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06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1

一、主要工作回顾

1.制定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效推进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工作指南。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和全国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实际,基教处带领设备中心与基教研中心共同研究制定了《意见》。设备中心着重做好前期调研,先后搜集了我市教育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文件和制度,赴实地听取学校校长、任课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区县教研、装备部门的意见,发放问卷600多份,了解和掌握了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撰写讨论稿达10次之多,为该《意见》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见》于2010年10月正式下发,这是近十几年来市教育行政部门就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下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对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意见》中包含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求、实验操作考核以及相关单位协作机制建立等许多要点,成为我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亮点。目前,与《意见》相配套的实验室管理一系列制度初稿已形成,正在征求意见中。

2.完成了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修订和历史、地理、小学语文专用教室、高中通用技术选修模块配置方案,并探索出新的工作思路。组织研制符合新课改需求且切合我市实际的《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中学历史专用教室配置标准》《中学地理专用教室配置标准》《小学语文探究活动室配置标准》《小学科学教室配置标准》《通用技术选修模块配置标准》等,逐步填补我市相关学科专用教室配置标准空白,也为国家相关配置标准研究出了新路。设备中心还承担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装备规范》的起草工作。

在实验室专用教室建设与配置标准的研究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新的工作路径,即“研究确定方案―建设样板间―课堂教学验证―修订报批―宣贯”,为今后项目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切入点。随着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和成果推广,必将为我市深化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3.从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出发,梳理教学仪器设备,并分批进行技术检测,为区县、学校采购提供指导。设备中心对150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梳理,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学生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优先进行技术检测,检测结果向区县装备采购部门通报。全年共梳理了120余种,对其中两种检测不合格的鉴定结果,分别在企业和装备部门专题培训班上作了通报,并请专家进行讲解。此外,还编印下发《高中通用技术安全操作手册》《北京市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展示厅展品推荐目录》。

4.继续培训好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努力实现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同步。

(1)区县教委分管主任培训。2010年初,基教处与市设备中心共同组织18个区县及燕山地区教委分管教育装备主任及教育装备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培训会,学习、解读新修订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并就近年来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了广泛的交流;就正在开展的校舍抗震加固“校安工程”建设可能对办学条件达标建设的影响,以及保护好达标成果、保证学校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出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做好“校安工程”建设情况下的办学条件达标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2)装备部门领导培训。举办第五期全市教育装备部门领导培训班,教育部机关领导详细解读《中小学实验室规程》起草的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举办了首届北京基础教育装备论坛――“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论坛和“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论坛,成功搭建了华北五省市教育技术装备交流平台。继续组织装备部门的同志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专题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着力提高装备部门领导业务素质。

(3)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与北京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新仪器新设备使用技能再提高培训,培训的目标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参训学员分期分批参加培训,并纳入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体系之中。培训采取送教上门、小班授课、讲练结合、专家点评的方式,共培训教师242名,深受学校欢迎。

(4)自制教具骨干培训。举办多次自制教具工作研讨会、培训会;建立市级自制教具骨干教师队伍;完成自制教具课题申报、评审工作,注重自制教具选题的创新性,特别是支持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具研发;采取措施促进优秀自制教具开发生产转化为产品,以惠及更多的师生。

(5)生产经营企业培训。举办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电气安全讲座,全市76家教学仪器设备生产、经销企业的经理、厂长参加。北京市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专家结合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实际,解读电气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现场解答提问。通过培训,全市教学仪器设备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执行国家安全标准、做好售后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强化首都意识,在同行业中发挥表率作用。

(6)单位内部员工培训。坚持每月一次,每次一个专题,先后举办了电子白板、数字图书馆、高等教育知识、初中学生电源、教育研究方法等讲座,提高了员工服务、指导一线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本领。

5.研究拟定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推动全市中小学技术装备工作有序发展。研究拟定《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具体任务和举措,又有项目推动及路线图和时间表,努力将工作分阶段有步骤落到实处。

二、2010年的工作体会

1.领导班子自身的科学理论武装,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对本单位本系统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只有坚定不移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真干,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才能提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水平,才能提高服务于首都中小学技术装备改革和发展的水平。

2.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干工作,充分挖掘首都教育资源,对有效有力推进教育装备发展至关重要。做好教育装备工作,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群策群力。中小学技术装备部门只有在市教委统一组织协调下,主动与教研部门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所有支撑实验教学的单位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益。

3.注重挖掘员工亮点、扬其所长,对构建学习型组织、发挥团队力量至关重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优势,挖掘员工亮点,扬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组织团队活动,让领导与员工、党员与群众充分互动,营造其乐融融的工作氛围,发挥团队力量,不失为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之举。

三、2011年基本工作思路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长效机制,坚持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常态化。要严格落实领导班子集中理论学习计划,讲求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务求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要把单位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及上级决策要求上来,不断提高领导、指导本单位本系统科学发展的能力。要以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带动中层领导、党员及全体员工的学习,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深对教育方针政策理解,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要求。抓好中层领导干部和党员两支队伍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全心全意服务,用心用情服务,推动学校的教育装备整体水平提高。新的一年,设备中心试行“三分法”工作制,即业务科室员工及相关领导1/3时间在学校、区县调研;1/3时间用于内部学习教育培训;1/3时间在办公室用于处理事务性工作。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涌现出更多的“学习之星”和优秀共产党员。

2.大抓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落实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和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为契机,在市教委的协调组织下,会同市教研中心、北京教育学院等相关单位对首都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和仪器设备质量进行全面视导和系统调查,制订贯彻实施的具体办法。为了完成市教委确定的建成一批实验室建设先进校任务,促进我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2011年把主要功夫下在发现和指导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先进校建设上。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市药品检验所达标建设活动,要以“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和《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评比标准》为依据,从该所现有人员、环境、设施和本辖区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合理、实用、节约,适度超前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达标活动的开展,实现人员结构合理、质保体系完善、实验环境良好、仪器设备精良、检验水平提高的目标。

二、主要指标与实施步骤

计划通过年时间的达标创建,使市药品检验所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一个台阶,各项指标达到省设区的市级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各项标准。

(一)人员。

全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药学和与药学相关的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从事药品检验实验室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行政、后勤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二)环境。

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各类实验室和辅助用房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的标准要求。

(三)设施。

根据不同类别实验室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完善设施,配备设备,使实验设施完备,仪器装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仪器装备的配置标准。完善各类设施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

(四)检测能力及水平。

全年可完成件批次检品的检验能力。抽样全检率不低于%;本市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品种全检率不低于%;检验差错率不高于.%;事故率不高于.%;检品超期率不高于%。

(五)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坚持抓好内审和管理评审,使各种管理科学、规范。

(六)科研能力。

开展药品检验、药品质量标准和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具备承担国家药品标准研究,省、市级科研计划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每年有项科研项目获得市级及以上级别的评审或奖励;每年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刊物上不少于篇。

按照以上主要指标,采取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

对照检查阶段。按照《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所附三个附件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照、逐条梳理、找准差距、剖析原因、制定措施,为达标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年月年月)。该阶段是达标工作的关键阶段。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强化人员结构调整和素质提高,力争每年新进名药学或与药学相关的本科学历专业人员,每年有名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提升学习,每年不少于名人员参加各种短期学习培训。二是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根据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xx”规划目标和基建总体安排,新建“市药检大楼”,按照省局关于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安装,力争上级支持,年上半年药检大楼建设项目能启动,年初投入使用,第四次计量认证复查在符合规范要求、实验环境优良的新建实验室中进行。三是完善实验设施,配置仪器设备,按照各类实验室的不同要求和有关规定装备设施,配置设备,力争在年月底前,实验设施完善,仪器设备达到国家和省局对市级药检所配备标准的%以上。四是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基本实现各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接受省局检验验收。

第三阶段:

巩固提高阶段。根据第二阶段目标实现情况和年第四次计量认证复查情况,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巩固成果,积极创新,为新的更高目标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市药检所要认真组织学习《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省设区的市级药检所达标评比标准》,特别是《省设区(市)级药品检验所质量管理规范》。通过学习,提高全所对达标活动目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方案,逐条落实。

(二)广泛动员,人人参与。

达标活动是市药检所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在整个达标活动中,集中财力、物力,进行重点支持,市药检所要做到达标与药品检验两不误、两提高,以达标工作促进药品检验质量的提高,形成全所人人为达标着想,人人为达标出力的良好氛围。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3

一、验收范围

1.《印发关于给予设施农业建设资金补助意见的通知》(办发〔〕号)文件规定的补助范围是本次验收的重点,包括规模小区、精品小区和推广应用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温室个数。验收结果作为兑现省、市、县补助政策的依据。

2.年新建面积不足100亩的设施种植业小区,市验收组已验收的县验收组不再验收(以市里验收数字为准);市里没有验收的县验收组要逐个验收。验收结果作为兑现省、市、县补助政策的依据。

二、验收程序

1.自行申报。各镇场区在自检自验的基础上,以自然小区为基本单位填写验收申请表,并向县政府提出验收申请。

2.实地验收。县政府在接到各镇场区验收申请后,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县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验收组名单详见附件1),进行现场勘验。

3.汇总报批。县农经局负责对验收数据进行统一汇总整理,形成验收报告,送分管县长审核后报县政府批准。

三、验收标准

1.规模小区、精品小区和温室反应堆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标准按《印发关于给予设施农业建设资金补助意见的通知》(办发〔〕号)文件规定执行。

2.标准小区。占地50亩、栋数在15栋以上的(因地形、地势不一而有所不同)为一个标准小区,冷棚小区面积按温室小区的2倍标准计算。

3.指标。本次验收的面积为主要考核指标,以50亩为标准折算标准小区个数;以栋数做为辅助指标,以100米长温室为标准折算标准栋数。

4.精品小区以实际工程量作为基本验收条件,按工程量大小由县政府确定补助额度。

5.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应用以实际实施的温室栋数为准。

四、时间安排

1.各镇场区自检自验和申报时间为年月日至7日。

2.县验收组从年月日起对各镇场区进行现场验收。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县政府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选派分管领导和业务同志组成验收组,参加验收工作。具体工作安排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农经局)拟定工作日程,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各镇场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对本辖区年新建设施种植业小区进行自查自验和申报。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4

教学研究。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考试改革。

教学指导。根据中小学、中师幼师、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开展查学听课和教学视导,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学业务管理。提出实施课程改革、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和教材使用的具体意见;制定教学常规和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当前,山东省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超前研究,提出理论;调查研究,提供咨询;参与研究,提出决策;评估视导,规范教学;跟进指导,促进改革;培养典型,推广经验;检测评价,确保质量。

课程改革实验。参与实验规划的制定,组织实验的实施;跟踪研究监测各科课程的实验情况,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指导。

教材建设。根据教育厅的总体部署,制定教材编写规划,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参与教材审定工作,组织新教材使用前的审读和评估,提出教材选用的意见。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5

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由于人为疏忽、设备老化、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管理缺陷等原因,从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使人触目惊心。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科研需求及特点,探索与本校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二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化学实验室承载了教学及科研任务,是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进行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作。教育部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分别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等文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于2013年出台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实验室管理和安全工作做出一系列有章可循的规定。但随着我国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发展规模的扩大,各类新型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不断涌现,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仅仅依靠国家颁布的各种管理办法文件很难满足各个高校化学实验室的个性化需求。所存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问题中,有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在法律、法规或各种规章制度上仅依靠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等文件,很难有针对性的实现对各大高校的化学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提出的文件要求也是总体指导性精神,很难落实到工作实处[2]。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散

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及管理机构设置特点,不同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不同,有些由设备管理处与教务处共同管理,有些则分散到保卫处、设备处及科研处共同管理,部分高校将安全管理划归到综合治理委员会或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共同管理。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水电、房屋、消防、设备、保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共同工作的情况下,很难迅速有效解决问题[3]。

(三)安全教育重视度不足

许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开展前,未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宣传和系统讲授。虽然在实验室中悬挂有本实验室的安全须知,但并未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也未针对实验安全方面开设专门的课程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门学习,安全教育往往是走过场,不能达到实验室安全教育本应达到的效果。

(四)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投入不到位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往往出现“重科研、轻安全”的情况,因此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设备的购置等,但对于安全方面的专项经费则投入有限。有些实验室由一般教室改造,水电布局、防火防盗等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烟雾报警器、喷淋、排风系统不足或根本无法配备,同时有毒有害、具腐蚀性或易燃易爆试剂的放置间防盗系统不足,使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

三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室安全体系构

(一)制度建设

在任何工作开展前,制度的形成和建设都是核心工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考虑两个问题: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各高校在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指定的制度,需要考虑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针对化学类实验自身的特点,以及各个化学实验的不同内容,该制度还应具备特殊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以及事故预案,每一流程均有指导性的操作意见,使制度落到实处;②制度针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处理流程。一旦发生事故,除了进行紧急处理及善后工作,还需在制度中明确应急处理上报流程,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流程清

(二)管理体制建设

制度建立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但体系建立和完善才能将制度落实。高校化学类实验室管理一般由学校管理层、教务处、设备处等各系分层管理。其中各系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各层领导下,由实验室主任及化学类实验室负责人主要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责任落实到人,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授课教师同样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从而达到将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负责,提高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

(三)安全教育建设

针对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开设普适的实验安全教育课程,使每个学生均构建基础的实验安全意识。同时在开设的所有化学类课程开始前,均应根据本门课程实验的特点和危险性,提供专门的实验安全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实验特点,提升学生安全操作意识。针对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开设安全管理教育类课程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课程或专业培训,使授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从业务上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方法。

(四)硬件设施建设

化学类实验往往需要进行加热、各种化学试剂反应等,有许多试剂具有腐蚀性或有挥发性,因此化学类实验室必须配备通风橱、洗眼器、烟雾探测器、喷淋设备、消防设备等安全设施,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类实验的废弃物有许多直接废弃会污染环境或侵蚀管道,因此还需配备废液、废弃物回收设备,用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结语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是高校化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近年来的安全事故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化学类实验室的管理漏洞,表明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能有一丝松懈和马虎。通过制度构建、体制构建、安全教育、硬件设施贾强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努力提高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保障化学实验课程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28号[Z].2009-10-19.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6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的重要性,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营造促进实施“四项配套工程”的舆论氛围。全员发动,全体参与,形成全校上下一股劲,分工负责抓落实,坚持标准不放松,多快好省搞建设的良好局面,切实做好这项使农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民心工程。

二、要认真组织学习《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推进全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掌握标准,摸清家底,明确建设任务,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实施方案。全市农村小学合格学校“四项配套工程”建设必须全部达到或超过《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省实验小学和办学规模超过24个班(包括24个班)的小学实验室、图书室要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的Ⅱ类标准;办学规模达到18个班不足24个班的小学实验室、图书室要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的Ⅲ类标准。全市各小学图书、实验管理人员均要参加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三、要建立健全“合格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以一把手校长为合格学校“四项配套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为直接责任人的工作机制,把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图书室、体育室、艺术器材室等各室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责任迅速分解到领导小组相关人员,使每一位责任人明确在实施“四项配套工程”中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标准是什么。真正做到标准任务明确,序时进度清楚,责任落实到人。

四、要认真做好农村小学现有教育技术装备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各校上报数据及内容要实事求是,不得隐瞒,更不得虚报。调查表填写好后校长要认真审核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于4月16日前送交教育技术装备室,4月17日至4月24装备室负责逐校审核,并指导学校拟订合格学校“四项配套工程”建设方案。方案中应包含:领导小组成员分工,用房、场地调整、改造及室内装璜、水电路安装,工程进度计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预算,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及各室管理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其中各室及场地的位置要在学校平面图上标明,并标注出各室实用面积的长、宽尺寸。

五、要重视现有教育技术装备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有详实的管理使用台帐(如各项制度,工作计划,仪器设备帐册,使用记录等)。坚持勤俭节约、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闲置或损坏原有器材、重复添置的浪费现象发生。如因管理不善,能用不用造成浪费的要追究学校领导责任。

六、要有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各校在合格学校“四项配套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决不允许不讲科学、不讲安全、盲目地追求进度。各校在分解目标责任时要一并把安全职责落实到人,确保“四项配套工程”建设安全、有序、快速、达标。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7

1、文公布成立市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抽调人员组建市局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并落实办公场所。

3、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整个过程尤其是动员部署阶段的相关工作。

4、制定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宣传报道计划、安排局内部网络开设专栏和专题报道。

5、制发《市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

6、制发《市局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意见》。

7、召开市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

8、发文明确必学内容,指导机关及局直属单位搞好学习。

9、以一定的方式公布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意义、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作重点、方法步骤以及接受监督的事宜。由局办公室、局效能办负责。

10、举办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培训会。由局效能办负责。

第二阶段:查摆问题(6月)。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局机关及局直属单位做好征求服务对象意见、查找效能方面问题、剖析产生问题原因工作。

市局领导小组和市局效能办的主要工作有:

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总结第一阶段工作,研究第二阶段工作。由局效能办负责。

2、发文明确查摆问题的要求,指导机关及局直属单位做好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工作。由局效能办负责。

3、以效能办名义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开展“投资者评机关”、“服务对象评机关”、“机关评机关”活动,听取各方面对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有关单位。由局效能办负责。

4、组织开展一次重点督查,了解各单位、各部门查摆问题、剖析原因的情况,列出机关效能建设要解决的问题。由局效能办、监察室、办公室、局效能建设督导组负责。

5、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机关效能监察实施办法》。由监察室负责。

6、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机关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实施办法》。由局人事科、监察室负责。

7、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机关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由局人事科负责。

8、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机关效能建设“几项禁令”》。由纪委、监察室负责。

9、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机关工作人员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暂行办法》。由监察室负责。

10、设立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受理投诉查处和督察工作。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7月—9月)。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局机关及局直属单位抓住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整改。

市局领导小组和市局效能办的主要工作有:

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总结第二阶段工作,研究第三阶段工作。由局效能办负责。

2、发文指导局机关及局直属单位做好整改落实工作。由局效能办负责。

3、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政务公开的意见》。由局办公室负责。

4、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纳税服务大厅”管理的意见》。由局办公室、市区分局、局监察室负责。

5、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关于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由办公室负责。

6、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在全局建立健全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ab岗工作制等优化机关服务措施的意见》。由局效能办、办公室负责。

7、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关于精简会议、文件的意见》。由局办公室负责。

8、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由局办公室负责。

9、制发《xx市国家税务局监察室关于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专项清理整顿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意见》。由局监察室负责。

10、对局机关及局直属各单位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组织领导小组成员检查工作,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督查和检查情况汇报。由局效能办、局效能建设督导组负责。

11、指导局机关及局直属各单位公布效能建设整改方案或提高效能的制度和措施。由局效能办负责。

12、开展《行政许可法》专项检查。

13、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明查暗访,对违规违纪人员进行处理。由局人事科、监察室、效能办、办公室负责。

14、组织效能建设好典型专访,大力宣传效能建设的成效。由办公室、效能办负责。

第四阶段:考评考核(10月—12月)。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对机关单位进行民主评议,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指导机关及局直属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市局领导小组和市局效能办的主要工作有:

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总结第三阶段工作,研究第四阶段工作。

2、制定民主评议工作方案。由局效能办负责。

3、对机关及局直属各单位进行民主评议。由局效能办负责。

4、对机关及局直属各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局人事科、效能办负责。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8

摘要:通过对普通高校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思考,提出了建立开放型实验室的必要性及建议,为高校建设开放型实验室提供参考。关键词:开放型实验室;建立的必要性;运行模式;实施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2802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怎样把这一重要目标全面深入到高校日常教育工作中去,是目前各高等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验室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必须适应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对于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并融入实践、同时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科研作风及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放型实验室可帮助学生乃至教师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我们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开放型实验室建立的必要性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约束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课内实验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利于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的环境,通过开放型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和协作精神,开放式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2)开放型实验室可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由于实验室对全校学生的开放,让低年级的学生有时间提前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虽然不一定立即参与实验,即便看到高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很有益。由于实验室的开放,让高年级的学生有机会忆想以前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中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根据实验设备的数量及学生的爱好,也可以让非本专业的学生参与专业实验,扩展知识面,达到一专多能,扩宽就业领域。总之,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环境,老师放手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空间,让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设想,从中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2 开放型实验室运行条件2.1 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对实验室基本条件的要求主要有实验室场地大小合适,实验设备仪器、仪表较为合理、先进、齐全,设备仪器、仪表台数必须要满足在校人数的规模且状态良好。2.2 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开放制度,有利于开放型实验室的有效运行。根据具体情况应该建立《开放型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型实验室情况登记表》、《仪器、仪表设备使用制度》等规章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保障开放型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所建立制度的试用,随时可进行修改。在全院范围内逐步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的开放式实验室制度。2.3 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满足开放型实验室正常的运行,必须配备一定数量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极强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教师、实验师、工程师作为实验指导教师,每个实验室原则应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这样才能很好的满足指导学生实验的要求。2.4 配套教材的建设实验内容的确定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实验大纲要求开出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学生课程设计及科学研究课题;学生“设计或技能竞赛”课题;参与老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等。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中既要有基本性、验证性的实验又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根据实验内容,编写实验作业指导书、实验报告单。这样学生们可以根据实验方案,依据作业指导书有目的进行实验操作。3 开放型实验室运行模式及开放对象(1)开放的程序。学生提出申请―指导教师审核―仪器准备及实验实施―撰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审阅―存档管理。(2)考核与存档。通过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的审阅,将成绩予以登记存档,作为学生实践能力考核和毕业鉴定的依据之一。(3)本校全体专兼职教师、学生及学院其它从事课题研究的人员。(4)开放型实验室实施的注意事项。①实验室开放时间不应该影响正常的教学及科研。②为防止学生实验内容不合适或出现学生扎堆现象。学生开放式实验项目申请获得批准后,按照实验室的统一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实验室。③从仪器设备的调试、准备,以及实验的全过程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在前期必要的时候需要指导老师予以引导。④学生每次进入实验室都应详细登记使用过的仪器和仪表,以利于检查。⑤实验完成后应整理好使用过的仪器、仪表,擦拭干净使用过的物品,关好实验室电源、并打扫卫生后方可离开实验室。⑥由于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设备仪器、仪表损坏的,应立即向老师报告,并参与设备的维修复原,原则上应承担基本的维修费用。⑦实验完成后应向指导教师提交实验报告或总结感受。⑧根据需要也可以安排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日常实验室设备检修及维护工作,使学生也可以掌握设备检修、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⑨开放型实验室实施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最终的效果,成果经常不会立竿见影,有时需要几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现。⑩为了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学校对指导开放型实验的老师应该有一套奖励措施,如根据开放时间登记合理的学时数等等。5 结语开放型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在无课堂“压力”的状态下进行实践和创新,使实验室充分发挥作用,真正为全体教师、学生服务。通过实验室的开放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给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创造了条件。高校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将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HS2*5〗参考文献[1]王子康.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性实验教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吴宝锁.关于开放性实验室教育的探讨[J].教育创新,2005,(9).[3]马忠丽等.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7).[4]李碧元等.浅谈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5]李培天.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剖析与建议[J].标准化报道,2000,(2).[6]李俊杰.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实践探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9

摘要:本文通过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常见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适合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选择。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模式

引言:高等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操作、训练室),是隶属学校或依托学校管理,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为有效发挥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功能和效益,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各级管理部门和高校都对高等学校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各项规定,组成了高等学校的管理规程。

2013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指导作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经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决定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了109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成立了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南昌大学郑月慧教授与景德镇陶瓷学院韩文教授任委员。

1.实验室管理机构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第四章第20条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有一名校(院)长主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并建立或确定主管工作的行政机构(处、科)。”实验室管理机构的职责包括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工作、实验室任务管理与技术保障服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等方面。

按此要求,各高校都建立起相应的实验室管理机构或确立归口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历史沿革和具体情况不同,各高校实验室管理机构(或归口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其实验室管理部门如表1所示:

2.实验室管理模式

我国的实验室体制基本照搬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即科研系统有自己的研究所和实验室,是科研实体,而在高等院校则按照课程设立实验室。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人员从属于教师,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管理。这种模式促进了新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立,为培养专门人才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实验室分散林立,小而全,设备利用率低,实验教学内容割裂等弊端。所以《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第21条提出:“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大、师资与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也可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

下面对普通本科院校常见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2.1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组织模式(校、院、系、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

这是典型的直线制管理组织结构,管理的层次清晰,便于管理。实验室依附在教研室,由教研室直接管理,实验室主任一般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实验室管理人员一般由教研室人员担任。实验室主要承担本教研室所担负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这种模式下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教研室成员,与教师关系密切,工作便于协调,而且教研室作为实验室管理的管理主体,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日常运作很关注。但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分散林立,小而全,各实验室间的联系被分割,存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而且由于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实验教学的内容一般仅为某课程服务,内容存在脱节和重叠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目前比较普遍,实验室主管部门对全校的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所用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校级的实验教学中心,对通用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形成校级的科研实验室,加上部分重点院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级实验室群体;此外,对原依附于教研室的专业实验室也进行调整,级别提升,组建院(系)级实验中心,不再依附于教研室。校级实验中心承担了全校的公共课程和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其业务指导和运转经费由实验室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实验室人员由所在的院系管理,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而院(系)级实验中心由学院直接管理,包括资产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及实验教学安排等管理任务。

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次,有利于资源的共享,统筹规划的实验室规模扩大,设备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地位有所提高,而且由于实验教学由院系直接安排,突破了单门课程的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从原有的实验室重复建设中节约的部分资金可投资于创新性能力培养上。但这种模式下由于实验室与教研室分离,教师的参与度降低,实验室与教研室的联系有所下降,对于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进形成障碍。校级实验室由于统一归口管理,存在院系参与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力度不够的现象,无助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以及满足日后的专业需求。

2.3校一级管理模式

所谓校一级管理模式即全校的所有实验室从院系中分立出来,统一由实验室归口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实验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实验室直属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学校所有与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工作,提供“实验室规划、教学与管理人员配置、设备购置、实验室管理、实验实训课程开设与管理”一条龙的服务,各院(系)只需提出实验教学的需求,形成了“管用分开”的局面。

由于管理的主体是由校级机构,实验中心的地位与院系平行,资源的有效共享得到保障,开放程度很高,而且由于打破了专业壁垒,有利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及科研性实验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种模式下由于管理的幅度很大,实验中心与各院(系)的地位关系、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实验中心的管理人员的跨专业较大,专业能力及管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3.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选择

具体应采用何种实验室管理模式,不可同一而论,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3.1对于基础学科和面向全校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一般可采用校一级或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以便统一进行人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规模效应,满足基础教学实验任务的需求。

3.2对于重点学科和具有博士点的学科,其专业实验室可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以重点保证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需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最新的科研前沿成果引入实验教学。

3.3对于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员的实验室仍采用校、院、系、教研室四级或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因为若简单地将其划归实验中心管理,可能会徒增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难度,反而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经贸系;2.南昌大学数学系)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高校Ⅱ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JXJG–13–1–3)

参考文献: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科学实用”原则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监督、指挥体系,不断提高城市日常管理能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形成指挥统一、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二、任务及步骤

年底前,环北京三县(兴隆、滦平、丰宁)完成系统

平台建设,并投入实质运行;其余各县区(县已建成除外)确定建设方案,落实建设资金。

年底前,各县区全面完成系统平台建设,并投入实质运行。县完成与市平台的对接。

年,全市各县区实现与市平台的对接,市平成与省平台的对接。

此期间已建成系统的县(自建独立系统)、区(市平台负责保障)、区(共享市平台)要完善编制,理顺体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其它县区系统建设。

三、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

市政府成立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管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委督查室、市编办、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应急办、市政府网络管理办公室、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明办、市爱卫办、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民政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质监局、市广播电视台、市园林局、市邮政局、市传输局、市供电公司、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信广联公司、市环能热电公司、承钢煤气公司、区政府、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局局长兼任。

(二)明确责任

1.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数字化城管建设及运行中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对各县区建设方案的评审、协调省相关部门对各县区系统建设工作进行评估验收;随时掌握各县区建设工作进度,协调处理各单位在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定期向市领导小组汇报各县区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各县区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进行协调、检查、督导。

2.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全面完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分派的工作任务,大力保障系统建设和运行。被列为系统终端的单位,要及时购置和安装终端设备,并明确专人负责管理。

3.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全面负责本县区系统建设及运行的各项工作。各县区建设方案确定后及时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组织专家评审后方可进行系统建设,系统平台建成后由省组织专家对系统建设进行评估验收。

(三)整合资源

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依据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政〔〕号)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省网格式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建城〔〕号)等文件的精神,抽调相关人员,进行认真调研,确定建设模式和运行方式,依据本单位管理需要,科学编制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建设方案。建设方案要合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治安、交警视频资源及其它相关自动化系统要实现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建设资金。建设方式上要借鉴廊坊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市级平台,减少投资。有条件的县也可自行建设独立平台,并实现与市平台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