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十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51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外资;直接投资;并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成就显著,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迅速地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我们必须关注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把握其变动趋势,并适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外资战略和政策。

一、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占据主导地位。二战前国际资本主要以间接投资形式出现,到了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中75%左右则是对外直接投资[1].直接投资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奠定了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与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密切相关。跨国公司在建立的初期和中期,更看重的是资本输入国廉价的原材料与劳动力,而现代跨国公司更看重的是接受投资国的市场。

2.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私人资本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集团之间贸易投资活动的主流。跨国公司为寻求市场和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在世界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将产业内的分工扩展为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行业结构来看,对基础部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加大。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基础部门的投资出现增长的趋势,跨国公司成为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力量之一。国际资本流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倾斜,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的推动下,扩大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外贸已成为各国发展外贸的重要战略,信息(包括技术和知识)正在取代廉价劳动力成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因素。

4.发达国家内部的国际交叉投资依然在国际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推行市场化和自由贸易,放宽了对资本输出入的限制;此外,由于经济增长,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趋势,但这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在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5.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已从单纯追逐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转变成为追求市场效益。从1995年起,世界经济出现了第五次国际购并浪潮。在此次国际购并浪潮中,平行型购并行为增加[2].传统的垂直型投资是以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出发点,而水平型直接投资中,子公司或附属公司从事着与总公司基本一样的经营活动,这种资本流动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进而获取高收益为宗旨的。

6.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注重利益共享,从各个层面的协调合作中得到更高的收益。在第五次国际购并浪潮中,善意收购呈现上升趋势,各利益集团越来越注重目标的长期化和“利益双赢”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营销商与客户之间可以建立伙伴协作关系,而且也改变了竞争对手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观,投资双方共同开发市场,实现资源、利益多方面的共享。

二、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流动趋势

以上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整体特点,在这一大背景下,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已成为一大亮点。人世第二年的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第一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53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3].从动态趋势看,我国今后利用外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的形势下,外资的流动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武汉市政府若要保证在吸引外资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就必须在把握国际资本流动特点的基础上,顺应以下趋势:

1.外资流动规模继续扩大,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首选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有增无减,并以更迅猛的态势得到长足进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动因是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的资源全球配置。

面对FDi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我国的情况如何呢?中国加入wto之后,流入的FDi呈现出新一轮增长趋势。2001年,也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了近15%,达到468亿美元。2002年为52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2.5%,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2003年排除“非典”影响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为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我国利用外资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4].与此同时,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纷纷将其总部迁往中国。许多跨国公司以“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国,最大的生产国,最大的出口国”来诠释自身的中国目标,他们认识到只有坚定中国战略,才能实现全球经营。如2002年4月,Ge塑料集团在上海正式宣布将于当年9月份将Ge塑料亚太区总部从东京移到上海。此前,该集团已经把大中华区的总部从香港移到了上海。除通用外,其他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如甲骨文公司、瑞士aBB集团、美国雪佛龙海外石油公司、德国博世公司、法国普美得斯公司等都已经决定把总部搬到中国。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有92%的跨国公司已经计划近几年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这一事实无疑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跨国公司已经进一步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

在中国成为全球FDi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并且众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地区总部的情况下,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武汉可以发挥优势,力争把更多跨国公司的营运中心和制造中心吸引到武汉。

2.外商投资的并购化趋势。跨国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己远远超过绿地投资的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直接投资当中有80%以上是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的。国际跨国并购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而绿地投资的地位则不断弱化。

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方式看,1990年我国外资并购的交易额只有800万美元,仅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的0.23%。在随后的时间里,外资并购活动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这一比例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最高的年份也不到6%。2002年,中国的外资并购只占FDi流入量的3.43%,仅相当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6%,发达国家的5%。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渐进式改革及对外资并购采取的谨慎态度所致。但是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加入wto后要与国际接轨,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对外资并购的态度已有所改变。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多项有关外资并购的政策法规,如《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2002年11月),《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3年3月)等,这些法规构成了我国规范外资并购的政策框架。可以预计,外商在今后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的FDi规模将呈现增长的趋势。

鉴于此,武汉市政府应顺应这一趋势,创造条件着手策划和运作,逐步使并购成为武汉市制造业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上海市政府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上海已明确了外资并购国企项目可以适用内资并购政策,未来具体的并购行为将主要借助上海产权交易所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进行,完全依托规范的市场运作体系,其中也不排除委托国际、国内知名咨询公司操作。按照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原则,上海将结合国资、外资、民资联动调整发展的战略,实施新出台的《关于外资并购本市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的细则,内容包括建立外资并购快速通道、简化并购审批程序及提高交易过程的透明度等。笔者认为武汉市政府也应积极探索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的规律和要求。

3.长期来看,外资有流向遵循国际惯例、政策透明地区的趋势。当今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但美国在其外资政策上并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只有对个别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进行了限制。大量外资流入美国主要看重的是其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透明的法律体系、稳定的社会环境及优秀的科技人才等因素。短期来看,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确实能吸引一定的外资流入,但特殊优惠政策本身就是一个短期行为,常常会造成一些国际资本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的期限,大搞“短、平、快”项目,优惠期满就撤。长期来看,吸引外资并不是靠优惠政策,而是靠国民待遇,这也是wto的一个基本原则。外资的流向也必然是那些政策比较平稳、透明度较高、统一性较好的地区。而真正有实力的跨国集团,其投资是着眼于全球战略的长远利益,许多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其投资目标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FDi的三种直接动机是为了获得市场、资源和效率,对特殊优惠政策的考虑则是其次的。

中国加入wto后,其开放环境将出现三大变化:由目前有限范围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而我国现有的利用外资的基本理念、引资方式和操作程序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例如,目前以减免税和优惠政策为特征的差别引资方式就不符合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各地竞相自行制订的各种引资优惠“土政策”也有违世贸组织的统一、透明原则。因此,入世后要积极适应新环境、新规则的要求,使利用外资工作从政策主导下运作转为在法律框架下运作。

我国在外资的政策上常常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给予外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低廉的土地价格等等。这些超国民待遇,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同时又由于毗邻地区的要素禀赋具有相似性,引起各地的恶性竞争和互相“残杀”,丧失了引资的主动权,使外商趁机杀价,造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且,过度的优惠政策将诱使外资公司进行非生产性寻租活动,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并诱发腐败。另一方面,出于各种考虑,政府又常常在员工安排、产品销售、外汇管理、投资比例等方面予以诸多限制,引起次国民待遇,造成了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外商投资方也对此颇有微词。而这些从长远来看,都不利于稳定地吸引外资。

从趋势上看,今后的外资政策会逐渐改变这种政策倾向,由优惠和歧视并存的扭曲性外资政策向内外资平等待遇的“中性”外资政策转变,提供内外一致的竞争环境。因此,要逐步实施‘wtl0关于非歧视性和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来规范和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政策措施。

4.在制造业吸引外资过程中,产业集群逐渐显现优势的趋势。产业集群所产生的集聚效应也已成为外资进入制造业选址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国际上看,著名的产业聚集区如美国西部硅谷、德国索林根刀具业群、意大利威尼斯玻璃器具群、印度北方邦阿格鞋业群等都是外资大量涌入的地区。从国内看,我国东部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聚集区域也成为吸收外资流入的强势区域。如江苏省利用外资居全国前列,而其中流向制造业集群区域及高新技术产业园聚集区域的外资占80%以上,而产业分散、企业集群化发展慢的中部地区对外资吸引力则相对较弱。

目前在武汉市形成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断裂问题亟待解决。以下数据或许可说明这一问题:钢铁行业——2003年武钢钢材产量692万吨,武汉市工业用钢约50万吨,其中用武钢的不到10万吨;电子行业——占成本七成以上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另有两成配套部件由沿海地区企业提供;服装行业——全市1600多家服装企业,几乎都是成衣厂,缺少本地配套企业,全年至少有25亿元的面料、辅料、饰品全部外采。面对这种情况,武汉市制造业若想在吸引外资上有更大成效,最关键的是创造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条件和加快集聚的过程。2004年上半年,武汉市政府在学沪杭经验后的访谈中,也谈到了关于开发区的建设,要做大做强企业,延伸产业链,将武汉建设成华中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总而言之,武汉市必须积极把握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并从这些特点中看到今后的趋势,制定前瞻性政策,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武汉。

参考文献:

[1]周继红。全球化中的吸引外资新取向[J].国际贸易问题。2003,(4):14-17.

[2]马宇。全球资本潮——世纪之交外国投资格局演变[J].国际贸易,2000,(10):22—24.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2

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皮革专业市场的开发、租赁和服务,是“海宁中国皮革城”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之一,也是皮革价格信息、市场行情、流行趋势的中心。目前,公司已经形成原材料采购、设计、加工、交易的完整产业服务链,拥有2000余家皮革品牌店,是我国皮革产品种类最集中的专业市场。

充分享受行业盛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皮革产业的加工中心,皮革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拥有辽阔的疆土和发达的畜牧业,皮革产业在产业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皮革资源量世界第一,其中猪皮、羊皮原料资源量居世界第一位,牛皮原料资源量居世界第三位,皮革、毛皮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皮衣和皮具综合产量居世界之首。

据中国皮革协会统计,2008年我国生产轻革6.4亿、毛皮服装385万件、革皮服装5,653万件、皮鞋33.20亿双、箱包7.7亿个。2003年―2008年,我国革皮服装、皮鞋等皮革制品国内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我国革皮服装、皮鞋的内销数量达到3,421万件和21.94亿双,较2003年分别增长了94.82%和180.21%。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皮革制品的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大。目前,皮革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鞋、皮具、服装、家具、汽车等行业。越来越多的高档、时尚、个性化的皮革制品进入到人们生活当中。作为消费升级的商品,皮革制品的需求将随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

海宁皮城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充分的享受了行业快速、稳定发展带来的盛宴,从2002年起,公司已经成为“集商贸、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皮革专业市场”。

优势助力行业持续领先

皮革产业集聚,产业体系完整

从2002年起,海宁皮城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皮革服装生产基地、集散中心和行业信息中心。2005年,海宁皮革工业的产业规模、工艺技术、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国内前列,其中皮革、裘皮服装产量、皮革交易量和皮革服装外贸出口供货值三项均居全国第一。2007年,海宁皮革加工产业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之一。目前,海宁皮革产业集群已形成了以皮革服装、沙发套和成品沙发、制革为主体,以皮革票夹、皮革化工、箱包及五金配件和皮革手套等小制品为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引导流行趋势

2003至2008年六年间,在中国皮革协会主办的“全国皮革服装设计大奖赛”中,海宁企业累计荣获金奖6个、银奖10个、铜奖13个,占全部奖项的61.11%。2005至2008年连续三届CCtV服装流行趋势会选择在海宁举办。CCtV服装流行趋势会通过强大的权威传播带动和引导流行趋势,是中国服装产业最重要的流行趋势会之一,从而赋予公司在引导流行趋势方面拥有了较强的话语权。

区位优势

海宁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内上海和杭州之间,与长三角经济圈内的主要城市之间交通便利,沪杭铁路、沪杭高速、杭浦高速、杭州绕城高速以及浙江01省道均经过海宁境内。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海宁中国皮革城辐射的核心范围囊括了整个长三角经济圈,拥有购买力很强的客户资源。海宁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海宁潮”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优秀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环境资源,每年为海宁吸引了大量游客,进一步拓宽了公司市场多层次的发展空间

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管理层多年从事皮革专业市场经营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公司90%以上中高层管理人员从事皮革专业市场经营达五年以上。此外,公司核心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持有公司股份,促进了公司经营团队更加勤勉尽责,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内生、外延并举,开创未来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第五次并购浪潮新趋势原因

从19世纪末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由此造就了大批大型、超大型企业,但是,在二战之前,并购大多发生在一国国内企业之间。二战之后,这些企业为了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又纷纷举起了跨国并购这个武器,先后曾发生过四次并购浪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跨国并购能够绕过东道国的投资限制和贸易壁垒,迅速进入并占领其市场,因此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1994年以后全球跨国投资中,跨国并购超过新设项目—“绿地投资”。据UnCtaD(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并购额为4,000亿美元,1999年达到7,200亿美元,增长80%,2000年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高达11,438亿美元。据著名金融数据公司thomsonFinancial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上半年,全球并购市场并购总额(包括已宣布但未最后成交)高达1.2万亿美元。有学者称此次并购浪潮为并购历史上的第五次并购浪潮,首先发轫于美国,迅速席卷整个发达国家。可以说,第五次并购浪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上各大型跨国公司的决策,影响着全球生产体系和经济格局。对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指导我国企业的经营战略

跨国并购新趋势

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跨国并购额的90%以上发生在发达国家,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并购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占FDi流入量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0%提高到目前的33%

跨国并购类型主要是横向并购

这次并购浪潮中并购额的70%和并购案数量的50%来自横向并购,其次是混合并购,1999年混合并购占跨国并购总数的27%,最后是纵向并购。但近来纵向并购有上升之势

跨国并购行业发展趋势

跨国并购的产业仍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是制造业的并购份额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呈上升趋势。1999年服务业占60%,制造业占30%。制造业由原来的资源、劳动密集行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行业,如:化工、电器机械和汽车。服务业内部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电讯、金融和商业服务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跨国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R&D全球化

控制关键技术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攻城掠地、取胜对手的法宝。跨国公司加大对世界范围知识、专业人才和技能的追求,促使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占总R&D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海外分支机构数量相应不断增加。美国公司在海外的R&D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内的R&D支出的增长速度,1997年美国该比率由1985年的6.4%上升到10.5%;1987-1997年外国公司在美国的附属公司的R&D支出费用增加了3倍,数额由65亿美元上升到19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1.6%以上

国家间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迅速发展

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速度的加快,使大公司不再在所有技术领域保持尖端优势,大型跨国公司为了共担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和风险,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要求,采取战略联盟方式作为彼此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双赢”方式,尤其在高新技术行业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业。如美国的iBm公司与日本的东芝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共同开发电脑芯片,iBm与微软联合开发软件

跨国并购新趋势的原因分析

全球化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总体社会背景,跨国并购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以及跨国并购近年来的新趋势可归因于以下几方面: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

哈佛大学教授维农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产品分为三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不同阶段竞争核心不同,相应的生产区域不同。产品的第一阶段——创新阶段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弹性小,此外需要市场反馈信息改进产品一般在头号发达国家研制出并生产,出口到相当水平的国家,赚取高额利润。在产品的成熟阶段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开始向次发达国家投资。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竞争核心是劳动力成本,发展中国家优势突显,成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这三阶段的描述可以看出,跨国公司要想赚取超额利润就要紧紧把握住产品的创新阶段

另外,由于跨国公司为了迅速占领全球市场,会采取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首先减少工厂建设、雇佣员工等生产的筹备工作,大大的缩短了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为公司赢得时间和机会;其次并购后并购公司往往把目标公司原有相关产品品牌“暖藏”起来,利用目标公司原有的销售网络渠道,在东道国市场展开攻势。通过跨国并购,跨国公司达到以最快的速度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跨国并购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原因所在

科技、创新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实质

跨国公司历经多年的积淀,彼此间的优势价值链正在趋同,只有在产品的最初形成——创新阶段寻找垄断优势。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使企业改善全球战略,在创新上突显实力,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人才库,这促使追求创新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发部门争夺世界知识、人才、技能

随着跨国并购的发展要求,跨国公司适应东道国市场需要进行大量的应用性研究,在应用研究中接近最终消费者以便对当地需求做出迅速反应,从而支持当地生产和营销运作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虽是煤炭生产大国,但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增加煤炭储备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煤炭企业海外并购,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其可以有效延伸国内煤炭资源供应链,进一步巩固我国的能源安全体系,缓解资源紧张的形势。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海外资源并购发展趋势

(一)煤炭资源价格持续上涨受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影响,煤炭资源价格虽然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但作为最重要的并且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煤炭资源的价值持续上涨将是无法改变的趋势。

(二)海外经济发展环境良好金融危机过后,在以我国为首的亚洲多个经济体带动下,世界经济企稳回暖,加之我国采取的较为积极的海外投资政策等,为我国煤炭企业的海外并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三)企业海外并购步伐加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及其它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同时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煤炭企业势必着重发展“走出去”战略,不同企业的海外资源并购步伐逐步加快。

二、“兖州煤业”海外并购发展及其成功做法

“兖州煤业”由兖矿集团独家成立,于1998年在纽约、香港和上海成功上市。为构建企业的全球化经营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海外并购的国际化战略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收购澳大利亚澳思达煤矿。2004年兖州煤业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位于澳大利亚的澳思达煤矿,成为近年来我国第一家成功“走出去”的全资开发海外煤炭企i,实现了我国煤炭行业传统的人才、技术、资金“三输入”向“三输出”的历史性转变。兖州煤业通过实施本土化战略及与澳思达的合作运营,促进了对海外煤矿商业经营、劳工关系、法律法规和人文环境等的深入理解与认识,积累了重要的发展经验。

(二)收购菲利克斯公司100%股权。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行,煤炭股票价格及整体估值也因此出现下滑,菲利克斯公司出现严重的经营困难。兖州煤业经过科学运作最终以33.33亿澳元的价格成功收购菲利克斯100%股权。本次收购为兖州煤业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海外业务的整合与资本运作平台,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兖州煤业”海外并购的成功做法。在国内外煤炭资源获取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兖州煤业通过准确把握发展步伐,有效规避海外投资风险,开展高效资本运营等手段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海外发展之路。主要做法表现如下。

1.审慎的选择收购目标。兖州煤业海外并购是充分考虑了澳大利亚的资源、投资环境以及监督、监管体制的。菲利克斯公司项目正是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筛选而确定的国际煤炭项目。

2.保守测算目标资产值。兖州煤业在与目标公司进行合作洽谈时,虽国际煤炭市场趋于好转,但公司仍决定采用市场较低迷时期年合同煤价格保守的测算其市场价值。

3.合理的选用并购方式。菲利克斯收购项目中采用的是安排交易方式,其在与股东达成协议经法院裁定后即可成功,并且能够保证重组公司在原公司所在地上市,同时通过直接锁定交易价格,保证收购成本不上升。

4.准确把握收购策略与技巧。在项目收购过程中,兖州煤业始终保持低调姿态,严格的执行保密制度,并在尊重澳方相关法律要求前提下,采取较为灵活有效的谈判洽谈策略,保证公司利益和项目收购的顺利成功进行。

5.平稳过渡,超前筹划与整合。第一,以实现绝对控制和符合澳洲法律为前提,设置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属地化管理原则。董事会层面以控制为主,经理层面加大放权,除财务总监委派外,保留原公司团队。第三,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以实现目标公司与总公司的对接。

三、我国煤炭企业海外并购相关建议

结合兖州煤业海外并购实践,我国煤炭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应从企业本身和政府两个层面予以积极应对。

(一)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客观把握优势和劣势

1.控制并购风险。海外煤炭资源并购是一项存在大量风险的系统工程,需要素质过硬的海外煤炭资源并购队伍的支持,更需要完善的国有资产审批、监督与管理机制。

2.重视海外舆论,择机收购。大型并购案中应防止过早的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资源、高技术等敏感领域的并购,事先应有计划地引导舆论介绍并购益处,消除有关的敌意或担忧,营造良好的并购氛围。

3.选择有经验的中介机构。煤炭企业海外并购要选择水平较高的财务顾问、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以及技术顾问等中介机构,审慎的调查目标公司的资源、财务和市场等状况的资料,精确测算资源盈利能力,做好后续整合准备。

(二)政府层面,为企业实施“海外并购”营造良好环境。

1.创造必要的法律环境。应加快建立起与企业海外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海外并购的通报、管理、统计制度。在多双边场合情况下,要积极商签投资保护协定,把保护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利益作为签署双边投资保护的主要议题。

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市场化中介组织,积极的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规范的中介服务。政府或者驻外机构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搭建信息化平台。总之,煤炭企业海外并购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从成功案例的角度积极的分析、总结与探索海外并购经验、问题与解决策略,为促进我为煤炭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电商产业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双十二”以及“双十一”虚拟购物节的诞生,电商行业的交易额获得迅猛的增加,企业深刻体会到电商的潜力。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实现了消费者在海外购买商品的梦想,实现了商品“全球购”。

一、当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

(一)交易规模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已经实现了7000余家,利用电商平台进行跨境电商的企业多大40多万家。随着B2C以及B2B等模式的诞生,电商以及电子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资金交易总额实现了6000多亿美元,占据出口贸易总价值的22.9%,并且这一数据还会继续增长。随着行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参与者的有效推动,我国跨境电商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还会持续增加。

(二)产业模式

根据商业模式以及交易所处地位不同,跨境电商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B2B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全球会员提供直接的营销平台,并且传递服务信息、商品信息以及采购商信息,促进交易快速完成,会员主要由集团客户和企业,以阿里巴巴为代表,主要提供线下交易和线上平台服务,促进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第二,C2C平台。该平台将会员的服务信息以及商品信息提供给全球消费者,并且促进在线交易,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以全球速卖通为主要代表,也可以称其为全球版淘宝。第三,B2C平台。该平台主要为国内企业直接向全球消费者提供在线服务和产品,促进交易的完成,其中大龙网为代表企业。在中国供应商和全球零售渠道之间,构建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服务,有效解决了我国企业难以进入国家市场的难题。第四,垂直B2C平台,该平台可以联系国内特定商品供货商,并且买断货源,建客服体、支付以及物流等,将国内产品销售到海外。

(三)基本流程

跨境电商的主要基本流程包括四个步骤:第一,供应商要在平台中注册,并且获得认证后,其服务和产品可以在平台上展示,标明配送方式、产品价格以及产品信息等。境外买家可以通过平台,对服务以及产品进行选择,然后进行在线购买。第二,境外买家以跨境商品支付的形式,对服务和产品进行在线支付,并且将资金打入到海外账户中。第三,在C2C以及B2B模式中,在线上交易结束后,卖方还要将商品通过跨境物流的方式配送给买家,平台要收集支付、物流以及订单三方信息,通过平台将通关清单申报到平台中。第四,物流公司负责商品入境后的商检,并且将商品送抵给买家。

二、跨境电商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汇、商检以及通关问题

首先,结汇问题。很多电商卖家或者企业没有跨境出口资格,不能进行货款收付以及外汇核销,因此只能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导致结汇环节不通畅。其次,商检难以办理。当前商检制度主要是根据传统的跨境贸易,没有针对批量小、批次多以及来源广的跨境电商,因此,跨境电商难以报检。最后,通关问题。以往跨境贸易基本都是大批量通关,其具有费用高以及周期长的特点。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跨境电商,其具有分散、高频以及小额的特点,对通关要求费用低、时间短。

(二)物流题

跨境电商对物流的要求要更加复杂,其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环节:第一,从发货地发货到仓库,在通过物流公司办理出关手续。第二,通过空运或者海运的形式,将货物送到机场或者港口。第三,在商品到达机场或者港口后,需要进行入境清关,将商品送到当地仓库。第四,由物流公司将商品送到买家手中。由于整个环节十分的繁琐和复杂,其中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商品出现问题。

三、解决跨境电商出口贸易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解决结汇、商检以及通关问题的对策

首先,解决结汇问题的对策,我国要实行更加高效便捷的结汇方式,由第三方进行核实,取消外贸企业管理。其次,解决商检问题的对策,要实行全新的申报制度,并且集中办理、集中申报,解决电商的商检问题。最后,解决通关问题的对策,要采取电子清单核放制度,电商企业要先根据清单通关,再定期将清单汇总,进而免除繁琐的报关工作。

(二)解决物流问题的对策

对于交易量较大的商品,企业可以建立海外仓库,对于交易量较小的商品,企业可以选择专线直邮的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小型卖家可以采用配送的方式,实现商品的有效配送,多加电商企业可以成立物流联盟,进而解决物流问题。

四、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一)C2CB2B市场将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C2C以及B2B将占据主导地位,其出口比例将大量增加,首先,这两种模式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可以跳过很多中间环节,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其次,其可以有效的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最直接需求,并且平台直接对消费者开放,为客户提供更加直接的定制和服务。最后,其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不受到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直接向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销售。

(二)跨境制度和电商物流将获得显著改善

在未来发展中,跨境物流将突破成本、空间以及时间的约束,实现商品的无缝对接。传统周期长以及费用高的直邮形式,将逐渐向海外仓进行转变,仓储以及海运的物流企业将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兴起,支付企业将以收购、控股以及参股的形式参与到海外企业的运营中,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境外结算的建立和开展,将实现一站式体系,并且从在线签约到通关支付实现全程参与,提高交易的效率。

(三)电商新模式将兴起

电商新模式例如o2o模式,是一种互联网和线下商机充分结合的形式。可以实现线下交易,将线下服务和线上购买充分结合,让消费者体验到我国国产品牌的性价比,进而解决海外消费者无法直接体验服务或者产品的难题。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其在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随着我国配套设施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跨境电商将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进而促进相关行业的兴起,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振华,郭怡君.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J].商业经济研究,2015(30):81-82.

[2]姚彦超.跨境电商出口物流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J].商场现代化,2016(14):46-47.

[3]陈芳娌.广东省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瓶颈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2):51-52.

[4]李红芳.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经济导刊,2016(21):211.

[5]李洁.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13-14.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6

盛装十年

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走过十年华诞的海博会从最初初涉入世的浅试轻尝到如今已越来越成熟,以越来越完善的姿态,成为沟通海峡两岸服装纺织贸易的强势平台。

十年海博盛会,相约服装名城,恰巧在今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浪潮风生水起,“海博会恰逢升格为福建省政府主办后的第十届盛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纺织服装博览盛会之一,海博会进一步推动两岸产业对接和国际化经贸实质流,推动福建纺织服装乃至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提升发展。在这届展会上,围绕回顾展会历程寄望百年辉煌等系列主题活动闪亮登场,多形式全方位营造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氛围,再掀起新一波休闲时尚和产业创新大潮。在浓郁的“海西”特色和十年庆典氛围中,烘托出“两岸、专业、休闲、时尚、共赢”五大主题。

作为全国唯一突出“两岸”特色的大型服装专业盛会,当“海西”的建设备受世人瞩目之时,盛装的第十届海博会绽放出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首先,第十届海博会新产品新成果争奇斗艳。纺织服装最新研发产品,促进业界技术合作与交流是一大主题。展会展现石狮市实施“六名工程”名城战略的成就,更将站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整体水平的高度展示推介服装服装面辅料和纺织机械的最新产品。“德国杜克普爱华缝制设备产品推介会”将由德国专家现场讲解和现场演示目前国际最尖端,最前沿的缝制设备;台湾新产品发表会将由台湾最大的纺织企业和最具知名度的专业研发机构联合最新面料产品研究成果,其新颖化,高档化、功能化、潮流化、个性化的特点将成为大陆面料商关注的焦点;“2008春夏中国休闲服装面料流行趋势专场会”将展示下个季节重要的色彩类别,关键的时尚款式以及约200多块最新开发的面料产品。展会将全方位展示当今先进的技术及产品,推动相关创意创新成果与生产企业实现嫁接,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展览规模再创新高,第十届海博会正式启用了新落成的二期展馆,使展区规模超过20万平方米,并在全市商业空间营造热烈的节日气氛,形成全市办展的商贸氛围,使本届海博会从空间范畴到参与内涵上达到空前的规模。展会主展区设;中国驰名商标展区,台湾馆,服装精品区:面辅料展区设计师创意走廊;服装外贸展区;以及缝制设备展区和纺织服装资讯展区。分展区分设于服装城四大交易区、鸯鸯池布料市场,金汇面料市场、富丰商城、石狮市辅料市场和商业步行街。新建成开业的石狮商业步行街,首次列为海博会分展区,展览内容波及;服装,服饰;包袋,流行面辅料,缝制设备,纺织机械及配件;纺织服装软件服装科技及产品:服装图书,服装网络资讯服装CaD/Cam,电子商务等多个方面。本届展会展览配套设施考虑也较为到位将在1号展馆内设置现场新司中心,咨询中心、商务洽谈中心、餐饮服务区、休息区等,为广大客商和展商营造一个舒适便捷的贸洽空间,提高展览专业服务水平。

最后,在第十届海博会上,时尚与休闲得到更完美演绎,创新与经典相映成辉。本届展会把创新与创意提到一定的高度,充分展示产业创新成果和研发实力,重视推广创新和创意型企业经验,休闲面料流行趋势,进一步推广闽派服饰文化和最新时尚潮流。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联合世界权威性流行咨询公司一法国知名时尚咨询公司promostyl以及加拿大著名设计师带来的最前沿时尚资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还将为石狮举行“中国流行面料趋势基地”授牌仪式,奠定石狮作为中国休闲服装时尚策源地的尊崇地位。此外,第二届中国服装金牌商加盟商论坛暨总评选颁奖典礼,“卡锐士”品牌专场会等专题活动,将在海峡西岸这块热土刮起更加猛烈的时尚旋风。展会期间,石狮服装城,鸳鸯池、富丰商城、商业步行街和九二路东段,还将设立分展区,营造全市浓厚的商业氛围,并且举办海博会十周年庆典综艺晚会,“五洲”商务休闲美食节等活动,时尚风潮将延伸到整个城市

汇通海峡

十年办展,十载交流。台湾纺拓会和旗下几个行业协会一直是海博会的主办单位之一,经过前九届的不断交流与磨合,双方加深了沟通与了解,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合作基础不断得以夯实,两岸合作已迈入实质性合作的新阶段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合作的规模与档次也在不断提升。在国家商务部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更高要求和指导下,本届海博会的“两岸”特色将更加突出。

组委会专门成立了“台商外商组”,负责与台湾主协办单位及国内涉台单位的联络邀请,组织各项“涉台”经贸活动;台湾纺拓会台湾制衣工业同业公会都组建代表团参展参会,在大陆台商也组成代表团参会,到会总人数将远超上一届,达200多人;一层主展区台湾馆布馆面积将扩大一倍,台商企业的参展份额有了大幅提高;“台湾研发贸易大厦”,“台商投资企业园区”等6个项目将在海博会期间举行奠基仪式;“台湾新产品新技术发表会”邀请到台湾最大的纺织工司和3家专业研发机构一同前来最新面料产品,并开展国际纺织服装发展趋势讲座,“健健之约”著名设计师作品专场等系列活动,将尽情抒写“两岸”特色,全方位挖掘两岸产业互补合作空间,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为“海西牌”再添一笔彩。

海博盛会凝聚两岸人心,石狮名城绽放文化魅力。海博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扩大内需和发展对外贸易,推动海峡两岸的产业对接,推动以石狮为中心的福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区域的持续繁荣促进福建乃至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成为整个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引擎。其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推动着福建及两岸纺服产业逐步与国际接轨。海博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前九届海博会共汇聚2万余名海内外客商参会,海内外参展企业达到2000多家,成交金额超过192.76亿元。此外,海博会上共签约131个项目。

海博会充分发挥地处“海西及两岸合作交流的独特优势,运用石狮作为全国重要纺织服装业生产基地的良好基础,突出两岸合作经贸交流的特色,促进两岸纺织服装产业的交流与发展。借助海博会这个平台,石狮与台湾纺织服装业的新面料,新信息得到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更多的台湾企业了解大陆纺织服装业的需求,为台湾相关产业投资福建,大陆架设桥梁。目前,石狮全市共有200多家台商企业,在石狮经商的台商超过5000人。

强势石狮

石狮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文化历史名城泉州与经济特区厦门之间,作为海峡西岸著名的服装及原辅材料集散地,近年来,石狮大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紧紧抓住海博会和石狮服装城两大平台,努力打造纺织服装国际商贸繁荣圈,使服装产品不断从内销走向国际市场,目前石狮纺织服装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250亿,石狮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跨国采购的首选之地,除常有世界各国的服装买家来石狮购货之外,并有上千名外国采购商常驻石狮设立办事处采购服装。如今的石狮,从面料到成衣的“一条龙”专业化纺织服装产业完善,全市拥有4000多家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以服装为主的注册商标1万多个,中国驰名商标26枚,连接周边地区的服装企业近万家,形成了以石狮为中心,连接晋江,泉州等周边地区的福建服装板块。随着石狮名家、名牌、名企、名店、名师、名模等“六名工程”的推进,进一步促进石狮及闽南纺织服装业的优化升级,涌现出富贵鸟,卡宾帝牌、威兰西、斯得雅、皇宝、拼牌、爱登堡、斯舒郎、野豹、健健,哈德利等一批著名品牌。以“石狮板块”为代表的“闽派”休闲服装,正在成为国内时尚前沿阵地,服装生产基地和世界性服装加工贸易中心。同时,今天的石狮,已成为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38个国家行政官员和经贸代表组成的经贸代表团以及中东、东欧、东盟和美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赶赴盛会,彰显海博会作为跨国采购基地大型平台的磁力。海博会期间将举办系列活动强化这一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闽派及中国纺织服装业主动融入国内国际采购链。

一是首次与服装时报联合发起举办“中国服装专业市场暨金牌商联盟对接”等活动、推动石狮服装城加入全国大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邀请中国服装金牌商到展会现场与企业“面对面”对接,推动服装企业主动融入全国纺织服装大流通网络。通过联合发展,促进大型市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立繁荣商业圈。

二是首次尝试通过欧盟驻华企业总司,商务部进出口商会,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等国际机构的牵线搭桥,搭建平台邀请欧盟采购团等进行直接采购,强化石狮作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和重要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的地位,进一步丰富海博会的国际化内涵,强化展会的外贸功能,创造更好的商业效应。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7

上海产权市场起步于1994年,基于乡镇集体企业改制需要而成立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1996年3月,城乡产权交易所改组为上海产权交易所,扩展为为国企改革服务。1999年12月,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建立,成为全国最早进行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的机构。2003年12月,产权交易所、技术产权交易所合并成立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上海联交所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产权交易市场。2008年,上海产权市场全年累计成交各类产权交易2057宗,成交额达到1073.52,在国内首破亿元大关,同比上涨了12.18%以上,交易规模和运行质量连续14年保持国内第一。上海产权市场创新模式下形成的先发优势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广泛认可,其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起点高――瞄准国际成熟资本市场框架,高标准建设上海产权交易市场

上海产权交易市场最初的市场定位为国有产权交易的平台。但是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主要载体的市场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框架,高标准建设上海产权交易市场,在现实中已经发挥了资本市场中准三板的作用。这得益于市场完善的交易制度和监管机制。上海产权交易市场构筑了经纪人队伍、交易平台、监管机构相对分离又管理统一的市场系统,以制度建设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二)目标准――通过服务央企做大做强产权市场,占据国内产权市场制高点

上海产权市场抓住了服务央企这一核心目标,通过服务央企带动了其他各类企业的产权交易,并且占据了国内产权交易市场的制高点,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产权交易市场。2004年至今,累计服务的央企单位达1707家,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尤其是吸引了中石化、中石油、中国邮政、宝钢集团、中远集团等大型央企进场交易,提高了市场能级。

(三)创新快――不断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热点创新交易品种,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

第一,顺应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央企重组:第二,顺应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如组建了“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等:第三。顺应了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成为私募股权投融资活动的重要平台:第四,顺应了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积极搭建外资并购的重要平台。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共有691家外资企业通过上海联交所进场交易,成交金额274.68亿元。

(四)视野宽――立足国际视野,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权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产权交易市场注重市场的国际化拓展,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目前,上海联交所已经有330家国内外会员单位和9个海外信息联络处,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一起发起成立了联合国全球技术产权交易系统(Gate),联交所已在尼日利亚、泰国、土耳其等7个国家,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4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全球技术产权交易工作站。上海联交所的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关注,很多国家相继来学习上海联交所的成功经验。

二、产权交易市场对手上海提升城市功能的综合效应

(一)产权市场是上海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引擎

第一,产权交易市场本身是高端要素市场,是上海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通过服务业的产权交易促进服务业的发展。2007年以来,上海产权市场七成以上的交易来自现代服务业,其中投资管理业成为成交金额最大的行业,占市场整体交易额的1/3以上,金融、风险投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类企业产权交易都比较活跃。第三,产权市场还带动了相关中介服务的发展,如并购审计、咨询、资产评估、信息服务等等。

(二)产权市场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

第一,有利于拓展金融创新,如最近推出的并购贷款。第二,有利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中国1000多万户企业中只有1400多户在股票市场上实现了直接融资,产权市场弥补了中国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的制度性缺陷。第三,通过推动跨国并购,有利于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第四,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有利于增强上海金融的辐射服务功能。2007年金融企业产权交易额同比增长了134.08%,对于上海加快建立金融资产管理中心意义重大。

(三)产权市场是提升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一,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第二,有利于使上海进一步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第三,产权交易市场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的进入,如科尔尼中国、中国创业投资等。2007年。风投通过产权市场实现收购项目为334宗,收购额达126.97亿元,退出项目有375宗,收回金额达125.90亿元。风险投资的参与有利于促进上海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产权市场是提升上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第一,产权市场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并购重组的平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共有14701家企业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开展了并购重组活动。第二,有利于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008年实现的相关融资金额达到132亿元以上。第三,有利于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市场交易的企业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权市场成为服务于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五)产权市场是上海延伸服务和辐射半径的重要平台

产权交易市场的异地并购、外资并购等有利于增强上海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上海在世界城市网络节点中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上海有508宗企业国有产权在场内实现了550.54亿元的转让,占到全国的一半;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中央企业、异地并购和外资并购宗数3149宗,成交金额1176.51亿元,异地交易涉及全国30个省市、3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产权交易,上海的辐射半径不断延长,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加强。

三、上海产权市场面临的发展机遇及创新动态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催生并购贷款创新业务

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国内经济困难的出现,为产权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需求增加,并购活动频繁,为产权市场并购平台功能的发挥带来了机会。如上海联交所于2008年年底联合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推出并购贷款,是产权市场并购业务向金融市场体系靠拢的重要举措。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强化产权市场企业融资平台功能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危机后更加凸显,上海产权市场抓住了这

一发展机遇,正在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新平台。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共成交926宗,金额230.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1%。2009年4月。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宣布在北京、上海等5城市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产权交易平台试点,是对产权市场投融资平台功能的进一认可和切实推动。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新批复拓展产权市场空间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出台。客观上为产权市场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如提出“研究探索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研究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和“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及创业投资企业”等,这对产权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凸显产权市场的权益性资本市场特征。

(四)服务业扩大开放进程拓展产权交易板块业务

服务业在产权市场交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是伴随着国内服务业开放进程深化而出现的新现象。2007年以来,上海产权市场七成以上交易来自现代服务业,2008年推出了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和环境能源交易所,不断拓展交易板块。近期,上海联交所又率先对外推出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服务方案,规定非上市国有金融资产必须进入产权市场交易。服务业产权交易的增加势必带来产权市场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

四、推进上海产权市场创新发展的举措建议

(一)将产权交易市场纳入上海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明确功能定位

要对产权交易市场给予充分重视,进一步明确产权交易市场对上海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拓展产权交易市场的内涵和基本业务,将非标准化的、柜台式交易均纳入到产权交易市场中来,对接不同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不同需求,增强资本市场的功能。

(二)完善更加规范的产权交易运行机制,做大做强产权交易市场

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比较成熟的企业资产评估方法,通过第三方客观评估,合理确定转让产权的价格,并为国内同类产权交易转让提供参考标准:进一步加快与全国其他交易所的联网,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扩大会员范围,降低入场交易门槛;主动与工商、外资、房地、银行、劳动、税务、公安等部门的协调,完善一门式服务,提高产权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成交率。

(三)积极探索适应产权交易业务发展的金融工具,推动金融创新

产权交易市场应该借助政策优势,大胆进行金融业务和交易品种的创新。大力发展债券交易、资产抵押证券、衍生品交易等新型金融交易产品: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以及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为创业风险资本提供进入和退出渠道:为国内外证券交易市场输送优质的上市资源:加快拓展私募股权融资业务等:细化落实上海产权市场作为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的试点工作。

(四)加快引进和整合适应产权交易发展的中介组织,带动金融服务功能

产权交易市场作为非标准化的、柜台式的交易需要有良好的投资、中介机构的参与。需要有良好的信用支持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应该加速建立投资银行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做市商机构,进一步完善评估、拍卖、会计、律师等产权交易服务体系。这些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和完善对强化上海金融中心机构集聚的功能非常重要,同时,也会不断提高产权交易中介的服务水平,拓展市场业务。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8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国际投资新趋势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际投资也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和联系的主要,对国际间的、经济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20世纪末及21世纪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投资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投资(本文指直接投资FDi,下同)自由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大大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加快。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其自身已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并互为依存。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过程,我们只能顺应而不能拒之门外。对中国国际投资而言,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国际投资发展新趋势

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其中二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投资的主要地位且发展最为迅速。而跨国公司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通过灵活而多样的直接投资方式不仅在国际投资运行过程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而又其影响力正日益渗入到世界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故本文对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侧重与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新变化的分析。

1、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深刻认识到吸引国际投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或消除国际投资的投资壁垒。相应地,各国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指导下,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也纷纷加大向国外的投资。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在数量、规模和对外投资总额上的大发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跨国公司数量为1万多家,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为10万多家;90年代初,世界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约有3.7万家,它们在国外控制的子公司约有17万家;1996年全球约有4.45万家跨国公司,其海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达27.6万家;到2000年,跨国公司数量为6万家,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增至82万多家。国际组织估计的这一数字,仅包括在国外拥有50%以上股权的公司,而未包括各种非股权联系的资产控制公司和那些通过缔结战略联盟联系在一起的公司。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在急剧增加。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从1990年的2090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8650亿美元,即增长31倍。其中,1991—1995年平均增长率为20%,1996—1999年为319%。20世纪90年代初,在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中,有80%以上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到了9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甚至高达90%。国际资本速度的加快,带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使更多的国家重视引进外资,纷纷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投资,把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预见,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2、跨国企业并购是导致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发达国家间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与80年代初开始的数次全球性购并浪潮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跨国公司已日益将收购兼并作为向新产业、新市场迈进的最便捷的一种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十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大部分国际生产的增长是通过跨国合并和收购,已经完成的跨国合并购的价值从1987年的100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7200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3.2%。1991~1995年间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年均增长率为3.3%,而1996~1999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50%。其中,1998年增长最为显著,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比上年猛增了74%,达5316亿美元,。2000年跨国公司并购交易继续增长,其总额高达12000亿美元,又比1999年增加了21.5%。跨国并购成为国际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跨国并购显现出这样的明显趋势:并购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与欧盟之间。据统计,1987—1993年,在发达国家企业间的相互投资中(包括所在国外资企业对本国企业的投资),企业的并购总额平均占总投资额的66%。1998年美国和英国仍是最大的卖家和买家,两国总共占全国跨国并购总值的一半左右。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并购浪潮中,外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金额就已占其对美国企业投资的80%以上,这一比重在90年代又有进一步上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1994年这一比重高达91.2%,大大高于创建企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同时,跨国并购所涉及的资金量也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巨资并购的案例。比如年在美国界的合并浪潮中,1998年,银行业巨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涉及价值7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国民银行公司和美洲银行公司宣布合并组成全美最大的商业银行,资产总计5700亿美元等等。这些巨额交易占跨国并购总额的60%以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FDi流动的规模和方向。

越来越普遍的跨国并购提高了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绩效,产生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在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面对全球化和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各国为政府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而逐步解除产业管制,进而在市场开放和投资壁垒降低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不同生产要素和全球市场巨大的容量,竟相扩大公司规模和进行多元化投资。同时,追求财务、管理、经营的协同效应以及规模经济也推动公司去追求更大的规模。跨国并购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捷径,并且大大降低了、开发、管理成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在新世纪将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

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以“大三角”为特征的三足鼎立投资格局。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和欧共体成员国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打破了战后美国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日本、美国和欧共体成员国“大三角”国家的三足鼎立之态势。进入新世纪,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依然以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为主,并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圈、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圈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圈,三大圈内部及其相互间的直接投资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大三角”内部的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较大。在欧洲圈中,1992年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量占其对外投直接投资总量的72%。1995年以后由于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新成员国和原成员国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期,这期间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相互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但到了1999年,成员国间的相互投资达到了3180亿欧元,2000年又增加到4360亿欧元,占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60%以上;在北美圈中,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间的直接投资异常活跃,1993年加拿大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中有2/3来自美国,1996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有9.4%是投向加拿大的;在亚洲圈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成为该地区吸收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1992年,东南亚联盟国家吸收外来FDi的总量中有25%来自本地区内新兴化国家或地区,到1993—1994年这一比率增加到40%。而在亚洲国家的FDi总流量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中国(包括香港和地区)、韩国、新加坡几个国家。

其次,“大三角”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十分活跃。从绝对美元数额看,作为最大的FDi接受国,美国的FDi主要来自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的投资。英国、法国吸引外国投资也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1996年美国吸收外来直接投资846亿美元,其中2/3来自欧盟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43%流向了欧盟各国;日本的对外投资大都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由于经济衰退,近年来相对有所减少,由1990年的70亿美元跌至1996年的2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料统计,在1998-2000年间,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三极所主导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75%和流出总量的85%。

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事国际投资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在未来十年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个“大三角”格局还会继续存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4、国际投资行为日益多样化,并加快向服务业的拓展速度。

为了适应日趋复杂的国际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顺利贯彻公司的一体化战略和全球战略,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行为日趋多样化,除了常见的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方式外,合作生产、技术转让、分包、许可证生产、特许专营等形式正得到广泛地运用,甚至还出现了跨国公司间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合作的战略联盟。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主要是运输、商业、银行、通讯、保险、等)在各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国公司投资也与母国的产业转换和升级相呼应并开始加快向服务业拓展的速度。高新技术产业也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范围直接投资的热点,特别是技术、信息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航天技术等更受跨国公司青睐。美国对国外服务行业的直接投资比重,由1970年的12%上升到1980年的28.2%和1985年的28.3%;据资料统计,美国、德国、日本跨国公司产业部门5的分布,属于服务业的子公司占其总数的60%左右,远高于制造业只占36%的比例。跨国公司国际投资行为多样化及向服务业的快速拓展,实际上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投资关系逐渐具有互补趋势。

国际投资发展的现实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一直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并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决定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根据2000年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始终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流入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例最低为57.1%(1994年),最高比例达83.1%(1990年),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70%以上;与此同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且有时增幅很大,但从其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来看,最高年份1994年也仅为40.5%,不足一半,进入90年代后期,尤其是在21世纪之初,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而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却呈现出回升的趋势。英国《经济学家》属下的经济情报中心最近发表了一份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的比例在未来会有所上升,估计到2005年将达到29%,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59.2%。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发达国家虽然主导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但显然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国际直接投资舞台上的一股新兴力量,双方日益形成一个紧密的互补型投资关系,并且这种强弱并存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二、国际投资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中的大国,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就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它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中,中国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下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健康成长和国家产业安全提出了挑战。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国内经济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的实质就是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资本面对外国资本在工业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的过程。同时,外资的大量涌入,也威胁着中国的产业安全。

(1)、对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主要是受外资的压制效应的,即外资凭借其技术、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挤压我国民族企业,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动态比较优势而成长乏力。中国的民族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但相对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言仍处于发展的幼稚期,无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及规模等诸多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本国的名优产品、老品牌要么被国外品牌吞食,要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行消失。外资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打压具体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外资对我国一些行业的控制,逐渐采取并购的手段,在取得了经济支配权后,形成对这些行业的垄断。如我国的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外资控制的局面。跨国公司高高筑起的技术壁垒和规模经济引致的成本壁垒,使我国民族工业无法在这些行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次,对产品核心技术的控制。由于跨国公司普遍掌握着其投资产品的核心技术,在技术转让上,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有条件、分步骤地先转让一些过时的或不太先进的技术,而对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严加封锁。例如我国有许多VCD生产厂家,由于没有生产解码芯片的核心技术,每年要向国外企业支付大量的费用购买芯片,自己只能获得少量的组装费用,产品利润的大部分都被国外企业占有。另外,还经常存在外资与我国企业合资后,由外资方提供技术,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削弱了我方原有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加大了我国民族工业对外国的技术依赖。

最后,表现在对产品市场的控制上。由于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先进程度与国外产品差距悬殊,加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开放度进一步提高,致使国内相应产品市场大部被外国产品所占有或为外国品牌所主导。如轿车、机、数码产品、化妆品、移动电话等产品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品牌和合资企业产品占有。尽管近几年来,国内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制定相应的价格政策和加强营销等策略的运用,在家电产品、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产品市场上不同程度恢复了曾经一度被国外品牌所占领的份额,但这些产品的高端市场仍然被国外品牌所主导,大量的高额利润仍被国外企业占有。外资企业在与我国企业合资的过程中普遍实行对我国民族工业品牌的控制,通常是合资企业产品大都使用外国商标,利用中方的销售渠道推销外国商标的产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中方商标的使用,导致我国原有品牌的无形资产逐步丧失,使我国民族工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2)、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并导致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首先,外资投向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外资大都集中于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外资大都看好中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加之这些产业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外资流向不合理不利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使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和重复建设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外资投入的地域性差异也客观上拉大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外资实际投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据统计,1996年以前,在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中,投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占85%以上,近几年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而投向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很小。这种投资格局导致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在加上中西部地区受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其本来就缺少的资金、人才难以遏制地向东部沿海流动,造成中西部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地区间GDp差异无论在相对数还是在绝对数上都进一步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由于外资一般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其发展战略,并不以东道国的利益为重,所以其活动经常会与我国一些产业政策的主旨相悖。而且我国加入wto后许多产业政策受wto条款限制,对跨国公司在世贸协议框架下进行的国际投资,我国在控制其活动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不仅如此,投资自由化还可能使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汇率变动的影响,使得我国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增加。

2、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对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景和我国国际投资战略提出了挑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相继发生了拉美债务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亚洲危机等重大经济事件,引起全球性的金融震荡。在国际投资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间出于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强化了相互间进行投资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由于认识到引进外资对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有利于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加之许多金融危机的受灾国及地区为吸引外资走出本国经济发展困境,纷纷贬值本国货币,降低投资成本,其吸引外资的要素价格优势增大;另一方面,中国外资投资的主要来源地香港、、澳门、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对外投资能力明显下降。两方面的因素,增加了我国外资直接投资的压力。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的投资战略提出挑战。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建设资金短缺,我国国际投资战略是偏重吸引外资,而限制发展对外投资,这种战略造成我国外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却是严重不对称的偏低。据资料统计,1997年我国吸引外国投资额为453亿美元,对外投资仅为25亿美元,吸引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6;同期世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投资额为1489.44亿美元,对外投资仅为611.38亿美元,吸引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41。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比例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势不相适应;也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不相称的。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积累了几千亿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相对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对外投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利用节余的大量外汇储备进行国际投资,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利润,而且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发达国家汇率变动造成的外汇储备贬值。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国际投资严重不对称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潜在危险。

3、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正带来一种新的全球性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在获取产品高额利润的同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量污染环境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优势,而跨国公司拥有资金、技术及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诸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强化的垄断地位,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远高于在本国的投资利润率。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资料,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国内制造业平均利润为13%,而对海外直接投资利润率为21.9%,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利润率为32%。从投资利润分配的角度看,发达国家通过资本占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局面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利益分配格局上更加倾向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际投资价值分配格局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获得国际投资带给本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产业结构低度化且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本国经济独立持续发展乏力的代价。

从中国吸引国际投资的流向也可以看出,中国除了继续作为原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逐渐成为工业制成品的供应基地。这样的国际投资流向会给中国将来经济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畸形、低级化,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成本加重等不良后果。三、国际投资的政策建议

面对全球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给我国国际投资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当顺应这一潮流,充分利用外国投资来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因素,趋利弊害,制定正确的国际投资战略,进一步提高全球化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1、适度保护民族,实施大集团战略,改善我国的产业组织状况。

民族工业是以民族资本为主所建立的工业和工业体系。建国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20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我国一些行业几乎被外资垄断,导致民族工业逐渐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与我们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初衷相悖。所以,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在国际投资协议框架内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民族工业,尤其是一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和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进行保护。具体措施包括:引导外资进入国有企业改造,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使“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发挥实效,提高民族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在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强化市场准入的限制,减少外资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保护民族品牌等民族工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等。

由于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不利于规模经济的产生,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促使工业结构从以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为主转变,利用购并这一当今世界企业最主要的成长方式,通过购并实现“强强联合”,形成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并借此培育我国第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与实力强大的国外跨国公司抗衡。

2、制定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

近几年来,外国国际投资出现了资金加速流向高行业和服务业的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新趋势,指定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转向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的开放。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2.88%。远低于发达国家75%以上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倾斜政策,鼓励机、生物技术、银行、保险服务业、通讯服务业、、、文化出版业、运输也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通过合资经营、战略联盟、联合技术开发等方式与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合资合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合作开发,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我国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方向,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根据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基础产业薄弱的特征,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领域。同时,引导外资和东部发达地区将加工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3、实行灵活的引资措施,加速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在引进外国投资时,不光要注重对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引入,还要加强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因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一般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他们一般愿意与中方合作,便于我们争取合作的有利条件,也便于我们其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经验,改造我国的中小企业。

其次,要加大引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的力度,走引进资金同时也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道路。从外商投资中国的角度考虑,他们无疑会尽量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以便使中国长期处于对他们的技术依赖。所以跨国公司对中国输入的技术不会是最先进的,加之目前我国缺乏较成熟的吸收和再创新机制,还未能形成自己的开发体系使技术内生化,导致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在技术上受到外资的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引资政策时,一方面要尽量引进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可以通过合同要求合资企业产品的国产化率逐年提高、或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共同开发新产品等具体措施加以实现。

4、更新观念,扩大中国国际投资的范围和方向,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在引资范围上,过去中国大陆引进的外资多来自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其中港、台占很大比重。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危机的,近几年来对外投资的力度和广度有所减弱。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势头保持强劲,今后我国应重点加大吸收北美、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在投资方向上,不光强调外资的引进,同时加强中国对外投资的力度,应逐渐弱化利用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观念,重视海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平衡的促进作用,大力拓展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改善现阶段我国国际投资结构严重失衡的状态。现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应当是:能够获得国内急需的资源和原料的项目。如:石油和我国缺少的矿产资源等;能够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先进性的项目。如:与外国合作开发航天、通讯、生物科技及芯片技术等;能够获得国外市场的对外投资项目。如:家电和纺织品等;能够转移国内成熟产业,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的项目。如:一般的加工、制造业等等。

5、健全和完善国际投资体系,推行国民待遇原则。

完善我国投资法律体系,将我国引进外资、对外投资法律与国际法和惯例相结合,从法律上保证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应逐步推行国际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实质是对等的原则,一直以来,由于强调吸引外资,现实上在税收等许多方面外资享有本国企业无法享有的优惠政策,使内、外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加剧。推行国际通行的国民待遇原则,不仅保证外国投资者投资东道国在同等条件下享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为外商创造一个稳定、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也有利于我国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国际投资学杨大楷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2、产业学教程杨公朴夏大慰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3、张志宏:《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安全若干的深入思考》经济1998(3)。

4、宋泓:《世界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形势以及对我国外经贸的》世界经济第4期。

5、易娟:《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投资的影响》经济透视,2002(5)

6、史晨翌:《FDi:全球化的利刃投资与合作》2001(4)。

7、柳剑平张正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新特征》世界经济,1998(9)。

8、刘昌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与跨国购并》世界经济与,2002(1)。

9、夏兴园王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和文华张瑾亢:《从国际投资发展现状谈中国引进外资的策略》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1、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m],(2000)。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9

引言

跨境电子商务指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和支付结算等活动,并利用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了当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贸易方式,它通过依靠互联网和国际物流,实现买卖终端的直接对接。和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其进入门槛和成本都大大降低,且相对节省中间环节,便捷性更强,优势非常明显[1]。

一、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总体发展情况

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其发展规模和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下面就发展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式

按进出境货物流向划分,分为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和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模式还可细化为外贸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即B2B。外贸企业对个人零售电子商务,即B2C;以及外贸个人对个人网络零售业务,即C2C。B2B和B2C在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总额中占主要地位;进口模式主要有外贸B2C和海外代购模式这两种。按运营模式划分,可分为跨境B2B贸易服务和跨境网络零售两种类型。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受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影响,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跨境电子商务却保持高水平增长速度。这一点,可从商务部的数据中看到: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总的交易额达到了1.6万亿元,和2010年相比增长超过三成;2012年,总交易额又进一步增长,已经突破了到2万亿元大关,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也有25%。经营主体上,国内利用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20万家,电商平台企业突破5000家。以近年增长趋势,中小企业及个体商户占新增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大部分,超过90%,跨境电子商务展现出它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有望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力量[2]。分析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互联网、电子支付、智能移动等技术的发展,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了技术支撑;(2)国际经济持续低迷、欧美债务危机以及需求的多样化等影响,外贸订单逐渐“短、小、快”的趋势,“外贸碎片化”带动了一大批国内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其开拓海外市场的便捷渠道;(3)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对生活品质越来越注重,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对海外奢侈品、高品质的食品、农产品等有着强大的进口需求,跨境网购是其满足需求最便捷的一种方式。【3】

据商务部估计,按当前发展态势,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市场格局上,外贸B2B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占主导地位,大多数B2B企业贸易订单的金额较大,整体规模惊人。虽然这些B2B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环节只有部分是线上完成,还没有完全实现在线交易,但随着线上交易在技术和管理服务上的不断完善,完全实现在线交易指日可待。

我国跨境网络零售近年来增长非常快,其零售模式有两大类:一是电商企业建立起独立的外贸B2C网站来进行销售活动,如兰亭集序、唯品会等;另一类是电商企业通过入驻第三方平台开展贸易,如亿贝(eBay)、亚马逊(amazon)等。

在产品构成上,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以服装、小家电、数码产品等日消品为主,整体规模较大,增速较快。跨境网络零售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其具有小金额、多批次和高频率的交易特征。

(三)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目标市场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2011阿里巴巴国际站的美国买家有200万,2013年攀升至700万。同时期英国买家的数量也有了爆发性增长,从2011年的36万涨至160万。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主要的目标市场是欧美和日本,这些区域对外贸易和信息网络都比较成熟,进行跨境电子商务时各方面条件也比较成熟。近年来,目标市场有了较大变化,俄罗斯、巴西及东南亚这些发展中国家市场比重增长很快[4]。以俄罗斯为例,2011至2012年,我国对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量增长了8倍。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出在2012年从中国入境的邮件量增长非常快,占俄罗斯邮政国际邮件总量的比例从8%跃升至17%。发展中国家市场仍将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四)“海淘”、“海代”进口增长迅速

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政府对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支持力度的加大,出口和进口都有了极大的增长。在跨境电子商务进口方面,“海淘”、“海代”成为了当前流行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接受和热衷于此。“海淘”是国内消费者通过各类电商平台来购买境外的商品,然后再通过物流公司将所购买的商品运回国内。“海代”就是常说的海外代购,指的是国内消费者通过海外人士在境外购买指定的商品然后带回国内的一种活动。几年前,国内奶粉问题导致大量婴幼儿的父母托人从海外捎带奶粉回国就是典型的海外代购。代购近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我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为265亿元,2012年涨到483亿元。代购的产品主要以便携性强的日消品为主,尤其是化妆品、护肤品和服装等。但在跨境电子商务的总额中比重不大。

二、当前我国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不足之处也严重制约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通关服务差

跨境B2B贸易通常采用传统方式报关,其繁琐的通关手续,使跨境电子商务的时效性优势大打折扣。同时跨境网络零售所具有交易品种多、频次高的特点,也严重依赖于航空小包、邮寄和快递。相关政府部门为了规范管理境外代购活动,规定所有境外快递企业使用emS。清关派送的包裹必须按照贸易货物通关,直接引发传统贸易通关方式与现代跨境网络零售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更有部分电商企业尚无进出口经营权,开展跨境网络零售贸易活动时没有报关单,无法进行相关的结汇、退税等操作。除了通关、退税、结汇方面等,售后退换货也是困扰跨境电商的一大难题。电子商务的特点决定了退换货比例较高,在一些欧美等一些零售业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无条件退换货。因此跨境电子商务的退换货率也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涉及跨境通关和物流,退换货很难有一个顺畅的通道返回国内。【3】而且,这些返修和退回的商品由于在当前通常被当做进口商品,还需另缴进口关税,使得我国电商企业的负担过大。

(二)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

相比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相关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甚至呈现空白状态。我国只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少数法律法规在条文中有所涉及,对跨境电子商务核心的交易、税收和消费者权益保障等内容都缺乏必要且合理的标准规范。市场监管体系的过于薄弱,给了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商品可乘之机,非法交易甚至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而且缺乏相应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来约束的环境下,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更是得不到遏制,海外消费者投诉率也越来越高。电子商务平台eBay所作的相关统计显示出,中国卖家在eBay完成的跨国交易中,平均每100笔有5.8个投诉,是全球平均水平(2.5个)的两倍之多。部分国外电子商务平台为维护交易秩序不得不针对中国卖家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更高的佣金或者更严厉的处罚措施。这严重影响到我国外贸电商的集体形象,不利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活动的国际环境[5]。

(三)结汇方式不合理

电商进行跨境电子商务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结汇方式:①开设多个个人账户。部分外贸电商的月营业额有数十万美元,为避开外汇兑换额度的限制,通过开设多个账户来变相提高外汇结算总额度。②是通过地下外汇中介处理外汇问题。③利用我国少数地区对结汇额度不设限的特殊外汇政策来结汇。针对当前外贸电商在结汇方面越来越多的不规范和不便利之处,相关管理部门有必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

三、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跨境电子商务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跨境电子商务正常经营活动,同时制约着它发展的步伐。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广大电商企业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从中我们可以预测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

(一)相关服务支撑体系将会得到优化

(1)由海关总署牵头构建起跨境电商企业的认定机制,以便更及时有效地确定交易主体的真实性。其次,将电商进出口的所有货物纳入货物类的监管网络中,通过参考和借鉴对个人物品的监管方式,来构建和不断完善直购进口、网购保税这些新型通关监管模式。第三关于电商货物清单核放和通关,由电商企业汇总申报,不再分开由各个电商独立进行申报。网上相关的交易、物流和支付记录都可以用来当作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货物认证依据[6]。

(2)采取措施不断优化保税区、通关等与跨境物流配送密切相关的环节,完善管理规范,推动贸易便利化,促进国内物流快递企业开展国际业务。吸引大型国际快递企业与国内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提高国内的物流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跨境物流配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保障跨境物流配送企业的服务质量。

通过上面各项措施,束缚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将得到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开展的保障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监管体系将会更加完善

海关总署“56号文”《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公告表示,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人通过经海关认可并且与海关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跨境交易进出境货物、物品的,按照本公告接受海关监管。另外,存放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的海关监管场所的经营人,应向海关办理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备案手续,并接受海关监管。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人、支付企业、海关监管场所经营人、物流企业等,应按照规定通过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适时向电子商务通关管理平台传送交易、支付、仓储和物流等数据。这条法规的出台意味着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开始研究制定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监管法规,采取措施构建起跨部门的日常协作机制,推动开展电子商务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渐建立跨境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加强对跨境电商平台及电商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及监管力度,对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打击,对涉事的相关电商企业从严处置。建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邮件快件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和溯源机制的研究力度。对于海外代购活动,制定相应的法规规范流程和渠道。通过采取这些综合措施,当前几乎呈现空白的跨境电商市场监管体系将会很快建立起来,并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管作用。

(三)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不断得到加强

由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有庞大的海外客户群,但电商企业在跨境交易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货物丢失和清关时间过长等一些列问题,过去我国与相关国家缺乏这方面的业务交流和合作,使得这类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一短板,商务部高度重视,开始与相关国家展开积极磋商,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规则、条约的研究和制定,逐渐构建起双边和多边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机制,从制度上为国内电商企业进行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创造条件。在进行相关的双边和多边自贸区谈判时,我国政府积极考虑国内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合理利用各相关国际组织的规则,有效地协助国内企业应对和处理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活动中产生的纠纷。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跨越国境的商业活动,离不开各国政府,这将随着我国与相关国家愈发深入的合作而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跨境电商平台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跨境电商平台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仍然发展得不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政府部门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并逐步出台出具体的扶持政策,从政策上支持和保障我国各电子商务平台规范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以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整合国内企业资源、对接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支持跨境电商平台向国外先进的电商平台学习和借鉴,尽快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进而开展规范化经营,有效提升服务品质,总结出适合国内电商的交易模式。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促进,跨境电商平台将来的发展步伐将会更大,同时整体水平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四、结语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和商业贸易相结合的产物,已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贸易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接轨的不断深入,跨境电子商务逐渐兴起,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促进国内的进出口,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监管体系不全、结汇方式不合理等制约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部门和电商企业必须同心协力,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行业规范及标准化等多个环节做好工作,切实保障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2)[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25-228.

[2]杨玲,吴根宝.生产贸易出口的结构模式与中国策略[J].改革,2012(09):95-104.

[3]杨坚争,刘涵.我国不同规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查分析(2014)[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25-29.

[4]曾楚宏,王斌.产业链整合、机制调整与信息化驱动[J].改革,2010(10):62-67.

[5]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报告・2013[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12-117.

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篇10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市场投资活跃。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长、行业竞争市场化水平增强,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投入加大等众多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迅速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包括饮料。酒,休闲食品、日化等多个细分市场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在中国,快速消费行业集中程度正在不断加大,行业并购也将逐步升级。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内,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并购可谓应接不暇。中粮“战车”捷报频传,收购蒙牛股份、保宁醋等民营企业,向“全产业链”进发;光明集团扬帆出“海”,屡败屡战,并购步伐不断,日化行业硝烟四起,本土品牌在宝洁、强生、科蒂等国际日化巨头全面围剿下步履维艰。快速消费品行业业内大规模的整合不断,并购潮风起云涌,重量级并购层出不穷,超大规模型的企业将逐步出现,中国快速消费行业或终结“诸侯割据”的时代。

酒业

白酒高利润,或成资本追逐的热点。中国的白酒行业拥有诱人的高利润与广阔的发展前景。统计数据显示,许多高端酒类产品毛利在60.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份,白酒制造工业实现工业销售总产值2346.52亿元,同比增长33.81%,白酒制造工业正逐步进八稳步增长的通道。一组行业预测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白酒业出口增长将达到5.0%至10.0%,利润将达到20.0%。预计到2012年,中国白酒市场利润年增长率约为31.8%。尽管目前为酒类销售淡季,但上述数据无疑显示出白酒行业仍处于高景气运行阶段。按照这

组数据预测的话,中国白酒行业的利润还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促使很多投资者有意进入白酒业淘“一桶金”。

二、三线白酒并购潜力最大。目前,高端白酒市场被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剑南春等少数品牌寡头垄断,茅台与五粮液二者共3万千升的年产销量占据高端白酒市场75.0%的份额,整个高端白酒价格情况也在半垄断状态。未来一段时期白酒行业高端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二线区域品牌会逐步崛起,行业整合进程会加快,一些中小白酒企业将会继续被行业内的航母级企业整合。例如:像中粮集团这样的成熟食品企业,对白酒行业非常关注,目前在全国各地接触多家白酒企业,并曾先后向古井贡酒,沱牌,洋河、孔府家酒等洽谈,目前中粮和陕西杜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就收购事宜进行谈判。

目前,白酒行业经过了几轮洗牌,正逐步呈现出走高端化趋势。随着高端白酒品牌并购的趋热,低端品牌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更大的挤压。大品牌吃小品牌,行业整合加快,一些没有名气、没有文化底蕴的低端白酒注定前途暗淡,成为实力雄厚的品牌的并购对象。

“国退洋进”,外资觊觎白酒市场。紧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洋酒企业和品牌涌入中国,而海外和本土的各类资本也活跃在中国酒业竞技场上,同本土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展开空前的大角逐,逐渐成长为中国酒类市场竞争中股重要的力量。未来白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很大的一部分将是来源于行业外资本或者外资,例如帝亚吉欧“吞下”水井坊,成为备受瞩目的白酒外资并购第一案。这次交易将为帝亚吉欧大规模进军中国白酒市场,并抢占市场份额提供平台。在这件收购案签署之日起,中国白酒已被带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另外,“轩尼诗”、“绝对伏特加”等全球知名洋酒巨头,也以资本进入的方式相继联姻“文君酒”、“剑南春”等白酒企业,印证了这趋势的存在。由于国家对外资并购名优白酒有限制,且五粮液、茅台等企业多由国资委绝对控股,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对国际市场的开拓愿望也并不如外界所预计的那样强烈,外资并购名优白酒并非易事。面对来势汹汹国际酒业资本,本土酒类企业要利用国际资本的增量,来盘活国内资本的存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民族酒业在世界酒类市场的竞争力。

葡萄酒并购战升温。葡萄酒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仅为0.38升,在饮料酒中所占比例不足2.0%,与亚洲发达国家日韩也有较大差距,预计我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在未来5年内将翻一倍。到2011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有望增长到8.28亿升,即中国葡萄酒消费者每年饮用超过11亿瓶葡萄酒。

葡萄酒行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来争夺酿酒的原材料产地,并且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销量。葡萄酒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并购重组,来扩大市场份额,谋得市场席之地。

中国的葡萄酒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加速并购获取国际优质葡萄酒资源的步伐。2011年2月,中粮酒业历经三年谈判后,斥资亿元买下了位于法国波尔多地区的雷沃堡酒庄,最近双方正式签署协议,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生产型海外收购的知名葡萄酒企业。中粮酒业旗下长城葡萄酒品牌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品牌。长城葡萄酒对海外黄金产区资源的收购整合,更大意义在于囊括优势资源,促进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外资对通过并购获得中国国内的葡萄酒销售渠道也是觊觎已久。2009年12月,三得利国际集团旗下的日本三得利酒类株式会社,在获得中国反垄断局批准后,以3.50亿元代价收购国内最大的进口葡萄酒商aSC精品酒业的70.0%股权,成为aSC精品酒业的控股股东。三得利控股aSC精品酒业,使得其在进口葡萄酒领域的地位更加牢固,其他企业难以撼动。

啤酒并购大势难挡。近年来,我国啤酒业四大巨头的争夺愈演愈烈。最新的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华润雪花、燕京啤酒、百威啤酒、青岛啤酒已经占到总体市场的近60.0%,小企业的生存愈加困难。啤酒行业的集中整合将是其必然发展趋势。2010年有银麦,悦泉、嘉禾以及月山啤酒,今年年初维雪、三泰、奥克等被相继收购。在今年3月初,华润雪花啤酒的母公司华润创业以12.58亿港元购入金威啤酒21.37%股权,稳固了其在华南市场的势力外,可以通过金威在天津、成都、西安等市场的影响力布下棋子。

随着啤酒行业各大区域龙头被巨头吞噬,我国的啤酒并购再迈过白热化阶段之后,欲想要再突破难度将十分巨大。未来国内啤酒行业的整合是大品牌在中高档啤酒上的全国性垄断和地方强势品牌在中低端啤酒上的区域性垄断并存,随着国内几大啤酒企业实力的逐步壮大,各地的中小啤酒企业,要么走出自己的特色路线,要么就等待被并购。

乳业

政策推动,并购整合大势所趋。政策方面,2009年工信部与发改委制定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鼓励国内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中国乳业总体发展规模应该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对乳业行业

的整合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中小乳企将是整合重点。

在乳业竞争异常惨烈的大环境下,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生死淘汰。对于鱼死网破的企业来说,如果不想退市,走向大企业的合作是必然之路。对于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匮乏,市场狭小,成本攀升,只有通过并购让自身转危为安。通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或者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可以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2010年11月,蒙牛宣布与君乐宝合作,将投资4.692亿元持有君乐宝乳业51.0%股权,蒙牛、君乐宝成功合作掀起了中国乳业并购热潮。

海外并购争抢奶源。进口原奶价格的一路飙升,使得国内乳企纷纷加紧海外投资。2010年7月,光明乳业以增资形式认购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新增普通股2600多万股,并获得后者51.0%的股权,完成了国内乳企首笔海外并购,资质优良的Synlaltmilk也非常适宜作为公司布局海外的一枚重要棋子。伊利,雅士利,光明也表示,将通过资本运作,投资国际奶源。乳品企业采用海外并购的手段,打开了高利润之门,并可实现企业的快速升级。

日化

日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日用化学品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大大拉动了包括美容化妆品、洗涤剂、护发素、染发剂,定型剂等在内的日用化学品的市场需求。中国作为日用化学品的生产大国和主要出口国,历年来,海外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市场结构也日趋优化。目前国内人均日化产品消费每年在100元左右,而欧美国家为80至100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日化产品的市场潜力将十分巨大。目前我国日化产业整体规模已超过2000.00多亿元,但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创建和走出去战略等方面还相对薄弱。

日化行业“狼”来了。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最早对外放开的产业之一,世界的日化巨头已把中国日化行业作为其市场战略版图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外资日化企业悄然登陆中国,对本土的日化企业带来强烈的冲击。根据中国快速消费品网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土日化行业却被跨国公司逐渐拉大了差距,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目前已超过70.0%,占据的销售份额超过90.0%。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本土日化品牌纷纷成为外资企业的囊中之物,有的被“圈养”,有的被永久雪藏。

以化妆品为例,目前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在产品专利和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都受制于国际日化巨头。目前一线城市的化妆品的专柜当中,已经很难找到国货的踪影,曾经被外资收购的一些国产的化妆品品牌,也已经悉数的退出历史舞台,国产化妆品的行业几乎已经面临全线覆没。我国四千家的化妆品行业仅仅控制着我国大陆10.0%的市场,90.0%都被外资控制,一场有关于化妆品的阻击战和保卫战正在硝烟弥漫。