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33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2

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练习,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意愿和主动性。其实,学生更愿意教师将课堂留给他们,自己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既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为此引入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内心的意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围绕着某个问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在整个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只扮演着指导和参谋的角色,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2)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分析和探究未知的内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

(3)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不要求唯一的答案,更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的策略或者是答案的多样性。因此其结论是开放性的,是不断发展的。

(4)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各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观点得到丰富,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

(5)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通过直接的体验获取最为直接的学习经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学习的目标。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放性练习促进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型的学习,分析和探究问题敢于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变形题目考查学生的思考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这一类型的题目能够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拓展。数学知识其实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只要掌握其中的核心理论方法,写生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2.猜测激发学生探究猜测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实践操作最终发现数学规律。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时,单纯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不足以使学生完全认识和理解。但是通过实践操作就会变得很形象生动了。教师组织学生拿一个胡萝卜,将其削成圆锥形状,学生一起动手测量胡萝卜的质量以及高和圆的半径等,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了圆锥体积的验证方法,并且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一个授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定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假如只知道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很枯燥、很抽象,而且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项目,才能将当天的课堂知识巩固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规划教材内容教育改革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不是一气呵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为探究性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促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5.激励评价,延伸探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而在于唤醒和鼓舞。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探究性学习不仅要进行表面的探究,而且要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能够使学生体验到一些课堂中无法体验的快乐。为了实现探究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即既要注重学习的结果,也要看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四、总结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自主探究开放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40

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这就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变填鸭式学习为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课堂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与同学交流和合作,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知识。很多语文教师对自主探究学习的理解存在着许多误区,这无疑给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对此,笔者在认真反思近几年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的见解。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打造发展平台

有教师就会怀疑,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会不积极主动,而自主探究活动又多,他们会产生厌烦心理,这样更会导致与其他学生的成绩差距越拉越大。其实,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是必然现象,只要能使他们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就达到目的了。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开展开放式阅读,精心设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打造各自适合的发展平台。在教学《故乡》时,可分层次设计以下问题:(1)初步探究:闰土少年与中年时期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指导学生:用“可的人”,概括出闰土的形象)(2)深入探究:可爱、可悲、可怜,组成了闰土的悲剧性格,演绎了其悲剧的人生,他的人生悲剧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3)扩展探究:学习课文之后,初步获得鉴赏小说的方法,找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鉴赏鲁迅系列悲剧小说的钥匙。列举鉴赏题目“我看杨二嫂”(抓住其复杂性来分析,重新认识杨二嫂),让学生撰写文章,课外完成,做到口子小,挖掘深。这样进行开放式阅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收获成功和喜悦,并且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学困生通过自主合作,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不仅注重结果,更不能对过程放松要求

受多年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有些教师急着要把结论搞清楚,迫不及待地把学生往结论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仍“不放手”。要想学生具有语文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注重在教学中创设开放式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注意语文学科多元性和多义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教学《枣核》这篇课文时,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但在质疑环节中提出: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否偏题?学生自己主动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更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用心备课以及钻研教材

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有些教师认为不必用心备课以及钻研教材了。这其实是一种错误观点。首先,一直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开放式自主探究教学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就需要教师课前做细致的备课工作,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传统教学。其次,对于自主探究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要含有可能被学生自主探究时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给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而对于学生课堂教学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现有的教参中又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相对于教师而言工作量反而加大了。可见,语文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废止教师的讲解,关键是看教师这节课安排讲什么,什么时候讲,怎样讲。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会遇到诸多疑难,这就需要教师给予贴切的指导和点拨,有时还需要精讲。实践证明,探究教学应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中进行,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挥作用。

四、不能把探究性学习模式化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8—01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又增强了创新意识,同时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时可将其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1、课前准备阶段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去看教材,理解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现象,并且自己能够提出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去回答问题,现在应该改一改了。因为在提问的过程中也是学生的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使它变成自己的,在这基础上才会提出问题,不理解、不明白是不可能提出问题的。例如学习了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褪色,学生就想了他们的化学反应本质是否相同?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查找资料书,学生总结出活性炭是吸附品红,为物理变化,So2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且可逆,氯水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可逆。他们虽然化学实验现象是一样的,但是反应本质却都不同。

2、课堂参与阶段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掘问题。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首先是学生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当听了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是看到一些化学反应想象时,或是学生自己做题时,可能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经过自己的研究学习发现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是有影响的。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i—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学生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容易接受,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其次是师生之间的研究性学习,当学习了新知识时,学生不一定都明白的,当教师刚给学生说出结论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理解,这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不只是给学生一个结果,还要耐心地和学生一起探讨过程。例如在学习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时,我告诉学生一定要注意: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而且还要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同时如果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学生听了很困惑,不明白我到底在说什么。这时,我就和学生一起研究,通过一个例子来解决问题,当na2Co3

最后是生生之间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教师给他们一个发挥的舞台,就会看到奇迹。学生们知道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当他们相互学习的时候就会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学生手里有各种各样的参考书,可以资源共享。大家共同学习研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有一次我让学生们总结一下氧化剂有哪些。之后就把时间交给了学生,他们兴奋地有的查书,有的查资料,有的直接通过大脑想,学生们都动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研究,我看到了满意的答案:首先是活泼非金属单质:x2

3、课下巩固阶段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5

网络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网络传输完成,而在传统教育形式的师生直接交流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教师人性化的情感,由此形成的人文氛围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但是,网络教育模式改变了这一现状,人文氛围削弱.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营造网络环境下的人文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实时的在线交流,在网络环境中再现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概念探究性教学模式

指的是在教师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性任务为载体,设计一条通过学生个人或团队协作进行科学探索研究来完成任务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完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从中发掘出知识产生的奥秘,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技巧.基于网络环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便利条件,学生学习不再依赖教材和教师的讲授.

3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个人的认真观察、网络搜索、思考总结来挖掘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科学探索研究问题,并将研究的结果通过该平台向大家展示,进而构建学生对应的认知能力.基于网络环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3.1调查确定探究目标

教师进行网络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明确探究目标,没有目标一切工作都无法开展.探究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选择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内容,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水平和网络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3.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在确定了探究目标后,可以根据探究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情境应尽量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创设问题情境应尽量符合以下特征:真实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质疑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生活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想象情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纠错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3分析问题

在分析问题阶段要深入分析问题情境,确定要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探索研究计划,根据问题情境的需要组建协作小组,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教师应当针对问题情境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把握度,指导过多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指导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在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得出最终结论后,要把结论做成ppt幻灯片在所有同学面前做一个展示,由学生给出评价.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造性解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需要一个高效便利的网络环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5反馈评价

该模式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随时开展自评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自己不足并加以改进.在作品最终完成后,要向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展示同时接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好的评价可以增强自信心,建议则可以帮助我们把作品进行进一步完善,加强意义的建构.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布置难度更大的问题情境,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加强个别辅导.

4实例分析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为了能够验证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通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课程《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为例进行了教学试验,下面就以其中一个具体内容介绍实施过程.

4.1调查确定探究目标

文章选取了交换机配置与管理中的一节内容交换机划分Vlan配置作为试验内容讲述教学过程.通过调查确定探究目标,经过认真总结分析确立了探究目标为:理解虚拟Lan(VLan)基本原理;掌握一般交换机按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方法;掌握tagVLan配置方法.

4.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在确定了以上探究目标之后,就可以根据探究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例如:某一公司内财务部、销售部的pC通过2台交换机实现通信;要求财务部和销售部内的pC可以互通,但为了数据安全起见,销售部和财务部需要进行互相隔离,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的.4.3分析问题根据以上2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了解要想达到目标必须首先理解Vlan的概念以及Vlan的配置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借助教材或网络查找方法.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建立协作小组,制定研究计划.新建网络结构拓扑图;划分VLan;将端口划分到相应VLan中;设置tagVLantrunk属性;进行测试.

4.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安装以上制定的计划在packettracer模拟器和真机中进行实验验证.该项目的拓扑结构图如图2所示.最终的实验结果为:pC1pingpC2timeout;pC1pingpC3Reply.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或者做成报告进行集中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5结语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6

1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较为广泛,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的的多个方面,即特点、本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性学习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参与到课堂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最早发生在国外即美国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主;法国已经在初中、大学预备班和高中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日本以综合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德国开展课题学习。最后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国内,我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具体的实施,并且在开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研究性学习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于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没有具体的界定,一般有两种所指:一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二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学习”和“训练学习”而提出来的,通常指教师和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并在课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保证其实施的一门经验课程。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在教育部印发的《课程计划》和《实施指南》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同一个定义,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了,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是一种课程,教育部之所以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而明确提出来,主要是为了真正贯彻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决策。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与此类似观点即霍益萍老师《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是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采取探索、体验,自主的选择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从而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进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把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出研究性学习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

也有学者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识方式、心理过程来了解、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己有文明以及国家和学校举办的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一类课程,专指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列出的一门“研究性学习”必修课,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认为,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世纪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很多观点。陶莉《浅谈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了具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4个特点外,还有自主性和合作性的特点。自主性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料的获得等,或突出学生个体的自主性,或体现合作小组的自主;合作性是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小组的成员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精诚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苏继红《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电的实施》中认为研究性学开放性和主体性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情境性和论证性特点。情境性包括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解决情境”及“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情境”。论证性是指历史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论从史出、先史后论、史论结合,要求史实、史观、史据的统一和理论论证。

4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教师不再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也不再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认为:

任淑慧《健美操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学生在掌握健美操动作的的过程中减少了动作的错误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健美操课程中要求学生自编套路,让学生自己选择,从而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自编操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黄艳,李亮《篮球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结果指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可减少学生动作的错误率,对提高篮球技术动作的精确性、确定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规格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篮球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篮球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朱之红,狄建茹在《构建研究性课堂模式培养大学生可持续英语学习能力》指出通过在英语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增进了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喻思红等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结果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也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促进了教师向以学生为主体这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转变了以往师生关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能够积极的开展。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由认识科学知识过渡到发现科学真理、由接受性学习转变到自主发现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研究性”,它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传统学习方式,更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主动探求。

【参考文献】

[1]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上)[m].当代教育科学,2005(22).

[2]孙明娟.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3]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评价

1、背景

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学习的目标始终一致,但是学习方法、施教方式却是一直在改变。合适的学习和施教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渴望,使施教与学习进一步升华,达到最佳状态。社会在进步,同样,教学方法也要革新。现代化教学要依靠现代化思想、平台、施教手段来实现教育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传统教学方式以老师课堂讲解、学生听课为主,老师是绝对的主角。这种方式在教学中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教与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多弊端。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完全没有自由选择权。遇到一些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听课味如嚼蜡,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听不懂一不想听―更听不懂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打破旧方式、革新老传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兴趣地、自觉地、拓展地和享受地学,这是对教学的最高要求。笔者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通过长期研究,总结出一套施教学习模式,对施教与学习效益最大化进行了探索。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模式集教师教学、学生讨论、综合分析、互动研究和结题总结为一体,具体运作分为创设研究课题、讨论、分组、论证、研究、总结等6个步骤。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依靠现代技术,通过搭建服务器、客户机等方式搭建系统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该运行平台上下交换数据速度快,易于操作、修改、分组管理和权限管理,通讯方便。

2.1教师创设研究课题

将教师准备讲授的一个具体课题在网络平台上,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方向、课题涉及的相关内容、课题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等。通过平台的消息,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2.2学生初步讨论

课题在网络平台后,学生可以在平台的研究专题论坛内根据课题进行第一次分析和讨论。对于教师的课题,学生会从各个角度产生不同的思维来考虑课题的解决方法,并产生大量的相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指导性解答。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及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从而使以往“我听教师解决问题”变成“我要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会在第一时间被调动起来,有助于教师下一步的施教。

2.3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分组

学生解题思路定下来以后,教师把相似思路的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小组成员还可以合作研究,共享资源,共同克服困难,发扬团队精神。每个小组还可以再细分工,让问题解决更加细化,使每个学生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不但做到了通晓知识,而且对部分问题的理解还能达到洞悉的效果。

2.4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各个小组确定下来以后,开始实质性的研究学习。每个小组制订学习计划,确定每个组员攻克课题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分工不分家,互相搭台,共享心得和成绩。学生遇到问题先共同讨论,教师再给予指点,真正使每个人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得团队精神得到发扬,同时,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谓一举三得。

2.5小组汇总学习研究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后,各小组汇总自己的成果,形成小组完整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性学习目的、指导教师、课题成员、研究计划、研究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活动体会等。按照计划,教师对于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既定目的;对于各小组在完成课题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促使其改进,同时,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各小组根据教师的解答和要求,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并将最后的研究报告汇总到教师处。

2.6教师总结

各个小组互相交流,完善对于课题的整体认识。教师最后对课题做出概括i生总结,包括系统分析、剖析重点、讲解学习思路,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对于问题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学习要注意哪些方面,使所有的学生在课题的学习中都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求。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优点

研究性学习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它摒弃了以往老师唱独角戏的状况,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当主角,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的氛围。该模式是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使每个人都成为系统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促进了教与学效率最大化,具体表现分为以下5个方面。

3.1保证教师施教的全面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同学生各方面的提问教师都要回答,从而使得教师对于课题的讲解比以往要多得多。教师从不同角度讲解完课题后,学生的思维和对课题的认识都会得到提高。

3.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使“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从一开始的兴趣取向,到分组后的责任意识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成就喜悦,该模式自始至终都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模式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始终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唱主角。在运作模式上,看似让学生随心所欲去学,但实际能利用整个平台和团队的气场把学生的学习慢慢地归到终点上来。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将“填鸭法”变成“放养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研究性学习模式更为注重的。

3.3运作平台简单

研究性学习平台易于运作。施教对象少到几个人,多到几百人,平台都可以轻松运行。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可以做到因人施教。教师通过平台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小组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施教效果。

3.4注重包容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好比串联电路,当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往往会使整个相关学习道路不通。研究性学习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该模式中,每个学生都是老师,团体中任何一个人的困难都会使得整个小组停滞不前,在同组成员遇到困难时,需要大家共同克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3.5重视研究状态反馈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助于教师通盘掌握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情况,调整施教重点,以免学生产生过多的不解。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课题的解决思路,取其善者而从之,为今后的施教拓宽了思路。

4、网络环境下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注意事项

4.1注重教师的指导意识、观念和素质

虽然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教师不给予有力的指导,学生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对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失去兴趣和信心,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的指导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明白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要有很强的指导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教师不能随意给出指导。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指导,传授一些学习经验,介绍一些书籍、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致使学习受阻时,教师应能看出问题所在并能给出一针见血的指导,使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使学生的学习有个飞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范围会比较广泛,所以教师自身一定要注重自己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第三,教师的观念应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个结论,而要求教师去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指导方案并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

4.2注重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是开放地、自主地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式、内容、合作伙伴等,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是自由的。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一个研究学习过程展示区,从学生开始选题所表达出的兴趣,从他们提出的疑问、想法,到搜集的研究资料及研究过程中的一次次的心得、经验、成果等收获,都在展示区进行展示,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个步骤都进行自我评价。展示和评价能够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保证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量。更重要的是,评价的过程既是一个自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评价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的方式,保证学习的质。学生只有能够管理和评价好自己的学习,才是真正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为了使得评价体系更全面,还可将小组成员和教师的评价作为参考,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要更注重“是否学会了学习”,而非“是否有了答案”,因为我们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9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政治复习课;探究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常是由老师提供复习材料,学生围绕给定材料进行讨论和整理,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新课改”理念下的复习课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变革传统的复习模式,

关于“新课改”下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案导学模式,有归纳复习模式等,我比较倾向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我在参与双流县骨干教师实训的时候,抽到了一堂复习课,我倍感压力,传统的复习课模式,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所以,如何创新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模式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既然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先梳理知识再讲具体的运用,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模式,那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从具体到抽象”,创设情境,通过图文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政治原理,梳理知识点,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充分发挥出来了。于是,“我国的政党制度”这堂课我颠覆了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整体思路分成三个环节:

一、研究考情,预测考向,有的放矢,备战高考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复习课,分析考情,预测考向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战高考。在分析考情,确定考点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考点要全面。(2)考点要准确。(3)目标要具体。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情景回放,自主探究,考点提炼,迁移运用

要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那么“新课改”下的复习课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新课标”下复习课教学情境的创设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创设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3)创设的情境要结合考纲。复习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巩固和运用基础知识,情境设置不宜太多,一定要是简单有效的。例如,我在教学《我国的政党制度》这节复习课时,采用了一条情境主线:“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通过播放中共提出“十二五规划”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什么由中国共产党而不是派提出建议?”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成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知识,在学生构建的基础上,教师发现学生的薄弱项,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知识,最后再构建主干,梳理考点的基础。

三、知识提炼,小结归纳,巩固联系,能力提升

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

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复习课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课堂的小结,有的教师喜欢在复习课开始的时候就进行课堂小结,但是我认为在梳理了主干知识之后,学生对知识的前后联系理解更加深刻,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只需要在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稍加点拨即可。课堂小结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的目的。所以,我在《我国的政党制度》这节课的教学中,把构建知识体系放在了最后,结果大部分学生自己就构建出来了,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复习课应该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使他们从经验中、从成功中,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哲.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04).

探究性学习模式篇10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72-01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是指将相关数学问题放入特定的情境(一般指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中,并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说明这些问题的缘由,最后对于情境下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提炼、总结和有针对性的探究,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另外,要让小学生产生自愿进行数学探究的渴望和需要,并让他们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向,这也有助于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出现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导致情境中问题的指向性不强,缺乏活动的实效性和数学味。在探究学习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所探究的数学知识为主题,以数学问题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联系,在现代生活中找寻数学的信息,以此形成合理性的教学素材,对教学的内容重新整合,在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下,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纠正习惯,培养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假如教师不能正确让数学教学内容成为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那么教学成果就不会由进展,陷入学生不爱学、无心学,教师没有动力和劲头去教书的恶性循环。同时,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会造成小学生们心理上厌倦,阻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会激起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模拟一个问题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让学生深入其中,在这种情境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是生活的模型,教师在实际教学之中,可以将数学理论形象和生动化,采取有效的激趣改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理论的具体情景化,来让学生自动提取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可以在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之中吸取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极力地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操作活动,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不是出示实物圆柱让学生观察圆柱的特点,而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做圆柱。在做圆柱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当长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圆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的侧面。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再创造”的探究过程。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活动,创设多种活动,让活动尽量惠及每个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究这个前提,就如水中浮萍,落不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质疑,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感悟学习的快乐。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五、多元评价,促进提高

在评价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表现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从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方向,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集中评价与分散评价相结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要进行不同的评价,评价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掘学生思维的亮点,让学生看到希望,并力争成功。评价要顺应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来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对自主探索的让学生自评,对小组探讨开展互评,对组际探索的可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方式可采取定量的呈现,如用记分与打等第相结合;采取定性的描述,如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情况。另外还可采取多渠道形式评价,如作业分析、操作,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使教学评价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评价更客观、更民主、评价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