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十篇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十篇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02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84-01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的改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高房价、高物价等民生问题也凸显出来。为了体现社会、高校教育的公平,让所有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制定了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当今各高校的贫困生建档人数逐年增加,国家也提高了资助力度,如何将资助政策落实好,让真正贫困的大学生享受国家的资助,成为当前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功利化思想的影响

国家近几年大幅度的提高了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为遭遇突发灾害地区的学生提供临时资助,简单的说,贫困生资助项目越来越多,贫困生能拿到的钱也越来越多。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不完善,加之贫困生比例的调高,使得并不贫困甚至家庭富裕的学生利用造假手段拿到了贫困生身份,得到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资助”。同学之间碍于情面,没有及时举报,导致造假之风抬头。

1.2贫困证明材料内容真假难辨

作为贫困生建档程序第一步,提供家庭经济情况困难证明

材料是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最重要信息。证明材料应详细说明家庭经济情况的各方面客观事实,并由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盖章。但是,我们在申请人里经常看到一些平时有高消费行为,从各方面体现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为了骗取国家资助,依然上交了“合格”的贫困证明。这说明我们的相关民政部门在贫困家庭的认定上存在责任心不够,打不开情面,办事没有原则等问题,加大了高校的贫困生认定难度,造成了国家资助资源的浪费。

1.3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

贫困生提供家庭经济困难材料就说明他们在当地属于贫困生,但贫困却是相对的。打一个夸张点的比喻:一个江苏华西村的贫困生和西部偏远山区的贫困生,哪个更贫困显而易见。那么,在高校,如何平衡这样的贫困关系需要我们达成共识:那就是,在高校所在地区,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家庭难以完成其学费的学生才能称为相对贫困的贫困生。学校不能仅凭学生的一纸申请,将贫困生认定责任转嫁给各地方民政部门,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失公平,同时也让贫困生标准变得模糊不清,进而让动机不纯的人钻了漏洞。

1.4贫困生认定资格审核不严,程序不严谨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没有发挥好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依靠自主申请,提供家庭困难证明,民主测评等结果进行认定。贫困证明真假难辨,民主测评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但也存在学生拉票,许诺事成后分享资助金等情况。而一些碍于情面,平日消费不高,也不喜欢哭穷的学生在投票中往往处于劣势,甚至被挤出贫困生队伍。

1.5贫困生认定缺乏后续跟踪调查,档案库只增不减

高校对已建档贫困生家庭情况、消费情况进行适当抽查、走访,档案库更新不及时,导致建档人数每年递增。

2贫困生认定工作突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宣传

要杜绝学生的作假行为,学校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详细介绍高校贫困生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资助对于贫困生的重要性,并针对造假欺骗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以示警戒。

2.2加强地方民政部门对贫困生工作认定的考核

国家要加强民政部门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严格贫困家庭认定审查程序,做好认定登记记录,有关上级部门要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检查力度,从第一步开始防止作假情况的出现。

2.3各高校要出台相对清晰的贫困标准

各高校要将民政部门开具的困难情况材料作为参考依据,结合所在地区的收入、消费水平,制定相应的贫困标准。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贫困分为一般困难、困难、特殊困难三个等级。

一般困难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的学生,但家庭及学生本人能够筹集足够生活基本费用。困难的学生除此以外还应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享受过国家助学贷款,(2)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教育的;特殊困难的学生应指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不但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费用,每月能筹集的基本生活费用在高校所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学生。特殊困难学生应分别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孤儿或来自单亲家庭;(2)在校期间生重病并花费大额医疗费;(3)父母为残疾人或本人为残疾人;(4)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5)其他特殊情况。

2.4完善认定程序,防范作假行为

设立班级贫困生工作认定小组,组长由班主任担任,组员由具有较强原则的非贫困生代表担任。同时要求申请人填写《日常消费情况调查表》和《诚信承诺书》,对诚信出现问题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日常消费情况调查表》应包括学生的日常消费金额,生活用品使用情况,学费缴纳情况,贷款情况等。班级同学应认真审核申请人的日常消费情况,用不记名的方式将存在异议的消费情况勾画出提交班级贫困生工作认定小组。在认定过程中,注意民主集中制原则,将民主评议结果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提交班级认定小组最终确定。

除此之外,很多高校还实施了消费一票否决制。如存在高档消费、报名驾校、校外租房等。虽然一票否决制难以兼顾学生一些特殊情况,但这也是如今高校贫困生认定造假之风盛行所做的无奈之举。

2.5加强贫困生档案库的更新工作

贫困生建档后,还应对档案库及时更新。将临时出现家庭变故的同学及时添加进档案库,对弄虚作假或已脱困的贫困生及时取消其贫困生资格,以示公正。

参考文献: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2

关键词:肺炎;贫困生;积极心理学

2020年肺炎疫情的出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本身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对于处于毕业阶段的困难生来说,还加大了就业难度。疫情之中,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了学校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因此,两方面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尤其需要高校工作者来管理和把握的。目前尽管国内疫情状况平稳,但是国外形势依旧严峻,国内高校进入防疫常态化工作模式。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贫困大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工作方式。

1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主要针对受资助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象包括受资助学生(实验组)以及普通学生(对照组),问题内容涵盖了疫情期间学生对的认知情况、学习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疫情过后的未来规划等,旨在了解肺炎疫情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影响。此次调研采取问卷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共有1749名同学有效填写该卷,其中普通学生1422人,贫困生327人。在汇总问卷调查结果后,从各个年级中筛选出15名受资助学生进行线上访谈,进一步了解本次疫情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贫困生肺炎疫情期间调研分析

2.1贫困生防疫认知状况分析。对比贫困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对于肺炎疫情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可知,两者之间差别不大。90%以上的贫困生和普通学生都对肺炎疫情有着基本的了解,并且经常关注疫情消息。然而在尽量减少出门这一项上,普通大学生略低于贫困大学生。这说明对于疫情的关注和知识并不因为经济条件受到明显的制约,学校特地针对贫困大学生作相关知识普及的意义不大。而对比分析贫困生男女同学不同性别对于疫情了解和防护情况可知,95%以上的男生或女生对于肺炎疫情都至少有基本的了解。其中,男女生中都有4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对疫情非常了解,并经常关注有关疫情的最新消息。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对于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很充分,都能自觉主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信息。而在疫情防护意识上,通过调查发现女生明显优于男生。更多的女生不仅仅能做到出门佩戴口罩、回家勤洗手,还能注意到经常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开窗通风、减少出门次数等,并且选择了这几项的女生比例均高出男生至少10个百分点,而在基本的佩戴口罩和勤洗手方面,男女能做到的比例相近。这点可能与女生对于肺炎病毒的恐惧感高于男生有关。2.2贫困生疫情期间心态状态分析。在进行贫困生疫情期间心态状态分析的时候,我们将测验方向分为了经济、生活和学习三个模块,分别用来了解贫困生在这三方面受到的影响及其程度。2.2.1经济状况。我们分别调查了贫困生和普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受疫情的影响。高达58.72%的贫困生家庭经济因疫情导致变得更差,而这一项在普通学生家庭中发生的比例为30.1%。这说明,贫困生家庭经济在疫情面前具有更弱的耐挫性,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分析了贫困生和普通学生在疫情期间主要的经济来源情况,出于家庭经济受疫情影响而变差的原因,有更多的贫困生(33.64%)在疫情好转之后选择了兼职或者全职,比普通同学高出了10个百分点。还有许多贫困生主要依靠学校的助学金资助,这一比例高达了45.57%。由此可以看出贫困生同学虽然面临经济上的较大压力,与疫情带来的生命健康威胁,但是他们面对生活和未来还是比较向上和积极的,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来为家庭减负,为自己改善经济状况。2.2.2生活情况。首先,我们调查了学生在疫情期间的主要困扰。对于贫困生来说,前三位分别是线上学习困扰(57.8%)、娱乐活动被限制的困扰(40.98%)以及在家无所事事的困扰(40.06%)。这与普通学生所面临的前三位困扰类别相同,但是在排序上有所差别。对于普通同学来说,最大的困扰是娱乐活动被限制的困扰(55.56%)、其次才是线上学习困扰(53.23%)以及在家无所事事的困扰(45.92%)。普通同学在娱乐活动被限制方面的困扰高出贫困生将近1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贫困生受经济条件制约以及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生活环境,娱乐相对没有普通学生丰富。而贫困生面临的最大困扰是线上学习,比普通学生高出4个百分点。这是因为贫困生网络学习的硬件软件可能相对较差。其次,我们根据性别不同,专门分析了男女贫困生在疫情期间主要困扰的分布情况。值得注意到的几个点是,首先有17.24%的女生和父母之间相处不愉快,而男生这一比例仅为9.09%。这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知负性情绪。2.2.3学习情况。本着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在疫情较为严重的2020年上半年,多数高校在学生并未返校的情况下,春季教学采用了线上授课模式。这么大规模的在线授课,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一开始的准备仓促、适应困难、软硬件设备不足、缺乏教材等问题。因此,我们调查中着重考察了学生线上学习的阻碍和效率。根据调查,无论是贫困生还是普通同学,线上学习中最大的三个阻碍都是上课自制力差、缺乏学习氛围和学习积极性降低。更进一步的,在自制力差、学习积极性降低方面贫困生(54.13%、47.4%)整体情况略好于普通学生(57.31%、51.97%)。另外,因为有部分同学是通过手机连接网课,因此在流量不足这一选项中可以明显看出贫困生比例(25.99%)还是明显高于普通同学的(18.92%)。综上所述可见贫困生整体较普通学生学习状态偏好些。2.3贫困生“开学综合症”情况。学生的“开学综合症”类似于上班族的“星期一综合症”,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息和放松之后,直接进入有规律、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而出现的。假如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很可能引起烦躁、焦虑等心理反应,在行为上也会出现注意力下降、学习变差、人际不畅等情况。同时,疫情还未彻底消散,回到学校的生活学习依然笼罩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之下。为此,我们调查了学生面对秋季开学的心理状态。着重分析了贫困生在这一问题上关于不同性别、年级和疫情危险地区上的差别,以此研究开学综合症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贫困生中男生经常焦虑的比例高于女生13个点,但是选择偶尔焦虑的比例又低于女生17个点,因而不能看出明显特征。其次,根据年级的不同来看,似乎存在着年级越低越容易焦虑的规律。这是因为,越是低年级,就越是还未适应大学生活。再次,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学业几乎已经全部完成,更少存在或者不存在对学业的担心。最后,分析疫情风险不同地区发现,高风险地区学生焦虑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达到了66.67%,而低风险地区同学经常焦虑的比例仅为11.64%。2.4贫困生未来信心调查。2020年发生的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国民健康和社会生活、工作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调研了学生对于未来的信心。我们着重分析了学生关于疫情对就业市场影响的看法,发现贫困生和普通同学认为疫情对于就业市场有长期、中期和短期影响上的比例相近。更多人认为疫情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中期的,比例在60%上下。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疫情会造成就业市场短期影响并且可控。5%左右学生认为会有长期影响。从年级来看,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态度稍微没低年级那么乐观,选择疫情对于就业市场具有中长期影响的比例相对高出1~3个百分点,而选择短期影响的则低于2018、2019级6~7个百分点。

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贫困生工作开展建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主观、个人以及群体三个层面,强调不仅仅要治愈心理困难解决心理问题,更要激发人的潜能和美好的品质,以期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基于以上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三点工作建议。3.1构建正能量训练营。针对贫困生构建正能量训练营,旨在增加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疫情是危险,但从某个角度也可以看做锻炼学生的机会。在疫情期间涌现了很多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学校可以组织贫困生向这些榜样学习,加入学校抗疫日常工作中来,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改变以往被助者的身份,成为助人者。同时推动贫困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提升内在幸福感。3.2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针对贫困生开展疫情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团辅等,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此次疫情带来的影响,放松他们在疫情期间产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开学综合症现象,消除疫情对于他们内心的负面影响。同时,关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贫困生,做好他们的心理工作,通过沟通交流、日常关注、积极反馈、同伴作用等方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针对个别在疫情期间产生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干预。由此在个人层面上增进贫困生个体内在的各项能力,如人际技巧、爱、勇气、技巧等。3.3家校协同共建良好环境。群体层面提倡给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系统。疫情期间很多贫困生尤其女生与家庭产生了一些矛盾。对于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的心理困难贫困生,学校可以积极与其家长沟通,从中协调,缓和双方关系,引导家长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同时,学校自身需要构建对于贫困生更加支持的育人环境。尤其针对贫困生在疫情期间对于未来就业信心不足的情况,可以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通过讲座、一对一帮扶、座谈会、树立典型等方式,增加他们的就业能力,增进他们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杨媛媛,王悦,李少闻,等.病毒肺炎流行期陕西高校学生心理反应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5):664-667.

[2]常凡,李玮,张靖,等.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2):231-234.

[3]张辉,杨礼艳.正确面对“开学综合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2011,(9).

[4]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复学后学校面临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0,(12):27-32.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3

摘要:贫困生工作一直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学生队伍的建设是否完善,开展的顺利与否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变化。而艺术类学生中的贫困生群体又有着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心理及活动特点。这就要求,在贫困生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更为细致的贫困生工作。

关键词:贫困生;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作背景分析

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对贫困生这一群体非常关注,不断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每年都对贫困生实施多种多样的资助活动,如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物品资助等。并且申报、审核等程序更加严格、完善。为贫困生工作的顺利开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在我校的贫困生资助项目中,主要是以奖、助、贷、减、免、勤为主要形式。由于资助活动的多样性,为贫困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了很大伸缩空间。但是,同时也需要更加公平公正的开展工作。在艺术生中,由于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家长对孩子更是宠爱有加,加之专业特点的缘故,许多学生之间都存在攀比心理,因此,贫困生工作就需要更加细心衡量。

在我院的艺术生中,贫困生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但是情况更加复杂,工作难度也更大。有很多学生认为贫困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平时的贫困生活动更加难组织。由于学艺术的孩子个性极强,很多想法比较特别,平时喜欢独来独往,相对来说不愿意参加集体性活动,这就为贫困生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工作思路

在平时的工作中,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围绕着贫困生工作的重点严格执行贫困生认定等工作。

1、首先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贫困生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不好把握的部分。因为资格的认定是通过学生提供当地的证明或者家长单位的证明来认定的。这样一来,有很多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通过种种渠道也能够获得这些凭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一个确实可行的办法去查证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由于艺术类学生平时都比较注重外在的打扮,也比较会打扮,因此,只看外在的装束是很难判断其家庭的真实经济情况的。这就给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在评比过程中,尽量以各种途径考证贫困生家庭背景的真是性,平时从侧面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情况,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生活水平公开公正的进行认定工作。

2、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正视贫困生资助

对于艺术类贫困生来说,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又不愿意让同学知道,使他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自我封闭,对外界的的事物及其他同学的话语更加敏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愿意表现自己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对于要善于表现的艺术类学生来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不仅要关注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还要关注其精神上的疏导。在工作中还发现有些艺术类学生心高气傲,娇生惯养,自身并没有认识到应该尽量靠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状况,为家里减轻负担。而是一味的过来向我咨询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总想尽可能得到更多的资助。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工作中需要通过更多的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时候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贫困的状况,不要有任何的依赖心理,让学生真正的从思想上脱贫。

三、工作方法和过程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不但要严格按照认定资助标准进行,针对学生特点,还要注重工作方法的改进。

1、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实际情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平时的工作中,作为贫困生工作的负责人,关键是要主动观察,真正了解贫困生实际生活情况,把国家资助的资源实现优化分配,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避免假贫困生占用资助的现象。

(1)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其平时生活状。

(2)与家长勤沟通,了解家庭状况是否与学生所叙述的情况相符。

(3)与贫困生谈心,从思想上让其摆脱自卑及自闭情绪,鼓励参加勤工作学改善经济状况。

2、为学生提供安全兼职信息,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

在平时工作中,积极培养贫困生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只想着依靠学校的资助,而要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依靠自身努力,做些力所能及的兼职工作,改善经济困难现象。帮助学生树立短期奋斗目标,增加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安全的兼职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依靠自身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经济上的贫困的,要让学生真正的从精神上“脱贫”。

3、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历,尤其是艺术类学生,平时更多的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心高气傲,以自我为中心,无利不起早,没有危机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

所以,在平时学习之余,请一些在勤工助学的路上拥有优异的表现,并且热心帮助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榜样同学为贫困生做报告,积极引导贫困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敬老院帮扶孤寡老人、到偏远地区看望贫困儿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还有比自己更加困难的人需要帮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同时,也学会帮助别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艺术类贫困生的工作,由于其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使得贫困生工作更具有复杂性,不但要坚持贫困生工作的基本原则,还要根据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开拓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思维,做到真正“为学生,助学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改善思维偏差,为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营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氛围。(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认定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11-02

我国从1997年全面实行“招生并轨”后,随着高校扩招、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等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在校生一般都在万人以上,且学生素质与家庭背景相差甚远。学生中因家庭贫困而缴不起学费的大有人在,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影响高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欠费问题,帮扶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贫困生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的20%,个别地区高校的个别院系贫困生比例已达30%,甚至更高。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关爱贫困生,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而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助落实到位、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严抓贫困生认定程序,从源头上体现公正、公平、公开

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例。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生申请得到的奖助学金也越来越多。学业成绩排名在全班1/3左右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可能得到万元以上的资助;而对于学业成绩很好、家境不是很好但也不贫困的学生而言,显得有些不公平。故有些学生因利益驱动,想方设法地加入贫困生行列,这就使得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与补助工作变得非常复杂。因此,贫困生的认定程序必须坚持本人申请、班级民主推荐、院系审查建档、学工处审核公示的四个关键程序,从源头上把好贫困生认定关。(1)由学生本人实事求是地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乡、镇或街道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和其他能证明家庭致贫的相关佐证材料。(2)班主任、班委会应结合学生本人在校期间生活实际,根据其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初审,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民主评议。申请学生如对结果有异议,可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诉。班主任、班委会在初步调查、摸底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协助学校做好贫困生档案建立工作,对本班申请学生进行排序和分级,汇总后报所在院系。(3)院系应对贫困生家庭生活状况及在校期间生活水平等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建立贫困生档案并报学工处备案。档案应包含的信息有:姓名、学号、性别、政治面貌、专业年级、班级、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学习成绩、家庭年平均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原因等内容。贫困生档案经院系核实情况并写出审核鉴定,然后,报学工处作进一步审核和认定。(4)学工处根据各系上报的贫困生材料和每名贫困生的综合情况,经过调查了解和审核后,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贫困生候选人名单及等级,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长期公示。

细化贫困生认定标准,动态制定贫困生认定细则

在贫困生认定的四个关键程序中,本人申请的相关材料一般都能做到,学院公示也没问题,而对于班级民主推荐、院系审查建档、学工处审核方面,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细则,各个班级与院系的操作可能各不相同,对于调查贫困生是否家庭贫困、了解本人日常消费情况以及在认定贫困生等级等方面,操作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一)建立贫困生调查制度,动态回访贫困生的家庭情况

必须加强与贫困生的联系,特别是与其家长、家庭所在地居委会、中学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的联系。除了利用电话、信件等进行回访调查外,可以根据贫困生生源地情况,利用本校其他相同生源地的学生建立回访制度,收集家长电话、工作单位、居住区照片等相关信息,以核实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在教师中建立回访抽查制度,对教师公开贫困生的家庭地址,由教师本人自主选择,充分利用出差、招生宣传等一切机会,一年内要求家访1~2名贫困生,并做好详细记录。

建立贫困生回访调查制度,一是可取得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严肃性;二是为认定贫困生的等级及补助级别提供了相关依据;三是在教师中建立“关爱贫困生”的帮扶工作机制,一名教师至少关爱一名贫困生,对贫困生的学习帮扶、心理疏导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好处。

(二)建立贫困生动态进出机制,完善贫困生动态管理

学校应随时接收学生的贫困生认定申请,特别是学生中因家庭突发事件需要重新认定或追加认定为贫困生的,应随时动态关注。

对已经建立的贫困生档案,学校每年要对所有贫困生进行滚动认定,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学生本人的表现进行适度调整。

动态管理能有效解决贫困生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做到不让一个贫困生得不到关爱,也不让一个学生拿到他不应拿到的补助。

(三)细化贫困生认定标准,提高认定的可操作性

申请认定贫困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无父母养育、无经济来源或靠亲友有限资助的孤儿;(2)单亲家庭、且收入无法维持学生本人学习、生活需要的学生;(3)父母年事已高或身体残疾、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的贫困家庭子女;(4)家庭成员中无18~5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5)城市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失业,领取最低生活保证金的家庭的子女;(6)家庭人均月收入城市低于200元,农村低于150元,本人在校消费少于300元/月;(7)来自烈士或优抚家庭的特困子女;(8)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困难程度,将贫困生分为三个等级:极困生、特困生和贫困生。(1)极困生:烈士子女、革命残疾子女、孤儿或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基本无力支付学习期间的全部费用;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父母双方长期病重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学生。(2)特困生:家住贫困地区或父母都失业的学生,学生本人在校消费少于200元/月。(3)贫困生:家庭受灾,家庭成员因疾病或父母因无经济收入等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且无其他经济来源,学生本人在校消费少于300元/月。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认定为贫困生。即使已取得贫困生资格,也应立即取消,并停止对其的困难补助。(1)触犯国家法律、条例,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2)学习主观不努力,一学期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3)经查实谎报家庭经济情况或本人生活状况者;(4)在校期间抽烟、喝酒、请客或铺张浪费者;(5)购买电脑、CD机或电子词典等高档用品,实际生活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每月300元以上者;(6)未能按学校要求及时注册者;(7)获救助期间家庭经济条件已有改善,有固定生活来源者;(8)家庭因建购房、购车、结婚等消费而欠下巨额债务导致无力供养学生完成学业者。

建立贫困生认定数学模型,通过软件系统来提高认定效率

贫困生一般会占到在校生人数的20%以上,对于万人规模的学校来说,就有2000多名贫困生,对众多的贫困生进行调查、认定、管理、补助,是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采用人工方法认定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由此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与现实反差较大。通过细化一些认定标准,再依据在校学生的最低消费水平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相应的贫困生认定软件系统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且可以减少人力支出,提高认定工作效率。

根据贫困生家庭典型特征(如地处农村、父辈职业地位和收入低、父辈教育水平低、家中教育人口多、且曾遭遇重大致贫事件),我们把贫困生家庭贫困的原因进行细化,分别为:家庭所在地、父母工作类型、父母学历、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人口数、家中有重大疾病患者、家中上学人口、遭遇突发事件、是否决定贷款、其他特殊情况。将这些数据输入系统,通过已建数学模型,得出家庭的贫困等级。通过学校已经建立的校园一卡通,建立全校学生消费数据模型,确定学生最低生活标准。通过分析贫困生的在校消费情况,得出该生是否超过学生最低生活标准,以确定该生的日常表现是否与家庭贫困等级一致。通过对特定对象不记名的网上问卷调查,来观察同学对贫困生的反馈情况。通过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对比,得出该生是否为贫困生以及贫困等级,从而确定该生的补助额度。

通过贫困生认定软件还可以进行贫困生管理,如学生回访信息记载,教师“关爱贫困生”信息,同时,通过引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日常表现,可以达到动态管理贫困生的功能。

结语

贫困生的认定与管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学校到社会,都在关爱贫困生。以我院为例,贫困生得到的经济补助多的会达到万元以上,补助学生比例近20%。补助金的发放体现了各方面的关心与爱护,但也会造成一种现象,即“躺在贫困上”。我们除了严格认定贫困生及其等级外,还应思考如果进行贫困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另外,对大学生的资助也应从无偿资助模式,向有偿资助模式变化,获得资助的学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有偿资助强调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它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同时,避免了“等、靠、要”和懒惰、依赖思想的滋生,阻止了侥幸心理的萌生,让学生选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以工代赈、以酬代补,自立自强,变压力为动力,牢记责任和义务,奋发图强,立志成才。

参考文献:

[1]刘善槐,邬志辉.高校贫困生评价体系与认定模型研究[J].高教探索,2010,(5):115-117.

[2]毕鹤霞,沈红.中国高校贫困生家庭“因何致贫”――基于全国10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4):16-22.

[3]甘剑锋.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六大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7-50.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5

【关键词】深度辅导;贫困生;创新模式

2009年以来,北京市各个高校都在落实北京市教工委提出的“确保每名学生每学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的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的要求。我校认真贯彻北京市教工委的要求,积极探索深度辅导运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在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在学生工作中难以把握的难点之一,以往的资助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创新模式也极为必要。深度辅导和贫困生资助工作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往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可以使深度辅导得到更加全面的运用,具有很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贫困生动态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一般程序为入学通过上交家庭情况证明表,经过初步的审核,走绿色通道。审核内容一般都是家庭情况证明表上的简单内容,如家庭月收入、父母工作单位等,大部分家庭情况证明表填写完整的学生,均可以通过审核,通过走绿色通道,得到国家的资助。如果学生大一入学时上交家庭情况证明且通过审核,即便是集体认定、班主任推荐都很难做到准确认定程度。该生大学四年一般均被认定为贫困生。这中认定程序如果在学生家庭情况好转之时,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使得学生往往存在侥幸和博弈心理而采取隐瞒家庭情况,不会主动退出。

2、缺乏完善的贫困生思想教育体系

学生在上交完整家庭情况证明表之后,一般都会得到助学金。当她们拿到这笔钱的时候,通常都会觉得理所当然,缺乏感恩的心,以至当其家庭情况好转之时让其退出,很多学生认为是同学和老师故意刁难。而一些贫困生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隐瞒家庭情况。尤其在刚入学之时,对新环境陌生,缺少认同感,外出打工不能甄别打工机构是否合法,有很多同学上当受骗,对学生的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于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很多自卑的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3、缺乏合理的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体系

现在对贫困生的资助,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种资助渠道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各种奖助学金有十余项之多,平均每年每名贫困生4000余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所以许多学生不会如实地描述家庭经济状况,有些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多或少对自己的贫困情况都有不同程度夸大的成分;有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助学金,使得奖助学金的评定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些学生为了金钱的利益,把诚信、道德和友情都抛在脑后。

4、缺乏完善的贫困生资助追踪体系

当助学金发放之后,对于贫困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如何让这笔钱合理的支出,这是许多贫困生面临的问题。有些学生拿到这笔钱,去请客吃饭,或者消费一些本不该属于这个群体的高档产品。贫困生对理财一无所知,所以对于得到的奖助学金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的运用。

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

深度辅导工作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1]。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得到及时指导和有效服务。对贫困生进行深度辅导,意在深入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诉求。结合辅导结果,可以对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从而尽可能避免以往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种种弊端,达到客观公平的目的。

根据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立贫困生认定的动态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在贫困生入学时开设绿色通道为保证贫困生能正常入学,在报到当天走访学生寝室,在观察学生入学状态和入学教育的同时进行第一次深度辅导,学生在对新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往往能流露出最真实的情况。对于已经提交家庭情况证明表走绿色通道的学生入学后的生活状况通过查寝室和与其进行深度辅导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其真实情况,对于不符合贫困生标准的通过对其深度辅导谈话,让其主动退出贫困生行列,使国家资助用到真正需要它的学生身上。这样就基本可以确定新生中的贫困生。

通过对贫困生的深度辅导使贫困生都能够得到辅导员的关心,通过言传身教使他们逐渐开始学会关爱他人。深度辅导的过程也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感化的过程,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学校的温暖,才会学会感恩[2]。贫困生其实缺乏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平等的相处。通过深度辅导的谈话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逐渐打开心结,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3]。对于高年级的贫困生,建立与深度辅导档案相结合的贫困生档案,做到档案及时更新,把通过深度辅导掌握的更准确的家庭贫困程度等信息及时补充到档案中去,在评奖助学金过程中及时记录、更新,使得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做到不漏评、奖项不聚集,做到资助力度大小依据贫困程度而有区分,受助学生面广,评定过程更较公平。

贫困生的奖助学金到位后,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号召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学生。让贫困生在收到资助的同时也奉献一部分爱心,逐渐学会感恩,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品质。除此之外在深度辅导的谈话中涉及一些理财知识,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规划生活,合理运用所得到的奖助学金,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其支出的盲目性[4]。同时在深度辅导中让其定期汇报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指导这些贫困生进行更为合理的运用。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旨在建立良好的资助体系,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在对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通过多形式、多层次、渐进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深度辅导,将深度辅导工作和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有机耦合,创立了一种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较好的完成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明显缓解,贫困生的精神面貌、学风状况、学习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凸显出基于深度辅导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模式在建设和谐校园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民忠.辅导员要努力提高开展深度辅导的能力.北京教育(德育版),2010,2:4-6

[2]朱伟,潘捷基于心理扶贫的贫困生资助对策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19(1):90-92

[3]季枫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2-35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大学生;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60-02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约占所有大学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近些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比例有递增的趋势。许若兰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非贫困生。在高校中,农村地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城市地区的贫困生,贫困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贫困女大学生。

(二)心理品质

1、自卑心理

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囿于经济条件制约,穿戴打扮、日常用品都比较普通。入读大学之前,在农村地区接收的信息也较封闭,导致他们在某些社会技能、学业成绩以及相关素质等,都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贫困生如果对这些比较在意,常把这些相互比较,就易形成自卑心理,孔德等认为,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显著的人格特点。

2、焦虑心理

面对一些生活开支、朋友聚会、技能培训等与消费有关的活动时,贫困生需要考虑是否在消费预算范围内。此外,还要担心人际关系是否会因为贫困而受到影响,担心毕业后能否如愿就业改善经济条件等。容易形成焦虑心理。

3、抑郁心理

虽然贫困大学生也很希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加入一些经济要求较高的娱乐活动中,但现实条件的无奈却不能令他们如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其产生郁闷的痛苦情绪,如果不注意及时排解这些不良情绪,就会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4、人际交往敏感

为了考上大学,很多贫困生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不以为然。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学习已不是大学的唯一内容,各种各样的活动、聚会以及交友等,需要依赖自身的交往能力。但大学之前这方面技能的薄弱、观念的欠缺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剧他们的人际交往障碍。冯宗侠的研究表明,经济状况良好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远远高于贫困学生。

5、优秀品质

尽管贫困生有以上这些消极的心理品质,但在责任心、诚信度、自尊自爱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要优于非贫困生。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更多困难的磨砺,培养出更为坚强的优秀品质。贫困生十分珍惜各种机会的降临,抓紧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时光,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勤勉努力。来自校内外的各种资助与关怀,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与责任心。由于自身处于困境,因而当自己能力允许时,更原意帮助他人。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策略

(一)养成积极的认知方式。有些贫困生会因为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而感到抬不起头,认为他人会看不起自己,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所以很有必要让他们学会一些积极的认知方式。告之他们,尽管暂时处于贫困状态,但是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改变境遇。贫困的磨难可以锻炼自身的抗压力,磨砺自身意志。要教育他们学会积极的暗示,相信“这正是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良好机遇”“我是最棒的”“我一定可以胜任”等等。

(二)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乐观、幸福、爱与包容等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消减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通过与朋友聊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适度锻炼身体等简单的行为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可以经常回忆自己以前做得成功的事,重新体验之前的心境,增强自信,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三)塑造积极的人格。积极的人格可以使个体对自己更为包容,不对自身有过于苛责的态度,较快地适应所处的环境中,面对挫折与压力时,勇于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积极人格品质的获得不是由遗传所致,而是在后天通过亲自参与与体验各种活动所得。贫困生如果习得了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就不会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冷静淡然,用积极的观点来解释评价,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取得进步,培养能力,改善境况。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机制

(一)提供物质援助。首先要保证贫困生能在大学里正常地学习、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政府要完善相关的资助政策,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奖助贷体系,对所有贫困学生给予充分地照顾。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贫困问题而产生失学危机。此外,设立校内外各种勤工助学岗位,这不仅可以达到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也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体验到自身价值。

(二)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很多贫困生十分体谅家里的经济境遇,会考虑到自身对于家庭的责任,有些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各种兼职,为家庭减轻压力。鉴于此,政府、学校、教师、同学等要为他们给予良好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获得积极的力量。

(三)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在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五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开辟贫困生心理专题,通过学校宣传栏、学工处网站、校心理健康报刊以及心理协会的宣传等渠道,让贫困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习得积极心理理念,维护心理健康。

(四)开展团体活动。组织各种主题活动的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剧比赛等,这些活动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但要对贫困生进行引导,使得贫困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自身对于他人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活动当中主动地找到支持感、价值感,产生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但教师要将这些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积极心理学观点适时地传授给同学们,把这些技巧与理念扩展到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徐惠红.有效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71-73.

[2]丽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模式研究――以长安大学为例[J].理论导刊,2011,(2).

[3]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23―26.

[4]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35―438.

[5]杨怡飞.关于城乡差异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J].千秋纵横,2011,(12):211.

[6]尚金钊,王娟,赵明吉,傅晓.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12)5:337.

[7]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8]刘毅,宗岚.积极心理学观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

[9]连榕,张本钰.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10]柴明霞,姜丹,姜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应对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4).

[11]汪隽,冉昆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1).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7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资助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有效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贫困生认定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认定贫困生,如何在科学的认定程序下切实有效地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界定标准难以把握

准确界定贫困生范围并对经过认定的贫困生进行合理分级是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有关文件的解释,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状况差异较大,高校很难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甚至同一所学校不同院系的认定标准也有所不同。

2.认定材料真伪难辨

在很多高校,国家助学金要比学校的奖学金高很多。尤其是相关资助政策规定,每人每年5000元的励志奖学金奖励对象必须从贫困生中产生。学生在申请贫困生认定的时候,需要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学校以此来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作为申请资助的依据。事实上,在我国的很多地方,民政部门为学生出具的证明并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一般来说,只要学生提出申请,县、乡、村的相关部门都会“有求必应”。这样一来,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依据就变得真伪难辨。

3.贫困程度饱受质疑

按照相关文件的解释,“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是一般贫困生,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则是特困生。但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在实际工作中不易操作和掌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除少数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外,家庭经济困难或比较困难的学生比较多,他们都想得到资助。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地少报或不报,并且拖欠学费不缴、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另外,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经济差异较大,根据经济收入来判断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也不易把握。

二、解决贫困生认定工作问题的对策

就贫困生自身而言,对于家庭的贫困状况,有的学生善于说明而有些学生却不善于说明,甚至在某种心理的作用下羞于说明真实情况。目前,高校一般仅把主动申请资助的学生作为资助考察对象,而忽略了部分不愿意或不善于说明情况的学生,导致有些应该得到资助的学生却难以得到资助。而极个别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利用政府对贫困生的优惠政策,制造假证明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也给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了困难。想要解决贫困生认定这个困扰各高校资助工作的难题,仅靠一个固定的标准或某一项具体措施难以奏效。

1.完善认定标准,甄别真假贫困生

制定一个界定贫困生的“科学”标准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用这一标准去认定谁是真正的贫困生。为此,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平时要多留意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的消费情况,多与这些学生沟通交流,把了解工作做深、做细。第一,对在校生每月的生活费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费缴纳情况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进行横向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数值越低就说明该学生贫困程度越大。第二,对在校生每月的生活费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费缴纳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以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支出为主,参考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费缴纳情况,根据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线来认定贫困生。由于不同高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不同学生家庭的收入有差异,月平均消费水平的认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认定标准。

2.建立贫困生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贫困生的认定不是僵化的,而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机制,应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申请起就为他们建立完整详细的档案,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为贫困生认定提供一个科学合理、规范严谨的工作平台。院(系)应将贫困生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及收入状况、存在何种困难及困难程度等信息输入电脑,要结合学生的各种证明材料进行登记,还要定期加入学习成绩、曾受资助项目及金额、诚信情况、日常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等方面的信息。院(系)还要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和个人的表现进行年度评估,再将综合评估结果输入电脑,进行动态管理。每年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所建立贫困档案的等级进行适度调整,有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销档次三种情况。

3.规范认定程序,建立监督机制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主体比较单一,局限于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基本等同于学生本人)和负责资助的教师,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如果合理引入学生民主评议制度,将会很好地改变贫困生认定主体单一的不足。由于评议对象就在学生中间,学生对各自的日常消费情况、思想品德、学习状况非常了解,大家对经过评议而认定的贫困生一般都非常认可。当然,班级评议小组的设立一定要做到范围广、代表性强。此外,负责贫困生认定的教师一定要对班级评议小组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和监督,避免民主评议流于形式,并且所有的过程必须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进行,评议结果要及时公示并接受监督。在监督机制方面,学校每学年应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选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受资助资格,并收回资助资金。对于情节严重的学生,学校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留下记录。

4.开展诚信教育,培养诚信意识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构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高校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教育他们树立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的观念,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同时,通过诚信教育还可以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信意识,从而降低贫困生认定成本,提高贫困生认定效益。

5.开展社会实践,拓展工作方法

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的学生的家访和调研活动,并可将其成果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的一部分上交学校。这样既可以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也可以有效节省贫困生认定成本。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调研,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另一方面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家庭可以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情况等,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

总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和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从完善程序入手,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校情的认定贫困生的多环节、多因素支撑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既要有硬性指标量化界定,又要有柔性评价人为管理,多管齐下,共同作用,才能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提高认定方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李锐.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和解困探讨[J].安顺学院学报,2008,(10).

[2]余冲,李立文.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8,(5).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8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在经济上对贫困生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加强了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在做好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关心、引导和帮助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当前高校贫困资助工作面临的几个难点

(1)在认定工作上存在的难题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主要有以下3个:第一,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第二,实行宿舍测评、班级评议和院(系)评定相结合的"三级"认定程序;第三,进行公示,确定名单。但是,在实际的参评过程当中,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和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公信力存在质疑,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而学校本身很难做到对所有递交贫困证明的学生进行一一调查。

(2)贫困生精神上的"贫瘠"

个别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资助有一定的依赖性,认为只要递交贫困证明就可以享受相应的资助而放松了自己对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要求,造成经济和学习上的双重困难。甚至有些贫困生心安理得接受资助对社会和他人毫无感恩之情,在信用上也出现不良记录。

(3)贫困生心理上的"贫瘠"

有些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容易造成自卑、焦躁不安等心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脱离群体,不愿参加团体活动。

2探讨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工作途径

(一)完善资助工作的制度和队伍建设

(1)加强资助工作的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管理。大部分高校都有通过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证明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但是却没有根据时间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建议高校应当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进行重新审查,比如通过餐卡的消费情况、个人的电话账单、宿舍成员的反馈情况以及到学生家里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同时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参与活动情况等综合表现纳入是否受资助的考察范围,综合一学期个人的表现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进行重新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即可享受相应的经济补助。

其次拓宽经费来源。高校要加大资助力度帮扶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贫困生首要的问题就是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因此,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经济上帮助贫困生解决基本生活和学习保障。我校目前向学生提供的贫困生资助来源主要有:社会爱心人士或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和慈善基金:如"邱月娥奖学金"、"好事达奖学金"、"李新炎慈善基金会"龙岩市易佰特节能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先标先生的资助金等。

另外要努力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拓展多种形式的资助方式。校内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建设,由导师辅导,挖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1]。另外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而稳定的实践岗位,拓宽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既可以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又能在实践能力上得到良好的锻炼,还能增加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在思想上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的自觉性,让学生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获得内心的满足。

(2)加强资助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校的资助工作者均为学工系统的人员,特别是政治辅导员,工作都放在了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贫困生身上,对贫困生的情况除了经济上给予一定帮助之外,在学习和生活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一定的关心。因此,高校必须将充分发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作用,不仅要在数量上保障这支队伍的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要加大经费和经历进行投入。首先在数量上应招聘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从业人员,比如拥有职业从业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人员,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和从业能力的培训。其次,高校应定期对这一队伍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资助队伍的工作有效性。再次,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定期动态摸查,根基实际情况开展班级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发挥革命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劳动报酬。只有加强了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才能在资助工作过程中保证评定的公平和公正,才能让贫困生政治意义上得到帮助。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通过先进人物的励志事例在思想上鼓励贫困生坚强自立

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树立自立的意识,主动地寻找兼职机会,靠自己的双手解决生活经费。他们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两手同时抓,两方面都不误。既在经济上减轻了父母的压力,同时在学习上也不落人后。他们勇于吃苦,善于学习,心态乐观、平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资助工作者要善于找到这些学生树立"朋辈"先进励志典型,让他们现身说法,向贫困生展示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激励困难学生实行自己我帮扶;此外,高校都通过各种先进事例的宣传活动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例如我校每年都举办的"自强之星"评选活动、闽南师范大学组建"优秀贫困生群体先进事迹宣讲团",厦门高校开展"道德模范标兵走进学校"等活动,从而使他们能以这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充分发挥贫困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资助为自助。

(2)通过诚信、感恩、团结友爱等主题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要加强思想意识教育,让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不要因为短暂的贫困就自怨自艾,甚至怨恨父母,而应该认清贫困是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的。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一方面通过勤工助学为自己解决生活上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要努力读书,通过优异的成绩获得校级优秀奖学金甚至是国家励志和国家奖学金。此外学校还有各类的社会和个人资助都是为有准备的贫困生而准备的。告诉学生们,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

其次要开展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标杆,是人的道德基础。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班会、组织征文、演讲、海报等宣传方式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公民。比如我校开展的"学生诚信档案",学生从入学开始的一些不诚信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比如说考试作弊、信用卡逾期未还等。通过这些记录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我校还广泛开展诚信主题班会,组织生活会等,在学生中宣扬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的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时时刻刻讲诚信;

再次开展感恩教育,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让他们明白感恩父母,感谢父母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还提供给自己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其次要感恩社会,感谢社会爱心人士提供的各种资助;再次感恩国家,感谢国家的良好政策,让每一个困难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高校应在校园内通过开展"互帮互助"等实际活动,比如,到社会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陪伴残疾儿童等社会公益活动,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扶,让他们看到自己不是最困难的人,在接受社会帮助的同时应该想到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等着他们去帮助,从而在内心深处更能感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对自己的再造之恩。

另外开展团结友爱教育,鼓励贫困生与人相处,建立人际和谐关系;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融入到集体的大环境中去,加强和同学们的交流,寻找属于自己的团体。

(3)加强人文关怀,培养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

加强人文关怀,就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鼓励科任教师和同学们主动关心和帮助困难学生,以朋友的方式真诚的和他们交往,力所能及的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说在班级评选各类资助人员的时候给予名额上的倾斜。同时,在班级里形成"好带差""多帮一"等学习帮助小组,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除了经济上得到资助外,在学习上也可以得到帮助,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资助工作者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谈心、咨询等活动,化解贫困生的心理矛盾,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首先要加强他们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我校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每周都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此外辅导员也经常与父母联系,相互交流学生信息,共同努力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工作。

(4)加强社会实践能力教育,提高贫困生实践和就业能力。

高校应该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首先要鼓励贫困生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例如计算机应用、社交礼仪、演讲口才等免费培训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等;同时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贫困生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定位,明确目标,进而才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要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和创业基础教育,拓展受助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高校可以和社会企业构建长期合作模式,将高效毕业生有组织地安排到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去,增强贫困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是要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扶助[2]。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具体体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资助管理工作的思想指导。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彻于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管理工作两不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各种思想教育,树立贫困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将经济困难这一暂时的困难化作努力向上的不竭动力,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实现未来的远大理。

参考文献: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9

日常工作中,我们辅导员所带班级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数量的贫困生,他们因家庭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造成了贫困的事实。而贫困生身上的问题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社会、学校特别是辅导员如果不及时去了解他们,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就会使问题愈演愈烈,愈发严重。怎么样才能给贫困生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飞翔,认真享受大学生活,努力坚强不断地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富有朝气,辅导员怎样才能妥善地解决好贫困生身上的诸多问题,是我们都必须去面对的。

一、贫困生的现状

1.贫困生比例

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2300多万人,贫困大学生比例高达26%,有600多万人。最近两年,贫困大学生的数字和比例呈现绝对增长趋势。事实上,这些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恰当的帮助,这些困难不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甚至可能会对其心理、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2.贫困生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生家庭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来自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家庭收入本来低、经济基础差,常年靠做农活为生;有的是父母双亡或离异,家庭经济失去依靠,没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有的是父母年龄偏大,已经缺乏或是丧失劳动力;有的是家庭或本人遭遇意外,面临长期或短期经济困难;有的是父母下岗,家庭赖以支撑的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有的是家庭人员较多,多人上大学,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

3.贫困生生活状况

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他们在学校活得很压抑,甚至日常的生活都存在困难。他们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很多贫困生在入校前已经在为学费发愁,入校后又在为生活费担心,每天得必须计算自己的支出是否超额,有时候稍微计划被打乱,就会造成他们生活上的困扰。他们一般消费的都是较低的,在校期间,不能和其他学生攀比,经常性的会为学费、生活费而发愁。

4.贫困生心理状况

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由于自尊心的原因,经常性封闭自我,他们本能地很抵抗其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出于自我保护,不愿过多地与人交往;同时,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校、班级活动的热情不高;更有的贫困生思想偏激,性格上极为敏感,容易走极端,思想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由于贫困生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他们在抑郁、自卑、偏执、焦虑、恐惧和敌对等因素上,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二、贫困生在校期间出现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校园环境的极不适应

贫困生到校后,离开了长期赖以生存的家乡,平时由于经济的原因,出去到外面世界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在家乡,可能由于来自同一个村子的贫困人员较多,在入校前可能自己所处的学校环境会有很多此类经济状况较差的贫困生。来到学校后,较之以前环境上有太多的不适应。

2.社会、家庭的压力和期望过大

由于贫困生入校前后,家庭自身的经济状况较差,很多贫困生压力很大,总想通过上学来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有的贫困生在接受了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后,对自己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有不少社会和家庭,忽视了贫困生自身的条件和情况,揠苗助长,对他们压力和期望过大。

3.经济上的问题始终存在

虽然社会、学校等社会力量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对贫困生加大了扶持力度。但不得不承认,虽然贫困生通过诸如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形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上学的困难,但是不可否认,一定时期内,贫困生经济上的问题始终长期存在,学费、生活费以及平时学习费用和其他支出等始终困扰着他们,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

4.人际交往的馈乏

贫困生入校前,经常性地都是在家庭附近的地方活动,性格上也过于内向,平时就拒绝与人交往。到学校后,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这其中不乏很多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的。贫困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极大的落差,很多东西自己都未听说和接触过,所以,出于自身保护的需要,他们拒绝与人接触,人际交往相对也比较匮乏。

5.心理负担过重

由于来自社会的、家庭的以及自身的压力,特别是进入高校后,和其他家庭条件较好同学的对比,使得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同时,由于父母殷切的希望和叮嘱,同时下年学费的筹措,将来毕业后如何能够较好地安置工作等问题都会使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过重。

6.学业上的困惑

由于贫困学生大都来自边远山区以及农村等地方,本身具有浓郁的地方口音,普通话较差,听课有时候会比较吃力;英语程度、英语口语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较弱,有时候会因为自尊心不敢向同学和老师求教;同时,在学习上,因为经济程度的限制,很多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如购置相应的专业器材和书籍等。

7.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欠缺

贫困生由于自身的自卑感和来自家庭经济等的压力,他们大部分时间总在为学费、生活费等担心,总觉得自己不同于其他学生,很多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愿参加,总是逃避,所以贫困生缺乏锻炼和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显得很单薄。

8.就业上的无助

贫困生自身没有家庭背景,在毕业后的工作安置上问题多多。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欠缺;自卑心理严重,不能很好的发挥和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平;找工作经济条件受限,如面试服装等;自己期望和现实工作的差异等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让贫困生毕业后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三、针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措施

1.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缓解学生经济上的压力

目前,在高校已经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特别是2007年,国家助学金的实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贫困生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作为辅导员,可以推荐学生参加学校、学院的勤工助学制度,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为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应全面了解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针对不同情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鼓励学生首应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走出困境。在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的同时,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学校的关爱,从而更加发奋学习。要让贫困生具有感恩意识,思想上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自强不息,乐观去面对困难。教育他们把贫困当成人生的一种磨练,转化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神。

3.全面提高升贫困生的能力,促使学生从各方面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辅导员要全面分析,深入挖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发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侧重提高贫困生的个人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要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自尊、自信的精神,强化诚信、勤奋、灵活、果断等优秀品格,具备宽阔的发展视野,提高组织、策划、沟通、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4.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贫困生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贫困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方法欠佳,“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逐渐在计算机、英语听力等一些技能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中显露出差距。又因高档电子产品等学习用品的馈乏,导致高校贫困生学业上的困难也始终存在。辅导员平时要多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耐心解决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让专业老师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强对贫困生的辅导和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争取让他们保持学业上的优势。

5.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档案,进行跟踪服务,正确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

贫困生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他们对人对事极为敏感,同时自尊心特强,总是封闭自我。辅导员老师要加强贫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树立自信心。对贫困生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他们贫困感觉和自卑意识,为其提供锻炼的舞台,发挥他们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

6.加强贫困生就业上的帮扶和指导,利用各种途径,帮助贫困生尽快顺利就业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篇10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问题提出

贫困生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置身在繁华的都市里,却过着困窘的生活。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但在解决他们经济危机的同时,却又面临着心理健康的危机。贫困既可以成为奋发进取的动力,也成为不少贫困生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寻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有效对贫困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随机选取我校各年级各专业贫困生210名为研究对象,贫困生均为自己申报、系部调查、学校最后认定的贫困生。

2.2 工具本研究采用王征宇根据Derogatis编制的SCL-90量表翻译的量表。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该量表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用于评定测试者1周以来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施测程序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在我校计算机网络中心登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进行《症状自评SCL-90量表》的上机测试。

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均数比较。

3 结果

3.1 贫困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3.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

从贫困生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得分比较,其得分都较高,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多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3.3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本次调查发现,SCL-90量表中因子分≥2即有轻度心理问题者109人,占总人数51.9%。SCL-90量表中因子分≥3即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16人,占总人数的7.62%。排序在前5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41.43%)、人际关系(35.71%)、偏执(32.38%)、焦虑(26.67%)、抑郁(25.71%)。

4 讨论

4.1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贫困大学生普遍具备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优秀的心理特征。他们遇事比较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但因为贫困,他们也生活得较压抑。他们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封闭的状态中,相当部分贫困大学生也表现出过分敏感、孤僻内向、焦虑与抑郁、偏激与逆反、自我放弃与自我怜悯的消极的心理特征。他们常常怨天尤人、而且自卑甚至发展为人格偏执和抑郁病症。

4.2 贫困生心理状况成因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包括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当今社会城乡的差别,不公平的社会收入,社会文化中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势利冷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择业竞争,以及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因实施不当等缘故无意中都会加大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学校教育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一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单是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对于这些贫困生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在大城市中的生活费了。虽然目前高校中实行的“奖、贷、勤、助、减、免”等措施资助贫困生,但资助体系尚不完善,很多贫困生仍然生活在经济压力中。在多年的学校教育中,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仅教他们读好书可以出人头地,却无人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贫困、面对挫折,以及如何化解心理上的不适应。家庭经济条件是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贫困大学生为生活费、学费担心的焦虑心理;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过大,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很有可能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某些不健康的症状。最后,贫困生本人也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4.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机构,而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家庭和贫困生本人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3.1 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高校、社会在面对贫困学子时,更应该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广泛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完善资助体系,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如增大奖学金额度,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等。

4.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和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平等、关爱的文明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让学生生活在一种乐观上进、发奋学习、培养才干的良好氛围中,尽量减少社会上金钱、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