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29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1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创新,核心在于能够利用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积极延伸学生培养模式,充分挖掘教育目标中的创新要素,并科学探讨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引导学生衍生出多元化的实践思维。这正是传统高校教育不能达到的最终目标,同时是挣脱传统高校应试教育思想内在束缚作用的关键。创新教育能够立足社会发展形势,形成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创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方向从理论性朝着实践性方向转变。

关键词:

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作用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党的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竞争力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展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1]。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构建起实践创新思维,进而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满足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实践思维的引导关键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依照客观条件与目标创新,诠释创新教育的深层内涵,引导大学生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一、客观条件的创新是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的根本

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2]。社会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立足于社会宏观发展方向,在人才能力培养角度上遵循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特征,在人才素质的培育方面结合社会用人新标准。这都是当今社会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的客观社会条件。伴随着高校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创新教育的本质是立足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带动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社会实践思维。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举措,强调学科边缘化发展,引导学生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思维的全面融合。在能力培养角度,体现社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引导,为激发学生实践思维提供潜在的促进作用。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以社会职业要求为参考,建立职业素质培养标准,成为创新精神构建的基本动力,为高校学生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将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融合,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极为强烈,宏观表现出高校创新教育内在价值。

二、目标创新的深入,作为大学生自主实践的引导条件

1.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形成实践自主性思维的引导

创新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是优化各因素的关系,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3]。高校创新教育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教育目标的构建中体现出的长远发展的基本特征。突出高校大学生社会心理、思想、思维的正确引导,为职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理、思想层面上,以社会协调心理的构建为根本,积极作用于学生自我社会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社会思想的引导主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路径,通过切身实践来影响学生社会应用、社会实用思想的全面形成,最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实践思维构建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增强。

2.树立阶段目标的创新,循序渐进培养主动性实践思维

高校创新教育关注的核心方向在于教育保持整体性的创新,在高校教育目标中体现出微观阶段性创新的观点,在高校学生社会思维培养中保持高度的科学性。在阶段性目标中立足职业意识的渗透、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思维的引导与形成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近期、中长期、持久性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科学优化高校学生社会职业思维,为高校学生实践思维的主动形成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近期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意识的渗透过程,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促使学生社会职业化发展心态的建立。中长期目标是以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培育为主要任务,强调以学生社会创新能力、社会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学生职业化发展铺设道路。持久性目标主要以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思维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社会发展思维方式,转变学生按部就班的社会发展思维。

3.建立项目发展目标,带动大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产生

大学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责无旁贷,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实施之路却并不顺畅[4]。高校教育的本质性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目标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再遵循应试教育思维构建的规律,打破以“学分”鉴定能力的教育发展思维。项目发展就是将某一项目研究作为宏观教育目标,并将项目研究过程应取得的成果进行前瞻性规划,为大学生能力、思维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对应的目标影响力。传统高校教育思想认为“项目”应存在于高校科研工作或者是企业运营环境中,与高校常规教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企业项目运营、企业项目规划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高校教育理应迈向项目发展的新领域,诠释出高校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项目发展目标作为高校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组成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流程中的目标思想,教学流程成为高校教学项目的探讨过程,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形式的参与积极性。以教学项目为激励,形成高校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带动作用,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因而实践思维得到教学目标层面的引导。

4.构建相关性深化目标,引导学生相关性实践创新思维

高校教育目标的创新,根源是实质性挖掘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从高校职业化发展角度来看,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此作为结合方向开发高校教育目标的相关构成要素。高校学生实践目标的基本构成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引导;二是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都指向于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职业化发展改革与发展要求之间相辅相成[5]。在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与引导中,科学构建与优化学生社会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专业社会应用能够体现出观念的创新。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引导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进而带动高校学生实践思维。这既是高校教育目标形成相关性深化、进行学生实践创新思维相关性引导的根本表征,也是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科学培育的微观体现,与高校职业化发展宏观方向保持相互适应。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本质,对衍生实践思维的引导

1.参照社会需求具体方向,引导相关性实践思维的生成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出创新,并不体现在教材、教法方面,而是进行教育模式、教育引导方向的实时创新,让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相互吻合。在社会需求方向上针对社会人才的职业化需求,多元化构建实践教育形式,以实践过程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结合社会实践参与过程形成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引导。让大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中实践思维围绕职业化发展方向进行构建的认知,转变传统应试思维的构建方向。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基本目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新型理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予以推行。这是高校创新教育结合内在本质,正确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进而为落实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过程提供前提基础,创新教育理念内涵能够得到广泛认知。

2.结合专业的社会创新,指导专业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

专业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现出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在实质性发展方向,专业的发展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剖析,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最大化应用,并以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势作为结合方向,进行专业应用领域创新性的前瞻性开发,提升学生社会应用价值。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应采取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组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营造软硬件环境等策略[6]。学科专业的社会创新不免要进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应用视角的拓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形式、开展方向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提升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中形成学生实践思维的正确指导。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发展针对学生专业发展趋势进行潜在探究的主要体现,学科专业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动态,形成学生社会能力的潜移默化拓展,带动社会实践思维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从专业角度向社会发展角度转型。

3.加大能力创新教育研究,引导社会实践思维的多元化

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创新,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实现创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挖掘。大学生能力创新的研究突显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拓展传统大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知识研究能力,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面对时代教育发展新背景,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时,应当注意克服制约因素,重视与相应学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适宜创新的软件及硬件条件。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能力创新要素的挖掘主要针对职业化改革新方向,充分探索大学生的社会实用、社会应用、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进而多元化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主要结合专业发展的社会实用方向开展,主要在于理论及操作能力的切实强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用能力。社会应用方面的能力研究要通过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相互结合能力的具体培养,促使实践应用思维的充分引导。适应性方面的能力研究应探究社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通过真实的社会职业发展环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体现出社会创新实践思维的引导过程。在这样的创新教育研究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思维的引导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衍生出的实践思维具有全方位新特征。

4.立足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突出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导向

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的根本,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扩展大学生知识、技能应用领域,形成实践思维的强力引导作用。传统大学生培养方向主要立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方向,促使大学生具备的理论化特征较为明显,在社会岗位中理论思维的应用难以相互适应[7]。面对高校职业化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大学生创新教育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向的探究,强调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新标准,在突出专业能力的复合式发展的同时,边缘化延伸学科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既是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现出的创新价值的表现,也是形成大学生实践应用思维创新引导的主要因素,在推动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化人才需求标准的同时,学生职业创新发展思维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能够面向复合发展新角度。高校创新教育宗旨是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体现自我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满足当今社会职业化人才的客观需求方向。目标创新围绕着学生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以及实践思维的引导而展开,并将项目教育目标作为创新点,强化学生实践思维。同时深层探究创新教育的本质,促使学生社会应用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为实践思维的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作者:龙雪梅陈国华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伟.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8):86.

[2]杨洋.高校创新教育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51.

[3]张燕楠,于兆吉.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7):35.

[4]陈翠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7):81.

[5]张秀荣.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4(2):109.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人才培养批判性教育批判性学习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的阻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以大学英语课堂为平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其中。学校需要调整大学英语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英语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持否定态度和吹毛求疵的思维,而是一种理性思维,其特点为变通性、独特性、新颖性、探索性和批判性。批判性思维由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方面构成。批判精神包括好奇(好疑、好问、好学),开放(容忍、尊重不同意见),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正直(追求真理、主张正义)和坚毅(有决心、毅力)。批判性思维技能有分析(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推理(质疑、假设、推论、阐述、论证等)和评价(评判预设、假定、论点、论据、结论等)。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标准为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批判性思维人才是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创造性人才。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

融入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批判性教育和批判性学生等方面。

1.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英语语言技能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纠正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使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的有用性,从而将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学习中。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贯彻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采取以读书为主,以篇章阅读为辅;以讨论为主,以语言赏析为辅;以考察思考能力为主,考察语言能力为辅的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作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构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授课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批判性教育。批判性教育要求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批判性教育需要有批判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

(1)营造有利于批判性人才培养的环境。改变过分注重学业而排斥思维培养的现状,建立自由、包容、民主、开放和进取的文化氛围,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为批判性思维培养建立良好的环境。大学英语教学要做到文化开放,课程开放,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学英语课堂需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师生能够相互交流思想,自由探讨。同时改善学风,充分体现民主,学术气氛自由,鼓励学生交流思想,勇于创新。高校需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聘请外语类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会给学生以直接的影响,为学生树立典范。

(2)批判性教师。批判性教师是有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教师。批判性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批判性教师是学生的典范,他们能够感染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批判性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的前提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从英语课堂到课外和生活中的迁移。批判性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批判性英语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积极开展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思辨能力。教师给学生讲解学习策略,并指导他们应用于学习实践。同时尊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分级教学和分组教学。改革评估方法,在评估中加大对批判性思维考核的比重。

3.批判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视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批判性学习摆脱了纯粹的知识记忆的束缚,使他们努力坚持探索,找出答案或者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批判性学生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好奇、灵活、独立、喜欢提问和善于探索。批判性学生能够将批判性思维和批判精神运用于大学英语学习实践中,提高思辨能力与英语语言技能。批判性学习使英语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批判性学习能够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批判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批判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和思辨能力。

三、结语

批判性思维培养需要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利用批判性教育和批判性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人才。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塑造批判性精神,成为批判性教师。同时,培养批判性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真正实现语言学习和思维培养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31-35.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医药卫生人才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医药院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也是医药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学到什么有困惑,任课教师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什么、怎么教也有疑惑;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医师资格和队伍管理的日益加强,医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及学时量大为增加,使得部分医药院校不得不压缩公共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但是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在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又对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上述各种因素,都使得目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很大挑战。

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界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对开展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了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的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科学跨学科交融的深入,计算学科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教育界对计算科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和体会,并将与计算科学对应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提到了新高度。所谓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按照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2006年给出的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1,2]。为确保美国在计算科学领域的竞争力,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大学计算教育振兴的途径”(CpatH)计划,旨在改革本科生的计算教育,提升学生对计算科学的兴趣。而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计算思维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nSF进一步启动了一个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计算使能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CDi),内容涉及所有学科,并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2011年,nSF又启动了Ce21(theComputingeducationforthe21stCentury)计划,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及老师的计算思维能力[1,3]。

计算思维在国外计算机教育中的兴起也引起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领导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确立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4],并组织了一系列的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以推进国内教育界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及相关教学改革的开展。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2年底批准的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其主要目标和内容包括:(1)从理论层面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表达形式以及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2)从系统层面科学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3)从操作层面将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建设一批教学资源;(4)从实践层面推动一批高校按照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应用需求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3]。包括理、工、文、农、医等在内超过百所高校参加的这一批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篇章。

二、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新定位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在2011版《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将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归纳为四点: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及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受计算机“狭义工具论”思想的影响,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系统操作、应用软件的使用和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上。

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与自然和社会各个学科结合的日益紧密,它已从最初的数值计算工具、仿真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e-Service平台等,变成普遍适用于自然和社会领域的通用思维模式。在医学领域,计算科学也已从最初的生理系统仿真建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医院的应用逐步发展到计算医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子病历系统、虚拟人、健康物联网等新型交叉学科以及更广泛深入的应用,并在医学发展和研究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医学生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否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医学生能否具有计算思维并掌握利用先进计算技术来分析解决医学相关问题的能力,成为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为基本思维方式,计算思维不仅具有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且在医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特别是整合医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无论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作为提高医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培养,是计算机教学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计算思维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从更高层面定位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一次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而是一种更新和提升,是以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指导,再结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医学应用特色,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实现对医学生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上,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及主线,结合医药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方案》,开展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及实验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目的是在对医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信息素养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能够成为开发和培养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对计算及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医学及临床问题的习惯。

鉴于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与实践的特点,长期以来,医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验科学和实证思维为主,计算科学和计算思维则相对缺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更重视计算机操作和工具应用,较少涉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加强学生对抽象、设计等计算思维基本要素的理解。通过对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对人体复杂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等过程及临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提炼归纳、系统设计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利用计算技术分析解决医学基础和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下图是开展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力争探索出适合医药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精选出能适应改革要求的课程内容,总结出适合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实验环节,并积累一批能深度融合和体现计算思维的医学教学案例、应用实例、教学片段等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案例库,编写出具备计算思维核心要素、体现计算思维方法训练、医学案例和应用丰富的全新课程教材。通过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改革,把目前医药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工具论”式的教学,提升到对文化素养、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上述框架中,进行教改的关键是在计算机文化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之上,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通过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精炼、更新和提升,去掉那些已掌握及可自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加能体现计算思维和计算理论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与解决医学问题相关的表达和方法;对课程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对与计算思维概念、理论及问题求解方法等相关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实验单元予以加强;突出医学特点和专业应用。在此基础上,再按照计算思维体系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建立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等与计算思维表达体系间的映射关系,体现思维方法,初步实现计算思维从“科学”层面到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的转换。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针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精选能够体现计算思维方法和过程并与医学应用结合的教学片段/案例、临床数据、实验项目,是资源建设的关键。基于医学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处理等应用实例,展示应用计算思维进行求解的过程,特别是核心问题的抽象建模、算法化描述、自动化处理等,可极大促进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的改变,在教学中突出计算思维的过程和基于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医学问题求解思路。

相较理工科院校针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已在前期开展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相关方面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应该采取系统展

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策略,可以先在小专业、小班中试点,再逐步推广。同时,考虑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各医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具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逐步提高。

计算思维的引入为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为计算机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体现了计算科学的新发展和计算机教育理念的进步。通过从计算思维培养涉及的不同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为构建医药院校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2]J.mwing.Com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aCm,2006,49(3):33-35.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4

计算思维是指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维。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其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且能够对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该文把学习产出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探讨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

预期学习产出(outcome-Basededucation);学习产出;计算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其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文献分析与实例总结的基础上,将学习产出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探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法。

1计算思维能力

21世纪初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了Computationalthinking,即计算思维,清华大学孙家广院士也强调计算思维是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想。近几年,计算思维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技术及其功能的迅猛发展而日益凸显,因此,很多学者就计算思维的议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计算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不同于数学思维,计算思维蕴含着一整套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与技术。不同的人才未来将面对不同的问题空间,决定了他们对计算思维能力不同的要求。具有计算思维能力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具体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具有利用这种思维能力去解决具体问题(蒋宗礼,2013)。

2学习产出概述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科学教育快速发展的影响,工程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对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论教学的学时在高校授课计划中显著增加;2000年至今,随着大工程观理念的不断深化,国内外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与调整,如,21世纪初,pBL、CDio等先进教育模式的引入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的学科思维能力;2010年后,随着工程教育政策的价值观念转向工具本位与人本位结合,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项目引导和宏观调控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目标。“学习产出/成果导向”为导向的oBe教育模式,遵循回溯式设计原则、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设计、实践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顾佩华,2014)。oBe教育理念把教学目标、课程、学生实践与能力培养有机联系在一起。其教育模式主要有4个步骤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和使用学习产出。oBe教育模式本质思想以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发展为本,侧重发展学生解释新问题的高阶推理能力。

3研究实例述评与电子信息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oBe教育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教育改革。目前,国内的汕头大学,针对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趋势,将oBe理论和工程教育进行很好的融合,在课程计划、师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各个层面引入oBe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香港部分高校都积极展开了oBe理论的教学模式并展现了oBe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工科院校的传统专业,其专业知识体系涵盖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等专业知识,其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仅次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因此,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至关重要的。该课题探讨了基于oBe教学模式下,在面向学科思维的教学过程中继承学科知识、技术工具等课程基础,关注电子信息类本科学生其学科内在的思维发展,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适宜的课程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预期学习成果与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联性研究。明确本专业的特色和定位,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环节各要素与oBe模式之间的匹配映射关系,预设实施oBe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预期学习产出。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的运用基础概念去解决问题,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在oBe教育理念下,探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2)确定基于oBe模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基于oBe模式的教学理念,依据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并确定出每个划分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内容随着学习目标设定由初级到高级,每个子项目都设置相应的成果展示或学结,并让学生完成子项目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和实践环节;构建与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与具体教学实施措施。依据课程体系与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映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体系每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预期的学习成果,并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

(3)多目标考核与评估。根据oBe理论模式所提供可观测目标体系标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情况,包括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进行学习历程档案,以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的最终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及以成果导向进行评估。不同实践过程完成后,对大学生作品进行测评及答辩等方式的记录。在开展考核与评估过程中,对于学习输出的具体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反馈回教学过程,实现教和学的闭环互动过程。

4结论

基于oBe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践环节中逐步掌握知识体系的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提高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磊,姜学锋,刘君瑞.实施专业融合,提升理工科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15,37-41.

[2]刘道文.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13):39-43.

[3]王移芝,金一,周围.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3):49-53.

[4]林旺,孙洪涛.基于软件应用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22-127.

[5]党向盈“.卓越计划”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走向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266,334.

[6]蒋宗礼.计算思维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39):5-10.

[7]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想象;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的培养备受关注,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激发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到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创造力需要通过不断培养与社会实践而获得,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进行积极开发,才能培养他们成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注重对美术兴趣的培养

没有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就不会有执著痴迷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努力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贬斥、讥讽是绝对禁止的,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动机的主要源泉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发现。因此,教师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正面鼓励的积极态度尤为重要。

2.审美想象是创造的前提

美术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其想象能力。教师可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现场参观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想象。

3.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创作中,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往往会束缚人,使思路闭塞,思想僵化。因此,每一课题每一节课都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而是围绕题目,尽可能多地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新颖,最有独到之处。鼓励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情感。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1.可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素描风景写生课,若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结构、形态,要求学生用概括的方法,舍去不入画的部分,使画面构图更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者更高,矮的可再压低。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艺术大师潘天寿说过:“艺术不同于自然。”这样的结果是全班几十个人的作业,一人一样,共性中有个性。有的是全景图,表现大树下的一间屋;有的是特定房屋的屋顶,勾勒出不同的房瓦;还有的表现屋前的小路,引人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作出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积极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害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学生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是看谁的作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品、成功的作品。

实践表明:美术课只搞单一临摹,长期反复,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方式。他们的作业尽管工整,技巧也上乘,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知识积累型,只能是艺术工匠,而非创新人才。

三、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坚持以课标为指导,遵循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艺术性与创新的教学原则,就能够培养出有审美情趣、积极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坚持写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了解风景、静物、人物的自然状态、结构、比例、透视。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其他知识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坚持临摹与创作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的培养是多种途径的,美术课上形象思维的创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地想、主动地想,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坚持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中,作业也好,作品也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不能因智商高低而决定优劣。正是这种优势,促进了创造活动的进行。发散性思维使人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伴随着创造奇迹的出现。只要我们坚持用发散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国民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维。多而获得新颖的、独创的、高品位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只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知识目标教学上,没有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真正使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摒弃“知识核心”的观念,树立“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紧紧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核心,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以“权威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的观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然而,以旧教材数学教学来看,远远没达到这种要求。在我国,教师是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掉了。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破除了这种“权威”和“习惯”,变“权威”为“共同探索”。教师要转变角色,和学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在反思中不断获得新知识。

(三)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多年,但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完全由教师支配,教师问学生答。许多条条框框都是教师事先划出的,学生只能在里面打转而不能跳出来。初中数学新课程“抛弃”“教师本位”的观念,把数学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确立以“创造精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导意识,教师有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导意识,就会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个核心研究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能力、观念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指导,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理清课本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观念教育目标,并有意识强化能力目标和观念目标。

(二)创设以“民主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学生没有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充分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出错或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取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够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思维。

(三)树立“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这个中心,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发现、创造的科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揭示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要注意从科学方法论高度指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及其他应用问题,要注意应用科学方法论观点揭示和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思维过程的方法论问题,如比较与分类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类、演绎与类比的推理方法等。结合具体内容,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开展活动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安排交流研讨活动。

新人教版教材安排了大量议一议,它包括讨论、辩论、演讲等内容。这些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必须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就没有好的讨论、好的辩论、好的演讲,所以教师要组织好这些活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交流研讨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流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交流研讨中,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研讨的价值和学术色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自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安排观察活动。

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使他们接触社会,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室内学习中难以发挥和发展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比较充分的施展,重视组织学生室外学习调查研究。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等,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中用,用中学。

安排实践操作活动。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做一做,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与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如学习“从不同方向看”等内容时都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

让学生当“小老师”。

我们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尝试以教师的角度钻研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备课”讲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实施过程中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讲课的机会,当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科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综合命题。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中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放型例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注重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注重训练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少1,这个两位数的两个数字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求这个两位数。这道题可用算术法、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利用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7

(一)核心素养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1]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2]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次就必须具备完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便是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只有在对前此几方面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外化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笃定与明智;同时因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具备内在生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获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识洪流中屹立不倒。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8

不同专业在培养目标和任务上各有不同。工商管理专业是个传统的专业,是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从本科上来说,这个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为:能够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来分析企业管理的运作和执行,这个培养目标不太清晰;而对于专科的培养目标自然就更模糊了,如许多高校的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掌握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一定的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管理技能,能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中基层管理问题,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就形成了目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任务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故而工商管理专业专科发展前景则不容乐观。针对目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本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应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即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的解读

到底什么是创新?有经济学家认为,创新是企业家首次以商业目的向经济中引入的能给社会或消费者带来价值追加的新事物。但是,它过于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只能用作衡量“什么是创新”的准则。在英文中,innovation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日常所讲就这三个层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思维方式。如果经营者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从自身做起,培养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把这种思维习惯和方式发展到企业内部的所有相关人员,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在此方面就有很大的必要。大学生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以独特性、新颖性和集中性而另辟蹊径地去面对学习活动、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创新思维是专指大学生在其所进行的创造活动中有创新的思维,是大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更深入地寻找新关系、新答案的思维活动过程。再者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也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季节。

工商管理专业是个传统的管理类核心专业,其专业设置涉及管理的全面,面广而不专,因此在就业方面,没有就业优势,尤其作为专科,就业优势更弱。对于该专业的突破点就在于对工商管理培养目标的创新。而高职的教学任务有三大块,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即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重在于思维的能力,在思维上有创新则才能有工作方法和成绩上的创新。让学生掌握具有创新能力的基本技能,对于未来的工作则可以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考方式,从而培养出较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即以不变应万变。

三、创新能力的专业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教学是一个系统项目,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因地因时地制定相关的模式和方法,因此,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创新能力的目标和任务则务必对此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即课程、课堂安排、实践和教师的素质等形成一个系统来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1、课程的设置

针对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的设置则重在于把工商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全面地设置,尤如我们的用餐,必须充分考虑营养的搭配。而专业的设置也务必充分考虑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即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沟通和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适时地对课程进行更新换代,增加时代性课程,及时删减老课程,保持与时俱进。

2、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把学生教好、培养好,这是千百年来为师者所努力的事情。而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并不是单纯某种方式就能解决好的,对于整个教学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对于教学方法就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讲课而已。教学是一个系统项目,而高职的教学任务有三大块,即: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务必对课程进行系统性地安排,课堂、课后作业、社会实践及最后的考试等各个环节,都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则必须根据教学的对象来具体安排,因为高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可以采用如下方式:首先了解我们的对象,掌握学生的心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或游戏来揭开序幕,然后让学生来总结该故事,让他们来自行归纳游戏(故事),一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二者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提高。

同时还可以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利用课堂学生专题讲课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要求教师运用创新思维,充实教学内容,把新科技、新知识及时渗透到教学之中,加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对于理论的讲解,则用贴近生活的案子来说明该理论,以便于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实知识的运用和分析就在我们的身边,会觉得学习原来是件很轻松和很亲切的事情,从而就引起了其学习的动力,学起来自然也会用心。对于每一章节内容的结束则用案例来进行复习巩固,用本章的内容来分析案例,就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消化和运用了。同时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则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教培养出的大学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学会创造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应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及善于综合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作业,是学生锻炼的平台,但很多老师则让作业流于形式,为了作业而作业,体现不了作业的真正作用。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有一定难度,即把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的运用充分结合在一起,才能把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后一个环节是考试。考试可以采取许多形式,但不管任何形式,都必须依据考试的目的来入手。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检验还是演练?应是两者兼有。对于专业基础课则重在于知识的检验和巩固,而对于专业课则在于演练。既然是演练则务必在试题设计上多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去发挥,这样才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光会死记硬背,却不会运用知识,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

3、课外实践活动的安排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如果不在它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突破,则易走上死胡同,因此务必要把该专业搞活,把其内在的活力全都调动起来。在完成本课程理论系统性的基础上,务必要打破原有各个课程间缺乏沟通、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而社会实践则可以担任此项任务。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如:市场调研、让学生自行小规模地创业演练,让学生参与社会,直接接触社会,让他们去沟通,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经过实践,可以让学生对于人际的沟通和交际能力都能有一定的提高,当他们再回到课堂,重新再来体会课堂教师讲的理论和知识,在学生心理会产生深刻的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从而能对知识获取和理解有更积极的动力。社会实践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发挥,但教师还必须要有所掌控,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4、要有一支精干的创新师资队伍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创造思维;解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摇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2-02

高中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那么,怎样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呢?

一、高中数学教师要营造一个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高中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的学科,因其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枯燥。而多媒体课件的介入大大弥补了高中数学这一缺点,它可以进行数学题目的场景再现,也可以创设某种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无趣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提高城绩。

二、高中数学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对社会现象的不断质疑、思考和求知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能力和数学语言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要求比较高的一项能力,它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还要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当然,在创新意识的培养当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在这一方面,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和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多鼓励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培养其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培养,一直到做大事创大业为止,它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中间也夹杂了无限的艰辛,这种意识会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数学教师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行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过程的实行,再到教学反思,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更允许他们犯错误,赞赏他们的一切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会落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高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重要不重要可以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先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再教会学生提出重要的问题。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推导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可以说,没有质疑就没有问题的产生,没有问题的产生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没有素质教育,它们是环环相扣的。

三、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创造思维具有个体独立性、求新求异性、批判创新性。如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注重观察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认真观察是习得所有学问的基础。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打开其思维的大门。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才会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当然,观察也不是盲目地去看,而是要有的放矢。高中数学教师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之前,先给出观察的目的是什么,在本次观察中,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高中数学教师还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具体的方法及时观察。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教具或现代信息技术来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最后,观察之后还要形成书面文字,落实在书面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分析,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自由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引导学生在分析一些数学问题时,如添加辅助线等,就要让学生大胆去创设,学生的思路越敏捷,就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经过细致地分析,得知其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新知识的产生都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些实实在在的场景,并让学生对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质疑、分析和总结。

3.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是高中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思维方式。它是指对于同一个源材料进行尽可能广泛的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成正比例增长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越灵活,他的创新能力就越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等途径来培养,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高中教师要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篇10

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教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专教育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逐渐由传统规模性和学历型转变为能力型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中专教育的整体质量。近年来,中专语文教学借鉴模块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逐渐构建出“一主两翼”的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提高中专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标

(一)适应职业发展

中专教育是一种完成性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语文教学以讲读为主,注重理论和学历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缺乏社会职业能力。中专语文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将语文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为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胜任社会岗位的要求和职责;在语文能力达标内容上,重点体现应用能力达标的内容,优化组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中的实用模块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中专人才。

(二)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获取新理论新知识。中专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高中语文是不同的,中专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相比较为薄弱,而语文知识相对较为零散、复杂、多样,中专课程安排又不如高中充实,因此,中专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时效性,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职业应用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语文课程结构设计和课程实施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为主线,着重根据主线理顺重点知识,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构建以思维发展为主线,协调语文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主两翼”的能力达标模块。中专语文教学要在注重教学的简约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采用模块教学

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的构建,需要开展模块教学,模块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业能力。因此,学生从业能力是语文能力是否达标的判断依据。中专语文教学要突出以从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创新并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将实践性的达标作为能力达标模块的重点。传统中专语文教学按照教材知识的纵向发展顺序开展,而模块教学从教材整体的实践性出发,横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块。中专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文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中专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优化模块,实现达标

优化达标模块是保证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纵向发展的关键。语文能力达标模块在横向上由“四能”发展序列组成和构建,将语文纵向和横向教学进行贯通,构建出主次分明的教学模块,运用“一主两翼”能力达标模块,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和实践能力。

(一)以思维能力为主线

语文思维能力决定了语文表达能力,发展中专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达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以思维能力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应用能力,从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中专生的思维处于知性思维向理论水平提高和升华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纵向优化组合,着重训练学生语文说写表达能力。首先,将学生知性思维作为训练的起点,教学与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相吻合;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打破原有单一、片面的语文思维;最后,注重学生语文具体思维的培养,与社会现实和发展规律性结合,体现出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以“说写”为主干

中专语文人才的培养注重时效性,其语文说写表达能力的培养正式实践性和时效性的体现。在语文读写表达基础上,重点开展记叙、解说、评述这三大文体训练和口语基础训练,培养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语文读写表达发展阶段,通过语文写作技巧的训练,牢固学生实用性说写表达能力,如重点训练应用写作、应变口语训练等,增强学生语文能力与社会职业之间的联系。以上几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循序渐进的提高中专生的读写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中运用语文说写表达的能力。

(三)强化整体达标效能

中专语文构建的“一主两翼”模块以智能发展功能为目标,运用横向课程教学结构,形成纵横融合的课程内容组合模式,改变原有的单向型、应试化中专教育模式,形成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用型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松散型知识积累方式,形成纵横向发展、智能型的层递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将实练达标作为模块组合的主线,使中专语文教学的开展以目标达成为主线,各项教学内容的组合围绕目标达成进行设置,形成有效地教学调控和优化机制,强化整体达标效能。

总之,要转变中专语文教学观念,运用模块教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读写表达水平为主干,最终实现中专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