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十篇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十篇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19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1

公式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归纳、推理等能力。其中归纳型公式思维,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概念、规律是从大量的物理事实归纳、概括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公式归纳方法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公式归纳能力成为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很少的同学能主动的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做完实验后对得到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缺少推理归纳的得出结论的办法;碰到多过程的需要推理归纳的计算题一筹莫展。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没有掌握归纳的基本方法,平时缺少分析归纳的训练,没有形成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学生公式归纳的方法

归纳法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收集材料,收集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第二步是整理材料,将材料通过分类、排列,显示出其中的规律性。第三步是概括抽象,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无关的、非本质的东西排除掉,最后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显示出来。

第三步中寻找本质时常用的措施有:(1)寻找共同点:分析被研究的物理对象出现的物理情景,如果物理情景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则这个共同的因素应与被研究的物理对象的出现有因果关系。例如在学习力时,通过书本上几个常见的几个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物体间总是存在着某种作用,从而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又如在学习“杠杆”时通过“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钳”等器材,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从而总结也杠?U的定义(2)寻找不同点:通过对被研究的物理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物理情景分析,寻找两个物理情景的不同点,并分析是否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如果是,不同的那个因素应该与研究的物理对象的出现有关系。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时演示两个实验,一个是导体棒上下运动,发现无感应电流产生;另一个是导体棒水平运动,结果产生了感应电流。比较两个过程只有一个不同点:第一种情况没切割磁感线,第二种情况切割了磁感线,于是得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时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二、培养学生自觉整理公式归纳的意识和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觉整理归纳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中总会遇到相似的物理概念、规律,这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才能更突出其中的本质与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经过归纳思维加工,很难把前后知识同化。例如:在九年级下期,为了加强对学生物理方法的复习,我引导学生对初中物理中重要的实验进行归纳,感受每一个实验所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再进行整理并及时进行体会与回顾,结果是学生在以后的测试中没有因此失分。学生体会到整理归纳的好处,他就努力主动去做,这样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从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公式归纳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让他们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设计实验,从分析具体材料、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寻找各个量之间的联系,,到学生总结归纳出理性结论,他们体验了物理规律的得出,同时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就变为发展分析推理归纳能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实验是物理学得出规律的最重要的途径,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探究“物质的密度”时,学生通过测量体积与质量不同的木块和体积与质量不同的铁块,再进行计算,从而比较得出“相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质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从而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质是物质的特性一。

四、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公式归纳推理能力

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归纳能力也在解题中逐渐得到培养,平时有目的的选择需要推理归纳的题来给学生训练,就能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如:根据展示的物理现象,提出可探究或值得探究的问题。这类题目:

1、凹下去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打足气的自行车放在烈日下会爆胎,请对上述现象中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个科学的探究问题。

2、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针对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五、加强在自学过程中公式归纳能力的培养

自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在自学时首先要阅读书本和材料上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和、推理、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分析、推理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2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之比较

从狭义上说,归纳法与演绎法是逻辑学中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法又称演绎推理,同归纳推理相对,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从广义上说,归纳和演绎的范围不限于逻辑学。归纳法的实质是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出发,去发掘、探索和形成新的知识、理论。演绎法的实质则是依靠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去认识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

在教学中,归纳法常与启发式教学相联系。它的特点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归纳法是一种探究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使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演绎法在教学中常与演讲式、灌输式相联系,它的特点是:基于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使学生善于解决同类问题。有助于学生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系统地把握知识,夯实基础。但是演绎法中纯理性抽象的成分多,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并且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关系

归纳法和演绎法既是对立的,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认识事物;又是统一的,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完整体现。他们之间既有各自的特点,不可混淆;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分割。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应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如果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忽略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则是走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误区中。教学是创造性劳动,它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因此就地理教学而言,根据不同章节和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讲解,已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传统的地理教育教学,过分重视演绎法教学而忽视归纳法教学,这种现象目前仍表现明显。单纯的演绎法教学模式必然形成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归纳法和演绎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两种重要方法。首先,地理教师必须真正领会和掌握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恰当地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内容偏向于知识记忆的部分,建议用演绎法进行讲解。正如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例如在《地球的结构》一课中,“一波二面三圈层”将整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前人的知识、经验在此处得到充分的印证,再运用演绎法将具体知识点展开。

而那些相对较难且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的知识,建议用归纳法自己总结出结论。例如《地球的运动》,对于这部分知识,使用归纳法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通过教具演示和幻灯片教学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有时,归纳法和演绎法可以在一部分内容讲解中都得到体现。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时,首先以我国水稻种植业区位因素为例,分析其成为世界上生产稻米最多国家的原因,运用归纳法得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归纳法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知识框架,方便学生掌握与记忆。再具体说明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等,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与此同时,由此及彼地运用演绎法分析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应用能力。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这部分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并且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孙占林.归纳法还是演绎法[J].上海教育,2005(6).

[2]邹毅,杨发建.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施教的比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3

此类试题一般是对基础知识的总结与归纳,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误辨析能力。题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知识覆盖面较大,但题的难度不大,选项一般是简单的罗列,故称为拼盘式归纳题。答题时只需根据题意,对同类知识进行对比、筛选、或者拓展、延伸,即可得出答案。

例1(2011•烟台)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能源和环境的关系,属于拼盘式归纳题。四个选项分别和罗列了相关和不相关的知识点,涉及的知识点虽多,但都是基础知识的再现、综合和应用,属容易题。D项中水泥、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而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答案D

二、发散式归纳题

此类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题型一般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常以表格或网络的形式出现。试题结构属于“一线窜珠”式,即通过对同一问题多个层面的展示与探究,要求学生寻找或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方案,侧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稍有难度。

例2?摇(2011•娄底)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素质。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解析本题属于发散式归纳题,四个不同的选项涉及不同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同一知识的不同见解或对解决同一问题时采用的多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和结论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C中用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故量取“7.25mL水”记录错误;用pH试纸只能粗略测得的pH,只能准确到整数。

答案C

三、网络式归纳题

此类试题是对相互关联的多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排序方法或分类规律进行分类梳理,穿线连珠,然后以网状、树状、放射状、多边形等多种形式呈现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此类试题是对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考查。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零碎知识的整体把握,常用于平时的复习或小结。

例3(2011•南通)下图是对生成氯化钠反应关系的归纳与整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是常见的碱,写出a的化学式: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3)说出naHCo在医疗上的一种用途:

(4)反应③、④、⑤、⑥能够进行的原因是

(5)实验室配制200g8%的naCl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g,配制过程中为了加快naCl的溶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根据题意,a应该是naoH。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2na+2HCl2naCl+H。naHCo在医疗上的主要是治疗胃酸过多的现象。反应③、④、⑤、⑥能够进行因为它们有水、气体或沉淀之一生成,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验室配制200g8%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为200g×8%=16g,需要水的质量为200g―16g=184g。在溶解的过程中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案(1)naoH?摇(2)2na+2HCl2naCl+H(3)治疗胃酸过多(4)因为它们有水、气体或沉淀之一生存。(5)184?摇?摇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四、类比推理题

类比推理即由个体推广到一般的推理方法(要求前提必须真实)。此类试题是以某种真实的个体为前提,通过其他个体与该个体的对比分析、推理,寻找雷同与相似之处,得出一般性结论或方法的归纳。

例4(2011•济宁)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①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②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③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也能与酸反应

④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nHno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类

a.①②④B.②③④

C.只有③D.①②③④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4

中学化学中的基础理论,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学化学的学习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学好中学化学基础理论,对提高中学化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中学化学体系来看,中学化学基础理论内容很广。按照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来分,中学化学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

1、物质结构理论。该理论包含物质结构的四个方面知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和晶体结构。

2、元素周期律。该部分包括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两个部分内容。

以上两个部分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主线,是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依据。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它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规律,包含反应进程的快慢和完成程度以及影响反应速率和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因素等。

4、电解质溶液。这部分内容着重研究电解质的强弱、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以及影响平衡的规律,同时还设计电化学、中和滴定、胶体等部分的内容。

二、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

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历经五个阶段:

感知(准备)阶段——归纳(或演绎)推理阶段——验证阶段——联系整合阶段——运用阶段。

在五个阶段过程中,它们有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1、感知(准备)阶段:感知(如观察)有关典型的化学事实,或者温习相关知识并感知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为归纳(或演绎推理)作出准备。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明确“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存在何种关系”的问题。正确的感知是进行学习的前提。

2、归纳(或演绎)推理阶段。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感知的化学事实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并应用能够化学概念概括化学事实,在假设并进行实验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推理,形成化学相关规律。由于已经明确要研究的问题,于是不同的人可能作出各种假设,如生成物的质量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在这一假设的知道下,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的探究,并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接下来就是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处理,初步形成“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反应物质量”的观点。

3、验证阶段。基于实践的特点,学生进行的实验总是有限的,所进行的归纳也是“不完全归纳”或者采用“减缩式”的演绎,因此所得出的观点不一定完善,还要进一步验证。因此,在感知的基础上,要进行验证。如在得出“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反应物质量”的结论后,应该选取相应的措施(如采用其他一些化学实验、参考被人的实验结果、根据老师的相关言语提示信息等)来进行验证,确保所的结论的正确性。

4、联系整合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对所得的结论寻求理论支撑。即用有关知识解释、说明所得的结论,或者对所得的结论进行论证,或者研究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等。通过这一过程,将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原有的知识经验有机地融合起来。如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得出后,还要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进行分析,明确化学反应知识微粒重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微粒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支撑。

5、运用阶段。通过上述四个阶段的学习,已经系统的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所形成的化学原理(相关的化学规则)应用与解决问题之中。通过运用,进一步明确原理的内涵、适用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这一操作不仅能够使化学原理得到进一步的检验,而且能够使有关内容进一步丰富、巩固与发展。

三、化学理论学习注意事项

根据化学理论学习过程不同阶段的功能和任务,在化学理论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做好实验,得出化学理论知识

中学化学基础理论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确实验的作用。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它是建立在对几个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如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是建立在对一些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所以,做好相关的实验、认真进行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关键的一环。在实验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条件的选择、控制与调整(如反应温度、溶液pH控制、试剂的选择、浓度的调整等);同时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事实的处理,并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科学的预测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准确的理论知识。

2、重视类比,抓住化学理论内涵

在所学的化学基础理论之间,有的“同类”,有的“对立”,学习时要善于挖掘,从“同类”中抓“异”、在“对立”中求“同”。例如,化学体系中的四类平衡: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它们都属于“同类”,共同点表现为:动(动态平衡,受外界条件的影响)、等(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定(体系中的组成保持一定)、变(因外界条件改变而改变)等。虽然它们存在本质属性上的相同,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研究的对象不同,分别为宏观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可逆的化学反应、若电解质以及能水解的盐类,侧重点是不同的。又如,“氧化与还原”、“原电池与电解池”等,它们相互间属于“对立”的,在研究是,不仅要明确它们的差异,而且要研究它们的共同之处。象“原电池”和“电解池”,它们在构造、工作原理、电极名称与反应、电解质溶液和能量转化上都是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学习时要善于比较;但仅此不够,还有明确它们的“同”——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发生的反应都要遵循氧化还原有关规律等。只有重视类比,善于对比异同,才能更好地解释有关原理的内涵,把握起外延等。

3、联系归纳,构建理论知识体系

由于知识水平的阶段性和认知发展的渐进性,对某一理论的学习总是循序渐进的、分布深化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对化学理论知识安排以及学习的阶段性。这就要求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深入,要不断总结、归纳、完善所学的化学理论,从而构建系统的化学理论体系。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不仅要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且要求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认识。此外,氧化还原的学习还将从无机发展到有机。因此,随着学习的进行,要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又如,电化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分支,安排在高中后阶段学习,这也要求学习时,把这一知识纳入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体系之中。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5

一、教学内容要“精”

每一节课从内容上讲,根据大纲要求,把握好哪些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或原理。弄懂重点难点、易混点、弱点、知识增长点,学生看得懂能理解的不必讲,对那些重点、难点侧重精讲,切忌不分主次。高二课本“物质”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教材对这一概念也写得很清楚,为便于学生呢个较好地掌握理解抓住下列四个层次即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从而与哲学史上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界限;“不依赖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客观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然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等于“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只是表明意识能反映物质,“客观实在”是对大千世界物质具体形态的概括和抽象。为了准确地理解“物质”这一概念还必须明确“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世界的本意是物质的。

二、列举实例要“精”

新教材阐述的内容尽管与实例适当结合,但有些内容不可能阐述得面面俱到,列举的事例也不能很多,加上课本上讲述的内容与事例受时空的限制难免有局限性,所举事例总会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最新、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联系课本上的观点。这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三、归纳要“精”

归纳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把课本知识归纳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纳为几个关键词或字,这样有利于记忆。但这种归纳,必须是建立在很系统掌握书本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知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归纳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否则只能是挂一漏万。归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可对一段或一节内容,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概括。我们曾将必修2第一章第一课内容概括为“国家”两个字,由此引出国家性质――国体;国家职能――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国家结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国家制度――民主。

四、小结要“精”

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高要求。学生一节或一课要有一个基本结论,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不是轻易能办到的。作为学生的主导――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层次向这方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选择。学生读完一段书、一节书或一课书后能写出读后感,甚至对课文进行评述,就提高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要“精”

“练”是课堂教学必要环节,而精练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尤其可以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联想能力、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精练不等于少练,只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把知识内容分成几块,围绕每一个或几个有联系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阶梯式练习,沿理解原理、掌握原理、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和化解疑点、辨析易混点的思路,设计出符合大纲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的课堂练习题组。题目既要覆盖本节所授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对学生进行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评讲要“精”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改革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近几年中考试题贴近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紧扣大纲,贴近教材,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再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简单叙述,而是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得出过程,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联系科技成果、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当前地方的热点,凸显地方特色。注意把国家及本地的重大时政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进行适当整理是试卷的一大亮点。试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实验考查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分析能力考查。中考实验试题主要考查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自行设计实验、分析和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4.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关爱生命。中考试题内容广泛,解题方法灵活,在解题过程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的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亲近感。

二、中考物理的复习方法

1.一轮复习:回归教材,紧抓双基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梳理和归纳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的能力,使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在一轮复习中,将课本知识分章节复习,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对本章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和归纳,列出知识框架。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复习结果,查漏补缺。最后小组间展示各组对本章内容的梳理归纳情况,全体同学各抒己见点评优劣,找出本章复习的最佳流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认真梳理每一个知识点,反复斟酌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绘制出合理的知识脉络图。

(2)通过现象和实验明了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理解。中考物理试题越来越强调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考查。在复习中,笔者将知识讲解与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随手可做的实验及习题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引入、对每一条物理规律的得出、对每一个物理公式的意义进行剖析,把握其本质,对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3)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早已形成的以及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一些片面的、不正确的、不严谨的认识或判断。一轮复习要在“认真”两字上下工夫,搞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4)充分利用实验和生活经验,对概念和规律进行剖析,夯实基础。如对音调和响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在复习到音调和响度的决定因素时,笔者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演示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让学生仔细观察,改变拨动尺子的力度,尺子振动的快慢是否改变,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又观察到什么?经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学生才真正发现了“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5)理清知识的条理、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自主复习中,通过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整合知识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概念记错、记混。因此,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可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列成专题进行复习。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最好让学生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记忆和理解。

3.三轮复习:关注“热点”,透视“盲点”,调整心态

信息交流和搜索盲点是第三轮复习的重点,它是拓展复习思路和知识视野的重要环节。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注最新科技发展。②关注时事新闻。③关注估测能力。④关注问题情境。⑤关注探究过程。⑥关注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⑦关注生活中的现象。⑧关注某些高中阶段才系统学习的知识向中考命题的迁移。⑨关注全国及各省市物理竞赛试题的变形题等。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7

一、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基本要求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灵活使用。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而使用技巧则来自于熟能生巧。

(二)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在迷雾中导致某种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三)坚守常识。坚守常识并逻辑地得到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

(四)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般方法

(一)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再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一《经济常识》与现实经济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强这个特点,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

(二)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即先摆观点,再用材料来论证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带领学生由一般原理推导个别结论,或从许多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则,或将关联事物进行类比。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教法与学法结合。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新知识的特点,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一位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和辩证思维能力。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8

一、科学建构化学知识的框架

高中化学模块众多,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变得理不清头绪、抓不到要领、分不明脉络.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构建知识框架,使其做到“一览众山小”.

1.关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高中生知识框架的建立离不开“支点”,而这个“支点”就是基本概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到每个基本概念在该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统一.另外,现行教材中对于某些概念的阐述比较平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这些概念的内涵完全吃透,合理加工后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2.注重知识框架的构造方法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建构知识框架需要有最优化的方法.比如学习有机化学时,可以采用归纳法将官能团的性质进行对比归纳.又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以用发散法从元素周期律概念着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一级、二级、三级等深层次发散.又如在章节总复习时,可以采用整合法建立起综合性的知识网络.

二、科学提升化学知识的记忆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记忆知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教师如何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解决这一重要难题呢?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记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的编剧与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教师若能着力于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便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做到当堂记忆、当堂消化.要最大程度的优化课堂教学,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的理念要先进,要紧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因材施教”,设计教学手段时要“有的放矢”,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要“准确定位”.

其次,课堂要精讲.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将教材与学生二者对比结合,突破难点、浅析一般,巧妙设疑、突出重点,当学生领悟知识精髓所在,自然而然的做到举一反三.例如讲授《溶液中的三大守恒》时,部分学生反映难度较大.笔者认为教师只要提出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所在,并各配套一个例题加以精讲,同时补充课堂练习加以巩固,便可堪完美了.

再次,化学课堂要重视实验教学.这里的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演示实验,也要注重实验的改进.笔者曾在两个平行班级对比过同一教学内容:na2o2与水的反应.1班就按照书本的演示实验实施: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钠与水,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对气体进行检验;而2班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趣味实验:向包裹着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上滴水迅速燃烧,巨大的视觉冲击让2班学生在次节课上更容易回忆起该反应产生氧气并放热.

2.优化记忆方法,减少知识遗忘

高中化学模块众多,知识点错综复杂,学生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夯实化学知识基础?在平常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学科特点着手,灵活运用科学方法对化学知识进行记忆.

(1)分类归纳法

新教材(人教版)将元素化合物集中编排于《必修一》模块中.而学生认知还未涉及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规律性不强,知识点及方程式的记忆难度较大、遗忘率较高.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进行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如:钠(na)氧化物(na2o、na2o2)水化物(naoH)盐(na2Co3、naHCo3)进行金属类的归纳;又如:氢化物(nH3)氮氧化物(no2、no2)水化物(Hno3)进行非金属类的归纳.

(2)组成对比法

元素化合物用上述方法可以解决知识的规律化、系统化的难题,但具体到物质性质时似乎收效甚微.笔者通过平常教学总结,发现某些物质的组成结构存在异同,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特点入手,不仅有利于某些物质一般化学性质的掌握,也有利于不同性质的掌握.如类比Co2与Si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让学生推导Sio2与naoH、Cao等反应,再通过Sio2不溶于水的物理性质,归纳出Co2与Sio2性质差异.又如类比Co2与So2的组成,同样轻而易举推出So2的酸性氧化物性质,再通过化合价推出So2具有还原性的特性.

(3)列表归纳法

列表法就是将主要信息进行罗列,常用于统计学.在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教学时,列表法可以将抽象变具体、繁琐变简单.如化学平衡的要点可以列表如下:①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②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③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⑤化学平衡常数;由此例可以发现,学生合理的使用列表法,可以将知识点罗列于心中,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变的更加深刻.

三、科学升华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化学学科特点是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如何将课堂学习的化学知识应用到解题过程中,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1.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性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很多学生和我交流时,曾提到开始时对化学蛮感兴趣,但时间一长便觉得枯燥乏味.我深思后认为原因如下:开始的兴趣是建造在化学的神秘性和实验的趣味性,后来感觉枯燥乏味是因为学法不当,死记硬背.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时,一位学生将化学平衡状态和勒夏特列原理背的滚瓜烂熟,却跑来问我这两个概念是什么意思?我指导他紧抓“v正=v逆,从而各组分保持不变”和“减弱这种改变”去理解,他便恍然大悟.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9

【关键词】思维方法科学素质

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而思维能力的关键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学习生物常用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纳、抽象和概括及系统化和具体化。

(1)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整体分解成各部分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任何一个生命体或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有序的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比如,在研究“光合作用”时,需要将其分解为原料、产物、条件几部分。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各部分联合成整体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在脑海里把生命体的各个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概念。

分析和综合是我们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在实际运用时,既可先分析后综合,也可先综合后分析,还可以边分析边综合。

(2)比较和归纳

比较是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按照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不同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相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例如: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归纳是把知识按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中常运用数学思想建立模型表示某些生理过程。对于类化知识,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定性、定量描述生物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能力大有裨益。如以化学元素、蛋白质、基因、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等为中心构建相关知识的集合模型(举例如下图)。生物中还用到数学原理(如遗传概率计算中的加法定理、乘法定理)、化学原理(如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复习时都可以对这些相关的知识进行类比、总结,实现知识的迁移。

比较和归纳两者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知识的异同点之后,才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知识进行归纳,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透过现象,抽取知识的本质,而舍弃其非本质。

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生物科学就是要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进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地掌握。

(4)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将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以便于使用的思维方式。系统化不是单纯地把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式。在生物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理解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会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解释生物学现象,或应用知识来分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或自然界中的实际问题,将知识具体化。例如,通过实验操作将酶的知识与具体的化学反应联系起来,通过基因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将基因分离与具体活动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结合起来,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一定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

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归纳篇10

关键词:引导阅读;课本素材挖掘;并联法;串联法;归纳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10-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特殊阶段,既承载着巩固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责任,也肩负着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升学考试的任务c要实现这双重目标,就要求教师在短暂的复习阶段有实现优质高效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无疑是实现优质高效总复习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近几年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在总复习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对课本的使用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复习资料取代了课本。新课一结束课本即被抛到一边,教师照着—本或几本复习资料展开复习,学生跟着教师和资料转。由于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多以地、市为组织单位,各地的考试科目设置及学科的考试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复习资料的版本众多,质量良莠不齐,追求篇幅而不重视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复习资料制约学生学科思维形成的后果,课本所贯穿的课标思想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科内涵也得不到充分挖掘,最终导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使总复习教学成为单一的应试过程。

二是习题影响了回归课本。进入复习阶段后,许多教师都把习题当成学生落实知识的法宝而实施“题海战术”,课前练习、随堂练习、反馈练习、课后练习等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忙于完成练习任务。我们并不否认复习过程中习题对巩固知识的重要作用,但许多习题仅是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既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又削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结果是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而素质和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三是考试削弱了回归课本。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考试侧重点,这就使得受到考试压力而习惯围着试题做文章的教师们顾不得去对课本的内涵进行挖掘,把备课时间大多花在琢磨考什么试题上。另外,过多的单元考试、模拟考试、联合考试等也用去了不少时间,使得复习因时间紧迫而“冷落”课本。

四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回归课本。尽管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提出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仍然在部分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坚守的也还是“考分高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这必然影响复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挖掘课本内涵的积极性。

事实上,课本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现行初中义务教育化学课本是专家团队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编写而成的,既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考虑内容的科学性,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还在突出时代性、关注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有充分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素材宝库。学生要实现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知识的巩固,都离不开课本这一学习参照的样本。可以说,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介质与载体,而且这种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学生在新课学习阶段对课本内容的把握很多还停留在粗浅的层面,若复习时教师脱离学生学习实际,感兴趣于课本素材以外的“广征博引”,貌似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或分析问题的能力,实则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教师的复习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围绕着课本素材去展开,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目标的确定性。当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散在课本不同地方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时,就会使学生感到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当教师要求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文字对问题作出准确的描述时,就会使学生体会到课本陈述的严谨性。当师生一道对课本的图片、表格等作出全面的剖析时,就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丰富内涵。取材于课本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学科的“味”之所在,更快地建构出自己心目中的“化学形象”。

教师在初中复习阶段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机会“回味”课本的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使学生理解化学学科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化学学科知识框架,提高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我们倡导在初中化学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在新课改以来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此,从以下几方面举一些实例来说明(以下使用素材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加深理解

阅读课本是复习中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的形式之一,在使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化学用语,加深对相关概念、原理的准确理解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溶液有关概念时,引领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叙述,分析课本实验设计,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结合过去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较好地理解“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还能体会到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必须以“在—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这二点为前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较自然地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对学习初期形成的诸如“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其他任何溶质”等一些片面理解也会消除。

复习过程中适当通过课本阅读来解决问题的内容还包括新课学习时所做的实验现象记录、活动探究的讨论结果、课本图片、课本“资料’栏目等。学生在认识变得更深入的复习过程中去阅读课本,与新课学习时的阅读课本相比,能更有效地将零散、孤立的东西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联系,使相关知识变成彼此间相联的整体,实现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达到强化记忆、增强理解、启发思维的效果,温故而更好地知新。

2、强化对课本素材的挖掘

我们并不提倡简单使用课本素材,更看重的是对课本素材的挖掘使用,举以下几方面的例子具体说明。

2.1注重对课本素材内涵的拓展挖掘

例如,在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课本里有一幅插图(如图1),在复习时,让学生从这幅图里找出能得到的信息,再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拓展延伸。学生从图中不难发现该图形象地说明mg、zn、Fe、Cu四种金属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区别:有的有气泡冒出,并且冒出气泡的快慢不相同,有的没有气泡冒出,并由此判断出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但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出隐藏着的另一个信息: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必须要在同一条件下才能比较(比如相同大小形状的金属、相同的酸、酸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也要一样等),让学生体会到在化学实验中必须重视“对比”的条件。

又如,在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课本上有物质电离以及溶液之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它们隐含的信息是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使学生最终理解“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能发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借助该图分析反应前后离子种类的变化,不难发现,反应前后减少了H+和oH-,增加了H2o分子,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反应后离子种类的减少。借助该图使难于理解的内容形象化,从而顺利突破难点,解决大多数学生在复分解反应这—重点内容上理解和应用的“瓶颈”问题。

2.2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素材命题

在训练题和考试题命制时,注重应用课本素材也是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可以选择一些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素材进行命题,以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要求学生以课本第三单元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为背景命制一道选择题,教师先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原理,阅读课本关于“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的相关内容,依据质量与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选项设计,最后综合提炼学生的设计,形成以下具有四个选项的选择题: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电解产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o2。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B.氢气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为2:1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课本关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以及质量与密度、体积之间的关系都能变得更加清晰,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高。

2.3充分利用零散的课本素材进行知识的整理

学生参与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课堂讨论交流,这种交流需要基于问题而展开,课本素材就可以作为挖掘问题的“原材料”。课本图片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平台。

例如,在复习“酸的通性”时,学生很容易背出酸的五条通性,但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对应酸的五条通性的实验或图片,学生不难从课本的上下册中找出四幅与酸的通性有关的图片,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把分散在课本不同地方的几张图片(如图4所示)集中呈现出来,要求学生讨论归纳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能得出酸的哪些性质。可以用:“这幅插图有什么实验现象?隐含了什么化学信息?描述了酸的哪些化学性质?你能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感知知识内涵,理顺思维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学生对课本中零散的知识整理归纳的方式,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还使学生掌握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3、建立课本知识间的联系

如果回归课本只是要求学生去翻书,或把知识简单地重复罗列,是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不会有好的复习效果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课本知识间的联系。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3.1采用“并联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引导学生把分散在课本里具有并列逻辑关系的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时,可以借助物质的分类,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内在联系进行如表1所示的“并联”回归。

再在表1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各种化学反应类型按物质的类别进行归类,如表2所示。

使用这种方法能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了简单的罗列,学生不但对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物质的分类更加清晰,更有意义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3.2采用“串联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把分散在课本中具有隐性联系的相关知识同时“串联”呈现,让学生回归课本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以某一种物质为核心,将它各方面的知识和与它相关的物质串联起来。以Fe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复习为例,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

①关于铁燃烧:铁燃烧的现象有哪些?生成物是什么?铁能代替红磷作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检验物质吗?某一铁丝不能在刚收集的一瓶氧气中燃烧,原因有哪些?

②关于铁生锈: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是与什么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铁锈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③关于除铁锈:要除去铁表面的铁锈可以用哪些物理或化学方法?用什么物质除锈比较简单?除锈过程发生了什么反应?

④有关铁的置换反应:铁与稀HCl、稀H2So4。或一些可溶性盐发生的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的化合价是多少?H2、C可与铁的氧化物置换吗?工业上用Co还原铁的氧化物也是置换反应吗?

⑤一些含铁物质的颜色:单质铁的颜色?还原性铁粉的颜色?铁锈的颜色?含有Fe2+溶液的颜色?含有Fe3+溶液的颜色?Fe(oH)3沉淀的颜色?

学生回归课本,找到了这些知识的落脚点,不但再次熟悉了相关知识,更体会到了各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实现了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完成从熟到巧的学习过程。

3.3采用“归纳法”回归课本

该方法是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把课本中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对比、归纳,让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

例如,在复习“探究性实验”时,课本利用磷燃烧探究的实验有三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5所示)。

三个实验都用到了白磷或红磷的燃烧,燃烧的现象相同,但实验的目的和结论各不相同。复习时,要求学生归纳各实验的目的、现象和结论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如图5中的第一个实验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是为了消耗瓶内的氧气,从而使瓶内气压减小,通过倒流到瓶内的水的体积来推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该实验装置不能漏气,瓶内红磷必须足量;第二个实验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消耗了白磷和氧气,但生成了新物质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改变。该实验装置不能漏气,但白磷的量不影响实验结果;第三个实验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的,铜片上有白磷和红磷,水中也有白磷,通过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通过热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与足够的氧气接触。该实验中白磷的量不能多,否则会污染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