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十篇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十篇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57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业务

债务融资――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在我国承销过程中,投资银行在其中有较大的作用。随着投资银行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商业银行仅靠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已经很大与纯粹的投资银行进行竞争。因此,要发挥商业银行强大的金融源整合能力,不断创新投资银行业务。债务融资是目前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最古老的形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运营,同时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创新。如何使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更好的发展业务,就需要根据银行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概述

(1)财务顾问。商务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或经营商的管理顾问,为企业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对某行业、某产品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全面的资料供客户参考。当企业出现经济危机时,商业银行会向企业提供策划等内容,并给出相应的制度改革建设、重建财务制度等来化解企业的危机,减轻在突发事件中企业的压力。在公司兼并或者收购中,商业银行作为进行直接参与其中,商业银行能够为企业日常的运作等方面提供流动资金,随着市场竞争、财务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内容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在面对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公司资金上的问题,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把企业闲置的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投资,我国商业银行能够被投资银行业务所融合的技术管理包括:支票箱服务、对账服务、现金集中等等。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服务中财务信息的咨询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项目融资业务。项目融资业务是针对财产权益做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项目融资主要依据项目是否有融资的必要,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一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风险问题,银行就会把项目作为财产追回的对象,并对此项目进行相关的研究。项目能否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成本收益,项目融资无需政府或者其他作为项目资金担保,只需要根据不同的产业进行相应的策划,对项目策划安排一揽子融资的方式。项目融资缺乏相应的担保政策,有投资银行的介入能够增强项目的可靠性,能够争取到更好的投资者,投资银行通过各种逛人才进行专项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进行研究,确保合同的顺利完成。投资银行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寻找项目投资人,商业银行业可以直接与项目相关的政府、企业单位进行密切的联系,进行项目有关内容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分析,保障项目融资的可靠性。

(3)投资咨询和投资中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投资咨询和投资中介像企业提高相应的信息咨询,能够确保企业资金、外汇等方面的制度法规,并提供各种融资信息内容。同时还从事海外投资信息咨询,为企业投资提供方向,为企业寻找到最佳投资方。

(4)基金管理。我国商业银行有一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特有的优势,而且本身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国家信誉,其金融产品很容易获得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因此,商业银行在2005年发起了“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和发展情况都做了详细的了解,并且深入的研究其发展轨迹,同时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增加,人们社会财务积累的一定程度,银行的储蓄率也在不断地增加,每个人对于资金管理要求不同,就导致很多人对于储蓄开始不满,开始有更多的目光投入到购买基金等融资产品,基金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最终产物,也是发展必不可少的。

(5)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是投资银行以企业的资产作为担保而法当的一种证券,在企业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时,企业固定资产金辉被商业银行所收取,作为信誉以及偿还能力的担保。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将企业原有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或不良资产进行重新运作,尽可能多的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资产证券化可以采取商业票据、中期债券等债务性债券形式,证券资产化是优化资源,减少分散化经营的风险,为使企业发展降低不良资产的存在。商业银行开始顺利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范围,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也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

(6)银行网上交易。商业银行在很多情况下就会出现通路不畅,严重影响了银行各项业务的办理,影响了办事效率,也会浪费时间。因此,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交易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尽可能快的找到银行通路不畅的问题,而银行网上交易能够较少很多的浪费,同时也是对技术的一种全新尝试。网上交易能降低一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够增强银行的办事效率,这样就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业务办理机会,商业银行本身就在发展投资中存在较大的问题,通过网上银行业务的开通就会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网上银行的开通能够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更好的铺垫。

二、结论

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会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上也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竞争问题。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将会更快的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誉,更好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J].金融论坛,2004(12).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业也呈现出与日俱进的发展态势,随之而来的金融业投资风险及管理措施也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在金融业中,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断拓展自身的投资业务,其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也逐渐增大。本文通过叙述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的现状,来分析产生投资业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如何降低可控制的投资业务风险的管理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比例不断加大,在投资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项目投资时,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这能决定一个项目投资的成功或失败。为了使决策能更准确和科学,商业银行应该使用更为全面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几种常见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现有投资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增大其经济收益。

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中的几种风险

1.投资中的信用风险

这种风险是因为债券的发行人不能按时归还本金和支付应付的利息,导致商业银行的项目投资收益出现变动或者出现一些资金上的损失。

2.投资中存在着利率、汇率的投资风险

这种风险是由汇率和利率的不定期变动而引起的收益率变动所造成的资金损失。在债券市场中,利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汇率的影响。

3.投资中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债券之所以会产生流动性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的经营管理状况发生了变化。那么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业务时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4.投资中的其他风险

包括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比如内部系统、人力、技术等产生的风险。还包括可能会出现的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此外,还有由于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的现状

1.不断增大的机会成本中产生的投资风险

我们知道,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使得商业银行不断地开发投资业务,使得其机会成本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并且,现在很多商业银行会投资权益类产品,这无形中也会加大商业银行投资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使得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投资风险更大程度的加剧。

2.投资过程中的出现资金链条的断档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商业银行有其自己固定的资金链条,具体为商业银行对拟投资的资金进行相应的规划运营,然后进行资金的投资,最后是这部分投资的资金产生的增值价值回流,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商业银行始终处在盈利的状态下。如果这条资金链发生断档的话,不但不会盈利,甚至连本金也无法收回。

大部分商业银行基本上不会出现资金链断档,但是其投资也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因为其并未充分利用资金。这其实就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资金不当。而且现在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或者很少有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以及投资方面的人才。

三、商业银行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1.设定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的防控机制

设定和建立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防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的规范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这样的防控机制就是要对投资的风险有一个警示的作用,将投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要让投资的风险蔓延扩大。投资业务的风险防控机制应该同时设定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应该包括:资金及资本的充足度,还有文中所提到的信用风险,以及市场、经营还有流动性风险等几种指标。而定性的指标应包含比如管理层的评价,经营环境评估等。完善这种防控机制,并把这种防控机制应用到商业银行的各项财务和投资活动中,从而降低风险。如果发现风险,可以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2.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完善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内部业务人员分工不明确,而投资项目的责任人又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商业银行一定要考虑到决策的风险,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同时,决策风险要实施责任制,当然,投资风险决策所获得的利润也要责任化,这样既公平,又可以促进业务人员的自我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

3.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

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管理商业银行的投资项目风险,比如可以利用一些风险测试系统,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风险数据库,总结风险投资的经验,进而减少项目投资的风险,增大投资项目的收益。

4.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

在投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来提高投资业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相关人才,这样的投资不会那么盲目和没有方向性,会使投资的准确性更高,也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

总结: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业银行不断深化自身的投资业务,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问题随之而来,比如其机会成本增大的投资风险,还有可能由于资金链断裂造成的投资风险,这些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可以减少和降低这些投资风险,比如可以设定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的防控机制,再者就是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然后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银行投资风险,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在这些策略的帮助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项目风险定会大大降低,并且其投资收益也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史洪静,张恩荣,司静波.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研究.北方经贸.2009(4).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综合化经营资本市场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1、我国商业银行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金融业实施的严格管制已经或正在放松,综合化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实现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在金融机构内部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今国际银行业的主流,全球金融资源正在综合化经营的国际大银行集中。在全球千家银行排名前25位大银行中,除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余均采取综合化经营模式。国外各大银行通常同时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通过业务多元化使资本回报率大大提升。从国际综合性大银行看,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占利差收入的40%-60%,而投资银行业务又是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附加值高、知识密集的新兴中间业务,投行业务的发展将有效地促进中间业务结构的升级,进而有效提高银行竞争能力和经营能力,充分利用持有的金融资源。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收入结构。

2、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首先,近几年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对存款的分流日益明显,依靠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其次,发达的国际资本市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优质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以求获得更有效的资金支持,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能力,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严重影响传统优质商业银行业务的增长;再次,我国金融改革的中心是发展金融市场,推动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其他衍生品市场的整个金融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将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流动性好、有足够宽度和厚度的市场化平台。

3、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加入wto之后,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月12月1日后中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迅速抢摊中国市场,对于已经存在过度的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局面,我国各大主要商业银行将很可能逐渐面临客户资源和资金来源日益萎缩的困境。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来维持和拓展客户资源。并且,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和规避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此外,通过开展财务顾问等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在项目前期介入,了解项目和业主的有效信息,从而有效防范自身及客户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环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7月的央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开办证券、保险、财务顾问、项目融资、银团货款、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投行业务。2003年修改之后的《商业银行法》虽然没有越过商业银行直接办理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这一底线,但是增加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条款,为商业银行日后以特定模式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预留了空间。2005年2月20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可以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期间,银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既可以募集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投资固定收益类证券,也可以募集和管理其他类型的基金。政策和法律上的松动使得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之路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但应该注意到,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还停留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商业银行将投资银行业务定位于服务传统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的发展

在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利差水平相对较高,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经营策略的选择上,更加关心的是优质贷款的增长、收息率的提高和不良贷款余额及占贷款余额比例的双下降。出于这种考虑,商业银行会自然而然地将投资银行业务定位于服务传统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的发展,这种市场定位,从短期来看,确实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整体改进;但从长期来看,对投资银行业务的成长却极为不利。投资银行业务过分依附于传统业务,并作为竞争传统业务的一种手段和辅助工具,使其很难被摆到作为一项主体业务应有的位置,在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上得不到相应的体现,各项资源的投入也缺乏保障。

2、目前商业银行的大部分投行从业人员与真正的投资银行从业人员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商业银行现有的投行从业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银行存贷业务的人员,与真正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专业人员的价值取向、职业文化、专业素质、市场化理念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异。

3、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在相关业务领域和行业的研究水平还比较低

基本该类部门都没有明确相关业务研究的导向,没有明确研究所涉及的规模和深入程度、研究的对象和侧重点、研究的周期和效率、研究结果的形式、研究的手段,以及研究团队的组织建设。对于投资银行的研究工作,其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组织方式等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将无法提高投资银行部门的竞争力。

4、尚未建立与投行业务相适应的有效的业务营销和客户培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由于市场化理念还未成为牢固的职业思维,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护有效的客户培育和管理系统、如何建立庞大和有效的销售网络推销品种,如何加强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决策效率,增强适应市场的灵活应变能力等都是很值得考究的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分析

1、正确处理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的关系

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业务,其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取得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新的收入来源;其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占领新兴市场、竞争高端客户、营销优质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贷款和保全信贷资产等,带动并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从抢占未来市场竞争制高点的高度,从战略上明确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不只是简单地在现有传统产品体系内扩大产品组合的广度和延伸产品线的长度,而是通过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增加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业务领域新的产品线,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之间的整合和联动。在兼顾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促进,实现各项业务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主体业务,注重和追求投资银行业务自身的发展,牢固树立“收入导向型”的发展观和经营理念,并从体制和机制上给予充分扶持和保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依托传统业务促进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带动传统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初衷。

2、提高投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用良好的机制塑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的投资银行家团队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智力密集型金融中介业务,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所以,商业银行既要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又要引进证券、法律、营销、it通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塑造一个具有“能力纵深”并具有合作精神的业务团队,是实现投资银行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单就商业银行内部进行培养而言,可以参照以下方法进行:首先对业务领域和业务类型进行分工,将业务操作流程模块化、标准化以及充分的业务交流,使从业人员在具有较好的专业水准基础上也能体现良好的综合能力;其次可以实行高效率下的较大工作负荷,持续性的培训,严格的考评与维持一定水平的人员流动性的淘汰机制,等等。最后要针对投资银行业务智力密集性的特点,参照市场标准和国际惯例,以经营业绩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专业人才的市场价值和不同项目的收益水平确定分配标准,使人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相对称,让有限资源向最能为商业银行创造投资银行收益的人才倾斜,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应依托自身优势,强化相关业务领域和行业的研究

随着资本市场服务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客户对投资银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迅速提高,期望在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业务类型领域都能游刃有余的投资银行实际将不可避免地因不切实际而走向全面平庸。因此,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追求投资银行的特色化和专业化经营是理智的选择。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的资源状况,进行明确的行业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是实现特色化和专业化服务的基础。对于投资银行的研究工作,其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明确的是,需要的是以投资银行,而不是以经纪业务或其他业务为导向的研究,这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研究所涉及的规模和深入程度、研究的对象和侧重点、研究的周期和效率、研究结果的形式、研究的手段,以及研究团队的组织。进行研究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拿得到好项目”和“执行好项目”,因此,研究的内容应当主要包括面向重点客户群的适当规模的行业研究,以及投资银行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

4、高度重视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工作和建立有效的客户培育和管理系统

要坚持市场化理念,制定适合本行实际的长期和短期营销战略。要充分利用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机构网络、对外信誉等优势,积极发展重组并购、结构化融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交易等投资银行业务,同时不断发展股权私募、上市顾问等业务,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为以后发展全功能的投资银行业务做好各种资源储备。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时,应注意在营销客户、经济效益和资产保全等方面实现多目标并重,尤其是对优质客户的业务要实行交叉营销,形成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开发多元化、个性化、系统化的投资银行业务产品,为客户设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要突破传统的存贷款观念,在为客户融资的基础上,通过提供项目融资、委托理财、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金融创新等投资银行业务,实施多元化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4

关键词:选择权贷款;结构化融资;私募投资机构

当前国内资本市场日益活跃,越来越多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致力于在国内发行上市。该类潜在上市企业在ipo之前一般既需要通过私募融资完善其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又需要传统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提升上市前业绩。在此情况下,一种融合传统银行贷款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创新产品——选择权贷款业务,已经开始在银行间逐渐兴起,目前有多家银行正在逐步开展该项业务的试点或推广工作。选择权贷款作为商业银行为广大拟上市成长型企业提供的“债权+股权”结构化融资产品,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构建新型的银企战略合作关系。

一、选择权贷款业务介绍

(一)选择权贷款业务的基本模式

选择权贷款,也称期权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合作,将债权融资业务与股权融资业务相结合,为企业提供的一种灵活的结构化融资产品。商业银行在与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优质企业签署一般贷款协议的同时,与该企业约定获得一定比例的认股选择权,并将该认股选择权指定由与商业银行签署合作协议的pe行使,在合作pe行权并退出实现投资收益时,商业银行有权分享目标企业股权转让所带来的超额收益。可见,选择权贷款中的“选择权”,其本质即认股期权,是目标企业授予商业银行指定的合作pe在约定期限、按约定价格购买其一定比例股权的权利。

(二)选择权贷款业务的交易结构和具体操作流程

根据上述交易结构图,选择权贷款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商业银行筛选业务对象,并向目标客户进行营销。商业银行先在其客户资源中筛选出符合一定条件的目标企业,并与目标企业接触,向其营销选择权贷款业务。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优势居于主导地位,而pe的目标企业需要银行贷款时,也同样存在选择权贷款业务的机会,但目标企业应同时具备银行发放贷款及pe进行股权投资的条件,并由商业银行和合作pe共同选定。

2,商业银行与目标企业签署选择权贷款合同。当明确目标企业具有通过选择权贷款进行融资的意向后,商业银行进一步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完成对目标企业的信贷审批流程并决定对其发放选择权贷款后,双方签署借款合同。同时,商业银行与目标企业及其股东签署三方协议,约定目标企业赋予商业银行的合作pe认股选择权的数量、价格、期限等事宜。

3,商业银行与合作pe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中,商业银行指定合作pe行使认股选择权,并约定在目标企业上市、合作pe将股权转让获得超额收益后,双方分享利润的比例。

4,合作pe行使认股权,目标企业完成增资扩股。目标企业、目标企业原股东与商业的合作pe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在必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要求目标企业引入的增资资金存入商业银行的监管账户。

5,目标企业上市。商业银行及其合作pe联合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积极推动目标企业完成改制、重组及上市工作。

6,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目标企业成功发行上市后,合作pe转让目标企业股权。商业银行与合作pe分配结算股权投资的超额收益,项目实现顺利退出。

二、选择权贷款参与主体之间的业务和法律关系分析

由上述交易结构和业务流程可见,选择权贷款业务参与主体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业务和法律关系,并通过各种协议进行安排。下面对选择权贷款中参与主体之间的业务和法律关系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与目标企业之间的贷款业务关系

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目标企业提供选择权贷款,该贷款与普通贷款一样,仍按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执行,其协议条款完全适用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的条款,在合规性方面不存在法律风险。

(二)商业银行与合作pe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商业银行与私募机构在选择权贷款项目中的战略合作,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法律关系,双方可分别或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进行约定:

1,共同投资具有增长潜力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和pe签署共同进行选择权贷款业务的战略合作协议,有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和投资信息,为选择权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就共同选定的企业投资项目签署财务顾问协议。商业银行与合作pe在确定投资企业以后,双方签署开展选择权贷款业务利益分享协议,该协议是整个选择权贷款业务中最核心的部分。通常,商业银行以财务顾问协议形式明确与合作pe的收益分配形式及比例。根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可以从事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中间业务,由此形成的业务收入不计入其资产负债表,而根据《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从事财务顾问和咨询业务收费执行市场调节价,各商业银行总行可对该收费方式和标准自行确定及调整。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财务顾问协议及类似中间业务的协议安排,可以合法获得选择权贷款业务中溢价部分的收入。

3,签署私募投资资金的托管及有关业务协议。选择权贷款业务除可为商业银行带来正常的贷款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分成以外,合作pe在资金募集以及投放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托管业务、产品销售业务等,也是商业银行的衍生业务机会。因此,商业银行可就此与合作pe签署相关业务协议。

(三)私募机构与目标企业之间的股权投资关系

私募机构与目标企业之间本质上是股权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因此,一般的私募股权投资协议条款也适用于此双方之间的关系,其特别之处在于认股权的设定及商业银行的介入,双方在协议条款上需作出相应安排。

1,认股权及行权。与一般股权投资不同,选择权贷款业务中私募机构对目标企业的股权投资发生在未来一定期限以内,是一种期权,在私募机构行权后才能转变为现实的投资权益。私募机构的行权有二种方式,一种是私募机构以其自有资金,按约定的股权转让价格受让取得约定比例的目标企业股权,一种是商业银行贷款按约定价格置换为约定比例的目标企业股权,股权转让由私募机构持有,贷款清偿义务由私募机构承担。无论按哪一种方式行权,均需要目标企业的配合及协助,需由目标企业股东形成同意增资扩股及股权转让的决议,由出让方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并由目标公司签署公司变更的登记资料等。

2,股权回购。私募机构行权以后,如果目标企业并未在预期的时间里达到上市的条件,私募机构将无法通过企业上市退出股权以获利,此时的投资风险完全由私募机构承担。因此,在股权投资协议中有必要明确私募股权投资的期限,如目标企业无法按预定时间完成上市目标或无法达到双方约定的盈利目标,应按约定的价格回购股份,以保障私募投资资金的安全。

三、商业银行开展选择权贷款业务须关注的几点问题

1,关于选择权贷款业务的风险承受限额

选择权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创新性结构化融资业务,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对开展选择权贷款业务的风险承受设定限额,例如,限定选择权贷款累计余额和对同一借款人的选择权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同期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一定百分比,并根据核心资本情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业务发展需要,定期进行调整。

2,关于客户对象问题

目标客户选择的正确与否对选择权贷款业务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开展选择权贷款业务的初期,为了控制和防范风险,对客户的要求和标准可以高一些,一般来说,目标客户可定位为以下类型:(1)核心竞争力突出,细分行业或区域性行业龙头,基本符合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要求的优质大中型企业;(2)已有两到三年存续期,具有核心技术优势或独特资源优势,盈利模式与核心团队相对稳定,未来具有创业板上市潜力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在选择权贷款业务模式开展成熟以后,商业银行可以逐步扩大客户对象,充分挖潜其他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中小型企业。该类企业虽然规模偏小,但应当成长性良好,具有自主创新的优势。

3,商业银行的第三方权利问题

在合作pe认购目标企业股权时,商业银行虽不能直接作为股权投资协议的一方主体,但整个选择权贷款业务围绕着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展开,商业银行应与合作pe约定,在股权投资协议中安排贷款银行作为监管银行,并在贷款银行中设立专用账户进行股权交易款项的支付和结算。此外,商业银行有权行使其作为贷款人对目标企业资金监管的权利,以及时了解股权投资协议履行的进展和目标企业的状况。

4,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监控问题

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与职能,通过严格的额度管理、条款控制和项目后期跟踪等手段来控制风险,并且要对融资企业从私募、改制重组到发行上市的各个阶段实行全程监控,通过全方位的项目跟踪机制确保贷款的安全。为确保如期获得合作pe投资股权的超额收益分成,商业银行应全程监控合作pe所投资股权的动态信息,对融资企业分红送股、改制挂牌、后续私募、上报ipo材料、ipo挂牌及上市锁定期解除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控。为防止合作pe发生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应对合作pe相关投资账户实施重点监控,并监控合作pe投资股权的登记过户、托管、分红送股及最终的投资退出等各个关键环节。此外,为防范pe在企业上市解除锁定期后迟迟不退出的风险,商业可在双方合作协议中约定最迟退出期限。若pe过期仍未退出,商业有权按最迟退出期限前最近收盘价格与pe进行收益结算。

四、商业银行开展选择权贷款业务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商业银行通过与pe合作进入股权投资市场,在新兴市场和产业获得长期丰厚的投资收益。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因此,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商业银行对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虽然各银行在2006年前后加快了与私募投资机构的合作,纷纷通过信托渠道发行私募股权投资信托理财产品,曲线进军直投领域。但是,此种变相或间接进行的股权投资,实际已经违反了上述法律的规定,面临“准入”和“退出”等方面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而在选择权贷款中,商业银行并未直接参与对企业的股权投资,可以使商业银行合理地规避有关法律障碍间接地进入股权投资市场,从大量客户信息中筛选出具有增长前提的优质企业,借助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熟悉客户企业情况的优势,分享新兴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高额回报。

2,有利于吸引和培育优质客户,满足成长性企业深层次融资需求。

选择权贷款将传统债权性融资业务与股权性融资业务相结合,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它改变了以往银行对企业的简单授信模式,使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同时也能获得商业投资者的资本注入,因此,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发展早期的融资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此外,企业在银行和私募投资机构的培育和引导下,治理结构也能得到更好的规范和完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开展该业务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收益,而且可以通过创新的投行业务模式吸引和培育优质客户。

3,有利于增强中间业务产品竞争力,改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

商业银行开展选择权贷款业务有利于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实现中间业务的结构升级。选择权贷款属于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其收益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贷款基本收益:正常贷款利息;(2)中间业务收入:财务顾问费;(3)ipo超额收益分成:合作pe投资股权溢价的分成收入。可见,选择权贷款可以带动结构化融资、股权融资和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发展,在获取普通贷款利息收益的同时,赚取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掌握信息、客户等优势资源,往往它的议价能力较强,而且,项目主要是银行推荐给合作pe的,银行对项目有较强的控制力,因此,相应地银行从中获取的利润分成也会较高。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家银行与合作pe约定的分成比例一般为2:8。

4,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实现较快增长。

选择权贷款目标企业股本融资完成后,其私募及ipo募集资金都将存在银行开设的监管账户。目标企业资本实力增强后,其通过贷款等债权融资的杠杆亦会加大。因此,商业银行一旦与目标企业建立起基于结构化融资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将促进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得到较快增长。

5,有利于商业银行更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项目风险,实现贷款安全退出。

商业银行开展选择权贷款业务,需要全过程协调目标企业私募、改制及ipo进程,可以通过与律师、会计师、保荐人等专业机构合作,用严格的尽职调查手段去识别、控制项目风险。目标企业私募、改制及ipo的顺利推进,也将拓宽商业银行贷款的退出渠道。

6,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投行业务转型与创新,深入挖掘业务机会,延伸业务范围。

选择权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一种产品,它通过结合期权的形式赋予商业银行和投资者更多的选择性,从而实现合作与收益的多样性。商业银行可以以此为契机,探索投行业务的转型与创新。在开展选择权贷款的过程中,银行提供贷款和客户资源,私募机构提供具体上市服务,但通过合作,银行实际上是把私募机构变成了自己的业务部门。通过这种商业模式创新,银行把触角延伸到了以前从未公开触及的pe投资、ipo等领域。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业务定位;混业经营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及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挑战。在此情形下,中国商业银行开始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探索。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经央行审批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探索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而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变化,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也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1.1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收入结构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人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金融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突出问题。为竞争优质客户,各商业银行被迫下调贷款利率,贷款收益率逐年减少。投资银行业务绝大部分品种具备高附加值的业务特点,这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支柱性业务。中间业务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具备风险较低回报可观的特性。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占利差收入的40%~60%,而中间业务收入中投资银行业务又是主要收入来源,其他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也可以通过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分散和化解风险。因此,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收入结构。

对商业银行而言,它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之中,有些风险银行可以通过适当的风险识别、评价和监控机制,运用某些金融工具来防范。近10多年来,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和债务证券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规避风险。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有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需要。

1.3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外资金融机构将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开展全方位的金融业务,由此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肯定会越来越大。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必将竞争中国商业银行的一流客户,达到投资级以上信用级别的优质公司客户可以通过国际全能银行和一流投资银行直接到海外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筹集低成本资金,也可以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吸引公司和个人存款通过基金等投资管道流入资本市场。客户资源和资金来源的相对甚至绝对萎缩,必将对已经存在过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处于包夹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创新业务品种(主要是投资银行业务品种),提供与国外商业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才能适应金融市场一体化竞争的需要。

2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劣势

2.1优势

(1)客户资源优势。我国商业银行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客户基础,与广大企业客户有着长期紧密的业务往来关系和有效沟通渠道,对企业乃至所属行业生产情况、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前景、财务状况都十分熟悉,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金融需求十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客户“量体裁衣”的投资银行服务,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2)信息优势。商业银行网点遍布全国,业务触角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这些遍布全国的庞大分支机构网络,在日常经营中,各地分支机构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商业银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信息中心”,完全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掌握经过资本市场分配的资金在社会经济各层面的使用及运作效率情况,为其开展资本市场业务提供决策依据。

(3)综合服务优势。当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需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也需要信贷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的支持。因为商业银行有着门类齐全的资产负债业务,能向客户提供从财务顾问到配套融资、会计结算等“一条龙”式的综合服务。

(4)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投资银行业务尽管属于典型的批发业务,很难作为标准化产品进行全面推广,但同类业务的基本做法和操作思路仍有触类旁通之效。同时还可分摊向客户提供服务中所发生的固定成本费用,凭借范围经济效应降低服务成本,这是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

(5)资信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级别最高。优良的信誉是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先决条件,可以获得客户的依赖,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6)资金融通优势。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等负债业务聚集了大量资金,为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资金保证,尤其对于企业的购并贷款、项目融资等,都可提供巨额资金支持。

2.2制约因素

(1)业务范围受限制。在分业经营的监管条件下,银行只能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业务项目需要作变通处理,因而束缚了银行的手脚。目前商业银行无法获得ipo经营牌照,堵住了商业银行直接为客户进行ipo业务的大门;《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6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国内的银行系pe大军中,政策性银行以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为代表。由于特殊历史背景和所承载的特殊使命,它们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家被允许直接控股pe机构的政策性银行。

2009年3月,中国进出口银行控股50%成立成都银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之后又与九鼎投资、深创投等机构合作成立了多只子基金。同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设立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作为直接投资和股权投资的载体和平台,注册资本金人民币350亿元,主要业务包括三大块:海外项目投资、建立城市发展基金、股权基金。2011年,国开金融与苏州工业园区一起设立规模达600亿元的母基金。其中,pe母基金规模400亿元,管理机构位于北京;VC母基金规模200亿元,管理机构位于苏州。首期150亿元目前已经募集完成。

而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政策限制只能绕道而行。其中,建银国际首开先河,在香港设立建银控股然后返回境内开展pe业务,这种方式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曲线pe的常用手段。

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受体量限制和发展规划相对滞后的影响,主要为pe提供募投管退各个环节的金融服务,包括设立、咨询、募集、托管、项目推荐、投贷联动、并购贷款、被投企业结算、投行等。其中,设立、募集和托管三类业务是目前股份制银行提供pe产品服务最多的领域。

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认为,商业银行的pe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5年到2005年。市场上活跃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是呈散状分布的外资机构,如鼎晖、弘毅、红杉等,商业银行主要提供结算和托管服务;第二阶段是从2006年到2015年。2006~2011年属于前半期,中国pe迎来黄金发展期,商业银行主要发展pe的综合金融服务。在2012~2015年的后半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将进一步深化信贷和风控机制,放宽更多条件,与基金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但这一阶段仍属于服务阶段。第三阶段将始于2016年,是商业银行全面经营pe业务的阶段。商业银行想在pe行业扎根,直接做Gp和Lp是发展趋势。从客观条件看,商业银行金融资产体量庞大,用自有资金做Lp或者发行资产管理计划来投资pe完全有可能。

当前,商业银行开展pe业务的最大障碍在于法律环境的限制。上述分析人士建议:第一,放宽限制,允许商业银行给pe做一些债权性融资;第二,学习国外做法,允许银行直接做Lp,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第三,商业银行做Gp,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发行母基金或者其他股权基金产品。

“商业银行要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必定要介入管理,不可能一直做服务。但不主张银行马上做项目投资,因为可能会出现一些利益输送问题,毕竟银行在风险隔离以及自身经验人才储备方面还有不足,投资方面还不是很专业。”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创新升级的2.0系统

2008年6月,在天津国际融洽会上,浦发银行首次提出pe综合金融服务“智融投贷管退保”七字方案,当时备受市场关注。经过多年发展,这也成为当前商行银行与股权投资基金合作的主流模式。

与此同时,近几年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无论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pe与银行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随着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不断升级,银行也需要不断考虑业务,将1.0版本的综合金融服务系统创新升级到2.0,具体来说:

在融资方面,商业银行的传统做法是担任财务顾问角色,在本行的私人银行或财富管理中心等部门为基金寻找潜在投资人。其实,从企业多元化融资角度考虑,为基金建立海外融资平台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一种尝试。还有一些商业银行正在尝试结构性融资,把一些大型机构投资人作为优先Lp,把社会资金作为列后Lp。通过股权基金投资到项目上,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这种结构化融资适合大型产业基金和基础设施基金。

而在投资方面,银行主要利用多年积累的项目库资源优势,通过银行客户经理,将基金和企业进行对接;在投后管理方面,银行凭借多年贷后管理体系和经验,帮助基金做企业财务上的监控;在退出方面,银行可以提供投行服务,帮助基金找下家进行上市、并购等方案的咨询。

为基金提供贷款,作为股权投资基金的基金托管银行,是商业银行的另外两大业务。各家商业银行的做法也都大同小异。

投贷联动的首创者也是浦发银行,主要做法是给每个基金配比一定的贷款额度,额度多寡视基金规模大小而定,少则千万,多则上亿,平均每只基金的额度在1亿元左右。如果基金投资项目是在外地,银行各地分行统一将项目清单交到总行,总行再分发到各地分行,由所在地分行跟进,这种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开。

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也有类似业务。比如招商银行的“千鹰展翼”计划,该计划中的“投融通”产品就是能够实现企业pe股权投资资金的提前进入和无缝转换,促成企业、pe和银行三赢的融资产品。其典型案例是招行上海分行为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提供1.5亿元的授信额度,满足其旗下被投资公司的短期资金需求。

在股权投资基金的托管方面,托管人相当于基金的财务大管家,提供基本的增值服务,包括做资产保管、资金清算等。监督核查是托管衍生出来的增值服务,比如复合会计,银行和基金各自对企业进行做账然后对账,发现问题后由银行负责调账。一般内部是以银行为主,但是工商年检的时候是以管理人为主。分账户管理是另一类衍生服务,主要是负责基金各个Lp的账户,可以让其了解本金的损益情况、投资过程中所承担的费用等。

此外,未上市企业的估值体系也是各大商业银行角逐的重点领域。一般情况下,被投项目都要经过几轮融资,估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基金管理费和项目收益提成的分配。

一些商业银行也正在考虑进军pe二级市场,为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服务和权益转让过程中的咨询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现有条件看,现阶段商业银行扮演的间接融资服务商角色很难突破,主要是受困于两大限制:第一是《商业银行法》的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当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一个证券基金子公司,但需要银监会特批;第二是来自《贷款通则》的限制,政策明确规定贷款不能用于股权投资,导致商业银行只能做pe的服务和配套。

但以上限制并未阻挡银行的pe热情,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尝试银行与pe业务结合的新途径。2009年,建行曾尝试用理财产品开展pe业务,但这一做法随后被银监会叫停。2012年底,华夏银行的理财事件风波,引发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大检查,导致《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出台。

目前,商业银行从事pe投资主要有两种新模式:一种是借道信托,通过信托平台做股权类信托,但是由银行控股,相当于银行间接做pe投资。例如交通银行旗下的交银信托、建设银行旗下的建设信托,又如2013年6月,兴业国际信托(兴业银行持股73%)成立的全资pe子公司兴业国信资产管理公司。另一种是商业银行通过基金子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项目,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工商银行的工银瑞信和民生银行的民生加银。2013年7月,建信基金、建银国际合资成立建信资本管理公司,开展横跨一、二级资本市场的全面资产管理业务。

“金融机构”这顶王冠给银行系pe带来的压力似乎远多于荣耀。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如何区别pe基金和非法集资?pe是私募产品,这点毫无疑问,但银行能否帮助其寻找投资人?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目前都是以财务顾问的方式帮助基金募资,而不是直接提供融资服务,否则就存在合规性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和法规角度看,银行进军pe受到较大限制。目前,对于私募类产品,银行和基金之间只是一种关系,银行负责向投资人提供信息,但投资人和基金之间的所有行为只能在这两者之间发生,不能通过银行传递,也不能通过银行签约。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投资银行业务

一、我国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选择

国际上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两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全能银行模式并不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银行集团经营模式,它属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商业银行内部综合经营模式。这两种经营模式的区别见表一。

由于商业银行直接控股非银行金融业务在我国缺少法律依据,除目前已成立的中金公司、中银国际两家国有商业银行控股的投资银行外,其他商业银行采取这种经营模式很难突破法律障碍而组建自身的银行集团。即使突破了法律障碍,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商业银行还不具备采取银行集团经营模式的现实条件。而且这种模式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解决许多政策法律、有效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此种经营模式暂时还不具有法律基础与现实条件。

商业银行通过内设机构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内部综合经营模式应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商业银行在这种模式下经营投资银行业务,有利于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增加盈利渠道,实现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降低其经营风险。二是商业银行通过内设机构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内部综合经营模式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三是商业银行在这种模式下兼营投资银行业务,可以在充分发挥原有的人才、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实现传统商业银行与新兴投资银行的互补。

因此,综合经营模式既符合当前政策法律规定,又有助于发挥商业银行自身优势,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这种经营模式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是当前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

二、内部综合经营模式下的发展策略

虽然在现有的分业经营体系下,内部综合经营模式具有很多优势,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投资银行业务仍然只占总体业务的极小部分,这与国外综合性商业银行有着较大的差距,内部综合经营模式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来提升投资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业务比重和盈利贡献度。

1 建立按事业部制运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部为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需在总行层面建立按事业部制运作的投资银行部,给予投资银行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以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充分调动内外部各种资源,对投行业务实行系统的策划、拓展和管理。

2 投资银行部与行内其他部门进行有效合作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需要与公司业务、同业业务、资金业务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在竞争中形成合力。

3 投资银行部与行外金融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间接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以满足客户对综合性投行业务的需求。

4 是进行准确的客户定位和适当的业务选择,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客户定位应建立在现有客户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的综合特征,分析潜在需求,作出准确定位。从商业银行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出发,投行业务的开展应以公司客户为主要客户群,以大型优质企业为当前重点发展的客户,以成长性良好,与银行服务实力相匹配,具有潜在投行业务需求的中型公司客户为未来重点业务开发对象。

5 商业银行必须详细分析自己的组织结构、业务特色、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与专业投资银行相比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劣势,根据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建立具有投资银行竞力特点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起一整套与商业银行原有的、保守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同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在规范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完全对外开放以及国内金融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的趋势愈加明显。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业务交叉融合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随着《商业银行法》等法规的修改以及相关政策的松动,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制度事实上已经被突破。然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论是从监管者还是从金融机构自身角度,目前都还只是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基于此种原因,笔者认为内部综合经营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兼营投资银行的现实选择,而商业银行通过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在境内组建银行集团,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最终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毅杜要忠译,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

[2]王海雁:美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简史[J],经济学家网,2003-6-12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认股权证股权投资投贷联动

当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往纵深方向发展,社会融资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具有债权与股权属性的投贷联动业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5年以来,国务院、银监会相继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发展投贷联动等新模式,对创业创新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在此背景下,认股权证作为一种在资本市场较为成熟的股权投资业务,能够较好地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进行融合,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一、认股权证在“投贷联动”中的应用内涵

认股权证是指协议一方可以在约定的时间以约定的价格购买或者出售标的资产的期权安排。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支持为企业提供债权融资,同时以认股权证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从而形成“股权+债权”的“投贷联动”模式。因此,附认股权证的信贷融资是商业银行在“投贷联动”业务中的一种有益尝试。

首先,从收益结构的角度来看,附认股权证贷款既使得企业获得了相对固定的资金支持,也使得商业银行获得了双重收益。一是债权收入,由于在贷款协议签订时就已约定还款利息,商业银行的这部分收入不因企业经营状况而受到影响。二是股权收入,认股权证相当于给予了商业银行企业持股人资格,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的股息和分红。

其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附认股权证的贷款是债权与股权的组合,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按照直接或间接的持股比例对目标企业行使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确保企业走在健康发展的轨迹上,以获取超额的股权收益。

二、认股权证在“投贷联动”中的应用价值

一是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附认股权证的贷款协议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坏账风险,增强借款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如果借款人发生流动性事件(如ipo、收购或并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使认股权证维护自身利益,以此弥补贷款损失。

二是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认股权证作为一种“债权+股权”的融资产品,有利于商业银行参与拟上市或成长型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如果借款人成功上市,或者股价上涨,商业银行就能通过行权从中获得超额回报,构建起新型银企关系。

三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商业银行通过设计信贷融资与认股权证产品组合,形成债权与股权相统一的融资工具,有助于减少借款人的筹资费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借款人完善企业资本结构。

四是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在“大资产”环境下,认股权证具有股权投资属性,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满足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和资产保值增值需求。

五是有利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工具的研发上前景广阔,而认股权证业务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发展体系完善的金融业务打下经验基础。

三、认股权证在“投贷联动”中的应用模式

一是与pe/VC合作,形成投贷联盟。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债权融资,pe/VC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商业银行充分借助了pe/VC的专业能力,将与企业所签订贷款协议中的认股权授予pe/VC行使,由pe/VC决定进入和退出所投资企业的时间节点,共享超额收益,形成多方共赢的格局。

二是综合化经营,打造“一站式”股权投资服务平台。商业银行应着眼自身财务战略和经营目标,发展银行、信托、基金、投行、资管、评估等业务,以设立直接投资子公司的形式,将认股权证业务纳入股权投资体系,并在业务版块之间设置风控机制。

三是发起成立或参与股权投资基金,联动股债业务。商业银行以发行集合投资计划或参股的形式介入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后者向企业投资的方式间接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针对目标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并约定获得该企业一定比例的认股选择权,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最大化资产收益。

四、认股权证在“投贷联动”中的运作流程

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程、制度,梳理出一套适合开展附认股权证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七个方面:

一是初选目标企业。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制定附认股权证贷款投向标准,并由专业化的营销团队筛选出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如果商业银行与pe/VC合作,则应由双方共同商定拟投企业。

二是尽职调查。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身在行业中的信息资源,或借助pe/VC等第三方机构力量,按照风控标准,深入把握企业管制团队、产品、市场需求、竞争优势、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拟投企业作出充分可信的价值评估。

三是确定目标企业。按照认定标准,确定拟投企业,审批其授信额度和认股条件,同时进行后续营销和跟踪。

四是签署附认股权证的贷款协议。商业银行与企业签订贷款协议、与企业股东签订认股权协议。如果商业银行是与pe/VC合作,则须书面约定商业银行、pe/VC之间关于认股权的数量、价格、期限和利益分配等细则。

五是行使认股权证。商业银行按照协议注资目标企业,通过pe/VC或银行直投子公司获得企业股权,形成对目标企业的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控制关系。

六是推动目标企业上市。商业银行通过动员资本市场资源,推动目标企业进入财务重组、公开市场发行阶段,从而获得超额收益。在与pe/VC合作进行“投贷联动”时,商业银行需按照协议进行利润分成。

七是转让认股权。一方面,目似笠悼砂凑崭饺瞎扇ǖ拇款协议实施赎回权,回购由商业银行直投子公司或pe/VC持有的股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价值判断,进行股权转让,退出目标企业股权架构。

参考文献

[1]GeorgCejnek,ottoRandl.Riskandreturnofshort-durationequityinvestments[J].JournalofempiricalFinance,2016(3):181-198.

[2]Ketang,Changyunwang.areChinesewarrantsderivatives?evidencefromconnectionstotheirunderlyingstocks.QuantitativeFinance,2015(8):1225-1240.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混业经营;风险控制

一 引言

在全球银行混业潮流的冲击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意识到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严格的分业格局开始松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商业银行法》修改案,都为将来的混业经营做了有意的试探和留下了法律空间。同时,在看到商业银行顺应混业潮流而开展投行业务所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潜在的风险。目前,由于经营管理能力低下、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制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从而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两家倒闭、一家被收购、两家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华尔街前五大独立投行无一幸免于这场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独立投行模式最终覆灭,由前五大投行创造的近75年的金融神话就此终结。

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立足我国现实,建立起完善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险内控和外部监管机制,防范其潜在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做好混业经营准备、更好地融入全球性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风险分类

(一)道德风险

由于银行危机往往会因连锁反应引发整个经济体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都对银行给予特别保护,可以视为特殊的津贴。当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津贴收益就从传统部门扩展到投行部门,受津贴外溢的影响,证券和保险业务风险将完全处于金融安全体系的保障范围之内,从而产生道德风险。此外,业务的交叉融合也为综合银行利用内部信息侵占消费者利益提供了机会。一旦投行业务与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潜在的利益冲突,可能导致银行客户利益由此受损,并可能威胁国家的金融秩序和安全。

(二)关联风险

商业银行往往将过桥融资、担保资源作为撬动并购顾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手段。反过来投行业务也能成为拉动贷款和其他融资需求的重要因素。为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和收费水平,实现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化服务,商业银行采取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打包捆绑销售的方式进行营销。这在带来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关联风险,操作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风险。

(三)投资风险

由于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与货币市场有着明显的区别,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经验欠缺,因此如果我国商业银行将业务领域延伸到证券领域进行投资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投资风险。

(四)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这些高风险的业务并获得高额回报的同时,也意味着投行业务必将携带着其他资本市场的风险进入商业银行。银行通过附属的证券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证券、房地产等领域。由于综合经营时机并不成熟、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监管机制远不完善,结果盲目综合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在随后国家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整顿中,这些投行业务损失惨重,最终形成不良资产。市场混乱和风险管理措施的缺乏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就此监管层为隔绝风险建立了分业经营体系。

(五)政策法律风险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已渐成风气,部分政策和监管法规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商业银行有望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的创新空间。但是目前我国仍实行金融分业制度,对于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和政策,而且这种分业管理容易造成政出多门,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交叉经营,也不利于风险控制和监管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再者,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双方对监管政策的解读可能也会产生角度差异,比如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实行必须报批的市场准入制度,但很难保证被监管者不会进入监管者划出的禁入区,特别对这种以软服务为特征的投行业务更容易出现类似问题。

三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风险产生原因

(一)客户对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的认知度不高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客户对项目融资、重组购并、投融资顾问、财务顾问、信用评级等投行服务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此前商业银行一直未系统开展投行业务,所以客户对于商业银行提供投行业务的认知度不高。很多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部门没有认识到投行业务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客户的强烈需求,还局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投行业务的客户培育工作滞后,很难在业务营销中向客户提供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方案。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自身因素的制约

1 投行业务的风险文化有待重塑。

首先表现在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发生的风险文化冲突上。审慎经营是商业银行普遍秉承的原则,对待风险往往采取规避的态度。而投行业务则在风险文化上比较激进,强调承担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如何去识别、管理和控制投行业务相关的风险,是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背后又隐藏了两者业务经营文化和理念的差异。

2 投行业务规划的缺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日尚浅,甚至部分银行设置投行业务机构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应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新兴业务,并未对从事投行业务形成清晰和统一的认识,从而缺乏长远的规划,更谈不上构建系统的发展战略。所以,投行业务的发展仍然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无法将商业银行在投行领域巨大的商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更无法撬动全行的综合化经营,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变。

四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美国投行风险管理缺陷的借鉴

1 外部风险监管环境的缺失。

格林斯潘领导美联储的时代,自由化市场经济的思想占了上风,这直接导致了美国政府放松了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监管。杠杆比率是衡量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在数值上等于资产与权益的比值,反映了公司承受财务风险的大小,对金融机构财务杠杆比率做出要求并有力监管,是风险外部管理的重要方面。可美国证监会却放松了对金融机构财务杠杆比率方面的要求。美国投行平均的总财务杠杆大于20倍,而净财务杠杆在15倍左右。高杠杆可以提高资本回报率,却也对风险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公司低估了风险,导致拨备额不足,将使单一业务的风险在杠杆作用下,放大至整个集团。

2 对于风险的漠视。

对于美国投行的失败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就是对风险的漠视,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美林和贝尔斯登的破产都反映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了风险意识对于投行的重要性。纵然风

险管理的体系如何完善,风险管理的技术如何先进,如果不时常心存风险忧患意识,那么这些体系和技术就不能良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也就不能够在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有效地规避风险。

3 度量风险的模型本身存在缺陷。

由于市场环境、组织规模、内部管理等因素不断趋于复杂,美国投行的风险管理经历了原始管理、分散管理、集中管理和全面管理四个阶段,对于风险的度量逐渐从定性分析发展成为今天的运用大量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但是度量风险的模型本身却是存在缺陷的,过多依赖模型的计算出的结果,其隐藏的危险不言而喻。除了模拟技术,数学模型本身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最终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风险控制

(1)外部监管建议

1 控制市场准入。

市场准入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指通过对银行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依法进行审查和批准,将那些有可能对银行业健康运转造成危害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来保证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对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市场准入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银行审慎经营,防止银行过度冒险行为。因此,市场准入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银行控制风险,谨慎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就应当先从市场准入的控制人手,把市场准入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

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防范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银行监管机构还必须构建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银行监管机构运用金融风险指标对出现风险苗头的银行机构进行风险分析和评定,及时将有关风险预警信息反馈给该机构,必要时对其进行检查监督。可以借鉴美国的CameL评级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设立一组能够全面反映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指标体系,定期对相关的金融机构的内部变量进行测评并据此作出警告、限期改正、停业整顿等相应处理,从而达到早日发现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在金融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建立:第一层是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系统,第二是区域金融预警系统,第三是地区金融预警系统。

(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风险内控措施

1 健全风险识别与内部评级机制。

为了防范混合经营投行业务所产生的各种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还必须构造有效的风险识别系统。参照监管当局设立的一组可全面反映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所面临风险的指标体系,如VaR、CVaR等,我国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其投行部门或子公司的内部变量进行测评,以便尽早发现和有效防范相关风险,同时还要强化压力测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该机制还要求商业银行按规定上报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包括银行内部的相互支持、关联交易、担保等信息,由监管当局根据有关资料和列出的识别指标以及相应的指标权数,计算开展投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并作出风险评估,对风险大的机构提出警告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目的篇10

从商业银行视角看开展投行业务的必要性,目前基本形成了共识:中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发展投行等新兴中间业务,以应对金融脱媒、国际竞争的挑战,并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进一步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金融体系存在薄弱环节

从历史和现状看,中国金融体系存在薄弱环节。根据可获得的数据和研究,金融体系的资金分配可以认为是无效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5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我国的投资资源的分配并没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CSiS,petersoninst.,2008;oeCD,2005;邵一华、马庆国,2001)。金融系统资金分配无效,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重要原因,是系统内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方式比重过高、角色定位单一,权益类投资主体作用偏低甚至缺失。

(二)传统商业银行角色难以弥补薄弱环节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间接融资长期以来处于主导地位,但其难以有效解决小企业融资等难题,难以有效弥补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商业银行基于资产负债表管理下提供债务性融资,这决定了其必须遵循稳健的经营理念、较低的风险偏好和严格的风控标准。向高风险、高成长性的企业等提供债务融资方面,并不是传统商业银行的长项,为这类企业提供资金的另有其人。企业从创设到稳定经营,一般经历创业期(Start-up)、成长期(initialGrowth)、稳定扩张期(SustainedGrowth)三个阶段。一般只有到达扩张期以后的企业,才更多地以债务融资方式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或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

(三)金融体系完善需要商业银行角色转变

健全而有效的金融体系,需要量大面广、实力雄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家独大”的商业银行。我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VC、pe、企业设立的产业投资(并购)基金等各类主体逐渐完善,但是其年投资额仍远小于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余额,且在客户资源积累、人力资源配置、网点分布等方面,与商业银行相差甚远。因此从完善金融体系角度看,也需要商业银行在传统角色基础上,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进一步丰富角色定位,发挥自身客户资源优势、资金优势,为强化薄弱环节提供支持。

二、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约束

(一)外部监管对经营范围的约束

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证券期货业务可在符合条件的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展开,原则上有条件地放开了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但在实际运作中缺乏相关的具体法规制度,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只是从事投行业务价值链上的几个环节,商业银行难以真正获得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不能直接从事证券承销、证券交易等业务,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财务顾问类业务,债券承销类业务(主要限于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承销及创设顾问业务),以及类信贷业务(包括银团贷款业务,重组并购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资产管理业务在国内外商业银行中,一般为与投行业务平行的独立业务类型。

(二)市场制度不完善对投行业务拓展的制约

市场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制不规范,往往使得投行业务的价值无法得到真实展示,导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相关业务拓展受到制约。具体而言,企业上市顾问是商业银行替代证券承销的投行产品,但实践中受环境的影响,一直未得到充分发展。商业银行因信贷等业务的联系,对拟上市企业有更全面的了解,理论上有助于提高承销商的“价值鉴证(Valuecertification)”质量,但由于中国承销商声誉机制欠缺(梁琪、余峰燕,2014),商业银行介入证券承销行业并不具有执业质量优势。

(三)商业银行业务体系对投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最初大都脱胎于信贷等商业银行业务(以下简称商行业务)。商行业务体系对投行业务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商行业务为起步阶段的投行业务提供了客户资源、风控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在类信贷投行业务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投行业务快速发展、业务品种的不断丰富,为商行业务设计的资源配置方式、风险控制体系、组织架构方式等,已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行发展形成了制约。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发展投行业务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商行业务与投行业务的关系定位的指导思想。应对商行业务的市场竞争、适应客户的全方位金融需求,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债务融资工具承销等投行业务,在实践中与商行业务形成了良性互动,为商行业务特别是其中的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如果过于强调投行业务对商行业务的支持协助作用,而忽略投行业务发展本身就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组成,容易将手段(投行、商行业务联动整合)与目标(发展投行业务)相互混淆,导致投行业务商行化、投行业务公司业务化。二是商行业务风险管理文化对投行业务风险控制的影响。投行业务脱胎于商行业务,其风险管理理念、控制手段等,不可避免受商行业务风险控制体系的重大影响,特别是类信贷投行业务。但从根本上看,商行业务与投行业务运作机制不同,面对的风险因素各异。如果过于强调甚至简单照搬商行业务风险管理要求,容易导致投行业务信贷化,不利于培育和强化证券承销、证券创设等投行业务能力。三是商行业务资源配置方式对投行业务发展基础的影响。投行业务在人员、编制等资源配置方面一般直接沿用母行原有体系,也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业务线“条条”弱、分行层级“块块”强的地区事业部制架构,不利于组建跨部门、跨层级项目团队,不利于实现有效的总分行联动、跨部门联动,这也是导致基层行出现“高端投行业务财务顾问化,财务顾问业务息转费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投行业务在资源配置的量方面相对商行业务存在明显不足,用工机制、薪酬机制向商行业务看齐,与投行业务特点脱节,难以为投行业务发展提供扎实基础。

三、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策略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在确定将其打造成商业银行新的业务板块、金融体系内权益类融资主要参与者的目标下,应充分重视外部环境给予的机会、形成的约束,充分尊重结合商业银行内部传统因素的影响,确定有取舍、分步骤的明确策略。从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看,将原有运作模式、风控体系等等彻底推倒重来,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应该在承认中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路径依赖的基础上,依托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客户评估、贷后管理等优势,建立与其他业务协同发展的策略:加强与传统商行业务联动,获取范围经济;加强与资产管理业务联动,发挥资金优势。

(一)依托传统商行业务,找准产品创新点,推动类信贷投行业务稳健发展

一是以项目融资业务为基础,积极研发并参与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ppp项目,与传统信贷业务各展所能服务实体经济;二是以并购重组顾问业务为基础,积极研发并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企业资产重组项目。

(二)发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债券投资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债券创设和债券承销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