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十篇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十篇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0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1

2011年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t以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现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2011年的53.5%,有力支撑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但与发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跨国大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加快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一定要认清形势,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技的历史重任,致力于攻克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2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创新方向和重点

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使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把握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农业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基础产业,其社会效益大大高于经济效益。农业发展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通过转化推广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农业科技的这些属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导性和公共科技部门研发的主力军地位。农业科技又具有区域性明显和研发周期长等特点,这决定了农业科研工作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超前部署。中央一号文件准确把握了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要切实履行公益性研究职责,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更强大的科技保障。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时代性,把握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

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要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和时展需要。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做到“顶天立地”,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重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创新性。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从农业机械的发明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育种技术的突破,到当前农业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决定了世界农业的发展进程。在科技实践中,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挑战和攻坚,致力于攻克前沿性科学问题,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3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牢牢把握当前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谋划跨越发展新目标,创新跨越发展新思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确定发展新目标。未来5~10年,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成为国家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国家“三农”问题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重镇。要逐步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在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在国际学术界的骨干与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弘扬中国农业科学院50多年来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战线的旗帜和推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围绕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努力在农业生产、加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院所学科体系建设,形成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2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业“八字宪法”到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的重要论断,从“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方向指引,每一次农业科技教育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带来农业科技教育实践的一次大的飞跃,都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我们明确了“三化同步”的指导原则,确立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规划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要求,部署了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养新型农民的重点工作,出台了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的保障措施。我们启动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大了“211”、“985”工程对涉农高校的支持力度,强化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我国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研发了禽流感、猪蓝耳病等一批动物疫苗和健康养殖技术,保障了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育种专家袁隆平、李振声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二是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建立,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大范围开展统防统治、跨区机收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规模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科技进村入户等科技专项活动,有力促进了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业人才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农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大规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亿多人次。我们在耕地资源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际市场剧烈波动的复杂背景下,能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和农民增收“八连快”的骄人成绩,农业科技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凝结着全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固然可喜可贺,但今后面临的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持续增长,对质量、生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耕地刚性减少、水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农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占据优势的强大压力。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粮食供求不平衡日趋加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大豆和食用油主要依靠进口,水稻、玉米、小麦三大谷物从去年开始转变为净进口。加强国际贸易,进行品种调换是完全必要的,但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不能保持较高的自给率,要出大的问题。我国农业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瓶颈约束、参与国际竞争,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重大创新成果不足、应用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顺、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产学研、农科教脱节,科研领军人才缺乏,农业院校优秀生源短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挑战和隐忧。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今年的中央l号文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深刻阐明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对农业科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这是一个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动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科技教育发展之路。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意见: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3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对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375万t,粮食主产区地位得到巩固;油菜籽总产达到230.9万t、居全国第二,连续13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上升到第二,蔬菜产量上升到第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花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肉、蛋、奶产量稳定增加,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水产品产量达到132.6万t。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3元。

2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2.1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团队发展到12个,整合154名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60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二是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川委办〔2011〕29号)等重要文件,实施了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省9310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总体要求,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三是强化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形成了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2.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省级审定444个,畜禽国家保护品种达到11个;创制育种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研发新产品2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84项,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多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明显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1.8%,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2.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加快发展

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全省认定或达到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接近6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9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62家、省级示范社1030家,入社的农户达到261.7万户;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9家。

2.5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应对得力

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坚持科技抗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打造川西20万hm2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6.67万hm2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26.67万hm2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6.67万hm2柠檬集中发展区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攀西地区热水性鱼类等优势养殖主产区已初具规模,农业科技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要实现稳粮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道路转变,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新变化的基本途径

当前,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为此,要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3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4要把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化农业。农民仍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农业类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41个、专职农业科研人员2000多名、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1746个、在编农技推广人员58573人,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大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应突出解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4.1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收益,科技人员和其团队应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立项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科研成果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的问题,农业科研项目要盯紧市场、瞄准需求,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减少“争课题、跑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耗损。

4.2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一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三是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4.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等保障性支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产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技推广的对接机制,继续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增设牛、羊、小家禽、水产、蚕桑、小杂粮、花卉等产业创新团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倾斜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耕种收等市场化的生产服务。

4.4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吸纳能力

一是借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广汉市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新津县“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农业创业人员给予财政补助、创业项目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村社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4.5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宏观形势;战略需求;重点领域;政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要实现农业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必须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快确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重点领域,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掌握新一轮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文章立足当前国情和农业科技发展形势,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从宏观形势、战略需求、重点领域、政策支撑等方面对“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

1.1从农业科技发展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地位日益强化,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逐年加大[1]。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财政部、科技部的支持下,农业部组织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农业科技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1.2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突破资源和成本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但耕地、淡水等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不足,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加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2]。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在全球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成本限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1.3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革命和世界竞争态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兴、交叉、综合学科蓬勃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美国、欧盟等已开始了新一轮战略部署,依靠政府农业科技系统大力研发农业公共产品,依靠强大的农业企业抢占种子、农机等农业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制订并实施了2012~2017年农业研究与战略计划[3];欧盟出台了“地平线2020”科技计划,并将农业科技项目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在发达国家新一轮农业科技计划完全部署到位、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化之前,我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迎头赶上,在未来世界农业科技及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加速期和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逐年增强;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任务和新要求。2.1提高土地产出率,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5]。据测算,到2020年,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8799.22亿kg,保障有效供给任务艰巨[6]。在土地资源刚性制约情况下,保证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通过科技发展,进一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加大对动植物新品种、高效种养技术的创新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单产,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2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平均不超过0.09h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呈递减趋势,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50%左右。化肥当季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仅30%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不充分,部分农渔机具能耗偏高。农业资源制约日益趋紧,提高资源利用率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加强对节水、节肥、节药、节料等资源节约技术的投入研发,突破肥、水、饲料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2.3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据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左右。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12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7.8%;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必须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目标,增加对节本增效技术的研发投入,如增加对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投入,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2.4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农业竞争日益加剧[7]。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正在引领和支撑世界农业格局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8]。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对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新的统筹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偏低,农业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9]。面对国际新态势和新挑战,我国必须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加强部署,尽快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才能抢占科技制高点,始终把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有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2.5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随着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升级和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问题,也就是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全国基本农田土壤质量在逐步下降;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更加突出,气象灾害增加显著。在这些环境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及不科学、不环保的种养方式所引起的。因此,生态环境压力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3“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在系统分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需求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战略导向,采用定性分析和专家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应重点强化的领域及方向。3.1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驱动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强化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农业生物优异基因高效规模化挖掘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加强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强优势杂交种快速培育、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等技术研究,构建分子育种平台,力争在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植物新品种培育、优质动物新品种选育和高效繁育、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研究农业个性化云服务技术、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农业物联网组网技术,研制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开发农业数据采集传感器,构建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3.2食品营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技术消费者高度关注的食品营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技术。围绕“产品供求平衡、居民膳食均衡”的目标,强化水土资源支撑能力、食物供给与消费需求、营养有效供给与合理需求等研究,以及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膳食质量与食物资源评价研究,为居民科学合理膳食提供指导。以大宗粮油等主要农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强化高效提取与工业化连续分离、非热加工、节能型浓缩干燥及杀菌、高活性食品发酵、食品加工酶催化等技术研究,提高加工转化效率;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农产品溯源等技术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3农机和设施装备技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的农机和设施装备技术。围绕保障粮棉油糖安全增效、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需求,重点突破水稻机插和油菜、花生、棉花及甘蔗机收等技术瓶颈,加大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成套装备研发力度。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装备、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等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装备的适用性、便捷性和作业效率。针对设施装备技术发展及应用,强化温室升级换代工程技术、全产业链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装备、信息化智能化装备等研究,整体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3.4化肥农药减施技术以降低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为目标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重点开展氮磷减施增效与化学农药减量控施的机理与调控途径、耕地地力对化肥利用率影响机制等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化学农药替代减量技术及高效施肥施药装备;集成主要粮食、蔬菜、果树和经济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进行大田示范。3.5地膜和重金属污染消减技术以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的地膜和重金属污染消减技术。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基准研究及标准体系构建、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区划研究,强化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生产、重度污染耕地修复等技术研究,开发配套技术模式及制剂,建立适合不同污染程度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的技术方法体系。研发适应不同需求的新型可降解地膜,以及适用性强、回收率高、作业费用低的高效残膜回收机具,建立残膜回收技术体系及循环利用模式。3.6农产品物流和仓储技术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为目标的农产品物流和仓储技术。以大宗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强化产品预处理、储藏保鲜、冷链物流、快速配送等技术研究,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损失。开展粮食收获后烘储特性、高水分粮食快速干燥脱水技术与工艺等规模化农户粮食收储运预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降低粮食储藏损失。3.7耕地质量培育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耕地质量培育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强化耕地地力制约因子及其调控、低产田障碍因子成因及其对作物生长影响等基础研究,以及高产耕地质量保育、中产田培肥与增粮增效、低产田改良与障碍因子消减技术研究,研发相应的制剂。开展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利用,以及农田精量控制灌溉关键技术与装备、农业节水绿色环保新材料与制剂、农田水资源保蓄、劣质水资源化高效安全利用等技术研究,研发农田多尺度信息采集技术及设备,建立精准灌溉与智慧节水灌区。3.8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以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的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和环保技术研究,研发秸秆改性成型技术及成套设备、秸秆干发酵技术与设备,以及秸秆还田快速腐解、秸秆资源循环多级利用等技术,促进秸秆的全量化利用。针对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研发与之配套的畜禽粪便多级利用、堆肥原位除臭、兽药与抗生素生物降解等技术,促进畜禽粪便高效安全和资源化利用。3.9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以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为目标的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重点加强动物病理学、疫病流行病学等基础研究,以及动植物重大疫病诊断、监测预警与防控,农业(林)及草原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等技术研究,构建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网络平台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加强生物疫苗、生物兽药、诊断试剂盒、新型生物农药等产品研制,有效防控动植物重大疫病与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3.10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创新以强化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创新。开展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系统调查技术规范制定,完善种质库(圃)和原生境保护点的安全保护与监测预警。攻克基因型高通量精准鉴定技术,实现种质资源大规模基因型鉴定,发掘作物种质资源新基因。加强转基因、分子标记、细胞工程技术、植物代谢工程和生物反应器等生物育种新技术研究,加快杂种优势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发掘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为动植物种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新品种。

4创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

4.1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1)构建国家农业科研体系高效协同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新格局。推动组建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协作网,建立高效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完善重大任务目标控制与评价制度、资源共享与运转制度、成果集成与分享制度。2)强化农业行业科技的顶层设计。按照上、中、下游一体化全链条设计思路,梳理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技术体系问题,凝练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探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重点专项实施管理新模式,加强农业科技专项管理专业机构建设,并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研国家队等在重点专项中发挥任务凝练、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3)构建符合农业科技规律的财政稳定支持机制。依据农业科技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性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支持作用,对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等科技任务,设立财政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稳定支持由行业部门组织管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农业科研国家队等牵头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任务。继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统筹兼顾农业大产业与小产业、全国性与区域性的产业,保障农业系统多样性。推进农业推广体系与科研体系对接,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成果转化机制。4)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的主体。继续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工作,支持和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和创新效益的分享主体。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在公共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智力转移等方面向企业流动。实行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后补助”制度,加大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等共同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技术中试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4.2优化科研绩效管理与科技评

1)强化绩效管理,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兼职兼薪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落实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充分调动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2)推进科技评价,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科研人员评价制度,创造鼓励潜心科研的环境条件;建立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导向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工作成效、发展基础、工作目标、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成果,发现不足,改进提高。在对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的同时,强化长效激励机制建设,以促进达到持续提升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的目标。

4.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

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知识产权行政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成果开发,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科学管理水平,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评价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成果转化,改革分配制度,进行有偿的收益评价与分配,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交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院系(所)以及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等进行奖励。

作者:杨雄年郑戈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eB/oL].(2012-02-01)[2016-01-10]./fortune/2012-02/01/c_111478116.htm

[2]张铁亮,李玉浸,刘凤枝,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0(9):91-94,99

[3]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ResearchService.aRSStrategicplanforFY2012-2017[R].washington,D.C,2012

[4]许慧.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及对我国“2011计划”的启示[D].杭州:浙江大学,2014

[5]韩俊.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端在自己手中[J].求是,2013(8):21-22[6]王国敏,卢婷婷.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复杂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2011(5):35-39

[7]薛亮,梅旭荣,王济民,等.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掌握农业科技竞争主动权,迎接新一轮的世界科技革命[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2821-2832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科研管理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明显。我国地理面积位居世界前列,跨越三个温度带,所以各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季风气候等自然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农业的耕种模式及种植物业各不相同,农业生产规律更是各有千秋,所以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及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就孕育出了富有地域性差异的农业科技成果,每个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比对工业或者是第三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低以及市场交易活跃性高,需要因地制宜。(二)基础性与公益服务特征。我国既是工业发展大国也是农业生产大国,“三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保障,从21世纪发展以来我国不断强调“三农”问题以提高农业生产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国家也是接连出台各项农业政策扶持农业生产。不过农业始终不同于工业发展,由于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等原因,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是以工业反哺农业,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所以近年来农业的支持是具有基础性及公益性服务,也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服务的特点。相对的农业生产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如今大力推广机械化水平,农业耕种以及耕种制度的优化、生产方式以及自然条件、政策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简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为农业科技成果提供资金和政策优势;二是企业主导型模式,是以市场化导向以利润作为目标,科技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供求关系不均匀问题;三是农业科研院及农业高校主导型模式,借助农业科研院及农业高校在研发中的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四是协同转化模式,将政府引导作为基础,借助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研发优势,以企业市场化作为生产开发,以农业高科技园为推广中心,实现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

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紧缺,加之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完善,导致农业新技术的科普、推广以及技术指导严重受到限制,一方面影响了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阶段的农业科技人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承担一般的农业科研工作,还要负责相应的数据普查以及项目管理,仅仅依靠现有的基层技术力量难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致使目前很多农业新科技的科普与推广仅仅流于表象,无法形成科学、完整、规范的服务体系,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度愈来愈大。(二)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虽然我国农民数量较多,但是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对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及普及影响很大,但更受影响的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从业人员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导致现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30%,科研投入总量难以和基础性地位相符,很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环节是分来的,所以无法满足需求方的了解,加之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复杂,难以统一协调,导致现阶段项目的研究效率低,连续性差。

三、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农业成果转化模式,确保农业科研的投入稳定增加。要促进农业科研发展提高科技产值,就需要提高农业科研的投入量,提高农业科研的发展朔评,以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基础性以及社会性作为发展地位,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进而解决目前农业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失,构建农业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科技研发的激励机制,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发展的政策条例的规范性及完善内容,确保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转,完善经费预算以及使用制度。确保科研稳定性之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农业成果转化模式,选择适宜的模式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稳定性及转化效率,以政府引导为主的科研项目、企业为主的科研项目、农业机构或是大学为主的科研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都要以市场发展及科技推广为着眼点,才能够提高成果的转化及市场交易的活跃性,所以协同转化模式应该得到重视,采用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以提高转化质量及效率。(二)构建农民农业激励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激发农民、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意愿,才能够提高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关注,提高市场交易以及转化成果,针对这一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一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农民培训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覆盖面以及市场资源挖掘,提高农民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效果;二是完善农业基层成果推广机构,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鼓励农民和私营企业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咨询服务;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农业中介队伍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基层农业科技的资格认证制度以及信誉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四、结语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6

一、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均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措施,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长远和根本上讲,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要靠科学技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要依靠科技进步。我们必须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意义与重要作用。

纵观农业发展的历史,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灌溉、良种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世界各国均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农业生产要素角度来看,国际上农业发展方式大致分三类:一是美国、俄罗斯等人少地多的国家,大力发展以机械技术为依托的劳动力替代技术,走劳动力节约的发展道路;二是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力发展资源替代技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弥补土地的不足,走资源节约的道路;三是英国、德国等人地比例中等的国家,既用机械替代劳动力,也用生物、化学技术弥补土地的不足,走综合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道路。无论哪种发展形式,各国无一例外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战略,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现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有重视农业科技的优良传统,很早就发明了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等技术,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我国农业科技取得辉煌成就。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许多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农村科技转化和推广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科技活力明显增强;农业资源利用、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开发成效显著。成功研制了一季单产1400公斤的玉米超高产技术和亩产800公斤的二期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三期超级稻育种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杂交水稻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6000多亿公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棉花总面积的90%%;通过国家星火计划的实施,把超过15万项先进适用技术引入了广大农村,加快了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农民增收致富。通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十五”期间达到48%%,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科技发展潮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将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头;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突破和应用,将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和食品制造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将推动农业产业化跃上新水平;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全面兴起和普遍应用,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和生态压力;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将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总体来看,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能发挥引领作用,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前沿技术的新突破,必将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挑战和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应用,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先进实用技术及产品,普及科学知识,改进农村生产生活习惯。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学历和专业布局较为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已初步建立,一大批涉及不同学科的科研基地初步建成。农业科研布局不断完善,针对农业领域的国家科技计划由单一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发展成面向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等多层面、多层次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活力空前提高,企业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热情日益高涨,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实力的增强,为新时期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任务十分繁重,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业农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抵御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民生,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增收能力,需要加速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

面对如此迫切的科技需求,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支撑和引领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一是科研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远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意识亟待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三是城乡科技要素统筹配置有待加强。城乡科技发展差距较大,农村科技资源缺乏且较为分散,基层科技发展难以满足需求。四是农村科技人才短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一线科技力量特别是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市场机制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总体来看,新时期农业农村科技具有坚实的基础,拥有巨大的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发展思路上,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科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村民生改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必须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发展能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切实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科技发展为了人,落实科技发展依靠人,突出科技发展培养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要让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使农民得到实惠,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科技服务“三农”为核心,在加强农业生产和产业科技的同时加快农村民生科技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农村民生各个方面科技的全面发展。要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快农村基层科技进步,实现城乡科技的协调发展。要在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切实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要统筹兼顾好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有效处理好支撑和引领的关系,突出需求导向,加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机制的作用,既要强化政府引导和支持,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新时期,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责任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必须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一)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支撑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相衔接,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丰产栽培、农田改造等技术的集成,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水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良种培育、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单产和效益。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机械和装备设施。攻克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保鲜、产后减损、清洁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快林业、水利、气象、食品产业及农用工业等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业领域和功能,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是当前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优良品种、丰产栽培、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先进适宜技术,进行大面积应用,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加快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广泛应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本文来源:文秘站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健全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科技成果和信息在广大农村的扩散、传播。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有农场等在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示范作用。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加强与改善民生相关的技术开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坚持立足当前和面向长远相结合,突出解决农民最迫切、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科技问题。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为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支撑。加强低成本医疗器械和药物、饮水安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保障农民健康。加强农村住宅、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城镇发展技术在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应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推进科技下乡,引导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着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基础理论、重要过程和重要作用机理等研究,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抢占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切实加强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在新品种培育、新型农药和新型肥料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把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资源范围作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快资源保护利用、农业节水、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开发,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既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培养;既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又要注重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浩浩荡荡的农村科技人才大军。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四、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落实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任务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城乡科技统筹,推动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科技发展,形成城乡科技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合力。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引导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将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加强对基层科技进步工作的指导和评价,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科技发展活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营造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政策环境

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切实保障政府投入,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投入规模,使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科技要素带动金融要素向现代农业集聚,以金融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落实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体系。

(三)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公益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加快发展和完善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12396(农技110)、农业专家大院等新型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农业农村一线的科技力量。

(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乡土科技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总量足、留得住、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支持县(市)和农村社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物流和经营信息平台、城乡统筹信息平台的发展,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技术支撑。支持农村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的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科研条件。建立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信息与实物共享服务。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提高农村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加快农村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

(五)坚持大联合、大协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业科技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一、农业科技企业运行的特点

农业科技企业是集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综合性企业。以农民、农产大户、公司为服务对象,把农业企业化运营。

(1)技术专业性强。通常我国的农业科技企业是集研发农业科技产品、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这其中包含了现代化机械、基因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多科专业性学科

(2)科技人才聚集。科技人才是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根本,在农业科技企业更是聚合了多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要掌握上述的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

(3)农业科技投资巨大。由于农业科技是集多方面的科学于一体,所以投资必然是巨大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投资成本往往是普通企业的10到20倍。因为农业科技企业对设备的更新,和科研人才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农业又是需要发展周期的,投资成本往往回报比较慢,所以导致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4)技术与产品更新快。农业科技产品相比传统农业产品生命周期短,产品更新快,如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中,传统的农业培育可能需要10多年,而利用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只需5到6年的时间。

二、农业科技企业现运营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1)管理概念模糊。如今大部分的农业科技企业都国营国有性居多,因为其较大的投资和规模,民营较少,而在我国的现状,国营企业都有很多的通病,在管理模式、用人方面都是非常的想象,这很容易给科技企业,这种需要创新的企业的科技人才带不来活力,自主决策权少,主管单位容易干预企业,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通病。

(2)企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现有的农业科技企业都是由原先的传统农业企业转制而来,而且领导不一定是农业出生,对于科技企业来说,这时致命的,纵观全球的所有科技企业没有一个掌门人不是科技出生的,这对企业的决策会带来很大程度的干预干扰,缺乏专业性的决策与指导,同时企业内部的股东、董事实际都没有决策权,权利都较集中,这些都是国企带来的对科技企业结构运营管理的不合理性,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3)缺乏高专业素质人才。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企业来看,整体员工素质较差,核心技术人员较少,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农业科技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专业人才是关键,在引进人才方面需要花更大的精力,由于本身我国对农业的早期的不重视,导致整个的农业人才就很少。国家应从高等院校抓起,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才能使农业科技能有更好的发展。

(4)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的整体农业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的不重视,导致整个农业还是被传统方式占据,缺乏创新,以上的三点是直接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限的科研人员还受到了资金、管理者的制约。

三、农业科技企业运行管理的模式化

(1)强化动力机制。首先国家和政府应先对农业足够重视,把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强国的道路上来,提高国人对农业的重视,使人们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呢个催生一批大学生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去,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政府应进行大力的宣传农业科技带来的好处,和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农业发展事业。对农业的发展成果给予肯定和投入,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并对农业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鼓励,为农业科技企业带来一定的优越环境。

(2)优化导向机制。政府是企业发展的向导,尤其是国营企业都是在跟着政府指向走,政府为农业企业带来好的优越外部环节,才能吸引大批企业去深入的研发和更好的发展。国家应尽快完善农业科技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更好的保护农业科技企业的核心利益。建立农业类金融融资渠道,让农业科技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去发展。国家主导建立一批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为国内的农业科技行业带来标杆。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中国有十几亿人待哺,国家的重视才能引起民众的重视,帮助农业科技企业从资金到研发、销售给以一定照顾,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形成政府的导向机制。

(3)完善投入机制。由于农业科技的特殊性,较长的研发和回报周期,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应建立以农业、农发展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专项的农业贷款业务,适当减少贷款利息,对有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专项扶持计划,对农业类院校加强教育投资。建立方便快捷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大型民营企业参与到农业项目上来,共同为农业发展出力。

(4)建立协调机制。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企业和平台,从农产品、化工肥业、农用机械在到销售平台等等,都需要完善化。对于一些农业大省更是应加强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包括农业周边的产品企业扶持。很多东西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把地域资源、信息平台资源、贸易平台资源,农产品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农也科技发展道路。农业科技企业本身的内部协调机制应更加的完善,给以科研人员一定的空间有效利用企业内部资源给研发团队带去方便,提高一切的有效支持,科技企业应更注重的是团队精神,协调内部科研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关系。

四、结语

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农业发展,以及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健康的农业发展能造福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带来坚强的后盾与保障。而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与运营又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扶持,因此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的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投入为其营造良好的生产和发展环境,并且加强对其的管理和控制保障农业,科学健康的向前发展。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8

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

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部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9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

(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

(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

(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

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中远期战略重点。

(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

(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

(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

(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

(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

(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部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

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前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来说,其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肩负科技推广的职责,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措施,旨在探求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的富裕离不开农民的富裕。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中受广大农民喜爱并广泛应用的项目仅为1/10左右,成果加配套措施项目为2/5左右,约有1/3左右农民群众表示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科技成果如此现状不仅成为中国整个农业发展的瓶颈,也影响到了我国农民的收入和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内涵

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界定内涵不同、解释和理解不一,核心内容却基本一致。基本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学术交流、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示范农业科技成果,指导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特征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的特征:

1.行业综合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行业产业,涉及农、林、水、牧、副、渔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从客观上看,它还跟科技、教育、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联系紧密,尤其是在当前产学研、政金介相结合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必然涉及到各个关联行业,成为一项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地域差异性。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地区、南北地区地域差别较大。由于各地域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农技推广服务也相应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成果时效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必须在农时季节及时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发挥科技成果的最大作用。如果延误了农时,就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打折”。4.工作实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它们不以“物”的形式出现,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农村和产业种植领域大规模地加以推广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需求多样化。由于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民的科技需求表现出多元性的结构特征,并普遍存在于国内外。主要表现为不同目标、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同时存在。

6.业务风险性。一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要涉及很多的学科,不但研发周期相当长,而且科研难度非常大。有的时候,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一定见到成效,更谈不上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实施受当地当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经常面临着被生产淘汰的危险。所以,农民个人或组织应具备相当的化解和规避农技推广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能

农业科技推广是联系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具有催化和反馈两个基本职能。催化职能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传达式推广是指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传导到使用者;教育式推广是指帮助推广对象掌握如何学会使用新技术。反馈职能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效果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有利于农业科研部门更有针对性地的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据调查,寿光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着体制机制不灵活、工作职能不清晰、人员队伍不稳定、物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加之作为部级的寿光市,寿光市农业整体规模小、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结合寿光市实际,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加以消化吸收、用于工作实践,探索一条适合寿光市实际、体现寿光市特色、展示寿光市水平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

1.必须建立合理的农业技术供需调节机制。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查,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重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用新技术来引导农业生产,本研究将从建立农技推广的合理供需机制入手,着力构建寿光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2.必须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目前,寿光市的农技推广组织大多是行政机关的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经常被抽调参与行政工作,机构设置不明晰,容易产生职能不清的问题,减弱推广效果。学习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种社会组织参与的合作推广机制。

3.必须建立农技推广的良性运行机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进行机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探索建立一种良性的运行工作机制,才能凸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进而更大力度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结束语

要想实现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与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只有农民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土地生产和经营中,才能有效的将使用的新技术进行转换,提高我国农民收入。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就必须要使用新的技术成果,农民使用新的科技就是,使用优良品种、先进的饲养和种植技术,对其所经营的土地和饲养的经济动物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对经济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显著的提升,其中在应用新科技的过程中,要坚持按照科技要求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