建筑体的思想内涵指向。从狭义上看,是指建筑之外连接各建筑之间、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的空间环境布局。狭义的教育空间环境在设计实践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和教育人文景物的设计。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应该遵守教育空间环境布局时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首先,教育空间环境布局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时应该围绕一个统一的思想进行,所有的空间环境布局都应该体现这一点,由此使置身其中的学子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其思想内涵。其次,还应考虑空间的连续性,教育的精神内涵在空间环境的布局上应该是连贯的,不可能单独存在一种其他的教育精神,也不可能在整个校园里只有一个地方(如教室)体现教育精神内涵,应该在校园的其他空间环境中延续这种教育精神内涵,可以是一个秩序井然又安全温馨的学生宿舍、一个充满奋斗精神的中心广场,甚至是一条宽敞、洁净的步行道、一湖清澈幽静促人冥思的湖水。

2.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

教育自然地景是大学进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然地景是在校园环境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校园环境进行的设计。它包括校园绿化、水体、长廊、庭院、广场甚至是一块石头、一座小山丘等地景的布局。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首先应该尊重自然,将其通过校园自然地景物化出来,成为一本无言的教科书,使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自愿地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其次,在布局时要坚持“以人为本”,而这里的“人”指的是环境的使用者——教育主体。试想一个忽视人文需求,脱离教育主体文化立场的空间环境,如何发挥促进教育主体与环境、教育主体之间良好互动和愉快交流的作用?一个充分考虑使用者需求的环境,才能给予使用者以充分的被尊重感,从而感受并接受环境蕴含的深厚内涵。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同时也是环境认识的主体,因此教育自然地景设计必须考虑其个性成长需求,使教育自然地景与学生产生良好互动,将教育信息自然地传达给学生。

3.教育人文景物的建造

“校园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与精神取向,是校园环境的内涵、品质与特色,决定着校园环境的功能、形式、内容和发展。校园人文是校园环境中最具盛名力、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心的内质,是校园环境得以发挥其熏陶、凝聚作用的根本原因。”[1](p94)大学校园人文景观本身就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打造: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3

关键词:校园标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1-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不断下降,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师资和办学能力作为学生择校时的衡量标准之一,校园环境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一些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环境是一张重要的名片,但是普遍存在着校园文化无法贯穿校园内外,环境标识和校园景观在内容上无法融合,难以形成明确统一的校园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这反而妨碍了学校特色和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研究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功能

(一)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性

校园标识是静态的风景,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教育形态,它逐渐成为独特的标识导向文化。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表现能够以校园导向系统为载体,将校园文化可视化,以导向系统为载体和校园景观达成统一,将精神文化贯穿校园内外,突出学校整体形象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还能增强师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及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标识设计的环境性

环境标识作为环境的附属要素,不能孤立存在,应以烘托环境气氛,彰显环境个性为前提与环境相互依存。校园环境不能与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等同,它有其特殊性,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高尚的校园人文氛围。每个学校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因此标识设计应具有科学性、体现现代化,生态化的校园特点,以及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依据

1、易于识别。校园标识的突出特点就是显示出自身面貌,易于识别,不能与其他标识雷同或相似,因此要特征鲜明,令人一眼辨出,过目不忘。校园环境标识除了应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之外,还应具有简洁、连续、风格统一的特征。

2、功能明确。设计定位以校园文化理念为表达要求,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推进校园文化发展。师生受到这种良好文化的感染,必然会增强主动性,形成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循环。

3、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在设计标识之前应深入校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校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以及交通流线情况,做到标识设计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

四、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延续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和价值观,包括学校办学理念、道德观、学校精神等。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等。校园文化可以渗透到校园的各个地方,小到一个路边标牌,大到校园规划。

校园是培养和教育人的专门场所,因此要求景观本身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地形、绿化等。能影响高校校园品质,学校的社会形象、荣誉和教育质量都与校园景观环境紧密联系。正因为有深远的影响力,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在有意识地培育本校的文化生活。

五、校园导向系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延续特色实证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景观设计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落雁路,有着十年之久的办学历史。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4

随着各大高校建设的蓬勃发展,校园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勃勃而发。在当今的国内校园中,校园环境建设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公共设施在校园中合理的存在,切实起到了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校园中的公共设施与教学建筑、道路、广场、绿化等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环境的形象,体现了校园的风貌与特点,表现了校园的气质和性格。很多著名高校都有着与其他校园环境不同的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以及校园色彩设计,以此来体现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与众不同的校园文校园环境,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校园公共设施要凸显校园的人文内涵,塑造个性化校园环境,校园公共设施设计原则和方法研究已成为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现状

国内校园公共环境设施状况,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校园公共设施的更新改造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校园文化环境氛围营造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这些公共设施,包括了各式各样的灯饰、电话亭、垃圾桶、邮箱、指示牌、坐具、花坛、雕塑等等,其设计创意,地域风格,使这些随处可见的平常普通的公共设施让人们感觉它不仅仅在功能上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心灵愉悦,已成为了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苏州大学校园的总体格局和景观营造上秉承西方式的井然有序,参照了当时西方大学校园模式,但局部又点缀以中式园林元素,校园中的格局和设施都和校园文化紧密相连,中西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校园特色。公共设施和周围的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时保留了原先年久高大的植被,设置了雕塑、亭台、草坪、花坛等设施,使人们从新建的优雅环境中感受到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国外校园公共环境设施状况,要数欧美国家具有代表性。欧美国家的城市和校园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公共设施涌现在任何一个需要的角落。如斯坦福大学,校园的建筑、景观、雕塑以及休息椅等整个校园中的公共设施都充满了古希腊文化。麻省理工学院校园中到处可见抽象的校园建筑和抽象的公共设施相协调。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原则和方法

1.校园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1)注重文化传承的原则

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工艺、传统造型的沿袭,更是对人类文明、情感的追寻和回归。文化传统是历史和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藏,具有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和时间的推演长河中,文化的传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相对稳定性,具有延续地域文化与凝聚共同意识、领域感、认同感等功能。因此,在校园公共设施设计中,注重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彰显办学特色,聚焦人们的视线,引发人们共鸣。校园公共设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文化,所以更应体现其历史文脉的传承性。注重文化的传承是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注重氛围渲染的原则

什么是氛围?氛围是环境给人的总印象。是体现这个环境与那个环境具有的不同性质的有些近似于个性的气氛和情调,是由主体、客体与时空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以主体为核心的动态结构。校园公共设施要体现意境美、神韵美、境界美,就要注重设计氛围的渲染。这是因为在确立设计的主题之后,一切设计语言都以此为基准展开活动。注重氛围的渲染,一是要结合场地空间大小,考虑与周围建筑尺度关系,具有一定的观赏间距。二是造型形式应结合主题内容,根据周边空间、色彩、风格而设计出能融入整体的环境设施。三是要保证整体氛围的完整性,必须注重细节的塑造。细节处理得是否得当,往往会对人们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人们对环境整体氛围的感受。注重氛围的渲染是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3)把握整体格调的原则

在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整体性的原则。“整体性”就是说,不能把系统割裂成要素孤立地去研究,要注重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必须把握学校文脉传承发展的整体格调。要做好校园设施规划,以保证校园构建环境设施的有序性、连续性与稳定性。二是把握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整体格调。在设计上注重历史文化定位,对整体风貌构架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注重校园及校园周边整体文化氛围,避免形成与校园及校园周边整体形象的不协调。三是要把握设施环境的整体格调。公共设施的设计要与校园环境景观所表现的主题相协调,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杂乱或相悖。把握整体的格调是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成功的保障和关键。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通过上述原则的总结和优秀案例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五种设计方法:

1.文脉延续法

文脉延续法较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在该地方原有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将新的信息通过某种方法、手段连接起来。是把校园公共设施原有的基本构筑和形式保持下来,加以强化处理,去掉琐碎细节,突出文化特征。这个方法主要是用于记录一个学校历史的办法,统称体现方式以壁画浅浮雕的形象墙形式出现。

2.时空联想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设计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跨越时空的阻隔,摆脱现实的束缚,根据立意的需要,把时空缩小或放大;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形象元素联结、组合;把古今中外的事物串联起来,通过解构整合,得出新的作品意象,这就是所说的时空联想法。

3.象征指示法

黑格尔说:“象征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念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所以象征就是用具体的可视形象来暗示抽象的概念。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体现特定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取向,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符号指示性。

4.符号置换法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校园公共设施设计,在三维的空间中对实体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符号置换法可理解为通过某种解释,将媒介关联物与对象的元素替换,同时构成新的符号系统。置换是符号最直接、最简单的构成形式,是对传统文化的拯救和创新。

5.系统优化法

一切相互影响或联系的事物的集合都可以视为系统。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集”中各部分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影响,这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系统优化法是指设计师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统筹兼顾,多中选优,采用时间、空间、程序、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峰值佳点,进行系统筛选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结语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5

关键词:校园环境;环境艺术设计;雕塑;公共艺术

一、现代校园雕塑的特征

1.校园雕塑的环境性

校园雕塑是校园环境的点缀,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景观要素之一。校园雕塑除了作为独立的观赏物,还以具体校园环境空间中的各种建筑、植物、道路、水体、人文等因素相互协调,最大化地表现出雕塑与校园环境的有机结合。

校园环境中的雕塑具有相对的不可置换性,不应仅仅局限在形体本身的表现和艺术处理上,更要考虑所处的具体环境空间中各种因素关系的协调。雕塑与校园环境结合成功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校园雕塑与人文、自然、空间、地域的融洽与和谐。校园雕塑不是仅作为独立的装饰品而存在。而应在雕塑设计时认真地了解、分析、研究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师生特点、学科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诸多因素,使校园雕塑作为美的传达,与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师生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意义,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校园雕塑的公共性

校园雕塑处于校园公共环境之中,是师生生活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老师与学生是校园环境中最好的风景线。正是师生们的相互交流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有生机的校园生活。

校园雕塑主要服务于校园环境中的师生,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要适应广大师生的心理和活动特点,兼顾师生的审美意识。使校园雕塑与该大学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雕塑设计师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同时,还要考虑作品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师生对作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校园雕塑在对公共性的表达上最重要的是对亲和力的表现,要尊重人性、尊重生活,强调作品与普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雕塑要做到增进校园环境的活力,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多数师生参与到雕塑其中,去观赏它,去触摸它,去倾听它,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使用它,在使用与参与中促进师生们的交流。

3.校园雕塑的艺术性

现代校园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师生生活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校园环境注入师生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

校园雕塑是一种三维空间的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能动地占有而实现自身的存在。与其他艺术相比,由于雕塑的材料更具有永恒性,能够成为历史的见证。校园雕塑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校园中雕塑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什么艺术手法,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4.校园雕塑的引导性

校园雕塑在满足师生感官追求的同时,还可以体现时代特征,表达时代精神,引导师生心灵、思想的追求。

校园雕塑对校园环境和校园环境中的师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将把新的艺术思想贯穿于作品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艺术思想得以实施,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推动者,它以其进步的思想引领时代新潮流。

校园环境中雕塑设计考虑的着重点在于创造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这种活泼朝气、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校园雕塑设计原则

1.绿色设计原则

绿色设计是现代设计的必然。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它要求设计师放弃在外观上过于强调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形态使景观环境长期地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处。绿色设计也就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节约化设计。绿色设计要求雕塑设计师从元素和材料的选择、结构、生产工艺、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处理等全过程,考虑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2.人性化原则

校园雕塑设计不仅是满足师生的观赏,更重要是雕塑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情感表达。雕塑通过独有的艺术魅力,提高师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校园雕塑大多采用接近人的尺度,在空间中与人在同一水平上,可观赏、可触摸、增强人的参与感。

3.整体性原则

校园雕塑设计与校园环境中的其他景观元素,如山、水、植物、建筑、硬化铺装、景观小品有机结合是必然趋势。校园雕塑设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校园雕塑与人文、自然、空间、地域的融洽与和谐。

4.空间性原则

校园雕塑空间是公共空间,但与城市空间相比要小的多。校园空间主要是师生学习和科研的地方,校园环境可分为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三个层次。在雕塑设计时,属于不同的空间类型的雕塑在手法、尺度和主题的选择上都应有不同的表现。

5.特色性原则

校园雕塑设计必须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体现该校园所处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特征。在形式上要采用丰富多彩的雕塑语言,形成各种情趣,满足师生的精神要求和环境空间特质要求。

6.创新性原则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指导和完善现有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设计理论探讨给出明确的定位和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供设计经验,纠正设计误区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的见解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06

[2]朱小根.论高校的软性管理[J].学术论坛,2000,04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4]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10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7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陈玉海(1973-),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北方学院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李汉超(1978-),男,吉林长春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刘蓓蓓(1985-),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57-02

校园环境在学校育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优雅宜人的高校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身心愉悦地进行科学文化研究,传播文化、学习知识,是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如何使校园环境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寓教育于环境之中,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是现代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对于校区总体规划,各高校基本能够立足于本校实际,对本校未来发展作出科学定位,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的规模,但存在重主要建筑物建设,轻校园环境建设的问题。对于整体的建筑风格更是力求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多方案比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加以确定。只要对本校未来发展定位比较切实可行,总体规划都能够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而校园环境设计大多是在校园主要建筑物完工之后再进行的二次深化设计,这样往往不能和学校主要建筑物有机结合,不能和选址范围内自然地貌、自然景观资源有效结合,单纯为设计而设计,使选址范围内原有水文、植被、山地不能有效利用,甚至遭到破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校园环境失去自然,感觉生硬。

2.规划执行存在随意性。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是经过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的,不可随意更改。如要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而对于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首先是经济上的原因,原校园环境设计实施起来可能费用较高,学校负担重,导致把原设计的乔灌木树种更改,变成本地常见的廉价树种;草坪维护费用较高,以至于大面积缩水,改为硬化铺装地面。其次是观念上的原因,认为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形式,是发改委校区对立项的要求,不必按此执行,为了省去花费不菲的费用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或者不按二次深化设计实施,束之高阁、置之不理,甚至迎合领导喜好,随意更改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失去原设计的环境寓意、环境定位,打破整体布局,达不到原环境设计效果。

3.环境管护欠缺严肃性。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一般会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协议严格执行,在质保期内,亭廊、雕塑、硬化铺装、绿化、亮化能够保持完好。质保期后移交学校管理,由于学校的管理措施不完善或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出现草坪过密而枯黄,出现行踏小路,花卉被摘的现象;出现乔灌木缺乏修剪,树形不美观,死树不能及时更换现象;出现路灯庭院灯不亮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忽视人的需求,实用性不强;二是校园维护管理人员数量少且缺乏相应专业技术,不能与校园环境的需求匹配;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而且力度不够;四是校园内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够,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意识不强,随意破坏现象突出。

二、对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校园环境设计总体规划,依据财力分阶段实施。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高校校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满足师生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需要。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应美化校园,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特色,应区别于一般城市景观,应在满足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基本要求下,达到改善情绪、陶冶情操、环境育人的效果。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依据学校财力,分阶段有计划实施。立足高校自身财力,若不能一次实施全部环境设计内容,应分阶段有步骤实施,切勿贪大喜功,或者降低原设计标准。合理制定实施阶段,有步骤分年度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投资计划,据此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做好校园环境建设。

2.坚持以绿色人文为核心,使生态性与地域性相结合,造就互动开放的高校校园环境。高校校园环境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平和和宽厚,通过点、线、面结合,可以把建筑物与校园环境更好地融入和协调统一。“点”就是校园建筑物入口、广场、绿地处的花池、花坛、重点景观树。扩大一步说,每一幢建筑物、运动场、水体、厅廊都可以称之为点。“线”为行道树,绿篱;“面”即大面积绿地或乔灌木。只有点、线、面相结合,处理好建筑物、道路、广场、人造景点和保留的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注意乔灌木搭配,落叶树与常青树比例,引进树种与原有树种协调,使之协调统一,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景观,保证校园内一年四季有绿色,三季有花香的生态景观。校园环境生态性指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充分利用校区选址内的地形地物,结合原有山体、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进行。地域性则指因地制宜,力图实现自然景观与人为造景有机结合,彼此协调,蕴涵高校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条件具备时高校可以采用楼宇管理而不是校门管理,直接将校园景观融入城市。高校校园绿化成为开放式的绿化,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既有助于高校所在城市绿化美化,方便周边市民的工作、休闲,又有利于高校环境的展现,提高高校地位,把高校校园打造成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高校育人环境。

3.坚持以实用至上的原则推动建管创新,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是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保护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图,环境育人的目的才能实现。首先,做好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维护校园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在进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集思广益,多方面征求师生的意见;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时候,公开透明,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实施过程监督;在进行校园环境管理工作中,群策群力,鼓励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认真对待。其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高校广大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觉悟。对于教职工,划分环境保护责任区,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具体落实到高校各系、部及职能部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校园环境加以保护。对于大学生,则建立校园环境保护性质的社团,在学校维护校园环境的职能部门领导下活动,宣传保护校园环境的意义,并且作为具体实施校园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者;同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校园环境维护清洁工作,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再次,规范引导,制定严格的校园管理规定,建立奖惩制度。宣传校园管理制度及奖罚规定,在醒目的地方设置各种宣传警示牌。劝导与警示结合,规范引导大家的行为,同时以奖惩为辅助手段,逐步培养人的自觉性,达到环境育人的最终目的。校园环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质层面的硬环境,第二层是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硬环境是软环境的基础,软环境对硬环境有促进作用,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类似。高校的育人环境不仅需要过硬的硬环境,还需要适宜的软环境,而软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软环境,硬环境再好,也可能破坏殆尽。而软环境决定于广大师生的素质高低,它是校园环境充满活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容.建设优美校园改善育人环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8

【关键词】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创新

灯具曾经承载着人们对于光明的向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灯具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甚至更早。我国自古以来从不乏非常优秀的灯具,例如举世闻名的西汉长信宫灯、唐代唐三彩高柄油灯、清代五枝灯。灯具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从早期朴实、简单的形式发展到华丽、繁复等各种形式的灯具。灯具的分类也随着使用环境及用途的不同在不断细化,校园灯具就是根据其用途的一个分类。校园灯具设计是校园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创新的手法设计出适合校园特色的灯具,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一、校园环境特点

“校园作为人类思想文化起源与繁荣的关键节点,留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印记。”①《荀子・劝学》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了校园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说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躯壳,那么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对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校园环境有着自身的特点。

1.校园的人文精神

“校园人文精神是校园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等等。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②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有利于形成校园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追求,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氛随着校园的不断发展而沉淀,逐渐形成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深深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散发着校园的每个角落里。

2.校园的历史文化

每一所大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沉淀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校园历史文化。校园历史文化与校园环境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气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校园的一切都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校的历史,不只是一个简单数的累加,而是时间所刻画的一个个印记,是文化的积淀,是精神的传承。

3.校园的风格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种现象同样也体现于校园的风格。不同的校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在发展形成过程中受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养成了自身的内在特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标签形象,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因此,对于不同的校园,其校园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校园环境中的灯具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色。

二、现有校园灯具设计的问题

笔者通过考察校园环境时发现,大多数校园环境的灯具设计没有体现出校园的特点。总之,现有的高校校园灯具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1.设计同质化严重

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同质化是非常普遍性的现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校园里所使用的许多灯具在造型上都大同小异,完全忽略了其自身的特点。高校环境中的灯具运用随意,只重功能不重校园特色的灯具普遍存在。

2.造型单一,缺乏创新

校园环境中灯具设计单一、缺乏创新是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荷兰设计家巴克说过,灯泡的制造商已经完成了最困难的工作,给设计师留下的工作只是想出将灯泡隐藏起来的方法,这其实就是赋予灯具外在形态一定的内涵。即要所设计的灯具要具有良好的审美功能。这种美区别于一般的形式。”③那些随处可见的灯具设计无法满足校园环境的审美要求和文化内涵的凸显。

3.校园灯具设计混乱,缺乏美感

校园灯具设计混乱与随意,不但缺乏美感,甚至还破坏了美感。以具有1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校园环境为例:武汉大学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建筑、樱花、历史人文气息都是武汉大学的特色所在。再看武大校园环境中的灯具,虽然造型各异,但是其设计很难和学校的特色紧密联系起来。灯具运用混乱,缺乏统一性,忽略校园灯具与校园特色。

三、校园灯具的再设计

武汉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校园环境中建筑、樱花、历史人文气息都是其特色所在。

1.校园灯具设计创意来源及符号的提取

武汉大学校园灯具设计的元素提炼是设计极为重要的一步,设计元素的提炼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设计。设计元素选取和提炼具有多样性,但是它的共同特点就是要使这种元素与它所指事物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才是有意义的。武汉大学老建筑中的元素有灵动飘逸与和谐优美的云纹,云纹是武汉大学最具特点之一,最终,云纹成为武汉大学校园环境灯具的主要设计元素。

书是人类传播文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自古以来,校园的职能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重要媒介就是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都是对书籍的褒扬。由此可见,书与学校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把书作为本设计的另一灵感来源。对于设计元素的提炼并不是对来源事物的再现,而是在对事物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点。把具有校园普遍性特征的书同特殊性特征――武汉大学建筑上的云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设计的出发点。

2.校园灯具设计的造型

灯具设计的造型是主要表现形式,优秀的灯具设计应该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设计中,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形态进行具象地分析,对其形态特征和使用过程进行概括和提炼,并对云纹形态进行创新。云纹是传统的装饰纹样,运用云纹作为装饰设计的很多,在“百转千回”灯具的设计中,运用了抽象和简约的手法来把云纹和书结合起来,使云纹和书形式美同丰富的内涵结合到一起,共同创造出崭新的校园环境灯具设计。这种校园环境灯具设计不仅满足了外观的美感,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

在“百转千回”灯具设计中,灯罩部分,运用云纹优美与流动的线条,采用螺旋的结构,四周高于中间部分使得整体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把静止的灯具在校园里翩翩起舞。灯柱设计采用上端稍大、下端稍小的倒梯形设计,使得整体和谐与统一。通过云纹和书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设计,使得武汉大学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具有简洁、大方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校园环境灯具的材质与色彩

灯具设计除了良好的造型,还必须通过合理材料的选择以及恰当的色彩搭配以保证其良好的功能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灯具的材质也越来越多。灯具的材质从最初的石头和贝壳等,变成陶质、铜、铁、陶瓷、竹木、纸质、塑料、布料和玻璃等材料,从简单到多样,从功能单一到多功能化,不同的材料都有着特性、功能与质感等的差别,并形成了材料自身的性格和特质,从而给人们造成的视觉感官效果也千差万别。在“百转千回”灯具设计中,灯罩采用了乳白色塑料材料,其塑料性能稳定,对人和环境无害,价格比玻璃材质低出不少,更重要的是其弹性系数大,便于工艺的成型,也能够降低制作螺旋式灯罩造型的难度。另外,制造成本也不高,有利于市场的推广,同时透光性良好的白色,同时给人干净、舒畅的视觉效果。灯柱部分采用金属不锈钢,制作工艺简单且经久耐用,又有现代感。白色的灯罩与不锈钢质地的灯柱协调地搭配在一起,像一个发光的雕塑。

结语

“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④为了设计而设计并不是灯具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新技术新观念的当代社会,创新的设计是在形式中融入精神内涵,才能给产品注入灵魂。“百转千回”校园环境灯具设计在功能、艺术以及精神上达到了完美统一。

注释:

①俞佳春.校园历史文脉的保留与传承[J].山西建筑,2008(7):31.

②万小平.关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几个问题[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71.

③贾斯珀・莫里森.灯具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9

关键词:高校;绿化建设;环境建设;环境育人

高校绿化建设是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生员工工作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容所不可缺少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也是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绿化建设要体现高校特点和文化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寓教于景、因地制宜、协调布局的原则。

一、高校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1、指导思想

绿化规划作为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中,绿化建设应将体现高校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高等学校校园环境,满足师生学习、活动、交流与休闲的需要作为指导思想。

2、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亲切宜人。

高校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2)寓教于景、注重立意。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因地制宜、协调布局。

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风格,并做到自然景观与营造景观风格协调。

3、设计要点

高校绿化设计时,要做到点、线、面,空间相结合,使绿化布局与校园建筑布局相协调,在校园中形成多层次,丰富多彩的绿色环境。

(1)点,指一些主要地点的处理,如办公楼、教学楼的入口处等。这些地点常给人第一印象,有所谓“门面”之说,植物配置设计宜简洁别致。

(2)线,包括校园道路两侧绿化、开放运动场地周边绿化、校园周边防护间隔绿化等,它像网络般连接着一片片的绿地,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3)面,指面广、量大的绿地,如校园内游憩绿地,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前后面积较大的地块。其目的是为了在建筑周围形成一个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从建筑功能的需要。

(4)空间,指垂直绿化,包括建设屋顶花园、花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是利用较小土地而获得较大绿化面积的有效方法,而且还丰富了绿化的层次和形式。

二、湖南师范大学绿化建设工作实践

我校在校园建设规划中,科学布局学校建筑;精心设计营造优美洁净的校园自然景观,建立主题性人文景观,将校园建设成适合师生身心特点的花园和公园,使得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形成愉悦和谐的气氛。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2520亩,绿化面积为1172亩,绿地率46.57%,绿化覆盖率54.6%。基本实现了春来花争艳,夏来绿成荫,秋来景多变,冬至春常在的绿色校区的建设目标,1999年学校被全国绿委授予“绿化400佳单位”。

绿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工作实践:

1、学校绿化景观建设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学校位于部级风景区——岳麓山下,紧临湘江,正对桔子洲,山、水、林、园、路在设计及分期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各景观要素均保持风格的和谐统一。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绿化建设是否适合师生学习、娱乐、休息等多方面的因素,满足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等功能需求,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对“樟园”等多处景观进行改造,以方便师生学习、交谈和休闲。校园处处,“树茂花香柳荫浓,琅琅书声贯其中”。环境能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容纳人的存在,尊重人的需要,发挥人的作用,人与环境深深交融,起到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3、校园景观建设中突出师范类高校的使用特点和文化特色,在景观中适当增加雕塑小品。比如在图书馆前坪设立古代科学家雕像,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内设立和体育、艺术相关的雕塑,创意新颖,主题突出,寓教于景。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多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多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

4、充分考虑绿地建设改造区域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使绿化与岳麓山山体、湘江水体相结合,历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生态与健康相结合,体现山水长沙、人文师大的风貌特色。近年来学校对紧靠岳麓山的赫石坡、麓山忠烈祠、岳王亭景区等进行绿化景观修复,并新建了爱国诗词碑廊。改造时,结合山势和低洼地,经过开挖和整理,使山上溪泉汇聚于湖,麓山忠烈祠、岳王亭等景观依湖而立,水边设置亲水平台,并建设环湖便道。

5、在绿化建设中,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借势造景,天人合一的意境,创造学校特色核心景观和风格;选择栽种丰富的苗木种类,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合理,季节更替合理。在长塘山教师住宅小区绿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坡地起伏造景,以原有樟树为主,同时引进主题苗木,设立景观区域,如银杏绿岛、古樟园、樱花园、桂花园、桃园等,鲜花草地中依地形点缀以小径、石凳、景观灯,空旷绿地设有健身运动器械。因地制宜匹配环境造物的意境,为人们创造了读书、休闲、健身、交流谈心的心旷神怡之境地。

三、如何进一步作好对高校绿化建设工作

1、继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坚持经济、实用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到经济性和美观性相结合,使校园景观建设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2、绿化设计应考虑是否易于以后的管理与维护。由于受绿化经费、绿化队伍人员规模的限制,绿化设计应简单易行,便于绿化后期维护与管理。对现有的绿化单元做好管护工作,才能保持和提高绿地景观的观赏价值,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3、开展群众性活动,使师生都能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学校可以选购苗木,组织师生开展绿化种树和养护;组织师生进行校园景观摄影比赛、评选最喜观的校园景观等活动。

4、进行绿化建设同时应加强卫生保洁、道路硬化建设、校园亮化、美化、橱窗报栏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校园环境建设工作。

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篇10

【关键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

校园建筑及环境设计,长期以来,是“偏爱”一般功能研究,而“冷落”教育功能的研究的。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校园建筑环境已成为重要的教育因素之一,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大家试图从教育功能上进行认真探索。

校园环境一般是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周围环境,它既包括建筑整体设计、景物设置、绿化布局等诸多方面的硬环境,也包括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软环境。(在此我们只谈建筑。)

学校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它除具有实体性、耐久性之外,尚具有教育的特征,即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把一个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必须通过多种教育途径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校园建筑环境的可读性直接或间接的映射到了教育当中,并成为一极重要的因素。校园建筑又称教育建筑,它既符合建筑学的一般形式和美学规律,又适应教育所特有的规律特征,推动校园建设的不断进步并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以便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这需要教育业内人士和建筑界的通力合作,通过校园建设这条纽带,来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

学校是育人之所,环境力求一种内在的、简洁的美。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应是建筑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应使每一项设施都蕴含教育观念,体现一种向往创新的精神,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例如整个校园设计中,把大小空间结合起来,室内室外相互渗透,屋宇、庭院上下呼应,构成富有变化的庭园空间,再配置以相宜的绿化、小品、雕塑等,使整个校园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创造“校园、花园、乐园”的意境,当你步入校园,就会被这美丽的环境所感动,留下难忘的记忆。

尼尔(a.S.neLL)认为:“学校应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学校。”学校建筑以教育哲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诱导和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研究校园环境的实质就是发掘校园中适合现代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影响,创造自然、物质、人文三位一体的校园环境,突出学生这一主题,让学生有种尊重感。例如:在平面设计上注意把教室布置在建筑群的静区,较少地采用外廊和短中廊,以专业划分或以年级为单位的分散式或组团式布局,各组合之间突出人・环境・建筑的交融,减少人流和噪音干扰。以教育为学校建筑设计的主题是我们始终如一的原则。

如何利用新颖多样的建筑造型从共性中突出个性是我们校园设计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要素、外型的形态、空间模式的变化、造型的象征性、时代的意义性,既有共性,又突出个性,表达学校建筑自身的文化内涵,结合地域条件变化和各类学校特点,在外型和体量上显现出一种开拓精神、求实奋进的意识,各自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例如:设计方案在体型、形式或装饰色彩上体现青少年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特点,可使设计方案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明快,具有立意;新颖的体型外观也可使方案在造型和用色上注意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另外,合理而有效率的安排活动场地也是做好校园设计不可或缺的条件。校园环境,应根据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非开几门音乐、美术、文学等课程就能实现的。显然,传统的教育体系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室。因此,开放式校园环境作为学生行为心理以及新的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紧凑地布置建筑物,挤出较多的土地布置各种运动场,并将小块活动场地分散融合于庭园绿化之中,使校园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师生创造一个有特色的文化环境,这些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中成长。

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硬环境,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这是多方面的。作为建筑工作者,我们要注重下面几个方向的研究。

校园环境应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学生长期置身于一个高雅整洁的环境中,能将自然升华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良好的建筑环境,作为载体,有利于学生克服情感与理性的矛盾,通过景情开启他们的心扉,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旷达深豁的校园布局,新型典雅的空间组合,层次变化的整体构思,有助于人胸襟宽广、气度恢宏、理想远大;四季常青的树木、花坛、草坪能让人心旷神怡、神情舒展,会营造出宜人、活泼、明快而宁静的校园气氛,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渐凝聚为高尚的情品,使他们勤奋向上,实现自我。

建筑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和提升。建筑设计除了功能、空间、环境、形象之外,还要使人们的思想感情达到情与物的融合,情随景移,摹物传情的境界。校园建筑设计应注重美的塑造,以审美的原则和要求精心设计。建筑方面的多样化,顶部精心的推敲,细部认真的构思处理都能使他们积累美的感性认识;校园绿化、庭园小品的艺术化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布局与组合的协调统一,色彩的完美搭配将对学生产生永久的魅力,长期置身其中,感知世界会发生奇妙作用,环境和人以友好的姿态对话,反映人・环境与心灵的契合关系,从而使学生奠定良好的审美基础,加深对美的理解。

建筑文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不仅能提供身心愉悦的多种感官刺激,而且还能为知识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校园建筑设计应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体现建筑文化特有的具有震撼力的渗透和传播力量。建筑造型、饰面处理、走廊橱窗、壁画等等,均可以渲染出浓厚的文化与学术氛围。室内大厅设置领袖、杰出科学家、名人塑像,庭园内布置名人铭牌可以感召学生,提升他们的精神品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