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的分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50

遗传学的分支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长效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遗”项目实践者和载体。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是要实现好对传承人的保护。这些个体或群体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此,我们开展了吉安市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状态调研,力图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冲击下的真实生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现状

目前,吉安市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人,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9人。其生存现状和结构构成如下:

(1)从年龄构成上来看,传承人年龄普遍比较大。80岁以上的有8人,占8.9%;70~80岁之间的有24人,占26.9%;60~70岁之间的有21人,占23.5%;50~60岁之间的有15人,占16%;40~50岁之间的有14人,占15.7%;30~40岁之间的有1人,占1.1%;30岁以下的无一人;离世的有6人,占6.7%。从这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40岁以下的仅有1人,而且有一部分传承人体弱多病,健康状况恶化。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着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2)从职业构成来看,绝大部分传承人为农民。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农民有52人,占58.4%;公职人员有29人,占32.5%;自由职业者有8人,占8.9%;绝大多数传承人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民群体的“非遗”传承人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地为主,由于生计所累,大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有些年龄虽然比较大,但仍要下地务农,维持生活。公职人员由于有工资收入作保障,衣食无忧,大部分能够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自由职业者则大部分以打工收入为主,只有极少数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

(3)从家庭年收入来看,大多数生活困难。仅以吉安县为例,截至2013年底,吉安县共有省、市、县非遗传承人16人。从家庭收入看,年人均收入高于3000元的有6人,仅占37.5%;低于3000元的有10人,占62.5%,其中低于2000元的有5人,占31.25%。大部分传承人生活困难,入不敷出。全市80%以上的传承人希望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或能长期得到上级部门适当的生活补助。

(4)从培养接班人情况来看,有部分传承人找不到接班人。培养了接班人的有83人,占93%;没有接班人的有6人,占6.7%。现代娱乐方式和人们追求享乐的现代物质生活使得部分传统非遗项目因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受众群体,无法形成广阔市场而少有学徒。还有的非遗项目劳动强度大,年轻人怕吃苦不愿学。

(5)从举办企业或机构情况来看,大多数没有建起自己的传承机构或利用传统技艺产生经济效益。拥有传承机构或创办企业的有17人,占19.1%;没有传承机构和企业的有72人,占80.9%。由于传承人大多数为农民,学历低,传授能力不高,没有自己的传承机构,又不善于利用现代传媒如网络、电视、视频等进行宣传,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承大多数局限于本地狭小的范围,传播范围小,传承效果不好。这就使得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既不能产生社会效益,更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窘境。

(6)从各个不同门类传承人的传承经济效益来看,传统技艺类传承人境况较好。这类人员有家传技艺在手,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家庭经济结构多元,一般生活较普通农民富足。例如,吉安薄酥饼,因为创制时间久,生产厂家较多,又有吉安月饼“香、甜、薄、酥”的特色风味,早已融入吉安市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民俗中,不仅节日期间有大批薄酥饼上市,平时也有这一传统糕点出售,甚至远销北京、香港等地。青原区东固畲族乡的刘氏家族创立东井冈华艺雕刻工艺厂,其产品已经远销福建、广西、广东等省。而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体育等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类的传承人生活状况相对较为困难。

2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人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变,文化生活也日趋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其中既有非遗自身难以传承性的原因,也有客观的社会环境变化因素。根据调研分析,传承人濒危状况主要有以下成因:

(1)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批青壮年“非遗”受众群体转移流失。近年来,随着吉安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都向沿海发达地区和本市城镇流动转移,许多非遗项目的表演者及传承人也带着对城镇物质生活的美好向往,纷纷外出打工或外出经商寻求发展,不少人长年不归,有的还迁移到沿海或本地城镇生活。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幼病残的人,他们一方面要耕作好自己的田地,一方面要照顾自己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有的还是带着疲病之躯在农村坚守,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导致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被遗弃。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等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与价值观念交织碰撞的新格局,也形成了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新格局。新一代青年更热衷于追求日益多元化的物质生活和现代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被“异化”,对民间传统技艺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脱掉了传统文化服饰,换上了流行文化装,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奴隶。电视、网络、手机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传统非物质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年轻人更热衷于玩微博、微信、游戏等,热衷于网上淘宝购物,运用现代科技产品消遣娱乐生活。传统文化在现代物质文明、商业文明及科技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被蚕食消亡。

(3)政府资助力度不大导致传承人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到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目前,国家、省、市虽然都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主要用于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只有部级项目传承人才有1万元补助。大多数传承人在生活困难、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只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存上来。市、县两级均没有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乡、村也没有多少传习所,少数简易传习所,传承硬件也较差,无法满足传承培训需要。加上传习资金得不到保证,传承培训场所设施及传习资料购置经费缺乏,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导致无法吸引年轻人从事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近年来,尽管我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每年都要利用“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大型宣传展示活动。但对传统文化遗产多半是利用大于保护,索取多于给予,缺少人文关怀,通常授一个牌,发一个证书了事。没有对非遗保护工作者特别是民间非遗保护工作者进行隆重的表彰和奖励,对掌握精湛技艺的民间艺人没有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实实在在的资助和支持。在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很多传承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没有因为从事这项工作而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有的甚至会产生失落或迷茫的情绪,年轻人更是对从事这项工作失去信心。

3加快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核心,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着眼点首先放在对“人”的保护与传承上,加快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营造尊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良好社会生态,建立起一个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1)加快完善法律保障。2011年6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该法尚未涉及传承人的培训支持、传承人对非遗创新的奖励和经费保障等重要领域。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该法加快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非遗法律保护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非遗保护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做出具体的强制性规定。明确将非遗保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专项资金,单独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传承人,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相关预算。同时,在传承人培养、传承人认定、创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

(2)加快完善生活保障。面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政府应有所担当,给予相关补偿,完善生活保障政策。对传习多年的老传承人应该按照传习年限给予补偿,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尊重和认可。对农民和老弱病残等弱势非遗传承人群体应出台特殊政策,提高最低生活、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标准,省、市、县级政府应分别对本级传承人特别是弱势困难传承人发放生活补助,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保证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开展传承工作。

(3)加快完善阵地保障。首先,免费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政府兴建的传习场所。市、县两级应当普及建设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乡、村两级则应鼓励传承人利用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农村祠堂开展传习活动,对于需要改建才能开展传习活动的危旧文化活动室、祠堂、社区文化中心或传承人利用自家住房改建为传习所的政府应给予一定补助,让每个非遗传承人都有一个发挥自己技艺和才能的平台和阵地。其次,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办传承机构。对于非遗传承人开办非遗传承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应给予大力支持,按照机构大小给予奖励补助。鼓励他们面向社会招收学徒,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培养一批新型的非遗传承者,对于濒危传承项目或不能应盈利的传承机构政府还应按招收学徒的人数给予一定补助。再次,支持建设现代传播平台。鼓励文化部门或传承人个人开办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宣传传承人的技艺、绝活、事迹等。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创办电子期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宣传与研究,促进非遗研究人才涌现,切实提高非遗传承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加快完善产业保障。首先,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向市场。鼓励传承人发挥自身优势,开办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给予享受文化产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传承人与民间资本融合,以自己的技艺技能入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非遗领域,支持民间资本结合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研究制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税收、信贷、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扶持办法。鼓励民间资本捐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助代表性传承人及学艺者,对企业捐赠非遗保护工作、非遗传承人的应予以免税或减税。其次,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融入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其民间性和地域性,只有入乡入土,走进“祠堂”,走进社区,紧接地气,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在广袤的民间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扬光大。应围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鼓励传承人参加本地原生态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赛,开展活态传承,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留得住文化。

(5)加快完善人才保障。一是拓宽传承人认定范围。坚持认定从宽、管理从严和国家省级传承人认定从严、市县级传承人认定从宽的原则,扩大非遗传承人的候选范围,对于市、县级传承人只要掌握了相关技艺、绝活即可认定;对国家、省级传承人则应具备技艺熟练精湛、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传承谱系清晰等条件。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列入传承人候选范围。二是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建立非遗教育示范基地,将非遗技艺、绝活、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等编入教材,在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传承课程,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活态教育培训。鼓励传承人和大中专院校教师走进农村祠堂、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公益讲座、现场技艺传授,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工艺,逐步喜欢传统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档案库,对非遗传承人技艺进行完整录像归档,并以传承人个人姓名命名制作光盘进行传播或传习。设立专项资金,对学习非遗技艺的学生学费予以资助或减免,尤其对学习濒临灭绝非遗技艺的学生则给予全额资助或减免,加快培养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接班人。

(6)加快营造尊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良好社会生态。各级政府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在政治上,应该大力推荐非遗传承人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让他们参政议政,为非遗保护代言发声;每年定期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表彰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或参与支持非遗传承的其他个人进行隆重表彰,颁发非遗传承与保护突出贡献奖或“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在经济上,对专职从事非遗保护传承人或其他个人,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分级评定相应职务职称,对技艺精湛或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应可享受相应的政府特殊津贴。在社会生活中,定期组织传承人开展活态展示、定期交流、技艺比赛等活动。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设非遗保护宣传专栏,大力宣传代表性传承人,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参与、支持非遗保护的行为,形成全社会的价值认知,使各级非遗传承人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受认同,努力营造尊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一切参与支持者的良好社会生态,激发更多的青年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遗传学的分支篇2

一、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历史上,湖北省荆州市一直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璀璨的楚文化的发

祥地和传播中心。悠久的楚文化、卓越的文人墨客加上勤劳淳朴的人们在荆州这块热土上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湖北省目前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荆州市也无立法权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湖北省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于地方法规缺失地步中。近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富市”的战略目标,以期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根据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荆州目前共有马山民歌、鼓盆戏、荆河戏、鼓、说鼓子、荆州市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荆州市铅锡刻镂技艺等7项非遗。此外,荆州市还有,挑担围鼓、五虾闹鲇、汉滩小曲、跳三鼓等14个省级非遗项目,以及32个市级项目。目前,荆州共有部级非议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个,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个。

在注重部级、省级非遗申报的同时,荆州还在以下方面对非遗保护作出了一定努力。第一,地区性的学术团体组织从事非遗保护研究工作。学术机构对于非遗保护非常重要,他们是非遗最好的整理者、宣传者及发展者。学术机构尤其是具有较强学术优势的大学从事非遗的研究开发保护具有先天优势。荆州市政府及相关机构联合依托本地高校长江大学已连续举办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分别就传承人的保护与荆楚民歌传承进行了学术研讨。第二,支持非遗宣传增强社会群体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当前,“非遗日”荆州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进高校活动已基本形成机制,这有利于让学生及普通市民了解这些文化精髓,让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第三,在既有职能部门基础上形成具体负责非遗保护的专门机构。宣传部、文体局、宗教局、旅游局等职能机构依照相关规定对非遗保护均有一定职责,但部门及人员的分散在具体工作中很难形成合力。2010年6月23日,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其主要负责审定市非遗保护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在今后的非遗保护中负责项目咨询、论证等工作;指导荆州各县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并对各县市申报的非遗名录项目进行评审;提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同时提出申报省级和部级非遗名录推荐名单,并从各方各面加强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二、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力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指具体非遗项目的系统掌握者,并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的自然人或自然人群体。非遗的产生、传承和发展主要由其载体即传承人来完成的,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延续,非遗就失去了其文化魅力与存在价值。

湖北省目前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荆州市也无立法权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湖北省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于地方法规缺失地步中。目前,荆州市并未在地方财政上对部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有效的物质支持,也并未建立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二)非遗保护的宣传理念不正确

荆州市明确提出“文化富市”的口号,文化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理应得到各地政府重视,但是若将非遗不加区分的列入这一政策范围之内,则将不利于非遗保护。众所周知,非遗最大的威胁是市场经济和新型“文化”,绝大多数非遗是不适合纳入产业商业范畴的,依靠非遗发展经济的初衷背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宗旨。

此外,非遗保护宣传多流落于形式。如前介绍,宣传推广非遗的重要活动即是在非遗日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的保护宣传理应是常态化行为,一年一次的推广不能起到扩大影响的作用。

(三)对代表性项目非遗的申报投入不够

非遗申报是荆州非遗保护的中心工作,通过申报既能获得更多的国家及省级相关支持的同时,也宣传了荆州非遗。申报的基础性工作是本地区现有非遗进行发掘并系统整理,非遗申报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于非遗的完备性。

荆州对本地区的非遗的发掘整理的力度显然不够,属于荆州的重要性非遗正被临近兄弟城市所申报。以部级非遗荆州花鼓戏为例,荆州花鼓戏是在江汉平原民歌中的渔歌、秧田号子、硪歌、车水锣鼓、监利丧鼓和民间器乐“十样锦”以及“闹年”的彩莲船、蚌壳精、踩高跷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清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剧目和声腔艺术、表演程式、锣鼓经。据统计,有64个小戏、18个水半本和60多个折子戏。荆州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孕育的地方戏曲,它旧称“沔阳花鼓”;1954年,湖北省戏剧工作室将江汉平原的花鼓戏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荆州行署文化局将该剧种定名为“荆州花鼓戏”。作为荆州的重要非遗,荆州市并未对其进行系统整理申报,而由临近的湖北潜江市申报成功,其非遗还被直接“荆州花鼓戏”冠名。

(四)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机制尚未正式建立

非遗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一大批从事非遗研究保护的机构,需要适当的非遗研究保护的程序制度,更需充足的经费作为非遗保护和研究的基础。荆州的非遗保护机制已落后于兄弟城市,主要表现在:首先,非遗研究和保护的机构有限。前已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其职能主要集中于非遗申报,并不能对研究整理保护发挥关键作用。相关民间非遗研究团体属于自发建立,甚至都没有“合法”身份,如长江大学作为荆州非遗研究中最为主要的学术机构,其非物质文化研究会的性质是学生性社团。其次,非遗研究保护的程序制度缺失。荆州市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定对非遗保护进行明确,非遗的研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在严格程序指导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三,荆州市政府一直未对非遗保护给予明确的财政资金支持。

三、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政府在非遗保护中核心地位

非遗保护固然是全社会的大事,但地方政府理应在非遗保护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非遗是属于世界的,但绝大多数的非遗首先是属于地方的,地方性是非遗的内在属性,这决定了地方政府理应是非遗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只有明确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核心地位,非遗的保护才能取得根本性进展。

首先,政府应作为非遗保护的倡导者。非遗保护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政府理应是这一利国利民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尤其是针对即将灭绝的非遗,政府更应当加大倡导力度。总之,倡导非遗也应制度化、常态化,使其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共同传承非遗。其次,政府应作为非遗保护的实施者。非遗保护需要极大人力财力,非遗自身特点决定非遗保护多不适宜采取产业化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由其自由发展,而只有通过政府主导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第三,政府还应作为非遗鉴定者。当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是中国社会重构自己的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重要性只有置于近代以来的历史过程之中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所有的非遗都是值得保护的,部分非遗甚至与人权之间存在冲突。有些植根于文化实践的非遗严重违反和损害了基本人权,例如有些国家或地区的强制婚姻、女性割礼、繁重服饰等就侵害了妇女基本人权。女性割礼因限制损害其他人权现已被国际组织要求废除,而具有类似文化的日本民族表演艺术歌舞伎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如何取舍非遗的问题是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有违人权和现代文明的“非遗”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干预,引导并通过法律的手段摒弃它。政府理应是文明非遗的权威确定者,其必须在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做出适当判断。

(二)重构非遗保护的理念

荆州市提出的“文化富市”的口号显然不符合非遗保护。支撑非遗保护的观念应是文化多样性,而不是商业利益或政治因素。我国热衷于对包括非遗申报的最大动因是商业利益,业界多认为,列入遗产名录就会像一块“金字招牌”为地方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地方当局在申遗成功后所考虑的不是如何更好的保护“非遗”,而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称号”获利,不会顾及是否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发展。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金沙》音乐剧连续上演621场,该事件再次表明,地方“非遗”的终极目标是形成产业和商业,这种理念若得以发展显然会使许多不具有明显商业利益的“非遗”被排除在保护之列。在“发展”的口号下,急功近利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而牟取更多的“暴利”,长此以往势必糟蹋文化遗产本质,加快这些珍贵文化的消亡速度。

(三)倡导非遗保护的全民性参与

人民群众是非遗的主体,他们既是非遗的拥有者也是非遗的享受者,鼓励全民性参与非遗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核心。首先,应当鼓励学术性团体参与非遗的研究整理。荆州市具有较好的非遗研究外部条件,市内高校林立,人文学科研究底蕴丰富,在适当的鼓励机制下必将使得非遗的研究取得更大进展。此外,应当鼓励全民了解非遗。非遗在社会中的影响正成衰萎之势,情势不加扭转必将危及非遗的生存,而非遗的价值也必须在传播中才得以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支持制度

认定是非遗传承人获得支持的前提,相对于被认定部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荆州还有更多的或许更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因未能被认定而未能获得资助,无疑是一大缺陷,适度扩大支持的扶持面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文化遗产大市的荆州理应建立市级非遗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结语

遗传学的分支篇3

摘要:千年古城苏州,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但在现代城市化大建设局面下,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非遗虽资源丰富,但众多项目发展不平衡。本文着眼于苏州非遗资源整合,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五个方面,探索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苏州;非遗;城市名片城市名片,反映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现实,代表城市的形象、气质和品格。

苏州非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整合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是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着眼于非遗整合的角度,为苏州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实践研究,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出努力,也是为了积极响应社科联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设一个非遗数字博物馆:

旨在保护,开创资源共享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博物馆正在显现出它与传统实体博物馆不同的强大的功能和价值。数字博物馆容量大,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它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从而实现知识增值,规范加工。对于非遗众多的门类和海量资料,可通过网络传播、数据集成等方式进行信息存储和社会平台展示交流,形成博物馆资料综合收藏,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实物展示”转变为现代的“信息展示”,让文物真正走出库房服务于大众,体现博物馆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功能。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会丰富苏州城市文化建设,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开展对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应用领域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将苏州地区非遗资源整合利用,能及时补充及时更新,并实现共享,打造一个能体现苏州非遗精髓的博物馆,为苏州城市又添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二、建成一个非遗项目传承教学研发的教学体系:旨在传承,开创非遗传承新模式

通过建立非遗研习、传承、教学基地,将非遗项目引入到本地高(职)校,开发为非遗学科课程与非遗特色教学,可扩大受众,培植土壤,培育新时代人才。2007年苏州科技音乐学院首次将地方非遗纳入到正常的课程体系中,此后掀起了一股浪潮,带动一批非遗项目走入了校园。然而,对目前非遗入校园传承普及教育开展的活动,大部分项目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师徒家庭教学的传承方式上,这已经不适合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高(职)校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创作非遗新品,有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将是众多非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条路径。要针对非遗不同特性,在原有基础上推广非遗入校,分批分级地开展,逐步形成非遗传承研发的网络体系。在本地高(职)校办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非遗传承结合,将有效发挥高校学生这个动态传承群体的力量。因此,加快非遗传承教学网络建设,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三、加强一支涵盖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志愿者在内的队伍建设:旨在创新,增强非遗活力和创造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的关键,也是打响城市特色名片的又一资源。要建立包括非遗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志愿者等在内的非遗人才库,开展行业交流、技艺理论、研发新品、活动赛事等。苏州政府极为重视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加强专业机构建设。苏州政府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对非遗的扶持不仅在政策上,还在经济上每年有300万元的专项扶持基金;并对传承人和责任保护单位每年进行考评。政府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为传承人开拓各类专项交流活动,让他们走出省市,走出国门,拓展非遗影响。为非遗的传习工作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对传承人的政策培训等,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和苏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更好地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保护队伍。2013年6月,苏州文保办促成建立了苏州首支非遗志愿者团队,以教师、学生、退休人员等为主,首批入选者一半为在校大学生,另一半则是对本地文化较了解的“老苏州”,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线索。志愿者们将接受免费培训,了解“非遗”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抢救记录工作,还将对濒危“非遗”进行普查。通过志愿者活动更加促进了社会对非遗的关注,扩大了其影响。

四、着眼苏州本土文化特色,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旨在发展,增强非遗项目行业繁荣,开创苏州特色旅游街区名片

文化差异是诱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天生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街区已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又一新亮点。苏州非遗结合区域旅游,目前大都停留在单个或几个项目方面,旅游地分散,路途远交通不便,旅游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苏州非遗文化魅力,导致非遗的旅游价值远远被忽视了。如何整合非遗资源,对其科学开发利用,利于非遗整体发展,本文认为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加强苏州西北街打造成苏州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的可行性研究,对特色旅游街区功能定位做出探究,对西北街商铺现状和西北街独特的优势如地域位置、交通线路、人流状况、文化特点、原住居民等进行分析,对西北街开拓为非遗文化特色旅游街区的框架初步设计,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

五、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文化地图以及各类非遗宣传海报:旨在宣传,开创非遗宣传新活动苏州非遗资源具有在不同区域内相对集中、形成不同分布区的特点。综合苏州地区的非遗项目,制作一张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苏州非遗文化地图,把世界级6项、部级29项,按照项目所在的区(市)分布排列,做鲜明直观的地图式介绍,尤其是对外省市在宣传上更加有力,更能充分展示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相关非遗项目的宣传海报或宣传手册,形成系列广告模式,争取在苏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期间,把它作为苏州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各类旅游集散中心、互联网络等,免费发放和提供给中外游客,使他们全面了解苏州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非遗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代表了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独特风格。苏州非遗资源急需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支撑。要积极响应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文化繁荣、旅游兴盛的现代化苏州”的号召,将非遗资源整合开发,加强苏州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弘扬吴文化,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柴选.有新意的城市名片[J].新闻与写作,2008(1).

[2]韩之玖.浅析城市形象策划趋势[J].沙棘:科教纵横,2010(5).

[3]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遗传学的分支篇4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主要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负责具体实施保护、保存工作。

财政、教育、园林、卫生、工商、旅游、档案、民族宗教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应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导、督促成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向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对尚未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开展抢救、记录、传承等保护工作。

第六条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保护单位制定项目保护规划。

第七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分级保护。

对列入部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应当按照项目保护规划要求实行严格保护。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现状,实行分类保护。对本市特有且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九条 对于存续状态受到威胁、活态传承较为困难、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抢救性保护。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加强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并建立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抢救保护方案,优先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记录、整理、保存项目资料和实物,建立数据库、档案库,修缮建(构)筑物和场所,改善或者提供相应的传承条件,安排或者招募人员学艺。

第十条 对于存续状态较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使该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

实施生产性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并可以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产性保护项目现状、市场情况,制定扶持政策,积极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作用。

第十一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较好的传统村镇、街区等特定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该保护区应当保持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不得擅自改变与其依存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

第十二条 对于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扶持传承基地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第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

(二)提供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三)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

(四)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

(五)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

(六)指导其依法保护享有的知识产权;

(七)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

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保护、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特点的招聘条件和培训大纲,引进、培养社会专门人才。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引导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应当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建立社会传承基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结合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和民间习俗等实际情况,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鼓励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区域、商业营业场所、公园、绿地等具有展示空间和条件的公共场所管理者、经营者等,对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第十六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设立展示和传承场所,举办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研究、收藏、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整理、翻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文献、典籍、资料等。

第十七条 未取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不得以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不得以与其资格不相符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第十八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利用,应当尊重其真实性、文化内涵及自然演变进程,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不得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单位和个人,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的,在其申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市、县(市、区)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条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二年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

经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者保护单位,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义务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或者保护单位资格,并予以重新认定。

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被举报或者经检查发现不履行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评估。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下列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收集、整理、教学、宣传、出版、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将个人收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或者实物捐赠给国家的;

(三)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

(四)检举、揭发、制止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有功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由文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和申报原则基本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xx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申报原则

遗传学的分支篇5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环境约束;制度含义;品牌;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独特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采用何种模式进而通过何种途径对其进行保护开发这一制度安排问题一直是摆在相关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但是,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外部环境一旦发生改变,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也应发生调整。由此,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可持续性,固然离不开有效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但对其环境约束研究的重视程度同样不可小觑。本文试图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环境约束及其制度含义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学界和社会构建一个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可供参考的情境背景。

一、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面临的机遇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诉求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奠定了制度保证

长久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路径带来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等恶果,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愿相违背。因此,现阶段经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尽快转变经济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瑰宝,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例,以它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农业文化系统,如浙田的“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等,运作机制合理,能够综合利用当地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大力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不仅能够维护城乡景观、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转变,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产业支持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近些年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植。2004—2009年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速平均保持在17%以上,远超GDp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其中,作为文化产业优势产业之一的文化旅游业,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异军突起,逐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云南丽江,传统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但是却依靠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成功打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了一系列关联产业,形成了一个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类似的,以文化旅游优势发展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同样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以文化遗产自身特点为基准,通过培育内在关联、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困扰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长久以来诸如融资、技术等方面的“动力机制”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农村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存在着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改造,但是这种改造绝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毫无保留地摈弃我国农村和农业生产上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1]在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指导下,为延续传统文化尤其是农业文化优秀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技术,各级政府势必将积极运用其手中行政权力,自觉地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纳入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之中,通过统筹安排,合理调配社会优势资源,帮助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尽快步入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与落实,也将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资金、土地、税收、人才方面的不断支持。

(四)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境外支持

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正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重视。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计划在5年内陆续建立100—150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国际组织对文化遗产的认定选择工作以及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文化遗传的认识和保护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有利于提高我国学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认识,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2]

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制度约束

文化遗产同时具有经济、生态、文化、艺术等多方面价值,要想同时兼顾各方面价值,必须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但当下国内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给遗产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从各地文化遗产管理体制看,中央政府将文化遗产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委托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中同时扮演着保护者、建设者、监督者等角色,处于多重角色的冲突之中。[3]地方政府在缺乏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下,出于利己的动机以及对收益回报的短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多数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珍稀性、脆弱性等特点,过分的开发利用对其造成的伤害将是不可恢复的。因此,未来的管理体制还期待角色划分清晰,多方机构相互制衡的局面出现。

(二)社区居民流失减少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传承者

遗传学的分支篇6

遗传学中心法则,描述从一个基因到相应蛋白质的信息流的途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Dna被复制传给子代细胞,信息被拷贝或由Dna转录成Rna,然后Rna翻译成多肽。

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分子遗传学的早期研究都用微生物为材料,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

(来源:文章屋网)

遗传学的分支篇7

关键词:土钉支护;非均质土层;遗传算法;惩罚函数

中图分类号:tU4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2-0084-06

analysisofGlobalStabilityofSoilnailingBracingStructuresinnon-homogeneousSoil

DinGmin1a,ZHanGYong-xing1a,1b,wanGHui2

(1a.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1b.KeyLaboratoryofnewtechnologyforConstructionofChina

inmountainousarea,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p.R.China;

2.ChongqingexpresswayGroupCo,Ltd,Chongqing401121,p.R.China)

abstract:BasedonSwedishsliceslimitedequilibriummethod,anewcomputationformulaofstabilitysafetyfactorispresentedforinteriorstabilityanalysisofsoilnailingwallinnon-homogeneoussoil.anewgeneticalgorithmisputforwardbyadoptingdynamicself-adaptivetechnologyandnonstandardgeneticoperators.applyingthedynamicself-adaptivetechnologyandnonstandardgeneticoperatorsintothefieldofsoil-nailingwallinteriorstabilityanalysis,thedynamicadaptivegeneticalgorithmforsearchingthearbitrarycriticalslipsurfaceisestablished.itisshownthatthedynamicadaptivegeneticalgorithmhasbetterperformanceinfindingoptimalsolution,quickerconvergencethantraditionalalgorithmaswellasmorereasonableresults.

Keywords:soilnailingstructure;non-homogeneoussoil;geneticalgorithms;penaltyfunction



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是判定土钉支护结构是否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土钉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和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整体稳定性分析即可以确定土钉设计所选各个参数的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同时也可以为其安全性和适用性提供保证。这样,如何确定土钉支护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和其对应的最危险滑动面位置,就成为土钉支护设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对于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学者们基于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以极限平衡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研究土钉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通常首先假定一个潜在的滑动面,对于假设滑动面形状的不同,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楔体稳定分析法和圆弧稳定分析法。其中,最危险滑动面的形状和位置的确定成为土钉支护设计的关键。文献[1]假定土钉墙潜在破裂面为圆弧形,考虑土钉抗拔力与土条自身的阻滑力的耦合作用,利用混沌优化方法搜索最危险滑动面。文献[2]则利用复合形法寻求滑面几何控制参数,采用分步黄金分割法寻找最危险滑裂面圆弧,由此计算出与之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值。文献[3]采用在分析土钉墙整体稳定性时,潜在滑裂面为对数螺旋曲线,并借助复合形法优化理论确定最危险滑裂面的位置。但对于目标函数是多峰的、或者搜索空间很不规则的优化问题,在搜索最优解时很容易陷于局部最优解。对于深基坑开挖边坡土层分布均匀的土钉墙,其最危险滑裂面搜索可归结为一个目标函数为凸函数的优化问题,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但如果开挖边坡土层分布不均匀时,得到的目标函数往往是具有多峰的非凸函数,那么采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就很可能是局部最优解。而遗传进化算法的优点恰好擅长搜索全局最优解,即使在所定义的适应函数(或目标函数)是不连续的、非规则的情况下,它也能以很大的概率找到整体最优解[4]。文献[5]成功地将遗传算法应用到以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为基础的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中。但遗传算法同样存在过早的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和在最优值附近收敛速度慢等缺点,为此,文献[6]将单纯形法引入经验遗传,提出了一种针对连续设计变量的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文献[7]将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起优化设计变量和安全系数最小值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提高了运算速度和搜索效率。本文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和遗传算法理论[8],提出了采用动态自适应技术和非标准的遗传操作算子改进遗传算法的新算法,并将其引入到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中去,建立了一种能同时确定土钉支护最危险滑动面和最小安全系数的动态自适应遗传算法模型,为土钉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新方法。

1层状土中土钉支护整体稳定性分析模型

简单条分法是土钉支护整体稳定性分析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假定滑动面为圆弧,土体为刚塑形材料,不考虑土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矩。本文研究了层状非均质土中土钉支护的整体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1.1基本假设

1)如图1[9],最危险滑动面为坡脚圆弧,通过土钉墙地面角点a。

2)最危险滑动面圆心位于土钉墙上方,即位于BC上方。

图1稳定性分析的坐标系

1.2模型的建立

1)土钉稳定性分析的坐标系。采用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进行土钉墙整体稳定性验算,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基坑底坡脚a点位坐标原点,基坑深度方向为y轴,与基坑深度垂直的方向为x轴。

2)滑动面圆弧半径。如图1所示,圆弧滑动面的圆心坐标为o(xo,yo),圆弧的半径为R,基坑深度为H,那么滑动面的方程为[10-11]:

xo2+yo2=R2(1)

滑动面与地面的交点为B,其坐标为(xB,H)

xB=R2-(yo-H)2+xo(2)

根据简单条分法原理,将滑动面aB等分成n份,则圆弧等分后的宽度和每段圆弧中点横坐标分别为:

b=xBn(3)

xi=b2+n-1b(i=1,2,…,n)(4)

3)圆弧上任一点坐标及水平夹角。设任一分条中点p的坐标为(xi,yi),该点除的圆弧切线与x轴的夹角为θi,根据图2可以得出yi和θi表达式:

θi=arcsinxi-x0R(5)

yi=y0-R·sinθi(6)

第i段圆弧长度为:

Li=bcosθi(7)

图2各段圆弧端点坐标

4)土条重量。土条重量计算分成2部分,当xitanβ

根据图3所示,第i个土条高度为:

Zi=H-yixitanβ≥H

xitanβ-yixitanβ

假设基坑处于非均质均匀地层中,土层数为n,其中第k层土层的距地表深度、重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hk,γk,ck和φk。

图3土重计算简图

当xitanβ≥H时,假设土条圆弧中点位于第k层土层和第k-1层土层之间,那么hk-1

wi=b·∑k-1j=1hj-hj-1γj+Zi-hk-1γkxitanβ≥H

b·hp-H+xitanβγp+∑k-1j=p+1hj-hj-1γj+H-yi-hk-1γkxitanβ

5)土钉长度。假设土钉支护结构的土钉数为m根,其中第j根土钉的与圆弧滑动面的交点m(xj,yj),而与坡面的交点n(nxj,nyj)。土钉在圆弧滑动面以内的长度为lfj,在圆弧滑动面以外的长度则为lnj。如图4所示,

xj-x02+y0-yj2=R2

nyj=nxjtanβ

xj-nxj=lfjcosαj

nyj-yj=lfjsinαj

联立上面4个式子,可以求得:

lfj=-B+B2-4C2(10)

其中,

B=2cosαjnyjctanβ-x0+2sinαjy0-nyj

C=nyjctanβ-x02+y0-nyj2-R2

土钉在圆弧滑动面以外的长度:

lnj=lj-lfj(11)

图4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简图

土钉末端的坐标为:

eyj=nyj-ljsinαj(12)

exj=nxj+ljcosαj(13)

第j根土钉极限抗拔力为:

tnj=πdnj∑ni=1qsilni(14)

对于非均质土,特别是各层土的性质相差较大时,不能简单的进行加权平均后代入上面的公式计算土钉极限抗拔力,而需要对土钉处于各层土中极限抗拔力进行分项计算,进过修正后的极限抗拔力公式为:

令dyj=H-eyj,cyj=H-yj

tnj=πdnj·

0h1>cyj

qk1dyj-cyj+min(h1-dyj,0)+

πdnj·0dyj≤hi-1,hi≤cyj

∑n-1i=2qkihi-hi-1+min(dyj-hi,0)

+min(hi-1-cyj,0)+

πdnj·0dyj≤hn-1

qkndyj-cyj+min(cyj-hn-1,0)(15)

6)最危险滑动面。根据上述几何参数关系,并考虑土钉抗拉作用,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公式为:

Fs=Sh∑ni=1cikLi+Sh∑ni=1wi+qbcosθi·tanφik

+∑mj=1tnj·cosαj+θj+12sinαj+θj·tanφjk

Shγkγ0∑ni=1wi+qbsinθi

(16)

其中:γk为整体滑动分项系数,可取1.3;γ0为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cik为第i分条滑动面处土体粘聚力;φik为第i分条滑动面处土体内摩擦角;Sh为土钉的水平间距。

1.3滑动面圆心范围

在滑动面搜索的过程中,圆心的范围取值应尽可能的大,从而使得最危险滑动面的圆心落在范围内,但取值范围过大会造成搜索效率降低和计算时间增长,同时还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合理的滑动面。文献[3]中,圆心的横坐标向坡脚a左右分别取4倍坡高的范围,纵坐标自坡肩向上4倍坡高,坡肩向下到坡底的范围。而文献[5]中则认为,圆心取定的范围应该是x∈[0,4H],y∈[H,5H]。

根据转动理论滑动体中每一点的速度将垂直圆心和坡脚的连线,当圆心位于a点的右侧,如图5所示的o2,坡脚a点速度va2是倾斜向上的,说明整个滑动体将发生斜向上的滑动,这与土钉支护的边坡失稳时的实际情况不符。而对于圆心位于o3,滑动面与坡面交于D的情况同样与实际情况相违背,这是由于vD2的方向是斜后方[12]。图中o1才是滑动面圆心正确的位置,无论va1还是vB1的方向都是斜前方,因此,它的取值范围应该为:

x∈-4H,0,Y∈H,4H

R2>y0-H2+Htanβ-x02

图5圆心位置

2基于DaGa法土钉结构最危险滑动面搜索

土钉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在于寻求最危险滑动面以及与之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而寻求最危险滑动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搜索的过程,它在数学上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因此,提出的动态自适应遗传算法搜索滑动面方法,能够克服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和在最优值附近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提高运算速度和搜索效率,从而得到全局优化解。

2.1目标函数

对于最危险滑动面可有圆点o和坡脚a两点坐标确定,因此o点的纵、横坐标则成为染色体的基因表现型[13]。根据上面推导的非均质土的安全系数表达式,在给定圆点o的搜索范围的情况下,安全系数的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Fs,min=fx0,y0

-4H≤x0≤0

H≤y0≤4H

R2>y0-H2+Htanβ-x02(17)

2.2编码方式确定和初始化种群

遗传算法染色体编码通常可采用二进制编码、格雷编码和浮点数编码等。对于土钉整体稳定性分析问题,为了提高遗传算法的精度,同时改善计算的复杂性和运算效率,采用浮点向量法编码更加方便。浮点数编码是指将个体的每个基因值用某一范围内的一个浮点数来表示,个体编码长度等于其决策变量的位数[14-15]。

在土钉整体稳定性分析模型中,滑动面所对应的圆心坐标(xo,yo)设计变量,采用一个浮点向量V=x0y0表示。当进化代数计数器t0时,随机产生n个染色体构建成初始种群,其中第i个染色体为Vi=x0iy0i,其中x0i和y0i为Vi的基因[16]。

2.3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适应度是用来衡量种群中各个个体在优化计算中能达到、接近于或有助于得到最优解的好坏程度。而度量个体的适应度的函数称之为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是区分种群中个体优良程度的标准,同时也是算法演化的动力。

由于滑动面圆心的位置存在一定的范围,因此土钉整体稳定性分析是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在构建适应度函数时,采用将约束以动态方式合并到其中,即形成一个具有变化的惩罚项的适应度函数。罚函数的作用是将在解空间中无对应可行解的个体计算适应度时,处以一个惩罚,从而降低其个体的适应度,使该个体被遗传到下一代群体中的概率减小,便于指导搜索,从而提高了找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由于土钉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中安全系数计算是一个有约束的极小值的问题,所以必须将目标函数进行转换才能建立适应度函数。因此,转换后的适应度函数为:

fX,λ=Fs,minX+λΦX(18)

式中:Fs,minX为原目标函数;λ为惩罚因子;ΦX为不等式约束函数。

通过适应度函数将土钉整体稳定性分析的约束最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最优化问题。式(18)表明,当点X不满足约束条件时,说明它在可行域之外,需对目标函数的值加以惩罚;或者当点X位于约束边界附近时,λΦX将趋于无穷大,迫使迭代点只能在可行域内移动。

2.4竞争、选择操作

根据Vi所对应的适应度的大小采用最佳保留策略来进行优胜劣汰操作,将迄今为止最佳个体直接传递到下一代或至少等同于前一代,确保最优个体不会被交叉、变异等遗传运算所破坏,从而保证遗传算法的收敛性。

2.5交叉、变异操作

交叉操作是遗传算法中最重要的遗传操作,是区别于其他进化运算的重要特征。算术交叉运算是将种群内两个相配对的染色体按照线性的方式相互交换它们之间的部分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染色体。

变异操作是以一个很小的概率随机地改变染色体上的某一或某些基因而产生新的个体,即以变异概率随机改变某一染色体Vi=x0iy0i中一个或者几个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染色体。

为了降低进化过程中出现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分别对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改进。其方法是,对于适应度较小的个体,将交叉算子pc和变异算子pm取较大值,这样可以提高搜索速度;而对于适应度较大的个体,交叉算子pc和变异算子pm则取较小值,这样可以降低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17-18]。

交叉概率公式为:

pc=pc1+pc1-pc22cosf′-favgfmax-favgπf′≥favg

pc1f′

变异概率公式为:

pm=pm1+pm1-pm22cosf′-favgfmax-favgπf′≥favg

pm1f′

其中:pc1、pc2为交叉概率的上、下限;pm1、pm2为变异概率的上、下限;f′是交叉的2个个体中适应度较大值;favg、fmax分别表示当前种群的平均适应度和个体的最大适应度[19]。

2.6迭代终止

循环执行2.3—2.5步的操作,直到目标函数fX,λ达到满意值或达到预先设定的代数时,终止计算。这时fX,λ所对应的设计变量组合为最危险滑动面。

3工程应用

一个尺寸为110m×78m的高层建筑基坑,深度为7.8m。其土层分布最上层为1.9m填土,第2层为0.8m的细砂层,第3层为2.7m的粉质粘土层,第4层为1.8m的粉土,以下为强分化砂岩,其厚度大于12m。各土层相关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基坑采用土钉支护结构,土钉墙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80°。土钉层数为6层,其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均为1.2m,土钉钻孔直径为φ110mm,土钉入射角为10°,钢筋采用Ⅱ级φ25螺纹钢。土钉墙面板采用厚度为100mm的喷射混凝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0,钢筋网采用φ8@250mm×250mm。图6为该基坑的土层分布情况以及土钉支护形式。

图6土钉支护坡面图

采用本文方法求取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2628所对应的圆心坐标为(-6.8,16.8)。在搜索最危险滑动面时,一些文献有时为了计算的简便将层状土层转化为均质土考虑,即将土层参数均值化。均值化方法分为2种,即直接平均和加权平均,前者是将所有土层简单数学平均,后者则根据土层厚度的贡献平均[20]。

本文也采用加权平均法对该实例进行了计算。将非均质的层状土转化为均质土后,即对土层重度、粘聚力、摩擦角、土的摩阻力分别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圆心位于(-5.8,13)时,安全系数达到最小值1.3221,与分层计算时所得最小安全系数为1.2628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验证了土性参数的取值对工程计算的影响很大,这说明将层状土转化为均质土的计算结果是欠准确的。

4结论

1)运用简单条分法对层状非均质土中土钉支护结构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得出了最危险滑动面的搜索模型和最小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了非均质层状土和等效均质土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等效均质土的计算明显提高了土钉支护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对于其整体稳定性是不利。

2)为了解决遗传算法中过早的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和在最优值附近收敛速度慢等缺点,采用动态自适应技术改进遗传算子,不仅大大提高空间搜索能力,而且提高了种群中表现优良个体的交义率和变异率,从而提高获得优化的全局最优解可能性。

3)将DaGa法应用到土钉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分析领域,建立了一种能有效搜索土钉支护结构的最危险滑动面极其对应的安全系数的全局优化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传统的遗传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DaGa法在运算速度和搜索效率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祝方才,彭振斌,隆威,等.土钉支护危险滑动面搜索的混沌优化方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3,34(6):699-703.

ZHUFanG-Cai,penGZHen-Bin,LonGwei,etal.Searchofdangerousslidesurfaceofsoilnailedwallthroughchaoticoptimizationapproach[J].JournalCentralSouth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3,34(6):699-703.

[2]陈肇元,崔京浩.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总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秦四清,王建党,王清,等.土钉支护机理与优化设计[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朱剑锋,陈昌富,徐日庆.基坑土钉支护可靠性分析优化算法[J].岩土力学,2010,31(7):2336-2341.

ZHUJian-FenG,CHenCHanG-FU,XURi-QinG.anoptimizationmethodofreliabilityanalysisoffoundationpitreinforcedwithsoilnail[J].RockandSoilmechanics,2010,31(7):2336-2341.

[5]侯世伟,杜修力,李立云,等.土坡稳定分析中的最危险滑裂面问题[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3):650-654.

HoUSHi-wei,DUXiU-Li,LiLi-YUnl.thesliding-planeinanalysisofthesoilslopestability[J].ChineseJournalofUndergroundSpaceandengineering,2010,6(3):650-654.

[6]DUXiU-Li,ZenGDi.Structuralphysicalparameteridentificationbasedonevolutionarysimplexalgorithmandstructuraldynamicresponse[J].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2003,2:225-236.

[7]刘大鹏,周建中,杨俊杰.土钉支护结构优化设计中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137-141.

LiUDa-penG,ZHoUJian-ZHonG,YanGJUn-Jie.Hybrid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algorithminoptimizationdesignofsoilnailbracing[J].Resourcesenvironment&engineering,2009,23:137-141.

[8]韩培超.基于分层遗传算法的土钉支护方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9]BiSHopaw.theuseofslipcircleinthestabilityanalysisofslopes[J].Geotechnique,1955,5(1):7-17.

[10]朱彦鹏,王秀丽,李忠,等.土钉墙的一种可靠性自动优化设计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3123-3130.

ZHUYan-penG,wanGXiU-Li,LiZHonG,etal.optimaldesignmethodofreliabilityforsoilnailedwalls[J].Chinese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engineering,2006,25(1):3123-3130.

[11]iwamURaK,LiUB.ageneticalgorithmforchanceconstrainedprogramming[J].Journalofinformation&optimizationScience,1996,17(2):40-47.

[12]BoeRinGepDw,weRneRDH.acomparisonof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andgeneticalgorithmsforaphasedarraysynthesisproblem[J].antennasandpropagationSocietyinternationalSymposium,2003,1(1):181-184.

[13]ZoLFaGHaRiaR,HeatHaC,mCComBiepF.Simplegeneticalgorithmsearchforcriticalnon-circularfailuresurfaceinslopstabilityanalysis[J].ComputersandGeotechnics,2005,32:139-152.

[14]SRiniUaSm,patnaiKLm.adaptiveprobabilitiesofcrossoverandmutationingeneticalgorithms[J].ieeetrans.onSmC,1994,24(4):656-667

[15]朱剑锋,陈昌富,徐日庆.土钉墙内部稳定性分析自适应禁忌变异遗传算法[J].岩土力学,2010,31(5):1663-1669.

ZHUJian-FenG,CHenCHanG-FU,XURi-QinG.applicationofatmGatointeriorstabilityanalysisofsoil-nailingwall[J].RockandSoilmechanics,2010,31(5):1663-1669.

[16]SimpaonaR,pRieStSD.theapplicationofgeneticalgorithmstooptimizationproblemsingeotechnics[J].ComputersandGeotechnics,1993,15(1):1-19.

[17]杨云,冯亚.自适应遗传算法在场强传播损耗预测中的应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27(11):121-127.

YanGYUn,FenGYa.applicationofadaptivegeneticalgorithmsinfieldstrengthpropagationprediction[J].microelectronics&Computer,2010,27(11):121-127.

[18]朱延广,许永平,周旋,等.引入学习机制的自适应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36):34-39.

ZHUYan-GUanG,XUYonG-pinG,ZHoUXUan,etal.Researchonadaptivegeneticalgorithminjectedlearningmechanism[J].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2010,46(36):34-39.

[19]田丰,边婷婷.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交通信号配时优化[J].计算机仿真,2010,27(6):305-308.

遗传学的分支篇8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基本遗传算法添加初始化启发信息、改进交叉算子和利用本身所固有的并行性构架粗粒度并行遗传算法等方法提高了遗传算法的收敛性及其寻优能力。关键词遗传算法;tsp;交叉算子1引言遗传算法是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算法。总的说来,遗传算法是按不依赖于问题本身的方式去求解问题。它的目标是搜索这个多维、高度非线性空间以找到具有最优适应值(即最小费用的)的点[1]。基本遗传算法是一个迭代过程,它模仿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机理,反复将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作用于种群,最终可得到问题的最优解和近似最优解。2遗传算法程序设计改进比较2.1基本遗传算法对tsp问题解的影响本文研究的遗传算法及改进算法的实现是以c++语言为基础,在windows2000的版本上运行,其实现程序是在microsoftvisualstadio6.0上编写及运行调试的。www.133229.com1)遗传算法的执行代码m_tsp.initpop();//种群的初始化for(inti=0;idecen||variance>decvar)//m_tsp.m_gen<100){//将新种群更迭为旧种群,并进行遗传操作m_tsp.alternate();//将新种群付给旧种群m_tsp.generation();//对旧种群进行遗传操作,产生新种群m_tsp.m_gen++;m_tsp.statistics();//对新产生的种群进行统计}2)简单的遗传算法与分支定界法对tsp问题求解结果的对比遗传算法在解决npc问题的领域内具有寻找最优解的能力。但随着城市个数的增加,已没有精确解,无法确定遗传算法求解的精度有多高。一般情况下,当迭代代数增大时,解的精度可能高,但是时间开销也会增大。因此可以通过改进遗传算法来提高搜索能力,提高解的精度。表110个城市的tsp问题求解结果数据算法试验结果简单遗传算法分支定界法最佳解时间精确解时间试验12448.6100375s2448.61003700:07:30试验22448.61003713s试验32448.6100379s试验42459.54305410s试验52459.5430547s2.2初始化时的启发信息对tsp问题解的影响1)初始化启发信息在上述实验算法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初始化的个体的每五个相邻城市用分支界定法寻找最优子路径,然后执行遗传算法。2)遗传算法与含有启发信息的遗传算法求解结果的对比当城市数增至20个时,用分支定界法已经不可能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得到精确的解了,只能通过近似算法获得其可接受的解。试验设计中算法的截止条件:固定迭代1000代。表2中的平均最优解为经过多次试验(10次以上)得到的最优解的平均值,最优解的出现时间为最优解出现的平均时间,交叉操作次数为最优解出现时交叉次数的平均值。表220个城市的tsp问题求解结果数据算法交叉操作次数最优解出现时间平均最优解简单遗传算法80244.479.4s1641.8含初始化启发信息的ga79000.237.4s1398.9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初始种群时引入启发信息将提高遗传算法的寻优能力。同时缩短了遗传算法的寻优时间和问题的求解精度。2.3交叉算子对tsp问题解的影响1)循环贪心交叉算子的核心代码for(i=1;i

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结果起主导性作用[3]。

图1遗传算法的收敛过程2.4并行遗传算法消息传递实现的核心代码1)主程序代码//接收各个从程序的最优个体for(i=0;imin){sign=i;min=1/fitness[i];}}fwrite(&gen,sizeof(int),1,out);for(i=0;i

遗传学的分支篇9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

法律应赋予非遗传承人自愿传承的权利。因为自愿是非遗传承人主观独立意识的体现,也是其自的基础。只有出于自愿,非遗传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积极有效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此权利,关键是政府,即在实践中政府和其他组织应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的自愿传承权利,做到是否传承完全出自非遗传承人自主决定,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强迫或其他违法行为。同时,政府还应发挥其保护职责,创造各种条件,帮助非遗传承人实现这项权利。自主决定传承内容与方式。在自愿传承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人还应享有自主决定传承内容和选择传承方式的权利。非遗传承人可根据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传承哪些内容、不传承哪些内容。对此,政府和其他组织不得横加干涉,但可采用探讨、研究等其他辅助方法引导传承人对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删选,在保有其“原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传承内容,保证传承质量。此外,在传承方式上,非遗传承人还享有选择权。非遗传承人可自主选择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也可选择现代“培训班”的方式,甚至是“职业教育”等多种方式,只要合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法律均许可。获得资助权获得资助权是指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政策支持和精神鼓励的权利。政府应提供传承活动所需的场所、条件,创设有利于传承活动的环境,给予优秀者精神上的鼓励。为此,非遗法第30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提供必要场所、必要经费、支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文化部45号令第12条也出台了相关具体规定。这些法律以政府法律义务的形式客观上承认了非遗传承人应享有获得资助的权利。实践中,非遗传承人的资助权已获得了部分落实,如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专门资助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而文化部表示,从2011年开始,对非遗传承人每年的资助从原来的8000元增加到1万元[6]。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可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获得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一些权利,如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享有著作权,而某些传统药物、自然成分及组合也可经过申请获得专利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要义务传承是传承人的权利更是义务。非遗传承人传承的不仅是技术、艺术、历史知识,更是一个民族、地区的传统道德、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故传承人必须积极履行传承义务。非遗法第31条概括性地规定了代表性传承人需承担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等四项原则性义务。同时,为督促非遗传承人认真履行义务,该法条第2款还创造性地规定了非遗传承人的“退出”制度,即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或确实无法履行规定义务时,文化主管部门可取消其资格,重新认定其他人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此法条改变了原来非遗传承人“终身制”的规定,标志着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重心由“申请阶段”转入到“管理阶段”,是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管理制度上的一大突破,体现出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制度正日趋成熟。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遗传学的分支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37-0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叫“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财”、“无形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它是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资源,保留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珍贵记忆,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提出到确定定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加深,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目前比较权威的表述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根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五种:“第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第二,表演艺术;第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第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第五,传统手工艺”。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解不断加深,文化空间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和其他人类遗产大不相同的特性,是无法完全用物质表达其内涵精神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群体性、历史性、系统性等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中国古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保持着优良传统,文化传承始终未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其高度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受到挑战,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形势愈发严峻,大量非物质文遗产濒临灭绝。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2011年6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②这标志着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被提高到学校教育和法律的高度。

由于各种原因,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大的破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尽管情况已经如此危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更使得当前情形雪上加霜。因此,尽快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保护人才是当前教育非常紧迫的任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职院校在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品位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它的保护与传承也离不开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部分实践和技术环节上拥有许多本科院校尚不能及的优势,因此,在高职院校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及其实践活动,是坚持理论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新人的有效措施之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处都缺少人才的尴尬局面,说明高职院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大力培养相关人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致可以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业人才的教育,另一种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的教育。

1.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工作者数量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业人才的教育目前在研究生、本科、专科教育层次均有体现,其中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理论研究和高级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教育目前还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组织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否落到实处需要管理者和具体的实践工作者的勤奋工作与密切配合。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会直接决定保护工作是否在有效的进行中。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本科教育应是重点关注的方面。但目前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够完全涵盖,因此本科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设立一级学科,作为专业教育重点的本科教育层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数量不足,从总体来看,当前的培养规模和社会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

2.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现代社会成员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也是当今高职院校教育形势变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也随之提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一些表现形式在当今人民群众较高的审美要求下越发显得粗糙、简单,其水平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高度。另一方面,相较于本科院校对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视,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层面则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不断出现。因此,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质和技艺水平并不断为中国社会输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已有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开展了人才培养工作。例如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川剧学习班为川剧传承培养人才,就是这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代表。但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优秀传承人培养规模还比较小,在全国范围呈点状分散,还未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同时由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点各有不同,相关高职院校大多还未建立起各自成熟的培养体系,传承人培养尚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

3.人文素质较高的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新人严重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识教育,是为加强广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开展的普及性教育。相比于前述专业教育理论性、专业性之强以及教育投入精力之大所造成的专业进入的高门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面对的是全校文、理、工等科的所有学生,它的“准入门槛”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降低了不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公共遗产,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需要尽力保护它。这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如今正在急剧恶化,这种生存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当代国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浅薄、缺乏保护意识和传承理念。要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提高保护意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现在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高职学生,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者、支持者甚至是主导者。这一批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保护意识将对中国未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尚未全面展开。实际上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此类通识课程,仅有少数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开设有类似性质的课程,例如某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开设有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欣赏等课程,且大多数属于选修类课程。没有通识教育的普及,就没有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的重视,更没有对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人口基数支持。没有社会的重视和相应人口基数的支持,前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因此目前的现状是通识教育比专业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要低,通识教育的严重缺失会使专业教育成无源之水。加强通识教育下的文化新人的培养是强本固源的举措。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模式的不断改进,在高职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教学已经迫在眉睫。大力培养人文素质较高的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新人不但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夯实基础,还能进一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保护奠定人才基础。高职院校应该迅速行动起来,通过通识教育激发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文化新人,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4.

②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67.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