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39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1

本节课,由于只是准备阶段的第一节课,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在以酒的研究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生成子课题,就子课题分组,并讨论出研究计划。注重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总体上注意渗透这样一个意识:研究性学习活动轻结果、重过程。

具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让学生了解制订研究计划的方法,学会制订合理有效的研究计划,逐步培养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选定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树立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由于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我在教学前预设(课后也得到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位在两次较长的小组讨论内容:子课题的生成,研究计划的制订。具体教学流程简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一些带有酒的诗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词:酒。

(出示课题题目一幻灯片)

提醒学生“酒”只是本节课的话题,要开展的则是一项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确定课题

1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计划。

研究阶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展示阶段:成果交流,资源共享。

总结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

本节课只是开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计划)。

2 选课题

原则:①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②可行性与开创性兼顾

总课题:酒。

子课题:学生提出,教师筛选。

3 自选课题,建立小组(推选出小组长、记录人和发言人)

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合成研究小组。

自主推荐组长,完成小组分工。

4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初步讨论(完成活动记录表)

开始计划如何研究自己的子课题,讨论出研究的基本步骤。

并指出在研究活动中,预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教师小结,布置拓展作业,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

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学生分组完成作业,熟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选定和研究步骤确定,并在课外完善研究方案。

本节课上完后,受到了与会教师以及全体评委专家的高度好评,特别是评委之一、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湖北省综合实践学科优秀教师的余向红校长给予本节课极大赞誉,让笔者深受鼓舞。

我自己仔细思考了一下,本节课,如果说得上成功,那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的小组研讨活动。一次是学生自己讨论出子课题,另外一次是学生自行制订研究计划。在学生讨论中,我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在布置任务并进行指导时能够“抛去枝节,直奔主题,简明扼要地指点,充分信任学生”(余校长语)。所以最后讨论结果的展示让人由衷地佩服学生,特别是在我给出主课题“酒”之后,进行一两分钟的选题指导后,学生自己讨论课题,我本来想学生自行讨论可能就三五课题,谁知学生居然给出了多个课题,并且大多具有可研究性。这一环节让我在处理时很动了一番脑筋,但最后的确成为本课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2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关精神,加大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有效地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此项活动。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设置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3

摘要: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研究生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课程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方案实施及案例陈述等教学环节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与启发,协助学生完成案例,教学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效果优良。通过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pBL;案例教学法;研究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50-03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三大目的是知识结构、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其中科研和创新是重点,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才能在知识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才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使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正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teaching,CBt),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CBt教学法具备明确的针对性、良好的启发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与职业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Bt教学法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应用于已经掌握了相当程度的专业基础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案例完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问题指导或启发。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从一个真实情境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来逐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可发挥其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等综合素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组成、结构和形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仪器设备及应用。课程内容涉及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热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测试方法等多种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是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多个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对研究生后续科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三年来,通过将pBL和CBt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教学实践,学生评价认为在知识结构、科学研究方法及创新思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案例的提出

CBt教学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提出的案例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是案例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对教学案例的范围也必须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将其分组,案例范围约定在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功能材料三个领域内的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表征。每组学生可以自选或由教师指定具体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小组都是自选案例,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学生自选案例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为材料的各类和应用领域非常宽广,可能会出现教师并不熟悉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胜任教学指导,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案例的完成

案例的完成^程,实际上是基于不同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为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考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构成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启发与引导。

1.基于问题的案例分析。案例的分析需要从一个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该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从而引申出后续的问题。在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案例中,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往往是设计方案的核心问题,一切方案设计都是围绕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或者是核心问题的先导问题,通过对该先导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案例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在小组讨论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适当给予引导与启发。例如,针对“蒙脱性尼龙6”材料的结构分析,可以提出“蒙脱土的结构是怎样的?其在尼龙6中的分散状态如何?能够使用什么测试方法进行表征?”等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材料结构、分散理论及测试方法进行学习,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并且逐步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设计方案。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基于问题的案例分析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案例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过多的引导与启发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有损害,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引导与启发,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过程,从关键问题的提出、测试方法的选择与相互配合等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文献的阅读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参考文献的核心以及设计方案的有效借鉴,教师在小组讨论中需要提出一些启发性或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案例设计。例如“某文献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同吗?”“某文献的设计方案合理性如何?”“某文献的设计方案有什么缺点?”等问题,并且在完成测试实验后,将实验结果与文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组讨论需要所有组员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对其他组员的意见提出自已的看法,这就需要所有成员都必须仔细研读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小组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每个组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必要的。教师在指导和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组员的发言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3.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由于研究生的本科基础比较复杂,来自于很多不同的本科专业,其所学基础知识有很大差异,例如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有来自于化学类、物理类、化工类以及材料类的本科专业。在案例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因此,案例的完成过程对研究生而言,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结构重构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对以前未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例如无机材料的晶体结构及表征、高分子材料的半结晶结构及其表征、功能材料的光电基础知识等内容,可以针对研究生的不同背景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消化,进而内化为自身知识与能力。

三、案例陈述

案例完成后,需要制作电子讲稿在全班进行陈述,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讲解,并且将实验结果与方案设计进行对比,讨论实验方案的有效性。陈述后由学生提出问题,陈述人或小组成员回答。陈述的效果与陈述人对案例的熟悉程度、语言表达能力、讲稿的制作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有关。因此,陈述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益。

四、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具体包括案例论文(教师评价)占30%、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占20%、组内评价(成员互评)占20%、陈述过程评价(学生评价)占30%。通过问卷调查和学校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大锻炼,对自已的综合能力有提升,80%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外学习的压力比其他课程大,85%左右的学生愿意向低年级的学生推荐本课程。

五、教学反思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案例的完成与学习,能够掌握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方案设计、独立完成相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参与的小组讨论和陈述答辩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非常接近学科前沿或实际生产,教学效果优良。但是,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用时长与课程学时少之间的矛盾。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研读文献、讨论方案、修改方案、验操作、结果讨论等,中间还需要教师参与、指导,而实践课程学时比较少,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造成学生课外学习的负担比较大。如果同时有多门课程实行类似的案例教学法,学生学习压力大。二是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矛盾。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的完成与学习。而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不仅包括实践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基础理论讲授内容,因此,课程所有教学内容不宜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问题引导与自主学习之间的矛盾。为了提高案例完成与学习的效率,教师会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与启发,但过多的问题引导又会损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少而精”的引导性问题,真正从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转变。

参考文献:

[1]王艳等.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重要性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22-223.

[2]胡俊开,付p.基于pBL教学法的案例教学新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93-194.

[3]梅虎.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8-69.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4

[关键词]信息素质 培养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设计 实施

[分类号]G643

信息素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研究生获得较强的信息素质,即具备以下特征:①对信息的需求和了解的兴趣与愿望更强烈,有坚定的信息信念,学习愿望强;②更善于感受、洞察与把握稍纵即逝的信息;③有高度的信息责任感、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④有一定的关于信息运用的知识基础;⑤掌握运用信息的方法、技术与技巧;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吸收、组织、创新、交流与消费信息;⑦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认识与利用的习惯;⑧具备信息传播、利用与交流的设施、设备等客观条件;⑨处于良性的社会与个人信息环境中;⑩能创造性地适应与控制社会与个人信息环境,具备创新信息与环境的能力,这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做的改进,比如:以教学手段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讲授型模式;以教学方式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讨论学习模式、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国外的在线信息素质教学模式;以教学对象为特点的信息素质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等。有时需要将几个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实施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多种模式各有利弊。

1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设计

aDai信息素质教学模式是以激发研究生科研、学习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a、D、a、1分别代表了此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a-对象分析(objectanalysis)、D-方案设计(scheduledesign)、a-实践应用(practiceandapplica-tion)、i-评价与提高(assessmentandimprovement)。此教学模式以对研究生信息素质基本状况的分析为起点,在分析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进而对研究生开展学习与应用,最后对教学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并为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做铺垫。做到了以研究生为中心、以实践促吸收、螺旋上升循环提高、全程辅导。对象分析是准备,方案设计是规划,学习与应用是落实,评价与提高是改进,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提高。

1.1对象分析: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对象分析是指对研究生获取信息的基础知识、必备的技能和观念,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在信息素质方面的兴趣取向和需求等方面作初步的调查分析与测定。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观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基本、运用、评价、分析、综合和创新(分别用a、B、C、D、e、F代表)六个层次。根据对研究生进行的信息素质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把每个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所掌握的情况与划分的六个层次中适应的层次一一对应,以此来确定研究生对信息素质每个方面的掌握程度。

1.2方案设计:量身定做,步步为营

方案设计是根据“对象分析”对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的分层,结合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研究生不同需求的信息素质教学方案。研究生“基本、运用、评价、分析、综合、创新”六种层次表明其对知识点掌握的六种程度,学习方案目标则定为在原层次上向上进步一级或两级,例如,某位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为“信息知识C+信息观D+信息能力C”,那么他的信息素质教学目标定位为“信息知识D+信息观e+信息能力D”,或“信息知识D/e+信息观e/F+信息能力D/e”。

1.3实践应用:学用并行,双管齐下

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实现,在讲授实用部分的理论时,教师可借助案例辅助教学。通过理论学习,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观念的提升。

实践是信息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素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其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融会贯通掌握。实践应用也是aDai模式的重要环节,本环节通过对所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根据研究生学习特点重点进行选择、检索、分析和综述信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可以以任务情景的方式给研究生设置实践内容。通过实践应用,促进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让研究生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观在“理论学习一实践应用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循环提高(见图1)。

1.4评价与提高:不断扬弃,拾级而上

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研究生对接受信息素质教学效果反馈的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aDm的教学评价环节,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对研究生和研究生对老师的双向“互评”。

aDai的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对研究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在学习之前研究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实践环节的表现以及任务情景的完成情况等;②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对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应用的恰当性、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等。

通过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分析,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改进。教师对研究生评价分析的结果为下一个阶段教师对研究生的定位、确定培养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强化的部分等提供依据。教学评价之后,师生对以后的教与学都会有一个新的定位――即提高的过程。

通过对象分析的准备、方案设计的规划、实践应用的落实以及评价提高的改进,a、D、a、i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教与学有机相连、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形成信息素质教学循环提高、螺旋生长的模式。

2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案例讲授

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关案例辅助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启发性、引导性作用贯穿教学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从全局着手,通过选择案例、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组织讨论、总结发言等来为研究生任务的完成提供指导、复习给予帮助、自学制定计划,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习的思路,引导学习的方法,设计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保证研究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自主性得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实现。

2.1.1选择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和真实性等原则。案例的来源可以是近年来学院中标立项的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查新检索、科研成果鉴定、定题跟踪、信息调研,也可以是

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还可以是教师教学经验和研究生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参考有关行业资料。经过教师精心挑选、设计的案例逐步积累,形成例库,方便以后的教学,但要定期对案例信息更新和维护以及对案例库系统进行设计和维护。

2.1.2确定组织形式在确定案例之后,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针对课堂讲授,笔者提倡案例示例解析法组织形式和案例研讨评析法组织形式。

案例实例解析法就是教师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评价,阐明当堂课讲授的中心内容或某一知识要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去认识、理解和掌握。

案例研讨评析法指教师在讲到某一个问题时,将与之相关的案例抛出来,提出相关问题(疑点、难点),通过生一生、师一生之间的分析,研讨和解疑,使研究生积极思考、吸收消化教学内容、化解疑难。这种方法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3组织讨论(主要是针对案例研讨评价法组织形式)研究生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案例本身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的见解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另外,讨论还可以暴露研究生平时不注意的关键细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或研究生彼此的补充,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1.4总结发言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情况做出总结与评价,总结时要归纳研究生讨论的观点,结合案例进一步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调整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加深研究生的记忆,掌握重点;对研究生讨论中不深入、不清楚的问题再次讲解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肯定讨论中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不足或存在的问题。

2.2实践任务

类似的问题会在信息素质应用中重现,并且在信息素质应用中出现类似问题时可以用相似的方式处理,在实践中设置任务情景可以为信息素质的应用的适用性提供经验指导。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师一生、生一生创设了优良的交流、学习环境。以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的交流、学习平台以及知识传播的载体和媒介为实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方便。研究生信息素质任务情景实践过程如下:

2.2.1进行分组根据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的层次性特点,把处于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分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其所在层次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或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间可在课堂或通过博客、e―mail、QQ、BBS、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心得、经验、技巧等,并且要在提交的任务结果中详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可以培养研究生间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实践,并且可以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最后,为教师案例教学提供资料来源。

2.2.2确定任务情景教师结合每个小组的信息素质状况确定任务,如:撰写检索报告、产品说明、科技报告、综述、论文等。情景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小组成员所在的专业及其今后的发展,可以设置与科研相关的情景,如:某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状况;也可以设置与专业行业相关的情景,如某公司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2.2.3观察任务完成过程和表单填写教师设计一份有关任务完成过程的表单,研究生从任务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要一一填写,教师要观察研究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对每个小组的完成状况要有宏观的掌握;另外,通过表单的填写,教师可以从微观上掌握每个小组甚至小组每个成员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

2.2.4提交任务结果研究生把任务的结果以检索报告、科技报告、产品说明、综述、论文等形式提交给教师或保存在网站、博客等中,可供研究生课下学习,任务结果可以作为教师对研究生进行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案例来源。

2.3互评成果

每个小组以小组代表的形式把任务完成过程和成果以及心得、体会等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或提出问题,并且小组成员给予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监督作用,必要时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研究生成果展现、讨论结束后,师生间进行“互评”。教师要对研究生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填写的表单、提交的任务结果、展现的任务成果、讨论的结果等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定性要针对到每个小组成员,定量方面以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研究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本次任务情景的选择、给予指导等的方面给予评价,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调查表。

阶段性“互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和研究生对课下的学习与实践的重视度,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互评”可使师生更好的相互理解,为培养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教与学的默契打下基础。

3 创新的aDai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意义

3.1以研究生为中心

首先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基本情况做调查分析,在了解了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基础、对信息素质内容的兴趣所在以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然后用对应设计的研究生信息素质基本状况对应表来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的掌握状况做具体的定位,最后针对对应的基本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改进学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可以使每个研究生的兴趣有所发挥,真正做到了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

3.2以实践促吸收

课堂模式由原来的教师讲解变为了课堂案例讲授、任务情景实践、成果展现、“互评”提高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原课程中重知识传授的局限,研究生课上和课下增多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知识更好地吸收,并且有教师及时纠正,增加了研究生信息素质提高的速度,并且对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是实施信息利用和知识创新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培养措施。

3.3螺旋上升循环提高

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通过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掌握情况的每一次分析和评价,总结分析研究生信息素质掌握情况的变化,再通过以后多届研究生信息素质实践课程的不断提高使aDai模型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形成在国内外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领域具有推广实践意义的aDai模式特征及经验,并对同类公共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3.4全程辅导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5

关键词:学案;问题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9月,本课题被立为虹口区区级课题。从课题批准立项到现在历时一年,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从总体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为目标,全力投入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指导、实施等工作。2012年9月,本课题顺利结题,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探究出有针对性的、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现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成果等报告如下。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能够进行有效地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能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师生共同承担教学的任务。两者和谐合作、互利双赢、相得益彰。

第四,形成校本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法

资料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

5.案例研究法

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二是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加强教科研的学习,参加相关的课题培训会。

(2)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构建课题目标与确立课题内容,确立了《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设计、论证,制定了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1~2011.12)

本阶段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中,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并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与课改实践结合起来,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经常交流探讨实际问题;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课题研究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初步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2.1~2012.8)

(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汇编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本校13个班级、400个学生做了调查,以“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喜好”一题为例:选择“老师讲,学生听”(31%);“学生讲,老师听”(2%);“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9%);“老师从不说教,而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15%);“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不是含糊其辞,而是能够从正面解答学生的问题”(18%),“老师知识丰富,讲述从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有趣地讲述分析,把道理分析得通俗易懂”(25%)。

从中不难看到:学生一方面对目前的教学有较大意见,另一方面又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老师不知怎么学习,无所适从。

2.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学生情况,我们利用备课组、教研组际等活动,在围绕《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的主题研讨中,了解其他教研组关于学案的实践进程,借鉴其经验反思后,课题组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与设计问题系统,编写教、学两案。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6

关键词:温病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59-02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堂内外各个教学环节,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

研究性教学始自20世纪美国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1998年,美国波伊尔委员会公布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中提出“将研究性学习定为标准”。我国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清华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开展了开设“新生研讨课”、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医院校方面,广州医学院罗承锋等建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1]。南京[2]、辽宁[3][4]等中医药大学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温病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思路

教研室自2008年始即开展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以“发挥温病经典课程特色”为切入点进行了该项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本次研究力求将研究性理念贯穿到课内课外每个环节――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提出问题”、“启发思考(自主学习)”、“得出结论”三个过程;达到三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基本理论及具备一定温病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实施与体会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习潜能――问题教学法实施与体会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依照整体构建思路的三过程进行实施,配套编写了“温病学研究性问题教学法及问题资源库”。

1.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实施于课堂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依据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适当设疑、解疑,层层引导,步步启发,开展探索式学习。第二种是通过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学生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并解决。分别实施了病案讨论教学法、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和课下小组专题研究的方式(详见下文)。

2.实施体会。问题教学法的实施体现是双向的:一是教师的问题设置。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是问题教学法实施效果优劣的关键。要求教师要创设有深度、有启发意义的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引发思考。二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法”更应提倡的是能否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为此课堂中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环境,鼓励、引领学生,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二)“案例导学式”病案教学法实施与体会

温病学属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中多数学生反映难以领会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则可直接架构于理论与临床。在“各论临床学习”环节中采取“案例导学式”的授课方式:导入病案―讨论病案―提出问题―引入新知识点。如此将知识学习融于病案讨论、问题交流中,此方式能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设计安排课下分组案例讨论,进一步延伸学生的学习深度。此外,还配合教改编写了“温病学研究性案例教学法及病案资源库”。

案例教学法是最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施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温病解决临床实践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与体会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采取小组或团队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可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等多层面目标。

1.基于专题研究的课外小组合作学习。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于七年制143人中开展了此项研究。学生自由分组,每组8~9人,自选组长、秘书。在教师指导下,以体现温病理论的临床拓展性、实践性、前沿性自主选题,制定学习计划、研究内容、实施步骤、成员分工,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撰写总结报告,进行汇报交流。

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为小组学习提供指导,并对研究状况进行监控。小组汇报依据专题内容,结合课堂授课,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利于学生围绕所学知识点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本次活动中,学生共进行了“卫分证的理论探析及其临床误治”、“截断疗法的理论阐释与临证运用”、“邪伏膜原理论的探究”、“试从体质探讨外感热病的临床传变”等16项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7

第一,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案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维度解读,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使教学行为赋予崭新理念,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第二,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得失,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探索教改途径,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看、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教学案例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常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8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它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但它不是死的教条,它规定的只是基本路线、基本方法,至于学生学习的速度、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策略和具体细节,完全应该由学生自主而行,也就是路线确定以后,路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导学案”只是个工具。

“导学案教学模式”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素养含量。“导学案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理论和理念上认识不足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理论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理解,使教师“导学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距离理论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学校教学最明显的变化是改变了学生的桌椅摆放,有的学校“导学案”往往成了课前练习题、练习册,没有真正起到以导代教的作用,变相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易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有的学校课堂教学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成为“公开课”的作秀行为;有的学校强调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10分钟,否则便是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就不是“导学案模式”的课堂。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就是让学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搞什么形式上的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盲目地否定传统课堂,它提倡的是对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及主体地位易缺失等不足部分进行改革和创新,追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方法和途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云“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若不分学科、不分学情、不分施教内容,所有的课型都不允许教师讲解超过10分钟,显然就陷入了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

(二)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在方法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独立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各校开展时间各不相同,教学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现象,主要教研活动限于学校内部,缺乏横向校际之间学科教研交流。“导学案”对于各个实施的学校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吃螃蟹,以本学校学科教研组为主的教研方式,缺少成熟教学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都要经过独自的摸索、研究的过程。教师教学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和困惑,如:“导学案”目标的确定,有时难以把握,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导学案”中,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导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导学案”的下发时机怎样把握?

(三)“导学案”的研究和制作亟待教师教学素质迅速的成长

“导学案”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但是,目前多数教师的素质与“导学案”完美实施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导学案”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是以“导”代“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具有问题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一旦导学案的编写不够科学合理,可以预见的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必然就会出大问题。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比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很多,更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每个“导学案”都应是教师共同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必需改变教研方式,拓展更大的教研平台,而目前的各学校教师备课和教研方式都不是很完善。

三、解决“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学科教研专题研究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学科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将“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的、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合格的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学科的教学研究才能解决“走形式”“花架子”的问题。重要的是必须保证每节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应当发挥集体智慧,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有的学校采取学科备课组长责任制,制定严格集体备课程序。

(1)首先由备课组长在新学期开始制定好每周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每周“导学案”的主备人。主备人必须提前两周完成导学案的编写任务,交备课组长详细审核。

(2)备课组长审核后将“导学案”每人打印一份,先由各位教师独立研究“导学案”的总体教学设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所选的相关习题是否适宜、自己有何补充意见等等内容,要求全部记录在导学案的草稿中附上签名交给备课组长审核。

(3)最后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大家共同讨论、商议,直到形成共识后由备课组长定稿交文印室复印使用。

经过上述一整套流程编制的“导学案”基本上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内容相对来说也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因而可对“导学案”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课题带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9

一、精心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显然,要充分发挥案例分析教研活动的功用,必须首先做好精心的准备。因而,宜昌伍家港区实验小学要求每位听课教师必须写出观察案例,多读几遍案例,把阅读过程中的所感、所想记录在案例旁,以体现自己的基本教学观和内心深处的理念;黄石市市府路小学将研制的课例《认识方向》、案例《分类》根据案例(课例)培训的需要进行剪辑。

二、梳理问题。

案例(课例)培训是围绕案例问题进行的。否则,案例(课例)培训成为无的之矢而流于形式,起不到培训的效果。如针对本校的案例活动,武穴师范附属小学梳理出了四个案例问题:(1)什么是深层次问题?本节课,教师把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看成是深层次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2)在引导学生提问时,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比较多,教师如何妥善处理好学生每一个“亮点”问题,而不至于产生为问而问,为问而答的局面呢?(3)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4)我们如何恰当利用课程资源和问题资源,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尺度呢?

三、组织讨论。

案例(课例)分析的主体是全体教师或相关年级、相关学科教师,要求教师在案例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中,共同参与,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对提出的案例(课例)问题进行讨论、争辩或协商,促使他们对教学疑难问题刨根问底地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并在讨论中逐步形成共识,共同制定解决问题或改进教学的行动计划。也就是说,案例(课例)讨论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使观点在讨论中碰撞、交锋、提升,经验在讨论中被审视、反思和分享。如对于案例问题,武穴师范附属小学采用了以下更为开放的形式展开研讨:

1.打破学科束缚,全员参与研讨。把案例问题推荐给全体教师,让更多其它学科的教师参与进来,多角度、多方式的思维,形成“多味”的观点。如:建议深层次问题多一点标尺;希望善待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提倡随机处理,亮光闪烁;让“问”为人文性和工具性搭建和谐的桥梁等等。

2.跨越时空局限,自由在线交流。把案例问题发表于校园博客群上,欢迎在线的每位教师踊跃留言、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摆脱操作困扰,引领理论提升。为了让教师走出实践中操作因素的困扰,该校通过专家指导,相关专业论著的指引,引领教师走出课例、走出学科、走出操作,实现更为广博意义上的理论升华。

由于案例(课例)为大家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从同一起点出发,人们会提出不同见解,它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即最佳化),从各校反馈的情况看,它已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其实,案例(课例)的研制过程,也就是非常有效的案例培训过程。因为案例(课例)研究的过程,既是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过程,更是思想持续改进的过程。要按照“行为改进”思路来组织研究、学习,即不强调提出问题后直接借助各种资料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强调在提出问题后让教师提出自己的猜测性想法,然后再通过学习和引领,不断改进想法,以便引发一个持续的改进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不是得到一个答案后就告终的。这种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问题的过程被称为“跟进性问题解决”。如黄石市市府路小学把半成品课例《认识方向》、案例《分类》向教师们展示,使得教师们对诊断研究的“以课为主”与观察研究的“以问题为主”有了切实体会,意识到“围绕问题”的观察其实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还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实际上就说明案例(课例)的研制过程就是非常有效的案例培训过程。

四、专业引领。

学校在组织“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时,可聘请有关专家,更可行的是组织本校优秀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员进行“专业引领”。这种“引领”将表现在选择组织好案例,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组织教师就如何解决案例问题,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当案例问题较为复杂,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高层人员还必须引导大家一步步思考、探索和学习,直到发现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引发一个持续的改进过程。教育部基教司有关领导提出:“我们几百万教师只有几千名专家(约1000比1),怎么指导?所以我们呼吁,课改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增加自己的专业自主。我们提倡的是‘专业’引领,而不是‘专家’引领。加上不断的个人反思、同伴合作分享,这样发展下去,三年五年,教师就可以逐渐从新手到教育能手,到专家,再成为教育名家。”台湾有位学者曾说过,“专家就是专门评论人家”。实施课改,要打破这种“专家神话”,教师要把自己看作专家,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要通过学习,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再生”的能力。因此,专业引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更可能是本校专家型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学习的关键在于真正能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从而引起教师的“心智模式”的改变。如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等学校在开展专业引领活动中主要做法如下:

1.自主学习引领,让教师与理论对话。老师们在校本研究中产生了学习课改理论的需求和动力,该校趁势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服务,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除购买了一批新课程的学习用书来满足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外,还提供一批资源网站为教师研究提供方便。搭建学校学习交流平台,让教师交流学习经验,产生思维碰撞,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并倡导教师写学习笔记,每周组织一次学习交流,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10

1.研究对象研究选取华中师范大学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58名2007级本科生和53名2009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专业背景包括:中文、心理、地理、物理、英语、美术、数学、生物和音乐等。2.研究方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课程前后测数据并使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以探究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研究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影响。其次,通过对比研究对象的期末成绩来分析该模式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后,利用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学习者对该教学模式的看法并得出结论。3.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构建了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内探究学习和课后巩固学习三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学习平台和电子双板环境下的pGp教学平台是“颠倒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重要支撑。(1)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设计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主要分为学案导学、理论学习和互动交流三个主要模块。学习者在课前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完成学案填写、重点知识学习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学案导学模块。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方案(即学案),并将其上传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向导,并用以明确学习者的章节学习内容、活动和目标。理论学习模块。该模块给学习者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经典案例和其他资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将部分难以理解的操作性知识录制成交互式微视频,以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模块。互动交流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交互平台。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它不仅促进了生生间、师生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习者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结相关章节的疑难知识点,在课堂上集中讲解。(2)基于pGp平台的课堂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基于pGp平台的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内化,主要包括问题驱动模块和任务驱动模块两部分。问题驱动模块设计。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述相关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和易混易错点;然后,结合主要知识点设置相关测试问题,利用电子双板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应答器(Clicker)发送答案给交互式终端,pGp平台对答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时呈现应答结果的分布图(如图2所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任务驱动模块设计。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选择性地讲解知识点;然后,依据所讲授的知识,采用项目或活动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呈现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如图3所示)。最后,小组成员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完善其研究方案。(3)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后学习评测设计教师基于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评测试题(如图4所示),用于检测学习者在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能力。4.教学模式的实施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性,研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组织和开展。第一,对2009级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本科生进行课程前测,并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其进行后测。第二,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首先,让学习者在课前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和ppt等教学资源,完成学案并基于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论坛模块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借助pGp平台开展课堂教学,主要解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并为学习者设计问题或创设任务情景,驱动其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最终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行课堂交流与分享。最后,学习者完成相应章节的学习评测,实现知识的升华。为了更好地体现该模式的教学优势,本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第三章——调查研究法中调查问卷的设计为例,将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

二、研究效果评价与分析

1.数据采集与整理研究数据主要包括:2007级和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2009级本科生的课程前后测数据和期末试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频数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与评价。2.教学效果评价(1)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基于课程的前后测问卷,分析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①。从表2可知,课程后测中学习者的态度均值普遍高于课程前测,说明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其差异性检验值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学习评测的自主性方面,后测的结果明显高于前测,说明该模式在改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态度方面作用比较大。(2)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抽取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58名2007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作为对照组,53名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作为实验组,通过其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个分数段人数及差异性检验值的对比来分析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5和表3所示。由图5可知,2009级本科生的最高分为96分,最低分为66分,平均分为81.36分,均高于2007级本科生;并且90分以上有7人,而2007级本科生的成绩大都集中在80-89分数段。但从整体上来看,两组学习者的成绩都在60分以上,并且大都集中在70-89分之间,成绩分布相对均衡。从表3可知,2009级本科生学习成绩的均值高于2007级本科生,并且由于差异性检验Sig.值为0.001,明显低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但2009级本科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较大,说明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分布离散度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者,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影响存在差异。(3)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分析首先,研究者通过对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试卷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有75%的学习者认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收获,并且其中有一半学生认为其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我可以运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做一些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学会了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需研究的问题做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的研究方案”。另外,对前后测的问卷进行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前后,研究能力普遍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方面表现更为显著,其差异性检验的Sig.值明显低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研究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学习者反馈分析研究者收集2009级本科生的53份期末试卷,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试卷的最后一道主观题(本门课程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请对该教学方式进行评述,举例说明你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或困惑,同时提出合理化的教学改进建议)的应答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得知,有8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比较新颖,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72%的学生认为基于电子双板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互动;有60%的学生认为学案导学、交互式微视频、课堂实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62%的学生认为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有助于其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愿意积极参与;有28%的学生认为利用Clicker进行及时反馈,能够较真实地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当然,也有36%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占用大量的时间,课堂活动的开展由于学习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进行。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其借助电子双板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优势,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该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网络学习平台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有助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集学案、教学视频、交互式微视频、拓展资源和互动交流等模块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的学习和交流可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支持学习者对概念性知识的自主学习,又能帮助缺课的学习者补课。第二,电子双板环境促进师生交互,有助于学习者的知识迁移。以电子双板为支撑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教师的问题答疑、任务呈现和学习者的活动开展、知识内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它不仅可以通过应答反馈功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且有助于学习者的小组协作、成果汇报与交流。第三,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优化教学。研究表明,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2.研究建议要将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信息素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设计合理的学案、制作科学的课件及视频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自学资源。因此完善信息素养培训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实施基于电子双板环境“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第二,加强电子双板的使用培训,提升师生开展课堂活动的能力。师生对电子双板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通过电子双板的使用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电子双板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电子双板进行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是基于电子双板环境“颠倒课堂”顺利实施的保证。第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能力。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科学的学案为指导,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呈现方式和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有趣的研究项目或学习活动,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