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十篇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十篇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13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1

1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

高校动画专业在开展教学计划中,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提升,缺乏结合动漫行业发展前景需求的教学体系规划。长时间在此环境下,所开展的各项教学计划也会受到影响,限制了学生操作创作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目标,也会影响到高校?踊?专业人才技能水平的提升。教学目标制定要从多层面进行,制定阶段性的目标与综合目标,但当前的动漫教学模式中,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目标设置缺乏合理性,学生学习动画专业的兴趣得不到提升,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也增大了人才培养与动漫岗位之间的差距。

1.2高校动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当前高校动画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环境下,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也将会受到影响,难以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来了解动漫行业发展动态。师资力量问题与高校管理重视程度有很直接的关系,教师在工作岗位中个人技能得不到提升,同时缺乏社会实践,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过于单一,并不能掌握动漫行业的发展动态,最终影响到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整体水平提升。

1.3动画专业培养方法单一

动画专业教学通常是从理论与实践操作两部分进行的,缺少动漫企业顶岗实习引入,这样的环境下并不能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虽然所培养的动画专业人才具有操作能力,在设计技术上也能够满足人才需求,但由于缺乏顶岗实习,导致对动漫行业的真实发展情况不了解,难以按照企业用人要求来提升个人技能。教学方法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提升,导致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不能应用到工作岗位中,动画设计理念也表现得十分落后。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需要从教学体系完善改革的角度来探讨,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来促进整体动画教学能力提升,满足当前的动漫产业发展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输出,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2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模式优化

2.1明确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方法,高校教育人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掌握最新的动漫产业发展动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开展期间,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掌握教学目标落实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支持,并根据所得到的沟通结果来优化下一阶段的教学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配合行业发展动态,向高校学生渗透学习目标,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这种方法在最终教学效率提升上也能够得到保障,培养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动漫行业人才。

2.2开展教师培训,强化师资力量

随着教学计划开展,定期对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教师在岗位中个人技能能够得到提升进步,综合全面资源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合创造性思维养成的学习环境。所制定的教师培训计划,要充分结合当前的动漫产业发展动态,制定长期师资力量建设计划,并根据所开展的成果来探讨学生是否掌握全面知识,强化教学计划落实的效果。日常教学任务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定位相结合,在教学计划落实阶段也避免了学生接受困难的现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迎合当前的行业技能需求,组织教师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培训学习,将所了解到的先进技术向动画专业学生渗透,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

2.3以动漫行业发展为向导开展培训计划

对于教学期间常见的培训计划单一问题,可以通过对产业发展前景分析来提升培训计划的多样性,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动漫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是不断进步的,以职业分析为向导开展培训方法确立,首先要观察产业结构,以及当前动画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优化解决现存问题,并探讨有效的培训计划调整措施,才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办学能力提升,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所制定的动画人才培训教学计划要尊重学生个人差异性,同时面向不同起点的学生来进行,确保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2

关键词未来技能计划;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终身学习;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G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27-0064-04每个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新加坡独立建国仅50余年,就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发展神速的现代化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说: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1]。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同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政府不仅重视中小学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国民的技能培养,投入大笔经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国民的就业保障,并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于1965年立,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玉麟宣布:“教育计划必须伴随经济计划,为国民提供技术教育和训练必须被看作是取得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政府相信,帮助失业人群最好的方法不是为其提供财政资助,而是帮助他们增进自身技能来促进其就业。

1991年,新加坡工业与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计划,亦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高科技、高工艺、高产值集约型产业的一流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准。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推行了包括“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等在内的系列计划。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资讯科技革命、环境变迁等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9月成立了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Council),成员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劳资政学联手推动国民的职场技能提升。委员会的四大核心任务是:帮助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应产业需求构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与雇主联合设计技能架构,依据员工个别潜能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文化。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未来技能的目的不是告诉年轻新加坡人须在某个阶段就锁定某种行业,但我们得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强项与兴趣,选择教育道路时不是被截分流,而是在获知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后做出明智选择。”

二、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自2015年起,陆续针对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员工以及企业推出不同专案,以协助其提升竞争力,包括: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未来技能进修奖、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未来技能导师计划等。

(一)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新加坡政府于2015年4月在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与餐饮4个领域率先推出“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学生通过面试与适合的雇主配对,获得在职培训机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并接受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同时还能修读获领域认可的课程。通过这项计划受聘的学生可获得5000新元的奖励。为支持企业在栽培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源,雇主也能获得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

在此计划下,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为对方提供在职培训与指导,毕业生则可边工作边进修,通过实习工作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同时报读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提升技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让1/3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参与这项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二)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

政府于2016年投入10亿新元推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定期补助年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技能培训课程,预计超过200万名公民可获得500新元补助,且不限使用期限。该项补助可用于在职进修技能课程,亦可累积补助金额,用于未来更适合为技能增值的培训课程。

(三)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鼓励40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提升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以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40岁以上符合申请条件的员工将获得高达90%的学费补助。

(四)未来技能进修奖

有意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公民,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奖项的目标是促进事业处在初期和中期的新加坡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系统。成功申请者每人将获得5000新元现金,协助其发展与提升专业技能。未来每年将颁发2000个进修奖,涵盖的课程从短期技术培训到博士课程,范围广泛。例如,为了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在2016年为从事物流工作的公民颁发50份未来技能进修奖,鼓励他们掌握这方面的深层技能。

(五)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

要使员工成为一个领导管理者,除工作经验与能力外,还需与区域或全球市场接轨,并担任关键职务。政府提出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协助企业通过工作轮调或到海外工作等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员工成为企业领导人。为此,政府持续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关优质的领导管理课程。

(六)未来技能导师计划

为协助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阶层指导下属的技能,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共享的未来技能导师人才库,使中小企业得以接触不同专业领域之导师资源。该项计划由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指派企业伙伴,协助感兴趣的中小企业招聘和管理导师。导师来源涵盖不同领域之技能高深且经验丰富的退休者,或具备高级管理经验的专业在职人士。

三、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特色

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期望使国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潜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

(一)以职业生命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新手,或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银发苍苍的退休人士,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提升技能。比如,“在职培训计划”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项目与工作配对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并达到边工作边培训的目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则可以选择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申请课程研修奖金,定制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政府则提供继续深造技能的补助金,并为他们提供跨部门轮换或导师制等服务。退休人士则可以修读许多满足其个人兴趣的课程,以丰富其晚年生活[2]。

与此同时,该计划还提供了在线授课、晚间和周末课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选择。政府还推动各类机构对这些课程学分的认可,以使它们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并为人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凭证。

(二)政府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并确保人人受益

政府过去每年平均投入6亿新元用于技能培训,而在2015年至2020年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大幅增加培训开支。正是依托这些资金,修读课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费用不高。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额外提供培训补助金,以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状况[3]。该计划的口号是“你的技能,你的资产,以及你的未来”,这极大鼓舞了每个人的⒂胍庠浮

(三)组织架构清晰,并鼓励多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未来技能计划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负责实施,但为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来技能局”和“新加坡劳动力局”两个法定机构。其中,未来技能局隶属于教育部,承接劳动力发展局目前负责的技能培训项目,主要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劳动力发展局将重组为劳动力局,仍然隶属于人力部,负责发展劳动力队伍,与企业携手精简和优化人力结构。在政府部门之下设立法定机构,可以更灵活地招聘人员和使用经费,并使这项计划得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政府谋划政策并提供资助,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而雇主、雇员和学生享受服务。目前该计划提供超过1万门课程,种类达到57个,它们都是由政府认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律政部与教育部和新跃大学合作开设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建设局与工艺教育学院合作推出计划以培养建筑人才。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参与其中,比如人民协会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来技能@人协”计划。新加坡全岛15所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参与该计划,共有超过200项课程开放报名,种类超过45个,包括插画、糕点、按摩、手机、社交媒体等课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修读这些简单易用的课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多管齐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该计划实施,激活了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五)政府将推出一站式网络平台

在未来技能计划下,政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网络平台,让新加坡人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为自己的技能培训规划方向和进度,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向新加坡人灌输持续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这将协助年轻人发掘并培养个人兴趣,掌握职场所需的重要技能,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并将人的终身学习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无论是每年大批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各个城市流动的农民工,或是职场中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和提升,以赶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工作需求。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着力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可用之才。

(一)政策先行,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倾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倾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成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规范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同时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持续教育和继续培训,解决人力和技能差距,以支持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技能提升的持续性

在经费供给方面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还可多渠道筹措资金,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鼓励调动企业、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集资,支持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捐赠,凡是有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按1∶1配套,并且按1∶2.5的比例给予免税,比如企业捐赠100万元,政府将配套100万元,捐赠人同时可以得到250万元的免税单。

(三)鼓励职业学校为社会学习者定制课程模块、开放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鼓励职业学校提供在职人士不断学习和终身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社会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比全日制课程要更为紧凑,持续时间要短,开设时间要灵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灵活地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实训室)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中职学校可提供兼职证书课程,修完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资格证书。高职学校可提供兼职文凭和后文凭课程。兼职文凭课程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提升机会。后文凭课程满足持有文凭或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以迎合成年人寻求扩大和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或为成年人改行提供不同的专业培训。

(四)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课程

考虑到社会学习者业余学习的便利性,建议政府开发设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政府认证后给予一定资助,扩大学习者的选择范围,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学习机会。

每个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新加坡独立建国仅50余年,就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发展神速的现代化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说: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1]。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同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政府不仅重视中小学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国民的技能培养,投入大笔经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国民的就业保障,并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玉麟宣布:“教育计划必须伴随经济计划,为国民提供技术教育和训练必须被看作是取得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政府相信,椭失业人群最好的方法不是为其提供财政资助,而是帮助他们增进自身技能来促进其就业。

1991年,新加坡工业与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计划,亦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高科技、高工艺、高产值集约型产业的一流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准。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推行了包括“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等在内的系列计划。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资讯科技革命、环境变迁等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9月成立了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Council),成员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劳资政学联手推动国民的职场技能提升。委员会的四大核心任务是:帮助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应产业需求构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与雇主联合设计技能架构,依据员工个别潜能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文化。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未来技能的目的不是告诉年轻新加坡人须在某个阶段就锁定某种行业,但我们得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强项与兴趣,选择教育道路时不是被截分流,而是在获知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后做出明智选择。”

二、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自2015年起,陆续针对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员工以及企业推出不同专案,以协助其提升竞争力,包括: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未来技能进修奖、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未来技能导师计划等。

(一)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新加坡政府于2015年4月在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与餐饮4个领域率先推出“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学生通过面试与适合的雇主配对,获得在职培训机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并接受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同时还能修读获领域认可的课程。通过这项计划受聘的学生可获得5000新元的奖励。为支持企业在栽培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源,雇主也能获得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

在此计划下,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为对方提供在职培训与指导,毕业生则可边工作边进修,通过实习工作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同时报读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提升技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让1/3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参与这项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二)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

政府于2016年投入10亿新元推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定期补助年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技能培训课程,预计超过200万名公民可获得500新元补助,且不限使用期限。该项补助可用于在职进修技能课程,亦可累积补助金额,用于未来更适合为技能增值的培训课程。

(三)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鼓励40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提升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以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40岁以上符合申请条件的员工将获得高达90%的学费补助。

(四)未来技能进修奖

有意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公民,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奖项的目标是促进事业处在初期和中期的新加坡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系统。成功申请者每人将获得5000新元现金,协助其发展与提升专业技能。未来每年将颁发2000个进修奖,涵盖的课程从短期技术培训到博士课程,范围广泛。例如,为了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在2016年为从事物流工作的公民颁发50份未来技能进修奖,鼓励他们掌握这方面的深层技能。

(五)未砑寄芰煨渑嘤计划

要使员工成为一个领导管理者,除工作经验与能力外,还需与区域或全球市场接轨,并担任关键职务。政府提出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协助企业通过工作轮调或到海外工作等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员工成为企业领导人。为此,政府持续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关优质的领导管理课程。

(六)未来技能导师计划

为协助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阶层指导下属的技能,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共享的未来技能导师人才库,使中小企业得以接触不同专业领域之导师资源。该项计划由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指派企业伙伴,协助感兴趣的中小企业招聘和管理导师。导师来源涵盖不同领域之技能高深且经验丰富的退休者,或具备高级管理经验的专业在职人士。

三、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特色

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期望使国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潜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

(一)以职业生命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新手,或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银发苍苍的退休人士,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提升技能。比如,“在职培训计划”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项目与工作配对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并达到边工作边培训的目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则可以选择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申请课程研修奖金,定制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政府则提供继续深造技能的补助金,并为他们提供跨部门轮换或导师制等服务。退休人士则可以修读许多满足其个人兴趣的课程,以丰富其晚年生活[2]。

与此同时,该计划还提供了在线授课、晚间和周末课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选择。政府还推动各类机构对这些课程学分的认可,以使它们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并为人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凭证。

(二)政府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并确保人人受益

政府过去每年平均投入6亿新元用于技能培训,而在2015年至2020年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大幅增加培训开支。正是依托这些资金,修读课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费用不高。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额外提供培训补助金,以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状况[3]。该计划的口号是“你的技能,你的资产,以及你的未来”,这极大鼓舞了每个人的参与意愿。

(三)组织架构清晰,并鼓励多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未来技能计划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负责实施,但为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来技能局”和“新加坡劳动力局”两个法定机构。其中,未来技能局隶属于教育部,承接劳动力发展局目前负责的技能培训项目,主要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劳动力发展局将重组为劳动力局,仍然隶属于人力部,负责发展劳动力队伍,与企业携手精简和优化人力结构。在政府部门之下设立法定机构,可以更灵活地招聘人员和使用经费,并使这项计划得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政府谋划政策并提供资助,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而雇主、雇员和学生享受服务。目前该计划提供超过1万门课程,种类达到57个,它们都是由政府认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律政部与教育部和新跃大学合作开设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建设局与工艺教育学院合作推出计划以培养建筑人才。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参与其中,比如人民协会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来技能@人协”计划。新加坡全岛15所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参与该计划,共有超过200项课程开放报名,种类超过45个,包括插画、糕点、按摩、手机、社交媒体等课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修读这些简单易用的课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多管齐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该计划实施,激活了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五)政府将推出一站式网络平台

在未来技能计划下,政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网络平台,让新加坡人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为自己的技能培训规划方向和进度,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向新加坡人灌输持续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这将协助年轻人发掘并培养个人兴趣,掌握职场所需的重要技能,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并将人的终身学习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无论是每年大批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各个城市流动的农民工,或是职场中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和提升,以赶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工作需求。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着力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可用之才。

(一)政策先行,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倾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倾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成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规范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同时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持续教育和继续培训,解决人力和技能差距,以支持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技能提升的持续性

在经费供给方面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还可多渠道筹措资金,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鼓励调动企业、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集资,支持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捐赠,凡是有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按1∶1配套,并且按1∶2.5的比例给予免税,比如企业捐赠100万元,政府将配套100万元,捐赠人同时可以得到250万元的免税单。

(三)鼓励职业学校为社会学习者定制课程模块、开放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鼓励职业学校提供在职人士不断学习和终身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社会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比全日制课程要更为紧凑,持续时间要短,开设时间要灵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灵活地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实训室)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中职学校可提供兼职证书课程,修完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资格证书。高职学校可提供兼职文凭和后文凭课程。兼职文凭课程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提升机会。后文凭课程满足持有文凭或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以迎合成年人寻求扩大和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或为成年人改行提供不同的专业培训。

(四)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课程

考虑到社会学习者业余学习的便利性,建议政府开发设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政府认证后给予一定资助,扩大学习者的选择范围,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龚雅雯,王泓翔,张素惠.新加坡职业教育及训练发展现况与策略之探讨[J].技术及职业教育学报(台湾),2015(8):18.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3

一、引言

人力是一个涉及质与量的课题,我们要优先做好栽培本地人才的工作,而培育人才始于教育。我们会由2017/18学年起实施免费优质幼儿园教育政策,向幼儿园直接提供资助,大力提升幼儿园教育的质素,为儿童的均衡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小学基础教育是累积知识、培养品格和自我装备的重要阶段。我们一方面会加强支援中学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升学就业辅导服务,协助青年人认识自己,筹划未来,另一方面我们会提供灵活多元及多阶进出的升学、工作和进修途径,以及推广持续学习,以装备青年人追求他们的理想,并加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我们会继续提供升读优质专上课程的机会,并会开拓和推广职业专才教育,以迎合青年人的多元兴趣。

除学校外,家庭的支持和培养维系着青年人的成长,所以我们须巩固家庭作为本港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会与社会各界协力缔造有利家庭的环境,强化家庭的功能。

二、新措施

(一)幼稚园教育

从2017/18学年起落实免费优质幼稚园教育政策,循多方面提升幼稚园教育的质素,具体措施如下:

?S向合资格的本地非牟利幼稚园提供基本资助,让幼稚园为所有合资格儿童提供三年优质半日制服务。政府亦会为合资格的全日制及长全日制幼稚园提供额外资助,以及修订规划标准,以逐步提供更多全日制幼稚园学额;

?S进一步改善师生比例至1:11,加强照顾儿童的多元需要。鼓励幼稚园设立专业阶梯及提供具竞争力薪酬,挽留和吸引优秀教师;

?S因应幼稚园的学与教经验、社会转变及未来需要,修订《学前教育课程指引》;

?S优化“质素保证架构”,强化幼稚园的管治和透明度,并加强政府监察;

?S加强照顾有经济需要家庭的学童、非华语学童,及有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童;

?S加强家长参与及家长教育;

?S长远而言改善校舍及设施,及研究增加幼稚园校舍供应。

在新政策于2017/18学年正式落实之前,邀请关爱基金考虑推行项目,在2016/17学年先为有经济需要的家庭提供一次过的幼稚园学生就学开支津贴。

(二)中小学教育

新学制高中阶段的中期检讨工作已经完成,我们已分阶段公布各项建议。为优化高中课程的推行,以及加强生涯规划教育与相关辅导服务,政府计划将两项经常性津贴包括“高中课程支援津贴”及“生涯规划津贴”转为常额教席,预计可提供约1000个学位教师职位。

为照顾学生的学习利益及进一步稳定教师团队,资助中学如有足够理据,学校在2013/14及2014/15学年因减少中一班所引致的过剩教师可获延长保留至2017/18学年结束。

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政府建议成立8亿港币的“资优教育基金”,支持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栽培10~18岁的特别资优学生,提供学术及非学术的特别培训和个人辅导。同时,教育局亦会继续推行校本资优教育计划,包括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并成立学校网络分享实践经验,以使学校能发掘更多人才,丰富本港人才库,增加我们的竞争力。

鼓励学生学习位于“一带一路”地区的语言,以增强与这些国家人民的沟通能力;并在有关学科和学习活动中,加强了解这些地区的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等发展,让学生思考国家“一带一路”策略在今日的意义、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及可带来的机遇。同时,在“优质教育基金”设立优先主题,鼓励学生多认识“一带一路”及与相关地区交流。

(三)专上教育

增加“特定地区奖学金”的名额,以鼓励更多位于“一带一路”的东盟及邻近地区的学生来港就读。

加强对来自“一带一路”地区的留学生的联系和支援,从而促进他们对中国与香港文化的认识,以及鼓励高等院校安排香港专上学生到“一带一路”地区作交流、考察或短期实习等,以期增加整个地区之间的互动及交流。

提前检讨如何扩大三年试验期的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的范围,让更多在内地读书的学生受惠。

(四)职业专才教育

积极考虑如何落实推广职业教育专责小组于2015年7月向政府提交的报告中的建议,包括进行一连串宣传及推广活动;全数资助中学提供应用学习课程;藉延长职业教育和就业支援先导计划,多惠及两届共2000名学生;支持主要的职业专才教育机构举办大型技能比赛。

经考虑专责小组建议及职业训练局于2015年8月提交的策略性校园发展计划后,计划首先在市区预留一幅土地,供职业训练局兴建具规模及现代化的校舍。

三、持续推行的措施

(一)幼稚园教育

实施免费优质幼儿园教育政策前,继续推行学前教育学券计划和幼儿园及幼儿中心学费减免计划,向就读合资格幼儿园学童的家长提供资助。

(二)中小学教育

继续实施纾缓措施,让中学在整体升中学生人口逐步回升前持续发展,并稳定教师团队。

监察跨境学童及内地妇女在港所生,而父亲并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婴儿(即“双非”婴儿)对公营小学学额的需求,继续实施弹性措施,增加学位供应以应付需求,包括在有需要时暂时增加每班学生的人数,以应付短暂的需求;透过小一入学统一派位的修订安排进一步分流跨境学童,以及充分利用现有出入境管制站的处理能力,在边境地区采取适当的交通及保安管理措施,继续为年幼跨境学童提供利便安排。

监察人口变化对公营学校学额供应长远规划的影响,包括“双非”婴儿对中小学教育带来的短暂影响。

监察国际学校学额的供求情况,并主要透过分配空置校舍和全新土地及支援现有学校扩充等措施,促进国际学校的发展,以满足特别是来自海外家庭的需求。

已完成新学制下的高中课程、评估及相关措施的中期检讨,并持续为学校提供专业支援,提升学与教的成效,包括照顾学生的学习多样性。

已就更新科学、科技及数学教育课程,向学界收集意见,并已举办教师Stem论坛,及将举办相关的学生博览会,并继续举办教师培训及学生学习活动等。

继续进行中国历史科、世界历史科等人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更新工作,同时透过活化课堂的学与教资源及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生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扩阔他们的国际视野。

总结《加强公营学校行政管理试验计划》的经验及成效,继续透过不同渠道推广良好做法,并为其他公营学校及教师提供支援,让他们受惠。为校长及教师提供有系统的课程及管理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新学制的最新情况。

由2015/16学年起全面推行《第四个信息科技教育策略》。主要措施是为全港约1000所公营学校建立无线网络校园,以配合学校使用流动计算机装置进行电子学习。直至2015/16学年上学期,已有约一半学校完成有关工程;其余约500所学校亦会按计划于未来两个学年展开工程。此外,其他工作如建立学校卓越中心分享经验、修订课程、学校领导人及教师培训、增加电子教材等都已开展。

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正按照计划,如期推行不同的项目,如改善英语教学、少数族裔学习中文的研究、支援幼儿学习中英文,为少数族裔离校生提供职业中文课程等,促进有利语文学习的环境,以推广两文三语,提升本港学生的语文水平,配合社会不断转变的需要。

为中学提供支援,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推动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及相关辅导服务;继续拓展学校与工商界及有关机构的合作,在2015/16学年起的三年内,推动更多工商机构与学校加强伙伴协作,举办不同的职业探索活动,加深中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识,为日后升学和投身社会作好准备;亦透过整合当中有效的元素,建立商校合作展示平台,分享成功经验。

继续采用多元化策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内地交流机会,让学生透过亲身体会,从多角度认识国家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以及加深了解国家与香港的关系。

在2015/16学年开始推行一项为期三年的试办计划,为与内地学校缔结了姊妹学校的本地公营及直资计划下的中小学和特殊学校提供专项拨款及专业支援,以进一步促进两地姊妹学校的专业交流,及提升姊妹学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继2015/16学年公营小学的学位教师比例由50%增加至55%后,在2016/17及2017/18学年进一步把有关比例分别提升至60%及65%,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小学教育行列,提升教学质素。

(三)专上教育

及至2018/1年,逐步增加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高年级收生学额至每年5000个。

支持教资会进一步推动教资会资助院校国际化的措施,例如资助各项由学生创始并鼓励多元文化融合的项目。

提供拨款,以支持职业训练局推行工作实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更易于适应工作环境。

采取“一篮子”措施,支援自资专上教育界别优质及持续的发展。至今已推行的措施包括:

在批地计划下已分配11幅土地及6所空置校舍。当局在2013年修订计划,以涵盖开办兼读制经本地评审专上课程的自资院校,以及在计划下以象征式租金提供空置政府物业;

在开办课程贷款计划下批出39笔贷款,约共73亿港币。该计划的涵盖范围在2012年扩大至资助拥有学位颁授权的自资院校兴建学生宿舍;

注资总额达35.2亿元的自资专上教育基金会继续提供奖学金及奖项,并提升自资专上教育界别的教学质素。

通过政府奖学基金和自资专上教育基金,在2014/15学年为专上学生提供超过9000个奖学金和奖项名额。

逐步加强专上教育的质素保证机制,并透过新成立的工作小组,监察就教资会资助院校副学位部门引入的定期外部质素核证的落实情况。

继续推行措施及有关安排,把香港发展为区域教育枢纽,吸引并挽留非本地学生,这包括向修读经本地评审本地课程的非本地学生放宽就业及入境限制,以及推行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和特定地区奖学金计划,吸引本地及非本地的杰出学生。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4

关键词:台湾;顶尖大学建设;计划;政策

二、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

为延续科学委员会推动的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不断提升台湾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水平,台湾教育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后续策略,以体现政策的延续性,并配合行政部门“新十大建设计划”的执行。

(一)背景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台湾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系所的知识创新与研发能力决定着大学的竞争力,其研发成果更是关系着台湾未来的发展。因此,台湾教育部门着手规划能够提升高等教育学术竞争力的策略。同时,为避免台湾的大学遭受边缘化的威胁,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高等教育宏观规划委员会的《高等教育宏观规划报告》,台湾教育部门指出,必须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并通过竞争性经费策略,引导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进而提出了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

(二)目标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以在各学术领域表现优异的大学为基础,通过创设学术性竞争环境来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并设置以优异领域为导向的顶尖研究中心,力图在5年内将至少10个研究中心打造成亚洲一流的研究中心,10年内将至少1所大学建设成国际一流大学。

(三)内容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分为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与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两部分。

1.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主要通过学校运行管理与组织运作制度改革、学校基础建设和学校提升教研绩效等措施实现预期目标。学校运行管理与组织运作制度主要通过拟定法人化推动计划书延揽优秀人才,改革行政组织,研发产学科技;学校基础建设着重改善学校图书仪器设备、研究设备和教室宿舍;学校提升教研绩效的措施包括提升教师素质、跨校整合学校优异学术领域、提升论文在著名国际期刊发表后的引用数和影响指数、加强教师教学评鉴,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2.顶尖研究中心计划

顶尖研究中心注重以校内学术及研究力量为基础,打造优异领域的系所或研究中心。通过打造校内重点专业领域,跨校整合优异领域中心,带动全校的教学及研究的全面提升。

(四)参与学校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执行周期为5年,台湾的大学在5年里有2次申请机会,分别是2005年和2007年。如果学校在2005年未能获得资助,可于2007年再次提出申请。

1.第一期计划的参与学校和研究中心

第一期计划的实施时间是2006-2007年,共有29所大学提出了申请。受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资助的学校有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台湾阳明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长庚大学和台湾元智大学。获得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资助的研究中心有台湾中原大学薄膜科技中心、台湾海洋大学水产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台北医学院中风研究中心、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与发展中心和台湾中正大学台湾人文研究中心。

2.第二期计划的参与学校和研究中心

第二期计划的实施时间是2008-2010年,并根据第一期计划的实施效果对计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台湾元智大学改列为顶尖研究中心,去掉了第一期中的台北医学院中风研究中心、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与发展中心和台湾中正大学台湾人文研究中心,增加了台湾元智大学燃料电池研究中心和高雄医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中心。

加入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三年后,相关高校的发展效果显著。

三、迈向顶尖大学计划

在结束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后,台湾教育部门于2010年将计划更名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延续。

(一)出台背景

为了适应大陆地区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提供大量经费聘任国外人才,且不向研究团队施加每年数量的压力,给予研究团队充分发挥潜能空间的潮流,台湾要求加速优秀大学培育,延揽优异人才,加强适合台湾发展及产业需求的研究,促进大学充分发挥知识创新和培育精英人才的功能,提升台湾的整体实力。

然而,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大学之间过于注重排名、相互挖墙脚、重研究轻教学等问题。因此,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要求学校应有具体的延揽国际人才的策略,教学和研究并重,加快培育优质人才,协助弱势学生,提升大学对产业和社会的贡献,并带动邻近学校的共同发展;在经费使用上,必须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推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均衡发展,强化外部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以建立合理的内部财务管控及督导机制,避免出现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经费集中在自然学科方面的情况。[6]

(二)主要内容

该计划除延续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的原有目标外,明确地提出了5个目标。第一,加速顶尖大学国际化,扩展学生的世界观:大学的国际化包括招收外国学生和丰富本国或本地区学生的国际经验;进一步落实国际化活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二,提升大学研发创新质量,强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与能见度:提升一流大学基础科学的研发水平,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进一步合作。第三,积极延揽并培育人才,厚植地区人才资源:改善教学研究环境,为教师提供弹性薪资,简化杰出人士引进程序,推荐有发展潜力的教学研究人员到国外研修。第四,强化产学合作,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台湾竞争力:整合其他学术机构及民间企业的能量,协助现有产业升级,提升地区竞争力。第五,响应社会及产业需求,培育顶尖人才:大学的研究中心或开发的重点研究领域要协助产业及社会的发展,均衡培养台湾所需的各领域人才。

(三)监督管理机制

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择优资助表现突出的大学,整合其优势研究领域资源,促使学校迈向顶尖大学,以目标管理和奖优淘劣为原则监控学校的执行成效与进度。获得资助的学校应根据核定结果、审议要求改进及补强的事项,修订计划并提出具体的承诺,才能获得相应的补助经费。迈向顶尖大学计划会在5年内进行3次考评,核查各校的执行效果,并据此调整未来年度资助额度。其中,引导跨校整合及研究中心发展是计划考评的重要项目。计划执行第3年如有学校仍执行不到位,将不再继续受到资助。其他未获通过的学校可以再次提出申请。

(四)参与学校

共有30所学校(包含15所公立大学、6所技职校院和9所私立学校)申请参加该计划。根据择优集中拔尖的原则,参选学校应具备国际一流的条件或潜力,且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兼顾人文社会与理、工、医、农等学科的均衡发展。

通过台湾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审核的学术领域依然以理、工、医、农等学科为主,人文社会类的研究中心仅有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政治大学大陆研究中心、选举研究中心和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台湾中山大学电子商务与网络社会顶尖研究中心,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与科技研究中心。

四、比较分析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与迈向顶尖大学计划主要是为了回应社会对大学的期待,满足高等教育学术竞争力的需求。虽然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执行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政策目标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与迈向顶尖大学计划都以10年内至少打造1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为目标,只是后续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在原计划的内容及认可标准上进行了修订,更加符合台湾高等教育目前发展的现状。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希望台湾顶尖大学在5年内发展成为亚洲一流大学;10年以内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前100名;15~20年以内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前50名,且校内拥有若干世界级顶尖研究中心。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希望研究中心(或领域)在权威期刊或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世界前10名。

相较之下,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以大学为单位,以建设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的大学为目标;迈向顶尖大学计划以研究中心为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判定标准,甚至可由学校自定义其标准,并经审议单位评审,标准较为宽松。

(二)经费来源

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与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的经费都由政府提供,并未引进外部经费。但是,出资的部门有所不同,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由行政部门资助,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由教育部门资助。

(三)学术人力资源

两个计划都积极招募国际知名学者、聘用具备研究潜能的研究人员。但在执行上,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比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更有弹性,更具竞争意义。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配合大学发展所需,招聘国际知名学者莅校讲学。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则运用弹性报酬的策略,以分级的方式鼓励教师提高学术产出。

(四)管理体制

两者都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政策,虽然政府表面上提倡大学的自主性,但是接受资助的学校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制于政府的管控,并未完全依照大学特色施展弹性化的策略,这也使得大学之间过于同质,自身特色不明显。

(五)国际化

两者虽都强调大学的国际化,但实际上,并未有明显的成效,除了招聘国际知名学者到台授课之外,在学校课程、师资、合作计划、招募留学生等方面并未有太大的变动,与原先未接受经费资助时的差异不大。

除此之外,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与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还存在其他的差异。例如,在评鉴实施方式方面,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于第3年对学校进行期中评鉴,第5年进行结果评鉴。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增加了一次评鉴,分别于第2、3、5年进行。两项计划都设有淘汰机制,空余名额需由他校进行申请。比如,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在期中评鉴后,顶尖大学子计划剔除了台北医学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中正大学,并增加了高雄医学大学与台湾元智大学,将台湾元智大学改列为顶尖研究中心学校。

五、小结

在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台湾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方面为计划实施学校提供了大力支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从政策机制及实施层面保障了台湾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取得了标志性的教学科研成果,提高了台湾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提升了高校的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加速了台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的实施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丰富和充实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经验。总之,台湾地区顶尖大学建设政策与相关计划带动了台湾高校的发展,推动了优质大学的建设,增强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促进了台湾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4]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第2梯次审议说明[eB/oL].http://edu.tw/high/itemize.aspxsite_content_sn=1234&itemize_sn=3520,2014-01-23.

[5]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执行成果[eB/oL].http://edu.tw/budget.aspxbudget_sn=785&site_content_sn=99,2014-01-23.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5

――王嘉毅

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创新举措,聚焦发力,在“求精准”上下功夫,在“拔穷根”上做文章,组织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扩资源,着力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制定《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计划》,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努力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促均衡,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制定《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计划》,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严格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引入“第三方”督查,层层传导压力,加快实施进度。2014~2015年共落实资金103.17亿元,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制定《甘肃省实施意见》,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对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倾斜支持,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推进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在贫困地区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拔穷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制定《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计划》,保证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部级改革试验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依托高校建立5个精准扶贫智库,依托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2015年招收贫困县“两后生”6万余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劳务品牌输出,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转移就业。

――建机制,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为贫困县乡村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每月发放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精准招录补充贫困地区师资,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实施“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乡村教师占85%。

――缩差距,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制定《精准扶贫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计划》,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支持甘南州、临夏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制订民族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藏区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和支持藏区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安排资金16.47亿元。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近五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生均每年提高到2168元,甘南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全覆盖,着力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制定《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计划》,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学前教育保教费。所有中职学生免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就读省内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按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学费和书本费。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近100万名贫困生受益;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万余名贫困生受益。2016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免除全省在园幼儿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

――重倾斜,着力落实各项招生扶贫政策。制定《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增加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实施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开展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2015年,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扩大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6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真情关心、大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系统教职工奋发进取,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生均经费有较大提高;突出民生导向,建立了从学前到高中比较完整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公平取得积极进展;注重内涵发展,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迈出新步伐,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和好做法;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素质整体提升;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总得看来,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能上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教学点问题、择校问题、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教师师德问题等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和人民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何坚持教育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确保“一个不少,人人都学好”,需要我们潜心思考,认真研究,科学谋划,下大力气解决。从全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整体战略中把握教育,我们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审视甘州教育,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还有诸多的不适应;从人民群众的期盼中审视甘州教育,群众对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仍然较低;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视甘州教育,我们距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尚有差距;从队伍建设审视甘州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深化改革的广度审视甘州教育,教育改革的步子还不大;从教育发展环境审视甘州教育,教育基本是一条腿走路,出力不讨好;从实现教育治理的目标审视甘州教育,教育还存在办学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在招生入学方面,有的学校没有做到划片就近入学,“小饭桌”、跨区域、跨乡镇招生的现象依旧存在;在课程安排方面,有的学校总课时安排墙上一套,执行的是另一套;有的学校音体美课程开设不足、有的纯粹没上等。此外,一些学校在常规管理、校园安全、政府责任落实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些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正视、去思考、去解决。为此,我们一定要头脑清楚,认清形势,紧抓新机遇,充分利用新条件,妥善应对新挑战,努力创造新优势,攻坚克难,为实现“教育强区梦”而不懈努力。

二、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考

根据目前的现状,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大力实施教育兴区战略和教育强区战略,紧紧抓住新机遇,最大限度集中各方面的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施“九大提升工程”,启动开展“八项改革”,分步实施“八项发展项目”,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努力打造甘州区“美丽教育”品牌。

1.聚焦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实施九大工程,全力提升教育内涵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是着力实施诚信教育工程,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美丽学子。以诚信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以诚信教育为抓手,真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以诚信教育为出发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实践教育体验;以诚信教育为落脚点,广泛开展“三爱”、“三节”活动,引导学生真诚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设青少年道德讲堂,培养有责任感、懂礼仪、讲诚信,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心灵美雅的一代新人。二是着力实施健康校园建设工程,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建设一批美丽校园。全面推进校园快乐一小时体育活县教育视点动,每一个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启动中小学生综合体育运动会、足球等单项体育项目竞赛活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三是着力实施艺术科技教育工程,提升师生的艺术和科学修养,培育一批爱美学子。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培养,开齐开足艺术类课程;探索建立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艺术和科技教育体系;建立丰富的师生艺术社团、科技创造社团。学生在校期间学会1到2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加强书法和民间艺术教育,广泛开展艺术和科技展示活动。四是着力实施师资能力培养工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成就一批美丽教师。强化师德建设,制定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好师资培训项目,着力加强名师、教研和学科骨干“三支团队”建设;建立甘州区名师工作室,建立学科和师德教育专家库,实行教师梯队成长,力补农村教师能力“短板”,努力建设一支形象儒雅、言行优雅、情趣高雅、博学多才的教师队伍。五是着力实施减负工程,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构建轻负担、高效率的和谐育人环境。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聚焦教案改革,聚焦作业创新,聚焦微课堂,聚焦微课题研究,研究制定甘州区减负增效实施意见,全面减轻教师、学生过重负担,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营造快乐成长的育人环境。六是着力实施特殊需要教育工程,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确保人人成才。健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关爱服务体系和支援体系;坚持差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科以外的多元智能,着力教育学生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办法,兜住知识底线,实施特殊照顾和支援,努力让每一位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优异的发展和表现。七是着力实施阅读工程,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树立一批最美书香校园。持之以恒地推进阅读工作,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校园读书活动,以书育人,以书启智,以书养德;推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读书十佳”创建活动,着力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创建学习型机关、书香型校园和文化型家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八是着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整体提升学校品位,构建最美教育文化。坚持文化育人,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建设,倡导建立个性鲜明的教育文化系统,形成富有特色、立足实际的教育文化,推进“一校一特色”创建工作。九是着力实施“家校”共建工程,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培养一批最美家长。建立健全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家长培训工作,建立甘州区家长咨询委员会;探索建立家长义工制度;建立家长、学生申诉制度,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家长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倡导家长评价学校发展。

2.聚焦关键领域,积极推进八项改革,集中力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教育改革纵向推进。一是积极深化评价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管办评分离”的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成立社会评议教育和学校委员会,建立完整的社会评议学校和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学校检查归口管理;积极建立中小学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学分银行,以评价体制的改革推进教育综合领域的改革。二是积极推进督导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并能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政府主导、骨干参与、社会各界组成的督导团队,提升督导权威;推行“大区域分片、责任督学挂牌”管理制度,实行“权责双向”分担机制;实行督导结果公开制度;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估、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引导学校依法运行、良性竞争。三是积极推进队伍管理制度改革。有步骤推进校长任期制、聘任制,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激发校长工作积极性;全面部署并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大支教力度;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着力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计划和教师两年一次健康体检计划,全力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及时从严处理严重违反师德事件,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四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推进中小学城乡同步备课系统建设。积极探索,鼓励试点,积极构建“轻负担、高质量”的多元化的生态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三大转变”;大力倡导“尊重、发现、关怀”的课堂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合作参与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坚持启发诱导,坚持以学导教,以学促教,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育坚定的学习毅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五是积极推进校本课程改革。围绕国家课程,按照学生实际需要,拓展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渠道,鼓励教师发挥专长,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工作,积极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帮助;加强推进兴趣活动社团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丰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力争形成“一校一本”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品位。六是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围绕落实办学自,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初中升学招生办法;落实好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牢牢把握各类命题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综合能力提升方向转变。七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体化发展改革。进一步推行“互帮互助,以强带弱,对口支援”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模式,推行区域中小学共同体发展计划,实现管理的同质化,推进实现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向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八是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体制改革。以第一幼儿园为中心,分片组建四个学前教育发展联盟,推行一体化管理,确保科学保教,办出水平,促进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切实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难题。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7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师培训;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供需现状与改革价值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处于矛盾之中,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亦是如此,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是矛盾不断优化、解决的过程。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师专业提升培训中,高校对教师发展需求分析不足。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更要进行需求分析,才能切实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高校制定教师培训与发展计划往往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为导向,缺少对教师个体需求的分析。导致供给侧改革中对教师需求分析不足,影响教师参与专业培训的兴致。其次,在培训开展过程中,缺乏优质培训内容,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在培训计划制订中缺少长期、针对性内容,甚至许多内容与教师教研工作相关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例如,高校教师培训计划主要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订,一些“高大上”的培训内容十分常见,却缺乏教学案例的支撑,难以触及教师内心症结所在,影响培训的成效。第三,供给侧培训方式设计不合理,教师缺少自主选择权。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制订的教师培训方案、计划往往具有模式化特点,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培训方案则像包治百病的良药,存在千人一面的特点。而且培训大多以“课堂模式”为主,缺少实践性内容,造成培训专家理论知识讲解较多,难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培训,但教师专业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是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议题,但是将其应用到教师发展领域时,也可以发现该理论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解决教师专业提升需求与培训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进而优化、重构教师培训体系。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领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的优化,实现教师培训服务发展的“协调平衡”与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最终提升教师培训服务供给质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助推高校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是需求侧;而学校所构建的培训体系则属于供给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就需要对教师实际培训需求、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培训制度等进行优化,解决传统教师培训中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一)推进制度供给改革,奠定专业提升基础

制度供给改革是保障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结合高校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改革中,首先要建立需求研究机制,在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时,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开展实际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培训对象、教师问题、教师需求等多个方面,为培训计划制订奠定基础。其次是培训方案的论证制度。在教师需求分析基础上,教师发展管理部门要制订培训方案,包括内容、方式方法、专家团队以及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第三是教师专业发展考评制度,主要是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制订操作性强的发展评价机制,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可量化,让培训机制和目标明晰、明确,同时也指明未来发展导向。

(二)基于教师需求分析,实现针对供给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优质供给,在高校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变革传统教师培训内容、模式趋同的问题,关注教师个体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培训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聚焦教师需求分析,提升教师培训供给的针对性。例如,根据传统教师培训中“一刀切”或者理论多、实践少的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中,可以基于真实情境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制约,借助实际教学情境引导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重构,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另外,高校教师发展管理部门需要对校内同质性培训内容,在教师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帮助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教师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在对教师进行精准分类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教师发展需求的精准分析,然后给出实际培训方案与课程计划。

(三)教师专业发展供给信息化,实现精准供给

在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往往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关键优势。借助互联网途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提升教师发展供给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培训系统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数据库,对教师专业提升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方式等进行针对性调整,有效解决教师培训体系中的“供给真空”与“供给过剩”。在具体实施中,高校首先借助信息化技术,对校内、区域乃至全国教育资源、教师培训内容进行整合、供给,建立校本、区域、国家三层次教师专业发展信息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的信息化、精准化。在信息建设基础上,教师根据发展查询自己所需,让被动培训转为主动获取,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能动性和有效性。

(四)创新供给方法,实现优质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培训,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可以借鉴人才培养经验,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制订针对性培养方案。例如,在教师专业培训中可以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析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联合其他院校采用集中培训、开班教学的方式构建针对性培训方案,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供需矛盾。其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需要采用“辐射式”教师提升方法,即由校内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对需要提升的教师进行带动引导,以“老带新”“中青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素养。第三,针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则可以采用“研训”一体模式,帮助教师诊断、分析教学中的难题,并着力解决,进而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最后,根据教师需求分析,实施培训分层供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制度存在一定弊端,导致培训成效不足。在此背景下进行革新,就需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供给的精确性、有效性,从源头入手,以学校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当下、立足长远,全面、深刻了解教师发展需要,实现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的精准定位。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8

在经济全球化范围中,对社会人才也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原动力。可见,现阶段需要转变传统的陈旧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状态,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本文,笔者将结合邢台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捕捉机会,把握机会,使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现代意识和时代意识的新型人才。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以下几点分析,做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问题的提出

英语学科的存亡。早在1997年就有调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用人单位中,对于学生的外语技能的绣球非常的满意,但是在扩招之后,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培养的学生质量急剧下降,并且非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急剧下降,并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地限制着英语专业的存亡。在非英语人才中英语技能也在不断的强化和发展,英语专业的语言也日益朝着专业化、情境化、技术化等等方向发展。而用人单位忽视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的整体性,导致用人单位直接给出外语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作的需求的决定。针对英语专业的日益萎缩,英语专业招生规模也收到了限制,导致甚至有专家推断计算机专业和英语专业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消失。显然这不是危言耸听,现阶段的英语危机已经出现。

英语教师的职业规划。观察发现,现阶段英语专业的学生,包括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都不得不面对就业率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英语学科显得略微尴尬。学校中德育英语教师也开始面临各种各样尴尬的境地。尤其是在近几年,英语学生的规模在不断的减少,英语师资队伍就不得不面临被瘦身的风险。并且在高学历的海外人员的增多,导致行业内部已经开始优胜劣汰的就业机制。那么,被淘汰时将伺去伺从成为现阶段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

英语专业就业问题。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的趋势导致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对学生的毕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针对商务英语的专业来说,更是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以及产销不对路的问题。但是,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英语专业的学生数量的增加如同雪上加霜,对学生的就业造成更大的影响。面对大量的英语学生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显得观念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海外留学归来人员也使社会就业趋势更加的紧张,为英语专业的发展造成更大的影响。而且,在目前,英语的功能也由传统的单一专业向工具性专业转化。英语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并且学生缺乏其他的技能和知识,导致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如果不能够调整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阶段,就会导致时常出现与需求脱节的情况。

创新创业计划的创建

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教学阶段有必要以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目标,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出,创新创业计划需要囊括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方面内容。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调发展和有机互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夯实基础,进而调动学生传新创业的积极性,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找出在时间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做好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为此,在课程中,要结合多种平台的运用并为学生创新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在教学阶段,首先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提升。之后,结合一些创新性质的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自主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不同情况,切实做好教学的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若在课程中,学生出现一些新颖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严禁一票否决制度。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之后,再结合类似SRtp计划等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夯实基础,提升创新意识。

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训练需要学院内部支持。通过学院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研活动,引进一些具备先进思想的教师。在教学引导的阶段,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的需求,改革现阶段的教学体系。通过知识型教学向技能型教学转变,为学生创新做好保证。首先,要调整英语授课的课时,鼓励学生学习一些与创新相关的知识。当然学院也需要引进一些类似的课程。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创业的阶段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以及阻碍,因此,要设置一些类似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就业和创业指导等等类别的课程,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为学生的创业夯实基础。最后,结合当地的实际和市场的行情,选择实验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实践,了解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实际创业夯实基础。

科技竞赛计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科技竞赛计划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竞赛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商务英语学院牵头举办“英语商务推介大赛”,以每年一期或者两期的样子进行。由于这一大赛涉及范围相对广泛,并且在实践中影响力比较大。在科技竞赛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当的受欢迎。大赛中,可以通过设置产品介绍、市场调研、推销策略等等多个环节展开。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个互联网销售的平台引导,以及对外互联网代运营服务探索,帮助学生更好地加入到学习当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实践中会汲取大量的知识,如战略管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等诸多方面。通过使用大赛的模式推动创业、促进学生就就业的课程改革。

在科技竞赛计划中,要结合学生的校内实际情况和校外的实践综合分析,通过每一届校内学生调研以及社会实践证明,调整学校的竞赛模式。之后,通过与企业结合,做好校企联合。通过后期不断地实践和反馈,促进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文素养提高计划。人文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中不同素材知识的灌输和教学的高效展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中的每一个学期都应该将这一工作渗透到课程当中。针对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可以开设中外文化对比教学、中华文化赏析的课程等等。在每一个学期都在教学目标中融入一部分人文素养教学的内容,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夯实基础。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9

一、教学工作的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两个女子武术教学班和一个男子武术教学班,都是新生进入平山中学的,高二年选项为女子武术教学班,都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期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本人计划在高一年的教学内容是田径与基本体操(广播操)及初级长拳结合进行教学,高二选项安排校本课程“武术剑”里的一个套路进行教学,再结合表演的方式配合进行的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同栏目文章推荐

到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

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八届田径运动会”,采用田径运动会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开发,加强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高三年体育教师加强高考体育的训练。

4、今年做为晋江市第二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努力做好指导工作。

5、加强“平山中学体育与健康资源服务网”的建设与管理。

6、协助心理咨询室老师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活动的开展,并在平山中学体育与健康资源服务网开设健康中心的栏目建设。

个人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篇10

一、“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概述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先后担任过多所工科院校校长,主持或参与了我国多条著名桥梁的设计和建造。在长期的工程实践和教育中,茅以升先生发现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通才与专才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4]、招生标准偏重理论、对于学生毕业的条件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提出了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的工程教育思想,即“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26年发表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为标志,提出了“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一些初步想法;第二个阶段是在读了的《实践论》后,茅以升觉得自己有关“习”与“学”关系的认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自己的工程教育思想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定了信心,于1950年4月到1951年1月间连续发表了《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和《实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文章,形成了完整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而对其工程教育思想表述最为完整的是《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里,茅以升讲到一个比较初步而笼统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工程教育之最大目的在培植工程上之有为人才”[5],就强调工程人才必须是在工程实践上是有为的,到建国后茅以升又提出“工程教育,应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6],“新制的精神,是要训练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非造就‘精通理论’的万能通才。”[7]以及“新制造就出的人才是好的,因他们能结合理论与实际,而且他们的理论将是巩固的,他们的实际,将是深入的。”[8]将上面的论述进行综合,就可以得出茅以升要造就的工程人才就是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见闻广博的熟练专家。而这样的培养目标与我们目前工程教育改革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背景是相适应的。

三、强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计划

茅以升“习而学”的教学计划是从其1926~1951年的一系列文中阐发出来的,笔者将这些文中的原始材料,以时间为维度,对教学计划中的进程、实施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作用分别加以分析综合,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该教学计划为期4年共8个学期,按照先工程专业知识后基础科学知识、先生产实习再理论学习,亦即先习后学、习学交替的原则进行,由于这种教学计划对于通行的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因此,有必要对其要点做出说明:

(1)本教学计划以“习”为中心,先习后学、习学交替,即整个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中心。

(2)“习而学”工程教学计划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9]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工程实践与科学理论密切配合,则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破碎、割裂、偶然的具体现象,才能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解释、整合、联系为一体,而对科学理论的掌握,也因为有工程实践的具体经验而更加理解深刻和透彻,因而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也更强。

(3)“习”,即现场实习,应以校外工程现场实习为主,并在入学后第一学年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确定职业方向,正如茅以升所说“学生在选系之初,如身临现场,亲眼看到将来一生的工作环境和任务性质,对于所选之系是否相宜,便能确切决定,如不相宜,趁早转系,不致浪费时间。在现行制度里,第一、二两年课程,多是理论性质,学生须到三年级学到业务课时,方知所学是否合适,如欲改系已是太晚。”[10]因此,第二年继续学习的学生都是对本专业有极大兴趣的。

(4)教学计划中的“习”,是指在工程现场参加实习或直接进行生产实践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但同时亦必须学习相关理论,“学”也如此,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必须学习相关技能,“习而学”是指主要任务而言,并非习时不学、学时不习。

(5)习与学应往复于工程现场与教室之间,具体情况应依照课程和专业的性质而定。但实际教学过程很难办到,所以上述教学计划只能大概规定一学年中工程现场与教室各占半年。为了弥补,应该在工程现场设教室,课堂学习期间也应设置实验室或校内工厂学习,以更好地做到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综上,茅以升“习而学”的工程教学计划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更好地结合,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种思路。

四、以工程任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作为受过西方完整工程教育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和工程教育经验的桥梁学家,茅以升清醒地认识到当时我国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的问题,在1926年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中,他就批评当时工程教育中课程设置“将各种纯粹学科置于专门学科之前,而假定理论必先于实验是也”[11]“实有背于教育之原则”[12],认为最理想的办法是进行彻底的变革:“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倒置”[13]。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以高等学校桥梁工程系为例,编制了一个很有操作性的课程设置方案[14],如表2所示。此课程设置方案与前述教学计划密切配合,都是按照先工程专业课程后科学理论课程,先工程实践后理论学习,先习后学,再习再学,习学交替的原则安排的。根据茅以升在《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中的表述,笔者将此课程设置方案的要点阐述如下:

(1)本课程设置方案的指导方针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重点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工程师的技术上的准备,如果是经过高等教育,他在读完每一学年的课程后,便应能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15],所有课程的讲授都是依照工程任务而定,课程学习的进度、内容完全依照工程任务的进度和难度来定。

(2)本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课程设计是来自于工程实践的,是来自于对工程实践的分析的(如图1所示)。图1课程设置方案设计的内在逻辑图

(3)本课程设置方案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是能够做到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现代学校教学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强调先学习前人总结的间接抽象经验(即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样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在课程安排上都是先经工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学科学知识获得理性认识,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随后再进行相关工程实践,如此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就会更加透彻、巩固,而又因为随时有工程实践作背景,就能够明确如何以科学理论来贯通工程实践,以工程实践来应用科学理论。相配合的课程难度依据工作的展开顺序也是由简单到复杂,涉及范围由局部到整体,学习时间越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自如,综合职业能力越强。[16]

(4)课程内容设计采取螺旋上升式。每门课程,根据与其相关的工程任务,“分为几个往复轮回的习、学阶段分配于若干学期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17](5)本课程设置方案只涉及了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识教育的课程另外列出。理论课在学校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专业课在工程现场进行。每一学年的课程,必须和上下学年有纵向的连贯性,必须和同时期的课程有横向的联系性。不同学系相同名称的课程依据本学系的情况制定,不必相同。

五、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茅以升形成自己工程教育思想的时间,无论是在1926年还是在1950、1951年,都处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制都不完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社会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工程人才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茅以升思考一个分阶段、多层次、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习而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在1950年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一文中说“一年完毕后,学生认为桥梁不相宜时,可改系;认为相宜时,可升学。无力续学时,可在实习处所任桥梁工程的工人或领班工人(因已有高中程度)。在此二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监工员或技师。在此三年级完毕时,学生可升学,或就地任助理工务员。在此四年级完毕时,学生即系毕业,可任正式的桥梁工务员,以后按级升任工程师。”[18]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茅以升强调工程教育以完成工程任务为目的。学生修完每一年的课程就能够担当某一阶段的任务。四年中,每年成一段落,学生可于每学年末决定升学或担任符合这一阶段学习程度的工程职务,或就业一段时期后,再回校进行深造。这样一来每一阶段输出的工程人才都能够将所学很好地运用在工程实践中,保持了人才分布结构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为此,茅以升专门制订了一个工程任务分析表和一个具体的桥梁系学生可担任的任务分析表(见《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制度》一文的表一和表二),以说明完成每一学年的课程后就可胜任的工程任务以及所达到的工程实践能力。此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以每一学年为一阶段,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每一阶段后的课程后即具有了相对等的工程实践能力,就能够完成一定的工程任务,就能够担任对应的工程职务,这即是阶段性(如图2所示)。图2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注:此图根据骆永萍《“习而学”的教育制度对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启示》一文中图一改制而成。根据每一阶段工程任务的要求,学生在学校所修的课程,无论是进度还是难度都与之充分配合,不多不少。工程任务随阶段上升趋于复杂,课程也应随学年上升趋于高深。每进行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理论水平、基本技能、现场工作、技术表现、管理能力、训练能力和研究能力都相应提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像造塔一样,先造一座小塔,然后再把这座小塔逐渐扩大,每扩大一点便增加一点作用。”[19]因此,本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在分布结构上是多层次的(见图3)。这样一来,通过“习而学”人才培养模式而输出的工程人才就可以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和工程师四个层次,也就是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本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中等工程教育、高等专科和高等本科工程教育。而这样一种以工程任务为中心,分阶段达到各层次的工程职业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的工程人才必定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