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运动训练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14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1

关键词:中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部分较具代表性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中美两国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分析

2.1.1中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6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可知,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尽管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大相同,但可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课程)和实践课(见表1),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2)。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1.2美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美国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生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课程(可包括学校、学院或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学习课程等。而授证类或辅修类专业的课程由于学生是在修完其他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学习的,因此,一般均属于专业课程,同时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见表3),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4)。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可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由表1与表3的对比可知,虽然我国在学分要求方面比美国高,但在更重要的指标Gpa方面不如美国要求高,另外,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也较高,说明当前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西弗吉尼亚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3%和42%;甚有在实习方面,学分竟高达12分,而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校普遍在4-6分;伊利诺斯大学授证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可见他们对教练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与科学性,并且这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这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由表2与表4的对比可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职业化、个性化教育等特质体现相对较少,总的课程设置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修补。现有课程很难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教练岗位所需的较强职业综合能力。反观美国,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运动和练习进行讲授,实用性很强。训练理论方面的内容,覆盖的领域更为广泛,它一般还包括运动中的道德规范、竞赛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乃狄克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急救与心肺复苏术(CpR)”,设置授证专业的大学,也要求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必须提供急救与心肺复苏术方面的证书,这与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拥有这些证书是密切相关的,这对降低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时的猝死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偏重于术科教育,而美国注重于通识教育。

3.1.2在我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美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3.2建议

3.2.1在我国,实行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及提升该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

3.2.2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通识教育,体育院校可通过加强与附近综合性大学的校际合作,以跨校选课或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2]阎孝英,邹炜.中美两国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比较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63-265.

[3]陈少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0-13.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2

关键词延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2.012

abstractthispapertakesthetrainingprogramof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ofYanbianUniversityastheresearchobject,andmakesacomparativestudyonthecurriculumsettingofthespecialty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straining.Researchshowsthattwoprofessionalhasa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professionalelectivecoursehoursandcreditarrangements,inthetrainingtargetandothercoursesshowedasimilarlarge,alsofoundthatthereisaseparationoftrainingtargetandarrangespecificcoursesinteachingphenomenon.

KeywordsYanbianUniversity;sportseducationprofessional;sportstrainingprofessional;curriculumsetting

0前言

延大学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就有1958年成立的体育教育和1998年增设的国家教育部单招考试的运动训练专业。本文从两个专业培养方案入手,在充分了解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比较两个专业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比例、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体育学院专业课程设置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以满足现今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延边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2.1.1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比较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培养两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技能,以便拓宽就业空间,增加更多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对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不同点,体育教育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体育管理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能力;运动训练专业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竞技体育训练、裁判和体育行政管理的能力,见表1。

2.1.2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

从培养方案不难看出,两个专业的课程结构相同。具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和教学实践环节四个层次,通识教育课程下又分为必修与选修,学科基础课程下只设有必修课程,专业课下设有必修与选修课,而选修下进一步分为主项提高、副项提高与任选课,最后是教学实践环节。

2.1.3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通识课与专业课比较

通识课通常称为公共课,它是学校为培养学生的通融识见和博雅精神而开设的课程。专业课则是学校为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人才而设立的课程。如表2所示,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通识教育课学时、学分相同,但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课和总学时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总学时范围。

2.1.4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比较

两个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中理论课与技术课在课程设置门数和学时较均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在学时、学分上都略多于运动训练专业外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差别,在课程设置上也表现出雷同现象,见表3。

2.1.5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专业的必修与专业选修课比较

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是各个学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特色以及社会需要,使学生为了在一两个专项上的特长所安排的运动训练专业的重要课程”;①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安排4学期;运动训练专业安排6学期,见表4。很显然,学院非常重视主项提高课,把其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完成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只注重技术教学,轻教学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传输,科研能力、专项理论的重视不足;运动训练专业注重的是专项技术技能教学,裁判法、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指导能力的培养、竞赛组织以及相关理论原理的理论教学不足,甚至不少专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安排理论教学。两个专业忽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与培养目标相互脱节。

在调查中发现,两个专业在副项提高课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实际情况采取必选方式,且学生选择的范围小。许多课程虽然在课程设置中显示,但因场地不足、未配备相应任课教师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教学,进而导致学生缺乏选课自,使学生无法完全更好地掌握除专项技能之外的另外一门技能。

2.1.6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理论课与技术课比较

在两个专业的理论课与技术课学时比较中发现,技术课比重均多于理论课,尤其运动训练专业更为明显,见表5。这与“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视术科、轻视学科,忽视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几经改革仍未跳出传统体育课程结构的陈旧框架”②有关。由表6所可知,发达国家学科课程占的比例多于技术课程,尤其是日本、加拿大两个国家。就运动训练专业来说,技术课比例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训练专业专项选修显著多于体育教育有关。周明等认为“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调整为5.5/4.5”,③“学、术科设置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确定其比例,并逐步提高学科的比例”。④显然,我们将面临调整两个专业理课与技术课的比例问题,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2.1.7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门数、时间、学分上都是相同的,即各7门、26周和8学分。但在访问调查中发现,在教育实习上的安排和管理上由于主客观原因把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整个实习过程缺少监管,实习环节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体育教育专业突出的是培养具有能在中等学校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训练、竞赛工作、指导民族体育项目方面的人才,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则是具有能胜任竞技体育的训练、裁判、体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2)两个专业通识课学时学分相同,运动训练专业学时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教学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基本相同。

(3)运动训练专业主项提高课学期和时数安排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术教学,轻教学训练技能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培养目标相互脱节的现象。

(4)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两个专业技术课比重均多于理论课,尤其运动训练专业更为明显,技术课比重超过国内相关专业水平,这与专项选修有关。

3.2建议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理论课与技术课教学比例,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注重教学实践环节,严格管理,使学生的教学、训练指导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另外,在主项提高课程的实际教学安排上,注重竞赛组织、裁判法、场地画法、教学指导、科研方法、训练计划等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郭仁红.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3(3).

②张桂兰.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3:10.

③周明,陈敏.对我国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81-83.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3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排球专项课程设置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andResearchofVolleyballSpecialCurriculumofSportstraininginUniversitiesinJilinprovince

abstractBasedontheactualsituationofthesportsdevelopmentinJilinprovince,andthespecificsituationintheprovince,accordingtoprominentsportstrainingcurriculumsystemreform,adheretothebasicprinciplesofprofessionaltrainingobjectiveschangetomultipletargetsfromasingletargetby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theprovinceforathletictrainingprofessionalvolleyballspecialaccurateanalysisofresearch,toexplorenewroadforfurtherreformanddevelopingvolleyballcurriculumandnurturingthecompoundsportstalentofanewgenerationofprofessionalathleticdevelopment.

KeywordsJilinprovince;collegevolleyball;specialcurriculum;settingresearch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运动专业仍旧把教学的宗旨定位为竞技体育事业服务。依此教育目的而产生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狭窄。同时体育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的教材更新周期过长,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根本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和竞技体育项目队人才的要求,并且还对学生身心发展及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而就目前来看,省内各高校开始积极地适当地扩展训练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不仅体现在对竞技体育人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方面的夯实,同时又注重培养具备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相关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切实拓展体育竞技教育教学领域与内容,同时也达到了优化和丰富生源结构,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及社会竞争力的目的。相比较而言,国外的专业运动训练课程研究体系就相对完整,其专业教育实施的是职业化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吉林省省内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排球专项课程体系”情况进行问卷式调查,针对从事高校排球专项教学的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对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率约为80%。调查问卷主要相关排球专项教学课程设置。

3结果与分析

(1)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设置现状研究,及我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跟据调查数据不难看出,省内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在培养目标中都提出培养更具社会竞争力及竞技能力的新型体育人才。不同之处在于据竞技能力排名上的不同,而各高校在竞技培养目标上的设定存在一定差异。吉林体育学院和延边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注重培养专业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综合类重点高校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则更注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竞技运动人才;而其它院校在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着重对基本运动技能进行科研、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培养。

我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培养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竞技运动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事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省在这一点上是基本符合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的。但是就我省高校排球专项人才就业率和就业分布情况的统计数据上来看,我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已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排球运动员就业分布统计数据如下:55%左右在各级学校任教,12%在排球专业队任专职教练,近33%的运动员闲置或转而从事其他与体育无关的职业。而新兴体育相关产业,例如科研、管理、医疗、保障等职业的人员,毕业于体育专业却寥寥几人,这直接暴露出我们在排球专项乃至整个训练专业培养体系上存在着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之间的教育教学落后与脱轨问题。

(2)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师资队伍状况。

截止2012年底,在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教师共68名,据统计中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70%左右,但在学历和职称的统计方面看,以本科学历为主,教授职称的较少。裁判等级是教师业务素质的一个反映,从整体来看,对裁判等级要求并不是很高,高校扩招是影响中间段年龄教师增加的主要因素,受高校教师高学历要求影响,具有博士学位将是今后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师的发展要求,特别是青年教师,将是必然要求。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根据走访调查表明,在吉林省高校的专项排球教学方面,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单方面的投入,另外由于受到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影响,使得高校排球的发展速度减慢,在其他省份,高校排球是一项非常受大众,尤其是学生喜爱的运动,所以在资金投入方面比较充足。主要来源有外界的赞助等。相比较而言我省高校排球专业显示了在资金方面的严重不足;统计证明了在全省的所有高校中,每年组织的各种排球比赛等各种活动十分有限,这就大大消减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

5结论与建议

如何使中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值得每一个从事在高等教育的同志作出认真思考,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样也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为,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知识及能力基础因材施教,遵循个体知识接收与成长的客观规律,注重多角度,多方面的技术与人才培养.同时兼顾注重实践能力提高,尤其针对训练能力,裁判及比赛组织能力等实际能力的培养。

不同学校针对生源、资源、师资、就业方向等客观因素分别制定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侧重点,同时优化教学结构层次,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建议以下几点:(1)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2)加强指导训练比赛能力培养;(3)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4)加强科学选材的能力;(5)大力提倡教学上师生互动、反馈教学;(6)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7)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框架,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是竞技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培养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突出,具备强大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人才也将是当前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熊七荣,徐进.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比较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2):7-11.

[2]季克异,黄汉升,陈俊钦等.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12.

[3]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10(2):1-4.

[4]黄汉生.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22.

[5]许红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6):43-46.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4

【关键词】专业建设;运动训练;方案

一、引言

作为我院唯一的省级特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从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上严格要求,贴近社会实际,并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细化指标,重点突出“校企结合”“体教结合”,注重实习实训环节,积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二、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鲁长芬,王健通过对美国体育院系课程改革研宄中指出,美国体育院系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1)重视非师范性的实用专业;(2)非常重视理论课,在技术课方面也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学习运动技术本身;(3)体育院系中普及学生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4)自然科学类知识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科研的重点。马志和,张林等通过对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研究指出,日本体育院系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1)进一步加强体育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通过学生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日本“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齐头并进的体育教育思想;(2)大幅度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方式由大学生“主导型”向“自由型”转变。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整体调整。英国体育院系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1)注重和加强基础课程学习,(2)注重对娱乐、休闲和旅游课程的设置以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3)开设一些体育边缘学科,扩大学生知识面。莫斯科体育学院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基础学习阶段增加基础学科的学习量。(2)在专业学习阶段增大专业课程尤其是专项运动课程的比例;(3)增加各类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比较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并将各个学科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4)注重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与教师传授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国内研究现状

靳晶通过对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调查指出:学生生源方面,来自普通中学的学生比例逐渐上升,来自运动队的学生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师资方面,具有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教师比例太小,缺乏高水平的训练经历以及实战经验;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且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有差别;课程设置方面,课程门类零散单一、内容陈旧、缺乏人文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低等问题。熊耀,王翔从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角度指出,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需拓展专业知识面,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的培养转变,人才规格的培养由“专才”型向“通才”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王红雨通过对我国14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指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在能力、素质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郑振国在《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文章中指出,近年来,单独考试招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具备单招资格的院校不断增多,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发生了改变,经过高水平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通过单招进入体育高校的人数和比例在逐年减少,而未经过高水平专业训练的普通中学生人数和比例在逐年提高;培养目标方向过窄,较混淆。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internet等,寻求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二)访谈法

在了解基本情况条件下,对相关院校进行认真访问,深入了解其专业建设相关情况,对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专家进行访谈,从中找出适合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梳理整个研究框架,系统、完善的了解目前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

(四)数理统计法

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形成系统的数据库。

四、主要思路

(一)在办学理念上,坚持“育人为本,质量求存,开拓创新,凸显特色”

把育人作为本专业的根本,把质量作为本专业的生命,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的动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进一步培育专业文化氛围,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模块、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加强和培养优秀运动员和各级各类体育人才为培养目标,明确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与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灵活柔性的培养模式,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不断完善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构科学的师资队伍。

(四)在教学改革上,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实施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确立“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学科促专业的建设思路

依托“省级特色专业”,促进运动训练专业内涵建设和协调发展,形成以重点学科为基础,特色专业为突破口,精品课程(群)为抓手的专业建设途径。积极培养与引进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加强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使本专业的教研、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更为紧密,特色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和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六)在专业实践条件建设上,完善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我专业省级优秀实习基地,并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维护好专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以及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在岗实习提供保证,使本专业实践教学在社会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五、价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关系的变化。知识与人才是推动国家和社会改革进步的主要力量。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行业,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的人才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讨和研究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情况对我院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六、结束语

本研究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深入调查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生源质量也随之下降,这就造成了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质量的下降。因此,拓宽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空间,为运动员和普通学生的出路问题解决后顾之忧寻求适宜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邓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模式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

[2]胡学明,李莉,邢双涛.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6(05).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5

摘要本文从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2010届运动训练专业女生的调查,运用包括问卷调查法、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等方法,试图找出当前运动训练专业女生的就业心理并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为上体运动训练专业女生顺利就业参考依据,使运动训练专业女生更好的调节身心,做好充分就业准备,适应当前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运动训练女大学生就业心理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蓬勃开展,不断扩招体育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女生中存在着不同就业意向和就业心理,这些心理状态对其就业将产生明显的影响,也为本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针对这些心理状态本文展开全面调查,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2006级运动训练专业女生就业意向.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女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1.毕业打算、就业信心和现状

调查数据表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女生中打算毕业后找工作的占绝大多数,为70.4%,考上并打算读研究生的约占18.5%,有创业打算的只有一人,而有约7.4%的女生目前尚无忧患意识,对自身就业前景持乐观或无所谓状态,选择上研究生的女生主要目的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希望在将来毕业时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由此可见,运动训练专业女生的就业意愿总体比较积极,毕业后渴望工作。

在与同专业男生的竞争中,多数女生认为在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等方面,女生优势较为明显,这两项数据的百分比分别为44.4%和22.2%;而相对于男生,高达63.0%的女生认为男生的性别优势在求职过程中较明显,成为男生求职的最大优势。

与其他学校应聘者竞争岗位时所表现出的文化水平,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方面处于劣势或无法占优势。

2.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女生的就业理想方向

调查显示,上海体育学院2010届运动训练专业女生的主要理想就业方向是体育教师,这一职业与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挂钩,能够充分发挥运训学生的特长,且稳定、轻松、节假日较多。

运动训练专业女生毕业后希望在经济发达城市就业的占最大比例,约有51.9%,愿意选择中小型城市的相对较少,约占33.3%,而只有极少学生愿意去经济相对落后条件较差的农村,志愿支援西部建设的学生人数也极少。大中型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运动训练专业女生具有绝对优势的吸引力。

(二)造成运动训练专业女生就业心理现状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加剧了运动训练专业女生就业压力和恐慌

目前,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量呈不对称增长的态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的尖锐,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门槛、设置障碍提供了条件。

2.运动训练专业女生的自身问题

(1)思想观念陈旧。调查显示,运动训练专业女生普遍就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女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过于理想化,把重点中小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不愿意到条件差的中小学、基层单位、民营企业工作,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不愿到边远落后地区工作。

(2)自身综合素质缺乏是造成不自信的重要原因。相对于男生,女生大多学习勤奋刻苦,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看重考试成绩,较多的时间投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中,而往往忽视了本专业的相关训练,再加上进入大学,没有了比赛的压力,很多女生就在训练方面松懈了下来,大部分运动训练专业的女生自我感觉均有运动能力和专业素质下滑的趋势。

四、促进运动训练专业女生建立健康积极就业意向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建立就业自信的基础

1.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就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即时调整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由单一的响应国家规划转向主动分析市场。面对各级体校教练员岗位逐渐减少和饱和的情况,培养目标可以由原来基础上得教练员扩展到培养体育教师,俱乐部健身指导,私人教练,陪练,社区体育指导员等职业。

2.根据社会需要即使调整课程设置。对于学生本专项的训练应加大监管,使其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同时,多开各个术科项目,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运动项目上做到一专多能。增加术科课程中实践内容的比例,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女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第一,要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第二,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帮助女生调整就业心态。第三,学校就业信息中心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力度,开展女生就业的信息服务,减少女生求职的盲目性。

(三)女大学生要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1.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知识的修养,认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热心社会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2.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看待自身价值,准确进行自我定位,要把运动训练专业看成自己的优势,而非负担。在严峻的就业态势下,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自我调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把就业压力转变为择业和就业的动力,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3.善于展现自身优势。运动训练专业的女生活泼开朗,性情豪爽,做事果断,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极强。与男生相比,也有许多优势:一是学习成绩的优势;二是管理能力的优势。三是自控能力的优势。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6

摘要足球专修课程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体育院系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我国七个地域,20所全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的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工作在一线教学的专家为问卷调查对象,并将这两部分材料所得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以SpSS16.0软件为数据处理工具,结合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考核与评价以及教材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足球专修课程运动训练专业分析和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七大地域,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共计收集了20份足球专修教学大纲,各高校地域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在收集的教学大纲中,既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也有中西部地区的院校;既有教育部重点高校,也有省属重点院校,教学大纲的收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教学大纲分布一览表

地域学校名称

华北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东北辽宁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沈阳体育学院

华东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苏州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华中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华南广西师范大学

西南西南大学

西北陕西师范大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全国范围内向开设有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的普通高等学校收集足球专修课程所用的教学大纲,共计20份;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查阅、收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百余篇,其涉及的领域主要有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统计学、教育学、教练员学、体育学以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访问调查法

本文就有关问题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专家学者。

3.数理统计法

就文献及调查中出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6.0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教学大纲是根据具体学科的课程计划,通过纲要的形式编定的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配、考核与评价方法、教材使用情况等的基本反映。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课程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是足球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根据,是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培养任务的前提。由于各高校在制定足球专修教学大纲时主要依据本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而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各不相同,所以制定出来的教学大纲也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教学大纲的研究比较,旨在找出它们之间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又存在有哪些问题,从而为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一)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课程目标分析

各高校课程目标中对足球基本理论方面,在培养学生足球理论知识方面大部分都是用:系统地掌握足球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一句话简单带过。与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课程的要求差别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运动训练专业也不例外,这就要求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较强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全面掌握专项理论知识,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概括来说,就是要做到“精而深”,就像挖井一样,选准一点,深入挖掘,才能出“甘泉”。对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的学生要做到能从不同角度看待足球运动,例如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待足球运动,能够发现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等等。这样教学和训练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更加注重学生对多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至于体育教育的学生什么都会点但是都不精,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加强调专项能力。因此在关于足球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上,两个专业还是要有所区分,显然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必须更扎实、更深入。上海体育学院在这方面就写的比较详细:通过足球专项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完整、系统地了解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深刻地认识足球运动的发生、发展与趋势,以及足球运动的有关规律与特点,为将来从事教学训练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足球专修教学大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的合理选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学内容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教学内容的合理组合与运用是实现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强有力保证。随着时代的发展,足球专修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在面与深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延伸。老师想把所有有关足球运动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学生每部分的内容都要学,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对各方面知识都略知一二,但知识的深度都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同时过多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教学时数分析

教学时数是根据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足球专修课程本身的需要而制定的,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专业技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时数是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有效完成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上也没用固定的模式,各院校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多是借鉴各专业体育院校的教学大纲。由于缺乏统一的大纲,以及各校培养模式的不同,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在足球专修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相差甚大。

从图1可以看出,有20%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1―8学期都设有足球专修课,如武汉体育学院、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这些院校足球专修的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进行篮球专修的学习,持续时间为8个学期。有20%的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持续学期为7个学期,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集美大学。有55%的高校将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的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6个学期内进行,如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只有苏州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的开设学期数为3个学期。

大部分高校将足球专修课的开课时间设置为6个学期,本文认为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着实习和就业的压力,那时他们更多的心思都会花在找工作上,所以不宜开设专修课,腾出一个学期让学生自主掌握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大部分高校认为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课最合适的开设时长应为6学期的原因所在。

如图2所示,有15%的高校足球专修的总学时数少于500学时,如河北师大、陕西师大、苏州大学。有36%的高校足球专修的总学时设置为501-600个学时之间,如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有20%的高校足球专修的总学时设置为701-800个学时,如广西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陕西师大等。足球专修总学时达到801-900个学时的百分比为15%,如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有15%的高校足球专修的总学时达到900个学时以上,如北京体育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

由图3可知,有15%的高校足球专修的理论课学时数少于50个学时,如内蒙古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辽宁师大。有40%的高校足球专修的理论课学时数设置为51-100个学时,如北京体育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足球专修理论课学时数达到101-150个学时的高校的百分比为35%,如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延边大学等。有10%的高校足球专修的理论课学时数超过了200个学时以上,如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由图4可知,有15%的高校运足球专修课的实践学时数低于300个学时,如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有5%的高校运足球专修课的实践学时数设置为301-400个学时,如延边大学。有30%的高校足球专修的实践学时数设置为401-500个学时,如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有15%的高校足球专修的实践学时数设置为501-600个学时,如广西师大、沈阳体育学院。有15%的高校运足球专修课的实践学时数设置为601-700个学时,如河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西南大学。有20%的高校足球专修的实践学时数设置为700个学时以上,如北京体育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等。

三、结论与建议

各高校应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办学理念,从思想道德素质、理论知识、技战术、教学、训练、裁判等技能以及科研能力上明确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的课程目标。

过多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所以在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着重解决主体部分内容,兼顾扩展部分的内容,通过主体部分内容带动扩展部分内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足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决定了学生对足球专修知识、技能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足球专修的总学时数应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合理分配理论学时数和实践学时数,适当增加理论学习数的比重。

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各高校应加强对运动训练专业足球专修学生技能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尽快制定出足球专修技能考核的具体内容、形式和标准。在理论成绩、技术成绩、技能成绩和平时成绩这四方面应进行合理的分配,科学设置各部分评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足球运动的损伤及其防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

[2]杜邦胜.高校足球专修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经济师.2011(06).

[3]杨应忠.基于足球的“力量、速度、耐力”三要发展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5).

[4]凌志毅,俞淑华,姜颖慧,储强.德尔菲法在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2010(11).

[5]叶杨.普通高校足球专项课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4).

[6]高原,潘日明.足球比赛中传接球组合技术的研究[J].运动.2010(03).

[7]陈强,刘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足球专修课现状调查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8]陈洪强,朱凤银.浅论教学比赛在足球专修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23).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7

关键词:我国羽毛球教练员;现状;岗位培训

羽毛球运动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羽毛球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使我国竞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在世界上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在大众健身方式的选择上羽毛球运动也成为非常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因此羽毛球教练员不管是在大众羽毛球运动还是竞技羽毛球运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大众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竞技羽毛球运动的提高。为保证羽毛球教练员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我国羽毛球教练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训练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就来自北京、天津、吉林、辽宁、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广西、甘肃、湖北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羽毛球教练员的基本现状做了相关调查。主要从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区域状况、专业素养、技术等级、参加培训的情况以及对培训授课情况和需要改进的部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羽毛球教练员的专业素养提供指导,与竞技体育及大众体育相结合,促进我国羽毛球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捍卫中国羽毛球运动名副其实的强国地位。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针对羽毛球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区域状况、专业素养、训练能力、运动技术等级、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岗位培训中需要改进的方面等方面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2.访谈法。在调研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教练员岗位培训及训练相关授课内容与专家、教练员、队员等进行的交流、问答、做笔记等形式相结合。

(二)归纳分析法

对获得的照相、笔记、问卷等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概括性的逻辑分析研究。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羽毛球教练员基本现状分析

1.羽毛球教练员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个年龄段人数的比例关系,教练员年龄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人才群体的创造力[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教练员的男女比例不协调,男性多于女性。据资料表明,教练员出成绩的最佳年龄段是40―50岁[2]。据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岗位培训的教练员年龄结构分布基本合理,26―35岁年龄段的教练员比例相对较多,教练员趋于年轻化,由于现代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任务相对过去更为繁重,因此羽毛球教练员队伍年轻化是比较有利,而且还有利于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使整个羽毛球教练员队伍更富潜力和朝气。(图1)。

2.羽毛球教练员的专兼职和任职年限结构分析

图2显示我国业余教练员和兼职教练员占的比例最大,而专职教练员少,并且调查结果分析显示专职教练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0―34岁之间,说明我国职业教练员年轻化,训练经验不是很充裕,可以由经验丰富的老教练给予指导,年轻教练员利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来促进我国羽毛球运动事业的发展。同时业余教练和兼职教练的发展与提高,为我国大众羽毛球的发展提供有力资源。

教练员的执教年限也反映出教练员的经验水平,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基本在1―4年,一方面跟教练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教练员业余、兼职较多,没有把羽毛球的训练作为自己的主要职业;专职教练员大部分只刚退役的运动员,执教年限相对较短。

3.羽毛球教练员学历结构分析

据表4显示,教练员的学历主要是本科学历,研究生和中专学历占相当一部分,说明我国羽毛球教练员基本专业素养处于高水平阶段,能够运用羽毛球专业相关交叉学科进行训练,基本能够满足训练需求。

(二)我国羽毛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情况分析

1.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

对本次参加岗位培训的教练员进行调查,其以前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结果显示如图6:多于三分之一的教练员之前从未参加过岗位培训,有一部分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很少,说明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

2.教练员对岗位培训的认知度分析

通过设计问卷教练员对参加岗位培训的必要性调查分析,结果显:75%的教练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可见岗位培训也是教练员进行自身继续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提升自己的主要途径。也希望相关部门也能够更加合理、规范的开展岗位培训,满足教练员的需求。

3.教练员对中、高级岗位培训的期望程度分析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加此次培训48%的教练员对中级、高级教练员培训有非常高的期望,也说明羽毛球教练员也非常希望通过某些形式更新自己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优化知识结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参加岗位培训的教练员年龄结构分布基本合理,教练员趋于年轻化,教练员的男女比例不协调,男性多于女性。

2.我国业余教练员和兼职教练员占的比例最大,而专职教练员少,职业教练员年轻化。

3.专职教练员大部分是刚退役的运动员,执教年限相对较短。

4.我国羽毛球教练员基本专业素养处于高水平阶段,能够运用羽毛球专业相关交叉学科进行训练,基本能够满足训练需求。

5.多于三分之一的教练员之前从未参加过岗位培训,有一部分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很少,说明我国教练员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

6.75%的教练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参加培训,参加此次培训48%的教练员对中级、高级教练员培训有非常高的期望。

(二)建议

1.尽可能提供一些渠道、途径能够使教练员不断更新自己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的培训。

2.希望相关部门对羽毛球教练员定期进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优化其知识结构。

3.举办各省市羽毛球教练员之间的比赛或交流大会,切磋球技,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羽毛球教练员的整体水平。

4.规范羽毛球教练员队伍相关制度,严格岗位考核制度,争取做到全国羽毛球教练员持证上岗。

5.对于教练员的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全面化。(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8

关键词:学位论文;研究生;选题;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图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图(图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1989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图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图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在体操和田径运动中,与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百分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选题方向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研究水平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论文的研究方法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普遍选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学技术、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创新。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9

关键词:体能训练基本理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64-01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体能问题的研究仍是当前体育理论和教学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1]随着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对运动的影响与渗透,当今世界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化进程也不断的得到加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运动技术、先进和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世界竞技运动的商业化与运动员职业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加之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方式与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得运动员的成绩不断提高。[2]80年代中期以来,“体能”训练越来越被各个运动项目所接受。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日益完善健全,比赛项目和训练中体能这一项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体能训练也逐渐被教练员所重视,通过体能训练能够对身体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运动员在超负荷的运动量下能够承担训练和比赛的一切压力。

2发展趋势

体能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器官系统能够有机协调运转,体能训练有利于掌握先进的技术,在充分发展自身运动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掌握技术。现在的竞技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也在为了能够创造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大的胜利而进行高强度的专项训练,为了达成更好的训练效果,运动员会专门找专业的体能训练教练对自己的进行因材施教。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高效的成绩,同时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有机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增强骨骼、肌肉等运器官的功能,有利于促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预防伤病,延长寿命。

3对体能训练的探讨

3.1体能训练的含义

体能是人体机能的运动力,是竞技能力的关键环节,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术水平、获得优异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身体机能和素质是体能的最重要的因素。体能训练是是通过合理科学的动作练习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发展的训练活动。

3.2合理科学的体能训练需要遵循的原则

3.2.1适应性原则

从人体的健康角度出发,人体会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使内部如体温、体液等生理机能产生波动。因此体能训练需要与外部环境和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相适应。

3.2.2科学可行性原则

体能的训练一定要符合运动员自身情况、竞技比赛需求和与专项训练的结合的实际情况的基本要求。

3.2.3训练强度与质量相结合原则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会使运动员在进行下一环节的专项训练时不能完全的投入和很好的掌握,所以需要体能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质量统一结合起来。

4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长期的实践中,运动学研究人员对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的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实现人身体机能的每一个器官都达到负荷的规律性变化,首先,要了解产生人体运动的生理机能的器官,从而一点一点的去实现身体的合理运动。其次,实现过程是通过骨关节和骨骼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以及合理的协调共同完成的。[3]其所需要的基本原理主要有:(1)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肌肉收缩获得力量能力。(2)在体能训练期间通过周期性的运动练习出反应动作速度。(3)拉体能的过程中就是在为持久的耐力训练做铺垫。(4)在体能训练的中加强素质练习就是检验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和肌腱等组织的伸展性。(5)体能训练期间需要完成考察灵活度的环节。

5体能训练方法论研究

为将体能训练达到最佳效果,体能训练的方法论便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体能训练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训练:整体训练、专项训练、康复训练等。

5.1整体训练

整体训练主要涉及到整个骨干和盆骨的肌肉,很多是深层的小肌肉群。保持身体的姿势正确,重心稳定,将身体处于平衡状态,运动期间预防动作中产生损伤。

5.2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就是运动员在进行基本的热身、拉伸、放松等动态与静态的训练结合后进行的相对专项的体能训练。田径中的400米与200米的一系列一般体能训练,然后进行放松后再进行专业项目的战术和技巧训练。

5.3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是借助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功能康复学的手段进行的,依靠结合科学营养学采用合理的体能康复训练方法来预防训练中运动员的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体能训练主要练习的就是防卫能力、肌爆能力、柔韧性、速度、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和心肺耐力等。体能训练是在一种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能训练中是对器官和机能系统超负荷的适应训练以达到机能潜力的挖掘和整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可以通过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的方法进行提高。在发展最大力量的采取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依靠改善肌肉内协调和肌间的协调能力,提高肌肉和肌间的协调性;另一方面是依靠肌肉体积增大来增强力量,训练系统中蛋白质的急剧分解使肌肉横断面积增大,再加之训练锻炼的肌肉协调性从而使力量发展起来。在此阶段中需要注意力量练习的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搭配。在发展速度力量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发挥肌肉的力量能力在是力量最大化从而练习爆发力。也就是在锻炼肌肉的收缩速度和量的能力,这一能力的练习需要依靠短跑来达到。在柔韧度和平衡性的练习中,主要是依靠静力的拉伸、动力拉伸、转体练习等等。大多是正压退、侧压腿、前压腿、后压腿来练习肌肉的柔韧度。

参考文献:

[1]田文学,田学礼.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分析[J].论体能训练的方法论,2009(2).

专科运动训练专业篇10

关键词:教练员;角色定位;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132―03

投稿日期12006―09―01

作者简介:刘伟光(196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基础理论。

教练员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致使我国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工作潜力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本文采用献资料法、座谈法等研究方法,选择部分国内优秀教练员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教练员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及教练员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教练员队伍素质得到改善,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

1 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1.1教练员是优秀运动员的塑造者运动训练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使运动员具备高超的竞技能力。然而,运动员能否成为高水平运动员,除了自身的运动天赋和努力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教练员的精心培养。运动训练的实质是对运动员机体不断的改造过程。运动员从启蒙训练至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相当长的过程中,教练员主导着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的调控,教练员的作用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运动成绩与教练员的水平是相匹配的。

1.2教练员是竞技体育的研究者随着运动训练的发展,科学研究在运动训练中已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运动训练已不再是运动训练几个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有机体。科学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与推广,而实现了运动训练理论的更新、手段方法的改进、运动训练组织安排的科学化、合理化。运动训练实践表明,竞技体育的竞争说到底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这是作为运动训练实施者的教练员不能回避的问题。当今乃至未来的竞技体育客观要求教练员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其运动训练质量的关键。

1.3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管理者教练员不但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设计者、组织和实施者,也是重要的管理者。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然形成人与人相互的关系,正确地把握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情况与心理状态,是影响教练员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教练员通过组织训练、指挥比赛、思想工作等大量的外在行为对运动员的身心的影响,最终使运动员达到个人的竞技运动水平颠峰,并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我国现有的运动训练体制决定着教练员工作对运动员赋有全面的管理的职能。由于各个运动队的项目特点不同,运动员的个性、年龄、运动技术水平等存在着差异,教练员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充分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策划、创造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管理,从而促进运动员训练、比赛水平的提高。教练员要及时的摄取管理方面的信息,深入研究运动训练管理的各种原理与方法,是保证运动训练适应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条件。

综上所述,教练员应具备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并使其三者有机结合体现在运动训练实践工作之中,这是2l世纪竞技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2 教练员应具备与角色相适应的条件

2.1创新的训练理念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教练员要具备创新的训练理念。竞技体育的发展史表明,每当一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标志着运动技术的创新和运动训练理论的更新,都是运动训练领域中的一次革命。科学训练的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训练理论、方法,因此,取得运动训练的成功重要的是具有匠心独运的思维方式,具有突出的超前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了解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的要求,把握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创新的训练理念会带来一系列行为、态度和方法手段的改变,从而实现运动训练实践的飞跃。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其中技术创新、训练手段的创新、战术的创新尤为突出;同时,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对运动员进行创造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这要求教练员首先在训练内容、方法选择上应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引导和感染运动员积极思维,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训练方法,提高技术水平。

2.2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有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教练员成材最主要的因素分别为: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训练与科研相结合、注意学习他人先进的训练方法。由此可见,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教练员能否真正成材是至关重要的,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发展。教练员工作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复杂艰苦的职业,运动训练活动规律要求教练员多年如一的倾注于枯燥单调的训练工作之中,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身于探索人类竞技能力极限的永无止境的训练工作之中。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教练员做好运动训练工作的首要条件。

2.3深厚的理论知识多学科的综合性是运动训练显著特点之一。做一名优秀教练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教练员的基本任务是指导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主要是一种生物改造和生物适应的过程。因此,运动训练科学与生物科学知识必然成为教练员知识结构的核心。当然,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社会科学知识在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是衡量教练员角色的主要标准。只有具备了深厚的运动训练知识,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能够引导运动员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的教练人才。教练员要想将所掌握的运动训练理论和专业技术内化到运动员的心理结构中去,转化为运动员所拥有的运动技术和精神财富,赋予他们训练的动力,都有赖于其掌握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所具备的知识,指导训练实践,这体现出教练员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的获得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做积淀。

2.4高尚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高尚、德才兼备的教练员,对运动员成长的影响,要比其他人更多、更深远。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运动员是一种训练动力和精神财富,甚至影响到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练员的高尚人格主要体现在事业心、敬业精神、人生观、世界观、文明程度、是否尊重运动员、对运动员是否公平等。我国女排之所以能有获得5连冠的佳绩,其动力来源主要是当时的女排教练袁伟民先生的人格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女排队员们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教练员高尚的人格魅力对运动员、运动队乃至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强大的影响作用。

2.5善于学习、思考、研究竞技体育实践的发展,使运动训

练理论日臻丰富,而且训练知识不断更新,一些原有的专业知识已经陈旧、老化,被现代知识所取代。同时,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快了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当今的竞技体育客观要求教练员要通过运动训练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才能在训练中不断的完善与提高自己的运动训练水平,才能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向更快、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运动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不断学习、思考与研究,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找出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

3 影响教练员角色职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3.1专职教练员队伍年轻化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我国优秀教练员成材一般需要22~24年,其中包括10年左右的运动员精力,从开始执教到成为优秀教练员,一般要经历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期和稳定发展期等4个阶段,约12~14年。也就是说,过于年轻化的教练员队伍不利于形成训练优势和潜力的发挥。而根据1999年《体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我国25861名专职教练员中40岁以下的年轻教练员占64%,显示出现在我国教练员队伍年轻化状态。3.2教练员学历水平偏低目前我国25800余名专职教练员中有61.2%具备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有11.5%和8.4%的专职教练员是高中和初中以下学历,而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练员几乎是凤毛麟角。虽然近年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教练员培训制度,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还仍然有部分教练员的学历不能达标,而且实际水平与其文凭之间存在明显不相符现象。

3.3现代信息技术和外语水平不容乐观随着竞技体育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不断融入运动训练、国际比赛日益频繁、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对教练员的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水平提出了挑战。中国未来竞技体育能否快速发展,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教练员能否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熟练的外语来创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我国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结构中,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水平显得尤为薄弱。通过座谈了解到,教练员对自身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外语水平缺乏足够的可以驾驭现代运动训练的信心。

3.4部分教练员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随着竞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相继制定了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用以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其主要目的在于极大地调动广大教练员的积极性,发挥教练员的训练潜力,提高竞技体育效益。但是仍有少数教练员学历、职称提高了,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加强不够,缺乏职业道德。更有甚者,把教练员职业当作“摇钱树”,严重影响了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4 实现教练员角色职能的主要对策

4.1教练员的学历教育应追求高效,避免流于形式首先,高等体育专业院校中的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承担教练员学历教育的主要单位,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朝着适应教练员职业要求方向发展;二是撇开经济利益,在招生渠道上使生源的质量得到良好控制;三是多方面疏通关系,拓宽渠道,将具有较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输送到教练员队伍中。其次,加大教练员培训的管理力度,避免函授教育中“混文凭”、“要文凭”、“送文凭”的不良风气,充分利用岗位培训的机会使教练员的素质得以提高。

4.2大力加强以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外语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高等体育专业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练员函授教学内容中可增加计算机和外语的学时;另外,应鼓励教练员学习计算机理论、技术和外语,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

4.3建立相应等级的教练员培养体系教练员队伍的建设要突出教练员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直接为竞技体育最高层次目标服务的教练员,其战略构想可以考虑培养多种类型的教练人才。

4.4构建科学化的教练员考核系统对教练员实施定期考评,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的必要途径,也是实施科学管理的需要。教练员管理也要注重科学化。因此,应将教练员的德、勤、绩、效全部纳入所构建的考评系统中,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将在晋升、晋级、进修、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引进竞争机制,形成竞争意识,加强教练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结论

1)教练员的职责、工作特点以及与运动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特定的角色定位,那就是教练员是优秀运动员的塑造者,是竞技体育的研究者,是运动训练的管理者。

2)教练员应更新观念,具有高度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训练理论知识、创新素质、善于学习、思考、研究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等条件,使之与自身的角色定位相适应。

3)目前从我国教练员队伍结构看,存在队伍年轻化、学历水平低且与实际水平不相符、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水平不容乐观以及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问题,成为限制教练员角色职能发挥的因素,需要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