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十篇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16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1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长。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帮到你。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生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1)推陈出新训练法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本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孩子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聚合抽象训练法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同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集思广益训练法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_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6)思维写作训练法思维写作法,是一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高效解决作文难题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让孩子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的同时,训练并开阔了孩子思维能力,从而将孩子从漫长的同步作文写作训练中解放出来,掌握国际领先的思维写作法,让孩子受益一生。思维写作法?,学一次,管一生,真正做到影响并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2

一、做出来不如讲出来,听得懂不如说得通。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二、举一反三,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四、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我怀疑你是不是亲身的,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五、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3

具有非常规思维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所以,父母如果重视对孩子的非常规思维的训练,将有利于孩子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具体怎样做?您不妨这样试一试:

1.欣赏孩子的“傻”问题

幼儿往往特别喜欢向大人提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大人看来似乎很“傻”,但这种“傻”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智慧,因为问题是思维的灵魂,没有问题也就谈不上思维。一个2岁半的孩子看到猪肉皮上有蓝色的印章,却问:“豆腐上为什么不盖章呀?”对孩子的这种问题,家长一要持欣赏的态度,可以对孩子说:“你真爱动脑筋,妈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父母的欣赏会促使孩子更多地提出各种问题;二要认真地回答,千万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笑孩子:“这个问题问的可真够‘傻’的,哪儿有在豆腐上盖章的呀!”这就会彻底打击孩子提问的积极性,把孩子的求知欲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有些问题家长暂时回答不了,可以对孩子说,这问题现在不好回答,待爸爸妈妈查一查有关材料或问一问别人后再回答。

2.鼓励孩子的自由想像

孩子是富有想像力的。父母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如见到天上的云彩或一堆墨迹,可以问孩子它像什么,也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假如世界上没有时钟会怎么样)。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想像一下故事的结尾,也可以让孩子给故事起个名字。这些均有利于孩子想像力的发展。

3.训练孩子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要求观察者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的答案,从而训练展开性的思维方式。

训练方法之一:

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自由回答,如砖头有什么用处?木头做的东西有哪些?从孩子的回答中,你可以看到孩子是否具有较强的非常规思维能力。

训练方法之二:

可以呈现一些图片问孩子这像什么?根据孩子的答案来考察孩子的创造性想像能力。可以让孩子多给出几个答案。

非创造性回答:花

创造性回答:棒棒糖炸开几个碎球

非创造性回答:桌上放着几个东西

创造性回答:脚掌和脚趾

非创造性回答:两个爱斯基摩人的房子

创造性回答:在毛毡上放两个大干草堆

非创造性回答:下雨了

创造性回答:5条挂着的小毛毛虫

非创造性回答:3个人围着桌子坐

创造性回答:3只老鼠在吃一块饼干

训练方法之三:

家长可以任意画一个几何图形,对孩子的回答事先加以限制,如:你画一个,并告诉孩子,不能说像圆盆、球……(常规的一些用品),这样就可以迫使孩子用非常规思维。有一位孩子说:“这个就像从上往下看到的一个人的光头。”这就是很有创造性的一种想法。

训练方法之四: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联想素描造型想象力训练主题

一、序言

素描教学的枯燥、孩子们对素描教学的厌倦是困扰老师与学生多年的问题,特别是11岁~13岁的孩子,他们在小学升初中由儿童画过渡到素描教学的过程中,素描初入门画面没有太强的艺术效果,而且表现的物体也很单一,如坛子、石膏几何形这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往往会挫败孩子们学习美术的激情。本文就如何让孩子的艺术想象力在素描专业训练中得到体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联想是由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而想起其它有关的人、事物或概念的思维活动。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同时也指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孩子们马上喜欢素描并在素描教学中找到儿时的快乐呢?如何让孩子的艺术想象力,在专业训练中体现的更真实呢?我从我的学生中选出10多个有艺术创造力及素描基础的孩子进行了素描联想训练的新探索。

从什么地方开始呢?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坛坛罐罐开始吧。我向孩子们提供了日常素描写生教学中常用的坛子、水壶、钟表、喷头发的摩丝等,这些物体有传统素描常用的罐子,也有生活化造型多变的水壶。我让孩子们自选2~3样物体进行写生,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物体的造型,激发联想和想象。

二、过程与启发

1.首先,给孩子们一句话――“大胆的想”

孩子们首先看到了桌面上写生的物体,有好几样,他们的外形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开始举手发言,我称他们的行为为“胡思乱想”)

2.接着,给孩子们一个概念:形体――联想

联想是什么?是由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而想,他需要我们对写生的物体有初步的外轮廓。在强调了孩子们的构图和形体的一些问题以后,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写生,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写生,对物体的原始本貌进行客观的再现。孩子们完成了基本的轮廓后,我开始启发孩子们从物体的形体上并结合刚才的“胡思乱想”进行进一步的创意联想。

3.过程中,给孩子们一个强调――主题

对你表现的物体进行联想,可以“胡思乱想”,但整个画面需要一个主题。其实很多孩子心里很有想法,但缺乏主次和梳理,所以老师在更多引导以后,对孩子的想法作一些实际的分析和总结,顺着孩子的思维引导归纳出画面的表现主题。

如图1,这个孩子在构图的时候就已经把水壶的帽子画了出来,他把水壶与洒水壶进行拟人化的描绘,像是两个人正在谈话……

4.引导中,给孩子们一个鼓励――你的想法很棒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大胆地鼓励并表扬肯定学生的想法,以及对他们的想法提供一些建议。

我们看图2这幅作品,作者的想象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赞扬,因为她深厚的美术基础与多年的儿童画创作思维习惯,让她的想象力及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画中的钟一半变成了衣橱,多了空间的表现;喷头发的摩丝与钟的造型进行了对调的联想但是很生动。在背景的处理上她大胆地添设了人物、窗帘,感觉这个小女孩正在屋里换衣服,主题也很突出。

再看图3这幅作品,此画一看就出自男孩子之手。他添加描绘了象棋的界汗、楚河,紧密地把他的生活和写生的物体联系在一起,一个瓶子一个水壶就像两个交战的人、栩栩如生。

5.教学的反思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的不同,多层面地关注学生,并多反思教学,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收获!例如:坛坛罐罐的联想训练,他能针对的学生必须是11岁以上的孩子,有绘画基础与初期素描基础的孩子,如果放在小学低段这样的教学就无法实施。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阅历、兴趣爱好的不同,多角度的加以引导,一定要体现出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这样的作品才生动而不死板。

6.拓展

针对以上情况,我又针对年龄再大一点的初高中孩子进行了有主题的素描联想训练,以传统的川剧变脸结合素描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创作。我让他们结合变脸的图片进行主题创作,并要求以联想创作为主,可以局部临摹但不能全盘抄袭。通过引导和表现,孩子们的画面蹦出了创意思维的火花,有的作品将变脸一层层地进行了推移,表现出了变脸的整个过程动态,具有强烈的动感(如图4);有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变脸,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图5)。有的作品将传统的变脸形态进行更详细的描绘,注重了更多的细节表现(如图6)

7.体会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5

把握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

科学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这样。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复其语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家长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去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注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并作为第一信号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只是一种输入信号,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人们在“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刺激、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而“说”是人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输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思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孩子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具体表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音形外壳与其本身的语义结合起来,否则“鹦鹉学舌”似的训练,不但无法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时间久了还会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往往出于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不闻不问。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时要比较慢,口齿清楚,语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语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或者在他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父母要多讲、多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6

上一期惠老师作文课堂与大家见面,获得了很多小读者的喜爱。因为惠老师的作文课堂精准生动,指导富有针对性,力求让大家一课一得。

这次惠老师又带来了新的主题,给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了,上课啦――

大家都知道美国大学入学前的学术水平测试又叫Sat。在作文的标准与要求上有一条是“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发展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维,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的论据证明自己的立场”。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对高中生的要求,小学生并没有“说理”训练要求,其实不然。在美国加州,小学教育中有一个概念叫“公共说理教育”。美国《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十二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中对小学一年级的要求是,“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在高年级、中年级段,除讲究形式逻辑,还要能够避免读者误解”。

且不说对中高年级的要求,仅一年级的要求,“简单说理”和“叙述观点”,就要求我们重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训练。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基本能力训练观察和比较能力记忆和想象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215-02

儿童画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形式,是儿童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理解后用形象表达情感的方式。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表明,绘画活动是美术活动中儿童喜欢的一项活动,这种造型活动不仅能促进儿童心智的成熟与发展,而且对培养儿童的绘画基本能力即观察、比较、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起着重要作用。[1]

一、了解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绘画不像成年人绘画那样有着十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儿童在绘画时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存在着自身的基本特征。儿童都有一颗未被世俗污染的纯洁心灵,他们天真、可爱、随心所欲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画的“天真无邪”,这种“天真无邪”的画,往往大胆、夸张、变形,看似不合常理,却通画理。这种画表达的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直观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所以,儿童画是孩子们内心对事物观察、认识和理解的真实再现。

二、为儿童画教学现状诊脉

儿童画是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的范畴,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2]知识目标基本概括了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和原理;能力目标则要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突出艺术教育的特征,强调体验乐趣、产生兴趣,并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这三个目标绝不能孤立对待,在实际教学中,它们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十年课改后的今天,在儿童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都已经非常明确了,而能力目标的培养则被许多教师明显淡化甚至边缘化了。打个比方,这三个目标就象一串珍珠,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那些圆润的珍珠,能力目标则是那根串起圆润珍珠的绳子。在当下的儿童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能力目标的培养,造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无法同时在课堂上呈现,形成现今儿童画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两种较为极端的教学方法。

1.以知识目标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师常常提供范画让学生临摹,并对绘画的方法、步骤及要求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演示。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虽然学生的作业整齐划一,体现了一定的“水平”,但这种模仿性的“水平”极大地压抑了儿童自身创造的积极性,阻碍了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画匠而不是艺术家。这种方法过分的强调了技能、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天性的发展。绘画是一门非常感性的“技术活”,一个人由于他的环境、经历、性格、年龄、当下的心情等等,都能使他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的角度产生影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所改变。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是借助别人的画学会了一定的绘画方法,即使画的再好,人们也只会说:“画的很像”,那么,孩子自己的能力、感情呢?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呢?自己的创造力呢?如果这一切都一无所有,早期智力开发和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2.以情感态度目标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现阶段非常“时尚”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这种以“快乐美术”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并没有错,它能极大地调动起儿童的观察、比较、思维、想象和创作的激情。这种教学目标下的课堂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游戏、合作、展示、活动层出不穷,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激动无比,学生掌声雷动。但对于真正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呢?有些教师唯“兴趣”第一,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疏忽了课堂教学中该有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它导致了课堂上技能、技巧教学的淡化,基本能力训练的缺失。由于学习绘画的技能、技巧必须得有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如果一味地搞花架子,一味地迁就,那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等这些绘画的基本能力和美术素养该如何培养,如何形成和提高呢?

以上两种孤立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能力目标的培养,它使学生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感知觉的体验,压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的绘画基本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也就丧失了儿童绘画的最终目标——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

三、儿童画基本能力的训练

儿童绘画是通过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展开的,整个过程以多种能力的综合活动来完成。因此,注重能力的培养是儿童绘画的首要目标。只有把训练学生对形象的观察、比较、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作为重点,学生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1.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各种能力培养的基础。许多科学家、研究学者之所以能够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内有所成就,很多时候并不因为他们比他人更聪明,而在于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于他们非同寻常的观察力。观察,顾名思义,既要有“观”又要有“察”,但是,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往往只“观”不“察”,因此,训练学生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观察,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比较能力则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异之处。儿童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比较能力的训练正是顺应了儿童的这一特征,对孩子进行求异心理的培养,是个性彰显的前提,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个性的彰显,所以对儿童进行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训练,是判断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否富有创意的最基本的能力保障。在此,笔者在对儿童进行训练上分两个时间段进行。

首先是课内训练。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物的面部表情,第一步,提出观察的任务:一个人的面部到底能做出多少的表情。然后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各种面部表情,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且个人说一说、小组议一议:五官在不同表情里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的看,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迅速掌握面部表情的特点。第二步,激发他们形象思维的潜能,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思维。经过这样的引导后,学生会提出有关面部表情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既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又能提高他们观察的全面性、深入性和独特性。第三步,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任务:比较各种不同表情之间的区别。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形象、比较形象的相异之处,鼓励他们寻找出更多的相异之处,越多越好。通过这样寻找的相异之处越多,越有助于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观察——比较——再观察——再比较”的良性循环轨迹。

其次是课外训练。艺术来源于生活。[3]笔者经常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观察任务,如,认真观察一下你们每天走过的人行道上的地砖,跟家里的地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闻一闻,摸一摸,每棵树都长的一样吗;班上女生的头发都梳着一样发式吗;蛋糕店里的师傅把蛋糕、面包的款式都做的一样吗,它们的味道都一样吗。等等。利用儿童各种感官的体验,加深印象。在这种寻找相异处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就会在愉快的体验中得到训练,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法、多思路地展开对生活与自然的观察活动,获得表现的灵感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雁过无痕地将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的训练植入其中,使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让他们具备一双敏锐的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眼睛。当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形成和提高后,他们对美就不会视而不见了。

2.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绘画是靠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形象的记忆能力是绘画活动的前提。[4]教师应如何引导孩子不断地丰富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储存,积累丰富的形象词汇和形象语言呢?笔者常常有目的的布置一些任务给孩子,例如:看看街上的红绿灯都有哪些形状;看动画片时,认真观察一下自己喜欢的人物,他们的表情、服装是怎样的;吃西瓜时,看看西瓜皮的花纹和瓜子长什么样,熟的西瓜与不够熟的西瓜它们的瓜瓤颜色一样吗;蜗牛的触角在什么情况下两边会不一样长;等等。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同时有意识地记忆。并且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如,写生、默画、拍照、文字书写等等不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形象词汇和形象语言,而且还很大的提升了他们的写生能力、摄影技术、文字表达能力、线条的运用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自觉观察并记忆身边的物、事、人的好习惯,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孩子们有了这种对生活、对自然细节的观察、比较、思维和记忆的训练,自然就能拥有了丰富的形象词汇和形象语言,下笔时就能够较容易地在脑海中提取形象素材,即时闪现各种记忆的图象、知识、经验和情感的符号,最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而想象是对这些记忆中的形象素材进行重新加工组合,生成带有个人情感的新形象。想象力是一个人素质能力提高的关键,但是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升的,因为经过想象的形象是来自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后内化而生成的形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展示一个竹编的筐子,提出问题:这个筐子可以装什么用?在什么场合会出现这种筐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他们非常踊跃地说出许许多多筐子能使用到的地方,并且情不自禁地将记忆中这种筐子所出现的场合说出来。接下去学生创作的作品就丰富多彩了:有画农贸市场一角的,让画面里的许多筐子装进各种农副产品;有画专门卖筐子的店铺,画面展现了编织竹筐和买卖竹筐的场景;有画街头卖本地小吃光饼夹的担子;有画农民正在田头采摘瓜果,筐子里装满了丰收的果实;在大海中的鱼船上,装满鱼虾的筐子;等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情绪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反过来又更进一步激活了他们记忆和想象的长河,为下一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词汇和形象语言。

3.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各种采集到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记忆、想象、概括的加工过程,是人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过程,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灵魂和核心。[5]而形象思维是带有抒情性的思维,是外界形象经过内化后形成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是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因此,只有把训练儿童形象思维能力作为重点,儿童的绘画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要想通过绘画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把“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获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因此,在这方面的训练笔者分两步进行,即师导——生说、师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笔者注重以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根据笔者设定的人物动态,寻找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形象并加入个人情感内化而生成的新形象,再对这个新形象进行情景的溶入。而这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而教师作为辅助者,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述在黑板上勾勒出学生的构思,这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

总之,在儿童画的教学中,教师要统筹规划好“三个目标”在课堂中的比重,并根据教学效果随时进行比重的调整,设计好基本能力的训练方法。儿童画的能力训练重点是需要连贯性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全局观念,使基本能力的训练能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末,成为孩子们学习绘画的重要保证。孩子们通过基本能力的训练,不但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由此还带动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概括能力等等的综合学习能力的明显提高,这就是儿童画基本能力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振威.浅谈高中美术“基本能力”教学的落脚点[J].教育学文摘,2013(7):13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7.3

[3]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4]孙维.培养小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方法[n]吴江日报,2008.12

[5]张世富.《心理学教学指导(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8

论文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儿童画,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艺术教学方式评价标准,非技术性特质

 

近年来,如果哪个小孩在升学时能拿出一摞获奖证书,是一件让别的家长羡慕的事,所以说让孩子进个培训班,参加比赛拿奖成了家长们的心愿。一到寒暑假家长就拖着孩子奔波于各个艺术班,导致了艺术培训市场的火爆,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评奖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各种名目的奖项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在这种繁荣的景象背后,有一些现象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这就是少儿艺术作品或表演缺少童真和想象力。出现这种问题令人焦虑,究其原因是功利性在作怪,评委的口味和评价标准成了培训班老师追逐的目标,这是巨大的利益驱使的结果。许多培训班针对评奖的标准,制定相关的训练指标,总结出一些套路和程式,让孩子按照这些套路和程式训练。这实际上是纯粹的技术性练习,是为完成某种有难度的技巧而做的重复性训练。然而艺术教育,绝对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修养的提高和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是非技术因素的培养。对于技术以外的东西,培训机构不予重视,评奖机构的评奖标准也存在着片面强调艺术技巧和画面效果的趋势,导致幼儿艺术教育走入一个千人一面的怪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以技术为主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儿童画为例从教学阶段、教与学的过程和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幼儿艺术教育的非技术性特质。

一、幼儿思维的非技术性特质

艺术教育是要分阶段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以儿童画为例,儿童的年龄段决定了以表象思维为主,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且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感性经验的特点,形象理解能力强于抽象理解能力。绘画技术的训练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理性的提高,到了成人阶段对的绘画技巧的要求就相对要高一些,为了掌握和熟悉写实技巧就要长期地、重复地训练,如对着模特和静物写生。这对于爱玩的小孩子就太枯燥了,而且也不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所能达到的。同时技术是有规矩的,太多的规矩肯定会限制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儿童画是儿童的知觉与情感的外化,他们不在意技术的高低,只要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绘画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传达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就行了。所以说在儿童阶段学习绘画是排斥技术性的。

二、教与学的非技术性特质

从这个角度看对儿童的艺术教学活动应该在玩和游戏中进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许多东西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的,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想象力。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幻想的,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现实性和功利性,他们的艺术活动就是对自己世界的描述。所以说我们不能把他们拉到成人的世界中来,那样他们会失去童趣,也会失去作为一个孩子的魅力。以美术课为例教学场所不一定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室外任何一个地方。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就比在教室里一本正经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坚持以儿童为主体的原则,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采取一种跟随性的教学方式。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的个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中应该保持孩子身上的“差异”,不要搞人为的“整齐划一”,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创造力。老师不要作太多的示范,因为不管老师怎么去模仿儿童画,都不能完全体会到儿童的心态,总是带有成人化的因素,如果在儿童画中成人化的东西太多,把儿童看到的世界世俗化、现实化和理性化,就会把他们原本美好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空间象气球一样戳破,当他们再审视自己的世界时,就会是一种早熟的心态,画出的画自然是“伪儿童画”了。让孩子自由地行动,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他们的情绪,关注他们的创作过程,鼓励他们,赞扬他们,引导其通过想像和体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形象,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老师不需要“教”太多东西,因为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儿童的自主性特别强,随意性大,内在的想法很轻松就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他的表现方式或结果,有可能并不符合大人的要求,也不一定特别完整,很多在成人看来是词不达意的涂鸦,缺少技术含量,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快乐,表达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在教学中可以鼓励他们一边画一边和语言动作相结合,在技术不到的地方用其他方式补充出来。教与学是一体的,以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为主导,老师的“教育技术”隐藏在小孩玩的背后,以一种间接影响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这就是非技术性特质的一种体现。

三、评价标准的非技术性特质

参加比赛或平时教学老师都会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评价,正确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不正确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当然是消极的。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评价呢?以儿童画为例:(一)在评价儿童画中不以技巧的高低作为好坏的标准。尽管从技巧出发比较方便,但对儿童却不适宜,因为儿童感性的东西更多一些,技术训练容易损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容易把儿童画引到套路化和程式化的道路上去。(二)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美术活动分成几类如:有趣的、有益的和消极的三类。对于有趣的、有益的积极鼓励;对于消极的想办法避免;其中是否有趣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核心,以趣味性作为孩子的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的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发挥。(三)评委和老师并不一定是完全对的,不能盲从。

结语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我们反对以培养学生技巧为主的教学方法,技术教育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应该远离功利,遵循科学的方法,提倡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学习上给他们减负,在思想上减少对他们的束缚,不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对孩子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美术和文学的教育,给他们艺术的熏陶。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感染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其人格完善;在创作中激活幼儿的思路,让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对自己的欣赏,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能感受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参考文献:

[1]边霞.试论个性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早期教育,2004/07

[2]张妤涛.优化艺术教育活动保护幼儿创造意识.甘肃教育,2003/7。

[3]蔡黎曼.让幼儿在宽广的语境中积累审美经验---种看待幼儿园艺术综合教育的新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3/02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生态;练习;设计;展开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18-02

一、缘起

课堂练习,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课堂练习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练习单调、重复和机械。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同一类型的题目让孩子反复多做,类似“题海战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课时缺乏递进性和关联性的规划设计。原因是教师就做题而就做题,单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而缺乏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展。

2、书面练习多,实践性练习较少。原因可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单一,对学生的书面练习比较多。对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的意识薄弱。而且受时空的限制,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机会也少。

3、教师对练习的设计点状化,缺乏综合性的整体考虑。原因是由于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仔细分析,对某一类知识,它属于哪个领域、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年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在这个年段要达成的目标等,然后规划可以采用哪些形式的练习,练习要让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上达到哪种程度,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4、重问题解决,轻思维激发,轻思想感悟。好多老师现在走入一个误区,都觉得练习课就是找点题目,让孩子做做,孩子都会做了,能就说明他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练习,不是光做题,而是要通过练习,让孩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感悟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力量,从而会用这样的思想来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当前数学课中练习的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有效练习设计和展开的策略,旨在通过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使思维得到灵动发展。

二、思考

1、让孩子在练习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考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数学的学习不仅是看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二者不可偏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给以孩子策略的指导。在我们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要用5颗算珠。这道题目是要孩子用指定数量的珠子来表示三位数,以加深对数的理解。经过调查,孩子们大多数会写出几个三位数,但是不全面、无序,而且通过这样的解题过程,在数学思维上对孩子的提升不大。基于这样一个对教材和学生的考虑,我进行了这样一个练习的设计和展开:

(1)经历练习联想的思考过程。做题不是就题而论,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而所以然,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从简单问题想起,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让孩子先从简单的1颗算珠想起,来表示一个三位数,发现只有一种方法。然后再用2颗珠子表示一个三位数,这个时候,我教会孩子先确定百位,然后剩下的一颗珠子再放在十位和个位,发现共有3种。完了后,我问学生:你会用3颗珠子来表示一个三位数吗?生在练习本上试着探索。最后交流用4颗珠子、5颗算珠表示三位数。

(2)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特意呈现三角形状的板书:

500;

401、410;

320、311、302;

221、212、230、203;

132、123、113、131、104、140

目的是帮助孩子发现规律。我通过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找出方法,让孩子感悟到,原来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难,而且还有规律呢。这样的方法也真好,由易到难,孩子能够掌握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方法。

(3)归纳总结,方法提炼,形成策略。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做题,引导孩子回顾,不断反思。引导孩子发现,可以从简单的问题想起,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方法结构;在思考的过程中,做到有序思考,树立有序思考的意识。为孩子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注重实践活动――提升操作思维能力

有些教学,过分的注重书面练习,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则很少。这样,就可能让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动手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发展综合能力。比如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多边形、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帮助。教材先通过两道例题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基于课堂学习的基础,我对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了整体综合的练习设计,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的练习,即为巩固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设计的练习,为一些深化概念、拓展性的练习;第三课时的练习,是让学生进行的一个实践性练习。学生利用七块板,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非常有创意。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学生深化了对七巧板的认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相应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

3、整体关联设计――帮助学生思维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由以前的“双基”发展成了“四基”,说明学生获得仅仅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是要通过知识这一载体发展孩子的思维,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解教材,挖掘练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练习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与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而实质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教师不能就练习而论,而要挖掘练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深度剖析。例如,线段的教学。在认识线段这节课完了后,书上“想想做做”里有这样的3个题目,分别过平面上2个点、3个点和4个点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我们对其仔细剖析,第1题是让学生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是既练习了画线段,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2、3题,让学生利用给出的三个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个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深度挖掘了这道题对孩子思维发展的培养。

(2)拓展教材练习,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既然我们挖掘了背后的育人价值,我们的课堂练习,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发展。所以在练习设计的时候,我们既要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和发展孩子思维的深刻性,还要设计类型多而丰富的练习,培养和发展孩子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我进行纵向拓展,让孩子画画5个点,6个点等,引导孩子发现规律,进行纵向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还进行横向沟通,如握手问题、数线段问题、车票种类问题等。原来各种问题都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得到了发散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方法结构。

4、数学思想引导――提升数学学习素养

通过设计各种练习,不仅有书面练习,还有各种实践性活动的练习。不仅有课堂上学习新知的练习,还有课后巩固知识的练习。还有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学会了有顺序思考、从简单问题入手和图形结合等。他们在以后的碰到的问题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运用思考方法,变显性的解决问题为隐性的思想的引导,其实这就是练习的价值。解决问题只是一个过渡状态,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方法的存在,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1)引发儿童的需要。做练习、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完成作业也不是老师压着去完成的,而是儿童的一种自身的需要,为了学习巩固新知、巩固新知、用学到的新知去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主动地行为。

(2)经历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方法、策略,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学生才有深切体会,题目只是过渡阶段,只有让孩子亲手经历了才有自己的理解和重新。

(3)感受思想的价值。经历了过程,分析、回顾、反思、总结,才能感受到思想的价值。

(4)强化、形成内化。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领悟了、掌握了,如果能积极地、主动地去运用它,那么它的价值就存在了。所以教师在练习的设计时,可以有意识的再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不断地渗透、不断地强化,让孩子形成内化。这样,就是练习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了。

三、后记

练习是学生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真正掌握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些常用思考方式方法的必要训练平台。在练习中,学生自然会摆出自己经过课堂交流后所形成的个性化的新知识建构内容,孩子的思考方法才能在练习中慢慢得到强化,思维能力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但由于本人的经验有限和知识的不断深化发展,我研究的小学数学生态式课堂练习设计还比较粗浅,例如,拓展训练、开放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探讨,影响基本技能的巩固;不同的课型,还要形成不同课型的练习模式等等,这些都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高中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篇10

判断力很少作为智力培养的专门项被提出来,但事实上,与想像力、记忆力等需要一定先天条件的能力相比,它却是孩子后天智力培养中可操作性最强的一种。判断力,是指人们在探讨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大脑储存的知识量,观察事件周边的相互关系,经过综合思维迅速得出正确结论或有效方法。由于判断力的运用过程中需要具备准确度、速度、知识量、胆量等条件,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条件的训练下手,培养孩子的判断力。

反应速度的训练

成语“铁口直断”中的“直”就蕴含着对判断力中速度的要求,当发现问题时,孩子是否能够迅速开动脑筋,搜索与问题相关的原理或经验,与判断力的合理开发息息相关。思维能力的开发就由思维能力的训练入手,家长可以通过猜谜、抢答、成语接龙等游戏调动孩子的注意力,这些游戏参与度要求高,能使孩子在短时间内精神高度集中,用积极性和挑战性激发大脑潜能,从而培养反应速度。

知识储备的增加

判断力的成功使用,重点还在于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反之则变成了鲁莽冲动的代名词。提高孩子判断事物的准确度是需要一定知识储备作为支撑的。首先,多让孩子进行观察和阅读,将自然常识蕴含于生活中,扩充孩子的知识面;此外,家长的讲解也相当重要,不但有助于孩子对社科人文、人情伦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直观地为孩子示范和举例:通常这种情况是如何引起的、又该如何解决?

宽松自由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