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十篇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十篇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28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共114人,经过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3岁,其中,有男性患者54人,女性患者60人,经过对患者检查后发现,患者均患有高血压疾病,满足我国2005年所设定的高血压防止指南诊断标准,可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1.2方法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共56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人,女性患者32人,观察组患者共58人,男性患者30人,女性患者28人,经过调查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对照组采用我院以往的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采用我院以往所使用的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主要方式为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并定期有专家或专业医生对患者进行书面宣教,向患者支出该疾病所应注意的方面并指导高血压患者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方式,保证患者能够对该疾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日后服药控制疾病的过程中能够相对的更加专业。当健康指导完成后,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血压的控制与治疗情况、病情恢复程度以及依从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并根据得出数据讨论出两种护理方式的优劣。

2.结果

我院对患者实行定期回访制度,对于两组患者定期保持联系,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两年后,我院对患者的收缩压以及伸缩压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数据如下表一、二、三所示:

表一: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两年前两年后收缩压以及伸缩压情况

表二: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两年前两年后收缩压以及伸缩压情况

表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两年后收缩压以及伸缩压情况对比

根据表格可知,观察组患者经过两年治疗后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的控制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3.讨论

高血压是当今社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十分严重的疾病,并且,高血压还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高血压能够影响人体内心脏、肺部、肾脏等许多重要器官的功能,进而使得人体内器官提早衰竭,人的寿命将会大大减少。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

高血压的病因十分复杂,而且病程比较长,是一种慢性疾病,必须要长期的服药,有些高血压患者甚至需要终生服药进行控制治疗。很多时候患者血压不能控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患者没有按照医嘱服药,用药依从性很差。而用药依从性是需要患者可以按照医嘱用药,不可以随便的增加或缩减药量,不可以随便换药,可以对血压进行理想的控制。患者出现不依从是因为患者出现用药的副作用或者患者感觉血压控制的并不理想等原因。而健康教育需要按照一定的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社会活动与教育活动,使人们转变不良健康行为,消除影响健康行为的不良因素和危险因素,有效的是疾病的预防,提高身体健康,使生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对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入我院诊断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服药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家庭的随访,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从28-79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与身体健康程度上并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一方面对比是不是按照医嘱定时的服药,一方面是患者是否对高血压病有着正确的认识和对健康保健的了解程度,还有一方面是患者日常生活的行为和受到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接受的程度。通过患者入院与出院时填写医院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评定。完全依从为0分,部分依从为1分,依从性差为2分,不依从为3分,对照组的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只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而且患者出院后并不进行家庭随访。观察组的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在进行常规护理同时,还要进行健康教育与出院后的家庭随访。对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健康知识的掌握,家庭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越深,家庭的经济条件越好,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也就越好。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结果见表1.

组别例数依从性好依从性差

观察组50437

对照组503119

3讨论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要对饮食、运动和药物都进行必要的控制,我国很多患者都是去医院就诊开药,回家自己服药。而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保健的知识,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加强用药依从性,控制血压,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这些都是影响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因素[1]。

3.1健康教育内容

不同患者要进行不同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而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高血压基础病理知识,高血压的危险及高血压正常范围值等。指导患者做好自我血压的检测,这对于患者生活中进行血压的控制是有重要作用的。对患者健康的指导可以以集体的教育和个别的指导方式开展[2]。

3.2改善医患关系

改善医患关系是高血压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只有形成治疗的意向,才有可能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所以,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素质和医护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通过参与和合作等方式改善医护关系,使患者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得到理解与支持,克服疾病带来的不良情绪[3]。

3.3对患者进行用药的指导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有些甚至需要终身服药,而这些用药的过程都是在医院外完成的。可见,医护人员一定要按照患者实际的病情与患者家庭的经济能力为患者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药物的更换,防止用药麻烦的发生。尽量为患者选择合理的、不良反应少的、廉价的及长效的治疗药物。在医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按时、按量进行药物的发放,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患者出院后,大多缺少对病症的足够重视,尤其是中年人和青年人,由于工作的紧张,自觉自体好,没有明显症状时,就认为血压不高,自己将用药次数和用量减少,有些患者还会自行停药。很多患者认为只要吃药就是对身体不好,药物会有各种副作用和反应,就算漏服药也没什么关系[4]。可见,要加强患者对高血压药物的了解,这需要医护人员的指导,患者既要了解高血压药物的名称、用药的剂量和用药的时间,还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和相关的副作用。

3.4患者要进行定期的血压检测

每天,患者都要进行血压的检测,这样做有利于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指导患者学会家中进行血压的自我检测,测量结果可以使患者加强依从行为,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3.5加强对患者饮食和生活的指导

患者要戒除烟酒,还要控制好体重,尤其要注意对盐、糖和脂肪类饮食的摄取,患者要按照个人病情的发展与活动的能力,进行合适活动的选择,患者还要保持着乐观的心情,有规律的作息,防止过度劳累[5]。

3.6医护人员加强家庭随访

医护人员要为患者建立起健康档案,每月一次进行患者家庭随访,保持和患者的紧密联系,方便患者的随时咨询,给患者及时提供处理意见与帮助。患者如果用药中途停药,没有明显症状时,就会认为病情稳定了,所以,一定要在家庭随访时,指导患者按照医嘱进行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

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按照患者不同个体特征和患者家庭条件的不同,选择用药,可以使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还可以把血压控制到理想的水平,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率,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仕青,杨衬,侯灵红.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2012,11(6):65-66.

[2]许秋红.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5(6):83-84.

[3]卢云娟,梁春丽,苏晓莹,等.监测血压有利于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1(4):227-228.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3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生活质量;血脂;血液流变学

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会议提出[1]。高血压前期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其两年内进展为高血压的概率是理想血压人群的3~6倍[24]。高血压前期不再是单纯血压升高,而是升高到临床高血压之前的状态,由于机体出现血管结构、心肌重构、代谢障碍等改变,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5]。中医学“未病”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所主张的预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是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有效维护和增进健康为宗旨[6]。本研究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健康体检的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调查,探讨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干预高血压前期的临床疗效,为构建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高血压前期14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前期分级诊断标准[7],即收缩压120mmHg~139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90mmHg,无严重并发症,能够理解调查内容并配合调查,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预期可访视满1年。排除标准:患肝、肾、肺脑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以及病情危重病人;精神疾患和理解障碍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45岁~80岁(57.21岁±11.34岁);血压异常时间1个月~18个月(8.52个月±4.53个月)。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46岁~79岁(57.02岁±11.17岁);血压异常时间1个月~18个月(8.43个月±4.47个月)。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体检方式,依照正常流程,按顺序依次进行检查。体检后常规指导体检者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采用中医治未病特色进行体检,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建立疾病风险评估,实施风险干预并进行体检健康管理。

1.2.1中医体质辨识采用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九种基本体质分别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采用中医四诊仪(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结合体质量表,进行体质判定。

1.2.2建立疾病风险评估通过各类辅助检查和中医四诊仪检测,进行信息录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中医体质,结合健康风险评估,对个体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心理因素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价,提交中医评估报告。

1.2.3风险干预为改善个人的生活方式、健康意识和个人行为进行下列风险干预。

1.2.3.1体重干预包括节制饮食,加强运动,以减轻体重,减小腰围,并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改善吸烟、喝酒、高盐高脂等不良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等,并定期监测血压。

1.2.3.2体质干预[8]包括起居调养,食疗药膳、情志调节、中药膏方、养生导引、足浴等指导,并进行简单易学中医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穴位按摩方法、开设太极拳和八段锦培训等全方位的中医养生调护方案。阴虚病人多食银耳、百合、苹果、蜂蜜等食性平和、养阴润燥的食物,养生可食黄精粥和枸杞红枣乌鸡汤,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冲饮生地茶或白茶等,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保持心情愉快,气机调畅。湿热病人多食黄瓜、荸荠、苦瓜、冬瓜、梨子、藕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养生可食金针菜粥,绿豆百合粥,少食辛辣燥烈、大热大补之品,并戒烟酒,以免助湿生热,日常可冲饮荷叶茶。血瘀者多食慈姑、茄子,烹煮慈姑时可多加生姜,养生可食益母草粥、木耳汤,少食生冷、寒凉、酸涩等易凝滞血脉的食物,日常可冲饮丹参玫瑰花茶。气虚病人多食小米、扁豆、鸡肉、红枣等健脾养胃的食物,日常可冲泡西洋参、绞股蓝茶等。住宅保持干燥、通风,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可以掌根顺时针按揉中脘穴,或艾灸气海,循经拍打手少阴心经,还可用香芪汤或五味养气汤泡脚。痰湿病人多食山药、白萝卜、冬瓜等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食物,养生可食桂花粥和海带冬瓜苡仁汤,日常可冲饮桔梗茶,同时少食油腻食物。避雨避寒,量力进行下蹲运动锻炼,轻柔按摩太阳穴、水分穴和脾俞,循经拍打手太阴肺经,还可用平胃祛痰汤或苍附汤泡脚。

1.2.4评价1年后本组人员再次体检时,进行同样项目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改善状况,包括血压情况、生活质量、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1.3观察指标

采用欧姆龙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进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量,病人仰卧位安静休息15min后由专人测量,同步记录并分析报告,取左右两侧高值进行统计。采用生存质量量表(QLQ)进行评价,量表包括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每项100分,分值高说明生存质量较高。采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指标,采用血黏度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3血脂比较

干预前两组病人tG、tC、HDLC及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tG、tC及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2.4血液流变学比较干预前两组病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2.5可信度和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病人可信度、满意度以及个性化调养方案的可操作性及症状改善效果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疾病是人体阴阳于失衡状态。“未病”是一种隐性状态,显性状态为“已病”,中医“治未病”是指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临床上,将中医“治未病”思想或理念的以未病先防用于高血压前期干预管理,是一级预防,旨在改善病人症状和生活质量,减少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逆转靶器官损害,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89]。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肝肾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机制,目前,国内研究者证明了高血压病发生与体质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可随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变化[10]。因此,通过改善偏颇体质从而有助于血压、体重的调节。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人员进行体质辨识发现,高血压前期人员多以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和气虚质为主。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根据各高血压前期病人不同体质,开展治未病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tG、tC及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可信度、满意度以及个性化调养方案的可操作性及症状改善效果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合理饮食、减轻体重、适当锻炼改变高血压前期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可控制血压,减少其他慢性疾病[1112]。因此,采用治未病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血压前期进行干预,根据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健康管理过程,以西医体检及中医评估为依据,有效结合中西医健康管理模式和方法,针对体质制定不同干预方案,包括辨证施药膳、中药药茶处方、情志调摄等,同时配合运用气功导引、针灸、穴位贴敷、磁疗、足浴等中医特色治疗,并定期随访进行调整,达到阴阳平衡,稳定血压,减少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目的[1315]。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高血压前期病人的血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参考文献:

[1]楚洁,王临虹,徐爱强,等.山东省成年人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1):1217.

[2]俞蔚,严静,章一丰,等.浙江三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患病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6):668671.

[3]刘巍,熊兴江,王阶,等.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认识及治疗[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4162420.

[4]费方荣,叶真,丛黎明,等.浙江省成年居民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4):311315.

[5]周辉,曹霞,王雅琴,等.长沙市社区高血压前期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1(7):750756.

[6]田坤明,王瑞,由天辉,等.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和干预[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8):13571359.

[7]陶国高,刘桂岚.高血压前期分级诊断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1):158163.

[8]陶丽丽,钟赟,罗承锋,等.广州市社区高血压前期患者心脏代谢异常的风险因素[J].广东医学,2014,35(15):24152418.

[9]贾成林,陈瑜,张腾,等.中医药对高血压前期干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30(3):156160.

[10]祖建,陈光辉,钟骏慧,等.高血压前期中医体质特点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3281329;1344.

[11]俞蔚,杨丽,严静,等.浙江省三市社区居民高血压前期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1):10591062.

[12]陶国高,刘桂岚.高血压前期的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1783180.

[13]王利然.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前期患者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3):8485.

[14]陈彩芳,王瑞.高血压前期患者对疾病认知及其生活方式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7):25872589.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4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450003郑州人民医院

高血压是社区居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已成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对激发人们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与促进,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选择本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的150例高血压患者为健康教育干预对象,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35岁以上。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毕业48例,高中57例,大专及以上45例。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同时,对高血压患者建立慢病管理档案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组成管理团队分为两个慢病管理小组,每小组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医护结合,各负其责,责任医生负责建立健康档案,制定治疗方案,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健康咨询,药物调整等,护士负责健康指导,联系患者,督促患者定期随访,或与医生一起到家中随访,入户宣教指导,并负责组织每2周1次高血压知识专题健康讲座,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手册,在社区出宣传板报、挂图、播放光碟等健康教育活动。

1.2.2教育内容

1.2.2.1疾病相关知识的指导

采用健康宣传教育和定期讲座等形式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此病的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疾病控制的方法及急救措施等内容,指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的目的。

1.2.2.2心理指导

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失衡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参加适合个人的文化生活,增加与社会的交流以减轻精神压力并提高应激能力。

1.2.2.3饮食指导

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与6g以下,以少食多餐为宜,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二便通畅,有效控制食量,减肥控制体重,减少摄入的总热量;戒烟限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血压升高,因烟酒过多引起心肌梗死,低胆固醇饮食,以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少食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少食甜食、咖啡、浓茶、刺激性饮料,忌暴饮暴食;宜食含钾高的食物,钾在体内能缓冲钠如黄豆、番茄、芹菜等以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香蕉、橘子等;多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瘦肉等,宜食含钙多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虾皮等。

1.2.2.4运动的指导

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患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患者应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跑步、游泳等。要循序渐进,开始1次/d,0.5h/次以后逐渐增加,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节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1.2.2.5用药指导

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先使用镇静药,提高睡眠质量,解除情绪紧张和烦躁,多可使血压下降。在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单一的小剂量降压药开始,经一段时间治疗,根据血压的水平适当增减剂量,维持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对血压较高的患者其血压应逐步降低,避免血压骤降,引起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产生不良反应。在患者经济条件许可时,尽量选择长效制剂,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3-4]。教会患者自己监测血压,以便适当用药和及时就诊。指导患者坚持长期服药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在常规服药时若出现头疼等症状,测血压较高时应及时增服降压药。如自测血压较低,应减少用药剂量,如服药后血压降幅过大,引起心慌头晕等不适,应及时卧床休息,以防心脑供血不足昏倒而发生意外。

1.3评定方法

对15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和健康教育干预一年后,利用统一调查表对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疾病知晓度,遵医行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生活方式及服药治疗情况等进行比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患者在疾病知晓度,遵医行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生活方式及服药情况的比较结果(p

2.2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p

2.3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控制率情况比较结果(p

3讨论

对高血压的治疗与控制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特别是早期高血压患者,综合性治疗措施的实施,关键在于患者个人对所患疾病是否高度重视,对高血压病是否有一定的认识水平,是否能够从个人生活方式、行为、饮食习惯等方面给予辅助治疗,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认识水平,改变个人生活方式、行为、饮食习惯的必要手段[5-6]。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定期给予相关保健知识及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患者通过参与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7],改变行为生活中的危险因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个体化、规范化的防治理念必须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深入广泛的渗透到社区居民中去,从而促进其生活行为的改变,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立明,胡永华,曹卫华,等.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研究.北京大学报(医学版),2002,34(5):519-525.

[2]华琦.解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一)高血压诊断新进展.血管病研究,2006,4(2):85-88.

[3]钱之玉,药理学进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2-109.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5-328.

[5]吴锡桂,顾东风,武阳丰,等.首都钢铁公司人群心血管病24年干预效果评价.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93-95.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5

【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规范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查260例高血病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指导。结果通过健康教育,患者认知率提高、意识增强,治疗的顺应性改善,并主动参与防病、治病过程中。结论高血病的健康教育既有利治疗、预防高血病及并发症,又促进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在我院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血压患者260例,其中男151例,女109例,平均年龄68.2±15.6岁。入选标准:年龄35~70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和(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

1.2方法:对参与观察的患者都详细记录与病情相关的所有信息。对干预组患者除常规服药外,还采取以下措施:①定期举办学习班:2个月一期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知识,饮食、运动的重要性,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并给予心理生活指导,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②针对性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重点对饮食、运动、用药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高血压病合并症的预防。③社区咨询服务:利用节假日到社区宣传高血病有关知识,发放高血压病知识宣传单,现场接受有关高血病健康问题的咨询,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④示范性教育: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自行监测血压。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饮食指导: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必须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高血压及有关危险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适当蛋白质和钙;禁烟限酒,情绪稳定,保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要做到合理饮食,限制脂肪摄入量,限盐(每人每天5克食盐),保持好心情,避免长期过度精神紧张。

1.3.2运动指导: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运动与药物结合,能降低和稳定血压,而且减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选择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的运动方式,如动态有氧运动。最常见的有:步行、慢跑、踏车、平板运动和游泳等运动项目。此外还有放松运动和呼吸运动,如放松体操和中国传统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高血压病人不宜做无氧运动或无处方的等长运动。无氧运动如举重、拔河、快速短跑;无处方的等长运动如举重、拉力器等,可引起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

1.3.3用药指导:规范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降压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aCei、aRB及小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治疗药。坚持长期治疗,平稳控制血压。不可随意停用降压药。所有的健康照顾团队应该包括医师、护士、药师、营养师等,需共同努力影响及加强卫教,改善病患生活方式及达到血压控制。

1.3.4建议定期测量血压,提倡自测血压。

1.3.5并发症的监测和防治高血压是可以治疗并可以预防的。干预有关危险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预防高血压的发生。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采用综合治疗模式是一种减少家庭、社会经济负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3.6心理疏导和支持教育医患之间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克服对高血压病的担忧、恐惧、自悲心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对疾病存在满不在乎心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知识教育。同时指导他们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丰富业余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

1.3.7随访和管理建立档案、定期随访、指导用药、控制血压和健康教育,定期健康讲座,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轻度高血压病人每季度随访l次,中度高血压病人至少每月随访1次,重度高血压病人每半月随访1次,重度高血压病人应根据病情及时转诊或动员入院治疗。对正常人群、易患人群和高血压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教育:(1)正常人群:了解高血压,建议每年测量一次血压。(2)易患人群:干预有关危险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预防高血压的发生。(3)高血压人群:认清高血压危害,坚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规范化药物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

2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管理后血压均值、治疗率及控制率比较,经过观察260例患者整体血压水平SBp下降了11.0mmHg,DBp下降了2.4mmHg,患者对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防治方法,严格遵医嘱用药,自我监测等方面的认识明显提高。治疗率由干预前的70.77%上升到73.85%,差异无显著性(p>0.05);控制率由干预前的41.15%上升到63.85%,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1)健康教育是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而行为的改变过程要经历“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的阶段,遵循健康教育“知、信、行”的行为改变模式[1]。本观察显示,定期给予相关保健知识及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知晓率及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患者通过参与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改变行为生活中的危险因素[2]。

(2)高血压病的规范化管理密切了医患关系:高血压病的规范化管理除使用专业知识外,还利用心理学、行为医学、人文知识,逐渐建立了密切的医患关系。

(3)社区规范化管理是高血压病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原发性高血压病受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内外环境的影响,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3]。服用抗高血压药显然可以降低血压,但由于生活行为习惯、运动及精神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病患者控制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除要求患者规范服药外,必须督导患者的生活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随访,方可使患者形成良好的服药及遵医习惯,使高血压病患者得到综合的治疗与照顾,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提高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延缓高血压患者病情的进展,减少心脑肾的损害,使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发生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概论,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2-223.

[2]严迪英,薛安娜,姚崇华,等.健康促进干预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8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6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高血压患者,男85例,女115例,年龄30~80岁。其中61~80岁98例,41~60岁77例,40岁及以下者25例,无智力及语言障碍且意合作的患者。以上均符合1999年10月wHo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SBp≥140mmHg和DBp≥90mmHg)。

1.2一般知识指导采取健康教育讲座和定期门诊检测的形式,每周安排1次,对研究对象家庭给予高血压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讲解高血压的诱发因素,找出其存在的发病因素。同时,指导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及保持健康生活行为,使患者知道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同等重要。

1.3测压技术指导针对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的需要,对患者或家属手把手教会怎样测血压,并告之自测血压的注意事项,即测血压的时间分别为6:30左右、14:30分左右、下午18:00左右;要定位(坐、卧)、定一侧肢体、定一台血压计测量。测血压前30min停止活动,尽量保证血压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减少误差。

1.4药物应用指导指导患者要坚持长期用药,个体化阶梯式治疗,即从单一的小剂量药物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血压水平适当增减剂量或加服另一类药物。对血压较高的患者,其血压应逐步降低,防止用药过猛和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不良反应。另外,指导患者根据病情用药,即早期轻度、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使用一些镇静药,解除紧张和烦躁,提高睡眠质量,可使血压降低;中度高血压且有心、脑、肾动脉血管之一受损的患者应选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如转换酶抑制剂),可适当联合用药,并根据血压变化适当增减剂量。

1.5生活习惯指导饮食指导饮食宜多样化,富有营养,少食多餐,低盐(不超过5g/d),多吃一些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纤维素、高蛋白的食物,如水果、豆制品、海产品和蔬菜。切忌暴饮暴食,要戒烟限酒,尽量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同时,还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1.6心理指导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使患者明白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必须树立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信心。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讲解心理、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使高血压患者过喜不狂,过悲不哀,过气自消。对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减少家属的应激、焦虑情绪,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在患者焦虑、烦躁时能给予关心、理解,避免其情绪激动。

1.7运动量指导指导高血压患者坚持适度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加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气功和太极拳。另外,每天快步行走30~40min对降压有利,但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运动量锻炼,如果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运动,禁忌单独驾车、单独出门旅游和高空作业。

2结果

2.1接受了社区健康指导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都明显高于其他未接受社区健康指导的高血压患者,而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死亡率明显小于其他患者。(见表1)。

表1

接受社区健康指导与否的患者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比较(%)

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死亡率

接受社区健康指导的患者95*93*87*16*9*5*

未接受社区健康指导的患者545646342810

注:*p

2.2血压稳定性情况参加社区管理和治疗后血压稳定性更好。(见表2)。

表2

接受社区健康指导前后的患者血压稳定

情况比较(%)

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

患者接受社区健康指导前54*2719*

患者接受社区健康指导后75223

注:*p

3讨论

高血压患者在社区治疗是高血压治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其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和保健指导的依从性,提高患者血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2]。通过本实验分析接受了社区健康指导的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都明显高于其他未接受社区健康指导的高血压患者,而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死亡率明显小于其他患者。经过社区健康指导后的6例血压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无自觉不适而停药、经常忘记服药、担心或不能忍受药物不良反应、药价太贵和服药后仍不能很好控制血压等,所以医务人员应针对这类患者充分讲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指导应用价格合理、效果良好而且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高血压虽然流行,但并非难以控制,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得当,就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发病率[3]。笔者从基层医务工作中总结,认为社区医疗模式对高血压的防治很有帮助,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包括健康俱乐部、健康讲座和图文宣传等能大大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

参考文献

[1]李腾,张永英.社区卫生服务要强化高血压的防治.中国实用医药,2008(3)9:156.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7

[中图分类号]R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010-03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全球广泛分布的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患高血压病人数达6亿[1]。尽管药物疗法已使9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血压降至正常[2],但研究表明,不良的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着高血压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为此人们正在努力寻求各种干预措施,以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控制发病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现就高血压依从性的概念、评价方法和提高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手段作一综述。

1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的概念

高血压服药依从性是指高血压病人对医嘱的执行程度,是病人遵守医嘱正规服药的表现。从依从性本身来说他是对权力和权威的服从和接纳,反映了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依从关系。依从性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三类[3],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不依从性是指高血压病人不能按医嘱坚持进行药物的自我管理,包括不按处方配药与服完药后不补充药物;服药太多或太少;不规则用药,例如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或漏服药物;停药太快或擅自停药;合并使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或违禁药物();服用处方药物时饮酒等[4]。

2评价服药依从性的常用方法

2.1直接法

直接法是检测依从性的基本方法,准确率高[5]。可通过检测血药浓度、尿中浓度、代谢产物浓度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来监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的一种方法。通过实验指标的检测,评估病人是否按时、按剂量服药的一种方法。测量血清药物水平,对半衰期长的药物特有用[6]。优点是客观正确,但费用昂贵,病人不易接受,分析烦琐,不易进行,因而难以普遍应用。

2.2间接法

2.2.1计算药物用量随防时由医护人员计算剩余药片、胶囊的数目或称量剩余药物,包括计算病人应服用的药量和实际服药量,评价病人的服药依从性[7]。为了提高准确性,应注意处方的剂量、处方日期以及病人是否把药物放在别处等。这是一种较客观、准确的方法,但其局限性是无法证实实际上病人服用多少药物。如果病人知道要评价其依从性,他们可能用其他方法处理药物。

2.2.2询问与调查病人服药情况病人报告自已用药情况,包括已用药物种类、数量。这是常用的方法,但有时可能过高估计服药的依从性。

2.2.3问卷调查此方法简单易行,在大多数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采用询问与调查方法评价高血压病人依从性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范维虎等[8]提出高血压病人凡1年中服用降压药时间在3/4以上者为规则服药,不到3/4者为不规则服药。显然,它只能表现在病人的服药时间上,还不能体现在患者服药的剂量等方面。这个指标可初步确定服药情况,但欠全面。②叶晓青等[6]从高血压病人是否按医嘱定时服药、服药次数、服药剂量、坚持长期不间断服药4个方面完善了评价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指标,但问题的设计不够完美,容易使病人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拒绝回答。③采用morisky等[9]报道所推荐的标准,评价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4个问题: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比较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设计上的不足。

2.3其他

田镇安等[10]曾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天数大于总天数的80%为依从性好,小于80%为依从性不佳即判断为不依从。作为医院统计病人依从性用药指标可否用理论百分率来表示,值得探索。有人提出:依从性=(nDp-nme)/nDp×100%,式中nDp指处方或医嘱规定的给药次数、剂量nme指病人服药的失误次数、剂量。通常其比值大于90%可表示依从性比较理想,但有待研究[11]。

3干预措施

3.1健康教育

由高血压健康教肓专职护师根据高血压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了解正常血压的范围,高血压诊断的标准,基本的用药知识,使病人改变健康信念,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12]。由内科门诊护师给每个高血压病人发一份高血压健康知识材料,每月进行一次高血压专题讲座,每月一次电话随访,并根据病人不同时期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做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健康教肓改善病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改善了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依从性[13]。健康教肓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和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模式,其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病人的健康信息模式,而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病人的服药依从性[14]。目前用此种干预方法来提高服药依从性的研究比较多,符合我国目前的临床护理特点,所以开展健康教肓比较顺利。

3.2给予口服长效抗高血压药

秦家榕等[15]研究表明,抗高血压药的剂型与抗高血压药依从性有关。长效抗高血压药最突出的优点是服药次数少和降压作用时间长,降低了漏服药的次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抗高血压药的依从性。陈健报道[16]长效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1次/d或者2次/d可24h平稳控制血压,血压波动小,付作用大大减少,病人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好。研究还表明[17],仅服1种药物的依从性明显高于服用大于或等于2种药物的依从性。另外,服药时间也影响依从性的高低,上午服药较晚上服药的依从性更好[18]。此项研究也符合waber等[19]研究的要提高服药依从性就要最大限度地简化治疗方案,但由于长效抗高血压药的价格比较昂贵,病人不易接受,而单纯应用长效抗高血压药来提高服药依从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依从性也会降低。

3.3药物自我处置程式技能教育训练

对病人采用集中授课形式进行药物自我处置程式技能教肓训练,以提高高血压服药依从性。药物自我处置程式系指医务人员通过对病人的指导教肓训练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使其能够掌握规范的服药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和自我处置能力。在本项研究中受试病人通过培训掌握了防治高血压一般技能知识,提高了知晓率,掌握了正确管理和服用药物的技能,坚持服药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使药物的疗效得到了充分发挥[20]。本方法简单易行,尤其在社区防治高血压中有其实际意义,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4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干预

以“时间治疗学”理论为依托,通过护理手段提高服药依从性能[21]。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是一个较新的治疗概念,所谓“时间治疗学”是指人体的血压在24h内显示节律性变化,清晨醒后的6h内,血压迅速升至峰值。针对血压的节律性特点提出的24h全程稳定控制血压的方法称为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此种干预方法首先要教会病人和家属学会测量血压,能够自已很好的监测血压。其优点是能够根据人体生物学特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与高血压的晨值现象一致,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猝死等好发于清晨[22]),在给药时间、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正确实施,使药物作用与疾病的发生节律相一致,从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

3.5动态血压监测

对住院高血压病人做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高血压病人正确选择给药时间以及重点地进行临床病情观察,进行健康宣教,以提高药物的疗效[23]。其优点是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节律来制定病人的最佳服药时间,并指导病人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控制血压。此种护理干预只是局限于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而对院外高血压病人的干预,由于受到我国目前实际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普及。

3.6通过社区发挥干预作用

3.6.1建立社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通过建立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定期开展各项活动,使社区高血压病人提高血压监测管理率,服药依从性及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24]。社区是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是居民健康和疾病的重要背景,所以此项干预能更好地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3.6.2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社区医疗机构积极为老年高血压病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技术,开展健康咨询服务活动,普及高血压病知识教肓,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以提高药物的依从性[25]。

3.6.3社区健康行为干预社区医疗站由专业护士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肓外,要求家属参与学习,遵医行为好的病人为其他病人进行健康行为示范指导,社区医疗站建立病人档案,每月随防。从多方面直接干预病人的遵医行为,纠正不健康的行为,社区医务人员、组长、家属组成健康行为干预网络,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的遵医行为进行干预,及时提醒、督促和帮助病人遵从医嘱,使病人能依靠自已的力量和家庭、社会、他人的帮助,改变那些有损健康的行为,从而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26]。

3.7心理干预

从高血压病人的社会环境、躯体状态、心理因素着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施加心理干预,使病人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学会对自已健康有益的保健方法,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目的[27]。

3.8家庭干预

由专职护士对患者和家属每月随防1次,采用电话、门诊复查等形式,根据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对患者和家属循序渐进进行指导,每次随防记录患者的血压,服药情况,随防观察时限≥12个月。随防期间组织家属进行集体宣教2次,通过家庭干预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28]。

3.9健康行为训练

对病人施行健康行为训练,主要是服药行为,包括指导病人根据自已血压的情况安排服药时间,确定一个提醒者或物品,作为服药记录等,同时配合其他健康行为训练,如测血压行为、心理调试行为、饮食行为和运动行为[29]。实施健康行为训练帮助病人建立院外健康行为,并让病人在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中,不断地强化健康意识,从而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

4小结

高血压目前在我国存在着“三高三低”的现象,三高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三低是指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服药依从性差是病情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所以针对高血压病人的态度和信念、知识、药物的不良反应,经济条件、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及心理等多种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上符合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我们依然要增强临床实践,结合社会的、心理的以及生物学因素来研究提高依从性合理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提高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1B):102-103.

[2]廖敏怡.影响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05,4(5):61-64.

[3]曹月琴.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1):23-25.

[4]施秀玲,梁瑜,孟庆华,等.健康教肩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1,7(3):173.

[5]朱大乔,李雪玉,何丹丹,等.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评价方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100-102.

[6]叶晓青,刘亚玲.高血压患者有关该病知识、信念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24-626.

[7]CramerJa,mattsonRH,preveymL,etal.Howoftenismedicationtakenasprescribed?anovelassessmenttechnique[J].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1989,261(22):3273-3277.

[8]范维虎,谢绿洲,董乃淋,等.上海区居民高血压药物治疗概况的横断面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2(5):201-202.

[9]moriskyDe,GreenLw,LevineDm.Concurrentandpredictivevalidityofaself-reportedmeadicationadherence[J].medCare,1986,24(1):67-74.

[10]田镇安,刘志明,刘海波.297例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研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9):1430-1431.

[11]殷河源.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西北药学杂志,2000,15(1):34-35.

[12]张晓燕,梁金英,胡伟杰.健康教肓对高血压病人服药的依从性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05,5(29):380-381.

[13]王玉梅,马春蓉,吴莹.健康教肓对提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5,9(19):1893-1894.

[14]Konradyao,BrodskayiS,SoblevaaV,etal.Benefitsoftheimplementationofstructurededucationprograminhypertensionmanagement[J].medScimonit,2001,7(3):397-402.

[15]秦家榕,吴亚静,董立闻,等.长效抗高血压药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7):335-336.

[16]陈健.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10:186-187.

[17]毛红娟,何丹丹,王炀,等.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对策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4,19(4):308-309.

[18]mengdent,BinswingerB,Spuhlert,etal.theuseofself-measuredbloodpressuredeterminationinassessingdynamicsofdrugcomplianceinastudyamlodipineonceadaymorningversusevening[J].JHypertension,1993,11:143.

[19]weberB,Bumierm,BrunnerHR.Howtoimproveadherencewithprescribedtreatmentinhypertensivepatients[J].JCardiovascpharmacol,2000,35(3):23-26.

[20]黄月兰,王新梅,卢俊明.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对提高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4):308-309.

[21]孙艳伏,于晓丽,毕淑翠.根据“时间治疗学”理论对高血压用药实施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4):308-309.

[22]孙宁玲.aBpm要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中的重要地位[J].中国医学论文报,2003,3(5):251.

[23]李瑞兰,陈免.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的指导作用探讨[J].福建医学杂志,2005,1(27):142-143.

[24]朱碧华,陈雪萍,孙曙青.建立社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实施对高血压病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4):344-345.

[25]韦荣妍.老年高血压病康复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5,2(4):57-58.

[26]段翠平,郭淑玲.社区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3(19):557-558.

[27]安艳晓.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04,3:2-3.

[28]金钰梅,朱胜春,邵翠颖,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评价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6,1(6):6-7.

[29]韦运红,李春蓉.健康行为训练对原为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5,5(20):402-404.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8

[关键词]正常高值血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25-03

evaluatetheeffectivenessofcommunityinterventiononhypertensionriskfactorsinpeoplewithhigh-normalbloodpressure

GUFurong1,ZHUanGZaisheng2,LUoHong2,ZHanGYongjian1,JiJianlong1,maJin′an2

(1.Shekoupeople′sHospitalofShenzhenCity,Shenzhen518067,China;2.Xilipeople′sHospitalofShenzhenCity,Shenzhen51805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terveneonhypertensionriskfactorsinpopulationwithhigh-normalbloodpressureandevaluatetheeffectiveness.methods:totalnumberof646peoplewithhigh-normalbloodpressurefrom10communitieswerescreenedoutandhealthinterventionwascarriedout.Results:after1-yearofintervention,thenumberofpeoplewhoknows,believesandtakeactionstopreventhypertensionsignificantlyincreasedby32.81%(p

[Keywords]High-normalbloodpressure;Healtheducationandhealthpromotion;Communityintervention

2007年欧洲高血压协会及欧洲心脏病协会(eSH/eSC)公布的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代表了目前高血压防治的新理念[l],其中将正常高值血压定义为收缩压(SBp)130~139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DBp)85~89mmHg。国内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血压水平在(120~139)/(80~89)mmHg中年人群中,10年后发展成高血压的比例在50%以上[2],且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比血压正常者高出1倍[3],因此,对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早期干预十分必要。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及蛇口人民医院下属的10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联合对辖区内的646例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及干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社康中心日常门诊20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义诊、健康体检、家庭访视、社区人群主动测量等方式筛查正常高值血压者,并从中选取646例符合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正常高值血压者,其中,男358例、女288例,年龄20~45岁,平均(33.87±7.13)岁。

1.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2007年欧洲高血压协会及欧洲心脏病协会(eSH/eSC)公布的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正常高值血压定义[1],即收缩压为130~139mmHg,或舒张压为85~89mmHg,并且年龄在20~45岁自愿接受社康中心管理者,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及糖尿病患者。血压的测量由医护人员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和听诊器采用标准血压测量方法,患者静息休息状态下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血压值。

1.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团队

医院社康部统一领导,成立管理干预团队,制订明确、可行、有时限性的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定期检查督导。各社康中心主任负责领导本社康中心此项工作的安排、协调各项工作;慢病医生(社康中心负责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的医生)负责为正常高值血压者建立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高危人群专案及定期随访等工作,负责正常高值血压者饮食、运动指导及健康讲座;责任护士负责正常高值血压者个体化健康教育,发放宣传资料、定期播放DVD、出宣传栏、家访等工作。

1.4方法

1.4.1调查问卷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干预前、后调查并进行比较。内容为调查正常高值血压者的知、信、行情况。具体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危险因素、并发症、合理膳食、运动、科学的生活方式、不良行为习惯等。

1.4.2干预方法

1.4.2.1建立档案由慢病医生对每位正常高值血压者采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6.0版)进行登记、建立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及专案。专案包括门诊病历和随访记录。随访记录包括:随访时间、血压记录、体重、饮食、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危险因素、患者教育效果评价、指导事项等。每月对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随访,登记资料。

1.4.2.2健康教育利用各种渠道(如讲座、短信、网络系统、个体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画廊、专栏、板报、播放录像和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等进行群体及个体化健康指导),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正常高值血压者对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患者反复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教育,使他们明白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2]。

1.4.2.3心理干预帮助社区正常高值血压者分析其血压出现波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制订对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改变被动心理状态,由配合干预到主动参与;学会正确宣泄不良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

1.4.2.4社区运动锻炼指导指导每位正常高值血压者选择各自喜爱和适宜的运动方式,早晚各1次,运动强度维持在本人承受的中等强度以下,以稍累为宜。具体方法有:①散步:每天晨起或晚餐后休息10~15min,进行户外匀速步行,平路步行速度保持在50~80m/min,步行3~5km、时间30~60min,心率控制应在110次/min以下,1~2次/d,每周应不少于5次;②太极拳和气功:开始可选练简化太极拳,一般可以练全套,体力差者可先打半套,或只练几招几式,循序渐进;③降压体操:做陆阿明降压体操[4]。

1.4.2.5饮食指导改善膳食结构与烹调方法,社区护士在宣传健康膳食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家庭具体指导烹调时食盐的投放量,应控制在6g/d以下;鼓励患者改用非食盐的酸辣调味品,减少就餐时酱油和咸菜的消耗量,并指导居民选用合乎营养卫生而又健康的食物品种,以清淡、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粗纤维饮食为主;宣传保持理想体重的益处,并指导超重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减肥;宣传吸烟的危害性,指导患者戒烟限酒。

1.4.2.6正常高值血压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以社区为基础、以提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自信心。内容包括:①培养和建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和高血压病可防可治的信念;②提高的随访管理的依从性;③掌握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发展过程和危险因素的知识;④掌握自我监测血压的技能;⑤了解遵守随访管理计划的重要性;⑥了解非药物治疗的知识和意义,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技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⑦了解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重要意义。

1.4.2.7正常高值血压者家庭其他成员的健康教育邀请正常高值血压者家人与其共同参加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并监督他们遵行医嘱和配合医生工作,在家访中给予积极配合,并关心正常高值血压者的心理健康。

1.4.3干预效果评价方法

干预对象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每月测量患者体重、血压等1次;观察干预前及干预后1年内正常高值血压者知、信、行(内容包括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危险因素、并发症、合理膳食意识、运动、科学生活方式、不良行为习惯等)变化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统计干预后正常高值血压者的转归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干预前后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干预前后比较。

2结果

2.1正常高值血压者干预前后知、信、行变化情况比较

该646例正常高值血压者经社康中心健康管理干预后,知、信、行的掌握人数较干预前明显增多(p

表1正常高值血压者干预前后知、信、行变化情况比较[n(%)]

表2正常高值血压者干预前后行为变化情况比较[n(%)]

表3正常高值血压者干预前后血压及体重变化情况比较(x±s)

2.2正常高值血压者转归情况

该646例正常高值血压者有8例(1.24%)转归为高血压患者,275例(42.57%)仍维持在正常高值范围,363例(56.19%)血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1年内该646正常高值血压者无并发症出现。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心、脑、肾血管病危险因素,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5]。Vasari等[6]研究显示,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不但发展为高血压可能性增大,而且心脏病、卒中或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危险比理想血压人高1.5~2.5倍。因此对该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有着积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腰围、体重指数、吸烟、锻炼、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与正常高值血压有关[7]。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够消除该人群的不良习惯,建立科学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该人群平稳控制血压[8]。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医学管理模式。这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系统的管理模式改变了既往单一药物治疗的观念,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管理融为一体,从而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对控制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全面健康管理、综合干预后,正常高值血压者对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危险因素、并发症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逐渐形成了合理膳食意识,不断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接受科学的降压方法,最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见,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干预,能够减少该人群的不良行为习惯,建立科学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促进和维护健康的目的。当今社会主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为先的理念,如果全体居民高度重视,认识到位,积极采取对应措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还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保障人民健康,降低疾病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manicaGD,BackcrC,Dominiczaka,etal.2007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rterialhypertension:thetaskforceforthemanagementofarterialhypertensionoftheeuropeanSocietyofhypertension(eSmandofthe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sy(eSC)[J].JHypertens,2007,25(5):1105-1187.

[2]孙佳艺,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2740人的血压水平10年(1992-2002)变化情况[J].高血压杂志,2005,13(2):115-119.

[3]王薇,赵冬,孙佳艺.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984-987.

[4]陆阿明.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处方[J].现代康复学,2000,5(12):18-20.

[5]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本).2005:1-55.

[6]VasariRS,LarsonmG,Leipep,etal.impactofHighnoralbloodpressureontheriskofcardiovasculardiscase[J].nenglJmed,2001,345(18):1291-1297.

[7]许继波.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171-3173.

[8]陈燕,黄辉斌,李向荣.门诊评价性健康教育干预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0):44-45.

[9]李立明,任涛.高血压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1):32-34.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9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干预

1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必要性

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105mmHg者比76mmHg者患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5倍。美国弗莱明翰研究34年随访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在最高四分位者比最低四分位者患心力衰竭的危险高2~4倍。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干预,最重要的任务是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和二级预防(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普及高血压知识,从社区干预着手加强高血压的监测和预防,意义十分重大。

2高血压社区干预的发展

由高血压防治作先导的社区防治概念在60年代末由wHo心血管计划提出。近年来,国际上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发展较快。在美国,除了坚持在人群中实施高血压筛检和患者随访的方案外,又开展了多中心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应该是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并举、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存的新观念。1993年美国高血压检出、治疗和评价委员会就此提出了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报告。日本研究证实,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远比单纯的血压控制或单项的高危因素干预效果为佳,同时在社区慢性病研究中,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2]。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血压防治经验上,从“七五”开始,也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病防治研究。1998年卫生部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热潮,这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同时也是全社会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有大量的经验报道及创新发展。

2002~2005年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3个大型社区实行全科医生分片负责制并利用罡正电脑专案管理系统对259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为期4年的综合管理,通过人一机结合模式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病人对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所起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非药物治疗率100.0%,药物治疗率由32.0%升至73.0%,规律服药率为71.0%,血压控制达标率为95.0%,血压稳定者所占比率为78.0%[3]。

2005年,重庆化龙桥社区被抽查的4913例中,社区抽样调查显示该社区“患病率”为6.29%,跟踪监测血压后,又新诊断高血压患者111例,高血压患病率为8.55%,比以前增加36%。女性“知晓患病率”高于男性89%,而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63%,本研究显示年龄越轻,新确诊的比例越高,表明年龄越轻知晓率越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应从年青人开始抓起[4]。

200709开始,深圳市罗湖区医院以东环街农村社区≥32岁254例高血压病人为对象,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药物治疗等措施综合干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患者自身前后比较评价农村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团队规范化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此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之间差异显著,并对农村地区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干预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5]。

3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途径

自200709,全国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防治的试点工作,实行对社区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实行建档随访、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行为干预、心理疏导、合理用药等措施,应用社区干预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干预。旨在更好改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水平。

3.1全社会关注由医疗、科研为主向社区综合干预、防治为主转变,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专业部门参与向全社会参与转变,需要政府加大对慢性病干预在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报销政策的优惠,并得到社区领导重视,有居委会参与。

3.2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一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表明:1988年按部级专科、省部级、地县、乡村四个级别选取医疗卫生人员1609人,结果至少有33.1%的医疗卫生人员不知道抗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而选择血压140/90mmHg作为血压控制目标的占60.8%;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人员没有危险分层的概念;正确选择高血压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标准的卫生人员仅占9.5%;自述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建议非药物治疗的医疗卫生人员仅占34.5%。

因此可见,我国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是无论是对高血压的防治观念,还是在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应努力跟上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具备应有的防治能力[6]。由政府主导,支持经费用于卫生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跟上国内外高血压诊疗的最新进展。

3.3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参与,可以弥补分级动态管理模式的不足,特别适合高血压的日常管理。

3.3.1正确分级及建档: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2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的中医健康指导篇10

1.1研究方法

1.1.1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的常规方式,随访6个月。

1.1.2干预组使用微信平台进行健康教育和随访,随访6个月。

1.2干预组的健康教育

1.2.1干预组组成:健康教育小组成员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2名心血管专科护士组成(其中一名为群主),负责群组日常活动。科主任及护士长担当督导工作。成功申请了一个公众平台。将参加实验的患者拉进微信群,并让他们关注本公众平台。

1.2.2微信群教学活动:医护人员查找医学书籍和医学文献,将高血压疾病指导、饮食指导、生活指导、用药指导、血压监测等方面的知识,制作成ppt、word文档、视频资料,每周二、五由管理员向公众平台发送。例如:上传高血压原因和临床表现、高血压的危害、用药指导、自我测量和监测血压等word文档;上传医护人员自拍的正确测量血压、合理管理药物、预防性低血压的视频;分段上传最新高血压治疗指南、高血压教学ppt。

1.2.3微信群友互动:劝说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在微信群上交流服药心得。发表自我监测日志,参与评论交流。患者及其家属有问题或疑问,可以通过微信在线聊天、留言等形式,进行咨询。每天14∶00~20∶00管理员在微信群里,答疑解难:提醒患者及时服药,监测血压,合理饮食,鼓励戒烟。

1.3效果评价方法:比较干预前后两组间的服药依从性,干预前后两组间血压值变化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服药依从性评价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的服药依从性:干预前,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前后两组血压控制情况:干预前,两组人群收缩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收缩压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健康教育可使人们在面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时,树立健康的信念,建立健康的行为。微信平台避免了传统的健康教育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这种网络形式的健康教育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