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32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1

随着在校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英语授课教师严重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小班授课更使得英语教学矛盾突出,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所以,教育部提出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并纳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之中。目前教改工作已经在全国180所高等学校进行试点。按照教育部所提出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被定义为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教改中的课堂模式

为了配合教改工作的顺利进行,180所试点学校都在摸索各自的方法,笔者考察了一些学校,总结了他们成功的经验或者说是逐渐被接受的经验,概括起来,课堂设置大致如下:

1.传统的课堂演变成了大课堂。上百名的学生,一位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和教师的个体行为,在两个学时的课堂上完成sectiona和B两篇文章的讲解以及重点单词和词组的讲解。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很多情况下,教师总是很快地播放课件,结果学生抱怨没时间做笔记,课文的理解也很笼统。后来,大课堂的教学重点转到课文的理解,词汇制作成课件粘贴在网上,供学生在网上自学。

2.网上课堂的设置是这次改革中的最明显的部分,因为这是全新的东西,传统教学中根本没有。网上课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学,学习的对象包括课文和词汇的课件,测试题,听力训练等。学生直接在网上操作,完全可以个体行为。

3.测试系统的引进。英语测试一般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的测试,学生完全可以自作,把答案提交给计算机系统,系统就会马上反馈出成绩、正确答案和讲解。目前测试中最大的问题是主观题的批改。学生把写出来的东西提交给计算机系统,而批改工作目前还只能由教师人工来做,费时费力还很可能有失公正。现在出现的一些写作阅卷系统虽然不尽人意,但随着技术逐渐的成熟,写作能实现计算机阅卷也指日可待。

三.零教师趋势及其本质

零教师是指在教师将在英语教学课堂上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现象。

1.零教师是大势所趋。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学习词汇、篇章、练习听力、口语、自我测试、甚至写作测试也可以自己进行,教师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系统似乎可以替代教师,那么,大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非常有可能出现零教师的现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笔者认为零教师现象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并不是坏事,一方面,这种现象完全符合教改工作的宗旨,完全彻底地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非常有成效地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所以,零教师现象并不可怕。相反,如果不顺应这个趋势,害怕失去教师的工作,改革就会缩手缩脚,呈现四不象的局面。

2.零教师的本质。零教师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学不再需要老师,只是意味着不再需要多么多的教师,因此,这种趋势确实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宗旨,而这里,老师在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新的时代、新的形象赋予教学工作者们新的意义、新的任务。传统课堂上的一切,比如教科书、粉笔、教鞭、作业本等等,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都要满足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目前的网络时代中,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应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内容仍旧是教科书,但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将其制作成系统的课件,内容要详尽,让学生有足够的材料来学习,而且课件要人性化,丰富多彩,让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学习详尽的内容材料。二是课件的种类要增加,口语课件、听力课件都要达到同样的要求;三是测试内容的编写,内容上一定要达到督促学生继续学习的目的,所以测试内容要与所学内容接近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所做的工作应该是让学生明确某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讨论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个体交流,时刻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同时作好心理引导方面的工作。

3)加强测试的严密性、全面性和可信度。网络测试如何防止学生作弊这一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技术上做到这一点应该可以解决。目前的口语学习平台已经可以做到分阶段打分、录音,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作弊。另外,建议测试成绩的最终评定,应该包括平时的听力成绩、口语成绩、学期论文、网上讨论、平时成绩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成绩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四.结论。网络已经进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教学上,它已经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平台和框架,此次的教学改革以网络系统为依托,倡导多样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改的目标。传统课堂在这种条件下走向消亡,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也不可避免地走下舞台。但网络使课堂无限延伸,在硬件设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英语,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作为教师,工作的空间和内容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以及如何指导未来的教学工作值得教师们认真地思考。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国大学教学200401

[2]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07

[3]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韩宝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01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2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计,2001.10.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3

关键词:mooCs;高校公选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87-02

公选课就是在高校基础课和专业课计划以外的、以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1]的公共选修课。它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mooCs的教学模式凭借互联网形成了开放性、低成本、广参与和易介入的特点,在我国高等院校迅速兴起,并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一、高校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已日臻成熟。各个高校积极开展公选课教育,努力实现文理渗透,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令人担忧。特别是进入mooCs时代以后,传统公选课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需求。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公共课缺乏严格的把关制度,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大纲不明确。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只履行审批程序,没有对公选课进行质量评估和教学监督,直接影响学生对公选课的兴趣。公选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定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上公选课的积极性。公选课实行学生自主选修,导致一些热门的课程往往选修的人特别多,出现“抢”选修课的现象。然而,一些冷门的科目,往往因为选的人少,被迫停止开课。而且,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许多高校公选课开设的门类单一,大都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课,大部分老师都不愿意上这样的公选课。跨专业、跨学科的师资力量缺乏,也影响了公选课开设的门类。高校的公选课一般都是年轻老师开设,而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不愿意开设公选课。年轻老师阅历浅、经验不足,严重影响了公选课的质量。学校对公选课的监督和管理也不到位,教师提前下课或者迟到的现象时有发生。公选课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教师都是应付着完成工作任务,随便选取教材,严重影响了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有的教师直接选取专业课教材,教学内容过于专业,不能满足不同层次选修学生的需要。并且大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2],抱着修完学分的目的去上选修课。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听,没兴趣就逃课,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重视公选课的设置,最终公选课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实际效果。特别是mooCs时代的到来,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教学资源丰富的内容、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传统的高校公选课教育模式受到严重冲击,高校公选课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mooCs的特点及其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的影响

mooCs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和能力的学生。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拥有基本的网络技能,而且求知欲望强烈,mooCs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在教室接受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新颖的传播知识方式和自主灵活的学习机会,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mooCs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mooCs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3]等特点。参加学习的人数可以不受限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以有几十万人同时选择同一门科目进行学习。mooCs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准备情况,自由安排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通过连接互联网的终端,例如ipa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可以轻松学习。而且,它还拥有与传统课堂相似的内容。可以进行学习、作业、反馈、考试等,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mooCs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以及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对高校公选课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mooCs教学突破了传统公选课教学的时空限制。它实际上就是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进行教学,对教学的时间、地点、空间要求较低,学生的人数多少不受限制,可以将学生零碎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现在高校学生大都有智能手机、ipad、手提电脑和平板电脑等,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也不再受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的限制。老师和学生都可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自由支配时间,从而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mooCs教学比传统公选课资源丰富、形式更多样。它能够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拥有大量的辅助学习资料,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公选课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水平。mooCs教学比传统公选课教学质量高。它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而且使教和学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服务者、指导者、资源的提供者。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变成主动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制定高水平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学习,否则开设的课程就可能被淘汰。在mooCs环境下,“丰富的教学资源,高质量的教学内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主动要求学习。mooCs教学灵活地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mooCs教学比传统的公选课教学更易于监督和管理。这种教学可以把老师讲课、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网络监督。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把过去管理型的教务机制变成服务型的教学管理和支持学习的服务机制,“实现管理为教学服务,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转变”[5]。改变了对学生一考定论的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章节测试、平时表现考核、期末成绩以及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层次考核体系。加强对公选课的监督和管理,不断激发教学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公选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mooCs趋势下高校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

mooCs趋势下,对传统的高校公选课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mooCs教学确实是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满足学生对公选课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但是,对于高校公选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mooCs教学模式的优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和mooCs教学优势,推动高校公选课教学改革。从社会发展角度讲,mooCs教学优势明显,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高校公选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全国高校大力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积极探索mooCs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优势相结合,推动网络学习和教师讲授、共同探讨的高校公选课模式,比较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且受到学生的欢迎。公选课的教师可以通过mooCs对其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履行课程导师和学习向导的职责”[6]。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解答难题、共同开展研究,把高校公选课变成一种混合模式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切实把高校公选课打造成一门研究型教学推广开来,从而增强高校跨专业、跨学科研究,培养出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2.如何调整学生参与mooCs公选课教学中的学习动机。mooCs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满足自己对某些学科知识的需求。然而,还是有一些学生是为了修够学分,而不得不参与公选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对当前mooCs参与公选课教学的一个挑战。通过mooCs教学服务,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体验,不断提高在线学习的效率。学生通过mooCs学习时,还要加强同专业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才能充分收获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制定mooCs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造良好的互动模式,鼓励学生课下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要把握授课的难易程度,以饱满的情绪讲授教学内容,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也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参加到学习中去,建立起和谐的学习氛围。

3.高校公选课教师是否符合mooCs教学要求。与传统的高校公选课教学相比,mooCs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对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都有特殊要求。而且,mooCs教学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由于年纪较大,不适应运用新技术从事教学工作,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mooCs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公选课,教师传统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如果只把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mooCs教学创造了一个教师和学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师既能获得教书育人的满足感,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黄汉芬.高校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11).

[2]费水蓉.浅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及对策[J].高教前沿,2010(1).

[3]徐永顺.mooCs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3).

[4]张和平,张博.mooCs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2014(8).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4

关键词 教学改革;课程理念;网络教学;创新教学。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既促进人的生命成熟(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人的智慧发展(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是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主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素质教育已进入关健时刻,课程教材改革和高考方式改革正在同步进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到一个民族存亡和兴衰的高度,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认为要关注这些变革,要适度从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去思考并实践化学教学的改革。1 两大课程观走向融合

20世纪我国的化学课程曾在“学问中心”或“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或“经验中心”两大课程观之间摆动,如“以硫酸、玻璃、雪花膏”为题材的教材、“三酸二碱”式教材是“社会中心”课程的教材,而人教社的“甲种本”、“乙种本”和“高级中学必修.选修”化学教材是“学问中心”课程观的教材。“学问中心”课程观,它的特点是把教学内容学问化、专门化、结构化,抽取学科的“精髓”,重视概念、原理,强调化学的知识学科结构和逻辑结构,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继承和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科的精英。“社会中心”是由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实用性、综合性、课题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知识从经验中来,“学以致用”,常以实用化工和社会或自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来组织教材,如“硅酸盐工业”、“日益贫乏的水资源”。有利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价值观,但不利于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易导致基础学力的下降。化学教育不但要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而且要促进情感的发展,“使人的能力全域发展”。因此,必须将“学问中心”和“社会中心”两大课程观融合,走向“学生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观。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化学),既保持了“学科中心”的体系,又体现了“社会中心”的韵味,是一种平衡和融合的课程。2 教学目标走向多维化

化学教育已不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该包括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从化学教学大纲的变迁可以看出这一点,1990年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虽也提及能力和思想教育,但强调双基目标;新大纲(2000年版)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技能: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②能力、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③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上述目标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和态度六个维度。3 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化

通常的学习方式有三种: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学习者阅读文本、观看音像、倾听讲解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学习也叫探究式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科学实验、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体验式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训练,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部认识,最终习得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和某些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过程。三种学习方式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其功能各不相同。  我们一惯重视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发现式学习,更缺少体验式学习,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将要求我们对三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组合,加大发现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比重。4 教材开发走向校本化

一纲一本,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正在打破,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个性。“教材”不等于“教课书”,广义的教材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包括教课书、各种辅助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等,围绕教课书的教学资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自编教学资料、自制教学仪器,优化各种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按其功能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课程使用统编必修教材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拓展型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研究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校本课程可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指导下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社区的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化学会会长,R.布里斯罗语),化学教学资源丰富,可编写多种校本教材如:化学新进展、化学工艺、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研究性课程等。5 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课堂即是教堂,教师即是布道者,知识的传授是在封闭式的课堂中进行的,这种“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中心的教学结构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自然、社会和网络都是课堂,学校教学资源、自然教学资源、社会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必须合理优化,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在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化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要走向自然界去调查资源、调查环境;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走进化工厂调研化工生产;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访问专家、教授,获得指导;进入图书馆、因特网查阅资料。可谓处处是课堂,处处有教材。6 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力,即: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能力、身体动作能力、音乐艺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认识自我能力。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如有的学生擅长于化学推理、而有的学生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有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学生具有化学课题研究项目的组织领导能力。因此,用单一笔试的方式作为化学教学的唯一评价方式,显然是有局限的,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和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应该走向多元评价,从多角度和多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笔试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观察、访谈与测试相结合;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师观察日记、访谈记录、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习笔记、测试成绩、作品(小论文、课题报告、调查报告、小制作)等。

当前,化学教学评价要注意三个动向:“以论题代替部分试题”,即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课题报告、小论文)进行评价;“开放性和情境性试题的开发”;“综合级和评价级试题的编制”。7 网络教学走向普及化

数字化时代已初露端倪,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挑战。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这为网络教学创造了条件。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不过是把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与网络时代的互动式教学是大不相同。网络教学至少具有如下特点:网络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网上可以最新教学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共享;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媒体,可实现跨越进度、跨越时空的教学,可实现与他人合作学习与分享学习成果,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全新的互动式的教学,可完全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网络环境下,每个人是信息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共享者。 单向传播式学习与互动式学习比较单向传播式学习

互动式学习

序列、固定、渐进式

不连续、多任务、跨跃式

单向指导、很少互动

双向或多向互动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吸收教材知识

学会如何学习,探究式学习

只在学校学习

可终身学习

一体通用

量身订做

上学很痛苦

上学很有趣

老师是传播者

老师是协助者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是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元素周期表”的网络教学至少可以考虑:

①利用网上资源探索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②通过网上检索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

③通过检索查阅网上各种元素周期表,并比较评价;

④小组合作设计新型元素周期表,并与他人共享成果。8 创新教学走向课堂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应局限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而应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把创新教学真正带入课堂。化学教学应把化学知识的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化学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自由、开放、包容的创造性氛围。其次,化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我们的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产生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第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阶段着重要培养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第四,构建化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体系,如“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5

关键词:职业高中篮球教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些年,职业高中体育在职业高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篮球运动在我国开展较为普及,也是职业高中体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职业高中篮球教学存在如下诸多问题:

①重视篮球技术的提高,忽视篮球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职业高中篮球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要求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忽视篮球教学的体育价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乏味

篮球教学过程中,大多进行简单单一的传球、运球和投篮等技能的学习,与篮球运动有关的基础知识很少教学,没能针对篮球运动的特点进行恰当科学的教学安排。

③教学评估手段不科学、不合理

篮球教学评估,仍然局限在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积极主动性。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职业高中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需求,必须对职业高中篮球教学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才能满足职业高中学生对体育教学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对体育兴趣和技能提高的需求,对强身健体、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需求[1]。

二、职业高中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

①职业高中体育教育的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是行政部门行使职权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全国职业高中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是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和篮球教学的指南针和指挥棒,它的颁布给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契机。户外拓展训练、攀岩、越野等休闲性、娱乐性的体育项目走进校园,正是纲领性的政策文件对职业高中体育积极健康开展的重要保障。

②职业高中体育教育的资源状况

资源是国家或地区可支配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总称。职业高中体育资源,主要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在职业高中体育中,主要与主管体育的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学事业是否得到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物力和财力资源方面,主要体现在用于体育教学改革的专项经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资、体育教师的培训费用是否能得到保证。目前职业高中的体育资源状况严重影响了篮球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③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方式的设计,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的内容。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设计上,不仅要有专业性的篮球理论课学习,而且要有篮球技术实践课学习,还要有篮球游戏。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篮球课程中提高竞技技能和水平,也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2]。

三、篮球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娱乐和休闲体育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就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活动以满足人类健康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娱乐和休闲体育正是这种需求的必然产物。娱乐和休闲体育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外的空闲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能帮助学生调节身心,舒缓压力。篮球作为传统的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一直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在目前的篮球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篮球技术的提高,从而造成学生热爱篮球运动,但不爱上篮球课。因此,篮球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使篮球教学娱乐化、休闲化,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3]。

②健身与竞技并重体育趋势

在一般职业高中,都有单项的专业校队和系队等。因此在职业高中体育教育中,不仅要面对普通学生,还要面对体育特长生或者专业体育运动员。在职业高中篮球教育中,既要健康也要成绩,既要保证普通学生的健康体魄,又要提高体育特长生的竞技水平。对于体育特长生,按照竞技体育的要求培养,科学安排学习和训练,以期能在校际篮球比赛、职业高中篮球联赛等专项比赛中获得佳绩。

③终身体育趋势

终身体育是指在一生中不间断进行体育活动的总和。终身体育需从学生时代做起,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科学运用,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达到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目标。改革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对于向社会输出身心健康、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完成职业高中教育的远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四、结语

本文归纳了目前职业高中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职业高中篮球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并对篮球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探索性的研究,希望能被广大职业高中篮球教育者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传进.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若干问题[J].体育学刊,2011,(3):28.

[2]吕晓辉.体育院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11):62-64.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6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趋势;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引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从起步到繁荣,各高校会计专业逐年扩大,我国在会计人才方面的需求激增,近些年,会计在国家政府机构以、各大企事业单位以及新型创业公司内成为不可缺少的职位,会计教育领域表面一番欣欣向荣。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结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授课体系死板,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理论而轻实践,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脱节,因此,为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我国的会计教学必须重新定义会计教育的地位和使命,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育现状与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会计学专业教学发展迅猛,不同培养层次的院校逐步建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逐步完善,日趋合理化,相关院校也不断完善教学体系,革新教育方法,也逐步针对我国的国情以及当下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实际情况更新会计学教材内容。与此同时,会计学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为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相关社会教育单位都设置了会计学专业。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学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中的会计学教育中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1.教育目标亟待明确

目前,我国没有明确各级别会计教育的教学目的,具体是培养会计人才,还是培养获得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人才或是培养管理者,一直没有定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育工作者需针对培养目标进行认真而全面的研究和讨论[1]。

2.教育体系设置缺乏前瞻性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教学表面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态,但其设置教育体系时,在办学目标、课程安排、相关资源补给、教学实践等方面缺乏战略眼光,过度的拔高会计专业的存在意义,没有将动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投射到教育体系安排。

3.院校发展重规模不重品质

我国高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在建国后的几十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众的历程,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就读人数与日俱增,当前的会计专业院校以及教育机构更多盲目扩张学院教育规模,却没有对学生的本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校盲目扩招,不重视学科发展,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降低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之近年我国可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从而导致会计专业迎接毕业生就业难。

4.教学内容实践性差,教学形式呆板

我国会计专业的填鸭式教学法不能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能力培训。虽然大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学教学体系中都设置了案例分析及讨论的环节,但从业教师多与实际会计工作脱节多年,且自身知识系统更新滞后[2],提供的案例可应用的科目范围有限,采用的案例也相对单纯初级。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代,高职高专院校也没有将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应用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造成教学中知识体系落后,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就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针对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培养严重落后。

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会计教育的改革方面,需要系统的考虑会计学教育所处的环境,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环境是包含了存在与该教学体系以外的会对教学目的、教学体系安排、教学质量以及办学需求的影响因子。当前,我国的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改革需考虑的环境因素很多,如知识社会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环境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当前建立的企业管理制度、金融市场发展近况、市场对会计学人才技能需求领域的拓展以及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教育机构对国内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学培养的影响。

会计教育环境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对高职高专会计学教育的影响自然也是动态的,因此欲更完善的改革会计学教育体系,提高更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体系,需将教学重点放在一下几方面:

1.不H要权量会计专业学生对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衡量学生对未来将从事的会计岗位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多变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能适应日益全球化复杂化的国际社会经济大背景,具备观察能力,能分析会计领域某种变化趋势的诱因,并有能力面对各种可预见及不可预见的变化,可以独立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并扩展新的工作领域。

2.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具备简单的会计学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在会计岗位中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要,有能力对企业内部分管理制度提出创新性意见。着重全面的会计人才,既能做好本职工作,又具备主持公司工作的能力,还能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3.需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重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鼓励学生学习一些新技能,如计算机技术和其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社会信息化的能力培训,以计算机技术培训为例,利用会计相关软件的学习,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管理的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减少自己工作中不必要的耗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探求新知识能力。

4.高职高专会计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还需要将一些发达国家或一些外资企业与会计相关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融入当前的教学,督促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应对国际经济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中国会计教育[J].中国会计年鉴(2004年卷),2004,12(第一版).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8

【关键词】多媒体电子化;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一经诞生,就逐渐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通过联通和共享的形式改变着人类社会。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使人们拥有了一种重要而精巧的工具利器。在小学音乐教学领域,这种工具利器不仅深刻作用于教学本身,而且正参与一场重要的教学改革,即在多媒体电子化趋势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众所周知,教学改革是建立于新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的。那么,在这场改革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当下的多媒体电子化趋势呢?

1摆正多媒体电子化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地位

在实践中,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有所呼,教师有所应。在今后的小学音乐课多媒体信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从思想和操作两个层面使用好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人文关怀的形式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成长;另一方面,学生要努力适应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形式,在课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结合书本进行学习,实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同时,要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摆脱单纯将学习效果系于先进设备的错误观念,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互动中启发思考提高水平。

2合理确定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上的应用边界,做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虽然十分便利,但并不是完美不缺、百试百灵的,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它的使用边界。例如,对于演示性较强的内容,如果仅仅一味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演示,而忽视了生理技巧过程的演示和学生感觉能力的养成,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过来说,亦反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适当的结合板书,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传统教学手段,全面掌握课堂的节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清晰流畅的思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有效调节授课的进度,开展互动式的教学,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被动接受信息。

3利用电子软件演示技术转化抽象概念,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尤其是关于乐理知识的教学,总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这些说教内容又十分抽象,缺乏认知的形象性。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多媒体演示教学,变说教为演示,图文声乐,共同作用,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音乐学习氛围。具体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分类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区别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在对待音乐中的抽象概念时,如音程、和弦、转调等,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概念所表示的具体声音配合着情景动画演示出来,使抽象的概念清晰化,帮助小学生进行理解和思维。在对待音调教学时,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音调,教师就要借助声音生成软件,现场制作所要讲授的发音要点,对于口型、发音不问等,可以采用“慢进”、“模拟”等形式用以加强学生的关注,并通过录入声音和重放录入的声音来来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声调概念和直观感觉,为其积累真实的感性素材。

4利用小学音乐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管理软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管理软件就是支持小学音乐多媒体教学的各种硬件设施以及基于数据库、局域网等网络技术的各种软件系统的总和。小学音乐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管理软件要具有课程介绍、学习安排、作业演练、兴趣探究、反馈评价、网络交流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其他的特殊功能。

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管理软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在制作科学课的多媒体课件时,采集时长在一分钟左右的声音可以使用windows自带的系统录音机,采集时长超过一分钟的声音则可以串接windows系统录音机的采集文件,也可以直接到互谅网上下载专用的录音软件;采集视频可以依赖常用的超级解霸,当然这只能采集影碟上的内容,而当需要采集录像带上的内容时,则需要利用视频捕捉卡的使用;处理教学所用的图像可以使用photoshop软件。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对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产生冲击。合理、有度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多媒体电子化趋势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改革所产生的力量沿着正确的轨道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艺术教育日益重视,2002年国家教育部还专门颁行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为此,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一些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新的发展潮流和方向。

1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2012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基本达到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要求,学生按规定应修满艺术课程的学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成立了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或校园文化节。有条件的学校还积极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影响着艺术实践的开展,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经费与师资。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艺术教育所涉及科目和课程并不属于绝大多数学生升学考试的范围,因此,艺术教育科目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只有为那些报考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辅导课还受重视一些。在许多中小学校,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应试科目展开。老师和学生们大多也认为艺术教育是次于语数外、数理化等主课的副课,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较少。此外,要开展好艺术教育,必须依靠充足的经费投入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普遍缺乏必要的经费与师资。同时,艺术教师与主课教师相比,待遇明显偏低,也很难获得各种评优、评奖或被选送去进修、深造的机会。这些不公正待遇不仅挫伤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而且也对后续的师资供给产生消极影响,愿意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的优秀人才必将大大减少。

其次,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混淆艺术教育与德育,追求技艺传授而忽略艺术的审美作用。目前,在各级各类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德育都是重要部分。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艺术教师为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德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反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欣赏和领会作品的艺术价值。许多家长和学生也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德育。由于人们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形式及规律等还缺少应有的认识,往往采用专业教育的要求来看待学校艺术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培养少数艺术尖子学生,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参加各种艺术比赛以及成绩,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目标;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毫无疑问,这些都违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学校艺术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节,没有形成合力。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但实际上目前的状况往往是相互脱节。家长送学生去参加业余艺术培训的目的多是将其作为孩子参加中、高考加分的手段,从而反映出家庭艺术教育的功利性。而目前的社会艺术教育也成为以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主导的教育,缺乏一个用高雅艺术熏陶孩子们的大环境,使得学生的审美水平停留在较低层次。

2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校艺术教育的兴衰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程度紧密相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各界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出现新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首先,学校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继续得到提升。在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将摆脱其他科目或专业附庸的地位,获得学科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短缺、资源匮乏等情况将得到改观。一方面,学校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使他们乐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活动,并展示学习成果和艺术才能;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也将趋于把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艺术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其次,艺术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更要依赖于优秀的教师充当美的启迪者和传播者。各级各类学校中的艺术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一专多能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今后各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的学校艺术教师。同时,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将得到所在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优化艺术教师师资力量,从而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三,随着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日益多样化。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弥补传统学校艺术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缺点。教师们将会更广泛地在艺术教育中采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条件和手段,向学生提供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受他们喜爱的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音乐剧和音视频作品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和内容,并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探索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新途径。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而言之,学校艺术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相信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将会迎来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著.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陈大磊.河南省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现状及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教学改革的趋势篇10

[关键词]高职;小班化;障碍因素

[Doi]10.13939/ki.zgsc.2016.22.221

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已经步入了内涵建设阶段,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努力构建优质高效课堂,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诉求。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人数以当地学额为参照)[Zw(]各国、各地关于小班的班额标准不一,美国小于24人,日本小于30人,法国小于23人,意大利小于25人。中国关于小班化的规模大多见于基础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鲜有发现。目前比较公认的高等教育小班化教学班额是30人以内,本文沿用此标准。[Zw)]、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更为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小班化来实现。因此,本文分析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障碍因素,研究今后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发展趋势,为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1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客观必要性

1.1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1)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传统班级的教学,任课教师通常只能通过课堂理论授课、教师实操演示、学生观摩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很多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都没能将学生的名字与个人对上号。学生对教师的学识背景、社会关系和个性特征也是非常模糊,师生关系松散,感情不深。课堂教学通常是强调教了些什么,对于学生学到些什么顾及不深。无论是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手段,在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效果始终不佳,且教学组织活动的开展很难实施。

(2)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班额较小。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比较方便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强调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企入校全真环境的育人模式改革、顶岗实习、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在小班化的状态下比较容易实施。譬如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的就是师傅带徒弟,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亲力亲为、言传身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比较有益。小班化组织形式下,几个专业教师、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可以达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班额都在50人左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任课教师很难做到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逐一辅导,手把手教更难以实现。

1.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小班化

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转型期,面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面对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变革的阵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人才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基础条件。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985、211等高等院校输出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供给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从现实发展的情况上看,现在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人才供给结构不平衡,深度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不足,制约了中国制造的质量和中国服务的水平。尤其是对于培养工匠类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少家长还存在精神误区,认为子女就读此类专业会低人一等,实际上,企业高薪聘请紧缺的高级技师比比皆是。面对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提供可供解决的有效办法并不多见,实施小班化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矛盾的重要手段。

2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障碍因素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本研究提出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障碍因素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2.1高职院校硬件条件的制约

小班化教学必然涉及将原有的大班拆分成若干小班来单独建制,这样将会对教室、实训室的数量提出要求。不少学校的教室、实训室本来已经在满负荷运转,新增加的班级更是雪上加霜。硬件上的不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小班化教学只能在局部开展,在部分二级学院进行试点。

2.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不足

实施小班化教学必然涉及课时的增加。这部分增加的课时量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聘用更多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来解决。由于校外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因此,聘请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学校收入来源稳定的状态下,增加的师资必然会分摊原有师资队伍的收入总额,这使得不少二级学院不愿意引进专任教师,不愿意实施小班化教学。

2.3高职院校体制机制的缺陷

大力实施小班化教学需要高职院校决策层下定决心,从顶层设计入手,严格规定实施程序,设计路线图,研究实施方案和作业步骤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然而,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待是否实施小班化意见比较模糊;在制度设计层面,关于小班化的制度约定和激励安排力度不足,使得小班化教学在学校成为口号,并未真正落地。

2.4高职院校经费保障的不足

实施小班化教学需要在课时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这需要高职院校在资金层面给予支持。应该说,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小班化教学改革上,但这取决于高职院校是否下定决心去推进这方面工作。

3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3.1国家高度重视小班化教学逐步向地方高度重视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教育部在多项文件中均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快实施小班化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明确要求,到2016年7月,各学校学年小班化教学学时占当期总学时的40%以上,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采取大班和小班、长课和短课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小班化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增强教学互动,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术兴趣。湖北省教育厅公布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一制三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

3.2课堂理论教学小班化教学逐步向实训小班化发展

课堂教学小班化将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向实训教学方向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小班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将在实训设备上加大投入,增加实习实训工位数,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的操作频次。

3.3课堂传统教学手段逐步向教学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课堂教学将从传统的理论授课向信息化教学推进。一是随着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微课、慕课的实施范围将逐步扩大。二是远程教学将成为小班化教学的重要补充。三是网络课程将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平台。四是教学资源库建设将更加体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

3.4课堂教学小班化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

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小班化的实施力度将不断加大,体制机制上去破除制约小班化教学瓶颈的决心更大。在制度设计上会更加科学、更接地气,更强调实施效果。在管理架构上,将更强调整合各部门资源,协同开展小班化教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