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十篇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十篇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47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1

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改革课程为核心,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研究制订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标志着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新课程在全国进入实验阶段。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重点和实践追求。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倡导以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了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必须在语文教育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播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乃至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积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构建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育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2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抽象代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32-01

一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抽象代数”课程是我校2012版培养方案中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抽象代数”的理论基础是由19世纪30年代法国天才青年数学家Galois奠定的,起源于纯粹理性的思考,他在研究困惑人类几百年的用根式求解五次方程问题时,发现了群。“抽象代数”这门课程是围绕群,环,域(最近有些学校又将模的内容加入进去)这样特定代数结构的理论、性质和运算进行研究的,它是学习代数与几何,交换代数,李代数等学科的基础,同时它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抽象代数”原本属于抽象成分高,理论成分大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新技术的需求,人们在考虑应用的同时又开始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然而任何科学研究到最后都归结于数学的研究,作为数学三大基石之一的代数学,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因此建设和完善代数学精髓课程——“抽象代数”就显得尤为重要。

2.具体实施办法

首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献,它反映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完善的教学大纲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反映这门课程建设的关键。

其次,选择一本好教材。教材对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难易程度上都是该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编写了一部《抽象代数》讲义,经两年多的试用觉得效果不错,现在正将其修改完善出版成教材。

最后,为配合教材的学习,编写了习题册等,总之,要创造一些好的“硬件”,营造一个好的学环境,剩下的就是一些“软件”的实施——教学改革的切入。

二教学改革

由于“抽象代数”这门课程具有较抽象、定理证明多的特点,对初学者来说不像学“高等代数”那样容易理解掌握,为此我们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加以改革。在内容上采取多加一些学生易于理解概念的例子,让他们感到定理不是孤立的存在,抽象代数不再停留在抽象上了。此外,为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改革上由以前单一式老师讲授改为研讨式教学,每章讲完后留出几节课,老师对一些有趣的问题发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各抒己见……通过这两方面的改革,我们希望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它的实际背景,都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上升到数学而形成了这个概念的。因此讲述这一步很重要,然后给出数学上是怎样描述这一现象的,即反映这一问题的数学概念。有了这个概念由此派生的性质,以及后面的定理、推论等。为了不使学生感到抽象代数的抽象,在概念之后就列举一些例子。同样在讲性质、定理等,也在其中加入好的例子,这样学生易懂且跟着教师讲授的内容、思路走。

2.教学方式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单一式教学,即主讲教师一人讲授,试行研讨式教学,它对“抽象代数”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不局限于教材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从群的同态基本定理的证明到环的同态基本定理的证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根据具体情况可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前沿内容与成果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延续性,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领略到数学发展的进程。

三结束语

“抽象代数”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对当前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只是进行初步的探索,愿同行们任重道远勇于探索,提供更多的有益建议,以共同推动我们的事业。

参考文献

[1]胡乃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6(4)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论;创新;发展

【abstract】foundationeducationnewcoursereformisanoverallofchange;withstudentdevelopmentforshouldbelookforcoursereformofbalancemachine,thesebe2ofthecoursemodelheavygou.buttheinnovationofcourseprincipleincludeagaininnovationofschoolview,innovationofcourseview,innovationofteachingmaterialviewandinnovationofteachingview.thistexttrythistwoproblemmakesomestudy.

【keywords】newcourse;reform;theories;innovation;development

       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1.课程典范的重构

       1.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改变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五是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1.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

       2.课程理念的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2.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2.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2.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2.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

       2.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4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线性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169-02

“最优控制”是国内外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理论上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对数学(主要是线性代数)的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作为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一门应用性基础课程,它有着明晰的物理背景和设计思想。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要求;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应用背景,讲清楚思想方法和物理背景。但目前在国内高等院校中该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理念、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当前情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该文中,笔者结合近几年为本科生开设“线性系统理论基础”和研究生“最优控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校特点和学生现状为背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最优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从宏观上分析当前教学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学校和学生特点与现状,这将为课程的地位和改革目标提供理念上的指导。其次,结合课程特点,从教学理念上阐述了教学改革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最后,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某些改革思路和措施。

2课程改革要考虑学校特点与学生现状

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必须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我国高等院校1999年以来的扩招无疑给其教育教学带了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资源、教师队伍、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等都需要做重大的调整和改革。经过大规模扩招和院校合并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使得高等学校具有各种形式和类型。例如,武书连等在《中国大学评价》中将中国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类。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规范”中将各个高校的专业分为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主导型、技术技能型等四种类型。这样的划分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各个高校定位自己的一个参考。

一大批地方院校大多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的特点如下。一是强调教学与研究并重,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促进教学。二是强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许多教学研究型大学提出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三是学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类学校往往在国际前沿和基础研究上有所欠缺,更倾向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甚至技术开发。四是社会服务功能上往往要求更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五是学生来源上本科生以地方生源为主,研究生生源大多来自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教学型大学。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思路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学生生源质量决定的。而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最根本和核心的因素是学生的结构层次和能力水平。连续的扩招使得优质考生更集中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一般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素质从整体上下降。此外,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就业竞争等因素使得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呈现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学生的思维呈现直观化趋势。他们惧怕概念的抽象化数学表达,更倾向于形象的甚至“动画式”表达方式。这也是由于当前信息化社会的诸多特点带来的影响。其次,他们对大学课程的学习呈现功利化和实用化的趋势。往往以是否有用作为学习的动力。最后,浮躁的心态以及缺乏探究的精神和兴趣。信息灾难的社会和快速更替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沉寂下来钻研问题,学习的目的不是探究未知、弄清问题,可能只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基于学校特点和学生状况分析,课程教学要在各种博弈中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3课程改革要从教学理念上处理好几个关系

3.1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大学教学的基本职能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在这两者的关系中,能力显得有些抽象,不为学生理解和重视。就业竞争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和浮躁的心态。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问这样的一个问题:“这学了有什么用?”他们更关注这些知识会用在什么地方,在求职中有什么作用等。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指思考能力。一门课程对思维的训练好比一项运动对身体的锻炼。从这个角度来说,一门课程除提供知识之外另一个目的就像是一个思维训练的器械。这个器械有时不像球类项目那样对学生有吸引力,可能更像单调的长跑让年轻学生失去兴趣。教师所要做的,不是投其所好而削弱甚至去掉这样的课程内容,而是考虑如何让其有趣,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取舍、讲授方式以及学生练习等方面仔细考虑,要通过适当方式突出课程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要提供给学生一定难度的问题去克服和解决。

3.2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最优控制”这门课程之所以称为理论,是因为它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严格的数学表述。它的抽象性在于其一般性,即从系统的建模、分析到设计都具有一般性,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物理对象。这使得整个过程需要借助严格的数学(主要是线性代数)来表述。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事实上,如果仅仅停留在问题的抽象表达,学生就无法领悟其中的精髓。为使学生领悟抽象的表述,一方面可以从具体实例入手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形象化和感性化方式进行描述性解释,然后再次回到抽象表述上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应用中理解概念,从实践中领悟抽象,使抽象的表述成为学生感觉上自然的东西。

3.3精与泛的关系

控制科学的特点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包含一定哲学上的思想和方法。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一定程度的整体上的认识和贯穿始末的系统化的理解。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靠有限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如何做到精与泛的统一?国外的做法大多是在课堂上精讲有代表性的内容,特别强调其中的思想与方法,而不去着眼于形式上的复杂性。同时指定大量的参考书和课外学习资料与练习要求学生完成。所以,我们在看国外的课程时,往往课时很少,讲授的并不多,但学生要想获得一门课的学分,课下要花很多工夫。

3.4新与旧的关系

授课内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但更新什么和不更新什么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对于线性系统理论这门课程来说,基本的思想、概念与方法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实例则应该结合控制科学应用的发展进行更新。在语言的表述和讲解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

3.5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显然不是教的知识越多越好,应该关注“有效教学”。引用文[2]的解释,有效教学的概念从宏观层面上显现为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就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效率就是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教学的投入是师生双方共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教育资源的总和,教学的产出即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实现了其价值,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的吻合程度。从有效教学这个角度,必须依据当前学校特点与学生现状找到课程教学的理想平衡点。因此,与过去相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课程的难度必然有所降低。

4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依据上述对学校和学生的分析,以及在教学理念上对各种关系的把握,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程进行了改革。

4.1课程内容的改革

研究生课程的学时为32学时,在这样的学时限制下,我们一方面对讲授内容进行了认真筛选。在课程内容上,对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所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在现行教材中大多对这样的划分不是很明确。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我们认为本科阶段讲授的内容应基于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状态空间模型,重在强调思想与方法。因此,为避免仅仅是叙述形式上的复杂性给学生带来困惑,我们将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限制在如下几个方面。(1),本科课程应只讲授时不变系统部分。(2),将注意力放在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上。(3),将重点放在连续时间系统上。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则重点放在多输入多输出连续时间系统上。并且,适当地平行讲解时变系统和离散事件系统的相应内容。

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以“建模―分析―设计”为主干展开,并以几个实例(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作为切入点阐述其中的概念、思想和方法。要特别强调整体思想和线索。当学生不清楚所处理问题的目的时,往往不知所云而失去兴趣。所以,内容的组织与讲解应该让学生明白每个环节在整个“建模―分析―设计”脉络中的地位与作用。

4.2教学方法改革

在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方面,我们对于本科生我们不去特别强调严谨性,也不去给出结论的严格数学证明,而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描述性语言让学生能比较自然地理解和接受抽象的一般性结论。以某些实例(譬如倒立摆)贯穿从建模、分析到设计的整个过程。而对于研究生,则要求结论叙述的严谨性以及一定程度上严格的分析与推导。

在处理精与泛的关系上,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以“建模―分析―设计”为脉络采用“主干式教学法”。所谓“主干式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始终记住课程的脉络,并且理解每个环节在“主干”上的位置从而明确所讨论问题的目的。其次,就是在课堂上精讲问题的难点和重点,而把“添枝加叶”的事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最后,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物理意义和应用背景,给学生指定一定量的课后阅读材料。

在处理能力和知识的关系上,我们对学生的考核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除了最后的期末考试以外。平常考核还包括:文献阅读理解与总结报告、项目设计、实验等。

5结语

用控制系统的观点来看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具有信息反馈的控制系统,其参考目标的设定要与变化了的时代同步。

该文提出的教学理念及其在具体课程中的实践表明了其可实现性和有效性。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扩展。

参考文献

[1]刘旭.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83-85.

[2]刘德汞,李广洲.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6):48-50.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5

关键词:英格兰;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借鉴;思考

一、前言

国家课程(即课程标准)是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的核心,”[1][3]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也决定着一定时期一个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1988年,英格兰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此后,为了改变体育课程全国高度统一的局面,从1992年到1999年,英格兰又先后三次编制与修订了国家体育课程(the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forphysicaleducation,以下简称nCpe)。1999年新的nCpe的颁布与实施,立即在英国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反响,并随后成为许多国家制订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参考蓝本之一。我国虽然在相关的文献中对nCpe做出过研究,但还仅局限于对nCpe文本本身的介绍,对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以及实施状况则鲜有探索。通过对英格兰为期半年的访问考察,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与英格兰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虽然由于国情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改革目标和趋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尤其是nCpe的内容、演变过程、课程理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效果等,对于正确认识与完善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二、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的内容、理念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一)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的内容简介

1.体育课程的价值。nCpe全文并没有明确表达体育课程的目标,而是通过体育课程的价值描述,反映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nCpe指出,体育课程主要在诸如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等领域以及主要技能、思维能力等方面达到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体育应为学生提供机会,──是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社会和文化发展;二是促进各种交流技能、数字应用技能、it应用技能、与他人合作工作的能力、自我学习与改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三是促进思维能力、与工作有关的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nCpe在对这些课程价值的表述中,都能够明确说明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途径和手段,避免了一般课程目标描述中的抽象性,提高了实践指向性。

2.体育学纲。体育学纲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知识、技能理解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包括获得和改进技能、选择和应用技能、战术以及认识、评价和提高动作、健康和身体适应的知识与理解。二是学习范围,它主要表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11学年四个学段(keystage)中每个学段的主要体育学习内容。这些技能并不涉及具体的动作内容和项目,而是以模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陈述各模块的内容在知识、技能、理解方面的一般学习要求。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各模块的学习要求都有所不同(见表1)。

注:①游戏活动主要是指球类项目。②在keystage2,后三个模块中选择两个;在keystage3,游戏活动是必学内容,其他五个模块任选其三,其中舞蹈与体操活动至少选一项;在keystage4,学生可以在六个模块中任选其二。

3.体育实现目标实现目标是“不同能力与发育水平的学生在每个学段结束时期望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理解,”[1](42)包括七个逐步递增难度的水平目标,水平八则是发展性目标。水平目标的描述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技能、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而不包括体能以及身体发育指标等“非课程因素”。利用“实现目标”,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确定自己每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同时可以自我评价不同时期的学习水平,教师也可以依据“实现目标”对每个学段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作出评判(见表2)。[1](42)

(二)英格兰体育课程的理念

1.游戏竞技观。英国是许多现代竞技运动项目的发源地。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竞技运动在英国迅速普及,并在其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运动不仅益发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且在国家规定课程中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成为传统体育教学的象征。从教学内容上看,以游戏性为主要特征的球类竞技项目在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教学方法上看,广泛推崇的是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法;学校对体育课程及其实施的管理也主要考察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20世纪80年代后,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也受到许多学者尤其是教育专家的质疑,但对这种传统课程维护的呼声更高,认为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仍然具有广泛的育人功能,体现了体育课程自身的特征。虽然就整体而言重心更为倾向于健康的理念及其全面教育人的功能,但以运动为中心的理念依然颇有影响力。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5年英国政府宣布“提高竞技水平”的政策以来,“传统的以运动为基础的理念得到巩固。”[2]世纪之交的这次课程改革和国家课程的修订,仍然强调“竞争性游戏活动在1-3学段都要进行”,[1](12)许多课程价值的提出也是建立在竞技活动基础上的,但总体上还是显然削弱了竞技教育观的地位。

2.健康适应观。尽管游戏竞技内容长期在体育课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近年来注重身体适应与健康关怀的理念还是在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体现在课程体系中,成为近两次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变化最主要的特征。

事实上,体育课程的健康适应观在英国是有良好传统的。早在20世纪初,英国学校就试图通过开设体育课程以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这一理念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是在课程实践中有所体现的,只是由于竞技教育一度削弱了对健康目标的强调。直到8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课程思想的变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各种生活方式疾病的出现,健康问题再次成为课程领域,尤其是体育课程关注的焦点。一些研究指出,体现体育课程促进健康的主要途径,“一是直接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适应能力;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相关的练习知识;三是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体育终身参与。”[3](9)新的nCpe中,每一个学段都把“身体适应与健康的知识与理解”作为学纲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3.闲暇教育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对社会经济活动方式产生的“工作—闲暇平衡”的需要和高失业率问题,课程专家和社会学家都呼吁,学校要通过课程教学为未来的社会成员的余暇时间做好准备。因此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闲暇准备”成为体育课程,尤其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重点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后余暇时间的身体活动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使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他们喜爱的身体活动。

闲暇教育观的建立并没有对游戏竞技观和健康适应观在体育课程理念中的主置造成冲击,相反是对它们的有力维护。随着闲暇教育观的建立,英格兰学校的体育课程以小群体和结对活动的游戏性强的内容替代了原来的以运动队为主要活动方式存在的竞技活动内容,田径、竞技体操等内容逐渐退出主要课程内容行列,更加体现了活动内容的游戏性和娱乐性。而原来以关注学生时期健康促进为主的体育教学活动,转变为更具长远眼光的对所有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健康关注,从而赋予健康适应观以更深刻的理论内涵。

4.终身体育观。终身体育理念对英格兰体育课程的影响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就相当深刻。英国体育课程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终身体育参与的影响,提出“学校的体育课程活动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身体活动做好准备,使他们成为有技能和有能力的终身体育学习者和参与者。”[4]学校体育课程关注的,不是掌握几项规范的体育活动技能,因为并没有什么技能能够为学生受用终身;也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时期的健康发展,而应着眼于未来。一是要为学生储备更丰富的一般身体活动技能,使之到成年期的运动学习中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价值;二是要为今后的进一步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基础,使他们知道在什么情景下该学什么和如何学;三是建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他们成为自觉的身体活动学习者和参与者。

5.全面育人观。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体现学校教育的普遍价值观,那就是培养和教育人,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nCpe指出,要“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文化的发展,”[1](8)同时要促进交往能力、数字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与表演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把对学生的可能生活的关注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出一般的素质要求,又同时为每个学生个体创造特殊发展的机会。这些都是全面育人观在nCpe中的体现,也是英格兰体育课程及其实践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三)nCpe对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影响

1999年颁布的nCpe实施以来,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变化,由于新的nCpe较1995年修订的nCpe在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调整,一般学校都依据新的nCpe修订了自己的体育“学校课程”计划,大多数体育教师也重新编写了新的教学工作计划。二是学习评价标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更明确了,可操作性更强,评价体系为各学校普遍接受和应用。

但是,我们也了解到一些与nCpe不完全同步的现象,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学校“学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并不大,修订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时主要依据的还是学校的传统、教学条件资源以及学生的需要。二是教学方法并没有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出现明显的变化,一些研究成果反映出“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跟上新课程的变化,”[5](2)体育教师对nCpe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差异,还没有能够真正在观念与操作体系上与新的nCpe保持同步。

三、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及其实践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体育课程改革意味着课程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优先次序的变化

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体育课程功能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相对公共的观念,是公共理论的体现。二十多年来,英格兰虽然经历了多次体育课程的改革,但主要是几个体育课程理念的优先次序出现了变化,而非否定某些方面。事实上,由于体育课程本身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各体育课程理念之间本身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新的nCpe的编制,就是建立在这些体育课程理念相互联系基础上的。

回顾我国二十多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变化,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对前人思想观念的否定与再否定基础上进行的,从改革初期的“‘体质派’与‘三基派’之争”,[6]到本次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为了突出“健康第一”而对技能教学的淡化和对竞技内容的否定,都是把各种课程理念放在对立面上来认识的,其实际的结果是改革理念的狭隘单一。改革总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离开了传统,也就失去了认识事物的参照和基础。回顾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理念,每一个课程理念的提出,都在一定视角上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功能特点,也体现了一定的理论背景,必然在体育课程领域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使是竞技教育观,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竞技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价值,任何新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建立,都不应否认竞技教育观在体育课程理念中的存在价值。因此对于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我们需要的是更好地把握各个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论实质、在课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并研究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及新的理论基础中的主次关系,这样,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才能更全面有效地指导改革实践。

(二)“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标准研制思路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实际

课程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资源。作为国家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国家课程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显然比规定课程内容更加重要,因为它直接地体现了改革的新理念和人才的培养规格。而相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往往显得抽象而笼统,难以直接指导具体的学校教学,但统一的课程内容又不可能符合所有学校的实际。为了提高国家课程的可操作性,nCpe以课程价值取代了课程目标,在课程价值中就有足够的余地表述价值实现的途径,比起课程目标来实践指向性更强,然后通过“学纲”,对各学段的课程内容范围以模块的形式作出了规定。这样,教师既避免了在抽象的课程目标面前实施教学活动时无所适从,又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要,有余地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nCpe中学纲的编制对我国的课程标准的修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充分认识到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存在的“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多过细,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7]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按照“目标统领内容”的思路,期望通过具体明确的水平目标,由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广大的体育教师来说,体育新课程中课程内容的变化是最敏感的问题。通过对国内体育教学的观察和与体育教师的交流,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迷茫的,他们并不能真正领会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有些甚至认为体育新课程已经不需要教技能。因此,众多的体育教师还没有能力运用现有的课程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

在规定的目标下选择教学内容,既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又给地方和学校教师以更大的选择权,应该说相对原来的体育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但是,课程目标是国家意志的反映,也是专家研究形成的“公众理念”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编制者必须建立这样一个认识:课程标准的受用者是广大的体育教师,而不是深通教学理念的专家。体育教师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实践理念”和工作模式,要他们完全摆脱习惯了的工作方式无疑是困难的,“真正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的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那种教育理论……这种教育理论是教师自己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自发产生的,而不是专家直接讲授的”。[8]体育教师总是按照他头脑中固有的“个人理念”来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专家的理念和要求从事课程活动。课程标准的意义应该体现在教师能够在它的直接指导下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在专家的“公众理念”和体育教师的“个人理念”之间架设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很显然,完全按照专家的理想化目标实施改革是不现实的,“目标统领内容”的思路不符合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

(三)完善体育课程标准必须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作为国家课程(标准),评价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评价指标的规定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国家课程。”[9](3)nCpe把“实现目标”描述为评价系统的参照指标,“在这个参照指标中,学生的达成目标与成绩评价不再是对学生进行横向的比较,而是描述为每个学生本身经过学习实际所处的状态。”[9](9)1995年的英国国家课程就改原来对学习水平抽象的理论性陈述为具体的依次提高的水平描述。nCpe用简短的文字清晰地表述了每个水平在知识、技能、理解等领域的参考标准。通过“实现目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有参照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也可以依此确立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有效发挥了评价的矫正和促进功能,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该说是具体的,但与学习评价缺乏直接的对应关系,也就失去了作为目标应该具有的评价功能。“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建议与要求,实质上反映了“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不具备评价功能”这一自身不足。

要完善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制定一个完整的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标准的确定,一方面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对接,确保评价标准的正确导向作用,体现国家对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求;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应该反映某一学段学生经过主观努力而产生的进步情况,更有效发挥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小步子多次数的课程改革更能够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观念的转变,但观念的转变显然是困难的,是需要过程的。英格兰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对nCpe表现出保守型、变革型和折中型三种态度,而即使是后两种态度的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按照nCpe的理念和要求来从事课程活动,而是按照他自己的观念和理解对nCpe进行再创造。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因素是“nCpe本身体现出的理念的合理性和前后一致性”,也就是变化要把握合适的幅度,“颠覆性的变革往往更难以实现改革的目标。”[3](17)为此,英格兰近年来的课程改革采用了“小步子多次数”改革的策略。在1988年确立了统一的国家体育教学大纲后,1992年改制为nCpe,1995年又进行了修订,1999年的nCpe实际是对1992年版本二次修订的结果。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问题,这是公认的。而要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体育教师的“个人理念”是制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次体育新课程的实施,经过几年的实验和推广,虽然在局部出现了一些变化,但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我们认为主要是对本次改革的期望值过高,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课程标准”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过渡。新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施上,要体育教师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完全改变他们长期习惯了的工作方式,显然是困难的。期望按照理论上的构想把改革一步到位,那只能是课程专家的一厢情愿。

因此,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尽管落后于英美等西方国家,但我们也不要期望一步到位。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课程标准”的“步幅”的把握,要趋向于理论目标,把握改革的主导方向,更要依据于课程实施者的实践水平。英格兰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小规模多次数的体育课程改革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5](11)

四、结语

综观英格兰体育课程改革,从国家的nCpe的编制和学术界对体育课程理念的研究,到学校与广大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的实施,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不断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无论是经验或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发:一是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更新,意味着需要更好地把握各个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论实质、在课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并研究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及新的理论基础中的主次关系,而不是为了突出某种理念而对传统观念一概否定;二是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完善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必须制定一个体现发展性理念的评价体系;三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中必须正确认识作为课程实施者的体育教师的影响,他们有自己“个人理念”,并由此使他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要使体育课程“公众理念”融入到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就需要通过国家课程在“公众理念”和“人个理念”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要做到这一点,颠覆性的课程“革命”显然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特殊体制,通过行政干预和教师培训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步伐,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按照教育原理解决教育本身的问题,通过一个相对完善的“体育课程标准”带来一个具有新面貌的体育新课程。

参考文献:

[1]QCa.thenationalCurriculumforenglandforphysicaleducation[J].publishedby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1999..

[2]Kirk,David.physicalCulture,physicaleducationandRelationalanalysis[J].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Vo14.19.

[3]Green,Ken.philosophies,ideologises,andthepracticeofphysicaleducation[J].Sport,education&Society,october1,1998,Vo13.

[4]angChen,ennis,CatherineD.Goals,interests,andLearninginphysicaleducation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2004,Vo1.97.18.

[5]CurtnerSmith,matthewD.themorethingsChangethemoretheyStaytheSame:Factorsinfluencingteachers’interpretationsandDeliveryofnationalourriculumphysicaleducation[J],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Vol.4.

[6]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0.

[7]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1.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6

【关键词】大学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51-02

高等学校工科类、管理类或经济类本科生数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几门课程共同承担起培养非数学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演绎等理性的思维模式。虽然数学基础课程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似乎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在针对如何实施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改革,也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然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线性问题”和“确定性问题”为主正在转向以“非线性问题”、“随机性问题”、“模糊性问题”、“数值分析问题”和“反问题”等研究为主,如何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这些现代数学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这已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探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如何融入现代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一、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极限和连续的概念,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和常微分方程等。教材的编排往往是从给出概念到证明定理,然后计算求解的模式,于是教学上也遵循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论证,然后到计算技巧的灌输。如何在教学内容上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当然,经典的主要内容是不能修改的,但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加”和“减”。首先,在基本定义教学中加入适当的物理和几何背景。比如极限的定义,我们一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用极限定义证明或求解问题,但极限定义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的研讨课,从为什么要有极限的定义的实际背景和几何图形上分别考虑极限的定义及不满足定义的各种情形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导数、微分、定积分等概念,都有明显的物理和几何背景,把这些背景融入教学中,增强其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开放的讨论中既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能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也许还能产生意外的和突破传统的思维。其次,在定理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知识。“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数学的定理的教学中,不只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应该包含一种历史,从这种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辉煌,激励我们自己。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明白数学大师们在思考各种问题时的各种思想斗争,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思考很有借鉴意义,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重视解题的基本技巧,其他技巧留给学生思考。解题是有技巧的,一些基本的技巧应该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但我们的思维不能停留在基本的技巧上,而应该有所发展,这些当然不是几堂数学课所能够解决的,而需要学生对数学有所研究,适合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然后达到因材施教。

(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线性代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行列式、n维向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特征值与向量空间和二次型等。在这些内容中,如果单纯地讲理论、讲解题技巧然后考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似乎又落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所以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经过调查发现,非数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使用的线性代数知识主要是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所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要花更多的时间讲解。其他的内容主要强调基本的思想,当有需要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去查找资料。其次,线性代数的教学中要加入matlab等数学软件的使用。比如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中,用手计算最多达到四个方程已经是很复杂。而这与专业学习中的要求是不相称的,因为在专业学习中,他们往往要求解几十甚至上千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而这些情形是不可能用手解决的,必须靠计算机。所以在讲这些知识的时候,更深入地加入数学软件的求解方法,显得很有必要,也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最后,适当地增加非线性的知识。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非线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如果在线性代数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非线性的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探索和发现的空间,并且考虑用数学软件求解简单非线性问题,这无疑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让他们做一套试卷获得一个分数。

毋庸置疑,数学软件和非线性知识的增加一定会增添老师不少知识更新的压力,但这也能迫使老师们不再因循守旧,而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意识的优秀学生。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主要的目的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已经渗透到理、工、农、医、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领域。应该说,这是一门与学生的专业或实际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这门学科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在教学中加入随机试验。概率论的思维模式与传统的确定性思维模式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思维转变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各种随机试验如掷硬币,掷骰子等,甚至可以自己制作一件道具,让学生分析和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基本概念和已有的模拟及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学会这种随机的思维模式。其次,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减少复杂计算和证明。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应该做得每个同学都理解,而多维随机变量及分布的计算等应该减少。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应增强,而参数估计的计算技巧减少,侧重于思想方法的理解。最后,增强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做调查,然后统计,总结规律。而这样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小到一次考试成绩,大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或多社会现象的观点,等等。这些调查分析工作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二、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样的体系内容上是经典的,但是缺乏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往往在解题技巧上下的工夫多,联系实际少;希望得高分多,想锻炼数学思维的少。而这几门课程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联系。所以,应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渗透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关于如何设置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许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数学素养、知识和能力,给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首先,针对所有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的解题技巧和基本的数学史知识,让他们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这些工作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教学中完成。其次,搭建数学应用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试验或者数学建模。还以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基础,从数值计算、统计分析等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在大学三年级作为选修课设置。再次,引入非线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等数学理念,与专业研究中的相关问题相衔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未来的科学家打下基础,可以在大学四年级的数学讲座课程中设置这些内容。

(二)构建多层次学习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智慧和持久的努力。学校的主要作用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老师的作用是指导他们为自己的学业和理想不断地前进。首先,构造网络学习平台。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精品课程为基础,构造网络学习平台,专门安排老师网上答疑解惑。其次,定期安排老师教室辅导答疑。这主要针对那些想考研或在专业学习中碰到的数学问题为主。再次,多层次的数学竞赛和数学沙龙会,积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让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有必要在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现代数学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何瑞文,童季贤.《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及内容调整的几点设想[J].工科数学,1997(4)

[2]贺才兴.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上海交大高教研究,1996(4)

[3]刘楚中,罗汉,李晓沛.工科数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1)

[4]张孝理.论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7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基础光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见解,第一、基础光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第二、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第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引言

光学是高等院校物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门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光学对原子物理学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光学是近代物理的生长点,量子论、狭义相对论都起源于光学。所以,学好光学无疑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光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光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着积极而有益的探索[1-6]。本文借助于罗洋城对北师大和韶关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6],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人的先进成果,广泛征集学生见解,对光学课程的改革进行积极了的探索,提出了基础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见解,供大家鉴借和分享。

教学内容的选取

现流行的光学教材,对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基本理论的讲解是详细的,完善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几何光学的内容占的篇幅过大,以华东师大姚启钧编的《光学教程》为例[7],仅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公式大大小小就有45个,有些问题中学已经讲过,没有必要重复讲授。适当精简几何光学内容,使内容在满足系统化、条理化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取舍。第二,光的量子性部分的历史,如“紫外灾难”和“两朵乌云”等故事完全可以放到物理学史中去讲授。第三,现代光学部分涉及面较广,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科体系十分庞大,而光学课程的学时有限,所以现代光学部分则应该单独罗列出去,建议在大三再开设现代光学基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飞速发展的光学科技。基础光学部分在讲授时应该适当融入前沿科技内容,避免单纯概念的枯燥,使教学别具一格,既深化了概念,同时将光学基本原理与其在科技前沿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深化了基本原理教学,开阔了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物理奥妙的精神,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魅力。但是,在讲授前沿科技与古老光学原理的结合时一定要注意突出光学基本原理的描述,达到用科技前沿实例讲授并深化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目的。同时,基础光学部分在讲授时还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条理化,虽然波动光学和几何光学看似联系不十分紧密,但是至始至终都离不开两个概念就是光程和相位差,所以在整个基础光学部分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这两个基本概念使教学内容浑然一体。

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

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有力的保证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学体制特点,很多学生依赖于课堂,所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外,从内容的选取和语言描述上需下足功夫,充分地把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现出来,并且把这种魅力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业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作业细致批改几乎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课后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也是教学过程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光学和其它物理学学科一样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更是动脑思维的过程。注重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端正的实验态度,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过进一步引导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光学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验证性实验所占比重过大[8],大学阶段的实验教学应该不只是“验证”,通过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单位学时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中实例分析和动画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们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如过多依赖于ppt教学,以至于学生感觉象放电影一样,条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不到位。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使现代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此外,加强与国内兄弟院校的了解和交流,使我们能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最好能够让教师走出去,同时也能把相关教学经验丰富的人事请进来,借鉴和学习兄弟院校光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很多人接受系统学习的最后一站,基础光学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基础教育,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积极大胆地尝试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艳霞.面向21世纪光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1):112-115.

[2]冯学斌,刘兴波.光学投影媒体教学体系及内容和方法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4):102-103.

[3]王形华等.高师院校光学教材内容改革的几点设想[J].中国西部科技,2006,10:67-68.

[4]李玉红.“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6,2:97-99.

[5]于国萍,游璞.改革光学教材适应社会需要[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5,18(2):101-102.

[6]罗洋城.光学学习困难的调查与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6):30-36.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8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基础光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见解,第一、基础光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第二、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第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引言

   光学是高等院校物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物理学中最古老的一门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光学对原子物理学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光学是近代物理的生长点,量子论、狭义相对论都起源于光学。所以,学好光学无疑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光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光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着积极而有益的探索[1-6]。本文借助于罗洋城对北师大和韶关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6],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人的先进成果,广泛征集学生见解,对光学课程的改革进行积极了的探索,提出了基础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见解,供大家鉴借和分享。

   教学内容的选取

   现流行的光学教材,对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基本理论的讲解是详细的,完善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几何光学的内容占的篇幅过大,以华东师大姚启钧编的《光学教程》为例[7],仅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公式大大小小就有45个,有些问题中学已经讲过,没有必要重复讲授。适当精简几何光学内容,使内容在满足系统化、条理化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取舍。第二,光的量子性部分的历史,如“紫外灾难”和“两朵乌云”等故事完全可以放到物理学史中去讲授。第三,现代光学部分涉及面较广,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科体系十分庞大,而光学课程的学时有限,所以现代光学部分则应该单独罗列出去,建议在大三再开设现代光学基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飞速发展的光学科技。基础光学部分在讲授时应该适当融入前沿科技内容,避免单纯概念的枯燥,使教学别具一格,既深化了概念,同时将光学基本原理与其在科技前沿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深化了基本原理教学,开阔了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物理奥妙的精神,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魅力。但是,在讲授前沿科技与古老光学原理的结合时一定要注意突出光学基本原理的描述,达到用科技前沿实例讲授并深化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目的。同时,基础光学部分在讲授时还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条理化,虽然波动光学和几何光学看似联系不十分紧密,但是至始至终都离不开两个概念就是光程和相位差,所以在整个基础光学部分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这两个基本概念使教学内容浑然一体。

   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

   注重教学步骤的完整性有力的保证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学体制特点,很多学生依赖于课堂,所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外,从内容的选取和语言描述上需下足功夫,充分地把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现出来,并且把这种魅力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业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作业细致批改几乎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课后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光学和其它物理学学科一样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动手的过程,更是动脑思维的过程。注重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端正的实验态度,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过进一步引导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光学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验证性实验所占比重过大[8],大学阶段的实验教学应该不只是“验证”,通过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单位学时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中实例分析和动画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们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如过多依赖于ppt教学,以至于学生感觉象放电影一样,条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不到位。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使现代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此外,加强与国内兄弟院校的了解和交流,使我们能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最好能够让教师走出去,同时也能把相关教学经验丰富的人事请进来,借鉴和学习兄弟院校光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很多人接受系统学习的最后一站,基础光学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基础教育,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积极大胆地尝试现代科技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艳霞.面向21世纪光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1):112-115.

   [2]冯学斌,刘兴波.光学投影媒体教学体系及内容和方法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4):102-103.

   [3]王形华等.高师院校光学教材内容改革的几点设想[J].中国西部科技,2006,10:67-68.

   [4]李玉红.“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6,2:97-99.

   [5]于国萍,游璞.改革光学教材适应社会需要[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5,18(2):101-102.

   [6]罗洋城.光学学习困难的调查与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6):30-36.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9

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篇10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作为课程改革,教师是最终的执行者。所以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新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始,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革新,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课改就成为空谈。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课改的主要因素。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理念跟不上。很多教师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仍然走老路,甚至有些教师仍借用旧教案,抛弃学生念讲义。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仍在继续。教师在讲说,在表演;学生是“看客”,是“听书人”。教师自身课改意识差,态度淡然,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停滞不前。

其次,许多老师虽然在改,但缺乏学习,不加研究与探索,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是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发展;不是形式上作秀,不是逢场作戏,要潜心研究,要矜持,应当在长期的积累中,发现规律,不断完善,走向成功。

再次,一部分老师,认识不足,理解错误,甚至全盘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不敢讲甚至基本不讲,课堂教学改成了太空散步式的自主、合作、探究。一是把“自主”变成“自流”,二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三是因泛滥、不着边际,使探究流于浅层化与庸俗化。特别是各种展示课、公开课、竞赛课,为了赢得大家认可和“青睐”,更把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推向极致,甚至一堂课下来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活动”,老师成了旁观者。不讲解,不引导,没有倾向性,没给出任何结论。或者完全否定学生,武断的一句“听我说”,然后结束课堂教学。

根据几年来课改的尝试与反思,借鉴课改较成功省市的经验,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者的教师,我认为应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加强学习,提升理念。

首先,应认真研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教育发展方向,抓住课改纲领,清楚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和要求。只有把握住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才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学课、八股式的机械训练课;只有把握住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才不至于出现不重过程和方法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其次,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活动,参加各种研讨会议,考察、观摩学习课改区的成功做法等。另外,可利用报刊、光盘、电视、网络学习等方式。尽快适应课改,转变观念,提升理念,走进课改。

二、提高素质,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素质的好坏必然影响课改的质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提高,不断完善自我,与时俱进。

三、转换角色,勇于实践

新课改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了课堂上师生角色关系的转变。“教学方式”,主体是教师,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虽然也强调要运用启发式,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教师的主体地位始终没变,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掌控下、在教师的预设中“戴着镣铐”学习。“学习方式”,显然学生取得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再是教室中的权威,而应是学习的平等合作者、参与者。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勇于放下架子,敢于放开手,抛开担忧,放下尊严,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转换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甩手掌柜”,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应做好以下事情:一是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引导;二是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引导他们养成合作意识,富有团队精神;三是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重新审视、探究解决疑问的途径和办法,从而让学生能够自我构建知识和能力。

四、建设高效、实效课堂

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研修、学习后对新课改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课改的实践中仍会存在不少问题。如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别致,忽视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延伸测练,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可以说,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更容易形式化,偏激化。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五、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发展人,课改的目的更是强调以学生为本,提高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打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法指导应成为教法研究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应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