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十篇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十篇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17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1

环境审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应对政府的资源环境督查,在内部首先实施试行的有关环境审计相关政策来处理环境可能带来的相应问题。资料显示,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后,积极鼓励各国重视环境审计问题,将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逐渐渗透,环境审计工作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对我国来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部分政府和企业片面地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长、先污染后治理、推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等现象,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严重遏制了城市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问题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引起了社会公众关注,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环境问题变成了治理重点,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从而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人文建设环境良好的治理目标,环境审计成为一项重要手段和工具。环境审计可以通过对环境建设有关项目的业务活动是否客观可靠、合法合规以及收益效果状况开展评估和监督工作,促进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满足城市不可忽视的长期发展建设行为。环境审计主要分为环境合规审计、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合规审计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之上,审查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的执行情况是否合法合规,根据审计结果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若存在与相关环境法律及规划有不合理之处及时向国家立法机关反映;环境财务审计则主要是对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注重审查环保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环保资金预算、有没有按计划及时拨付环保资金、环保资金筹集途径及使用用途是否恰当等内容;环境绩效审计则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实施的环境项目建设产生的效率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判断项目对所在及周边城市在未来期间是否会产生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影响。下文将针对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与反馈结果,来具体分析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二、环境审计服务城市推动文明建设

在2016年上半年,审计署针对审计工作作出相应调整,其中重点提出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始终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推进绿色发展方式,服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已然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大问题,政府工作也作出相应调整,将环境审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成为审计署工作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发现环境审计的重点、要点,将环境审计作为绩效考核,不断地拓展审计方式和方法,在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具体内容看来,可以通过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看出具体的环境审计进程,分析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审计公告分析

2003年以来,国家公布了一系列涉及环境主题的公告,第一个涉及环境审计主题的公告在2006年。截止到2017年5月,审计署总共了264个公告,其中有关环境审计内容的公告有19个,在公告总数中占比7.20%。单从数量上看来,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从无到有,再到在全部审计公告结果中占一定的比例,反映了环境审计经历了从萌芽到探索发展的现状,说明环境审计已经逐步进入政府的视线,并开始着手解决。从19个环境审计公告结果中不难看出,政府对环境审计项目结果高度重视,将结果出来,并对存在问题的整改结果也进行公告,共涉及18个环境审计项目,通过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可以对环境审计工作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1、环境审计项目内容。审计公告中的环境审计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10个,环境保护建设项目4个,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审计3个,环境绩效审计1个,为2008年开展的“三河三湖”流域内北京、辽宁、江苏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污染绩效审计项目。其中可以看出,在近年来的环境审计工作中,环境保护资金审计项目占比最高,环境绩效审计项目占比最低。2、环境审计项目涉及主题事项。审计公告的环境审计项目涉及主题事项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以及污染治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资源开发利用不仅要节约现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要开发新资源,将资源有机整合,统一规划,对土地开发加强监管监督,得到土地的有效利用,共涉及5个环境审计项目;生态建设主要是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天然森林资源保护、青藏铁路环境保护、退牧还草等,共涉及4个环境审计项目;污染治理从社会层面看,工厂企业的废气废料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生活用水污染预防,共涉及9个环境审计项目,为数量最多的主题事项。可以看出,目前环境审计涉及面较为广泛,并且以污染治理为最主要的处理事项。3、环境审计项目中的整改问题。所涉及的整改问题主要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环保建设工程项目未按计划开展实施、环境保护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企业未按政策规定要求执行节能减排工作等问题。可以看出,环境审计工作较为注重事后监督审计,对已结束的环境项目开展审计,缺少在事前对环境问题风险进行评估和考量。

(二)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内容可知,环境审计公告结果在数量和涉及的内容范围两个方面都呈现正面扩张效应,将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两项内容确认为审计的重点内容,反映出我国当前环境审计方向明确,这对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和环保政策的落实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实施依据不足、绩效审计类型偏少、审计方法不恰当等问题,妨碍环境审计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环境审计实施依据不足。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作为我国环境审计实施的依据,仅在审计机构对资金收支的监督原则上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于环保治理、生态建设相关的原则和规范,环境绩效的评价和鉴证则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环境审计机构主要以环境保护资金作为载体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环境审计工作缺少审计准则规范,没有专门针对环境审计制定准则,审计人员只能参考其他类型的审计准则,而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在对象、标准、实施程序上有较大的差异,增加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2、环境绩效审计较少。从审计项目的类型构成看来,绩效审计相关项目类型占比最低,仅占总体的5.26%,而环境财务审计项目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相关项目占据了主体地位。在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的合法合规性及征收管理使用过程存在的相关问题上,环境审计机构过于偏重,从而造成了对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力度及方式的不足;审查环境建设项目的投入、建设、运营情况,却未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评价。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忽视,使得环境审计更偏向于对问题的直观描述,未发挥环境审计应有的预测和促进作用。3、审计方式方法落后。目前的环境审计常常被认为是政府环境部门开展的环境检查或者是对环境保护项目的一般性经济检查,审计方法也采用类似于传统审计惯用的函证询问、账证核对的方法。对于不同对象的环境审计项目缺少专业性的分析和适用的环境评估技术,很难专业全面地分析评价环境项目数据,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4、审计问题屡查屡犯。审计署公告结果显示,提出的问题较为集中,而且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环境项目中多次出现。尽管被审计单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或者正在进行整改,但由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守法成本高、追责和惩处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被审计单位会出现屡查屡犯的问题。

三、环境审计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环境审计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审计体系的完善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备性及合理性;二是环境审计准则及审计规范的全面性和高效性。目前就我国的环境审计制度体系看来,还存在审计实施依据不足、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的问题。审计署可以根据行业规范和审计准则,结合环境审计工作的特点制定《环境审计操作指南》,对环境审计工作的目标、业务流程、实施步骤等作出明确规定,以规范环境审计程序并加强环境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完善环境审计制度建设体系,审计机关才能从制度上明确自身在环境审计工作中的监督权,依法对审查出的环境审计问题进行追责处罚,规范审计机构在环境审计监督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二)拓展环境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环境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较为单一,主要参考传统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实施过程,未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各种环境问题。为迎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坚持服务城市可持续化的原则,应努力在原环境审计的内容基础上进行丰富增修,同时创新审计方法。在内容上,全面推行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区别于传统的审计,在于其基于绩效审计的内容基础上,将环境因素引入其中,实现其审计内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环境性的结合并重,同时,环境绩效审计将更加注重环保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环境管理效果的评价;在审查环境建设项目的投入、建设、运营情况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项目的成本效益原则、是否达到项目的建设目标。在方法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手段与环境审计相结合,可以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大大提高信息的真实客观性,有利于环境审计工作效率效果的提高。

(三)强化环境审计结果执行

一般认为,环境审计查证问题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屡查屡犯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不够,往往执行不到位,未能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的参考价值。要强化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利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环境审计公告制度不足的完善修改,创新制度建设,同时对其内容进行丰富、范围进行明确、公布方式进行有效性和合理性评价,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社会公众通过查阅审计公告了解环境管理状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政策执行监督中,提高审计结果执行的效率水平。此外,可通过对环境审计结果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加大对违规失责的处罚力度。以往轻追责、轻处罚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被审计单位接受并执行审计结果,且形成了违法成本低下的状况,进而导致部分企业宁愿违反政策规定破坏生态环境也不愿意执行审计结果,并对问题进行整改。通过提高违法成本,促使违法主体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自觉修正生态破坏的行为,促进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

作者:柳伟平单位: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张艳,张娟.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4).

[2]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4,(02).

[3]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区域环境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3,(02).

[4]谢志华,陶玉侠,杜海霞.关于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定位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6,(01).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2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要完善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小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模式存在几个问题:会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研发部门,也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保护。而在当前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还要面对复杂的云计算环境、安全和技术问题。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云计算;会计信息化

前言

云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必须结合云计算的基本特点与特殊需求,只有结合云计算的基本特点,才能对云计算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云计算为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云计算也为中小企业的改革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只有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道路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没有对于云计算的研究与把握实际上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过程是不能够正确和全面认识的。正确认识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改革。

一、云计算概述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基于互联网的一定程度的相关服务的不断增加、使用和交付的固有模式,一般而言,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来专门提供动态的、容易扩展的且是虚拟化的网络资源。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云计算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催生了云计算的诞生。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云计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换言之,只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相关性,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认识互联网云计算的特点。第二,云计算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化的资源,这种资源由于分布在网络上具有易扩展性以及发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云计算资源的难以把控性,这是云计算环境下的基本特点。

(二)云计算的关键词技术

云计算的关键词技术是指在网络上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资源之下,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不易被识别,只有通过使用与需要寻找的资源相关的“关键词”,才能够寻找到相关资源。换言之,在云计算环境之下,尽管网络资源异常丰富,但要寻找到相关的数据资源往往依赖其关键词进行寻找,只有在关键词技术的运用之下,才能对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寻找与精确定位。

(三)云计算的特点

根据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实际状态,云计算的特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从资源上来说,云计算环境下,网络资源异常丰富,尤其是与中小企业会计相关的网络资源更加异常丰富。丰富的网络资源往往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寻找具有相关性的资源数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第二,从资源的获取与识别上来说,尽管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数据资源具有异常的丰富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识别与获取相关资源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三、资源的可利用度不高,前已述及,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数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识别与获取,因为网络数据资源以及与中小企业会计相关的网络资源的丰富度十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可利用率偏低的情况。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小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状态。其现状基本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初步建立起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软件运用系统。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运用网络会计软件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软件的发展与逐渐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现有条件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软件的运用具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第二,企业领导层逐渐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来看,经历了被企业领导漠视、歧视以及逐渐重视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总路径。任何情况下,只有中小企业领导能够重视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才能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第三,注重会计信息化与网络技术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会计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对网络技术的重视以及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不会顺利进行。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其一,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作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推动者,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只有真正地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上去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信息建设的步伐与质量。其二,缺乏专业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技术研发部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依托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技术支持,没有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研发部门的技术支持,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不可能高质量发展的。其三,从国家层面来说,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与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与技术支持,只有把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支持结合起来,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支持。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在中小企业必然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必须认清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才能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目前来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决财务会计信息的发展速度问题。从传统上来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一直在追求会计信息能够在极短地时间内大量处理其会计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为了满足其会计信息发展速度的需要。第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决策的能力。会计决策的能力是指,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预算、核查以及结算过程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只有认识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决策能力一直是伴随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才能认识到中小企业决策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会计信息化的程度。第三,适应互联网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互联网经济是指经济实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理念,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理念的支持之下,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正是在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影响之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要求。

三、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

云计算环境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资源存在环境的简称。云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与网络的使用量、互联网的基本交付模式等相关。一般认为,云计算环境问题是云计算始终面对并始终摆脱不了的问题。只有认清云计算环境下的问题,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过程的全面认识。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会出现很对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某些环境问题不相关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云计算环境下其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云计算的影响。我们认为,环境复杂性一方面使得云计算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难度增大,需要中小企业投入更多的、更大的人力与物力才能真正完成资源识别与提取,另一方面,对云计算的技术问题也提出了一种挑战,也就是说,云计算环境下,基于环境的复杂性,必须正确认识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技术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不能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能真正应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二)安全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外部安全问题。主要是说,基于云计算的数据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而网络从目前来说并不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资源存放方式,基于网络病毒、网络黑客问题的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都威胁着网络数据资源的安全问题,也就是说,网络安全构成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障碍。二是内部安全问题。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之一,一个企业不能正确对待与认识会计信息的安全,往往会造成会计信息泄露的安全事故,而会计信息泄露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三)技术问题

无论云计算还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技术发展的完善与提高。现阶段,云计算技术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的财力有限,不能投入一定的研发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通常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只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才能在一定程度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只有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技术人员才能熟知其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使得技术解决问题更加具有实效性。

四、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

(一)需求分析和策略定位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主体的现实需求,在明确其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策略定位。不明确甚至不了解市场经济主体的现实需求的情况下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策略定位与策略选择。现阶段,从宏观上来说,中小企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不能与其技术相匹配,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不能正确处理现实需求与技术匹配的问题。从微观上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包括技术需求、人员需求、资金需求等。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策略定位必须结合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现实需求,从上述情况来看,一方面,只有国家加强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宏观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需要加强研发技术的力度以及对于其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支持。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与策略定位。

(二)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模式

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以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以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支持为中心,以网技术发展的程度为基本着眼点,以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为存在基础来展开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的建设。以上几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只有认识到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模式的探讨,才能更好地进行其基本模式的建设。

(三)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设计方案

目前来看,对于中小企业在云计算环境下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必须明确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设计方案,真正解决网络资源的识别与获取是其关键。目前对于云计算环境下网络资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关键字技术,缺少相关技术的研发。实际上,云计算环境下快速获取网络数据资源的技术可以模仿百度搜索引擎、谷歌搜索、360搜索等来建立相关的搜索引擎来使其网络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四)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不同于传统上的会计信息化过程。所以一方面需要建立并健全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与鼓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明确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建设的监督与监管机制,二者不可分割。另外,必须明确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是建立在对网络资源充分运用的基础上的,这是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补充。

五、结语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以云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核心,明确二者与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联系与关系。并且必须认识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建立与健全。

作者:佟微单位: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橙,易艳红.云计算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Swot分析[J].商业会计,2013(7):103-104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3

关键词:pBL学习;网络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早期应用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后来经过不断精炼趋于成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法律教育等领域,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pBL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学习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个性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但是pBL在传统的课堂中的应用也有其不足之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pBL在保持传统课堂中的优点同时还具有一些传统pBL所不具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一些传统pBL的不足,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更顺利地进行,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1传统pBL的不足

pBL自20多年前在医药学校首先应用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居多,操作的程序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进行学习的问题或项目,然后再将学生分成5~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工学习,学习完成以后学生向教师汇报学习结果。在课堂环境中的pBL,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和工具主要是课堂中提供的文字参考资料、图片、模型、影碟等。由于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课堂环境中的pBL具有以下的缺点。

(1)学习社群狭窄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社群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学习小组总体思维层次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也就决定了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缺乏较高的创新层次。

(2)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资料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

(3)pBL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

课堂环境中的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必须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果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4)比较耗费时间

课堂环境中的pBL,小组成员在搜集资料、讨论、评价等方面都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比较耗费时间。

2网络环境下pBL的优势

与传统的pBL相比,网络pBL具有许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pBL是将学习内容置于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因此,学习情境对于pBL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身临其中,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协作平台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校外人员的交流协作。

网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师生、生生交互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平时潜藏的一些能力和个性得以发展;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除此之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或专家求助。网络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实时或者非实时地与指导者、学习同伴进行交流。

(3)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获取途径多样、资源内容生动丰富。

在传统课堂的pBL中,学习资源的获取仅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源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为pBL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信息的种类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学生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网络环境下,大大节约了从收集资料到问题解决和成果展示的时间。

课堂环境中的pBL,小组成员在搜索资料、讨论、评价等方面都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耗费时间;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也可以与同学交流、讨论,还可以向老师求助,这就大大的缩短了pBL的时间。

(5)网络环境下,评价更为方便、有效。

传统课堂中的pBL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教师不能同时对所有的小组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的信息主要靠回忆获得;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仅限于教师和学生;整个评价的过程也比较繁琐。而在网络环境下,评价方式多样,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获得数量化的客观评价信息,为评价提高了客观依据。而且,网络环境下的评价主体不仅仅局限在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包括学生的家长、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社会人士等,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客观、公正。

3pBL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任何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必需做的事情,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从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二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三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其中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比较成熟,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pBL作为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它往往以驱动性问题(或项目、案例等)开始,建立学习目标,然后围绕这个学习目标进行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因此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pBL教学设计模型,我们设计了pBL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总体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的活动依次为:确定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学生活动依次为:组成协作解决问题的小组;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解决问题;自我反思评价和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小组不断地调整整体和个体目标,需要小组成员的多次独立自主学习以及相互讨论,才能最终把问题解决。pBL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图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对各模块进行简单介绍。

3.1教师模块

(1)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学生通过网络进行pBL问题解决活动以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在网络环境下,pBL的学习目标设计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学习目标的确定和陈述。

学习者是网络环境下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和设置。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情感需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来了解学习者的特征。

学习内容分析与设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自主,知识的来源也更为广泛。因此,教师应当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透彻的分析,挑选出其中比较适合于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适应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并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pBL中,学习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表现性目标和问题解决目标。知识目标是要依据教材考虑如何将知识的学习与问题情境、学习任务密切联系,注意协调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多样性与专一性、分析运用与理解等关系。技能目标的设计应重在对学习者经过pBL学习活动之后应该获得的技能和发展的陈述。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习者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具体行为,而是对学习者将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任务进行描述。在问题解决目标引导下,网络环境下的pBL旨在提供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源、方案、工具与探究的机会,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建构高级知识。

(2)创设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以问题情境设计为核心的,围绕着问题情境的设计,依次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协助工具的设计、建构工具的设计,在这些设计完成后,还应该考虑辅导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建模策略等的设计。

在pBL中,问题是核心,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提供了学习方向、学习动机和学习应用。因此,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是决定整个pBL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好的问题应该是:问题的描述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问题来源于课程,与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紧密联系;问题的解决是多渠道的,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习风格;问题最好是结构不良的。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和额外的信息,为此我们要通过网站建立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所必需的知识资源库和相关案例给学生,他们按照各自的问题列表去检索和定位要解决相关问题的信息,让学生能在一个宽广的学习资源中,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并收集相关案例,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通过问题解决工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工具,模拟不同问题解决方案和不同策略对问题解决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学生可以在反复的模拟试验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及其小组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都要就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和交流,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个协作交流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包含交流工具、上传工具以及专家咨询。

在pBL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以指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担当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pBL中的指导策略应该关注以下策略的设计:辅导策略、支架策略、建模策略和反思策略。

3.2设计学习活动

pBL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组成的,当问题解决了,学习过程也随之结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被赋予更多的责任、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更应该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应该考虑如下方面。

(1)活动目标的确定

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每一活动都需要设定一定的活动目标,学生根据活动目标来调节自己的问题解决活动,并根据活动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教师根据活动目标来设计指导活动,适时给予学生提供指导。

(2)活动组织形式的设计

在网络环境下,pBL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个别学习和小组协助学习。个别学习适合于学习的知识获取阶段;小组协作学习更适合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问题解决、成果制作和展示、评价等阶段。在活动组织形式的设计时,可以将两者相结合,既给每个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又提供给学生相互之间合作交流讨论的机会。

(3)活动内容的设计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一般由问题分析、小组协助、问题解决、成果制作展示、评价五个方面的活动组成。这五个方面的学习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一个互相交叉、相互融合的过程。

3.3学习评价

pBL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以每次形式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好地督促学习过程。pBL设计的评价方法有:

学习契约:即教师和学生双方互相协商确定的协议,内容包括学习期限、达到的预期目标、奖惩制度等。

范例展示: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向学生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

绩效评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一般为作品、研究报告、解决方案等。

3.4学生模块

(1)小组组成模块

学生进入pBL学习活动的第一步是及时组成学习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查阅教师给出的问题情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决定参与哪个问题的解决。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报名情况再进行调整,使得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超过7人。

(2)自主学习模块

pBL在强调小组协作学习的同时,并不否定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在pBL网络教学平台上,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与课程有关的个人主页空间服务。在该空间学习者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

(3)协作解决问题模块

pBL强调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来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小组成员的协作大多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完成的。我们设计了BBS和音频以及视频聊天室,为学习者提供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协作的方式。

(4)反思与评价

pBL中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这个模块中,学习者要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并对整个过程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同时学习者还要根据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对其作出评价。

4结论

在网络环境下,pBL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通过pBL网络教学平台,将能更好地实践pBL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李见伟,尹大伟,邹钟玲.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65-66.

[2]王越.网络教育中pBL教学模式的实践[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1):8-11.

[3]高瑞利.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刘柳.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郑小丽.网络环境下pBL教学系统设计[J].中国大学教育,2005(9):43-47.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4

关键词:环境小品;设计;空间

一 环境小品概述

(1)我国环境小品发展概况

由于世界各国文化不同,城市环境小品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指导方针,指出了城市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舒适、优美、卫生、方便、安全。随着人民精神需要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小品的设计,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环境小品设计已经成为了区别于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立行业。到目前为止,我国环境小品设计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2)环境小品概念

环境小品一般是指一切具有一定美感并为环境需要而设置的人为建筑物,环境小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其通常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反应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及自然条件;最大可能的使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技术及能源;采纳并吸收消化当地的建筑风格、人文文化及建筑成就;具有与其他地域明显不同的地方特征。

(3)环境小品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小品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一个部分,城市环境空间又为环境小品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空间,环境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十分紧密不可分割的,他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思与布局。环境小品的摆设、空间设计要符合环境背景,并与环境背景保持协调一致。2)比例与尺度。美丽的东西要恰到好处,环境的特点及功能审美决定了环境小品设计的尺度问题。3)色彩与质感。色彩与质感是环境小品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充分发挥环境小品中产品的色彩质感才能产生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增强环境小品的艺术感染力。4)多样与统一。环境小品的设计要富于多变,要突出自己的风格,但是也要统一于整体环境,要共存于环境中。5)功能与技术。环境小品设计要兼顾功能的是实用性和技术的创新性,在满足装饰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功能与技术的适用性。

(4)目前环境小品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小品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形态问题,环境小品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设计立意不新颖,没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出现雷同的现象,不注重与自然的融合,环境小品显的十分突兀,没有地域特色等等问题。

二 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

对于城市广场环境小品,设计人员应该在确定设计要求及目标的前提下,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一定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常见的环境小品设计思维方法如下。

(1)只思维(单向思维法)

所谓只思维(单向思维法),是指带有目的性的设计方法,他根据城市广场环境小品的不同特点、人群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是城市广场环境小品设计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设计方法之一。只思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由于一个城市广场环境小品的设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该地区人文文化、地理条件、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等,只思维设计方法就是要全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设计出合格的作品。

(2)复思维(复合思维法)

复思维(复合思维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艺术准则,将现有的技术、表现形式、材料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其相互作用并产生新的功能。复思维设计方法使得城市广场环境小品设计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同时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很多便利,常见的复思维包括附加型复合、异类复合和同类复合三种设计方法。其中附加型复合是指在原有环境小品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功能及新的表现形式,以原有环境小品为主体,利用其他产品对主体环境小品进行改进;异类复合是指将不同功能特点的产品进行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计方法;同类复合是指将具有同一类型的环境小品组合在仪器,每个环境小品在保留自身特点及功能的同时,相互之间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紧密结合,相互配合。

(3)反思维(反向思维法)

人类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存在着正向与反向之差异,由此产生了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种形式。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个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环境小品设计可以从平常设计思路的反向进行思考,通常会取得不错效果。对于一些环境小品设计,如果仅从设计方案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从反面去思考,可能立即就能明确环境小品创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握环境小品设计的主题。

(4)混思维(混淆思维法)

混思维(混淆思维法)是指打破传统的设计方法,将各种方法混沌化,并从中寻找设计灵感。混淆就是混杂 , 使界限不分明,把不同种类的事物的概念或定义模糊,并且可以将本来是属于甲的特征,应用到了乙的身上。在环境小品设计中,可以将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概念进行混淆,打破他们之间严格的界限,是其相互混沌,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

(5)全思维(综合思维法)

全思维(综合思维法)是指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分割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作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综合思维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些要素分离出来,组接到另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些要素上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其是掌握系统、整体及其结构层次上的综合,有着更高层次的认识基点。在环境小品设计时,可以把其放到整个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中去,综合的进行设计。把相关环境小品事物的整体作为小品设计的认识前提和起点,对环境小品整体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环境小品设计的整体把握。

三 结语

城市广场环境小品对城市环境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环境小品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给出了环境小品的概念,分析了环境小品与环境景观的关系,指出了我国环境小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归纳总结出了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环境小品的设计思维方法,文章研究的内容对指导环境小品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5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的同时则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自国家审计署1983年引入环境审计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环境审计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但环境审计概念引入我国较晚,环境审计实施的覆盖面及规范化方面还不够理想,环境审计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就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体性的研究,基于我国国情特点、审计条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对环境审计学科以及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多年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但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简单粗放,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水、大气、土壤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的特征,严重增加了环境问题治理的难度。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对环境问题有了共同的认识: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主要问题之一,世界各国不能也不可能忽略环境问题。努力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选择。

环境问题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监管的缺位。环境的监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除了政府机关环保部门加强督查、公众依法监督外,审计部门更应该发挥其监督与环境审计职能,让更多的环境污染事件在发生之前就被遏制,减少由于环境问题而引发的不必要代价和成本。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确定了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全面大力推进。该规划报告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①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②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建设。环境审计作为加强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必须在保护环境方面有所贡献,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二、环境审计的定义

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亦被称为生态审计或绿色审计,其定义比较宽泛。国际商业学会(iCC)给出的定义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的业绩进行系统、定期、有说服力的客观的评价,并借助有利于环境管理控制及有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进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2009年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在第六次环境审计调查报告中指出:通过开展对政府环保承诺的环境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环境审计在各国最高审计机关中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一致认为需要持续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所发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天然资源、废物管理、水和空气污染、生态系统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等。全球最高审计机关确立了环境审计的四项基本属性:①环境审计与组织的内部环境审查不同,虽然这两者不能混淆等同,但其本身与其他审计没有本质差别;②环境审计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财务、合规和绩效等方面的审计;③环境绩效审计考察的重点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国内外一直比较认同的3e审计;④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构成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石。

环境审计按执行的主体来划分,一般可分为:政府环境审计、民间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的内涵是:为巩固和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工作。民间环境审计的实施者是指依法成立的民间审计组织,主要业务范围是提供环境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活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被审计者环境经济活动方面的财务收支及其环境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目前,我国的民间环境审计对象仅限于对环境活动的财务收支情况,对环境活动的效益性、合法性几乎未涉及。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关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企业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以及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监督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受托环境责任是内部环境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环境审计归根结底还是审计,甚至它的具体三项分类也还是承袭了传统的审计分类。因此,从实质上来讲,环境审计仍然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只不过审计的对象是环境而已。

三、环境审计的研究进展

环境审计的兴起不过近半个世纪,它的产生直接源于西方企业环境管理上的需要。在上世纪70年代末,北美的一些企业为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的环境问题,自发地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环境进行审计,这便形成了环境审计的雏形。上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早期的环境审计工作。这一时期,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制定环境审计的定义、规范、标准以及初期的技术框架。1992年,“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清晰并获得全世界范围的认可。随之作为第十五次国际审计大会(1995年)的主题,环境审计被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届大会(2010年11月)上,“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会议的两大主题之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环境绩效审计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工具,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伴随着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陆续涌现。目前环境审计的研究成果丰富,主题宽泛。研究成果主要覆盖了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环境审计政策、环境绩效审计性质、环境审计的程序与方法等方面,研究主题宽泛,技术手段丰富,并强调实用性。从研究内容看,涉及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环境审计的理论政策、环境审计程序和技术方法等;从所研究的主体看,涵盖了政府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以及民间环境审计;从所研究的对象看,既包括区域性、宏观的环境审计问题,也包括基层的、微观的环境审计问题;研究方法上,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

相互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比较细致深入,而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环境审计的热点是环境绩效审计,但是我国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该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以更好地指导环境审计实践,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薄弱

在我国,环境审计概念的引入时间较晚,起点较低,再加上重经济轻环保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审计的基础框架建设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大多数照搬西方环境审计基础理论方法,没考虑我国环境审计本身的特点和应有领域的特殊性,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研究主要关注政府环境审计问题,对企业、微观的内部环境审计问题研究成果较少,更无法涉及深入系统的实务研究。而且所作多为纯粹性的理论研究,跟实践紧密相连的应用理论较少,尚未完整地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

(二)环境审计的立法、规范工作滞后

截止到目前,我国关于环境审计的规定仍然以政策和道德倡导为主,尚未在法律层面明确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实施办法,未能像环境评价法那样把环境评价作为一项企业法定的义务。作为环境审计,其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因为缺乏严格的法律规定,导致环境审计的推动力度远远不够。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环境信息的披露制度都亟待完善,这些都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环境审计的迅猛发展。

(三)环境审计体系薄弱,基层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除了审计署和派出机构中设置有环境审计部门外,许多省级及基层都没有设置相关环境审计机构。环境审计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技术人才体系非常薄弱,仅能支撑国家层面针对重大问题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而且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片面、单一,具有实际环境背景知识的审计人员少之又少,环境审计的教育、培训和认证体系尚未建立。

(四)环境审计的广度、深度不够,质量不高

我国的环境审计以政府审计为主导,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少之又少。由于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忽视经济发展的长期效益,再加上我国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滞后,环境审计缺乏强制性,企业进行环境审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绝大多数企业更不愿意将自己的环境信息、基础数据提供给第三方民间组织,因而民间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变得难上加难。

五、加强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若干构想

(一)加强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加强我国环境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方的共同参与。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环境审计立法工作,加强环境审计组织结构建设,注重环境审计人才的培养,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其次,企业需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及时依法公开企业信息和环境基本数据,自愿接受或委托民间组织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再次,社会公众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作好环境审计的监督与宣传;最后,学术界要加强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研究成果要更贴近实际,针对环境审计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规范性的研究,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或方法指南。

(二)确立环境审计的法律地位

加强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和道德层面的倡导,政府应象环境评价法那样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对于重点排污企业,必须经由独立的具备审计能力的审计机构审计,最后定期提交源自第三方的环境审计报告。只有明确的法律的规定,环境审计成为企业法定的一项报告内容,环境审计才能有快速的发展。

(三)注重环境审计人才培养

建立环境审计专家人才库,组织环境、审计、财会、法律等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环境审计法规和环境会计法规。建立环境审计专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认证与考核体系,定期进行环境审计人才交流,在质和量的双重方面要求下壮大环境审计专业人才队伍,为推广环境审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鼓励各类人才积极探索环境审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加速企业环境审计研究的发展进程,从而早日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四)提高环境审计的覆盖面和成果质量

环境审计应当实施区域差异化战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应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环境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不断扩大环境审计的主体和范围。重点进行事前和事中环境审计,必要时进行事后跟进审计,旨在侧重环境审计的预防性动机,但也决不能忽视对环境审计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的检查,从而提高环境审计的成果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年.第一期,79-96.

[2]房巧玲.环境审计“去审计化”:现实冲突与概念重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六期,40-43.

[3]牛鸿斌,崔胜辉,赵景柱.政府环境责任审计本质与特征的探讨[J].审计研究,2011年.第二期,16-29.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6

关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对策

现代环境艺术社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对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依然在采取传统的设计理念、方法,设计过程中脱离了自然,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里,要想推动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时展的需要,不断设计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作品。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

1.1忽略了环境因素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要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就目前来看,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产品功能性的需要,忽略了环境,没有结合相应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够和谐。

1.2专业的人才不足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抄袭现象较严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千遍一律,毫无创新型。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不足。一方面是设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受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是按照以往的设计经验来进行设计,不利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1.3设计方式单一

环境艺术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呈现设计方式单一,缺乏地区特色和时代风格,整体设计水平处于较低阶段。目前整体的设计都趋向于简单,大草坪的设计方式十分普遍,这样的设计方式比较缺乏创意性,都是对于陈旧设计方式的模仿和复制,跟不上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新意也没有区域性特色,会造成审美疲劳。

2现代环境艺术问题的对策

2.1环境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绿色建设设计也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建设绿色建筑依然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而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要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结合自然环境去进行设计,做好设计行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更高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对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要善于利用自然元素来进行艺术创作,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

2.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环境直接相关,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业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的设计人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时展的需要,设计出符合时展需要的作品。为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加强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促使他们合理的运用自然元素来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另外,我国政府应当设立专业的院校,成立专业的课程,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2.3加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其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立足创新。首先,要创新设立理念,要树立绿色的设计理念;其次,要创新设计方式,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设计方式,要善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来进行设计,通过科技,将环境与人文艺术结合,从而设计出较新颖的华景艺术设计。另外,要加大技术创新。科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和水平,为设计者提供技术帮助,从而推动现代环境艺术的更好发展。

2.4突出民族特色

我国有着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各民族的文化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素材。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善于利用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民族特色。而在现代环境术设计中要想突出民族特色,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我国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合理的应用民族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民族特色。

2.5建设专门性环境艺术设计管理机构

应当建立专门的换季艺术设计环境里机构,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专门的项目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建设和维护的整体水平。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环境艺术的整体城市布局规划和具体设计施工安排与城建部分分开,进行专项管理,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其次,对于城市环境设计的后期使用管理和维护也有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让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的整体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后期使用效果也更有保证。专门性的管理机构能够让环境艺术的重视度被提高,设计建设管理水平升级。

3结语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它与建筑环境息息相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前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环境艺术的发展。而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更好地解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2,03:130-131.

[2]杨佳,刘利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35:248.

[3]田国鑫.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5,08:311.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7

关键词:环境会计;披露;问题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加剧,面对破坏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促使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会计的兴起。环境会计,是记录、分析和报告特定经济体的环境活动所造成的财务影响和环境影响的会计分支。它通过对环境绩效的整体考核,分析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发展的影响。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涉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这是企业在环境会计实务工作中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也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上市公司树立新形象,完善内部管理,实现融资目标,同时推动治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比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披露自身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不同公司采取的披露方式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说,披露的方式较为隐晦,很少有企业能够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来进行信息披露,并且所披露的信息并不完全。信息使用者难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的具体情况。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的不统一,也将导致无法将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横向的比较。这大大影响了环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效性。由此可见对环境会计披露设定标准化的规范是多么重要。统一标准的规定可以让信息使用者对各行业间环境会计信息的计量方法、程序、范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相互比较。

(二)缺乏全面性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全面性。据统计,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关于环境支出方面和环保收益方面的,如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环境体系的认证方面、采取环保措施获得的荣誉、资源利用等,这些都是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正面的信息。企业利用通过披露这些信息来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但在一些负面信息上就很少披露,甚至是不披露。并且,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时披露较少,不能够让信息使用者全面的了解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

(三)缺乏实用性

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披露内容上缺乏实用性。极少有企业能够使用专门的环境会计科目,而且对于某一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例如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公司制定了《韶关属冶炼厂过渡性复产方案》,投资了6千多万元开展环保专项整治,重点实施工艺废水零排放工程”,实现了“复产后工厂的精炼系统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废弃污染全部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废渣得到妥善处理处置,厂区周边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只是做了相关文字说明,并未详细的描述投产整治情况。这样使得多数非专业的投资者无法正确全面的识别环境性支出是否属实,信息实用性不高。

(四)追求短期利益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很多时候企业往往只关注到自身短期的利益和发展,而忽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些企业目光短浅,环保设施方面的投资占比低,甚至不投资;并且解决环境问题所要支付的成本费用普遍较高,为降低成本,企业改善环境的积极性不高。

三、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一直以来,我国会计界一直致力于会计体系的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的起步较晚,理论基础不够完善,计量基础缺乏公认性,导致环境信息在收集与计量方面存在着问题。并且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相关损失和危害往往是带有间接性和潜在性的,因此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确认是非常困难的,信息的披露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工作任重道远。

(二)我国环境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规范条文,缺乏相应的列示。2012年9月19日证监会公告22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第25条“鼓励公司主动披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情况”,但没有做强制性的要求,提倡的是自愿性披露,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约束性低。

(三)缺乏环境会计核算的专业人员

环境会计是集会计学与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综合性很强;在实践工作中要运用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生态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面侧重与会计、税务等方面,在环境、生态等问题上就缺少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撑。

(四)上市公司的环保意识不强

企业缺乏环保意识,这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多为完成国家政府宏观管理和相应的环境治理要求,自愿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不多。很多企业只看重当下所能获得的利益,不在意环境会计的建设。企业想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充实,势必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司的经营成本上升,并且这些投入短期内无法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企业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会选择低调或减少处理环境会计信息。

(五)缺乏公众的普遍参与

相对其他相关的利益群体来说,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低,他们通常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环境保护。仅仅靠政府和环境保护组织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公众的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一定的参与就会导致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得到落实。

四、加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一些发达国家企业进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越来越地多的采用编制独立报告的方式。这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了极大的发展。现阶段,强制所有企业以独立报告进行披露难度很大。但,我国可以确定相对固定、格式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并且区分行业性质,视污染的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例如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采用独立报告式,污染轻的企业可以采用报表附注式。这样方便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二)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探讨环境会计存在的诸如计量、成本确认和报告等问题,推动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应注重培养财务、环境等多方位人才,这是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快速走上健康、高效的发展轨道的保障。

(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目前,虽然我国有关于环境资源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后者相对来说偏少。国家立法机关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企业的环境会计工作有法可依,督促企业按照要求真实记录环境管理活动,公开公正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四)加强企业环保意识

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没有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会尽可能少的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企业只有在思想上重视环境会计,相关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除了对企业进行宣传教育外,还可以从相关利益者入手,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相关利益者对环境会计的需求增大,环境会计才会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和肯定,社会的关注度会促使企业加大对环境工作的关注与投入。例如,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利用上较为关注,很多投资者会选择环境质量和履行环境责任较好的上市公司进行股票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加大了在绿色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

(五)培养环境会计专业人员

由于环境会计本身的特殊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大,培养环境会计专业人员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可以增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让在校生更多地了解环境会计系统;而对于已经工作的人员,应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只有专业技能过硬,才能在在工作当中游刃有余。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环境会计的大力宣传,增强企业及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重要性的认知,从而加强社会各界对培养环境会计人员的重视。此外,在工作中,加强会计人员和内部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六)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和政府机构的监管

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国证监会、国家各级环保机构、会计师事务等组织和机构所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公正性、及时性等进行维护。对一般的企业需要增加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督促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到位;对某些因特殊原因尚未能淘汰的高污染企业,不能降低要求,还要定期的重点检查。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可辅以奖惩制度。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使之能够给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还可设立专门的第三方社会独立检查结构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临时公告制度的解读[J].会计之友,2012,01:54-55.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8

一、环境审计的概念

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新领域,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环境审计是指对环境管理进行检查、检验、核实和监督,通过对环境组织和环境管理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和定期的客观评价,简化管理环境活动,评定企业政策与环境管理要求是否相符。企业环境审计报告是站在企业和公众利益的角度,以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为依据,客观公正地监督评价企业的环境信息并向相关利益群体提交审计结果的报告。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监督环境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工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环境审计的意义

环境审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优化和治理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了很大贡献。从环境审计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来看,在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已是一项迫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过度利用以及排放废物。当生产和消费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超过资源的合理开采供给量时,就会影响和损害自然环境。环境审计可以监督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执行环保法律和评价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促使企业主动地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环境审计通过检查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揭示环保资金在使用管理上的问题,纠正资金使用、核算上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促进环保部门管好用好环保资金,确保环保资金使用真实、合法、有效。环境审计还应该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

3、有利于为企业创造长期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消耗社会资源,同时向环境排放不利于整个社会环境的污染物,必然也会影响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企业为规避环境风险而寻求绿色保护的行为能够遏制其作出不利于环境的行为,为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机会,这样既可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自己的环保形象和地位。环境审计将促进企业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的发展和利益。

4、有利于完善环境立法和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国务院也了一系列决定和行政法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力量逐步加强,全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审计部门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独立于环境保护部门之外,对各级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综合的审查和评价,从而促进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和全面有效执行。

5、有利于促进审计自身的发展。从传统审计发展到现代审计,就审计目的而言,环境审计是防护性、建设性并重的典型反映;就审计手段而言,环境审计运用了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技术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和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发展。

三、环境审计的现状

作为改进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环境审计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重视和关注。世界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重视发挥审计独立监督、评价的职能作用,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已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我国的环境审计刚刚起步,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计等,其中后两项内容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仍有差距。而且,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完善,环境审计规范几乎是空缺,人们的环境审计意识还比较薄弱,环境审计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四、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与环境保护要求相比,我国环境审计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

1、环境审计的动因有待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一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尚未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真正树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淡薄,尚缺乏强烈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需求,难以推动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受传统发展观和传统增长模式的深刻影响,人们普遍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为了提高GDp增长率,不惜以污染环境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为代价。尽管环境审计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现实中环境审计的实践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有利于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

2、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已了6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迄今为止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审计法律,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统一的操作规范。环境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责划分、监督内容侧重、监督资源共享、监督效果互补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3、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环境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强,不仅需要环境学、审计学方面的知识,还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法学等方面知识,需要建立一支环境审计专业人员队伍。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业务素质还不能够满足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内在要求,环境审计人员缺乏大大削弱了环境审计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作用。

4、环境会计准则有待建立。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工作涉及会计技术处理问题,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环境效益等已列入核算科目。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境保护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等项目。要加强环境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核企业环境信息方面的监督作用,首先要解决环境会计问题。

五、解决环境审计问题的方案

1、加强环境审计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促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环境审计的重要性,使社会公众确信环境审计有助于他们理性的投资和决策,从侧面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主动增加治理污染的费用,谋求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同时,积极发挥社会公众、环保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公众、环保组织的积极参与、支持和推动,促进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

2、加强环境审计立法建设,规范环境审计工作。一方面,加强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建设;另一方面,补充立法,尽快补充原有法律中未作规定和授权的内容,适当扩大审计部门的权限,使环境审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促进环境审计的健康发展。另外,针对外部环境的客观变化,不断规范环境审计工作,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环境审计内容、范围、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提高环境审计工作质量。

3、加强环境审计人员培训,借助外部专业力量。一是加紧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其增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等方面的知识,成为既懂财会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二是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在实施环境审计中,聘请环境专家、法律专家等,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完成环境审计任务;三是有计划地培养环境审计后备人才,在高等教育机构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掌握环境审计的专业知识人才,为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做好人才储备。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9

近几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的审计理念和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一些审计机关存在对资源环境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局面没有完全打开、审计领域比较狭窄、机构和队伍建设还不适应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需要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根据《审计署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审计署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地方审计工作指导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十分短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生态环境状况堪忧,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审计机关应当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问题,积极主动有效地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措施,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各级审计机关要通过积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国资源环保工作的中心,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利益,防范资源环境风险,保障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主要任务。

一是检查资源环保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政府履责绩效,促进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规范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行为;二是检查资源环保资金的征收、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揭露存在的偷漏拖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分析评价资源环保资金使用绩效,促进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检查资源环境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果,揭示和查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资产流失等问题,促进加强资源环境管理,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安全。

(三)发展目标。

一是要普遍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从今年起,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每年应至少开展一项资源审计和一项环境审计,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市、县级审计机关每年至少开展一项资源或环境审计。

二是要逐步扩大资源环境审计领域。各级审计机关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将审计范围从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审计扩展到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

三是要全面实现资源环境审计多元化。各级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投资、金融、企业、外资、经济责任等项目审计时,应当将资源环境内容纳入审计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因地制宜突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

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要求,抓住资源环境领域里的重点项目、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

一是土地、矿产、森林、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特别要重点关注乱采(挖)滥伐、无序开发及侵占、围垦河湖等导致资源损失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二是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特别要重点关注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管理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城乡土壤严重污染、规划环评不到位、工业企业“三废”(废气、废水、固废)违法排污等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是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特别要重点关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等较为严重的问题。

四、不断创新资源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

(一)积极开展合作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上级审计机关要根据环境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对水、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共同关注的区(流)域性生态环境事项,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并建立协商机制,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审计报告分别提交给当地人民政府,审计结果及整改措施和效果互相通报,做到目标统一、重点突出、分工明确、成果共享,促进跨行政区(流)域环境问题的解决。

(二)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工程项目、重大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等(如国家大江大河及湖泊治理规划、退耕还林工程和节能减排政策执行),要积极试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得到顺利实施,资源环保工作措施和规划得到落实,突出问题得到控制或纠正,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加强管理、改进工作。

(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一是积极探索使用行业主管部门已有的监测、测量技术方法(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等),以及其他监督检查手段与方法(如排污费核定和污染物减排核算办法等),并将得出数据与主管部门数据进行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判断分析,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线索和数据;二是积极开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如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等)的安全性、稳定性、合理性和效率性,对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核查,以推动被审计单位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和改进管理。

五、着力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整体工作格局

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重点,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整体工作格局。

(一)财政审计要关注各级政府制定、执行资源环保政策制度和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资源环保财政资金的情况,揭露其资源环保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和资金分配、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不合规、不真实等问题。

(二)投资审计要关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布局、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环节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揭露其建设项目违反国家投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等问题。

(三)金融审计要关注银行贷款的投向及用途,关注“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揭露其违背国家环保和产业政策,支持“两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企业审计要关注企业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使用效果,以及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效果,揭露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

(五)外资审计要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国外贷援款环境项目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绩效。

(六)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领导人履行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尤其是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的情况,揭露其由于决策失误、履责不当和管理不力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

六、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一)完善审计工作机构。各省(市、区)审计机关要按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设立或完善专门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市、县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明确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资源环境审计人员,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各级审计机关要不断充实和培养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人才。一是要适当招收具有资源、环境专业(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和矿业工程等)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二是可以采取选送业务骨干到主管部门或基层单位挂职交流、从资源环保部门选调专门人才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三是要积极组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业务培训,帮助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结构、提高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资源环境审计要求的专业队伍。

(三)积极聘请外部专家。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专家档案或专家库,聘请在资源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外部专家,通过直接参加审计项目或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指导、帮助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弥补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上的不足,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七、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机关内部组织协调机制。要针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特点,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协调内设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整合资源环境审计资源,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整体工作格局。

(二)建立和完善审计机关与主管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各级审计机关要与本级资源环保主管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协调配合与信息沟通,建立和完善合作审计工作制度、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工作信息通报制度等,加强协调与交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部门监管的合力,共同促进和推动本地区资源环保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规范。各级审计机关要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制定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指南,以及其他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规范,不断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省级审计机关应当在每年向审计署报送年度工作总结的同时,报送资源环境审计专题工作总结。市、县级审计机关每年应分别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资源环境审计专题工作总结。

关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篇10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