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17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3-0026-04

[作者简介]李沐纯,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广东广州510006)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渗透,并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立足站稳,规模与效率成为根本。中小企业借助于机制灵活、产权清晰、决策迅速、低成本、集群等优势(樊增强,2005;孔泰,2004),以信息技术利用为契机,同样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大展拳脚。

一、概念界定

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各国主要基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并以定量为主。定量界定包括企业雇佣人数、企业资产和企业经营收入等三方面。在2000年9月,我国经贸委中小企业司提出企业划分标准的最新方案中,将资产总额和年销售额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小型企业,资产总额或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5亿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

中小企业国际化是近30年来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国外学术界的主流刊物上有关研究层出不穷。国际化阶段论流派(Carlson,1975;Fo~gem&johanson.1975;Johanson&Vahlne,1977)将国际化视作一个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过程。我国学者梁能(2000,2001)提出国际化是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包括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和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对于选择国际化方式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从公司内、外两方面进行探讨,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竞争状况、政府影响、文化、合作伙伴、市场规模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验、关键资源、公司战略、知识扩散风险等(Hill,Hwang&Kim,1990;erralnilli&Rao.1993;osland,taylor&Zou,2001)。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的发展,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发展也经历了不同时期,主要包括国际化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网络论、资源基础论、互联网影响论、天生全球化理论等。

1 国际化阶段论

国际化阶段论由Carlson(1975),Forsgern&Johanson(1975),Johanson&wiederheim-paul(1975),Johanson&Vahlne(1977)等为代表的北欧学派提出。该学派借助于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方法,将企业国际化视作一个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过程。企业资源投入量在阶段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增加,对海外市场信息渠道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同时不断地获取、整合及利用国外市场的相关知识,逐渐进入“心理距离”越来越大的市场,从而保证在最小的不确定条件下获得最佳商业机会。部分学者针对该理论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主要有Bilkey&tesar(1977)对美国威斯康星中小企业出口行为的考察;Johansonandnonaka(1983)对日本企业出口战略的经验研究;ali&Camp(1993)对阶段论模型进行的检验也表明该模型主要适用于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George(2000)运用结构方程以美国68个中小企业为样本,得出企业国际化步骤的系统性与国际化表现和绩效正相关,呼吁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遵循系统化步骤,例如动机和战略规划、市场调研、市场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对意外和困难的规划和补充战略等。

2 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Louist.weHs(1983)在19世纪80年代指出,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将国家市场特征与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小市场需求服务为目的,充分发挥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成本与低价格优势,并有效利用“民族纽带”进行跨国投资,使得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即使存在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等劣势,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英国经济学家SanjayaLall(1983)的研究也表明,在技术变动的过程中,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的技术创新往往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些创新活动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民族的或语言的联系同样可以构筑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3 网络论

约翰逊和麦特森(Johansonandmattsson,1985)等学者认为,国际化意味着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因为企业在国际生产(市场)网络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化的程度。处于天然网络之中的中小企业为了开展国际化经营,就必须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及政府组织建立并保持持续、动态的联系,并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进行拓展、渗透与整合。例如,通过与新市场上的国外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国际扩张;或者通过与国外已有网络加强协作,实现渗透;也可以通过完善自己在不同国家网络中的地位,实现国际性的整合。

国际化网络理论借助于网络的概念,强调在市场网络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对国际化产生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见表1:

4 资源基础论

沿着penrose(1959)开创的资源基础论,许多学者以中小企业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Bloodgood(1996)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与累积的有形、无形资源储备有直接关系。有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储备的企业比其他竞争者更具优势,更易国际化。KaragozogluandLindell(1998)研究了美国34个小型科技企业,发现44%的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44%的企业存在收集国际市场信息的困难;32%的企业与国际竞争者相比存在资源获取方面的困难,从而意识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是小型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并进行了讨论。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也拥有一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企业家能力是中小企业国际化资源基础中的一个重点。不受国内常规导向束缚的中小企业,比那些束缚较长时间后再进行国际化的竞争对手表现更为出色。

5 互联网影响论

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通讯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成为近些年一个新的研究热点。internet技

术的不断发展有助于企业改进与海外顾客的沟通方式,便于企业接近目标顾客,克服心理、运行、组织和市场障碍(Hamill&Gregory,1997),因此,使一些中小企业完全有可能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国际化经营。Bermet(1997)、Kalakota&whinston(1997)等通过深入研究,将internet在降低国际市场开拓成本方面的功能归纳为六方面:低成本存储大量信息;强有力却又价格低廉的信息搜索、组织和传播手段;根据需要提供交互式信息;提供给顾客生动的产品体验;作为交易媒介;作为某些特定产品(如软件等)的在线销售媒介,降低卖方的进入成本。这些优势帮助企业把产品销售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向不熟悉的市场渗透,树立国际化意识,避免建立海外销售分部和免于受国外文化和商业习惯的影响。Hsieh&Lin(1998)的研究还表明,intemet还有助于小企业建立有效的企业合作联盟,帮助小企业实施有效的全球化战略。

6 天生全球化理论

近10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天生的全球化企业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见表2)。例如,oviatt&mcDougall(1993)的研究表明,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近10年来许多中小企业从成立之初就活跃于全球市场,利用多国资源向多国销售并从中积极寻求竞争优势。总体说来,这些被学者们称之为的“innateexporters”(Ganitsky,1989)、“intemadonalnewventure”(oviatt&mcDougall,1993)的主要特征,就是销售中相当部分收入来自国际市场。国际化速度与程度成为定义天生国际企业的主要参数。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开放边境互市贸易,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放宽企业自营进出口管理及通讯技术和设施变革等,直接推动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热潮。与实践发展相映照,国际化逐步成为国内管理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著作和文献涌现,经过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早期国际化研究以描述和引介国外理论和观点为主,大多数文献停留在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动因、条件、影响因素、模式等方面的浅表层次的分析与探讨,定性研究多,定量和实证研究缺乏,多数研究泛泛而谈,缺乏深度。第二,2003年以后在我国的高层次学术期刊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有深度的相关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国际化环境角度,如研究企业集群、地方政府的作用;国际市场战略,如oem、对外直接投资等国际化方式或进入模式战略以及国际战略联盟等;解释国际化过程的适用模型,如对国际化阶段模型适用性的讨论以及提出国际化成长中体现的共生、群居、独居等模式;应用创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有关理论解释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创业或国际化新创企业现象。主要研究结论见表3。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樊友乐和尹柳营(2001)、廖勇凯(2004)、黄兆银(2005)、尹红欣(2006)、韦昌鑫和冯德连(2006)等对欧盟、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国际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察,主要从企业发展和政府支持两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一些可借鉴的做法。

四、结论与前瞻性研究

当前,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无论在国际还是我国学术界都相当活跃,研究角度和领域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制度、文化、社会网络、营销、企业家和创新等,非常广泛。不同领域或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提供了一定程度解释,但也存在较多局限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 当前关于国际化的研究绝大多数针对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所选取的数据也大多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而对于新兴经济体和转型经济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企业研究在国际主流杂志上还十分鲜见。

2 对大型跨国公司国际化的研究仍占主流,由于数据资料可取得性、代表性等的一系列障碍,使得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经验研究与定量考察不多。

3 在国际化理论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注重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例如,母国和目标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而近几年,多数研究逐渐转向组织文化、企业家因素、企业资源等内部视角的研究。但如何将内外因素整合起来,进而探讨对企业国际化的综合影响仍值得研究者关注。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2

关键词:证券市场;相关性;行业特征;国际投资

 

 

本文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中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研究,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1.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中各主要行业与国际上主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2.不同行业之间的国际相关性差异性及其发展趋势;3.近期内其国际相关性相对显著提高的行业。

 

一、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国际上对于证券市场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渐增加。harvey(1995)的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的变动通常能反映到国外市场的类似变动之中;odier和solnik(1993)的研究显示各国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很低;syriopoulos(2004)对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四国股票市场的研究表明,上述市场间的相关性很弱,但与其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关性则相对较强。根据gtiffin和stulz(2001)的研究,几乎所有国际化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效应均来自于国别因素;rouwenhorst(1999)在分析了1978年至1998年间12个欧洲国家中的952只股票数据后认为,在欧洲货币联盟成立后,行业因素仍不足以胜过国别因素而居主导地位;但eiling、gerard和roon(2005)在对欧元区各国股票市场从1990年到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在欧元正式推出后,欧元区各国股票市场的国别效应与行业效应已相差无几。hamelink、harasty和hillion(2001)在分析了1990年至2001年的有关数据后发现,行业、国别、股票类型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都应当是进行全球化组合投资时的考虑因素。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开始了一些研究工作,其重点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上主要证券市场之间的收益率相关性和风险溢出机制。洪永淼、成思危等(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b股和h股与世界其他股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而a股与世界主要股市之间不存在任何风险溢出效应。胡安和许萌(2003)分析了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市场关系变化的时间路径,并对其原因加以事件分析。袁继东(2003)采用非线性alrs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沪、深两市都同港、台股市有一定的关联性,而沪、深两市同美国股市关联度不明。

 

上述研究对国际相关性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相关研究均是以“市场指数”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以市场整体相关性作为研究对象。但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并不持有整个市场组合,而是根据其对某个行业的分析,持有某个或某几个行业的投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投资者进行国际化投资时,就需要根据所持有的偏重于某些行业的组合结构,对这些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现状尤其是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趋势无疑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方面,而在行业层面上对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于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假设ri(t)和rj(t)分别为本国市场中第i类行业和第j个国际市场在时间t的收益率,则其(离散形式)相关系数由式(1)所定义:

 

其中

分别为当采样周期为m时的本国市场第i类行业和第j个国际主要市场收益率时间序列的采样周期平均值,上述相关系数对于各行业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反映了特定采样周期下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总体趋势和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性的趋势。

 

对于某个行业而言,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分析其国际相关性的基本变化趋势,即第i个行业与第j个国际主要市场之间在某一段时间内相关系数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前者体现了相关性的变化状况,而后者则反映了这一变化状况的稳定性,由式(2)所定义。

 

 

  其中to和t1分别为所考察的时间范围内起始和截止时间阶段的序号。

 

一般而言,各行业与不同的国际主要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的绝对数值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的行业的相对变化状况,本文设置了“相对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两个指标,以反映该行业与国际主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在所有行业中的相对地位,由式(4)所定义。

 

 

本文所采用的行业收益率数据为wind咨询公司提供的“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的周收益率数据,包括10大行业指数。由于在本文所涉及的时间区间内,部分电信行业的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本研究不包含该行业指数,其余指数所覆盖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及天然气(简称“石气”)、基础材料(简称“基材”)、工业、消费品(简称“消品”)、卫生保健(简称“卫生”)、消费服务(简称“消服”)、公用事业(简称“公用”)、金融和科技。

 

国际主要市场收益率数据为wind咨询公司提供的“s&p500指数”(代表美国市场)、“日经225指数”(代表日本市场)和“恒生指数”(代表香港市场)的周收益率数据。时间为2001年7月至2006年3月,采样周期分别为24、36和48周。

 

三、结果及分析

 

表1列举了各行业与美国、日本和香港市场的相关性的总体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到,与上述比较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的整体国际相关性是很弱的;从地域上看,中国证券市场与上述三个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香港、日本、美国,这显示市场相关性与经济区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表2显示了各行业国际相关性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

 

1.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与国际市场间的相关性有增强的趋势,反映在各回归方程的最高次数项的系数基本为正。

 

2.从相对长期的趋势来看,与香港和日本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变化幅度要大于美国市场;而与日本市场相比,各行业与香港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增长趋势相对较强,显示出市场相关性的变化程度与经济区域存在一定联系,以及内地与香港两地资本市场日益呈现的“一体化”效应。

 

3.随着采样周期的增加,与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增长逐步显著,反映在随着采样周期的增加,其回归方程中时间系数在数值和显著性两方面均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过程并非单纯地由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所产生,而是有着内在的经济和金融驱动因素。

 

 

表3显示了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标准差的变化趋势。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

 

1.近年来,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程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反映在各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标准差的变化率均为正,且有关统计量的显著性程度均较高。这一现象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对中国不同行业的影响的差异在逐步明显。

 

2.各行业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差异程度相对更加明显,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但却呈现出强烈的行业特征和行业差异性。

 

上述“行业差异”对于进行国际化投资的中国投资者而言是很重要的:由于其投资组合中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于中国市场(这种“本国偏好”效应在世界各国均存在),如果这部分本国投资组合集中于某些行业,则在通过国际化投资以改善投资组合的风险一收益特性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其国内投资组合中的不同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差异对于投资绩效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增加。

 

 

表4显示了根据各行业国际相关性变化趋势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的近期内各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变化率、边际变化率、相对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的排名(为尽可能反映中长期趋势,采样周期取48周)。

 

从表4中可以发现:

 

1.综合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排名,在近期“金融”、“基材”和“公用”三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增长率相对较高。

 

2.综合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边际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排名,在近期“金融”和“科技”两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相对较高;而“公用”和“消服”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绝对边际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排名差距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与特定的国际主要市场有着相对紧密的联系,相对而言,“公用”行业与香港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较高,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较低;而“消服”行业则正好相反。

 

综合以上分析,在本文所研究的9大行业中,近期内金融、基础材料、科技、公用事业和消费服务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具有相对比较显著的增长,其中公用事业和消费服务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变化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市场差异性。

 

四、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所代表的中国证券市场9大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证券市场间的收益率相关性的变化状况的实证分析,对中国证券市场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中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从总体上有增强的趋势;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化程度逐步增加,显示国际经济和金融因素对中国经济不同产业的影响差异性正在日益增加;同时,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增长率也存在差异,金融和基础材料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具有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行业与国际市场的经济、产业和金融联系来进行分析。另外,本文所采用的“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在行业划分上相对是比较粗略的,采用更加细致的行业划分标准(例如采用“二级行业指数”)不仅有利于在投资决策中提供更详细的参考信息,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洪永淼,成思危,刘艳辉,汪寿阳,中国股市与世界其他股市之间的大风险溢出效应[j].经济学,2004,(3):703-726.

 

[2]胡安,许萌,上证指数与美国s&p500指数间相关变化的时间路径分析[j].经济管,2003,(12):83-85.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国际分工;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6-0030-05

上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从全新的角度研究产业聚集现象,该理论从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聚集并提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分析框架,对产业聚集现象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贸易作为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其内在的决定机制就是国际层面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因此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与生产的国际区位选择和需求的国际分布密不可分。国际生产分割这一新型分工网络的出现,使全球的产业布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新经济地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背景下,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的降低使经济地理的重塑过程更加复杂。所有这些都是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和一国的国际分工定位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用新经济地理框架分析产业聚集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文献不断涌现,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开放视角下,微观层面上产业生产定位选择与宏观层面国际分工地位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本文旨在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生产分割为背景从市场规模和产业定位角度分别探讨一国贸易和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

一、本土市场规模与出口竞争力:本土市场效应

本土市场效应最早由Krugman提出,其含义是,在一个较大规模市场上,市场需求份额增加将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产出份额增加,结果是众多产业因某一地区的需求规模优势而在该地区集聚起来。目前,很多中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

(一)理论分析

对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分析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放松原有假设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本土市场效应模型的多国扩展。

1.本土市场效应的稳健性检验:农业部门和贸易成本的影响

Davis通过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假设同质产品也存在运输成本,从而了本土市场效应理论。yu假设农产品没有贸易,表明本土市场效应取决于差异产品和农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Head等分别对消费者效用函数形式、产品市场结构和产品差异层面三个方面对原有模型进行了改变,探讨了本土市场效应的成立条件。在本土市场效应中,贸易成本的增大将弱化本土市场效应,但这一结果的前提是劳动工资的完全弹性。Head和mayer考察了不完全劳动工资弹性时贸易成本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土市场效应与贸易成本之间的单调递减关系只有在完全劳动工资弹性时才成立。Crozet和trionfetti用国家产品差异部门替代原有模型中的完全竞争部门,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贸易成本变化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

2.本土市场效应的微观层面:企业异质性与跨国公司

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路径是将企业异质性融人本土市场效应研究框架。目前此类研究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以melitz为代表的没有区位变化的自由进入模型,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包括Falvey、Helpman、Baldwin和Robert-nicoud以及Baldwin和Forslid;二是以Baldwin和okubo为代表的不能自由进入的区位变化模型。而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设厂的方式在不发生贸易成本的情况下利用较高的国外需求,从而破坏了本土市场效应的运行机制。toulemonde分别阐明了跨国公司生产定位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以及存在跨国公司情况下,本土市场效应的实现机制。

(二)实证检验

Head和mayer指出,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实证检验必然面对模型差异和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带来的三方面问题。首先,如何在检验本土市场效应的同时剔除传统要素禀赋理论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其次,如何将多部门之间的关系模型化?最后,如何度量多国框架下的需求份额?此外,用什么数据才能衡量需求差异也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土市场效应的实证检验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Davis和weinstein构建超常需求指标衡量市场规模,考察了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报酬递增对所考察国家生产和贸易结构的影响程度。trionfet-ti与Brtilhart和trionfetti引入了“本地偏向需求”(HomeBiasedDemand)这一概念,指出本地偏向的需求与规模报酬递增部门的产出正相关,验证了本土市场效应。Schumacher将单位资本收入(即资本劳动比)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纳入到考虑范畴,考察了总需求和单位资本收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Hanson和Xiang通过设定倍差引力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gravityspecification),在控制比较优势因素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考察oeCD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否存在本国市场效应。国内学者借鉴上述研究中的模型,对中国的本土市场效应问题进行了检验。张帆和潘佐红运用Davis和weinstein的方法,发现本土市场效应在决定中国区域间生产和贸易的类型上起着显著的作用。张帆和潘佐红以及钱学锋和陈六傅分别借鉴Davis和weinstei以及Schu-macher方法对中美贸易中的本土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范剑勇和谢强强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avis和weinstein的方法验证了产业在我国沿海地区聚集过程中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以上研究都验证了本土市场效应对出口的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自从本土市场效应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其理论模型在多个方向进行了拓展,一方面很多理论研究文献都发现了本土市场效应,说明经典的本土市场效应所赖以存在的假设条件并非不可或缺;另一方面,许多模型也发现了不支持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证据,这表明本土市场效应的出现与否严重依赖模型的假设条件本身。与此同时,多数实证研究支持了本土市场效应,但研究结果受区域层级的影响较大。

二、新型国际分工网络下垂直关联产业的空间布局

新型国际分工网络下的垂直关联成为企业生产定位的重要印象因素。而比较优势作为影响生产成本的另一个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规模经济会让生产聚集,而比较优势会让生产分散,到底是聚集还是分散则取决于另一个因素,即贸易成本。因此,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垂

直关联产业的定位。在此领域有很多学者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垂直关联企业生产定位的影响。

(一)理论分析

1.封闭经济条件下垂直关联产业的布局

Venables1996年发表的文章是研究垂直关联产业定位的开创性文献。它构建了一个关于两个产业、两个地区理论模型,探讨了贸易成本下降是会带来上下游产业集聚还是分散的重要问题。研究的核心观点是聚集与贸易成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Venables引入部门间要素密集度差异,并假设所有部门都是规模报酬不变且完全竞争的,考察了中间品贸易成本下降对国际生产分割的影响。Fujita和Hamaguchi通过构建包含需要中间投入品的制造业部门的垄断竞争模型,考察了中间品贸易成本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Kranich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新经济地理模型中垂直关联部门间协同一致的程度进行量化,结果表明中间品供应商的垄断竞争程度以及中间品在下游产业成本中的比例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垂直关联强度正相关。

2.开放经济条件下垂直关联产业的布局

Krugman和venabies所建立的国际专业化模型解释了贸易成本降低对制造业生产布局及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福利影响。该模型与封闭经济条件下分析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假定劳动力不可流动,因此适用于分析开放经济问题。Fujita等构建了垂直关联中心模型,与经典的中心~模型不同的是,它假设制造业将本部门的产品作为一种投入。在该模型中,垂直关联取代劳动力流动,成为形成聚集的新推动力。Fu]ita等通过将制造业部门分割成上下游两个部门构建了产业集群模型。此时每个部门生产所需投入的中间品,由此产生了产业内和产业间关联。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很多文献将比较优势因素纳入到neG框架,探讨了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对产业定位的影响。在此领域,Gao和amiti最具代表性,它们从理论角度剖析了垂直关联与比较优势权衡对垂直关联产业生产定位的影响。两个模型在两要素H-0模型中融入垂直关联因素,了新经济地理模型中单一要素、国家在规模和生产技术等同的假设,使研究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制衡成为可能,并由此可以实现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深入分析。akerman引入出口加工区,对标准的neG垂直关联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考察了市场规模、垂直关联以及贸易成本对建立出口加工区的影响。

(二)垂直产业关联与生产区位选择:基于FDi的经验研究

垂直产业关联作为重要的聚集力而成为跨国生产性企业选择生产区位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FDi作为生产专业的重要载体则成为研究的切入点。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有关FDi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midelfart-Knarvik等考察了要素禀赋、垂直关联和运输成本对欧盟内部以及日本对泰国进行FDi区位选择的影响,表明要素禀赋、垂直关联以及市场规模都是吸引FDi在东道国聚集的重要因素。amiti和Javorcki将重点放在了FDi在中国的区位选择问题上,表明新型分工网络下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获得中间品的便利性都是中国吸引FDi的重要因素。alfaro和Chen则同时考察了比较优势、市场接近程度、外部性因素、垂直关联等因素对全球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得出了与前面研究非常近似的结论。可以看出,多数文献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布局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生产分割带来的产业垂直关联对FDi生产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上下游生产环节之间的垂直关联显著促进了FDi的生产聚集。而中国作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已日益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表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决定生产定位和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因素。在垂直关联专业化背景下,生产分割、专业化生产以及生产的地理集中已成为全球经济地理变革的重要特征。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以贸易和FDi为表现形式的资源国际配置,成为全球经济地理重塑的重要力量。

三、国际分工与产业聚集:基于中国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和贸易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二大制造业生产国,必然有其特殊性。很多学者在国际生产分割背景下将FDi、贸易与产业聚集融合在一个框架下,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分工对中国产业聚集的影响。

Fujita和Hu考察了开放经济和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布局和地区间收入差异的影响。wen在对我国产业聚集程度进行度量的基础上,探究了开放条件下规模经济对我国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葛瀛考察了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接近国外市场的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成为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Chen等表明市场规模、垂直关联、基础设施对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He掣引入地区保护主义这一制度因素,研究表明全球化和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要很大影响,而地区保护主义阻碍了产业聚集。Ge考察了全球化与中国产业聚集的关系,验证了贸易和外资在沿海地区产业聚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钱学锋和陈勇兵利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国际生产分割与我国产业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国际分散化生产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区域性的差异,其影响程度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呈现出依次衰减的趋势。

综上所述,在新型国际分工网络下,中国凭借其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凭借其地理优势成为中国产业聚集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四、文献评述与研究前瞻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4

能够在强手如林的众多知名品牌中脱颖而出决非偶然,天士力早已是中国现代中药产业的领军企业,天士力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荆花胃康胶丸等均为专利技术产品,其中复方丹参滴丸连续四年位居中成药单品销量之首,成为现代中药第一品牌。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粒“滴丸”,能反映一个企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我们从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的开发、研制到现代化生产工艺流程及一系列质量保证体系的确立,到由此而构筑现代中药产品体系的进程中,不难看出成就现代中药驰名商标的奥秘。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这是坐落于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城的世界之最浮雕巨制――《中华医药图的一段铭文,它精辟地点出了中医药的起始渊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正是依靠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才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可以说中医药学就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以身体为验证总结出来的实践科学。

我们是中医药大国,但在中医药产业上却不是强国。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经占到30%份额,目前销售额达3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所占市场份额却不足5%。90%以上的现代中成药都是日本、韩国生产的,连传统的针灸针都被韩日生产的垄断了;相比之下,我们只能出口一些中药材原料,换取很少的初级利润,由此带来大量的中药资源流失。我国每年需进口数千万元的中成药,中成药国际贸易甚至出现过逆差;中国中草药专利被外国公司抢注的已近十项;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日、韩,甚至包括美、德等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中药进行掠夺式开发。如银杏提取物的全部专利被德国人锁定,一种叫做“eGB761”的产品每吨高达2000美元,而其原料银杏叶70%从我国进口,价格仅为每吨五六百元人民币。

从传统中药到现代中药演变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祖先发明了中医药,但是素有“草药大国”之称的中国,在目前庞大的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却仅有一席之地,实在令人痛心。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中药生产仍然固守着传统工艺,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剂型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手段。

中医药要想走向复兴就必须走中药现代化的道路,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传统中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原药材来源混乱、野生原药材枯竭、栽培药材农药残留量高、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效成份含量少、临床表现药效差、质量不稳定、栽培技术、手段落后;传统的炮制、加工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改进、提高;提取、分离技术尚须提高;剂型落后;药效成份不清楚、疗效不确切;药理学及毒理学基础研究不深入等等。

由此可见,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她的源头乃是中药材种植,只有借鉴西方的标准以及实验科学才能够将中医药逐步推向现代、走向世界。抓住这个要害,中药现代化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天士力看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从研制生产复方丹参滴丸入手,从种植中药材到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到规范生产流程,走出了一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生产中成药的道路。

科技创新成就天士力和现代中药

天士力集团的前身是一个注册资本1200万元,年产能力只有800多万元的军队医院制药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崇尚天然药物,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为中药现代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但同时也使医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天士力在竞争中能否胜出,能否依靠创新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企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身处医药市场第一线的天士力人,按照“大病种、大品种、系列化”的研发思路,认真思索。他们面对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的现实,把目光锁定在治疗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复方丹参片上。该药临床应用广泛,但也存在着生产工艺落后、起效慢、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如果加以改进,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们看准了这一潜在市场,确立了新思维、高科技、高起点、高速度的发展思路,立项研究新药复方丹参滴丸。没有资金,面向社会寻求合作伙伴,引进科研经费;没有设备,与科研院所合作完成药理试验等课题。1994年5月,254医院与天津中央药业共同出资1200万元,组建了天士力联合制药公司,从而走上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

天士力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上投入巨资,将接近销售收入10%的经费投入到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中,坚持走原始性创新之路。天士力围绕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展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基础科研、新产品开发、国际市场研究、药源基地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以“建立没有围墙的研究机构”的发展思路,吸引和聘请跨地区、跨国界、跨行业的高层科研人员,同时建立国内一流的博士后工作站,让知识参与分配,并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成果所有,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通过对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合理布局,形成以现有的现代中药研究所、化学药品研究所、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中心、中药国际注册研究中心、食品研究所为核心,凝聚全球优秀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开放式的、没有围墙研究院科研体系,与日本庆应大学、德国吕贝克大学、澳大利亚Baker实验室及monash大学等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建立起跨地域、跨行业合作、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展开了全球科研合作。研究成果以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为标志。靠不断的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获得更多的独立的知识产权的产品,发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得天士力底气十足。

中药的质量控制向来是个难题,因为中药复方是个庞杂的系统,成分非常复杂,如果仅以一、两个有效成分作为定量、定性指标,远远不能全面反应药品的内在质量。要衡量一个药品的质量,必须有客观、有效的质量标准。我国中药行业现有的质量分析和评价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质量标准还不很完善,特别缺乏能够全面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检测方法。发展更为先进的质量检测方法,建立适用于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已经成为保证中药安全、可控,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则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化学信息以图形(图像)的方式进行表征,突破了传统的质控技术的缺陷,可以对各个生产环节的药品成分、质量进行全面跟踪检测,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接受的中药质量评价模式,为揭示中药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也是目前让世界理解中药的最好的语言。指纹图谱质控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解决了定性定量控制中药内在质量、还促进中药生产工艺的完善,进而促进了中药质量检验标准的建立及新药的研发。

2003年,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就将中药指纹图谱分析质量控制技术定为内控方法,进一步提升了复方丹参滴丸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该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对复方丹参滴丸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鉴定出10种丹参水溶性成分和20种三七皂苷类成分,基本揭示了复方丹参滴丸化学物质基础。还首次提出多元化学指纹图谱技术概念、建立了复方丹参滴丸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同时开发创建了中药指纹图谱软件分析系统。使得产品在质量控制上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手段,系统、有效实现了中药多组分的质量可控性。

在进行国际市场部署的同时,就对可能的国外目标市场进行了相关出口产品的专利申请和商标申请。目前,天士力已申请pCt国际专利13件,与拳头产品复方丹参滴丸相关的pCt国际专利就有6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近30个。相关的商标也在相应的目标国家进行了国际注册。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产品进军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在强有力的科研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下,复方丹参滴丸连续四年位居中成药单品种年销售额排行榜首位。复方丹参滴丸及其系列研究先后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科技产业行动计划”重中之重项目、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天士力技术中心被批准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人事部在天士力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代表,包括养血清脑颗粒、藿香正气滴丸、柴胡滴丸、荆花胃康胶丸、芪参益气滴丸、穿心莲内酯滴丸的现代中药产品体系构成了天士力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延伸出来的现代中药科研已经发展为心脑血管系统用药、肿瘤与免疫系统用药、胃肠肝胆系统用药和抗病毒药与感冒用药四个系列,三十多个品种。如今,天士力已发展成为以制药业为中心,天然植物研究、标准化生产、加工相配套的高科技集团。

从复方丹参滴丸的开发、研制到现代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及一系列质量保证体系的确立,到由此而构筑的中药产品体系,一幅现代中药国际化的发展蓝图已经跃然而出、越来越清晰。

现代中药的前景

天士力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中药要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首先要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仅仅十年,天士力从生产单一产品的制药企业,快速进化到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以制药业为中心,涵盖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保健品、医药包装、物流配送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他们坚持以科技为核心,以创新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一贯宗旨分不开的。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5

在FSi提交的主题报告中,吴晓求教授首先指出,在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金融领域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在中国目前尤为重要: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但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因而在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以及资产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还应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的问题。

(2)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吴晓求教授认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背后含义就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或者更明确的说,就是研究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管道。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做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第三,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哪些通道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些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吴晓求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国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3)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模式问题。

吴晓求教授谈到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种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潜在地包括了股票这种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4)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这个问题的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制定应在什么范围内、什么程度上来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这涉及到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货币供应量是否充足以及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否真的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状态等问题。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协作的伙伴,两者截然分离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如何建立一个包括发达的货币市场和健康的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提高我国的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二、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FSi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与广化,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过去20年来,各国中央银行虽然在控制商品与劳务的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难有对策。80年代末,日本、北欧资产价格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地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是引起了决策部门普遍担忧。例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多次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可交易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加,因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制度性变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货币政策,立足于保持币值稳定,多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目标;但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反映的是当期消费成本的变化,如果居民财富总量中金融资产比重较大,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当期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成本,因此,至少从理论上看,将一般物价水平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不完全的。实践中,人们还发现,资产价格的过度上升往往出现在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

(2)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传统的、教课书式论述的是凯恩斯的理论,即央行的政策调整先影响市场短期利率,再传导到长期利率,影响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实际经济。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资产存量较大,短期利率的变化,会引起各种资产价格相对水平的广泛调整,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通过企业净价值变化影响企业的借贷成本和借贷能力,从而影响社会信用规模和实际经济活动。

FSi研究组认为,虽然从理论上不能说明资产价格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上,目前各国中央对货币政策操作是否要考虑资产价格因素普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变动不拘的心理预期左右,定价基础很难把握,中央银行缺乏影响、控制资产价格的有效手段。如果货币政策将资产价格纳入调控范围,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导致资产价格更大的波动。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视角

为了动态地把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FSi报告系统研究了成熟市场国家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这些国家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监管及其演变,样本为美国、德国和日本。FSi研究组希望从这些样本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1)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FSi研究组分别对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金融创新浪潮以来美国、日本以及德国三个国家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关系的演变作了历史的回顾。

1、美国。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CD)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强大的国际货币市场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资本市场共同构建起美国以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模式。2、日本。70年代末,日本启动了以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进而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转让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并先后向证券公司开放,极大的解决了证券公司的短期流动性需求,同时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随着1998年的“大爆炸”,日本银行、证券和保险开始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融合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传统界限,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各自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综合性业务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密切的联系起来,实现了资金在两个市场的无障碍自由流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逐步走上了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3、德国。德国金融体系的典型特征是占统治地位的“全能银行”。全能银行不仅提供银行服务,还从事有价证券业务,很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出来并由其来操作的。德国金融体系的这一特点导致了德国的资本市场对其货币市场较强的依赖性。

(2)国际信贷资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在历史的考察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基础上,FSi研究组深入地考察了美、日、德三国信贷资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联系。

美国的金融业非常之发达,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很大,这不仅得益于中央银行得力的监管,也与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构架密不可分。在美国,金融体系从微观到宏观是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金融机构对资金如何运作完全是金融机构自身微观层面上的选择,监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出一个框架加以督促和约束。因此,在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方面,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明文限制,更多的是靠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微观层面的管理。美国的这种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健全和发展整个金融体系上,其中重中之重是加强各经济、金融主体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德国的金融市场比较落后,证券业发展远远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与其强大的全能银行体制有关。商业银行不仅提供信用,还包揽了很多证券业务。这种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间接式金融体系为信贷资金有序进入证券市场创造了条件。日本的模式存在两极化的趋势,1998年以前一方面它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制,另一方面其金融制度又是以银行间接金融为核心的。这样就造成了对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严格管制。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和金融大爆炸计划的实施,日本也在逐步放松对银行业务的限制,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也逐渐获得了一些合法的渠道。

四、关于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政策研究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管理政策的中国部分,是报告的重要内容。在报告中,FSi研究组集中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1)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FSi研究组指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可以说,中国股票市场这10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总是以或明或暗的不同表现形态出现。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1999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在监管态度上出现了变化,先是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而又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从而为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提供了两条合法通道。在我国股票市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之后,允许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入市,应该说时机是比较成熟的。

(2)2000年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测算与路径分析。

FSi研究组认为2000年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牛市特征,其中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是推动股价上扬的重要因素。我们估计,到2000年底,我国进入股市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在4500—6000亿元左右,占流通股市值的28%-37%。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违规进入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具体路径有以下几条:(1)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融入资金,用于自营。这条路径进入股市的资金余额在800-1000亿元。2000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一个月以内(含一个月)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88.4%,其中7天的交易量占63.7%,这与2000年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冻结资金量屡创新高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2)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并将获得的资金投入股市,估计为400-500亿元左右。(3)企业挪用银行贷款进入股票市场,规模应在3000—4000亿元左右。2000年1-12月累计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13300多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870亿元。我们通过图表分析发现,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的月份,往往也是股票成交金额较大的月份。(4)其他途径,如个人贷款炒股,来自境内外的银行外汇信贷资金,国家股配股资金有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购买股票等,约在300—500亿元左右。

(3)关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若干政策建议。

FSi研究组认为我国应允许银行信贷资金合理有序进入股市,但同时也必须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监管。具体建议如下:

1)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但必须规范运作。现阶段我们的政策是制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入市,但绝不是要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2)开明流,堵暗渠。在开明流方面,主要是要积极准备并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在开明流的同时,要切实堵暗渠,企业和个人除了股票质押贷款可以用于购买股票之外,不得用其他任何贷款炒股;

3)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最大的问题是金融风险问题,监管部门要完善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规则,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4)完善统计监测制度,适时调控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行为;

5)及时调整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的管理政策,必要时修改有关法规;

6)各金融监管部门要统一政策,加强协调与配合。

前言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总体来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没有相适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概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研究:1、金融发展到今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与以前一样?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研究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资产的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因为资本流动性的改善和提高是一种趋势。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加以研究。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的背后含义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更明确地说,研究的是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渠道。这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作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以及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3、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们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这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的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4、金融业的发展和监管模式问题。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些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在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经潜在地包含了股票这类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5、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业务中,如果还是传统的业务占主导地位,从国际趋势看,这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需要研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及其管理政策问题,即要研究商业银行在不扩大风险基础上来扩大其业务平台以提高其竞争力,尤其是商业银行如何扩大其边缘性业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6、我们应认真的梳理一下,目前有多少种管道使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的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6

梁能和鲁桐等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企业走向世界的两条道路。他们认为企业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面对如何在本地市场迎接世界竞争的问题。因此,走向世界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或者说走向世界的外向道路和内向道路。外向国际化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

国内学者在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相比,是在两个特殊条件下展开的:一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在竞争优势、外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和所有权方式等方面与先发展型跨国公司有明显不同;二是中国是一种过渡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向联系模型符合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特点和现实状况,是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指导思想。

零售企业国际化理论是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研究零售业国际化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外学者关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观点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探讨零售业国际化的动因、模式、扩张等方面。

(一)零售业国际化动因

在众多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Dawson和alexander的研究成果。道森分析欧美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案例,归纳出了13条原因。这13条原因可以归纳为市场、企业家、资金三个方面:国内市场的局限——已饱和、开店限制、市场占有率限制;扩大市场的需求——分散风险、增强与厂商抗衡的力量、企业大型化和规模化、获取高额收益;海外市场的吸引——具有成长性、竞争结构和成本结构不同会带来收益、消除进入壁垒、侨胞需要;企业家精神——具有冒险心、意图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资金因素——有闲置资金、海外投资成本低。阿尔克斯德德结论是:第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零售结构五个方面的国际化动因可分成推动原因和拉动原因两类;第二,拉动因素比推动因素更为重要——过去受重视的国内市场饱和与开店限制等并不重要,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对进入海外市场影响却很大;第三,国内市场饱和度和对国际化的适应程度共同决定进入的模式——两者都低,则固守本地化;适应度低而饱和度高则会采取被迫性进入模式;适应度高,而饱和度低,则会采取积极进入模式;两者都高,则会采取扩展性进入模式。

在日本,比较典型的是山冈隆夫和田口冬树的研究。山冈隆夫认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不断成熟,以及开店限制,大型零售企业不仅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还应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海外开店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田口冬树认为,日本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有四类:海外市场管制放松;海外市场潜力增加——因为各种原因,海外日本人增加,亚洲各国居民收入迅速提高;国内市场环境严峻——国内开店余地日渐减少,日益困难,成本较高;其它原因——日元升值降低了海外投资成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上述关于动因的研究都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分析都带有片面性,例如,道森等的研究主要抓住了宏观的环境因素,较少关注企业自身的微观因素。第二,忽略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缺乏对进入和进入后经营行为的对应分析。总的来说,动因的分析结果首先要体现出多样性,第二要体现出多因素系统的内在结构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跨国化经营这一重大行动,更应该如此。

(二)零售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进入模式是跨国企业同国外合作者进行交易的方式,是企业资源进行跨国转移的方式。

进入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参与程度,决定企业资源的投入量和企业的操作方法。一旦决定后再行改变,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进入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一项重要决策。

关于进入模式,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向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而从零售企业角度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却较少。

treadgold(1991)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一些零售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实例,Burt(1993)对英国零售企业各种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而Dawson(1993)与mcGoldriek(1995)对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成本与控制程度的高低进行了比较研究,这意味着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系统地研究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Dawson(1993)与mcGoldrick(1995)认为,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对应不同的成本与控制水平。根据mcGoldrick(1995)的分析,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主要有许可、租约或附属经营、特许、合资、收购以及自我进入六种类型。mcGoldrick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成为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对于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研究。如phillip(1996)将其分为直接出口、兼并与收购、合资、小规模投资(minorityinvestment)、战略联盟、特许、有机增长等类型。RudebeckChristensen(1999)将其分为出口、全部所有(wholeowned)、合资以及特许四大类。而全部所有又可以分为独资发展与收购两种形式,特许也分为主特许与直接特许两种。

二是对于进入方式本质与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Doherty(1999)运用内部化理论、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对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本质与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内部化理论主要依赖的是交易成本的分析,因为内部化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可以视作是同一种理论。当交易成本高的时候,独资或合资的直接投资方式较之契约型方式(许可或特许)对零售商更有利。理论主要强调委托关系引发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就越应采用低成本,低控制的进入方式(如许可与特许)。这几种进入方式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式方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Doherty(1999)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许多零售商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就是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一个重要的实例就是狄克逊向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扩张时,偏好于使用收购的进入方式,直接购买东道国具有完善机制的地方管理团队,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国内学者关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取得了局部的成果,主要包括:首先,国内部分学者对于构建零售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市场进入行为的分析、进入模式内在特性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如毛蕴诗(1994)从公司内部要素、投资目标国环境、投资流出国环境及投资主体目标等方面建立了四维分析模型;田存志和熊性美(2001)应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约理论,考察了跨国零售企业直接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进入模式;张玮(2002)从进入方式的特性对出口、转让资产和直接投资各自的风险性、灵活性和控制程度进行总结;许晖(2003)建立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模型;邱立成和于李娜(2003)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定性分析。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7

关于“石油金融”(petroleumFinance),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能源金融教育与科研中心(CeFeR)在其培养目标中指出,“能源和资本市场正面临巨大的变革,需要培养管理者理解、量化、监督和管理能源价格变动、汇率变动、利率变动带来的财务风险的能力。”这一解释指出了石油金融的三个微观市场,即石油价格市场、石油汇率市场和石油利率市场。按这一范围,我们将石油价格市场划分为石油价格形成市场和石油价格波动规律两类,从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石油价格波动规律及预测、石油美元理论和石油汇率理论四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一、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研究现状

1978年11月,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推出了全球第一份石油期货——取暖油(Heatingoil)期货交易。经过30年的发展,石油期货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期货市场有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新加坡期货市场(Spm)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我国的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和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在国际燃料油定价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国际基准油定价的载体,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一直以来,石油期货市场的研究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也是石油金融问题的核心之一。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信息传递效应和套期保值理论三个方面。

(一)石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价格发现过程(priceDiscovery)是指在一个市场中,新信息以随机方式产生,投资人观察到信息后,通过交易行为将信息反映到资产价格的过程。期货市场针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期货市场的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之一,没有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功能就无法实现。

石油市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结论不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是有效率的,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作用。Bopp&Sitzer(1987)认为取暖油期货市场是其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者。Gulen(1998)证明wti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Serletis&Banack(1990)使用nYmeX的2个月到期的原油、汽油和取暖油期货价格和与之对应的现货价格日交易数据,研究石油期货市场效率问题,证明这三个品种的石油期货具有价格发现作用。Schwartz&Szakmary(1994)采用协整理论研究原油、取暖油和无铅汽油三个石油期货品种的套利和价格发现作用,其结论是期货市场引导现货市场。Silvapulle&moosa(1999)采用wti日交易数据,研究原油期货和现货市场的线性和非线性因果关系,wti期货价格引导现货价格,并且它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wti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对新的信息的反应是同步的。Ripple&moosa(2005)运用G-S(Garbade-Silber,1983)模型检验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功能,得出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大于现货价格,具有60%的价格发现作用。Gulen(1999)采用1987-1997年的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方法研究石油期货市场,他认为1994-1996年国际石油价格市场更加趋于一致。也有部分研究认为石油期货市场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Quan(1992)采用两阶段测试研究石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研究认为原油期货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在石油价格市场中由现货价格引导期货价格。moosa&al-Loughani(1994)用协整的方法研究了wti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月度数据,发现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预测既不是无偏也不是有效的。

(二)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研究

套期保值(Hedge或Hedging)亦称套头交易或对冲,原意是指减少或绑定风险。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是指通过买卖期货合约,以消除现货或预期持有现货的价格风险。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功能。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理论,是指公司通过对同一种石油商品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部位相反的头寸,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石油期货套期保值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期货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和套期保值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

1.石油期货套期保值比率的研究。套期保值比率(HedgeRatio)是指期货合约总价值与现货价值的比例,反映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头寸间盈利与亏损的匹配和相关度。估算最佳套期保值比率(oHR)一直是金融工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和前沿问题,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确定方法。自凯恩斯(1923)提出简单的1∶1套期保值比后,ederington(1979)提出了JSe方法,adler&Dumas(1984)提出了adler-Dumas方法,Herbst&Kare,etal.(1990)提出了HKm方法,等等。

石油期货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将金融工程领域成熟的理论模型结合石油经济实际情况,应用于石油金融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分析。如ederington(1979)的JSe模型是将现货价格的变化对期货价格的变化进行回归,即ΔS[,t]=γ[,0]+γ[,1]ΔF[,t]+μ[,t],μt~iid(0,δ)。其中,ΔS[,t]表示在套期保值期内,现货价格的变动,ΔF[,t]表示相应的期货价格变动,γ[,1]为最优套期保值比率。JSe模型假设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保持长期稳定和价格误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但wilson&aggarwal(1996)研究表明石油期货合约常常因突发事件发生无条件波动,在1984-1992年期间,opeC政策变化、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恶劣的天气环境改变等都导致三次石油市场异常波动,因此不适合采用JSe模型确定石油期货最优套期保值比率。Hamilton(1989),Krolzig(1999),Sarno&Valente(2000)认为mRS(markovRegimeSwitching)模型在解释相关关系方面优于JSe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alizadeh&nomikosetal.(2008)将mRS-GaRCH模型应用于nYmeX石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比率的确定,连接了非均衡问题和石油价格高低波动机制的不确定性,在减少组合投资风险方面取得了效果。

2.石油期货套期保值效果的研究。世界航空运输业利用石油期货套期保值比较普遍,新加坡航空公司(Sia)每年将其航空煤油需求量的60%进行了保值,新西兰航空公司煤油的保值比例为40%,澳大利亚航空公司(Qantas)的保值比例为50%。石油期货套期保值效果的理论研究对象主要是航空油料,Rao(1999)研究了美国主要的十家航空公司使用取暖油期货合约对航空燃料价格风险进行套期保值是否减少1988-1997年的税前季度收益的波动。研究结果说明,套期保值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航油价格上涨时,当航空公司因为进行了套期保值,可能在航油价格下降时增加机会成本。航油套期保值的主要目的是稳定航空公司的长期利润。此外,研究还指出套期保值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期货合约和选择套期保值交易的时间。Claessens(1995)认为转移短期石油价格波动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短期和稍长期的石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Horsnell(1996)研究了原油期货套期保值的效果,对仿真的方法和传统的度量方法做了比较。

(三)石油期货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金融市场之间波动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也称为市场间信息传递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共同信息和私有信息的溢出(Fleming&Kirby,etal.,1998)。共同信息溢出是指影响着各个市场的信息,当共同信息产生时,它同时影响着各个市场的预期,从而使得各市场都可能产生波动,即市场波动的同源性。私有信息溢出是指某一个市场的信息通过跨市投资者的投资交易,从而在另一个市场产生了信息作用。

许多学者已对nYmeX和ipe两个石油金融市场间的信息传递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tse&Booth(1997)使用协整系统检验了纽约燃料油期货市场和伦敦汽油期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作用,向量误差校正模型回归和信息共享分析表明纽约燃料油期货市场是引导市场。Girma&paulson(1999)发现原油、燃料油、无铅汽油价格序列之间存在一定协整关系,在原油和最终产品之间的价格基差是稳定的,可以用移动平均模型来测量基差大小。Brunetti&Gilbert(2000)采用FiGaRCH研究了ipe和nYmeX之间的波动率协整关系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波动率的溢出方向是从nYmeX到ipe,nYmeX占支配地位。Lin&tamvakis(2001)研究了nYmeX和ipe两个市场原油期货合约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他们认为ipe早盘开盘价格受前两个交易的nYmeX收盘价格信息影响,nYmeX是国际原油价格市场的主导者,ipe午盘交易受到nYmeX日交易的影响,市场间溢出效应显著。Hammoudeh&Li等(2003)通过分析nYmeXwti原油价格、汽油价格、燃料油价格以及鹿特丹和新加坡等国际石油市场之间的价格传递性,认为nYmeX汽油市场具有主导作用。在国际汽油现货市场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美国市场与鹿特丹市场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国际汽油价格市场没有引导者,但是价格波动的溢出效应在三个市场间相互传递。Lin&tamvakis(2004)利用aCD模型比较了ipe与nYmeX的信息溢出,研究认为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由nYmeX所主导,nYmeXwti的期货价格反应速度相对于ipe布伦特原油价格更快,且前者对后者期货合约价格有重要影响。Hammoudeh&Li(2004)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没有改变nYmeX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他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价格趋同于nYmeX。

转贴于

综上所述,学者们已对全球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信息传递效应和套期保值理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未来石油期货市场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拐点时期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变化、opeC和iea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出台、美元汇率的变动等突发事件发生对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效率产生的影响。(2)研究产生石油价格波动信息溢出的原因。从共同信息溢出和私有信息溢出的角度,区分产生石油金融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的原因,深入了解信息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和内在机理。(3)研究石油价格波动不同阶段的溢出效应。根据石油价格上涨、下跌等阶段分别检验石油期货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石油价格变动是否对其他石油金融市场产生非对称影响。

二、石油价格波动规律及预测研究现状

从石油工业兴起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价格完全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国际油价长期处于1~2美元/桶的超低水平。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到1985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结束,opeC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与西方国家进行斗争,国际油价出现了暴涨行情,从1978年的13美元/桶涨到1979年的29美元/桶,1980年达到了36美元/桶。从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结束到1999年,石油市场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形势,产油国与石油消费国双方对油价的态度趋向一致,国际油价基本稳定在20美元/桶附近。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需求的猛增以及国际投机资本在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推动了国际油价新一轮的暴涨。2008年,国际油价一度上涨到历史最高点140美元/桶。国际油价的波动规律及预测一直是石油金融理论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诸多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这里我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

(一)采用古典经济学的石油价格波动定性研究

Hotelling发表的《可耗竭资源经济学》(1931)标志着资源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能源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中他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理论求取石油价格最优路径,将资源当作一种埋藏在地下的资产,目标是如何寻找一种最优的定价方法使得净现值最大。这种模型得出的最优价结论是资源价格增长率与贴现值相等,即如果资源所有者开采资源资本所得的收益增长率低于利率,就偏向于把资源埋藏在地下;如果高于利率,则偏向于开采,以期得到更高的净现值。Hotelling模型认为资源市场的定价不仅受到资源所有者和消费者的影响,更受到市场结构、开采成本和交通等交易成本的影响。

Salant(1976)从市场结构出发,通过研究opeC成员国和非opeC成员国以及各消费国之间的动态博弈结构,分析石油市场价格趋势。他用纳什-古诺(nash-Cournot)模型分析世界石油市场的结构。如果资源禀赋相同,非卡特尔将在不受任何约束条件下追求高利润,从而率先耗尽资源,但非卡特尔得到的贴现后利润率将会大于卡特尔成员。这种方法虽能解释石油市场的博弈关系,在长期趋势分析上与Hotelling模型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并不适用于石油价格走势的定量分析。

沿着Hotelling的研究思路,一些学者通过设定石油市场的不同结构和参与主体的不同行为优化的理论模型,引进相关参数来预测石油价格变动趋势。如Yang(2002)等考察了opeC的市场结构、需求结构以及相关的需求弹性,研究了原油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Ye&Zyren(2005)根据石油储备、产量、进口量和石油需求等因素建立了每月原油现货价格预测模型,等等。

(二)采用传统时间序列计量方法的石油价格波动研究

石油价格波动的定量研究中常采用的计量模型有,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条件异方差(aRCH)系列模型和Granger协整理论等。morana(2001)采用了GaRCH半参数估计的方法,对Brent原油价格进行短期预测。Luis&Gil-alana(2001)认为美国和英国的石油价格波动具有“长记忆性”,价格序列远距离观测值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David&moya(2003)采用aRma模型对Brent石油现货价格进行预测研究。冯春山等(2003)利用aRCH模型研究了阿拉伯轻油价格的波动性,结果表明油价的波动既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又存在集聚性。Radchenko(2005)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GaRCH模型等研究了wti原油价格波动对汽油价格的不对称响应程度,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于石油价格时间序列在上涨和下跌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在运行机制,采用一般的时间序列模型无法描述不同阶段的波动特征,一些文献在计量模型上进行了改进。Fong&See(2002)通过观测原油价格在各子阶段的切换概率,研究石油价格序列结构变化规律,建立了原油期货价格的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markovRegimeSwitchingmodel,mRS)。

(三)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石油价格波动研究

传统的时间序列计量预测模型试图对石油价格波动做精确的定量分析。这些方法对于短期定量预测石油价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石油市场经常受到各种外生变量的影响,而且初始数据的扰动在中长期预测过程中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20世纪末期,基于混沌和分形理论以及多主体经济仿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方法的蓬勃发展,石油价格波动及预测在研究方法上取得了突破。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将石油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考虑,用分形、混沌等复杂性理论将其数量化,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并进行价格预测。Lichtenberg&Ujihara(1988)采用非线性蛛网模型发现美国原油价格存在低维混沌结构。adrangietal.(2001)研究了从20世纪80年代(1986-1991)的nYmeX原油、取暖油和无铅汽油期货价格的低维度混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石油价格序列中存在非线性关系,但与混沌现象并非完全一致。Jose&myriametetal.(2002)运用重标极差Hurst指数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原油市场存在长程记忆性,协相关分析表明原油价格系统Hurst指数存在多重分形结构,两个特征时间度量存在季节效应,原油市场仅一定期间内符合随机漫步假设。Jose&myriamet等(2003)利用Zipf分析方法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原油价格动力学行为主要由投机商和消费者的行为所控制。Serletis&andreadis(2004)利用分形理论对wti原油和天然气价格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根据上述文献研究的现状回顾,以混沌和分形为主体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依然是未来石油价格波动和预测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具体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石油价格序列的分形特征研究。金融市场理论假设是金融研究与石油价格预测的前提,目前石油价格收益率时间序列研究主要还集中在传统金融市场理论假设下,即投资者理性假设、有效资本市场假设(emH)和价格随机游走假设。鉴于Fama的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的不完美性,peters(1996)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设(FractalmarketHypothesis,FmH)。石油价格系统是否也具有分形特征,是研究石油价格波动规律的前提,也是石油价格波动理论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之一。(2)石油价格系统的记忆性研究。现有文献针对石油价格系统对历史信息是否具有长期记忆性,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石油价格系统的持久性、记忆性及非周期循环长度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石油价格系统波动规律。(3)石油价格复杂性规律的优化研究。在以往的石油价格复杂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如在混沌特征量的确定和混沌存在性判断上,引入Cao算法、BDS检验方法、小数据量算法等,进一步深入研究石油价格的混沌特征。

三、石油美元理论研究现状

石油美元(petrodollars),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即opeC成员国石油出口的美元收入加上其他商品和劳务出口的全部外汇收入,扣除进口必要的商品和劳务开支以及私人单方面转移净额后所余下的外汇。由于石油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因此也把产油国出口石油和相关技术所得的全部外汇收入统称为石油美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计,石油出口国的真实石油收入在2005年就接近8000亿美元,大大高于2002年的3300亿美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估计,1998年至2005年,opeC国家因油价上涨带来的额外石油出口收益超过了13000亿美元。考虑到opeC国家的边际进口倾向仅有40%左右,本国金融系统又欠发达,再加上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美元盈余,国际资本市场上由此增加近万亿石油美元的资金。巨额石油美元资金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石油美元流向直接影响全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关系。

诸多学者(Smolyar,2006;Kearney,2008)认为石油美元的流向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的经常性项目流出阶段到后期的资本性项目流出阶段:第一阶段:经常性项目流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石油出口国用获得的石油出口收入增加进口,通过进口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支持国内消费和投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1973年到1981年期间,opeC成员国石油出口收入边际进口倾向由0.14增加到0.42,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成员国由0.08增加到0.25,俄罗斯由0.77增加到1.08。

第二阶段:资本性项目流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美元的流向主要是以资本性项目为主,即石油出口国用获得的石油出口收入购买外国资产、增持外汇储备、投资国际金融市场等。1974-1976年和1979-1981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各石油输出国对高油价导致的财富剧增缺少投资经验,他们把大部分石油美元投入了美国国债市场和为数不多的几家国际银行。1998年以后,石油美元在投资方式上有了重大改变,石油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投资趋于多样化,从原来单一的存款于国际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进行再投资转变为直接投资、组合投资、以外汇储备的方式持有外汇资产等方式,imF的相关研究表明,第一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各石油输出国主要持有的是储备资产和国外银行的存款。从1999年开始,opeC各国的组合投资的比例上升到了28%,外汇储备的比例上升到了19%,而投资于国外银行的资金由1978-1982年的58%下降到了47%。未来石油美元理论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研究石油美元环流(petrodollarsRecycling)。石油进口国家大量利用欧洲银行贷款来弥补因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贸易收支逆差,石油美元在产油国和非产油国之间不断循环,形成了石油美元环流。针对石油美元环流的形成机理、石油美元环流的流向路径、石油美元环流的结果等相关研究对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研究石油美元与中国经济。“9·11事件”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快、市场容量大、人民币升值预期、社会政局稳定的特点,成了中东投资者多元化投资战略的重要选择之一。中东石油美元已经逐渐转向中国市场,包括中国的资本市场、房地产、企业股权、石油化工等。因此,石油美元投资与中国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热点。(3)研究“后石油美元”时代的经济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元与石油紧密挂钩,二者之间被画上了无形的等号,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美元储备。但21世纪以来,国际油价无节制上涨,美元持续贬值,世界范围内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去美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2008年初,伊朗提出在石油交易中完全停止使用美元结算。因此,研究中国如何面对未来“后石油美元”时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四、石油汇率理论研究现状

石油汇率(petroleumexchangeRates),是指石油价格与汇率两者之间的关系。石油作为与金融联系最为密切的基础性能源,其价格的变动牵动着全球经济的脉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跨国贸易日益频繁,汇率问题也为国际社会所关注。诸多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和汇率之间并非是独立的,石油价格与汇率的变化息息相关。

早期关于石油价格和汇率的研究侧重于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石油价格对汇率的冲击模型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Krugman(1981,1983,1987)最早展开此类模型研究,他假设系统中仅有美国、德国和opeC组织三个成员构成,三者之间相互进行贸易和资产投资。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三个成员之间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从而需要进行汇率调整以恢复收支均衡。通过建立均衡方程,Krugman研究了每个成员的收支平衡及汇率的动态行为。其结论是一国汇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该国货币资产在opeC风险资产中所占的份额α,二是该国出口商品在opeC进口商品总额中所占的份额γ,三是从opeC进口石油的份额σ。其中α和σ是在短期内导致实际汇率波动的因素,而σ和γ则是影响实际汇率的长期因素。Golub(1983)基于资产组合方式也建立了石油价格和汇率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讨论了石油的需求弹性的影响。Golub模型的研究结论与Krugman基本一致。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opeC国家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该模型的结论。

此后,大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石油价格波动和汇率间的关系。pindyck&Rotemberg(1990)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的oLS回归表明,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日元的贸易加权汇率指数与原油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的关系,即石油价格的上涨将导致本币的贬值;Lastrapes(1992)检验了生产率变动、石油价格变动等实际冲击以及货币政策等名义冲击对美国实际汇率的影响,发现实际冲击是导致美国实际汇率波动更加重要的原因,而名义冲击则只在短期内起作用。enders&Lee(1997)采用不同时期的数据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Kausik(1998)和Chaudhuri&Daniel(1998)等利用月度数据研究了oeCD16国汇率与石油价格的关系,显示两者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均衡关系,且存在由石油价格到汇率的单向因果联系;Zhou(1995)、amano&norden(1998a,b)等通过不同时间阶段石油现货和期货各品种价格与美国实际汇率的研究表明,石油价格是决定美国实际汇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因果性检验表明石油价格的变化导致了美元实际汇率的波动而不是相反;perry(2000)对美国的研究也显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但同时还表明了汇率对石油价格的外在冲击作用,而并非是没有影响的;此外,也有学者对西班牙(Camarero,2002)、日本(amano,1998)、G7国家(Chen&Chen,2007)、俄罗斯(Jouko,2004)、opeC国家(ayoub,2004)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8

[关键词]中药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医药行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行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为医药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在该类产品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中药产业不断发展,栽培药材近200种,年产量30万吨,野生药材收购品种500多种,年收购量40万吨,全国中药材年收购总值160亿元人民币;中药制药业特别是中成药工业发展较快,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中药知识产业是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总值2332亿元,其中中成药400亿元,占17.2%。

2.入世后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我国中药产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是现实而紧迫的,具体体现在:首先,从中药出口情况看,日韩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我国的中药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对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缺乏有效战略,经济效益不理想。其次,从中药进口情况看,“洋中药”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标准与规范程度高,外观精美,而且定位明确,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二、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竞争对手的因素

(1)日韩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已经形成一些优势

目前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而中国大部分中药产品由于与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距,虽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只占3%,而且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其余份额为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并且我国中药进出口出现逆差。受中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吸引,东南亚、韩国、日本等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抢占中草药国际市场。

(2)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发展天然药物,世界植物药公司大量涌现

天然药物的发展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世界上有170多家公司、40余个研究团体致力于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每年研究费用达110亿美元。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已被广泛应用,部分国家已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

(3)大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市场,一些进入国内中药市场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医药企业大量涌入。由于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科研能力和管理经验,因而对国内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种天然药物已在我国注册,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就超过1亿美元。

(4)技术贸易壁垒

由于中药材在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我国历史上传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国产中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这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稳定性难以控制;还有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量等问题,远远达不到欧美有关药品甚至食品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成为各国对我国中医药出口设置技术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

2.我国中药产业自身的原因

(1)中医药传统文化发展、传播的限制

中药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之一,其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医药一直未能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医药文化包括草药、按摩、针灸等中医疗法几乎不为西方所认知,1980年wHo宣布了43种病症为针灸适应症,促使针灸登上了世界医学舞台,虽然情况明显改善,世界人民对中医的了解和认同正在提高,但要被世界广泛认同还需要很长时间。

(2)中药的质量问题

主要表现在中成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研制、申报、质量控制标准。国内中药的临床研究不是在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安全性评价不是在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进行的,生产也不全是在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生产的。同时,又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规范的检验方法。此外,还有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量高、包装材料质量低等问题。

(3)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中药科研投入少,尚未形成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新药研发的机制,国家仍是新药研究的主体,在新药研究开发上,由国家招标立项并进行资金投入,研究单位是重点医药研究院、研究所及大专院校。面对wto的挑战,我国的新药研发必须探求新型运营机制。

三、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已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达6亿多美元。然而,我国中药企业数量虽多,但产品集中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少,在国际植物药市场约占5%的份额。如何加快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中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制定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

1.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现代化发展道路

(1)突出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主业

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拥有“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有7家,它们是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九芝堂、桐君阁、广州药业、中新药业。发挥品牌优势,已成为企业规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2)利用现代工艺,打造中药现代化

一些中药上市公司虽然没有“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却通过科技手段以及先进的工艺,在新药和特药上下功夫,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天士力集团的核心技术是在中药提取方面,应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等技术,首次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的定性、定量以及有效成分可控,填补了药典空白。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药品市场的主导产品之一。

(3)发挥资源优势,提升竞争力

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升竞争力,也是一些中药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资源的竞争在中药行业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品,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中药企业的共识。

(4)通过并购、规模扩张,提升业绩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对于中药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三九集团、华源制药、太极集团等上市公司正是通过并购,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了业绩水平。

2.通过政府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1)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

政府对内在上市融资、兼并收购等方面,对外在市场开放、外资并购等方面,都应提供积极政策予以扶持,引导资金合理流入中药产业。特别应发挥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在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在中药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管理等方面应采取积极政策,抓住新一轮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佳机,在中外合资的中药产业投资基金方面首先取得突破。

(2)加大中药科研力度

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发新药,促进中药产品升级换代,优化中药产品结构,特别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

(3)加强中药质量管理

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应包括药品研发、药材栽培、采集加工、剂型开发、产品包装等全过程的管理。另外,在产品质量立法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打假保名牌等执法方面应加大力度。质量标准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药标准对于保证中药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可以制订既符合中药特点,又符合国际细分市场特点的标准,从而引导企业按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规范运作。

(4)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地的80%是香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及地区,只有20%左右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区。为此,政府应从整个民族产业的角度组织推动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5)采取民族工业价格政策

政府目前的价格政策对于刚刚踏入现代化之路、还需要巨大投入的中药产业发展十分不利,至少应采取市场定价原则,特别是对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保护品种应予以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

(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国宝

要研究学习利用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权等有力武器,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挖掘和保护好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使我们的民族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全面推动和发展中药产业体系

(1)中药种植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但是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和国外企业的低价掠夺,以及国内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一哄而上,连年无序的狂采乱挖,造成部分药用资源紧缺。另外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相当数量的种子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和消失。因此,合理利用、发展中药资源已刻不容缓。目前要加大中药材产业化栽培,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中药饮片

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标准,应用现代技术建立生产中切实可行的饮片的质控方法和标准,保证饮片的真实度和优良度。目前国家药监局将配合中药种植的Gap标准,推出饮片的质控标准,并发以批准文号强制执行,未获得批准文号的饮片将停止生产。

(3)中药新药开发

由于中医开发中药有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寻,比西药开发简单得多,目前开发中药新药,要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针对国际需求来开发中药。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单位开发这六种中药:大川芎丸、冠心Ⅱ号颗粒、抗感泡腾颗粒剂、风湿平、大承气汤颗粒剂、参麦饮,分别按德、美、澳、日等国要求加以研究,争取有两、三种中药以处方药身份进入这些国家。从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在治疗癌症、艾滋病及心血管药物等方面对中药有期望,而西欧多希望用草药治疗慢性病,如神经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以及妇女病,特别是经前期综合症。

(4)中药生产

急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制备工艺、高新技术和装备。近30年来,中药提取工艺及设备基本没有明显的改革和突破,水提醇沉除杂的方法仍是主导工艺,致使我国的中药制药技术及装备技术已经落后国外先进水平近20年,尤其是中药提取、精制工艺不够科学,工艺条件客观化程度不高,制造工艺及装备缺乏集成化。此外,有必要以加速中药高技术产业为契机,实施大品种、大品牌战略,扩大中成药的生产规模。

(5)中药销售批发、零售

全面整顿医药商业企业,逐步消除我国医药商业多、小、散、乱、低的格局,实施医药商业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市场来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集团公司,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6)中药专利保护

目前,其他国家无偿占用我国中药方剂,还抢占了国际中成药市场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加强中药专利的保护已刻不容缓。而截止目前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规,除《专利法》外,还有1992年10月14日国务院的《中药保护条例》、1987年3月24日卫生部的《关于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的规定》。有关的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如建议加快中药发明专利审批进度、加快专利侵权诉讼审理时间、提高侵权赔偿额度、成立中药领域的中介及仲裁机构。不断加强中药专利保护的战略研究和探讨,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由于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具体的路径问题时,应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面入手,认真剖析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在对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索适合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洪政贵:wto与中药产业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8期

[2]吉训超王祥:中药质量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刍议.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3年12月第11期

[3]王丽华杨志勋: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2期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9

关键词:国际化进程民营企业ip模型新兴市场跨国公司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化竞争中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涉及驱动因素、路径选择、战略模式、组织结构、产业结构演化、绩效研究等方面,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是用“中国企业”来进行整体性研究,将其放到东亚企业范围来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和国内市场体系的完善相伴而发生,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不完全是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的独立个体,我国政府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对于民营企业从阻碍到支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不可避免的带有制度背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得出的主流理论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相比较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缺少了政策待遇的演变过程,对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解释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国际化进程理论的回顾,从ip模型演进的视角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文献回顾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逐渐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演变,从国内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过程。企业国际化进程的考察最早可追溯到1966年,aharoni提出的厂商国际化连续性假说为后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提供了启示。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学者Johanson和Vahlne以行为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北欧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形成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形式,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心理距离”现象,企业会选择地理距离相近、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开始国际化的进程,然后再逐步推向更远、更大的国际市场。另外还指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卷入的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可以描述总结为我们常说的四个阶段:一是直接出口;二是间接出口;三是建立海外销售渠道;四是海外建厂生产制造。

国际化阶段理论提出后,在国际企业研究领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1975年当年开始直至21世纪初,瑞典、美国、日本、芬兰及中国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经验研究支持了这一模型。同时,Johanson和Vahlne在随后的10多年中,又对国际化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引入了新的概念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使ip模型的解释力度得到加强。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对企业国际化进程理论提出了质疑。首先是有经验显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是都表现为循序渐进,有些企业出现了跳跃式的国际化;其次,学者们通过检验,认为ip模型对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对于大型企业的解释力不强;另外,企业国际化本身的阶段也不是可以明确区分的,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以对外投资阶段为例,其本身就存在许多过渡阶段。

在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受到各方质疑的同时,全球化时代下新的经济现象:天生国际化企业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很多中小企业成立一开始就使用多国的资源并向多国销售的企业,不符合国际化阶段理论;针对传统阶段理论提出的“心理距离”,Jolly、alahuhta和Jeannet(1992)指出小型高技术出口企业选择初始出口市场的关键因素是市场的潜在有效性,如规模、竞争程度等;后来的学者还通过研究表明,天生国际化企业广泛存在于各国,与传统的ip理论的渐进式国际化不同,天生国际化企业是跳跃式发展的,它们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迅速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且国际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占了一定的比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第三世界国家企业开始了其国际化的步伐,到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学者们认识到传统的FDi理论对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快速国际化现象的解释力有限。邓宁的oLi范式、mathews(2006)提出的LLL理论框架、Luo和tung(2007)提出的跳板学说,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传统ip模型将国际化做为一种战略目标,对推进国际化进程理论的演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梳理发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用传统跨国公司和新兴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而天生国际化理论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中国民营企业总体情况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因此本文仍然选择从ip模型传统的关注点来考察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初始能力如何?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与ip模型相比是否存在国际化进程的不一致?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如何进行海外市场的区位选择?在选择上是否符合ip模型提出的“心理距离”?回答好这些问题,就可以回答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否符合ip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ip模型来解释。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从定性研究的角度来看,案例研究有助于认识一般性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运用情况,其中,多案例研究方法遵循“复制法则”,因对于存在次级分析单位的问题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被广泛采用。对于案例研究的选取数目,社会学不同研究领域的最佳数从3-6个不等,综合案例研究设计质量的判断标准,本文选取3个民营企业作为研究案例。在案例的筛选过程中,本着提高案例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原则,本文选取的案例涉及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区。

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发生存在多种方式,如出口贸易、建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上市、跨国并购、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建厂等,对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基本判断是基于其任何一种市场进入形式的国际化行为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及目标市场进行的。本文通过在“高校财经数据库”、“中国海外上市网”、“凤凰网”、“新华网”等网络资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信息时报》等报刊资源及3家企业的首页中检索相关国际化信息,获取研究所需数据。通过外部公共数据分析企业的具体行为,对数据的获取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在数据收集分析阶段,为了达到结构效度要求,通过备选案例的重复、复制进行了多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的每一个步骤,采用重复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建立了案例研究数据库,以保证研究的信度。

案例分析

(一)案例企业情况

根据上文所述案例选取标准,选取的三个不同行业的3家企业,分别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简称“吉利”)、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重工”),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初始能力

考察企业国际化的初始能力对于分析企业国际化战略有基础性的作用,企业在较成熟的条件下开展国际化能够给其走出去后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ip模型注重企业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对海外经营活动的影响,这与后来的天生国际化企业强调管理者个人能力的本质是一致的。表2为案例企业国际化的初始能力。

从表2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开始国际化道路时,其领导人都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中国企业界标志性人物,曾获得国内、国外企业界各项殊荣。他们所取得的个人荣誉从时间上看,都相对集中于企业走入国际市场之后,说明案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虽然不像天生国际化企业的领导人个人知识经验优势明显,但企业管理者的经验知识与海外经营活动的辩证关系是必然存在的,验证了传统ip模型的本质。从表2中企业开始国际化时的企业业绩可以看出,1996年是华为至关重要的一年,其国内行业排名12,自主研发能力强,1995年其销售额还主要来自农村市场,1996年开始抓住机遇走向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大幅增长,企业管理者的经验知识起到重要作用。吉利和三一重工走向国际市场时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而吉利2003年在港交所上市和三一重工进入非洲市场稳居第一的市场地位也充分说明企业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企业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对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推论1: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符合ip模型所强调的企业经验性知识与企业海外经营活动的辩证关系,验证了企业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对海外经营活动的积极影响,说明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动态性、反馈性的学习过程。

(三)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力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企业国际化驱动力的研究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市场垄断、产品差异化、高额高科技投资及优秀的企业家等。显然,中国企业国际化在投资规模、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等方面不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回顾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国际化驱动力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概括得出4大类驱动因素,分别为市场寻求型、资源获取型(包括掌握技术和管理技能、获取外国市场信息、靠近关键的供给资源)、效率获取型(包括获得更高利润、靠近出口市场、分散金融风险)、战略资产获取型(包括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国际品牌的塑造、根据母国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其它业务发展创造条件、保护原有市场)。研究案例中的3个企业国际化行为,可以得出表3所示的企业国际化行为对比分析表。

表3中吉利与三一重工国际化的起始时间较接近,而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关键转折点也在这一时期,华为的行业特点使得其“走出去”的较早。企业国际化行为的驱动因素存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在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进行限制的历史阶段,也许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具有走出去的能力,企业管理者也具有相当的经验,但国际化步伐却难以展开。

从现有研究对国际化阶段的划分来看,2001年被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三个时间分界点,此后战略资产获取与效率获取成为国际化的主要动因,案例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时间进程与动因关系印证了这一点。民营企业在1999年之后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纷纷走上了国际化快速发展的道路,民营企业家具有的全球化眼光和国际化知识,使得民营企业在这一阶段可以实现国际化数量和质量的共同发展。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理论对民营企业这一阶段的国际化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行业对企业国际化动因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华为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代表,其国际化路径已经演化为一种特有的方式,而其信息产业背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表面来看,这与ip模型提到的国际化阶段的连续性、渐进性存在不符,但究其实质,ip模型强调的是海外投资数量和质量的渐进性,而不是看是否连续完整的进行所有的阶段。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验证ip模型。

推论2:民营企业国际化行为受国家政策影响严重,国际化的主要动因更偏向于市场寻求与获取资源。

(四)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

从表3可以看出,华为和吉利只经历了4-5种国际化行为方式,三一重工也跳过了一些低风险的贸易方式,说明在政策资源支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已经积累的客观经验和不容易引起质疑的身份优势,迅速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国际化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可以获取战略资源、弥补国内市场缺陷的跳板,他们可以有选择地实施一些国际化行为,如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优质资产,迅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理解与民营企业国际化驱动因素表现为市场寻求与资源获取存在一定的冲突,但ip模型强调文化差异对企业的海外投资有直接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长期受到非国民待遇,在国际市场又存在没有品牌知名度的问题。在“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具有应对恶劣环境的素质,面对国际市场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家抱着获取战略资源的目的,选择了跳跃式的国际化进入模式。

推论3: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容易实施跳跃式的进入模式。这就与传统理论所提出的渐进式国际化进程对市场寻求型跨国公司解释力产生不一致,但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区位战略

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由于缺乏间接的国际化经验和制度支持,他们在国际化的初期更愿意选择“心理距离”较近的地区。表4是案例企业国际化的区位市场的分布情况。

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首选目标区位一般是东南亚,其次就是非洲地区,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案例企业验证了这一特点,从国际化的广度来看,所选案例企业均达到了一定的广度,说明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区位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立足东南亚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和战略需求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获取国际资源。ip模型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分析,体现了财务管理风险、成本最小化,机会、收益最大化的理念,企业会选择一种风险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方式,而这一理念体现最突出、集中的就是区位市场的选择。民营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对心理距离的依赖性表现突出,在国际化经验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风险承受能力提高,而心理距离较近市场的获利能力也相对下降,必然导致目标区位的多元化。

推论4: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符合“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随着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也表现出一定的广度。

研究启示

本研究立足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对3家民营企业国际化行为进行比较,得出初始能力、驱动力、进入模式和区位选择的特点,并与ip模型的相关理论要点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化发展的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并对相关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第一,ip模型从提出到不断研究完善,已经得到很多企业国际实践的验证,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某些方面与ip模型存在不一致,但从ip模型的本质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丰富了ip模型。第二,对于作为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应该在不同的时期,考虑自身优势和战略目标选择国际化路径,尝试更多的进入模式。同时,企业在选择不同的国际化行为前,应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规避机制,要充分认识到可能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第三,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争议较少的身份,结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发挥跳跃式国际化进程的优势,加快学习和创新的步伐,在选择心理距离较近的区域获取市场与资源的同时,结合行业特点、自身资源情况考虑进入心理距离较远的国家或地区,以及早获取效率和战略性资产、谋求长远发展。第四,政府要尽可能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很难具备与国外竞争者较量的实力,所以政府在资金、税收和对外关系方面还要进一步给予民营企业支持和侧重。

参考文献:

1.谭力文,吴先明.国际企业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鲁桐.企业的国际化:兼评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1)

3.王国顺,郑准,杨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m].人民出版社,2009

4.李.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与传统跨国公司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5)

5.陈曦,胡左浩,赵平.我国的天生国际化企业特征与驱动力探寻—基于对江浙地区的四家中小型企业的跨案例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4)

6.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J].管理世界,2007(12)

7.著罗伯特,主译周海涛.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8.熊会兵,邓新明.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0(7)

现代国际市场研究篇10

新医改方案最后版本有望在近期公布,随之公布的还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人们热议的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药物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医药出口情况并不乐观。

但是,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保健医疗的战略目标的推动下,传统医药将纳入很多国家的医疗体系。同时,中药在抗击全球性重大疾病中的优秀表现为它在世界医疗领域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中药将赢得更多走进主流医药市场的机会。

当无毒副作用的纯天然药物逐渐成为新的需求浪潮之时,中国中药的出口与发展是否能乘此东风借势而上?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副所长樊敏伟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保健需求的增长,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为中医药提供了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药立法来临

近年来,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问题成为政府与产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中药出口贸易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中药走向世界,面临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随着新的化学药物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化学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用、药源性疾患等不利因素难以克服。植物药物成为了世界各国创制新药的重要研究对象,成为人类新的医药宝库,中药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来到。”樊敏伟说。

“回归大自然”已成为潮流。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备受各国青睐,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

然而,中国出口的中药产品在国外多被用于膳食补充剂、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等领域,这些领域与化学药品相比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这也是目前中国中药海外市场面临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及地区纷纷对传统医药实施立法管理,如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对中医药实行立法管理;澳大利亚率先立法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欧美对植物药实行了立法管理。

樊敏伟进一步分析说:“尽管欧盟是中药难以跨越的门槛,但是部分欧美国家也在对植物药进行立法管理,这些都是将来中药出口再现曙光的基础。”

现代化模式

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副会长乔宝明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中药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先是研究与开发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及现代化剂型,建立中药质量标准规范,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加强中药药理、毒理研究,重视中药临床试验,制定中药生产管理规范。”

中药虽然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要取得世界更多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并不容易。面对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仍需进一步改善国内的发展环境。“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普及力度,让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抢滩国际市场。”乔宝明分析说。

中药现代化的实质是中药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合,与现代学术思想的结合,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结合,并借鉴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和规范,让中药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研究开发出安全、稳定、可控的中药。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徐顽强指出,中国有着丰富的中药人力资源,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药产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普遍不高,客观上制约了中国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中国要通过积极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采取“以医带药”的方式,促进中药的国际化。

配方产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