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十篇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十篇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54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1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及独生子女现状等社会因素,家长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因此对于孩子参加这项活动并不支持。由于认识的误区致使思想上对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当前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主体——学生存在于各个学校之中,教育部门理应成为主要管理者,但是当前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开展中,基本上是体育部门一家在管,教育部门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其作为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并不明显,管理“不顺畅”、“不对应”是影响当前这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有关校园足球联赛文件和指令都是从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到各地方校园足球领导办公室,再转发到各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签章是中国足球协会代章。因为中国足协非官方组织,且不属于教育的主管部门,对各定点学校管理约束力极为有限,致使相关指令、政策难以真正贯彻落实。赛事系统不够完善现在各布局城市校园足球校际联赛已陆续开展,但由于各定点学校的足球基础和普及程度的差距,参赛球队水平不一,比赛比分悬殊,竞赛效果严重削弱。校际联赛分组一般按照所在区进行分组,全国布局城市地域差异较大,有的城市一个区的几所定点学校比较集中,实行主客场赛制还比较方便。但有的城市一个区的几所定点学校相隔较远,实行主客场制一方面路途远,交通费用较高;另一方面安全存在隐患。目前,以布局城市为单位的校园足球联赛相对单一,具有了一定的幅度,但缺乏纵向深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级联赛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各地区“园长杯”、“校长杯”、“区长杯”、“市长杯”等系列赛事还不够完善,各级、各类青少年相关的大区赛、全国赛,各种类型互补的杯赛、国际邀请赛、出国交流赛等亟待建立与健全。总体上讲,竞赛体系的设置没有充分兼顾普及与提高、校内与校外以及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关系。竞赛资源不够丰富目前校园足球大多数布局城市由于相应的配套资金未到位,而大多数定点学校每年由学校投入的经费较少或是零投入,其活动组织主要来自当地校足办下拨的一些经费和器材;现在踢球的学生越来越多,场地却严重不足,这些场地不仅仅是用来开展足球活动,体育课、其它项目的活动开展也是在上面进行;而且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放学后仅有有限的时间进行足球活动或比赛。校园足球各布局城市中,较多的定点学校缺乏或根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足球教练员。另外由于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编制有限,往往一个体育教师要身兼数职,既有上体育课,还要带训练队,周末还要带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校际联赛等,尤其是实行绩效工资以后,教师加班不计入工作量,致使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和联赛的积极性不高,从而直接导致足球运动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的推广与普及受到制约,也致使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无法顺利进行。各级校园足球联赛管理人员、指导员、裁判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能力较强的地区联赛管理规范、赛场布置严谨、替补席管理严格、运动员和裁判员着装整齐,指导员和裁判员业务素质较强,联赛水平较高;能力较差的地区联赛管理松散、赛场布置不严谨、替补席管理不严格、运动员和裁判员着装不整齐、指导员和裁判员业务素质较差,联赛水平也较低。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当前全国校足办和地方校足办对于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开展监督和检查力度不够。虽然全国校足办每年定期安排联赛评估人员对校园足球布局城市进行联赛检查评估,但仅仅的是针对校园足球校际联赛;各地方校足办没有针对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校内竞赛活动开展相应制定监督和检查制度。就是针对校园足球校际联赛,全国校足办对于开展好的有奖励措施,而对于开展差的没有惩治制度。致使部分校园足球布局城市在校园足球联赛开展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每年就是编制一份校园足球联赛秩序册交给全国校足办,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对参加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和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和冬令营的学生运动员年龄、参赛资格的检查力度不够、设置组别不严谨,比赛中以大打小、冒名顶替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联赛存在不公平现象[5];参赛学生运动员注册体系不系统、不完善,一些根本没有注过册的学生运动员就在参加校园足球联赛,致使校园足球联赛管理混乱。针对参与校园足球联赛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裁判员、指导员以及学生运动员的激励机制严重缺乏,致使联赛管理不规范、赛场组织不严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不高、比赛的观赏性不强等。

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以及资金优势,发挥竞赛管理与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等辅助作用。各省、市校园足球布局城市应成立由分管教育和体育工作的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分管体育工作的主要领导所构成的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共同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繁荣和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分管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要领导、当地部分小学(或幼儿园)、中学和大学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长(或园长)等学校代表所组成,主要负责当地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管理、协调、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并设立校园足球联赛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竞赛计划的制定与安排、竞赛制度的贯彻与落实、竞赛活动的开展与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并派专人专职负责检查和督促所属地区各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校内校际联赛的开展。规章制度健全一是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形势和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新的竞赛规章制度。二是要将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现有的与竞赛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存在着不严密、有疏漏的地方,或者比较散乱的文件等进行补漏、完善和整理。根据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认为我国可以从竞赛分区、竞赛分级(组)、竞赛资格、竞赛奖励以及竞赛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8]。建立分区竞赛制度建立分区竞赛制度有利于让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增加竞赛次数和数量,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访谈中,多数专家认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时,按照地域分布设立分区赛(表略)各分区赛决出前几名,再参加全国性的正式比赛(冠军赛、锦标赛或联赛等)。建立分级(组)竞赛制度合理的竞赛分级(或分组)是实行公正公平竞争原则和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发展的重要前提。就采取如何分组方式能够激发学校参赛积极性向有关领导进行了调查,大部分专家认为按水平进行分级(组)竞赛能够激发学校的参赛积极性,但进行分级(组)比赛时应坚持几个原则:第一,应按水平进行分组,根据上一年的竞赛成绩,将水平高的学校分在一组(甲组),水平低的学校分在一组(乙组),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升降级;第二,建立分级(分组)竞赛制度时,应坚持地域就近原则,就是尽量把地域相近的各定点学校代表队分在一个组,以便于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三,在保证比赛要素完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在竞赛规程、赛程上予以支持,让所有参赛的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足球的快乐。第四,决定名次的原则,应淡化竞赛成绩,坚持以鼓励为主,可以考虑结合参赛学生文化成绩和比赛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建立竞赛资格制度和竞赛奖励制度竞赛资格是指对参赛队参加有关赛事的资格规定。一方面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严格、统一的学生运动员学籍、注册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可采用网上注册和统一管理,凡是在注册系统注册过的学生,教育和体育部门注册信息互享,竞赛成绩相互承认;另一方面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和地方校园足球办公室应建立联赛举报机制和审查机制,严禁校园足球布局城市或定点学校在联赛中弄虚作假、严禁为追求名次而将学生球员集中调校等违反体育竞赛公平和体育道德的现象发生,如经发现和确认,立即取消相应资格,并在全国或在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对于学习成绩和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运动员,鼓励各省、市教育部门制定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升学加分政策;指导员在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中获得的奖励证书评定职称时予以加分;指导员足球课教学、训练及比赛纳入工作量计算。

制定规范的评价制度应对校园足球各定点学校竞赛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促其发展。一是建立由各定点学校校长、指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参加竞赛的各单位做细致的成绩评定,并把该成绩作为评定优秀班级的重要指标;二是建立由各布局城市校园足球联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对所属地区各定点学校校园足球校内校际联赛开展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与定点学校校长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以促进校园足球各定点学校校长对校园足球校内校际联赛开展的重视程度。竞赛资源优化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的组织与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竞赛经费、场地、器材等是校园足球竞赛活动正常开展的物质资源基础;竞赛管理者、工作人员、指导员、裁判员等校园足球竞赛活动正常开展的人力资源基础[9]。为保证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丰富和优化。丰富竞赛体系的物质资源一方面,校园足球布局城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校园足球活动的经费投入,并纳入财政计划。尤其是在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起步时间不长,各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运作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更应给予适当扶持。另一方面,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也是各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扩大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各定点学校应加大对校园足球竞赛经费的投入力度。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和学校拨款来开展比赛,应更新观念,在行政拨款的前提下,应充分挖掘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赛事的市场潜力以及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协作。形成多形式、多维度、多层面地筹集资金,不断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解决好青少年校园竞赛的经费问题,以保障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持续、稳步的发展。优化竞赛体系的人力资源对竞赛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并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以提过他们在竞赛工作中的执行能力。可以考虑建立对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评估办法,对一些考评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或换岗。评价内容可按照是否按原计划完成赛事、是否体现公正公平原则、各方面满意情况等进行。指导员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竞赛水平的高低。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中指导员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培训和外聘、教学与训练分开的做法[10]。具体措施是:①每年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和各布局城市校园足球办公室要多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指导员培训班,并把参加培训的学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②聘请退役运动员、足球明星或在役教练员、运动员下学校,对在校的青少年学生足球训练或比赛进行专业技术指导;③实行专职指导员制,或只分配指导员少量的教学工作,把指导员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④建立指导员考评和奖励制度,把指导员执教能力和水平与职称、奖金挂钩,以激发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赛事系统完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赛事系统可以概括为“校内校外相结合,小学、中学、大学相衔接,形式、内容、方法多样化”的新型发展模式。新型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赛事系统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级培养体系[11],普及广大青少年学生足球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在真正扩大足球后备人才规模的基础上,发现有天赋的足球苗子重点培养,从而提高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其重点在普及,主体在校内。新型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赛事系统的具体内涵包括校内足球竞赛体系和校际足球竞赛体系。校内足球竞赛体系主要是指在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中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广泛开展“园长杯”(足球游戏)和“校长杯”(班级和年级足球联赛),其重点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属于普及层次;校际足球竞赛体系主要是由“区长杯”、“市长杯”、“省长杯”、全国性以及国际流赛等系列比赛组成,其重点在发现和选拔有足球天赋的苗子跟踪培养,属于提高层次。

作者:李卫东何志林董众鸣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2

【关键词】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校企合作

参加一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会给职业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受到深入、持久的影响,在备赛的时间里,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基本都会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开展,学校的相关方面也都受到影响。它能够吸引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忘我地、夜以继日地接受训练,积极备战,满怀信心地参加比赛;能够促使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忘我地备战;能够引起各级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认真组织和举办;能够让企业深入地了解职业学校、了解学生,并主动赞助职业技能大赛、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主动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一”和参与“教学做一体化”研究。

一、学校园林专业开展技能竞赛的困境

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也曾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如2008年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大赛插花比赛荣获一等奖;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中职组)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获一等奖1人、优秀奖2人等。进行专业技能竞赛是展示学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和技能水平、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但由于受参与学校个数、专业人数影响,各级技能比赛无法常态化。与其他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相比,一是自治区、市级教育部门组织园林专业学生技能比赛不常态。主要原因是整个广西和各市有此专业的中职学校不多,横向举行此专业比赛难。如电子、机械、计算机类等专业单在桂林市就有许多中职学校设立,而园林专业在桂林市内除本校和农业学校有,广西农业学校又直属区级管,其基本上不参加本市内组织的各项比赛。二是学校对学生技能竞赛重视度不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次数少,师生参加积极性不高,参加人数少。三是通过竞赛,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参加比赛的学生技能水平不太高,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也比较差。总体来说,整个专业教学中缺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专业办学生机和活力不足。另外,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企业不了解学生技能情况,因而对学生就业需求积极性不高。首先是国家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其次是企业与学校缺少交流平台,虽然企业也接收学校的学生与教师到单位实习,每年12月初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会到企业进行短暂的实习,但企业担心工作的质和量可能会受影响,所以只会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粗造的体力活动,甚至有些企业还害怕学生因技术不熟练带来麻烦,担心轻则损坏机器设备,重则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所以许多园林、花卉公司对园林专业职业教育态度冷漠,表现出不支持也不热心,更不太欢迎学生实习,使学生实习比较困难,更不用说企业还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或者提供一些实习设备等。上述问题急需解决。唯有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让企业走进校园,走校企合作之路开展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才能提高专业的办学生机和活力,让企业更好地了解专业技能教学,了解学生,从而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解决方案

构建出一套基于校企合作的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园林专业技能比赛中的作用,自觉联合园林相关行业、花卉类企业举办技能竞赛,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合作,用企业的最新标准来引领并制定技能竞赛的标准,制定园林专业的教学与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对接的一种科学规范的竞赛机制。三、对策

(一)建立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制度

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从领导的专业管理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开始,引导园林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指导学校进行园林专业设置和相关课程改革,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为建设学生实习渠道出谋划策,在教师技能培养和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技能大赛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积极联合园林行业、企业举办园林专业技能大赛。要用园林行业的标准引领专业技能竞赛的标准,积极引进园林行业的最新设备和技术,来支持、服务园林专业技能大赛,最终使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聘请园林行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技能大赛评判。鼓励园林类的企业在竞赛现场进行招聘,学校积极推荐选手优先就业。竞赛结束后,学校工种鉴定部门积极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联系,努力使获奖学生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将专业技能竞赛纳入常规教学工作,并努力拓宽范畴

深入调查了解园林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现状以及他们参加技能竞赛的需求情况,分析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切入点,积累研究个案,并在此基础上交流、碰撞,不断实践、反思。开展园林专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提升园林专业师生的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园林专业技能大赛必须实现由少数专业师生参与转向全体师生参与,努力做到覆盖全校园林专业的每位学生和每位教师,覆盖全区每所设有园林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努力做到竞赛中“园林专业技能全部覆盖,园林专业师生全员参与”,最终做到使园林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园林专业技能大赛,并力争取得最好成绩。要想把一个专业技能比赛举办出如此成效,我们必须把园林专业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转向常态性工作,把技能大赛作为一项重要常规工作。不仅要办起来,要办好,而且要常抓不懈。努力拓宽专业技能竞赛的范围,从个体到集体,延伸到社会服务,增强专业技能竞赛在社会的影响力,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

(三)制订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竞赛方案

园林专业竞赛内容的建设要科学规范,竞赛规则的制定要公平公正。研究“园林专业技能竞赛”的细化标准,制订园林专业竞赛的实施方案;制定技能竞赛的评判标准时,既要突出园林专业教学环节的重点,符合园林行业生产实际,又便于在技能竞赛中操作执行,有利于专业竞赛选手的选拔。要求所有竞赛裁判员严格按照技能竞赛裁判和评分细则,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秉公办事,公正严明地选出优秀选手。在具体操作技能竞赛内容上,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园林植物、插花、盆景制作、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工程),选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技能要求,实现不同的目标,形成不同的专业技能竞赛方案。通过课堂教学——生产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从而使技能需求内化为专业情感,并自觉落实于技能操作行动上,激发学生职业情操和意识,落实他们的自主行为。能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把握“技能培养”载体,抓好教与学环节

从教学方面,一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园林专业技能讲座;二是在课堂教学、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做到“赛普结合,赛教结合,赛改结合”。做到技能竞赛基于全体学生,避免走入“精英教育误区”,结合学校园林专业特点,开展技能竞赛。同时,做到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相结合,使“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专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的相辅相成关系,实现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的双丰收。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完成各项教学生产任务。善于做中学,实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对接。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养。一是引导学生多看园林专业相关书籍,多看现场绿化设计(城市绿化、公园、小区等)艺术,多看相关园林网站,了解园林行业最新动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内涵和品位。二是要求学生多练多做多总结,不同园林景观有不同的方案,有不同的施工方法,积累经验,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较快提高动手能力和实地操作能力。三是教育学生吃苦耐劳,指导团队协作。园林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园林工地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五)形成赛满校园活力四射的文化氛围

树立“赛文结合,以赛促学”的教学活动观,主动承办和参加园林专业各级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活动富有挑战性,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人人参与,你追我赶,超越自我的一种行为文化。让它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成为一种校园竞赛文化。园林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分校级、市级、区级、部级农林类的四级赛事。校级竞赛中做到调动园林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市以上级的选手选拔时要保障科学性,平时对选手培训工作要做到长期性、长效性。大赛指导教师要相对稳定,要让指导教师安心做好指导工作,简化他们的课时申报。校园内通过宣传栏、广播站高效地宣传报道,及时兑现参赛的奖励等。为那些通过层层选拔优选出来的学生提供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发展的平台。

(六)形成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3

关键词:校园;集体舞;推广策略

校园集体舞作为~项校园体育活动形式,既具有艺术性、节奏的律动性、广泛的适应性、动作内容丰富性、娱乐性和寓教于乐性等特点,又有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培养美的意识;愉悦学生身心,消除紧张情绪和缓解精神压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功能。然而,在l: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许多学校的场地条件不能满足全校学生在大课间活动时共同跳集体舞的要求,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未能组织体育课教学活动或灵活的运用其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导致部分学校未能开展集体舞活动;由于对校园集体舞的功能、特点宣传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和家长对校园集体舞的教育作用认识不足,从而担心起学生的早恋现象会更加严重;部分地区由于未进行行政强制,学校领导又忽视了校园集体舞的教育意义,未给与相应的重视,导致学校未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集体舞与学校体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集体舞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的开展,如何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集体舞带来的健康与快乐,制定一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推广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校园集体舞的研究现状

《集体舞的特征与功能》中主要谈到集体舞是一种在广场、大厅或校园中跳的群体性自娱舞蹈,是一种普及性的生活舞蹈形式,它在愉悦人们的身心,增进友谊,掌握礼仪和团结群体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们。文中还对集体舞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形式自由,丰富多彩,多样统一;步伐为主,变化重复,因人而宜,亲密接触。陈友玉在《谈谈校园集体舞的美育作用》中指出,校园集体舞是学校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学校美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学生自我表现力,改善精神面貌;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集体荣誉感。陈景娥在《校园集体舞乡土特征的提炼与思考》中,分析了校园集体舞中融入“乡土"艺术元素,以乡土舞蹈的律动、乡土美术的构图,结合乡土音乐编排出的校园集体舞,将使校园集体舞更富艺术个性,更加丰富多彩。同时,陈景娥也在文中阐明了校园集体舞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它寓美育于娱乐之中,既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也能通过舞蹈展示青少年学生的风貌,抒发情怀的观点。

《校园集体舞之我见》作者唐云涛针对校园集体舞的推广问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首先肯定了校园集体舞的价值: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增进彼此友谊和团结,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分析指出了教育部推出校园集体舞的几方面原因:原有健身健美活动的不足:校园集体舞正确引导异性交往;时代的进步和需要。最后提出推广中的几点注意事项:注意地方实际和民族特色;推广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浅谈全国中小学校第一套校园集体舞的推广》一文中,分析了校园集体舞的特点,谈到了集体舞引发的异性交往这一热议问题,认为“校园集体舞中有一些邀请、致敬、迎送的动作,而且跳舞时要求大家动作协调、配合得当、举止文雅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了解异性。【9】"并提出了推广校园集体舞的必要性。彭永群撰写的《浅析体育集体舞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可行性》一文中指出了体育集体舞的内涵和5个基本特点,即内容丰富性、娱乐互动性、场地器材不受限性、整体艺术性、形式风格多样性。并且,认为在高校健美操课中开设体育集体舞具有积极的意,能过弥补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张世民在《课间集体舞活动效果好》中谈到,利用课间十分钟开展集体舞活动有以下几点好处:丰富了课间活动的内容:调节神经活动有利于上好下节课;寓集体主义教育于舞蹈之中;有助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消除认识误区为校园集体舞喝彩》一文中指出,少数教师和家长应消除对集体舞认识的误区,认为校园集体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有利于条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lo】。

《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引争议》中提出了几点社会对《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质疑。例如,家长认为高中组的《校园华尔兹》会导致学生的早恋现象更加严重。教师进行大班教学担心课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如果要巩固课上内容,就要让学生购买教材光碟,又会造成收费现象,增加家长负担。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对校园集体舞进行研究:一、有关校园集体舞功能特点、健身价值方面的研究。二、对校园集体舞在社会上引发的争议进行分析研究。三、对推广校园集体舞的价值及必要性进行研究。

二、校园集体舞的推广策略

推广是扩大事物的使用范围和起作用的范围,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营销学中的营销渠道“促销”同样是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的实质和关键就是信息的沟通。可见,“推广一与“促销"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研究根据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并借鉴促销中具体的促销方式(见表3.13),制定了校园集体舞推广策略。促销,顾名思义,是促进销售的简称,也普遍称作推广。01]促销方式包括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本研究对促销方式进行了有选择性的筛选,根据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竞赛、示范表演)制定了教学推广策略、大众媒体宣传、表演推广策略和竞赛推广策略。

2.1行政干预策略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行政体制上不只表现出了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也存在着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这也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职权划分上的体现。【12】统一领导具体表现为:一、从教育行政组织上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一级室(组)等各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以上这些组织均受中央统一领导。二、从教育行政内容上讲,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宏观规划等大政方针均由党中央与国务院制定,由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具体贯彻执行。分级管理的含义是指对全国整个教育事业实行中央、地方(包括省、市、县、乡镇)两级管理。即国家教育部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全国及所辖地区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实行职能管理。具体情况大体如下:一、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由国家教育部,中央各有关业务部门及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教育行政机构实行管理。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即省、市、自治区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由省、市、自治区领导,有关业务部门主管,属中央各部门办的,地方应给予协调和配合。三、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地方负责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省、市、县、乡镇四级对基础教育的管理也有具体职能上的分工。

2.2大众媒体宣传

企业在产品的促销过程中,为了引起顾客的购要*趣与购买欲望,通常采用通过大众媒体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广告促销方式。同样,推广校园集体舞,实际上就是扩大校园集体舞的使用范围及影响范围,那么,这个过程也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宣传。现代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件商品的营销都需要借助外力,包括从众心理的造势。借力和造势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媒体。【1”本研究所说的媒体主要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大众传媒。

221报纸

据史料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一份报纸是我国唐代的邸报。报纸是以客观事实报导和评论为主要内容,利用印刷文字,以比较短的间隔定期发行的媒体。报纸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大众传媒,它出现于广播和电视之前。它具有造价低廉,制作简便,出版发行迅速的特点。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策划校园集体舞活动后,可以迅速的将相关内容登载干报纸之上.随着报纸的迅速发行得到快速的传播。尤其是通过发行量大的报纸,校园集体舞在时问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2.2.2广播广播媒介包括接受媒介(收音机),录编设备(录音机、编辑机、合成机等)和传送媒介(讯号发射机、发射天线等)。广播媒介具有以下特点:一、简易性。二、亲和力。三、互动性。

转贴于目前,校园广播是学校传播媒介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在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时,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的形式进行集体舞项目的传播或是活动组织的通知工作等,以这种方便、简易的方式达到在全校范围内迅速传播的效果。

2.2.3电视

电视是传播带有声音的移动图像(包括文字和画面))的大众媒介。作为颇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被认为是比较完整的大众传播媒体。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与广播相似的简易性,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传播范围非常广。二是通俗性。中国电视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它与生活更接近,更利于展示当今社会生活的特征,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普及性、接近性。三是商业性。此外,因为以画面和声音为构成要素的电视,具有传播的再现性、展示性,接受的直接性、现场性等特点,让人获得视听感观的直接感染和冲击,使其更接近于通俗文化和流行艺术。

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广校园集体舞的过程中,应着重运用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体,使师生不仅可以在校内了解到集体舞的相关内容,也可在校外对集体舞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好地做到校园集体舞的传播与普及。

2.2.4网络

网络媒体就是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式的传播媒体。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校园集体舞在推广过程中,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媒体,可以对有关集体舞的文字、音乐、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大大加快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获得快速而有效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信仰、行为观念和生活方式。自17世纪报刊媒体出现以来,几乎所有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产品都借助了大众传媒宣传力量而得以发展。【14】当前,体育也正是由于搭载了大众传媒这个有效的传播工具,才得以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者。当前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的瞄准了体育,把报道体育作为扩大发展、吸引广告的热点,这一方面是由体育这个宠儿的优势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媒体通过加大对体育的报道,也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说,体育与媒体的之间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由于媒体与体育在实践中形成和建立了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又由于体育和媒体同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宣传教育属性、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服务属性等方面都有共同点,因此体育与媒体在互动中共同得到了良好和快速发展。当前,世界范围内大众传媒与体育的互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双方来说追求更加有效的互动是必然的趋势,校园集体舞在推广的过程中就应重视与媒体的互动,对其进行良性的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喜爱它,以迅速达到广泛开展的效果。

2.3竞赛推广策略

竞赛推广策略依据营业推广方式——竞赛而制定。企业促销产品组织竞赛活动可以促使消费者参与某特定产品的交易和宣传活动,同时,刺激及鼓励批发商、零售商及其推销员努力推销商品。同样,体育竞赛是推动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体育竞赛,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鼓动作用,从而吸引和鼓舞人们投身于体育活动,促进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推广校园集体舞过程中组织集体舞比赛,可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扩大集体舞的影响范围,推动其广泛开展,并提高参与者对集体舞的掌握程度。因此,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活动的形式推广校园集体舞。根据竞赛级别的划分,以及组织校园集体舞比赛的目的,即调动学生参加集体舞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掌握集体舞运动技术的水平,实现校园集体舞的广泛开展,设计了以下竞赛推广方式:年(班)级竞赛推广方式、校级竞赛推广方式、县(区)级竞赛推广方式、省市级竞赛推广方式、全国竞赛推广方式。三、结论

3.1

校园集体舞需求情况:学生较喜爱这项运动,且有参与的动机,教师也认为

有必要推广校园集体舞这项运动。校园集体舞开展情况:部分学校已开展了校园集体舞

活动,但由于教师在有限的体育活动时问里,不知运用何种组织形式等原因,部分学校

未能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因此,有必要制定校园集体舞推广策略。

3.2根据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并借鉴促销的具体方式,制定了校园集体舞推广

策略,包括:行政干预策略、大众媒体宣传、教学推广策略、表演推广策略和竞赛推广

策略。

3.3推广策略是一个整体,其中行政干预策略是校园集体舞顺利推广的保障;大

众媒体宣传起到了扩大校园集体舞影响面的作用;教学推广策略、表演推广策略和竞赛

推广策略是推广校园集体舞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其中,教学推广策略是表演推广策略和

竞赛推广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3.4在实施过程中,推广策略需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进行一段时间后,方可取

得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0.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3]教体艺函[200714号.教育部关于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通知.

[4]黄宽柔,姜桂萍.健美操体育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02.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篡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6:679—68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81.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4

为了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推动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内容,普及球类活动知识与技能,形成校园球类文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组织落实

(一)县内中小学校园球类活动以三级联赛的方式进行,即校内(班级内和班级间)比赛、区片校际间比赛(乡镇和城区)、县内校际间比赛。

(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结合周末联赛、校长杯或班主任杯等多种赛制,组织好校内班级内、班级间或年级间比赛,并保证比赛场次和参与人数。确保在校学生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球类活动时间,全校不少于80%的学生参与校园球类活动。参与校园球类活动学生运动时间应计入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

(三)学校球队的要求:小学组每队一年内至少踢16-18场比赛,中学组每年至少踢。

(四)各项球类竞赛可根据实际制定竞赛规程。足球可采用5人制、7人制、11人制等。

(五)各学校要保障校园足球类活动所需的设施、场地和器材;各项活动要有记录和相关影像资料。

(六)四月份启动“大光明”杯青少年足球联赛

三、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我县校园球类活动的领导,确保此项活动的有效开展,县教育局与文体局联合成立县中小学校园球类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黄显波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河哲龙教育局体卫艺幼科科长

李民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体育科科长

金锡换**县少儿体校校长

姜昌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

各学校校长

下设办公室,主任:河哲龙(兼),

成员:卢颖教育局体卫艺幼科

孙成立**县教师进修学校

金源**县体育运动学校

**县教育局**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

二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关于开展全县中小学校园足球球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教育办、中小学校: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精神,为贯彻《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及《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和《延边州中小学校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培养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球类活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校园足球类活动的重要意义。校园足球活动在中小学校有广泛的基础,深受学生喜爱。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对于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内容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办和各学校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制定工作计划、竞赛日程等等,细化具体措施。加强对该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建立工作制度,形成工作机制。班内、校内比赛由学校组织;有条件的乡镇教育办可组织镇内校际间的足球比赛。教育局和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局,组织城区和乡镇间的校际间比赛。

三、坚持重在参与、重在普及的原则,激发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球类活动,真正实现通过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全县“校园足球类活动”启动仪式,于4月17日8:00分举行。要求全县各学校在8:30分正式启动该项活动。届时电视台对部分学校的启动情况做新闻报道。

请各乡镇教育办、中小学校接本通知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结合本乡镇、本学校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县校园球类活动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学校开展校园球类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县教育局**县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局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5

  一、经验做法

(一)、确立了我校校园足球工作指导思想,制定了我校校园足球工作目标,并强调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以体育课程为依托,足球教师为导引,足球选项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喜欢足球,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足球锻炼,实现足球的普及与提高。以校园足球为契机,全面推动体育工作,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人才。

(二)、不断召开校园足球工作会议,成立我校校园足球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确定公共教学部主抓,足球专业教师为校园足球教练员,具体负责我校校园足球工作,同时负责建立并完善校园足球工作制度、安全预案,组建校园足球训练队,确定了训练时间并坚持按时训练。平时每周三次集中训练,假期每天坚持两次训练,不断提高体能和足球技战术,足球教练员能不断总结和主动提高自己,花费心思对每一名校园足球队员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同时制定我校校园足球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三)、进行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和推广校园足球活动,以足球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调到学生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站,微信公众号,橱窗等多样途径,以校园足球征文、板报、绘画、知识竞赛、图片展等方式广泛宣传足球运动的知识,大力推动校园足球活动;整理和收集校园足球工作材料,健全我校校园足球工作档案,便于上级部门掌握我校校园足球开展情况。

(四)、建立足球联赛制度,确定联赛时间并按时进行比赛。一方面,在校内足球选项教学活动中,以足球活动为主,开展足球单项技能竞技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走进足球场。另一方面,各班级、各系部组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形成系部,学院两级联赛形式。联赛中学生即赛出了风格,又赛出一定的水平,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参与足球活动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和团队配合、协作精神。

二、政策举措

(一)、学校重视、责任到位

根据加快发展和普及校园足球的精神,学校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有关规定开展体育教学和校园足球工作。将校园足球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工作的组织实施、招生、教学管理、课余训练和竞赛、运动安全防范、师资培训、检查督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条件保障

首先配齐配强体育师资,满足教学工作需求,并至少有一名足球专项体育教师。提供体育师资参加培训的机会,学校定期开展体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场地设施、器械配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能满足体育工作的需求,不断得到补充与维护,并建设有适合学校条件的足球场地,足球及基本训练竞赛器材数量充足。

(三)、引领足球教育理念

校园足球的本意就在于体教结合,教书育人,强身健体,这是校园足球的宗旨,需要先进的足球教育理念引领体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足球教育模式和体系。

首先游戏激趣,抓好足球基本功。在足球选项教学和足球训练中,引入足球元素,像射门游戏,颠球游戏,传球,运球绕竿等,通过训练,定期开展基本功足球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

其次利用小范围对抗赛,提高技战术水平。小场地就会让队员多触球,既能练技术,也能练战术,包括体能,攻防转换,所有的足球比赛当中包含的元素在小场地对抗里都会有。通过对抗赛、梯队竞争,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培训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学校引导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认真钻研新教材、新教法,积极探讨合作性、研究性学习及快乐体育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锻炼的主人。为了调动体育教师从事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学校不仅将体育教师带操、带队及课余训练计入教师工作量中。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然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体育专项培训,接受现代体育教学理念。

三、工作安排与建议

(一)、健全校园足球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方案,力争更科学合理。加大 校园足球经费投入,不断购置足球器材、设备设施,以满足同学们课堂足球活动的需要。 

(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为提高足球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应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足球教研活动,如说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案创新等教学基本功大赛,为足球教师提供观摩、交流、研讨、学习的机会,使足球教师及时了解与掌握新的教学信息。培训中要以足球教师教学、训练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足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宗旨,使培训真正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6

(齐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济南山东250014)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驻济39所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济南市的地方特色,提出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关键词:驻济高校竞赛管理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17—03

基金项目:齐鲁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3L1309。

作者简介:1.张立天(1981~),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章以驻济南市的39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竞赛管理为搜索主题,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辅助条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阅近5年各学术刊物中有关学校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掌握最新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资料的准备和积累。

1.2.2问卷调查法

分析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理与有效的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对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文章的要求设计《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问卷,针对驻济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100%的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并随机选取29名被试进行两次重复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问卷中相关系数R=0.796,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问卷设计完毕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驻济高校,现场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问卷共发放7800份,回收7800份,回收率100%,经过回收筛选,有效问卷为7720份,有效率98.9%。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大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走访高校相关体育竞赛管理方面的领导,对他们进行咨询,了解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管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存在,满足了不同水平体育竞赛爱好者的需求。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各种体育社团为活动地点,采用学生会员制,其活动完全是社团自行组织。但是这类管理模式存在社团活动较少,规模和活动连续性不足,并且活动精分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发展。学校团委学生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较体育社团有了较大的提高,此种管理模式以各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为组织依托,学校体育部门全力配合,提供场地、技术和裁判的支持。团委和学生会是平常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两个部门,学生也比较重视此类活动,加之此类活动一般经费是各院系提供,保证了活动的规模、学生积极性和活动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所以此类体育管理模式成为了现阶段驻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体育委员会为主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是在全校规模的大型比赛时才会出现,这类体育比赛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参与和组织,全校师生都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的影响力巨大。此类比赛的经费主要由学校、各院系和赞助单位提供,活动一般有田径运动会、三大球联赛等。各高校每年都要组织3-5项此类比赛,这充分说明学校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这便促进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

通过走访各高校体育主管领导了解到,现阶段困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主要还是经费的来源问题。通过走访发现,学校体育竞赛行政经费支出仍然是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由于学校体育竞赛大部分规模较小,影响力不足,导致外来的赞助经费较少,有赞助也只是一些冠名、场地广告、运动员服饰、器材等方式获得一些微薄的收益,并且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大规模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受资金来源限制,对于缺少公益赞助资金情况时则很难开展活动和竞赛,致使学生自己组织的比赛较少。

2.2驻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2.1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

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体育的内在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体育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外,也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锻炼意志品质、社会交往、个性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学生体育行为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现阶段驻济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是存在较大偏差,认知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表1显示,对于体育具有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方面,认知度很高,分别达到92.5%、87.6%和83.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表面。而学生对体育深层次的功能、智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不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分别只有55.4%、45.6%和34.5%的学生知道和了解体育的这些价值功能。在体育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这一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仍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学校应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培育,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从而促进校园体育的参与度,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2.2驻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否齐全,关系到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程度。现阶段,驻济高校都比较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关系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高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各高校基本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室内、室外体育场馆和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竞赛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为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成为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驻济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表2数据显示:尽管现阶段驻济高校基本都建有运动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可运用与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有限,导致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平均面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健身需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影响了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另外,有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因为没有适宜的场地和器材,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是场馆建设的速度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资源需求,这对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利影响。

2.2.3驻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驻济高校的体育运动开展都能做到依托社团组织、学生会、各院系团委、学校工会组织和学校体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校的有利资源,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活泼向上的体育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一般包括4各方面:自我锻炼习惯、受同学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体育考试。自我锻炼习惯的,男生占32.7%,女生28.2%;受同学影响的,男生占52.1%,女生占64.2%;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男生占32.4%,女生占9.3%;应付考试的,男生占35.6%,女生占47.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习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坚定的体育锻炼意志,只是盲目跟风或将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已。可以看出,目前驻济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理想体育风气还没形成,尤其是女生在这一方面显得更加缺失。

有组织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驻济高校应加大对校内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提高奖励机制,多多举办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下拨转型资金,形成固定赛事,每年定期举办,形成良好的校内体育竞赛传统,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意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2.2.4驻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俩的运动项目中,存在男女项目上的较大差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等对抗性强、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等,男生分别达到57.9%、48.7%、24.2%、26.1%。女生参与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排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隔网或露天有氧项目方面,比例分别达到45.8%、30.6%、18.3%、47.8%、56.4%和43.2%。这说明竞赛对抗性强且普及性较强的项目深受男生欢迎,而趣味性高的、简单的、对抗性弱的项目则受女生喜欢,这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项目设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基础。

3建议

3.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力量

高校体育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是体育竞赛生命力的保障,体育竞赛要想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度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因此驻济高校的体育竞赛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力量,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3.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经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驻济高校很多都是“新校区与老校区想结合”办学的模式。大部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都是还不够健全,很多问题都导致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体育竞赛的举办和开展还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因此,应该继承自身校园体育文化中历史沉积的优秀部分,并根据时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先进文化,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

3.3坚持项目设置多样性、形成全校参与的风气

参加某一项体育运动,参与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作为基础,否则参与其中一是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二是参与过程中极易受伤,给自己带来不便。因此,校园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上就要考虑此项因素,在项目的设置上,除了设置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还要设置一些技术要求低,参与度高的项目,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努力增大活动的覆盖面,让不同体育能力水平的学生最大范围地全面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施展才华、培养素质、陶冶情操的机会,从而实现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校参与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3.4整合体育资源,打造校园品牌

现阶段驻济高校必须意识到,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将高校各种分散、零星的赛事进行有效整合,各学校要通力合作,进行赛事产品合作,建立互助机制,营造大家共建各类赛事的氛围。打造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3.5立足校园体育竞赛,形成校企合作,促进校园体育竞赛发展

以整合的校园体育竞赛为立足点,建立全方位的赛事管理模式,形成周期化的体育赛事,校方应全力支持,发挥体育竞赛的社会价值,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各种赛事的持续性、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进赛事增值,打造独特品牌,以提高赛事的市场价值,赢得市场,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赞助到比赛中来,增强赛事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校园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玲,王岩,刘文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运营效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40-44.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7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策划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开展好活动的重要保证。为了取得实效,我校成立了校园“文明风采”竞赛指导工作组。刘品生校长亲自组织指导,精心策划。明确指出要以举办这项活动为契机,以“树立职业理想,展现文明风采”为主题,抓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核心问题,贴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适应中等职业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和风采。

工作小组召开专题讨论会,分工到位、落实责任,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期限,制定奖惩办法,并专门召开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会议,统一时间召开各班动员大会,对学生进行了比赛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为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我校通过动员大会、校园广播站、板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对竞赛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为竞赛活动造势。学校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激发师生的参赛欲望。制定了竞赛活动奖励办法,鼓励师生参赛。从分工、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的确定,到经费、比赛内容及日期的安排都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计划,从而使参加比赛的师生能在各

方面都比较顺利开展活动,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本次活动采取广泛发动、班级动员、层层推荐选拔的方式。为扩大竞赛活动影响,提高参与程度,争取好的成绩,班主任组织学生把“文明风采”竞赛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努力提高竞赛水平和质量,推荐最优秀的作品参赛。并将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成绩,体现到学生德育考核成绩中。

二、组织严谨到位,工作扎实有序

我们在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做到把竞赛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文化课、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实训实习相结合。积极对活动方案进行设计,明确活动目的、活动要求、活动内容。

在此次竞赛活动中,各班班主任都组织了本班同学踊跃参加。在全校中掀起了“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月,同时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精心组织活动项目。

首先在校内开展“文明风采”初赛,经初赛选拔出来的作品参加复赛。竞赛包括:

(一)征文演讲类比赛:“牢记历史,爱我中华”、“成长中的感动”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类比赛。

(二)职业规划比赛:主题和内容:以“我的未来我做主”为主题,引导学生树立信心,逐步培养职业意识,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摄影类比赛:“职校美、学习美、劳动美”为主题的比赛。

(四)微视频类比赛: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比赛;

(五)校园情景剧类:以“法制、安全、环保、健康”为主题的比赛。

(六)才艺展示类:以“人人尽展其才”为主题的比赛。

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指导老师都在做指导、修改和推荐工作。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人人积极参与,一个节目反复排练,从服装、道具、摄像、制作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劳动。在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师结合教学辅导设计征文演讲比赛,计落实算机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指导学生录制微视频作品,舞蹈、礼仪、体育老师结合课程、利用课外时间知道学生进行舞蹈、武术、礼仪等才艺练习。我们力争竞赛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人人参与、班班比赛、学校选拔”,有效地调动起广大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在彰显职教特色、展示学生风采的过程中,让德育在实践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经过初赛,选拔出来送入决赛赛的作品有:征文演讲类10篇;思想汇报专题“才艺展示类”作品11件。

我校开展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是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创建;

三是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实现四个提高:

一是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是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活动技能;

四是提高学生竞赛与协作意识。

三、活动收获颇多,意义影响深远

1、明辨人生方向,树立职业理想

我校的一些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职业缺乏正确的定位,使他们盲目自信、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理想偏离现实。通过这次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思考。让学生明确了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要求,改变了就业心态,增强了创业意识,职业理想也更切合实际,更符合社会落实的要求。

2、加强自我教育,勇担时代使命

通过参加“文明风采”活动,使学生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思想,明确了职业意识,逐步树立起自信心。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他们是在上不了高中、中考失利、满怀失落感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走进职业学校大门的。而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给中职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致使他们感到自卑。在平时的作文中出现了“黑色”、“迷茫”、“沮丧”、“被迫”、

“无奈”……这样的词语。但进入我们学校后,由于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进而接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他们逐渐喜欢上了自己所学的专业,逐渐树立起了美好的职业理想,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许多学生表现出了对所学专业的强烈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征文中、演讲比赛中使用这些词语来表达他们的心情:“欣慰”、“庆幸”、“无怨无悔”、“充满希望”、“前程似锦”……不少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的转变都是在我们教师的耐心帮助和引导下实现的。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8

本文就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一些初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趣向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发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男生对球类(篮球、足球)、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我们可多安排一些,满足学习要求;女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对形体、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教学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搞专题性体育活动

除了各种运动会、运动竞赛、小型趣味体育比赛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我们在选择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锻炼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为指导思想,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更要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二、让学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人

1.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

(1)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社团。为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社团,制定社团制度,开展如各种球类、健身操、技巧类等体育项目的教学,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人。

(2)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及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大对体育赛事的报道,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体育道德风尚。同时,普及学生的体育知识,宣传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方法和原则,真正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使课余体育工作成为学生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协助学生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等得到巩固,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又促进了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2.让所有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运动场

(1)制定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度,保证出勤率。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课外时间上的保证,除了加强平时的考核之外,还必须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制度,让学生能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将班级出勤情况与先进班级的评选、先进个人的评选相结合。

(2)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成为体育成绩评价的一部分。

为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之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3)充分挖掘学校的体育资源。

为保证学生人人能动起来、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除了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对现有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开发新兴的运动项目,如学生感兴趣的街舞、啦啦操、形体操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同时大力开发课外与校外体育资源,如社会体育活动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体育基础不同,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表扬,激励学生的锻炼热情与期望。

(2)经常组织不同层次的小型比赛。

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活动的优势,除了全校性的运动会、各单项比赛外,各班级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

(3)改革传统的校运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赛者。

以往的运动会竞技性较强,只是少数人表演的舞台,多数的学生是充当观众的角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相符。因此,我们对校运会必须进行改革,淡化竞技体育的特征,设置更多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比赛项目,增加集体性、趣味性项目,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成为参赛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9

一、活动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普及青少年科技知识教育。同时,引导广大青少年加深对“科技为城市添彩、科技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念,为“创教育强区”献计献策,更为创建和睦、和谐的社会而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二、活动主题:与科技同乐与创新同行

三、活动对象:天心区中小学生

四、活动时间及主要内容

(一)承办市级青少年科技竞赛

1、2009年长沙市小学生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地点:幼幼学校4月18日

2、第二届长沙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

地点:青园小学5月8日一9日

(二)全国、省、市级各项青少年科技竞赛

1、参加“尚德电力杯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

2、参加2009年湖南省中小学机器人竞赛

3、参加长沙市2009年公众知识产权知识有奖竞赛

4、参加长沙市2009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示活动

5、参加2009年长沙市小学生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

6、参加第二届长沙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

7、参加2009年长沙市第二十届模型竞赛

8、积极推荐优秀获奖作品参加《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的出版。

(三)科技创新教育下社区活动

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创新科技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营造社区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切实提高长沙市市民的科技创新素质的同时,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深入开展,使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为创建“创新型城市”及打造“两型社会”夯实好人才基础。

具体内容

1、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如何促进少年儿童创造性的发展》——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谭迪熬。

2、少年儿童科技创新活动:《未来的帽子》—长沙市优秀科技辅导教师肖宗文、康龙。

活动范围:

时间:2009年3月22日地点:长沙市天心区长坡社区组织学校:沙湖桥小学

时间:2009年4月10日地点:长沙市天心区白沙井社区组织学校:黄兴小学

(四)“校园科技创新周”活动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4月份第四周)。

在各学校营造活动气氛,各校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宣传科普知识、科学人物,宣传活动内容,利用班(队)会、校园讲座设立科普讲坛。各学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阶段:启动仪式、展示(5月份第二周)。

各学校组织利用各种绘画工具及电脑美术的形式创作科幻画、动漫画、电脑创想画,内容要表现人文、地理、自然等,学校利用展板现场展出。

科普小制作展。为鼓励广大青少年在参与、实践、体验中主动接受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举办科普小制作展。作品以表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科普知识为主。

组织师生观看科技影片,参观省市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和生态园等。

第三阶段:“校园科技节”(5月份第三周)。

为广大青少年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科普知识提供平台,以“与科技同乐与创新同行”为主题学校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科学普及教育,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与社会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从而达到活跃校园生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融入班级管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动手所带来的巨大益处。时代在前进,科技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人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富有进取精神和竞争能力的自主人。

(五)“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发明创造成果展开放活动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教育工作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宣传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营造鼓励发明、激励创新,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时间:2009年5月25日地点:长沙市天心区第一中学天心区沙湖桥小学

五、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学校要高度认识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成立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大力支持各项活动。

2、专人负责,明确职责。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各校要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3、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各学校要精心制定活动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广大师生在“创教育强区”中具体、生动的实践,积极营造活动声势,使科技活动深入人心。

4、各学校学生在参加科技重大活动时,必须由教师带队,并做好文明与安全教育工作。

科技活动周结束后,各学校要及时对本届科技活动周的举办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活动的组织实施、主要内容、活动成效、典型案例等进行认真分析和梳理,形成2009年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附有关声像资料),将根据各校开展活动的规模、效果等情况,天心区2009年科技活动周组委会进行评比表彰。于5月28日前报送天心区少年宫。电子邮箱:。

附件:1、2009年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2、天心区学校2009年科技活动周开展情况登记表

天心区教育局

2009-5-12

附件1:

2009年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1、热烈祝贺200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隆重举行

2、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3、科技为城市添彩、科技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4、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5、科技为“创教育强区”添彩

6、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

7、加快科技创新,努力提高长沙城市综合竞争力

8、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9、强化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10、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11、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12、加强科学防疫、控制疾病流行

1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4、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15、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长沙市民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

16、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小学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篇10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运动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学生既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创造者。学生会受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同时又通过自身的言行创造文化。二是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校园体育文化有着体育活动特有的竞技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与过去相比开放性较强。三是校园体育文化教育性突出。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的广泛性,重视其教育意义。

高校篮球运动的文化特点

篮球运动最初来自美国校园,慢慢地成为很多国家的学校体育项目。以CUBa为主体的篮球运动使得中国高校掀起了一股篮球文化热,使篮球在高校校园得到普及与推广,篮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篮球运动文化特点表现在:一是篮球渊源文化。篮球运动最初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游戏其实就是人的审美的自由活动。二是篮球发展文化。篮球运动由最初的游戏发展到后来的竞技运动,使得很多相关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走向现代化。比如篮球队员更高、更壮;篮球竞技规则更为完善;篮球战术风格更明显等。三是篮球人文文化。篮球运动是以人的参与为中心的,运动场上的教练员、运动员、球迷等都是其组成部分。人文文化其实是人文关怀,运动场上队员与裁判员、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四是篮球市场文化。篮球比赛的观赏性强,很容易带动体育用品企业、体育赛事赞助、电视转播、球星、赛场广告等行业的关注。世界性的大型运动会不仅让中国队员走向世界,也推动了篮球事业的发展,为相关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篮球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与体育精神产生深远影响,形成稳定的篮球文化。篮球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校园文化融入了文化、娱乐、健康等多种因素,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一)篮球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发展

篮球运动涉及到体育精神、体育道德风尚、体育观念、体育宣传等方面。其中体育观念是人们在观赏或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健身、娱乐、心理、道德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好的体育观念会正确地指导人的体育行为。篮球运动运动量大,身体各机能要承受一定的负荷,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且篮球运动由娱乐作用,同学们一起参与篮球运动,在愉悦的氛围内能减少不良情绪的出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精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品德。当今的篮球运动已完全超越了起源时的游戏性,能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它的价值已超越了健身、娱乐的需求,成为社会发展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电视使得篮球运动也走出国际,走向全球化。世界性的大型运动会,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视就可以即时看到全国各地的赛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球员所在的球队的赛事。喜爱篮球的学生关注篮球,会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知识的了解,追溯篮球运动出现的源头及发展的历史,对篮球运动及相关运动的宣传开始感兴趣,也即是说对与篮球相关的方面都想了解,都感兴趣。同时在关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还慢慢地认识到体育精神是胜不骄气不馁的体现,赛场上不仅要竞技,更要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体育道德观念,逐渐地使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篮球运动过程中会对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与道德风尚,这些积极地影响会不自觉地影响到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发展,从而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篮球运动促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篮球运动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方面,这构成了篮球运动的物质文化。如果没有好的体育场地与体育场馆,不能保证在任何天气下都能进行体育运动的话,就不可能建设好的体育文化。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选一块地然后建个像样的体育场馆就行了,体育场地及体育馆的建设要根据实际来定,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一些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运动会受到天气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不便于在学校内广泛开展,健美操由于特殊条件的限制,学生不便于广泛的参与。但篮球运动所受的限制较小,场地建设时投入较小,一旦投入可以长期使用,不需要经常花力气维修保养,很适宜学生在业余时间作为日常性的运动项目参与。所以在全国所有的高校中,我们都能看到篮球场地,并且它的利用率也最高。篮球运动所需的这些条件在无形中会促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三)篮球运动促进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发展

篮球运动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篮球运动也变得轻而易举,为举办相应的篮球比赛提供了多种可能。篮球运动过程中会涉及到团结、合作、竞争、对抗等因素,所以,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品格的形成,篮球赛事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篮球运动能够在全世界广泛地普及,除了给参与者带来身心方面的好处外,还因为篮球运动具有很高的娱乐性、便利性。参与者除了能获取运动带来的快乐外,还可以锻炼参与者的耐力、速度、灵敏度、弹跳等身体素质。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与学生生活最为紧密的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而体育行为文化包括体育制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会等方面的文化。体育制度文化是篮球运动中的比赛规则、规章制度等都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内容,比如赛场的公平公正等道德品质教育,会给参与者和观看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观看篮球运动时,会体会到篮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