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综合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6:50

煤炭综合趋势篇1

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安全,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以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采取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在全面分析煤炭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侧重于煤炭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的经济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GDp贡献提下进行的。煤炭工业要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持续性的新贡献,还应利用目前发展势态较好的有利时机,确保安全、绿色、高效保障投入和职工健康的投入,才能保障整个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煤炭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2.1煤炭与GDp之间的相关性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炭消费巨大,经济与煤炭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保持着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与煤炭生产与消费增长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不难发现,两者增长速度变化趋势非常接近,波动周期也基本趋同,具有较大的相关特征。根据国家统计资料的数据,本文对GDp增速与煤炭消费增速这两组历史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从1953~2010年,我国经济与煤炭消费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约为0.5左右。在“一五”时期,由于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95%以上,煤炭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关性密切,相关系数高达0.84,经济对煤炭的依赖性较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煤炭消费与国民经济的相关系数降低,为0.54。这一时期,由于产业技术进步,经济结构优化、节能工作的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我国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重开始增大,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由于我国汽车、房地产业、重化工业、电力工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加之随之而来的城镇设施建设的加快,助长了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导致以煤炭为主的粗放型能源经济模式再次升温,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大,2000~2005年达到最大值,超过0.9,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对煤炭的高度依赖。“十一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把实现GDp能耗强度减低20%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运行当中。于此同时,我国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的优化调整和重组并购工作,实行煤炭集约型发展。由于煤炭行业整体效率提高、电力行业煤电的“上大压小”,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向前推进,全国性的节能增效、能源结构优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经济对煤炭消费的相关系数较上一个“十五”期间有所回落,降为0.75,但这一相关系数仍然偏高,超过过去几十年该指标的平均值,说明我国经济高度依赖煤炭的特征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根本改变,煤炭供应的稳定与安全直接关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与安全,煤炭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不可动摇。

2.2GDp煤炭强度与煤炭生产力水平

万元GDp煤炭强度指国民经济每万元GDp平均所消耗的实际煤炭数量,是综合反映经济发展对煤炭相互关系的核心量化指标,用以体现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GDp煤炭综合生产力水平指单位煤炭消费创造GDp价值的综合能力,反映经济系统中煤炭生产力综合水平,定义为GDp总量与煤炭消费量的比例,与万元GDp煤炭强度的互为倒数。图2显示我国历年万元GDp煤耗强度和GDp煤炭综合生产力水平(GDp以2005年不变价计算)的变化情况。从趋势来看,我国万元GDp煤耗强度在近20多年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指标由1985年的万元GDp消费1.97t煤下降到2010年的0.72t煤,25间的平均值约为1.24t煤。相反GDp煤炭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每吨煤0.51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1.38万元,25年间煤炭综合生产力水平平均值约1.01万元。

2.3GDp煤炭弹性系数

GDp煤炭弹性系数反映煤炭增长随经济增长变化的大小,即单位GDp增长速度所对应的煤炭增长速度。GDp煤炭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性越大;指标值越小,说明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性越小;当GDp煤炭弹性系数出现负数时,表明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供应和需求出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性减弱。煤炭的生产弹性系数等于煤炭生产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值,反映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煤炭生产增长的速度。煤炭的消费弹性系数等于煤炭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值,反映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增长的速度。图3显示了1985~2010年期间,我国GDp煤炭生产弹性系数和GDp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我国GDp煤炭生产弹性系数和GDp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弹性系数分别为0.61和0.60。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同期煤炭生产与消费增长速度平均将增长0.61和0.6个百分点。从图3中可看到,在1989年和“十五”期间,弹性系数曾出现了较大峰值,几乎接近2的水平,说明煤炭生产与消费的增长速度成倍于GDp发展速度,出现了煤炭需求急剧增加的现象;而在1988年前后,弹性系数出现负值,说明也出现过煤炭需求锐减的现象。

3煤炭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3.1煤炭开发GDp贡献率

煤炭开发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分为煤炭开发对GDp总量的贡献率和煤炭开发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两种。(1)煤炭开发对GDp总量的贡献率,定义为煤炭开发行业增加值总量与GDp总量的比值。(2)煤炭开发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定义为煤炭开发行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的比值。本文根据“十一五”期间我国已有的煤炭工业行业经济增长数据,计算得出了我国煤炭开发对GDp总量的贡献率和煤炭开发对GDp增量的贡献率的大小,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煤炭开发对GDp总量的贡献率和对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7%和4.9%,“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值分别为2.1%和3.6%。

3.2煤炭利用GDp贡献率

煤炭利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分为煤炭利用对GDp总量的贡献率和煤炭利用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两项。(1)煤炭利用对GDp总量的贡献率,定义为煤炭利用行业工业增加值总量与GDp总量之比。(2)煤炭利用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定义为煤炭利用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煤炭利用行业分散众多,本文仅选择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行业作为主要的煤炭利用行业进行分析计算,而上述4个行业消费的煤炭占全部煤炭的85%以上。对上述4个主要煤炭利用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进行了累计估算,得出了“十一五”期各年份我国煤炭利用对GDp总量的贡献率和煤炭利用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大小。具体计算结果详见图5,其中,2010年煤炭利用GDp总量贡献率和GDp增量贡献率分别为13.5%和19.0%,“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值分别约为12.4%和15.0%。

3.3GDp煤炭贡献率

GDp煤炭贡献率为煤炭开发对GDp的贡献率与煤炭利用对GDp的贡献率之和,体现煤炭对GDp形成的总贡献率。各年份GDp煤炭(总量)贡献率和GDp煤炭(增量)的贡献率统计结果参见图6数据。平均取值后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GDp煤炭(总量)贡献率和GDp煤炭(增量)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在15%和18%左右。3.4单位煤炭开发的综合经济指标在计算GDp煤炭贡献率的同时,本文专门对我国煤炭开发过程中历年吨煤综合经济指标进行了测算。这些指标包括吨煤GDp贡献值,吨煤产值,吨煤利税总额等,各年度指标参数及发展趋势详见图7和图8,由此可知,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吨煤开发对GDp贡献值为334元,吨煤利用对GDp贡献值为1687元,吨煤GDp总贡献值约2022元,吨煤开发上缴国家利税总额54元。3.5主要能源开发和供应部门对GDp贡献的比较为了与其它能源部门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专门就主要能源开发和生产部门经济参数进行了对比计算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开发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煤炭开发、油气开发、电力与热力生产三个行业对GDp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6%、2.20%和3.09%;到2008年,煤炭开发贡献率水平超过油气开发行业,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煤炭开发、油气开发、电力与热力生产三个行业对GDp总量贡献率分别达到2.72%、1.74%、3.26%。逐年数据参见图9。五年内三个行业的贡献率水平发展趋势表明,煤炭开发贡献率水平逐年加大,增长最快,油气开发业贡献率水平出现下降,电力和热力行业的贡献率水平在平稳中略有增长。

“十一五”初期,煤炭开发行业纳税总额基本与油气开发行业相等,低于电力与热力行业;到“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煤炭开发纳税总额实现1758亿元,接近电力与热力生产行业1823亿的上缴水平,且大大超出油气开发行业1150亿元的利税上缴水平,五年间增长较快,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两个行业,“十一五”时期三个行业的纳税总额变化趋势参见图10。

4主要结论

(1)“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增长与煤炭消费增长的正相关性较“十五”期间虽有所减弱,但仍有较大的相关性,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75。同期我国万元GDp煤耗强度基本保持在0.7(以2005年不变价计算)t左右的水平,在国家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和实行约束性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下,与2005年相比,万元GDp煤耗强度略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明显,平均值与“十五”期间的煤耗强度不相上下。另外,我国“十一五”期间煤炭消费的弹性系数高于过去20多年0.6的平均水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煤炭生产与消费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增强。

煤炭综合趋势篇2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globaleconomy,allwalksoflifedemandforenergyhasbeenincreasinglyintense,coalresourcesinChinaisanimportantpartofenergystructure.therefore,withtheeffortstostrengthencoalmining,coalminemachineryindustryhasusheredinthenewdevelopment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inthispaper,atfirstthecoalminemachineryinourcountry's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wereintroduced,secondlyonhowtoimprovethedevelopmentlevelofcoalminemachinerywereanalyzed,finallybasedoncoalminemachineryinourcountry,thedevelopmenttrendwasalsorelativeelaboration.

关键词:煤矿机械;高新技术;研制应用;发展趋势

Keywords:coalminemachinery;highandnewtechnology;researchapplications;developmenttrend

中图分类号:tD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028-02

0引言

煤矿机械就是专门作用于煤矿开采的机械行业,我国是一个煤炭生产的大国,每年生产的煤炭数量都在增加,因此煤矿机械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煤炭业来说具有极大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矿机械发展水平有很多的不足,大多核心技术还依赖于国外进口,这也造成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较高,竞争压力比较大。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煤矿机械也在不断的进行高新技术的应用革新,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将会使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更加大型化并且智能化从而有效的提高煤炭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1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

我国是个能源大国,尤其是煤矿能源的储量比较大,但是我国的煤矿机械技术仍旧不是最先进的。因此在当前对煤矿能源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煤矿机械的发展,提高煤矿开采的能力,使我国煤炭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煤矿机械起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晚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进入工业时代的时期也比较晚,煤矿机械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落后。目前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

1.1煤矿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深,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和国际逐渐接轨。我国的煤矿机械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从最初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逐渐对核心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和分析,终于走到了如今合作生产以及自主研发设计的地步,这种由简单的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研发的改变造就了我国煤炭经济市场竞争力的上升以及煤矿机械不断的发展创新之路。煤矿机械的发展和新型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资源的需求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上世纪末国家决定重点开发晋陕蒙宁地区的煤炭,这些地区的煤炭产量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0%左右,并且特别适合大规模的煤矿机械设备开采,随着煤炭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对煤矿机械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我国煤矿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是我国煤矿机械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已经出现难以满足煤炭开采的生产要求,这就需要煤矿机械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性研发以保证煤矿机械朝着一体化、智能化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发展,在缩短我国煤矿机械设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满足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煤矿机械的需求。

1.2煤矿机械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首先,煤矿机械的自主研发能力仍然不够强。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煤炭资源的大国之一,但是我国也是煤炭资源消耗大国。因此煤矿机械的研发制造也应该随之发展,为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但是我国煤矿机械制造规模虽然得以有效的扩大,但是竞争能力却比较薄弱,仍旧有很多的核心技术依靠于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仍旧很少,并且对引进的核心技术仍旧停留在基础的模仿层面。没有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和研发应用,这就难以形成自主研发的良好氛围。并且我国的制造工艺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相对落后,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制造工艺技术能够有效的得以提高就会大幅度提升煤矿机械的发展能力。

其次,我国煤矿机械设施的主要性能指标仍旧比较落后。相较于发达国家对煤矿机械制造企业对基础元件的理论研究,我国则只是追逐实际的应用技术对基础的理论研究反而不重视,这就导致了在引进的核心技术应用上,我国煤矿机械也只是简单的仿制外观对其相应的理论基础都视而不见,这就造成我国煤矿机械某些基础原件可靠性不高,使我国的煤矿机械设备在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上都存在极大的隐患并且难以满足大型煤矿的生产效率的要求。

2针对如何提高煤矿机械的发展水平的分析

如图1掘进机所示,增强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的降低煤炭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能够大幅度提升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对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影响。有效的提升煤矿机械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加大国家对煤矿机械发展的重视程度煤矿机械作为大型的重工业设备,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应该为煤矿机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从各个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政策,把煤矿机械中涉及到的核心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不断的吸收各个学科之间的最新科研成果,增加煤矿机械的高新技术含量,使煤矿机械能够得以有效的发展,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2加强对煤矿机械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煤矿机械发展的具体实施战略中应该加强社会企业和设计研究院以及学校之间的整体联系,以便于多领域多学科之间有效的为其创新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应该重视煤矿机械的各项理论基础,对于引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仅要进行基础的模仿还要对其工作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相应的深入研究,并根据对煤矿机械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的创新,采用最先进的加工制造技术提高煤矿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并且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那种设计、制造并行化的模式,以便于缩短煤矿机械设备的研发周期,改变我国目前先进技术主要依赖于进口的被动局面。

2.3走煤矿机械创新化的路线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开采技术和管理上也不断的应用新型一体化设施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把煤矿机械设备列为制造业振兴中的重点之一,这就需要我国的煤矿机械也必须在设计中不断的解放思想进行创新,把创新理念应用于对煤矿机械的设计中。尤其是应该把关于材料科学的研究成果中新型的材料应用于煤矿机械的关键部件,这不仅能够加强煤矿机械的可靠性还能够坚强各个部件的重量。因此,尽快的加大对煤矿机械设备自主研发机制的研究,以达到煤矿机械自动化一体化的全面国产化,在降低我国煤炭企业机械设施成本的同时使煤矿机械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煤炭企业服务。

3针对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的阐述

我国煤矿机械行业总体来说仍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对煤矿机械某些核心技术以及专利技术进行有效研究将会大幅度提升煤矿机械的发展势头。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煤矿机械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3.1煤矿机械朝着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煤炭资源重要性的显现,我国在提高煤炭产量的同时也要对煤矿机械设备进行相应的改善。就目前而言,传统的煤矿机械已经难以满足煤炭开采的需要,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原有的煤矿机械操作水平,使煤炭资源的采掘、运输都向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保证煤炭资源的开发能够更加具有效率并且还能够增强其安全保证。提高煤炭产量,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快实现煤矿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煤矿机械设备现代化、智能化是煤矿工人的热切需要。因此,煤矿机械设备如何发展,成为事关煤炭行业兴衰成败的重中之重。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是指机械设备的适应性强,一台机械设备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矿井生产条件。如能够实现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则赋存条件较差的煤矿的生产能力也将被极大挖掘,从而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生产能力。

3.2煤矿机械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正在不断的由传统制造技术向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也是一门新兴技术,其自身的优越性使其使用和发展领域在不断的扩大,把智能化应用于煤矿机械也具有无穷的生产力,因此应该注重把这些新型科技有机的组合起来,保证煤矿机械的操作控制系统能够更加精确和智能化,使煤矿机械设备能够运行的更加协调,使其在煤炭资源的开采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提高煤炭资源产量的同时还能大大增强其安全可靠性。这里的综合化是指机械设备功能的综合化,即实现一台设备多项功能的综合。如煤电钻功能与凿岩机械功能的综合、单体液压支柱与顶梁功能的综合等。实现机械设备功能综合化,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煤矿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现阶段,社会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迅速的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煤炭机械也不例外,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尽快实现。

3.3煤矿机械主动预防性维护技术的发展趋势煤矿机械的安全运行是维护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的基本前提,对这些大型煤矿机械的基础检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对煤矿机械的检修方式大多是事后维修和定期检修,这种检修方式在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生产中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针对这种问题,目前对新型煤矿机械的研究已经使用了实时状态监测维修这一机制,这种主动预防性维护技术能够有效的根据煤矿机械设备的系统根源性参数来判断煤矿机械的运转是否正常,如果出现异常状况用过相应手段对根源性异常参数进行纠正就能够使煤矿机械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得以延长,还能够有效的维护煤矿机械设备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

总而言之,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开采规模不断加大,很多大型的煤矿企业主要大型煤矿机械设备往往都是由发达国家垄断,我国煤矿机械行业的发展仍旧相对滞后,煤矿机械设备综合生产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我国煤炭企业生产要求。这种局面应该尽快的改善才能够提升我国煤矿机械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的煤矿机械应该把各项新型技术应用于煤碳企业中来提高原有的机械操作水平,使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并且具有更强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严俊华.我国加入wto后采煤机械的发展趋势[J].煤炭技术,2003:56-57.

煤炭综合趋势篇3

关键词:现状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富煤少油的格局导致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际油价高升,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凸显了我国煤炭资源的战略意义。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改变。现我国很多煤矿由于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很难实现高效安全生产。未来我国煤矿开采必然向安全高效、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1、煤矿开采技术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和地方煤矿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改革必须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超越煤炭开采技术的前沿,立足于我国煤炭发展战略所必要的技术储备,重点长期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科技前沿同进,以煤矿开采技术及设备为重点的核心技术,达到技术制高点,才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因此煤矿开采新技术在开采中越来越广泛应用,在我国煤矿发展中起着一定的重要性。

1.1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生产能力较小、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变化大,在开采的技术上增加了难度。煤炭回收率低,对环境破坏较大。

1.2我国采煤技术设备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采煤设备有着一定的差距,技术性能相对而言,我国的设备功率低、生产能力也较小,设备的工作可靠性及耐久性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自动化监测和控制的功能。

1.3在我国局部地区实现了综采综掘,在安全与效率方面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机械化开采技术与装备起步较晚,因此在我国煤矿还没有广泛使用,与世界先进的采煤大国相比均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下短壁开采技术尚需深入研究,以连续采煤机为代表的短壁机械化技术装备还没有系列化。

(2)国产化连续采煤机及其后配套设备与进口设备在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着的差距。

(3)目前国外煤炭装备制造企业非常重视关键基础元部件的理论研究,同时强调产品设计要有较好的设计理论支持。而我国目前在连续采煤机及其后配套设备关键基础元部件的研制上,侧重于应用技术研究,基础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

(4)在开采技术方面需要研究设备总体配套工艺,煤柱留设与回收方法,采场顶板控制以及通风安全。

2、采掘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

采掘技术装备与煤炭生产关联度大,是煤炭经济增长的脊梁和动力。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强劲、高速的增长态势,给与基础能源和装备制造密切相关的煤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未来几年,采煤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试验手段更趋完善,工作可靠性不断提高。设计中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试验方面建立了专业试验室,把试验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2机电一体化趋势明显。随着实用型新技术的发展,新型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监测、监控、工况检测和故障诊断内容齐全、驱动电机功率自动调节、离机遥控操作更加可靠、地质条件适应性更强。

2.3综采工作面三机配套技术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以微型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电控系统,电液控制系统,以及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应用,使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能够实现跟机联动。

2.4综掘工作面的综合配套能力进一步加强,多功能集成趋势明显。掘进机主机集成机载锚钻系统、机载临时支护系统、机载除尘系统等,通过多功能的集成达到提高单机成巷速度和安全生产的目标。

3、煤矿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3.1深矿井开采技术

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矿井开采深度也在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已经有深度超过1000m的矿井。矿井深度的增加在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井巷布置、瓦斯及热害治理及通风等方面增加了难度。未来几年我国煤矿开采在深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有关配套技术;深矿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的特征,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深矿井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与装备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等方面需要有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3.2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属于一种特殊的采煤方法,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就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其主要优势有投资少、见效快、工期短、效率高、用人少、效益好、成本低等,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劣质煤比例高的矿区使用。

3.3保水开采技术

保水采煤在不同的矿区有不同的技术内涵,缺水矿区要以水资源保护和利为主。水资源充足的矿区要以减少水资源破坏和防治水灾害为主。因此,保水开采包含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和水灾害防治等多项重要内容。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含水层的原始径流,大量排出地下水,采空区上方导水裂隙带与地下水体贯通,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区域含水层水位下降,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采动影响稳定后产生的地表沉陷往往影响到地表水体的原来形态,造成部分沟泉水量减少甚至干涸。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进而影响区域植被生长,甚至土地沙漠化。我国大部分矿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每年采煤破坏地下水总量较大,可见我国未来煤矿开采的必然发展趋势就是保水开采。

3.4煤与瓦斯共采

瓦斯既是矿井有害气体也是洁净能源。应该使其资源化。采前抽采,若能在开采前将煤层内瓦斯抽出,则是利用瓦斯改善煤矿安全的最好办法。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煤体透气性低,在本层内抽采瓦斯有难度。煤与瓦斯共采,开采后围岩压力降低,大量瓦斯在采空区释放,有利于瓦斯抽采,因此形成煤与瓦斯共采体系。废弃矿井抽采瓦斯,鉴于废弃矿井煤层经过采动而充满瓦斯,因而可以利用采动后岩体内裂隙场的分布及钻孔,将瓦斯抽排管装在井下、封闭井口后,抽出瓦斯。

3.5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综合趋势篇4

总体来说,新世纪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地区差异性在减少,均衡度在增加;同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差异(或均衡)的波动性。山西省煤炭产业区域的差异性或均衡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6)迅速扩张阶段,是山西省煤炭产业差异变小,均衡性增大的阶段。这一阶段,国际国内煤炭能源市场需求旺盛,煤炭价格一路飙升,随之而来的是,高投入、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但这一阶段是低水平的均衡发展,煤矿企业具有“多、小、散、乱、低”的特点,即煤矿数量仍然较多;煤矿规模普遍较小;集中度低,矿井布局分散;小煤矿私挖乱采,无序竞争;回采率低,生产水平低。第二阶段(2007~2010)波动阶段,这一阶段煤炭产业区域差异及均衡程度波动性大。这主要是受市场波动影响,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市场有所疲软,煤炭价格有所回落,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地区差异又有所加大。随后,2007~2009第一轮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初步完成,各地区的煤炭产能又都有所恢复。煤炭产业的区域差异在减小。第三阶段(2011~2012)稳定发展阶段。2010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各地市煤炭资源开采,煤矿企业空间重组提供了重要契机。煤炭产能的地区间分布渐趋合理,山西省煤炭产业也进入了国有大集团控股的大矿时代。2012年是山西煤炭产业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收宫之年,各地市的原煤产能经过调整进入合理均衡发展阶段。山西省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区域差异性逐步减小,各地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均衡。这一方面反映出山西省各地市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认识的趋同,都把旅游产业作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时间的推移,旅游产业空间扩展条件的成熟,区域差异变小,均衡性增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各种产业要素综合的结果,旅游资源、政策导向、资本投资、市场开发等条件的成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形象导向型阶段[4]。于此相应,旅游的空间分布主要经历了由极点到轴线再到面域,由聚集到扩散演变过程。在旅游资源导向发展阶段,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对旅游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条件好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遗迹就成为了观光游的基础。晋祠、五台山、云冈石窟、恒山、应县木塔最能代表山西旅游特色,所以大同、太原旅游增长极首先形成。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交通干线的拓延,山西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呈沿大(同)运(城)轴线、太(原)长(治)轴线、夏(家营)汾(阳)—太(原)旧(山)轴线的“大”字型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形成。各地市旅游产业如火如荼开展,区域差异进步缩小,均衡性逐步增大。旅游产业形象导向型阶段的到来,山西省逐步形成,覆盖山西省全省的三大旅游轴带、六大旅游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格局。三大旅游轴带是太行山、吕梁山、大运旅游带;六大区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太行山水、黄河黄土旅游区。各地市旅游产业差异更进步缩小,均衡发展的格局进步增强。

山西省煤炭产业与旅游产业空间性区域差异分析

一直以来,山西省各地市普遍把煤炭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全省各地市的煤炭产业均大幅提升。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变小的趋势。但根据煤炭产业的区域经济贡献率,可以把11个地市分为传统煤炭强区、新兴煤炭强区、潜力煤炭强区。传统煤炭强区为一直以来煤炭产业比重大,煤炭产量的年际变化较平稳的地市,如太原、大同、阳泉、晋城等。这些地市煤炭产业发展时间早、基础好,年际原煤产能增加的幅度有限,甚至有些资源枯竭地区,要限制产能。新兴煤炭强区,指新世纪以来,煤炭产业发展迅速,产能比重迅速增大的地市,主要有临汾、忻州、长治、晋中等。潜力煤炭强区主要指发展潜力大,2012年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后,煤炭产量会大幅增加的地方,如运城、吕梁、朔州。当然有些新兴煤炭强区,目前发展速度快,将来发展潜力也稍大,如临汾、忻州。根据产业发展基数、产业发展速度[5],可以把11个地市分为传统强势型、平稳递进型、跳跃速进型。传统强势型旅游产业发展地区,表现为产业发展基数大,产业发展速度稳定,如太原、大同。一直以来这些地市旅游产业在全省的产业比重大,虽然近年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平稳递进型,如临汾、运城、晋中、长治、晋城、忻州、阳泉,产业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均为中等程度。跳跃速进型有朔州、吕梁,空间信息熵较小,旅游产业基础薄弱,但是发展速度呈现出高速跨越式发展。

山西省煤炭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及其空间协调的途径选择

煤炭综合趋势篇5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071

煤矿的生产安全性以及其相关设备的实际性能、采煤成本的主要控制以及经济的整体效益,与煤矿开采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纵观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放炮开采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普通机械化开采阶段;第三的阶段就是相对较高的机械化开采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综合性机械开采过程;第五阶段就是综合性开采放顶煤的过程;而第六个过程就是现阶段的段强力综合开采过程。

1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现状

因为我国在发展中其不同地区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缺乏均衡性,导致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其煤矿开采的技术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实践中主要应用的模式多为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的融合,其整体结构内容相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过程,对于煤炭行业的开采也较为重视,积极探究环境保护与资源开采中的平衡点,对此逐渐的发展其各种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开采奠定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对此下面就会现阶段主要应用的相关煤矿开采技术进行以下简单的分析。

(1)深矿井开采技术手段。此种技术手段就是指针对在实际开采深埋距地面在八百米到一千二米范围之间的相关煤层。其主要归纳起具有以下相关特征:第一,就是原岩应力过啊;第二就是其整体的岩体塑性相对较大;第三就是矿山压力相对较为剧烈;第四就是其整体的地温相对较高;第五就是其整体的矿井瓦斯相对较大。这五种特征主要就是对煤层开采的技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此与其相对应的技术主要就是矿压控制技术、瓦斯以及热害治理技术、围岩控制技术、巷道布置技术、冲击地压防治相关技术以及深井通风等技术手段等。

(2)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现阶段此种技术在采矿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核心技术手段之一。此种技术在研究中为今后对于采场顶板的相关结构理论、采场顶板的相关运动参数、采场支承的相关压力分布规律等理论的研究奠定夯实的基础。

(3)“三下一上”的矿井采煤技术模式。这里所谓的“三下”就是在建筑、铁路以及相关水体物质之下;而“一上”就是在承压的水体之上,在操作中此种技术手段并不会对地面的矿井采煤技术造成破坏,此种技术手段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现今技术的发展可以应用计算机对采煤层进行模型构建分析,对此可以对一些岩层地表运动中存在的各种规律进行探究分析。对此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此种模式对于实际矿井采煤需求的相关数据以及参数进行系统的预测,进而实现工艺的环保、设计的科学、装备的完善,进而有效的提升了其整体经济效益。

2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煤矿开采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对各种研发技术进行系统的预测,进而对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安全性以及合理性进行分析。现阶段,在全球经济发展融合的趋势之下,在世界范围之内的能源匮乏已经较为严重,对此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的煤炭也是如此。

(1)采煤方法以及相关工艺。采矿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采煤方法以及相关工艺的优化。我国在发展现代化的采煤工艺的过程中,要探究多元化、多层次的工艺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技术。

(2)开采技术。我国在实践中基于具体状况对于其相关开此技术以及手段进行探究分析,主要研究了“三下”采煤技术手段,在实践中逐渐呈现着浅埋煤、硬顶板、硬煤层”的技术手段。

(3)优化巷道布置的相关开采技术。要想真正的提升煤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要对现有的采煤方式与开采布置进行及时的完善与优化。煤矿企业在尽可能的做到开发方式以及布置的科学性,使其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契合。

3我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1)可持续的发展趋势。要想提升我国的整体煤矿生产质量与效率,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必然要基于高效集约型、智能化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第一,高校集约型的发展趋势。现在煤矿企业为了提升其整体的开采效率与质量,避免各种安全施工发生,增强其整体经济效益,就要提升企业的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各种设备的完善性,充分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而全面的实现综合性的采矿技术,实现其集约化,进而增强其整体的生产质量与效率。

第二,智能自动化发展趋势。我国煤矿企业在发展中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不断的促进其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发展,进而有效的提升其整体技术水平。

第三,可持续发展趋势。煤炭企业要想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提升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努力探究与环境和谐的平衡点,进而共同发展。对此哟啊通过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工作,提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避免因为人类自身原因对环境带来破坏。

(2)加强对煤炭地下气化的相关技术的研究。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是一种绿色能源开采工艺,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较为良好。在低下深层埋藏的煤炭是一种具有高效性的能源,对此可以通过各种高科技术手段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利用热化学相关反应产生一些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在对其进行利用。

(3)基于实际状况,全面优化煤矿技术。在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矿区技术差别相对较大,在实践中的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全面的优化、完善采煤工艺,进而有效的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4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煤炭开采的科技化发展,对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断的对一些传统的技术手段进行淘汰,要积极的引入各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与设备应用,提升煤矿开采技术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煤炭综合趋势篇6

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

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而石油仅占2.4%,天然气仅占1.2%。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在本世纪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

煤在世界

目前,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约为9800多亿吨,按照目前的全球生产能力,煤炭资源尚可开采190多年,而石油可开采约40年,天然气尚可开采约60年。在国际上,按同等热值计算,燃用天然气、石油的运行成本一般为燃用动力煤的2~3倍。煤炭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能源,约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8.4%。

国际煤炭企业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三个:

1.世界煤炭工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南非等国的煤炭企业逐渐重组为几家大型煤炭销售跨国公司,控制世界80%的煤炭出口量。

2.生产趋向集中化、大型化。生产趋向集中化,带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导致煤炭企业大型化。

3.煤炭资源利用趋向综合化。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综合利用等联合生产经营,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国际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各国都将调整能源使用结构,降低石油消费比例,转而提高煤炭比重。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煤炭需求将增长73%,其中,中国煤炭净进口量将提高到其总需求量的3%,达到年进口9200万吨。而印度在同期煤炭消费将增长3倍。中国今年已经由煤炭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而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的蒸汽煤和焦煤出口国,也将不断提高对中印煤炭出口金额。

煤在中国

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与第一消费量大国,我国煤炭行业现阶段呈现以下一些特征:

1.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

2004年~2006年,我国煤炭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3%,2006年、2007年上半年我国煤炭总产量分别为23.8亿吨和10.82亿吨。受煤炭进出口税率变化、国内煤炭需求旺盛和人民币升值影响,导致中国煤炭未来一定时期内出口量进一步减少,进口量进一步增加。到2010年,中国煤炭的纯进口量将达到1.5~2.3亿吨,大大高于以前预测的7000万吨。中国煤炭进口额逐渐加大。在1990年中国煤炭进口只有200万吨,2000年的时候有212万吨,但在2006年,中国煤炭进口达到3500万吨,2007年达到5000万吨,主要进口到广东和福建省。

2.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

在查明资源储量中,晋陕蒙宁占67%;新甘青、云贵川渝占20%;其他地区仅占13%。与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水平,可供露天矿开采的资源极少,除晋陕蒙宁和新疆等省区部分煤田开采条件较好外,其他煤田开采条件较复杂。

3.煤炭生产和消费分布不均衡

我国煤炭消费和煤炭生产地区分布呈不对称格局,煤炭消费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晋陕蒙地区占据了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煤炭生产,而华东地区作为煤炭销售主力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只有全国的5%,处于极度缺煤状态。

4.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煤炭工业通过多年技术改造,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煤炭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实现了采煤综采化、掘进综掘化、运输机械化、监测监控自动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年产400~600万吨煤炭的综采技术装备实现了国产化。2005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2.7%,一批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安全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中小型煤炭企业,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5.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所谓经济开采储量是指经过勘探可供建井,并且扣除了回采损失及经济上无利和难以开采出来的储量后,实际上能开采并加以利用的储量。在目前经勘探证实的储量中,精查储量仅占30%,而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34.4t,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t,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t,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另一个问题是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露天开采效率高,投资省,建设周期短,但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和云南。

6.运输瓶颈长期存在

中国煤炭运输呈现“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格局。煤炭资源和需求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使煤炭运输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在增加铁路运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将对国有铁路系统进行进一步扩能,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运力短缺的局面在近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因而,使得拥有稳定而充足的运输能力的煤炭公司具备了重要的竞争优势。

7.煤炭价格上升趋势显著

由于用煤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煤炭需求大幅增长,而国家关停中小煤矿,限制煤矿产能快速扩张,以致煤炭供给增速的放慢;加上铁路瓶颈因素的长期存在,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对煤价的强劲支撑等制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过去几年里,我国煤炭的价格呈现明显的上扬势头。从商务部煤炭市场现货平均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煤炭现货平均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因此,可以预计未来较长时间内,煤炭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

未来较长时间内,煤炭仍然存在全局或局部的供不应求态势,市场价格必然上扬。此外还有一些制度性因素推动未来的煤价长期上扬。一方面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对煤价的强劲支撑,另一方面,国家节能政策导向不支持煤价大幅下跌。

8.行业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加强

煤炭综合趋势篇7

煤炭行业一季度整体运行回顾

煤炭市场运行平稳经济向好趋势不改

煤炭价格高位运行,国际煤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国内煤价高位运行国内煤炭市场运行平稳,煤价总体波动不大,但仍维持在高位。受澳洲洪灾影响,国际煤价趋势性上涨,尤其炼焦煤价格涨幅最大,现货价格突破300美元/吨,创出历史新高。

经济向好趋势不改,通胀水平总体可控一季度,国内经济运行平稳,虽然受2010年节能减排的翘尾影响,内需尚显偏弱,但总体来看,经济复苏的基础仍在,向好的趋势未变。且分析来看,一季度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面较大。通胀总体处于可控水平,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连续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以及政府的供给管理,Cpi进一步恶化的状况改善。根据平安宏观观点,基于基数原因及翘尾原因,Cpi数据短期仍将在高位运行,但总体处于可控水平。

一季报前瞻:靓丽依然可期

煤炭量价齐涨的趋势仍在延续。从煤炭价格来看,以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销售价格来看(其中包括价格不变的重点合同煤),前2个月价格累计涨幅在10%左右。从秦皇岛现货煤价来看,一季度价格高位运行,价格同比涨幅约为50元/吨。

从煤炭产量来看,一季度煤炭产量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前2个月煤炭产量增速为13.5%,保持较快增长,煤炭上市公司均有产能扩张的计划,故产量的增长更是有保证。重点合同煤占比仅20%左右,对业绩影响有限。受到价格上涨限制的重点合同煤约7亿吨左右,总量占到20%左右,对煤炭公司的盈利增长影响不大。

预计2011年净利润增速为30%左右,一季报靓丽开局可期根据市场一致预期,重点煤炭上市公司2011年净利润增速为29.8%(未来业绩仍存在上调预期),故一季报靓丽开局可期。从重点覆盖上市公司来看,兖州煤业(澳洲公司受益国际煤价大涨)、潞安环能(受益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昊华能源(受益出口煤价上涨)、中国神华(现货煤比例高于预期)一季报将延续年报的优势,且业绩有望超预期。

三大驱动力引领行情反转

驱动力之一:国内方面,经济预期向好,通胀可控,紧缩预期放缓带来的估值修复。经济复苏的基础未变,只是受季节因素影响,内需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动力。同时Cpi上扬部分受到成本推动的影响(比如人工工资增加等),但总体处于可控的水平,从目前来看,不排除短期仍创新高,但进一步恶化的预期已大幅降低。从一季度来看,随着紧缩预期的逐步放松,流动性也逐步由偏紧回归到正常水平,从以下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走势也可以看出。

驱动力之二:国际方面,澳洲洪灾影响国际煤炭供应,驱动国际煤价大涨&日本核泄漏冲击了核电建设进程,提升了未来“煤电”的潜在需求。国际煤炭市场受到澳洲洪灾及日本地震事件性的冲击。澳洲洪灾影响煤炭供应,短期内造成煤价大涨;而日本地震造成的核泄漏,将降低对核电的依赖,且随着日本的重建,中期内会增加对煤炭的进口,推升国际煤价的上涨。

驱动力之三:煤炭股的估值优势及增长确定性,良好的年(季)报引燃行情。煤炭公司良好的年报助推了行情的上涨,根据已披露公司年报显示,2010年煤炭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增速为38.9%,盈利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其中,相关重点公司盈利水平更高(兖煤、昊华、潞安),从而成为引领行情上涨的驱动力之一。

预计4月后期,煤炭股行情迎来短暂休整以辨明方向。随着行情的推演,上述三大驱动力逐步式微,随着煤炭主要上市年报、季报的逐步公布,预计4月中旬后,基于估值的修复到位(目前行业整体估值19倍左右),煤炭股行情将暂作休整。下半场行情仍将等待经济基本面的进一步明朗,即等待新驱动力的启动。

未来行情的推进需要“新的驱动力”,回归基本面是根本。我们认为,未来行情的上扬,或将来自以下两方面因素的驱动:国内经济是否能应验“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预期,下游需求是否能顺利启动;日本地震及核泄漏对国际煤炭市场的后续影响,是否能继续推高国际煤价?日本核泄漏事件是世界能源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拐点,增加了煤炭的潜在需求。

二季度新驱动力能否接力?

下游需求处于启动的边缘

总体来看,随着淡季结束,下游需求启动的迹象正在显现。煤炭下游相关行业钢铁、电力、海运等行业均出现了积极信号,相关价格如钢价、海运价呈底部回升态势。

钢铁价格趋稳,库存下降。3月份钢铁日产量创出新高(日产量突破194.5万吨),同时钢铁库存下降,显示内需的强劲启动。从钢铁行业来看,钢铁目前正处于去库存化过程,钢铁价格逐步趋稳。

电力耗煤量增加及直供电厂库存快速下降。从跟踪的电力行业数据来看,1-2月份电力行业累计耗煤同比增速为9.7%,这是在去年同期节能减排压力较小、电煤消费高基数的水平上实现的,此外,直供电厂煤炭库存快速下降,库存天数已下降为13天,这从另一方面验证需求的强劲。

煤炭海运价格底部回升,同样显示下游需求转好,煤炭市场交易趋于活跃煤炭海运价一直领先于煤价运行,煤炭运价的底部回升将进一步增强未来煤价上涨的预期。

保障房建设将成为未来两年支撑内需的重要动力,将有效对冲房地产投资的下滑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其中2011年规划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预计拉动投资额约为1.3万亿元。保障房的建设将支撑内需的走强,拉动对大宗商品的需求。

煤炭进口量大幅下降,部分需求转向国内市场,进一步支撑国内煤炭市场走强受国际现货煤价走高影响,2月份煤炭进口量仅676万吨,环比下降980万吨。中国的煤炭进口需求对价格较为敏感,预计后续国际煤价将在高位运行,煤炭进口量总体将会回落态势。

国际煤价将持续高位运行

日本地震造成的核泄漏对世界能源的发展都影响深远,核能的发展进程受到全面审视,中短期内提升其他替代能源的潜在需求。同时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对国际煤炭市场影响较大,其中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潜在需求将增加,未来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大。

一方面,日本震后重建将推动煤炭需求增长,从而推动亚太地区煤炭市场持续景气根据世界银行预计,日本地震的重建工作将需要5年之久,将在中长期内推动国际煤炭市场景气上扬。预计下半年随着日本灾后重建的启动,对煤炭的进口需求将逐步增加。据Clarkson研究预测2011年日本动力煤进口量将达到1.314亿吨煤炭,同比增长5%。日本作为第二大钢铁生产国,炼焦煤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此次地震、海啸对基础设施造成很大损害,故未来钢焦市场需求潜力较大,日本炼焦煤需求基本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弹性低,故未来炼焦煤价格高位运行可期。

另一方面,核能暂时向非核能源的让位。世界各国对核电全面检修整顿期,能源供应将由核能转向煤炭等非核能源,动力煤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比如日本所有的核电站都已停止运行,德国全面检修核电站,中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项目等。

综上分析,考虑日本未来潜在的进口需求增加,预计国际煤炭价格将持续在高位运行,动力煤价格、炼焦煤价格有望进一步创出新高(预计动力煤长协价格为130美元/吨,炼焦煤价格将在260-280美元/吨浮动),这将进一步支撑国内煤炭价格的走势,进而支撑煤炭股的估值。

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逐步确立

世界经济的复苏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基础。根据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预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逐步从金融危机当中走出,比如imF预计美国2011年GDp增速为3%的增速。一方面受世界经济复苏拉动;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上涨。目前,原油价格已经站稳100美元/桶。

欧美国家货币宽松政策面临退出复苏动力支撑大宗商品市场。量化宽松使得美元中短期趋势性走弱,目前欧美经济复苏势头确立,宽松货币政策面临退出边缘。欧盟已于4月8日加息0.25个基点,宽松货币政策开始逐步退出。美联储短期内加息的预期不大,预计二季度美元震荡走弱的概率仍偏大。但加息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将使得美元走势逆转,影响大宗商品市场。但另一方面,复苏的确立,经济基本面的需求同样可以支撑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势。

综上分析,二季度煤炭板块的驱动力来自基本面需求的动力。一方面,国内经济面向好趋势确立,煤炭下游需求已经启动,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另一方面,国际煤炭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未来预期日本煤炭进口将恢复性回升,并将超过地震前进口水平,进而推动国际煤炭市场景气维持在高点。

投资策略

煤炭股上半场行情即将走完,预计随着一季报的披露,行情将迎来短暂的休整。“新驱动力”将引领煤炭股展开下半场行情,经济复苏,国内经济复苏向繁荣的过渡时期。我们认为目前煤炭公司受合同煤限价影响,业绩人为压低,并未能充分体现其真实盈利水平。合同煤限价是应对通胀权益之计,价格管控不会是常态,且预期未来煤炭价格看涨,故应当给予煤炭股一定的估值溢价方能显示其合理价值。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煤炭综合趋势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集团;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成本动因分析

作者:张佳,张士强,张金泉(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煤炭企业集团在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已基本得到确立,成为煤炭行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实施者[1]。煤炭企业集团是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各类煤炭企业以一定的纽带,组成的企业联合体,集团中的组成单位具备各自的独立法人身份。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煤炭企业集团一般处于投资和利润中心地位,通过制定和实施目标导向的发展战略管控成员企业,因而多选择战略管理的管理方法。战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维系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成本,这种成本不同于传统的成本,而是将成本的管理和战略的环境、规划和实施结合起来,即为战略成本管理,因而企业集团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主体。

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即克兰菲尔德(Granfield)模式、罗宾·库柏模式和桑克(Shank)模式,其中当属桑克模式最具代表性,桑克在《战略成本管理》的专著中,将战略成本管理具体化为战略定位分析、战略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本文依据桑克模式,试图梳理煤炭企业集团实施战略成本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文献的演进路径,进一步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煤炭企业集团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战略定位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全局谋划,找到成本管理的切入点,使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适应,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的定位上升至战略高度,在煤炭企业集团职能分工中,战略制定权限集中于集团公司,因而集团公司成为战略成本定位的主体。伴随煤炭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定位也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在构建初期,煤炭企业集团认为煤产品属于大众化的无差异产品,将战略定位于低成本和高质量战略,同时将集团的成本管控从生产扩展到投融资和物流环节,这也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更为契合。同时由于煤炭生产的材料消耗中变动费用比例小于固定费用比例,成本弹性系数大,采取这种低成本的战略在当时也为成本挖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2]。随后煤炭企业集团延展产业链,对煤产品进行深加工,出现产品多样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至此煤炭企业集团的差异化战略定位正式形成。进一步运用aHp分析煤炭企业集团战略定位,发现煤炭企业具备推行差异化战略的财务、技术、决策优势,关键问题是解决产业选择和产品定位[3]。当今煤炭行业正在遭遇低迷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困难,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企业集团寻求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战略定位研究方法的使用上,运用Swot分析法,得出煤炭企业集团的经营优势为煤炭产品成本向下游转移和延伸能力;劣势是煤炭行业成本高,核算项目并不完备;存在的机会有国家的资源政策和增长的煤炭消费需求,同时面临来自国际产煤国的冲击、天然气的替代作用和煤炭企业议价能力不足的威胁,经过对比分析,劣势大于优势,而机会大于威胁,建议实施劣势-机会(wo)战略[4]。战略定位中的Swot、矩阵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法属于粗略分析,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需要更为精确化的战略定位,熵值法、战略群组思想方法的运用较具代表性。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设置主营业务收益率、资本增长率、掘进机械化率和矿井储备量等技术指标,使用熵值法计算熵值确定权重建立模型,以此评价煤炭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5];运用战略群组的思想,在研究大量煤炭上市公司经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阶层聚类分析,以销售额代表集团规模,将净资产收益率、收入净利率和每股收益率作为基本指标,进行waRD(离差平方和的方法)计算,得出战略距离、定位方向和战略改变三个结构变量,通过变量的变化规律刻画企业在战略群组视角下的战略定位与企业绩效的显性关联[6],该模型检验的结果,煤炭企业集团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要贴近所属群组的典型战略来定位,定位方向上要偏向于群组存在的方向,同时战略改变要考虑内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战略定位是煤炭企业集团战略制定的前提,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愈加复杂,煤炭集团对产品的认识水平不断加深,加之战略定位理论的发展,战略成本经历了低成本向差异化的过渡,企业的发展方向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在战略定位研究中,规范研究居多,近年来也趋向实证研究,但对于差异化战略实施的效果缺乏实例的评判。

2煤炭企业集团价值链分析

在战略成本管理中,价值链是企业提供产品的各个环节中价值增值的过程,是形成成本竞争优势的源泉,因而战略成本管理重视价值链分析。煤炭企业集团为巩固战略地位,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也开始通过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分析来识别成本优势。内部价值链分为主链和辅链,主链是煤炭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辅链是非煤产业的经营;外部价值链主要指产业价值链,包括跨区域资源战略、建立“校企所”(高校-煤企-研究所)的战略联盟等。经过分析,提出价值链优化的建议:强化开采和加工主业,对主业生产过程进行作业成本优化,不增值作业予以减少;依托集团资源、技术和营销优势,科学规划并向非煤产业延伸;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煤炭深加工,以增加煤炭附加值;利用资源、技术、资本优势,投资开发海外煤矿、对外出售煤矿技术与煤炭机械以及承办工程和输出劳务;实行采选分业、产融结合、发展新兴产业和退出部分产业等对策;建立“校企所”(高校-煤企-研究所)的战略联盟等[7-9]。

随着研究的深入,价值链研究方法不断得到衍生和发展,构建煤炭企业集团“价值网”的设想和运用价值树的思想为较为典型研究方法。价值网是以股权或契约为纽带,由煤炭企业集团牵头,组织起供应商、经销商和其他合作者、甚至是竞争者为节点,运用电子市场平台,联合各自价值链形成网状组织结构。当发生煤炭交易发生时,各网点联动,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10]。运用价值树的思想,就是将煤炭企业集团的作业链、资金链、供应链、管理链综合为价值树,对价值系统进行模块划分,通过分析成本的影响因素,提出开发成本、回采率、生产外包、产品加工、组织管理、循环经济等作为价值树成本控制关键点[11]。此外,亦可运用战略协同理论评价价值链延伸的效果,分析煤炭企业集团价值链的横向扩展形成的组织协同效应、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和业务协同效应产生1+1>2的竞争优势[1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关煤炭企业集团的价值链分析文章大多关注企业具体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活动,使用的多是案例分析的方法,而对于整个链条的统筹分析较少。另外煤炭企业集团的价值链的研究落后于其他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因而煤炭企业集团价值链分析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3煤炭企业集团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成本发生的决定性原因,成本动因分类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前者是由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决定的成本动因,属于战略性动因。后者是与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动因,属于战术性的。集团层次决定的成本动因往往归属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往往发生在企业集团的成本或者利润中心。从研究来看,煤炭企业成本动因的研究多集中在煤炭生产,而对于战略成本动因的研究相对较少。

煤炭企业结构成本动因分为规模、业务范围、经验、技术、自然条件、矿井设计等,煤炭企业集团的各种经营活动,企业的并购、集团拓展经营范围、创新工艺、优化矿井设计、政府减低税负等均属于煤炭企业结构成本动因,都能有效的控制成本[5]。

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包括生产作业、全面质量管理、员工参与、关系管理等,大多与煤炭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具备了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条件。利用成本动因法先将煤炭生产过程分为十大作业,各项作业划归为作业库管理,把财务会计记录的成本费用先按照资源库分类核算,后将资源库中核算的成本归集,根据识别的成本动因率分解到各作业库中,最后分配到最终产品上。实施这一过程需要煤炭企业集团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建立集团—煤矿—作业中心三级机构,集团公司为战略中心,负责决策,煤矿为利润中心,负责成本控制,各作业中心是成本中心,负责执行[13]。在构建作业成本库时,将每个成本动因视为成本库的解释变量,而相同动因的成本库可以合并,如总结出的煤炭生产动因有巷道进尺、掘进进尺、采煤吨数、提升次数、排水量、运煤吨数等,通风和开拓都是以巷道进尺为成本动因,可以合并两个作业的成本库[14]。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作业预算的思想,即将预算节点分为开拓作业、采煤作业、安全作业、机修作业。成本动因分别为巷道进尺、采煤吨数、巷道面积、机修小时,建立成本节点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反映成本动因以确定成本发生额。

除上述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外,根据煤炭资源赋存和煤炭井下作业条件等行业特点,煤炭企业还存在重要的安全成本动因,它兼具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的特点。

综上所述,由于煤炭行业早期属于典型的生产加工行业,成本动因分析在煤炭生产活动中以作业成本法某一中间步骤的形式出现较早,研究较多,但以独立成本动因形式分析、研究较少。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研究,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作为价值链延展解释因素出现的,单独从成本驱动因素的角度研究也很少。当今多数煤炭企业集团已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加工,跨国界、跨行业、跨区域生产经营已成为常态,成本动因更趋多样化、复杂性。因此,。各项成本动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和交互机制、煤炭企业集团与煤炭企业相比成本动因的差异性等,仍需要大量实证研究予以证实。

煤炭综合趋势篇9

【关键词】煤矿巷道;掘进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井下开采是我国煤炭开采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我国90%的煤炭来自于深层地下。由于地下煤层具有条件复杂多样的特点,所以说,在煤炭开采作业中采用先进的掘进技术很关键,先进的巷道掘进技术对于提高煤炭产量至关重要。

一、我国煤矿巷道掘进技术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也随之进行更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矿井设计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取消了以往的岩石集中巷布置方式,变成了开拓巷道和采准巷道布置在煤层中,增加了煤巷在井巷工程中的比例。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煤矿巷道掘进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煤巷综合机械化掘进

煤巷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在我国国有重点煤矿中应用比较广泛。传统的煤巷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由悬臂式掘进机、转载机、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单体锚杆钻机、通风除尘设备及供电系统等设备组成。在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中,悬臂式掘进机所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传统的悬臂式掘进机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其功率比较小。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适应当时煤炭生产的需要,我国引进了以am50、S100掘进机为代表的机型,大大的提升了掘进机的工作效率,也为发展我国掘进机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21世纪,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更加趋于完善。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煤炭开采的需要,国内自主开发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eBJ-120tp型掘进机,此款掘进机具有良好的开采效率,其性能完全可以替代国外机型。此款掘进机具有结构紧凑合理、机身矮小、重心稳、破岩能力强等特点,大大提高了巷道掘进的效率。

(二)连续采煤掘进技术

连续采煤掘进技术和其他掘进技术相比,具有采煤快速、采掘合一等特点。可以同时进行大断面落煤、运送等作业,对于矩形断面的双巷或多巷和短壁开采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神东公司、晋城煤业、万利公司、晋神公司、鲁能集团、伊东公司及伊泰公司等矿区使用连续采煤机近60余台,用于大断面煤巷的掘进和短壁开采。

连续采煤掘进技术工作设备的配置按照运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间断式运输和连续式运输。间断式运输作业面的设备配置为连续采煤机、运煤车、给料破碎机、锚杆钻车、铲车及胶带输送机;连续式运输作业面设备的配置为连续采煤机、锚杆钻车、连续运输系统、铲车及胶带输送机。

(三)掘锚一体化掘进技术

伴随着锚杆支护技术的飞速发展,锚杆支护技术和煤炭的掘进技术相结合,是目前世界主要采煤国的正在钻研的重要课题。为了实现煤炭开采的高效率,掘锚机组应运而生,他是在连续采煤机或悬臂式采煤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掘进机,适用于高产高效矿井煤巷的高效掘进。

掘锚机组按作业方式划分可化为两类:一类是同时实现掘锚作业的掘锚机组;另一类是先截割后支护的掘锚机组。aBm20掘锚机组为第一类,12Cm15-15DDVG掘锚机组为第二类。aBm20掘锚机组是掘锚机组的典型代表,其作业方式是截煤和安装锚杆同时平行作业,即割煤滚筒联同装载运输机构整体向前推进割煤,与此同时,锚杆钻机则与发生履带主机架停在原位固定,锚杆钻机向顶板的侧帮打眼安装锚杆。随后,行走机构带着机体及锚杆机向前移动,完成一个掘进循环。

二、煤矿巷道掘进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日常生活中对煤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能够高效的对现有的煤炭资源进行开采是摆在煤炭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来说,如何来提高煤矿巷道掘进技术至关重要。

(一)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进一步发展

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作为传统的煤炭开采工艺,在煤炭开采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开采技术的更新,传统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更新。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我国悬臂式掘进机的改革思路必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采用新型截割机构、掘进机自动控制技术、改进支护方式等,提高新型悬臂式掘进机的适应性。

第二,通过对元部件的设计、选择提高机器的可靠性。

第三,通过对转运等后配套的研究,提高整机与生产系统的配套性。

第四,通过采取全球采购、技术合作灯光方式转变企业创新体制、提高悬臂式掘进机研制人员对市场的应变性。

(二)推广使用连续采煤机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长期采用连续采煤机多巷掘进,此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很成熟。我国在采煤作业中顺槽作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因此,此项技术宜在国内大范围推广并使用。通过国内外采煤实践显示,在条件适宜的煤矿使用连续采煤机,其优点凸显的很明显。具有投资少、出煤快、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用人少、效率高、安全性高、效益好等优点。

(三)开展掘锚一体化技术

1、继续发展基于连续采煤机的掘锚机组。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主要产煤国家目前广泛采用掘锚一体化技术,即通过掘锚机组实现掘锚平行作业。同连续采煤机和锚杆钻车交叉换位施工相比,掘锚一体化适用范围更广,支护效果、掘进工效也有进一步改善,因而引起世界采矿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煤巷掘进的一次技术革命。

2、研究开发基于悬臂式掘进机的掘锚同步作业联合机组。基于连续采煤机的掘锚机能够实现掘锚同步作业,但受截割方式与t型截割机构限制,无法在顶板条件差的煤巷、半煤岩及岩巷中使用,推广应用受到限制;而基于现有悬臂式掘进机的掘进及支护一体机,受截割臂悬臂过长和回转与升降动作的影响无法实现掘锚同步作业,影响了掘进效率。如何将2种设备的优点结合起来,以悬臂式掘进机为基础,改变悬臂升降与回转方式,缩短悬臂,采用掘锚机锚杆安装与支护方式实现基于悬臂式掘进机的掘锚同步作业,研制基于悬臂式掘进机的掘锚同步作业联合机组,将是煤矿巷道高效掘进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四)提高巷道掘进配套技术水平

提高巷道掘进配套技术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发展综合机械化掘进自动控制技术;第二,安装好掘进工作面配套综合除尘系统;第三,把握好煤巷掘进的地质保障因素;第四,全面推广锚杆支护技术。

煤炭综合趋势篇10

不同能源间的比价直接决定着使用该种能源的经济效益。历史上相同热值的原油价格大约是煤炭价格的1.5-2倍,而2006年以来,随着原油价格大幅上升,该比值已经上升到5倍以上。煤炭比价优势十分明显,联合证券分析师孙海波认为这是煤炭步入景气的根本动力。

煤炭是中国能源体系的支柱。中国近70%的一次能源需求由煤炭来满足,包括发电站使用的大部分燃料以及工商业和家庭所消费的大量终端能源。实际上,由于对电力需求高涨,火电机组近年来大批投产,煤炭在整体燃料构成中的重要性还在不断提高。

尽管与世界主要产煤国相比,中国煤炭的储采比仍然很低,但相对石油和天然气,煤炭资源更为丰富,这也使得煤炭始终牢牢占据基础能源地位。

近年来,煤炭产销量始终保持稳步提升。2007年全年产煤25.23亿吨,较上年增长8.21%。而中国作为世界主要产煤国,历来保持煤炭净出口,但随着各煤种出口日益下降、进口逐渐增加,2007年首次出现月度净进口的情况。尽管2007年全年仍保持了小额净出口,但进出口格局的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一变化也正反映出国内煤炭旺盛的需求。

伴随旺盛的需求、持续走高的价格,煤炭行业利润自2004年以来大幅增长。特别是2006年以来,煤炭行业整体利润呈现了加速上涨态势,2008年前两个月,全行业利润增长超过60%。

煤价走高推动行业景气

面对当前国外原油价格走高和国内物价普涨的局势,作为国家调控的煤炭价格虽然受到控制,但是煤炭企业为了缓解成本压力也存在继续上提价的动力。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作为仅次于石油的重要能源――煤炭,其行业景气度也将继续上升。

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引领人类自上世纪初开始进入到石油为主导能源的时代。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石油价格的日渐高企,煤炭在一次能源利用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古老的能源焕发了新的生机。尽管天然气的广泛利用部分替代了石油,但随着洁净煤技术和煤化工技术的日益发展,煤炭的应用更加广泛,产销量迅速增长。特别是2001年后,煤炭消费增长明显高于石油。

衡量一次能源未来使用年限的储采比显示,煤炭较石油有着更为长远的寿命,相比石油42年的储采比,全球煤炭还可使用超过140年。

尽管近年来天然气、风能等逐渐成为重要的发电燃料,但煤炭的支柱地位始终未被动摇,大多数国家仍然将火力发电作为最重要的电力来源,中国、澳洲煤炭占电力燃料来源高达80%。

1-2月份,全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增速高达6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统计数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煤炭行业将保持超长景气上升周期。

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煤炭行业利润的高增长均表明,煤炭行业目前仍然处于景气上升周期。东方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王帅表示,如果结合全国煤炭1-2月产量同比增长并不高来看,则可以看出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价格上涨以及成本上涨的趋缓。而从较长时期来看,中国煤炭行业的高景气度不仅建立在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上,还建立在,中国煤炭供应的40%来自于安全性、稳定极差的小煤矿这一先天性缺陷之上,因此,随着小煤矿的产量达到峰值,未来,中国煤炭供应仍然将会呈现持续偏紧的态势,行业龙头公司则将获得广阔成长空间。基于煤炭行业将保持超长景气上升周期,王帅认为应该超越周期性视角来重新审视煤炭股的投资价值。

煤炭行业淡季特征弱化,发展前景看好。从我国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的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特点,决定“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民族证券分析师李晶指出主要煤炭是我国最可靠的一次能源,其战略地位长期不变。作为上游基础产业,煤炭行业受益于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本轮煤炭行业景气周期正在延续,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我国煤炭资源供需逆向分布,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总体格局。铁路、水运结合,公路为辅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大秦线承担着四分之一的铁路运输量,经过几次扩能改造,其运能已经达到3.5亿吨/年,目前正在进行4亿吨扩能计划施工。朔黄线、侯月线等主要运煤线路的运力增长空间不大。山西南部、内蒙西部、宁夏等主要产煤地区的煤炭外运问题仍未解决。运输瓶颈将长期影响我国煤炭市场有效供给,从而助推煤价上涨趋势。另外,近年来,我国加速煤炭行业改革,旨在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推动煤炭价格在市场经济下回归价值。目前国内通胀压力较大,资源性产品价值的重估形成了煤价上涨的大环境。

中美两国煤炭行业相对估值变动基本保持一致,估值反映出市场对行业高景气度给予了肯定。数据显示,a股煤炭相对市场溢价27%(历史平均为相对市场折价16%);美国煤炭相对市场溢价90%历史平均为相对市场溢价25%),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可见市场对煤炭行业高景气度的肯定。

毛利率下滑,盈利利预期依然明确

在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煤炭行业的各项成本亦有大幅度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兴业证券分析师认为,首先是季节性原因,其次是采选成本上升快,最后是管理费用的高比例计提。另外,在雪灾紧急情况下,煤炭企业难以通过高价来销售煤炭,而成本上升较快。

此外,2006年煤炭价格已经开始上涨,但是煤炭行业的销售毛利率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从已公布的煤炭上市企业07年年报来看,大部分企业07年煤炭业务毛利率出现下滑,只有金牛能源、西山煤电、伊泰B股毛利率同比有作提高,其他企业中,毛利率下滑比较明显的是兰花科创和中国神华,其中兰花科创因处于山西省,07年开始征收的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环保基金、转产基金等政策性成本增加是导致其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神华毛利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煤炭产品销售结构的变化――价格涨幅较小。2007年煤炭价格进一步快速上涨,煤炭销售毛利率却并没有出现实质性改变。直观理解,政策性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工资福利费用上升侵蚀了行业的利润水平。

除了各项税费支出外,煤矿工人工资在生产成本中比重达到30%-40%左右,是成本中最重要的构成。2003年开始,煤价上涨的周期推动煤矿工人收入持续提高,收入年均增速是相关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三年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工资上升增加了成本压力。以2006年9月国务院批复由财政部、国土部、发改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为标志,政府启动了煤炭企业成本完全化进程。2006-2007年产业政策调整推动煤炭行业政策性成本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进一步调高了炭资源税,煤矿企业工资福利水平上升,山西省征收三项基金、采矿权价款征收、安全费上涨等等。

目前这一进程仍在进行中,煤炭企业的政策性成本仍有上升趋势。一方面,2008年下半年或者2009年上半年,三项基金有可能在山西以外的主要产煤省推广;另一方面,从长期看资源税的征收将由过去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有消息说从价计征的比例为售价的3%,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比例亦将由目前的实际征收1.18%提高到3%)。

近几年煤矿工人工资逐年上涨,但涨幅趋缓,预计由于熟悉井下操作的工人比较紧缺,未来煤矿工人的工资福利水平可能进一步上涨,但涨幅会降低。山西已经在2007年开始试点三项基金的制度,由于该制度在2007年下半年征收,因此这将对山西煤炭企业2008年全年业绩造成影响。由于该制度体现了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保护,2008年该制度可能在山西外的主要产煤省推广,从而对煤炭企业成本上升造成一定的压力

综合以上因素,联合证券分析师预计2008年吨煤成本同比将增加22%左右;对应平均吨煤售价(2007年为338元/吨)而言,煤炭价格涨幅超过12%可以完全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根据新签订的煤炭合同,动力煤价格已经上涨了15%左右,已经充分覆盖了可能的成本上涨因素。目前煤炭价格仍在上涨,我们认为未来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将不断改善。特别是2009年之后的煤价上涨将更具含金量。近两年煤炭行业三项费用日趋下降,行业销售利润率处于不断改善的过程,最近一期达到了历史最好的盈利水平,相信这将强化涨价带来的盈利提升。综合分析影响2008年供求、成本和价格的多种因素:第一,2008年国内煤炭将继续保持供需弱平衡、略微偏紧的局面;动力煤涨幅在20%左右,焦煤涨幅将更大,优质焦煤供应不足的矛盾仍将延续;第二,2008年完全成本化将基本实现,煤价上涨不仅能够化解上升的成本,还将直接提升企业利润水平,全行业毛利率将平稳上行;第三,2008年两税合一将直接提高净利率;同时,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也将使机械化开采程度高、注重安全设施建设的大型煤炭企业充分受益。综合考虑产量、价格、成本、税收节约等要素,2008年全行业利润增长将超过20%。

估值大幅下挫投资机会显现

经过此轮调整,根据联合证券统计,以4月1日收盘价计算,煤炭行业整体pe水平已经降至2008年27.7倍,相对最高时的53倍已有大幅下降。即使与香港或其他市场煤炭公司估值比较,a股煤炭公司估值也出现了相当的吸引力。

而煤炭按照用途来分,主要可分为动力煤、炼焦煤、化工用煤(主要是无烟煤)。其中动力煤需求量最大,约占需求总量的近70%,且主要来自于下游产业电力用煤的需求。

动力煤的价格传导机制尚未通畅。2006年以前我国的煤炭价格是由政府来调控,煤炭价格机制没有市场化,从2006年开始,政府取消了历年来对煤炭价格的限制,煤炭供需双方自主协商定价,煤炭定价正式踏上了市场化进程,市场化价格有利于全面反映煤炭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方面。但在当前形势下,国内通胀压力一直存在,“煤电联动”暂停,一方面禁止电力涨价,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煤炭价格上涨。基于煤价提升和产量增长幅度,兴业证券分析师刘建刚判断动力煤企业利润增幅有限,意味着动力煤公司在中短期内预期明确,缺乏足够想象力。细分来看,国家发改委出于控制Cpi动机仍不实行煤电联动,电力行业1-2月利润只有25亿元,同比减少78亿元,承担高成本煤价的能力非常低,意味着动力煤公司提价将面临一定压力,同时采选成本的上升也会吞食掉部分利润。相对而言,在炼焦煤、化工煤产业链中价格传导比较顺畅,炼焦煤下游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价格转嫁能力较强。故而炼焦煤价格的市场机制较完善,在当前的供需紧俏中,价格上涨所遭遇的压力小。综合比较而言,08年炼焦煤价格上涨幅度最大,是煤炭行业景气的最大受益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