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21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1

关键词: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指标体系;战略方策

aHumbleopiniononresearch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iesBaoteligenbaiyi1,ZHenGJihui2(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DalianoceanUniv.,Dalian116023,China;2.thetrainingCentre,DalianoceanFisheryGroupofCorporation,Dalian116113,China)abstract: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iesisatypeoftheoryandstrategytodevelopfisheriesandtopursueharmonyamongaquaticeco-environment,fisheryeconomyandfishingcommuni-ty.thisconceptiondatesbacktotraditionaltheoryoffisheriesmanagement.theresearch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iesshowssomeachievementsintheoreticalissues,systemofindicatorsandimplementationofstrategy,butrevealslackofre-searchstrengthandpersistence,andacademicdepthandwidthisquitelimited.theexistingresearchresultsmainlyconcentrateonmacro-research,appliedresearch,countermeasuresresearch,conceptresearch,andliteratureresearch.theresultsconcern-ingmicro-research,theoryresearch,positiveresearch,assess-mentsystem,andactualsurveyarecomparativelyfewerandweaker.thefurtherresearchshallfocusonessentialcharacter-isticsofconcept,systemofassessmentindicators,renovationofstrategyandmethods,expansionofresearchfield,andpositiveresearchandadvancedresearch.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ies;theoreticalis-sues;systemofindicators;strategyandmethods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渔业管理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中,中译“可持续发展”①,“可”字表示“期望”或有“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之意。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起草并经有关国际组织②审定公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率先提出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挪威前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1987)。她在其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向林业、渔业领域渗透并得到应用,之后很快向农业、开发和生物圈扩展。

其实,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传统的渔业管理理论中也能探寻到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m.B.Schaefer(1957)在其论文《商业性海洋渔业管理的资源解析学和经济学角度的若干考察》中所提倡的mSY理论就是水产品可持续利用的渔业管理③理论。该理论可由Schaefer的逻辑斯蒂增殖模型(亦称剩余产量模型)所导出:在单位时间(通常以年份为单位)里的资源生物的加入量、个体增重量和自然死亡量统称为自然增加量(亦称剩余产量),则自然增加量与捕捞努力量呈抛物线的函数关系(见图1)。如果只许捕捞与自然增加量相当的部分资源生物,那么资源量水准将维持原有状态。

每年如此进行下去,可以获得此意义上的持续产量SY(sustainableyield)。当投入增至超过该SY曲线顶点处的最大持续产量mSY(maximumsustainableyield)所对应的捕捞努力量点时,则反而将导致SY的减少,并陷入再生产下降型的滥捕状态。可见,mSY是从生物学角度推算出的最适产量,它只考虑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生产率。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属性来看,mSY还有一些维度上的缺憾,然而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1 Schaefer生产曲线

渔业经济管理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孕育和滋养,以及后来对其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渔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要求水域生态环境、渔业经济、渔村社会协调发展的渔业发展理论和战略。传统的观点把渔业经济增长等同于渔村社会发展,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在渔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水域环境污染、渔业资源衰退、渔区人口膨胀、渔民贫富分化、渔村社会动荡。故而,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渔业建设及其管理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二、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其述评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研究;二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三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研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均归入渔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分析对象领域。

1.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研究可持续渔业的概念及其发展问题。仓田亨(1997)认为,可持续渔业是指与环境和谐且其经营可持续的渔业。[1]此定义强调的是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不过,定义项中的“经营可持续”又是何意尚未阐明,或许还应追加揭示“可持续经营”的内涵。片冈千贺之(2000)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认为可持续渔业是“资源管理”加之“社会经济性”的一个概念。[2]此观点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不仅强调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还强调了社会属性。有路昌彦(2004)认为,可持续渔业是指同时满足资源可持续性和渔业经营体可持续性的渔业。[3]18此定义亦强调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然而,还是有待于揭示“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经营体”的内涵。总之,日本学者对可持续渔业概念的阐释基本上是相近或一致的,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定义方式非常简洁而明确。

在中国早期触及“渔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是关青(1996),认为渔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以传统产品为龙头转向以市场商品为龙头、从单纯的资源开采型转向资源增殖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型。[4]此观点可以看成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初步阐释,强调的是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在文章中提及或使用过“持续渔业”或“渔业可持续发展”等词语,然而,不少文章并不是伴随其明确的定义而展开的。

杨宁生(2001)认为,可持续发展渔业就是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水域和渔业生物资源,以及不断调整技术和产业运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一种发展形式。[5]此定义综合性较强,不仅强调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还强调了社会属性。韩兴勇等(2004)认为,渔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使渔业与环境、人类的需求与产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相适应,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6]此观点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疏漏了科技属性。杨林(2007)认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技术上应用得当,构成生态环境健康、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生产集约经营、社会稳定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7]此观点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疏漏了经济属性。再者,因“永续利用”和“持续利用”为同义词,故还有待于揭示定义项中的“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金世昌(2008)认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渔业资源和渔业产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8]杨正勇(2008)认为,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类发展捕捞业过程中,在经济层面上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配置,在生态层面上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在社会层面上重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和社会参与水平的发展。[9]上述两个定义虽然分析对象不同,但是均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后者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总之,中国学者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的阐释,其语言表述过于烦琐,文字表达过于冗长,其中部分定义引申于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2.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杨建毅(2004)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每一个子系统中设立具体的指标,对浙江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估,其结果表明,过强的捕捞能力、过度的捕捞产量、污染的海洋环境对浙江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影响。[10]此研究具体指标的设置比较合理,但是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规范性,并疏漏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张红智(2010)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学理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农业、林业以及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现有研究成果,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治理4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性框架。同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发展目标等理论问题以及组织建设、程序确定、数据与知识、宣传和沟通、能力建设等实际问题。[11]此研究关于海洋捕捞业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对规范,且具有普适性,但是也疏漏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即整个指标体系缺乏科技维度。

3.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研究有路昌彦(2004)基于其“可持续渔业”定义,给出日本可持续渔业构建条件:对渔业可持续发展而言,资源可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而资源可持续性意味着要在最大持续产量(mSY)以内进行捕捞作业。

为了资源可持续性,捕捞限制等资源管理、渔场养护、海岸资源的种苗放流等栽培渔业受到重视;对渔业经营体可持续性而言,所必需的是渔民经营所成立的资源水准的维持、利润为正的捕捞限制以及一定的水产品进口限制或价格政策。[3]207-211此研究给出了可持续渔业成立的一般性设想,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刘军(2006)基于辽宁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近海捕捞过度、远洋捕捞受限、近岸海洋污染、养殖病害严重等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增强危机感、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渔业结构、发展渔业二产三产、推进渔业现代化等发展建议。[12]陈生熬等(2007)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养殖业水域环境污染、资源开发无序、品种种质退化、病害暴发流行、科技含量偏低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养殖结构、实施良种工程、加强病害防治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生产行为等对策。[13]崔玉阁等(2007)首先从海洋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海水养殖的环境要素两个方面阐释了大连发展海洋渔业的条件;其次,指出大连海洋渔业在辽宁省地位的重要性,分析其动态发展和结构变化;最后,提出调整、优化海水增养殖业结构和布局,继续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提高公海大洋性渔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化,加强渔业支撑体系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对策。[14]上述研究均从产业经营角度研究了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尚缺乏全局性观点和视角。

王雪(2008)在概述辽宁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部分功能区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并指出近海海域污染严重、渔业资源量减少、养殖技术滞后、远洋渔业受限、渔业发展空间面临转移等问题。进而,提出基于结构调整推进渔业现代化、促进渔业第三产业、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优化海洋产业、加强功能区建设修复渔业资源等方策。[15]此研究视阈比较开阔,但很多方策尚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刘超等(2010)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丰富资源、优惠政策、渔业基础、港口资源视阈对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进行评估,从开发混乱、科技薄弱、条件恶劣、频繁纠纷视阈对其劣势进行评估,从政府重视、休闲渔业、水产品畅销视阈指出其机遇,从周边国家、资源衰退、金融危机视阈指出其挑战,并提出了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16]此研究的优势、劣势分析均疏漏了分析对象的客观性,从而出现一些不妥之处。

三、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后续课题“渔业可持续发展”曾经一时在学界和业界备受关注而兴起“研究热”或作为开场白的“枕词”使用,而近年已趋向收敛之势。笔者不禁要问: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是否已经构建好?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从研究述评可以找出其答案均为“否”。况且,基础研究成果甚少,尤其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那么,渔业经济管理研究在中国总是要回应政界的呼声吗?学术研究及其成果为政府决策服务是不可否认的,但笔者要提醒诸位同行的是:渔业经济管理研究同样为发展学科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此为出发点),更应该为发展经济服务(此为落脚点)。可见,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常青课题。基于此,对于其后续课题提出几点管见,谨供同行参考。

(1)澄清概念本质属性。在先行研究中,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亦有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形式,其本质属性不尽相同,定义表述多种多样且严谨性有待提升。因而,对现有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进行凝练和界定并使之升华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亟待解决的后续课题。笔者认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要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还应有治理属性。其中,自然属性应强调环境系统、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经济属性应强调净利益最大化;社会属性应强调生活品质;科技属性应强调更清洁、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接近“零排放”的工艺方法;治理属性应强调政府行为方式、调节机制和法权关系。只有澄清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才可能界定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而才可能演绎出正确的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2)完善发展指标体系。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方面的文献却寥寥无几且体系构建不够规范。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理论、耗时费力且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其设置应当遵循“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精神追求原则、法治原则”[17];指标体系的维度应选取概念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科技属性、治理属性;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应由表征体系行为的评价指标、分析指标、目的指标构成;指标类中具体指标的选取应考虑可测性、可比性、可得性,对指标类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的度量。

(3)创新战略实施方策。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文献颇多,然而不少文献是不伴随其明确的定义而进行展开的,而且战略方策提出的依据基本上是存在的问题。因而,有的战略方策不仅实效性不强,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值得注意的是,产生问题的“原因”,才是提出方策的“金钥匙”,而并不是“问题”本身。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勿要只停留于一个层面,否则就不能论透问题。故而,应基于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创新性的方策,同时要兼顾方策的可操作性。

(4)拓展领域推进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研究,在内容和性质上几乎集中于概念研究、宏观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层面,而着眼于评价研究、微观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层面的相对较少且明显薄弱;在方法论上大都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而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相对较少。至今论析极少或明显薄弱的课题将是后续拓展领域,也是完善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主攻方向。而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向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渗入,将对研究上的突破和创新起到推进作用,也将展示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质”与“量”相兼相容的更高境界。

(5)倚重实证调查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研究,绝大部分是以当时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的,尚缺乏渔业、渔村、渔企、渔民调查研究的支撑材料。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2

1.1全球共同利益原则

渔业资源是人类从海洋获得的最主要的水产品,占人类捕捞的水产品的90%,也是海洋最主要的生物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甚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有紧密联系。对于渔业资源的国际法关注也早就突破了单纯海洋法的范围,国际环境法的视角的强化更强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应恪守义务约束;且活动关注的中心也应从人类利益转向人类与生物共享的全球利益。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必定是更多地吸收国际环境法的先进理念并通过具体的制度予以落实,这也意味着渔业资源国际法规制终将归位于全球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

1.2极限理论

渔业资源枯竭的现状说明渔业资源的总存量是有限的,渔业资源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也是有极限边界的;人类的过度捕捞活动一旦超越了这一边界就会产生渔业资源衰竭的问题。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联合国对公海“大型远洋流网捕鱼”作业的系列决议就是渔业资源“极限”问题的实证。海洋资源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精神义务,它为人们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设置限制,它要求各国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服从全球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总体安排。作为最主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要以有限的渔业资源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自然也应服从这种以义务为重心的分配,而这种分配的义务重心则不仅要求渔业资源法律制度以限制人类行为为主,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制度安排明确的义务主体并建立完整的责任体系。因此,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最终仍应落实和以推进国际合作国家责任为方向发展。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极限理论说明:一切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资源,其一定是将义务置于权利之上的,即将义务作为重心。且这种义务本身也是为了实现义务承担者的长远利益。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制度正应以“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原则,任何可能背离这两点基本法理的尝试都是危险的。实际上,国际渔业资源法律制度的发展已经表明其义务重心,《公约》和后公约时代的各项制度都通过义务主体的安排,对渔业活动予以了越来越具体的限制,且越来越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履行义务。

2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管理

2.1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所有的沿海国都享有一种领海权利,即沿海国有权把沿海捕鱼权完全保留给本国国民,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其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这种权利被称为渔业管辖权。二十世纪40年代起,以拉丁美洲沿海国家为首,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在沿海二百海里海洋区域内建立经济专属区。自此,很多海洋国家开始纷纷效仿,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也就被提到各种海洋大会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实行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该区域的最大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2.2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和义务

之所以要制定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相关法律,其目的就是明确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主体,并规范沿海国在享受海洋权益的同时,承担该海域的养护任务。沿海国享有是权利主要包括:①自行决定该海域内海洋生物的可捕量,分为不同时期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国家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船只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②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的可捕量,因享有专属经济区的沿海国有促进该海域内生物资源得到适度利用的义务,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他们可以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生物资源的利用;③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共享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遵守沿海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确保沿海国能确实有效的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而沿海国同时也要承担防止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并承担养护的义务。

3公海渔业资源管理

3.1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历程

格劳修斯在1609年的时候曾发表了《海洋自由论》,自此,一种“公海捕鱼自由”的观点逐渐被大家追捧。而随着沿海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捍卫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以及后来《公约》的形成,开始对“公海捕鱼自由”进行限制,许多国家纷纷加入了该《公约》,公海捕鱼的限制逐渐被广大沿海国所接收。根据《公约》的规定,所有的缔约国均有义务要求本国国民或自行,或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必要措施。事实证明,不管是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还是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都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同时,国际间的合作也是弥补海域划界所导致的管辖权争议,衔接各海域渔业制度的有效方式。除了《公约》对各个国家规定的义务外,《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与管理措施的协定》也规定了公海渔业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便利了国家间在公海信息的广泛交流。《遵守协定》强调船旗国之间应互相交流有关渔船的资料,以协助彼此查明悬挂其旗帜、从事有损国际保护和管理措施的违法渔船。另外,《遵守协定》还设定了缔约国间通过粮农组织开展的合作。

3.2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出现的船舶改挂旗帜现象,成为对渔业管理措施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之一,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所谓的船舶改挂旗帜,是指船舶撤销其在一个国家的注册后又在另一个国家重新注册,其通常是为了达到降低运行成本和优惠的缴税条件等经济目的,从而规避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规则的约束。渔船改挂船旗规避管理措施的行为,不仅严重危及了区域性渔业组织的管理主体地位,还直接影响了国际社会和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所采取的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措施的效果。针对公海渔船改挂船旗,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都试图以强化船旗国义务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4洄游鱼类种群资源管理

针对洄游鱼类种群,国际法首先突出对此类鱼类种群的特殊关注,在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就不同特点的洄游鱼类予以不同的制度规制,并特别强调国际合作,突出区域性渔业组织的主体地位,此外,针对洄游鱼类严峻的生存状态,引入预警原则。预警原则的基本概念最早出现于1992年6月通过的《里约宣言》,“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根据资金的能力广泛适用预警方法。如果存在严重不可逆转的损害,缺少完全的科学确定性的危险不应当作为拖延采取代价昂贵的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借口。”《公约》主要强调国际合作义务,以期各国间通过协商或通过国际组织实现渔业养护与管理的协调与配合。但是实践中各国立场冲突使得存在对《公约》条款解读的不一致,同时沿海国管辖权的明显扩张意图共同导致对这两种鱼类保护的不力。鉴于国际法没有高于国家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洄游鱼类种群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的执行主体仍要落实到各国。国际海洋渔业资源制度的执行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对执行规定的遵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就规定执行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但是,国家的执行意愿与执行能力往往难以平衡。

5结语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3

论文关键词:休闲渔业旅游,市场需求,实证研究

 

一、休闲渔业旅游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1、休闲渔业旅游的概念

中国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市进程化的加快,人们对于休闲渔业旅游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海洋型休闲旅游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湖泊型和水库型休闲渔业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特点定义目前尚属空白。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休闲渔业旅游(包括海洋型、湖泊型、水库型)的概念:

休闲渔业旅游是以海洋、湖泊、水库等自身资源为依托,结合市场需求把旅游资源和渔业进行配置优化,使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行业与渔业结合起来,把垂钓、潜水、赛艇、攀岩、休闲观光、水族观赏等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完全涵盖吃、住、行、娱各块内容,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2、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美国等国家兴起了休闲渔业旅游。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休闲渔业旅游在某些沿海地区逐渐出现,如:浙江、广东、福建等。

经过多年发展,休闲渔业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以千岛湖、象山为代表的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及当地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浙江省分别在2003年、2004年和2006年发文确定了杭州白马湖休闲渔业基地、象山县北黄金海岸休闲渔业基地、三门蛇蟠度假村等多家单位为省级休闲渔业旅游示范基地,带动了浙江省各地市开展休闲渔业旅游的热情。

3、休闲渔业旅游研究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国外休闲渔业旅游注重市场研究,对游客进行细分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描述性的定性分析越来越少,较多地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面对面访谈、邮件调查等方法获得资料,运用大量的定量方法,如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而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恰好相反,国内研究对某些问题(如休闲渔业的发展机制、经营管理等)涉及较少旅游论文,深度不够,习惯于描述性的单一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上的论证和阐述,实际案例研究较少。针对上述不足,休闲渔业旅游研究要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针对浙江省广泛的湖泊型、水库型、海洋型休闲渔业旅游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旅游需求-供给分析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体系,通过旅游需求-供给研究,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水平与供给能力,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最大可能地提高游客对休闲渔业旅游的满意度。我们对来浙江进行湖泊型、水库型、海洋型休闲渔业旅游的居民进行人口特征、旅游偏好、出游方式、满意度等相关性因素统计分析,提出对休闲渔业度假旅游项目新建或改造的相关建议。此外,用LoGiStiC分析方法,将近一年休闲渔业旅游参与情况作为因变量,得到了重要的回归方程,这对政府根据休闲渔业旅游目标市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和降低营销成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休闲渔业旅游市场需求实证研究

本次研究于2009年5月一10月,以湖州太湖、杭州西湖、淳安千岛湖、象山黄金海岸、舟山、新安江水库、赋石水库的游客为调查对象。七处市场需求调查问卷各发放150份,共回收问卷965份,有效问卷859份。以渔业旅游从业人员为对象发放140份市场供给问卷,共回收95份,有效卷91份。

(一)若干描述性实证研究结果

(1)消费者人口特征描述性实证结果

从年龄阶段来看,24%的游客是未婚的单身男女,有37.2%的游客是夫妻两人带着未成年的孩子来进行休闲渔业旅游,应该说大龄的未婚男女和年轻的父母更有机会相携出游。

从职业来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32.5%,企业职工25.7%,教师13.5%,个体工商户9.6%,学生占7.9%。通常“蓝领”需要安静的休息休闲;而“白领”则更需要运动,象潜水、赛艇、攀岩等极限运动。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休闲渔业旅游的游客大部分的学历都在高中以上,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98.2%。高学历的人一般收入也较高,会产生主动希望对外部世界多了解,多看看的旅游需求,目的性较强。

从月收入来看,其中52.8%的游客月收入在501-2000元之间,28.6的游客月收入在2001-5000元之间,4.9%的游客月收入少于500元,这部分游客主要是学生,通常节假日、黄金周或寒暑假,他们会和家长一起出游。

(2)休闲渔业旅游消费特征总结

表1休闲渔业旅游消费特征一览表

 

基本情况

类别

人数(人)

百分比(%)

选择合适时间进行休闲渔业旅游

周末

161

18.8

节假日

206

24

寒暑假

217

25.2

带薪假期

180

21

其他

95

11

休闲渔业旅游时间总计

1天

275

31.9

2天

211

24.6

3天

196

22.7

4-6天

119

13.7

一周

34

4.0

一周至二周

17

2.0

二周至半个月

27

3.1

休闲渔业旅游支出

 

 

1000元以下

275

32

1001-3000元

357

41.6

3001-5000元

172

20

5001-10000元

44

5.1

10000以上

11

1.3

支出最多的项目是

 

 

185

21.5

153

17.8

107

12.4

152

17.7

88

10.2

景点门票

163

19

其他

11

1.3

旅游同伴是

亲朋好友

540

84.5

旅行社团友

79

9.2

商务业务伙伴

123

14.3

其他

17

2

休闲渔业旅游方式

散客旅游团

96

11.2

单位组织

173

20.1

自驾出游

201

35.2

公共交通出游

210

24.4

公务旅游

43

5

其他

35

4.1

旅游频率

一年1次

210

24.5

一年2-3次

465

54.1

一年4-5次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4

【关键词】海洋大学专业蓝色课程

一、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其中211大学4所。上述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趋同,培养农业或林业或畜牧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全国只有少数海洋大学中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专业代码:120301;主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秉承专业建设面向未来,凝炼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建设理念,深入探索研究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及作用,目的就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蓝色课程地位,发挥蓝色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蓝色课程的建设完善,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定位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有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蓝色课程的界定

界定蓝色课程的目的就是加强其建设,突出其地位和发挥其作用。

在自然界中,颜色是通过人们的眼、脑和其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光的各种现象,如红色、橙色、桃红色、绿色、蓝色,紫色、和黄色等,或使生物、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颜色具有三个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蓝色,光或颜料的三原色之一,这种颜色有很多种,有天蓝、湖蓝、宝蓝、粉蓝、冰蓝、碧蓝等,或蔚蓝、湛蓝、深蓝等等。天蓝色代表宁静、清新、自由,是很多人喜欢的颜色,是安抚色,一看到就让人的心情感到放松;湖蓝色,海的颜色,代表忧郁、深邃、冷淡;宝石蓝,为最深也最亮的蓝色,也叫海军蓝,代表冷静、智慧等。蓝色为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

把海洋大学,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的课程和蓝色联系起来,需要一定理论依据和智慧方法。基于传承和比较借鉴,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特征。

根据海洋大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和教学资源,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农、涉渔特色。本专业研究渔业经济与管理,政策分析、水产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水产品市场营销与贸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公司管理与市场开发、管理咨询、科学研究等工作。

为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共基础知识、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设置表达为: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设置大学外语、水产专业外语、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农业科学知识部分设置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等课程;经济科学知识部分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与税收、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管理科学知识部分设置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创业管理等课程。

从上述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从中界定出蓝色课程。即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农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蓝色课程的作用与功能

1、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只有4所海洋大学,办学目标、办学定位有所不同,各自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置蓝色课程,既紧密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为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也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表达专业价值和特色。

辽宁目前已有的39所本科院校中,海洋类大学只有2所,偏重海洋学、水产学、食品科学人才培养的只有1所。海洋大学自身建设发展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齐头并进,有所侧重。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通过蓝色课程突出特色,既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也是本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需要。

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定与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畜牧大学、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学院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体现。因此,蓝色课程的设置建设既是海洋大学办学的差别优势也是专业特色。

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需要海洋大学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办学资源优化利用,而且增强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有助于培养优质复合海洋科技人才,还弥补了以前重自然科学人才培养,轻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足。

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发展目标,海洋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物资源捕获能力、大洋探测等方面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乃国家当务之急,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自在其中。

3、渔业产业发展需要

从1990年始,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国。从世界渔业大国向世界渔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从传统渔业方式向现代渔业方式发展,需要科技支撑,需要专业人才,需要管理人才。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理所当然的要承担使命和发挥作用。

4、食品工业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已有13亿多人口,食物供给保障至关重要,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要解决食物数量问题,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然为之需求。

5、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一直是沿海省、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辽宁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沿海有地级市有6个,县级市县、区共19个。社会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四、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1、蓝色课程设置

蓝色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突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定位,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合人才。

根据颜色的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第1层次,为通识教育课程: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第2层次,为专业基础课: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第3层次,为专业课: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

3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特色,即蓝色专业。

2、蓝色课程调整

蓝色课程调整的目的就是根据已经设置并运行蓝色课程的效果分析,以及其他大学的专业建设经验借鉴,对蓝色课程门类及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常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

例1,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企业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原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技术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农村合作经济、资源经济学等。

例2,浙江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农产品加工概论等。

例3,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

例4,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农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统计学、农村财政金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计算机应用等。

我校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概论等。9门主要课程有4门涉海、涉渔,蓝色鲜明。

调整后的蓝色课程,增加蓝色课程门数和学分,形成蓝色课程群,形成合效,使蓝色课程的设置的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内容衔接得当。

强化渔业管理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政学、水产品市场营销学、渔业金融学、渔业概论、渔村渔企调查等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反映我国渔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政策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农业发展需求。

增设海洋资产评估、海洋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水产专业外语等课程设置,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满足大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通过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逐步把本专业打造成精品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结语

海洋是沿海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基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矛盾突出。海洋在接替和补充陆地空间及资源不足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

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需要现代科技支持,需要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建设是海洋大学建设的一部分,且任重而道远,永无止境,需要紧密依托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建设,突出体现海洋大学的蓝色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教高【2011】6号

[2]李桂山.教育国际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5

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面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生态恶化,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肯定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优越性,但不再一味的强调其主宰地位,主张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承认其他物种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人类与自然互相需求的角度上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观正是人类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下提出的解决当代生态困境的一种理念,其基本要义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共识,它要求渔业管理必须在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平衡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平等目标,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特别是渔民的支持和参与,来实现渔业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率最大化目的。

1.1基于权利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政府集权管理会带来效率损失,并不是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公地悲剧”的唯一办法。随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世界各国从19世纪末开始逐步引入产出控制措施,其理念是基于权利的渔业管理理念,主张依靠市场机制,通过权利的买卖来确定谁有权参与渔业、分配总可捕量(taC),主要包括总可捕量(taC)、个别渔获配额(iQ)、个别可转让渔获配额(itQ)及渔船渔获量限制(VCQ)。实施个别可转让配额(itQ)制度就被认为是确立个人财产权的第一步且是重要的一步,将有助于利用市场机制克服政府集权的渔业管理模式所遇到的问题。个别可转让配额的理论本质就是在政府管辖权范围内对海洋共有资源所实施的“私有化运动”。taC制度是指在一定时期、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的鱼类品种和资源设定所允许的捕捞努力量的最大值。itQ是在taC的基础之上,为避免渔业生产的过度投资和渔业资的过度捕捞,将渔业资源总可捕量(taC)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捕捞配额分配给个别渔业生产单位,包括渔民、渔船、渔业公司等,渔业生产单位可在获得的捕捞配额内自由捕捞,并且这些配额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买卖、交换与转让,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这种制度下,每个渔业生产单位获得了特定的渔获份额,而且只能在自己所获得的捕捞配额范围内进行捕捞,减少了渔民或渔业公司之间的捕捞竞争;这种制度还可以使配额拥有者自行决策捕捞多少与如何捕捞,他们把自己当做资源拥有者,会主动与渔业管理部门合作并同一些渔业违法行为作斗争,渔民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励;另外,由于配额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使配额转向生产效益好的渔民或渔业公司,从而有助于调整渔业生产结构。作为一种产出控制制度,itQ制度在渔业发达国家也得到广泛应用。itQ制度在许多国家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引发渔业生产单位的不正当经营,副渔获物的丢弃、谎报渔获量都将降低渔获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从而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养护效果;其次,可能会出现一些投机行为以及高效益的渔业生产单位大量购买捕捞配额,控制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进而引发一些社会公平问题;再次,这一制度实施成本高,执行起来较复杂,并且主要适用于捕捞单一种类的鱼类,对多种鱼类的混栖性资源管理有相当难度。

1.2基于社区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无论是基于政府还是权利的方式来管理公共资源都无法阻止“公地悲剧”的广泛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政府集中管理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私人管理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理念出现并发展起来。社区是一个社会功能相对完整,能够满足居民生活基本需要的一种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组织形式。社区居民往往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等,渔民社区组织也是如此。社区渔民作为渔业资源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在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与资源养护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是指,渔业资源的使用者积极主动参与渔业资源管理,同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共同承担渔业资源管理的权利与责任的一种渔业管理理念和制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理念:首先,该理念主张政府把权力下放到社区和使用者团体,使其能获准参与渔业资源管理,渔民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资源管理与养护,有效弥补了政府资源管理的局限性,并且渔业资源使用者可参与当地渔业政策的制定,对政策制定过程比较了解,又能增强渔民对政策的认同感,这种赋权化的管理方式能节约渔业管理成本,调动渔民积极性,增强其为改进渔业资源系统这一共同利益而作出努力的责任感;其次,由于渔业资源使用者长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掌握了当地渔业资源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信息资料,能给研究者带来启发并产生解决当地渔业资源管理问题切合实际的方法,社区成员共享信息、相互监督,社区的各种条件、技术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能增强社区渔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基于社区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及其衍生的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政府官僚机构不愿向当地社区转移资源的控制权,即使进行了权力的转移,社区公共机构也不一定拥有政治权威性、社会合法性、管制资源利用的行政水平和技术能力;其次,地方性社区具有在抵抗外部风险上的脆弱性(如投机性投资,渔业资源退化等)和较小社区所拥有的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如科学的研究、监督、服从及强制等);再次,渔民社区组织对产权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组织的过度自治化及对组织内成员的行为产生的“软约束”,会削弱制度实施的综合效果。这些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与研究,激发专家学者们不断进行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2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经过修正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都坚持人类主体地位。虽然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表面看已开始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这仍是人类为了长期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作出的选择,这种价值观主导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必然会存在前文所述的种种局限性。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人类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中心论起源于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生命系统,承认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其关注的则是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与和谐。它把生态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及由各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这样,自然资源利用伦理观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伦理”转变,带来渔业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是基于科学的生态系统知识,强调人类行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渔民知识、渔民权益、生态科学知识等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2.1背景与内涵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生态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审视,在传统的环境管理中逐步引入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大量研究著作问世,该理念开始在国外一些国家得到认可。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新的热点。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发首脑会议,对生态系统给予充分重视,自此,考虑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渔业国际文书陆续颁布,一些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开始采用生态系统方法来管理海洋渔业。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联合国粮农组织(2003)给出的定义是:为了平衡不同的社会目标,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通过考虑生态系统内生物的、非生物的以及人类的知识和不确定性,并同时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生态学范围内所采取的一种综合渔业管理方法。虽然学界关于该理念的定义不同,但大多是在生态系统理念基础上阐释,主张环境背景下的渔业资源管理。笔者认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是基于对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可靠的科学知识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生态过程了解基础之上,为恢复和维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而采取的对人类的渔业活动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管理的概念为开展渔业管理提供了最佳视野,其目的在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使其能够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利用的产品和服务。

2.2优势与缺陷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有诸多优势:多层次的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信息共享;科学和政策之间的弥合,克服单学科的局限性;基于共识的决策。该管理理念不仅重视海洋科学所提供的海洋物理、生物等知识在科学决策过程中作用,也同样重视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等社会因素的作用。该理念力求在掌握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各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系统的活力与健康发展,并同时获得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但这种管理理念在具体的实践中并不理想,很大原因在于海洋渔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社会、经济和体制给渔业管理、渔业资源以及水生环境自身带来许多复杂问题,如:存在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渔民和捕捞船队多个捕捞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影响;经济体制结构、渔民和政策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由于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容易降低外界因素对其有益的影响,降低管理效率。

3对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启示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之一,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近海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加强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创新海洋渔业管理体制迫在眉睫。前文论述的世界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的发展与演变对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和制度构建有着丰富的启示,具体如下。

3.1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海洋生态伦理价值观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此起彼伏的环保运动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从技术层面并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转变人类的价值观。海洋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海洋渔业管理方面,我们应该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人类行为与海洋系统的相互影响,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海洋生态伦理价值观,加强对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的必要性认识,追求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组织科普宣传,对渔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努力宣传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理论和制度。

3.2加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措施研究,先试点探索后推广实施目前,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已经开始应用生态系统方法来管理海洋渔业,中国仍采用传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措施。在传统渔业管理措施中,海洋伏季休渔以及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在客观上属于生态系统方法的范畴,但是这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当积极组织力量,在加强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现状加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措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试点,及时反馈,汲取经验,然后再根据各地实情组织推广实施。

3.3近海渔业发展社区管理,远洋渔业加强行业协会管理我国现行的海洋渔业管理体制主要由政府来制定政策,具有明显的“控制与命令”式特点。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导致政府和渔民之间的二元博弈,渔民千方百计规避政府约束,增强捕捞强度,最终导致政府管理成本增加,离最初的目的相去甚远。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借鉴世界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和实践经验,由单一政府管理转向政府、渔民、渔业合作组织、科学家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对近海渔业实施社区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管理的优势,改善渔民和政府的关系,使渔民有权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增强渔民的政策认同感;我国渔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还应当加强渔民和渔业研究专家之间的合作,提高渔民的劳动技能。对远洋渔业可大力发展渔业合作组织,分担政府职责,加强远洋渔业的行业协会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渔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降低渔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以上渔业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创设新的管理模式。

3.4积极跟踪国际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前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国际海洋渔业管理研究的热点包括社区管理、共同管理、生态系统方法等。我国应加强对这些新的理念和方向的跟踪研究,把握发达国家和专家机构渔业管理研究的新动向,为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注入新的生机。另外,由于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的研究相较于世界而言起步较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议和重大研究项目,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应对海洋渔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完善相应的渔业法规,保障渔民权益目前关于渔业的相关规定,大部分是从农业的视角加以规定,缺乏特殊性。另外,关于渔业管理的法规意见制定年代久远,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管理需要。由于渔业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健全,渔业管理缺乏依据,渔民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为此,应当适时修订《渔业法》,确立渔民的渔业权,使之更好地保障广大渔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这其中,要准确界定和区分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捕捞群体和以捕捞为谋生手段的传统渔民的身份,从立法上确立传统生计渔民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通过立法程序使其持有的捕捞许可证可以继承和流转。

4结语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6

【关键词】海洋渔业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灰色关联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资源开发是当今人类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的关键措施。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空间资源一词来自空间资源学。卢嘉瑞认为空间资源包括空间物质资源、空间广度资源和空间布局资源,这三种资源“三位一体”,从而构成空间资源的庞大体系。闵桂荣对空间和空间资源的概念界定为:空间是指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宇宙空间;资源学的角度来讲,空间资源主要包括高度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本文海洋空间资源一词的涵义显然指海洋物质资源,即: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

一、文献综述

(一)(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文献综述

国外对海洋空间资源的研究,侧重技术突破、综合管理及公众的参与,具有明显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空间规划理念,重视建立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欧盟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主要集中在海域重叠密集的公海,侧重欧盟各成员国的协调合作。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则集中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侧重生态环境的系统研究。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召开之后,形成了“生态系统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空间规划”的理念,各国将开发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纳入国家战略。欧美国家从用海现状、环境影响、海洋生态价值功能等角度进行区域实证,一方面构建海洋空间规划理论基础,包括多目标规划管理等;另一方面建立海洋空间规划实施框架和方法,将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相关利益者识别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价值评估纳入框架内(张云峰,张振克,张静,陈洪渊,2013)。国内大部分学者着重研究某一特定海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针对性管理等问题,对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领域研究较多。对渔场、鱼类、海岸线、浅海、滩涂、岛屿等海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行了初步讨论(金秉福,1998)。以大连为例分析海洋空间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连市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开发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相应对策(杨大海)。以浙江为例探讨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提出了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陆海联动、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周世锋,秦诗立,2006)。根据江苏沿海岛屿、滩涂和沙洲的具体特点和优势提出具体的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路径(张名亮,2009)。在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诸多学者对效率测算和资源布局进行了研究。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和多边形综合指标法分析了我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结果显示我国沿海省市综合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较低(段晓峰,许学工,2009)。对中国沿海省市海洋资源综合情况进行比较,从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以及滨海旅游资源五个方面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资源情况进行了比较和概述,结果表明广东省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最强,山东、浙江、福建、上海和天津的海洋资源优势突出(宁凌,唐静,廖泽芳,2013)。

(二)海洋渔业文献综述

海洋渔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品产量、鱼类渔获物结构、捕捞投入要素变动及相互关系和渔业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捕捞统计数据说明我国海洋捕捞总量、主要鱼类渔获物结构和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趋于稳定,专业劳动力数量保持下降趋势(唐议,邹伟红,胡振明,2009)。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开发中存在渔业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竭等问题,建议发展生态渔业和海洋高新技术(傅秀梅,宋婷婷,戴桂林等,2007)。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应该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1991--2003年间,我国基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陈东景,李培英等,2006)。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指出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战略意义,提出良种培养、建立海水产品期货市场、建立远洋渔业基地、培育上市企业等发展战略(姚丽娜,2013)。我国海洋渔业管理中还存在管理机构混乱、职能交叉等问题,应构建完善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张继平,顾湘等,2013)。用相关性实证分析检验了山东渔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到两者的单向因果关系(邵桂兰,李晨等2011)。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1996-2012年省域近海捕捞业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进行测算,指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加速,各省海洋捕捞业技术效率差异明显(梁铄,秦曼,2014)。

二、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与海洋渔业增长的灰色关联度研究方法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测度行为因子序列微观或宏观的几何接近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测度。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来判断不同序列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根据折线的几何特征构造测度关联程度的模型。

1.分析序列及序列数据处理。设参考序列为:xi={xi/i=1,2,…,n};比较序列为:xk={xk/k=n+1,n+2,…}(n为自然数)。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存在计算单位的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本文采用无量纲化形式为:Xi=xi/max(xi)i=1,2,…,n

2.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公式为:

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3.关联度排序。将关联度按大小依次排序,如果r1>r2,则表示比较序列x2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大,其现实意义为比较序列x1代表因素作用于参考序列的影响比x2大。

(二)关联度测算因子选取与数据来源

1.因子选取

参照《山东省海岸带规划》对沿海岸线用地用海分类情况,结合海洋渔业发展所依附的空间资源类型,选取6个关联因子测算比较序列,分别为已利用的不同空间资源类型:海岸线长度(千米)、潮间带(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平方千米)、滩涂面积(公顷)、海岛面积(平方千米)、人工鱼礁面积(亩),其中海域面积数据采用5-1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海岛面积数据采用500平方米以上海岛面积;参考序列选取海洋渔业增加值(万元)、海洋捕捞产品产量(吨)、海水养殖产量(吨)3个因子。

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0年《山东渔业统计年鉴》、2007年《山东省海岸带规划》、2011年《山东渔情》、2010年《山东海情》以及调研资料等。

三、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与海洋渔业增长的关联度实证分析

海洋渔业的发展依附于海洋空间资源,各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洋渔业生产的贡献程度不同,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可以进一步揭示海洋渔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

(一)海洋渔业增长与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灰色关联度测算

1.确定分析序列。选择山东省2010年相关数据,以山东蓝区各市海洋渔业增加值x0、海洋捕捞产品产量x1、海水养殖产量x2作为参考序列;比较序列为海洋渔业空间资源各因子xi,分别为x3海岸线长度、x4潮间带面积、x5海域面积、x6滩涂面积、x7海岛面积、x8人工鱼礁面积。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原始数据见表1。

表1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排列

2.序列处理。为便于分析,保证各因素具有等效性和同序性,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初值化处理。再求绝对最大差值与绝对最小差值。即先求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的对应绝对差数列。

3.求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求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之间的关联系数,计算时分辨系数ρ按通常取0.5。得到关联系数之后,按照公式求得关联度,经计算(略),关联度结果见表2。

表2关联度结果

(二)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1.海洋渔业增加值关联度分析

由表2可见,对海洋渔业增加值关联度最大的是海岸带资源0.85,其次为海岛资源0.737、人工鱼礁资源0.709和海域面积资源0.702,说明在2010年山东半岛蓝区渔业经济的增长受上述四种海洋空间资源的影响最大,即上述四种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海洋渔业产值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从而加强和改善此类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情况会对海洋渔业的增长产生正向影响。而滩涂资源和潮间带资源的现有开发利用情况影响作用较小。

2.海洋捕捞产品产量关联度分析

对海洋捕捞产品产量关联度较大的是海岛资源0.761和海域面积资源0.756,说明海岛资源和海域面积对海洋捕捞产品的影响较大,二者与海洋捕捞业有着密切联系,而潮间带和滩涂资源的关联度明显小于其他海洋空间资源。山东半岛海域面积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良好,海域底质资源丰富,是发展海洋捕捞业的良好场所;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全省已有建成渔港245处(2010年),渔船43000多艘,为海洋捕捞提供了有利保障。

3.海洋养殖产量关联度分析

人工鱼礁面积和海岛面积对海洋养殖产量的关联度较大,均超过了0.7,大于其他因子的影响效果。2005年山东沿海率先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利用人工鱼礁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半岛建成人工鱼礁2865公顷,海藻、贝类大量繁殖,礁区渔获量是非礁区的15倍以上。山东半岛320个海岛(500平方米以上)有248个位于烟台市、威海市和青岛市沿海海域。三市多数海岛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类型,海水理化因子良好,饵料生物资源丰富,适于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尤其是各种贝类及鱼虾等底栖生物的生长发育,适宜发展海产品养殖业;岛屿周围水质肥沃,海藻丰富,为刺参和皱纹盘鲍等海珍品提供有利的栖息繁衍场所,是发展海珍品增养殖的良好场所。

(三)灰色关联度排序结果

各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情况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增加值、海洋捕捞产品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不同。经计算,海洋渔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排序为:海岸带>人工鱼礁>海岛>海域>潮间带>滩涂;海洋捕捞产品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为:海岛>海域>人工鱼礁>海岸带>滩涂>潮间带;海水养殖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为:人工鱼礁>海岛>潮间带>海岸带>海域>滩涂。在关联度排序中人工鱼礁对海洋渔业的驱动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海洋空间资源。

四、结语

山东半岛蓝区广阔多样的海洋空间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洋渔业的发展依附于空间资源,而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海洋渔业的科学可持续增长。山东半岛海岸线资源、海域资源等空间资源丰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山东半岛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和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环境。在此背景下,凭借丰富的海洋空间资源,明确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与海洋渔业增长之间的关联度,有针对性的科学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优势产业。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海洋空间布局优化的模型及应用”(71273247);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海洋空间布局优化技术体系及决策服务系统应用示范”(201205001);教育部基地培育项目”海洋产业经济基础理论框架研究”(2012JDpY01)

参考文献:

[1]Hoegh-Guldbergo,BrunoJF,2010.theimpactofClimateChangeontheworld’smarineecosystem.Science,328(5955).

[2]HovikS,StockkeKB,2007.Balancingaquaculturewithothercoastalinterests:astudyofregionalplanningasatoolforiCZminnorway.ocean&Coastalmanagement,50(11-12).

[3]金秉福.山东省海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刍议[J].海洋科学,1998(5).

[4]陈东景,李培英等.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6(5).

[5]张名亮.浅论江苏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路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8).

[6]杨大海.海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

[7]张云峰,张振克等.欧美国家海洋空间规划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13(3).

[8]孟庆武,任成森.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

[9]吴清峰,唐朱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综合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4(7).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7

关键词:渔业资源;wto渔业补贴规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2.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5—0065—04

一、问题的提出

渔业资源关系到一国的粮食安全,如何保持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渔业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往,渔业国家大多通过提供高额的补贴来促进本国渔业产业的发展。但现在各国纷纷意识到,不当的渔业补贴不仅扭曲国际贸易,更催生了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由于渔业资源的特殊性,wto《SCm协定》项下的一般补贴规则不能有效地对渔业补贴进行全面规范,对渔业补贴应该通过专门的规则予以约束逐步成为wto成员方的共识,于是渔业补贴这个议题在2002年被正式列入w'i'o多哈回合的谈判之中。

然而,由于各成员的利益不同,对渔业补贴问题所持的立场和态度也各不相同,尽管谈判已经进行了10年,共40多轮,迄今仍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渔业补贴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2007年11月渔业补贴谈判规则小组主席提交的文本草案(以下简称主席文本草案)的评介和谈判结果的预测,从法学理论角度对渔业补贴规则的建构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本文将从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人手,深入分析渔业补贴规则在wto整个补贴体系中的地位、构建模式及其主要内容,希望对我国在渔业补贴的国际谈判和相关国内立法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

二、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对客体的具体分析所达到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逻辑起点的意义在于它决定着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决定着理论体系的终点。正如任何理论研究都必须有自己的逻辑起点一样,任何一个经由法哲学思辨构筑起来的成熟的规则体系也有自己合理的逻辑起点,wto多哈回合谈判正在构建的渔业补贴规则体系也不例外。逻辑起点的选择与确定将直接决定规则谈判者达成一致协议的难易程度。从法理上说,渔业补贴规则的逻辑起点包含着渔业补贴这一规范对象及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法律关系的胚芽。

渔业补贴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渔业补贴不仅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渔业资源养护也大有裨益。有些渔业补贴不仅会扭曲国际贸易,而且也是导致捕捞产能过剩和过度捕捞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渔业补贴可能有害于环境”。科学家们也认为,威胁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过度捕捞,而过度捕捞与渔业补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全球75%的鱼类种群的捕获量已达到或超过其生态极限。缓解渔业资源衰竭,迫切需要对有害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补贴予以禁止和规制。基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宗旨:“成员方在处理其间贸易和经济关系时,需要同时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利用世界资源,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wto各成员方同意将渔业补贴纳入多哈回合谈判的议题,期盼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内达成具有约束力的渔业补贴制度来促进全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wto体制内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逻辑起点,并且该点与《SCm协定》的逻辑起点——公平贸易形成鲜明对比。

三、渔业补贴构建的价值取向

鉴于wto成员方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利益也不同,wto渔业补贴规则的构建首先要考虑为谁的利益服务、为谁的利益辩护。也就是说,渔业补贴规则的顺利达成、有效执行和终极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确立规则制定的价值取向。

(一)全人类共同利益

从保护的对象和目的来看,渔业补贴规则建构的价值取向与《SCm协定》不同,《SCm协定》的价值取向是保护成员方个体的贸易利益,而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价值取向是保护成员方整体的利益,保护全人类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益。

过度捕捞使得鱼类生物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有些种类濒临灭绝,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共同利益将人类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整体。这个整体强调的是人类的整体性和在渔业资源危机时代人类利益的共同性。以全人类对渔业资源的共同利益为根据规定成员方个体利益,以整体利益的需要思考渔业补贴规则的形态和服务能力等。

(二)实质公平

渔业补贴问题本身很复杂,涉及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例如,渔业补贴限制,必然会导致一些捕捞效率较低的成员的渔业产业逐渐衰退甚至退出市场竞争,而那些自然条件优越,渔业资源丰富,且拥有强大的远洋船队的捕鱼大国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所以,采取一刀切的规则,虽然形式上显示出公平和执行的高效,但在实践中却因其实质上的不公平而有可能引发各方的矛盾,不仅无助于渔业资源问题的解决,而且使此问题更加复杂。因此,2001年11月多哈部长级会议宣言指出,将渔业补贴作为谈判议题之一,旨在澄清和改进wto渔业补贴规则,并且要考虑到渔业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制定新的渔业补贴规则时应充分考虑最不发达沿海国的现实,在给与其“特殊和差别待遇”的前提下对其补贴行为进行合理的规制,而且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条件应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否则,如果条件太严格,就很可能会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造成实质上的不公平。

(三)国际合作

在发展国际贸易和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发展理念,而要实现这一理念,需要国际社会各领域相关制度间的互动与合作,全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全球渔业资源管理的现行制度主要有联合国国际海洋法、粮农组织渔业管理制度、世界贸易组织《SCm协定》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渔业管理制度,在制定wto渔业补贴规则中不仅需要协调wto体制内不同制度间的关系,而且需要考虑全球渔业补贴管理现行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要关注和加强wto补贴规则与wto体制外制度间的互动与合作。

wto与体制外的制度合作有其性法律依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总理事会应就与wto职责有关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有效合作作出适当安排”,“总理事会可就wto与非政府间国家组织进行有关事项的磋商和合作作出适当安排。”从立法实践上来说,wto的《SBS协定》与《tBt协定》已包涵了关于wto成员方与wto体制外制度合作的条款,也就是说,在渔业补贴领域,wto成员方与wto体制外制度互动合作已不是wto的首次实践。

考虑到渔业补贴谈判中有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wto制定渔业补贴规则的担忧,规则谈判小组专家在行使自由裁量权制定相关规则之前主动向wto体制外的相关国际组织举办的论坛、会议和网站了解信息。总之,合作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仅各国家应该合作,而且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各社会主体之间也应该合作,这一原则同样指导着wto渔业补贴制度的构建与运行。事实上,渔业补贴制度构建中就wto与体制外制度的合作,谈判方已逐步达成了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合作。这也是今后谈判的焦点。

四、渔业补贴规则构建的模式

渔业补贴是否需要规制?是否有必要进行单独规制?该问题的焦点是怎样界定《SCm协定》与渔业补贴规则之间的关系,即渔业补贴是在《SCm协定》框架内进行规制还是脱离《SCm协定》另行制定新的补贴协议。

对此问题,各成员方基于自己的利益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即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派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代表,认为渔业补贴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和贸易均有不利影响,支持对此问题进行单独谈判。大多数国家支持此种观点。反对派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代表,他们反对就本问题进行谈判,即便谈判也反对进行单独的谈判。从公平贸易角度来说,渔业补贴受《SCm协定》一般性补贴规则的约束,但渔业作为一种资源类产品,有其特殊性,需要有专门的规则予以约束。首先,由于渔业的生物属性,其价格的变化不同于其它产品,对援引可诉性补贴条款的条件“不利影响”的确定相当困难,所以,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对其的调查程序也应区别于其他的补贴。其次,由于一般补贴的通报制度的不完善,九成以上的渔业补贴是不透明的,公开的数据极少,而诉讼成本又非常高,这些原因都导致国际贸易实践中现行的《SCm协定》不被wto成员援引作为应对破坏性渔业补贴的手段。

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有些渔业补贴并不违反《SCm协定》的规定,不会造成贸易限制或贸易扭曲,但是它却可能会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损害,需要加以规制,而现行wto补贴规则体制无法有效地规范有害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补贴,如《农业协定》适用范围条款明确排除了渔业或渔产品,《SCm协定》旨在规制扭曲贸易的补贴,而非对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其例外条款也仅是对环境保护的例外,不包括资源保护的例外,除非扩大解释,但是具体的限制性条件不适用,需要制定资源保护例外的具体适用条件。

从保护的对象来看,SCm保护成员方个体的贸易利益,而渔业补贴协定保护成员方整体的利益,全人类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益。所以,渔业补贴需要进行单独规制。

那么,渔业补贴规则以何形式存在呢?对此,我们可以采纳2007年11月首次公开的主席案文的安排,将渔业补贴规则作为《SCm协定》的附件8而与之形成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统一体。这种规则建构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它表明渔业补贴除受《SCm协定》一般规则的约束外,还受附件8的专门规范的约束。换言之,《SCm协定》与其附件渔业补贴规则的关系是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关系,可以重叠适用。

五、渔业补贴规则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渔业补贴的定义

从字面上看,补贴即“贴补”,因补助而有所增益。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讲,补贴是一种经济杠杆,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从经济法角度讲,补贴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经济的体现。当前,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渔业补贴的定义。各国际组织,由于其组成成员多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渔业补贴的定义往往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例如,2004年粮农组织(以下简称Fao)出版的《渔业补贴识别、评估和报告指南》一书对渔业补贴进行了概括式定义:从根本上而言,渔业补贴是政府对渔业部门实施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干预或者不干预行为。也就是说,渔业补贴是政府在特定经济政策环境下,对渔业部门的作为或不作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并非是一种常规行为,且这种作为或不作为行为对渔业产业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尽管要构成补贴,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参数或条件,但是,这样的定义非常宽泛,所有与政府有关的补贴行为基本都被包含在内。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或oeCD)就渔业补贴给出列举式定义,认为渔业补贴是政府给予渔业部门的经济支持,该经济支持包括所有关于船舶建造和改进补贴、价格支持、改善渔业生产环境补贴、渔民和鱼产品加工者生活补贴、显著影响鱼类国内价值的政策,如对进口价格、关税的控制。

根据《SCm协定》,构成一项补贴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是主体条件,即补贴是由wto成员领土内的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第二是性质条件,即该项补贴构成了一项财政资助或GatF第16条意义下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支持;第三是利益条件,即补贴受体由此获得了利益。据此,我们可以将渔业补贴定义为wto成员政府或公共机构向渔业部门所提供的财政资助,或授予Gatt第16条意义上的收入或价格支持,使渔业行业或特定渔业企业因此而获取某种经济利益。

无论是Fao的概括式的定义,还是oeCD的列举式定义,它们对渔业补贴的概念的界定都较为笼统,缺乏明确性,而基于《SCm协定》对渔业补贴所下的定义则克服了这一缺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渔业补贴的主要类别

oeCD主张根据渔业补贴的实施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1)政府财政预算中直接支付方式的补贴,指以捕捞量、销售量或单位船只为基本计量单位的直接补贴;(2)降低成本补贴,指那些能降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补贴;(3)一般,指政府预算中用于渔业管理的补贴,包括运行费用、科研费用以及资源增殖、发展渔港和港口自由停泊的费用等。

哥伦比亚大学渔业中心主要根据补贴性质的不同,将广泛存在于全球的补贴分为三大类:好的补贴、坏的补贴和危险的补贴。好的补贴主要指有关渔业管理与服务、渔业研究与开发这两种补贴。坏的补贴则主要包括税收减免、“入渔权”转让补贴、渔船新建或改进项目补贴、渔港新建或改造项目补贴、渔业开发规划和支持服务以及市场支持、加工、贮藏等基础设施项目补贴。危险的补贴则主要包括三类:对渔民的援助补贴、渔船回购项目和农村渔民社区开发项目。这种分类方法受到许多环保组织和利益集团的认可和支持,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鱼之友”集团代表方主张参考《SCm协定》的相关规定,将渔业补贴细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诉补贴三种具体类型,从而适用不同的规则。但是,如何划分这三者的范围?将哪些渔业补贴归入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或者不可诉性补贴?应该说,界限的划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渔业补贴规则谈判悬而未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渔业补贴的通报与监督机制

鉴于《SCm协定》关于补贴项目的通知要求的执行程度非常低,监督力度不够,主席草案文本在要求成员方向wto通报补贴情况,并由wto补贴与反补贴委员会对这些已通知的补贴予以审查的同时,提出要加强制度互动,尤其是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成员方鱼群种类评估和渔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予以合作。例如,该主席草案文本第V条“渔业管理”规定,无论是允许性补贴,还是S&D补贴,各成员必须将其渔业管理系统的性质和运作信息包括资源评估结果通报给Fao相关机构审查后才能允许实施。

鉴于《SCm协定》注重某项补贴措施对经贸的影响,而忽略渔业补贴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这一缺陷,笔者认为主席草案文本要求成员方在渔业补贴通报中增加渔业补贴措施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这一内容是合理的,这顺应了wto规则由仅关注贸易自由化向平衡贸易和环境资源二者的关系转变的发展趋势。

《SCm协定》第26条规定了就补贴的监督机制:“委员会应在每次例会上审议根据第25条第11款提交的报告。”然而,该规定是粗线条和概括性的,没有规定违反通知义务的惩罚性措施,给实施渔业补贴的成员不履行通知义务留下了空间。这是wto缺少成员方渔业补贴信息和数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的渔业补贴规则构建中,有必要对这一部分加以改进。

(四)渔业管理标准

主席草案文本第V条“渔业管理”规定,无论实施允许性补贴还是S&D补贴,在实施前,各成员的渔业管理水平都要达到条款中规定的要求。即所有wto成员方寻求补贴豁免的首要条件是这些成员必须实施一套特定的渔业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应该符合国际公认的渔业管理最佳惯例,这些最佳惯例集中反映在《鱼类种群协定》、《负责任的渔业行为规范》、《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及管理措施的协定》、技术准则和行动计划这五个国际文件中。基于这五个国际文件,对于可以补贴的渔业活动,应该采纳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好的捕鱼作业方式,且要进行定期的科学的鱼类种群评估,实施能力管理和效果管理措施。

(五)渔业补贴的救济机制

关于渔业补贴争端解决机制,主席草案文本规定了两种程序:一种是针对禁止性补贴争端的解决程序,一种是由其他条款引起的争端的解决程序。对于禁止性补贴争端,根据《SCm协定》规定的程序设立争端解决机构的专家小组。对于那些基于绿灯条款及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其他渔业补贴条款引起的争端,根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设立DSB专家小组。在这两种案件中,如果争端引起了“与渔业相关的科学或技术性问题”,DSB专家小组可以从wto体制外制度中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法庭之友意见书和争端当事人自身的意见。

不过,就具体个案,wto争端解决机构是否与其他制度的互动合作,如何互动合作,这都将由wto争端解决机构自行决定,而且wto与体制外制度的协调与互动需要先易后难,避免制度协调互动中存在的利益明显失衡的问题。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8

关键词:巢湖水域;生态建设;失水渔民;再就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1-02-07-02

渔民,以捕鱼为业的人,属于农业人口范畴,根据其所在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海洋渔民和内陆渔民。随着海洋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日益衰退,失海渔民产生并逐渐增多。在内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部分水域被污染或进行了规划建设,以至于该水域附近的渔民无法进行捕鱼活动,被迫上岸;有的因受城市文明发展的吸引转业务工,传统渔民的概念和身份正在模糊化。失水渔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体制下,失去以水域渔业为生存保障的传统渔民,他们并非完全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而是因为环境、社会、人为等原因拥有可创造生活来源的人均使用水资源量相对减少,相对于传统的捕鱼业而言的就业称为再就业,随着失水渔民生活变迁,其再就业也是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安徽省“连家船”专业渔民生产生活现状、问题及对策》、《关于发展巢湖市大渔业的哲学思考》、《关于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浅议巢湖水质变化与渔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理》等文章对渔民生活状况进行了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2013年4月,对沿巢湖北岸共16村的失水渔民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8份,深度访谈失水渔民15户,形成有效文字资料万余字。调研发现,在解决失水渔民生活问题上,政府仍采用丰渔期柴油费用补助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难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更有效解决当前失水渔民的生活问题,需要根据其自身意愿进行理性帮扶,建立失水渔民为再就业的能动主体,政府积极帮扶引导的再就业模式,切实保障失水渔民的生活。针对此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转变再就业观念,开展再就业培训

观念指导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虽然失水渔民有捕鱼之长,但是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对实现再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家庭因素和受世代捕鱼传统思想的禁锢,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失水渔民主动择业意识较差。要改变再就业观念,需要通过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转换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明白观念的落后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在宣传中,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生动具体的实例进行说理,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转变再就业观念,才能在今后工作中心情舒畅,爱岗敬业,在获取合法收入的同时也为美好新渔村建设添砖加瓦。

在调查中发现,88.3%的失水渔民愿意转产转业,进行除了捕鱼之外的再就业,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再就业并不理想,只能继续捕捞有限的鱼资源。基于此,根据失水渔民意愿进行再就业培训。一是开展职业指导,建立职业指导制度,树立自主再就业意识,指导他们制订个人再就业计划和措施。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失水渔民特点,确定培训项目和计划,着力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利用现有培训机构办班,或采取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联合培训,也可利用广播电视、函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培训,同时也鼓励自学。在时间安排上,根据渔民特点,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和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一般以短期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为主,使其较快提高再就业技能;三是进行创业能力培训。对准备自谋职业的失水渔民,使他们熟悉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了解创办企业必备的知识和程序,掌握经营管理方法,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指导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2立足巢湖生态旅游的定位实现多元化再就业

2011年8月,安徽省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巢湖变成合肥市的“内湖”。合肥市一直将发展巢湖生态旅游作为重点,并成功举办了巢湖温泉旅游节、环湖自行车大赛、“欢乐健康行、畅游新巢湖”暨万名市民游巢湖、巢湖湖鲜美食节、开湖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开通了合肥――巢湖旅游直通车,来巢湖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巢湖水域失水渔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再就业岗位。

为了解决部分失水渔民再就业问题,应抓住利用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积极招商引资,帮助他们建设以渔耕劳作体验、游钓健身、渔乡风情感受、湖鲜鱼味品尝等各具特色的渔家乐,形成休闲渔业。同时,政府可配套建设具有渔业服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渔人码头”,吸纳部分失水渔民从事游客服务的一线工作,这样一来可以解决部分失水渔民上岸就业问题,促进他们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挖掘、传承、弘扬、创新巢湖渔文化。

同时,结合生态旅游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要求,发展高科技水产品养殖、加工业及附属产业。可以借助环巢湖丰富的水资源,利用沿湖原有的小池塘、沟河等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抓好龙虾、黄鳝、河蟹、鳜鱼、泥鳅、龟、鳖、鱼8个特色品种,积极引进、试养和推广新品种,发展现代水产品养殖业;可以为失水渔民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工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延伸渔网产业链,开发、生产渔具系列产品,建设大型渔具批发市场和渔具研发中心,打造槐林、盛桥渔网渔具产业园区;发展鱼产品加工,形成巢湖虾米酱、银鱼干等鱼产品特色品牌;进一步发展水产品交易,完善巢湖水产品的推销和宣传工作。

3健全权益保障机制,为失水渔民再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由渔民“失水”进而导致他们各项权益受损后,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其中,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救济与保障机制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为此,建议应与失地农民一样,对失水渔民的各项权益实施法律救济和保障,建立关于保障失水渔民的相关法律。筹建失水渔民的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并结合渔区实际,实行统筹规划,分步组建和实施。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主动给予失水渔民再就业的资金救济和政策扶持。失水渔民长期以来缺少教育和培训,普遍存在文化和劳动技能较低的状况,他们在失去传统职业后,谋求再就业,缺乏社会竞争能力,更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和帮助。对于有创业意识的失水渔民,政府应该给他们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如低息或无息贷款政策、资金扶持、人才资源引进和技术支持等,失水渔民应积极利用这些条件走好创业之路。政府还可以通过宣传、走访失水渔民群体等方式改变渔民的观念,主要介绍一些失水渔民成功从事非捕鱼工作的实例,引导渔民朋友对自己抱有信心。设立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技能培训机构,通过深入培训逐步改变再就业观念。

4继续实施禁渔期制度,守护巢湖现有的鱼资源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资源环境的综合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作为长江支流之一的巢湖1984年率先关注水域生态建设,实施封湖禁渔期制度。这种做法虽减少了可被渔民利用的有效水域,但客观上保护了现有的鱼资源。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也要求我们尊重鱼水情浓的水自然环境,继续实施禁渔期制度,守护现有的鱼资源。

首先,加强宣传,明确禁渔期制度重要意义。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刊、标语、展板等形式,多管齐下,使失水渔民领悟实施禁渔期制度的重要意义,且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取得广大渔民和社会各界对长江及支流禁渔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其次,加强领导,建立组织。巢湖市应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禁渔领导组,沿湖乡镇成立禁渔分队,确定负责人和联系人,形成市镇分管领导亲自抓,渔政人员具体抓的分工负责制,一级对一级负责。再者,加强调研,建立方案。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长江及支流禁渔,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湖中违禁渔具多、偷捕多等问题,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突出抓好河湖禁与市场督查,并针对专业渔民生活困难,制定详实科学的实施方案,分步重点实施。

5结语

实现失水渔民再就业,在现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一方面鼓励失水渔民作为能动主体,主动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失水渔民作为弱势群体这一特殊性,除了落实必要的社会保障外,政府在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的提供、资金到位、政策制定中,应积极引导,主动帮扶。只有双管齐下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理性之举。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411.

[2]合肥巢湖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http://news.hefei.cc/2012/0326/020373287.shtml.

[3]易述远.关于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2,3(3):34-36.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9

关键词:知识组织体系叙词表本体

中图分类号:G25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3)01-0002-06

1导论

信息过载是网络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组织、企业(如欧盟、美国医学图书馆、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纷纷开展信息组织开放应用的研发项目,来推动信息建设基础平台的创新性实践和技术改善,如美国医学图书馆建设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UmLS),谷歌收购了语义搜索公司metaweb,采用其主打产品Freebase――大规模的开放结构化信息数据库,来推出知识地图服务。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层面推进了1.7万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单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105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135万份自然资源实物、970万号标本、4000余种标准物质,22万种科技图书、6万种科技期刊、138万余条标准和技术法规、41万项科技成果信息,以及160tB的科学数据等大量科技资源的整合、开放与共享[1]。

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从传统图书馆基于文献知识组织方法,向适应计算机海量信息处理基于概念单元或知识单元方向发展,如何从资源链接的整合,向提供深入知识内容的整合,成为了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由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和示范应用”项目,来构建我国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以支持信息揭示、组织和发现。本文通过知识组织建设模式的现状分析,论述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对信息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探讨。

2知识组织建设模式分析

通过大量的跟踪调研和凝练,可以把西方发达国家或组织推进知识组织实践应用归纳为四种模式: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的语义网络模式、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整合抽取的本体仓库模式、基于语义网的参考网络模式和本体网络模式。

2.1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扩展的语义网络模式

UmLS(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建立的关于生物医学和健康的知识组织体系,是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扩展建设语义网络模式的典型代表。UmLS共有三个知识源数据库,它们是metathesaurus、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和专家词典(SpeCiaLiStlexicon)。metathesaurus是集成了各种叙词表、分类表、编码集、用于病人护理的可控词汇表、健康服务表、公共健康统计、生物医学文献目录和索引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服务的知识组织体系。metathesaurus通过概念来组织,其目的是将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称和形式连接在一起,标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个概念都分配了至少一个语义网络的语义类型,这样保证了metathesaurus中的所有概念在语义网络中相对一致的分类。语义网络的目的是提供metathesaurus中所有概念的统一分类和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关系。语义网络由两部分组成:①一组较为宽泛的主题类目,也称语义类型;②一组语义类型之间的关系,或称语义关系。专家词典是nLm建立的三个知识源数据库之一,是UmLS项目的组成部分。专家词典的作用是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提供词汇信息。专家词典的词汇包括通用英语词汇和生物医学专业词汇。UmLS试图强大多语言词汇库,用于多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如病例、科学文献、指引和公共健康数据,从而在读者查询请求和资源之间建立概念上的关联,在具有相同知识内容的资源之间建立关联。

2.2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整合抽取的本体仓库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联合国联农组织发起的FoS项目,旨在通过创建、整合和利用本体,来加强渔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整合和语义互操作能力。FoS项目整合的资源包括:①oneFish:一个渔业项目的门户,采用等级主题树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大约有超过1800个主题,主题含有简短的摘要、标识符、相关联的材料,如文件、网站、元数据。②aGRoVoC叙词表:包含大约2000个渔业的叙词和16000相关的扩展词。③aSFa叙词表:超过6000个叙词。④FiGiS:一个整合渔业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其采用参考表来组织资源,主要包括水生物种、地理对象、水生资源、海洋渔业、渔业技术,大约有300个顶级概念,向下分成4级,共含有30000个资源对象,并能支持多语种互操作。FoS希望设计出一个全面的本体参考模型,以满足:是(部分是)以领域为基础本体,能分享规范的KoS;足够的灵活性,能在同一背景下包括不同的观点或者视角;聚焦在渔业领域的核心推理框架[2]。FoS建立一个多层级的本体仓库来整合资源,主要包括三层内容:

顶层本体或称为基础本体,用来表示通用一般性的概念。FoS采用了wonderwebeuropean项目建立DoCLCe本体模型作为基础,DoCLCe分为三个基本的大类,即:持久性和临时性;品质和品质属性及抽象概念。并采用了乘法的方式来扩展下位类。

核心本体是在顶层本体的基础上,结合本体描述与情景的原理(根据情景的作用、任务、参数、状态来具体化说明)来构建了核心本体。将FoS需要整合的资源按照oDp的本体描述模型转化成术语数据库,提取术语数据库顶层概念,保留tDB框架,专家精简以及采用其他本体设计模型[3]。最终,在aSFa的1600个顶级类、aGRoVoC的83个顶级类和FiGiS的约400个顶级类中选取了10%作为核心本体。

(4)结合中国科技工作的具体环境与需求,探索实现基于英文超级科技词表网络的中英文混合检索的技术路线,包括在医学领域建设英文规范概念名称汉译名和工程技汉表与英文超级科技词表网络映射关键技术两种方式。

(5)借鉴“本体网络”模式构建本项目的本体层,包括:本体转化、重构、模块化、本体化等的机制、方法和工具模型及4~5个领域本体构建的应用示范。

3StKoS知识组织体系的建设目标

构建“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开展应用示范的总目标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知识组织技术和方法,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知识组织系统建设成果与应用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面向计算机应用的,以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组织为主要应用目标的科技知识组织体系,为我国海量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组织和利用提供支撑,实现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战略资源的有效组织、深度揭示和知识关联,提供知识检索服务,推进基于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战略资源的知识发现、知识挖掘和知识计算应用示范,整体提升我国科技文献信息机构的知识服务能力。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由知识组织体系内容建设,加工协作平台建设,开放服务平台,自动处理、智能检索的应用,知识服务的应用示范和关键技术研究等六个部分组成(见图1)。具体目标是:

(1)构建外文科技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服务于科技文献组织的科技知识组织体系,重点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统一的超级科技词表。超级科技词表预计收集科技词汇素材约1000万条,收录科技术语不少于500万条,科技概念规范名称80万条,其中理学领域科技概念规范名称20万条,工学领域20万条,医学领域30万条,农学领域10万条。

在此基础上,在各学科领域分别选择两个学科方向初步建成领域本体。完成科研本体的总体框架设计、标准规范制定,并开展应用示范。

(2)建立国家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建立StKoS协同工作系统、StKoS的评价体系,以及参建单位、领域专家、知识组织专家的长期稳定的协同工作机制,支持StKoS的持续维护更新,对StKoS的测评和修正,保证StKoS可持续发展。

(3)推进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开放服务。支持面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海量科技文献的规模应用,支持面向全国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开放应用服务,支持面向科学研究机构的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服务,使科技知识组织体系成为支撑国内各类信息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知识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

(4)实现海量文献信息的自动处理和智能检索。开发基于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海量文献信息自动处理和智能检索系统,实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化深度整序,提升我国科技信息资源整体的知识化组织程度,使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揭示和利用,有效推动国家科技文献战略资源的知识化服务。

(5)开展基于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应用示范。有效提高我国科技信息机构在知识发现、科技信息监测、知识结构和知识演化分析、领域学术关系研究、领域态势分析、战略情报研究、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4知识组织体系的建设内容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知识组织体系内容建设,它主要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超级科技词表是一个融合词表、术语表、叙词表等各种知识组织素材,以科技术语为基本单元,以概念为核心,以来源词表的原有关系为依托,通过概念与来源词表术语进行语义关系的词网络。本体是以StKoS超级词表收集的概念为基础,发展一套根据情景来设计和构建网络本体的方法和工具,将超级科技词表及其他知识组织体系进行本体化表达,形成轻量型本体,建设4~5个面向领域应用的本体网络和1个科研本体知识库,为知识组织体系的语义应用奠定基础。

4.1超级词表建设

超级词表由基础词库、规范概念集和范畴体系三个层次构成,三部分相互依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础词库是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来自各种词表、术语表,二是来自作者关键词和用户检索的关键词等,经过对比分析、评价、遴选,作为建立超级词表的来源素材。随后,来源素材经过去重形成基础术语,基础术语再经过词形规范形成规范术语,最后规范术语经词义规范形成基础概念。基础词库处理的关键是:需要将相同含义的不同形式的术语合并成同一概念,同时也要将相同形式不同含义的术语进行区分。因而需要借助词形规范化工具和专家词典,将不同来源的术语进行原型化处理,将完全相同归并在一起。同时需要进行词义鉴别,建立同形异义词典,一个术语经常存在多个词义,基础词库从不同来源获得的术语,同形词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需要按词义进行聚类,将同义词结果分为几个集合,集合内属于同一词义,集合之间属于不同词义,从每个术语的多个词义中,选择其中一个属于自己领域的语义,只保留该语义对应的术语集合。

规范概念集是将基础词库处理后的所有术语,通过学科之间的术语冲突检测,遴选出概念的优选术语,从而形成以概念为基本单元,保留不同来源术语的定义,继承不同来源术语的各种关系的集合。

范畴体系是构建在规范概念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类框架,对概念进行聚类、分类、浏览,以辅助检索。

4.2本体建设

StKoS本体建设是根据本体建设的目标场景和本体的生命周期,确定本体建设需要路径和活动,来构建相应的工具集以支持本体网络的建设,从而实现创建4个领域本体和1个科研本体及知识库。

neon项目设计了9个本体构建场景:从头开始创建;重用和重建非本体资源;重用本体资源;重用和重构本体资源;重用和整合本体资源;重用、整合、重构本体资源;重用本体设计模型;重组本体资源[5]。StKoS本体构建主要涉及其中的前3个场景:从零开始创建本体、重建和重构非本体资源、本体资源的重用(见图2)。

本体生命周期模型是表明本体建设者在本体网络实施过程中需要开展的活动和遵循顺序,主要有两种: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瀑布模型主要应用于建设周期短、需求具体、小而理解充分的领域,它必须按照阶段依次开展相应活动;迭代模型主要应用于需求不完全明确,大型复杂本体的构建过程,它是采用瀑布模型构建单个本体的一组迭代。

由于本体构建的场景不同,所需要的构建阶段也有所不同:从头创建本体需要4个阶段,初始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本体资源的重用分为5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之后增加了重用阶段;非本体资源的重用和重构,分成了6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之后增加了重用和重构阶段。本体构建的不同阶段――初始、设计、实施、维护、重用、重构,对应着不同的本体构建活动。

根据StKoS本体构建的场景和生命周期活动,整个本体工具和平台分为3个层次:

(1)本体存储与管理层:存储领域本体、科研本体,并建立本体索引。通过api调用对本体进行访问,并可进行用户管理、多本体管理。

(2)本体工具层:搭建插件运行环境,可加载本体创建、本体查询、本体裁切、非本体资源转换、本体语义丰富、本体合并、本体浏览、本体评估、本体推理等本体工具。

(3)用户界面:根据用户不同的本体构建需求,来组合本体活动和相应的工具,从而实现新建本体、非本体资源转换、现有本体资源复用等。

5StKoS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中的难点

作为我国外文科技文献知识组织的基础设施,StKoS知识组织体系涉及学科众多、内容庞杂,在构建超级词表和本体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难点为:

(1)对概念的规范整理、凝练、范畴归类:要将多来源的词汇,以概念为核心,形成继承来源属性关系的词网络,需要保证以概念汇集的术语规范整理、聚类归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关系到构建后的超级科技词表对知识资源组织的准确性、可用性,因而如何对来源术语进行规范整理,实现术语的聚类归类、概念关系继承,成为了超级词表构建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在现有叙词表标准的基础上设计规范整理规则和数据格式,对术语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和模型、设计概念同义归并和归类以及概念同形异义区分的方法和算法,从而实现计算机辅助人工处理。

(2)本体构建与应用的结合:随着本体研究的完善,单纯构建一个本体并不困难,但如何将本体构建与应用场景、应用模式相结合,形成可复用的本体资源,能面向应用形成本体,需要深入地探讨。因而将本体构建通过动态建模的方法,以情境分析为基础采取合作方式,来实现本体的重用、重构、映射、关联和模块化,实现非本体的知识组织体系向本体转换构建本体网络,成为了本体构建的难点。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结(简版)[eB/oL].[2012-11-20].http:///l-side/115.jsp.

[2]aldogangemi,FrehiwotFisseha,ianpattman,JohannesKeizer.Buildinganintegratedformalontologyforsemanticinteroperabilityinthefisherydomain[eB/oL].[2010-03-13].ftp:///docrep/fao/008/af242e/af2

42e00.pdf.

[3]aldoGangemi.Reusingsemi-structuredterminologiesforontologybuilding[eB/oL].[2010-3-13].http:///deliverables/documents/D16.pdf.

[4]CaterinaCaracciolo.SecondnetworkofFisheriesontologies[eB/oL].[2010-03-13].http://neon-project.

org/nw/images/7/75/neon_2010_D724.pdf.

渔业资源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渔业权,全民所有水域,集体所有水域,物权法,渔民权益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立法与学说对渔业权法律性质存在着某种错误认识。这种观点认为,国有水域上的渔业权是以国家对该水域的国家所有权为基础而产生的,国家基于其所有权人的身份,从而有权决定这种渔业权的设定、变更和消灭。这就为不少公共权力部门侵害渔民权利提供了借口。

   渔业资源产权的明晰,广大渔民权益的保护,渔业生产的发展,都急需我们对渔业权进行物权法上的保护;对此,我国即将生效的《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及时明确了渔业权的物权性质,诚属亿万渔民之福音,无疑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囿于其立法形式,《物权法》并未对渔业权的不同形式、不同性质以及具体保护手段进行详细规定;此外,《物权法》生效后,就会产生与其他相应法律规定之间的协调、衔接问题。对此,在学理上殊有进行探讨之必要。

   一、论两种渔业权的法律性质及其物权法保护

   本文认为,在我国存在两种不同法律性质的渔业权,其性质分别是用益物权和准物权,但均应对之适用物权保护。

   1、两种渔业权的区分:全民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以及集体所有水域上(或者全民所有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水域上)的渔业权

   我国《宪法》第九条的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由此可见,我国领土内的水域可分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类。

   我国《渔业法》第十一条即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水域作了不同的规定:其第一款规定了全民所有的水域上的养殖渔业权;第二款规定了集体所有的或者全民所有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上的养殖渔业权。

   2、全民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其法律属性是准物权,应准用物权法针对用益物权的保护规定。

   这种渔业权从权利的外观与内容上看具有物权的基本特性,但是它在权利的取得与消灭上所遵守的基本法律是行政法,而不是民法,因此,是一种典型的准物权。

   (1)就权利的外观与内容而言,全民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具有物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具有显着的物权性。首先,这种渔业权属于支配权。此种渔业权人得在许可的范围内,直接享有采捕或养殖水产动植物的利益,而无需请求他人的同意。其次,该种渔业权也具有物权的排他性。在同一水域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不相容的同种或异种的渔业权;如在特定水域上已设定了渔业权,则不得再行设立有害于前者之实现的任何其他渔业权。再次,这种渔业权还具有物权的绝对性。按照民法学界的通说,物权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直接支配性、绝对性、排他性等。由此看来,全民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具备了物权最本质的特征。

   (2)但全民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又具有其不同于物权的特征,是一种准物权。因为这种渔业权设定在全民所有水域上,其权利来源于全民或公共所有权,所以在依据渔业法取得或消灭渔业权时,并非基于私人的意思或法律行为,而是必须依据行政程序,基于代表国家的行政主管机关之许可与核准。也就是说,其权利的取得与消灭,依据的是行政法,而不是依据民法、按照民法方法来进行的。因此,渔业权只是一种准物权,而不是真正的物权。

   (3)全民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作为一种准物权,在立法上应使其准用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既然准物权具备了物权的本质特征,就没有必要为其单独制订一套法律规则,以免导致重复立法、增加不必要的立法成本;所以各国在民法制度的设置上,一般都规定将准物权“视为物权”,并准用民法物权的有关规定;这样,在法律适用上,就具有简单明了的优点。如日本和台湾渔业法都将渔业权“视为物权”并准用民法物权的有关规定。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全民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作为一种准物权,可准用《物权法》针对用益物权的保护规定。对此,与我国《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上述规定也并无冲突。

   3、集体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其法律属性是用益物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应适用物权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规定。

   这种渔业权是在集体所有的水域上设定的,而集体所有实际上是一种以集体为所有权主体的私所有权;所以,这种渔业权是对他人所有的水域的一种使用、收益的权利,属于民法上的用益物权。

   集体所有的水域多属于内水,在法律意义上与土地的性质比较接近。如河流、湖泊等往往与土地在物理上密不可分,有的甚至为土地所包围。正因为如此,不少国家规定将这种水域视为土地,准用土地的有关规定。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三款中规定:“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可见我国目前的农用土地概念直接就把这一类的水域包含在内了。

   《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

   即将生效的《物权法》在其第一百二十五条虽然将上述“渔业生产”略去不谈,但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所称的“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在解释上应认为包括“从事渔业生产的土地(水域)”;而在集体水域上从事渔业生产,其实现形式主要就是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因此,集体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实际上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物权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规定可以直接适用,即可弥补《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过于笼统之弊病。

   二、在物权法中规定渔业权制度如何与现行法律体系衔接

   我国现行的渔业权法律体系主要由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业法、渔业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水法等构成。我国《物权法》中既然规定了渔业权制度,就必须注意如何与这些现行法律相互衔接的问题。

   1、与《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以及《农业法》等上位法律制度的协调。

   《宪法》第九条明确了各种水域的权属;《民法通则》第80、81条、《土地管理法》第

   14条以及《农业法》第12条规定了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水域上的承包经营权(渔业权);这些规定构成了对渔业权进行物权保护的基础,与物权法中规定的渔业权制度显然并无矛盾。

   应该注意的是,物权法中规定的渔业权制度,与《渔业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及《水法》等法是否有冲突,以及如何协调的问题。

   2、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主要是行政法,其立法的重心在于对渔业的管理,而无法顾及渔业权制度建设,对于渔业权的性质、内容及效力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的规定。而目前在物权法中规定渔业权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弥补了《渔业法》在这方面的缺憾,而并不会导致法律规则的抵触冲突。在物权法生效之后,渔业法继续作为对渔业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法律起到重要的作用。

   3、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协调。

   从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七条第二款、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及第二十五条可以看出:(1)海域均属于国家所有,但也包括那些已经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的养殖用海(即虽为国家所有但由集体使用的);(2)海域的使用方式包括了养殖等以渔业为目的的使用;(3)海域使用权人依法使用海域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因此是一种绝对权。由此可见,如果是对海域作渔业使用,那么这时的海域使用权实际上就是渔业权。因此,海域使用权是渔业权的上位概念,与渔业权并无矛盾之处,只是在主管部门上有交叉;其关于海域使用权的法律效力的规定与物权法中的渔业权规定也并不冲突。

   4、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除外。”可以看出,水法对水资源的权属问题作出了如下的制度设计:(1)所有权制度;以国家为水资源之所有权人。(2)使用权制度;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具有免费的法定使用权;其它取水用水的主体必须通过支付费用来取得国有水资源的使用权。在渔业权人对水域进行渔业使用时,必然会牵涉到这些水域中的水资源的利用,因此,《物权法》的相应规定,就必须与水法的这些规定相衔。

   首先,全民所有水域上的渔业权,系经国家行政机关许可而设定的;对这些水域作渔业使用的许可,自然涵盖了对无法与水域相分离的水资源的使用许可,水资源的使用费也应视为包括在渔业权人向国家缴纳的税费之中。此时,水资源的使用权就相当于附属于渔业权的法定役权。

   其次,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有些水域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有些水域是全民所有但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这种集体享有的水域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也应该内在地包含了该水域中的水资源的法定使用权,因为,水域若没有了水资源就不成其为水域,水域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若不同时具有水资源的使用权也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集体所有水域上或者在全民所有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上的渔业权,也当然地对权利范围内的水域中的水资源具有法定使用权。

   当然,不管是何种渔业权,其对水资源的使用不得超出渔业方式的使用范围,并且必须符合水法关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关规定。这样,水法的规定与物权法中关于渔业权的有关规定是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

   参考文献:

   1、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