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58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绿色;市场营销;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6.049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2

0引言

绿色市场营销发展是以良好的绿色经济建设为基础,按照市场实际经营发展的目标,不断完善全球化资源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以合理的生存标准,营造有效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制定良好的挑战标准,尽可能地提升绿色经济市场发展水平,提升绿色营销战略水平,努力为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而奋斗。

1绿色市场发展的营销标准理论内涵

绿色市场经济活动营销发展与实际的周围环境有直接关系,根据生态环境基础,不断分析影响实际市场的环境因素,根据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为企业带来良好的资源,不断完善绿色产业经济活动,逐步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走有效可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资源的利用价值,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绿色宣传的有效引导,为社会带来良好的预期标准和建设。

2绿色市场营销的发展现状

我国发展绿色营销较晚,为了有效改善污染,控制排放,需要对工业生活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完善全球化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逐步改进生态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2.1建o绿色化的营销发展目标

建设绿色营销发展目标是需要企业按照市场营销的发展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市场利益,明确实际宣传标准,确定企业的决策效果,重视环境保护的协调作用,走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之路。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的有效开采,对可能存在的各种污染和浪费进行处理,引导市场建立良好的准入制度,确定绿色营销的发展目标。

2.2绿色市场企业化生产营销的成本控制问题

绿色市场营销往往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是针对高消费人群的经营模式。绿色营销受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为企业的整体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地获取企业短期利益和营销模式,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经营的发展时评,实现产量、投入、浪费能源的控制管理,最大限度进行绿色产品经营的管理,控制企业的成本水平。

2.3绿色消费水平较低

我国还处于绿色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整体消费水平不足,绿色产品市场的有效占有率较低,加上绿色产品消费成本较高,产品引进市场需要交付巨额的费用,这导致绿色产品整体价格水平需要提升,造成企业与消费之间价格利益关系的困境问题。

3绿色经济营销市场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建立良好的绿色政府职能管理标准

按照环境和生态发展建设过程,对国家和宏观的经济利益发展问题进行判断,明确全球一体化建设进程,以政府实际主导思想为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职能标准,运用政府、经济、文化发展的各种手段,不断提升我国生产经济产品的建设效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保治理办法。根据我国人口的量级,制定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准入制度,明确实际经济增长和调节的标准过程,对政府污染、排污渠道、企业生存发展标准等内容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充分保障市场发展环境标准水平的建设。

3.2提高绿色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水平

以绿色营销为长期的服务任务管理标准,对我国绿色经济基础进行规范建设,建立完整的任务管理标准,尽可能地加强企业生产营销的绿色建设,按照企业实际培训过程进行宣传,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消费者的认同度,提高绿色经济的理念意识。按照固有的消费标准,不断提高消费群体的绿色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服务。

3.3加强绿色法律规定的建设

加强绿色生态企业的经营发展建设,按照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实际的经济发展需求,逐步规范、修订、完善企业的绿色法规标准,提高企业整体法律规定制度的可以依靠性。提高我国的污染治理水平,不断进行绿色产品经济建设,实行有效的生产、传播宣传发展,加强多媒体的监督,全面解决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保证绿色市场营销发展建设的合理性。

3.4创新发展绿色产品经济

绿色产业经济创新发展是以有效的绿色知识经济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成果的研发。以绿色技术促进产品经济的发展,满足企业产品和服务规范水平的需求,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提高市场低端能耗、低排放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竞争标准,以良好的企业市场改革处理标准进行快速建设,明确绿色产品服务营销理念,对市场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水平进行明确,确定企业实际环境保护的可循环性、可再生性。

3.5产品组合定价的绿色营销策略分析

产品的组合定价是依照实际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产品的价格进行有效的互补分析,明确产品实际销售利益标准,充分发挥企业多产品的效益组合,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定价标准。例如,根据实际的价格和价值进行频率效益的定价分析,明确实际互补产品的高低标准,对非互补性产品进行定价,以有效的捆绑经济进行定价,保证产品销售的合理性。

3.6新产品绿色定价策略标准分析

依照实际新产品的定价标准策略分析过程,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符合化的分析,充分满足顾客可以接受的品质价格和购买意向,对企业实际短期内的产品市场进行判断,充分研究渗透市场的价格策略范围。按照产品实际需求和价格弹性标准进行判断,确定产品市场的价格敏感程度,对可能产生的生产成本和分销成本进行控制和调整。

4推行绿色促销的策略

4.1提高人员推销的绿色策略服务标准

按照实际需求逐步完善人员推销服务管理效果,明确实际推销组织建设的产品结构,按照区域推销划分标准,明确产品推销组织构建,提升产品推销组织构建标准,对实际的推销组织结构进行复合化的分析,确保实际产业划分的宣传和说服力,充分激发顾客的购买行为,以良好的策略服务标准进行交接和分析,促进交易,提升策略诱导效果,保证产品营销效果的合理性。

4.2加强广告产品的策划宣传工作

企业需要根据实际广告信息内容进行宣传,将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制定合理的科学广告策略管理办法,明确决策保准方案,对广告的实际经营目标、预算策略标准、信息决策过程、广告媒介决策内容、评价广告效果等内容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充分加强广告产品的策略宣传。

4.3加强绿色营销策略的快速推广建设

依照企业实际的科学营销推广决策建设标准,合理地分析建立营销推广的目标,选择营销推广方式进行完善,明确实际规划营销的推行制度方案,按照有效的预期营销推广进程,采用和实施控制策略营销方法,准确评价营销推广的价值和效果,不断完善营销推广的标准方案,进而确保实际产品派送、折扣、现场演示的过程。

4.4加强公共关系的绿色策略化分析

按照公共服务关系,准确分析公众通信沟通标准,明确实际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互相了解程度,逐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按照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发展标准进行完善,提高外部环境活动的发展效果。依照公共服务关系的相关内容,利用现有的传播媒介宣传标准,逐步构建社会福利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举办各类专题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完善公共关系,明确实际企业职能标准。

5结语

绿色市场经济发展是以有效的环保发展为前提的,企业需要加强消费的应对效果,明确实际利益的发展标准,加快可持续稳定建设步伐,营造合理的绿色产业营销环境,为人类的良好生存建立适宜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吕以维,陈沫,朱佳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营销问题对策性研究[C]//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2002.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乳制品行业宏观环境Swot分析

本文从多角度对所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的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Swot分析,找到了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面对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根据本章所做的分析为黑龙江省乳制品行业营销中的解决方案的提供依据。

一、黑龙江乳制品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1.法律环境

目前,全球已签署与环保有关的法律、国际性公约、协定或协议多达200多项。环境标志制度在发达国家建立完善,乳品行业法律体系也很健全。1992年中国乳品行业发展中心成立,负责全国乳制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在全国组建设立了42个地方乳制品管理机构,定点委托了46个乳制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72个乳制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

2006年《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全面实施,带动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普及。不仅乳制品生产绿色乳制品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而且消费者对绿色乳制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增强。黑龙江省为发展绿色乳制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民的收入随着企业生产绿色乳制品的价值得到提高,带动农民生产绿色乳制品的积极性,为黑龙江省的绿色乳制品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制定《黑龙江省绿色乳制品产业发展纲要》正式公布实施。《纲要》从产业布局、发展、科技、营销等多方面出台促进措施,以壮大黑龙江省绿色乳制品产业,在纲要中着重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黑龙江绿色乳制品产业发展。《纲要》提出,绿色乳制品产.业是黑龙江省成长性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黑龙江省集中8亿元至10亿元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及绿色乳制品行业发展,以后逐年根据发展需要适当调整。采用市场化方式,省政府每年在哈市举办一次“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黑龙江省食品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省政府每年统一组织乳制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品牌推介。

2.经济环境

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总产值实现1330亿元,实物总量3150万吨,分别约占全国的16%和18%。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全国第一;“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全国第一。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发展到55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68家,开发产品14大类、2000多种。

黑龙江省乳品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乳制品生产能力,各乳制品逐渐加大绿色乳制品生产线的建立。黑龙江省绿色乳制品国家抽检合格率多年稳定在99%以上,拥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农产品、绿色乳制品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807个,占全国的11.8%。2012年,绿色食品、绿色乳制品省外销售额达到470亿元,国内外绿色食品、绿色乳制品专营市场网点发展到2100多家,远销40个国家和地区。3.技术环境

绿色乳制品品同生物产业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绿色乳制品质量的保证技术体系的规范。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农文明史,累积了丰富的绿色有机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法。这些都是提高乳制品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利因素。我国乳制品生产技术必要建立标准化的绿色乳制品技术体系。规范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绿色乳制品生产,明确绿色乳制品达到优良品质的自然条件。这样有利于我国绿色乳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将建设省乳制品工业数据库和乳制品产业信息平台,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品和技术信息支持。同时建立绿色乳制品生产标准体系,实行乳制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并建设乳制品安全信息化监管追溯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鼓励企业建立追溯管理体系,力争使全部乳制品实现“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查”。黑龙江省将补助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乳制品地理标志认证的费用。同发达国家的iSo1800、iSo9000、iSo14000等系列环保标准形成有效衔接。

二、黑龙江乳制品行业Swot分析

1.机会分析

(1)交流学习

中国加入wto,伴随着国际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为中国的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提供了便利,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交流学习,逐渐地成长这对黑龙江乳制品企业来说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机。

(2)市场机会增大

世界人口基数的增长,影响着乳制品市场的扩大,消费者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追求提高,也会导致对乳制品的多种需要,随之黑龙江乳制品企业的市场机遇也会增多。

2.威胁分析

(1)行业竞争激增

自从我国乳制品行业与世界接轨,很多国内外的乳制品企业纷纷涌入市场,黑龙江乳制品企业所面临着国内外众多企业的竞争。相较国内乳制品企业而言,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先进的管理经营与经营机制,科研技术与产品质量也具有优势。黑龙江乳制品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2)行业有新的竞争者加入

由于绿色乳制品行业的前景看好,很多企业及私人投建公司,就开始生产加乳制品。而且我国食品卫生的质量标准和严格监督还不完善,也造成了鱼目混珠者有漏洞可钻,导致绿色乳制品市场混乱,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形象。

(3)消费者需要有所改变

如果黑龙江纸制品企业不能吸引消费者或者其口味偏好发生改变,黑龙江乳制品企业不能及时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便会降低市场份额,减少企业利润。

3.优势分析

(1)经营机制优势

黑龙江乳制品企业一直贯彻“企业+基地+农户”产业链模式,多元化经营,多种品项经营,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的运营成本经营机制,快速拓展销售渠道,打开销售市场。

(2)技术资源优势

黑龙江多家乳制品企业拥有进口精密检测和专业检测检验多台,用于对产品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保障。这些乳制品企业不断加强在绿色食品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如飞鹤乳业先后与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等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基地,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立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研发能力。目前,公司汇聚了一大批长期从事本行业的精英人才和企业骨干,拥有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致力于绿色乳制品工艺的开发、研制和生产。

4.劣势分析

(1)产品结构没有重点,无单品项明星产品

黑龙江多数乳制品企业品牌仍属于地方性品牌,缺少一个在全国叫的响的拳头产品,让百姓欲购买乳制品品,脑海里就会想到的明星产品。

(2)开发新产品的投入不足

初级加工品多,缺少精深加工,产品附加价值低,效益不高。绿色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如果想保证企业持续发展,新产品的开发是维持企业生命力,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绿色营销;博弈分析;对策分析

一、绿色营销的涵义

绿色营销是在近几年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营销理念,是指企业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消费者消费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的,运用适应公司发展的手段进行宣传、销售和管理的营销战略。

现阶段,由于我国企业管理者绿色营销观念的缺失和研发绿色产品的资金的短缺,我国企业还不能再所有产品的宣传、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实行绿色营销战略。只有部分企业在部分产品中采用了绿色营销方式。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蒙牛对其乳制品进行的绿色营销策略。而发达国家则形成了一整套绿色营销的流程。

二、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前提的假设

对研究的模型做如下假设:假定市场参与者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假定企业对营销策略的选择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政府干预的存在;由于绿色营销在我国正处于初级阶段,绿色产品成本较高,价格也较高,消费量较少。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企业之间的博弈

参与博弈的企业被假定为理性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

(1)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与实施传统营销的企业之间的博弈

绿色营销在我国正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实行绿色营销战略的理念,这使得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会付出一些额外成本。例如,甲和乙两个企业,如果两个企业都没有形成绿色营销观念,营销方式不改变,则它们的效用都为15。如果甲不改变营销方式,乙采取绿色营销方式,甲的效用为15,乙的效用为5,反之亦然。如果甲和乙都采取绿色营销方式,则它们的效用都为5。如下图:

由图可以看出,无论甲采取哪种营销方式,乙都会选择非绿色营销;乙无论采取哪种营销营销方式,甲都会选择非绿色营销。

(2)真假绿色营销之间的博弈

在我国市场上,以假乱真现象严重,会存在一些企业实施假的营销策略,生产假的绿色产品,这样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如果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成本为10万元,企业的利润率高达50%。生产假冒绿色产品的企业,成本为5万元,利润率为20%。考虑到制假所需成本,将该企业的成本增加到6万元,那么该公司付出6万元的成本得到了5万的收益,利润率为83%。

这就很符合我国当今市场现状:在我国市场上,弄虚作假现象严重,生产者往往以此充好,欺骗消费者,以此来获得更高的非法利润。

2.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1)企业和消费者生产和购买绿色产品或非绿色产品的博弈

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追求的目标都是是效用的最大化。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后有时会由于定价过高而不受消费者的青睐。如果消费者选择购买绿色产品,则双方效用达到最大化,否则,双方效用没有达到最大化。当企业和消费者共同选择生产和消费绿色产品时,双方效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化。

(2)企业和消费者生产和购买真实的绿色产品或虚假的绿色产品的博弈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产品的销量会明显增加。绿色产品的高收益性会增加某些企业暗中生产销售假冒绿色产品的可能。此时,企业生产假冒绿色产品,消费者购买真实绿色产品为最优选择。如果消费者选择购买真实绿色产品,则企业选择生产真实绿色产品为最优选择。反之,企业应选择生产假冒绿色产品。

3.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1)自私的消费者和无私的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假定目光短浅的消费者为了实现短期利益而购买非绿色产品,这是他的效用会比较高,设为1。深明大义的消费者则从整体利益出发,以牺牲短期效用使将来拥有更多的效用,这样他的效用就为-1,因为企业选择绿色营销战略之后成本会相应地提高,价格也随之上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自私的消费者为最优的策略选择。

自私的消费者行为无私的消费者行为

自私的消费者行为1,11,-1

无私的消费者行为-1,10,0

(2)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目光短浅的消费者一般都会选择非绿色产品,只有高瞻远瞩的消费者才肯多花些钱来购买绿色产品。因此,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效用就会比购买非绿色产品的消费者效用低。但从支付货币成本来看,消费者的最优化选择都是购买非绿色产品。

三、对发展绿色营销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和培养绿色营销理念

一个企业的营销理念对于一个企业产品的生产、宣传和销售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绿色营销战略虽然在短期收益不高,或者会产生亏损,但只要企业能坚持过去,形成广大的消费群体,从长期来看,实行绿色营销战略的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绿色营销战略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绿色营销策略也是目前国家极力倡导的一种市场营销模式,绿色营销在中国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将绿色营销的观念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

(二)优化生产经营模式,增加企业绿色营销投入

在传统营销观念中,企业经营活动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企业应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综合考虑进去,将保护环境作为实行营销战略的前提。企业虽然在进行绿色营销的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成本,但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绿色价值”,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注重对环保的投入,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投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三)加大教育宣传和惩治力度,营造绿色营销的良好环境

基于我国当前消费者对绿色营销意识相对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当增加教育宣传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实行绿色营销企业的补贴力度,严惩生产假冒产品的企业和个人,使企业以长远利益出发,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前提,以此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我国营销环境得到改善。

(四)完善和强化绿色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

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导致采取绿色营销模式的企业遭到排挤和冲击,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随波逐流,从生产绿色产品转为生产非绿色产品或假冒的绿色产品。因此,要加强对绿色产品市场公平竞争的规范,加强对营销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建立行业协会,促进对行业的自律,增强行业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建安.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101-105.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绿色产品生产行为;市场竞争;计算实验

Dio:10.13956/j.ss.1001-8409.2016.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abstract:Consideringrestrictionsandcomplexityofenterprise’sproductivebehaviorofgreenproductsundermarketcompetition,weestablishedanagent-basedcomputationalexperimentsmodelforthisbehavior.Byrealizingthemodelwithcomputer,weexploreditsevolutionruleunderinfluenceofgovernment’sdifferentguidingandregulatorystrategies.theexperimentalresultsshowedthatenterprise’sproductivebehaviorofgreenproductsneedgovernment’sguidanceandregulation;whenformulatingrelevantpolicies,governmentneedcombinevariousguidingandregulatorystrategiestogetherandfullyconsidertheimpactofmarketcompetition.

Keywords:productivebehaviorofgreenproducts;marketcompetition;computationalexperiments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人们不断探讨其解决方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绿色产品取代传统产品作为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绿色产品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危害或危害极低的产品。然而,对于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仍存在制约:一方面,绿色产品开发设计、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包装等方面的高额成本令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时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溢价支出,目前我国消费者的环境偏好尚不及欧美发达国家,这使企业对生产绿色产品能否为自身赢得竞争优势缺乏信心。

1相关研究评述

现有文献探讨了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以推动企业绿色产品的生产。Huang等(2013)[1]的研究表明消费者价格补贴能提高节能汽车的市场需求,使汽车厂商愿意生产更为环保的汽车。Luo等(2014)[2]分析政府折扣刺激方案和补贴方案对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影响,得出最优折扣率和补贴上限。柳键等(2014)[3]采用动态博弈法研究政府监管力度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杜建国等(2015)[4]基于多agent方法探究政府监管和补贴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Liu等(2012)[5]探究消费者购买行为对企业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环保顾客数量的增加,拥有绿色行为的企业的利润会增加。maria等(2013)[6]建立绿色消费者和双寡头企业的交互模型,认为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环保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会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熊中楷等(2014)[7]探究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对制造企业回收模式的影响,认为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增强时,不同回收模式下企业的收益都将增加。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和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两两主体之间,且缺少对不同策略的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双方博弈分析。在现实中,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具有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市场竞争下的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运作中,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影响和交互。(2)消费者具有异质性,不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对绿色产品的偏好不同。(3)企业和消费者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其他主体策略改变、自身偏好等因素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系统中的交互常常表现出非线性的、动态的关系。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在复杂系统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的计算实验方法[8],构建可控制且可重复的计算实验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产生企业、消费者等参与主体,通过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自下而上“涌现”出各种行为和现象。构建不同实验情景进行多次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对比得出积极的管理启示。

2模型构建

2.1模型假设

实验模型包含政府、个企业以及个消费者。企业生产产品,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规制企业的生产行为。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假设市场中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产品效能相当,除价格、绿色度外无差异。参考朱庆华等(2011)[9],本文用绿色度衡量产品的绿色环保程度。为方便研究,假设绿色度为连续变量。

(2)将企业的产品按照绿色度分为五个绿色等级。绿色等级1为绿色度高,绿色等级2为绿色度较高,绿色等级3为绿色度中等,绿色等级4为绿色度较低,绿色等级5为绿色度低。由于企业生产单一产品,本文对产品绿色等级和企业绿色等级不作区分。为方便观察不同绿色等级企业数量的变化,假设市场中企业数量不变。

(3)假设该产品是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周期,每位消费者在每个仿真周期需购买一单位。假设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产品价格和绿色度的影响,市场中消费者数量不变。

(4)为方便观察政府相关政策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本文不考虑产品仓储费的影响。

2.2主体行为规则

2.2.1政府主体行为规则

环境准入标准是指政府规定的不同行业产品的最低环保要求,比如耗能产品需要满足中国能效标识等级5方可投入市场。假设该产品进入市场的最低绿色度为,企业的产品绿色度水平为。政府以抽检的形式对企业进行监管,则政府在第期抽检的企业数量为:

2.3主体学习机制

在现实中,企业是具有学习性和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本文采用冯平等(2002)[13]提出的自动学习算法刻画企业主体的学习性和有限理性。本文中,企业的学习性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绿色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下面简要介绍企业主体调整产品绿色度的决策过程。

根据算法中的思想,企业主体在每周期的期末做出以下判断:(1)相比上一周期,本周期的产品绿色度是提高、降低还是不变。(2)相比上一周期,本周期的收益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对这两个判断的结果进行组合可以得到9种状态,每个企业会进入这9种状态的一种。系统为每个企业分配产品绿色度变化的概率向量。其中,表示企业会降低下一期的产品绿色度的概率;表示企业会提高下一期的产品绿色度的概率;表示企业会保持产品绿色度不变的概率。显然,。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状态按照表1中的规则来调整产品绿色度变化的概率。

3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3.1实验情景设定

根据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构建四种不同的情景,分别进行模拟实验。情景一假设政府不干预企业生产。情景二假设政府对产品绿色度高于补贴标准的企业进行补贴(补贴系数为),对产品绿色度低于准入标准的企业进行监管(以抽检的形式)。情景三假设政府通过教育、宣传等措施增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消费者环境意识由变化为),通过影响消费者购买间接影响企业生产行为。情景四假设政府进行价格补贴,辅之以对企业的直接补贴(补贴系数为)。设定每次实验运行50个周期。

3.2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不同情景下企业绿色等级变化

企业绿色等级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展现出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的变化。本文对四种情景下不同绿色等级企业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实验。为显示清楚,图1展示了四种情景下绿色等级1和绿色等级5企业数量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情景下企业绿色等级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情景一中,两类企业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情景二中,两类企业的数量先分别上升和下降,随后逐步稳定。情景三中,绿色等级1的企业数量先迅速上升,随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绿色等级5的企业数量始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情景四中,绿色等级1的企业数量先不断上升,随后逐步稳定;绿色等级5的企业数量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1)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制,政府恰当的引导和规制政策能对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2)政府补贴(企业补贴、消费者价格补贴)和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增强能促进高绿色等级企业数量的增加,但无法对低绿色等级的企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对不符合环境准入标准的企业进行监管。

3.2.2不同情景下市场竞争情况

消费者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市场竞争的重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异质性(本文表现为消费者价格偏好和环境意识的异质性)。部分企业通过对价格、绿色度的合理定位,赢得大量消费者,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图2展示了四种情景下单个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值()的演化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情景下的仿真结果呈现较大的差异。情景一和情景二中,单个企业最大市场占有率分别围绕40%和50%上下波动。情景三中,单个企业最大市场占有率从最初的40%增加至90%后又迅速回落,最终稳定在70%左右。情景四中,最初由单个企业形成垄断,在第3~5期,单个企业最大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并逐步稳定在5%左右。

实验结果表明:(1)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下,市场演化趋势不同:当消费者环境意识增强时,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个别企业占有;当政府进行价格补贴时,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小,市场被细分。(2)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下,市场稳定性不同: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和监管时,市场稳定性降低;政府通过影响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增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生产行为时,能够保持甚至增强市场的稳定性。

3.2.3不同情景下企业平均收益变化

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获得收益是其是参与市场的重要目标。企业的收益情况对其决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图3展示了四种情景下市场中企业平均收益()的演化结果。

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情景下企业平均收益的演化呈现不同的特征。情景一中,企业平均收益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波动。情景二的前几期,企业平均收益小于情景一中的平均收益,随后在波动中上升,逐渐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最初,市场中存在未达到准入标准的企业。这类企业被查处时承受高额罚款,影响了市场中企业的平均收益。企业具有学习性,被处罚的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绿色度以免于高额罚款,政府补贴也刺激了企业提高产品绿色度。由于企业采用基于成本的定价方法,产品绿色度越高,成本越高,单位利润越大,因此企业的平均收益在逐步增加。情景三中,企业平均收益略高于前两种情景下平均收益。这是由于消费者环境意识增强,环境偏好高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高绿色度的产品并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情景四中,企业平均收益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经过小幅度波动后逐步稳定。该情景下市场被细分,平均收益受个别企业的影响较小,因此其数值更具代表性。

实验结果表明:(1)企业的收益不仅受到自身决策的影响,还受到其它企业的影响。市场中的企业通过制定和调整自身决策,以市场竞争为媒介对其它企业产生影响。(2)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和监管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但会影响市场和企业收益的稳定。政府对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辅之以对企业的补贴,能够在保持市场稳定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平均收益水平。

4结语

本文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的计算实验模型,探究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下企业绿色等级、市场竞争情况和企业平均收益的演化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制。政府不同的引导和规制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将多种引导和规制手段相结合能够克服单一策略的缺点,产生良好的效果。

(2)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具有复杂性,除了受到企业自身因素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还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企业的收益和行为决策密切相关。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仅要研究该政策对企业个体生产行为的影响,更要将企业纳入市场竞争中,探究市场竞争下的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

在本文基础上,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探索:(1)本文假设消费者购买行为受产品价格和绿色度的影响,未考虑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2)为方便研究,本文考虑了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较大的政府主体和消费者主体。在现实中,投资者、环境nGo等也会对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行为产生影响,可以在模型中增加上述主体,丰富完善模型,使之更能反映现实。

参考文献:

[1]HuangJ,Lengm,LiangL,etal.promotingelectricautomobiles:supplychainanalysisunderagovernment’ssubsidyincentivescheme[J].iietransactions,2013,45(8):826-844.

[2]LuoCL,Lengm,HuangJ,etal.Supplychainanalysisunderaprice-discountincentiveschemeforelectricvehicle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4,235(1):329-333.

[3]柳键,曾剑锋.政府监管与绿色生产多阶段博弈行为[J].系统工程,2014,32(8):10-17.

[4]杜建国,陈莉,赵龙.政府规制视角下的企业环境行为仿真研究[J].软科学,2015,29(10):59-64.

[5]LiuZL,andersontD,CruzJm.Consumerenvironmentalawarenessandcompetitionintwo-stagesupplychain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2,218(3):602-613.

[6]mariaJG,VarvarigosD.emissiontaxesandtheadoptionofcleanertechnologies:thecaseofenvironmentallyconsciousconsumers[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13,35(4):486-504.

[7]熊中楷,梁晓萍.考虑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闭环供应链回收模式研究[J].软科学,2014,11:61-66.

[8]盛昭瀚,张维.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5):1-10.

[9]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6):86-95.

[10]曹柬,吴晓波,周根贵等.不对称信息下绿色采购激励机制设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1):106-116.

[11]崔雪彬,陆云波.基于agent消费者行为仿真计算模型构建[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6(6):84-88.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绿色体系绿色意识黑色经济绿色补救绿色挑战

一、绿色经营的涵义

所谓“绿色经营”,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经营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使用的全部营销过程都要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

二、绿色经营的特点

1.绿色体系的全方位性

所谓绿色体系,是指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售后等各环节都以“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境保护”“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为主线,将绿色的观念贯穿于始终,而绿色经营,作为绿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其一体化特色,在目标市场的定位、新产品的开发、物流的管控、及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的策略等领域,都融入这一绿色理念。

2.绿色经营的可持续性

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绿色经营模式的发展也不可急功近利。环境的日益恶化势必激起消费者对健康生态和清洁环境的需求,于是,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便应运而生。然而一腔热血的呐喊仅仅是加速社会“绿色意识”觉醒的催化剂,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更多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并将“绿色进行到底”。毋庸置疑,和谐生态需要的是绿色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3.绿色观念的综合性

以规模效益为前提,并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绿色经营模式的推广与传播,实质上是生态营销观念与社会营销观念相耦合的产物。它促进了企业进一步适应消费者需求,同时也代表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机理和企业行为的未来走向。

4.绿色行动的全民性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享用全球资源的同时,也需义不容辞的履行善待自然的义务。重污染产业的转移,资源过度耗用危机的转嫁,最终都无法摆脱“环境变质”的厄运,唯有全民性的开展“绿色行动,”用绿色去感染每一位地球人,世界才会渐渐恢复他的本色。

三、绿色经营的理论模型

传统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整个生态界健康正常运作的“黑色经济。”黑色经济是一种“借贷式”的价值创造模式,是“营销近视症”的经济化表现。毋庸置疑,建立在这种工业文明下的传统经济学,只重视财富的积累和经济净增长的研究,完全忽视了环境的价值,不难看出,传统经济学通常是以“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具有长期不变性”作为前提假设的;很快,资源供求不平衡矛盾的日益凸显,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都强烈冲击着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根基,有学者称这种发展模式为“牧童经济。”对“牧童经济”进行“绿化”,即是将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它是以生态系统(包括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为对象,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矛盾运动中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发展关系,揭示其在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上的内在规律性。探讨使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生态经济学特别强调经济,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即社会劳动和自然生态潜力消耗的加和最小化;它还提出注重生态潜力的维护与资源开发的补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作为经济资产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有偿使用,通过对它们的经济评价制定对它们的使用价格,成为一种经济增长的新模式。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经济发展仍停留在“绿色补救”阶段,人类已经有了环保意识,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的维护,然而这种维护无法从根本上走出“自然困厄,”因为从价值链末端开始的绿化行动只是对污染与损耗的埋单,并没有转变旧有的不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它并不符合绿色经营的真正价值理念。所谓绿色经营,则是以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元素――企业为主体,通过致力于交换过程中以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分销记忆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的一种新式营销模式。它克服了上述理论的种种弊端,从营销的起初环节就展开绿色经营活动,实时有效地把握和引导了绿色消费需求。

四、绿色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1.绿色经营的外驱力分析

(1)市场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政策推进着绿色经营

买方市场的经济属性扭转了企业的生产营销方式,即只有找到新的效益增长点,企业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发并销售绿色产品成为了硬道理。从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到八十年代的“环保崛起”,再到九十年代至今的“环保行动”,经济政策仅仅围绕着环保的主线,这也为绿色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2)政策立法的施压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经营

绿色经营的产生与发展与各国采取的相关条例规范密不可分,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严格的法律管理一方面能够制止企业销售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在规范中会渐渐自律,逐步走上正规化的绿色之路,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业竞争秩序,最终确立起行业的有形化绿色规范体系,而这种体系的有效运行对环境的改善是可以一劳永逸的。

(3)意识形态层面的“绿化”促使绿色经营成为文化主流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绿色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伴随着绿色运动的蓬勃发展,若干年前被追崇的时尚的、高消耗的、高污染的生活方式,迎来了以环保为特征的绿色生活的新时尚。

(4)国际环境的催化带来绿色经营的发展质变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企业越来越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企业的最终发展,势必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中,绿色经济在强势国家的操纵下变脸成了“绿色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手段,若要进军国际市场,当务之急是取得“绿色认证”。这便促使众多有意角逐国际市场的企业重视自身的产品绿色化进程,同时国际市场的绿色消费需求也非常之大,迎接“绿色挑战”成为企业取得跨国护照的重中之重。

2.绿色经营的内动力分析

(1)绿色消费需求孕育绿色经营理论的形成.

关于绿色消费的内涵,迄今为止学术界和业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易必武认为,,绿色消费的本质特征直接体现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五个方面。罗永泰(2004)认为绿色消费必须符合的原则:研究经济实惠;讲求生态效益;符合平等、人道原则及减少非必要的消费;修理旧物;提倡使用再生资源制造的产品。全球绿色消费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顺应这一要求,绿色经营首先在企业营销实践中逐渐传播开来。绿色经营是伴随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新思维。绿色消费者是推动绿色经营的原动力,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行为是绿色细分市场存在的先决条件,并直接决定着绿色经营的发展。反之,现代意义上完整的营销过程包括对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的引导和培育。一方面,企业通过对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破坏的严重性、绿色消费的伦理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诉求点的挖掘、展示和宣传,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经营,使消费者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念。同时,企业通过营造绿色消费时尚,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行为,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倾向,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

(2)绿色经营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自然选择

现实条件下,企业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环保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基于对现实诸多因素的考虑,实施绿色经营该是一种双赢的高姿态的明智之举。首先,绿色产业(例如环保业和市场潜力巨大的绿色市场)都预示着企业可能获得极佳的市场机会及相应的丰厚利润回报;其次“污染者付费原则”使得企业不得不权衡得失,最终选择追求可获最优利润,而非最大利润,以求平稳发展。此外,一个关心环保的企业更容易赢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无形资产的增值,并最终获得打开国内外市场的金钥匙。

五、强化绿色管理――实现多赢

“绿色管理”就是融环境保护观念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之中。推行绿色管理。“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研究(Research):把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减消(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异物的排放;再开发(Rediscover):变传统产品为“绿色产品”,积极争取“绿色商标”;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erver):积极参与社区的环境整治,对员工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企业通过绿色管理原则,建立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经营管理策略,制定绿色经营方案,才能加快企业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生产出满足公众绿色需求的产品,实现社会和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监督和管理企业绿色经营的实施和发展。企业只有在绿色管理原则下,才能加快向绿色企业发展,推动企业采用各种环保技术,实行清洁生产,产出符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绿色产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营观要求企业家要有全局、长远的发展意识。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进行生产、营销的决策和管理时,必须时刻注意绿色意识的渗透,从“末端治理”这种被动的、高代价的对付环境问题的途径转向积极的、主动的、精细的环境治理。最后,让绿色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成为生产者的经营信念,成为购买者的消费宗旨,成为世界的新生秘笈。

参考文献:

[1]王芳华张向菁:新概念营销丛书,山西经济出版社.

[2]万后芬:绿色营销,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瑞婧夏祖洋:21世纪高级营销书库,湖北人民出版社.

[4]mBa智库之绿色营销检索.

[5]叶方同:市场营销新潮流.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绿色食品产业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安全、健康类食品的需求,也为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提出发展绿色食品开始,其就以无污染、营养、安全特性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需求,是每个从事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

1.绿色食品市场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社会精英、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等,市场范围较小。2007年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数据显示,与全球有机食品销售规模相比,国内销售额相对较小,有机食品销售占总体常规食品销售仅为0.1%,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则为2%。我国人口总数超过13亿,经济增长率年均8%左右,中产阶级家庭的数量正在急速扩大。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广阔。

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全面加快。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百姓对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迫切,市场呈现出急剧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产品总量为937.22万吨,2014年增加到1515.6万吨,年均增长率12.7%。从每年的增长情况看,2011年同比增长6.09%,但2012年就达到16.47%,2013年这一数字则为30.87%,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3.整体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在绿色食品的消费引导、市场培育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消费需求的急速增长,一些大型绿色食品生产和流通商更加注重市场营销,放大了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在绿色食品品牌的吸引下,国内乳制品、养殖等企业积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树立本企业产品安全、优质形象,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了食品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我国绿色食品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绿色食品市场本身发育还不成熟,市场营销存在诸多缺陷,大多数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没有显示出自身特点和竞争力,规模偏小,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普遍较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为:

1.市场不规范,产品信誉保障程度相对较低。首先绿色食品价格比普通食品高出许多,刺激不法商贩假冒销售,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购买到假冒绿色食品。其次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本身对产品质量把控不严,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在生产过程中超出限量使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有的逐步退化成普通食品。再者绿色食品作为高端产品是为了满足部分人群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超出了百姓基本饮食保障范围,其品质降低甚至与普通食品具有相同的质量也不会影响到人们的基本健康,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对其品质检查处罚力度不足,客观上造成绿色食品的信誉度较低。

2.产品定价较高,影响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都很特殊,应该享有较高的销售价格。但有些企业没有正确分析产品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盲目提高售价,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三分之二左右的消费者愿意购买超过同类产品价格四分之一的绿色产品,但如果价格超过同类产品一半以上,愿意承担的消费者则降到不足五分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绿色食品价格比同类普通食品价格高出1.5倍以上,部分对价格相对敏感的普通消费者被拒之门外。

3.消费者参与度不够,部分潜在消费者没能转化成客户群。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产生了对高端健康食品的需求,在我国这一现象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对绿色食品不十分了解和认同,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一般停留在安全、高价等概念层面,其安全性的具体体现以及与普通食品的具体区别等知识普遍缺乏。部分消费呈现出随机和非理性的状态,没能形成正确、牢固的绿色食品意识,致使企业的营销策略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大量的潜在消费者没能成功转化为客户。

三、解决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绿色食品企业可采取的营销策略。任何营销策略的构建、营销方案的制订都离不开市场定位,绿色食品作为目前食品市场的高端产品,也必须在目标客户、产品及品牌定位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1.目标客户定位。受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本制约,绿色食品的价格必然要高于普通食品价格,这就需要企业把主要目标客户锁定在收入稳定且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家庭。该类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已经实现,拥有较为宽松的财务基础,对食品安全和生活品味具有较高期望,且对食品价格不太敏感。此外对于有孕妇、儿童、病人及其他特殊人群的家庭,也应纳入考虑范围,作为次一级的目标客户群。

2.产品定位。企业可以根据资金实力、规模及技术条件等,提供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品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肉蛋奶,米面油,蔬果、坚果、休闲食品、果汁等等各具特色的产品组合。

3.价格定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客户,绿色食品价格不宜定位过高。大量潜在顾客的经济条件可能处于有能力消费绿色食品的临界点。因此企业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百姓对食品价格的承受能力,从而找出客户群最大化的绿色食品价格范围,再综合考虑竞争对手价格和生产成本给出适合本企业的价格定位。

4.产品定位。企业可以根据资金实力、规模及技术条件等,提供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品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肉蛋奶,米面油,蔬果、坚果、休闲食品、果汁等等各具特色的产品组合。

5.建立会员机制。会员制可以形成固定客户群体,同时可以利用客户余存资金,特别是通过会员制增加顾客消费粘性,把企业打造成为顾客的食品安全管家,建立信任,实现客户绿色食品消费的常态化。同时锁定每一位顾客的日常消费,必要时引入营养师,根据每个家庭的组成做细分,如哪些适合儿童,哪些适合三高人群等等,甚至可以做好配餐,推广主材为自营产品的绿色菜单满足更高端的需求。

(二)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除了企业自身通过消费者行为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行业协会、相应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措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规范市场行为,严厉打击假冒绿色产品,促进市场健康发育。市场不规范严重破坏消费者信心,不少居民对市场上销售的绿色食品失去信任,尽管有这方面的需求也因担心上当而放弃选择。因此行业协会、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检查、惩治力度,严厉打击假冒行为,净化绿色食品市场,建立并强化市场信心,让那些有能力并愿意消费的顾客敢于消费绿色食品。一方面,应该狠抓认证控制和认证企业生产过程的检查监督,通过强化认证审核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信誉度,督促企业建立严格的绿色产品生产规范;借助过程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本企业各种质量控制规范和措施,提高认证企业产品的信誉度。另一方面,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绿色食品行为,提振消费者信心。

2.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开发更多的绿色食品消费客户。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规模较小,除了居民消费能力存在不足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居民对绿色食品知识了解不够,对其优势没有全面科学地认识,辨别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的能力普遍欠缺。因此相关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对绿色食品相关知识进行解读,帮助居民提高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提高辨别绿色食品好坏的能力,从而引导更多居民愿意选择并且放心消费绿色食品。

总之,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营销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和企业自身均应当积极应对和深入分析。监管部门要规范市场行为、加强消费引导,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企业则要从目标客户、价格、渠道等方面研究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百姓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建安主编.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梅洪常,邓莉.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李海凤.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收益共享;产品的绿色度;契约;绿色供应链协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14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除对生活水平的追求外,也意识到生活环境的重要性。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绿色供应链模式产生了。[1]为使得其所管辖的企业重视绿色供应链问题,世界各国以及许多地区都出台保护环境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供应链绩效,为社会提供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成为供应链结点企业,包括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以及供应链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2]由此,本文对绿色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共享契约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协调供应链,达到整体及各方利润最大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的。

自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被提出至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各种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可以了解到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对绿色供应链有效驱动因素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管理障碍因素的研究[3]、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的成本问题研究[4]、绿色供应链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其与制造商之间的博弈模型[5]以及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6]等方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相关文献均是对绿色供应链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文献不多。用契约来协调供应链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用契约协调绿色供应链,使供应链达到协调,总体及各方利润均达到最大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另外,如何表示绿色产品,用产品的绿色度来描述绿色产品,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产品的绿色度会直接影响市场需求。目前的研究中没有考虑产品绿色度对需求的影响,已经不能真实地体现现代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心理了,大家更希望买到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产品。本文综合考虑产品价格、零售商利润加成和产品绿色度等因素,建立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模型,进而设计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系统。希望利用本文能够为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活动提供决策参考。

2绿色供应链基本模型建立及符号

本文考虑的绿色供应链模型中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两个结点企业。市场中包含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一种是普通产品;另一种是绿色产品。市场的需求受市场总规模、产品的绿色度和产品价格三个因素共同影响。消费者消费时,会结合考虑价格和绿色度两个因素。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物美价廉”的产品,即绿色度高、价格低的产品,必然占用最大的市场份额。本出如下假设。

5结论

我国的供应链节点企业间成员合作问题,是本文考虑的焦点。综合考虑绿色产品绿色度、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建立两个节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模型。同时利用收益共享契约协调绿色供应链,楣α唇诘闫笠档穆躺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在供应链集中控制模型中产品绿色度要高于其分散状态。在管理实践中,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协调绿色供应链,达到双方及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并实现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绿色度更高的绿色产品。本文所研究的绿色供应链模型是以双方信息完全为基础的,下一步可以考虑绿色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的情况。这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明绿色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协调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6):86-95

[4]GhoshD,ShahJaComparativeanalysisofGreeningpoliciesacrossSupplyChainStructur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12,135(2)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8

摘要农产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和日常生活用品,其营销创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绿色农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经济,无不渗透着社会科学大类中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原理。社会科学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指明灯,唯有正确分析绿色农业中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并采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的欣欣向荣。

关键词绿色农业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约束因素措施

一、引言: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黑色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绿色农业”转变。它涵盖农业生产行为、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不但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我国人口质量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绿色农业也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绿色农业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在国内外市场上,农、畜产品质量特别是安全性已经成为决定竞争能力和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走绿色农业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是推进农产品产业腾飞发展、滚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各地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均比同类的普通食品价格高,这主要是因为绿色食品生产的成本比一般食品高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价格上要高出普通同种食品价格的20%--50%,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左右。由于绿色食品生产既要求生产的环境无污染,又限制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证了消费者食用的卫生、安全、健康,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食品生产既有经济效益,又可带来社会效益。

发展绿色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发展绿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生态系统平衡与良性循环。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发展瓶颈之技术创新

为简化分析,我假定劳动与土地价格比率不变,为降低最小成本均衡点,需向下平移技术水平。这有赖于绿色农业综合性生产技术变迁而不是单一性的技术改进:使用优质、高产、抗旱、耐贫瘠品种,实行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增加有机肥料投入,开发生物质能源技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等。其根本原理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投入的效率,增加总产出,生产优质绿色产品,使产出品总价值提高,相对而言就是降低最小成本均衡点。

三、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政府扶持

我国的农业集约化历史时期较短,虽然政府在不断号召农业应当实施由数量增长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的过渡,但国家的宏观政策从整体上作用不大,粮食生产仍然以区域自给和粮食部门为主要渠道的销售为主,瓜果蔬菜等副食品生产虽然已经放开,但市场组织仍需较长的时期才能建立起来。

(2)市场体系无序化,缺乏整体形象

绿色产品市场无序化特点非常明显。首先,许多的非绿色产品以“绿色产品”的名义进行市场交易,一些不法之徒假冒绿色食品的商标欺瞒消费者,大大损害了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整体形象。其次,大量绿色产品因为缺乏可识别的显著边疆经济与文化标志反而被市场排除在外。最后,绝大份额的绿色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经过市场竞争形成最终价格,有些经营者就利用绿色产品来牟取暴利,扰乱了市场秩序。

(3)绿色市场空间小,产销渠道不平衡

首先,与传统食品相比,绿色食品生产规模非常小,即使再发展更多的蔬菜、饮料、粮油类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依然很小。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空间距离加大了绿色食品的供货渠道困难,造成产销脱节,同时因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水平差别,导致绿色食品市场消费发展缓慢。再次,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依然存在着营销手段不科学的状况。

(4)营销观念滞后,网络建设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存在工作滞后问题,诸如营销网络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完善,营销人员素质低等导致营销效果低下的许多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是不注重消费者需求已向多样化、高层次发展,仍然以单一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二是不注重产品外在包装和内在等次的有效统一,失去吸引力和竞争优势;三是绿色食品无显著的绿色品牌和商标,无法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印象。

四、实施绿色农业采取的措施

形成共识,各国都来关注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要对实施绿色农业高度重视。把实施绿色农业纳入本国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建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规则,提供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亚太理事会要利用亚太地区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信息网向各成员国传播绿色和有机生产信息,实践经验,开展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培训和理论研讨,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者、加工商、经营者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纳入亚太经社理事会议程,争取联合国的支持。亚太理事会要把绿色和有机农业项目重点投放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并要提供学习考察机会和寻求开发资金的支持。

中国要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的引导和带头作用。要积极响应亚太会议提出的31条倡议,加入亚太地区绿色农业联盟,认真参与联盟即将组织的亚太有机农业博览会、亚太地区绿色和有机农业贸易交流会。

综上所述,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和成功之路,对“产、加、销”各个环节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和带动功能,必将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绿色酒店;差距分析模型;营销组合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91-02

1绿色酒店的相关概念

(1)绿色酒店。绿色酒店在国际上被称为“greenhotel”,也可称为“eco-efficienthotel”,意思是生态效益型酒店。所谓“绿色酒店”是指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酒店。科学内涵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和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酒店的经营之中,从酒店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酒店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酒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更强调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降低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从而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社会(生态环境)、企业三者之间的共同利益,最终实现企业和人类社会的一体发展。

2我国绿色酒店现状

中国饭店协会于2001年12月制定了全国“绿色酒店”标准,提出了绿色酒店基本条件及绿色酒店管理要求。其基本条件就是运用绿色观念,从绿色销售、节约用水、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垃圾管理、绿色客房、绿色餐饮、绿色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绿色消费浪潮的推动和国家政策、法律的规范下,我国酒店业也开始改变传统观念和原有的经营模式,创建绿色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国酒店业在进行绿色营销方面起步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酒店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随着绿色营销观念在中国逐步推广,酒店日益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杭州、上海、浙江、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的酒店开始实施“绿色行动”,然而大部分局限于降低物质消耗和减少固体废弃物上,管理和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全面、完善。

(2)绿色消费者倾向于具有绿色标志的酒店。绿色标志是指政府部门或公共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家颁布证书,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处置过程全部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同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

(3)酒店营销目标尚停留在刺激消费、追求数量增加的阶段。目前中国大多数酒店在营销中工作的重点仍是刺激或激励消费者更多地消费产品。近几年来旅游酒店数量增长过快,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使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这与绿色营销观念相违背。

3资源保护尚未成为酒店业的营销原则

资源保护是绿色管理的原则之一,但中国许多酒店并未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中国酒店往往是“粗放式”经营,没有把节约资源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浪费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

4绿色产品尚未成为酒店的首选产品

酒店绿色产品主要表现为:开辟绿色客房、创办绿色餐厅、提供绿色服务等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产品己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但在中国却并非如此,有些酒店甚至为获取蝇头小利而追求污染产品。

5环境成本概念尚未被绝大多数酒店所接受

由于中国目前环境保护尚处于“先污染后治理”阶段,缺乏全程管理的措施,因而使绝大多数酒店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观念,未能接受对清洁生产至关重要的环境成本概念,而将环境成本外部化,把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交由国家和社会处理、负责。

6服务质量分析

酒店业的服务质量是酒店发展和成功的关键。随着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愈来愈高的绿色化要求,酒店则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服务质量,以获得和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利用服务差距模型对酒店的服务质量进行分析。(1)质量感知差距分析。①事先未进行市场调查和搜集绿色信息,或对绿色信息分析方式不准确,所获信息不准确;②基层一线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不能完整准确地向上层传递消费者信息;③酒店的管理层次过多,改变了信息的真实性。例如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搜集绿色信息,对市场细分和定位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决策有误。(2)质量标准差距分析。①虽然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与期望,但是没有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服务质量标准;②绿色服务质量标准不确实际,制定得过于缺乏弹性;③服务质量计划得不到酒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3)服务传递差距分析。①服务质量标准制定得太复杂,太苛刻,员工难以执行;②酒店缺乏内部营销,没有通过培训培养绿色员工,员工绿色意识低;③绿色服务标准与酒店文化不相容;④酒店的设施设备、技术或管理系统不能达到绿色标准的要求。(4)服务沟通差距。①酒店广告、促销等外部沟通过程中为吸引顾客,大力声张绿色管理与服务水平,故意夸大其辞,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②酒店没有执行外部宣传中的服务质量标准或执行不力;③酒店缺少内部信息透明度,宣传与内部服务运营脱节,不够协调。(5)感知服务质量差距。感知服务质量差距是客人预期的服务与实际体验感受的服务不相符合。这是一个综合的反应,可能是因为前面的某个差距或者几个差距的组合引起的。酒店只有缩小前面几个服务质量差距才能缩小该差距的幅度。

运用酒店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有助于发现酒店与顾客在服务质量认识上的差距,引导管理者认识到服务质量原因究竟发生在哪,在哪些方面改进,从而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总之,明确这些差距是酒店正确制定绿色营销策略的依据,是提高绿色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保证。

7绿色酒店营销策略探讨

经过前面几章的分析,对绿色酒店营销策略的制定,我们有了更加全面完善的认识。营销贯穿于酒店的每个环节,理念是核心,组织是基础,文化是保证,策略是关键。因此,首要的是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绿色理念,然后构造企业绿色文化,建立内部制度。再通过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4p组合的绿色酒店营销策略框架:绿色理念、企业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意识和营销组合策略),取得竞争优势,促进绿色酒店可持续发展。

(1)树立绿色理念。绿色理念是酒店绿色管理从理论向实践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绿色管理的核心。绿色价值观是酒店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绿色理念为酒店经营活动提供指导思想,是酒店为适应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系列理念。绿色理念即是“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这一理念的宗旨是保护环境、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健康。

(2)塑造绿色酒店文化。绿色酒店文化是指在酒店文化中融入了环保理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的文化,是酒店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这种价值观旨在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创建绿色文化是酒店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先导,是培育员工绿色意识的重要工具。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广大员工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标准,具有导向、约束、凝聚、鼓励、辐射等功能,给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导方针。

(3)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营销组合策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组合是指市场营销手段的综合运用(如图所示)。它包括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四个因素,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出现新的组合。酒店营销组合是酒店的综合营销方案,也就是说酒店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市场定位,对自己可控制的各种营销因素(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使之协调配合,构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4)绿色产品策略。

①开发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的核心就是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绿色信息,遵循4R的原则,采用绿色技术,使产品从内在质量到外部包装等都无害于人体健康和安全,而且在其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包括:营造绿色环境、开辟绿色客房、创办绿色餐饮、提供绿色服务

②绿色定价策略。绿色酒店价格策略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绿色成本,而且要考虑制定的价格不影响绿色需求,保证酒店的经济效益。绿色成本是绿色价格的组成部份,导致绿色价格一般都高于普通价格。因此,可以采取绿色成本定价和绿色需求定价两种方法进行定价。

③绿色渠道策略。绿色渠道的建立是酒店绿色管理的关键。这就要求酒店对供应商、中间商进行全面的评价,最重要是考虑他们的绿色信誉,尽量采购绿色产品。酒店应加强渠道成员的绿色意识,建立绿色营销网络,在满足消费者方便购物需求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其绿色问题。绿色渠道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销售渠道扁平化,缩短渠道长度,减少运输、存储的成本和污染;包装绿色化,减少运输过程包装物的使用,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包装物;设立专门的生产基地,建立固定的渠道;强化渠道工作人员的绿色意识,制定其绿色工作标准,保证流通绿色化;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快速掌握市场信息,降低酒店业渠道管理的成本。

(4)绿色促销策略。以顾客为中心的绿色促销策略应从酒店的绿色形象、绿色产品、绿色信息等内容,通过绿色媒体,向消费者进行宣传,创造绿色氛围,从而引起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在绿色促销中,要运用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等理念,采用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等宣传方式。

8结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绿色需求的蓬勃发展,酒店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改变传统经营观念,树立绿色理念,开展绿色营销是酒店取得竞争优势、赢得顾客、占领市场所必须采取的一项战略管理。目前,我国绿色酒店的创建还面临着艰巨的困难,需要国家制度、法律的规范和绿色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酒店自身重视生态环境,着眼于绿色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机构,才能进一步地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绿色酒店营销策略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及根本途径,符合酒店的长远发展战略,是21世纪酒店业实现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绿色产业市场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tH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5-0168-07

Dewitt指出,现代工业化经济发展,造成环境七项重大损害:①空气污染;②水源的破坏与枯竭;③土壤品质衰退,沃土流失,连带影响农产品产量与质量;④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⑤保护生态圈的臭氧层遭到破坏;⑥有毒化学品与废料泛滥已经到了毒化全球的地步;⑦人类灵性的衰残与文化的衰落[1]。这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产品创新随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总结出了一些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的因素。例如,吴晓波与杨发明认为,影响绿色产品创新与扩散因素可分为技术特性、社会压力、企业素质和组织环境四个方面[2]。袁凌、申颖涛与姜太平认为,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绩效取决于社会教育、技术开发、投融资体制和政府四个系统的协调[3]。赵细康将企业创新的动力因素分为内部综合驱动力和外部综合驱动力两类[4]。向刚与段云龙也把影响绿色创新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两类,前者包括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创新精神等,后者包括消费者对环境的观念、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及创新环境等[5]。张颖与段维平认为,影响绿色产品开发与扩散的因素主要包括绿色法规环境、绿色经济环境、绿色金融环境和绿色人文环境四类[6]。但从总体来看,大部分的研究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哪些因素能够影响绿色产品创新、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产品创新的步伐。

本文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209家制造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关资料与数据,构建了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的理论假设与概念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的方法,运用SpSS13.0和amoS7.0软件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和概念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不同的因素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作用路径和效果。

1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与理论假设

1.1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获取

由于大部分绿色产品创新最终将由企业完成,因此,研究的立足点也是企业。首先从青岛的制造企业中邀请了20位高层管理人员构成样本,由10位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经理和10位制造企业的Ceo组成,用于生成问卷的条目。每个人要求完成一份仅包含一个开放式问题的问卷,即:影响你所在公司绿色产品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共收集了218条条目,平均每人给出10.9个。项目组分别独立地对这218个条目进行合并归类,然后参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对条目进行增加与删除,最后共确定了22个题项,如表1所示。

1.2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在绿色产品创新中,中小企业会成为主力军。但是,中小企业却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着绿色产品的创新。技术人才是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技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水平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在中小企业中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6,7]。由于中小企业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发展预期以及技术创新的层次与大企业无法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吸引和挽留更多的技术人才,人才流失和紧缺现象严重,尤其在一些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中,高水平人才更为稀缺。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技术人才的数量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葛晓梅、王京芳和薛斌认为,绿色生产与制造技术要兼顾生态、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后果,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难度大[7]。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设备陈旧落后,有很多是从大企业淘汰下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仍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而且多数中小企业采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只有很少一部分采用90年代的先进技术。因此,中小企业现有的低技术水平很难与先进的绿色技术相匹配,这也是阻碍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

H2:生产与制造技术水平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绿色产品创新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其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昂贵,所以企业进行绿色产品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非常有限,而且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资信度低、缺乏担保和抵押,以及存在社会偏见等因素,银行一般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对外融资困难。这使得中小企业投入到产品创新方面的资金很少,而投入到绿色产品创新方面的则更少了。据统计,企业基建资金中用于绿色产品创新的只有4.5%,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绿色产品创新的仅有1.3%[8]。

H3:研发资金的数量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刘益与杨铁定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企业产品创新资金不足,从而有效地减少产品创新因资金不足而引致的疲软[9],而财政补贴有同样的功效。因此:

H4: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H5:国家财政补贴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由于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占相当大的数量,企业家及企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企业决策者对绿色产品创新的认识不够。他们往往只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没有认识到绿色产品创新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企业声誉的有效途径,更没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绿色产品创新及其推广,这也会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

H6:企业决策者的绿色意识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企业决策者对市场中替代品的认识,也是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替代品的出现,会产生熊彼特所提出的“创造性破坏”,即:新产品和新工艺能够破坏原有产品的可销售性,尽管这些原有产品本来还可以保持很大的价值。如果原有产品的所有者同创新者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那么,后者在决定他们创新行为的重大意义时,就没有任何激励将前者在价值上的损失考虑进来[10]。因此,若市场上替代品的出现频繁,为了自己不被市场所抛弃,企业必须加快绿色产品创新的速度。

H7:替代品出现的频率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专利保护与专利转让制度会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专利保护,使绿色创新者能够获得创新准租,因此对创新者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如果绿色创新者的创新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则必然会使追随者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获得同创新者一样的收益。由于追随者未付出研发的代价,因而将会使整个社会的企业得到激励,采取寻租的行为或搭便车,使得创新动力被破坏。

H8:绿色技术专利制度的健全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人们通常认为,既然创新能为创新者带来收益,那么创新者是不愿将创新成果转让给其人或组织的。但Baumol分析指出,如果出售所有权带来的利润高于自身利用这项技术带来的利润,那么企业就可以从转让所有权中获益(更多)。另外,由于技术受让方消化吸收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滞后期仍然会给技术创新者保有重要的时间优势――可以改善或创造更新的技术,因此,出售技术并没有创新者完全牺牲优先占有创新能够带来的全部优势[10

]。

H9:绿色技术转让制度的健全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可以保证绿色措施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污染环境、浪废资源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11]。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那些不进行绿色经营的企业受到处罚,从而实现选择性激励[12]。

H10:有效的市场监管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赵修卫认为,很多中小企业为获取眼前更大的经济利益,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往往等待观望,态度不积极。它们之所以开展绿色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对有关部门制定的强制性法规和标准的服从,否则,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被勒令关闭。因此:

H11:政府强制性法规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有正向作用。

H12:绿色认证制度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有正向作用。

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使得今天的企业只注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部分,而将大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很少有企业能够仅凭自身的力量完成从原材料生产到绿色产品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必须从市场上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因而绿色产品创新的原材料的可得性会对绿色产品创新起影响作用。

H13:绿色原材料的可得性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由于绿色产品创新的成本高,加之制造技术与人才缺乏,因此,绿色产品的价格必然高于一般产品,这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激发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积极性。但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过高的绿色产品价格必将会阻碍那些具有绿色意识但收入水平不高的消费者的消费,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低,将直接导致企业开发的绿色产品滞销,从而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

H14:绿色产品价格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H15:消费者收入水平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但如果仅是单方面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并不见得就能够促进绿色产品的创新。詹绍芬、章恒全、张武昌认为,今天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当代人的“代际无知”,使社会伦理意识中缺乏代际公平观所造成的[11]。而绿色制造强调生存环境的代际公平,这种代际公平观为绿色制造的实施提供了伦理约束基础[13]。只有借助各种措施改变社会伦理价值观,使具有代际公平观的伦理意识成为制造哲理的意识基础,绿色制造模式才能在当代人选择制造模式时不因为未来人缺席而被拒绝,这其中绿色教育与绿色培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H16:绿色教育与培训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有正向作用。

H17: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H18:消费者文化水平高低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当前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在日益增强。1999年和2001年组织过两次关于“绿色产品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两年来,积极的绿色消费者的比重由13.3%上升到30.66%,表现出明显购买意愿的消费者也占到了被访对象的63%以上。

H19:消费者的年龄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在消费者具备了消费意识后,应当使消费者容易辨认出绿色产品。由于绿色产品在市场销售时缺乏统一管理,消费者经常想购买绿色产品而难以识别,这成为绿色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一个障碍。

H20:营销策略是影响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

H21:绿色产品标识的清晰度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由于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企业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相关人员认为这将是影响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不同的组织年龄,其环境管理的作为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22: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正相关。

2绿色产品创新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2.1样本与程序

最终问卷除过滤性问题外,共由22个题目组成,如表1,题目全部采用6点Likert量表测量,要求回答者判断每一个条目对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程度,从1(几乎无影响或完全不赞成)到6(影响非常大或完全赞成)。为了避免问卷无效发放,我们先分别用电话联系了220家企业,在获得答复之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在发放问卷一天后再次用电话取得联系,以确保问卷得到回答。问卷共收回215份,回收率为98%,剔除6份填写不全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率为97.2%。

2.2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应用SpSS13.0对所得的209份问卷进行了总体信度检验,其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841,说明问卷整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依据该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基于问卷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是比较可靠的。判断样本充足性的检验系数(Kaiser-meyer-olkin)为0.765,大于0.5的经验值;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243.823,自由度为231,显著性为0.000,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3提取主因子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共可提取7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601%。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每个影响因素的载荷系数(除企业生命周期题项)均在0.50以上,如表2所示。

2.4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与命名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将问卷划分为7个分部分,经检验7个分部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均在0.50以上,符合nunnally所提出的信度标准[14],即Cronb

ach's值至少要大于0.5,说明在各个构面信度良好。7个主因子中的每个题项的负荷量都在0.45以上。我们对7个主因子进行了命名,分别是企业因子、国家法规因子、消费者意识因子、政府资助因子、消费者收入因子、市场因子和知识产权因子。

3模型构建与检验

3.1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各个主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需建立各主因子间相互关系模型。因为企业是绿色产品创新的主体,因此,本研究设定企业因子为内生潜变量。而政府资助、国家法规因子作为外生潜变量,将直接对企业因子产生影响。而消费者意识因子、消费者收入因子、知识产权因子将作为外生潜变量直接对市场因子(内生潜变量)产生作用,通过市场因子间接作用于企业因子,如图1所示。

4研究假设的验证

由表3可知,在消费者收入与市场的关系中,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544,临界比为2.793,显著性概率为0.005,表明路径系数在0.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消费者收入水平与市场呈正相关关系。

知识产权与市场的关系,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211,临界比为1.758,显著性概率为0.0790.1,表明路径系数即使在0.1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说明知识产权与市场无相关关系,在图2中用虚箭线表示。

在政府资助与企业的关系中,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007,临界比为0.109,显著性概率为0.913>0.1,表明路径系数即使在0.1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说明政府资助与企业无相关关系,在图2中用虚箭线表示。

在市场与企业的关系中,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324,临界比为2.480,显著性概率为0.013

5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消费者收入对市场的路径得到验证,它通过市场而间接作用于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消费者收入因子中的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大,表明消费者目前的收入普遍不高,在绿色产品消费上还存在着困难,这也恰好印证了绿色产品价格过高导致的消费不足,是仅次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第二个因素。而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处于第三位,因为企业研发资金与技术人才的充分性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成熟期最为宽裕,而初创期与发展期比较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影响到绿色产品的价格,这与egri&Herman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

知识产权对市场的路径得到验证,证明我国的企业普遍对此比较重视,而且企业对专利的重视程度比技术转让更高。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创新企业投入的巨大研发成本无法及时收回,这会使企业没有激励更进一步地创新。olson所提出的选择性激励的方法[12],就是要使付出努力的企业得到相应的好处(激励),对于未付出努力的企业(搭便车者)进行处罚,而知识产权是实施选择性激励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我国的绿色产品创新专利还未大量涌现,因此相对而言,技术转让还未形成规模,但随着专利数量的增多,这种趋势应该会越来越明显。

国家法规对企业的路径得到验证。政府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企业能够认识到绿色产品创新的重要性,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方法[15,16],能够使绿色产品创新成为企业的一种内驱力、一种自觉行为,将会使绿色进程大大提高。在内驱力不足的情况下,绿色认证、市场监管和国家强制性法规作为一种外驱力,也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迫使企业不得不遵守相关规定,从而减少污染,增进绿色化的进程。

消费者意识到市场的路径没有得到验证,与我们的直观感觉不相符。通过街上拦截法对青岛部分消费者进行调查,也表明消费者的意识是会通过市场而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的。而此处未得到验证,可能在于样本的选取方面:本次调查的被访者都是企业的技术经理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的最低学历也在专科以上,绝大部分是本科学历,一部分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环保观念对他们而言可能已经内化到自身的意识之中,而被访者又不可避免地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问卷的填写,这可能是造成此路径没有得到通过的原因。

政府资助对企业的路径也未得到验证,这一点与我们的直观感觉与理论分析皆不相符,可能的原因在于:①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是企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他们的目标是从企业资源中获得最大的支持进行产品创新,而不是直接与政府的相关部门接触,不直接申请国家的相关财政支持,因此,他们对政府资助的理解不够深入。②企业申请政府的相关资助手续比较繁琐,而且政府的资助一般要在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绿色产品创新能力之后才能获得,而这也使人们对政府资助在企业绿色产品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的理解出现偏差。

为了探讨构成消费者收入、知识产权、国家法规、政府资助、市场等各影响因子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我们采用权重分析法进行分析。权重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各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其依据是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总效应。总效应可以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其大小用路径系数来衡量;间接效应是指因变量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间接影响,它等于从所有自变量出发,通过一个或多个中介变量结束于因变量的“箭头链”上的路径系数的乘积之和[17]。由图2中所确定的路径系数,我们分别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与制造技术(0.715)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术人才(0.609),排在第三位的是研发资金(0.535)和营销策略(0.535),二者作用程度基本相同,然后依次是原材料(0.422)、教育与培训(0.262)、绿色产品标识(0.222)。

6结论

绿色产品创新是一个相关社会群体――绿色产品创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企业并不是绿色产品创新的唯一参与者,但企业是绿色产品创新的主体。我国的研究普遍将影响绿色产品创新的因子划分为企业、政府、市场和消费者四个,但本研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划分为企业、国家法规、消费者意识、政府资助、消费者收入、市场和知识产权7个因子,但路径分析表明,消费者意识与政府资助两个因子的作用并不显著。通过模型构建及Sem路径分析,企业、国家法规、消费者收入、市场和知识产权5个因子并不全对绿色产品创新起直接作用,消费者收入、知识产权等是通过市场因子起间接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努力规范国家法规,加强监管的力度,努力通过市场来调整相关企业的利益,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企业的角度看,生产与制造技术是制约绿色产品创新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技术人才、研发资金、营销策略、原材料等因素,因此,应当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加强。从市场角度看,教育与培训、绿色产品标识等是会以间接方式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ewitt,C.theenvironmentandtheChristian:whatweCanLearnfromthenewtreatment[m].mich:BakerBookHouse,1991.

[2]吴晓波,杨发明.绿色技术的创新与扩散[J].科研管理,1996,17(1):38~41.[wuXiaobo,YangFaming.theinnovationandDiffusionoftechnology[J].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1996,17(1):38~41.]

[3]袁凌,申颖涛,姜太平.论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64~65.[YuanLing,ShenYingtao,Jiangtaipin.on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00,17(9):64~65.]

[4]赵细康.环境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4~28.[ZhaoXikang.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technicalinnovation[J].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2004,4(1):24~28.]

[5]向刚,段云龙.基于制度结构的绿色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118~120.[XiangGang,DuanYunlong.StudyonmotivationalmechanismofGreenSustainableinnovationBasedoninstitutionStructure[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07,24(12):118~120.]

[6]张颖,段维平.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20):67~68.[ZhangYing.StudyonenvironmentalevaluationindexSystemof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J].productivityResearch,2007,(20):67~68.]

[7]葛晓梅,王京芳,薛斌.促进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87~91.[GeXiaomei,wangJingfang,XueBin.ResearchontheCountermeasurestopromoteenvironmentallySoundtechnologyinnovationi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J].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5,(12):87~91.]

[8]游达明,董忠云.基于环境资源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8):53~54.[YouDaming,DongZhongyun.thinkingofGr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BasedonenvironmentalResources[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01,(8):53~54.]

[9]刘益,杨铁定.环境因素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31(8):88~91.[LiuYi,Yangtieding.environmenta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Stateownedenterprises[J].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1998,31(8):88~91.]

[10]Baumol,w.J.Freemarketinnovationmachine:analyzingtheGrowthmiracleofCapitalism[m].n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2.

[11]詹绍芬,章恒全,张武昌.21世纪绿色制造业的伦理约束与激励机制研究[J].预测,2004,23(1):22~25.[ZhanShaofen,ZhangHengquan,Zhangwuchang.StudyonethicsRestraintandincentiveechanismsof21CenturyGreenmanufacturing[J].Forecasting,2004,23(1):22~25.]

[12]olson,m.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m].ma:HarvardBusinesspress,1980.[13]陈安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07~111.[Chenanning.approachtoincentivemechanismsofSstainableUtilizationofResources[J].JournalofnatureResource,2000,15(2):107~111.]

[14]nunnally,J.C.introductiontoStatisticsforpsychologyandeducation[m].nY:mcGrawHill,inc.,1974.

[15]Shrivastava,p.environmentaltechnologiesandCompetitiveadvantag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5,(16):18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