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13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职业教育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原因、核心理念与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再次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部根据这两个决定,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确立改革目标,开始研制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时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困境。同过去时代经济发展与国力增强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三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我国教育无可推诿的重大责任。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四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首先是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次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与目标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将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提供给新世纪的青少年。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是:倡导全人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性的学习;确立正确的评价观;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趋势

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观念这次课程改革虽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在普通中小学范围内开展的,但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基础教育范围。这次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领域的深层次的变革,将促使我国的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转变。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必须适应基础教育的这一变革,另一方面必须借鉴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教育创新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创新上。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农村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走出“纯粹学历教育”的误区,在教育思想上要突破传统学历教育的禁锢,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回归职业教育的本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应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样,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转贴于

从教学方法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关系到教育质量与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倡导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积极培养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实现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理解知识。有效的教学应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感。

课程建设应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淡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也是在探索中调整、演变与发展的,尽管如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仍然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过多地关注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2)过分重视原理与结论,缺乏应用性。(3)呆板单调,可开发的空间较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借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技能课方面,应设计灵活的、小模块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多种技能,从而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在基础课与理论课方面,应体现稳定性,使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样”,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与缺乏整合的现状。

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处理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应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职业教育不应是终结教育,而应是终身教育,任何一种与终身教育相背离的只有短期效果的教育,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社会需求在变化,产业结构在调整,未来将要走入社会的农村职业教育学生的需求也会不断调整,仅掌握一种技能,是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其次,应处理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农村职业教育应更多地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只有就业的“出口”畅通,才有招生的“进口”顺畅,就业问题直接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强调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应努力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提高其自主创业的能力,可以邀请企业家与历届优秀创业校友开设创业讲座,介绍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并确定创业意向,掌握创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与经营管理知识。再次,在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也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善于思考问题,勇于面对挑战。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纵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教育评价上大多沿袭着应试教育“以考定教”的模式,有的甚至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志,这种评价方式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自尊心强、希望得到重视、希望有好的评价;情绪波动多变,内隐性强,从众心理明显;缺乏学习动力与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较差。农村职业学校如果单纯地“以考试论英雄”、“以分数定成败”,必然会挫伤一大批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习彻底失去信心。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适合于师生双方协调进步与发展的评价才是科学的评价,只有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才是客观的评价。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建立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熟练程度,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成一个系统,从而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每一个评价环节成为促进发展

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与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2

关键词:中考数学开放性问题试题类型试题命制特点

开放性试题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提出的,随后得到了许多国家数学教育界的认同,它的出现掀开了数学教育崭新的一页.1998年我国高考数学首先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南宁市自2003年新课改至今每年初中升学考试数学试题中均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开放性教学和开放性试题的一种认同与追求,这种命题趋势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

一、开放题的类型

开放题的类型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学习的分析,本文将数学开放题的类型给予界定,将其分为条件开放、结论开放和综合性开放三种类型.接下来逐次介绍这三种类型,并列举一些中考试题进行分析说明.

1.条件开放题

就是指给定结论,而条件未给出或不全给出,需解题者探求与结论相对应条件的一类试题.

例1.(2005年)函数y=ax■-a与y=■(a≠0)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可能是()

(a)(B)(C)(D)

分析:题目中只给出a不等于0,而a是>0或

例2.(2011年)如图,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并且BF=Ce,∠B=∠C.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加辅助线),使得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2)添加了条件后,证明aBC≌DeF.

分析:很明显,这道题是缺少条件的,要让学生自己添加.学生添加的条件不同,证明全等的方法就不同,因此条件是不确定的,进而此题属于条件开放性问题.

2.结论开放题

就是指给定条件,而结论未给出或不全给出,需解题者根据所给条件得出某些(或某个)结论,然后予以解答的一类试题。

例1.(2004年)写出一个图像位于一、三角限的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分析:条件给出,而满足条件的结论不确定,所以属于结论开放性问题.

例2.(2006年)将图8(1)中的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BC沿着aD方向平移,得到图8(2)中的a′BC′,除aDC与C′Ba′全等外,你还可以指出加着重号全等的三角形(不能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请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图8(1)图8(2)

分析:条件是确定的,全等的三角形不止一对,所以同学们在选择时就有多种情况,结论不同,证明方法也就不同了,此题属于结论开放性问题.

3.综合开放题

就是指条件、结论都不全或未知,只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需解题者补充条件,猜想结论并探求解法的一类问题.与前三种类型相比,它更具开放性,思维环境更宽松,创新空间更广阔.

例1.(2004年)如图6,下面四个条件中,请你以其中两个为已知条件,第三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只需写出一种情况).①ae=aD②aB=aC③oB=oC④∠B=∠C

图6

例2.(2005年)本题有a、B两类题.a类题满分7分,B类题满分10分.请你选择其中一类证明.

(a类)如图9,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再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只需写出一种情况).

①aB=aC?摇?摇②BD=CD?摇?摇③Be=CF

已知: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求证:

证明:

图9

(B类)如图10,eG//aF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再选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只需写出一种情况).

①aB=aC?摇?摇②De=DF?摇?摇③BD=CF

已知:eG//aF,?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求证:

证明:

图10

友情提醒:若两题都做的同学,请你确认以哪类题记分,你的选择是?摇?摇?摇?摇?摇类题.

分析:上面两例题的条件结论都没有给全,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不同学生在选择那些作条件那个做结论时和他们的主体倾向性相同,所以不同的主体选择条件和结论时就有各自的方法.因此,此题属于综合开放题.

二、开放题的命制特点

以下将从开放题的形式、开放题的内容和开放题的背景三个方面来分析近年的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点.

1.开放题的形式

不论是条件开放、结论开放,还是综合开放性试题,从问题提出的形式式上来说,中考数学试题的开放性的考查形式主要是三角形全等的证明、点或线段等的存在性问题、点移动时的最大最小问题、直线与圆的相切与否问题、函数的图像与所在象限问题、方案问题等.而从近几年的中考开放性试题的形式看,其没有突出的变化.

2.开放题的内容

从以上开放性问题的分析及各年份考题的观察,可以看出,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三角形的全等、相似、形状和面积;四边形的形状、面积;圆的切线和半径;函数(如反函数、抛物线);统计,以及方程组等.并对2003年中考以来的数学开放性试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共出现了19道.考查三角形内容的题目有8道,占所有开放性试题的42.1%;考查四边形有关知识的题目有6道,占总数的31.6%;考查有关圆的知识的题目有4道,占总数的21.1%;考查有关函数知识的题目有5道,占总数的26.3%.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历年的中考开放性试题的考察内容较多的集中在三角形方面.

3.开放题的背景

通过对课改后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的分析及观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考查的地方几乎没有(除了2011年的方案问题与实际有联系),都是运用出数学的理论知识来考查的,由此可知中考试题开始意识到要从以理论知识为背景向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转变.

三、对开放题的评价及建议

通过对开放题的本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对南宁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进行评价和建议.

1.从形式上看,课改后每年中考试题中均有开放性试题,这说明教育界对开放题的认同和追求,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但是形式上满足了开放,本质上几乎没做到真正的开放,因为它们的条件结论实质上还是唯一的、确定的.因此建议在以后的开放性问题上可以考虑编制一些实质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从内容上看,主要局限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四边形的形状等,没有更新颖的考查内容.让学生由此也可以找到做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就起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3.从背景上看,几乎都是从纯数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查的.而我们认为开放题的设计应尽量使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件和社会所关注的事件作为开放题的载体,这样内容丰富富有趣味,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从一个知识向另一个相关知识迁移、一种方法向另一种方法转化、一种普遍的结论向另一种新的问题延伸的能力,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以求达到创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3

【关键词】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教学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传统经济和互联网结合的新经营模式。它引领了绝大多数企业自发的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在全新的经营模式刺激下,对专业人才、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等相应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规模平台的不断外延,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现代社会,“软件即服务”概念的诞生,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以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上来看,电子商务领衔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以及网络广告,共同构成我国网络经济的潮流。电子商务的主力市场主要是网购,网购的基准就是市场。市场和经济是一体化主流发展态势。目前从全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上来看,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趋势。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企业之间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出现抢地盘势态;在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展的同时,谋求利润丝毫没有落入下风;在发展中,电子商务生态圈日渐形成并得到完善和发展;在发展中,对固有的传统生产模式正在重组和塑造;渠道融合一条龙发展趋势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未来发展的十年内,其发展的热度都不会减退。基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商务最匮乏的是技术方面的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使得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等与电子商务错综复杂的专业学习成为热门科目。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是根据个人需求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的。当前企业对信息需求的增加,使得企业间竞争成为商业链之间的竞争。未来电子商务发展已经不再是搜索商机、信息这样简单的事情了,而是以专业教学培养专门管理客户的人才。

二、电子商务教学专业建设

电子商务教学专业建设,是基于建设项目和建设目录教学来实现的。譬如说,对于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建设,从建设背景和意义出发,实施目录式教学研究课题。专业建设方案的设计,也是以此为基准建设实施的。建设方案设计分为九个步骤,来实施详尽的实践教学,目录如下:(1)建设背景和意义——背景、意义;建设基础与条件——基础、条件;建设目标语思路——目标、思路;(2)建设规划;(3)建设内容——电子商务教学资源、专业教学服务与作用;(4)建设步骤。

最后一部分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蓝本中,比较关键的一部分。期间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对课程开发规划和资金管理实施以及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综合分析对比。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依托之下,课程教学的专业建设也就有了可临摹的范本。

三、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现状和改革

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渴望程度在进一步拉伸。社会上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诉求,使得《电子商务》课程被列入工商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性和必备性课程。市场化和经济化运营手段的不断提高,教学经验和技能的不断累积,都使得课程建设必须从市场化角度出发,才能收到综合性效果。

电子商务的课程改革,是基于学校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研究项目来考虑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建设开放式教学体系。具体做法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事电子商务能力的需求出发,确定以电子商务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教学模式上,解放思想,面向现代化,对教学内容实施优选的同时,实践教学实用化、将理论研究系列化,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形成富有特色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思路。在课程进行内外,对其内容、体系、框架实施配套选用,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实现对课程知识的巩固。

四、基于市场发展趋势开展电子商务教学

基于市场发展,开展的额电子撒谎那个屋教学,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解决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对信息随时随地的交流处理。深入细化到世界经济的额各个领域。进行的格局和文化环境内,使得教学内容不但深化。

电子商务教学的开展,必须拥有开放性的环境,以弥补其敬爱呕血经验比其他成熟课程不足的情形。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其技术性和实用性。在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方面,要想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教师经常分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在教研上,将新的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和教学专题上,取得相对成功。

基于市场发展趋势开展电子商务教学,必须对电子商务教学教材实施修订,将课程建设就质量进一步提高到新的历史阶段。尤其需要教育部门施以援手,以便在电子商务教学中,进一步深化新理念和新改革策略,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教学的实效性,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五、结语

电子商务住专业建设平台,必须依托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渴求,使得电子商务产业成为中国政府战略发展产业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从教学这一基础方面来培养的。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有潜力的市场,其覆盖区域、前景和趋势以及给予我国目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都是依托其信息时代的无形资产来评估的。本文综合论述了基于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上予以的努力,及其搞好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必要准备和核心努力,从综合方向论事基于市场发展趋势开展教学的具体措施。运用市场化发展趋势中的新理念、新尝试,为电子商务教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4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身体素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40-01

沙洲职业工学院,近年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院党委和行政的中心工作。在认真贯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大纲内容重点体现“淡化竞技、重视能力、积极参与、强化育人”的理念,把“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开创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突破”的“十六大”精神作为我们编写大纲的指南,坚持以树立“健康第一”为具体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突破口,把竞技体育注入精神和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身体素质概念研究。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平衡。[1]或“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机能能力。[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的“身体素质”写到: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取决于身体形态结构特点和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机能的调节状况。活的物质基础,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

二、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研究领域里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如体育课程内容中普遍存在着的偏、难、繁、旧现象;课程内容选取偏重竞技化;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手段单一,有效性差;各类别内容的教学时数平均化,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结构过于学科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内容组织的灵活性、开放性差,课程内容的难度安排层级不分明等。同时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有价值的改革设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主线来取代传统课程内容中的竞技运动主线;结合时展的潮流,加强课程内容选取和组织的时代性和科学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丰富课程内容的结构模式;重视竞技运动教材改造等等。

三、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围绕2002年公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第十一条:“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如表1。

四、改革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研究。下面就对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分析一下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在三年中的变化情况。从调查得出:学生三年中五项身体素质得分最高值和最低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说明通过改革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稳步的提高。同时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三年中身体素质状况表现为:一、二年级普遍提高,其中一年级下学期与二年级上学期达到大学学习生活阶段身体素质的最高峰;三年级趋于停止或下降趋势。呈现出低―高―低的的趋势。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我认为这是由于在一、二年级,因为有体育课存在,学生可以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了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三年级不开设体育课,但是许多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还未提高,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还不足,还没有能完全离开体育教师,所以自我锻炼的效果并不好。针对上述情况,应该在大三全面推进选修选项课,并拓展选项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部门据此统筹安排,加以合理引导,为每个学生确定一项。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改革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未见下降趋势,部分指标反而有所提高,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二)建议。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动机的激励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选择内容,关注学生的体验。改变单纯从育体的角度选择内容,从育人的角度选择内容。体育与健康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国际意识培养。课程内容多样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职业与生活相结合,休闲与教育相结合,如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运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以及体育休闲课程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趋势,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出现小型化、课题化改革趋势,这些课程内容的新变化,进一步扩大体育课程的教育领域和功能,共同促进新世纪大学对人才的个性化、创造型以及复合型的培养,这是课程内容改革的一大突破,也是内容改革的创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08级在职体育硕士

沙洲职业工学院体育教研室

作者简介:赵希记(1979―),男,讲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08级在职体育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5

一、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因此,在未来社会中,世界各国只有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教育必须改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无可争议的共识。而教育改革又当以课程改革为要,因为,课程安排设计是否恰当,能否随着社会变迁和时展之需要,提供学生最适切合理的学习内容,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到教育活动实施的成败,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1.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2.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

3.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4.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

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原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用到数学,数学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国际数学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展开的。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是:

1.强调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目前,现实数学观点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也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这一思想表明:第一,学校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强调数学应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

2.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做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做数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创造的过程来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3.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育

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计算机对数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数学教学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数学教育开始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6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分析,总结美、日、英三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标准、特点和共同趋势,客观地借鉴其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理念和实践,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有利于我们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并针对目前我国体育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新路子,使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17-0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场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席卷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进入90年代以来已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劲的跨世纪的教育改革潮流。新型课程方案的设计要面向21世纪,立足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已成为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趋势[1]。其中,以美、日、英三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为例,其体育课程改革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研究其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对我国的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美日英体育课程的改革

(一)美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由于美国教育是地方分权管理制度,各州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并有权决定教材的使用范围。一直以来,体育课程目标各不相同。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体育标准推出以来,有研究和迹象表明,全国标准提出的体育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被认可和接纳。1992年的研究课题“优秀体育计划的成果”中所界定的“接受过体育教育的人”。具体如下:已经学习了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必要的技能;身体上健康;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懂得参与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赋予体育活动以价值懂得体育活动对健康生活的贡献。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强调体育的学科性;重视健康体能的教育;强调发展运动特有价值的运动课程;重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强调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运动的教学;舞蹈、韵律体操和娱乐活动等受到重视[1]。

(二)日本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日本体育课程一是重视终身体育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学习方法受到高度重视。本次修订强调通过学校整体的力量,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来实现提高学生体力的目标。另外,在新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授课时数由于实施周5日工作制,从105学时减少到95学时。三是采用放松身体的运动;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在这次修订中提出了这样的思想:“从身心一体的观点出发,重新关注自己的身体,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重视与‘放松身体’有关的内容。”在新修学习指导要领中,把“放松身体的运动”作为新内容加进以前的“体操”领域。这是一项全新的内容领域。由此,“体操”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改为“增进体能的运动”,学习内容由“放松身体的运动”和“提高体力的运动”两部分构成。四是保健体育改革的特点;在教育课程审议会关于保健体育改革的精神指导下,日本保健体育进行了新一轮的改订,主要有:目标的改革;课程构成的改革;课程的构成和现行一样,由“体育”和“保健”(都是必修)两部分组成,但由于学校实施周五日教学制度,各学科课时都相应减少,高中“体育”学分由原来的9单位减至7~8单位,“保健”仍是2单位。学习内容的改革;学习评价的改革;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将诊断评价、形成评价和总结评价融为一体,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功能[2]。

(三)英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一是延续性;在体育课程中重视游戏和竞技运动,是英国体育课程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延续性是英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二是相对独立性;在80年代英国批判体育课程不够规范,最后在1988年制定了体育课程的国家标准,这种课程标准在90年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些都与当时世界体育课程改革并不同步的,但最终形成了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三是综合性;英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力图把看来是分散或对立的内容,使之实现协调和统一。在课程标准、课程理论、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考试办法等各方面均努力实现内部平衡,使之发挥综合性的效应[1]。

二、发达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一)课程改革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改革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3]。

(二)课程改革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变以知识为本、学科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取向是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三、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一)更新观念。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心需要,是更新观念的重要前提。加强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体育课程理论是指导课程实践的依据,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就会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

(二)不断调整课程目标。第一,体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需要而制定。第二,学生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不仅指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的需要。第三,体育课程目标对个体的意义将更加具体化、个性化,学生运动的目标将更加明确,主体性和主动性将更加突出。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的交流更加密切,其沟通形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这将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的内涵和形式[3]。

参考文献

[1]钱娅艳,张君,张胜.中美德日四国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3卷第4期.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7

关键字: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启示

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是国内外教育领域关注研究的重点内容,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区别传统的新的趋势特点,目前国内外很多的专家都在进行着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很多高校在教学模式改革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总结国内外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面向学习者,促进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面向学习者、以学生为中心是国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题,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片面强调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挑战与超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召开的高等教育大会中明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模式”,要求教育的决策者们要面向学习者,重点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学生应被视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美国的问世,更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带来全新的变革,变得更加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更加自主的控制学习的进度、更加灵活的有选择性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有目标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加注重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感受,更加注重利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导向、兴趣导向学习,越来越向利于实现科学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2]。

2用技术助力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当今教学工作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这是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过程通常可以划分成起步、应用、整合、创新四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阶段各自的发展特点来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发展规律[3]。

(1)起步阶段。起步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用来帮助课堂教学,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如word、ppt演示文稿、音频、视频软件等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在很多情况下代替了传统的、单一的板书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起来。这一阶段被认为是最为基本的阶段,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均已度过了这个阶段,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学校都度过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是越来越大,这一点已经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

(2)应用阶段。应用阶段不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的日常管理上也开始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开始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渐的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给教学工作中带来的诸多优势与便利。但这一阶段,基础信息设施和优质的教学资源面临着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不是那么的灵活自然,仍面临不少尴尬的境况。

(3)整合阶段。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了新的较大幅度的提升,此阶段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发展得到促进,使得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创新。在此阶段,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得到充分整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得以真正展开,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同时,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得以广泛运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化空间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充分提升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的能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将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

(4)创新阶段。创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全面融合,并对教学模式的改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学机构的设置、运作流程也因此需要重构,这是信息化教学的高级阶段,只有少数教育信息化水平领先的国家进入到这一创新的阶段。2010年美国教育界提出要变革教育模式――用技术帮促学习,强调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来进行教学领域重大的结构性调整”。我国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面已经得到很大的进展,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距离这一创新阶段还有较大的差距,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由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可以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已走在了前列,相对而言,以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与之相比,虽已取得很快的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仍处在初步的整合阶段,“两张皮”的教学情况还是十分普遍。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转变,使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育人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

3开放式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

随着当前各主要国家的教育迈向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未来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从2001年开始,随着“开放式课程”这一项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正式启动,教育资源的共享越来越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4]。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快速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2003年,成立中国开发教育资源协会,启动了精品视频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陆续推出;2011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正式上线;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成为了mooC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分别加入了edX、Coursera平台,上线课程面向全球开放。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都意识到了mooC跨国界发展带来的强大冲击力,并开始采取了行动。

通过以上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网络化、开放化,优质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化已经成为当今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打破了教学资源的内部围城和区域边界,这给我们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带来重要启示及极大的借鉴。

4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的显现出它的很多弊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得出面向学习者,促进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用技术助力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融合;开放式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这三个方面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2]黄志勇,周源,刘锦鹏.信息化导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海军院校教育,2015(02).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8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文化素养;创新意识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现状:面临挑战与机遇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这种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个方面来自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来自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信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研究思考能力,改革势在必行。

2.发展趋势:任重道远

随着信息化全面推开,人们的工作学习直接处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等环境中,尤其是物联网及云计算平台的诞生。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与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其发展的趋势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计算机素养”的特点。

(2)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们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给予了极大的期待。为了能够正确定位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将成为新一轮发展所关注的重点。

从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角度看,能够凝聚“计算思维”理念、计算机技术和方法,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系列课程的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贯彻“计算思维”的理念,使计算机教育发挥等同于数学、物理一样的教育作用,培养和构建学生思维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二、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对“计算思维”的认识

“计算思维”一词并不陌生,众多学者与专家在各种场合提出并强调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在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oftheaCm上给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这篇文章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起了计算机教育领域对思维能力培养的极大关注和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国良院士明确提出要加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上明确指出,计算思维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更是机遇。显然,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整体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思维精神和能力的三大必修课程之一(另两个为数学、物理)。

2.对“计算思维”的理解

然而如何理解计算思维的真正含义,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学习,尤其是思维的最小构件是什么、如何构造?这些都需要教育者不断学习、逐步形成。笔者认为,其核心是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将计算思维融入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构建基本的计算机文化素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但决非要使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计算机枯燥且沉闷,人类聪颖且富有想象力,是人类赋予计算机激情。配置了计算设备,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那些在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实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境界。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它是如同所有人都具备“读、写、算”能力一样,都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这些想法和认识一语道破了构建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独到性。

3.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向

近年来,如何把计算思维引入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研讨。孙家广院士在《计算机科学的变革》一文中指出:(计算机科学界)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想是“计算思维”,很多学者认为它是近十年来计算科学和计算机学科中最具有基础性的、长期性的重要学术思想。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陈国良院士、李廉教授等专家学者认为,计算思维的能力培养是由一系列的课程组成,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训练计算思维的最重要也是最好的一门课程。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并且迫切。这是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挑战,重心是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再创新。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9

   1回顾100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沿革

   我国最早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国传教士的“马礼逊学堂”中开设的“生理学”课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课程体系。而真正的有系统的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开始于本世纪初的1902年。在世纪之末回顾和总结近100年中学“生物学”教育史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向21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补充“钦定中学堂章程”,不但明确而清楚的规定了中学的5年学制,而且还规定包括“博物”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对“博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规定:“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征、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当时的“博物”就是“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12年,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学制改为4年,“博物”开设3年。1922年的新学制又将中学学制改为6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开设“自然”和“生理卫生”,其中包括植物学和动物学,高中开设“生物学”。1932年,初中开始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生物学课程,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这样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几次变革,但总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开设分科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门课程,高中开设综合的“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可以一纲多本的编写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该教材虽然将过去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三部分内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内,但教学内容仍然分为“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三个主要部分及“细菌、真菌、病毒”和“遗传、进化和生态”内容。接着,广东等省市编写出综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苏省教委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建议义务教育教材的总体构想下,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从1994年开始组织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部分高校专家学者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共同编写综合的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从1995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试用,经过几年的试教和不断修改完善,1998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内多本初中《生物》教材的成功编写,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我国初中“生物学”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探索。

   2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2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的内容也很突出动、植物的分类、结构等知识;3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国家开始把动、植物学合并为一门“生物学”讲授;50年代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学、心理学科的进展,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趋势是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开设综合的“生物学”。例如,日本不仅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在高一仍然开设综合“理科”,只在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综合的“生物学”课程。美国在初中阶段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理科”,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生物学”,在高中阶段开设综合“生物学”。英国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也是综合的“生物学”。初中阶段综合的“生物学”课程反映了生物科学内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自身日趋综合的趋势。

   国际上强化理科包括生物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了解社会,也要求了解自然,认为这对人的思维发展和智能培养都有重大意义。“科学”教育界认为,“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还应该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概貌,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认识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自然界是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本质”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生物学的综合性,“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则决定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当然分成植物、动物和人去讲更好。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展,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有关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的是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再例如,初中阶段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时,有没有必要分门别类的教授“草履虫的呼吸”、“水螅的呼吸”、“蛔虫的呼吸”、“蚯蚓的呼吸”……直到“哺乳动物的呼吸”的详细的知识?很多学生此后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草履虫”、“水螅”等动物了,再也不会用到相关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无非是了解动物分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呼吸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它们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如果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生物学教学内容就只有综合起来,而且综合起来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内容的重叠,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强化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既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国外理科教育的激烈改革起于1957年,当时前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特别引起了西方国家对基础教育中理科教育的反省。此后西方国家的理科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大变革时期,逐步取得统一认识的趋势主要是要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英国教育界认为,理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重复他人的经验,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一些教育家在检讨理科教育弊端后主张,在强化基本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理科教育要通过讲授创造发明的科学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验,创造出新的东西。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知识和智力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商品;知识创新的速率愈来愈快;无形化知识资产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等。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类知识创新的速率变化惊人。以从科学到技术的周期变化为例,19世纪为50多年,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而本世纪末,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来越重要。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像鲜奶,纸盒右边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酸臭掉。”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新课程改革趋势篇10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健康第一”的思想、“素质教育”的思想及“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引下,特别在2002年《全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与实施以来,在全国高职院校高校掀起了体育课程新一轮改革的热潮,出现了多种模式的体育教育形式,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领域最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主要探讨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和改革发展变化,努力探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在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新中国高等教育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文献资料,包括高等教育书本、新中国大学体育50年回顾以及近十年有关体育课程的论文等,还收集了教育科学、课程论方面的论文论著等。

2.专家访谈法

访谈部分国内的部分课程专家和到国外考察的学者,收集有关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信息,了解世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3.问卷调查法

对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24份,回收24份,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共发放学生问卷198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三、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1.纲要实施情况

山东省高职院校有6.8%的完全实施有56.8%的部分实施,36.4%的没有实施大纲其原因:一是各高职院校对“纲要”都在进行探讨与研究,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实施计划之中:二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师资结构、场地器材等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体育课程设置及选项课开设现状

山东省高职院校分别在一、一年级开设了体育选项课,开设的选项课与学生喜爱的项目存在很大差异,4所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课内容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田径,这些项目的开课率在95%以上,第二层次为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这些项目在山东省高职院校开课率为38.9%,第三层次为网球、羽毛球、游泳、形体、定向运动,这些项目的开课率为12.1%。

3.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理念和方法陈旧,表现为过分强调客观化和量化评价。评价内容呆板、单调,存在教与考背离的现象。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消极被动,不能很好地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对一些非技能类素质,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受到质疑。终结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缺乏对过程的评估。

(二)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育身与育人相结合

学校体育教学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体表现能力,挖掘和发挥学生自身内在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因此,教师在注重学生实际情况下应该有计划、有目的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按照学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体质、技术水平和可接受能力,经过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体质,完善学生身心发展的快乐型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2.体育课程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体育课程是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体育课程中客观存在的先进社会学理论正是实现体育课程理性化、开放性最终目标构建与支撑的基础。人类学理论要素应用于体育课程,更加体现出体育课程重视人对教育与社会的理性需要方面的培养。现代人本主义理论应用于体育课程,体现出体育课程开放性的特点。将符合体育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理论引入体育课程,必将使体育课程研究更加具有理性化、开放性。

(三)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实施

1.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思想体系

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以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突出健康目的,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科学确立体育教学目标

传统体育教学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通过体育达标测试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新课程革要使体育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利用体育技能的特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银炼的理论与方法,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3.优化体育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推进终身体育教育。新课程体现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健康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适应性。课程设置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要求,强调运动兴趣和能力的增强,培养正确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强调内容的可持续性,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结语

山东省高职院校要充分领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纲要》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事求是地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制定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案,避免形式主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把目标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