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58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1

三、强化品牌建设、完善税费管理、发挥集聚效应、加强基础工作、强化组织领导等,具体材料详见: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把**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市、建成“中等城市、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和必由之路。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为载体,依托**区位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优势,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8.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位居**市各县(市)区第2位。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3322元,成为**地区重要城市和全国百强县(市)。**经济圈的崛起、**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发展大势的形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日益雄厚,全市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已经确立,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

----雄厚的经济基础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全市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为

一、二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又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三次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已成必然。

----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已基本形成面向全国的交通圈,**高速的建设,将加快催生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区域间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已成大势。

----丰富的区位资源和浓郁的满族特色文化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世界文化遗产、湖泊、山脉等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特有的地方历史文化,造就了极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人文景观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更加快催生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三区一带”的建设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正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向“山水园林城、文化旅游城、新型工业城”迈进,“三区一带”作为培育新的增长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平台,必将加快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但是,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带动性不强,服务知名品牌不多,体制机制不活,服务业改革不到位,等等。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为契机,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就业。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和“中等城市、和谐**”的奋斗目标,以促进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制化保障,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心“集聚区”带动其他“辐射区”的新格局,大幅度提高我市服务**、服务**、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开放带动,创新发展。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国际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力,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科学制定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和法律效应,有重点、分层次推进优势、重点产业发展,优化全市现代服务业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适应、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提升一产、二产,以一产、二产的发展为壮大服务业提供坚实基础,从而实现由三次产业各自发展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市场运作,政府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竞争促发展、促提高;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推动作用,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三)发展目标

抓住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着力实施“**工程”,即选择和明确四大发展方向、六大重点领域、六大服务业功能区,引导切入,强力突破,重点集聚,层层辐射,积极构建与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生产业体系,与生态宜居城市相融合的消费业体系,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

到20**年,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布局相对集中、结构逐步优化、功能较大提升,形成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基地和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六大重点领域、六大功能区的发展新格局,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县(市)之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6%以上,力争达到38%,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中等城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发展方向

根据全国、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以及《**市振兴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重点发展生产业。充分依托**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优势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围绕“三区一带”建设,加快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紧紧围绕促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发展生产业,围绕发挥信息化与知识型服务业的联动作用发展生产业,不断增强我市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发展消费业。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创新发展消费业,尤其要高度重视改革创新房地产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市政公用等事业的发展模式,不折不扣、持续不断地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好城乡居民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实际困难。

----大力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际著名银行进驻我市。大力发展保险业。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全力推进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城建设。

----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方针,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等值化需求,在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合理设计。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区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经济体系,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重点布局。其他乡镇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服务于制造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三、加快发展六大重点领域

按照增长潜力大、发展条件好、三五年内能形成“气候”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要求,集中力量发展六大重点领域。

(一)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以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目标,加快综合性物流园区和商品交易市场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化专业物流和综合性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构筑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并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格局。

坚持整合改造与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抓试点、重点突破,攻难点、整体推进”的要求,由商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推行工业品、农资、农副产品等城乡商品的现代物流配送,以社区为中心、建设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商品、大型百货商店,基本完成连锁经营;创建2个以上具有较高美誉度的物流知名品牌。

打造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发展平台。主要抓好现代物流体系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抓好大型连锁超市和商场进行电子商务和信息化试点,积极推进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专业网站和信息系统,重点发展钢铁、铁矿石、医药、食品、建材、矿山机械、旅游等行业或重点产品专业网络,逐步形成以市出口产品、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的网上专业展览中心、商品交易中心、物流调控中心和信息中心;安排和利用好市乡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电子商务发展。

抓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品牌建设。抓好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加快推广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方式,提高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的效率;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企业开展联合协作,与国内外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物流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尽快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第三方物流网络,特别是鼓励通过委托加强与国际、国内著名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好省商务厅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设国家知名旅游城市

我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80多公里的明长城将世界文化遗产地**、**、**、**、**、**、**等十几个景区串连在一起,有**、**、**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为实现文化旅游城目标,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勾画出大的旅游框架,使景区开发具有衔接性、互补性,提高系统性和前瞻性,科学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在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要按照以**为龙头,以**为支点,以长城旅游公路为纽带,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的总体思路,积极实施“旅游突破”发展战略,本着“做强优势、做精产品、做优结构、做大产业”和“两城三区九点四基地”(两城,即**城和**古城;三区,即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代表的古文化区、**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九点,即国家4a级景区**,3a级景区**,2a级景区**、**、**、**山,还有起始于唐朝的**及**场;四基地,即**、**农业观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公司、**公司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基地和长城沿线及南部山区的农家院休闲度假基地)的格局,把**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皇家精品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型旅游经济强市。

(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

与我市经济地位相匹配,适应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需要,全力构建我市金融新体系。推动各金融机构成为“**市金融票据票据中心”成员单位。积极创造条件,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利用一切资源,积极引进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天津银行、华夏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支持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农民成立农民资金互助社,创造条件,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开办村镇银行。依托辖区**、**、**、**、**、革命纪念圣地等旅游资源,增设poS机、自助银行,营造特色、完善的旅游服务金融环境。

(四)建设区域商贸中心

高度重视规划服务业用地,对“退二进三”腾出来的土地,特别是“黄金地段”、“金角银边”,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对投资服务业的战略投资者优先保证用地。重点在对老城区实施改造,重点规划,促使其成为城市中心综合商贸服务区。按照《**市城市规划》四片区总体空间结构布局,建设区域性商贸服务设施,形成城市的次中心。结合南部新城区建设,在朱山公园东侧建设南部商贸服务中心。结合城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东钢铁产业链条加工区及**线两侧建设,在园区、加工区和**线两侧的工业用地上,建设市场物流集散地等服务设施;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集中布置商业服务区;结合东三里城中村改造工程,沿北二环西路建成两栋大型超市及欧洲风情步行街,促其发展服装、百货及餐饮为一体的北部商贸服务中心。与此同时,抓好钢材市场扩建工程,建成占地600亩、年交易额超10亿元、**地区一流的大型专业钢材交易市场。抓好**果菜批发市场续建工程,达到年吞吐量40万吨新鲜果菜产品的能力,成为京东地区又一个大型绿色蔬菜加工交易市场。抓好建材市场建设,将邢庄子村建设管理的北方建材城整合到贸易城市场,使贸易城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建材交易中心。抓好汽车交易市场。在**国道旁和**路延长线两侧,规划占地200亩,建设大型汽车交易市场,将小草店以南的汽车销售业主迁至市场内,并吸引**及周边省市从事汽车贸易的商户和公司进场,整体提升**汽贸市场档次。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街进店”、“退路进厅”工程,建设一批街道便民市场。

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在市区建成几个高水平、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和市场,形成钢材、矿山机械、果菜批发等若干个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能够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心市场,把**市建设成为规模可观、结构优化、效益良好、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五)加大文化基地建设

进一步营造全民文化氛围,实现社会文化社会办,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社区为重点定期开展假日文化、色彩周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大文化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体站为枢纽,以村文化中心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大力推进宽裕型小康文化乡镇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节日庆典文化,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六)建设城乡一体化服务产业体系

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建立以社保、医保、低保为主体的城乡保障体系;建设以放心药店、放心农资店、放心商店和粮油店为主导的便民服务体系;构建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为主脉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城乡统筹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信息共享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科技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四、建设现代服务业六大功能区

在巩固提升现有服务业的基础上,围绕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未来3至5年,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六大功能区。

(一)北部行政文化区

功能定位:以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快周边城中村改造,建设以综合服务中心、大剧院、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档案馆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文化区。

(二)西部新型工业区

功能定位:着眼于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推进项目聚集、产业聚集,打造企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链条衔接紧密的工业产业集群。

(三)南部新城区

功能定位: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整体规划开发,重点建设职教中心、体育中心、朱山公园等重大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集文教、体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古文化商贸区

功能定位:按照“保留老城商业中心的格局,逐步完善功能,形成城市中心综合服务区”的思路,立足于密集的商业网点这一特点,着力挖掘千年古县内涵,将一环路内老城区打造成以古建筑为主格调的大型古文化商贸区。

(五)钢铁产业延伸加工区

功能定位:重点是以**公司为核心,向南规划建设冶金深加工园区,支持**以自身生产的板带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功能定位:在**镇北、**乡东,围绕**高速出口、**国道、两条铁路,形成主要物流节点快速通道,加快实现铁路货运、高速服务的顺利贯通,打造“多式联运中心”平台。逐步引进信息咨询、工业设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真正建设成为功能齐全、信息畅通、规模较大的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五、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制定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搞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放宽市场准入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立足于打破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都应向社会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内资开放,凡是向本地资本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其他地区资本开放。

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外,降低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采取取消、合并、延长年限等办法,完善各类证照年检制度。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等领域,按规定兴办医疗机构,按政策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

(二)深化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抓好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设计、监理等单位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具有经营性质的)改革,成立全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研究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搞好事业单位调查摸底,制定事业单位改革规划,确定事业单位改革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阶段战略。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加强与**服务业领域合作,吸引**服务业企业来我市投资创业,引入新理念、新业态、新机制,提升我市服务消费档次,建设**服务业集聚带。

(三)加快“退二进三”

按照《**市城市规划》用地布局,逐步安排工业用地的地块向商业、服务业用地转换,改善城市环境,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对腾出来的土地资源,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允许由工业用地变为服务业用地,土地收益按政府核定的比例或数额优先对搬迁企业给予补偿或补助。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城镇的“黄金地段”、“金角银边”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要根据总体规划逐步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以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产权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扶持老字号服务业企业发展,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动迁的,争取在原地妥善安置,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业圈内安置。

(四)强化品牌建设

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主导服务产品和项目,培育一批服务品牌。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推进服务业企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完善税费管理

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业企业用水(桑拿、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逐步并轨,经认定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暂缓执行峰谷电价。对符合条件的研发、设计、创意、数字内容开发、为节能减排提供专业化服务等服务业企业,凡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企业纳入国家的试点企业名单,解决企业重复纳税问题。

(六)发挥集聚效应

促进物流、研发、设计、创意、金融、保险、会展、信息和分销及其他专业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交通枢纽,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企业和服务要素向园区、基地集中,加快发展物流、信息、商务、公共管理等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的协作和配套功能。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务服务机构。在城市中心区,集中布局高档商业设施,打造中心商贸圈。加强对服务业用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履约管理,保证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服务业项目供地。对列入年度供应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服务行业用地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新晨

(七)加强基础工作

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紧缺人才,有计划地在职业学校增设设计、咨询、现代物流、专业技术服务等服务业紧缺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现代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文化等行业和领域的统计体系。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符合我市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业标准覆盖范围。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2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尽快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充分发挥集聚区在全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形态,强化集聚区载体功能定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运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的特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近阶段主要抓好以下八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央商务区(CBD或微型CBD):主要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商务等企业为主体,以高档酒店、商务楼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软件园:主要以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企业为主体,以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地区。

创意产业园:主要以从事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内保护性开发的古旧建筑群或存量土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的存量土地和现有厂房以及部分历史性建筑区域内。

现代物流园: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空港、*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港口、空港、开发区以及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附近。

科技创业园:主要以科技研发设计类企业为主体,以为科技型企业创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平台于一体的集中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土地以及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商贸暨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主要以产品批发和零售、餐饮等商业企业为主体,以城区商业集中区、产品分拨中心和产品分销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和居民消费集中区。

文化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新闻、出版、广电、文艺、网络传媒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文化消费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旅游开发、休闲娱乐业的企业为主体,以旅游风景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集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二、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鼓励企业、产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引导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符合以下条件的,经认定,可评为**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在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明晰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四至范围。

2、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内,或者通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土地和资产以及古旧建筑群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入区企业30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较为合理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

3、按照整合市场、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有条件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4、已经国家和省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

三、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市发改委是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管理、统计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各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

强化规划引导。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要抓紧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细化与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在产业与空间的对接工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晨

加强政策扶持。市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和集聚区内企业成长。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凡是入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同时,加大对区内企业的服务,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并加快集聚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各区县、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要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同时,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并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3

一、苏锡常宁四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服务业规模大,比重高。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970亿元、1547亿元、695亿元和158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分别为34.6%、40.1%、37%、48.4%。

2、服务业发展层次高,效益好。20*年,*市以科技研发、信息及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353亿元,占比达到58.6%;*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以上,实现服务业地税收入102.95亿元,占比达到50.8%;*市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98亿元,占比34.3%。

3、服务业投入力度大,开放程度高。四市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的同时,连年举办服务业项目国际招商活动,努力扩大服务业投资规模。20*年,*市服务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8.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市服务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7%,提高2.2个百分点。*市服务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2.9%,提高2.5个百分点。

4、集聚化、园区化发展格局初步显现。四市高起点、大手笔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市按照“五个一批”服务业推进计划,规划和认定建设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步完成整体规划布局。*市按照集聚发展、有序发展的规划思路,分层次地展开布局,全力推进“三港”、“三沿”、“五大集群市场”、“九大集聚区”以及“十五个特色街区”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业的集聚功能。*和*也都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打造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创意设计、动漫产业、批发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大增强了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

5、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特征突出。四市依托制造业发达优势,着力推动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业发展。*市优先发展生产业,积极构筑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他们规划建设的部级工业设计园,现已建成1.5平方公里,入驻各类设计研发企业200多家,已成为辐射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的设计中心园和设计集散地。*市投资15亿元,分四期建设了*国际科技园,注册企业538家,实际入驻企业230家,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软件工厂、创意产业集聚地。

二、苏锡常宁四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近几年来,四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发展理念的突破带动发展战略的转换。20*年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发展理念的突破,带动了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调整,对引领全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目标定位准,发展思路清。四市十分注重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主要行业发展子规划,坚持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加大规划导向力度。*市提出“建设苏锡常都市圈服务业发展高地,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职教培训中心”的发展目标。*市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提出服务业总量倍增计划及建设物流商贸中心、休闲度假胜地、职业教育及动漫基地的发展目标。*市也提出建设区域商贸、旅游会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五大中心”的发展目标。

3、机遇意识强,重点把握准。四市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意识,以现代与高端服务业为主攻方向,抢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动权与制高点。*市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以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业发展。*市瞄准创意设计、工商设计、软件研发和法律、会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把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软件产品开发基地、出口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

4、重视程度高,政策措施实。四市不仅成立了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而且各级都建立了服务业工作机构。*市自20*年以来每年召开服务业发展大会,连续出台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在会议发动、政策推动的同时,还通过举办论坛、会展、恳谈等多种方式举办服务业活动,进行服务业专题招商。*市开展了服务业企业“创星争先、做强做大”活动。*市去年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

三、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抓领导促扶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督考核,充分调动起各方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各方沟通,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服务业工作格局。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2、抓规划促布局。充分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高度重视规划编制研究工作,根据“十一五”总体规划制定或完善服务业重点行业专题规划,把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结合起来,落实到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研究制定规划编制实施办法,重点组织开展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将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相衔接,统一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集聚区发展目标、建设规划、发展特色及功能定位。研究制订各类集聚区专项规划,有序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健康发展。

3、抓新兴促传统。进一步强化旅游业龙头地位,下大力气抓好泰山景区这一个龙头和泰城城区休闲、旅游度假区等板块的开发与提升,着力把“大泰山旅游圈”建设成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突出抓好现代物流业、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完善泰山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泰安科技创业园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促进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4、抓项目促投入。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调度管理制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加快建设宝龙城市广场、泰山物流中心等在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中信旅游、*顺天数码城等项目进程,促其尽快落地建设。加大项目策划、筛选力度,调整充实服务业项目库。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搞活投融资机制。足额落实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快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4

[关键词]农村街道服务业规划

一、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但是,很多刚刚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地区,特别是最基层的乡镇,虽然名称上变为了“街道”,但区内仍然保留大量农村的“影子”,其社会、经济发展却无法找到城市化后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因而使中国很多涉农街道的“运营”思路与策略,缺乏转型后的质的提升。

1.涉农街道的现状与迷茫

根据建设部门统计,从1978年至2005年,全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至2006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城镇化水平43.9%。其中,城市化后的、新兴的涉农街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农街道在一定区域内,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

但是,在涉农街道的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选择的迷茫,经济需求与环境保护冲突的迷茫,政府职能转型后的迷茫,对本地特色的把握与建设期望的迷茫,缺乏现成标杆的迷茫,规划能力缺乏的迷茫,等等,这些都影响政府施政的效率与效果,影响企业在区域内大展宏图的信心与决策。

而如果是无序的发展,可能让后来者需要偿还无尽的“债”。所以,涉农街道的各类相关群体都需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

2.服务业对涉农街道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宏观来看,服务业引导工农业生产的取向并为其服务,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引领着生活趋向,它已经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发展为引导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4.2%,增长到2005年的39.9%。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十一・五”服务业占GDp比重还要增加3个百分点3。

即便从对涉农街道最直接的利益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扩张的加快,区域内的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富裕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小卖部式”服务业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张而进入“新农村”的现代产业和城市居民,更加不满足于当地原有的服务业配套,甚至因为服务业落后而中止了向新家园转移的进程。

因此,服务业对涉农街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原有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人口的进入,更可以成为吸引其他更高层次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入,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但是,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长期以来的“轻商”意识,抑制了服务业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科学配套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长期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服务业因无规划而无序发展的现象尤为明显。突出表现就是对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入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种环境与当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不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会影响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必须提高社会,特别是提高政府部门对服务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源头抓起,做好服务业规划,保障新兴的涉农街道的服务业科学、有序、顺利地发展。

涉农街道作为我国基层的行政单位,其工作即直接面向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宏观意识,因而面临的即要是具体而微的可操作性工作,同时又必须兼顾区域的系统发展。这就要求这里的服务业规划必须有别于那些战略性、概念性较强的规划,而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落地需求的规划,同时又能与区域宏观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这种规划对于政府、专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需求,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在国内尚未见成熟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研究成果。作者根据近几年的一些工作成果和经验,对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为中国涉农街道的发展定位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基本思路

由于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特殊性,因而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实际的工作为基础,以企业的积极配合和资源的注入为动力,以相关专家的智力和经验的支持为保障。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做出科学、有益、可行的服务业规划,为当地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和谐打好基础。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认清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由于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家生存的命脉,使得涉农街道原有的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因而服务业发展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服务业规划也就无从谈起。而农村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涉农街道又往往会选择制造业作为奔向富裕之路的快车,服务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再一次失去了支持。

但对很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政府来说,服务业应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支柱。作为涉农街道的政府,在农业转型后的产业取向上必然面临“轻”、“重”的选择。那些具有发展眼光的决策这会发现,由于街道权限的制约,在制造业规模化、环保化,以及集聚效应明显的时代,发展制造业可能在若干年后,会把本地区变为第二个“蓝藻化的太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按照中国现有的状况来看,今天的城郊必然是未来的城市。所以,重点发展服务业是于民于己都有利的必然选择。

而此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就成为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成为当地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超脱经济利益,并有能力对这样大范围的区域和行业的行为,开展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引导,以保障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2)认清涉农街道特色与规范发展的重要性

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重在特色,特别是大部分涉农街道的服务业基础较差,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以独特的优势创造生存的空间,创造“和而不同”的环境。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每个地区都具备别人没有的特色。涉农街道特色的挖掘、定位与传播,只有由政府完成,才具备相应的影响力。

另外,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指引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相关行为,特别是现在很多省级以下的行政区,缺乏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直接服务与管理的政府机关,因而相关规范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认清服务业规划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基础

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要解决单项工作的合理性问题,而且又要解决各个单项工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必须运用综合的、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等一系列关系。而且,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表明的是政府对特定地区建设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也是国家对区域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因此,需要政府把规划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提高施政为民的水平。

2.企业的配合是动力

在街道这一层面,政府的各项规划必须能够得到具体的实施,才有实际意义并被各相关方所认可和产生效益。因此,除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外,企业的配合应该是对服务业规划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1)为规划提供推动力

政府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和企业服务,其中,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收入。特别是服务类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激发了政府关心它们的热情。

因此,政府的取向将使服务类企业的“发言权”增多加大,从而促进政府对服务业的“投入”。在这个投入中,最重要的不是资金和土地,而是政策和服务。而对于涉农街道的服务类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政府怎样帮助相关企业看清局势,并下好“全盘棋”,这就需要服务业规划。

(2)为规划提供支持力

那政府能帮助企业下好棋吗?熟话说“旁观者清”,政府作为不直接参与经营的“旁观者”,会更容易发现弈者的优劣势,并建议“妙招”。但这妙招的来源,必然是弈者通过自己的行棋提供的。

刚刚转型的涉农街道的政府,即缺乏相关的数据,又缺乏现代服务业规划的经验与能力。因此,企业提供的资源将成为规划的重要支持。用市场的观点来看,只有有需求,才有相应的市场行为,只有满足了需求,才能达到运营的目标,这是双赢的结果。企业对规划的支持,就是对自身的发展的投入。

(3)为规划提供拉动力

由于涉农街道政府缺乏充分的服务业经验,所以,这类现象就可能在当今是一种常态:许多服务类企业凭着自己的市场敏感,会发现那些潜在的需求。他们并不满意政府招商中的那些项目,而开发出更适合企业和当地需求项目。所以,企业的开发项目可能更具备前瞻性、适用性和“落地”性。走先一步企业的自身规划,往往又能对政府规划起到指引的作用。政府通过企业的行为,发现区域的定位与方向,进而系统地整合与优化资源,确立本地的服务业规划。

3.专家的支持是保障

政府有通过规划进行宏观调控的意图,企业有通过规划明确经营方向的态度,那么,将他们的需求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就是服务业专家的实践。

(1)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专家介入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做出科学的预测,帮助政府、企业做好科学的决策。虽然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基本无章可循,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经验与规律是有的,熟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科学规律的指导至少可以保证我们的行为不出大的偏差,不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无可扭转的不利影响。

(2)保障思路的新颖性

由于涉农街道的服务业规划对中国大部分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因此,专家的介入可以帮助该区域发现自己的亮点。而且,对大多数专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会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激情,为这盘棋想出“妙招”。

(3)保障建议的持续性

作为街道服务业规划的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能够“落地”。这个新生命的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必然会经历各种坎坷,因而也就需要有人关爱。专家的跟进就成为必然。就像生命学家对新品种都是格外关心一样,服务业专家也会通过对“新品种”的培育,发现新的价值来源。

当然,除了政府的重视、企业的配合与专家的支持外,当地居民的认同也是重要的服务业规划影响因素。还有就是规划的实施,由于服务业规划通常是作为政府综合规划的一部分对区域产生作用的,因而,其既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要与全局发展锲合,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本文限于篇幅,不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5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6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7

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从认识上应实现五个转变:一是跳出传统的服务业内涵,加快从商贸服务业为主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变,增强服务制造业和城市化的水平;二是跳出本县本区,加快从满足城镇生产生活为主向为区域经济服务转变,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三是跳出传统行业,加快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转变,大力发展智力型、技术型服务业,增强对中高级人才的吸纳能力;四是跳出传统的居民服务业,加快从消费服务业为主向生产、消费并重的服务业转变;五是跳出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快从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用新型营销方式、信息技术手段,有机整合传统品牌、资源优势,通过局部的跨越和突破,积累新的竞争优势。

江苏省建湖县在上述认识转变的基础上,实践中抓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工作,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抓生产服务业培植,提高制造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配套水平。

工农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重视为其配套的生产服务业的培育与推进。生产服务业是未来制造业战略升级的一个重点方向,未来制造业的生产,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服务产品,产品的价格有70-80%来自于服务,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心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特别是面对企业商务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发展由制造业延升形成的生产服务业成为一个必然的战略选择。一是培育区域性的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大、带动力强。二是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三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系统。四是加强培训体系建设,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撑。

二、抓商贸流通业扩张,壮大经济实力。

充分发挥流通直接面向市场,对其他产业的先导性作用,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做好服务业,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培育发展特色商贸服务业,以核心商业区为中心,推进商贸流通业区域的扩张。加快流通经营业态的创新与整合,引进和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注重运用新的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引导其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过渡。大力支持商业企业与外资商业的合资合作、开拓县外市场,构造良好的市场平台。

三、抓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在大力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全力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打造水乡风情旅游品牌,将建湖旅游定位于休闲观光度假、观赏湿地景观、体验水乡风情上,以“水”为核心,带动景区建设的大发展。把房地产业作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广泛开展城建、土地招商活动,吸纳大客户来湖投资房地产。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4万人。

四、抓发展服务业组织引导,推进现代服务业水平快速提升。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7、构筑人才高地。引导各类院校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急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9

——关于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新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__是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建设成为京津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提升我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业呈加速发展势头。

1.规模不断扩张,作用更加明显。20__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区gdp比重由20__年的34.4%增长到36.9%;从业人员16.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1.2%,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服务业在提升城区功能、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门类日趋齐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形成以批发零售贸易为主导,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为支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体系。20__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9%。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会议培训等需求的带动下,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得到快速发展,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20__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2%,占服务业比重11%。

3.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集中发展趋势显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有力带动了现代商贸设施开发,服务业呈现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大的新特点。目前全区列入市级29个重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14个。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__年的26.7%上升到20__年的54.6%。城区103国道沿线京津时尚广场、优联第六城、华北国际工业品原料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商业商贸主轴带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保税物流园“两库”投入运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基础条件明显提升。随着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大黄堡湿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等面向京津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但我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20__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6.9%,低于天津市40.4%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9.3%的水平;人均服务业占有量略低于全国水平,不及天津市的1/3和塘沽区的1/4。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范围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二是集聚度低,结构不尽合理。业态比较分散,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和形象的服务功能区,缺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均衡,生活业比重大,生产业比重小,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能力薄弱。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业科技水平低。特别是会展场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欠账比较大,现有旅游景点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差。服务业整体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服务方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和单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京津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专门意见,明确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这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工业生产规模加速扩大,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将有力带动物流仓储、商贸流通、信息科技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__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同时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三是京津同城化趋势显现。随着京津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受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京津两地的服务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溢出趋势明显。__作为京津重要节点和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环境综合优势,有条件通过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承接两大城市服务产业转移,实现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四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热点逐步转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特别是京津两大城市现代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区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其

今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一是在发展空间上,受京津两大服务高度发展城市的抑制性覆盖比较明显,特别是金融、科技、技术服务、咨询等辐射力强的服务业在我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相似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与周边地区在服务业上很难实现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潜力大的产业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二是在观念上,受传统思维限制,有的部门和人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服务业发展难以真正摆上位。三是在体制上,缺乏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特别是对物流、中介等一些行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服务和引导,影响了服务业的规范和发展。四是在政策上,长期以来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带有导向性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影响了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五是由于收入、创业成本、发展机会等方面原因,有些领域存在“自己的人才难留住、外地人才难引进”的现象,造成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围绕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改造传统服务业与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生产业与巩固提升生活业并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打造“借势京津、广域辐射、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发展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加强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的分工合作,形成协同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处理好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3.发展重点。按照服务业发展规律,围绕发挥__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行业,集中力量在具有相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领域突破:一是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京津工业化大生产需求,通过国际保税物流园、华北工业品原料城、环渤海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以及运输枢纽和场站建设,形成规模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辐射能力强、组织效率高、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联系紧密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使__成为京津两大城市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结点。二是现代商贸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态,形成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结合__新城开发建设,以103国道、前进道开发为带动,加快在建商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新的商贸龙头项目;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社区市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进工程”建设水平。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等龙头项目,重点发展科技创意和业务流程外包、艺术品创意等产业领域,大力支持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建成京津之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四是休闲旅游业。发挥__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通过运河、湿地、森林公园、水库等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通过中国自行车王国、地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旅游,通过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形成旅游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发展格局。五是会展业。挖掘京津会展服务需求,积极推进会展场馆和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专业化的会展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机构,积极承接和举办各类论坛、展会,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四、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强力推进。做实现代服务业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搞好与市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为项目运作和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我区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准确反映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考核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重要指标,调动各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

2.制定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出发,尽快完成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加快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按照分类聚集、适度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各种功能区或专业街,推动产业集聚,扩大产业影响,形成聚集和规模效应。

3.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干部培训,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对重点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对法律、法规、规章未禁入的行业全部放开,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自由进入,破除行政限制,降低进入门槛。在放宽入口关的同时,加大行业管理规范力度,搞好行业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4.推进改造升级。以扩大对外开放为手段,坚持以项目带产业、以载体促发展,借助新城和城镇组团开发建设,把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的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着力引进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企业、新兴行业,并促进与传统服务业的嫁接与合作,提高全区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以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抓手,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入驻,提高我区服务业的牵动和辐射力。

现代服务业规划篇10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土地政策;用地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经济发展趋势表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当前已步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阶段,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型经济结构建设,客观上需要相应的用地空间支撑。然而,长期以来“重工业轻服务业”发展状况,使得当前服务业发展不仅在存量土地资源拥有上先天不足,而且在获得新增用地空间上也处于劣势,当前各地工业用地占地、供地比重仍然居高不下,不仅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也较大程度上挤占了服务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加之现行土地政策缺乏对服务业发展的足够支持,使得发展服务业的用地环境难以得到显著改善,客观上需要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支持体系,切实保障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服务业用地政策的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保障面临的问题及障碍,探讨提高现代服务业用地保障能力的对策措施。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障碍

(1)各业用地需求竞争激烈,现代服务业用地供应总体不足。加大现代服务业用地供应,是支持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前提,但由于受长期“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思维定式以及现行产业政策导向影响,目前各地往往仍将保障工业用地需求置于优先地位。工业企业过多占用土地资源,必然挤占服务业发展用地需要,造成现代服务业用地需求保障总体不足;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程度,造成土地价格的过快上升,从而使服务业发展更加艰难的境地。另外,相比于工业用地而言,当前无论是地价、土地税收、产权管理等方面均尚未建立起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效的支持或优惠政策体系,因而总体上不利于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2)现代服务业用地定性困难,“2.5产业”适用土地政策不明晰。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依据不同行业土地使用性质差异实行分类管理,执行不同的供地政策。例如,土地出让年限存在商业40年、工业50年、居住70年之分,供地方式存在划拨、出让之分,其中经营性用地还执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这种分类管理政策在产业发展单一、产业分界比较明确的情况下较具合理性,但在当前二、三产业日趋融合的趋势下,不仅原先依附于制造业的一些生产,如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物流管理、营销网络等发展迅速,而且不断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化的服务性企业;同时,一些服务业也附带有一些物质产品的制造业务,致使二、三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即出现诸多的“2.5产业”。“2.5产业”的用地性质难以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等用地分类标准相对应,致使用地管理实践无法确定其适用的供地政策。例如,文化创意产业、物流、研发等生产业用地到底是工业、科研教育还是商业用地无法辨别,如认定为工业用地,容易驱使一些企业以各种名目或借口享受工业用地政策优惠,扰乱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如认定为商业用地,又不符合实际。因为物流、研发等生产业,以及与民生改善关联较大的公共服务业,往往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质,不仅盈利水平相对较低,竞租能力低;而且往往具有战略性、基础性、民生性等特点,理应是土地政策加以优先支持的领域。若简单的归为商业用地,必将使得这类服务业企业用地成本较高,不利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与国家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政方针不相吻合。同时,“2.5产业”涉及的产业门类众多,每一门类的用地特点和用地条件要求也不尽相同,各地块的开发条件差别较大,导致供地管理实践中对具体地块规划指标条件设定、适用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等也不明晰,影响实践操作。

(3)现行土地用途变性管理政策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巨大障碍。现代服务业用地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区位指向特征。通过将城市建成区内原有存量土地特别是工业企业逐步迁出并转移至城市边缘地带,进而将腾退出来的土地或厂房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或鼓励工业企业通过自身产业提升和产业链延伸,转变经营主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但这种用地空间置换必然导致土地用途变性,即原工业用地性质转变为商服、办公等用地。但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法规政策,经营性用地的用途调整一般需要进行土地收购储备,由政府依法实施收回或收购后,再按规划确定的新土地用途和规划指标,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重新公开出让,方可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型产业等。从实践看,这种处置政策过于单一,特别是不允许原土地使用人自行变性或买卖的政策规定,与存量土地原权利人的利益诉求以及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取向仍存在着较大冲突。突出表现在:一是对于一些尚不想放弃原有产业或尚无实力自行就地转型发展服务业的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或优惠政策条件难以主动实施退地或接受政府土地收购要求。二是对于一些自身具备转型发展现代服务要求的企业,由于这种土地变性处置政策可能面临土地招牌挂出让竞争而付出高额土地出让金甚至失去项目土地使用权的风险而缺乏就地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可见,现行过于复杂且严格的存量土地用途转换管理政策,不仅给存量土地退出或就地转型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巨大政策障碍。而且由于经济利益驱使,诸多存量工业用地事实上通过各种变相形式自行改变用途发展服务业,不但扰乱了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也使得不同的服务业企业用地成本产生巨大差异,不利于服务业公平竞争。

三、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用地政策体系构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新时期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土地政策保障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不仅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相应的土地制度政策创新,也需要地方的实践探索创新。

(1)综合运用土地规划、年度计划调控手段,不断优化土地供应调控机制,优先保障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为解决服务业与工业“争地”现象,应当完善政府有形之手,综合运用土地规划、年度计划等调控手段,优先保障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例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统筹规划服务业用地,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规模、布局和范围,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留出用地空间;在分配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时,应对重点服务业集聚区予以倾斜;在分配和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应对现代服务业用地指标予以单列,并与各地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用地供地情况、存量土地盘活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等绩效相挂钩,确保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能及时转化为服务业项目供地。

(2)依据现代服务业不同门类特性及产业政策导向,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用地定性困难,简单地将其视为商业用地并执行商业用地供地政策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需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制度,积极探索按产业导向的服务业用地定向招拍挂供应政策、推行服务业用地年租制等差别化供地政策,降低服务业发展的投入成本,并通过完善土地供应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加强供后土地利用的跟踪监管,确保供出土地及时转化为服务业用地的有效供给。

(3)强化存量土地用途变性处置政策创新,建立完善存量低效用地盘活支持和保障现代服务业用地的政策体系。借鉴广东“三旧”改造的成功经验,对低效利用国有建设用地再开涉及存量建设用地用途变性为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应当允许原土地使用权人以补办出让、补交出让金的方式或国有土地租赁的方式依法以程序办理相关用地性质变更手续,但不得进行分割销售、分割转让和分割办理权证。鼓励工业企业对原工业用地或闲置厂房进行改造,分离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工业设计、技术服务、检测检验等生产业,用地性质可保持工业用地性质不变,不增收土地价款。允许工业企业自身对低效、闲置厂房进行改造,在保持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变、土地登记用途不变、建筑物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征收土地年租金的形式临时改变为商业服务业功能使用。在不涉及土地用途性质改变及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前提下,允许各市场主体通过土地使用权收购或联营、重组等方式,经依法变更土地登记后,以新的权利人为主体申请自行组织再开发。

(4)探索构建基于区位而非产业性质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新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用于产业发展的土地只依区位不同统一定价,而不管用于发展何种产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既符合土地区位竞租的基本规律,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产业快速调整的现实。土地使用者只因土地所在区位以相应的价格取得土地,至于用于工业项目还是服务业项目,则完全取决于市场的约束和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而不应受土地出让方的约束。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土地定性管理难题,加快企业适时通过产业转换提升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具体操作时,建议以各种现代服务业园区、集聚区为载体,将园区内的所有产业用地按产业导向要求实行定向招拍挂供应,在禁止产权分割、分割转让和从事商品住宅开发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人今后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适时进行产业转换而不必进行土地变性处置。这样的政策调整,一方面可以使得目前土地管理普遍担心的因企业低价取得工业用地而用于商业办公用途开发的不合理行为以及由此滋生的一系列投机、腐败等问题逐渐销声匿迹,另一方面也使得目前正面临的产业融合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土地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可能产生的政策障碍也将得到较大限度的控制。

四、结论

受长期“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思维定式以及现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侧重于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保障,在严格耕地保护的大形势下,造成各地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普遍存在新增用地空间保障不足,而且通过存量用地用途置换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存在诸多政策性的障碍,总体上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改革完善现行土地支撑,充分发挥土地政策支撑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应有作用,需要从优化土地规划、计划,完善差别化供地政策,强化存量土地用途变性处置政策创新,探索基于区位而非产业性质定价的产业用地供应新机制等方面入手加以系统构建,以切实提升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应用作用,引导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黄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应提上日程――关于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议[J].浙江经济,2008(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