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1

城市规划建议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落后城市;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途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

城市规划建设的开展应该基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政治色彩以及环境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项全面性、整体性的工程。

城市规划建设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实施。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各项建设活动,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包括编写城市策划、审核批准以及执行管制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的进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计划速度,许多城市规划建设预计在二十年之内完成,事实上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已经竣工。这种脱离计划的城市规划建设,导致城乡建设的严重背离,城郊地区的管理混乱,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不完善,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许多城市建设规划的监督体系不完善,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占用城市绿地,建筑垃圾随处堆放,公共建筑的样式大同小异等都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2、许多落后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经常模仿大中型城市,失去了当地所具备的环境特色、文化气息、乡土风情,景观设计出现同质化1。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应该根据建设项目所在位置的环境特征、人文因素、资金投入、设计师的创造性以及建筑物功能要求等因素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复制其他优秀的城市规划。

1.3、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除了做到景观的美观之外还应该给居民创造出和谐、亲切、充满人文关怀、生活气息浓厚的生活环境。真正做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功能要求。这就要求在对设计过程中,就要结合居民的生活进行设计,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豪华、壮观。

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建议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研制出一套符合当地情况的城市规划意见。然后根据自身实力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各项单项目标,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应对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

2.1、城市规划建设应树立权威性。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形成一种规范执法的氛围,当城市规划建设完成时候,就应严格按照规划落实,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超前性,并且应充分体现出其严肃性、权威性、严谨性、高标准性、全面性、细化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在执行过程有章可循。

2.2、城市规划建设应具有全面性。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全面性。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完善,并且能充分保障城市功能的完备性,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进步的进程。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从全局出发,进行整体的城市总规划,然后进行城市的分项规划3。

2.3、城市规划建设应保持其文化特点。

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对当地的文物古迹、名胜古迹进行保护。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应与当地的文化相呼应。规划过程应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历史底蕴,形成一个独具一格、风格鲜明的城市环境。除此之外,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加大绿化设计的力度,在城市规划中来保护生态环境。

2.4、现代规划理论学基础

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在充分满足人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地方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以体现景观的和谐性,使景观空间和功能与环境相协调,营造城镇和谐的城市环境。

现代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恢复之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之后将景观设计以及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背景相结合。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

2.5、城市规划建设应独具特色。

城市规划过程应该彰显出本地的特色,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环境资源等各方面因素,坚持本土设计理念,最大程度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使得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交相呼应的城市环境。使得城市规划设计保持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环境等元素,容易获得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同时具有本土特色。

2.6、城市规划建设应加强管理。

为了有效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就必须加强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第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第三,加强城市居民的意识,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来实现;第四,营造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

可以通过培养一支优秀的具有经济知识、城市规划只是以及管理经验的团队,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实现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城市规划的质量,通过奖惩机制、目标责任制度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速度和信息化水平和法制程度4。

2.7、小城市规划的参数控制

为了合理确定城市的详细规划的参数,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参考许多的依据,比如说该城市的规划用地情况,周围的环境、总体规划、区域位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土地使用率等,只有在综合了上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基础以后才能合理控制城市详细规划的参数,并且尽可能做到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除此之外,在进行参数控制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该城市的风格以及地域特色,并协调好之间的关系。再者规划设计的参数控制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特点等,并且在规划时尽可能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并且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5。

笔者认为在进行城市的分割时应对公共绿化带进行分割较为合理,原因之一是以绿化带属于居民共同的活动范围,其二可以发挥公共绿化带的最大价值。在进行城市详细规划的参数控制过程中考虑到居住区的长远发展,应该将绿色生态社区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国,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并且根据该城市实际地形建立绿化系统。

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得到了不断地进步和改善,城市的布局也日渐合理,城市规划建设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想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发展,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环境,体现文化内涵,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意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开发指导规划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交通规划以及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以概念规划为基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追求精品工程的理念,以打造精品城市为目标。

结束语: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基础,城市得以合理规划的前提,是高效全面发展的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实现具有文化特点、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给人们带来更美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周国艳.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的动态监控[J].规划师,2013,06:24-28.

[2]周建军,刘寿华,姚懿.制约中的创造:走向科学务实的城市规划管理──益阳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与体系建构之探索[J].规划师,2000,01:71-74.

[3]任致远.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使命──兼议21世纪初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J].规划师,2000,04:84-88.

城市规划建议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104-02

近几年,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的污染问题越发突出,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关注。为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一些城市采取了许多举措,如大面积种植花草树木、宣传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等方式。市政园林的设计始终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市政园林设计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城市规划统筹下,园林设计要符合城市的未来规划,保障城市绿化的面积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准确的把握城市规划与市政园林设计的关系,满足居民快乐生活、健康发展的愿望,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

1市政园林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1.1人文环境建设方面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随之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化变革,城市污染成了阻止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工业化和环保的相互发展中,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就需要合理的、科学的市政园林设计。

1.2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固有模式的经济建设方式取得的,当今,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对城市居民的健康生化影响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为此,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实行能源化、生态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探讨经济促进生态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谐相处,节约资源,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市政园林设计中须着重考虑的方面。城市规划是统筹,园林设计要以之为前提,符合城市的实际发展需要,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建设。我国的园林工作研究者在设计时树立长远发展观念,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考察,整体评估,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为保护与建设城市环境制定出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满足城市绿化,提升城市整体水平的设计方针。

2城市规划中的市政园林设计的具体实施建议

2.1合理设置市政园林规模

由于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发展时间较短,市政园林设计工作者都进入了一个思维误区,认为城市绿化规模越大越好,绿化面积越大生态环境就会越好,没有考虑到城市的实际规划需要,造成了布局不合理和资源的浪费。因此,绿化的设计规模要在科学的城市规划背景下,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合理设置园林的规模。合理设置市政园林的规模主要有2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市政园林面积要满足城市生态循环和休闲娱乐的要求;二是以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为基本原则,做到不浪费公共资源和金钱,综合考虑市政园林设计各方面的成本,充分利用每一分钱,用最少的投入做到最好的市政园林建设。

2.2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实行不同园林设计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城市区域广褒,在城市不同的地带和区域环境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园林设计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因素,对特别地带实行特别设计,准确把握整个城市环境特征,对城市园林设计十分必要。首先,要对城市整体的原有绿化情况和基础设施要有作详细了解,一般来说,要掌握城市布局的规律,找到不同的“群体”,如校园、居民区、行政办公区和公园等;其次,对不同的区域实行差异性园林设计,保证与城市的规划是相符合的。通常说来,市政园林的规划设计方案是有不同的功能区划而定的,如城市中最主要的区域居住区的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的组成复杂和年龄跨度,居民区是居住的场所,可以在周围建设草坪让人们休闲放松,在小区空地建设小型健身中心,配备完善的健身器材,让人们在健身中获得放松、锻炼身体。此外,可以在居民区周围栽种花草树木,有效隔离汽车噪声和灰尘污染。根据城市规划需求因地制宜设计市政园林,满足居民对城市环境的需要,城市也会发展的更好。

2.3园林设计坚持可持续的原则

我国城市当前发展最大的诟病就是生态环境破坏过于严重,生态资源肆意浪费,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市政园林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巨大的挑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要求城市规划工作人员与园林设计人员共同研究,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考虑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要以保护城市生态为前提,根据不同其余需求设计不同的园林方案,坚持以人为本、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科学合理。同时,引进优秀的园林设计人才也可以为科学、优秀的园林设计提供保障。

2.4优化植物配置,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

植物虽有改善环境的作用,但是植物的功效和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和地带也存在着差异性,优化植物配置可以在让市政园林设计更加合理和有效,不仅能减少园林建设的成本,还可以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效率,对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具有很大的意义。在不同的区域选种不同的植物时,要对植物的属性和功能进行详细了解,根据具体需要具体配置,保证植物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现今,大型的城市给排水系统比较成熟,很多中小型城市更多的是使用人工浇水的方式,对植物的浇灌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在降雨充沛时,也是让雨水和污水一起流入系统,并未对给排水系统做到很好的区分规划,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市政园林设计中,要做到给排水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保证水资源可以得到可持续利用。

3结语

市政园林是在城市规划统筹下设计的,实行科学化、实效化的城市管理,做好城市规划是做好园林设计的根本保障。做好园林设计提升城市的质量,让城市成为更适合人们居住、生活、文化交流和创新发展的场所,市政园林设计极其重要。将城市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因素相结合考虑,形成独一无二的园林设计特色,符合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既是做好园林设计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城市发展的负责,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和居民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和辉.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意义与有效方法[J].江西建材,2014(23):19.

[2]吕科伟.论城市规划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下的市政园林设计[J].湖南农机,2014(9):162-163.

城市规划建议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络;管理;规划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网络也随之越来越大,交通拥堵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出行,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就城市道路网络进行了描述,并对城市道路网络管理做出了一些规划与建议。

1城市道路网络概述

城市道路网络是指城市中各个街道相互交叉而交织成的网状交通结构,是城市网络物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将从城市道路网络的结构形式和现状两方面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概述。

1.1城市道路网络的结构形式

我国城市道路网络结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格子状

格子状是指类似井字形排列的纵向间和横向间道路基本平行的一种道路网络形式,这种道路网络形式的优点在于布局整齐,利于交通管理。缺点是十字路口较多,可能影响行车速度。

1.1.2放射状

放射状是指以市中心为中心,道路组成放射状发散式的一种道路网络形式。这种道路网络形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城市中心和郊区的联系。缺点是道路不规则,存在一些路况复杂的路口。

1.1.3不规则状

不规则状是指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而建造的没有一定规则形状的道路网络形式。这种道路网络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减少用地和建设费用。缺点是道路不规则,并且常常把建筑用地分割开来,不利于交通管理。

1.1.4混合状

混合状是指把上述三种中的几种混合起来的道路网络形式,使每种道路网络形式都能发挥出自身的优点。

1.2城市道路网络现状

1.2.1城市道路网络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十分重视快速路和主干道的建设,快速路和主干道的建设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导致支路建设不足,出现道路网络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表一列出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指标。

表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相关指标(GB50220-95)

国际推荐道路网络等级结构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大多数城市结构为菱形,较为典型的有南京和温州,见图一。这种不合理的道路网络结构会导致交通拥堵的发生。

图四我国城市南京、温州道路等级结构与国际推荐道路等级结构对比

1.2.2城市道路网络密度较低

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常常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进而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远远小于中等发达国家。由于道路网络密度较低,常常出现道路拥堵的状况,尤其是在行车高峰期尤为严重。

1.2.3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干扰

我国道路基本都分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如果不能合理分流,就会导致交通重叠,进而导致交通拥堵,不利于城市道路网络的建立。

2城市道路网络管理规划与建议

2.1城市道路网络管理措施

城市道路网络管理是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包括现有道路情况和自然地形等,建立道路网络管理模型,合理划分管理区域,选定便于管理的控制点,最终实现对全区道路网络的管理。

2.1.1交通限行管制

城市道路网络管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交通管制,分为限路段、限时间和限车辆类型几种方式。

2.1.2适时人为监控

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视频监控,通过计算机系统将各道路通行情况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改变交通拥堵区域的交通信号灯,指挥拥堵路口车辆有序离开拥堵区域,也是城市道路网络管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2.2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与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网络的现状及分析,主要对城市道路网络做出以下规划和建议。

2.2.1避免交通节点的重叠

在城市中有很多人流和车流的聚集点,如停车场出入口、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设施处,应该尽量多增加几个出入口,并且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以及人流进行分流,甚至可以做成循环交通框架结构,以疏导交通,避免形成交通节点,如在闹市区地铁口设计成3-4个出口,分别通往交通路口的不同大街或不同建筑内。同时,在疏导交通的同时还要兼顾出入口附近的公共交通设施情况,保证人流可以迅速顺利疏散,如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附近设立多条公交线路。

2.2.2加速推进旧路改造和拓宽工程

鉴于我国大多数城市不断扩建导致旧路交通堵塞情况严重,而且近几年我国各城市机动车数目激增,加速推进旧路拓宽改造工程势在必行,在闹市区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尤甚,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压力。

2.2.3合理调整道路密度

在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中,各级道路的密度是道路网络布局的中心问题。在制定道路网络密度时,要符合以下原则:第一,道路网络密度不能过疏或者过密。第二,道路网络的密度要兼顾生活便利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第三,要针对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同一个数据。第四,特殊地区要特殊考虑,以可持续的眼光看待问题。第五,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商业区的道路网络密度最大,市区次之,郊区更次之。

3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道路网络将会逐步扩大,加速推进旧路改造和拓宽工程、改善道路网络结构、创新城市道路网络管理的模式、避免交通节点的重叠、合理调整道路密度、改变生活小区结构和实现城市道路网络监管的现代化等措施会使城市道路网络管理日趋完善,从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石飞.城市路网结构分析[J].城市规划,2008(5):56-57.

[3]龚丽俨.城市路网交通规划及其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发展[J].交通标准化,2010(5):90-91.

[4]杨涛.我国城市道路网体系基本问题与若干建议[J].2004.

[5]张结.城市道路网络视频监控解决方案[J].城市规划,2007(8):23-24.

[6]张举兵,张卫华,焦双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城市规划建议篇4

关键词:理念;未来;城市规划;工作方向;探讨

abstract: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citydecidesthecityresidents'lifequality,determinesthefuturedevelopmentdirectionofcity,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isreasonablelayout,ecologicalbalance,whethercanrealizeharmoniousdevelopmentofmanandnature,itcansolvethehighconcentrationofpopulationandresourcesarehighlyconcentratedcontradictionsandsoon,isanimportantindextomeasureourcountrytheprocessofthesuccessofthecity.therefore,theconstructionofascientificreasonable,suitableunifiedcityisagreatchallengeforour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workerfaces,inthispapertheauthordiscussessomeproblemsexistingincurrent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inChina,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hopingtocontributetoour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thisarticleonthecurrentstatusofcityplanninginconjunctionwiththeconcep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wasanalyzed;thepaperdiscussesvariousproblemsincityplanninginChina,an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

Keywords:philosophy;thefuture;cityplanning;theworkof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规划新理念

1.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

1.2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3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增长极,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2.1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城市有序发展的关键,但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否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否将规划中的目标予以落实,成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2.2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存在急功

作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的主体,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效果。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摒弃了《城乡规划法》对城市规划所做出的具体规定,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急功近利,为追求执政时期的政绩,全然不顾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与和谐性,导致了大量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律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的政绩工程,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了一句空话。

2.3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3.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3.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对城市规划来说,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在规划各个层次加以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它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风水学说等,都反映到了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选址实践中,说明古人很重视与自然的协调融合。

3.2加强规划理论的研究

规划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当前尤其要加强应用型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市场经济和社会、政策等的研究,要主动适应市场。规划不仅仅是实体空间的安排,更应注重社会资源的配置及机构的建设。因此,规划不仅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思路,更要解决日益增加的城市社会问题,如人口的老龄化、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及流动人口等问题。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政策性强是其固有的特点。

3.3尊重自然,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城市规划技术的革新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宜人的生活、工作、游憩环境,保证城市生活的高效运转。所以,在规划编制这一技术层次中,城市规划必须要尊重自然,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在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加以改造利用,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城市规划是综合性规划,需要搜集、储存和分析大量的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而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及科学的调查方法无疑使这一纷繁芜杂的工作变得轻松和便捷。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形势,还能对城市规划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可见,从文本编制到成图,计算机都功不可没,城市规划的信息化至关重要。

3.4合理规划城市整体布局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多采用“单中心”规划模式,将会带来市中心人口密集,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密集程度大等弊端,因此建议城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中心”的方案,即确定城市是由多个城区组成,相互之间具有独立地位,但是分工协作,共同构成城市和谐的整体。

3.5维护便捷的交通条件

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相当于城市的脉搏,向城市输送动力和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交通道路的便捷和安全性是关系到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对于道路布局,应以市中心为中心呈整体放射状,环形或者井字型设计,便于交通的四通八道。其次,道路宽度应当因地制宜,和周围相关环境相配套,既要便捷交通,也要合理用地,盲目扩道也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最后,在交通指示路标、专用车道、限行标准等设置要明显合理,这样才能各行其道,便于城市交通出行。

3.6设置优良的公共设施

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质量和安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中,优良的公共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舒适的公共场所,可以给居民美的享受,成为放松城市压力和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亲民性应当放在第一位,贴近居民区,商务区,便于市民的休闲交流。其次是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公共设施具有普遍性,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故而要更具安全性。以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如果城市排水系统设置不好,遭遇大雨或者暴雨就有可能造成人们的出行不便,甚至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排水系统的设置要以城市以往降水量的最高数为标准,就高不就低。

3.7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在于它的当下而是它的历史底蕴。在我国有很多文明古城,沉淀了我们传统的美德和文化,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城市的文化之美展现给每一位异乡客,而不是撕碎给大家看。这可能面临到新旧城区的冲突,这就要求在规划时注重两者的衔接,或者呼应或者对比,从而更能突出地方特色。

3.8严格的城市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明显特点是规划一旦付诸实施,则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这一阶段将直接决定城市的面貌及未来的发展。

①加强城市规划法制化进程,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严肃性。要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强规划法制建设。1989年国家《城市规划法》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各专业规划的配套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仍需完善。

②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它包括城市用地的管理及各项建设的管理等。它实质上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指导和控制、协调的过程。

4.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中各种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恶化,严重的制约了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影响着人们身体的健康,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建议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规划;建议。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国内外不乏成功转型的案例,但总体而言,产业转型并没有一个统一、现成的模式。如何在区域经济布局中选择正确的替代产业,并在产业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继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已成为各级政府寻求破解转型城市难题的关键,同时也成为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战略新型产业规划,比如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静脉产业园区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

1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趋势。

1.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末期与“十五”相比,5年累计,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2.45%和14.29%,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将会受到更为严峻的资源能源约束。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和强化政策技术支撑等4个方面指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纲要》在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有4个突出的特点,其中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进,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等。《纲要》

提出,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实施循环经济10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的规模。

1.2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约有50座出现了资源枯竭,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务院分两批将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列为试点,通过多种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盘锦是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所在地。2007年,盘锦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为此,盘锦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盘锦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将“发展接续产业”确定为“十一五”时期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塑料建材、绿色有机食品、现代服务业等5大接续产业。2010年的非采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基本形成了多元产业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突显了其在辽宁沿海开放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即将成为国内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配套最齐全的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与服务基地之一;成为国内外知名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

实践证明,盘锦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一条先接续后替代的产业发展道路,即从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转向石油技术开发与服务,逐步向新产业过渡,最终形成真正的替代产业。从另一视角看,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量的2/3仍然是煤炭,即“高碳”能源,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廉价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

2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目标任务。

2.1探索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逐步实现,再生资源蓄积量将不断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誉为朝阳静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有助于带动技术装备制造、物流等相关领域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的具体措施,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建设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静脉产业园区)是国家倡导建立的一种新型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外的废旧物资的相互交换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可再生物资的循环利用(包括中间产品再制造)。通过能量、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园区工业生态链,以此形成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处置的特殊产业集群,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并得到有效利用。是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1]。

再制造将成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再制造是废旧机电产品循环利用最重要的措施,是再生资源利用的高级形式。再制造是通过运用先进的清洗技术、修复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使废旧机电产品达到与新产品相同性能的过程,不仅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还充分利用了废旧产品中蕴含的二次资源,节约制造新产品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

为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我国政府力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2010年4月和5月,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产业等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力度空前,令人瞩目。从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出,报废汽车“五大总成”等零部件将不再被销毁或私卖,政府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引导报废汽车再制造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

2.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资源型城市选择了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研究提出以提升综合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导向,以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切入点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发展的重点应该有所侧重,具体措施应该切实可行,不能照抄照搬。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制定了循环经济法的国家。

第一个是德国,第二个是日本。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从生产环节开始,从节能减排开始,完整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我国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几条基本措施是:加强宏观指导,包括一系列的文件规划;制定法律法规,通过政策的引导,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国内企业培训和国际合作。今后国家的政策将会更多地围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制定,包括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建设,都将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重点[3]。

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集聚区建设,对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是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聚,形成结构完整、联系互动、交互创新的有机体。依托地缘与产业关系,在区域内共生互动,实现包括知识外溢、信息共享、规模经济、成本降低、树立品牌等多方面的优势。

3统筹规划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3.1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指导的总体规划。

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根据行政层次和功能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三级三类”,即部级、省(区、市)级、市县级规划;总体、专项、区域规划。各级规划的编制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于各类规划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这就严重地削弱了规划体系的整体功能。我国现有合法规划名称不下数百种,相互交叉、重叠现象严重,且不同层次或类型的规划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最终导致规划体系内部相互矛盾、难以协调[4]。

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举全国之力,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当前,应当梳理并完善政策,重点应放在政策和法规的协调上,清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坏”政策,如排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歧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变相激励过度开采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低价中标政策等,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

资源型城市的相关部门探索开展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按《纲要》提出的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的具体要求进行全方位科学论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支撑。资源支撑也包括关键和实用技术以及信息服务等。同时,还应当重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评价指标体系还是空缺,废弃物数据库等基础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2资源型城市统筹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制定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在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建设。

例如,抓紧设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研究制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等。另外,要对在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6]。

参与制定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部门工作人员至少应该认真思考几点:一是通过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执法检查,对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以及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降低废物排放量等四大类循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二是建议有关部门着手进行法律实施的后评估工作,研究分析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城市层面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成功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三是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包括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提高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激励措施等。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还需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建议资源型城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采用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制订并细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润本。再制造产业化发展趋势[J].资源再生与循环经济,2010,3(3):30-34.

[2]王岩,杨洪芳。报废汽车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浅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9):32-35.

[3]扬春平。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3(9):4-7.

[4]尤琦,张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2):51-54.

城市规划建议篇6

拆迁规划师社区归属感

一、利益冲突――钱能解决吗

在城市拆迁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拆迁人(开发商)和被拆迁人(房屋所有权与使用权拥有者)三类,面对同一个“拆”字,三类行动者的利益诉求不同,因而对同一拆迁事件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自然也不同。

(1)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向来有着改造城市的雄心和蓝图,既是城市更新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城市更新实践的推动者和直接参与者。同时,当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发生时,又自然变成了拆迁人(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矛盾的调停者。政府官员关心的主要利益是他们晋升或者避免被淘汰出局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官员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需要超出通常的资源动员来把“政绩工程”做大,得到上级的注意和认可;另一方面,上级领导也追求短期目标,诱导地方政府官员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由此观之,在城市拆迁中,地方政府的角色是多重的,是一个掌握了“规则”和“资源”的能动的行动者,而非人们所想的那个受制度约束的“中立者”或“第三者”。于是,在政府起主导作用的房地产市场中,垄断、欺诈、暗箱操作和寻租等腐败问题非常严重的现象自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2)拆迁人(开发商)

在城市拆迁中,开发商是完全以“经济人”角色出现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根本选择。所以,热衷于城市开发,在城市建设中能够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利润,是他们不断卷入城市拆迁冲突的强大动力。地方政府虽有不断扩大城市建设规模的天然冲动,但由于财力不足而难以把这种“冲动”付诸实践。同时,开发商是资本的拥有者,也有投资城市建设项目以尽快获取利润的强烈冲动,他们意识到地方政府存在缺少资本的“软肋”。于是,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建设项目,开发商提供资本,如此这般,二者在城市拆迁中都能符合彼此的利益选择,自然一拍即合。

(3)被拆迁人

被拆迁人是指那些私房财产的所有者以及对其房屋所处土地使用权拥有者。有两种理性决定他们的行动选择:

第一,经济理性选择。被拆迁人也在拆迁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1、房产是最重要的财产。在被拆迁人看来,他们对自己的房产应有处分权和收益权,但不会随意、盲目地处分自己的房产。

2、房产也是最重要的商品。在被拆迁人看来,房产的变动流转自然必须遵从基本的市场交易规则。

第二,社会理性选择。拆迁意味着城市内部移民过程的发生,被拆迁人将要远离曾经生活的那个充满地缘与情缘关系的熟人社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被拆迁人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和对“熟人社区”的归属感并不是用货币可以计算的。这也是很多拆迁冲突的根本所在。

二、城市规划――请你站出来说话

拆迁合法的标准――社会公共利益

房屋拆迁,不仅仅是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考虑城市的再开发,而更多的情况下还要让少部分人为全社会做出牺牲,有些国家严格规定,非为公共利益需要,一般不对城市房屋进行拆迁;有些国家规定,再开发必须由国家来进行或国家组建的机构来进行;还有些国家,完全引进了团体或公益开发制度,制止土地投机。评判一项具体的拆迁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是否被滥用,而且平衡在房屋强制拆迁与保护房屋所有权和土地权利的利益冲突,这项标准就是政府行使征用权的基础――“社会公共利益”。

为了使房屋拆迁尽量做到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考虑适当引进西方的公众参与制度.即城市某个区域是否改建、如何改建时,可提前征询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决策。在制度的设计上,今后应以第一、第二类的公共利益建设用地拆迁为主,第三类的公共利益建设用地拆迁为辅。如没有公共利益需要,纯粹是商业上的利益,一般不予考虑动迁。

拆迁合情的标准――社区归属感

城市化是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不可抗拒的铁律。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强、规模之大,是世人所罕见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一边是连片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另一边则不断出现一个个格外醒目的被画了圆圈的“拆”字。就是这样一个“拆”字,街道更加宽了,广场更加大了,绿地更加多了,市容更加整洁了,同时,也让整个城市越来越“失忆”了。同时,被拆迁人只能远离原来出行、上学、就医等较方便的熟人社区,眼看一座座高档住宅小区或写字楼挺立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望楼兴叹,曾经栖息的屋舍在脑海中留下了久久不能挥去的沉重记忆。

在拆迁过程中,拆迁人往往只评估有形的房地产价值,却忽视了社区归属感这种无形的因素,老房子往往世代相传,记载着家族的历史,童年的回忆,邻里间的情谊,是他们感情精神的根基所在,而这往往是很多人誓死守护的深层原因。

标准谁来掌握――规划师出来说句话

拆迁的过程,群众的矛头大多指向政府政策、法律、开发商、拆迁公司,然而是谁引起这一场场“拆迁战”的呢,作为规划师,是否也应该反省?图纸上一条道路线轻轻划过,便是动辄千万的拆迁费和巨大的人力物力,便是无数家庭的流离失所。规划师在满足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也让另一部分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生存的权利被我们肆意调遣。因此,在规划过程中,我认为规划师应该考一下几点:

为谁规划。在为政府做设计公众利益的规划时,如公共设施建设,交通疏导,新城建设,公园绿化等,这些虽然为大众提供了便利,但被拆迁那部分人却没有事先的知情权,事后的补偿如同施舍般。

规划什么。被拆迁人的社区感随着推土机土崩瓦解,是不是应该协助他们在安置点建立新的社区归属呢?在原有的那块地是否也应保留部分情感的维系呢?

规划师不应做个幕后指使者,而是应站出来,把被拆迁者的利益诉诸整体利益当中,让他们认识到拆迁后的建设本是他们自身利益的一部分,从而便对抗为支持。

设置相应配套设施。设立一些专线巴士,将安置户比较集中的小区和拆迁旧区连接起来,增加老街坊们的联系,缓解失落感。

结语

在中国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拆迁问题日渐凸显,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拆迁带来的冲突,却很少深究拆迁本身是否成问题。事先应周密考虑拆迁该不该进行;拆迁决策时应适当给予公众参与的权利、至少是知情权;对被拆迁人的精神补偿予应以考虑,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区感和精神家园,这些工作不只牵涉到政府和拆迁方,更有待于城市规划工作者的积极协调。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城市社会学――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7

城市规划建议篇7

关键词:黄石市交通调查建议

abstract:HuangshicityistheDeputyCenterCityofwuhancitycircle,whatthecorelayerandthenational"ten"shapeaclassdevelopmentaxisoftheshaft,isinadditiontowuhanCityCircle--anationalintegratedtransporthub,rail,highway,waterway,tothemainroad,portfunctionareaintegratedtransporthub.

Keywords:Huangshicity;traffic;survey;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黄石市经过五十多年的工业发展,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其在鄂东地区逐步发挥着“龙头”作用,城市功能正逐步完善,已具备了承担区域中心城市任务的条件。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黄石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黄石市是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处于城市圈的核心层和国家“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之东西轴上,是城市圈内除武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外,以铁路、公路、水路组成、以公路、港口功能为主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适合城市发展、满足区域交通需求需要的高水平、高效率、多样性的城市交通体系势在必行。

目前,黄石市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交通形势,交通设施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很突出;经过调查,我市交通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给交通设施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经调查,近5年的时间里,在产业转型、旧城改造等背景下,黄石市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房地产、商务、餐饮等行业发展尤为迅速。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产生的强大辐射作用吸引了大量的消费人群聚集而来。随着城区土地利用规模和强度不断提高,其对外部人流、车流的吸引越来越大,城市中心区有限的交通资源承载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城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组织方式等得不到及时改善,新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辐射能力弱等原因更是为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雪上加霜。

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保障

目前,黄石市公共客运系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黄石市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现状公交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公交停车场规模偏小,首末站用地缺乏保障,中间站及枢纽站点需要优化布设。首末站点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站房及停车场地,难以保证公交正常的运营调度。受交通管理及城市用地条件的影响,中间站点的布设不尽合理,造成乘客的步行距离过长,或换乘不便,这一点在中心城区尤为突出。

(2)道路交通环境恶劣,公交运行的准点率得不到保证。黄石市城市道路普遍处于拥挤状态。中心城区在高峰时段的交通尤为拥挤,而且公交车没有得到广泛的优先保障。公交车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下运行,其准点率得不到保证。

(3)公交车日常运营调度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公交车动态运输能力。受管理手段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公交公司还不能做到依据客流的变化,动态实时地进行调度管理,公交车的动态运输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4)出租车停靠站数量不足、位置不合理。通过调查可知,目前黄石市的出租车停靠点的设置方面存在数量不足、位置不合理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租车的门到门的优势,降低了居民出租车的出行比例。同时,停靠点的问题也导致了许多有关出租车的“随意”停车、等客的违章现象。有较多的出租车长期停留在汽车站、酒店、医院、学校、机关等企事业单位门口,严重影响附近的交通秩序。

三、停车设施缺乏,停车管理工作不到位

长期以来,黄石市对公共场所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不够重视,造成车辆无处停放及乱停乱放、随意占用道路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黄石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机动车停放问题在中心城区就显得日益严重。一些新建的大型建筑吸引了大量的车辆、行人,但这些建筑没有配建停车场,或是配建的停车场过小,设计不够标准,车辆出入停放不便,致使大量车辆占道停。为了解决停车问题,一些临时停车场(点)应运而生,主要是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导致非机动车上了机动车道,而行人不得不在停放的车辆中间穿行,十分不便。

在中心城区停车管理方面,黄石市因缺乏必要的停车管理政策,存在停车设施审批职责不明、经营、管理依据不清等现象。例如,在缺少管理规范及依据的情况下,对路边何处可以停车、何处不可停车缺乏指导和指引;对停车收费标准没有明确界定;在日常管理中,城市交通、规划、公安等部门多头、分散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足够的协调等等。

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市交通发展需求

从黄石市城区现状道路网络来看,道路设施条件较差,“断、堵、窄、弯”等问题十分突出,导致交通供应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高峰时段许多路段和路口的饱和度大、交通拥挤,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相当严重,这些交通问题主要是由于道路网络先天性不足所造成。总的来看,城区现状道路设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沿江方向交通压力大。中心城区呈沿江带状分布,南北方向仅有黄石大道和滨湖大道两条联系道路,没有可为其分流的同等级道路,同时与这两条主干道相交的道路过多,使得中心城区交通更显复杂,交通压力较大;

(2)道路网络结构级配不尽合理。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交通需求增长迅速,南北、东西干道缺乏平行分流道路、道路交通设施功能不清等是现状道路交通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许多道路机非混行严重,行人穿越道路的随意性较大,降低了整体路网的通行能力。同时江、湖、山脉等天然屏障也是造成交通瓶颈的主要原因之一;

(3)城市道路网密度偏低。黄石市在城区道路建设中,重视了主干道的建设,但忽视了对次干道、支路的建设与管理,城市道路网密度偏低,大部分车流、人流集中在城市主干道上,次干道、支路的缺少导致主干道上人流、车流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流,城市主干道承载的高强度交通流量极易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

(4)断头路多、路网连通性差。由于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城区路网中的断头路多。同时穿越城市主要干道的重型车多,超载现象严重,加速了路面的破损;

城市规划建议篇8

【关键词】城市国轨道,交通规划选线,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选线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着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城市的交通的发展,极不利于城市的整体的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选线存在的问题分析

选线是道路设计中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它不但影响道路本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影响到路线在道路网中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基于mapGiS的公路选线;优化三维空间线形的进化模型;基于标准的选线决策支持系统;;基于遗传算法的线形优化模型,都没有考虑新建道路对区域内路网服务水平的影响。manoj等提到了路网优化的概念,但却将具体研究确定为未来的研究内容。我们以前的研究在应用遗传算法枚举线路空间位置,以及新增线路后拓扑网络关系,,oD交通量被服务的质量改善和交通环境负荷减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并没有应用道路设计理论,沿自动生成的道路空间位置进行道路设计。

因此我们以尚未被充分研究的问题为对象,开发同时优化新建道路的空间位置与详细设计的模型。在优化目标函数中考虑新建道路本身的相关费用及其对路网的影响所导致的费用变化。力争应用道路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设计道路的详细线形,开发平面和纵断面自动设计系统,并计算道路的建设费、土方工程费。利用交通量分配模型计算新建道路带来的道路网服务水平的变化,从而计算oD交通的走行时间费用,并利用环境排放模型计算道路网上交通的环境负荷及其金钱价值。在本研究中,上述所有过程将以同一个GiS数据库为平台,Ga算法被用来枚举道路空间位置的候选方案,以及求解该非线性优化模型。

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格局规划与运营的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格局规划不但完善了交通体系,提高了城市运作效率,也会对城市发展的其他诸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仅仅靠一条轻轨或是地铁对繁忙的城市交通的缓解作用都是有限的,轨道交通的巨大作用也只有在形成一定的线网规模之后,与公共交通、地铁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网络化轨道交通可在特大城市的都市圈内构架城市公共客运交通骨干,以其大容量、快速、准时的优越性,建立起都市圈与主城核心区的便捷交通联系,缩短相互间的时空距离,满足大城市的客运需求;沿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布设网络化轨道交通线,可带动沿线开发建设,引导城市按规划方向发展,实现规划意图;建立于核心区与都市圈边远地区间的网络化轨道交通线可引导核心区人口向边远地区疏散,有利于旧区改造和新区的发展,可加速边远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核心区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大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城市运营的发展。

四.线形选取对运营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为了充分发挥建设资金的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规划应本着整体规划、分段建设、分段营运的原则,对较长线路应该合理划段,综合的把握选线与运营的关系。

五.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营运的投资收益平衡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营运,需要投资,要产生各种成本支出,同时带来各种收益。将投资与财务费用按一定还款结构分摊到各年,与轨道线路各年营运成本相加得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营运的各年支出,将轨道交通网络营运带来的各种收益按年估算得到各轨道交通网络各年收益。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营运投资收益平衡分析,需要计算轨道交通网络各年支出累计值与各年收益累计值,分析在网络营运生命期内,二者能否相等,即能否达到支出与收益平衡,何时达到平衡,若不能达到平衡,应估算相应的资金缺口。

六.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选线的建议

当城市发展的要求需要布设新的路线时,新路线的选线定线即要与原有路线相协调,又要依附有城市交通网的规划,使城市交通网不至于散乱无序。城市交通网的布设通常有四种类型,即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一)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城市。优点是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其缺点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旧城区的方格网式路网由于道路狭窄,功能不分,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尚可组织单向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为解决方格网式路网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可在方格网上增加对角线道路,既形成方格对角线路网系统。

(二)放射环式路网城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干道,并加上一个或几个环城干道组成。适用于大城市及特大城市。优点是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其缺点是在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机动车交通集中,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如果在小范围采用放射环式路网。则可能形成许多不规则街坊,不利于建筑布置。为了分散过于集中的市中心区交通,可布置两个以上的中心,亦可将某些放射干道布置于二环或三环上。

(三)自由式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伏,道路结合地形选线而形成,部分山区城市采用这种路网。优点是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较少,节约道路工程造价。其缺点是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

(四)混合式路网是结合城市用地条件,将上述三种结构形式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形式,又称综合式路网。该结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较合理的形式,如能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则可以较好地组织城市交通。

(五)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力度政府职能部门分工需要进一步清晰化,市规划和区规划需要高度统一,对轨道交通规划用地进行有效控制。

(六)加强基础资料管理

一个城市具有法定和时效性的规划资料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及时更新及统一这些资料,才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与沿线其他项目的一致性。这点在规划阶段特别重要,基础资料掌握不够、不准,导致研究成果依据性不强,心里没底,在有关项目实施中已出现过多例,道路规划红线、用地权属等资料与实际冲突的情况。

(七)规划选线人员问题

目前真正能做好规划选线的人员很少,首先规划选线人员要清楚规划选线的意义和目的,明白规划选线的流程,在政府相关部门和业主协助下积极主动收集基础资料,大胆思考,提出多种方案供政府和业主决策,不是提给政府和业主“问答题”,而是提供“选择题”。但现在我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选线的技术人员总量有限,规划选线工作量又非常大,每个线路人员除研究规划选线外,可能还同时承担了其他项目线路设计工作,因此目前很多选线人员完全是被规划了,没有主动思考、提出自己设计思想的时间和意识,往往到头来,一切都可能从头来。其次是规划选线人员对相关专业的知识掌握不足,多方案的取舍不能判断,也没有工程经济概念。

(八)相关专业问题

一般在规划选线阶段存在较大误区的是,有些专业认为前期阶段就是线路、客流、运营组织、车辆及车辆基地等几个前期专业的事情,只有到初步设计阶段或施工图阶段,才是真正实干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认识是非常欠妥的,在规划选线过程中,除了线路专业人员本身需具备综合素质外,其他专业需鼎立相助,才能稳定方案。这些工作不力,将导致方案迟迟无法稳定,但不稳定往往被认为是前期专业工作不力。

七.结束语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选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的交通的线路的规划,有利于城市的提升城市的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品位,解决城市的交通混乱不堪的状况,有利于人、物流的有效及时的传输。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选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我国的交通的建设极为不利,我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我国的交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燕凯.北京城轨交通郊区线与市区线衔接方式的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8(6):34—37.

[2]何增辉.城轨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适应性评价[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9):25—28.

[3]马超群,王玉萍.基于客流效益最大化的轨道交通线网,长安大学学报,2010(1):76—79

城市规划建议篇9

城市商业是商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导工程。因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10多年来,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说,规划编制专业化程度不高,编制技术要求不规范,规划执行随意性强,导致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标准不一,城市网点设施品质不高,商业服务功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城市资源。建议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以法治化的高度,规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强化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系统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不留后遗症,让城市商业真正为城市居民服务,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支撑和载体。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推进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年来,国务院和主管部门都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从2001年起,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2004年,商务部和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务部还颁布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商务部了《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推动了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对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也提出了要求,成为我国城市网点规划和建设的政策体系。

根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部署,10多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目前,全国省会级城市、大部分地级城市和部分县级市都已经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有的城市并进行了多次修编,这些工作都推动了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数省级市和部分地级市已经建成了较为系统、较为规范的城市商业网点格局。但是,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不规范,落实不到位。许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专业性差,技术不规范,随意性强。一些城市政府对于已颁布的商业网点规划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随意更改。

2.商业网点建设混乱,造成了资源浪费。由于缺少规划的指导,许多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混乱。一些市政府让投资商牵着鼻子走,按照投资商的意愿任意改变规划,商业设施建设无序,导致许多大型商业设施、大型市场设施和服务设施闲置,造成了投资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3.利益驱动致使商业流通终端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城市政府为照顾房地产投资商的利益,对城市社区、小区和街区的商业设施建设抓的不够好,不少地方放弃了社区商业、社区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生活服务带来了不便。

4.重建设、轻流通,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城市只重视商业网点的硬件建设,对流通体系的建设思考很少;一些城市只注重品牌大型商业的引入,对专业性、中小型商业企业引进和培育重视不足,任其无序发展,使城市中低层收入的消费者得不到安全、便捷的服务,造成了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

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

法治化进程的建议

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有序、健康的进行,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1.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编制,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编制规范,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国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全貌,许多城市的规划编制不尽规范,随意性强,甚至概念不清,这些规划非但对城市商业发展指导意义不强,反而有损于城市商业的发展。建议国家政府指定有关部门,对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的经验进行总结,重新修订、编制新的规范,指导各个城市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坚持由专业单位编制,资深专家评审的方式。城市党政领导要尊重专业编制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不能自行其是,为了政绩或吸引投资,任意违反规划编制规范。

2.《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成为地方法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一经专家评审,即可成为政府规范性文件,若经同级人大通过,即成为区域地方法规。同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都要按照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要求,指导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与运营。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法定性文件。如果确实需要修编,要经同级政府或人大通过。只有如此,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才会合理,城市发展和建设才不会留有遗憾。

3.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的落实。城市基础商业设施,如社区商业、小区商业、街区商业和郊区镇乡商业,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商业服务终端,更是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事业。因此,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建设的落实。城市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吸收商务主管部门的意见,社区居民代表要参与,重要的大型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举行听证会议,在开发商同意商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和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后,项目才能够进行开发、销售和验收。

4.坚决杜绝大型商贸设施的无序发展。由于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绩形象,能使投资商获取巨额利润,许多城市政府支持开发商无序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型购物广场、大型专业市场集群等,造成了许多城市的大型商贸设施的空壳运行。建议国家商务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调研,制定全国商业设施发展的基础框架,同国土部门一道,编制全国大型商贸设施的发展用地计划,从根本上遏制商贸设施建设的无序发展。

城市规划建议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影响;制约

abstract:Cityplanningistheanalysisanddesignofcityspace,coordinationisonactivitiesoftheregionalspaceandregionalspacerelationship.thearchitecturaldesignistosolvetheproblemoftheuseofinteriorspace,economic,aestheticrequirements,atthesametimeintheexternalform,thepremisehasacertaineracharacteristicstyleandenvironment,thehistoricalcontextofthecityandcityplanningcoordinationresults.Cityplanningisadynamicsolutionandcoordinatetheoverallimageofthetiesbetweenthebuildings,buildings,totheecological,sustainableviewthecontinuationofcityhistory,prospectthefutureofthecity.Here,i'mtryingtoparsethecityspace,thespaceisthemainfactorrestrictingthecityplanning,discussionandinfluenceonarchitecturaldesign.

Keywords:cityplanning;architecturaldesign;influence;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一、城市空间

1.1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1.2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

二、建筑设计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从而领悟到建筑设计的几个要点:(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四、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4.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4.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4.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结语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奇艳,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使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三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对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