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22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双创新动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719;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10-0127-05

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高附加值的重要产业,它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是创新驱动的战略支撑[1]。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对我国大力扶持科技服务业提出具体要求和部署[2]。2014年9月,中国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启了中国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引擎,而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支持“双创”的优惠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动力。对于当前的发展态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我国经济发展已到了从以往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将是解决产能过剩等产业结构问题、细化服务业分工、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要举措[3]。

面对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部署,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等需求也在不断汇聚和碰撞,科技服务业的科技引领作用凸显[3]。甘肃省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信息闭塞,“老、少、边、穷”区域较多,GDp、人均GDp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甘肃省要想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341”项目工程①、“1236”扶贫攻坚行动②和精准扶贫,推动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换代升级,就必须发展科技服务业[4]。在“十二五”发展期内,甘肃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服务业已成甘肃经济增长主引擎。2015年9月3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了《甘肃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就本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作出了重要部署。

当前,如何在科技资源支撑下,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助推甘肃省经济新动能,是甘肃省经济解决发展瓶颈的重中之重[5]。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行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行业的战略与行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包括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机会o(opportunities)、威胁t(threats)等。运用Swot分析法阐明甘肃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提出发展、解决的办法,有利于以双创新动能助推经济发展,为甘肃省科技服务业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

一、甘肃省科技服务业Swot法分析

(一)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优势

一方面,甘肃省拥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航天航空集团空间技术研究所为代表的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700多家,拥有以兰州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5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余人,科技企业孵化器16个[6]。由表1可以看出,甘肃省创新基地较多,科技服务业平台优势明显。201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指数为47.06,位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19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居全国前列,科技综合实力较强。

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重点行业的发展,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美国硅谷,依托信息业;印度,依托软件业;德国,选择高端制造业[7]。而在甘肃省,已有部级兰州新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林业、现代物流仓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为主导。兰白(兰州-白银)经济圈,主要产业有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新能源装备、生物制品、重离子辐射应用等极具产业竞争力;生物产业汇聚了2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培育了30多个市场潜力大的高技术产品,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信息产业、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数字出版等产业在西部具有竞争优势。还有关中-天水经济区,覆盖甘肃省天水市、平凉市及庆阳市,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果业、畜牧业及航天育种等产业发展迅猛,科技服务业局域特色明显[9]。虽然甘肃省在经济、人才、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但其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段,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

(二)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劣势

甘肃省处于中国的西北部内陆,科技信息获取途径有限,2014年以前科技服务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人均GDp在全国排位靠后,科技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2015年,甘肃省科技服务业才在政府引导下兴起,与国外及国内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起步较晚。2008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614.6亿元,上海为322.61亿元,分别占GDp比重为5.8%、2.36%,而甘肃省科技服务业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500亿元,按年均GDp8%的增速算,到那时所占比重才为8.5%左右。二是科技服务机构人员素质偏低。2014年,甘肃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为41135人,占甘肃省总人口(2591.00万)的1.59%。三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偏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服务业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配置不合理[7]。四是公共信息资源少,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科技服务机构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成本高、效率低、途径少。虽然甘肃省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510航空航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但科技资源的分享、利用等衔接不到位。五是缺少品牌优势。还有,相关科技服务的法规政策体系、酬金分配政策等不健全。

(三)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机会

首先,甘肃省拥有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及政策的倾斜。国家中长期西北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甘肃省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国家、地方政策的出台,为甘肃省科技服务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其次,甘肃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甘肃省虽然在2015年8月21日才开始启动10大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工作,但随后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3%。同时,甘肃省政府结合实际,提出到2020年,甘肃省将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的目标[2]。再次,甘肃省有足够实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开展“富民”行动优势明显。甘肃省的有机合成、真空技术、固体、生物制品、重离子治癌、有色金属材料、冰川冻土、荒漠化防治、制种等领域在全国拥有领先水平,可以利用一系列创新平台、基地及全国领先领域的科技成果,并加大投资力度,通过产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措施,发展科技服务业。

(四)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威胁

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前景乐观,但威胁及挑战依然存在。从表2、表3可以看出,科技服务业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方面,甘肃省都远远低于陕西省,陕西自然条件优于甘肃省,虽然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地区,但发展机遇、发展步伐、发展背景及发展规模都好于甘肃省;还有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虽然其科技市场成交额及全社会固定投资都没甘肃省高,但人均水平都高于甘肃省。

二、甘肃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建议

甘肃省地域辽阔、特色明显,应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这需要发挥西部特色优势,做好并对接好相关城市规划,以科技服务业作为城市及产业园区规划的主要推动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第一,以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中石油庆阳石化公司、长庆油田公司、玉门油田公司等能源公司为依托,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兰石集团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促进风、光、电等新能源就地消纳,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第二,推动科技普及服务,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成立甘肃大数据公司,组建大数据研究院。第三,进一步拓宽科技资源利用渠道,降低科技资源获取成本,使其能为大众有效供给,提供科技信息交流、文献信息检索、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服务。第四,推进质量强省与标准化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智能化改造,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优势产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服务。第五,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成果共享平台为契机,推动北大“中国芯”,发展智库建设。第六,发展现代中药生产基地、生物制药,发展河西走廊农业基地航天制种、葡萄酿酒等。

[参考文献]

[1]王海龙,丁遥沈喜玲.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

[2]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Z].中国甘肃网,2015-10-12.

[3]张正清,李国平.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30,(7).

[4]刘伟平.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n].甘肃日报,2016-01-23.

[5]徐黎丽,王悦.“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黄金段”作用的发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2).

[6]赵炳权,常小莉.兰州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Swot分析[J].甘肃科技,2014,30,(8).

[7]刁伍钧,扈文秀,张根能.科技服务业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 科技情报 情报研究 发展战略 Kpo

分类号 G351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科技情报服务业一直在探索中寻发展、求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情报工作从科技领域延展到经济主战场,强调面向政府科技经济战略决策服务和面向企业市场的情报支持服务。近年来,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日益强调为企业等创新主体提供信息服务。无疑,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在为政府决策和产业战略制定等战略情报服务方面作用重大,在市场信息服务和企业竞争情报方面也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与企业结合不紧密、需求识别粗泛、服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Kpo的兴起与发展反映出企业对信息服务尤其是知识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企业需要的知识服务业务激增,而服务外包模式又成为企业全球寻求知识服务资源和服务提供的新方式。这些都对科技情报服务的业务拓展、业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提出新要求,给科技情报服务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思考如何发展与创新我国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服务体系的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边界外的信息服务已经把触角延伸到科技服务领域,夺走科技情报服务的部分市场。科技情报服务面临新的竞争对手,各种社会咨询力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例如,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专利翻译、本地化、信息检索等知识产权服务;易唯思商务咨询公司提供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知识产权研究和知识技术服务等服务。在此情形下,科技情报服务显得创新不足,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2006年-2009年,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连续四届的主题都与“科技情报的创新与发展”相关。尤其在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科技情报工作如何进行创新性改革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拓展情报服务领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应对金融危机的情报服务等,都值得业界深思。

1,2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机遇

我国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外包,尤其重视具有知识特性和专家技能特性的、位于服务外包价值链高端的Kpo,将之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2009年9月23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关于鼓励政府和企业发包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政府和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数据处理等不涉及秘密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服务外包,尤其是内包的兴起给科技情报服务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如提供新的用户群,由面向政府、行业扩展到面向企业等;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用户对战略研究、环境跟踪与研究以及咨询服务等的需求日益强烈等。具体来讲,科技情报服务在Kpo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企业对知识服务的渴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是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随着竞争的激烈,组织不仅仅希望获取信息或知识,更希望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出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知识。由于职业工作的需求、知识积累与更新的需要以及方案的解决往往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大大超越了组织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有专门的机构能够针对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保障,开拓综合性强、能够满足其多方面、系统化的知识需求的综合化知识服务业务。因此,组织迫切需要这样一种服务: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需要,将知识融入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更加直接而快捷地帮助其解决问题。

・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追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情报和科技战略方面的高层次研究支持,需要有科技政策和战略研究的独立思想库。科技创新需要对科技方面的战术情报进行监测、跟踪、分析,对战略情报进行搜集、分析、综合,以满足企业对科技情报日益增长和更高标准的需求。

2科技情报机构开展Kpo的可行性分析

科技情报机构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和积累,积极承接外包领域中的高端业务,开展综合性的信息采集、信息研究等多层次、全方位信息服务,如跟踪世界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研究分析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动向和高新科技的进展。

2,1企业Kpo业务需求与科技情报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竞争扩展到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竞争方式也更多地表现为创新竞争和速度竞争。产业链的本质是以价值为纽带能够决定和影响节点产业产品主要价值部分连接所构成的链,其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如供应链、研发连、技术链等。从Kpo角度来讲,企业能够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整合产业链,提升其价值。如考虑将产业链中的部分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专业资源和优势来为自己服务,全力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全新的产业链。具体来说,在产业链整合中,企业可选择外包出去的知识流程包括:产业价值链研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研发、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分析等。而知识产权服务、数据分析、产业市场调研和企业竞争情报正是科技情报机构的重要业务和优势领域。

2,2科技情报机构开展Kpo的条件和优势

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已经走过50多个年头,经历过翻译报道、学科专业研究、情报综述和评述研究、决策支持研究和参与决策的知识服务研究等阶段。经过多年的工作发展和积累,科技情报机构已拥有强大的资质、较好的口碑和信誉、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综合的各领域知识储备等良好条件和优势资源。

・强有力的人才储备。科技情报机构拥有较强的人才储备,拥有一支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数字化以及情报分析研究等科技情报工作的人才队伍,具有众多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情报研究人员)。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即文献资料的检索查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跟踪比较能力、预测评估能力。

・丰富的知识储备。传统的科技情报机构在为政府相关部门服务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拥有行业、专业和区域互为补充的科技信息资源,收藏有国内外科技期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和技术标准等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总量上构成了一个丰厚和比较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业务工作流程中,产生了大量可见的如各种研究方案、咨询报告等显性知识,同时也有大量隐性知识存储在情报研究人员的头脑中。这些显隐性知识都构成科技情报机构开展

服务外包的知识储备基础,是其他从事战略研究、决策支持服务的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所不具备的。

2,3面向Kpo的科技情报服务业务内容深化

在现有业务内容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Kp0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科技情报服务需要着重考虑扩大情报研究、信息检索、知识产权服务等业务,如图1所示:

・情报研究。科技情报机构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动向和科技进展,并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掌握信息搜集、整合、分析等重要信息技术,承担国家科技部等重大政府课题项目和企业规划咨询研究工作。因此,科技情报机构可以承接企业情报研究这一业务。企业情报研究范围很广,涉及数据收集、整合及管理,数据分析和挖掘,商业研究/商业智能(市场细分研究、市场规模分析、竞争情报、创新性鉴定等),特定行业/产业的市场调研等,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全套的情报研究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整合、管理内外部数据资源,给企业提供有效的情报方案,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情报机构最终能为企业提供的情报产品形式包括研究方案、研究报告、专题资料等。

・信息检索。科技情报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日益积累的知识资源、专门的数据库、政府和相关部门统计资料、公开的调查和报告、公开媒体信息和互联网信息等;拥有专业的信息检索人员和丰富的信息检索经验、能力。基于此,科技情报机构能为企业提供全面、可靠、准确的信息检索服务,如法律信息检索、行业信息检索、产业信息检索、投资分析信息检索等。

・知识产权服务。人们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加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完善。依托专业知识产权数据库,科技情报机构可致力于实施专利调研、专利检索、专利撰写、专利、专利地图研究等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

3 Kpo视角下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变革的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从Kpo这一视角对目前的科技情报工作变革进行分析,提出从战略、体制到业务层面,对科技情报工作进行理念转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业务拓展和特色培育的思路,如图2所示:

3,1理念转变

科技情报服务应充分依托行业信息服务的整体优势,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面向政府、企业等提供公益性、增值性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科技情报服务应转变“公益性”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在提供公益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外包业务,提供面向企业和市场的“有偿”服务。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进入服务外包市场时,面对未知的市场开拓和竞争对手等,会产生诸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能力的提升等问题。企业迫切需要得到情报服务,以支撑企业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市场经营等活动。从战略层面上来看,科技情报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基础、人才基础以及情报研究的优势,积极介入到这一市场中。

目前,国内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已认识到这一理念转变问题。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提出科技情报行业应发挥支撑科研活动、支撑战略决策和传播知识三大作用,为政府和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朱祥枝认为科技信息机构要明确把“信息的汇聚、梳理、活化、开发、传播和利用”作为服务创新主体的发展理念,满足创新主体对科技情报日益增长和更高标准的需求。部分研究机构也已开展面向企业的竞争情报业务。如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企业认定工作、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将服务领域直接切人到企业;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通过省级中心、产业中心和企业中心三级运作模式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提供全方位的竞争情报服务。

3,2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

有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障科技情报服务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提。目前科技情报行业呈现出以公益性为主、中介机构和企业为辅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科技情报机构实现创新发展涉及许多因素。

实践表明,在Kpo市场环境中,各科技情报机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定位,改革现有的体制,构建适应市场变化环境和竞争环境的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双轨制”运行,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科技信息需要通过有效的机制与政府、产业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密切开展开放式科技情报工作,联合解决技术难题,缩短情报研究时间,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各种活动。如企业将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前期论证工作、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查新工作等外包给科技情报机构,由其相关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利用其优势资源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又如科技情报机构和企业双方的协作,可以考虑采取长期协作模式和项目协作模式。前者属于战略型竞争情报的协作,适用于行业技术进步快、市场需求变化大、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且规模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后者属于战术型竞争情报协作范畴,适用于市场需求变化小,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传统产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Kpo市场需求的增长,为科技情报服务面向市场提供了机会,也对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3,3业务拓展,特色培育

科技情报服务利用合法手段对公开信息来源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将所得结果提供给特定用户。在Kpo环境下,科技情报工作要遵循价值递增规律,通过“数据一信息一情报一决策”等不同层次的转化,为不同主体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

从业务层面上来看,科技情报服务需要拓展现有的业务领域,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培育特色业务,如开展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经营的咨询和情报服务等。具体来说,针对企业和市场的咨询和情报服务主要包括:①竞争情报研究,包括商业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等,如市场动态、竞争对手分析、各种专题研究,让企业实时把握竞争环境的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②专利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知识产权分析,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并有效防止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中;④咨询服务,如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申报培训、项目评估论证、格式审查、编制和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全部标准申报材料的咨询服务;⑤公益情报研究,这是政府提升企业情报力的一个着力点,它以提供理念层、产业面、技术点等共性内容为主,解析产业和行业动向,如产业政策、产业预测、产业动态、行业分析报告等,使企业掌握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新动态。此外,全国很多地市在情报所的基础上组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要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通过开展企业诊断、解决技术难题、人才培训、成果交流等形式向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

4结语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3

北京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北京科技大学建设。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及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等学校之一。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北京科技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科技园的探索与建设,2000年,成立了北京科大方兴科技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科技园被北京市科委、教委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方兴科技孵化器被认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2003年,北京科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同年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北京科大留学人员创业园;2005年,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部级大学科技园”,同年建设成立“新材料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及“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2006年,科技园被北京市科委评为“北京市优秀科技中介机构”,北京科大留创园被认定为“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方兴科技孵化器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7年,北京科大留创园被教育部、科技部授予“春晖杯创业大赛创业基地”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科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入围科技部首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服务机构。

以北京科技大学雄厚的科技实力与资源优势为坚实基础,北京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多年来始终遵循“依托学校、面向社会、驱动经济、服务创新”的建园方针,坚持走以“新材料和制造业信息化”为优势和特色的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由校园周边孵化区和北京周边、外省市产业区组成的一园多区发展格局,校内外园区占地面积累计400亩,建筑总面积11.2万平方米,孵化总面积7.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及各类机构200余家,其中在孵高新技术企业110余家,研发机构48家,留学人员企业50余家,累计毕业企业40余家;园内及园外合作中介服务机构30余家;科技园累计投入孵化资金800多万元,成功融资近4亿元,转化科技成果近70项:园内企业共申请专利150余项,获授权专利100多项;2007年园区工业总产值10亿多元,实现利税5400余万。

目前,围绕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以科技园公司为龙头,以方兴科技孵化器、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新材料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北京科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为支撑的科技园建设体系。

北京科大科技园的功能实现

多年来,北京科大科技园始终坚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高校服务社会之窗口”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将科技园的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完善科技园的功能建设来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

多角度构建孵化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工作

近年,北京科大科技园在孵化工作方面提出了“建环境、搭平台、搞服务、促发展”的建设口号,致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创业设施、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和专业化的政策指导,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孵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园各项功能的实现与升级,有效地支撑并促进了在孵企业的快速成长。

从构建角度,科技园通过自建、内引、外联等多种方式搭建孵化体系。

自建方面:成立了孵化器公司专业从事对入孵企业的孵化服务,建设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针对留学人员企业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特色服务,成立了物业公司为园区提供高品质物业服务,建设了法务部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服务,设立了财务服务部为企业提供财务等服务,设立了投融资部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内引方面:依托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机构建设了8家二级专业孵化器为园区提供联合研发、实验中试、专家咨询等支撑服务,联合学校实验检测中心建设了实验检测服务专业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实验、检测、实验室建设等专业服务;联合科技大学、北航、北理工等单位成立了“北京新材料技术转移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行业市场调研、集成开发等服务;以北京科技大学专家教授为主体成立了由管理专家组、新材料技术专家组、信息化技术专家组组成的100余人的专家顾问团队为科技园及园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

外联方面:科技园公司同时通过外部引进、战略合作等方式借助外界力量来完善功能、提升服务水平。科技园已吸纳2家金融机构、1家律师事务所、1家专利事务所、4家咨询公司、2家风险投资公司、2家会计事务所、1家资产评估公司、1家人事公司等机构入驻园区,同时与20余家投资公司、4家成果交易机构、2家工商机构、5家企业咨询机构、2家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外力为园区提供包括法律、工商、税务、人才、融资、培训、策划、市场开拓等多种项目的咨询与服务。

从功能角度,科技园建立起了由建设体系、服务体系和专业支撑体系组成的较为健全的孵化体系。其中。建设体系由科技园公司承担,负责本部的建设以及与外部单位合作建设异地园区和产业化基地;服务体系由科技园公司、孵化器公司、留学人员创业园、物业公司以及园区内外的综合型公司承担,负责企业注册、技术转移、成果推广、投融资、项目评估、市场调研、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专利等服务工作;专业支撑体系由8家二级专业孵化器、北京新材料技术转移中心、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平台和入驻园区的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中国材料科学技术网、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全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协会等构成,负责为园区企业提供新材料以及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联合研发、实验室共用、技术转移、测试服务、市场分析、专家咨询等专业。科技园的专业支撑体系,是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园为提升科技园的深度孵化能力而构建的,同时也是建设“新材料和制造业信息化特色园区”的有力支撑。

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路径,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钢总公司、北京伟豪铝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新材料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科大科技园成为转移中心具体工作的执行单位。中心集成合作单位的科技成果、行业专家、市场需求、行业信息等资源,构建中心的各项数据库,并通过网络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旨在改善目前北京地区技术交易市场交易渠道不畅、技术商品不能有效供给的局面,实现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北京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中心“一站四库”建设工作成果显著,建成了技术转移专业网站及包含260多项精选科技成果的项目库、包含

120多项技术需求的需求库、15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库、多条技术转移中介渠道构成的中介机构库,为技术转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截至目前,中心已为100多家投资企业或个人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和专家咨询服务,为120多个项目提供技术转移推介服务;实现多个项目校企合作,实现10个项目成立新的公司,完成一个重点项目的孵化工作,累计实现项目融资3亿余元,有效地促进了技术与资本对接、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整合高校实验室资源,为自主创新及产业发展服务

2006年初,北京科技大学承担了北京市科委“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课题――“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平台机制创新试点”,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

平台确立了“政府引导、依托学校、市场运作、企业运行”的发展思路,设计了“资源开放、管理规范、利益协调、长效发展”的运营模式,制定了“观念更新、能力提升、资质完善、信息通畅、支撑有力”的重点工作目标。

平台实行公司化运作,依托北京科大科技园和北京科大方兴孵化器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整合北科大实验室资源,搭建专业化的技术平台,统一对外开放,为企业提供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咨询、实验室建设、人员培训l等服务,支撑新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和方法。

经过两年努力,平台整合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类仪器设备800多台套,总价值约1.2亿元,建立起材料制备、金相及热处理、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材料化学性能分析、材料力性能分析、材料组织性能分析六大分析测试体系,为促进首都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企业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平台在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及质量管理体系、检测能力建设方面成绩显著,2008年6月,顺利获得CnaS检测实验室认可。两年来,学校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平均机时利用率达到75%以上),平台已经为园区内30多家、园区外400多家企业提供了优惠的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咨询等服务,节约了企业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结合自身优势,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北京科大科技园作为北京科技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始终不忘结合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创业教育。科技园集聚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整合了与创业相关的众多资源,目前,科技园正逐步将这些资源向学生开放,与学生共享,为大学生营造相对优越的创业环境。2005年科技园联合校团委、学生处成立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开设创业选修课、建设创业知识信息库、举办方兴创业论坛及创业知识竞赛、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等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理解创业、投身创业。例如:科技园设立每年1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北京科技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仅2007年大赛便吸引在校学生近800名,组建创业团队103个,完成商业计划书52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了创业技能;对大赛中涌现出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优秀项目,科技园还给予长期关注与支持,以孵化出优秀的学生创业企业、培育优秀的学生创业企业家。

同时,依托北京科技大学一流的教育资源及自身孵化服务体系聚合的专业优势,北京科大科技园通过搭建培训平台,面向园区企业积极开展包括法律、管理、投融资、财务、技术等在内的多角度多层次专业培训,以提升园区企业家及技术人员的管理运营及专业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科技园还积极尝试开放式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培训,如近年来分析检验中心开展的分析检验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新材料企业等单位或部门的技术人员300余人,为培育优秀的检测技术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北京科大科技园发展展望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4

福建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基于Swot模型

Swot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后来该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用以分析和研究某一个领域行业现实状况,较为客观清晰。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福建省科技服务业状况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提出有利于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科技服务业建设策略。1.优势分析(1)科研体系进一步健全福建省目前拥有78所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2个、硕士点500多个,共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已建有35个部级、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中试基地,[2]建成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通过积极推进分类改革和逐步优化科技体制,形成了覆盖工业、农业、社会科学等领域、比较健全的科研体系。(2)政府对科技服务的扶持与投入增加近年来,福建省政府重视创设科技服务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强基础数据、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加大科研仪器投入,并在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以及实验动物等方面的基础工作获得明显的进步。同时,通过系列经济政策对科技创新给予相应的扶持,从而为科技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较好基础。如表2所示,福建省科技服务业投入逐年递增。其中泉州、厦门、福州、漳州4个地市在R&D经费支出的总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福州市和厦门市,R&D研发经费总量在九地市中位居前列,达35亿元以上。(3)科技进步与创新水平稳步提高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最直观的指标是科技成果。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市的科技服务业的项目数量、专利数量逐年增加,如表3所示。福州、泉州、厦门这三个地市在科技项目数量、专利授权数、技术合同成交额上处于领先地位。(4)科技服务平台不断扩展随着科技进步及科技意识的增强,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高涨,福建省科技机构及技术交易市场不断增加,极大地提升了福建省的科技服务能力。各地市在建立软件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探索并取得了进步,为我省科技服务业的未来的发展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3]2003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揭牌,省政府连续举办的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成为技术成果转让、交易的大型平台。各地市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对接会,从而促进各个项目本地化与落地实施。(5)科技服务交流能力不断提升福建省在对台港澳科技合作与交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省际间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展会及科技兴贸等方面有着可喜的进步。2006年以来,举办了海峡科技论坛、海西科技论坛等。加强与澳大利亚、欧洲、斯洛伐克、日本、南非、加拿大、波兰、保加利亚、乌克兰、瑞典、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匈牙利、泰国、韩国、捷克等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种研讨会、投资洽谈会等。成为福建省科技交流会的特色,且每年都在不断丰富中。[2]2.劣势分析(1)对科技服务业的R&D投入不足福建省R&D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在华东地区处于落后位置。除厦门市在2008年时比重达到3.19%为最高之外,这三年其他地市的R&D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都小于3%。与广东省、江苏省等科技强省相比,无论从科技预算支出占政府总的财政支出比重,还是从科技服务业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其每年新增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看,福建省都是最少的。(见表4)由表4可见,尽管这三年来,福建省在R&D方面的投入量在增加,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在增大。但比起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仍有很大差距。(2)创新与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科技服务业市场偏小福建省以中小企业为主,科技力量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结合比较滞后,技术供给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造成科技服务业市场需求量偏小。(3)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科技服务业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科教资源强区相比,福建地区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十分明显,特别是科技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匮乏。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仅占8.2%,低于全国10.3%的平均水平;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占22.2%,低于26.2%的全国平均。[2]由于福建许多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专业能力有限,专业化服务水平低,一方面无法满足客户的综合性需求,另一方面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要想摆脱这种双重的制约和恶性循环,急需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管理和法律等方面,才能提供良好的科技服务,以真正发挥科技服务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3.机遇分析(1)服务业国际转移为福建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近年来,服务业尤其是低端服务业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断向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其金融产业的后台业务等低端服务业务。服务业的低端环节成为服务业中转移的热点领域之后,服务业中非核心的生产制造、采购营销、研发设计等环境以项目和服务外包方式转移到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福建省可以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积极承接这样的产业转移来推动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将成为福建省扶持更多高附加值产业出现的有效路径之一。(2)经济发展为福建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政局稳定、经济经营环境持续改善等给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社会经济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科技交流,必将给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实力不断增强的制造业也给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福建的科技服务提供广阔的市场。(3)科教战略优先,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春天来临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国家战略位置上,加强和扶持科技发展是长期任务,给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为福建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巨大的前景展望。福建省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断完善法律、经济方面的政策,制定了《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科技法规;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制、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实行科技奖励制度和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以及诸如《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科学技术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法律法规出台。这些都为我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4.威胁与挑战分析(1)来自国内外的竞争[4]服务业是发达国家的强项,中国加入wto之后,服务贸易的开放不断深入,发达国家服务产业进入我国,凭借强大的优势抢占中国市场,竞争促使中国服务业发展,但同时带来挑战,使我国科技服务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创造各方面条件,试图在新的国际经贸格局下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我国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挑战。上海、江苏、广东的科技服务业起步较早,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拉开了同福建省的差距,福建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还将承受这份压力。(2)科技服务业市场化运行机制不成熟科技服务业市场化运行机制不成熟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科技服务性的企业,需要很大的前期投资,投资者需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风险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资资金的来源,是科技服务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然而目前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依然困难。国家应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措施来鼓励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或者是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尽量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给予它们和大型企业一样的金融地位。国家已经在温州试点金融改革,福建省可以密切关注改革相关进展并陆续做好发展准备。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福建省2012年5月16号出台《福建省重大科技成果企业落地转化资助办法(暂行)》,主要为加速福建省企业与国(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接转化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最高资助总额可达2000万元。这对于科技企业来说虽然是一个好消息,但其资助对象依旧没有充分考虑中小企业或者是小微企业。缺乏良好的市场机制的后果是,我省科技服务业机构设置、运转等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这不利于开发民间科技创新的热情,不利于科技的长远快速发展。5.福建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Swot分析图综上分析,可见福建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并存,机会和威胁同在。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会,克服劣势,防范风险。下面用战略分析中常用的Swot分析图来分析福建省在现有条件下发展科技服务业可能的战略选择。图1横向列出了福建省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纵向列出了机遇和挑战,交叉部分则列出了各种情况下可能的战略选择。

推动福建省科技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福建省科技服务机构基本上是官方或半官方的,服务效率较低。为提高效率必须深化改革:第一,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有利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技术、金融等市场环境,建立由企业、科研机构、金融单位等多方参加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运行机制,使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除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外,其他事业性科技服务机构也按市场化机制,实行企业化运作,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与发展环境。第二,鼓励外资、民营资本用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形式进入科技服务业,鼓励民营机构成为市场主体。第三,进一步改革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管理体制,针对福建省科技服务业联盟较少的现状,在保持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法人身份及企业为主导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现有各类科技服务行业协会改革和转型发展。行业协会要坚持民间化性质,积极推行利益导向机制,优化布局,创新价值空间,全方位、跨产业整合省内关联科技服务资源,使自身逐步向自治、自律的联盟模式转型。通过行业协会规范科技服务业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规程。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引导行业自律,对全省科技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和督导。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四,加快科技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改变长期存在松散、弱小的局面,政府和企业共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服务机构,从全省范围内整合资源,努力给服务机构营造利于壮大的环境,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将现有优势资源率先做大做强,形成一个定位准确的科技服务业集群,推进科技服务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网络化发展。2.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1)财政政策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手段是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的重点是通过投资、担保和补贴来支持科技服务企业的发展,一是直接扶持公共科技服务机构。由于公共服务机构是非盈利性的,市场机制失效,必须依靠政府支持;二是扶持一些新兴的科技中介服务业,政府需要先行投入一些资金创造示范效应,引导资本和企业进入科技服务业;三是给予中小型企业一定的补贴,或设立专项基金奖励促进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出贡献的企业,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2)税收政策完善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税收制度。落实已有的针对科技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措施,增加对科技服务外包企业实施税收优惠,通过直接立法免税,或采用税务部门先征收、地方财政后返还的办法来实现免税,对于非营利的科技服务机构实施统一的减免税优惠制度。鼓励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结合,实施针对科技孵化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技术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对于从事科学研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科研机构,给予免税的优惠政策。实施针对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税收优惠,对于高薪聘请的人才,应该在个人所得税上给予相当力度的减免。对个人的技术转让、技术专利使用费等减征个人所得税。(3)金融政策中央政府已经出台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宏观金融政策,福建省要根据中央的总体策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金融政策。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引进境外风险资本,鼓励境外资本成立独资或中外合资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基金,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优惠政策,逐步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投融资担保体系、科技转让和退出机制等。加大股份合作制科技服务机构规范运作的力度,通过建立正常的市场退出淘汰机制来增加科技服务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要设计适合中小型科技服务业的金融产品,为中小型科技服务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3.加快科技服务业服务平台建设首先,要打破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垄断,降低科技服务机构获取信急资源的成本,建设集科技成果汇集、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科技服务相关部门和机构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和平台,加大对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更适宜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氛围。其次,要着力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研究开发体系是整个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没有足够的技术成果储备,技术创新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增量和动力。大力提倡和创造条件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实施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通过股份合作、股份制、产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把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起来,使产学研各方由原来相互独立的客体成为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使科技、资本、生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第三,加快我省科技企业融资平台的建设。目前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技术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要尽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对具有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要通过贷款贴息等手段来给予资金支持。4.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业管理指标体系科技服务业门类众多,我们需要建立分类分层的考核管理体系。从科技服务企业角度讲,要建立管理水平、发展潜力、服务绩效、品牌能力等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管理,提升服务能力;从科技服务业产业角度讲,建立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制度、评价指标等相关管理指标体系,要考核科技资源共享率、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等。从而加强宏观引导,使科技服务业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5.抓好科技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人才是保证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决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和未来。创新性工作的科技服务一定要有相应的创新人才。第一,各级政府对科技服务业人才引进要做出周密安排和规划。制定确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重点是引进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成功人士,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和智慧。第二,对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建立和完善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行业规范、经营管理、科技服务规则、方式、手段等在内的完整培训体系。把对科技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培训作为长期性的基础工作,通过培训提高科技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第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标准,在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逐步推行职业证书制度,加快推进科技咨询师、评估师、技术经纪人、项目管理师等中高端人才执业资质认证工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资质认证,使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成为具有自身专业技能和特色的职业化、专业化群体。

本文作者:梁小红许智云黄克安工作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5

目前学术界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定义、发展状况及特征等,有了较深入研究,对人力资本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具体针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1.人力资本的指标选取。体现人力资本状况的指标有两种,即实际利用性指标(actuallyUtilizedindicator,aUi)和资源性指标(Resourcesindicator,Ri)。实际利用性指标(aUi)指的是人才的实际利用量,资源性指标(Ri)指的是高层次教育的投入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储备量。由于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服务技术含量、高增值性的特征,因此对高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其从业人员一般具有高层次教育背景与高专业技能,基于此本文选取的实际利用性指标(aUi)是实际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数X1。选取的资源性指标(Ri)全国学成回国留学人员X2、全国硕博研究生毕业生数X3、全国本科毕业生数X4,为了满足高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全国本科毕业生数用十万人来表示。

2.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选取。创新能力(innovationCapacity)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各种活动实践领域等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力。高技术服务业正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由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渗透而成的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是指在高技术水平上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与重大技术发明的能力。因此,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必须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蕴含量特点,并能体现出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能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四个指标,即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Y1、发表科技论文Y2、出版科技著作Y3与科技成果登记数Y4。

3.数据说明。高技术服务业是新兴产业,一些相关指标的统计年限较短,比如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指标,国家统计局都是从2005年才开始统计,因此本文选取的是2005-2012年的数据。为保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指标数据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还包括了高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

二、实证分析

1.分析方法。典型相关分析(CCa)思想类似于主成分分析,它主要讨论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把两组变量之间的复杂相关关系进行简化,即利用综合变量对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原理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假设原来两组维度分别为m、n的变量为X=(X1,X2,X3……Xm)t与Y=(Y1,Y2,Y3……Yn)t,新的代表变量分别为U=atX与V=btY,接下来找到向量a和b,使ρ(U,V)最大,从而找到替代原始变量的典型变量U与V。在软件分析过程中,由于特征值问题,可以找到多组U与V,我们根据他们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逐对进行提取。

2.分析过程。我们通过用SpSS19.0软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U1,V1)、(U2,V2)、(U3,V3)、(U4,V4)的典型相关系数依次为1.000、0.974、0.846、0.260,但是各典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仅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通过了检验。接下来对SpSS19.0运行结果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冗余分析(RDa)是一组当中形成的典型变量对另一组观测变量总方差的解释比例,从而定量测度典型变量所包含的原始信息量的大小。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变量的变异被自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以及被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类研发成果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94.3%;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类研发成果变量的变异被自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以及被人力资本变量所解释的比例中,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82.5%。

结合冗余分析结果以及典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只需保留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即人力资本变量U1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变量V1,其表达式如下:

(1)

(2)

3.分析结果。典型相关模型中,同一随机变量组内各典型变量之间、不同组内不对应的典型变量间不相关,因此在分析变量组X与自变量Y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只分析相对应的典型变量之间的关系。

典型相关变量中,影响人力资本的各因素变量的线性组合U1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所载负荷最大为0.774,学成留学回国人员次之为0.378;影响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研发类的各因素变量的线性组合V1中,有效发明专利所载负荷最大为0.603,科技成果与科技论文随其后,分别为0.267与0.209。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利用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二,人力资本因素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即人力资本中实际利用指标(aUi)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作用最大,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人力资本虽然投入很多,但是实际效果不理想,出现这种结果有多种原因,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毕业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9%,有近三分之一大学生工作与专业无关;第三,X2的系数小于X3的系数,即在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影响上,研究生要小于本科生。首先,学生考研动机复杂,部分研究生追求的是学历而非科研能力。其次,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研究生的扩招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众多因素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高技术服务业是最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战略性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人力资本与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人力资本指标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对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发展影响作用最大。第三,体现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中,有效发明专利数受到影响最为显著。

2.建议。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以及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因此,高技术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6

(一)分析指标确定

此次研究的核心是就我国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展开研究,因此确定的指标应能对我国科技进步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行有效测度。通过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首先确定第三产业发展指标、科技发展指标,同时加入了价格指标,并对上述两个指标中可能包含的价格数据进行可比性处理。为了对所构建的指标进行形象、直观地展示,我们将其汇总。共获得了3个顶层指标和8个次顶层指标。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按照上一部分的指标指引,通过官方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最终获取了对应指标的历史数据。随着货币发行的动态变化,以元为单位可能不具备可比性。鉴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转化为基于同一年份的指数,随后以同年的第三产业产值除以处理后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从而得到了具有可比性的第三产业产值。对于其他数据,由于其衡量单位固定不变,因此不必进行可比性处理。

二、计量分析与模型构建及分析

在获得了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后,对该数据进行了初步整理分析。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三个步骤的分析,具体确定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计量分析

此处的计量分析是指计量模型构建前的计量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分析环节,依次为aDF论证、因果推断、最佳滞后期分析,为计量模型构建奠定基础。1.aDF论证分析。对7种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aDF论证分析,目的是为了避免后续的回归性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的问题。通过采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7.2(下述分析如不特殊声明,均采用该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的aDF论证分析结果。只有国家发明奖这一项其数据平稳的概率是低于0.75的,其他6种时间序列数据对应的数据平稳的概率均大于0.78。因此,在0.78的置信度下,我们可以认为除“国家发明奖”以外的时间序列数据均是满足数据平稳性的。因此,只要回归变量中不出现“国家发明奖”这一项,就不会出现“伪回归”问题。2.因果推断。此处进行的因果推断重点是就第三产业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因果推断,对第三产业内部因素之间的因果推断、科技进步内部因素之间的因果推断则不考虑。我们明确了第三产业与科技进步之间一共有三对因素存在因果关系,且其中有两对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存在多种可能性的。上述所说的因果关系与可能性均是指在0.95的置信度下存在的因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因果关系中,是指单方向引起的因果关系成立,而不是双向发生的因果关系成立。基于上述分析,来确定多种可能性的因果关系中哪一种是最佳的。3.最佳滞后期论证分析。我们就“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引起“专利申请批准数量”变化的关系,就“第三产业产值”引起“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变化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就上两对数据中的每一对而言,其aDF的平稳性类型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就每一对数据之间的最佳滞后期进行论证。通过深入分析论证,我们确定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引起“专利申请批准数量”变化的最佳滞后期为1,而“第三产业产值”引起“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变化的最佳滞后期为4。考虑到文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对论证过程论述。

(二)模型分析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专利申请批准数量”的脉冲影响服从类似正弦函数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该影响的整体变动区间基本是在负向区间变化,只有在影响的后期才出现短暂的正向变化。这说明我国现有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对专利批准周期性地阻滞和促进;二是整体就业群体对专利的申请具有较强的阻滞性。结合以上两点,可以得知第三产业就业人群的文化层次较低(这里所说的文化层次不仅包括理论文化水平还包括实践水平),这种低层次的文化水平阻碍了该产业的深入发展。第三产业产值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的脉冲影响服从线性变化,该线性变化为递增式的变化,且线性变化的斜率在1左右。这说明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具有显著性效果,且这种效果随着周期的顺延效果逐步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科技发展,尤其是科技服务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的深入发展通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提高等多种形式间接促进了科技进步。这说明在初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的脉冲影响是负向的;而第三产业产值对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的脉冲影响是正向的。我们可以确定,以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代表的相关数据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科技进步尤其是科技服务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虽然这种促进作用在初期是负向的,但随着周期的顺延,迅速趋向正向。这一点反映出,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群初始层次较低,但是这一局面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的深化,已经逐步被改变。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初始参与第三产业的人群的层次较低,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是随着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逐步加强的。另外,目前在我国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反映出我国第三产业仍然是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现实。未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应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自主知识创新来驱动我国第三产业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逐步提高,从而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依此助力我国第三产业的腾飞。

三、结论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钻石模型科技服务业竞争优势广东澳门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079-03

1科技服务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科技服务业分类为: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地质勘查业。在oeCD行业标准分类中类似的项目有电脑业及相关活动、研发服务类、其他商业活动。广东省科技厅的定义是“在研究开发链和科技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性机构和服务性活动的总和”。

综上所述,此文定义的科技服务业是通过研发活动、获得科技新发明或技术创新的新科技成果,并将这些新发明新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扩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活动总和。

2以钻石模型为核心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著名的“波特菱形钻石模型”,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相关产业、企业战略这4个要素和政府、机遇两大辅助要素。四大要素彼此依赖、具有双向作用;机遇无法控制、政府政策影响不可漠视,这6个要素构成了互动的、动态的钻石架构[1](如图1)。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形成较强竞争力。

文章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6个方面对广东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发掘其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提出发展澳门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3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3.1生产要素方面

(1)天然资源:广东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香港科技服务业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机制,高度的市场化及有序管理,在当地政策引导下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国际化程度较高。广东省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重点引进香港科技管理发展模式和高素质人才,承接香港科技产业转移,积极开展粤港产业合作对接,同时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实现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

(2)基础设施:广东拥有较为健全的科技服务业基础平台。至2010年底,全省建有国家、省级高新区共20个,认定的大学科技园6个、民营科技园14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20多家,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个,国家创新驿站2个[2]。广东省科技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和有效支撑。

(3)人力资源:广东拥有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10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400多个县级以上国有研发机构(如表1)。教育体系结构合理、并且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为广东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科技人才。

(4)资本资源:广东占改革开放之先河,15年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2011年广东科技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在应用研发方面仍占主导地位。广东利用外资增长态势良好,外商投资集中于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3.2需求状况方面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未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目前,珠三角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中,对于科技服务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足是转型升级中暴露出的核心问题,而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赖于一个强大的科技服务业作为支撑。广东科技服务外包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需求旺盛。从2009年至2011年,广东科技服务外包企业接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年均增长分别达60%和45%。

3.3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

波特理论告诉人们需关注“产业集群”这种现象,相关产业与优势产业休戚相关,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的相关强势产业共同崛起。广东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紧密的关联关系。广东制造业的雄厚,产业体系健全,已经积累起庞大的制造业产业优势。拥有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九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另外,广东科技服务业与服务业也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2011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23809亿元,增长9.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4%。

3.4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国际需求或市场的推动、也可能来自于本地区同行竞争压力,这些动力非常重要。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为主。2009年,全省3582家科技服务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就占了44%,它是广东科技服务业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科技服务业区域分布却并不平衡,无论从数量到质量,珠三角地区均优于粤北和东西两翼。珠三角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投入等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均超过60%。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推进,社会对科技服务产生新的需求,新兴科技服务业将应运而生,并将发展迅猛。

3.5政府方面的分析

波特指出,政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充分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在产业发展中,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制定竞争规范,保证市场竞争活跃,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托拉斯状态。波特认为,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体系,除内部要素相互影响外,政府政策也对各项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政策环境将会有利于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8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当前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高级形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而大学生创业必然依托于一定的环境,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因素,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我国创业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还不成熟,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大军的创业主体,因此国家在体制创新中给予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并不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国发〔2014〕4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将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计划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科技服务业的重要任务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以科技服务业为依托,优化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满足大学生创业的融资需求,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纵观我国现状,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却屡遇瓶颈、处处碰壁。创业环境复杂而又多变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将通过研究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影响,将科技服务业与大学生创业紧密关联,在得出二者相互关系的科学结论的同时,提出有效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比率的针对性意见,利用科技服务业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清楚的了解当前创业环境,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二、相关文献回顾

 

随着近年来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于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界定、发展和前景进行研究和探索。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2003年)认为“一般而言,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李建标、汪敏达、任广乾(2011年)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其它高技术行业提供服务的产业,运用高技术的其它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成长空间,是科技服务业的主要潜在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协同是科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因。”张清正(2015年)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总结为:我国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并表现出东部优于中西部,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

 

在20世纪80年代,创业这一话题就开始在中国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环境也越发收到中国学者的重视。吴启运和张红(2008)运用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因素包括创业政策、家庭内部的因素和教育的鼓励等;朱永跃(2012)等人针对江苏苏南地区通过设计大学生创业环境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目前大学生创业环境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高校支持和政府支持,最次要的是金融机构支持和培训机构支持。

 

由于国家进一步强调大学生创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也逐步引发学者的关注。2009年,张峰海在接受关于国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孵化器加强与大学合作,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科技创业能力。”李鑫健(2010)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科技服务业的创业孵化基地发挥的最主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和业务知识,促进了大学生的个人人力资本的增加。”他同时指出,组织人力资本、组织社会资本和组织物质资本对于大学生创业各方面的影响各有不同。刘杨,傅红(2010年)指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增加创业经验和提高创业成功率方面能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成为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式。潘勤和李典友(2010)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将不断协助大学生创业者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创业计划实践化,其自身的组织特点决定了它在扶持大学生创业上的担负的主要责任。科技服务业能够通过提供服务和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

 

综上可知,学术界围绕大学生创业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日趋成熟,而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构成要素、现状分析和完善对策等方面,而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选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汇总。在此基础上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并利用其所收集的信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大学生学科特点的差异,对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四.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调查结果分析

 

为得到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以及其与科技服务业的关系,我们设计并向各个高校大学生分发了调查问卷,累计收回324份,填写者的专业分布如下表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理工类和经管类的学生居多,为方便统计和分析,我们将理工和医学分为一类,统称为理工类,将经管、人文、艺术等分为一类,统称为人文社科类。

 

4.1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上图可以看出大学生基于多种原因选择自我创业,上述七种备选原因所占比重较为均衡,其中约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较为粗略的结论:由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和人生观等的差异,其创业的原因较为多元化和分散。

 

4.2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

 

与上图所示,无论是人文社科类还是理工类的学生,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阻碍是缺乏社会资源、人脉、资金、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部分人将创业的阻碍归结于创业的环境;较少数人存在家人反对和个性不适合创业的状况。由于参与调查的部分大学生对于创业环境中的政府因素不太了解,即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扶持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创业资金、知识技能和相关渠道的缺乏。总体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创业的障碍集中于硬性条件的缺乏、自我能力的不足以及创业环境中的扶持和保障程度低。

 

4.3大学生创业最需补充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普遍认为其现有知识不足以满足其创业要求。数据显示,市场营销、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是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时亟待补充的知识。大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关注度不够,使得在大学生在进行创业前,对于有关于创业的法律法规十分迷茫,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进行。难于获得行业内部资料、对现有行业和市场的不了解,使得大学生对于创业机会的敏感度低、对于创业环境的把控也十分薄弱。基于学科特点,理工类大学生更缺乏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对于营销渠道、营销方式的了解相对较少,如何选择目标市场相对更不明确。人文、社科类的大学生对于生产技术了解匮乏,其在面临创业选择时更加难以发现创业机会,对于生产的管理也更加的模糊。

 

4.4创业所需的信息服务

 

调查问卷中此题是一道多选题,在行业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与服务、投融资及金融服务和创业项目申报及辅导这四项列出的信息服务中,被调查者的选择较为均衡,并且从结果来看大部分人选择全选,也就意味着,对于所有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列出的这四种信息服务都较为稀缺。进而可以看出,目前相关服务机构较少并且较少融入于大学生创业环境中,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帮助也不能满足其需求。基本创业信息的缺乏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环境有待完善。

 

4.5大学生创业应给予的支持

 

对于大学生创业应给予的支持,理工类学生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除了两类学生都需要创业种子基金外,能够提供信息、技术、政策、培训等专业服务的创业服务机构以及贷款优惠政策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同等重要。学科性质的差异导致其创业需求不同,其中理工类大学生对于专业性的支持认同度更高。

 

4.6创业孵化器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

 

作为科技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创业孵化器在支持创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大学生创业时,他们认为创业孵化器所发挥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业务知识的辅导、能力的培养、对外的社会关系网络支持以及启动资金的支持。其中,对外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大学生认为其在创业时,孵化基地所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帮助。此外,相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大学生而言,理工类大学生对于业务知识的了解更为匮乏,因此创业孵化器在业务知识辅导方面对于理工类大学生的帮助也更为重要。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制定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关小组或部门,统筹解决科技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影响方面,营造公平、公正、规范的良好环境。

 

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宏观调控,全面规划与制定全国各地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行业规划,并与大学生创业环境发展趋势相适应。对于公益性科技服务业机构,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其服务水平;非营利性机构,加强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应分类指导,建立规范化的现代管理制度。

 

政府放宽对科技服务企业注册限制的同时,放宽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服务限制。如在无形资产、技术推广等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使用权,鼓励大学生创业者利用科技服务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2.加快改革步伐,推动服务业专业化与全面化

 

深化计划管理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立项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立项和审批制度,对于大学生创业应给予特别关注和服务。加快建立评审专家信誉评价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推进以专业知识服务、专业技术咨询为主的服务体系,培育和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业管理创新机制。同时加快我国科技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步伐,营造多元化大学生创业环境,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帮助。

 

在科技服务业行业实行人才战略,制定科技服务人员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增强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对科技服务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整体素质,进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3.进一步增强行业细分,服务更具针对性

 

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行业种类进行细分,对各行业实行分类指导。集中科技服务业中的不同类别的科技力量,解决各行业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

 

推动高校与科技服务业机构开展合作,对相关产业进行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业务、管理等方面分别给予专业性服务。在业务方面,由该领域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提供专业上的指导与建议,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在管理方面,由管理人才对创业者和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9

在我国二十多年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机构。中国受理和授权的知识产权的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在相关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批面向行业和区域服务的知识产权信息库。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现有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没有形成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机制;二是全社会特别是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信息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运用知识产权信息的能力不强;三是能够提供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和指导信息利用的服务队伍严重不足;四是现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和服务网络远不能满足创新活动的需要,公众缺乏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权威、高效、便捷的手段。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自主创新作用的有效发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服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二、全面提高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1.在国家科技管理中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政策以及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应当对可能影响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析,加强知识产权部门与科技、产业部门的紧密配合。国家有关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实施和管理的相关环节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信息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在制定指南和立项评审过程中,委托有资质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进行知识产权检索和分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工作,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知识产权的最新进展。各科技重大专项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小组,紧密配合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为重大专项实施提供全过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2.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主体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要把知识产权信息查询、分析纳入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单位应当建立专门机构或队伍。企业应重视跟踪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申请趋势、权利保护范围,科学地制定新产品开发策略、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策略、竞争与合作策略,优化技术创新路线,避免侵权。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要引导科研人员把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与利用科学文献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的科研人员尤其要重视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开发项目,要把对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分析作为立项评审和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3.深入广泛地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的宣传和培训。

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知识产权信息的基本功能和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基本知识,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宣传和培训,全面提高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对科学技术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查询和分析的基础知识培训和实务辅导;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的基础知识教育;对科研管理者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信息的基本功能和战略作用。鼓励和支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关于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的培训,结合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活动对服务对象进行具体化的培训和辅导。

三、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队伍

1.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培养。

多渠道、多层次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培养,通过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培养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在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一批高水平人才。针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特点,注重培养懂技术、懂法律、懂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数据加工、信息化建设、知识产权分析等领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员提供在职培训、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指导和帮助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培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门人员。

2.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

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机构的重要作用,推动和支持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依托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发挥其专业优势,培育一批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专业化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引导全国各地科技信息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挥各自特长,合作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实现优势互补。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加强技术专家、知识产权专家和信息分析专家的合作,针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加工,使之易于为科技人员所使用。加强对先进的检索工具、分类标引工具、统计分析工具的应用,提高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和分析能力。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通过持续跟踪分析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开展知识产权分析和预警服务,形成为特定领域服务的专业特色。

4.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行业自律制度。

政府支持组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行业协会,鼓励行业协会广泛吸纳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员,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及其人员与科技创新主体的沟通交流渠道,研究制定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资质认证、奖励和惩戒等行业自律制度,组织开展专业培训,交流和总结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经验,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分析理论研究,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

四、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信息库。

政府系统规划、重点建设和示范引导,推动建设多种类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信息库。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履行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职能,加强知识产权基础信息、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专业化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向社会开展公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商业化知识产权信息库。指导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息库。通过政府公共信息平台,集成整合资源,形成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全面、信息加工与服务水平高、能够满足科技创新多层次需求的、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

2.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与服务的运行机制。

以知识产权信息全社会共享为目标,根据知识产权信息的加工程度、投资主体、服务内容等,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全社会不同对象、公益和商业化运行相结合的服务机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采取面向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等不同对象的多层次服务机制。公共财政支持建立的知识产权信息库,向社会开放,根据服务内容和方式,实行免费或低价有偿服务。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知识产权信息库纳入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向客户提供有偿服务。

3.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与其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相互支撑。

加强与科学文献、科技成果信息、科学数据、标准信息等科技信息的功能互补,共同构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支撑基础。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扩充其他知识产权服务功能,链接知识产权法律专家信息库、技术专家信息库、技术交易信息库、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库等,为科技创新提供系列配套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情报;科研推广;服务情报

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在不同的领域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情报、利用情报和传递情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情报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谓科技情报工作,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国内外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有计划、有目的、准确、及时地提供使用的一种科学技术工作。换言之,科技情报工作是搜集、整理、利用和传递科技信息的工作。它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是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的需要,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并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与考察,运用已有知识,研究特定对象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有关事物的联系。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对情报特别是情报研究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迫使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实现改革,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完善理论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和领导决策服务。

1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对农业科技情报的需求

现代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情报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1农业方针、政策、计划情报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推广体制、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及利用、生产资料供应等。1.2农业科学发展方向、动态的预测性情报包括国内外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计划进行或正在进行中的科研课题。1.3农业资源情报包括土壤、肥力、水源、能源、气候、作物、果木、畜禽、水产等。1.4农业技术情报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等。1.5农业生产情报包括生产计划、产业结构、作物布局、产量、病虫草害防治、自然灾害等。1.6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报包括成果推广应用的方式、方法、渠道、效果、机制、模式、转化率等。1.7农业技术市场情报包括技术市场的方针、政策及技术商品的定价等。1.8农村商品流通情报包括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购销价格、出口创汇等。1.9农业教育情报包括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方法、手段、效果等。因此,要做好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离不开农业科技情报。它们互相依赖,优势互补,促进了情报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发展。

2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基本功能是服务社会,应用于人类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想促进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就必须依靠科技情报这个“载体”充当中介。科技情报的这个地位和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是任何其他东西代替不了的。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2.1农业科技情报是科技兴农规划实施的基础科技兴农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情报调研服务,需要有一个超前可行性的决策方案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和具体指导,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实施提供保证。2.2农业科技情报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寻找新的创新点,实现新的突破。“新”、“准”、“快”的农业科技情报能帮助选择科技创新方向、创新内容,实现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达到战略上致胜、战术上领先的目标。2.3农业科技情报是制定农业科研推广规划、计划的依据确定农业科研推广项目时,要从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这就要依据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提供信息和资料。2.4农业科技情报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决策,特别是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领导者只有在掌握大量情报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2.5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研推广人员的“耳目”和“参谋”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是依靠农业科技人员来实施完成的,农业科技情报为他们提供启发性情报服务,从而了解国内外农业科研推广的最新动态,帮助他们完成课题研究。2.6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先导和媒介,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把先进适用的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应用于生产,这就离不开情报信息的先导和媒介作用。2.7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研与推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技术进步在商品生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情报开发在市场技术、产品开发中则起着双向服务的贯穿作用。农业科技情报工作通过搜集、整理、传递国内外各种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准确性、导向性的情报,最终使农业科研、推广、生产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制约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因素

3.1缺乏应有的情报意识部分领导和群众对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关心、支持不够,认为费时、费工、费钱获取情报不划算,觉得原有的经验性东西只要稍加改进仍能创造好的效益,对生产的发展缺乏远见卓识。一句话,情报无用,经验万能。3.2情报机构设置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情报服务系统不少单位的情报部门人员和经费配备不够,得不到重视,工作效率低;乡(镇)办事处更是没有情报服务机构,农业科技情报不能顺利传递到农户手中。3.3缺乏横向联合,没有形成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面广,单靠上一级情报机构下发资料,情报的来源就很有限。而且情报的传递和利用,包括技术的推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单靠农业情报系统是远远不够的。3.4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扶持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科技情报队伍薄弱、素质低的问题。科技情报人员向来被作为理所当然的"万金油"使用,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缺乏应有的学习、培训和提高机会。致使农业科技情报部门难以形成一支有水平、有能力、有影响的人才队伍,特别缺乏专业情报学术带头人。3.5服务方式不适应农民的特点我国农村人员三分之一是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农民科技意识的形成,影响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以及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的掌握。

4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为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的方式

4.1农业科技情报专题调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生产需求调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与应用效果调研、农技推广体系调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求调研等多方面的专题调研服务,情报人员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客观、准确的调研综述情报,使科研推广项目在选题、论证、试验、示范、推广、总结、鉴定、申报成果等方面得到最新、最可靠的情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4.2农业科技前沿追踪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搜集、整理国内外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和有关会议资料,选择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及关键技术,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重点针对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综述报告、专利信息等科研成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形成具有导向性、前沿性、客观性的科技追踪报告和技术研发全景分析报告等,并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述,为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提供科技动态参考。4.3农业文献检索服务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图书、期刊、信息资料等,开展本专业范围内的科技查新、文献检索、定题查询等工作,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4.4创办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科技动态、传递农业信息、聚焦农业热点、孵化科技成果、交流“三农”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园地,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源泉。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周期短、传递速度快、情报信息量大、能集中反映某一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等特点来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4.5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到农村基层一线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对情报信息、科技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农民的信息观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4.6建立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网络与各地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部门组成农业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情报服务体系。4.7农业科技政策分析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通过对过去、现在的政策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研究,了解已有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取得的成效;同时调查和把握基层农业科技政策需求,并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展望,为有关部门完善已有政策或制定新政策提供启示和借鉴。

5提升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服务质量的对策

5.1建立健全多元化、高效能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体系要加强横向联合,进一步完善全程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围绕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和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情报服务工作,提前、产中、产后的情报配套服务,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

5.2加强情报宣传,强化农业科技情报吸收机制通过宣传,提高领导干部、科技人员以及农民的情报意识,让他们主动地接收情报、利用情报和传递情报,强化农业科技情报吸收机制。只有这样,“广”、“快”、“精”、“准”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情报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吸收、消化、接收机制,才能将情报潜在的生产力活化出来。

5.3提升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采取培训、进修等各种措施,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素质,增加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情报调研和科技咨询服务。在情报资料提供上,要突出“新”、“准”、“快”;在情报服务上,要突出“适用”、“实效”;在情报调研和报道上,要突出“典型”、“新颖”、“具体”。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普及农村实用技术,促进情报与推广结合,加速成果转化。

5.4配合农业科研推广工作,开展定点、定题情报服务选择重大农业科研推广项目,进行定题跟踪服务,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通过对大量期刊、书籍、调研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总结和研究,提供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定题推送服务,便于科研人员快速、及时跟踪科研项目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同时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跟踪服务,为他们的科研推广工作提供帮助,充分体现科技情报的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

5.5开展或组织本专业的专题性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围绕本专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和组织本专业的专题性科技情报分析研究以及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有针对性地报道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新成果和新动向。

5.6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物情报积极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办法,为农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物情报,着重要推广花钱少、易采用、能增产增收的先进适用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特续稳定增长。从各种不同角度,激发农业生产者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经营的愿望和信心,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5.7加强情报与技术的结合,实现农业科技情报向生产力转化农业科技情报是一种无形的技术商品,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其工作要突破科研型模式,进入到流通环节,向商品经济领域延伸,把科技情报这一知识形态的产品转换为生产成果,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5.8深化改革,拓宽农业科技情报技术市场建立多元、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情报技术市场网络,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一起上,形成新的情报服务运行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斌,王晓梅.科技情报研究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孙素芬,龚晶.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948-4955.

[3]杜赛花,洪国毫.农业科技竞争情报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